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信仰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信仰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信仰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信仰

印度教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汇了许多其他宗教的思想和信仰,因此它是一个由多种哲学、道德体系相结合而成的复杂的综合体。在印度教的内部,不同的教派、不同的种姓或社会阶层也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活动。尽管各个教派在信仰。哲学和伦理上有很大的差别,甚至相互矛盾,但是有一些最基本的教义和信仰仍然是广大印度教徒所公认的,如承认吠陀的权威。梵我同一、业报轮回、精神解脱、瑜伽修行等理论。

(一)承认吠陀权威

承认不承认吠陀经典的权威性,乃是区分印度教与其他宗教的分水岭。凡是印度教的派别,都必须承认吠陀经典的权威性,否则就不属于印度教。

何谓“吠陀经典”?吠陀经典,就是指印度教的一批最古老、最富权威性的典籍,包括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它们又被印度教徒称为“吠陀天启”,所谓“天启”,就是“神的启示”,因此这批经典都被看做是神的启示。吠陀本集有四部,包括《梨俱吠陀》、《婆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阔婆吠陀》。《梨俱吠陀》产生于公元前15op年至前1000年,是印度教最早的一部经典,全书共十卷,收集了1000多首赞颂神灵的诗歌。《婆摩吠陀》是一部颂神的歌曲集,它把《梨俱吠陀》的大部分赞神诗都配上了曲调,供教徒在祭扫仪式中吟唱。《耶柔吠陀》是讲如何举行祭祖的典籍,《阿阔婆吠陀》是一部巫术和咒语的汇编。梵书形成于公元前lop年至前700年间,现存的有15种,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讲仪轨——祭祖仪式的具体规定,二是讲释义——对赞歌、祭词、咒语的解释等。森林书也有许多种,它们是在梵书之后进一步阐述祭把理论的典籍。奥义书大都产生于公元前700年至前500年间,现存的有100多种,其中主要有13种。奥义书是专门阐述印度教宇宙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哲学经典,其中心内容是“梵我同一”和“业报轮回”等学说。从吠陀本集,经过梵书、森林书一直到奥义书,这些典籍在内容上都是有联系的,先后依属的,因此它们被统称为“吠陀经典”。

按照印度教的观点,佛教后那教以及代表世俗文化的顺世论都否定吠陀经典的权威性,提出许多反吠陀的观点,因而被斥责为“沙门思潮”或“非正统派”。印度教所属的各个教派,如毗湿奴派、湿婆派、性力派等,则都把吠陀作为最基本的经典。印度教的各种哲学流派——数论、胜论、正理论、瑜伽论、吠檀多论和弥漫差论,也都是在承认吠陀权威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因此它们被称为“正统派哲学”。

由于吠陀在印度教中的至上地位,所以后代出现了许多阐释吠陀的经论。有的人还从诗韵、字源、语法、天文学等方面研究吠陀,建立起所谓的“吠陀辅助学”。《摩奴法典》曾明确规定:学习吠陀是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高级种姓必须履行的义务,而首陀罗由于等级低下是不允许学习吠陀的。出身高级种姓的人把学习吠陀看做是最大的荣誉和精神的再生。这些人一般在七八岁时就被送到宗教导师家专门学习吠陀,去前必须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即所谓的“人法礼”。印度教徒认为,父母只给了他第一次生命,即肉体生命,而学习吠陀则可以使他获得第二次生命,即精神生命。由此可见,在印度教徒的心目中吹陀经典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二)梵我同一

“梵我同一”论,是阐述印度教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学说。它是印度教的主要信仰之一,在印度教的思想体系中从古至今都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学说起源于奥义书,大成于公元8世纪商羯罗所建立的吠檀多不二论,后来一直延续至今,大约经历了近3000年的历史。

早在《梨俱吠陀》时代的后期,印度教的圣贤们就开始对宇宙的起源、人的本质等问题进行思考和争论。他们从众多的神灵中概括出宇宙统一之神,如梵天——宇宙创造之神就是其中之一。在后来的梵书中,梵天的概念已经演化为宇宙的实体,它不仅创造了世界万物,而且掌管着天、地、空三界。继之而来的森林书又进一步发展了梵天的概念,宣称“万物从

梵天而产生,依梵天而存在,在毁灭时又复归于梵天”又尽管如此,那时的梵天仍然是有形象的人格化的神。

到了奥义书时期,婆罗门学者则把梵天进一步抽象化,去掉它的人格形象,使它转化为纯粹的哲学概念——梵。他们用梵文中的阳性名词“梵”(Brahma)取代了阴性名词“梵天”(Brahma)。奥义书的著者们把梵作为宇宙的最高本体,万物的根本和始基。它不具有任何属性和形式,是用人的语言所不能表述的。为了突出梵的至高性,他们还采用遮诠法,即通过否定来达到肯定的方法,称梵“不是这个,不是那个”等等。

奥义书在把宇宙的本质概括为“梵”的同时,还把人的本质概括为“我”或“自我”(即梵文“阿特曼”,Atman)。“我”实际上就是人的灵魂,它位于人的肉体之中,代表人的精神本质。《歌者奥义书》这样描写“我”:“阿特曼是我的灵魂,处于我心,小于米粒、或麦粒、或芥子、或黍、或黍子核。我这个心中的灵魂,大于天、大于地、大于空、大于万有世界。”

到底人与宇宙是什么关系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奥义书提出了“梵我同一”的学说。所谓“梵我同一”,也就是说,人的灵魂或本质“我”只是宇宙灵魂或本质“梵”在人世间的一种显现,“我”是“梵”的一部分,“我”是“梵”在人体中的代表,两者同根同源同体,是同一不二的。这种学说的建立,是为印度教的最终目标——精神解脱制造理论根据的。奥义书的著者们一方面把梵视为宇宙的创造者,万物的本源;另一方面又把它描绘成具有无限欢乐的极乐福境,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他们认为,人的灵魂“我”就是“梵”降临世界,在人体中的一种显现。“我”在人世间受到肉体各种欲望的束缚,它的无限欢乐和智慧的本性一时还表现不出来,但是它有恢复其自己本来面目的还原于梵的要求。因此,一个人只要进行瑜伽修炼,克服私欲,就能使“我”从肉体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还原于梵,恢复其本来的面貌。这样,人的灵魂就可以实现解脱,达到永生极乐的境界。

中世纪的吠檀多哲学继承了古代奥义书的“梵我同一”思想。各种吠檀多论者在论述“梵”与“我”的关系上产生了分歧,从而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派别——吠檀多不一不二论、吠檀多不二论、吠檀多限制不二论、吠檀多二无论等,但是他们的学说都没有超出“梵我同一”的大范畴。在吠檀多哲学中,以乔荼波陀(Gaudapada,640—690年)和商羯罗为代表的吠檀多不二论最为著名,影响也最大。乔茶波陀所著的《梵经》把梵称为“最高我”或“最高者”,认为它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在空间上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在时间上也是永恒不灭的。他还把人的灵魂称为“身我”或“生命我”,认为身我也是一种精神,是宇宙精神——梵的显现。梵与我的关系就好比灯与灯光、火与火花、太阳与其映在水里的影子一样。商羯罗继承和发展了乔茶波陀的“梵我同一”学说,并提出了上梵和下梵的观点。他认为,以圣者之见,即以那些已经消除无明而获得真智的宗教圣者来看,梵是绝对、永恒。惟一的实在,不具有任何形式和属性,这种梵称为“上梵”。但是,以凡夫之见,即以那些仍受无明限制而具有愚智的俗人来看,本来无形无性的梵就变成了有形式有属性的梵,甚至把各种神灵以及世界万物都看成了梵,这种有形式有属性的梵被称为“下梵”。上梵是超越时空、超越主客观的绝对实在,而下梵则是被无明的人所主观化了的现象存在。在商羯罗看来,世界万物就是这种被主观化了的下梵,是不真实的,正像人们把绳子幻现为蛇一样,产生这种幻觉的原因就在于无明。因此,他主张一个人要获得解脱,就必须消除无明,变愚智为真智,证悟绝对的实在——上梵。

到了近现代,“梵我同一”的学说仍然是印度教哲学家所论述的重要课题。近现代哲学家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和自然科学的影响,开始对古代吠檀多哲学进行革新。虽然他们都反对商羯罗的“世界虚幻”论,但是大多数人还是继承了吠檀多论的“梵我同一”思想。即使他们对“梵我同一”的解释各不相同,但是基本思想还是一致的。近现代印度教哲学家对古代吠植多的这种革新思潮,被人称为“新吠檀多思潮”或“新吠檀多主义”。这个思潮的主要

代表人物有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奥罗宾多、薄泰恰里耶、薄格万·达斯、拉达克里希南等等。如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的“行动吠檀多”、奥罗宾多的“整体吠檀多”和拉达克里希南的“完整经验吠檀多”等理论,都是在继承“梵我同一”学说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通过融会两者所建立起来的新型吠檀多哲学。这些哲学理论作为印度教徒的主要信仰之一,对现代印度教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业报轮回

“业报轮回”的理论,属于宗教伦理学说,是印度教的根本教义之一。它与“梵我同一”、“精神解脱”等理论相辅相成,构成了印度教的基本信仰。这种理论起源于奥义书,后来被印度教的各个教派所承袭,一直延续至今,对印度教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和吉那教虽然反对吠陀权威,但是它们却接受了奥义书中的“业报轮回”学说。因此,这种观念随着佛教的传播,也传人我国,对我国伦理思想的发展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业报轮回”说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灵魂不死的观念。奥义书的圣贤们继承和发展了灵魂不死观念,提出了“业报轮回”理论。他们把人看做是小宇宙,小宇宙与大宇宙一样,也包括物质和精神两部分。物质部分指人的肉体,而精神部分指人的灵魂,或称“我”。灵魂是人体中永生不灭的精神,它与大宇宙的最高精神——梵是同一不二的。人的死亡只是肉体外壳的断灭,而内在的灵魂却是不死的。一个人死后,他的灵魂摆脱了原来的肉体,可以在另一个肉体躯壳中复活或再生。人的这种生生死死的不断循环,就是所谓的“轮回”。那么,人死后灵魂将在什么样的躯壳中再生呢?换句话说,人转世后的形态是什么呢?按照奥义书的观点,这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生前所做的行为。人的行为,又称为“业”。“业”包括身、口、意三个方面,也就是行动、语言、思想三个方面。他们认为,人的任何行为,即“业’都会引起“果报”,“果报”是绝对不能避免的。人死后,善业将有善报,恶业将有恶报——这就是所谓的“业报”。

根据人生前的“业”而产生的不同“果报”,奥义书提出了“三道四生”说。“三道”是讲:一个教徒如果虔诚地崇信神明,奉行吠陀的规定,他的灵魂将达到“天道”(神的地位),转世为各种神灵;如果稍差一些,他的灵魂将投人“祖道”(人的地位),转世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等高级种姓;如不崇信神明,违反种姓规定,他的灵魂就要沉沦为“兽道”(动物的地位),来世将变成首陀罗或各种动物。“四生”是讲:灵魂依据人生前的行为而分别投入四种不同的形态——“胎生、卵生、湿生、种生”。“胎生”是指从母体胎中生化出来的生物,如人和哺乳动物等;“卵生”是指从卵中孵化出来的生物,如鸟、鸡、鸭等;“湿生”是指从湿气中生出来的生物,如蚊、虫等;“种生”指从种子中生出来的生物,如草、木等各种植物。由业产生果报,由果报产生灵魂转世的形态,善业善报,恶业恶报——这就是“业报轮回”学说的主旨。这种理论从奥义书的时代起,几千年来一直支配着印度教徒的思想与行为,构成了印度教宗教伦理的核心。

(四)精神解脱

印度教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精神的解脱,即灵魂的解脱。“梵我同一”和“业报轮回”都是为精神解脱制造理论根据的。所谓“解脱”,就是使人的“精神”或灵魂从生死轮回中,从肉体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达到永生不灭、无限福乐的境界。奥义书指出,产生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是无明。无明即无知,指人认识不到“梵我同一”的真理而执著地迷恋世俗生活。受无明支配的人则永远处于无休止的生生死死的循环之中,而只有那些通过宗教修炼认识到“梵我同一”道理的人,即有真智的人,才能抛弃一切欲望,消除无明,使灵魂摆脱生死,达到永生极乐的仙境。正如(广林奥义书)所说:“认识梵者,直升天界,获得解脱。”

奥义书以后,解脱的观念不断发展。中世纪的印度教经典《吠檀多精髓》一书指出,修行的全部课程都是为着最终的目标——解脱,即亲证“梵我同一”的一元境界,使“精神”不受任何束缚,而获得至高无上的幸福。它把解脱分为两个阶段:一为“有身解脱”,又称

“生解脱”;二为“无身解脱”。前者相当于佛教的“有余依涅槃”,后者相当于“无余依涅槃”。“有身解脱”是说,虽然精神上获得解脱,但身体还存在于人世间,还不能摆脱物质生活。这种精神上获得自由的人,不会再造出新的“业”,因此不会再流转生死,但是他过去所造的“业果”还在继续,必须等它消耗完毕,“精神”才能从物质生活中完全解放出来。像这种精神获得自由,但仍未摆脱物质生活的人,叫做“有身解脱者”或“生解脱者”。等到物质生活结束,过去的“业果”彻底耗尽而新的“业”也不会再产生,到那时将出现个人的灵魂与宇宙精神——梵完全合一,即达到“无身解脱”。实际上,这种“无身解脱”就是死后的解脱。对于印度教徒来说,“无身解脱”才是灵魂的真正解脱,其境界是不能描述、不可思议的。

古代印度教所鼓吹的这种消极遁世的解脱思想,受到许多现代印度教思想家的批判。他们认为,人的最终命运不应脱离现实生活,而应当在活着的时候就能获得解脱。在他们看来,只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改造和转化自己的肉体性,克服各种私欲,让自身内在的精神性充分地显现出来,就可以在今生今世获得解脱。例如,现代著名诗人、印度教思想家泰戈尔,就反对把摆脱苦难的希望寄托于死后的解脱或彼岸的天堂,而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达到解脱。他说:“未来的彼岸在哪里呢?它难道是我们所具有的东西之外的某种事物吗?它难道在我们所在的地方之外的某个地方吗?它难道必须脱离我们的一切工作,脱离我们的一切职责吗?不,我们就是在我们的心中寻求我们的终点,我们就是在我们站立的地方追求解脱。”

(五)瑜伽修持

印度教徒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精神解脱,但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他们把瑜伽修持作为实现解脱的惟一途径。“瑜伽”一词来自梵文“Yoga”,它的最初意思是“枷”或“驾”,即“用轭联结,服牛驾马”,后来引申为“连接”、“结合”、“归一”、“化一”之意。按照吠檀多哲学或《薄伽梵歌》的解释:瑜伽就是通过修炼而使个人灵魂(小我)与宇宙灵魂(梵或大我)结合化一。简言之,这里所说的“瑜伽”,就是印度教为实现最高目标,达到“梵我化一”或“人神合一”境界而采取的各种修行方法。印度教徒的瑜伽修行有许多种,按照《薄伽梵歌》的观点,主要有四种:智瑜伽、业瑜伽、信瑜伽、王瑜伽。

智瑜伽(知识瑜伽),就是通过增长宗教知识或智慧的途径来实现梵我合一的境界。印度教各派吠檀多论者大都主张通过智瑜伽实现解脱。他们认为,由于人的无知和私欲,而分不清什么是常(永恒的实在附么是无常(暂时存在的东西),体会不到人的本质——我与宇宙的本质——梵相同一的真理,因而总是把肉体意识和欲望看做是“真我”,沉迷于世俗的名利追求,陷入生死轮回的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他们主张,一个人必须学习宗教知识、增长智慧、克服无明、消除私欲、学会分辨常与无常。当他获得了真智,他就能体会到“真我”,抛弃“假我”,证悟到“梵我同一”的真理,最终达到梵我合一、人神结合的最高境界。

业瑜伽(行为瑜伽),是通过自己无私忘我的行为来达到梵我合一的状态。《薄伽梵歌》这部经典就是提倡业瑜伽的典型,它竭力宣扬一种“无欲业”——即无私无欲的行动。在《薄伽梵歌》第三章第23颂中说:“善人食祭余之食,一切罪恶得解脱;有罪者食其恶果,独为个人煮食故。”所谓“祭余之食”,是指祭祖神灵之后而剩下的食物,善良的人先把食物献给神或他人,而自己吃剩下的食物,这是一种无私的利他行为。《薄伽梵歌》赞扬无私,谴责自私,倡导一个人应当服从神的意志,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为众生的利益而忘我无私地工作,最终超脱自我,达到与神相结合的最高理想。

信瑜伽(虔信瑜伽),就是通过对神的虔诚崇拜来实现与神的结合。中世纪出现的各种印度教虔信派别,大都修持这种瑜伽。他们认为,神不是一个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而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觉到的存在。一个普通的信徒不需要高深的知识,也不必进行

繁琐的仪式,只需要对神有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崇爱,就能沐浴于神思,实现与神的结合。这种瑜伽要求一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完全奉献给神,对神充满无限的虔诚和热爱。在具体作法上,各虔信派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详细规定。一般来说,他们都崇拜神的偶像,每天供奉神像,朝拜神庙,进行简单的仪式,吟诵赞神诗歌,反复背诵神的名字等等,以此表达对神的虔诚。

王瑜伽(心理修炼的瑜伽),主张通过对肉体和心思的控制,使人在生理和心理*得到修炼,从而获得精神的解脱。这种方法被一些人认为是最稳妥。最直接、最迅速的解脱之道,超出前三种瑜伽,故称“王瑜伽”,即“瑜伽之王”。修习王瑜伽的人认为,心理的狂热活动对内在的灵魂是一种栓桔或束缚,这些活动消耗灵魂的潜能,并阻碍灵魂向外显现,因此要竭力抑制心思的一切活动。他们有一套修炼心思的计划和方法,如禁欲——抛弃内心的欲望和性欲;忍耐——在痛苦中不觉困扰,在欢乐中不觉自得,超脱苦乐;坚定——摆脱名利的引诱,面对困苦,意志更坚咱制——对自己的感官和意识严格控制,保证内心清净,使之处于静思、冥想状态,等等。

这四种瑜伽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证悟梵我同一的境界或达到人神结合的最高理想,在方法上也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各自强调的侧面和修炼的形式有所不同:智瑜伽侧重于探求有关“梵”的知识,强调从认识方面来实现解脱;业瑜伽侧重于履行道德义务,强调从行为方面来实现解脱;信瑜伽侧重于对神的坚定信仰,强调从感情方面来实现解脱;王瑜伽侧重于对神的直觉证悟,强调从心理方面来实现解脱。

印度教的毁灭之神:印度三大主神之湿婆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印度教的毁灭之神:印度三大主神之湿婆简介 导语:湿婆为印度教毁灭之神,在《梵书》、《奥义书》两大史诗及往世书中都载有他的神话。据说他有极大的降魔能力,额上的第三只眼能喷毁灭一切的 湿婆为印度教毁灭之神,在《梵书》、《奥义书》两大史诗及往世书中都载有他的神话。据说他有极大的降魔能力,额上的第三只眼能喷毁灭一切的神火,曾烧毁三座妖魔城市和引诱他的爱神,得三魔城毁灭者之称。诸神和阿修罗搅乳海时,他吞下能毁灭世界的毒药,颈部被烧成青黑色,得青颈之称。印度教认为“毁灭”有“再生”的含义,故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伽是他创造力的象征,受到性力派和湿婆派教徒的崇拜。 湿婆是苦行之神,终年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吉婆娑山修炼苦行,通过最严格的苦行和最彻底的沉思,获得最深奥的知识和神奇力量。他还是舞蹈之神,创造刚柔两种舞蹈,被誉为舞王。他是妖魔鬼怪的统帅,妖魔鬼怪都受制于他。妻子是雪山神女,两个儿子是塞犍陀和群山。前者是天兵天将的统帅,后者是侍候湿婆的诸小神之首。 湿婆的形象被描绘成三眼四手,手中分执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身着兽皮衣,浑身涂灰,头上有一弯新月作为装饰,头发盘成犄角形,上有恒河的象征物。传说恒河下凡时曾先落在他的头上,分七路流向大地,颈上绕着一条蛇。坐骑是一头大白牛。他的故事散见于各种文献中。他的教派信徒奉其为最高的神,有地、水、火、风、空、日、月、祭祀八种化身,除毁灭外还可创造。佛教文献称他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湿婆居住在凯拉萨山(Mount Kalashi,即中国西藏阿里境内的冈仁波钦神山) ,他的乘骑是公牛南迪(Nandi),他的神妃是雪山神女帕尔瓦蒂(Parvatī),又叫乌玛(Umā,光明、美丽)。 生活常识分享

世界地理-东亚地理知识总结

一、东亚 [读图识记]1.五国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位置范围 纬度位臵: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海陆位臵: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 斯坦)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⑶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位臵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范围

印度文化概要MOOC全章节测验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共45.00分) 1. (单选题)请问《印度的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是哪位?() A. 拉马昌德拉 B. 兰密施 C. 尼赫鲁 D. 戒日王 满分:15.00 分 得分:15.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 2. (单选题)“印地尼,帕依帕依”的意思是( )。 A. 中印人民是兄妹 B. 中印人民是兄弟 C. 中印人民是亲戚 D. 中印人民是姐妹 满分:15.00 分 得分:15.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3. (单选题)“印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出自哪位作家的作品? A.

章太炎 B. 鲁迅 C. 玄奘 D. 尼赫鲁 满分:15.00 分 得分:15.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二、多选题 (共25.00分) 1. (多选题)胡适将印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归为以下哪三大贡献? A. 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B. 对中国文学体裁的巨大影响 C. 歌舞剧的传入 D.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是印度文学影响的产儿 满分:25.00 分 得分:25.00分 你的答案: A B D 正确答案: A B D 教师评语: -- 三、判断题 (共30.00分) 1. (判断题)印度医生志愿者柯棣华曾受印度国大党委派奔赴我国抗战前线支援。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2. (判断题)章太炎认为:“文明之国,辈辈大者,独吾与印度耳。言其亲也,则如肺腑,察其势也,则若辅车。”意思是印度文明程度强于中国。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3. (判断题)印度人种繁多,堪称人种博物馆。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第二章 一、单选题 (共20.00分) 1. 大部分印度人最基本的世界观是以下哪个关键词?(单选题) A. 万物有灵

外法史

外国法制史 ·绪论 参考书目 沈宗灵:《比较法研究》 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 梅因:《古代法》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K·茨威格特:《比较法总论》 几个相关问题 一、什么是法律? 二、法律的发展有什么规律? 1,法律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2,法律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 ?古代法概述 东西方法律文化差异 ·两河流域法 概述 历史沿革 《汉谟拉比法典》 《汉姆拉比法典》的基本特征——法典结构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具有古代东方法的一般特点;具有人类早期法的一般特点;属于世俗法。 两河流域法的历史地位 ·古代印度法 概述 古代印度法的渊源:婆罗门教法、佛教法、印度教法及其他。 《摩奴法典》 种姓制度的基本特征:世袭的职业;严格的内婚制;等级制。 古代印度法的特点 ·古希腊法 一、古希腊法概况 二、古希腊法的特点 三、雅典“宪法” 一些概念:城邦、公民、兵制、官制

德拉古立法 梭伦立法 克里斯提尼立法:贝壳放逐法 伯里克利立法 雅典民主政治评价 苏格拉底之死 ·古罗马法 第一节罗马法概述 一、罗马法的概念 二、罗马法的历史沿革 三、罗马法的渊源 习惯法 民众大会的决议 元老院的决议 裁判官的告示 法学家的解答 皇帝敕令 四、罗马法的体系与分类 第二节罗马私法的基本制度 一、人法——在法律上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规定 自然人: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法人:社团法人、财团法人 婚姻家庭法:父权:家长制的家庭制度 夫权:“有夫权婚姻”与“无夫权婚姻” 二、物法——是罗马私法的主体和核心 1.物与债 对物之诉;对人之诉 物的概念及分类 所有权:所有权与占有:所有权的概念及其特性。 2.债:查士丁尼《法学阶梯》:债是依国法得使他人为一定给付的法锁。债的发生原因——契约、准契约、私犯、准私犯 三、诉讼法——私诉是保护私权的法律手段 第三节罗马法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西欧中世纪法 中世纪早期(5-9世纪):日尔曼法的优势地位 正在生长的教会法 局部适用的罗马法 中世纪中期(10-13世纪):罗马法复兴 地方习惯法形成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信仰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与信仰 印度教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汇了许多其他宗教的思想和信仰,因此它是一个由多种哲学、道德体系相结合而成的复杂的综合体。在印度教的内部,不同的教派、不同的种姓或社会阶层也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活动。尽管各个教派在信仰。哲学和伦理上有很大的差别,甚至相互矛盾,但是有一些最基本的教义和信仰仍然是广大印度教徒所公认的,如承认吠陀的权威。梵我同一、业报轮回、精神解脱、瑜伽修行等理论。 (一)承认吠陀权威 承认不承认吠陀经典的权威性,乃是区分印度教与其他宗教的分水岭。凡是印度教的派别,都必须承认吠陀经典的权威性,否则就不属于印度教。 何谓“吠陀经典”?吠陀经典,就是指印度教的一批最古老、最富权威性的典籍,包括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它们又被印度教徒称为“吠陀天启”,所谓“天启”,就是“神的启示”,因此这批经典都被看做是神的启示。吠陀本集有四部,包括《梨俱吠陀》、《婆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阔婆吠陀》。《梨俱吠陀》产生于公元前15op年至前1000年,是印度教最早的一部经典,全书共十卷,收集了1000多首赞颂神灵的诗歌。《婆摩吠陀》是一部颂神的歌曲集,它把《梨俱吠陀》的大部分赞神诗都配上了曲调,供教徒在祭扫仪式中吟唱。《耶柔吠陀》是讲如何举行祭祖的典籍,《阿阔婆吠陀》是一部巫术和咒语的汇编。梵书形成于公元前lop年至前700年间,现存的有15种,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讲仪轨——祭祖仪式的具体规定,二是讲释义——对赞歌、祭词、咒语的解释等。森林书也有许多种,它们是在梵书之后进一步阐述祭把理论的典籍。奥义书大都产生于公元前700年至前500年间,现存的有100多种,其中主要有13种。奥义书是专门阐述印度教宇宙观和人生观的重要哲学经典,其中心内容是“梵我同一”和“业报轮回”等学说。从吠陀本集,经过梵书、森林书一直到奥义书,这些典籍在内容上都是有联系的,先后依属的,因此它们被统称为“吠陀经典”。 按照印度教的观点,佛教后那教以及代表世俗文化的顺世论都否定吠陀经典的权威性,提出许多反吠陀的观点,因而被斥责为“沙门思潮”或“非正统派”。印度教所属的各个教派,如毗湿奴派、湿婆派、性力派等,则都把吠陀作为最基本的经典。印度教的各种哲学流派——数论、胜论、正理论、瑜伽论、吠檀多论和弥漫差论,也都是在承认吠陀权威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因此它们被称为“正统派哲学”。 由于吠陀在印度教中的至上地位,所以后代出现了许多阐释吠陀的经论。有的人还从诗韵、字源、语法、天文学等方面研究吠陀,建立起所谓的“吠陀辅助学”。《摩奴法典》曾明确规定:学习吠陀是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高级种姓必须履行的义务,而首陀罗由于等级低下是不允许学习吠陀的。出身高级种姓的人把学习吠陀看做是最大的荣誉和精神的再生。这些人一般在七八岁时就被送到宗教导师家专门学习吠陀,去前必须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即所谓的“人法礼”。印度教徒认为,父母只给了他第一次生命,即肉体生命,而学习吠陀则可以使他获得第二次生命,即精神生命。由此可见,在印度教徒的心目中吹陀经典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二)梵我同一 “梵我同一”论,是阐述印度教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学说。它是印度教的主要信仰之一,在印度教的思想体系中从古至今都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学说起源于奥义书,大成于公元8世纪商羯罗所建立的吠檀多不二论,后来一直延续至今,大约经历了近3000年的历史。 早在《梨俱吠陀》时代的后期,印度教的圣贤们就开始对宇宙的起源、人的本质等问题进行思考和争论。他们从众多的神灵中概括出宇宙统一之神,如梵天——宇宙创造之神就是其中之一。在后来的梵书中,梵天的概念已经演化为宇宙的实体,它不仅创造了世界万物,而且掌管着天、地、空三界。继之而来的森林书又进一步发展了梵天的概念,宣称“万物从

赞比亚概述

第一章赞比亚概述 1.1历史沿革及自然地理 1.1.1历史沿革 16世纪前后,班图语系一些部族开始在这一地区定居。16世纪到19世纪,赞境内先后建立过卢巴、隆达、卡洛洛和巴罗兹等部族王国。18世纪末,葡萄牙和英国殖民者相继入侵。1889~1900年,英国人罗得斯建立的“英国南非公司”逐渐控制了赞比亚东部和东北部地区。1911年,英国殖民者将上述两地合并,以罗得斯的名字命名为“北罗得西亚保护地”,由“英国南非公司”管辖。1924年英国派驻总督进行直接统治管理北罗得西亚。1953年9月3日,英国把南罗得西亚、北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现名马拉维),强行合并为“中非联邦”。由于3国人民的反对,1963年12月“中非联邦”解体。1964年1月,北罗得西亚实现内部自治,由联合民族独立党组成“内部自治政府”,同年1 0月24日正式宣布独立,定国名为赞比亚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卡翁达任总统。1973年8月通过新宪法,宣布赞进入第二共和国。 1.1.2地理位置 赞比亚位于非洲中南部,是内陆国家。东界坦桑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南连泽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西部和北部与安哥拉、扎伊尔接壤。 1.1.3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以铜为主。铜蕴藏量9亿多吨,约占世界铜总蕴藏量的6%,素有“铜矿之国”之称,赞比亚是世界第四大铜生产国,2004年铜产量约40万吨。钴是铜的伴生矿,储量约35万吨,居世界第二位。此外还有铅、镉、硒、镍、铁、金、银、锌、锡、铀、绿宝石、水晶、钒、石墨、云母等矿物。铜带省是赞比亚主要矿区所在地。铜带位于赞比亚与刚果(金)边境上,长200~250公里,宽65公里,其规模、铜资源量和产量仅次于南美洲安底斯山脉(智利、秘鲁、阿根廷)和北美洲美国西南部----墨西哥两个铜产区。 全国森林覆盖率为43%。采矿业较发达,是赞国民经济三大支柱之一。其主体是铜矿和钴矿的开采和冶炼,为世界第四大产铜国和第二大产钴国。制造业较落后,原材料和技术均依赖进口。主要有化肥、纺织、水泥、玻璃、粮食加工、制糖、铜制品、轮胎、锯木、汽车装配等。能源主要来自于电力、石油、木材和煤炭等,除原油依靠进口外,其它均能自给。赞水电资源丰富,占总电力的97%左右。赞主要从中东进口石油。农业是赞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位居三大支柱产业之首,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全国约半数人口从事农业。可耕地约900万公顷,已耕地约144万公顷。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另有花生、棉花、烟草等。正常年景玉米可自给。赞耕地普遍缺乏

印度教的等级制度是什么.doc

印度教的等级制度是什么 印度教的等级制度简介 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特征: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印度教的等级制度的核心观念 种姓制度并非一套绝对的社会阶层,而是借由许多不同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一套相对阶序,这些标准诸如:是否吃素、是否杀牛以及是否接触尸体等等这些标准背后的核心概念是一套洁净与不洁的价值观,然而该价值观却受到实际生活中的权力关系影响。为此,古代印度的婆罗门发展出一套称为瓦尔那的分类架构,作为解释并简化整个制度的方式。因此,这两套思维方式大致构成整个种姓制度的主要概念。 洁净与不洁 洁净与不洁是种姓制度的核心观念,其依循的原则主要有二:一种是时效性,一种是互补性: 时效性 在恒河岸边洗涤的人们:印度教认为水能洗涤不洁与罪恶,

恒河河水则有最佳的洗涤效果,因此印度人经常在恒河两岸洗澡或擦拭身体。不洁可分为两种,即暂时性的不洁与永久性的不洁。在此,不洁主要指在生活中各种被视为带有危险性,而需要将受此影响者加以隔离的事物或情况,比如经血、生产与死亡等等......。这些情况之下,即使与之有稍微的接触都算沾染到不洁,需要以慎重的方式隔离或是消除其不洁。 所谓的不洁是一套繁琐的分类体系,这其中最核心者包含《摩奴法典》所规范的人身上的十二种不洁物(如粪便、唾液等)、出生与死亡以及许多次转手过的人与物品。此外,各种器物之间也有一种比较性的不洁关系,如金比银洁净,银比青铜洁净,青铜比黄铜洁净,上述这些金属又比陶器洁净,这种比较性的关系会影响到器物的使用年限与价格。同样地,当人与不洁的接触程度与关联性也会牵涉到其被隔离的时间长短,以及处于暂时性的不洁还是永久性的不洁。以亲人死亡为例,当该状况发生时,其核心家庭的成员被视为最不洁,守丧期最久,不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亲戚则依与死者生前来往的程度决定其不洁程度与守丧期,即与死者生前来往越密切者需守丧越久,反之则越短。同样的观念用于即将殉夫的寡妇,如果她们正处于经期时,依规定不可殉夫,必须等经期结束后四天并沐浴才可自焚殉夫(称为萨蒂)。上述这些有时效性的例子都可显示暂时性不洁的情形,而暂时性的不洁通常有直接或间接的化解之道,比如用水清洗(沐浴或洗涤特定部位)、剔除毛发、涂抹牛的五种分泌物等。 然而如果经常性的接触不洁的事物,比如专门替死者或产妇洗涤衣物、埋葬死者,这种情况下便处于永久性的不洁。换言之,以接触不洁事物为业的人或群体无法摆脱不洁的状态,因此他们与他们的亲人必须被长期隔离于大多数人之外,以防污染到其他人。如此,他们便成为不可触碰的贱民,其他非贱民的种姓必需避免与之直接接触,甚至迫使他们迁居聚落之外,否则有被污染的危险。 因此,在时效性上可以看见洁净与不洁之间的对立关系:如果要维系自身的洁净,必须远离不洁。洁净与不洁位在价值观的最高与最低两端,彼此相互排斥,互不相容。

印度国家简介_六年级作文

印度国家简介 国名】印度共和国(RepublicofIndia) 【别名】孔雀之国/婆罗多 【国教】印度教 【国歌】《人民的意志》 【国花】莲花 【国鸟】蓝孔雀 【国树】菩提树、榕树 【面积】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 点评:国徽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印度政府宣称其领土为328万7800平方公里。印度面积居世界第七位。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 【人口】11.66亿(2009年美国CIA网站)。印度斯坦族占46.3%,泰卢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达族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官方语言。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12%)、基督教(2.3%)、锡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首都】新德里(Delhi),人口共1530万(2008)。 印度首都新德里,位于该国西北部,坐落在恒河支流朱木拿河(又译:亚穆纳河)西岸。新德里和德里中间隔着一座印度门

(theIndianGate),并以著名的拉姆利拉广场为界,广场以南为新德里,广场以北为老德里。今日德里是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它占地1485平方公里,人口1991年为838万,到1997年,估计达900万以上。德里是印度的心脏,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整个国家运行的脉搏。同时,它又是一面镜子,既可以看到印度辉煌的历史,也可反映出印度现代的身影。老德里、新德里紧紧相联,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历史画卷

印度近现代历史简介

殖民 包括:英属印度、法属印度、葡属印度 最早在印度建立据点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他们的殖民地位于莫卧儿帝国版图之外。此后荷兰人也积极介入,并打败了葡萄牙人。奥朗则布在帝国极盛时期忽视欧洲殖民者的危险,而他的子孙们在被迫面对欧洲人时已经由于帝国衰落而软弱无力。到了18世纪,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欧洲强国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经过一番斗争,英国人取得了优势,把法国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几个小殖民点。 英国征服印度的殖民战争 经营英国在印度事务的主要实体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这个商业贸易企业由于莫卧儿帝国的分裂而得以步步蚕食各独立印度王公的领土,最后成为印度的实际统治者。早期东印度公司尚不能与帝国政府直接对抗,但成功地利用个人友谊从穆罕默德·法鲁赫·西亚尔皇帝手中获得贸易特权。在西亚尔死于宫廷阴谋之后,一连串短命的皇帝先后上台,帝国陷入混乱,偏远的省份纷纷独立。马拉塔人的力量十分强盛,

他们从帝国手中夺取了拉贾斯坦、古吉拉特等地;但内部斗争也损害了他们,使其从统一的王国变为松散的联盟(马拉塔国家联盟)。1739年,波斯国王纳迪尔沙阿对印度进行了一次可怕的入侵,焚掠德里,并割走了印度河以西的所有印度领土。此后阿富汗的统治者艾哈迈德沙阿又多次侵略印度,特别是在1761年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印度本土唯一有希望取代莫卧儿人建立强大政权的马拉塔人也遭到 他毁灭性的打击。这些事件在客观上为东印度公司建立殖民统治创造了便利。由于印度国内的各种力量均遭重创,英国人有可能动用武力来实现目的。1757年,英国军官柯拉夫在普拉西战役中打败了得到法国支持的孟加拉王公西拉杰·乌德·道拉,使孟加拉成为东印度公司的傀儡,为征服整个北印铺平了道路。在1764年的布克萨尔战役中,英国人粉碎了企图摆脱控制的孟加拉王公米尔·卡西姆与莫卧儿皇帝的联军,徒有虚名的莫卧儿帝国政府从此也听命于殖民者。此后历经迈索尔战争和三次马拉塔战争,印度国内比较强大的反抗英国统治的力量基本上都被消灭。1818年马拉塔人势力最后覆灭后,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东印度公司的宗主权。最晚被英国兼并的印度领土有信德(1843年)、锡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贝拉尔(1853年)和奥德(1856年)。 由于殖民者的种种不利政策,1857年爆发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起义的直接导火索是在印度裔士兵中流传关于分发涂有动物油脂的 子弹的传言,这严重地触犯印度人的宗教信仰。起义主要由封建王公领导,并推举末代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阿二世为名义上的领袖。穆

南亚概述

第三节 南亚和印度 (第一课时) 南亚概述 【课程标准】各分区及国家主要内容: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地形和典型的气候特征、经济特征。 【课堂目标】1、读图找出南亚的位置、范围、地形,并能判断气候类型 2、能准确描述南亚的地形特征,能分析南亚的气候特征及成因 3、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对地理科学实用性的认识 【自主梳理】 1.位置 问题:说出三条河流流经的主要气候区。并分析其主要补给形式和汛期在哪个季节? (1)南亚有哪三大气候区 (2)形成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气候特征是什么?写出冬、夏控制亚洲大陆的气压名称,以及冬、夏季印度半岛盛行的风向? (3)有人将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分为热季(3~5月)、雨季(6~9月)和凉季三季。分析热季出现在3~5月的原因? 印度河:源自我国西藏、注入 _ .是 ____ 的重要灌溉水源。 恒 河:源自喜马拉雅山区、注入 __ _ 。 布拉马普特拉河:我国境内为_雅鲁藏布江注入恒河下游。 北部:狭长、崎岖的 山地 中部:略成弧形、广阔的 、 平原 南部:起伏和缓的 高原 4.河流 3.地形 2.范围 内陆国——:尼泊尔、不丹 临海国——: 、 、 岛 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位于 __ 山以南, 洋以北,经纬度位置是____________. 5.气候 __________气候: 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年6—9月为 季、 10月至次年5月为 季,其中3月至5月气候干热。 热带沙漠气候:____________沙漠, 特征: _____________.

(4)南亚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其他地区_____(高或低) 原因是什么? (5)西北部热带沙漠是怎样形成的? (6)描述南亚地区降水的总体分布特点? 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分布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分析德干高原东西两侧降水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归纳、拓展】 ①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叫狮泉河),向西南流经南亚西 部的干旱地区,注入阿拉伯海。它是巴基斯坦的重要的灌溉水源。 ②恒河:发源于西北喜马拉雅山南麓,流向东南,流经印度、孟加拉国, 注入孟加拉湾湾。 印度河: 干流源于中国西藏境内上游为狮泉河河流在印度境内基本上向西北流,然后转向西南流,转向西南贯穿巴基斯坦全境,在卡拉奇附近注入阿拉伯海,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 恒河: 是南亚最长、流域、最广的河流。在印度与孟加拉国境内。印度人视为“圣河”。全长2580公里。流域面积90.5万平方公里。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最远的支流上源在中国西藏境内。东流入孟加拉国境与布拉马普特拉河会合,形成河口三角洲,向东流入孟加拉湾,进入印度洋。沿途有大量支流汇入。下游水网运河密布,是一个大的农业生产地区,有水稻水稻、小麦、玉米、黄麻、甘蔗等。 2、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 (1)主要气候类分布 热带季风: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西北部印度河平原地区 高原山地气候:北部喜马拉雅山、西北兴都库什山和苏莱曼山、东北部的 山地。 (2)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成因 ①特点:有明显的旱、雨两季。南亚的旱季是10月至次年5月(而不是 11月至次年5月),雨季是在6月至9月(而不是6至10月),旱季后期(3至5月),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迅速升高,印度半岛内部气温可达45℃以上,天气炎热程度远甚于中南半岛。此外,西南季风对南亚影响的强度和广度亦大于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区。 ②成因: 注:北面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冷气流的南下,半岛上较热。 (3)热带荒漠特点及成因 西北部为热带荒漠特点: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形成塔尔沙漠。 塔尔沙漠成因: 农业生产与气候季风影响:西南季风强—— __ 灾,西南季风弱—— _ 灾 6.农业 7.灿烂的文化

印度教的创造之神:印度三大主神之大梵天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印度教的创造之神:印度三大主神之大梵天简介 导语:梵天亦称造书天、婆罗贺摩天、净天,华人地区俗称四面佛(大乘佛教并无此佛与佛像),是印度教的创造之神,梵文字母的创制者。与毗湿奴、湿婆 梵天亦称造书天、婆罗贺摩天、净天,华人地区俗称四面佛(大乘佛教并无此佛与佛像),是印度教的创造之神,梵文字母的创制者。与毗湿奴、湿婆并称三主神。他的坐骑为孔雀(或天鹅),配偶为智慧女神辩才天女,故梵天也常被认为是智慧之神。在印度几万座印度教寺庙中供奉梵天的寺庙却极为少见,现存最有名的专门供奉梵天的地方位在拉贾斯坦邦城镇普须卡,在印度大多数是把梵天和毗湿奴、湿婆合画在一起供奉。 随着佛教的兴起,后被佛教吸纳为护法神之一,在南传佛教的东南亚,尤其泰国,得到很大的发挥,华人称之为四面佛,据说有保佑人间富贵吉祥的功能,在东南亚有非常多信众。“大梵天”是个仁慈无比“有求必应”的神灵,关于他有求必应的传说在泰国已经有很多不一一累述,这里主要是介绍印度方面关于他有求必应的神话传说,在印度的神话传说中,只要向他许愿无论是“神、魔、人”,他都会应允他们的愿望。 如,神方面,被印度教湿婆派尊为宇宙主宰的湿婆,曾向大梵天请求协助寻找格涅沙的头颅下落,大梵天乃告诉湿婆,在他一路寻找的路上所遇到第一个且头朝北方的生物,就将它的头拿来代替格涅沙的首级,湿婆便派遣他的天将四处寻找,最后发现一只正好头朝北方的垂死大象,于是等那大象死后取下象头装到男孩身上,格涅沙便因此复活成为象头神,并且成为天将的头目。关于魔方面,魔王“黑冉亚卡西普”(Hiranyakasipu)向梵天祈祷许愿,梵天应允了他的愿望后,从此整 生活常识分享

《印度教概述》

《印度教概述》 我们今天介绍一下印度教。 大家主要了解几个问题,一是印度教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吠陀宗教、婆罗门宗教和印度教。 主要宗教经典: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 主要神灵及教派 哲学思想 印度教可能离我们比较远,大家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印度教的文化。不像佛教基督教那样离我们很近。但是,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中,可以说印度是一个宗教性最强的国家,印度人至少在心灵上是真的生活在宗教的世界里。包括我们现在如果去印度,真的可以感受到完全不一样的文化。比如恒河虽然很脏,但许多人在哪里洗澡。认为那是神圣的,他就没有说要治理河道、禁止洗澡等等的政策。而印度教的哲学思想也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我们要来感受一下。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就是印度教他并不像佛教那样有一个明确的起始时间和创始人,这一点他和犹太教很像。我们学了许多宗教,大家在学新的宗教的时候可以自己在某些方面尝试着作对比。比如印度教和犹太教,其实都是指的一个地区本身的文明。我们知道犹太教就是犹太人的传统、文化。而印度教也是这样,他主要是指印度这个地区的文明。所以,在早期,所谓的印度教其实就是印度文明。但印度文明

是比较久远的,那么什么时候可以说这个文明已经发展成了一种宗教了呢?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印度最早的宗教经典《梨俱吠陀》。这个东西的出现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在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从伊朗高原进入印度,雅利安人本身是游牧民族,而印度则是农耕社会,一般游牧民族都是比较能打的,所以他们进入印度后,就逐渐地控制了这个地区,那么当两个文化融合后,就产生了最早的吠陀宗教。他的特点就是多神崇拜,还有就是种性制度。这是印度教发展的第一个时期。那么在公元1000年左右,雅利安人的活动范围从印度河流域发展到了恒河流域,这个时候,一些宗教观念和形式也有所发展。学者们把这段时间的印度宗教称为婆罗门教。他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一个就是经典的丰富,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宗教经典。比如。举行祭祀仪式的耶柔吠陀、娑摩吠陀(颂神的歌曲集)、汇集巫术和咒语的阿闼婆吠陀。说明祭祀起源目的和方法的梵书。论述世界本质人与世界关系等的奥义书。 而这个时期的宗教被学者们称为婆罗门教。其实这只是外界强加的称呼,这两个宗教其实其实就是文明的不断发展。他本身并没用相基督教那样有一种创立新宗教的自觉。 在这些经典中,一方面有许多祭祀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关于人生问题的思考。比如奥义书就是这样。第二个特征,就是发展出了三个比较重要的宗教纲领,婆罗门至上,吠陀天启,和祭祀万能。在这个事期,就发展了婆罗门教的三个非常重要的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之上。所谓吠陀天启,就是说吠陀经典的权威性,

印度教的等级制度是什么

印度教的等级制度是什么 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南亚其他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体系,是一种社会的等级制度。下面是分享的印度教的等级制度,一起来看看吧。 印度教的等级制度简介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特征: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印度教的等级制度的核心观念种姓制度并非一套绝对的社会阶层,而是借由许多不同的标准建立起来的一套相对阶序,这些标准诸如:是否吃素、是否杀牛以及是否接触尸体等等……这些标准背后的核心概念是一套“洁净与不洁”的价值观,然而该价值

观却受到实际生活中的权力关系影响。为此,古代印度的婆罗门发展出一套称为“瓦尔那”的分类架构,作为解释并简化整个制度的方式。因此,这两套思维方式大致构成整个种姓制度的主要概念。 洁净与不洁 洁净与不洁是种姓制度的核心观念,其依循的原则主要有二:一种是时效性,一种是互补性: 时效性 在恒河岸边洗涤的人们:印度教认为水能洗涤不洁与罪恶,恒河河水则有最佳的洗涤效果,因此印度人经常在恒河两岸洗澡或擦拭身体。不洁可分为两种,即暂时性的不洁与永久性的不洁。在此,“不洁”主要指在生活中各种被视为带有危险性,而需要将受此影响者加以隔离的事物或情况,比如经血、生产与死亡等等......。这些情况之下,即使与之有稍微的接触都算沾染到“不洁”,需要以慎重的方式隔离或是消除其不洁。 所谓的“不洁”是一套繁琐的分类体系,这其中最核心者包含《摩奴法典》所规范的人身上的十二种不洁物(如粪便、唾液等)、出生与死亡以及许多次转手过的人与物品。此外,各种器物之间也有一种比较性的不洁关系,如金比银洁净,银比青铜洁净,青铜比黄铜洁净,上述这些金属又比陶器洁净,这种比较性的关系会影响到器物的使用年限与价格。同样地,当人与“不洁”的接触程度与关联性也会牵涉到其被隔离的时间长短,以及处于暂时性的不洁还是永久性的不洁。以亲人死亡为例,当该状况发生时,其核心家庭的成员被视为最“不

印度家具市场调研

印度家具市场调研 『印度家具市场报告』 第一部分:印度简介 地理位置:印度位于亚洲南部,介于阿拉伯海与孟加拉国湾之间;东北与不丹、尼泊尔、中国交界;东与缅甸、孟加拉国为邻;西北与巴基斯坦接攘,东南隔马纳尔湾、保克海峡与斯里兰卡相望。南北纵长3,214 公里,东西约2,933 公里,面积达328.7 万平方公里。
2.气候条件
印度气候属热带雨季型,除北方山区严寒外,全年可分冬夏秋三季:12月--次年2月为冬季,气温摄氏约5~25℃;3月—9月为夏季,漫长酷热,气温常在30~45℃之间;11月、12月为秋季,气候怡人;每年7月—9月为季风季节,降雨较多,气温稍低。
3、人口种族
印度人口已经超过11亿,占世界第二位,仅次于中国,平均年成长率2.2%;教育普及率低,文盲率仍高达40%;印度种族有:(1)原住民,(2)印欧民族,(3)雅利安人,(4)蒙古人,(5)土耳其人,(6)伊朗...等。
印度的官方语言为北印度语,英文被视为第二种语言,用于公务;其他方言200 种以上。
4.宗教信仰
印度有多种宗教,其中:印度教占83%的,回教11%及其它如佛教徒1%,另外还有锡克教2%,基督教、拜火教、耆那教等。在印度,宗教不仅影响人民的曰常生活,也规范着印度人的行为、思想、婚姻、社交和社会阶级地位。
5、行政区划
印度分25个邦,7个中央直辖区,沿袭英国的联邦议会政体。

第二部分:家具市场现状
一、背景概述
国内市场规模
目前印度家具市场是一个迅速扩张、机会遍布的成长型市场,家具制造行业处于“无序”状态,但是家具业云集了30万的产业大军,发展前景令人乐观。其国内家具年生产总值的85%是由民间艺人组成的公司提供的,只有极少数的家具是以品牌行销。
印度家具市场2005年流通总产值70亿美元,市场规模17亿4000千万美元。年平均增长率在15%~20%。
其规模仅次中国、曰本为亚洲第三,其木质家具市场规模为亚洲第二。在未来的10年内,印度家具市场将在全球家具市场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进口情况
近年来,印度进口家具销售数量呈快速增长势头。印度从意大利、法国、中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进口的家具达80亿卢比,占印度家具市场的15%。其中,60-70%的进口家具销往德里、孟买、普纳,其余的销往班加罗尔、海德拉巴、钦奈。进口家具中木制家具占93%,此外还有用藤条、柳条、竹子制作的家具。
二、家具种类细分
印度家具主要以木制为主,占66%,市场容量约为20亿美元;其次是金属家具占11%;最后则为塑料及其他材质。其中木材家具的使用史达2000年之久,当今印度木制家具风格则又深受英国殖民时代影响,较常使用的木头材质包括柚木(CpTeak、AssamTeak)、白杉木(WhiteCedar)及松木(Pine)。
印度家具主要来自印度北部,采用当地SASONWOOD(檀木的一种)为主要材料。此类木材色泽浑厚且带有天然香气,配以精细的雕刻加上手工敲制的铜饰镶嵌。手工彩绘是印度家具中的一大特点,吉祥的大象,蒙

印度国家概况2011年

印度国家概况 (最近更新时间:2011年4月) 【国名】印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ia)。 【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面积居世界第7位。 【人口】12.1亿(2011年),居世界第2位。有10个大民族和几十个小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46.3%,泰卢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达族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约有80.5%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他宗教有伊斯兰教(13.4%)、基督教(2.3%)、锡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首都】新德里(New Delhi),人口1385.1万(2009年)。 【国家元首】总统普拉蒂巴·帕蒂尔(Pratibha Patil)。2007年7月25日就任。 【重要节日】共和国日(Republic Day):1月26日。1950年1月26日,印度议会通过了印度共和国宪法,印度成为共和国。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8月15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取得独立。洒红节(Holi):每年公历3月、4月间,印度教四大节日之一。该节日正处于印度春季收获季节的作物即将开镰收割,冬去春来之际,因此也被称为春节。灯节(Divali):在公历10月、11月间,是印度教徒最大的节日,全国庆祝3天。 简况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大体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凉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与中国时差-2.5小时。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2世纪灭亡,小国分立。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建立,统治200多年。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亚侵入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领。1857年爆发反英大起义,次年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1947年6月,英国通过“蒙巴顿方案”,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印度文化概要 MOOC 全章节测验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共分) 1. (单选题)请问《印度的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是哪位?() A. 拉马昌德拉 B. 兰密施 C. 尼赫鲁 D. 戒日王 满分:分 得分: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 2. (单选题)“印地秦尼,帕依帕依”的意思是( )。 A. 中印人民是兄妹 B. 中印人民是兄弟 C. 中印人民是亲戚 D. 中印人民是姐妹 满分:分 得分: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3. (单选题)“印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出自哪位作家的作品? A.

B. 鲁迅 C. 玄奘 D. 尼赫鲁 满分:分 得分: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二、多选题(共分) 1. (多选题)胡适将印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归为以下哪三大贡献? A. 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 B. 对中国文学体裁的巨大影响 C. 歌舞剧的传入 D.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是印度文学影响的产儿 满分:分 得分:分 你的答案: A B D 正确答案: A B D 教师评语: -- 三、判断题(共分) 1. (判断题)印度医生志愿者柯棣华曾受印度国大党委派奔赴我国抗战前线支援。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2. (判断题)章太炎认为:“东方文明之国,辈辈大者,独吾与印度耳。言其亲也,则如肺腑,察其势也,则若辅车。”意思是印度文明程度强于中国。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分 得分: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3. (判断题)印度人种繁多,堪称人种博物馆。 A. 正确 B. 错误 满分:分 得分: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第二章 一、单选题(共分) 1. 大部分印度人最基本的世界观是以下哪个关键词?(单选题) A. 万物有灵

印度国家概况..

印度国家概况 (最近更新时间:2013年7月) 【国名】印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ndia)。 【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面积居世界第7位。 【人口】12.1亿(2011年),居世界第2位。有10个大民族和几十个小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46.3%,泰卢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达族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约有80.5%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他宗教有伊斯兰教(13.4%)、基督教(2.3%)、锡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首都】新德里(New Delhi),人口1675.3万(2011年)。 【国家元首】总统普拉纳布·慕克吉(Pranab Mukherjee)。2012年7月25日就职。 【重要节日】共和国日(Republic Day):1月26日。1950年1月26日,印度议会通过了印度共和国宪法,印度成为共和国。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8月15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取得独立。洒红节(Holi):每年公历3月、4月间,印度教四大节日之一。该节日正处于印度春季收获季节的作物即将开镰收割,冬去春来之际,因此也被称为春节。灯节(Divali):在公历10月、11月间,是印度教徒最大的节日,全国庆祝3天。 【简况】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大体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凉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与中国时差-2.5小时。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2世纪灭亡,小国分立。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建立,统治200多年。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亚侵入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1600年英国侵入,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领。18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