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功能、空间、形态间的关系

建筑功能、空间、形态间的关系
建筑功能、空间、形态间的关系

建筑功能、空间、结构、形态之间的关系

摘要:合理的建筑功能可以充分的利用和划分空间,空间的合理利用必然会有好的结构,有合理的内部功能、空间和好的结构,好的形态就自然而然的生成了,反之亦然。

建筑的功能、空间、结构、形态之间有着无形和必然的联系,一幢好的建筑必然是功能、空间、结构、形态的结合体。功能分析是价值工程活动的核心,决定着价值工程活动的有效程度,因此功能是建筑的根本,也是建筑存在的根本条件。建筑的空间是人们在通过感官(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心理)综合感知的一种空间尺度感,空间往往给人带来的是感觉是最直接的。建筑结构是指在建筑物中,由建筑材料做成用来承受各种荷载或者作用,以起骨架作用的空间受力体系。建筑形态说简单点就是建筑的外形,是建筑本省具有的一种吸引人的态势。

功能作为建筑的根本决定了其不同的体量和建筑表现,进而影响到核心空间的组织模式。它作为日常生活、娱乐、休息、工作的场所决定了其空间的分化和组成形式,当然不同的建筑根据其不同的用途从而被划分为不同的空间形式,如办公楼必然主要以办公室以及大空间的会议室等,而家庭住宅则被划分为客厅、卧室、厨房等生活空间,面积一般不是很大。可以说是空间的利用、划分以及空间的大小和形状的确定很大程度上是由建筑的功能决定的,才造成了会议室的巨大庄严的空间和家庭浪漫和谐的空间的强烈对比。当然空间也能决定其功能,空间的特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功能,可以说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是相互决定的。功能不仅直接决定着建筑的结构,还通过着空间影响着建筑物的结构。而且结构对于一幢建筑物至关重要,决定着建筑物的稳定程度,甚至直接影响其能不能建造起来,功能和空间确定了其必须有的结构,框架结构、钢结构或其他。但结构同时也直接影响建筑的功能和空间,如果本身是一个危房,那还谈什么功能,有什么空间呢?现代的建筑师必须和结构工程师相配合才能最终地确定设计方案,因此正确地处理好功能、结构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选自《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必然有其完美的形态,不同功能,不同空间,不同结构的建筑物必然会有不同的形态,居民住宅和学校,大剧院和公厕,玻璃幕墙和普通框架结构的房子都有着不一样的形态,功能、空间和结构已经将建筑的形态定型。其中结构对一个建筑形态的影响是最大的,意大利现代著名建筑师奈维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建筑的技术性是不言而喻的。所有美丽的建筑,是因为有结构这个坚实的骨架在支撑着建筑美丽的外表。形态也时刻影响并甚至决定其功能、空间和结构,一般我们通过其形态就可以看出其功能和空间。

建筑的功能、空间、结构以及建筑形态之间有着看似复杂实则很统一的联系,只有了解并把握好他们之间关系才能更好的设计出完美的建筑。

建筑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 常见的基本空间形态 (1) 下沉式空间 ( 也称地坑 ) .室内地面局部下沉,在统一的室内的空间中就产生了一个界限明确、富有变化的独立空间。由于下沉地面标高比周围的要低,因此有一种隐蔽感、保护痞和宁静感,使其成为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小天地.人们在其中休息、交谈也倍觉亲切,在其中工作、学习,较少受到干扰.同时随着槐点的降低,空间感觉增大,井对室内外景观也会引起不同凡俗的变化,井能适用于多种性质的房间.田 4 — 25 为两个下沉式空间的例子,根据具体条件和不同要求,可以有不同的下降高度,少则一二阶,多则四五阶不等,对高差交界的处理方式也有许多方法,或布置矮墙绿化,或布置沙发座位,或布置干柜,书架以及其他储藏用具和装饰物,可由设计师任意创作.高差较大者应设围栏,但一般来说高差不宜过大,尤其不宜超过一层高度,否则就会如楼上,楼下和进入底层地下室的感觉,失去了下沉空间的童义. (2) 地台式空间.与下沉式空间相反,如将室内地面局部升高也能在室内产生一个边界十分明确的空间,但其功能,作用几乎和下沉式空间相反,由于地面升高形成一个台座,在和周围空间相比变得十分醒目突出,因此它们的用途适宜于惹人注目的展示和陈列或眺望.许多商店常利用地台式空间将最新产品布置在那里,使人们一进店堂就可一目了然,很好地发挥了商品的宜传作用.图 4 —26(d) 为美国纽约诺尔新陈列室,以地台方式展出家具,这些色彩鲜明的家具排列紧密,俨然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抽象图案.现代住宅的卧室或起居室虽然面积不大,但也利用地面局部升高的地台布置床位或座位,有时还利用升高的踏步直接当作座席使用,使室内家具和地面结合起来,产生更为简洁而富有变化的新颖的室内空间形态 ( 图 4 —26b 、‘ ) 。此外,还可利用地台进行通风换气,改善室内气候环境。图 4 — 26(d) 为起居主地坪升高,一般为 40~50cm ,最冷的空气在所占地板下面循环.公共建筑,如茶室、咖啡厅常利用升起阶梯形地台方式,以使顾客更好地看清室外景观. (3) 凹室与外凸空间。凹室是在室内局部退进的一种室内空间形态,特别在住宅建筑中运用比较蕾遍。由于凹室通常只有一面开敞,因此在大空间中自然比较少受干扰,形成安静的一角,有时常把天棚降低,造成具有清静、安全、亲密感的特点,是空间中私密性较高的一种空间形态.根据凹进的深浅和面积大小的不同,可以作为多种用途的布置,在住宅中多数利用它布置床位,这是最理想的私密性位置.有时甚至在家具组合时,也特地空出能布置座位的凹角。在公共建筑中常用凹主,避免人流穿越干扰,获得良好的休息空间.许多餐厅、茶室、咖啡厅,也常利用凹室布置雅座.对于长内廊式的建筑,如宿舍、门诊、旅馆客房、办公楼等,髓适当间隔布置一些凹室,作为休息等候场所,可以避免空间的单调感( 图 4 — 27) .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中国传统建筑构成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构成,小至住宅,大至寺庙、宫殿,都不是集中在一座建筑内来解决。中国建筑在的大,并不显现于单座建筑构成的庞然大物,而是靠群体的组合来体现。单体建筑在群体中的关系首要是位置,其次才是体量和形式。通常,一个住宅,一座寺庙、一座宫殿,都是指由若干座建筑物组成的整个建筑群。建筑空间由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引导、分隔、过渡、转换、对比、分界、产生一种空间的节奏,可以比喻为一首乐曲的旋律,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所表现的群体空间艺术所在。 1.间 传统建筑室内空间往往由四柱构成“间”而成为空间的基本单元。单体建筑则由“间”,或由多个“间”构成单一的“通间”,或分隔成“一明两暗”的形式;再是三排柱的“分心槽”、“单槽”形式;四排柱的“双槽”形式;内外圈柱的“金厢斗底槽”形式。他们适用于不同用途和规模的建筑。 2.庭院 中国传统建筑是木构建筑,空间基本单位是由两排构架围合成的“间,间又组成“幢”,再由幢围合成“中空”的庭院。庭院无论在住宅、庙宇或皇宫中都是人们的主要活动中心。它是室内生活向室外的延伸,又将室外生活引向室内,庭院的大小与形状是根据房主物质、精神需要、经济能力等因素决定的。庭院是比间要高一个层次的空间单元,每进入一个庭院就称为一“进”。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大型建

筑一般都不是庞然大物,而是一系列虚实相间的庭院与由“间”组成的“幢”沿着某种轴线关系而组成的层层渐“进”的建筑群体。这种虚实相间的层层渐进,充分体现了中国空间概念中的“有无相生”。 3.廊 房廊(柱廊) 、前廊,或前后廊,或周围廊,它是平面、空间的一种扩大和联系之物。廊可作为透景、隔景、框景用,造成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让空间产生变化,与庭院式的布局相关。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布局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组织形式,主要是四面房屋包围庭院,形式封闭型的中庭式建筑。住宅是这样,宫殿、寺庙也是如此。 中国传统建筑群体布局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是将单体建筑沿庭院周边布置,其中有一面是构图主体,建筑单体最为雄伟,面对中轴线,其他建筑三面围绕,形成对称,与主要建筑取得陪衬、均衡。这种布局可称之为外实内虚型。第二种是将主要建筑单体置于庭院正中,势态向四面扩张,周边非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四面围合,气势上逊于主要建筑,势态向中心收拢,也为对称布局,与主要建筑取得均衡! 这种布局可称之为内实外虚型第三种是建筑群体外廓不规整,院内各建筑作自由布局,初看似觉粗服乱头,了无章法,细品方知规则谨严,格局精细,可谓虚实交织型。 三、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影响因素 1.哲学思想 1)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天人,合内外”的思想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郑鑫邸芃 摘要: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空间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形态。同时为适应夏季闷热及沙尘侵袭的气候条件,两旁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向内单坡高耸,院落在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要求的同时防风沙袭击。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深宅窄院封闭空间形态 关中位于陕西中部,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渭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1]。关中民居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中国各地 的传统民居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气候、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特点[2]。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住建筑的首要需求。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因此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比较而言,关中民居院落趋向窄长,正房面阔三间,不做耳房,两侧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也向院内收缩,造成两厢檐端距离较小,虽然这种狭窄的庭院形式影响采光,但夏季宅院内可形成较大阴影区,避暑效果好。建筑外墙上一般不开窗,主要靠朝向院内的门窗采光,所以将近一半的厦房终年不见阳光。 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呈 图1 关中传统民居示意图 ·413·

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

庭院设计: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形式最重要的空间原型。本文通过庭院空间起源、特征和发展及其影响它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从多角度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这些相关因素的作用方式。进而运用类型学分析传统庭院空间形态,把传统居住庭院空间关系通过抽象,简化形态,从而归纳出来传统居住庭院的的本质空间关系和设计手法。在此基础之上同时对现代建筑中庭院的发展,庭院在现代建筑中的功能,形式以及现代建筑中的相关的概念也做了归纳分析。 庭院设计:从中会发现传统庭院的空间组织方式及空间形态具备在现代建筑中运用的适应性。并且从中国古代哲学出发,从传统智慧中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营造观念是希望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并且自然绝对比人造的建筑重要。“庭院”这种空间组织形态正是这种智慧的建筑形式的体现。以这个价值观为基础,来对中国传统庭院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及这种空间组织的形式在现代建筑中应用,希望在传统的营造观里吸取营养,从问题的根源探讨,从而能更好的解决当下建筑面临的具体问题。 庭院设计: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处在全球单一化的西方建筑样式己经成为主流。大批的城市建筑被拆毁重建,普通人和整个社会最基础的生活处于被忽略的状态,讨论过去和现在的适当关系是当今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是否应该基于传统的讨论。现代建筑的语汇来之西方,我们陷于价值观的混乱中,放弃了传统遗留给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也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理解的能力与自信。 但是任何一个民族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历史文化的传统,再此之上才会拥有各自对生活不同的价值观,对生活的态度及生活方式。而建筑这样一种产品,是人文、艺术和科技诸多因素影响下的结果,同时建筑文化也塑造着一个民族。拷贝西方的建筑形式无疑也同样意味着拷贝着别人的生活的方式。中国建筑如何走向世界?而我更想从中国传统庭院的空间形态这个方向能得到一些启示。 庭院设计:“在100年之前的中国,城市与建筑首先取决于以自然之道为约束的人文地理和以“山”“水”为沉思对象的景观诗学。尽管在对工业现代化、交通高速化和现代商业的一味追求下,这个曾经覆盖中国的体系己经完全崩溃。王澎所说的这个体系是曾经覆盖了整个国家的景观建筑体系,它以院落为核心,对应着宗教礼治、家庭宗族和个人,蕴含了宇宙学,社会伦理学和文人诗学。在这些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影响着院落内外的空间布局和自然环境。 庭院设计:https://www.360docs.net/doc/3616796292.html,/

建筑功能、空间、形态间的关系

建筑功能、空间、结构、形态之间的关系 摘要:合理的建筑功能可以充分的利用和划分空间,空间的合理利用必然会有好的结构,有合理的内部功能、空间和好的结构,好的形态就自然而然的生成了,反之亦然。 建筑的功能、空间、结构、形态之间有着无形和必然的联系,一幢好的建筑必然是功能、空间、结构、形态的结合体。功能分析是价值工程活动的核心,决定着价值工程活动的有效程度,因此功能是建筑的根本,也是建筑存在的根本条件。建筑的空间是人们在通过感官(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心理)综合感知的一种空间尺度感,空间往往给人带来的是感觉是最直接的。建筑结构是指在建筑物中,由建筑材料做成用来承受各种荷载或者作用,以起骨架作用的空间受力体系。建筑形态说简单点就是建筑的外形,是建筑本省具有的一种吸引人的态势。 功能作为建筑的根本决定了其不同的体量和建筑表现,进而影响到核心空间的组织模式。它作为日常生活、娱乐、休息、工作的场所决定了其空间的分化和组成形式,当然不同的建筑根据其不同的用途从而被划分为不同的空间形式,如办公楼必然主要以办公室以及大空间的会议室等,而家庭住宅则被划分为客厅、卧室、厨房等生活空间,面积一般不是很大。可以说是空间的利用、划分以及空间的大小和形状的确定很大程度上是由建筑的功能决定的,才造成了会议室的巨大庄严的空间和家庭浪漫和谐的空间的强烈对比。当然空间也能决定其功能,空间的特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功能,可以说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是相互决定的。功能不仅直接决定着建筑的结构,还通过着空间影响着建筑物的结构。而且结构对于一幢建筑物至关重要,决定着建筑物的稳定程度,甚至直接影响其能不能建造起来,功能和空间确定了其必须有的结构,框架结构、钢结构或其他。但结构同时也直接影响建筑的功能和空间,如果本身是一个危房,那还谈什么功能,有什么空间呢?现代的建筑师必须和结构工程师相配合才能最终地确定设计方案,因此正确地处理好功能、结构之间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选自《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必然有其完美的形态,不同功能,不同空间,不同结构的建筑物必然会有不同的形态,居民住宅和学校,大剧院和公厕,玻璃幕墙和普通框架结构的房子都有着不一样的形态,功能、空间和结构已经将建筑的形态定型。其中结构对一个建筑形态的影响是最大的,意大利现代著名建筑师奈维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建筑的技术性是不言而喻的。所有美丽的建筑,是因为有结构这个坚实的骨架在支撑着建筑美丽的外表。形态也时刻影响并甚至决定其功能、空间和结构,一般我们通过其形态就可以看出其功能和空间。 建筑的功能、空间、结构以及建筑形态之间有着看似复杂实则很统一的联系,只有了解并把握好他们之间关系才能更好的设计出完美的建筑。 ”

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

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 乡土建筑课程论文 作者:张圣侃 指导教师:魏秦

摘要:我国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明显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按照其表现和感知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部分。主要受到我国古代理性主义追求,强烈的整体意识,特有的空间组合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聚落民居空间形态传统文化 Abstract:Spatial form of our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s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bviously. Traditional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residential space form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performance and percep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explicit and implicit elements of physical space environment, soci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of two parts. Mainly by the pursuit of rationalism in ancient China, a strong overall sense of the unique combination of concepts of spa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settlem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pace form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

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认识摘要:从人们对西方建筑空间的发展认可入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建筑空间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空间环境必须学习传统文化的理论精华,并加以继承、创新。 关键词:传统建筑;空间构成;传统文化;环境; 一、概论 近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在建筑上发展的很快,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和贡献。虽然发达国家在建筑空间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影响着全世界的建筑设计方向。但是世界建筑的发展绝不能是一家独有。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研究我国建筑空间理论及构成特点,吸收西方建筑进步之处,探寻我国建筑设计趋势,是一个重要课题。关于建筑空间构成概念,中、西方有各自理解,这一点在两者传统建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任何一个从事建筑专业的人来说,一切传统的和历史的建筑知识都是自己专业的一种重要的基础知识。“现代的科学技术源于西方”这个观念影响着人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视。实际上,历史上所有的伟大作品、有关建筑的史实都是重要的事情。但是,对于今后的建筑发展,更重要的是历史经验如何用于今日,新的和旧的,传统的和现代的之间如何有机的联系起来。而且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观念,认为传统的中国建筑的知识只对那些仿古设计者有用,作为一个现代的建筑设计者似乎不用对斗拱和雀替的作用有太多了解。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提起中国传统空间,使人想起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的哲学中,“有”、“无”代表宇宙中相对立的实体物质和非实体属性两个方面。对于建筑来说,人们实际使用的不是墙体、柱梁、屋顶,而是由它们构成的空间。但这个空间场所不能脱离这些围合、支撑构件而单独存在,它们之间相互依存。老子深刻地点出“有无相生”,

形态与空间艺术名词解释较全

1.功能人们盖房子总是有它具体的目的和要求的,这在建筑中叫做功能。 2.空间:建筑对人而言,真正有用的不是围成空间的建筑壳体而是空间本身。 3.螺旋发展:建筑的发展通过否定之否定,虽然从形式上看是回到了原点,但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形式的上升。 4.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5.“凝固的音乐”:不论是中国建筑或西方建筑,也不论是古代建筑或现代建筑,几乎处处都能给人以美的韵律节奏感,因此过去人们称建筑为--凝固的音乐。 6.量、形、质空间的大小及容量;空间的形状,空间的采光通风及日照条件。 7.动态均衡:与静态均衡相对,这种现象依靠运动来求得平衡,如旋转的陀螺、展翅飞翔的鸟,奔跑的动物等,这种形式的均衡,一旦运动终止,平衡的条件将随之消失,因而人们把这种形式的均衡称之为动态均衡。 8.建筑外部空间:是指建筑与周围环境,城市街道之间存在的空间,它是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街道或城市之间的中间领域,是一个有秩序的人造环境。 9.外部体形:建筑的外部形态。是内部空间的反映,同时受外部空间的制约。 10.建筑群体组合:如何把若干单体建筑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建筑群。若干幢建筑摆在一起,只有摆脱偶然性而表现出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和必然性,才能真正地形成为群体。 11.空间组合形式:若干空间以什么样的方式衔接在一起。 12.空间序列:指空间的先后顺序,是设计师按建筑功能给予合理组织的空间组合。 13.走道式:一条专供交通联系的狭长的走道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 14.单元式:各使用空间围绕楼梯来布置的空间组合形式 15.套间式:使用空间相互穿套、直接连通的空间组合形式 16.包豪斯学校:格罗皮乌斯设计的一所德国的艺术和建筑学校,它以注重功能而著称,包豪斯打破了学院派的对称法则,以不规则的构图手法,按功能要求加以组合,并在满足功能使用的基础上,利用材料、结构来表现新颖完美的外形。 17.流水别墅:流水别墅是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熊溪河畔,由赖特设计。流水别墅在空间的处理、体量的组合及与环境的结合上均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有机建筑理论作了确切的注释,在现代建筑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8.“有机建筑”:有机建筑是新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建筑师赖特。有机建筑是一种活着的传统,它根植于对生活、自然和自然形态的情感中,从自然世界及其多种多样生物形式与过程的生命力中汲取营养。这种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19.大跨度结构:为满足使用要求而建造的大空间大跨度的结构形式。 20.半木结构:它是一种露明的木框架结构,平面形状规则,而且使立柱、横梁、屋顶结构、斜撑构件明确区分开来,各自负担这不同的功能,同时又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21.框架结构:将用来承重的结构和用来分割空间的帘幕式墙体明确的分开,从而有效发挥出各自特长的一种结构体系。 22.“墙倒屋不塌”:我国古建筑所运用的木构架结构,构件采用榫卯连接,由于梁架承担着屋顶的全部荷重,而墙仅起到围护空间的作用,从而使整个建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做到“墙倒屋不塌”。 23.砖石结构:指用胶结材料砂浆,将砖、石、砌块等砌筑成一体的结构。

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触和联系越来越紧密,建筑学领域从最初的一股脑接受和吸收走到今天的同步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民族文化的宝贵,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空间形态的认识和再挖掘成为一项被大众普遍认可的课题.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之下,对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空间结构及组织形态进行探究. 1中国式东方智慧和哲学思维下的中国古建筑 古代时期的中国偏安于世界的东方,由于地理因素,华夏大地的北面是蒙古高原,西面是喜马拉雅山脉,东面和南面均为辽阔的海洋,处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之下,这些天然屏障是无法逾越的,从而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小,并且可以一脉相承而不间断.建筑属于经济文化的产物,在这种情形下,历经几千年以 来的封建社会,依然保持了它的纯粹性和完整性.这些天然的地理和文化因素,使得中国古建筑体系完备而成熟,迥异于西方,民族特色 鲜明.中国古代一直处于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般的宁静、富足、安逸的田园生活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加上道家和儒 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浸润,人们对理想居所的追求是自然和谐、融洽舒适的建筑空间形式,正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所描述的

那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从这里也可以窥探出古人们对于理想居所的建筑形制,建 筑外部环境,城市布局和规划,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等多方面的居住条件的要求和设想.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引 导下,发生、发展、成熟以及深化. 2单体建筑与组群建筑 我国传统建筑自成体系,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建构方式.传统建筑不似西方古典建筑那样体积庞大,力图在气势上展现宏伟和壮丽,而是另辟蹊径,以多个单体建筑的不同形式的组合达到一种精妙和博 大,既满足了对建筑空间和面积的使用要求,又表现出了中国式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2.1单体建筑的空间结构形式特点 传统建筑的房屋以木构架为主要受力结构和支撑体系,建筑纵向从上至下依次分为屋顶—屋身—台基三段式的结构形式.每一个单体建筑均呈长方形的平面布局,外形类似长方体小盒子一样,简单规整.内部由柱子进一步分割空间,了解一座单体建筑的内部结构和布局, 只需要观看它的柱网布置图便一目了然,两根立柱中间的距离算是一间屋子的宽度,因此一座“小盒子”的内部往往被分割为呈奇数的空间,按3、5、7、9顺序排列.传统建筑的木构架支撑体系决定了其“墙倒屋不塌”的特性,柱梁结构成为整座建筑的支撑框架,承担起该建 筑的承重作用,墙体则主要作为围合和分割空间之用,亦可以根据功

形态与空间造型简答题汇集

一、建筑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 1,从功能使用要求来看,人们建造房屋有它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即建筑的使用功能。一定的功能要求只能采用与之相应的空间组合形式才能满足其使用要求,相反,同一功能也可以由多种形式的空间来适应,这就说明,功能对空间形式既有规定性又有灵活性。随着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建筑为了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必然也随之发生变化。 2,从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人不同于动物而具有思维和精神活动的能力,因而供人居住或使用的建筑应考虑它对于人的精神感受上产生的巨大影响。 3,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一定的功能要求需要与之相应的空间形式,而某种空间形式又取决于工程结构和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 4,从建筑发展趋势方面来看,建筑的发展是由于其内部矛盾即内容,手段和形式这三者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制约而造成的。这种矛盾运动,最终产生了建筑螺旋形式的发展。二、如何通过虚实的处理,使建筑立面得到良好的对比效果? 虚与实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没有实的部分整个建筑就会显得虚弱无力,没有虚的部位,建筑就会显得呆板、笨重、沉闷。只有巧妙的运用虚与实的各自特点,从而使得建筑外观既轻巧又坚实有力。在立面处理中,为形成虚实对比,必须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把虚的部分和实的部分都相对集中在一起,而使某些部分以虚为主,虚中有实;另外一些部分以实为主,实中有虚。这样不仅就某个局部而言虚实对比强烈,而且就整个建筑也可产生良好的虚实对比关系。除相对集中外,虚实两部分还应当有巧妙的穿插。如实的部分环抱虚的部分,又在虚的部分中局部的插入若干实的部分;或在大面积虚的部分,有意识地配置若干实的部分,这样就可以使得虚实两部分相互交织、穿插,构成和谐悦目的图案。 三、用对称和不对称均衡的道理,虽然可以解释许多传统形式的建筑,但却不能解释某些新建筑。例如由贝聿明设计的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东馆,用传统的观点来看,是不均衡的。请对比说明新老建筑的均衡问题。 均衡有一个相对于什么而言的问题。传统建筑不论是对称还是不对称,一般都有一条比较明确的轴线,这实际就是均衡中心,所谓均衡就是对它而言的。某些新建筑,由于废弃了传统的组合概念,根本不存在什么轴线,因而均衡问题几乎由于失掉了中心而无从谈起。另外,传统建筑主要就立面处理而言,是一种静观条件下的均衡。某些新建筑则更多的是考虑到了各个角度特别是从连续的运动过程中看建筑体量是否符合均衡的原则。因此它比较注重动观条件下的均衡。如果必须有一个均衡中心的话,传统建筑的均衡中心只能在立面上,而某些新建筑则应当在空间内,很明显,后者比前者复杂的多。为此,新老建筑不可用同一种标准来衡量。

浅析生态修筑的空间形态

浅谈生态建筑的空间形态 摘要:本文意在探索生态设计的表现形式,寻找与生态建筑相适应的空间形态语言,使生态建筑名副其实、表里如一。空间形态对于人的心理、行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空间形态能够提示、激发、唤醒人的生态意识,有助于人们养成健康、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与生态建筑相适应的空间形态应该简约朴实、运用自然材料、呈现自然过程。低技术生态建筑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生态建筑,空间形态,生活方式,低技术生态建筑 一、生态建筑的技术内核与空间形态 功能、技术与形态是建筑的三个基本要素,为满足使用功能,任何一个建筑都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材料、结构、施工)来建造,最终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形态,包括空间的形状大小、界面的色彩肌理等。 工业化以前的建筑以砖、石、土、木等材料和手工艺的方式来建造,形成简单、质朴、自然的空间形态(贵族府邸、皇宫等建筑的繁琐装饰除外);工业化时期现代主义的建筑是以钢筋、混凝土、玻璃等人工材料和机械化、批量化加工的方式来建造,形成简洁、冰冷、无人情味的空间形态;后工业时代在生态危机背景下我们提倡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建筑,也必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态。 当前的生态建筑大多是在原有建筑技术基础上加入生态技术的手段和措施,例如运用太阳能、保温隔热材料、节水节电设施等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这些技术基本是工业化、机械化的延续,其运用到建筑和室内当中,所呈现出的形态语言与以前的建筑没有太大区别,只不过增加了一些被称作是高科技的东西,这样以技术为核心的生态设计相比于工业化的非生态设计,在建筑的形态语言上没有大的变化,大多数建筑从外部形象到内部空间上都难以让人感知绿色和生态的意义。 我们经常会见到充满矛盾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一方面技术上采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以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在室内装修时为了达到一定的视觉效果极尽奢华之能事,做得富丽堂皇像宫殿,在这样的建筑中生活,丝毫感受不到“能源短缺、环境恶化、节约环保”等概念,虽然节约用电了,但是空间对人的知觉感受似乎与“节能、环保、低碳”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我们不能否定技术在实现节能、环保方面的实质性作用,但是对于技术的表现形式也即建筑的空间形态和外部形象,应该做出积极的探索,寻找一种崭新的设计语言,让生态设计、绿色设计名副其实、表里如一。 二、空间形态对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 格罗比乌斯曾经说过:“建筑是可以协助形成生活方式的。”建筑空间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各方面都会产生影响,空间的布局、大小、造型、色彩、肌理、建筑的表皮以及环境绿化,都会对居住者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久而久之会影响和改变居住者的生活方式。对于生态建筑,我们探索其合理的空间形态,目的是发挥建筑空间对形成人的生活方式积极作用。合适的空间形态有助于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通过空间的引导、暗示、唤醒和感化等方式使人直观地认识到生态危机就在身边,使人对节能环保的迫切性心领神会,让人在精心设计的空间中体验到低碳、节能、环保、健康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的舒适与惬意,在现代建筑中增加更多的具有自然属性的元素,让人在生活中获得更多体验自然的机会。 美国学者斯蒂芬?R?凯勒特在其著作《生命的栖居——设计并理解人与自然的联系》一书中,对建筑和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的分析都表明,在建筑和环境中增加自然元素、让人体验自然能够积极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好的空

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方式

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方式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方式 自古以来,人类不断地寻找建筑和造型的表达形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由于受环境影响,以相互交流的作用,人们创造了早期的建筑,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生产活动的工具,并且对不同的形,色,质都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认识观,久而久之这些认识具有了广泛的意义,成为特定的符号.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符号形成为一门理论,引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去,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建筑形态学. 形态学又名造型论,形态学课程之于建筑设计专业的重要性,勿庸多言。所谓建筑的造型设计,指用特定的物质材料,依据产品的功能而在结构、形态、色彩及外表等方面进行的创造活动。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无论外观还是完全意义的建筑设计或其它相关设计,都必须解决包括形态、色彩、空间等要素在内的基本造型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形态学是一切造型设计的基础,贯穿于造型活动的始终。 现代造型艺术体系始于德国的包豪斯运动,它是以在科学而非个人感情基础上培养起来的视觉经验,将形式、色彩、肌理、材质等方面的训练及研究分离出来。这类造型训练作为包豪斯的重要基础课程,一直为后来的设计专业教育所采用,并不断取得突破。一方面更加紧密地与色彩、素描、构成等教学紧密衔接; 另一方面更深入产品设计的各个角落,成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一条内在主线,是产品造型设计的核心课程。越来越多国内外的专家把基础造型训练及相关理论在建筑设计专业教学领域进行整,并列为“形态学”课程予以讲授,以系统全面地掌握造型艺术的相关理论及手法。“形”通常指物体外在的形状,“态”则是物体蕴涵的“神态”。因此,形态就是物体“外形”与“神态”的结合。在我国古代便有“内心之动,形状于外”,“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等论述,指出了形与神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形离不开神的补充,神离不开形的阐释;无形而神则失,无神而形则晦,形与神之间不可分割。只有将形与神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对事物完整而科学的认知。可见,形态要获得美感,除了要有美的外形外,还需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精神势态”形态作为形式要素之一,是形式的基础。形态学重点是通过外形把握其表现,即通过特点对观者所产生的心理效益去研究形态的“态势”或“生命态”表现,以设计上对形态注入感人的魅力为切入点。 一,类型学(typology) 1、设计与传统历史和发展 随现代主义或功能主义出现危机而来的是人们重新对类型学的重视,即类型学复兴。作为设计方法的类型学十分讲究理性。欧洲一些建筑师认为人类的文明史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建筑类型。意大利的格拉西认为建筑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这些类型进行集合、排列、组合和重建(组)。罗西(Rossi)则认为一种特定的类型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一种形式的结合,并进而认为房屋的类型从古至今在本质上没有变化,这些观点是一种传统和历史的特定视界,它是从历史的恒定面上看待历史上出现的建筑,即看待传统,这种视界又是从人类生活的文化角度来观察而非局限于实用的角度。例如对现代生活中的建筑加以研究,可以发现许多新的建筑类型,如大型购物中心、高层办公楼、银行、机场等,但这仅是从功能分类上来认识这些建筑。如从文化的角度讲,这些建筑形式均可从历史中找到先例,可从人类的文明史中发现。这些新的形式大多可从历史上的建筑类型中衍化而来,可从对历史上的类型加以重组、构成而来。 从功能角度和文化角度来研究和设计建筑是截然不同的。在西方文化中,诸如“塔”、“仓库”、“廊子”、“柱廊”、“广场”、“中心空间”、“十字形组合”等都有着各自的深层意义和特殊意味。它们在文化中有着自己的位置,都是植根于历史和文化之中的。

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方式

建筑空间的形态分析方式 ,人类不断地寻找建筑和造型的表达形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由于受环境影响,以相互交流的作用,人们创造了早期的建筑,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生产活动的工具,并且对不同的形,色,质都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认识观,久而久之这些认识具有了广泛的意义,成为特定的符号.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符号形成为一门理论,引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去,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建筑形态学. 形态学又名造型论,形态学课程之于建筑设计专业的重要性,勿庸多言。所谓建筑的造型设计,指用特定的物质材料,依据产品的功能而在结构、形态、色彩及外表等方面进行的创造活动。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无论外观还是完全意义的建筑设计或其它相关设计,都必须解决包括形态、色彩、空间等要素在内的基本造型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形态学是一切造型设计的基础,贯穿于造型活动的始终。 现代造型艺术体系始于德国的包豪斯运动,它是以在科学而非个人感情基础上培养起来的视觉经验,将形式、色彩、肌理、材质等方面的训练及研究分离出来。这类造型训练作为包豪斯的重要基础课程,一直为后来的设计专业教育所采用,并不断取得突破。一方面更加紧密地与色彩、素描、构成等教学紧密衔接; 另一方面更深入产品设计的各个角落,成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一条内在主线,是产品造型设计的核心课程。越来越多国内外的专家把基础造型训练及相关理论在建筑设计专业教学领域进行整,并列为形态学课程予以讲授,以系统全面地掌握造型艺术的相关理论及手法。形通常指物

体外在的形状,态则是物体蕴涵的神态。因此,形态就是物体外形与神态的结合。在我国古代便有内心之动,形状于外,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等论述,指出了形与神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形离不开神的补充,神离不开形的阐释;无形而神则失,无神而形则晦,形与神之间不可分割。只有将形与神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对事物完整而科学的认知。可见,形态要获得美感,除了要有美的外形外,还需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精神势态形态作为形式要素之一,是形式的基础。形态学重点是通过外形把握其表现,即通过特点对观者所产生的心理效益去研究形态的态势或生命态表现,以设计上对形态注入感人的魅力为切入点。 一,类型学(typology) 1、设计与传统历史和发展 随现代主义或功能主义出现危机而来的是人们重新对类型学的重视,即类型学复兴。作为设计方法的类型学十分讲究理性。欧洲一些建筑师认为人类的文明史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建筑类型。意大利的格拉西认为建筑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这些类型进行集合、排列、组合和重建(组)。罗西(Rossi)则认为一种特定的类型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一种形式的结合,并进而认为房屋的类型从古至今在本质上没有变化,这些观点是一种传统和历史的特定视界,它是从历史的恒定面上看待历史上出现的建筑,即看待传统,这种视界又是从人类生活的文化角度来观察而非局限于实用的角度。例如对现代生活中的建筑加以研究,可以发现许多新的建筑类型,如大型购物中心、高层办公楼、银行、机场等,但这仅是从功能分类上来认识这些建筑。如从文化的角度讲,这些建筑形式均可从历史中找到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分析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织分析 摘要 建筑,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把他看成一种人造空间环境。这种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例如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的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的构成原则等,而中国人深层的世界观、自然观等民族意识也常通过传统建筑空间特性的塑造反映出来。本文从其“结构均衡”,“空间的对比”,“生动的文境”来分析了中国传统空间的组织特点。 关键词:均衡对比意境传统对称和谐 建筑,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把他看成一种人造空间环境。这种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性的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的产品,是精神与物质的超越。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例如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的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的构成原则等,而中国人深层的世界观、自然观等民族意识也常通过传统建筑空间特性的塑造反映出来。 自古以来,建筑的营建,不仅要满足人类对挡风遮雨、生活起居的物质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类对心理、伦理、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天人合一”是中国“周易美学”的理论核心,在各类建筑中,传统民居最为完全、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体现在与自然协调共生的营建思想、中庸适度的发展目标、经验为本的承传模式,体现在追求“天——地——人”和谐共生上。它的设计精神为今天与未来讲究与自然谐调的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 乔家大院1 乔家大院2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有以下几大特点:1,组合灵便;2,结构均衡;3,节奏清晰;4,对比鲜明;5,文境生动;6,辞格丰富。

浅析徽派建筑空间形态

浅析徽派建筑空间形态 摘要:徽州民居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以粉墙黛瓦为其基本色彩,马头墙和漏天之井别具风味,木质结构的梁架结构坚固稳定,造型奇巧,雕刻精美,室内装饰和陈设古朴雅致,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及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在皖南的徽州,大多数保留着或多或少的古民居,其聚落组合变化丰富,深刻体现了徽州人民的自然观和礼乐之制,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递村和宏村。 The ‘Huizhou residential houses’is one of the mature architectural trend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uses black and white as element colors and it is famous for the unique Ma Tau wall and Lou Tian. The wood structure of beam with elegant carvings craft on it is both strong and stable. Inside the houses, the classic and elegant interior decoration and furnish display a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tmosphere. In most places of southern Anhui, to a greater or less extent some ancient houses are remained. Its settlement and combination reveal with great poignancy the opinion of nature and social rules for etiquette and harmony of Huizhou people, of them the most famous are villages of Xidy and Hongcun 【关键词】徽州建筑(民居),天井,屋顶,马头墙,围合,轴线,礼制 乡愁,就像是一碗陈年老酒,上世纪60年代,漂泊了近半个世纪的胡适总是常常念叨着自己的家乡——徽州。 徽州,简称“徽”,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区,自秦朝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之于徽州民居,我们应当做地理学的界定,同时也应当涵盖它的文化意蕴——儒家伦理道德精神风貌的体现。 徽州素以奇峰,怪石,清泉,古树,云雾称绝。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徽州建筑基本属于“山地建筑”(山地建筑是坡度10%以上的建筑)。明代文震亨以为“居山水之间为上,村居次之,郊区又次之”,徽州民居村落则大都融于山水之间,达到居山水间与村居的统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朱子云“山峭立而水清澈”,也正是这样的环境陶冶出平淡自然,率真拙朴的徽州人民,也正是这种性格的铸就,审美观的积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徽派民居的风貌。于是,环境——建筑——人,成为了一个无限的循环。 一、徽州建筑单体形态构成 中国传统建筑象征着一种“礼制”秩序。尽管建筑形态由各种要素组合的特点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413? 关中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郑鑫 邸  摘要: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空间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关中传统民居表现出“深宅,窄院,封闭”的空间形态。同时为适应夏季闷热及沙尘侵袭的气候条件,两旁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向内单坡高耸,院落在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要求的同时防风沙袭击。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 深宅 窄院 封闭 空间形态 关中位于陕西中部,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峡;因居四关之中而得名(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渭河东西横贯,土地肥沃,农业条件优越,史称“八百里秦川”[1]。关中民居历史悠久,在陕西境内还保存有不少明清年代的民居。其中西安、三原和韩城等地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关中传统民居属于中国北方传统民居的范畴,其布局仍是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模式。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气候、文化、宗教、 生活习俗等因素影响,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特点[2]。 关中地区冬季冷,夏季炎热,且有伏旱,属于北方气候带 中较闷热的地区,夏季日照强烈且降雨量少,防晒成为居 住建筑的首要需求。另外自古以来关中地区地少人多,人 均耕地不足,农业用地少与居住人口多的矛盾突出,所以 造成民居建造用地紧缺,宅院布置密集。因此与典型的北 京四合院比较而言,关中民居院落趋向窄长,正房面阔三 间,不做耳房,两侧的厦房(关中称“厢房”为“厦房”)也 向院内收缩,造成两厢檐端距离较小,虽然这种狭窄的庭 院形式影响采光,但夏季宅院内可形成较大阴影区,避暑 效果好。建筑外墙上一般不开窗,主要靠朝向院内的门窗采光,所以将近一半的厦房终年不见阳光。这一切都是为了适应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呈现不同的空间形态,以改善院内小气候,并节约用地。这就形成了关中传统民居“深宅,窄院,封闭”的特点(如图1), 整个窄院空间更加封闭紧凑,向心力强,体现出很强的防御性。 图1 关中传统民居示意图 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