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化验单实验室结果判读

常用化验单实验室结果判读
常用化验单实验室结果判读

常用化验单实验室结果判读

血常规(一)

?红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年男性(4.5-5.5)×1012/L

?成年女性(4.5-5.0)×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增加:新生儿、高原居民。减少:生理性贫血,如妊娠后期和某些年老者。

?(2)病理性变化:增加:相对增加: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患者;绝对增加:先天性绀性心脏病和肺心病代偿性红细胞增加;真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减少:病理性贫血,如造血不良(再生障碍性贫血),过度破坏(溶血性贫血)和各种原因的失血。

血常规(二)

血红蛋白

?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临床意义:见红细胞计数

血常规(三)

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成人:4.0-10.0 ×109/L

白细胞分类

?参考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7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0-0.01

?淋巴细胞:0.2-0.4

?单核细胞:0.03-0.08

血常规(四)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0.7,临床上大多数白细胞的总数变化实际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或减少。生理性变化:一般为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病理性变化:增加:急性感染、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2)淋巴细胞:增多: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减少: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某些感染(结核、伤寒、疟疾、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血常规(五)

?血小板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大出血和术后、脾切除术后(一时性)。

?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如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破坏过度,如ITP、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苍、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尿常规(一)

?酸碱度(pH)

?【参考值】5~8

【临床意义】

?pH增高:呼吸性碱中毒、胃酸丢失、服用重碳酸、尿路感染。

?pH降低: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

尿常规(二)

?比重(SG)

【参考值】1.015~1.025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高热和脱水等血浆浓缩情况、尿中含造影剂或葡萄糖。

?降低:临床意义更明显,见于由于慢性肾炎或肾盂肾炎造成的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尿崩症。

?

?糖尿病和尿崩症均有尿量增加,但前者尿比重升高,后者降低,以之区别。

尿常规(三)

尿蛋白(Pro)定性定量试验

【参考值】Pro定性阴性(neg),Pro定量≤0.15g/24h

?【临床意义】

(1)功能性蛋白尿如剧烈运动、精神紧张等。

(2)体位性(直立性的)蛋白尿以青少年多见。

(3)病理性蛋白尿分为溢出性:如本周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肾性:如肾小球和肾小管疾病(炎症、血管病变、中毒等);肾后性:如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炎症,肿瘤、结石等。

尿常规(四)

葡萄糖(Glu)

【参考值】定性:阴性(neg)、糖定量:<2.8mmol/24小时(0.5g/24小时)

?【临床意义】

(1)血糖增高性尿糖饮食性尿糖(一次大量摄取糖类)、持续性尿糖(如糖尿病)、其他原因,包括甲亢、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

(2)血糖正常性尿糖,如家族性尿糖。

尿常规(五)

?酮体(Ket)

?【参考值】阴性(neg)

?【临床意义】下列情况下酮体阳性:

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②非糖尿病酮症,如感染、饥饿、禁食过久;

③中毒;

④服用某些降糖药物,如降糖灵。

?需要注意的是尿化学方法不能检测β-羟丁酸,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由于酮体主要以β-羟丁酸为主,可能造成酮体估计不足。

尿常规(六)

?胆红素(Bil)和尿胆原(Ubg)

?【参考值】均为阴性(neg)

?【临床意义】下列情况下阳性:

?①溶血性黄疸:Bil阴性,Ubg阳性;

?②肝细胞性黄疸:Bil和Ubg均为阳性;

?③阻塞性黄疸:Bil为阳性,Ubg阴性。

尿常规(七)

?亚硝酸盐(Nit)

?【参考值】

?阴性(neg)

?【临床意义】

?阳性为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阴性不能排除,因为Nit阳性需要三个条件,即食物中有硝酸盐,尿液标本在膀胱停留时间超过4小时和感染的细菌有硝酸盐还原酶。

尿常规(八)

?白细胞(Leu)

?【参考值】<25.μl

?【临床意义】

?高于参考值应考虑尿路感染。需要注意的是:①尿干化学分析仪白细胞检测与尿沉渣镜检没有对应关系,尿白细胞增加应做尿沉渣镜检;

?②尿干化学检测的原理是检测粒细胞胞浆内的酯酶,不能与淋巴细胞反应。因此,在肾移植排异反应时或其他原因的淋巴细胞尿可能为阴性。

尿常规(九)

?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潜血试验)(Ery或OB)

?【参考值】≤10.μl

?【临床意义】

? >10.μl应考虑血尿,也应做尿沉渣镜检。与尿沉渣镜检相比,尿干化学检测Ery的优势在于它可检测红细胞形态遭到破坏后的血尿。

尿常规(十)

?尿沉渣镜检

?【参考值】

白细胞<5/HP(高倍镜视野)

红细胞<3/HP

?【临床意义】同白细胞(Leu)和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潜血试验)(Ery或OB)。

粪常规

?颜色黄褐色成型便。

?镜检①白细胞:正常粪便不见或偶见;②红细胞:正常粪便无红细胞;③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和肠球菌;④虫卵。

?粪便潜血试验(occult blood test,OBT)

【参考值】潜血是指消化道出血少,肉眼无法观察到红色,且被消化液分解又在显微镜下不能发现红细胞。目前OBT广泛使用单克隆抗体技术,不受动物血红蛋白的影响。正常粪便OBT阴性。

?【临床意义】潜血阳性见:①消化道溃疡,呈间歇性;②消化道肿瘤,呈持续性间歇性;③其他,任何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或疾病,如药物、肠结核、Crohn病等。

血清钾

【参考值】3.5~5.3mmol.L。需要注意的是如血清标本溶血可造成血钾假性升高。

【临床意义】

? 1.低钾血症(血清钾<3.5mmol/L)①摄入不足,如营养不良、食物中钾含量不足;②丢失过多,如长期频繁的呕吐、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利尿剂使用和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③胰岛素和葡萄糖同时使用造成血清钾进入细胞内。

? 2.高钾血症(血清钾>5.3mmol/L)①摄入过多,如补钾时过多过快;②排泄困难,如肾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长期大量使用潴留钾的利尿剂、长期低钠饮食;③细胞内钾大量释放,如溶血、大面积烧伤和组织挤压损伤。血清钠

?【参考值】目前广泛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ISE),参考值为135~145mmol/L。

?【临床意义】

? 1.低钠血症(血清钠<135mmol/L)

(1)摄入不足如营养不良、食物中钠含量不足。

(2)丢失过多①消化道失钠,如长期频繁的呕吐、腹泻或因手术消化液的丢失;②肾性失钠,如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利尿剂使用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③体表失钠,烧伤、大量出汗后仅补水未补钠。

? 2.高钠血症(血清钠>145mmol/L)

?(1)摄入水分不足造成血液浓缩。

?(2)肾性失水如渗透性利尿(甘露醇和山梨醇脱水)、肾小管尿液浓缩功能障碍。

(3)体表失水如大量出汗。

?(4)肾小管钠重吸收增加如长期使用ACTH和糖皮质激素。

血清氯

【参考值】

?目前广泛采用电极法,参考值为96~108mmol/L。

【临床意义】

?1.低氯血症(血清氯<96mmol/L):

?(1)摄入不足如营养不良、食物中NaCl盐含量不足。

?(2)丢失过多①消化道失钠长期频繁的呕吐、腹泻或因手术消化液的丢失;②肾性失氯,如利尿剂使用抑制肾小管对氯的重吸收,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肾小管对氯的重吸收不良。

(3)摄入水分过多,如尿崩症。

(4)呼吸性酸中毒。

? 2.高氯血症(血清氯>108mmol/L)临床意义较小,除高钠血症原因外,还见于低蛋白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

血糖

?空腹血糖

?【参考值】3.9~6.4mmol/L(70~120mg/dl)

?【临床意义】

?1.增高①糖尿病;②其他内分泌疾病,如生长激素异常增高、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

③应激性高血糖,如颅内压增高、心肌梗死等;④药物性,如噻嗪类利尿药。

?2.降低①胰岛素分泌过多,如胰岛细胞瘤;②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生长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足;

③严重的肝脏疾病;④生理性血糖降低,如饥饿和剧烈运动后。

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

?【参考值】

?2~31mmol/L

?【临床意义】

?CO2 CP是指血浆中呈结合状态的CO2,反应体内的碱储备量。

血沉

?【参考值】

?男<15mm/第一时间

?女<20mm/第一时间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快:经期\妊娠\分娩\老年人\饭后可轻微增快。

?病理性增快:炎症\结核病、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等;严重组织损伤及坏死:如大手术、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等;恶性肿瘤、白血病等;高球蛋白血症等;各种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减慢:意义较小,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肝功能(一)

?血清总胆红素(STB)和结合胆红素(CB)

【参考值】

?血清总胆红素5.1~17.1μmol.L(0.3~1.1mg/dl),

?血清结合胆红素1.7~6.8μmol/L(0.1~0.4mg/dl)。

?【临床意义】

? 1.STB在17.1~34.2μmol/L之间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溶血性黄疸通常<85.5μmol/L,肝细胞黄疸通常< 171μmol/L,阻塞性黄疸>171μmol/L。

?2.CB.STB<20%,>50%为阻塞性黄疸。提示溶血性黄疸,20%~50%之间为肝细胞性黄疸。

肝功能(二)

?血清氨基转移酶即转氨酶,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参考值】

?ALT:5~25卡门单位(比色法),5~40U/L(连续监测法)AST:8~28卡门单位(比色法),8~40U/L(连续监测法)

?【临床意义】

?LT和AST增高具有临床意义,见于:①肝胆疾病: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活动期、肝癌、脂肪肝、胆囊炎和胆管炎;②心肌损伤: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肌炎;③骨骼肌损伤:多发性肌炎;④药物及中毒性肝脏损害:药物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后者AST升高更明显)。

肝功能(三)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参考值】

?连续监测法成人:40~110U/L,儿童:<250U/L

?比色法成人:3~13金氏单位,儿童:5~28金氏单位

?【临床意义】

? 1.病理性升高①肝胆疾病,主要为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②骨骼疾病。

2.生理性升高见于生长期儿童和妊娠中晚期。

肝功能(四)

?γ-谷氨酰转移酶(GGT)

?【参考值】

?连续监测法(37℃)男性:11~50U/L,女性:7~32U/L比色法男性:3~17U/L,女性:2~13U/L。

?【临床意义】

?增高具有临床意义,见于:

?①胆道阻塞性疾病,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

?②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变;

?③药物及中毒性肝脏损害:药物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

肝功能(五)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A)、球蛋白(G)及A/G比值

【参考值】

?血清总蛋白60~80g/L,白蛋白40~55g/L,球蛋白20~30g/L,A.G比值为:1.5~2.5∶1。

【临床意义】

? 1.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升高血清水分减少,总蛋白和白蛋白浓度升高。

? 2.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减低①肝细胞损害,合成减少;②营养不良;③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④消耗增加,如重症结核、甲亢及晚期肿瘤等。

3.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升高主要为M蛋白血症。

? 4.血清球蛋白减低①生理性,如小于3岁的幼儿;②免疫功能抑制;③先天性的低γ球蛋白血症。

肾功能(一)

?血清肌酐(Cr)测定

?【参考值】

?男性44~133μmol.L(0.5~1.5mg/dl),

?女性70~106μmol/L(0.8~1.2mg/dl)。

?【临床意义】

?不是肾功能损害的早期指标。升高具有临床意义,见于任何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降至正常1.3及以下)的疾病,如急慢性肾衰。

肾功能(二)

?血清尿素氮(BUN)测定

?【参考值】

? 2.9~8.2mmol/L(8~23mg/dl)。

?【临床意义】

?特异性不如血清Cr。升高具有临床意义:

? 1.肾前性

?①蛋白质代谢增加,大量高蛋白饮食、饥饿、发热等;②肾血流量下降,如脱水,休克和心衰等。? 2.肾性如急慢性肾衰。

? 3.肾后性肾脏以下的尿路阻塞性疾病。

肾功能(三)

?血清尿酸(UA)测定

?【参考值】

?90~420μmol/L。

?【临床意义】

?升高具有临床意义:

?①原发性,如原发性痛风;

?②核酸代谢增加,如白血病、骨髓瘤等;

?③肾功能损害性疾病;

?④中毒(如氯仿、四氯化碳、铅)和子痫

经纬网的判读练习题

2016年09月29日初中地理组卷(2)姓名:分数: 选择题(共50小题,每题2分) 1.(2016?广西)如图为北半球某地经纬网示意图,图中甲地的经纬度是() A.40°N,60°W B.40°S,60°E C.40°N,60°E D.40°S,60°W 2.(2016?张家界)根据经纬网图判断,下对说法正确的是() A.C在B的西南方,B位于北半球 B.B在D的西北方,E位于西半球 C.D在E的东北方,D位于东半球 D.C在E的东北方,C位于西半球 3.(2016?莆田)图中表示南纬23.5°,东经20°的点是() A.甲B.乙C.丙D.丁 4.(2016?鄂州)如图,图中湖北鄂州(30.23°N,114.52°E)位于甲、乙、丙、丁四地中的()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5.(2015?百色)某地经纬度分别是西经120°、北 纬30°,图中表示该地位置的是() A. B. C.D. 6.(2014?青岛)图中④地所在的位置是() A.(20°N,160°E)B.(20°N,160°W) C.(20°S,160°W)D.(20°S,160°E) 7.(2014?咸宁)读图经纬网示意图,下列相关叙 述正确的是() A.甲地经纬度为(170°E,60°S) B.甲、乙、丙、丁四地中,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 高纬度的是丁 C.甲、丙、丁三地所在纬线圈最长的是丙 D.丙地位于乙地的西南方向 8.(2014?随州)判读如图两幅图:箭头所指方向 为东,有关AB两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AB都在西半球 B.B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A在南半球,B在北 半球 C.A在B的西北方向,A在西半球,B在东半球 D.A在B的西南方向,A在北半球,B在南半球 9.(2014?丰南区)读图,一艘油轮由A地出发到 达D地.在从B地经过C地到达D地的航行过程 中,其方向的变化是() A.先向东再向北B.先向东北再向西 C.先向东北再向东D.先向东再向东北 10.(2014?呼伦贝尔)我国渔民在南海某地(16°N, 117°E)附近海域捕捞作业,受到了某邻国军舰的 干扰.我渔政船立即前往事发海域维权,事发地 点位于图中() A.甲区域B.乙区域 C.丙区域D.丁区域 11.(2013?湛江)图中关于P区域所在半球位置 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半球、西半球B.南半球、东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D.北半球、西半球 12.(2013?泸州)如图所示的四个点中,同时位 于西半球、北半球和中纬度的是() A.B. C.D. 13.(2013?贺州)如图为西半球,则a点的经度 是() A.70°E B.80°W C.110°W D.100°E 14.(2012?无锡)读图,A点的经度是30°W,问 B点的经度是()

经纬网的判读与应用

经纬网的判读与应用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经纬网的判读与应用 【考点命题规律分析】 [考点趋势剖析] 3年考情统 计 题型示例考点分析命题趋势 ? 3年6考,分值24分2015课标Ⅰ,6,4分 2015山东,11,4分 2015广东,7,4分 2014课标Ⅱ,3,4 分 2014天津,10,4 分 2013重庆,1,4分 2013天津,10,4 分 2010年——2015年全国各 地高考试卷中直接考查经 纬网的知识不是很多,但 是每套试卷都有道试题涉 及和运用经纬网的知识。 直接考查经纬网的判读与 应用的试题主要是以选择 题的形式来考查,对间接 考查经纬网判读与应用的 试题,考查形式是以选择 题和综合题并存 根据对近5年来 对这个考点考查 的统计来看,对 该考点直接考查 的不是很多;但 每套试卷涉及该 高点的频率越来 越大,2015年全 国高考14套试卷 中49幅经纬网图 [考点分层透析] 【典型例题】(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3;4分) 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如图)价值亿美元的工程机械定单。据此判断甲国位于()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解析】结合图中的经纬度,甲国主要位于西经60°至70°,北 纬1°至10°之间,可知甲国位于西半球的南美洲。 【答案】D 【考点透析】 经纬网的应用 1.定“位置” 地球仪上,经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确定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地理坐标——纬度、经度)。

2.定“对称点” ⑴?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纬度相反,数值相等,如图A(40°N,20°W)与B(40°S,20°W)。 ⑵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线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如图A(40°N,20°W)与C(40°N,160°E)。 ⑶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经线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反,数值相等,如图A(40°N,20°W)与D(40°S,160°E)。 3.定“方向” ⑴方格状经纬网图 ①确定南北方向 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②确定东西方向 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若分别在东西经,如下图所示: ⑵弧线式经纬网图(以极点经纬网图为例)

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正常值

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正常值 (一)血常规 红细胞(RBC)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血红蛋白(Hb)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l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0.5%~5% 嗜碱粒性细胞:O%~1%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血小板(PLT)(100~300)×109/L (二)尿常规 1.酸碱度(pH)5~8 2.比重(SG)1.015~1.025 3.尿蛋白(Pro)定性定量试验 Pro定性:阴性(neg),Pro定量≤O.15g/24h 4.葡萄糖(Glu)定性:阴性(neg)、糖定量:<2.8mmol/24小时(0.5g/24小时) 5.酮体(Ket)阴性(neg) 6.胆红素(Bil)和尿胆原(Ubg)均为阴性(neg) 7.亚硝酸盐(Nit)阴性(neg) 8.白细胞(Leu)<25/μl 9.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潜血试验)(Ery或OB)≤l0/μl 10.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HP(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3/HP(每高倍镜视野)(三)粪常规 1.颜色黄褐色成型便 2.镜检 (1)白细胞:正常粪便不见或偶见; (2)红细胞:正常粪便无红细胞; (3)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和肠球菌; (4)虫卵。 3.粪便潜血试验(occult blood test,OBT)正常粪便OBT阴性。 (四)痰液检验 一般性状检查正常人痰液呈无色或灰白色。 化脓性感染时呈黄色;

常用化验单实验室结果判读

常用化验单实验室结果判读 血常规(一) ?红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年男性(4.5-5.5)×1012/L ?成年女性(4.5-5.0)×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增加:新生儿、高原居民。减少:生理性贫血,如妊娠后期和某些年老者。 ?(2)病理性变化:增加:相对增加: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患者;绝对增加:先天性绀性心脏病和肺心病代偿性红细胞增加;真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减少:病理性贫血,如造血不良(再生障碍性贫血),过度破坏(溶血性贫血)和各种原因的失血。 血常规(二) 血红蛋白 ?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临床意义:见红细胞计数 血常规(三) 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成人:4.0-10.0 ×109/L 白细胞分类 ?参考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7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0-0.01 ?淋巴细胞:0.2-0.4 ?单核细胞:0.03-0.08 血常规(四)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0.7,临床上大多数白细胞的总数变化实际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或减少。生理性变化:一般为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病理性变化:增加:急性感染、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2)淋巴细胞:增多: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减少: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执业医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血常规 (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 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绝对性增多见于: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高原居民、慢性缺氧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5岁以前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可出现生理性减少,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贫血诊断标准 3.红细胞形态改变 贫血的形态分类 MCV 平均红细胞容积;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二)白细胞 【参考值】成人(4~10)×109/L 各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临床意义】 1.白细胞总数小于4×109/L为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 2.0×109/L为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 2.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PNH、物理化学因素损伤、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 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性改变见于感染、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棒状小体见于急非淋白血病。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猩红热和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转移癌和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等。 5.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肿瘤、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淋巴细胞减少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治疗和放射线损伤。异型淋巴细胞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药物过敏、输血、血液透析。 6.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疟疾、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和一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等。 (三)网织红细胞 【参考值】百分数0.005~0.015;绝对数(24~84)×109/L。 【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及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四)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DIC、TTP、上呼吸道感染、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等; 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大。 血小板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和癌症患者。 (五)血沉 血细胞沉降率:血沉速度的快慢与血浆黏度,尤其与红细胞间的聚集力有关系。红细胞间的聚集力大,血沉就快,反之就慢。临床上常用血沉作为红细胞间聚集性的指标。可以反映身体内部的某些疾病。血沉增快,病因复杂,无特异性,不能单独用以诊断任何疾病。 男性0~15/1h末;女性0~20/1h末。 血沉加快常与以下疾病有关 1.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细菌性炎症,2~3个小时就会出现血沉加快的现象; 2.各种急性全身性或局部性感染,如活动性结核病、肾炎、心肌炎、肺炎、化脓性脑炎、盆腔炎等,

经纬网的判读专题教学内容

经纬网的判读专题

经纬网的判读 专题聚焦 复习导航 一、纬线和纬度 读图方法:观察图完成: 1、找出纬线的特征:所有纬线自成一个圆圈(极点除外),被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不等,最长的是赤道,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所有的纬线都平行,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看清纬度的标注方法和纬度的分布排列的规律:纬度从赤道算起,把赤道定为0°,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90°,赤道以北是北纬,代号是N;以南是南纬,代号是S,北纬90°是北极点,南纬90°是南极点。南纬和北纬的分界线是赤道。 3、特殊的纬线: (1)0°纬线:即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2)30°纬线:低、中纬度的分界线。 (3)60°纬线:中、高纬度的分界线。

(4)90°纬线:即南北极点,北纬90°是北极点,南纬90°是南极点。 (5)23.5°纬线: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有无太阳直射现象的分界线。北纬23.5°是北回归线,南纬 23.5°是南回归线。 (6)66.5°纬线: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有无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分界线。北纬66.5°是北极圈,南纬66.5°是南极圈。 4、看清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箭头的方向是东,相反的方向是西。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经线和经度 读图方法,观察图完成: 1、找出经线的特征:所有经线都是半圆形,经线长度都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都在南北两极点处相交,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它们的度数和是180°,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2、看清经度的标注方法和经度分布排列的规律: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规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经度最大是180°,180°经线只有一条。东西经的分界线是0°经线和180°经线。 3、特殊的经线: 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18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以东是西经,以西为东经。 20°W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血液检查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方法

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方法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目的在于监视过程并排除导致不合格、不满意的原因以取得准确可靠的数据和结果。 采取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可监控检测/校准工作过程, 预见到可能出现问题的征兆或及时发现问题的存在,使实验室可有针对性地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不符合工作的发生。因此,如何在日常的检测工作中对检测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成为很多实 验室急需解决的课题。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监控可分为外部监控和内部监控。 一是借助外部力量实施实验室间比对验证活动,实验室间的能力验证是一种检测质量的全面的审核工作,它不但包括了对检测人员、设备、环境等的比对,也包括对检测报告、数据处理的验证等,是实验室能力确认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提高。 二是内部质量监控。利用内部手段如对盲样检测、留样检测、人员比对、方法比对等验证检测工作的可靠性,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1.对保留样品再检验 对无标准物质的检测参数如蛋白质、脂肪、灰分等指标并易保存的样品采取留样再检测的方法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控制,这

样不但使检验人员认真对待每一次检验工作,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也有助于发现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到及时有效地纠正。 2.定期使用标准物质 (1)按计划定期对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如果检测结果异常应查明原因排除异常因素,使检测体系恢复正常。 (2)通过对标准物质的检测来完成仪器的期间核查,判断仪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的校准状态,对经分析发现仪器设备已经出现较大偏离导致检测结果不可靠时,应按相关规定处理,直到经验正的结果满意时方可投入使用。 (3)利用对标准物质的检测对检验人员进行考核,以查明检验人员是否熟练掌握检验技术,是否能够检出符合要求的准确数据及结果,这也是对检测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3.利用质量控制图 质量控制图是把检验的性能数据与所计算出来的预期的“控制限”进行比较的图,此方法通过统计技术,将指控样用于检测中,对每次的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波动范围,通过检测查出异常原因所导致的波动,制定相应措施进而消除异常原因。 4.使用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

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大全

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正常值(一)血常规 红细胞(RBC 成年男性:(4.0?5.5 )X 1012/ L 成年女性:(3.5?5.0 ) X 1012/ L 新生儿:(6.0 ?7.0 )X 1012/L 血红蛋白(Hb)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l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白细胞(WBC 成人:(4.0 ?10.0 )X 109/L;新生儿:(15.0 ?20.0 )X 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粒性细胞:O%?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 血小板(PLT (100?300 X 109/L (二尿常规 1.酸碱度(pH 5?8 2.比重(SG 1.015 ?1.025 3.尿蛋白(Pro )定性定量试验Pro定性:阴性(neg) , Pro定量w O.15g/24h 4.葡萄糖(Glu )定性:阴性(neg)、糖定量:<2.8mmol/24小时(0.5g /24小时) 5.酮体(Ket 阴性(neg 6.胆红素(Bil 和尿胆原(Ubg 均为阴性(neg 7.亚硝酸盐(Nit 阴性(neg 8.白细胞(Leu)<25/卩1 9.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潜血试验)(Ery或OB w l0 /口1 10.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HP (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3/HP (每高倍镜视野) (三粪常规 1.颜色黄褐色成型便 2.镜检 (1 白细胞:正常粪便不见或偶见; (2 红细胞:正常粪便无红细胞; (3 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和肠球菌; (4 虫卵。 3.粪便潜血试验(occult blood test , OBT正常粪便OBT阴性。(四痰液检验 一般性状检查正常人痰液呈无色或灰白色。 化脓性感染时呈黄色;绿脓杆菌感染时呈黄绿色;大叶性肺炎时呈铁锈色;急性左心衰时呈粉红色泡沫样痰;阿米巴肺脓疡时呈咖啡色。呼吸系统有病变时痰可呈粘液性、浆液性、脓性、血性。 (五)电解质 血清钾3.5?5.3mmol/L 血清钠135?145mmo K L 血清氯96?108mmoJ/L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复习过程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在临床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绝不能掉以轻心简单认定检验报告有误,应小心求证以得到正确的解释。另外尚有一些饮食、生理现象、标本处置不当、药物因素,也会造成判读的偏差。影响检验结果的疾病外因素如下。 (一)饮食因素 1、必须空腹(通常指禁食8~10小时,其间只允许喝白开水)的检验项目如:血糖、血脂、铁(Fe)、总铁结合力(TIBC)、转肽酶(GTT/GGT)、胆汁酸(BileAcid)、胰岛素等。其它血清学检验如需血清澄清最好空腹:如各种病毒抗体等。 2、空腹超过48小时可能会造成胆红素(BIL)两倍以上的增加,而血糖、白蛋白(ALB)、补体 (ComplementC3)及转铁蛋白(Transferrin)下降。 3、餐后立即抽血,造成高K 低P,混浊的血清其胆红素(BlL)、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增高,有可能造成 UA、BUN 降低。 高蛋白饮食者,其BUN、UA升高,而高嘌呤食物影响的是 UA增高。 高嘌呤食物如下: 4.1 畜肉类:肝、肠、胃、胰等动物内脏及其所制的浓汤汁。 4.2 水产品:鱼类(带鱼、鲳鱼、凤尾鱼、海鳗、沙丁鱼、鲭鱼、鲨鱼等海鱼及鱼皮、鱼卵、鱼干等)贝壳类(蛤蜊、淡菜、干贝等)虾类(海虾、虾米、海参等)。 4.3 豆类和菌藻类:黄豆、扁豆、紫菜、香菇等 4.4 其它:酵母粉,各种酒类(尤其是啤酒)等 5、口服避孕药使T4(RlA)、TG、ALT、Fe、GGT升高,ALB低等.可影响的检验报告据称有100多项。 6、酒精可导致检验结果立即上升的有:UA、乳酸(Lactate);嗜酒者的影响如:GGT、ALT、TG,成瘾者甚至影响其它如:BlL、AST、ALP。 (二)生理因素 1、怀孕造成AFP、AMY、CHO、TG偏高,BUN、NA、ALB偏低。 2、剧烈运动后,CK、CREA、BUN、UA、WBC、K+、BlL、乳酸(LAC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会升高。运动员的LDH、BUN 较高。长期的运动促使HDL—C、LACT等升高。 3、采血部位、姿势和止血带的使用 3.1 采血时要避开水肿、破损部位,应“一针见血”,防止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如果采血过慢或不顺利,可能激活凝血系统.使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血小板假性减低。输液病人应在输液装置的对侧胳膊采血,避免血液被稀释。决不能在输液装置的近心端采血。 3.2 姿势影响结果。卧姿、坐姿或站姿,由于造成静脉承受压力不同,会造成影响(站

初中地理经纬网判读

初中地理中有关经纬度及练习 一、纬线和纬度 读图方法:观察图完成: (1)找出纬线的特征:所有纬线自成一个圆圈,被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不等,最长的是赤道,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所有的纬线都平行,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看清纬度的标注方法和纬度的分布排列的规律:纬度从赤道算起,把赤道定为0度,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90度,赤道以北是北纬,代号是N;以南是南纬,代号是S,北纬90度是北极,南纬90度是南极。南纬和北纬的分界线是赤道。 (3)特殊的纬线: 0度纬线:即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30度纬线:低、中纬度的分界线。 60度纬线:中、高纬度的分界线。 90度纬线:即南北极点,北纬90度是北极点,南纬90度是南极点。 23.5度纬线: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有无太阳直射现象的分界线。北纬23.5度是北回归线,南纬23.5度是南回归线。 66.5度纬线: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有无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分界线。北纬66.5度是北极圈,南纬66.5度是南极圈。 (4)看清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箭头的方向是东,相反的方向是西。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经线和经度

读图方法,观察图完成: (1)找出经线的特征:所有经线都是半圆形,经线长度都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都在南北两极点处相交,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它们的度数和是180度,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2)看清经度的标注方法和经度分布排列的规律: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度属于东经,以西的180度属于西经,经度最大是180度,180度经线只有一条。东西经的分界线是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 (3)特殊的经线: 0度经线:即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 180度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以东是西经,以西为东经。 西经2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东经16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三、六条分界线: (1)北纬、南纬的分界线: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 (2)东经、西经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和180度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180度经线以东是西经,180度经线以西是东经 (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4)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西经20度以东是东半球,西经20度以西是西半球;东经160度以东是西半球,东经160度以西是东半球 (5)低、中、高纬的分界线:30度纬线和60度经线,0-30度为低纬,30-60度为中纬,60-90度为高纬 (6)五带的分界线:回归线和极圈

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血常规 (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 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绝对性增多见于: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高原居民、慢性缺氧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5岁以前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可出现生理性减少,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 贫血诊断标准 3.红细胞形态改变 贫血的形态分类 MCV 平均红细胞容积;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二)白细胞 【参考值】成人(4~10)×109/L 各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临床意义】 1.白细胞总数小于4×109/L为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 2.0×109/L为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 2.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PNH、物理化学因素损伤、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性改变见于感染、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棒状小体见于急非淋白血病。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猩红热和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转移癌和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等。 5.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肿瘤、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淋巴细胞减少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治疗和放射线损伤。异型淋巴细胞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药物过敏、输血、血液透析。 6.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疟疾、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和一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等。 (三)网织红细胞 【参考值】百分数0.005~0.015;绝对数(24~84)×109/L。 【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及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四)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血小板减少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SLE、DIC、TTP、上呼吸道感染、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等; 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大。 血小板增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和癌症患者。 (五)红细胞沉降率 【参考值】男性0~15/1h末;女性0~20/1h末。 【临床意义】血沉增快见于生理性增快,各种炎症、组织损伤、恶性肿瘤、贫

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一、血、尿、粪常规 1.血常规 (1)红细胞(RBC) (参考值)成年男性:(4.0~5.5)X1012/L、成年女性:(3.5-5.0)X1012/L、新生儿:(6.0-7.0)X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增加:新生儿、高原居民。减少:生理性贫血,如妊娠后期和某些年老者。 (2)病理性变化增加:相对增加: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绝对增加:先天性发绀性心脏病和肺心病代偿性红细胞增加;真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减少:病理性贫血,如造血不良(再障),过度破坏(溶贫)和各种原因的失血。 2,血红蛋白(Hb) [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见红细胞计数。 3.血细胞比容(HCT) 参考值:男性:0.428-0.506L/L、女性:0.367-0.475L/L(医院正常值:0.350-0.510L/L) 临床意义:增加:见于大面积烧伤和脱水患者。减少:见于贫血患者。 4.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参考值:82-92fl(1L=1015fl);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参考值:27-3lpg(1克=1012pg)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参考值:320—360g/L (参考值) (1)白细胞计数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 (2)白细胞分类(DC)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粒性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 (1)实际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增高或降低。生理性变化:一般为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病理性变化: 增加: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临床上大多数白细胞的总数变化急性感染、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2)淋巴细胞增多: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肾移植术后、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减少: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急性传染病(除猩红热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减 少:伤寒和副伤寒、术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较少,可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5)单核细胞增多:某些感染(结核、伤寒、疟疾、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霍奇金 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9、血小板(PLT) (参考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大出血和术后、脾切除术后(一时性)。 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消耗过多。如DIC。 10、血小板比积(PCT)参考值:0.1%-0.28%(医院正常值:0-9.98ml/L) 临床意义:增多:骨髓纤维化、慢粒、脾切除。减少:再障、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 1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参考值) 7-11fl 12.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参考值) 15%-17% 临床意义:PDW反应性血小板体积异质性(即大小不等性)的参数,增大时有临床意义,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 二、尿常规.· 1、酸碱度(pH) (参考值) 4.5-8.0 临床意义:pH增高:呼吸性碱中毒、胃酸丢失、服用重碳酸、尿路感染。pH降低: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 2.比重(SG) (参考值) 1.015-1.025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高热和脱水等血浆浓缩情况、尿中含造影剂或葡萄糖。降低:临床意义明显,见于

常规实验室检查报告结果

常规实验室检查报告结果血常规 血红蛋白(Hgb)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 g ∕L 红细胞(RBC):男性(4.5~5.5)×1012∕L 女性(3.5~5.0)×1012∕L 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率: 中性杆状粒细胞(1﹪~5﹪) 中性分叶粒细胞NEUT(50﹪~70﹪) 嗜酸性粒细胞EO (0.5﹪~5﹪) 嗜碱性粒细胞BASO (0﹪~1﹪) 淋巴细胞LYMPH (20﹪~40﹪) 单核细胞MONO (3﹪~8﹪) 红细胞压积HCT 0.35—0.45 平均红细胞容MCV 80—1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27—34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 g∕L 网织红细胞(Rtc)成人百分数(0.5﹪~1.5﹪) 血小板计数PLT (100~300)×109∕L或10-30万/mm 3 血糖(BS) 空腹:成人:2.9-6.2mmol/L (70-110mg/dl) 60岁以上:4.5-6.4mmol/L (80-115mg/dl) 进食后2小时:小于6.7 mmol/L (小于120mg/dl) 血离子 钾离子K 3.5—5.5mmol∕L 钠离子Na 135—145mmol∕L 氯离子Cl 101—111mmol∕L 钙离子Ca 2.1—2.8mmol∕L 血清铁Fe 9.8—27.7umol∕L 血清锌Zn 10.7—19.5umol∕L 镁离子Mg 0.7 —1.2mmol∕L 无机磷P 0.8—1.5mmol∕L 肾功能 总蛋白TP:60.0克~80.0克/升 血尿素氮BUN:2.90~7.14 mmol∕L (8毫克~21毫克/分升) 血肌酐(CRE):53.0~132.6 umol∕L (0.6毫克~1.5毫克/分升) 血尿酸UA:142.0~416.0 umol∕L (2.3毫克~6.9毫克/分升) 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22—31umol∕L(50-65vol%) 血脂: 总胆固醇(TC):正常值 3.36-5.18mmol/L (130-200mg/dl) 血沉: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甘油三酯(TG):正常值<1.70mmol/L (<150mg/dl), 男性0.45-1.81mmol/L (40-160mg/dl) 女性0.23-1.22mmol/L (20-108mg/dl) 低密度脂蛋白(LDL-C):正常值<3.12 mmol/L(120 mg/dl)

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内部监控方法及评价

实验室检测结果质量内部监控方法及评价 一、结果监控的概念及目的 影响实验室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质量的因素包括人员、设备、设施与环境条件、样品、方法、溯源性、与结果有关的材料等等,一般来说,将上述影响因素控制好了,即可保证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然而,任何因素的控制都会存在偏差,而这些偏差就有可能造成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失准,因此需要定期地对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监控实质就是通过使用特定的方法,对检定、校准和检测的结果是否准确、可靠进行实验验证,找出造成结果失准的因素,或者发现结果发展的趋势,以便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以防止结果失准的再一次发生或预防结果失准的发生。 二、结果监控的时机 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监控是一种定期实施的技术活动,应该对每一项检定、校准和检测项目进行监控。 一般情况下,在以下情况发生时,应及时安排检定、校准和检测结果的监控活动。 ——对新开展项目试运行结果的监督; ---- 新上岗人员的考核; ——顾客投诉涉及的项目和参数结果的校核; ——重要测量设备(如计量标准)计量性能失控的预报; ——重要测量设备变更或改造后投入使用; --- 重要的检定、校准和检测(如仲裁检定(验)、涉及大额贸易的验货、能力验证、现场考核试验等)结果的校核; ——检定、校准和检测过程发生异常情况后,对已检结果的验证; --- 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实施效果的验证等。 三、结果监控的方法及评价准则 1统计方法 应用统计技术对测量系统进行过程控制,使用的主要工具是质量控制图,质量控制图是一种 将一个过程定期收集的样本数据按顺序点描绘而成的图示技术,一般用两幅图组合使用,一 幅用来监控测量数据均值的变化,一幅用来监控测量过程的变异。 对于某个需要监控的测量过程,应选定核查标准进行测量,建立过程参数。核查标准应选择与被测对象测量范围、准确等级等指标接近的而又具有较好稳定性的仪器、样品或其他物品。

常用化验单实验室结果判读(终审稿)

常用化验单实验室结果 判读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常用化验单实验室结果判读 血常规(一) 红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年男性(成年女性(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增加:新生儿、高原居民。减少:生理性贫血,如妊娠后期和某些年老者。 ?(2)病理性变化:增加:相对增加: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患者;绝对增加:先天性绀性心脏病和肺心病代偿性红细胞增加;真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减少:病理性贫血,如造血不良(再生障碍性贫血),过度破坏(溶血性贫血)和各种原因的失血。 血常规(二) 血红蛋白 ?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 ? 成年女性:110-150g/L ?临床意义:见红细胞计数 血常规(三) 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成人:×109/L 白细胞分类 ?参考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血常规(四)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临床上大多数白细胞的总数变化实际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或减少。生理性变化:一般为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病理性变化:增加:急性感染、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2)淋巴细胞:增多: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减少: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某些感染(结核、伤寒、疟疾、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血常规(五) ?血小板

经纬网的判读专题

经纬网的判读 专题聚焦 复习导航 一、纬线和纬度 读图方法:观察图完成: 1、找出纬线的特征:所有纬线自成一个圆圈(极点除外),被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不等,最长的是赤道,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所有的纬线都平行,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看清纬度的标注方法和纬度的分布排列的规律:纬度从赤道算起,把赤道定为0°,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90°,赤道以北是北纬,代号是N;以南是南纬,代号是S,北纬90°是北极点,南纬90°是南极点。南纬和北纬的分界线是赤道。 3、特殊的纬线:

(1)0°纬线:即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2)30°纬线:低、中纬度的分界线。 (3)60°纬线:中、高纬度的分界线。 (4)90°纬线:即南北极点,北纬90°是北极点,南纬90°是南极点。 (5)23.5°纬线: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有无太阳直射现象的分界线。北纬23.5°是北回归线,南纬23.5°是南回归线。 (6)66.5°纬线: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有无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分界线。北纬66.5°是北极圈,南纬66.5°是南极圈。 4、看清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箭头的方向是东,相反的方向是西。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经线和经度 读图方法,观察图完成: 1、找出经线的特征:所有经线都是半圆形,经线长度都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都在南北两极点处相交,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它们的度数和是180°,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2、看清经度的标注方法和经度分布排列的规律: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规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经度最大是180°,180°经线只有一条。东西经的分界线是0°经线和180°经线。 3、特殊的经线: 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

实验室检查正常值大全

正常值 果及 实验室检查结 (一)血常规 红细胞(RBC)成年男性:(4.0 ~5.5 )×1012/L 成年女性:(3.5 ~5.0 )×1012 /L 新生儿:(6.0 ~7.0 )×1012/L 血红蛋白(Hb)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l0 ~150g/L 新生儿:170~200g/L 白细胞(WBC)成人:(4.0 ~10.0 )×109/L;新生儿:(15.0 ~20.0 )×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0.5 %~5% 嗜碱粒性细胞:O%~1%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血小板(PLT)(100~300)×109/L (二)尿常规 1. 酸碱度(pH)5~8 2. 比重(SG)1.015 ~1.025 3. 尿蛋白(Pro)定性定量试验Pro 定性:阴性(neg),Pro 定量≤O.15g/24h 4. 葡萄糖(Glu)定性:阴性(neg)、糖定量:<2.8mmol/24 小时(0.5g /24 小时) 5. 酮体(Ket)阴性(neg) 6. 胆红素(Bil )和尿胆原(Ubg)均为阴性(neg) 7. 亚硝酸盐(Nit )阴性(neg) 8. 白细胞(Leu)<25/μl 9. 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潜血试验)(Ery 或OB)≤l0 /μl 10. 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HP(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3/HP(每高倍镜视野) (三)粪常规 1. 颜色黄褐色成型便 2. 镜检 (1)白细胞:正常粪便不见或偶见; (2)红细胞:正常粪便无红细胞; (3)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和肠球菌; (4)虫卵。 3. 粪便潜血试验(occult blood test ,OBT)正常粪便OBT阴性。 (四)痰液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