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专题二: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第一部分:教育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划分

(钱朴《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一般来说,都按照流派产生时间先后及影响大小而将其归纳为功能论,冲突论,解释论三大学派,这种划分清晰,明了,也反映了客观的发展事实。

另一种划分法近年美国学者凯瑟琳·贝内特(Kathleen Bennett)和玛格丽特.D.勒孔特(Margaret D. LeCompte)在其合作的专著《学校运作的方式:教育的社会学分析》(the way schools :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education)中,就教育社会学流派提出了一种颇有新意的划分方式。她们认为,教育社会理论框架的基点建构于如何将一个社会的现实理想、信仰、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生活准则通过学校机构"传"给下一代。社会学家在传的问题上有两种基本态度:一种是传递,继承,另一种是反叛、改造。

以此为据,教育社会学理论总体可以划分为三大块:

一、社会传递理论(social transmission theory),包括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与冲突论;

关注社会的各个结构如何协调动作,以最大限度地自的功能,失去整个社会的发展。学校机构则应充分展示其社会化功能,将现行社会的文化价值不加变更地"传承"下去,因此从本质意义上讲,这是一种文化的复制,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均属于对原有文化维持的理论。在传递过程中,学校对所传递的文化的内容是无法选择的,个体对所施教的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也是无法逃避的因此学校与个体均处于被动的地位。

二、解释论(interpretivist theories),包括现象学,符号互动论,民俗方法论;

这一理论介于传递理论与改造理论之间,被视为沟通两者的桥梁。目前普遍认为社会传递论是一种宏观的教育社会学理论,解释论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取一种微观研究的视角,而社会改造论则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三、社会改造论(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ory)主要涉及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ies),包括女权主义后现代论,后结构主义等。

强调对传统文化、行为标准、社会价值的扬弃,对现有社会的改造和更新,因而学校机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创新,注重一代新人的塑造,使其能在今后的社会中扮演"解放者"和"改造者"的角色。这种理论的实质是文化的生产、文化的制作,绝不是对原有文件的重制。在改造理论中,学校对原有的文化可以批判、筛选、扬弃,对社会中不平等的教育现象予以揭露和抵制,其在社会的改造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个体也具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为打破传统、创新文化而发挥主体角色的作用。因此,学校机构、学生个体在社会改造中处于主动和活跃的地们。20世纪30年代后期形成的批判论被看成典型的社会改造论。

第二部分:教育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解析

一、功能理论

功能的含义:

功能主义又称机能主义。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思潮。主要是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

一部分社会学家视社会为放大了的生物体(超级生物体),他们把功能的观点引入到社会学的研究中,探讨社会各种结构(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和机构)的功能,借以说明这些结构存在的理由。

--中国百科大词典编撰委员会《中国百科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P1747

指一种社会现象对于一个它所属的更为广大的体系来说具有的被断定的客观结果。

--鲁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P611

主要观点:

(一)、结构与功能

每个社会都是由许多不同质的部分组成一个相对持久、相对稳定的结构。

特别注意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对于社会整体生存所发挥的作用。

社会制度、规范和角色功能的发挥,有助于保持社会的均衡,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统合(或整合)

统合就是指社会结构中的各个部分,彼此间具有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性质。

社会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依存、彼此协调的关系,它们之间很少有对立或冲突。

功能主义者着重研究社会结构中的各种因素是如何协调一致,以保存社会整体的。(三)、稳定

强调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而不赞成过分激烈的改革。

在调适中求改进,在稳定中求进步,强调社会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四)、和谐

无论何种社会所以能够存续下去,保持稳定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信念、态度和统一的价值观。

功能主义对教育的认识:

教育对社会来说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功能:

1、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2、教育的社会选择功能。

3、教育的调解社会关系的功能。

4、教育的技术填补功能。

5、教育不仅适应与协调社会,而且起控制社会的作用。

代表人物

〖法〗涂尔干(Emilem Durkheim 1858-1917)

他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制度、目的与内容等都与社会联系、受社制约,教育的根本功能在于将个人同化于社会、同时将社会内化于个人。教育有实现社会的统合及社会控制的功能。

〖美〗帕森斯(Talcatt Parsons 1902-1979)

家庭及学校都是一种社会体系。

家庭――――----学校

将每个人按照他的兴趣与能力分配到社会的适当位子上

社会和谐发展

他人对功能主义的评价

重视教育与社会机构的关系。的确,无论考虑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或是选择功能,都需注意教育机构发生作用及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

夫劳德(Jean Floud)和哈尔西(A.H.Halsey)指出:功能主义者强调建立在共同价值上的社会统合,并认为教育是促使个人表现行式行为,以维持社会平衡,这仅是根据个人的动机行为从事分析。这种观念很难应用于高度工业化的社会,这类社会的"一致性"及"统合"甚难把握。

思考:(1) 我们除了批评还能创造什么呢?对教育问题的看法,不是从社会角度,就是从个人角度。教育同时具有这两个功能。某一教育家往往强调某一方面。在评价中,我们很容易就此提出批评意见,但如果这样,

(2) 静止的"和谐"社会真的存在么?功能主义者所设计的理想社会是一种各就其位的"和谐"社会。这种社会在理想中实际上是维持着一种对一部分人的不平等;而在现实中,现代社会的分化包含着不可避免的冲突。

(3)学生的早期的学业成绩可以决定人的一生么?帕森斯认为教育应让人按兴趣和能力在社会上各就其位。划分的标准是学生学习成绩早期分化的结果。这其实忽略了教育活动本身的复杂性,用早期学业成绩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事业与前途,无论怎样说都太过武断。

二、冲突理论

发展轨迹

?当人们把冲突视为生物的本能时,冲突理论就已诞生;

§早期社会学家,如帕克(R . E . Park)、斯莫尔( A . W . Small)等人曾研究过社会冲突;

§到了帕森斯这一代,则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而视社会冲突为社会病态,是负功能;

?20世纪50年代末,社会冲突重新开始被注意,社会学家们不得不从社会学创始人那里寻求启发,尤其是马克思、齐美尔(G . Simmel ) 等;

?20世纪60年代以来,冲突学派兴起,学者开始冲突理论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并且在美国社会学的研究中发展甚为迅速。

?现代冲突论的主要代表有米尔斯的"权利精英论",科塞的"冲突功能论",达伦多夫的"辨证冲突论"等。

基本思想

社会的每一方面都在变化,社会变化是普遍的。

社会每时每刻都会出现分歧和冲突,社会冲突时普遍的。

冲突并不是对统一的否定,世界还是有一定秩序的。

冲突的基本功能是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

社会关系是具有强制性的,秩序是产生于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统治和支配。

主要观点(1)冲突在社会结构中,团体之间存在着彼此对立的现象,团体之间的目标互不一致,尤其是支配者与从属者之间的利益不均。每个团体都想取得更多的利益,从而导致两者间的冲突、斗争。(2)变迁社会群体之间冲突与斗争的结果导致社会的不断变迁。在短暂的稳定中,可能酝酿着反抗与斗争,动乱、骚扰与变革会不间断地出现。因此,他们认为,稳定发展与急速变迁都可能交替地出现在社会过程中。(3)强制在斗争中取得优势和

控制地位的团体,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他团体与之合作,以维持社会稳定的秩序。然而,强制的结果只能取得暂时的稳定,抗挣还会再起。在达伦道夫看来,强制就是行施合法权威。

主要理论分支,。

冲突理论

观点

代表

人物

评价

社会再生产论

教育做什么----社会再生产

鲍尔斯

吉丁斯

他们反对教育的阶级支配理论,也反对教育的大众需求理论,主张美国教育的发展是一种妥协的结果,而这种妥协又一直是使资产阶级能够维持其权力的折衷方案。

教育如何做到----对应原则

负责再生产的力量-----资本主义的社会和经济结构

文化再生产论

教育有助于维持一种不平等的、阶级划分的社会

布迪厄

传授文化资本的人往往是教师和政府公务员,因此它的论断似乎存在问题;而且它的理论与解释轮的观点存在一定的重合。

若教育被假定为一种传递观念与知识的制度,那么它是不成功的

反抗理论

强调教育中的反抗、教育的相对自主、教育的唯意识论倾向

艾普尔

维利斯

维利斯著的《学习成为劳动者》是70年代以来俗名学研究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实证研究。

持冲突论者的特点

大凡持冲突论的教育社会学家都注重分析冲突、变化、压迫、学校内部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关系,把学校看成是社会上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的焦点。下面是几个主要代表人物的介绍。

主要代表人物介绍

思想

柯林斯

学校教育的发展出现了要求高学历与争取高学历所组成的循环作用过程;学校实际上是不同身份集团之间利益争夺的一个场所,学校教育的发展取决于不同身份集团之间冲突的发展

包尔斯

美国强迫性的大众教育不仅培养了具有熟练技术和有责任感的工人,而且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平等现象寻求合理借口,教育制度始终受到阶级背景的影响。

华勒

侧重于分析学校内部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他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制度化的"支配与从属"的关系,班级社会体系是一种对立与强制的关系。

米尔斯

现代社会的冲突主要存在于全力经营与无权的公众之间,而美国社会的权力集中于有真挚、经济、军事三巨头组成的权力经营手中,他们通过学通、教育和社会活动条件的世袭优先条件,垄断了社会的统治权力。

科塞

巴社会冲突的根源归结为人的本性,认为冲突的功能是使群体成员能够缓和彼此之间的仇恨心理和紧张关系,促进社会变革,提高群体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达伦多夫

凡有社会生活的地方就会有冲突,冲突的根源是权力分配的不均,社会的本质是建立"强制性协调联盟",也就是运用权力压制冲突的一种既不稳定的形式。

与功能论的比较

联系

两者都要求人们遵守共同的"社会规范"。冲突论者注意到社会"冲突"中的"合法权威"的行施,"依法行事"和"照章行事";功能主义者则强调社会的"和谐"、"一致意见"和"共同目标"。实质上,"合法权威"与"一致意见"可说是两个意义上基本相同的概念。

区别

(1)在解释学校教育的社会教育作用方面:功能主义者坚持认为当前技术间断程度的提高需要不断延长学校教育的年限;而冲突论者认为学校是实现阶级统治的一种武器。

(2)在分配问题上,功能主义者认为个人教育正从一个认得归属地位决定,向着根据一个人的成就地位来决定其报酬的方向转化;冲突论者个人受教育年限均等化的趋势与收入均等化并不存在什么重要的关系。

两者的缺陷

功能论者忽视了社会的对立,压迫与冲突等问题,是社会现状的支持者,是一种保守思想,分散了人们对冲突与变革的注意力。

但冲突论为压迫与剥削寻找合理的借口,充其量是一种社会改良活动。

对冲突论的评价

优点

冲突论的出现是对功能论的反动,这种冲击在理论的发展和迫近真实性方面是一种进步。

冲突论的研究取向指出并论证了许多过去不曾被人注意的方面,是知识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忽视了教育功能的多样性问题,没注意到教育也在进行着创造。

再生产理论者所提出的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对应原则"缺乏事实资料的支持。

反抗理论者指出学生中的"反抗"、"创造形式应"的现象,特别指出了"反学校文化"的存在,但缺乏普遍性。

三、解释理论

概况

解释学的理论思想导源于现象学哲学,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nund Husserl,1859一1938)首创,后经奥裔美国社会学家舒兹(A.schutz)将其引入社会学而形成"现象学社会学"及其方法论,伯杰(Peter L.Berger,1929一)和卢克曼(Thomas Luckmann,1927一)也为该流派的创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70年代初由英国的一些"新"教育社会学家(the "new" sociologist of education)首先掀起。其冲击对象是以功能论与早期的冲突论为代表的所谓"宏观教育社会(macro-sociology of education)"

在文化激进主义(culture radicalism)思潮的影响下,在伯格(Berger,P.L)和卢克曼(Luckman,T.)等人的现象学的知识社会学等理论的刺激下,同时也在英国教育平等政策失败刺激下,以师范院校毕业的一些研究者为主力军的英国教育社会学家,集中全力去剖析学校教育的实际内容与实际过程,以图解释学生学业成败的原因。

基本观点

(1)是人组成了社会,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研究,是对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的研究,舍此是无法诠释社会现象的;

(2)而人们的角色规范和行为方式是由人类特有的自然态度和主观生活世界塑造而成,故而社会学者应通过观察、描述和分析惯常的、习俗性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世界",探求人的基本生活方式的社会意义,揭示人的"主观交互性"和"社会互动性",从而对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实质作出科学的解释。

解释论学派的三个分支

解释论并不指谓某一独立的自成体系的理论,而是至少包括了三个分支学派。

1、教育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

英国的M.扬(Young, M.F.D)《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Knowledge and Control: New Directions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扬所关注的不是教育制度的结构或组织,而是教育的内容。他提醒人们注意,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与组织的过程,及是教育知识的成层过程,学校教育过程则是教育知识的分配过程。

伯恩斯坦(Bernstein,B.)主要是提示教育者的社会语言代码特征。他发现,上中层阶级子女的社会语言代码与学校教育知识之间具有同质性,而下层阶级子女的社会语言代码则与学校教育知识之间存在着异质性,这使得不现阶级的子女在教育可能性(educability)在存在着差异。

2、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代表人物: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D.) 凯迪(Keddie,N.) 沃兹(woods,P.)

常用概念:情境(situation) 脉络(contexts) 视野(perspective) 文化(culture)

交涉(negociation) 策略(strategies)

主要思想:学校与课堂生活过程是参与者之间以符号为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由于这一

过程在数量上质量上都因人而异,因而是一种差别互动过程。

3、人种方法论(ethno-nethodology)

代表人物:美国的加芬凯尔(Garfinkel,H.)

创立时间:20C60年代

主旨:研究人们在理解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社会互动环境的意义时所运用的方法。它强调互动过程参与者对规定日常生活秩序的那些规范的运用,以及对常识的理解对于其行为所表示的意义影响,强调互动过程中的脉络依存(contexticality)与共通标识(indexicality),强调研究者以实践者身分进行"参与式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解释论学派有关学校功能的论述

归纳而言,解释论派的学校功能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学校为儿童社会化创造了一个特殊的情境,教师与学生二者通过在不同情境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而寻求各自的角色界定,并实现各自的角色目标。这一特殊情境的作用具体

反映在两个层面上:

(1)师生互动。师生间的互动关系与一般社会中的人际互动相比,有两个不同的特征。第一,社会中的互动大多出于互动者双方的意愿而展开,而学校是实施强迫义务教育的场所,学生入学并非完全出自自愿,第二,与社会上的人际互动相比较,师生问的互动双方的地位和权力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哈格里夫斯认为,师生关系依彼此情境定义的一致与否存在着三种可能:谐和、不谐和、假谐和。第一种情境师生双方均受益,第二种双方均受害,第三种视不同的情况而定,有时获益,有时受害。

(2)生生互动。学校社会体系为学生造就了另一特殊的互动情境--同辈群体,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主要就是同辈群体及其相应的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它在生生互动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儿童入学之后,在其与同辈人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成为以志趣能力为基础的新群体的一分子,他们能在这种群体中获得自我认同,并且逐步确立与该同辈群体相适应的亚文化价值体系;而同辈群体也有其不成文的,但又必须共同倍守的规范、信条、行为准则,并以此对其成员造成巨大的压力,对成员的人格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学校通过能力分班、课程分化等运作方式,起着分流学生,进行文化复制,维持和扩大阶层差别的作用。不少解释论学者都对流行于学校的能力分班现象作过系统的调查研究,其得出的结论也十分相似,即能力分班是学校对来自不同阶层的学生进行分化的手段,客观上是在复制不同阶层的文化:符合学校规范的主流文化和对抗性的亚文化。

对解释论学派的评价

"解释的''社会学与孔德创立的经典社会学有两个显著的区别:

第一,经典社会学着眼于客观社会的研究,着眼于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的组成和演变,着眼于组成社会各分子之间的关系的运动,即使涉及人的社会化,也是强调整体社会文化对个体的教化和个体对文化的传承;将归结点置于社会体系之中。而"解释的"社会学则侧重于以人为主体,以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为中心的微观层面的研究,因为归根结底是人创造了社会,离开了对人、对人群的研究,社会学便失去了方向。

第二,"量化"的实证研究是传统社会学的主要方法。解释论的社会学主张以观察、描述为主要手段的非实证性研究,提倡人类学常用的"现场研究"法,强调只有这种"质"的层次的研究才能真正揭示人类行为的社会意义。

解释论派的兴起,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社会学微观领域的研究,使社会学的理论观点进入了课程编制、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既推动了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入开展,又促进了社会学理论的丰富性、多样性,使得教育与社会的结合面更宽、更广,也更深。大体而论,这种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在两条线上展开:一条是教育社会学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研究,以符号互动论(symblicInteractioni3m)和本土方法论(EthnomethodoJgy)为代表,此二者借鉴了人类学中的人种志研究法(败hnography),且其立论倾向与研究方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故可统称为课堂社会学。另一条是将现象学运于学校课程的研究,从而形成了知识社会学。

1

高等教育社会学三个主要理论取向

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取向 第一部分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Functionalism ) 一结构功能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半期,西方国家正处于经济的快速上升时期,发展和稳定是社会的主要问题,教育在其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为此功能学派由此产生。 功能主义理论的思想有其悠久的历史,直接源于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例如,斯宾塞的“生物有机体说”,19世纪的“社会有机体说”等。这种理论是对18、19世纪“功利主义”的反动,被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社会学家归纳,后又经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等人的研究发展,最后集大成于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并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社会学的主导性理论。虽然后来在20世纪60年代受到冲突理论的冲击,但在当代教育社会学中仍有重要作用。 二结构功能主义概念阐释 结构指结合、构造之意。 功能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作用。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是社会学中一个主要的理论,它又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functionalism)、共识理论(consensus)或均衡理论(equilibrium theory)。 功能主义是对共同利益的一种理论探讨:社会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或和整个社会体系的关系。强调这样的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从而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功能主义还被称机能主义。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思潮。主要是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 三功能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 它的逻辑起点我认为源于对社会系统“均衡”的思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整体与部分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理解更容易些。它的内部逻辑结构可以理解为“对社会和社会中的机构的功能分析”以达到社会的整合、平衡和稳定。 四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创始人主要以英国的斯宾塞和法国的涂尔干为代表。后发展为两个分支学派,一派是以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为代表的“社会功能文化学派”,另一派是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为首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 (一)早期功能论思想 1.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 他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其主要观点是那些能更好地对环境进行适应的社会要比那些不能很好的对环境进行适应的社会更易于生存和发展。他第一个提出社会像一个生物的有机体。而这个社会已经演化到相当的程度,其组成部分“器官”每一个都对社会的生存和维持发挥着正面的作用。认为适者生存原理适用于社会之间和社会内部。社会的特征,包括它的不平等都是“自然”进化原理的结果。

教育社会学理论

教育社会学理论 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纯粹的教育问题很难解决,需要考虑到与教育相关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才能做到科学分析和解决。 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将教育与社会放在一个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中考虑。教育社会学涉及的问题包括社会和文化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等。 教育社会学理论1: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教育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之一。教育可以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出合格的公民和生产者,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教育的功能主要包括社会控制、人力资本的培养以及文化传承等。 然而,结构功能主义也存在一些批评。例如,它过分强调了传统的教育目标,忽略了个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性。结构功能主义

的这种过度稳定和一致观点,无法解释教育历史中出现的变化和 冲突。 教育社会学理论2: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认为,教育反映了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文化意识形态, 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教育制度的存在和运作,旨在为资产阶级 政权服务,通过教育,传递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维护和加强现 有的社会和经济结构。 批判理论主张教育应该成为一种解放工具,帮助个人认识到自 身的社会地位和压迫状态,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教育社会学理论3:符号互动主义 符号互动主义认为,教育不仅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涉及到人 际互动和社会认知。这种互动和认知都是通过符号交流来实现的。

符号互动主义认为,教育是一个社会经验,个人在其中以自身的方式与教育过程互动,通过这种互动,理解和建构自身经验,从而促进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实证研究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和检验假说的有效性。理论探索则是通过深入分析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构建并完善理论框架。 总之,教育社会学阐述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促进教育和社会的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社会教育学三大理论

三大理论谈高考 结构功能论强调,每个社会都是由许多不同质的部分组成的相对持久和稳定的结构。社会结构包括各种社会制度、社会组织或行为的各种模式,以及各种社会角色的分配。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特别强调注意社会结构中的一部分对于社会整体生存所发挥的功能:强调社会制度、规范和角色功能的发挥,有助于保持社会均衡和促进社会发展。而高考作为我国筛选和选拔人才、促进人力资源专业化和合理化流动的一种考试形式,对个体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追溯我国高考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看到,高考对于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促进了我国社会结构的合理建构和社会的在发展。高考作为一种社会选拔机制的集中体现,是个体获取文化技术资源的主要手段,同时,公平性作为高考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促进个体提升自身状况的愿望,并为人的自身价值实现提供了可能和途径,从而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例如,有些贫困地区的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了自身素质,来到城市参加工作,摆脱了贫困。大部分农村的孩子都是通过高考来改变自身的命运,也唯有高考才能使他们走出贫困、走出落后,从而获得了幸福的生活。所以,高考的存在可以推动人口的流动和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冲突论强调,人们因为有限的资源、权利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是主要源泉。因此社会冲突理论关注的是高考制度的教育不公平。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高考加分制度。从初衷来讲,加分政策是为了鼓励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脱颖而出。但制度本身对那些经济条件差、教育资源的缺乏的学生来说已经是一种不公平,加之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政策被某些利益群体所利用,例如某市19名加分学生中竟有13名是“权势家庭子女”,此时不公平现象更佳严重。二是高考与户籍挂钩。全国统一的试卷,统一的评分,在各省的招生名额和录取分数相却不相同。同样的成绩,由于户籍不同,一个能够进入北京大学,另一个只能进入二本。为了选择名校,“高考移民”现象层出不穷。三是高考推荐保送制度。一方面,被保送的学生几乎没有疑问可以进入大学,而未能被保送的大多数学生可能因为一次高考失误而失去进入大学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权力等因素在内,被保送的学生未必是成绩最优秀的学生,甚至是成绩偏差的,这又给成绩好的学生带来了不公平待遇。这些教育不公平现象的背后的原因是因为有限的资源与人们的需求相冲突。那些处在劣势的考生,只能通过自己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有可能获得进入名牌大学的机会。 符号互动论强调,是一种能够体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东西,主要指具有象征意义的词句以及社会运动,社会意识相关联的想象,正是这些象征意义的符号能够引起人们强烈的立体想象,引起情感反应,符号的互动就是指符号层次上与人之间所产生的互动过程。有人说,“高考是一考定终身。”通过高考,将人的学习成绩分出个三六九等。成绩好的考生就代表他们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相对也比较高,于是他们被名牌大学录取或出国留学深造了。高考成绩属于中等水平的考生就进入了普通的大学,而成绩比较差的考生只能选择三本学校或大专。那些落榜的考生会选择复读或是提前进入社会。成绩,属于一种符号,每种符号都有特定的含义。各个大学也提前设定好该校的录取分数线,达到该校的录取分数的考生即有机会被该大学入取。高考分数作为一种社会互动符号,促进社会人口的流动和社会合理化的分配,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该篇有对一些资料做参考)

学前教育的教育社会学理论

学前教育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学前教育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它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学前教育的教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学前教育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本文将从理论的角度,探讨学前教育的教育社会学意义,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第一部分:社会化与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环节。社会化是孩子适应社会环境、学习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在学前教育阶段,孩子将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物,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培养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社会化的学习,孩子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第二部分:个人发展与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对孩子的个人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个人发展是指孩子在学前教育过程中获得的认知、情感、语言和身体等方面的能力。学前教育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适宜的环境,促进孩子的个人发展。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游戏,可以提高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三部分:家庭与学前教育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教育环境,与学前教育密切相关。学前教育既是对家庭教育的延续,也是对家庭教育的补充。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可以相互促进,形成育人的合力。在学前教育中,我们需要与家长密切

合作,形成育人的共识,共同关心和教育孩子。通过与家庭的合作, 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第四部分:教师角色与学前教育 教师是学前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的角色对学前教育的质 量和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情 感和人格发展的引导者。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 能够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发挥引导和启发孩子的作用。在学 前教育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第五部分:学前教育的挑战与前景 虽然学前教育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导致一些孩子无法接受优质的学前教育。其次,学前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此外,学前 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前教育的前景仍然是光明的。我们可以利用新技术和教育理念,创 新学前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结语: 学前教育的教育社会学理论是指导学前教育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了解学前教育的社会化、个人发展、家庭、教师角色等方面 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改进学前教育的实践。同时,我们也 要认识到学前教育面临的挑战,努力解决问题,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

教育社会学理论派别

教育社会学理论派别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探讨了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力。在此领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理论派别,每个派别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解释教育社会学的方式。本文将介绍几种不同的教育社会学理论派别。 1. 功能主义 对于功能主义者来说,教育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孩子成为社会的良好公民。他们认为,教育是社会稳定的核心因素,因为它可以传授社会价值观和规范,将各个成员“学习”成为一个有序功能的社会。更具体地说,教育可以传递文化、保持社会结构、提供社会和个人的经济和政治功能和提供职业培训等服务。 2. 冲突理论 与功能主义者相比,冲突理论者更加关注教育系统的不平等和权力问题。他们认为教育系统是社会不平等的反映,政治和社会权力主要在教育机构中掌握。此外,冲突理论者认为,教育的主

要目的是培养符合支配阶级的个人。这种观念也意味着教育有助 于令社会更加有序,但较少地强调文化传承的元素。 3. 解释学派 解释学派是一种哲学解释,强调语言和文化由个体和社会之间 的互动而来。在教育领域,解释学派主要研究如何学生理解状态、学习过程和成果,以及教育如何与这些关系形成。强调倾听和消 费者研究的解释学派经常关注学生的批判思考和学习能力。 4. 交互主义 交互主义认为,个人操作和互动的结果应该被认为是社会学上 的问题。对于教育社会学家来说,他们关注如何个人在教育环境 中制定策略和规则,并如何与他人互动。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学生 对个人经验和学习环境的“理解”过程,强调重要的重视学生的观 点和经验。 5. 社会学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把教育视为家庭,社区,文化和经济上下环境的反映。教育社会学家通常关注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如学校,地区或国家)。教育的个体,小组和家庭特征(如社 会与经济脆弱性),通常被用作研究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有力方式。 总结: 教育社会学是一个多元化和复杂的领域。由于知识和观念的传 统以及方法和数据分析的不同,许多理论派别的表现会有所不同。以上列举的教育社会学派别仅是其中的几种。对于不同的教育社 会学家而言,应该清楚每个人对教育和社会的理解方式可以在教 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社会学

第一篇: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 第一章导论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两种研究路径: 第一种,主要是以孔德、图尔干、斯宾塞维代表的学术渊源, 偏重“社会事实”,推崇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第二种是以韦伯为代表的,主要是偏重“个体事实”,推崇价值判断和质化研究。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社会有机论为代表,在研究时始终强调整体、有机联系的观点,教育现象放于社会大系统进行分析。 2.综合性:理解的教育是广义的,重点分析学校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综合性。 3.现实性:直面现实生活的教育事实,特别是对本国本土教育事实的研究。 4.实证性:主要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手段获取教育事实资料,再进行二次分析。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教育社会学可为教育活动、教育理论提供社会学依据,是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关系。 2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社会学一般理论是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3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局限性: 1.功能局限性:具有鲜明的合作性和依赖性,比如只能协助而不能代替各种具体的学科,不能独立的解决教育问题。 2.地位局限性:对社会学依附明显。 3.应用局限性:研究范式不具有普适性,其成果和结论的应用视情况而定。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把社会化的形态分为三类: 后喻文化-儿童向成人学习;并喻文化-儿 童或成年人都需要向各自的同辈人学习;前喻文化-成年人向儿童学习。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宏观角度:围绕教育功能展开, 研究重点在教育与社会结构、教育与社会不平等、教育与社会变迁以及与人的社会化问题等。 中观角度:以学校为中心开展,重点是学校科层制组织的性质、目标、结构、组成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微观角度:一、以《知识与控制》为标志,形成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二、采用现象学、象征互动论与俗民方法论等,以课堂和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形成学校教育的俗民志。 综合角度:同时关注宏观和微观两种社会过程。如,美国波普尔的”隐性课程论” .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萌芽:欧洲19世纪后期成形:美国20世纪初期 转型:20世纪50年代飞速发展:60年代 孔德:社会学之父。创造了“社会学”一词. 称这门学科为“实证哲学”,认为社会学是“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的实证研究”。 韦伯:倡导“价值中立”,研究范式:社会行动研究,研究不只依赖定量方法,也要对他人同情理解。 斯宾塞:提出社会如同一个有机体,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和协调(社会有机论),还提出社会如同物种一样,是由简单向复杂的自然进化的过程(社会进化论)。他的教育准备说实质上是与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息息相关。 1883年,美国社会学家L.F.沃德在《动态社会学》,首先使用了“教育社会学”一词。

社会学中的社会学教育理论及其发展趋势

社会学中的社会学教育理论及其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学教育理 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文将 就社会学中的社会学教育理论以及其发展趋势做深入探究。 一、社会学教育理论概述 社会学教育理论指通过社会学的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的一 种教育理论。通常,该理论会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教育的内 在机制、结构和作用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在这个过程中,主 要的研究对象通常是教育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以及教育的社会影响 和效果等问题。 近年来,社会学教育理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如在教育事 业的改革和发展、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学校管理和教学内容 的设计等方面都有相应的应用。同时,该理论也受到了广泛的关 注和认可。 二、社会学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

社会学教育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由于城 市化、产业化等社会变革的影响,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也发 生了不小的变化。同时,社会学的诞生和发展也为社会学教育理 论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学教育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20世纪的40年代,由于社会问题和国家政策的影响,社会学教育 理论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运用。同时,一些著名的教育学家 也对该理论做出了一些探讨和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研 究成果。 到了21世纪,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教育的不断创新,社会 学教育理论也进一步地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而随着社会学 教育理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它的实际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 们的认可和推崇。 三、发展趋势展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教育的不断创新,社会学教育理论在今 后的发展中也面临着不少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化过程说代表人: 佩恩“美国教育社会学之父”:教育社会学是描述与解释个人如何透过社会关系以获得并组织经验的一门科学 布朗:教育社会学研究整个文化环境,对个人影响的过程,个人经由此种过程获得并阻止其经验的一门科学。 雷通群: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如何生活,尤其要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得到何种教训及团体生活生所需何种教育。 涂尔干(教育社会学奠基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相互关系说 ⑴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米切尔英国社会学家、:教育社会学通常是研究教育同社会其他大型制度(经济、政治、宗教等)之间的功能关系。 Φ.P.费里波夫苏联社会学家: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从广义上来说就是研究教育制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问题。 ⑵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应用社会学辞典》苏联1984出版。 彼得威尔与费雷德金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核心是对教育活动的分析及分析其形式与内容,其在宏观社会结构中所受制约,及其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⑶教育与社会关系说 林清江台湾: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交互关系的学科。 厉以贤大陆:教育社会学的对象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研究教育和社会之间的作用、影响、一致性、矛盾性。 3、其他: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 说… ·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 1、所谓姓“教”是指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必须是教育现象或教育

问 题。要害在于防止两种倾向:①“泛化”研究对象:将教育社会学实际上混同于一般社会学或其他分支社会学。②“窄化”研究对象:将教育社会学实际上“降格为”其分支研究领域。社会化过程说是在泛化了对象的同时,又窄化了研究对象。 2、所谓姓“社”是指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具有社会学意味。 3、对于研究对象的界定大致有三种分类: a、以社会学范畴为基干的分类。(日本社会学家清水义弘)。 b、以教育领域为基干的分类。 c、以教育的社会性为基干的分类。(新堀通也) ·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分析: a、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b、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c、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特别说明: 第一,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建有学科”; 第二,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 1、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在两个方面为教育 社会学产生准备了条件:①教育学视野的拓宽:18世纪初赫尔巴 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学理论体系——个人主义教育学;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跳出“个人”的圈子,从“社会” 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现象。这些考察大致分为两大类型:a、教育哲 学的考察。具体来说有三个学派(ⅰ“社会教育学”代表人:德国 纳托普与伯格曼;ⅱ“文化教育学”代表人:德国狄尔泰、斯普兰 格、诺尔;“公民教育学”代表人:德国凯兴斯泰纳、美国杜威)

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

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 教育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育理论是探讨和分析教 育本质、规律和实践的系统性的学术领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消费的规模和倍率的增长,教育的社会属性也愈加明显,逐 渐成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是研究教育及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学科,着眼于教育行为在社会中的产生、发展和影响,以及教育 制度和教育政策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等。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 阐述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的发展和特点。 一、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 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德国,以及20世纪 20年代的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在这个时期,学者们关注教育制度、社会阶层、文化背景以及教育对经济和政治进程的影响等问题。 20世纪50年代后,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经历了一次新的发展。学者们逐渐关注对教育制度与社会更深入的批判性研究,讨论权

力、阶级、种族、性别、差异和多元化等问题,研究重点转向了 教育的社会维度。 20世纪80年代,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出现了一次颠覆性的变革,学者们更加关注教育的文化维度,研究文化差异、文化认同、语义构造以及对多元文化的接纳等问题。 二、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的研究内容 教育社会学教育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制度和政策、教 育与社会结构、教育和文化认同、教育与社会变迁等方面。 教育制度和政策研究主要涉及教育政策的制定、演变、实施和 影响,以及教育制度的组织、管理和评估等问题。 教育与社会结构的研究主要关注教育对不同社会结构和组成的 影响,包括阶级、种族、性别、文化背景等。研究重点包括社会 结构对教育取向、教育生产、教育机会和成果的影响等问题。

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专题二: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 第一部分:教育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划分 (钱朴《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一般来说,都按照流派产生时间先后及影响大小而将其归纳为功能论,冲突论,解释论三大学派,这种划分清晰,明了,也反映了客观的发展事实。 另一种划分法近年美国学者凯瑟琳·贝内特(Kathleen Bennett)和玛格丽特.D.勒孔特(Margaret D. LeCompte)在其合作的专著《学校运作的方式:教育的社会学分析》(the way schools :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education)中,就教育社会学流派提出了一种颇有新意的划分方式。她们认为,教育社会理论框架的基点建构于如何将一个社会的现实理想、信仰、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生活准则通过学校机构"传"给下一代。社会学家在传的问题上有两种基本态度:一种是传递,继承,另一种是反叛、改造。 以此为据,教育社会学理论总体可以划分为三大块: 一、社会传递理论(social transmission theory),包括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与冲突论; 关注社会的各个结构如何协调动作,以最大限度地自的功能,失去整个社会的发展。学校机构则应充分展示其社会化功能,将现行社会的文化价值不加变更地"传承"下去,因此从本质意义上讲,这是一种文化的复制,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均属于对原有文化维持的理论。在传递过程中,学校对所传递的文化的内容是无法选择的,个体对所施教的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也是无法逃避的因此学校与个体均处于被动的地位。 二、解释论(interpretivist theories),包括现象学,符号互动论,民俗方法论; 这一理论介于传递理论与改造理论之间,被视为沟通两者的桥梁。目前普遍认为社会传递论是一种宏观的教育社会学理论,解释论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取一种微观研究的视角,而社会改造论则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三、社会改造论(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ory)主要涉及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ies),包括女权主义后现代论,后结构主义等。 强调对传统文化、行为标准、社会价值的扬弃,对现有社会的改造和更新,因而学校机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创新,注重一代新人的塑造,使其能在今后的社会中扮演"解放者"和"改造者"的角色。这种理论的实质是文化的生产、文化的制作,绝不是对原有文件的重制。在改造理论中,学校对原有的文化可以批判、筛选、扬弃,对社会中不平等的教育现象予以揭露和抵制,其在社会的改造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个体也具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为打破传统、创新文化而发挥主体角色的作用。因此,学校机构、学生个体在社会改造中处于主动和活跃的地们。20世纪30年代后期形成的批判论被看成典型的社会改造论。 第二部分:教育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解析 一、功能理论 功能的含义: 功能主义又称机能主义。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一种思潮。主要是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 一部分社会学家视社会为放大了的生物体(超级生物体),他们把功能的观点引入到社会学的研究中,探讨社会各种结构(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和机构)的功能,借以说明这些结构存在的理由。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1、1883年在《动态社会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社会学”概念的学者是沃德 2、1917年出版美国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的是史密斯 3、法国的涂尔干在1903年发表论文强调研究教育要吸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该论文是《教育与社会学》,首次把教育社会学纳入到“教育科学”名义下的学者是涂尔干。人们普遍认为,在教育社会学还没有制度化之前,涂尔干是教育社会学学科的真正创始人。 4、日本学者清水义弘对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提出了质疑,他 认为教育社会学不是单纯的应用社会学。 5、韦伯主义教育取向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是金恩、柯林斯和阿区。 1、一般认为,作为系统和专门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 2、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初期形成的两条途径:一是教育学家对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进行批判时建立的;二是社会学家将教育纳入到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形成的。 3、在教育学领域中,有两个不同的学派参与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考察,它们是思辨教育学派和实证教育学派 4、一门学科独立或制度化的标志是在大学设立专门的讲座、有专业化的学会组织和有公开出版专业性的书报期刊。 5、最早将教育社会学予以制度化的国家是美国 6、教育社会学在美国的“制度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头十年(或“为准备做教师的社会学”);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或“为教育的社会学”);这一时期,史密斯,查特斯等人做了三件事情:1923年成立“美国教育社会学学会”,“美国教育社会学学会”创刊的机关刊物是《教育社会学学报》,设立了教育社会学大学课程和教科书。第三个阶段是1930年到1945年(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 7、二战后,以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和墨顿为代表的理论对教育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理论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8、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社会学三种研究途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社会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学与教育的关系——教育的影响组织、经济和文化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学与教育的关系——教育的影响组织、经济和文化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发展经济和产业的 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在教育 领域中,社会学理论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育、经济、文化和组 织等方面都受到社会学因素的影响。本文将探讨社会学与教育的关系,并强调如何将社会学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 社会学与教育的关系 社会学和教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教育模式、实施措施、教学 方法等都受到社会学因素的影响。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凯 姆所说,“教育是社会的某种特定形态,在如何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这个社会的价值与习俗最为直接地呈现出来”。 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教育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教育可以影响就业市场 和经济增长。传统上,教育只被认为是为个人提供技能和知识的手段,而事实上,教育还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就业市场和组织的发展。 其次,教育可以影响文化和社会的变革。教育可以传授社会共识 和道德认知,如何思考公共利益、遵守法律、建立信任等等。通过这 个过程,教育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三是,教育可以影响公民权利与个人权利的发展。通过接受教育,个人能够自主发展和获得权利,而这也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如何将社会学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 在将社会学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1、为教师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使其充分了解社会学理论和教学 方法,以使其能够更好地教授学生。 2、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课程选项,并通过更加社会化的学习体 验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学习能力和意识。 3、建立社区与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推进社区和学生之间更紧 密的互动和发展。

教育社会学教师教育

教育社会学教师教育 教育社会学的重要性在于它研究的是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 史背景,以及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和反哺,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理 论基础和参考依据。而教师教育,更是教育发展和推进的关键所在。在前沿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和实践中,怎样来看待教师教育呢? 一、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依据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以及教 育对社会的影响和反哺。其中,社会文化背景包括了社会的文化 制度、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而历史背景则是教育在历史 阶段发展中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在教师教育方面,教育社会学可以为我们提供教育背景和教育 文化的理论依据,为我们理清教育内部的问题,在教育发展和进 步中提供更为稳固的基础。 二、教师教育的意义

教师是教育事业中最为核心的群体之一。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生活质量,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 要关键所在。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表明:教师教育要脚踏实地、注重自我修养、强化职业基本素质、不断提高教育业务水平,才能真正做好教师 这一职业。 三、教育社会学的教师教育实践 教师教育许多时候的失败,不在于教师的智力或者能力不到位,而在于教育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教育社会学不仅要研究教 育事业的本质、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并且还要深刻领悟教育传承、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内在本质。 教育社会学的教师教育实践,探索出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实践 路径,比如教育理论知识的教授、实际操作的指导、职业生涯培 养等方面的教学和训练。这些实践方案的实施,不仅帮助教师更 好地了解自己,提升教育素养,也为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 稳固的保障。

四、结语 教育社会学教师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提升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提升了教师职业素质和能力水平,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不断加大教育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力度和教师教育的实践力度,会居于不可缺少的重要性。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 教育社会学的真正成熟是在本世纪50年代。迄今为止,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流派是复杂多样的,而且不同的学者的分类方式也不同。

表1-3-1教育社会学主要理论的不同分类 一、教育的功能理论 教育社会学的功能理论直接源于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它涉及近现代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如孔德、涂尔干、马林诺夫斯基、帕森斯、默顿等。功能论经过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社会学家的归纳而成形;又经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等人的研究而发展;而经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的研究集大成,并在50年代成为社会学的主导性理论;60年代末期受到冲突论的冲击,但在当代教育社会学中这一理论仍拥有大量的信徒。 功能论的基本观点是: 1、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的功能。 2、认为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整合是指社会结构中的各个部分,彼此之间具有结合成一个统一体的特性。在统一的整体中,某一部分的变化可能影响到整个结构,但它不会破坏整个社会结构的协调与平衡,其关键是社会中存在着共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3、认为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来自外面的因素破坏平衡。因此社会变迁可以被解释为来自外面的力量干扰了系统的平稳运行。 功能论特别适合于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系统,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在这样的社会系统中,人们怎样形成了有秩序的生活,怎样表现出强大的合作精神和高度的团结性。有关教育的功能理论的经典代表人物是涂尔干、帕森斯、杜威。 二、教育的冲突理论 早期社会学家,如帕克、斯莫尔等人曾研究过社会冲突。但到了帕森斯这一代则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平衡等,而视社会冲突为社会病态,是负功能。直到50年代末,才开始重新注意社会冲突,社会学家们不得不从社会学创始人那里寻求启发。尤其是马克思、齐

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涵 盖了众多的理论和观点,旨在解析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功能和影响。本文将介绍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和 交互主义理论。 1. 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是教育社会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教 育系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传递知识、培养技能 和塑造价值观。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教育对社会秩序和稳定的维护作用。教育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传递社会价值观念,并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 会需求的能力和素质。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教育机构可以通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对学生 进行社会角色的塑造和社会化。这种社会化过程包括学生对社会规范 的接受、对社会职责和角色的认同,并通过教育的选拔机制将学生分 化为适应不同社会职位的人才。此外,功能主义理论还关注教育对社 会结构的维持和社会流动的促进作用。 2. 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是教育社会学的另一重要理论观点。该理论认为,教育是 社会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斗争和冲突的产物。根据冲突理论的观点,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社会权力和阶级之间的竞争和斗争。

冲突理论主张,教育系统存在着社会不平等和社会阶级冲突。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由于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的差异,往往面临不同的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分配。冲突理论强调教育中的权力关系和社会阶级对教育制度的控制。 教育的核心功能在于维持社会现有的不平等结构。冲突理论批评功能主义理论对教育的过分强调秩序和稳定,忽略了教育中存在的社会冲突和不平等。冲突理论主张改革教育制度,促使教育更加公平和平等。 3. 交互主义理论 交互主义理论是教育社会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观点。该理论强调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交互主义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环境的反馈,构建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 交互主义理论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微观层面,认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不仅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果,也能够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态度。交互主义理论对于理解教育中的个体差异、学校文化和教育成就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和交互主义理论。这些理论观点帮助我们理解教育在社会中的功能、社会不平等与冲突以及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互动。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

学前教育的教育社会学理论

学前教育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学前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全面、系统和综合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幼儿智力、品德、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通过分析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探讨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本文将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一、社会文化背景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社会文化背景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基础,它塑造了幼儿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传统农业社会,重视培养幼儿的农耕技能和家庭责任感;而在现代都市社会,强调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二、社会经济地位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对学前教育的机会分配和资源配置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幼儿所能接触到的教育资源和机会的多少。在贫困地区,幼儿可能面临资源匮乏、师资不足等问题,而在经济富裕地区,幼儿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因此,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问题亟待解决。 三、社会化过程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学前教育是幼儿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环节。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逐渐习得社会角色、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在学前教育中,幼

儿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互动,逐渐学会合作、分享、尊重他人等社会 化的基本要素。同时,学前教育也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的互动关系 家庭教育是学前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到的 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学前教育的目标 和方法应与家庭教育相协调,形成互动共享的教育资源。学前教育应 与家长密切沟通,了解幼儿的家庭环境和教育需求,为家庭提供适当 的支持和指导。同时,学前教育也要激发家长的教育参与意识,与家 庭形成良性互动。 五、跨文化教育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跨文化教育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学前教育应尊重各个文化群体的差异,注重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和跨 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引入不同文化的内容和活动,学前教育可以激发 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 六、学前教育发展的制度保障 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制度保障和社会的关注。政府应当加大 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供普惠性的学前教育服务,加强对学前教育机 构和教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社会各界应关注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培养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同和支持。 结语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理论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社会学理论教育社会学理论在教育学专业中的重要性 教育社会学理论是教育学专业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涉及到教育与社 会之间的关系、教育问题的社会根源以及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等 方面。它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现象的社会性质,以及教育制度和教育实 践的社会背景。本文将介绍教育社会学理论在教育学专业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其在培养教育专业人才中的作用。 一、教育社会学理论概述 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它关注的是教育 与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和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社会学理论 是从社会学角度来解释和分析教育问题,试图揭示教育现象与社会结构、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育社会学理论主要包括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主义、社会构建 主义等学派和理论。结构功能主义认为教育制度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社会化个体、传承社会价值观念和培养劳动力。符 号互动主义强调人们通过互动和交往构建社会现实,教育是意义创造 和共享的过程。社会构建主义则关注教育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认 为教育对社会变迁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性 1. 增进对教育现象的理解:教育社会学理论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 教育现象的社会性质。通过分析教育与社会结构、文化之间的关系,

我们能够理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的差异。 2. 揭示教育问题的社会根源:教育问题往往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反映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矛盾。教育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可以揭示教育问题的社会根源,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到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3. 提供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依据: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可以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通过对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为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实践提供更科学、更合理的建议。 4. 促进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社会学理论在教育学专业中的教学和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学习和运用教育社会学理论,教育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教育问题,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 三、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应用 教育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方面,教育社会学理论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教育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参考,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解决具体问题。 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应用还延伸到教育研究领域。通过运用教育社会学理论,我们可以研究和分析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教育问题,深入洞察教育现象的本质,为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一、研究对象诸说 1、社会化过程说 代表人物:美国社会教育学之父佩恩/布朗/雷通群可追溯至涂尔干(教 育社会学奠基人) 2、相互关系说 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静态”米切尔【美】P.费里波夫【苏联】) 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动态”彼得威尔【美】费雷德金【美】)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林清江、厉一贤) 3、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说… 二、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 三、学科性质分析 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 与规范兼有的学科”;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 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 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 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 二、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 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 2、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 三、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 1、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 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 四、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 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 五、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 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 补) 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作用) 第二编教育的社会背景 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一、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区分不同的结构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1、“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 经济结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 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含量极低;身份等级差异明显;变化师范迟缓 教育需求: 教育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职能,因为手工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好的“学校”。 教育承担现存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职能 主要是培养精英和教化庶民承担“社会防范职能”或“社会控制职能” 2、“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

《教育社会学》学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学习资料 主讲陈智强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 学习将改变一个人的知识、能力、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教育是社会指导学习活动的正式制度。教育与个体经济收入、地位升迁、生活质量等密切相关。现代人明智地认识到:如果要在未来的竞争社会中取得优势,他就必须获得更高的学历。 一、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1、教育行动 教育行动至少包括:行动主体(教师和学生)、行动客体(教育和教学目标)、行动中介(教育与教学途径、手段、教育内容)、行动者之间的行动。 2、教育活动 课堂教学、教育知识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3、学校组织 班级组织、学校组织是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4、教育制度 所有的学校组织,都是制度化的结果。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2、综合性:重点是分析学校教育;主张多因素分析;强调定量和定性分析并重、归纳和演绎并举、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联结、结构和过程分析相联合。 3、现实性:是直接面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教育事实,尤其强调对本国本地

教育事实的研究。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始终具有开放性、变化性和本土性的特点。 4、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手段获取教育事实资料,再进行二次分析。 (三)学科性质分析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也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二、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一)早期经典代表人物 1、孔德在西方被誉为“社会学之父”。 2、涂尔干被称为“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3、华德被誉为“美国社会学之父”。最早较系统地论述了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4、杜威在教育社会学方面最具影响力的是两本著作:《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倡导“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二)学科成型时期 1、在20世纪初至40年代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社会学开始形成。 2、美国较早确立了社会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1876年萨姆纳在耶鲁大学最早开设了社会学课程;1892年芝加哥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 3、史密斯出版了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本教材《教育社会学概论》,史密斯被选为第一任会长。 4、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的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志。 (三)教育社会学在国外的发展 1、在各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进程中,美国仍然走在世界前列。 2、英国在19世纪产生了一位伟大的社会学先驱—斯宾塞。 3、孔德和涂尔干无疑是法国人对教育社会学的最大贡献。 (四)教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