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可视化

地理信息可视化
地理信息可视化

第11章地理信息可视化

可视化的基本含义是将科学计算中产生的大量非直观的、抽象的或者不可见的数据,借助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等技术,以图形图像信息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地图是空间信息可视化的最主要和最常用的形式。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可视化则以地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地图学、认知科学、信息传输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并通过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动态,直观、形象地表现、解释、传输地理空间信息并揭示其规律,是关于信息表达和传输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一门学科。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信息可视化从表现内容上来分,有地图(图形)、多媒体、虚拟现实等;从空间维数上来分有二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多维动态可视化等。本章侧重介绍空间信息可视化的基本形式和技术。

11.1 空间信息输出方式与类型

11.1.1 空间信息输出方式

目前,一般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都为用户提供三种主要的图形图像输出和属性数据报表输出方式。屏幕显示主要用于系统与用户交互式的快速显示,是比较廉价的输出产品,需以屏幕摄影方式做硬拷贝,可用于日常的空间信息管理和小型科研成果输出;矢量绘图仪制图用来绘制高精度的比较正规的大图幅图形产品;喷墨打印机,特别是高品质的激光打印机已经成为当前地理信息系统地图产品的主要输出设备。表11.1列出了主要的图形输出设备。

表11.1 主要图形输出设备一览表

1.屏幕显示

由光栅或液晶的屏幕显示图形、图像,常用来做人和机器交互的输出设备。将屏幕上所显示的图形采用屏幕拷贝的方式记录下来,以在其他软件支持下直接使用。

由于屏幕同绘图机的彩色成图原理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屏幕所显示的图形如果直接用彩色打印机输出, 两者的输出效果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为利用屏幕直接进行地图色彩配置的操作带来很大的障碍。解决的方法一般是根据经验制作色彩对比表,依此作为色彩转换的依据。近年来,部分地理信息系统与机助制图软件在屏幕与绘图机色彩输出一体化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图11.1为通过屏幕输出的地图。

2.

矢量绘图

矢量制图通常采用矢量数据方式输入,根据坐标数据和属性数据将其符号化,然后通过制图指令驱动制图设备;也可以采用栅格数据作为输入,将制图范围划分为单元,

在每一单元中通过点、线构成颜色、模式表示,其驱动设备的指令依然是点、线。矢量制图指令在矢

量制图设备上可以直接实现,也可以在栅格

制图设备上通过插补将点、线指令转化为需

要输出的点阵单元,其质量取决于制图单元

的大小。

在图形视觉变量的形式中,符号形状可

以通过数学表达式、连接离散点、信息块等

方法形成;颜色采用笔的颜色表示;图案通

过填充方法按设定的排列方向进行填充。

常用的矢量制图仪器有笔式绘图仪,它

通过计算机控制笔的移动而产生图形。大多

数笔式绘图仪是增加型,即同一方向按固定

步长移动而产生线。许多设备有两个马达,

一个为X 方向,另一个是Y 方向。利用一

个或两个马达的组合,可在8个对角方向移

动。但是移动步长应很小,以保持各方向的移动相等。

3. 打印输出

打印输出一般是直接由栅格方式进行的,可利用以下几种打印机。

①点阵打印机:点阵打印是用打印机内的撞针去撞击色带,然后利用印字头打将色带上的墨水印在纸上而达成打印的效果,点精度达0.141mm ,可打印比例准确的彩色地图,且设备便宜,成本低,速度与矢量绘图相近,但渲染图比矢量绘图均匀,便于小型地理信息系统采用,目前主要问题是解析度低,且打印幅面有限,大的输出图需进行图幅拼接。

②喷墨打印机(亦称喷墨绘图仪):是高档的点阵输出设备,输出质量高、速度快,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与价格的降低,目前已经取代矢量绘图仪的地位,成为GIS 产品主要的输出设备(见图11.3)。

③激光打印机:是一种既可用于打印又可用于绘图的设备,是利用碳粉附着在纸上而成像的一种打印机,由于打印机内部使用碳粉,属于固体,而激光光束又不受环境影响的特性,所以激光打印机可以长年保持印刷效果清晰细致,印在任何纸张上都可得到好的效果。绘制的图像品质高、绘制速度快,将是计算机图形输出未来的基本发展方向。

图11.1 计算机屏幕显示地图

图11.3 喷墨绘图机

图11.5 晕渲地形图

图11.4 普通地图 11.1.2 地理信息系统输出产品类型

地理信息系统产品是指由系统处理、分析,可以直接供研究、规划和决策人员使用的产品,其形式有地图、图像、统计图表以及各种格式的数字产品等。地理信息系统产品是系统中数据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地理实体的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

1. 地图

地图是空间实体的符号化模型,是地理信息系统产品的主要表现形式(如图11.4), 根据地理实体的空间形态,常用的地图种类有点位符号图、线状符号图、面状符号图、等值线图、三维立体图、晕渲图等。点位符号图在点状实体或面状实体的中心以制图符号表示实体质量特征;线状符号图采用线状符号表示线状实体的特征;面状符号图在面状区域内用填充模式表示区域的类别及数量差异;等值线图将曲面上等值的点以线划连接起来表示曲面的形态;三维立体图采用透视变换产生透视投影,使读者对地物产生深度感并表示三维曲面的起伏;晕渲图以地物对光线的反射产生的明暗使读者对二维表面产生起伏感,从而达到表示立

体形态的目的(见图11.5)。

2. 图像 图像也是空间实体的一种模型,它不采用符号化的方法,而是采用人的直观视觉变量(如灰度、颜色、模式)表示各空间位置实体的质量特征。它一般将空间范围划分为规则的单元(如正方形),然后再根据几何规则确定的图像平面的相应位置,用直观视觉变量表示该单元的特征,图11.6、11.7为由喷墨打印机输出的正射影像地图和三维模拟建筑图。

3. 统计图表 非空间信息可采用统计图表表示。统计图将实体的特征和实体间与空间无关的相互关系采用图形表示,它将与空间无关的信息传递给使用者,使得使用者对这些信息有全面、直观的了解。统计图常用的形式有柱状图、扇形图、直方图、折线图和散点图等。统计表格将数据直接表示在表格中,使读者可直接看到具体数据值。见图11.8,11.9,11.10。

图11.11表示统计图表与地图的综合使用所形成的专题地图。

随着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制图系统以及各种分析模拟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产品成为广泛采用的一种产品形式,提供信息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输出,使得多种系统的功能得到综合。数字产品的制作是将系统内的数据转换成其它系统采用的数据形式。

图11.8 ARCVIEW 制作的统计表格与直方图

图11.7三维模拟建筑图

图11.6 正射影像地图

11.2可视化的一般原则

11.2.1 符号运用

空间对象以其位置和属性为特征。当用图形图像表达空间对象时,一般用符号位置来表示该要素的空间位置,用该符号与视觉变量组合来显示该要素的属性数据。例如,道路在地图上一般用线状符号表达,通过线型如线宽来区分不同的道路级别,如粗实线表示高等级公路,而细实线表示低等级公路。

地图符号系统中的视觉变量包括形状、大小、纹理、图案、色相、色值和彩度。形状表征了图上要素类别。大小和纹理(符号斑纹的间距)表征了图上数据之间的数量差别,例如,一幅地图可用大小不同的圆圈来代表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色相、色值和彩度,以及图案则更适合于表征标称(nominal )或定性(qualitative )数据,例如,在同一幅地图上可用不同的面状图案代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在符号运用上不尽相同。对栅格数据而言,符号的选择不是问题,因为无论被描述的空间对象是点、线还是面,符号都是由栅格象元组成。另外在视觉变量的选择上,栅格数据也受限制。由于栅格象元的问题,形状和大小这两个视觉变量并不适合于栅格数据,纹理和图案可用于较低分辨率的制图要求,但象元较小时就不适合。

因此栅格数

图11.10 直方统计图

图11.9 圆饼状统计图

图11.11 GIS 输出的专题地图 (以统计符号表示人口与GDP 值)

据的表达就局限在用不同的颜色和颜色阴影来显示。

运用符号表达空间对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符号的定位

地图上常常以符号的位置表达其实际空间位置,这就是常说的符号定位问题。符号定位的一般原则是准确,保证所示空间对象在逻辑和美观上的和谐统一。但有时由于实际空间对象的位置重叠或相距很近,当用符号表达时,容易产生拥挤现象,破坏了图形的美观性和易读性。这时可保留重要地物的准确位置,而其他次要地物可相对移动,如图11.12所示。点状符号、线状符号的定位可参见地图学书籍。

图11.12 符号移位

符号定位中,较困难的是点的定位,特别是在点描法地图中。例如一个点代表1000人,某区有10000人,意味着在该区应布置10个点。如何在该区布置10个点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采用随机布点或均匀布点可能导致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地图。这种情况下,一般要参照其他的资料来进行点位的确定,例如人口普查图中的布点,可参考人口普查街区图或人口普查地图来进行。

⑵易读性

空间对象属性通过符号的视觉变量来进行区分,视觉变量包括形状、大小、方位、色调、亮度和色度等六类。空间对象的属性可通过视觉变量的不同组合来表达,因此,符号的布局、组合和纹理直接影响到图面的易读性。一般情况下,线状符号比较容易分离,图案、形状、颜色和阴影要截然不同,并且形状要清晰可辨。

符号的可见性还涉及符号自身的可见性。如果线状符号比较容易识别,其宽度就不必很大。不同颜色的组合也可改变符号的可辨性。经典的例子就是交通符号,形状各异的交通符号可以使行人和驾驶员不必读文字而获得交通信息。

⑶视觉差异性

图形元素和背景、相邻元素的对比是符号运用中最为重要的一点。视觉上的差异性可以提高符号的分辨能力和识别能力。符号运用过程中,要尽量使用符号视觉变量的不同组合来提高易读性,但过多的符号差异会导致图面的繁杂,也不利于符号的识别。

⑷绝对数据与派生数据制图中的符号配置

属性数据根据加工与否可分为两类,即原始数据和派生数据。原始数据是通过测量或调查而得到的数据,如人口调查中的一个县的人口数量;而派生数据一般是指经过加工的数据,如人口密度等。对原始数据和派生数据的符号配置需要考虑图形的可比性。这里以人口制图为例进行说明:人口密度是人口数与区域面积的比值,该值不依赖区域的大小。对于人口数相同而面积不同的两个区域来说,其人口密度就不同,如果用等值区域图以人口数量来进行制图,则区域面积的大小差异会严重影响图形的可比性。因此一般建议等值区域图用来进行派生数据的表达,而分级符号图用来进行原始数据的制图。

11.2.2 颜色运用

地图中颜色的运用为地图增添特殊的魅力,一般条件下制图者都会首选制作彩色地图,其次才是黑白地图。实际上地图中色彩的运用经常被误解与错用。地图制作中色彩的运用首先必须理解色彩的三个属性,即色相、色值和彩度。

色相(又称色别)是一种色彩得以与另一种色彩相区别的性质,如红色与绿色即为不同的色相。色相也可定义为组成一种颜色的光的主波长。一般将不同的色相与不同类型的数据联系起来。色值是一种颜色的亮度或暗度,黑色为低值而白色为高值。在一幅地图上通常感到较暗的符号更重要。彩度又称之为饱和度或强度,指的是一种颜色的丰富程度或鲜明程度。完全饱和的颜色为纯色,而低饱和度的颜色则偏灰。通常,颜色饱和度越高的符号其视觉重要性也越大。

地图上色彩的运用遵循一定的经验法则,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则:

⑴感情色彩:色彩与人的情感有广泛的联系,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背景又赋予色彩以各自的含义和象征。制图中色彩一般分为暖色和冷色两种,例如红色为暖色而青色为冷色,与色相相结合,则有干湿之分,例如浅黄色象征干燥,而蓝色象征湿润。制图中要充分考虑人的感情色彩和情绪,使得效果更人性化。

⑵习惯用色: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制图人员总结出一系列的习惯用色,有的已约定成俗,有的已形成规范。数据表达中,要充分考虑人们在长期阅图中形成的习惯和专业背景。

⑶色彩方案:色相是适于表征定性数据的视觉变量,而色值与彩度则更适合于表征定量数据。定性数据属于标称数据(nominal data),而定量数据则属于需用排序(ordinal)、区间(interval)和比率(ratio)等尺度来量度的数据。对一幅定性地图而言,找到10种或15种易于相互区别的颜色并不难。如果一幅地图需要更多种颜色,则可将另一种定性的视觉变量一一图案,或者文字,与颜色组合在一起形成更多的地图符号。

色彩的配置方案主要是通过色相、色值(亮度)和彩度(饱和度)的综合运用来表达不同制图对象的属性信息,按色彩有单变量、双变量和三变量的颜色之分,按变量性质有定性方案、二元方案、顺序方案、分支方案四种等,它们又可组成不同的色彩配置方案。

①单变量色彩方案

定性方案:单变量的定性方案主要表示不同性质的种类,方案中的色彩亮度应该相似而不相等;

二元方案:单变量的二元方案也是定性数据的一种表达,数据一般被分为两个相对的种类,例如是/不是、出现/不出现等,一般通过中性色、单一颜色或两种颜色来表达,但应选取相反的亮度,如灰-白、红-白、淡蓝-深蓝等;

序列方案:序列化方案用来表达有高到低分类的序列化数据,可用序列化的色彩亮度来表示。通常低值采用亮色而高值采用深色,若背景较暗时,这个关系也可倒过来。无论用何种,必须保证采用颜色所形成的亮度序列与数据类的顺序相关。

分支方案:分支方案也称为两极方案,主要用来强调由关键点(平均值、中值、零点)向两侧扩散的量化数据显示,可用向两侧扩散的亮度阶来表示。

②双变量色彩方案

在交互可视化探索中,二变量色彩方案可以进行更详细的分类对比。

定性/二元方案:此方案中把一系列色彩的亮暗两阶同时制图,其中亮暗对应二元方案中的两个量。增加要强调的二元变量所对应所有色相的饱和度可以增强地图的视觉强调性和一致性。

定性/序列方案:定性变量可采用几个颜色来表达,序列变量采用对应色的序列亮度阶来表示。

序列/序列方案:两个序列化方案的组合在地图学中是最引人注目的。此方案可以表达同一位置或区域的两个变量。可以认为序列/序列方案是两个序列方案中所有颜色组合的逻辑混合,因此方案是以两个颜色为基础,如果两种颜色完成交叉将产生一个中性的对角线和不饱和过渡色。在整个方案的构造中,应包含系统的亮度差异,不应依靠色彩来揭示量级上的差异。

分支/二元和分支/序列方案:这两个方案具有相似的视觉特征。此方案的成功应用应依靠可用的大亮度反差范围,一般大亮度色阶是用在二元和序列化变量上,在色彩变化支持下的小亮度色阶用来表达方案中每个大亮度色阶内的分支变量。

分支/分支方案:此方案是二变量方案中唯一一个不是由单变量方案直接叠加而成的方案,因为此方案需色彩差异来表达两种变量。

③三变量色彩方案

三变量色彩变量通常用于表达构成百分比的和为100%的三个变量。

11.2.3 注记运用

每幅地图都需要用一定的文字或者注记来标记制图要素,制图者把字体当作一种地图符号,因为与点状、线状、面状符号一样,字体也有多种类型。运用不同的字体类型表征出悦目、和谐的地图是制图者所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

字体在字样、字形、大小和颜色方面变化多样。字样指的是字体的设计特征,而字形指的是字母形状方面的不同。字形包括了在字体重量或笔画粗细(粗体、常规或细长体)、宽度(窄体或宽体)、直体与斜体(或者罗马字体与斜体)、大写与小写等方面的不同变化。

⑴字体变化:字体变化可以像视觉变量一样在地图符号中起作用。字样、字体颜色、罗马字体或斜体等方面的差异更适合于表现定性数据,而字体大小、字体粗细和大小写等方面的差异则更适合于表现定量数据。例如,在一幅显示城市不同规模的地图上,一般是用大号、粗体和大写字体表示最大的城市,而用小号、细体和小写字体表示最小的城市。

⑵字体类型:在选择字体类型的时候要考虑可读性、协调性和传统习惯性。注记的可读性必须与协调性相平衡。注记的功能就是传达地图内容。因此注记必须清晰可读但又不能吸引过多的注意力。通常可以通过在一幅图上只选用1~2种字样,并选用另一些字体变化用于标注不同要素或符号来取得协调美观的效果。例如在制图对象的主体中较少采用修饰性字体,但在图名和图例等部分习惯用修饰性字体。已经形成的习惯有:水系要素用斜体,行政单元名称用粗体,并且名称按规模大小有字体大小的区分,太多的字体类型会使得图面显示不协调。

⑶字体摆放:地图上文字或标注的摆放与字体变化的选择同样重要。一般遵循以下规则:文字摆放的位置应能显示其所标识空间要素的位置和范围。点状要素的名称应放在其点状符号的右上方;线状要素的名称应以条块状与该要素走向平行;面状要素的名称应放在能指明其面积范围的地方。

GIS 中的标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标注的基本要求是清晰性、可读性、协调性和习惯性,然而制图要素的重叠、位置上的冲突等都使得这些要求难以满足,一般需要进行多次、交互式的、基于思维的反复调整才能最终确定(图11.13)。 11.2.4 图面配置

图面配置是指对图面内容的安排。在一幅完整的地图上,图面内容包括图廓、图名、图图11.13 注记的运用与对比,上图字体变化繁多,使得图面协调被破坏, 下图是调整后的注记,字体均匀,图面要协调许多 03256509751,300162.5Meters 03256509751,300162.5Meters

例、比例尺、指北针、制图时间、坐标系统、主图、副图、符号、注记、颜色、背景等内容,内容丰富而繁杂,在有限的制图区域上如何合理地进行制图内容的安排,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一般情况下,图面配置应该主题突出、图面均衡、层次清晰、易于阅读,以求美观和逻辑的协调统一而又不失人性化。

⑴主题突出

制图的目的是通过可视化手段来向人们传递空间信息,因此在整个图面上应该突出所要传递的内容,即地图主体。制图主体的放置应遵循人们的心理感受和习惯,必须有清晰的焦点,为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焦点要素应放置于地图光学中心的附近,即图面几何中心偏上一点,同时在线划、纹理、细节、颜色的对比上要与其他要素有所区别。

图面内容的转移和切换应比较流畅。例如图例和图名可能是随制图主体之后要看到的内容,因此应将其清楚的摆放在图面上,甚至可以将其用方框或加粗字体突出,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图11.14所示)。

图11.14 图面内容与图例转换

⑵图面平衡

图面是以整体形式出现的,而图面内容又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图面设计中的平衡,就

是要按照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各种要素的地位,使各个要素显示的更为合理。图面布置得平衡

不意味着将各个制图要素机械性的分布在图面的每一个部分,尽管这样可以使各种地图要素

的分布达到某种平衡,但这种平衡淡化了地图主体,并且使得各个要素无序。图面要素的平

衡安排往往无一定之规,需要通过不断的反复试验和调整才能确定。一般不要出现过亮或过

暗,偏大或偏小,太长或太短、与图廓太紧等现象(如图11.15所示)。

SLOPE

05801,1601,7402,320

290

Meters

±

0 - 13

13 - 21

21 - 28

28 - 35

35 - 43

43 - 75

05801,1601,7402,320

290

Meters

坡度分级图

图11.15 视觉的平衡

⑶图形-背景

图形在视觉上更重要一些,距读者更近一些,有形状、令人深刻的颜色和具体的含义。背景是图形背景,以衬托和突出图形。合理的利用背景可以突出主体,增加视觉上的影响和对比度,但背景太多会减弱主体的重要性。图形-背景并不是简单地决定应该有多少对象和多少背景,而是要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图面的主体上。例如,如果在图面的内部填充的是和背景一样的颜色,则读者就会分不清陆地和水体(图11.16)。

图11.16 图形-背景关系

图形-背景可用他们之间的比值进行衡量,称之为图形-背景比率。提高图形-背景比率的方法是使用人们熟悉的图形,例如分析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时,可以将陕西省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可以使人们立即识别出陕西的形状,并将其注意力集中到焦点上。

⑷视觉层次

视觉层次是图形-

读者最近,产生。

构在气候、地质、植被等制图中经常用到。

对比是制图的基本要求,对布局和视觉层都非常重要。尺寸宽度上的变化可以使高等级公路看起来比低等级公路、省界比县界、大城市比小城市等更重要,而色彩、纹理的对比则可以将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如图11.18所示。

不论是插入法还是对比法,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滥用。过多的使用插入,将会导致图面的费解而破坏平衡性,而过多地对比则会导致图面和谐性的破坏,如亮红色和亮绿色并排使用就会很刺眼。

图11.18 对比法突出制图主体和重要性(陕西省) 11.2.5 制图内容的一般安排

(1)主图

主图是地图图幅的主体,应占有突出位置及较大的图面空间。同时,在主图的图面配置中,还应注意以下的问题:

①在区域空间上,要突出主区与邻区是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增强主图区域的视觉对比度。

②主图的方向一般按惯例定为上北下南。如果没有经纬网格标示,左、右图廓线即指示南北方向。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果区域的外形延伸过长,难以配置在正常的制图区域内,就可考虑与正常的南北方向作适当偏离,并配以明确的指向线。

③移图

制图区域的形状、地图比例尺与制图区域的大小难以协调时,可将主图的一部分移到图廓内较为适宜的区域,这就成为移图。移图也是主图的一部分。移图的比例尺可以与主图比例尺相同,但经常也会比主图的比例尺缩小。移图与主图区域关系的表示应当明白无误。假如比例尺及方向有所变化,均应在移图中注明。在一些表示我国完整疆域的地图中,经常在图的右下方放置比例尺小于大陆部分的南海诸岛,就是一种常见的移图形式。

④重要地区扩大图

对于主图中专题要素密度过高,难以正常显示专题信息的重要区域,可适当采取扩大图的形式处理。扩大图的表示方法应与主图一致,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图形数量。扩大图一般不必标注方向及比例尺。

(2)副图

副图是补充说明主图内容不足的地图,如主图位置示意图、内容补充图等。一些区域范围较小的单幅地图,用图者难以明白该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需要在主图的适当位置配上主图位置示意图,它所占幅面不大,但却能简明、突出地表现主图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区位状况。内容补充图是把主图上没有表示、但却又是相关或需要的内容,以附图形式表达,如地貌类型图上配一幅比例尺较小的地势图,地震震中及震级分布图上配一幅区域活动性地质构造图等。

(3)图名

图名的主要功能是为读图者提供地图的区域和主题的信息。表示统计内容的地图,还必须提供清晰的时间概念。图名要尽可能简练、确切。组成图名的三个要素(区域、主题、时间)如已经以其他形式作了明确表示,则可以酌情省略其中的某一部分。例如在区域性地图集中,具体图幅的区域名可以不用。图名是展示地图主题最直观的形式,应当突出、醒目。它作为图面整体设计的组成部分,还可看成是一种图形,可以帮助取得更好的整体平衡。一般可放在图廓外的北上方,或图廓内以横排或竖排的形式放在左上、右上的位置。图廓内的图名,可以是嵌入式的,也可以直接压盖在图面上,这时应处理好与下层注记或图形符号的关系(如图11.19)。

图11.19 图名位置的安排

(4)图例

图例应尽可能集中在一起。虽然经常都被置于图面中不显著的某一角,但这并不降低图例的重要性。为避免图例内容与图面内容的混淆,被图例压盖的主图应当缕空。只有当图例符号的数量很大,集中安置会影响主图的表示及整体效果时,才可将图例分成几部分,并按读图习惯,从左到右有序排列。对图例的位置、大小、图例符号的排列方式、密度、注记字体等的调节,还会对图面配置的合理与平衡起重要作用(图11.20)。

图11.20图例位置的安排

(5)比例尺

地图的比例尺一般被安置在图名或图例的下方。地图上的比例尺,以直线比例尺的形式最为有效、实用。但在一些区域范围大、实际的比例尺已经很小的情况下,如一些表示世界或全国的专题地图,甚至可以将比例尺省略。因为,这时地图所要表达的主要是专题要素的宏观分布规律,各地域的实际距离等已经没有多少价值,更不需要进行什么距离方面的量算。放置了比例尺,反而有可能会得出不切实际的结论。

(6)统计图表与文字说明

统计图表与文字说明是对主题的概括与补充比较有效的形式。由于其形式(包括外形、大小、色彩)多样,能充实地图主题、活跃版面,因此有利于增强视觉平衡效果。统计图表与文字说明在图面组成中只占次要地位,数量不可过多,所占幅面不宜太大。对单幅地图更应如此。

(7)图廓

单幅地图一般都以图框作为制图的区域范围。挂图的外图廓形状比较复杂。桌面用图的图廓都比较简练,有的就以两根内细外粗的平行黑线显示内外图廓。有的在图廓上表示有经纬度分划注记,有的为检索而设置了纵横方格的刻度分划。

11.3可视化表现形式

11.3.1 等值线显示

等值线又称等量线,表示在相当范围内连续分布而且数量逐渐变化的现象的数量特征。用连接各等值点的平滑曲线来表示制图对象的数量差异,如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磁线等等。

等高线是表示地面起伏形态的一种等值线。它是把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相邻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垂直投影在平面上的图形。一组等高线可以显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形态和实际高度,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和图形,可以判断地形特征和斜坡坡度。

用等高线法表示地形,总体来说立体感还是较差的。因此对等高线图形的立体显示方法研究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明暗等高线法是其中的一种。明暗等高线法是使每一条等高线因受光位置不同而绘以黑色或白色,以加强其立体感。还有粗细等高线法,它是将背光面的等高线加粗,向光面绘成细线,以增强立体效果。

等值线的应用相当广泛,除常见的等高线、等温线以外,还可表示制图现象在一定时间内数值变化的等数值变化线(如年磁偏角变化线、地下水位变化线)、等速度变化线、表示现象位置移动的等位移线(如气团位移、海底拾升或下降)、表示现象起止时间的等时间线(如霜期、植物开花期)等(图11.21,11.22)。

图11.21 明暗等高线图(左)和粗细等高线图(右)

图11.22 交通为五分钟的交通等距线

11.3.2 分层设色显示

分层设色法是在等高线的基础上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区域特征,将等高线划分一些层级,并在每一层级的面积内绘上不同颜色,以色相、色调的差异表示地势高低的方法。这种方法加强了高程分布的直观印象,更容易判读地势状况,特别是有了色彩的正确配合,使地图具有了一定的立体感。

设色有单色和多色两种。单色是利用色调变化表示地形的高低,现在已经很少采用。多色是利用不同色相和色调深浅表示地形的高低。设色时要考虑地形表示的直观性、连续性以及自然感等原则。要求每一色层准确地代表一个高程带,各色层之间要有差别,但变化不能过于突然和跳跃,以便反映地表形态的整体感和连续感。选色尽量和地面自然色彩相接近,各色层的颜色组合应能产生一定程度的立体感。色相变化视觉效果显著,用以表示不同的地形类别,每类地形中再以色调的变化来显示内部差异。如平原用绿色,丘陵用黄色,山地用褐色;在平原中又以深绿、绿、和浅绿等三种浓淡不同的绿色调显示平原上的高度变化。色相变化也采用相邻色,以避免造成高度突然变化的感觉。

目前普遍采用的色层是绿褐色系。陆地部分由平原到山地为:深绿—绿—浅绿—浅黄—黄—深黄—浅褐—褐—深褐;高山(5000米以上)为白色或紫色;海洋部分采用浅蓝到深蓝,海水愈深,色调愈浓。这种设色使色相色调相结合,层次丰富,具有一定象征性意义和符合自然界的色彩,效果较好。(图11.23)

图11.23分层设色图

11.3.3 地形晕渲显示

晕渲法也叫阴影法,是用深浅不同的色调表示地形起伏形态,如图11.24。按光源的位置分直照晕渲、斜照晕渲和综合光照晕渲;按色调分墨渲和彩色晕渲。

图11.24 由DEM产生的地面晕渲图

晕渲法的基本思想是:一切物体只有在光的作用下才能产生阴影,才显现得更清楚,才有立体感。由于光源位置不同,照射到物体上所产生的阴影也不同,其立体效果也就不同。晕渲法通常假定把光源固定在两个方向上,一为西北方向俯角45°,一为正上方与地面垂直。前者称为斜照晕渲,后者称为直照晕渲。当山脉走向恰与光源照射方向一致时,或其他不利显示山形立体效果时,则适当的调整光源位置,这种称为综合光照晕渲。它们的光影特点如图11.25所示。

斜照直照综合光照

图11.25 三种不同光源的光影

斜照晕渲的立体感很强,明暗对比明显,与日常生活中自然光和灯光照射到物体上所形成的阴影相似。光的斜照使地形各部位分为迎光面、背光面和地平面三部分。

斜照光下,每一地点的明暗又因其坡度与坡向而有所不同,且山体的阴影又互相影响,改变其原有的明暗程度,使阴影有浓淡强弱之分。斜照晕渲的光影变化十分复杂,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即:迎光面愈陡愈明,背光面愈陡愈暗,明暗随坡向而改变,平地也有淡影三分。斜照光下,物体的阴影随其主体与细部不同而不同。主体阴影十分重要,它可以突出山体总的形态和基本走向,使之脉络分明,有利于增强立体效果。

斜照晕渲立体感强,山形结构明显,所以多为各种地图采用。其缺点是无法对比坡度,背光面阴影较重,影响图上其他要素的表示。

直照晕渲又叫坡度晕渲。光线垂直照射地面后,地表的明暗随坡度不同而改变。平地受光量最大,因而最明亮。直照晕渲能明显地反映出地面坡度的变化。其缺点是立体感较差,只适合于表示起伏不大的丘陵地区。

综合光照晕渲是斜照与直照晕渲的综合运用。或以斜照晕渲为主,或以直照晕渲为主,另一种来补充。它具备了两种晕渲的优点,弥补了两者的不足。

墨渲是用黑墨色的浓淡变化来反映光影的明暗。由于墨色层次丰富,复制效果好,应用广泛。印刷时用单一的黑色作晕渲色的很少,印成青灰、棕灰、绿灰者居多。

彩色晕渲又分为双色晕渲、自然色晕渲等。双色晕渲,常见的有阳坡面用明色或暖色系,阴坡面用暗色或寒色系,高地用暖色,低地用寒色,或制图主区用近感色,邻区用远感色等。主要是利用冷暖色对比加强立体感或突出主题。这种方法效果好,常被用于一些精致的地图上。自然色晕渲是模仿大自然表面的色调变化,结合阴影的明暗绘成晕渲图。这种方法主要是把地面色谱的规律与晕渲法的光照规律结合起来,用各种颜色及它们的不同亮度来显示地面起伏。如用绿色调为主晕染开发的平原,以棕黄色调为主晕染高原和荒漠,山区则有黄、棕、青、灰等色的变化,再加以明暗的区别,可构成色彩十分丰富的图面。

11.3.4 剖面显示

剖面是指地面沿某一方向的垂直截面(或断面),它包含地形剖面图和地质剖面图等。地形剖面图是为了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沿等高线地形图某条线下切而显露出地形垂直剖面(如图11.27所示)。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地面高底起伏状况。

图11.27地形剖面图

地质剖面图是用来显示地质构造的一种特殊地形图。(图11.28)

图11.28地质剖面图

11.3.5 专题地图显示

专题地图,是在地理底图上,按照地图主题的要求,突出面完善地表示与主题相关的一种或几种要素,使地图内容专题化、形式各异、用途专门化的地图。

专题地图具有下列3个特点:

(1)专题地图只将一种或几种与主题相关联的要家特别完备而详细地显示,而其他要素的显示则较为概略,甚至不予显示。

(2)专题地图的内容广泛,主题多样,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除了那些在地表上能见到的和能进行测量的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外,还有那些往往不能见到的或不能直接测量的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均可以作为专题地图的内容。

(3)专题地图不仅可以表示现象的现状及其分布,而且能表示现象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规律。

专题地图按照表现方式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点位符号法:用点状符号反映点状分布要素的位置、类别、数量或等级。下图为使用点状符号反映要素分布的专题地图,左图中用点的密度来表示各城市人口数量,右图使用分级符号来表现各城市人口数量:

图11.28使用点位符号法的专题地图

②定位图表法:在要素分布的点位上绘制成的统计图表,表示其数量特征及结构。常用的图表有两种,一种是方向数量图表,一种是时间数量图表。

③线状符号法:用线状符号表示呈线状、带状分布要素的位置、类别或等级。如河流、

海岸线、交通线、地质构造线、山脊线等,左图表示某地区湖泊水的流向情况,右图表示某地区不同级别河流的分布状况:

图11.28使用线状符号法的专题地图

④动态符号法:在线状符号上加绘箭头符号,表示运动方向。还可以用线条的宽窄表示数量的差异,也可以用连续的动线符号表示面状分布现象的动态。

地理信息科学研究进展

地理信息科学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论述从地理信息系统到地理信息科学发展的相关概念、活动、以及近年发生的重要事例。讨论地理信息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发展阶段特征与趋势,认为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思想、核心框架理论与学科定位等仍在不断的探索之中,仍需要在地理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等的大框架下,基于天地人机网络一体化信息系统,以数字地球与虚拟地理环境建设为目标,结合实验遥感、实验地理学等来构建与发展。从地球表层系统的人-地关系视角,提出了发展面向“人”地理信息科学的科学问题。最后,对于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信息)科学的集成与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地球信息科学,数字地球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from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o th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related concept, activities, and important cases happened in recent years.Discuss the main researching content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think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basic idea of core framework theory and subject orientation and so on continues to explore, still need in geography science, earth system scienc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man-machine integra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heaven and earth,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arth and virtu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s the goal, combined with experiment of remote sensing, geography and so on to build and develop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arth surface system - relation,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 oriente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scientific questions.Finally, for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thinking. Key word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The earth information science;Digital earth 1 引言 1990年Goochild提出“Spatial Inofrmation Science”,1992年在国际杂志IJGISystem 上发表“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从而标志着地理信息科学作为一个学科正式成立,自此关于地理信息科学理论、方法的研究与相关活动,在国际上也逐渐展开、活跃,例如1996年国际杂志IJGISystem 改名IJGIScience,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从1997年2月到2000年2月资助了地理信息科学相关的Varenius研究项目。在相关国际会议上,地理信息科学国际会议系列(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IScience),从2000年开始每两年一次,至今已举行了5次,这个会议是目前比较重要的关于地理信息科学理论最新研究交流的学术活动;另外相关的还有空间信息理论国际会议COSIT( Conference on Spatial Information Theory)系列,国际地理学会(IGU)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空间数据处理国际会议系列(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Spatial Data Handling)等。 2 地理信息科学概念与研究内容 国内外关于地理信息理论以及地理信息科学的相关研究,在概念上同时主要还采用地球信息科学(Geo-information Science, 或Geoinformatics,或Geomatics)或者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空间信息科学(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patail Information System)等。虽然在很多场合,地理信息科学与地球信息科学可以互相通用,但是,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背景主要来自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地理学、地图学等领域,而地球信息科学主要来自于地球系统科学与信息科学的结合与集成,从而在研究内容、研究特征上仍有一定的差异,例如,马蔼乃认为地球系统科学以及地球信息科学研究地球圈层及其相互作用,主要归属于自然科学,而地理科学以及地理信息科学面对的是地球表层环境的人地关系复杂巨系统,是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科学。对于空间信息科学与地理信息信息科学两个概念,Longley

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完整系统基础与实务(中)试题参考

1. 2012培训例题 1.1 判断 1. 世界上第一个GIS产生美国(X,加拿大) 2. GIS脱胎于测绘学(X,地理学) 3. 数据结构中,逻辑上分为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Y,) 4. 数据库中,主关键字是唯一标示符(Y) 5. 可见波的范围是0.3~0.78纳米(X,微米) 6. GIS由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人员构成的(X,软、硬、网络、空间数据、人) 7. 数据库中,死锁?(Y) 8. 在空间数据库中,分层概念只适用于栅格,不适用于矢量(X,都) 9. 地图数字化是的关键技术(Y) 10. 空间数据库是应用于(Y) 11. 位置、属性、时间是地理空间分析的三大基本要素;(Y) 12. 城市规划需要大比例尺地图作为基础构件(Y) 13. 应用GIS是根据用户需求(Y) 14. GIS最常用的组织方式矢量、栅格数据;栅格模型中位置明显(X,隐含) 15. 点、线、面是GIS的3个基本要素,可实现点面之间的转换,不能实现线面之间的转换(X), 7:50 16. 金字塔、四叉树数据结构是可变分辨率的数据结构(Y); 17. 空间数据的分层组织,和数据库中的层次数据模型的概念是相同的。(X) 18. 空间建模是把现实数据转换为有用的能反应现实的过程;(Y) 19. WebGis是网络技术应用与GIS领域结合的产物(Y) 20. 栅格单元代表的区域越大,就越精确(X) 21. 传统的地理信息是空间相关性小,且不连续的数字和字符,现在的GIS相反(Y) 22. 矢量和栅格有本质不同,但二者可以转换(Y) 23. GIS,数据是经过处理的,所以数据不存在质量问题(X) 24. 手扶数字化是唯一有效方式(X,扫描) 25. 矢量中,将图形组成一个或多个文件,将属性组成属性表关系表(Y) 26. 空间压缩编码处理都会降低原始数据精度(X,有损压缩,无损压缩) 27. 专题地图表示方法,定点符号法、等值线法、极值法、范围法(Y),11:25 28. GIS开发路线包括:结构法、面向对象、基本组件、进行式开发策略(Y) 1.2 单选 1. 数字地球的提出者:美国人,戈尔,1998年; 2. GIS区别于其他信息的显著标志:空间信息; 3. 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X=2529115,Y=20600689米,该点所位投影带的中央经线是:117 4. 栅格数据编码,接近矢量结构,但不具有区域性质的:链码; 5. 3S是指: 6. 表示物理属性不可分割的单位是:数据项、数据项组、记录、文件; 7. RS是什么:C,在空中对遥远地物进行感知。 8. GIS工程的血液:数据; 9. GIS的核心功能:空间检索和分析; 10. GIS中包含的数据均与空间地理位置相联系。 11. 应用程序对数据库的操作是通过(DBMS)来完成的; 12. 空间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来组织数据;

地理信息可视化

第11章地理信息可视化 可视化的基本含义是将科学计算中产生的大量非直观的、抽象的或者不可见的数据,借助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等技术,以图形图像信息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地图是空间信息可视化的最主要和最常用的形式。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可视化则以地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地图学、认知科学、信息传输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并通过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动态,直观、形象地表现、解释、传输地理空间信息并揭示其规律,是关于信息表达和传输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一门学科。 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信息可视化从表现内容上来分,有地图(图形)、多媒体、虚拟现实等;从空间维数上来分有二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多维动态可视化等。本章侧重介绍空间信息可视化的基本形式和技术。 11.1 空间信息输出方式与类型 11.1.1 空间信息输出方式 目前,一般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都为用户提供三种主要的图形图像输出和属性数据报表输出方式。屏幕显示主要用于系统与用户交互式的快速显示,是比较廉价的输出产品,需以屏幕摄影方式做硬拷贝,可用于日常的空间信息管理和小型科研成果输出;矢量绘图仪制图用来绘制高精度的比较正规的大图幅图形产品;喷墨打印机,特别是高品质的激光打印机已经成为当前地理信息系统地图产品的主要输出设备。表11.1列出了主要的图形输出设备。 表11.1 主要图形输出设备一览表 1.屏幕显示 由光栅或液晶的屏幕显示图形、图像,常用来做人和机器交互的输出设备。将屏幕上所显示的图形采用屏幕拷贝的方式记录下来,以在其他软件支持下直接使用。 由于屏幕同绘图机的彩色成图原理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屏幕所显示的图形如果直接用彩色打印机输出, 两者的输出效果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为利用屏幕直接进行地图色彩配置的操作带来很大的障碍。解决的方法一般是根据经验制作色彩对比表,依此作为色彩转换的依据。近年来,部分地理信息系统与机助制图软件在屏幕与绘图机色彩输出一体化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图11.1为通过屏幕输出的地图。

土地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可视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对数字地图制图有初步的认识 2、掌握了解符号化、注记标注、格网绘制以及地图整饰的意义 3、掌握MAPGIS工程文件、点、线、面文件创建及保存方法 4、掌握基本的符号化方法、自动标注操作以及相关地图的整饰和数据的操作 通过综合实验,加深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核心技术,掌握GIS 图形输入、编辑、数据库建立、空间分析、地学分析、统计分析、专题图制作、制图输出等基本应用技能,结合环规专业进行开发区建设规划,为GIS 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中应用打下基础。 二、实验准备 阅读PPT严格按照下面的符号特征要求来做: 1 数据符号化显示 A.地图中共有6个区,将这6个区按照ID字段来用分类色彩表示; B.将道路按class字段分类:分为1~4级道路,并采用不同的颜色表示; C.地铁线符号Color:深蓝色,Width:1.0; D.区县界线Color:橘黄色,Width:1.0 ; E.区县政府Color:红色,Size:10,样式:Star3; F.市政府符号在区县政府基础上改为大小18 2注记标记 A.对地图中6个区的Name字段使用自动标注,标注统一使用Country2 样式,大小:16; B.手动标注黄浦江(双线河),使用宋体、斜体、16号字,字体方向为纵 向,使用曲线注记; C.地铁线使用自动标注,采用Country3样式; D.道路中,对道路的Class字段为GL03的道路进行标注,字体:宋体, 大小:10; E.区县政府使用自动标注,字体:宋体,大小:10; F.市政府使用自动标注,字体:楷体,大小:14

3绘制格网 采用索引参考格网,使用默认设置。 4 添加图幅整饰要素 A.添加图例,包括所有字段; B.添加指北针,选择ESRI North 3样式; C.添加比例尺,选择Alternating Scale Bar 1样式 三、实验内容与主要过程 制作上海市行政区划图 (一)数据符号化 首先我们打开ArcMap,点击Add Data添加各数据,选取数据层所在位置,添加各图层。 在区县界面图层上右键打开Properties对话框,在Value Field中选择字段Name,单击Add All Values按钮,将6个区的名称都添加进来,并选择合适的配色,单击确定按钮完成符号化设置

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专业基础知识 一、地图制图 (一)地图的基本知识 1、掌握地图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制图综合理论、应用地图符号系统,将地球表面缩绘于平面上,以达到反映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变化和发展的图件。 四个基本特征:数学法则、地图概括、符号系统、地理信息载体。 2、掌握地图的基本功能 地图功能定义:地图效能与作用的抽象概括。包括信息传输功能、信息载负功能、模拟功能与认知功能等。 地图信息传输功能:地图是空间信息的图形传递形式,是信息传输工具之一。编图者须充分掌握原始信息,研究制图对象,结合用图要求,合理使用地图语言,将信息准确地传递给用图者。用图者须熟悉地图语言,深入阅读分析地图信息,形成对制图对象正确而深刻的认识。 地图信息载负功能:地图是信息的载体,可容纳大量信息。 地图模拟功能:地图作为再现客观世界的形象符号模型,不仅能反映制图对象空间结构特征,还可反映时间系列的变化,并可根据需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式、图形数字化与数字模型,经计算机处理完成各种评价、预测、规划与决策。 地图认识功能:包括通过图解分析可获取制图对象空间结构与时间过程变化的认识;

通过地图量算分析可获得制图对象的各种数量指标;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可获得制图对象的各种变量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地图上相应要素的对比分析可认识各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不同时期地图的对比分析,可认识制图对象的演变和发展。发挥地图认识功能,就要充分发挥地图在分析规律、综合评价、预测预报、决策对策、规划设计、指挥管理中的作用。 3、掌握地图的分类 地图分类是根据地图某些特点与指标对其进行归并与区分。可按多种标准与方法分类,如地图比例尺、制图范围、地图内容、地图用途、地图形式等。 地图比例尺决定地图内容表示的详细程度和地图量测精度。如按比例尺可分为大比例尺地图(大于1:10万)、中比例尺地图(1:10万~1:100万)、小比例尺地图(小于1:100万)。 按制图区域范围(自然区与行政区)分为全球地图、半球地图(东半球、西半球地图)、大洲地图(如亚洲地图、欧洲地图等)、大洋地图(如太平洋地图、大西洋地图等)、自然区域地图(以高原、平原、盆地、流域等为范围,如青藏高原地图、四川盆地地图、黄河流域地图等)和世界地图、国家地图、省(区)地图、县地图等。 按地图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大类,前者又分为地形图和普通地理图。后者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人文地图),必要时还可分出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环境地图。自然地图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貌、气候、陆地水文、海洋、土壤、植被、动物等部门专题地图,每一部门还可细分若干图种;社会经济地图包括人口、政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财经贸易、文化、历史等部门专题地图,每一部分也可细分为若干图种;环境地图包括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疾病与医疗地理等部门专题地图。

地理信息系统中时空多维数据可视化技术研究

地理信息系统中时空多维数据可视化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18-05-28T11:22:28.1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作者:卜小培1 王相冉2 [导读] 摘要:将科学可视化技术(VISC)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之中,增强地理信息系统对时空多维数据的显示、处理功能,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1河南北斗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3 2河南数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52 摘要:将科学可视化技术(VISC)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之中,增强地理信息系统对时空多维数据的显示、处理功能,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地理信息系统时空信息平台以一种更加直观的信息可视化方式表达所有事物的位置特征信息,而多维时空信息可视化是空间信息表达的关键,开展地理信息系统时空信息多维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并通过二维、三维显示及动画形式的研究,从技术上对科学可视化与 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进行初步的探索。最后,通过对时空多维数据可视化算法的研究与实现,为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进一步将可视化技术走向实用提供基础。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多维数据可视化;动画 1前言 由于空间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遥感技术的发展,大量有关地球空间环境的不同时相数据的收集,使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日渐突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存储、处理和分析地理数据的环境。当前的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处理数字式的地图,大部分是静态的二维地图。 科学可视化技术使人能够在三维图形世界中直接对具有形态的信息进行操作。和计算机的直接交流,赋予人们对物体进行仿真并且实时交互的能力。这种技术把人和机器以一种直沉而自然的方式加以统一,这无疑将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可视化的另一项主要应用是动画技术。动画技术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行模型的动作、景物的布置等设计。 在地理信息系统界,随着科学可视化的发展,促使研究人员将获得的大量地理数据,转化为所研究的地理对象、地理现象、地理事件生动的图像、声音、动画,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理解,诱发出新的思想,以致做出新的发现。 2地理信息可视化技术 2.1 内容更全面更详细 人们对地理信息的需求已从原来概括性较强的地图向越来越详细(全面、细致、精确、直观且美观,抽象和综合程度低)的方向发展,即地图的比例尺越来越大,地理实体的属性信息越来越详细。传统地图通常都是概括和抽象地表达地理信息的,在地物方面主要是表达较大和较重要的地物。随着电子地图的普及和人类对地理信息需求的增长,由于电子地图不受比例尺和图面空间的限制,人们对地图上地物内容的要求越来越详细了,如在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它要求把地面上所有的城市部件无论大小都要反映到地图上;另外对地理实体的属性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了,不仅要求区分部件的基本属性,还要求将城市部件的权属、材质等其他各种属性信息都要表达出来。 2.2 表达更直观更仿真 传统的线划地图是模拟的二维地理空间模型,由于用符号表达较为抽象,使得地理信息的应用受到限制。随着三维建模技术的不断进步,实景三维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运而生,三维地理空间模型已越来越普及,大大扩展了地理信息的应用范围。人们对地理模型的需求已逐步从二维模型转向三维模型,传统的三维建模将会被全要素三维建模取代。 2.3建模结构化或实体化 现在很多的地理空间数据都是无结构的,只有DLG 是有结构的。没有结构就不能进行检索和产生知识,如卫星片、航拍片、全景照片、记载点云、车载点云,甚至街景工厂所生产的三维模型也是没有结构的。这种无结构的数据被老百姓称之为一张皮,里面没有任何结构,很难进行检索,很难产生知识。 2.4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融合 人们对地理信息的需求已从原来的室外地理信息向室内外结合的地理信息方向发展,GIS 技术正在与 BIM 技术融合。室内外无缝导航定位技术的发展需要室内外的地理空间模型,因此需要建立室内空间模型技术体系及室内外空间模型融合的技术体系。 2.5现时数据与历史数据的融合 随着地理信息源越来越丰富,人们对地理信息的需求已从原来的管理查询向挖掘分析的应用方向发展。随着各种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地理信息源越来越多,各行各业建立的行业或部门 GIS 也已完成,人们对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已从原来的管理查询逐渐演变成分析和知识的挖掘,以辅助规划和决策。传统的空间数据库都是按照不同时代建立不同版本的空间数据库,很难清晰反映一个地理空间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也就很难分析出空间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基于体素地理数据的可视化 3.1基于体素的多维数据结构 数据的存储和组织无疑对数据的显示和操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我们将地理实体定义为形体和有关属性的集合,在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物体在地理空间的运动和变化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只有二维、三维位置、时间,只能反映随时间t变化的地理形体的变化,而不能进一步反映地理形体属性的变化,外界环境作用力以及地理信息场对地理实体作用。因此,对地理实体的时空特性存储表达采用五维或更高维。 3.2基于体素多维数据的操作 由于体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和大小,在时间维上占据一定的位置,根据对上述多维体拓扑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对体素、体素块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并、交、差以及算术运算完成对实体的叠加操作。面对大量采集的不同来源、不同形式地理数据,在存储、高维叠加、投影变换时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是多维数据内插。通过对以上拓扑关系的研究,我们将二维栅格数据的插值方式向三维空间延伸。 3.3基于体素地理数据的可视化 在研究中,我们采用MSVC4.2以OpenGL图形库为基础,在微机中文MSWindowNT4.0WorkStation操作系统上开发多维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可视化程序。对地理数据的可视化分为二维、三维方式,同时分别对二维、三维按时间序列进行实时处理,并以动画形式表达,以求全面地反映地理数据的可视化。

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综合实习报告

XXXXXXXX 学院 顶岗(生产)实习综合报 告 系 (部) 测绘工程系 专 业 班 级 地信一班 姓 名 XXX 学 号 完成日期 2012年6月 指导教师 XXXX 职 称 讲师 XXXXXXXX 学院 目录 一、 实习目的 (2) 二、 实习内容 (3) 三、 实习步骤 (3) 四、 实习总结和感悟 (18) 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

一、实习目的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学科,并且广泛运用到各方面,所以作为该专业的我们具有实践应用能力是很重要的,实习是对我们两年来所学课程及实践应用能力的一个整体检验。通过实习,要求我们对目前社会或企业的前沿知识或技术有所了解,明确在未来工作中的学习方向,并且从中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同时自己的能

力和软件应用水平在实践中也会得到全面提高。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应用到信息化建设中。 主要任务,熟练运用所学的MAPGIS、ARCGIS、ERDAS、AutoCAD、南方CASS等软件完成相关数据的编辑处理。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协助完成所在单位的工作。通过一年的实习加深和巩固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学会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提升自己和实现自我价值。 二、实习内容 在单位实习的时间里,我从事的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乡镇数据库建设、卫星影像处理、影像解译及影像解译技术细则的编写工作、村庄规划以及村庄规划质检和村庄规划技术要求的编写工作,数据库建设采用的软件是南方cass、MAPGIS、ARCGIS,卫星影像处理采用的软件是ERDAS,影像解译采用的软件是南方cass,村庄规划采用的软件是南方cass、MAPGIS、ARCGIS交替运用。这个项目要求我们在掌握一定的MAPGIS、ARCGIS、ERDAS、南方cass的相关专业知识上,细心、耐心、认真有责任心有毅力的进行工作。而严格要求自己,做到遵守单位规则制度,积极进取工作,是每个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应有素质。 三、实习步骤

3dgis地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3D GIS 地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立项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 )是整个地球或部分区域的资源、环境在计算机中的缩影,反映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显示和综合分析应用的技术系统。 GIS 作为计算机和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作用于许多相关学科后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由于能及时地抓住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各国政府对地理、 资源和环境信息日益重视这一时代特点,加上许多相关技术(如GPS、DPS、RS 等)为它提供了强有力的地理空间信息获取手段,使得GIS己经成为各国政府部 门、商业公司、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极为关注的热点领域。特别是进入20 世纪 90年代以来,GIS己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产业规模,并将进一步深入到各行业乃至 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维地理信息系统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机助制图,今天己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但二维地理信息系统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限,它本质上是基于抽象符号的系统,不能给人以自然界的三维真实感受。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是在维平面的基础上模拟并处理现实世界上所遇到的三维现象和问题。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是对具有三维地理参考坐标的空间信息进行输入、存储、编辑、查询、 空间分析和模拟的计算机系统。二维地理信息系统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本质区别在于数据的分布范围,在于高程是被看成空间数据还是属性数据。三维 GIS 的根本目标是多维时空现象的三维表示。相对于二维GIS而言,三维GIS具有三 个显著的特点: 1、直观性:直观性是三维GIS的最显著的特点,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用 户将得到更好的人机交互接口,更少的训练时间,以及更多的空间信息。 2、巨大的数据量:三维GIS应用通常具有海量数据(可达数百G),这种巨 大的数据量使得三维GIS 需要得到数据库的有效管理,具有高效的数据存取性能。 3、复杂的数据结构:三维GIS不是对二维GIS的简单扩展,三维空间中增 加了许多新的数据类型,空间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三维可视化一直以来是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数字摄影测量等领域的研究重点。早在八十年代末期,随着GIS 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开始了三维GIS 的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面向地质、矿山等特殊应用领域,建立栅格化的数据模型和进行一些特殊的空间分析,功能较为单一。K 和Masry 于1987 年开发了用于矿产资源评估和开采的三维GIS 原型系统,这个系统可能是最早的 三维GIS 系统,具有一些简单的空间分析能力,如最近点分析等。

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1、研究方向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采集、存储、管理、处理、检索、分析、显示地理空间数据的科学与技术,是集地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于一体的新兴边缘学科。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具有时空特征的地理信息已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作为整合其它各类社会经济和人文统计信息的基础平台,地理信息系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紧密结合我校学科优势和社会各行业部门的需要,以创新为主线,围绕地理信息科学理论、地理信息工程、资源环境遥感、客家人文地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特色和优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空间数据库理论与空间数据挖掘 (2) 数字地图理论与方法 (3) GIS应用工程 (4) 虚拟地理环境与数字矿山 (5) 地理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 (6) 多维动态地理信息系统 (7) 资源环境遥感 (8) 客家人文地理 2、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是研究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应用和可视化表达的有关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的学科。本学科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作风、系统地掌握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原理和GIS应用开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工程技术骨干,了解地图学、计算机科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及相关领域的进展和学术动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有较好的创新意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专业的外文文献;能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研究、应

3D-GIS地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3D GIS 地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一、立项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是整个地球或部分区域的资源、环境在计算机中的缩影,反映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显示和综合分析应用的技术系统。 GIS作为计算机和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作用于许多相关学科后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由于能及时地抓住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各国政府对地理、资源和环境信息日益重视这一时代特点,加上许多相关技术(如GPS、DPS、RS等)为它提供了强有力的地理空间信息获取手段,使得GIS己经成为各国政府部门、商业公司、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极为关注的热点领域。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GIS己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产业规模,并将进一步深入到各行业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维地理信息系统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机助制图,今天己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但二维地理信息系统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限,它本质上是基于抽象符号的系统,不能给人以自然界的三维真实感受。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是在二维平面的基础上模拟并处理现实世界上所遇到的三维现象和问题。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是对具有三维地理参考坐标的空间信息进行输入、存储、编辑、查询、空间分析和模拟的计算机系统。二维地理信息系统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本质区别在于数据的分布范围,在于高程是被看成空间数据还是属性数据。三维GIS的根本目标是多维时空现象的三维表示。相对于二维GIS而言,三维GIS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1、直观性:直观性是三维GIS的最显著的特点,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用户将得到更好的人机交互接口,更少的训练时间,以及更多的空间信息。 2、巨大的数据量:三维GIS应用通常具有海量数据(可达数百G),这种巨大的数据量使得三维GIS需要得到数据库的有效管理,具有高效的数据存取性能。 3、复杂的数据结构:三维GIS不是对二维GIS的简单扩展,三维空间中增加了许多新的数据类型,空间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可视化空间数据挖掘研究综述

可视化空间数据挖掘研究综述 贾泽露1,2 刘耀林2 (1.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焦作,454000;2.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摘要:空间数据挖掘针对的是更具有可视化要求的地理空间数据的知识发现过程,可视化能提供同用户对空间目标心理认知过程相适应的信息表现和分析环境,可视化与空间数据挖掘的结合是该领域研究发展的必然,并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论文综述了空间数据挖掘和可视化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空间数据挖掘中的可视化化技术及其应用,并对可视化空间数据挖掘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数据挖掘;空间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GIS; 空间信息获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种应用的广泛深入,多分辨率、多时态空间信息大量涌现,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非空间数据的日益丰富,对海量空间信息的综合应用和处理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越来越高。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处理海量地学空间数据、提高地学分析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解决地学领域“数据爆炸、知识贫乏”问题的有效手段,已发展成为空间信息处理的关键技术。然而,传统数据挖掘“黑箱”作业过程使得用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挖掘结果。可视化技术能为数据挖掘提供直观的数据输入、输出和挖掘过程的交互探索分析手段,提供在人的感知力、洞察力、判断力参与下的数据挖掘手段,从而大大地弥补了传统数据挖掘过程“黑箱”作业的缺点,同时也大大弥补了GIS重“显示数据对象”轻“刻画信息结构”的弱点,有力地提高空间数据挖掘进程的效率和结果的可信度[1]。空间数据挖掘中可视化技术已由数据的空间展现逐步发展成为表现数据内在复杂结构、关系和规律的技术,由静态空间关系的可视化发展到表示系统演变过程的可视化。可视化方法不仅用于数据的理解,而且用于空间知识的呈现。可视化与空间数据挖掘的结合己成为必然,并已形成了当前空间数据挖掘1与知识发现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可视化空间数据挖掘(Visual Spatial Data Mining,VSDM)。VSDM技术将打破传统数据挖掘算法的“封闭性”,充分利用各式各样的数据可视化技术,以一种完全开放、互动的方式支持用户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参与到数据挖掘的全过程中,从而提高数据挖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文将对空间数据挖掘、可视化的研究概况,以及可视化在空间数据挖掘中的应用进行概括性回顾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空间数据挖掘研究概述 1.1 空间数据挖掘的诞生及发展 1989年8月,在美国底特律市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联合人工智能学术会议上,从事数据库、人工智能、数理统计和可视化等技术的学者们,首次出现了从数据库中发现知识(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KDD)的概念,标志着数据挖掘技术的诞生[1]。此时的数据挖掘针对的 作者1简介:贾泽露(1977,6-),男,土家族,湖北巴东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空间数据挖掘、可视化、土地信息系统智能化及GIS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作者2简介:刘耀林(1960,9- ),男,汉族,湖北黄冈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现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和教学工作。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Taxing Sodas for a Healthier Economy? 征税苏打饮料更健康经济吗? The average American drinks a gallon of soda a week,which delivers roughly 1,000 calories and no nutrition.The average American is also overweight or obese.Could changing one of those things help change the other? 美国人平均每周要饮用一加仑的汽水,大约含有l 000卡路里的热量,却完全没有营养可言;美国人的平均体重超标或肥胖。改变这两件事情中的一件能否给另外一件事情带来改善呢? A growing number of officials think so,which accounts for a spate of proposed new taxes on soda as a way to discourage consumption while at the same time raising money to fund other obesity—fighting initiatives.Some 20 states and cities,from New Mexico to Baltimore,contemplated soda taxes this spring. 越来越多的官员都有类似想法,于是提出了向汽水征税的方法,希望能抑制汽水的消费,同时为公共健康计划筹集资金。从新墨西哥到巴尔的摩,约20个州和城市将在今年春天拟征汽水税。 The reaction against them has been swift and fierce.In March,scores of soda—company employees sporting Pepsi.Coke and 7.Up gear swarmed the Kansas state senate to fight a proposal that would have added a penny in tax for each teaspoon of sugar in a non-juice drink.That would have increased the price of a 12-OZ.soda by about 10 and

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应用研究

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18T10:29:19.02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6期作者:党英培 [导读]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显示、制图、综合分析和应用的技术系统 山东博林地理信息有限公司山东省德州市 253000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理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更新、显示、制图、综合分析和应用的技术系统。三维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延伸了管理者的视觉与听觉,让管理层可以更快更好地掌握企业信息以调整管理决策。 关键词: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应用;分析 引言:在信息时代大环境下,信息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地理信息系统是在上世纪60年代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地理信息系统是对地球或者是某一区域的地表空间信息加以收集、分析、管理以及储存的技术。二维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逐渐被应用到了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由于二维地理信息是基于一些抽象的符号构建的,不能从中感受到如自然界般的三维效果。三维地理信息其实是基于二维地理信息而构建的,可以更好地分析空间系统中某些现象,采用更加直观的方法处理一些现实问题。 1.系统设计 1.1总体设计 一是系统数据库。包括基础数据库:整合厂区基础地理地形数据库;三维模型数据库:厂区三维模型数据库(包括模型与纹理信息)。管线、管网数据库:地下水、电、气等管线等图形与属性信息。其他信息数据库:包括后期建立其他数据库例如视频监测、消防设施管理等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服务。二是系统平台。系统应建立统一平台,在此基础上提供应用服务,利用统一的平台将三维景观漫游、二维空间数据管理、交互式查询、地下管线、管网管理等全部集成进来,并提供可扩展的接口,为日后开发其他应用系统提供方便。所建成的统一平台应该具备空间数据引擎模块、数据交换模块(例如二维与三维模型数据,基础图形数据的交换),同时利用GIS平台功能集成三维视景漫游浏览平台的开发。 1.2系统功能 一是三维视景漫游子系统。三维交互浏览:将要求系统以三维实时仿真的方式,将厂区的概况呈现出来,真实感和可视化要达到完善地步的交互式环境。通过对此的漫游可以了解到各主厂房、主通道、主房间、主要管道、主设备模型等相关的信息。包括:系统自动漫游(路径播放)和人工控制漫游。人工控制要求可以放大、缩小、旋转等。对主要建筑、厂房内部的主要干道、厂区道路及周边环境需要精细展现。二维导航:以电子地图的形式实现二维导航功能,在二维导航电子地图上,可以实现地图的放大、缩小、平移、查询基本信息等功能。在电子地图上选取某区域,要求显示出该区域的三维虚拟场景。三维模型展示:对于重要的地区和标志性建筑物,系统提供了建筑物、附属设施等实体按实际比例制成的三维仿真模型。二是综合管网管理子系统。通过对厂区管线路线的电子化、矢量化,并叠加在三维平台上。避免了传统图纸易丢失易损坏造成的数据缺失。同时,通过GIS系统的图层叠加、空间分析及数据输出功能,能够实现管线位置数据的图形输出,为企业的生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各种给排水、电力、通讯、消防和网络等管线交叉分布,将常规的图纸管理升级为三维管理,对其进行地上、地下模式的交互式管理。要具有水平距离测量工具;空间距离测量工具;垂直距离测量工具。 1.3数据建设 一是精细建模。通过相关建模软件将城市的道路、建筑(包括规划中的建筑、现状建筑、历史古迹复原的外部真实细节与内部实际效果)进行计算机模拟,在计算机内再现与现状、未来、历史完全一致的城市空间。二是室内建模。对重点区域、主要厂房、车间、消防设施、办公楼建设内部漫游模型,为领导及客户提供直观动态的演示效果。 2.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模块设计 2.1基本操作模块的设计 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操纵模块是在工具条中完成相应的设计,包含模型选取设计、缩放漫游设计以及坐标查询设计等。在基本操作模块中,基本上涵盖了系统中使用的全部操作,在进行基本操作模块设计过程中,坐标查询的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只有确保了坐标查询的准确性,才能确保准确地对三维可视化空间进行查询以及分析。在坐标查询操作模块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正解变换方法以及反解变换方法加以实现。正解变换方法即把三维空间不同的点坐标,采取特定的转换方法转换至二维屏幕之中,和鼠标点击的目标加以匹配,以获取到目标点的三维坐标;反解变换方法即是依照投影矩阵逆矩阵,把窗口相应的坐标值映射到三维空间,转变为三维点的坐标,以得到选择目标的坐标值。此系统的设计是采用反解变换方法完成对坐标查询模块的设计。 2.2地标编辑模块的设计 在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中,地标编辑模块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模块,此模块能够实现对地标的不同操作。在编辑过程中,是将视点当成目标点,以完成对目标点的编辑。在进行名称编辑过程中,应准确定位视点具体位置,并确定位挂接的父节点,再将相应的名称输入进去,之后就能够在父节点下形成特定的子节点。在相机编辑操作中能够设定子节点具体的漫游方式,此系统中一共设计了渐变、跳跃、平移以及路径等4种不同的漫游手法,以达到用户各种功能需求。查找功能最为关键的作用是对不同的节点属性进行查找,同时还可以进行模糊查找,例如,用户输入“山”时,便能够显示出“山东”、“山西”、“唐山”、“鞍山”、“马鞍山”、“黄山”等全部带有“山”字的节点。属性内容包含有地名以及经纬度等,当用户点击所要查询的节点时,系统就能够自动漫游到此节点位置处。 2.3模型编辑模块的设计 模型编辑模块的功能是对一些由外部导入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执行操作命令。模型编辑模块中包含非常多的图形信息资源以及符号信息资源,模型符号又包含2种不同的种类,分别为三维模型以及地图符号。所谓三维模型,指的是利用相应的建模软件,例如3DMAX软件,

地理信息生成与地图制图一体化的研究

地理信息生成与地图制图一体化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14T19:18:38.15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0期作者:彭方 [导读] 对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绘制的不同应用要求,最早的方法是为各自的使用建立两个不同的数据库。 杭州天图地理信息技术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对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绘制的不同应用要求,最早的方法是为各自的使用建立两个不同的数据库。然而,在后来的实际工作中,发现这种做法存在很大问题。一方面,它导致许多信息数据冗余,另一方面,它导致数据信息的维护和更新的不便。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绘图应用程序之间的不一致需要采用必要的技术来使两者在同一系统中共存。 关键词:地理信息;地图制图;研究 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正在迅速崛起,房地产交易也相应增加。众所周知,房地产管理涉及大量的空间数据,如地图显示房地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房地产地图,包括房地产框架,房地产子山地图和房地产分层家庭计划。同时,有必要对房地产空间数据进行各种形式的查询统计和制表绘图和综合分析。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GIS技术,CAD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在城市内建立一个准确,动态,高效,规范的共享房地产基础空间数据库,使其成为房地产业的空间定位基础,“数字化”房地产的空间平台是实现房地产管理,规划和管理的管理,以实现房屋管理,地图管理,防止房屋重新登记,以及财产权的损失,为公众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房地产地理空间信息,利用各种房地产信息,实现房地产管理和服务的优化。所有这些集成应用程序都与房地产映射的集成密不可分。 1制图数据与建库数据的不同 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图制图的应用要求不同,GIS是管理空间数据信息,进行数据分析,规划和决策等,而地图绘制是为了能够统一地理要素。规范符号被准确地呈现,并且不同的应用要求在两者之间产生差异。如果建立各自的数据库开始工作,就会导致信息重复,不仅会产生冗余信息,还会增加员工的工作量并影响效率。详细说明了制图数据和GIS数据库数据之间的差异,GIS数据库数据更侧重于地理空间信息的一致性和独立地理意义,而制图数据更倾向于实体对象。因此,表达规范形式,为了能够按照制图标准操作,地图映射通常不能保持信息完整性的地理重要性。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数据的连续性,数据的完整性和数据结构。 2一体化集成的优越性 现阶段集成的地理测绘系统可以有效的处理传统地理测量信息的采集的关联性差以及测绘采集数据的难以保持的一致性的相关缺陷性,同时也避免了所采集的数据在录入数据库后的再次处理,它在一方面有效的提高了地理采集数据的信息系统的准确性,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地理信息数据所采集的时间。集成的地理测绘信息系统可以直接有效的收集房地产地理信息测绘的相关数据,然后直接生成地理测绘信息所需的数据。同时还避免了传统地理测绘系统数据格式和制图格式之间的转换,可以直接生成相关的有效数据。同时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提供了原有数据库中所更新的数据信息,这在传统的地理测绘系统中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这种集成一体化的系统是当前我国地理信息测绘和制图所必需的。 3地理信息生成与地图制图的一体化处理 3.1一体化设计思路。集成设计理念仍将空间分析视为应用目标,只建立了一套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利用导数映射信息实现地理实体在GIS表示功能中的符号表达,满足制图规范的要求。 3.2设计模型。与地理信息科学相关的软件系统需要应用合理的模型来描述事物的空间位置,属性和关系。集成设计思想包括两个模型:GIS软件的分析数据模型和制图的图形数据模型。 3.3制图数据补偿。综合实施过程的核心是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数据需要符合基本地理信息元素的分类和编码规范。编码需要考虑绘图元素作为补偿映射信息的基础。补偿有三种注释,线性化对象和填充对象,注释可以从地理要素属性字段中提取,标注位置由程序设置:线性化对象和填充对象也可以根据核心要素数据采用一定的算法。生成。由于数据库构造与不同尺度绘制的区别,采用基于规则的映射信息补偿策略,基于现有的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生成新的几何数据或注释。设计和应用Super Map SDX +空间数据引擎,用于GIS数据库构建,基于引擎访问空间数据,基于Super Map Objects实现图形数据补偿规则算法,用于1:10000基本地理信息数据库和映射。这些规则是高度抽象的,每个规则可以通过配置不同的参数来补偿不同的制图数据,并且可以将多个补偿规则应用于相同的地理要素。由于GIS 数据库中的几乎所有类型的功能都缺少制图信息,因此可以设计一种特殊工具来以XML格式存储配置信息。 3.4地理要素分层和符号化。由制图数据补偿的数据仍然根据地理特征进行分类和组织。首先必须重新分层以解决符号和符号之间的腺体关系,然后通过GIS软件的符号功能进行映射,一般而言,地图基于诸如控制点,人造物体,道路和铁路的信息层从上到下叠加,但是,也有特殊情况。例如,在图片中,铁路位于道路上方或道路下方,这种数据也叠加在沟渠,道路,沟渠和铁路上。另外,通常在收集道路信息时首先显示相同道路层中的数据,收集的道路信息覆盖在先前显示的数据上。然而,当收集道路数据,尤其是立交桥时,工人不一定按从最低级别到最高级别的顺序操作。如果操作不正常,则在绘图期间显示信息会有错误,因此,将立交字段添加到地理要素的属性表中。立交桥值越高,它位于上方越多。根据立交桥值的大小,系统可以识别地理要素的门控顺序。应用上述方法,可以处理GIS数据中缺失的制图数据和特征问题。 4房产地理的信息化建设 房地产测绘管理系统专为房地产测绘行业服务,GIS作为房地产测绘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充分发挥其在这方面的优势。房地产GIS管理子系统的设计基于GIS的空间管理信息技术,在完成生产过程结果的数据收集时,独立的建筑计划被管理并添加到山丘和其他点,线和表面特征。形成完整的住宅图形系统,用于解决测绘企业房地产测绘成果管理所代表的各种业务需求,实现示范综合管理。 房地产GIS管理子系统是房地产测绘管理系统的核心子系统之一,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在其他模块中使用。系统突出了GIS的功能,所有应用程序都通过框架和划分地图和房地产地图来管理。核心将所有属性数据,图形数据和空间基础地理信息集成到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办公信息与图形数据的联合与互访,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该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