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史

中国图书馆史
中国图书馆史

中国图书馆史

关键词藏书楼中国图书馆史宋代

“藏书楼”是中国图书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藏书楼”一词记载的详细考证,得出“藏书楼”术语起源于南宋的结论。

回顾近代以来百余年的中国藏书史、图书史、印刷史和图书馆史的研究成果,人们不难发现对“藏书楼”术语起源的问题鲜有人专门论及。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是吴晞先生,他在1996年出版的《从藏书楼到图书馆》一书中提出,“藏书楼之称究竟出现于何时,目前似乎还很难考定”,所以给出了一个大致的时间段,即“不会早于唐宋之际,并且发源于私家藏书”,其论据是“据《新唐书.李鄘传》记载:‘鄘家有书至万卷,世号李氏书楼’。又据《郡斋读书志》载:‘(唐朝孙长孺)喜藏书,贮以楼,蜀人号书楼孙氏’。这两处唐代的私人藏书,大概就是最早被称作藏书楼的文献收藏了”。同时,他又指出“明清之际,私人藏书进入鼎盛时期,藏书楼之称便开始风行一时”。论据是这一时期的“私人藏书家们往往要将自己的藏书之所标之‘××楼’,‘××阁’的雅称,这种风气甚至也影响到了官方的藏书,许多皇家和官府的藏书机构也开始仿效民间的藏书楼,冠以各式藏书楼的名号。这样一来,‘藏书楼’就成为当时各类文献收藏的统称”,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尽管藏书楼作为一种藏书实体是古已有之,但藏书楼这一特定名称是唐宋之际才见于记载,并于明清之际开始普遍在社

会上盛行的”。

尽管笔者也认为“书楼”与“藏书楼”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均为表示藏书处所的名称,但“李氏书楼”和“书楼孙氏”都不能作为唐代已出现“藏书楼”术语的论据,两者之间仍有一字之差。至于吴晞先生提出“明清之际,私人藏书进入鼎盛时期,藏书楼之称便开始风行一时”的观点,理由是出现了大量的“‘××楼’、‘××阁’的雅称”,就更不能作为“藏书楼”术语使用的论据了,这些“××楼、××阁”恰是各藏书处所的专用名称而不是通用名称。另外,2004年程焕文先生在《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一书中提出“‘藏书楼’完全是一个‘近代化’的名称,”,理由是“‘藏书楼’这个名词在我国晚清以前鲜有人使用,它的产生和流行是晚清西学东渐的结果,尤其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西式图书馆和中国人创办近代图书馆的结果”。所以,“‘藏书楼’和‘图书馆’都是西学东浙的产物”,“‘藏书楼’完全是一个‘近代化’的名称,所以不可以用近现代的通用名称去称谓古代事物,正如我们不可以把‘宰相’通称为‘总理’、或把‘算盘’通称为‘计算机’、或把‘翰林院’通称为‘科学院’等等一样”。他同时还提出“最早使用‘藏书楼’这个中文名称的应该是上海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程先生的这一研究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学术界认可,至今也无人提出过疑义.图书馆史研究专家吴稌年先生认为,“程焕文先生对‘藏书楼’一词来源的厘清,可谓对中国图书馆学界的一大贡献,他得出的‘藏书楼是一个近代化的名称,大抵在戊戌变法前后,藏书楼一词在中国便开始流行起来’的结论,将成

为人们重新审视古代藏书楼发展阶段的新观点”。

笔者认为鉴于“藏书楼”一词是中国藏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学术界有必要对其起源于何时、它在宋元明清文献中是如何使用的、我国古代四大藏书体系中是否存在直接以“藏书楼”命名的藏书处所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因篇幅所限,本文仅就“藏书楼”一词的起源及其在宋代文献中的相关记载进行考证。凡宋以后文献中所提及的与宋代“藏书楼”术语有关的记载均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中提出审订史料时应遵守的一个原则就是“书中的史料,是否与作书的人的年代相符,如不相符,即可证那一书或那一篇是假的”,元明清之人谈宋事已事隔数百年,要么无法进一步考证,要么基本上是以讹传讹,不可信也,除非是有充足的证据能够

加以证明的除外。

2“藏书楼”术语起源于南宋

从目前笔者查阅的大量文献来看,“藏书楼”术语最迟应当在南宋淳熙元年(1174)以前就已出现。该术语最早出现于曹勋所著的《松隐文集》中,该文集卷十七载有一首名为《观月藏书楼》的绝句,诗云:“月出西南气便清,看来看到满轮明。莫嗔夜夜东楼赏,却恐中秋未必晴”。从载于该文集末的题记中可知,该书由其子曹耜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编成,而该书的作者曹勋卒于公元1174年,距其子编成该书仅16年的时间,因此该书作伪可能性不大。

曹勋字公显,号松隐,生于公元1098年,河南颍昌阳翟(今河南

禹县)人。靖康之变,与宋徽宗一起为金人所虏北迁,后中途逃归。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以后先后三次出使金国,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均收入《四库全书》。《观月藏书楼》确切的撰写时间及所述藏书楼的具体情况已不可考,但由于作者早在北宋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赐同进士出身,因此《观月藏书楼》也可能写于北宋年间,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公元1190年出版的《松隐文集》中已出现“藏书楼”一词,《观月藏书楼》在公元1174年作者去世之前就已写成。尽管这条史实目前还是孤证,但至少尚无相反的证据能够证明这首诗是后人的托伪之作.

3南宋时“藏书楼”乃藏书处所的通用名称

3.1南宋刘学箕《方是闲居士小稿》中的“藏书楼”

南宋词人刘学箕,字习之,号种春子,生卒年不详,因家筑方是闲堂,故又号方是闲居士,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人,隐居不仕,好游历,曾游襄汉、蜀都、湖浙等地,历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嘉定八年(1215)游陕西汉阴时已年近60岁.著有《方是闲居士小稿》二卷,从该书序跋及刘学箕自写的小记中可知,该书是由刘学箕亲授,由其门生游郴编成的,刊刻于宋嘉定丁丑年(1217),当时刘学箕尚健在。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由其从玄孙刘张重刻。刘学箕在该书“卷上”自称“近筑小楼,藏书楼之下建堂,名曰养浩”。刘学箕藏书处所专用名称为“养浩堂”,刘氏本人在行文中以“藏书楼”作通用名称称之,又因该书编成于1217年,故此事应发生在1217年之前。

3.2南宋陈耆卿《赤城志》中的“藏书楼”

陈耆卿(1180-1237)字寿老,号筼窗,浙江台州宁海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中进士,嘉定十一年(1218)任青田县主簿,嘉定十三年(1220)为庆元府(今宁波市)府学教授,官至国子监司业。所著《赤城志》编于嘉定三年至十六年(1210-1223)间,是台州历史上最早的一

部总志,也是历代方志中的名志.

据该志卷二“城关里”载:台州临海县下辖十五个乡、四十四个里,其中“兴国乡在县西北,祥符中管里一,曰瓦窑;今管里二.庆善旧名迎恩,因陈贻范有藏书楼曰庆善,后同弟贻序中第,子师恭亦举八行,故改今名”。

宋代在地方行政区划上采郡县乡里之制,嘉定年间浙江台州府临海县兴国乡下辖两个里,即瓦窑里和庆善里,其中庆善里原名迎恩里。陈贻范字伯模,北宋英宗治乎四年(1067)中进士,其弟陈贻序亦中进士;文中称“子师恭亦举八行”,即其子陈师恭通过“举八行”取士。所谓“举八行”,是指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下诏,以孝、悌、睦、姻、任、恤、忠、和等“八行”为考核内容,经里乡推荐,由县州层层审查后,上报朝廷免试授予官职。

陈氏兄弟在故里建有藏书楼,名曰“庆善楼”。据《宋史》志157载,陈贻范著有《颍川庆善楼家藏书目》二卷。该书目题名中的“颍川”,并非指庆善楼的地点,而是因为陈贻范先祖为河南颍川人,颍川陈氏家族在汉晋间为当地的望族。迎恩里因陈氏兄弟皆中进士,遂

以其藏书楼名“庆善”为里名。

因此,《赤城志》的这条藏书史料价值有二,其一是公元十三世纪初南宋陈耆卿在行文中使用通用术语“藏书楼”来特指北宋陈贻范的“庆善楼”;其二是以藏书楼名来更改地名,这是中国藏书史上少有的现象,近代以来的藏书史研究成果对其无人提及。

3.3南宋李昂英《文溪集》中的“藏书楼”

李昂英(1201-1257)字俊明,号文溪,广东番禺人,宝庆三年(1227)进士,廷对第三,初任福建临汀推官.淳祐初官至龙图阁待制、吏部待郎,致仕卒.所著《文溪集》为其门生、宋末岭南名贤李春叟辑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明成化中重刻。

该文集卷五载有《书士友张德明拥书楼》一文,该文称“余友张君,讳允迪,字德明,奇伟士也。自言出曲江文献公派,尝都城共邸,见其挟册,竟昼夜吟不辍,心甚敬之,无何挈入璧流斋房就访焉,则壁横墨本二大字曰拥书,盖菊坡笔也。…余来宝安登其藏书楼,二大字宛其旧识,而故人隔世长久矣,为之怆然。…嘉熙二年六月二十二

日”。

文中提及的张允迪,字德明,广东东莞人,广东曲江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之后,故该文称其“自言出曲江文献公派”,其藏书处所名为“拥书楼”,扁额“拥书”二大字“盖菊坡笔也”。菊坡即崔与之,字正子,号菊坡,广东增城人,1193年中进士,为南宋岭南学子由太学取科举第一人,1220-1224年间曾任四川制置使。李昂英文中称

“余来宝安登其藏书楼”,显然这里是以“藏书楼”通用名称来特指“拥书楼”,且该文有明确的撰写时间,为“嘉熙二年六月二十二日”

即1238年农历6月22日所作。

4以“藏书楼”一词来直接命名的藏书处所最早出现在官府藏书

体系中

4.1南宋铅山县学藏书楼

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号西山,福建浦城县晋阳镇人,是南宋时期与魏了翁齐名的著名理学家。师从朱熹弟子詹体仁,有“小朱子”之誉,对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发挥了重要作用。真德秀年少得志,庆元五年(1199),年仅21岁就与魏了翁同榜中进士,历任秘书郎、著作郎、右文殿修撰、泉州知府、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侍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最后拜正二品参知政事(副相)而卒.著有《西山文集》、《大学衍义》、《四书集编》、《文章正宗》等。

《西山文集》卷二十五中载有“铅山县修学记”一文,该文称:“铅山学,自淳熙中蒋候亿修之,距今绍定初元,适五十祀矣。向之修者益坏,士无所于业。县方疲于供亿,何暇议学校事?诵弦之音至或旷岁弗闻.吴兴章候来,环眡太息,亟思所以复其旧者。居未几,政修财羡,乃赋役焉。首辟肄业诸斋,更檑星门,缮藏书楼,升从祀于东西廂,礼先贤于某所,由内达外,莫不焕然矣。…侯名谦亨,字某,尝令扬之泰兴,又宰斯邑”。由此可知铅山县学为蒋亿重修于淳熙中期,虽具体年份文中无述,但结合朱熹所著《晦菴集》卷七十八

中的“信州铅山县学记”一文可知,蒋亿字仲永,宜兴人,他于淳熙巳亥之春即1179年春到任铅山县令,原县学“度地褊狭,不能具庙学制度,至若师生具员而弦诵辍响,则亦既二十有余年矣”,遂于同年十二月开始重修县学,次年四月完工。

真德秀文中所称的铅山县令“吴兴章候”即章谦亨,他于绍定初年重修县学时“缮藏书楼”而非“建藏书楼”,这说明五十年前蒋亿重修县学时就可能已存在藏书楼,章谦亨对其进行了修缮,尽管朱熹文中未提及蒋亿建藏书楼之事,但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章谦亨字牧叔,湖州人,为南宋词人.因《宋史》无传,生卒不可考,但他于绍定年间(1228-1233)担任江西铅山县令一职则见于多种文献记载,据其好友陈文蔚所撰《克斋集》卷九《送章牧叔归霅川序》一文可知,章谦亨调离铅山县的时间是绍定四年(1231)正.月。因此可以断定,章谦亨修缮铅山县学藏书楼的时间应在绍定元年至绍定四年间,即1228年至1231年间;又因真德秀卒于1235年,故《铅山县修学记》一文应写于1228年至1235年间.撰文时间与所述之事发生时间十分接近,可信度高。这条史实的价值在于铅山县学藏书楼成为迄今为止文献中所发现的最早以“藏书楼”直接命名的藏书处所。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宋代刘爚所著《云庄集》中也有一篇与前述内容完全一样的《铅山县修学记》。刘爚(1144-1216)自号云庄居士,福建建阳人,是朱熹四大弟子之一,且与真德秀关系很好,死后由真德秀为之撰写墓志铭.著有《云庄外稿》、《云庄续稿》、《讲堂

故事》等,但均未编次成集刊行于世,且多失传.明英宗时突然出现《云庄集》,分别在正统九年(1444)和天顺四年(1460)由刘爚的两位十世孙刘稳和刘梗刊行。该书此前二百多年既不见官私目录中有其著录,也不见有文献引用。此类前代既无公私目录著录又无其他文献引证,后世突然出现之书,十有八九是伪书,更为离奇的是《云庄集》和《西山文集》同时收入《四库全书》,纪昀分别为两书撰写了提要。笔者核查了《云庄集》所载320篇文章,几乎全部出自《西山文集》,蔡东洲先生曾于1992年发文认为现存各种版本的《云庄集》均系刘氏两位十世孙全盘抄袭《西山文集》所为。笔者以《铅山县修学记》一文为例,稍加考证就可证实蔡先生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刘爚卒于公元1216年,而章谦亨修缮铅山县学之事发生在公元1228-1231年之间,已故之人记录身后之事乃奇闻。由此可以断定,当年纪昀定是在未通读上述两书的情况下就分别写了提要,且将抄袭之作收入了《四

库全书》,实乃大笑话也。

4.2南宋扬州州学藏书楼

应节严(121l-1300)字叔和,少名梦辰,原籍浙东婺州,南宋嘉定年间迁居浙东平阳芦浦定居。南宋理宗淳佑四年(1244)登甲辰武榜,六年(1246)再换庚戌文科,属于文武双进士。他曾任两淮制置司机宜文字、淮西提刑、两浙转运判官、宝谟阁待制等

官职,历迹四朝。

应节严在两淮制置司担任幕僚期间撰下了《扬州州学藏书楼记》

一文,言:“扬夙号会府,文物称之。…逮制使文昌印公之来,又从而恢益之。且虑储书不富,浩古散轶,度堂后余地,迺址迺栋,更值舍置傍榻以栖斋宿,以便程校。中翼两庑,后敞一室,层楼杰出其上,豁如昞如,聚签帙而堵列之。自六经而下,诸子百氏之论著,先儒故老之纪述,靡不咸在,森然一众玉府也。…楼成于壬申七月下瀚,…是役也,用材甓若干,用金穀若干,公不为学校俭其费,…咸淳癸酉七月朔,门生朝散郎、改差淮南西路制置使同参议官、时暂兼权淮西

提刑应节严记”。

从文中可知,扬州州学藏书楼的修建者是“制使文昌印公”,即两淮安抚制置使印应雷,字德豫,南宋嘉熙二年(1238)进士。宝祐二年(1254)任和州守,累官至兵部侍郎。他于1270年1月至扬州,出任两淮安抚制置使。该藏书楼有确切的落成时间,应节严在文中称“楼成于壬申七月下瀚”,即咸淳八年(1272)七月下旬。该文也有确切的撰文时间,文中称“咸淳癸酉七月朔,门生朝散郎、改差淮南西路制置使同参议官、时暂兼权淮西提刑应节严记”,“咸淳癸酉七月朔”即咸淳九年(1273)农历七月初一。可惜这一官学藏书楼建成不到4年就毁于战火。据《宋史.李庭芝传》(卷421)记载:1275年3月,元军大举围攻扬州,时任两淮制置使李庭芝率军坚守扬州长达一年多,其间三次斩杀招降使者,全城军民拼死抵抗,“城中食尽,死者满道”,“道有死者,众争割啖之立尽”,“兵有烹子而食者,犹日出苦战”,战况极为惨烈,扬州州学藏书楼也毁于这场战火。

5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藏书楼”一词在12世纪下半叶就已出现。在笔者所查阅的文献中,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文献是公元1190年出版的曹勋的《松

隐文集》。

其次,“藏书楼”一词决非是一个“近代化的名词”,它的产生和流行既不是晚清西学东渐的结果,也不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西式图书馆和中国人创办近代图书馆的结果,尽管这一术语在近代使用较为频繁。由于以往的一些研究成果对古代文献研读力度不足,给人产生一种误解,认为“藏书楼”一词在中国古代鲜有人使用。事实上,据笔者掌握的材料,除宋、元两代关于“藏书楼”的文献记载稍少外,明清两代文献中存在不少有关“藏书楼”的记载,甚至连乾隆皇帝也使用过这一术语,因篇幅所限,笔者将另行撰文。

其三,“藏书楼”在南宋文献中是藏书处所的通用名而非专指名,如刘学箕将自己的藏书处所“养浩堂”、陈耆卿将陈贻范的藏书处所“庆善楼”、李昂英将张德明的藏书处所“拥书楼”等都称为“藏书

楼”。

其四,“藏书楼”之称并非“发源于私家藏书”.最早使用“藏书楼”这个中文名称的肯定不是上海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最早使用“藏书楼”一词来直接命名藏书处所的是官府藏书机构,如公元1228-1231年前后出现的江西铅山县学藏书楼和公元1272年7月下旬落成

的扬州州学藏书楼,是目前为止笔者发现的最早两家以“藏书楼”直接命名的藏书处所,也不排除今后有进一步发现的可能。

其五,直接以“藏书楼”命名的藏书处所首先出现在官府藏书体系中的官学藏书机构并非偶然,官学藏书活动往往共性多于个性,藏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师生学习研究的需要,文献收藏的范围和种类相对较为固定;而私家藏书活动往往因藏书家的个人爱好,在文献选择上各有特色,藏书处所的名称也大多强调个性,以彰显其个人收藏的偏好或志趣,因此不大愿意使用如“藏书楼”一般直白的命称来命名其藏书处所。导致学术界对待“藏书楼”一词来源判断出现偏差的原因,可能是人们过于关注私家藏书活动,因为中国古代四大藏书

体系中毕竟是以私家藏书为主。

参考文献:

1吴晞.从藏书楼到图书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

7

2同1

3同1

4同1

5同1

6同1

7程焕文.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4

8同7

9同7

10同7

11吴稌年读《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有感.图书与情报,

2008(3):13l

1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4 13曹勋.松隐文集.吴兴:刘氏嘉业堂,1920:12-13 14刘学箕.方是闲居士小稿(卷上).见:景印文澜阁四库全书(1176).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576

15陈耆卿.赤城志(卷二).见:景印文澜阁四库全书(486).台

湾:商务印书馆,1983:576

16李昂英.文溪集(卷五).见;景印文澜阁四库全书(1181),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47

17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二十五).见:景印文澜阁四库全书(1174).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375-276 18陈文蔚.克斋集(卷九)。见:景印文澜阁四库全书(1171).台

湾:商务印书馆,1983:68-69

19蔡东洲.《云庄集》真伪考.见:文史(第35辑).北京;中

华书局,1992:127-138

20应节严.扬州州学藏书楼记.见: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347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35-237

21脱脱.宋史(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904 22脱脱.宋史(第36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12602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综述

.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计算机晶体管 . 大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银河I”巨型计算机 微处理器(CPU)遭重创龙芯 一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与发展 .. 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 以逻辑电路器件作为标志,到目前为止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四代。每一代计算机,都比前一代更小、更快,技术工艺要求更高,价钱也更便宜。 .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美国研制出第一代计算机用了4年,而中国通过学习苏联的技术,仅用3年就完成了,并生产了50台左右 . .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美国从第一代计算机进入第二代计算机花了9年时间生产了约200台 . . 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这段发展过程美国用了11年中国用了7年时间我国研制的第三代计算机品种非常多。例如,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单位联合研制的150机于1973

年完成;借鉴美国IBM公司16位小型机技术的DJS-100机也于该年(1973)研制成功,它的硬件为自行设计,软件兼容;1976年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1000万次大型电子计算机“013机” . 第四代计算机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今天的计算机都属于第四代计算机。这个过程美国用了9年研制的ILLIAC-IV中国用了8年。77型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16位微型计算机。另外,参照美国Intel8008机型的国产DJS-050微机,也于该年(1977)由清华大学等单位仿制成功并通过鉴定。 .. 二.中国掌握了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 .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相继研制并生产了DTL、TTL、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当时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日本和苏联 . . 中国从小规模集成电路经过中规模集成电路,再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仅用了7年时间,这以1972年四川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块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标志,而美国用了8年 .

读中国教育史有感

读《中国教育史》有感 孔子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作为一名教育新人,读一读我国五千年来教育的发展历程肯定是十分必要的。国内最权威的教育史应当是华东师范大学孙培青教授所著的《中国教育史》。该书再版多次,全国发行数百万,是国内以及国外学者专家研究中国各阶段教育的重要资料,也是教育者从教的重要参考。这本书是笔者的一位教育学研究生朋友推荐的,由此可见,此书也是引领国内教育史研究的模范。 下面来谈一谈我对本书的具体把握。本书将我国的教育历史主要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原始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第二,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第三,封建社会末期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曲折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下又详述了各朝代的教育状况,下至村学社学,上至国学州学,描述全面且详略得当。在这三个阶段当中,第一阶段属远古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教育萌芽并对文明的进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进程却十分缓慢,也是各个阶段中时间最长,成效最小的一个阶段。第二阶段也就是从夏朝开始直到清朝被推翻前夕的四千多年,这一阶段,是华夏文化繁荣大发展的阶段,也是教育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朝代更替,随之而来的也是文化的不断替换与更新,有数之不尽的教育范例,例如赫赫有名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稷下学宫”等教育的直观反映,也产生了不计其数的学术流派和教育大家,儒道释三家最为著名,然儒家最终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统领文化和教育达两千多年,创始人孔子也被后世奉为至圣先师、师之表率。本阶段初期和中期,教育对于文化发展和文明进程是具有较大积极意义的,但到了后期,则完全沦为了禁锢人民思想的枷锁,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以致最后被推翻,重塑。第三阶段是从清王朝覆灭前夕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从清末洋务运动到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这九十年间教育的发展过程。这一阶段是个阶段中时间最短,但发展跨度最大的阶段,也是中国的教育向世界教育靠近的艰难过渡阶段。在这九十年当中,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历史巨变和社会革命。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下,教育的发展也是风雨飘摇,极不稳定。但正是伴随着社会巨变,教育也脱胎换骨,有了全新的发展。由落后的且严重阻碍历史进程和文明发展的古代封建教育逐步进步到与世界大方向接轨的近现代教育。在这一阶段中有几点不得不提。第一,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两大运动中,早期觉醒的民族资产阶级尝试以改革的方式保住政权和改革教育,虽然最后都被封建反动势力打压下去,但是这毕竟是从无到有的突破,新式学堂和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教育渗入了落后的东方教育。第二,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知名学者教育家在尊孔复古的思潮兴起时引导发起的,大范围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查询

中图分类号 填写要求:要求分类细分到22个大类代码后三位数字。 例如:“古代文学”,其分类号是I206.2,填写时只需填写I206即可;又如“人造石生产机械制造”的分类号是TQ177.1+5,只需填写TQ177。 可在以下网址查询详细分类号: /tools/ztf/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图分类号查询系统) (中图法第四版计算机辅助分类查询系统)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介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简称《中图法》。自1999年第四版起更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不变,英文译名为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英文缩写为CLC。《中图法》的编制始于1971年,先后出版了四版,即1975年出版的第一版,1980年出版的第二版,1990年出版的第三版,1999年出版的第四版。此外1973年还出版了试用版。《中图法》与国内其他分类法相比,编制产生年代较晚,但发展很快,它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分类法的编制经验,而且还吸取了国外分类法的编制理论和技术。 目前,《中图法》已普遍应用于全国各类型的图书馆,国内主要大型书目、检索刊物、机读数据库,以及《中国国家标准书号》等都著录《中图法》分类号。 《中图法》在它的发展史上,获得了许多殊荣,曾于1985年连同各种版本及辅助工具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曾被美国图书馆协会主持编制的《世界图书馆及情报机构百科全书》收入到"世界九大分类法"词条中。但是,《中图法》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中图法》的发展历史就是从第一版到第四版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史,每出一版都有一个质的飞跃。至四版为止,《中图法》为五大部类:即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二十二个大类;53,811个类目(包括专用和通用类目)。中图分类号简表附后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形成了一部深厚的教育史。我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近代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的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今教育愈加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展望中国教育前景,在社会的呼吁和教育学专家的努力下进行教育革新。高考制度亟待革新,学生学习需要民主自由,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字: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弊端改革方向教育民主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经验中产生了原始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成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政治条件具备;文字不断产生,文化积累增加,文化条件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产生。 西周官学制度产生,国学和乡学作为两种主要的学校形式。当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当时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强调以礼治国。这些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的高度

重视和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封建官学教育在汉代正式确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太学确立,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以儒家“人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教育思想,此后经过一代代儒学家的改造和发挥,融合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中国独特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思想,追求人格境界,即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注重教导人自觉修养人格,强调理性自觉原则。采用以学习和修养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教事”至“穷理”安排合理的顺序,及师生共同研讨。 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在大一统制度的影响下,形成教育的国家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传统特色造成了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的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性。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欧美输入,后又学习苏联。洋务教育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教育开启新的历程,为革命培养了先进人才。在输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后,我国教育界人士创编了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现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他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

中国图书馆学史

中国图书馆学史 关键词周文骏图书馆图书馆学史 周文骏先生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当代中国享有盛誉的图书 馆学情报学家,《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史稿》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多维彰显、客观记述、不弃弱势、随录感受等方面,给学界以诸多启示。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他于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考入刚刚建立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为该科公开招收的第一批学员,从此与图书馆学结下不解之缘。经历了近“一个甲子”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涯,如今已桃李满天下、著述宏丰,蜚声学界。进入耄耋之年后,先生仍孜孜于图书馆学研究且气象不凡,于2004年主持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图书馆学史”。该项目在王红元老师的全力配合下,潜心研究三年,至2007年顺利结题。其成果《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史稿》(以下简称《史稿》),于2011 年3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史稿》凡12章30余万言,集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资料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是我国首部反映1949年10月至1979年12月间图书馆学研究和发展状况的断代史。它是周先生继“文献交流学说”之后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据周先生介绍,研究并编纂这段富有色彩和极不寻常的史实,旨在理清图书馆学的发展脉络,把握图书馆学的发展规律,总结图书

馆学史研究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其特殊意义在于:①从局部看全体,强化对图书馆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掌控;②剖析特殊事件,寻求图书馆学遗产的传承、分析和创新之路;③以最新近的历史经验滋养图书馆学发展和图书馆事业建设;④摸索图书馆学当代史的编纂经验,尝试以记述为主、评论为辅,以及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并重的编纂方法;⑤向同道提供一种内容比较丰富而系统的图书馆学史专门参考材料,为研究工作添砖加瓦。 笔者认为,周先生编纂图书馆学研究史,简要言之在于总结过去、绵延学脉、崇厚学术、开拓未来。这项成果鉴定时获得专家的充分肯定,本文试图分析《史稿》的编纂特色,提炼其对学界的启示。1《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史稿》的编纂特色 史学著述有没有特色,关系到其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也关系到它的实用功能。《史稿》编纂者以图书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讨论图书馆学史的研究论文和专门著作为线索,结合亲身经历,力图推陈出新,从而形成诸多特色。 1,1以专题为纲,多维彰显 我们注意到,在近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史著述中,论述当代者,其内容一般是理论为首,历史次之,方法最后且语焉不详。《史稿》却不同,它三者并重,分布均衡,覆盖整个图书馆学,堪称全面。同时,书中还记述图书馆学发展中批判、学习和探索三大因素的作用、互动和广泛影响。此外,编纂者在不同程度上采用纪传、编年、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 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 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 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 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 成均——实施乐教之地 庠——养老与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 A.设置完备 (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 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 (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 (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 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2007-11-28 00:24:52) 标签:知识/探索图书馆学硕士推荐书目分类:图海情天翩然心 同学晨阳出海前段时间传给我一份张怀涛老师给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推荐书目,如下: 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仅供参考;带﹡号者有电子版) 一、补读(本科为非图书馆学专业者阅读) 1. ﹡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修订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2. ﹡严怡民.情报学概论(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3. ﹡张琪玉.情报语言学基础(增订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4. ﹡杨玉麟.信息描述.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沈固朝.信息检索(多媒体)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二、必读部分 1. ﹡王子舟.图书馆学基础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 ﹡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3 3. ﹡徐引篪.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4. ﹡周文骏.文献交流引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5. ﹡刘昭东.信息工作理论与实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6. ﹡马费成.信息管理学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7. ﹡袁咏秋.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8. ﹡(印)阮冈纳赞著;夏云等译.图书馆学五定律.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9. ﹡米哈依诺夫. 科学交流与情报学. 科技文献出版社,1980 10. ﹡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11. ﹡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第二版).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 12. ﹡杨子竞.外国图书馆史简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13. ﹡范并思.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4. ﹡吴慰慈.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探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15. ﹡王崇德.图书情报学方法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16. ﹡付立宏.图书馆管理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7. ﹡程焕文.信息资源共享.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8. 胡昌平,柯平.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科技文献出版社,2005 19. ﹡申静. 咨询理论与实务.中国电力出版社出,2000

中国图书馆史

中国图书馆史 关键词藏书楼中国图书馆史宋代 “藏书楼”是中国图书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藏书楼”一词记载的详细考证,得出“藏书楼”术语起源于南宋的结论。 回顾近代以来百余年的中国藏书史、图书史、印刷史和图书馆史的研究成果,人们不难发现对“藏书楼”术语起源的问题鲜有人专门论及。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是吴晞先生,他在1996年出版的《从藏书楼到图书馆》一书中提出,“藏书楼之称究竟出现于何时,目前似乎还很难考定”,所以给出了一个大致的时间段,即“不会早于唐宋之际,并且发源于私家藏书”,其论据是“据《新唐书.李鄘传》记载:‘鄘家有书至万卷,世号李氏书楼’。又据《郡斋读书志》载:‘(唐朝孙长孺)喜藏书,贮以楼,蜀人号书楼孙氏’。这两处唐代的私人藏书,大概就是最早被称作藏书楼的文献收藏了”。同时,他又指出“明清之际,私人藏书进入鼎盛时期,藏书楼之称便开始风行一时”。论据是这一时期的“私人藏书家们往往要将自己的藏书之所标之‘××楼’,‘××阁’的雅称,这种风气甚至也影响到了官方的藏书,许多皇家和官府的藏书机构也开始仿效民间的藏书楼,冠以各式藏书楼的名号。这样一来,‘藏书楼’就成为当时各类文献收藏的统称”,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尽管藏书楼作为一种藏书实体是古已有之,但藏书楼这一特定名称是唐宋之际才见于记载,并于明清之际开始普遍在社 会上盛行的”。

尽管笔者也认为“书楼”与“藏书楼”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均为表示藏书处所的名称,但“李氏书楼”和“书楼孙氏”都不能作为唐代已出现“藏书楼”术语的论据,两者之间仍有一字之差。至于吴晞先生提出“明清之际,私人藏书进入鼎盛时期,藏书楼之称便开始风行一时”的观点,理由是出现了大量的“‘××楼’、‘××阁’的雅称”,就更不能作为“藏书楼”术语使用的论据了,这些“××楼、××阁”恰是各藏书处所的专用名称而不是通用名称。另外,2004年程焕文先生在《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一书中提出“‘藏书楼’完全是一个‘近代化’的名称,”,理由是“‘藏书楼’这个名词在我国晚清以前鲜有人使用,它的产生和流行是晚清西学东渐的结果,尤其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西式图书馆和中国人创办近代图书馆的结果”。所以,“‘藏书楼’和‘图书馆’都是西学东浙的产物”,“‘藏书楼’完全是一个‘近代化’的名称,所以不可以用近现代的通用名称去称谓古代事物,正如我们不可以把‘宰相’通称为‘总理’、或把‘算盘’通称为‘计算机’、或把‘翰林院’通称为‘科学院’等等一样”。他同时还提出“最早使用‘藏书楼’这个中文名称的应该是上海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程先生的这一研究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学术界认可,至今也无人提出过疑义.图书馆史研究专家吴稌年先生认为,“程焕文先生对‘藏书楼’一词来源的厘清,可谓对中国图书馆学界的一大贡献,他得出的‘藏书楼是一个近代化的名称,大抵在戊戌变法前后,藏书楼一词在中国便开始流行起来’的结论,将成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全)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类目 简表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返回索引 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A11 选集、文集 A12 单行著作A13 书信集、日记、 函电、谈话 A14 诗词 A15 手迹 A16 专题汇编 A18 语录 A2 列宁著作 A21 选集、文集 A22 单行著作 A23 书信集、日记、 函电、谈话 A24 诗词 A25 手迹 A26 专题汇编 A28 语录 A3 斯大林著作 A31 选集、文集 A32 单行著作 A33 书信集、日记、 函电、谈话 A34 诗词 A35 手迹 A36 专题汇编 A38 语录 A4 毛泽东著作 A41 选集、文集 A42 单行著作 A43 书信集、日记、 函电、谈话 A44 诗词 A45 手迹 A46 专题汇编 A48 语录 A49 邓小平著作 A491 选集、文集 A492 单行著作 A493 书信集、日 记、函电、谈话 A494 诗词 A495 手迹 A496 专题汇编 A498 语录 A5 马克思、恩格 斯、列宁、斯大林、 毛泽东著作汇编 A7 马克思、恩格 斯、列宁、斯大林、 毛泽东的生平和传 记 A71 马克思 A72 恩格斯 A73 列宁 A74 斯大林 A75 毛泽东 A76 邓小平 A8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的学习和研究 A81 马克思主义的 学习和研究 A811 马克思、恩格 斯著作的学习和研 究 A813 书目、索引 A82 列宁主义的学 习和研究 A821 列宁著作的 学习和研究 A823 书目、索引 A83 斯大林的思想 的学习和研究 A831 斯大林著作 的学习和研究 A833 书目、索引 A84 毛泽东思想的 学习和研究 A841 毛泽东著作 的学习和研究 A843 书目、索引 A849 邓小平理论 的学习研究 A849.1 邓小平著 作的学习和研究 A849.3 书目、索引 A85 著作汇编的学 习和研究 ---------------- ---------------- ---------------- ---------------- ---------------- B 哲 学返回 索引 B0 哲学理论 B0-0 马克思主义 哲学 B01 哲学基本问题 B02 辩证唯物主义 B03 历史唯物主义 B08 哲学流派及其 研究 B1 世界哲学 B2 中国哲学 B20 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总论) B21 古代哲学 B22 先秦哲学(公 元前221年) B23 秦汉、三国晋、 南北朝哲学(公元 前221年~公元 589年) B24 隋、唐、宋、 元、明、清哲学 (589~1840年) B25 近代哲学 (1840~1916年) B26 现代哲学 (1919~年) B27 马克思主义哲 学在中国的传播与 发展 B3 亚洲哲学 B4 非洲哲学 B5 欧洲哲学 B6 大洋洲哲学 B7 美洲哲学 B80 逻辑科学(总 论) B81 逻辑学 B82 伦理学 B821 人生观、人生 哲学 B822 国家道德 B822.9 职业道德 (工作道德) B823 家庭、婚姻道 德 B824 社会公德 B825 个人修养 B829 其他伦理规 范 B83 美学 B84 心理学 B841 心理研究方 法 B842 心理过程与 心理状态 B843 发生心理学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①汉代独尊儒术,在京师设立太学,在郡国设立学官,后渐立学校。隋唐时期,科举制形成,逐渐取代与门阀等级制相适应的选举制,并与学校相关联。唐代在京城设国子监,统辖各学,在各地设郡县学校。宋代书院勃兴,元代广建社学。到明代,学校体制大体已备。清因明制,以科举取士为正途,而科举必由学校。其规制悬学校之名而导以仕进之路。②学校乃教化所从出,以纳民于轨物,在王朝统治体系中地位极崇,作用至大。 ——摘编自桑兵《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材料二③西方近代分科观念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④促使中国学人在反思传统学术思想体系弊端的同时,纷纷提出近代中国新的学术分科方案。⑤民国初年,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简称“七科之学”),正式取消经学科。大学文科分为文学、历史学等4门,理科分为数学、理论物理学、化学等9门,法科分为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3门,商科分为银行学、保险学等6门,医科分为医学、药学2门,农科分为农学、农艺化学等4门,工科分为土木工学、机械工学、造船学等11门。 材料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发展文教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改革教育的基本依据。⑥一方面,政府对旧教育体制进行改造,制定改造旧教育的方针政策,接管、整顿旧学校,收回教育主权。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知识分子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努力争取和团结知识分子。在实际教育建设过程中,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没有完全得到执行,⑦突出表现为全面学习苏联教育,并大量派遣留学生赴苏联学习。应当指出,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结合中国国情不够的弊病。⑧通过对高等学校院系、中等专业学校的调整,对课程、教材及学制的改革,新中国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材料一叙述了从汉至清中国教育的相关情况,其中①叙述了汉代至清代教育的发展情况,即都重视学校教育;②指出了学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材料二叙述的是民国政府对大学的改制情况,其中③④⑤分别从西学的传入、近代中国学人的反思及政府政策三方面分析了近代中国大学分科的原因。材料三叙述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其中⑥阐述了新中国对旧教育体制的改造情况;⑦反映了苏联教育体制对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⑧阐述了新中国教育体制变革的内容及影响。三则材料阐述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情况,凸显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七科之学”确立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2017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征文题解

附件 2017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征文题解 1.图书馆员科研项目申报组织与成果评价 图书馆业务研究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研各类型图书馆科研组织与管理的现状,探讨图书馆员开展业务创新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图书馆业务研究的评价体系。将主要聚焦:(1)图书馆业务研究的规律;(2)国家基金项目和地方基金项目申报;(3)图书馆科研项目的组织;(4)项目研究过程与图书馆科研成果评价;(5)图书馆科研工作管理创新。 2.《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视野下的图书馆法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作为公共文化领域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基本性的法律构筑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法律制度体系的框架,并对图书馆法制和服务创新提供了良好契机。在既有法律框架的支撑下,建设与丰富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构建支撑图书馆健康发展的基本制度与服务模式,并利用大数据技术,融入互联网+理念,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建设新型图书馆并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既是社会大众的现实需求,又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3.图书馆在数据开放中的责任 开放科学重视数据的开放,强调通过数据的复用和活用催生新的研究成果,促进科学发展的社会化和科学交流的多样化。图书馆作为科学知识储备的中坚力量有能力也有责任为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的发展作出贡献。 4.图书馆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 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管理是图书馆实现工作目标、达到预期服务效果的关键。从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趋势看,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的“品牌管理”、“服务营销”等管理学概念正在被图书馆界越来越广泛地引入和应用。推动图书馆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的研究,梳理总结相关理论,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国内外图书馆实践案例,发现并展望图书馆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的可行模式和未来发展空间,可以帮助图书馆在实践中更好地塑造社会形象,提升服务效能,保持社会竞争力,并实现最终的可持续发展。 5.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统计与评价 主要聚焦:(1)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藏统计:新理念、新指标;(2)公共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构建;(3)高校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构建;(4)图书馆服务能力测评: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5)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影响力评估新思路;(6)图书馆读者满意度测评:路径与方法;(7)传承与发展:图书馆公共教育能力评估;(8)现代图书馆业务统计数据管理平台构建;(9)图书馆统计数据质量规范与控制;(10)图书馆信息服务标准与规范研究;(11)图书馆统计与评价案例分析;(12)国外学术图书馆的统计与评价调研。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编年(1956-2006)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 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 计算技术发展道路” 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 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 1956年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任主任。这就是我国计算技术研究机构的摇篮。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机诞生。该机字长32位、每秒运算30次,采用磁鼓内部存储器,容量为1K字。 1958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331型军用数字计算机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研制成功。 1959年9月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该机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该机字长39位,采用磁芯存储器,容量为2K~4K,并配备了磁鼓外部存储器、光电纸带输入机和1/2寸磁带机。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119型大型数字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其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字长44位,内存容量4K字。在该机上完成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的计算任务。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5 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晶体管大型计算机109乙机在中科院计算所诞生,字长32位,运算速度每秒10万次,内存容量为双体24K字。 1967年9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109丙机交付用户使用。该机为用户服役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平均使用效率94%以上,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1972年华北计算所等十几个单位联合研制出容量为7.4兆字节的磁盘机。这是我国研制的能实际使用的最早的重要外部设备。 1974年8月DJS 130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分别在北京、天津通过鉴定,我国DJS 100系列机由此诞生。该机字长16位,内存容量32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软件与美国DG公司的NOV A系列兼容。该产品在十多家工厂投产,至1989年底共生产了1000台。

中国教育史论文

中国教育史期中作业 ——《试论科举制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姓名:张海涛 专业:历史学 系别:人文学院历史系2011级“专升本”班

《试论科举制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 姓名:张海涛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陕西渭南 714000) 摘要: 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创立,对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随着科举制的产生、发展与不断完善,相应的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规模、制度、模式以及学校教育在各时期的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改变。可以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极为紧密的。而研究清楚他们的关系,对研究中国教育史的意义也是极为重要的。 关键词: 科举制度;学校教育;乡贡;三舍法;国子监;价值取向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举制度本属于政治制度,或者说,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是将政治和教育联系起来的桥梁。国家通过科举考试制度确立了一个“贤才”的标准,并以功名利禄加以隐忧,因而对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或者说,教育就据此标准进行培养、造就和输送。当然,教育中对“贤才”标准的多样化研究也会影响到衡量“大贤”之“量才尺”的确定。但总的来说,科举考试体现着社会对其成员资格的要求和认定,大规模社会考试还昭示出社会对所需“贤才”的标准和要求,进而成为人才选拔和推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选拔性教育,科举考试在其发展的全过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哪一种制度像科举制那样长久深刻地影响当时的世道、人心和风俗。因而,科举制度与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学校教育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一千余年影响深远。 在科举时代,科举不但决定应举者个人的前途和家族的兴衰,而且还左右了当时的教育,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士风和文化。甚至说1300年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面的进步和落后,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科举及其所衍生的科举文化的影响,也不为过。科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又是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或者说,科举由传统文化所孕育和当时社会政治需要所催生,诞生之后又对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的社会文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因为科举在1300年间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有不少学者将隋唐至清的历史称为科举时代,将当时的社会称为科举社会,将当时的文化称为科举文化,将当时的教育称为科举教育。 “科举”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即从西汉以后分科目察举或制诏策试人才任予官职的制度;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即从隋代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查询(NEW)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简表(分类号)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A2 列宁著作 A3 斯大林著作 A4 毛泽东著作 A49 邓小平著作 A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著作汇编 A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生平和传记 A8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

B 哲学、宗教 B-4 哲学教育与普及 B0 哲学理论 B1 世界哲学 B2 中国哲学 B3 亚洲哲学 B4 非洲哲学 B5 欧洲哲学 B6 大洋洲哲学 B7 美洲哲学 B80 思维科学 B81 逻辑学(论理学) B82 伦理学(道德哲学) B83 美学 B84 心理学 B9 宗教 C 社会科学总论 C0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C1 社会科学现状及发展 C2 社会科学机构、团体、会议 C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C4 社会科学教育与普及 C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C6 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 C7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书 C8 统计学 C91 社会学 C92 人口学 C93 管理学 C94 系统科学 C95 民族学 C96 人才学 C97 劳动科学 D 政治、法律 D0 政治理论 D1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D2 中国共产党 D33/37 各国共产党 D4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D5 世界政治 D6 中国政治 D73/77 各国政治 D8 外交、国际关系

D9 法律 DF 法律 E 军事 E0 军事理论 E1 世界军事 E2 中国军事 E3/7 各国军事 E8 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 E9 军事技术 E99 军事地形学、军事地理学 F 经济 F0 经济学 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F3 农业经济 F4 工业经济 F49 信息产业经济(总论) F5 交通运输经济 F59 旅游经济 F6 邮电经济 F7 贸易经济 F8 财政、金融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G0 文化理论 G1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G3 科学、科学研究 G4 教育 G8 体育 H 语言、文字 H0 语言学 H1 汉语 H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H3 常用外国语 H4 汉藏语系 H5 阿尔泰语系(突厥-蒙古-通古斯语系) H61 南亚语系(澳斯特罗-亚细亚语系) H62 南印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德拉维达语系)H63 南岛语系(马来亚-玻里尼西亚语系) H64 东北亚诸语言

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中的-中国图书馆学会

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中的 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指南 (2010年7月15日) 第一条在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过程中均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为指导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服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传播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和《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订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中的知识产权是指在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过程中涉及到的作品的著作权及其相关权益、专利权、商标权等。 第三条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服务过程中,应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坚持公益性原则、利益平衡原则、实用性原则,确保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公益性原则是指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应以促进知识的创建与传播,保障公众获取信息的权利,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不以营利为目的。 利益平衡原则是指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既要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也要保护图书馆及社会公众的利益。 实用性原则是指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案、手段要具有可操作性,要符合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的需要,符合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要有利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第四条在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过程中,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区分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及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对于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要进一步确认哪些作品已过权利保护期,哪些作品仍处于权利保护期,在此基础上开展下一步工作。 第五条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 1、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 2、时事新闻;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百年中国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和反思

百年中国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和反思 摘要:中国教育史研究经历了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来的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奠定了教育史学科的基本体系,第二次研究高潮是恢复性的,促进了教育史学理论的发展。在第二次研究高潮中,研究者只有提高理论素质,突破历史、教育学科界限,从历史学走向社会学,教育史学科才能真正取得长久发展。 关键词:中国教育史;学科;研究高潮;史学理论 从甲骨文对中华民族教育活动的记载开始,中国教育史学便开始漫长的孕育时期。由于中国教育一直依附于政治,未出现学科专业分化,教育史学一直未能成为一个专门学科。19世纪后半叶,随着近代西方学科分类方法的传入,尤其是20世纪初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新式学堂中有了专门的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教育学科才呼之而出。在建立近代教育制度过程中,为满足1904《癸卯学制》中“大学堂、进士馆、师范学堂课程中必需设教育史科”的需要,一大批传统学人,在新史学思潮启迪及日本学者对中国教育史研究热潮的带动下,开始第一次致力于 中国教育史的研究。1901年,史学大师罗振玉、王国维在上海创办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杂志——《教育世界》,并陆续发表有关教育史、学术史的论文,开学人研究中国教育史之先河。1910年湖北学使黄冯箕提出设想、后由两江师范学堂课务柳诒徵着成的《中国教育史》则标志着中国教育史学科在学术界地位的最终确立。 从1904年至今,中国教育史研究已走过了近百年历程。百年以来人们在对中国教育史不断深入研究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历史研究本身历史、即中国教育史学史的关注。中国教育史学史发展的近百年可以194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回顾近百年以来这一学科研究高潮的特点对于今天教育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民国时期教育史研究第一次高潮的出现及特点 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第一时期从1904《癸卯学制》颁布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结束。在这段时间中,中国教育史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启蒙、发展、兴盛到停滞的过程,并形成了教育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五四运动”后,王朝更迭的政治动荡开始折射于中国学术界。中国教育史研究除继续翻译日本着作外,开始学习美国,出现了以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研革史》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史专着。民国《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后,上海商务印书局、中华书局竞相出版师范学校教育史课本,教育史研究初次形成热点。这为1920年到1937年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第一次研究高潮打下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被梁启超称之为“全民族人格觉醒的新时期”。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界全面觉醒、社会革命风起云涌,形成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个思想最为自由的时代”。得益于时代熏陶,中国教育史学科在这一时期也摆脱了简单模仿日本和欧美教育史研究的模式,开始在学理上走向成熟,其中不少研究成果时隔半个世纪依旧为教育史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