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

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
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2009--2020】----

目录

第一章规划依据与编制特点 (1)

第一节规划编制依据 (1)

(一)主要法律法规 (1)

(二)主要行政文件 (2)

(三)主要规划依据 (2)

第二节规划编制范围与期限 (2)

(一)规划范围 (2)

(二)规划期限 (3)

第三节规划编制特点 (3)

(一)工作特点:多部门分工协作 (3)

(二)技术特点:整合引导型规划 (3)

第二章资源状况与生态环境评价 (4)

第一节圈域概况 (4)

(一)自然地理概况 (4)

(二)社会经济概况 (5)

第二节资源特征 (7)

(一)森林资源 (7)

(二)动植物资源 (7)

(三)水资源 (7)

(四)农业资源 (8)

(五)矿产资源 (8)

(六)文化旅游资源 (9)

第三节生态环境总体评价 (9)

(一)生态价值总体评价 (9)

(二)环境质量总体评价 (10)

(三)重点旅游集散地及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 (10)

第四节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11)

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17)

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 (17)

第二节规划目标 (18)

(一)总体目标 (18)

(二)阶段目标 (18)

第三节规划任务 (19)

第四节控制指标 (20)

第四章生态空间格局与功能构建 (23)

第一节整体生态格局 (23)

第二节生态功能构建 (24)

(一)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25)

(二)长江三峡水库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27)

(三)武陵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28)

(四)鄂中北丘陵岗地农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30)

(五)长江中游平原湿地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31)

(六)鄂东北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33)

第三节生态利用区划 (34)

第五章生态文化旅游支撑与保障 (37)

第一节旅游资源开发管制 (37)

第二节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41)

(一)生态旅游发展的意义 (41)

(二)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 (42)

(三)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则 (43)

(四)生态旅游发展的策略 (44)

第三节主要集散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47)

(一)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48)

(二)旅游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建设 (49)

(三)旅游服务 (49)

第四节重点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50)

(一)“一江两山”区 (50)

(二)清江土(家)苗民俗生态旅游区 (53)

(三)荆楚文化旅游区 (54)

第六章生态保护与建设统筹规划 (57)

第一节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策略 (57)

第二节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 (59)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 (59)

(二)森林资源保护 (60)

(三)森林生态修复 (61)

(四)生态景观林建设 (62)

(五)生态林业建设项目 (62)

第三节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 (62)

(一)生态农业布局 (63)

(二)农业生态资源保护 (64)

(三)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64)

(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65)

(五)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65)

(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66)

(七)生态农业建设项目 (66)

第四节城乡生态保护与建设 (67)

(一)生态城市建设 (67)

(二)生态镇(乡)建设 (70)

(三)生态村庄建设 (74)

(四)生态家园建设项目 (77)

第五节污染控制工程 (78)

(一)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 (78)

(二)水污染控制与治理 (79)

(三)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综合利用 (80)

(四)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81)

(五)污染控制工程项目 (81)

第六节国土保护与整治 (82)

(一)土地资源的保护与优化利用 (82)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 (83)

(三)地质灾害防治 (84)

(四)国土整治工程项目 (84)

第七节水利生态保护与建设 (85)

(一)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85)

(二)防洪减灾工程 (86)

(三)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 (86)

(四)水土保持工程 (86)

(五)生态水利工程项目 (86)

第八节建设工程项目库汇总 (87)

第七章主要交通线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 (88)

第一节主要道路网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 (88)

(一)主要道路网界定 (88)

(二)生态道路建设要求 (89)

(三)主要道路沿线生态保护与维护 (89)

(四)主要道路沿线镇村环境整治与污染控制 (90)

第二节主要航道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 (92)

(一)主要航道界定 (92)

(二)生态航道建设要求 (92)

(三)主要航道沿线生态保护与建设 (92)

(四)主要航道沿线城镇环境整治与污染控制 (93)

第八章先期启动项目规划 (95)

第一节先期启动建设目标 (95)

第二节先期启动建设重点 (95)

第三节先期启动项目构建 (96)

(一)生态林业建设 (96)

(二)生态农业建设 (96)

(三)生态家园建设 (97)

(四)污染控制工程 (97)

(五)国土整治工程 (98)

(六)生态水利工程 (98)

第九章规划实施 (99)

第一节规划实施效益 (99)

第二节规划实施保障 (100)

(一)政策法规与规划保障 (100)

(二)组织保障 (102)

(三)资金保障 (103)

(四)科技保障 (106)

(五)全民参与保障 (107)

(六)监管能力保障 (108)

第三节对下一步规划编制建议 (109)

附表 (111)

第一章规划依据与编制特点第一节规划编制依据

(一)主要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风景名胜区条例》

《退耕还林条例》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二)主要行政文件

《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鄂发[2008]16号)《关于研究加快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工作的会议纪要》(三)主要规划依据

《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送审稿)》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2009—2020)》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交通规划(2009—2020)》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旅游发展规划(2009—2020)》

第二节规划编制范围与期限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全域和线域两个层次,其中全域为鄂西圈8市州(林区)市域范围,面积为12.8万平方公里;线域为主要交通网沿线(含已建和规划的高速公路、国道、重要旅游公路及主要航道)两侧可视范围(见附图3),原则上为交通线路两侧100至300米范围的地带,面积约3140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9至2020年。其中,近期2009至2012年,远期2013至2020年,重点是近期建设规划,远期仅做意向性指导。

第三节规划编制特点

(一)工作特点:多部门分工协作

生态专项规划涉及的部门和城市较多,并以相关各厅局(林业局、环保局、农业厅、国土厅、水利厅、建设厅)的部门规划和主要项目为支撑,因此本次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将是一个多部门分工协作、协调整合的过程。

(二)技术特点:整合引导型规划

本规划属于整合引导型规划,采取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地方参与,注重横向协调与纵向指导,突出重点,注重近期。

规划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为基础,整合各相关厅局有关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发展设想,引导下一层次的规划工作。

第二章资源状况与生态环境评价

第一节圈域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鄂西圈位于湖北省西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8°21′42″—114°33′07″、北纬29°1′53″—33°16′47″之间,北靠河南,东连鄂西圈,南临湖南,西部与重庆、陕西毗邻,东西长约546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国土面积12.8×104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68.85%。

2、地形地貌

鄂西圈由鄂西山区、鄂北岗地丘陵区和江汉平原三大地势区组成,其中鄂西为层峦叠嶂的山地;鄂北为连绵起伏的岗地丘陵,由桐柏山、大洪山及汉江谷地组成;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为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冲击而成的河积—湖积平原。

3、气候

鄂西圈地处中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能资源充足,热能资源丰富。受地形地貌地域差异影响,气候具有东西、南北及垂直分异规律,其中日照及太阳辐射分布具有东高西低、北高

南低的分布特点;年平均气温鄂西河谷地区在17℃以上,高山地区低于15℃,其余大部分地区在15—17℃之间;降水量鄂西南最多,江汉平原次之,鄂北、鄂西北最少,各地降水量变化与夏季风的进退密切相关。

4、土壤植被

鄂西圈自南向北,分布有中亚热带的红壤黄壤带和北亚热带的黄棕壤带。同一地带内,受海拔高度及地形地貌差异影响,表现垂直地带性规律。另外还分布有潮土、水稻土、石灰土及紫色土等非地带性土壤。

自然植被分布于山地丘陵,其中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于鄂西南山地和神农架南坡,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于鄂北丘陵岗地及鄂西北山地,其他地区为农田植被所代替。山地植被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分异规律。

5、河流水系

鄂西圈含淮河和长江两大水系,其中淮河水系主要分布在桐柏山区;长江水系中游基本位于本区,其主要支流有汉江、清江、黄柏河、香溪河、沮水、松滋河等;此外鄂西圈还有众多的水库与湖泊。(二)社会经济概况

鄂西圈是我国最大的水电基地,是湖北省重要的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制造业基地。近年来,鄂西圈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汽车、化工、建材、生物医药、特色农业等产业发展格局已经逐步建立。

2007年,鄂西圈的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400亿元,同比增长14%以上,其中第一产业达737.75亿元,第二产业达1489.8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达1466.3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

37.52%、53.54%、37.56%和37.2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66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75.8%;财政收入达到229.46亿元,占全省的38.87%。

2002-2007年,鄂西圈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圈域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3%,入境旅游年均增长23.4%;2007年,圈域国内旅游总收入219亿元,入境旅游总收入17063万美元,分别占湖北省的36%和41%,但与鄂西圈集中了湖北省60%以上的旅游资源优势相比,鄂西圈旅游产业发展明显不足。

鄂西圈拥有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襄樊),圈域县级以上城市(含县城)及神农架林区46个,占全省的60%;建制镇379个;行政村14180个。圈域总人口

2936.2万,其中城市人口1125.5

万,城市化水平38.3%,低于全

省44.3%的平均水平。

鄂西圈各县(市、区)经济发

展空间分布特征如下:人均GDP

(见图1)、人均财政收入、土地开发强度及城镇化水平(见图2)以十堰、襄樊、荆门、宜昌及荆州

市区向外递减,土地开发强度江

汉平原与鄂北丘陵岗地整体高于

鄂西山区;人口密度江汉平原最

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村

居民人均纯收入高值区在荆荆宜

及长江、汉江沿线地区。人均耕地有枣阳-宜城-襄阳、京山、监利-江陵及沙洋-当阳-枝江等四个高值区,十堰、襄樊、荆门、宜昌及荆

州市区为低值区,其它地区居中。

第二节资源特征

(一)森林资源

鄂西圈林业用地面积688万公顷,森林面积4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约为36.3%。森林类型中人工中幼林和天然次生中幼林占绝大部分,其中:人工林约占总面积的40—50%,天然林中次生的中幼龄林约点总面积的70—80%。鄂西地区森林面积占全省71.5%,全省的大部分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都集中在该地区,而且森林类型丰富,其受破坏程度相对较小,生态基础相对比较完好,为湖北省的碳平衡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二)动植物资源

鄂西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圈域已建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见附表10、附图4),分别占全省的90%和59%;域内有高等植物296科1581属6399种,约占全国的18.26%;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1种,占全国的18.55%,其中一级8种,二级43种,其中著名的有珙桐、红豆杉、楠木等;圈域内有野生脊椎动物874种,占全国的14.19%,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20种,占全国的31.75%,其中国家一级保护23种,二级保护98种,

著名的动物有金丝猴、

中华鲟、白脊豚等。

(三)水资源

鄂西圈水能与水资

源丰富(见图3)。其中

圈内可开发水能资源占

湖北省的90%以上,占全国可装机总容量的8.7%,已得到积极开发,成为湖北乃至国家重要的水电基地,对于国家能源结构的清洁化和碳减排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圈内水资源总量672.93亿立方米,占湖北省的65.52%;大型水库37座,占湖北省大型水库总数的61.7%,水库总容量4320878万立方米,占湖北省水库总容量的74.5%,是湖北乃至国家重要的水资源蓄集地。

(四)农业资源

鄂西圈农业资源丰富。圈域内拥有林地面积688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464万公顷,分别占湖北省的81.62%和71.5%;圈域内耕地保有量4219.97万亩,占全省耕地保有总量的60.18%,人均耕地面积1.059亩,是湖北省平均水平的1.33倍;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493.95万亩,占全省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60.76%。鄂西圈已经形成了以粮食棉油蔬菜种植与水产家禽家畜养殖为基础,和以干果、菌类、茶叶、烟叶、中药材为特色的农业体系。

(五)矿产资源

鄂西圈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区域集中,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是湖北省磷、煤、金、水泥用灰岩和建筑石材等矿产的主要产出地。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74种;磷、盐矿、芒硝、石膏、水泥用石灰岩等为我省优势矿产;高磷赤铁矿储量巨大,为我省潜在优势矿产。磷矿主要集中分布于宜昌、襄樊、荆门和神农架林区;金红石矿分布于襄樊地区;低品位铁矿、钒矿主要分布于十堰地区;高磷赤铁矿分布于宜昌、恩施地区;煤矿主要分布于宜昌、恩施和荆门地区;岩盐、石膏、芒硝、卤水等矿产主要分布于荆州地区。鄂西圈矿产资源共伴生矿多,综合利用效益高;圈内的岩盐、石膏、芒硝、卤水共生产出,其中,卤水中伴生储量巨大的溴、碘、硼、铷、铯、锂矿资源,综合

利用潜力较大。

(六)文化旅游资源

鄂西山川秀丽、江河壮美、文化醇厚。以“巴山、楚水、巴楚风”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全,国内罕见,世界少有。圈域内拥有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三处世界级生态和文化旅游景区和三峡大坝、丹江口水库等现代工程建设奇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3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6个,国家级地质公园3个,4A以上景区22处(全省37处)。(见附表10、11、12,附图4、5、6、7)

第三节生态环境总体评价

(一)生态价值总体评价

鄂西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东西二三级阶地衔接带、我国中东部地区南北生态屏障与东西向长江生态走廊的接合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华中华南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防止沙漠化东移南侵)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被誉为“中华之肺、华中水塔”,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神农架(北纬30°)是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见图4),特殊的地理环境也使之成为第四纪冰川时期各种动植物的避难所和栖息地,是中国栽培作物发源中心,区内植物种类丰富、起源古老、特有成分高、成分复杂多样,与周围植物区系联系广泛,享有“物种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天然药库”等多项美誉。

图4.北纬30°线生态与文化特征

鄂西圈位于湖北省自西向东生态流的上游,是湖北省最大、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单元,对维护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的水土生态安全起着主导作用。全省大部分天然林和生态公益林都集中在该地区,对于湖北的碳平衡至关重要。鄂西圈占湖北省国土面积70%,其自身的生态安全对湖北的生态安全也是举足轻重,可以说鄂西圈是湖北省的生态保护伞。

(二)环境质量总体评价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鄂西圈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71.7,鄂西圈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评价良好(见图5),其中神农架林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最好(见附表1、2)。

从各地区来看,鄂

西圈生态环境状况等级

为优的有3个地区,分

别为神农架林区

(80.10)、恩施

(79.82)、宜昌

(78.16),占鄂西圈国

土总面积的37.96%;等

级为良有五个地区,分

别为十堰(73.89)、随州(69.76)、襄樊(66.37)、荆门(64.17)、荆州(61.44),占鄂西圈国土总面积的62.04%。

(三)重点旅游集散地及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

确定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总体布局为“四大集散中心、三大核心板块、六大精品旅游区”(见附表4、附图2),其主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如下:

1、主要旅游集散中心城市环境质量

宜昌符合二级标准,襄樊、十堰、恩施较差,只符合三级标准,其中襄樊、十堰是空气颗粒物污染、恩施是二氧化硫污染;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宜昌、十堰较好,襄樊、恩施为轻度污染,其中恩施市城市交通干线噪声环境质量为中度污染;城市纳污河渠污染严重,其中襄樊的护城河、南渠水质为劣Ⅴ类。

2、核心板块及精品旅游区主要地域环境质量

主要相关城市荆门、荆州、随州、神农架等城市空气质量符合二级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声环境质量均较好;城市内湖和纳污河渠污染严重,荆州、荆门、随州等城市的城市内湖和纳污河渠水质全部为劣Ⅴ类。

主要相关水系长江、汉江干流及清江水质总体优,但长江支流黄柏河、汉江支流荆门竹皮河污染较严重。

第四节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鄂西圈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生态保护压力大

鄂西圈贫困县占全省的67%,贫困人口占全省的70%。2007年鄂西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外贸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相当于鄂西圈的64%、86.6%、29.5%、20.5%、85%;同时社会发展滞后,生态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低水平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高要求形成较大反差;由贫困带来的发展冲动与薄弱的生态保护意识,给本区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带来较大压力;鄂西圈

当前在建及未来将要启动的基础设施、文化设施、景点景区及服务设施建设任务较繁重,如果处置不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不能协调,将给生态环境安全带来较大威胁。

2、资源利用粗放、生态破坏严重

――土地资源:生态脆弱敏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利用效率低鄂西圈由鄂西山区、鄂北岗地丘陵区和江汉平原三大地势区组成,大部分地区生态较脆弱而敏感。鄂西山区、鄂北岗地丘陵区属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山地生态脆弱区,存在一定程度林木资源乱砍乱伐、土层较薄、肥力较低及水土流失等现象。

鄂西圈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见图6)。2007年统计结果显示,圈域水土流失率达到31.6%,其中位于鄂北的随州水土流失率最高,达到54.9%,其次为十堰、恩施、宜昌、襄樊等四个地区,均超过30%,水土流失率较低的是荆州和神农架。

鄂西圈耕地保有量持续减少,土地闲置浪费严重、土地利用率低。受建设用地、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因素影响,圈内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利用方式粗放,集约程度不高,闲置和浪费土地现象比较严重。长期以来,重用轻养,粗放经营,致使地力下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造成了土地的严重污染,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6.鄂西圈各市州水土流失情况图

――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环境问题突出

矿产资源利用率低、利用方式粗放。重开发、轻保护,采主弃副、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重采轻掘、乱采滥挖现象仍较普遍,资源浪费和破坏较为严重;矿产品加工程度低,原矿、初级加工产品多,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差;小矿山的采选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管理较差,经营粗放,矿石采选综合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低。大矿小开、一矿多开、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突出。

矿山环境问题依旧突出,矿山破坏未得到有效遏制。矿产开发忽视环境,矿山植被、景观、土地、水体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三废”达标排放率、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较低,局部地区水源、大气、土壤受到严重污染。由于矿山开发而导致的地面塌陷、沉降、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尾矿库溃坝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3、水环境质量局部下降、部分城市空气及声环境质量不达标

――区域水环境

长江、汉江干流及省

控水库水质总体优,但长

江、汉江部分支流水质污

染较严重,汉江支流水质

总体为中度污染,污染较

严重的河流为黄柏河、沮

漳河、白河、唐白河、滚

河及竹皮河。洪湖、长湖

2个省控湖泊,洪湖轻度

污染,长湖重度污染,水

域营养状态级别为富营养(见图7)。

――城市空气环境

鄂西圈宜昌、荆门、

荆州、随州、神农架等城市空气质量符合二级标准,十堰、襄樊、恩施等城市空气质量较差,只符合三级标准(见图8)。

――城市声环境

鄂西圈十堰、宜昌、荆

门、荆州、随州等城市区域

声环境质量较好,襄樊、恩

施等城市区域噪声环境质

量为轻度污染,恩施市城市

交通干线噪声环境质量中

度污染(见图9)。

4、地质灾害频发

鄂西圈的鄂西南山区、三峡库区和鄂西北山区为湖北省地质灾害极易发区和易发区。区内降雨丰沛,山高坡陡,层状可溶岩广布,软弱结构面发育,地质矿藏丰富,为地质灾害极易发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加之人类工程建设和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不断改造,加剧了地质灾

害的频繁发生,是湖北

省地面塌陷、沉降、山

体开裂、崩塌、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

要分布区,具有发生频

率高、分布广、种类多、

危害大、险情频、突发

性强、灾情重的特点(见图10)。

地质环境治理经费不足,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严重制约。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经费主要来源为国家及地方财政,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相对于圈内所需资金还存在较大缺口,严重制约了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5、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滞后

――森林资源恢复与建设

鄂西圈大部分是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保护等工程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及管理,资源总量和保护体系初具规模,在全省来说虽然相对较好,但总体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工林为主;二是中幼龄林为主;三是森林景观、生态等综合资源发展水平较低;四是林地区块与农地、建设用地等错综交织,保护与管理上的难度较大。

――动植物资源繁育

动植物资源品种丰富,但总量严重不足,繁殖利用水平较低。

――湿地保护

由于湿地资源众多,调查难度较大,至今还没有进行过全面的省级湿地专题调查,资源保护还属起步阶段。

――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土地长期以来重用轻养,粗放经营,使地力下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造成了土地的严重污染,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生态保护监督体系不完善

――环境监管模式和环境监督体系建设滞后

鄂西部分地区环境监管模式和环境监督体系建设适应不了新形势的要求。县、镇级环境保护监管能力较薄弱,仍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

冬季文化旅游消费季活动实施方案11.24

冬季文化旅游消费季活动 实施方案 为充分利用XX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培养文化旅游消费理念,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丰富冬季全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共享新时代文化旅游发展成果,推动冬季XX文化旅游消费不断提升,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市文广新局、市旅发委、市文物局、市体育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商务局等联合各县(市)区政府,开展全市“河洛冬季文化旅游消费季”活动。特制定实施方案。 一、活动架构 (一)名称:河洛冬季文化旅游消费季 (二)时间:2018年12月12日—2019年2月20日 (三)主题:一样的冬天,不一样的XX (四)主办单位:市文广新局、市旅发委、市文物局、市体育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商务局、XX广播电视台。 二、活动内容 (一)专项活动 1、新闻发布会 时间:12月9日上午9:00 地点:XX广播电视台一楼新闻发布厅 参加人员: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旅发委、市文

物局、市体育局、市商务局等市直单位负责同志,有关县区政府主管领导,驻洛媒体。 会议内容:发布河洛冬季文化旅游消费季实施方案,介绍活动特色亮点,与记者开展交流沟通。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办、市文广新局、市旅发委、XX广播电视台 2、启动仪式 时间:12月12日上午10:00 地点:待定 参加人员: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旅发委、市文物局、市体育局、市商务局等市直单位负责同志,有关县区政府主管领导,驻洛媒体。 活动内容:相关领导讲话,在启动仪式现场设置展示展销区,开展集中展示及文化旅游产品惠购活动等。 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市文广新局、市旅发委、市文物局、市体育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商务局,相关行业企业(二)主题活动 由市文广新局牵头,整合全市各类资源,组织相关行业和企业,开展游、购、赏、享、品、娱、读、影、艺等九大板块主题活动,让市民游客广泛踊跃参与,推动活动有看点、有卖点、有亮点,实现更大规模更多数量的消费。 1、乐游XX。策划包装一系列适合冬季旅游的项目和产品,推动景区、温泉、酒店和滑雪、民俗、研学等的转型升

旅游文化案例分析

关于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考 —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 一、前言 人类自存在旅游活动以来,文化也在不断地改变,如何将商业旅游融入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至今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本文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旨在和众多旅游研究者进行讨论和分享,为旅游学的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二、基本情况 、地理位置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是一处被嘉陵江所环绕的风水宝地阆中古城。建成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四川保存最完好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齐名,名列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复原面积平方公里。辖个乡镇、个办事处,人口万,其中城区人口万。 阆中以风水奇特见长。古城处于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交汇处,水绕三方,整个嘉陵江是呈“”形化绕着古城,呈龙腾虎跃之势,处处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还有建筑学、地理学各个方面等因素,风水文化无处不在,因而阆中古城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阆中天下稀”等美誉。同时,由于阆中在古代时盛行对风水文化的研究,所以阆中古城也被誉为最大的“风水古城”。 、交通状况

阆中古城距离四川省会成都大约公里,国道线和省道线穿境而过,并交叉呈十字型辐射全市。成南高速、渝南高速的贯通和即将启动的广元—南充高速已列入阆中的“十一五”规划;嘉陵江环城而流,国家二级民用机场正在建设之中;兰渝铁路也在阆中设立二级站。 、旅游资源 阆中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战国中期为巴国国都。阆中作为由秦入蜀的交通要道和陕、甘、鄂、广、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以其险要的地势,便捷的交通,丰饶的物产而成为川北经济、军事重镇。清朝初年,阆中为四川临时省会达年。是历代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阆中至今仍保存着平方公里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街古巷,处精致的古院落。多处人文景观,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国家级文物余件。主要景点有布局严谨、古朴典雅的张飞庙;有唐代大佛、大象精舍、黄家亭子、状元洞、紫薇亭将相堂、明代白塔组成的东山园林。修筑阆中古城之时,颇讲风水,其选址、布局均契合中国古老的风水理论,是龙、砂、穴、水、向等各种因素的结合,棋盘式的古城格局,是融合了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 四川常说巴蜀文化,而阆中则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阆中逐步形成了遐迩闻名的华夏本源文化;风水文化;以落下宏为代表的天文文化;以汉恒侯祠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清代考棚为代表的科举文化;以巴巴寺、大佛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巴

黄果树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

黄果树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 一、项目名称 黄果树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 二、地理位置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西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处,大瀑布地理方位为东经105°41′,北纬25°55′;距省会贵阳市137公里。 三、项目类型 核心旅游产品 四、用地面积及建设规模 总用地面积36.83km2。

五、项目级别建议 国家级重点项目 六、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一)区位条件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西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处,大瀑布地理方位为东经105°41′,北纬25°55′;距省会贵阳市137公里,可通过贵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直达景区,另可通过320国道、贵昆铁路与全国各地取得联系。风景名胜区距云南省会昆明市499公里,是贵州西线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省乃至全国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 (二)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较好,具备一定的接待设施及接待能力。 (三)资源条件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以水为主体,两条主要河流白水河、坝陵河由北至南流经风景区,围绕黄果树大瀑布形成一系列景物景观。白水河上游桂家河与可布河交汇处有石头寨布依民族村、天星桥瀑布、者斗洞,顺流而下有陡坡溏瀑布、黄果树大瀑布及石笋山石碑林、滑石哨布依民族村,在白水河下游距大瀑布6公里三岔河谷,有天星桥石林,石林下游约500米的河滩中有独具特色的水上石林,东岸有天星洞。坝陵河上游段与丙午河交汇处有滴水滩瀑布以及大树跨岩瀑布,坝陵河中段断桥处有古驿道、红崖碑等一系列人文景物。此外,在滇黔古道上有石鸡晓唱,白水河下游有郎宫村,风景区北部有上垌溶洞群,这一系列的景物景观成为风景区的基础。 (四)市场条件 市场范围覆盖全国,甚至全世界。 (五)项目环境评价

生态文化发展三年工作计划

生态文化发展三年工作计划 一、洪雅生态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区域统筹、城乡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大文化大发展的工作部署,以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生态经济强县,打造眉山市著名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为目标,以县城为中心,以瓦屋山景区为依托,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紧紧抓住和谐社会发展重大机遇,做强“生态洪雅,绿色洪雅”文化旅游品牌,着力实施“景点带乡村,乡村带农户”的“带动”工程,全面推进生态文化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化是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精神成果,是指一种文化观念,是人们对于自然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各种思想观念,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文学、生态价值观等观念和思想。生态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1)关于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还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事物的认识;(2)关于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影响的性质的认识,出现了自然支配人类的思想和人类支配自然的思想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平衡共进的思想;(3)关于人类要生存而如何利用自然的认识;(4)关于在自然面前人类如何处理那边相互关系的认识。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是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的四大体系之一,这也充分说明了,如果没有生态文化引导,生态县建设就有可能成效不大,或美中不足,或半途而废。只有建立起一套符合洪雅实际的先进生态文化,将个体的动物人、经济人改造成群体的生态人,才能形成全民珍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与氛围,生态县建设才能顺利实施,生态县建设成果才能获得保障。生态文化作为生态县建设作用力的源泉,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生态文化工程是统帅我县“生态工程”的灵魂。 二、洪雅生态文化发展的奋斗目标: 总体目标-----推动我县生态旅游产业实现“三个转变”(由单一的景点观光旅游向生态休闲度假文化旅游转变,由单一的旅游景点开发向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转变,由单一追求门票消费向提高社会综合环境保护消费转变),完成“四个提升”(提升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效力,提升生态旅游行业经济效力,提升生态旅游市场扩张力,提升生态文化与旅游产业支撑力),把生态文化旅游业建设成为全县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一)总体产业定位和阶段性目标 总体发展定位: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强县,打造川西南地区著

旅游文化活动方案

旅游文化活动方案 四、目的意义: x年的旅游主题是"中华文化游"。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其中最为璀璨绚丽的亮点。贵州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旅游资源,蕴藏着异彩纷呈的人文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节庆活动最多的省份之一。按照国家旅游局提出的以"x中华文化游"为主线,制定本地区旅游主题活动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依托我省四季有产品,四季有特色、四季皆宜游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春"赏花季、"夏"避暑季、"秋"风情季、"冬"温泉季的产品形象,以季节性线路产品为"卖点",以旅游节庆活动为"亮点",推出x中华文化游o贵州旅游文化系列活动,向海内外游客充分展示我省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推出更多的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紧密结合中华文化旅游推广,大力宣传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多彩贵州o醉美之旅"旅游品牌形象,切实营造出良好的节庆氛围,不断掀起贵州四季旅游的高潮,实现我省旅游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五、主题口号: 1、游中华,品文化 2、中华文化,魅力之旅 3、品中华文化游多彩贵州 4、多彩贵州醉美之旅 5、奇山秀水多彩贵州 六、主要内容:

1、"20**中华文化游"启动仪式 活动1月1日 活动地点: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堡 主办单位: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新闻办、贵州省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贵州省旅游局、贵州省政府新闻办、贵阳市人民政府活动内容:国家旅游局定于20**年1月1日在山东、江苏、河南、福建、贵州五省同时举办"20**中华文化游"启动仪式,贵州为启动仪式中心会场,启动仪式上将举办"多彩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精品展演、青岩古镇20**年首游开门仪式、青岩堡民族文化展演、民间工艺情景展示、"多彩贵州"图片展、旅游商品展销、游青岩古镇等活动。推出20**年贵州旅游文化系列活动。 2、第六届中国·荔波万亩梅花报春节暨20**贵州赏花季启动仪式 活动1月15日至2月15日 活动地点:荔波县万亩梅原风景区、茂兰保护区、漳江(大、小七孔)风景区 主办单位:贵州省旅游局、黔南州人民政府 活动内容:举办开幕式活动,民族文化展演、美食及旅游商品展销等;赏万亩梅花争艳,游大小七孔山水,探茂兰喀斯特秘境,在遗产地梅花原过大年。 3、屯堡文化体验年系列活动 活动1月至12月 活动地点:安顺市屯堡文化旅游区 主办单位:天龙屯堡旅游公司、云峰屯堡旅游公司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文|王晓华(北京晓月旅游咨询有限公司010-640132087) 一、项目资源背景 上津古城(又名柳州城),地处鄂西北边陲,与陕西的漫川镇接壤,南临汉江,北枕秦岭,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历为交通、政治、文化、商贸、军事之要地。古城南北跨306米,东西宽约261.15米,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上津古城,东距十堰120公里,西北距西安250公里,是湖北西进的桥头堡、陕西东出的东大门。境内交通、通讯便利,省道郧漫路、上湖路、建设中的银武高速、西汉光缆及汉江最大的支流金钱河穿境而过。经济繁荣,政治发达,历史上曾2次置州,6次设郡,14次建县。独有的区位优势和政治文化背景,决定了上津千百年来一直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南北文化的交汇融合地,兵家必争的战略“制高点”,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 “上津”地名历史悠久,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中“丰乡水西南合关衬水而南入上津”,民间传为“圣上渡口”和“最上的渡口”之意。水路运输十分便利,南通楚,北通秦,是武汉至西安的交通要道,南方商队至此要弃舟登陆,北方马队到这儿要乘船东进,因此古时此处舟楫云集,商队如潮,十分繁荣。南北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长达1700余年的悠久历史,数十次频繁的政权更替和繁多而残酷的战争,为上津留下了大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上津历史文物极其众多,但受战乱和水患影响,保存下来的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庙宇类,有杨泗庙,元贞观、城隍庙等;二是馆舍类,有山陕馆(南会馆)、北会馆、天主教堂、武昌会馆、河南会馆等10余个会馆遗址;三是公益建筑类,主要是明清四合院(现存完好)。其中,尤以古城、南北会馆、古戏楼、明清古建筑群(明清古街和四合院)等最有价值。 二、存在的问题 1.古城内民居建筑的残破:古城虽有着千年的历史,但随岁月的推移,古城的空间结构遭到人为破坏严重。古城的城楼、雉堞、护城河等急待保护性恢复。城内沿街多处具有民居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由于保护不到位,已经残破。2.与古城建筑风格不协调的建筑随处可见:由于历史的原因,古城内与古城文化和历史信息极不协调的所谓现代建筑随处可见,如:卫生院、小学、中学等。3.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形成:由于旅游开发的滞后,目前古城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和管理体系,古城内、金钱河畔都未形成针对游客的旅游产品。另外,旅游六要素所涉及的服务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备。 三、创意思路过程

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专项规划----【2009--2020】----

目录 第一章规划依据与编制特点 (1) 第一节规划编制依据 (1) (一)主要法律法规 (1) (二)主要行政文件 (2) (三)主要规划依据 (2) 第二节规划编制范围与期限 (2) (一)规划范围 (2) (二)规划期限 (3) 第三节规划编制特点 (3) (一)工作特点:多部门分工协作 (3) (二)技术特点:整合引导型规划 (3) 第二章资源状况与生态环境评价 (4) 第一节圈域概况 (4) (一)自然地理概况 (4) (二)社会经济概况 (5) 第二节资源特征 (7) (一)森林资源 (7) (二)动植物资源 (7) (三)水资源 (7) (四)农业资源 (8) (五)矿产资源 (8) (六)文化旅游资源 (9) 第三节生态环境总体评价 (9) (一)生态价值总体评价 (9) (二)环境质量总体评价 (10) (三)重点旅游集散地及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 (10) 第四节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11) 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17) 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 (17) 第二节规划目标 (18) (一)总体目标 (18) (二)阶段目标 (18) 第三节规划任务 (19) 第四节控制指标 (20)

第四章生态空间格局与功能构建 (23) 第一节整体生态格局 (23) 第二节生态功能构建 (24) (一)秦巴山地北亚热带常绿一落叶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25) (二)长江三峡水库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27) (三)武陵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28) (四)鄂中北丘陵岗地农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30) (五)长江中游平原湿地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31) (六)鄂东北低山丘陵森林生态区生态功能构建 (33) 第三节生态利用区划 (34) 第五章生态文化旅游支撑与保障 (37) 第一节旅游资源开发管制 (37) 第二节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41) (一)生态旅游发展的意义 (41) (二)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 (42) (三)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则 (43) (四)生态旅游发展的策略 (44) 第三节主要集散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47) (一)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48) (二)旅游住宿、餐饮等接待设施建设 (49) (三)旅游服务 (49) 第四节重点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50) (一)“一江两山”区 (50) (二)清江土(家)苗民俗生态旅游区 (53) (三)荆楚文化旅游区 (54) 第六章生态保护与建设统筹规划 (57) 第一节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策略 (57) 第二节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 (59)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 (59) (二)森林资源保护 (60) (三)森林生态修复 (61) (四)生态景观林建设 (62) (五)生态林业建设项目 (62) 第三节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 (62) (一)生态农业布局 (63) (二)农业生态资源保护 (64) (三)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64) (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65) (五)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65)

生态风情小镇旅游开发可行性报告

生态风情小镇旅游开发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基本背景 (一)项目范围 项目区域南与湿地保护区隔水相望,东距某市中心20公里,北至G205高速公路出口15公里,可建设用地:约19.1平方公里。 (二)研究内容 按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的要求,本项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背景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的依据;项目建设条件分析;旅游市场现状及预测分析;项目建设的内容和规模;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项目建设进度安排;项目组织运作;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分析;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项目的生态效益分析及评价。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与意义 某风情小镇项目的建设是生态环境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的需要,是旅游景区发展到的必然趋势。小镇的建设直接带动当地人文氛围的活跃,带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带动其他旅游外部经济的发展,对于地方旅游与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是能进一步提升某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吸引力,为壮大某市域旅游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某风情小镇项目以人居、养生文化为主题,湿地生态环境为特色的,将后现代主义与自然主义从风格上融合,是以商务、度假、居住及景点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地产项目,在旅游由长线旅游向中短线以及郊外旅游的趋势下,本项目能为某市城郊的重要休闲度假基地。 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新型城镇更快转向特色与专业城镇和现代化城镇意义重大,该项目的开发要摆脱单纯景点建设的套路,将区域所有资源纳入旅游资源体系,构建特色旅游区域,形成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吸引,通过人流、物流、

信息流的通道开拓,形成旅游深层次开发,突出以旅游带动主导产业的优势产业,强化房产、休闲、渔业、旅游等各行业在产业链中的连带关系,从而强力带动村镇的城市化进程。 三是能迅速集聚人气,实现城镇的中心化和整体土地价值的升值,将景区开发深化为区域发展的策划思路对于处在城乡结合部的旅游区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城乡结合部的开发区既有乡村的自然环境,又有城市的生活便利,如果借区域旅游开发进行新镇完善功能的建设,利用城市扩张的大环境,迅速打通产业链,打造有特色的旅游新镇。 三、研究工作依据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以下法律、法规及标准等进行编制: (一)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二)有关规范、规程及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 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定(GB/18972-2003)》; 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

旅游活动策划方案

旅游活动策划方案 为给第三届“天马”文化旅游节营造浓郁的节庆氛围,根据第三届“天马”文化旅游节凉州区筹委会的安排,由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委会和凉州区旅游局主办,荣华旅行社承办这次“观生态农业长自然知识寻先祖遗迹探大漠神秘”夏令营活动,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目的及意义 通过举办此次活动,充分展示和推介凉州城东生态农业丰富的旅游资源,隆重推出适合“武威人游武威”的旅游新线路,全面启动凉州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营造我区特色文化与生态农业有机结合的大旅游环境。 二、活动名称 “观生态农业长自然知识寻先祖遗迹探大漠神秘”夏令营活动 三、前期准备工作安排 (一)宣传时间与地点 1、宣传时间:6月12日下午17:00——20:00 2、宣传地点:世纪经典广场 (二)活动安排 1、场地:由“节会”凉州区筹委会办公室协调安排。

2、会场布置:活动所需气球、拱门、条幅、会标、乐队表演由荣华旅行社负责,由凉州区旅游局和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委会协助活动会场的布置。 3、宣传材料:由荣华旅行社负责印制5000份。材料中包括线路所涉景点简介、参加活动报价、报名电话、联系人等。 4、报名方式:由荣华旅行社提供现场报名或开通报名热线。 报名地点:北大街19号荣华旅行社(雪莲宫对面) 报名联系人: 报名热线:225xxxx 5、景点门票情况: 张清堡古槐(免)、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免)、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10元/人(半价)、高沟堡遗址(免)、沙漠公园2元/人。各游览景点门票费用由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委会、凉州区旅游局协调减免或减半收取。 (三)印制有活动名称及主办单位名称的文化衫、旅游帽或旅行包。费用由荣华旅行社承担。 (四)旅游车辆、导游和保险费、随团医护人员。由荣华旅行社按照标准团队安排。 四、活动线路 凉州城区(义乌商贸城广场)——张清堡古槐——林业科技示范园区——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农家乐午餐)——高沟堡遗址——腾格里沙漠——沙漠公园(晚餐)——沙漠公园联谊篝火晚会——市区

国内外文化旅游典型案例梳理

国内外文化旅游典型案例梳理 世界各地文化旅游的体系大体都是通过文化资源、旅游消费与供给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几个方面来体现的,而各个地区又略有不同:在自身文化资源特色的基础上,美国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自由、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即鼓励地方及产业自主发展,联邦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及经济补助;欧洲则通过合作框架或者政策性引导措施的出台,鼓励国家或是内部城市间的合作与联合,继而强调欧盟整体在国际的竞争地位;日韩等亚洲国家则是通过突出发展自身在资源、交通或产业等某些方面的优势条件,并且做到扬长避短,从而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每个地区或城市的文化旅游发展应该说都有自己的特点,本文只能将欧洲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及部分亚洲城市的文化旅游发展情况进行简单梳理,希望能将文化旅游的主要方式有所体现。 一、国外文化旅游典型案例 (一)美国文化旅游产品的象征:“米老鼠”与迪斯尼 2003年11月福布斯公布了“全球十大虚拟人物财富榜”,米老鼠与哈利波特、皮卡丘等十个虚拟人物登上了荣誉榜并名列榜首。当今世界凡是媒体可到达的地方,尤其是少年儿童,80%以上都知道“米老鼠”、“唐老鸭”和著名的“迪斯尼乐园”。我们回顾它的发展史并分析其营销手段和策略,对新世纪建立文化的中国、文化产业的中国和文化发达的中国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米老鼠的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拥有对新事物、新技术的高度敏感、浓厚兴趣和永不间断的创新能力,这是推动米老鼠从一个普通的动画角色发展成为世界娱乐业帝国形象的根本动力。他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他和他的同事们创造了独特的迪斯尼动画电影造型特征原则。主要表现在迪斯尼动画电影经由米老鼠及系列片的尝试,逐步建立出写实与卡通化为原则的造型特点。第二,迪斯尼和同事对于新技术的不断采用也是“米老鼠”受到欢迎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体现一是由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二是由黑白片到彩色片。 沃尔特·迪斯尼的可贵,就在于他不满足做一个出色的动画片画家,而是在一群志同道合伙伴的参与下,成立了一家专业的动画制作公司,从“创意内容”核心层出发,逐步扩大到“产业基地”,用现代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大批量制作动画片并把它们销往世界各地;同时,又为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形象申

立足生态文化 打造旅游强县

立足生态文化打造旅游强县 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是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婺源历史悠久,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一直以来,婺源以其五彩缤纷的田园风光、敦朴厚重的古村文化、诗境画意的山水风情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被广大游客评为人一生50个不可不去的地方、中国四大花海(油菜花)、中国十大踏青的好去处、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等。2007年,婺源县还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15个旅游强县之一。 婺源旅游业起步于1993年,当年接待游客2.6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3.4万元。1998年达6.88万人次,487.08万元。2003年尽管受到“非典”冲击,旅游接待量依然上升到138.04万人次,同比增长46%,旅游综合收入为18,740万元,同比增长89.9%。经过十几年发展,婺源旅游业已从规模小、起步低的起步阶段走入高速增长阶段。 婺源凭借本土浓绿山水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打出了“绿色婺源”的旅游品牌,吸引了八方游客。婺源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婺源经济的跨越式的发展。 (一)、悠久的徽文化和优越的生态是婺源建设旅游强县的基础婺源建县的历史大约有1200多年,自古属安徽管辖。

据婺源旧县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洪真谋反,以安徽的休宁县回玉乡鸡笼山为营寨,聚众活动于歙、衢、睦边境之遂安、开化、休宁等县400余平方公里地区。朝廷发兵经三年讨平。为便于统治,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玄宗决定,于正月初八设置婺源县,将安徽休宁县的回玉乡和江西乐平县的怀金乡划归婺源县管辖,县城设在清华镇,到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县城迁至弦高(今县城紫阳镇)。建县时,婺源隶歙州。 婺源在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县一样,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宋代宣和三年,朝廷改歙州为徽州,辖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六县。 徽文化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外来移民,这些移民来源于为躲避战乱而迁徙来到徽州的难民,也包括在这里做官或喜爱这里山水的人。外来移民带来了比山里居民更为丰富的儒家文化,更为先进的文明。 徽文化正是以历史上的古徽州府为核心,并扩展辐射到其他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现象。 徽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又反映着中华儒家文化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标本价值。 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沿袭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成长鼎盛于安徽,延绵古今,影响播散于海内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主流文化特征,对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

生态类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生态类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生态旅游是注重生态、保护环境的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由于大众旅游带来的巨大环境危害,使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说法受到强烈质疑,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概念 生态旅游产品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而开发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发展模式是生态旅游产品的“形式”。旅游产品模式是由产品本身的属性决定的。论文论文参考网因此,对旅游产品模式的界定,应从产品属性入手。就生态旅游产品而言,应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考虑:一是产品的组成因素:旅游吸引物、旅游交通、食宿接待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商品等;二是产品因素之间的组合结构形式状况;三是旅游产品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产品属性特征及模式的确定,以及寻找产品之间差异来区分开不同产品模式类型。 二、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只有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其价值才能实现。生态旅游产品是否符合旅游者的需求,最终将受到市场的检验。一个拥有广阔旅游市场的生态旅游产品,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2、参与性原则。当今旅游者越来越喜欢追求参与而不是从旁观赏,在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中,应留有让旅游者自主参与的余地。这可以改变旅游者在常规旅游中的角色和心理被动性,使旅游者在欣赏自然、人文风光的同时,能亲身体验到回归自然的怡悦。参与性强的生态旅游产品,给予旅游者的是多感官的刺激,因而能获得较深的印象和生动的体验。 3、保护性原则。生态旅游对环境的要求,决定了对生态旅游资源要进行科学管理与保护。要在保持自然资源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化、生命维持系统的正常情况下来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对生态旅游区的旅游环境影响做出评价,包括旅游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资源的影响程度,旅游区的最大环境承载人数,旅游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旅游产生的废弃物综合治理措施等做出综合评价和规划,力求使对自然资源的影响降至最低。 4、生态教育原则。20世纪末,国际社会更为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以教育、研究为主的旅游行为,生态旅游的功能是保护环境、发展旅游、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发展生态旅游重在教育,必须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在整个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倡导生态教育。生态旅游产品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生态教育。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选择,要注意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教育功能,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生态知识,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研究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背景环境与现存模式 (一)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背景环境 1、有利因素。(1)生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数量庞大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区、丰富的民俗文化等,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2)生态旅游市场巨大。规模浩大的大众旅游已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于生态旅游的认可度提升,广

娄山关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发展规划

依托娄山关红色旅游景区及现有乡村避暑品牌,以高品质休闲度假为核心的集避暑度假、康体养生、商务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西部知名的综合型避暑旅游目的地。 委托客户:遵义市红色旅游集团 项目区位:北扼巴蜀,紧控川黔咽喉,沟通南北,贯穿东西的交通要冲,川渝黔金三角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规模:涉及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娄山关风景名胜区),一个省级森林公园(娄山关省级森林公园)和3个乡镇(遵义市汇川区泗渡镇、板桥镇,桐梓县娄山关镇),规划面积约128平方公里。 完成时间:2014年 核心资源:垄断性红色资源;娄山关风景名胜区;颐养型避暑气候;典型性田园乡村。 项目类型: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之一(建设发展规划) 规划成效:重塑了娄山关形象;项目进入投资开发起步阶段。

发展目标: 本项目涉及旅游发展、小城镇建设、产业融合,所以目标定位也从这四个方面展开。旅游层面: 国家5A旅游景区 国家级避暑疗养旅游区 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产业层面: 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 文化层面:

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创新示范区 城镇建设层面: 旅游驱动型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总体定位: 依托娄山关红色旅游景区及现有乡村避暑品牌,以大项目为抓手,构建以红色旅游为基础,以乡村避暑为特色,以高品质休闲度假为核心的集避暑度假、康体养生、观光游览、文化体验、商务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西部知名的综合型避暑旅游目的地。 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动的综合产业区。 形象口号: 漫道娄山关自在休闲地

核心思路 联动借势成就红色经典:将娄山关与遵义其它三大红色景点联动,共同塑造遵义精神,成就红色经典; 多元体验打造区域休闲胜地:配套度假产品,瞄准专项休闲市场形成休闲消费集聚区; 高端引领树立区域度假标杆:产业补给之需——乡村旅游初期以避暑旅游为导向,以中低档产品占领市场,配套相关服务产业导入。但过分依赖“凉爽”气候牌,产业的系统构建不强、缺乏配套及相关,辐射带动性较弱;后起借势之需——乡村避暑度假品牌已逐渐打响,产品档次先起大众,后指高端,需弥补中高端市场空白。针对遵义和重庆市场,大力发展旅游地产、旅游商贸,满足度假与商务会议等需求。

生态疗养十大胜地与养生游开发

疗养旅游是以治疗疾病、康复疗养为目的的特殊旅游。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愈益关心,一系列疗养胜地应运而生。 1.概念 疗养旅游,又称休养旅游,就是集休闲、疗养和观光于一身的健康之旅,在欧美以及日韩各国流行多年。2000年以来,休闲疗养旅游日益风行,成为众多旅游爱好者,特别是企业家、公务员、白领阶层以及老年群体的时尚休闲行动。 2.特点 (1)疗养旅游主要是凭借疗养地所拥有的特殊自然资源条件,先进或传统的医疗保健技艺,优越的设施,将休息度假、健身治病与旅游结合起来的专项旅游活动。具体包括为治疗和而进行的气功、针灸、按摩、矿泉浴、日光浴、森林浴、中草药药疗等多种形式的旅游,还有高山气候疗养、海滨、湖滨度假等。 (2)疗养旅游一般都有明确的目的性,以治疗、为主,娱乐和观光为辅,是旅游、医疗的有机结合。 (3)疗养类型分为健康疗养、慢性病疗养、老年病疗养、骨伤、职业病疗养等,大多疗养旅游区有各自的特点和疗养适应症。

(4)疗养的时间较长,以一星期至一个月为主。疗养科目规范,并配备了专门的体能教练,内容包括出操、爬山、理疗、听讲座、参加各种文体娱乐活动等,其次是体检,治疗等。 (5)疗养一般以疗养院为主要依托形式。疗养院一般处于海滨、矿泉、湖泊风景区,根据自然条件开展水疗、泥疗、森林浴、日光浴等,还应用多种疗养措施如理疗、体疗、疗养营养和疗养心理等综合作用,以提高疗养效果。疗养院强调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及良好的社会环境,医护人员热情的服务态度、合理的作息制度和有益的文娱活动,使疗养人员处于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其中利用湖泊资源开发疗养项目的优势 如下有几个疗养场所: 1.云南腾冲 景区青山环抱,景点错落分布,以丰富的地热景观,独特的地质特征闻名于世。早在明清时期就享有“一泓热海”之盛誉,是腾冲十二景点之一,素有“天然地热博物馆”之美称。其显著特征为地热温泉喷气孔、冒气地面、热沸泉、喷泉、热水泉华、热水喷爆等地热景观,处处喷珠溅玉、吐雾蒸云,有极高的观光价值和科考价值,同时还是理疗、保健的神奇功效。 得天独厚的地热矿泉资源成就了热海独特的洗浴文化。 热海景区气候温暖,空气清新,矿泉明澈洁净,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对风湿、骨质增生、种风后遗症、皮肤病等多种疾病有

文化旅游节策划方案

□周龙然一、主题诠释中国湖北,利川谋道,苏马荡。几乎是一个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小地方。然而每到春天深处,这里万花开遍,杜鹃红透,百鸟啼唱,人影绰约,让这块渝鄂交接、一脚两省的小地方诗意“荡”漾。其实不独如此,这里春花秋月,夏凉冬璨,四季有四季的美处。这里有“中国传统习俗名镇”的美誉,有“中国最美的小地方”之佳称。或者抛开这些略显空泛的盛名,以休闲者的心态观之,这个龙船调故乡的苏马荡,绝对算得上湖北西部的宁静角落,算得上火炉重庆的避暑山庄。 20xx年5月,暮春之际,苏马荡最美的季节,苏马荡荣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第三届杜鹃文化旅游区节也将在这里缤纷启幕。那么过来这里吧,看春风梳理山岳,听鸟语吟咏鹃红。二、策划理念 1、推苏马荡本期第三届杜鹃文化旅游节,虽为打造杜鹃节品牌的例行延续活动,但本质上应当也必须锁定宣传推介苏马荡休闲旅游景区的宗旨。这也是呼朋引伴、共渡节庆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有鉴于此,整体活动的组织、分项活动的实施均须体现这一推介价值。在演艺活动、节目主持、现场氛围等各个环节里,均会不同程度嵌入景区推介功能。此外,还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对本届节庆活动进行跟踪报道。 2、做小文章小而别致的苏马荡,中国最美的小地方。本届节庆活动也将在“小”字上做文章。 A、邀请客户规模小。正是物以稀而贵之,好东西不可以共享,一般人我不告诉他。信不信由你,每当季节到了,想来苏马荡赏花休闲,你一定得提前预约。 B、文艺演出规模小。今年的开幕式文艺演出舞台设计本就是小巧玲珑的,演出阵容也不大,节目少而精。是演出,更是联欢。走进这里,你就不再只是客人,不再只是观众,你已然就是这台山野小戏里活跃的一分子,你就是演员之一。本届苏马荡杜鹃节,会因为你的加盟而怡然成趣。三、节庆活动 1、开幕式暨文艺演出 5月8日上午十点整,苏马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广场。简短仪式及文艺演出时长总计1小时,专场演出主题为《春风荡漾杜鹃红》。 2、相知相约游园会 5月8日下午。杜鹃怒放的苏马荡景区,山道弯弯,云霞漫漫。朋友相识相会,恋人相约相知。在山水乐园,在春色佳处。朋友们休闲踏花,恋人们相亲联谊。活动主题为《相约苏马荡》。 3、土家舍巴篝火晚会 5月8日晚8点,公司广场。宾朋汇聚,踏歌联欢,跳起土家舍巴舞,共醉浓情篝火夜。主题为《火火的舍巴》。 4、其它文化类活动同期举办“感受苏马荡”摄影大赛、书法展览等文化活动。对节庆活动进行延伸。四、演艺流程●领导致辞●宣布开幕 1、群舞《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山花开了,杜鹃红了,山里的梦儿醒了,山崖的歌儿醉了。)●主持词 2、组歌《春来苏马荡》(新创节目,土家民歌组合,旧曲新唱,咏赏美景。) 3、舞蹈《妹娃要过河》(龙船调的故乡,妹娃过河是永远的经典。) 4、歌曲《苏马荡之歌》(景区歌曲,女声独唱) 5、民俗舞蹈《肉莲响》(原生态舞蹈,民间艺术大师表演。) 6、书法与古筝《我心荡漾》(古筝美女轻弄弦,书家咏吟狂挥毫。名曲奏高山流水,联语颂马荡风情。) 7、歌曲《峡江情歌》(女声独唱。涓涓情,绵绵意,只在江流宛转、山路回环之间。) 8、舞蹈《丰收莲湘》(新农村,新家园。丰收在望,喜悦无边。) 9、歌曲《江南春色》(男声独唱。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 10、尾声歌舞《等你来》(这里的山等你来,这里的水等你来。这里的小伙子等你来,这里的姑娘等你来,漫山遍野杜鹃开,满天风景满地爱。)五、舞台呈现在现有环形花池上搭建方形主舞台,构成矩形加半圆的两级表演区。辅以异形的苏马荡风光背景,叠透在亭台楼阁之间。舞台被从山野岩壁现采现插的鲜花环抱,空气都像被清洗过的。歌与乐伴着舞与影,相映成趣,浑如天成。六、氛围营造在进入景区各主要道口,均设置跨越道路的充气彩虹门,上有节庆宣传标语。节庆现场为氛围营造重点区域,也设置彩虹门、条幅彩旗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媒体。

文化旅游营销案例分析

文化旅游营销案例分析 作者:未知来源:中国旅游策划网添加日期:10年02月24日 “文化龙游·生态龙游·和谐龙游”旅游营销 一、何为文化旅游 不同尺度的旅游地在进行自我定位时,一定要搞清“你是谁?你来做什么?我是谁?我能做什么?”这两个主体和客体最核心的问题是分析的基础。本文所指的文化旅游是旅游城市或景区以个性文化为卖点,创造旅游价值的一揽子旅游产品形式。龙游的旅游营销策划是此意义上的文化旅游营销实践。 二、龙游旅游资源浅析 (一)文化龙游 1、龙文化:城厢龙文化主题公园、龙舟赛、龙洲塔、翠光阁等 2、商帮文化:龙游商帮等 3、古民居文化:龙游民居苑、三门源叶氏建筑群等 4、石窟文化:龙游石窟地下古建筑群等 (二)生态龙游 1、两江——衢江、灵山江; 2、两山——凤凰山、鸡鸣山 3、竹海——浙西大竹海 三、龙游旅游创意策划构思 总体思路:打造“联合国生态与人文和谐示范城市”----龙游 分步进行:龙游文化旅游提升品牌之路 单个吸引物品牌:龙游石窟→区域品牌:衢州旅游龙头→国内品牌:世界第九大奇迹→国际品牌:和谐示范城 (一)名称资源:龙游县 龙游城市主题口号:“龙的传人相聚龙游!”;“有龙则灵神秘龙游!”

(二)水上资源:衢江灵山江 常规:龙舟赛、游艇、漂流、渡船、荡舟等 非常规: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中心:水上摩托车锦标赛等体育赛事 (三)岛上资源: 1、张家埠江心岛(7平方公里)-----世界和谐公园 硬件:和谐广场、和谐大道、和谐文化长廊、世界和谐文化展览馆、和谐社区、和谐庄园、国际和谐大厦等 软件:世界和谐文化论坛、首届中国国际和谐文化节等 2、船厂江心洲(2.5 平方公里)-----世界船文化公园 硬件:中国及世界船历史文化展、各国名船模型展“泰坦尼克号、郑和下西洋号、甲午战争静远号、小鹰号航母”等,一个船一段历史一个感人的故事 软件:首届中国国际船文化节,荡舟衢江浪漫水乡游活动等 (四)龙游商帮/古民居/鸡鸣山----创造“世界财富公园” 硬件:中国十大商帮展馆、世界五百强企业品牌展、世界个人财富排行榜、财神文化、财神庙、钱币馆、财富山(鸡鸣山)、财富塔(鸡鸣山塔)、财富公寓、财富会馆等 软件:世界财富论坛,企业训练营,国际著名企业CEO论坛等 (五)畲湖竹海会所----创造“浙江最高档的会所” 理念:“非常遗憾,只能为少数人服务!” 硬件:中医学+欧美富人俱乐部=富人养生休闲基地 软件:国际最科学的养生体系 (六)红豆杉景区----打造“浙江自驾游休闲基地” 硬件:配套服务设施 软件:联系国内“自驾游俱乐部” (七)破解“龙游石窟千古之谜” ——“龙游石窟”营销之解 1、联姻品牌:组建“中国石窟旅游联盟”

湖北省荆州市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缘起 2010年11月15日,省人民政府鄂政函【2010】342号文件正式批准设立荆州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暨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并提出了将本区建成中国南方大遗址保护示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示区的发展目标。本区域为国家文物局和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的核心区域,属部省共建的国家项目。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旅游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从经济发展和旅游需求层面看,旅游业正逐步进入大众化的全面发展阶段,国际国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更加稳固。从旅游市场投资层面看,社会力量积极投身旅游产业。从交通与旅游出行层面看,中国高速交通体系近几年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游客出行距离和产业发展空间。荆州作为长江中游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高铁、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等综合交通体系较为发达,为荆州旅游的可进入性带来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从本区域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层面看,所蕴含的楚文化和生态等资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目前,新区成立了管委会,理顺了管理体制,具备了操作条件。综上所述,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外条件均已具备,目前迫切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来指导建设,这正是本规划编制的缘起和目的。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修正) 3.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4.住建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6.《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容暂行规定》(2002) 7.《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8.《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9.《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GB/T 17775-2003 10.《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11.省政府、国家文物局《共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框架协议书》(2010) 12.国家文物局《楚纪南故城遗址区保护总体规划纲要》(2011) 13.省政府《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规划》(2008-2020) 14.《省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1993) 15.《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16.《荆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7.《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8.《荆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 19.《荆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20.《长湖保护治理和利用规划》(2008-2020) 21.国家、省、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规文件 第3条规划围 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行政管辖围为136.1平方公里。本规划的核心规划围是:南至沪蓉高速铁路,北至318国道改道新线,东至桥河与相邻,西至老207国道及纪南城遗址西侧。总面积为115.25平方公里。荆州海子湖生态文化旅游区行政管辖围沪蓉高速铁路以南区域及长湖东部水域未纳入核心规划围。楚纪南故城遗址区总体保护规划中的楚纪南故城城址、雨台山墓群位于本规划的核心规划围。第4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其中: 近期为2011—2015年; 中期为2016—2020年; 远期为2021—2030年。 第5条规划性质与任务 (1)规划性质 本规划属于以文化为支撑,以旅游为主体的旅游区总体规划,是大遗址保护区和生态文化旅游区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建设管理的行动纲领。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和专题研究。 (2)主要任务 ?分析现状条件,协调区域关系; ?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 ?利用资源优势,策划旅游项目; ?明确功能构成,确定空间布局; ?强化保护措施,规划发展规模; ?配套基础设施,合理分期建设。 第6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各类资源要素,处理好大遗址保护、旅游发展宏观态势与荆州现实情况的关系,既要有高的起点,又要结合实际。 (2)以楚文化为灵魂,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旅游为主体,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确保旅游区可持续发展; (3)协调好本旅游区与中心城区、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关系,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关系;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建设原则,近远期相结合,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第7条强制性容规定 文本中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容。强制性容是对总体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总体规划强制性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违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规划背景分析 第8条环境敏感性评价 本规划借助于ArcGIS 10.0,选取了文物遗址、市政设施、水体、已建设用地、坡度、植被等6个因子作为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因子。结果显示,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于规划区的西部、南部和北部,在其他区域也有线形穿越,二者占规划区面积的35.33%,在这些区域应尽量避免或应控制人类活动的干扰。穿越其他地区的线形的高敏感区多为市政基础设施,如能采取措施改变这些设施的走向或布置形式,则会明显降低环境敏感性程度。中度敏感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规划区的中部和东部,与海子湖湖面及东部的鱼塘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占规划区面积的34.4%,适合较低强度开发利用,尽量以自然要素为主。轻度敏感的区域呈镶嵌状分布于规划区的各处,占规划区面积的12.04%,可以适度开发利用,但也要控制开发利用的强度。低度敏感的区域呈岛屿状分布于规划区的北部和南部,占规划区面积的18.23%,限制因子少,可以开发利用。 第9条旅游资源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