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指导书word资料13页

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指导书word资料13页
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指导书word资料13页

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指导书

光通信系

2019年8月

实验一光纤活动连接器插入损耗及回波损耗测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认知光纤活动连接器(法兰盘)。

2、了解光纤活动连接器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

1、认识和了解光纤活动连接器及其作用。

2、测量光纤活动连接器的插入损耗。

三、实验器材

1、主控&信号源、25号模块各1块

2、23号模块(光功率计)1块

3、连接线若干

4、光纤跳线2根

5、光纤活动连接器(法兰盘)1个

6、Y型分路器1个

四、实验原理

光纤活动连接器即光纤适配器,又叫法兰盘,是光纤传输系统中光通路的基础部件,是光纤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光无源器件。它能实现系统中设备之间、设备与仪表之间,设备与光纤之间以及光纤与光纤之间的活动连接,以便于系统接续、测试、维护。它用于光纤与光纤之间进行可拆卸(活动)连接的器件。它是把光纤的两个端面精密对接起来,以使发射光纤输出的光能量能最大限度地耦合到接收光纤中去,并使由于其介入光链路而对系统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

目前,光纤通信对活动连接器的基本要求是:插入损耗小,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小;易于连接和拆卸;重复性、互换性好;可靠性高,价格低廉。

光连接器的指标有:插入损耗、回波损耗、重复性和温度范围等。

I、插入损耗测试

光纤活动连接器插入损耗是指光纤中的光信号通过活动连接器之后,其输出光功率相对输入光功率的分贝数,计算公式为:

IL=10lg(P0/P1)

其中P0为输入端的光功率,P1为输出端的光功率,功率单位W。

设备自带的功率计组成架构图

插入损耗实验测试框图a

插入损耗实验测试框图b

光纤活动连接器的插入损耗越小越好。光纤活动连接器插入损耗测试方法为:如上述实验测试框图所示,(图B)向光发端机的数字驱动电路送入一伪随机信号,保持注入电流恒定。将活动连接器连接在光发机与光功率计之间,记下此时的光功率P1;(图A)取下活动连接器,再测此时的光功率,记为P0,将P0、P1代入公式即可计算出其插入损耗。

II、回波损耗测试

活动连接器的回波损耗:向光发端机的数字驱动电路送入一伪随机信号,保持注入电流恒定。按下图所示组成的回波损耗测试系统,按图A测得此时的光功率为P1。将活动连接器按图B接入。测得此时的光功率为P2,将P1、P2代入公式

即可计算出其回波损耗。

回波损耗测试框图A

回波损耗测试框图B

五、注意事项

1、在实验过程中切勿将光纤端面对着人,切勿带电进行光纤的连接。

2、不要带电插拔信号连接导线。

六、实验步骤

注:建议实验前先了解和学习系统中光功率计的搭建和使用方法。

A、光纤活动连接器插入损耗测量

1、系统关电,依次按下面说明进行连线。

(1)用连接线将主控信号源模块的PN,连接至25号模块的TH2数字输入端。

(2)用光纤跳线连接25号模块的光发端口和光收端口,此过程是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

号,经光纤跳线传输后再将光信号还原为电信号。注意,连接光纤跳线时需定位销口方向且操作小心仔细,切勿损伤光纤跳线或光收发端口。

(3)用同轴连接线将25号模块的P4光探测器输出端,连接至23号模块的P1光探测器输入端。此时是用于光功率计单元测量未加入光纤活动连接器时的光发射机输出光功率。

2、设置25号模块的功能初状态。

(1)将收发模式选择开关S3拨至“数字”,即选择数字信号光调制传输。

(2)将拨码开关J1拨至“ON”,即连接激光器;拨码开关APC此时选择“ON”或“OFF”都可,即APC功能可根据需要随意选择。

(3)将功能选择开关S1拨至“光功率计”,即选择光功率计测量功能。

3、进行系统联调和观测。

(1)打开系统和23号、25号模块的电源开关。

(2)设置主控&信号源模块的【主菜单】,选择【光功率计】;可以通过选择和单击“选择/确认”多功能旋钮,切换功率计的测量波长;根据实际使用的光收发模块的波长类型,选择波长【1310nm】或【1550nm】。

(3)适当调节25号模块的W4输出光功率大小旋钮,记录当前输出功率值P1。

(4)关电,在25号模块的光发端口和光收端口之间加入光纤活动连接器。具体操作方法为:先拆除光纤跳线与光接收端口的连接,然后将此光纤跳线与待测光纤活动连接器的一端连接,最后用另一根光纤跳线将待测光纤活动连接器的另一端与25号模块的光收端口连接即可。

(5)再开电,选择菜单功能以及功率计波长,记录此时功率值P2。

(6)计算光纤活动连接器的插入损耗。

B、光纤活动连接器回波损耗测量

(1)按照回波损耗测量框图的图A所示,连接好光收发模块、Y型分路器以及光功率模块。开电,选择主控模块菜单的【功率计】功能,根据实际使用的光收发模块选择合适的测量波长,观测功率值,记为P1。

(2)按照回波损耗测量框图的图B所示,连接好光纤活动连接器、光收发模块、Y型分路器以及光功率模块。开电,选择主控模块菜单的【功率计】功能,根据实际使用的光收发模块选择合适的测量波长,观测功率值,记为P2。

(3)计算活动连接器的回波损耗。

七、实验报告

1、总结对光纤活动连接器的了解内容。

2、记录光纤活动连接器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

3、试分析Y型分路器可能对回波损耗测试带来的影响。

实验二数字信号光纤传输系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CMI编译码原理。

2、了解CMI码在光纤传输系统中的用途。

二、实验内容

1、观测CMI编码和译码波形。

2、搭建并联调CMI编译码光纤传输系统。

三、实验器材

1、主控&信号源模块、8号、13号、25号模块各一块

2、双踪示波器一台

3、光纤跳线1根

4、连接线若干

四、实验原理

1、实验电路框图

CMI编译码光纤传输系统框图

2、实验框图说明

本实验观测CMI编译码波形从而了解CM码的原理和用途,同时掌握数字信号光纤传输系统的原理和构成。

和数字电缆通信一样,通常在数字光纤通信的传输通道中,一般不直接传输终端机输出的数字信号,而是经过码型变换电路,使之变换成为更适合传输通道的线路码型。在数字电缆通信中, 电缆中传输的线路码型通常为三电平的“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即HDB3码,它是一种传号以正负极性交替发送的码型。在数字光纤通信中由于光源不可能发射负的光脉冲,因而不能采用HDB3码,只能采用“0”“1”二电平码。但简单的二电平码的直流基线会随着信息流中“0”“1”的不同的组合情况而随机起伏,而直流基线的起伏对接收端判决不利,因此需要进行线路编码以适应光纤线路传输的要求。

线路编码还有另外两个作用:一是消除随机数字码流中的长连“0”和长连“1”码,以便于接收端时钟的提取。二是按一定规则进行编码后,也便于在运行中进行误码监测,以及在中继器上进行误码遥测。

CMI(Coded Mark Inversion)码是典型的字母型平衡码之一。CMI在ITU-T G.703建议中被规定为139 264 kbit/s(PDH的四次群)和155 520 kbit/s(SDH的STM-1)的物理/电气界面的码型。CMI由于结构均匀,传输性能好,可以用游动数字和的方法监测误码,因此误码监测性能好。由于它是一种电接口码型,因此有不少139 264 kbit/s的光纤数字传输系统采用CMI码作为光线路码型。除了上述优点外,它不需要重新变换,就可以直接用四次

群复接设备送来的CMI码的电信号去调制光源器件,在接收端把再生还原的CMI码的电信号直接送给四次群复用设备,而无须电接口和线路码型变换/反变换电路。其缺点是码速提高太大,并且传送辅助信息的性能较差。

本实验CMI编码中,码字“0”由“01”表示,码字“1”由“00”、“11”交替表示。其变换规则如表所示:

五、注意事项

1、在实验过程中切勿将光纤端面对着人,切勿带电进行光纤的连接。

2、不要带电插拔信号连接导线。

六、实验步骤

1、系统关电,参考系统框图,依次按下面说明进行连线。

用光纤跳线连接25号模块的光发端口和光收端口,此过程是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经光纤跳线传输后再将光信号还原为电信号。注意,连接光纤跳线时需定位销口方向且操作小心仔细,切勿损伤光纤跳线或光收发端口。

2、设置25号模块的功能初状态。

(1)将收发模式选择开关S3拨至“数字”,即选择数字信号光调制传输。

(2)将拨码开关J1拨至“ON”,即连接激光器;拨码开关APC此时选择“ON”或“OFF”都可,即APC功能可根据需要随意选择。

(3)将功能选择开关S1拨至“光接收机”,即选择光信号解调接收功能。

3、进行系统联调和观测。

(1)打开系统和各实验模块电源开关。设置主控信号源模块的菜单,选择【主菜单】→【光纤通信】→【PN序列光纤传输系统】。

信号源PN码速率与数字锁相环部分的分频设置开关S3的对应关系

(2)调节25号模块中光发射机的W4输出光功率旋钮,改变输出光功率强度;调节光接收机的W5接收灵敏度旋钮和W6判决门限旋钮,改变光接收效果。用示波器对比观测信号源PN序列和8号模块的TH13译码数据输出端,直至二者码型一致。

(3)用示波器观测信号源PN序列和8号模块的TH6(编码输出),对比编码前后的波形,验证CMI编码规则。

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信号源替换成2号模块,设置好码型和码速,通过光条观测信号经CMI编译码光纤传输系统的情况。

七、实验报告

1、简述CMI编译码原理。

2、记录并分析CMI编译码实验波形结果。

实验三 光接收机灵敏度指标测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光收端机灵敏度的指标要求和测试方法。

2、掌握误码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器材

1、 主控&信号源模块、25号模块 各一块

2、 23号模块(光功率计&误码仪) 一块

3、 FC/PC 型光纤跳线、连接线 若干

三、实验原理

光接收机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灵敏度和动态范围。

(1)灵敏度

灵敏度是光端机的重要特性指标之一,它表示了光接收机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是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光接收机灵敏度的定义是:在给定误码率或信噪比条件下,光接收机所能接收的最小平均光功率。在测灵敏度时应注意3点:

1、在测量光接收机灵敏度时,首先要确定系统所要求的误码率指标。对不同长度和不同应用的光纤数字通信系统,其误码率指标是不一样的。例如,在短距离光纤数字通信系统中,要求误码率一般为910-,而在420km 数字段中,则要求每个中继器的误码率为1110-。对同一个光接收机来说,当要求的误码率指标不同时,其接收机的灵敏度也就不同。要求误码率越小,则灵敏度就越低,即要求接收的光功率就越大。因此,必须明确,对某一接收机来说,灵敏度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它与误码率的要求有关。测量时,首先要确定系统设计要求的误码率,然后再测该误码率条件下的光接收机灵敏度的数值。

2、要注意光接收机灵敏度定义中的光功率是指最小平均光功率,而不是指任何一个在达到系统要求的误码率时所对应的光功率。因此,要特别注意“最小”的概念。所谓“最小”,就是指当接收的光功率只要小于此值,误码率立即增加而达不到要求。应该指出,对某一接收机来说,光功率只要在它的动态范围内变化,都能保证系统要求的误码率。但灵敏度只有一个,即接收机所能接收的最小光功率。

3、灵敏度指的是平均光功率,而不是光脉冲的峰值功率。这样,光接收机的灵敏度就与传输信号的码型有关。码型不同,占空比不同,平均光功率也不同,即灵敏度不同。在光纤数字传输系统中常用的2种码型NRZ 码和RZ 码的占空比分别为100%和50%。当“1”

和“0”码的概率相等时,前者的平均光功率比后者大3db。因此,测试灵敏度时必须选用正确的码型。

灵敏度的单位一般用dBm表示。它表示以1mW功率为基础的绝对功率电平。设测得的最小平均光功率为Pmin,则灵敏度可以表示为

例如当P R=-60dBm时,其最小平均光功率就是10-9W。要特别说明的是:Pmin越小,接收机的灵敏度就越高,该接收机在很小的接收光功率条件下,就可保证系统所要求的误码率。

(2)动态范围

在实际的光纤通信线路中,光接收机的输入光信号功率是固定不变的,当系统的中继距离较短时,光接收机的输入光功率就会增加。一个新建的线路,由于新器件和系统设计时考虑的富余度也会使光接收机的输入光功率增加。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对输入信号光功率的增加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为信号功率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将对接收机性能产生不良影响。在模拟通信系统中,输入信号过大将使放大器超载,输出信号失真,降低信噪比。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当输入信号功率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将使系统出现误码。应该指出,在数字通信系统中,放大器输出信号的失真在测试时应与模拟系统区别开来。

为保证数字通信系统的误码特性,光接收机的输入光信号只能在某一定范围内变化,光接收机这种能适应输入信号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能力称为光接收机的动态范围,可表示为:式中,Pmax是光接收机在不误码条件下能接收的最大信号平均光功率;Pmin是光接收机的灵敏度,即最小可接收光功率。一般来说,要求光接收机的动态范围大一点较好,但如果要求过大则会给设备的生产带来一些困难。

四、实验步骤

1、关电,按表格所示进行连线。

2、用光纤跳线连接25号光收发模块的光发输出端和光收接入端,并将光收发模块的功能选择开关S1打到“光接收机”。

3、用同轴电缆线将25号模块P4(光探测器输出)连至23号模块P1(光探测器输入)。

4、将开关J1拨为“10”,即无APC控制状态。开关S3拨为“数字”,即数字光发。

5、将25号光收发模块的电位器W4和W2顺时针旋至底,即设置光发射机的输出光功率为最大状态;

6、开电,设置主控模块菜单,选择【主菜单】→【光纤通信】→【误码仪】功能。可将误码仪的输出信号码速设置为2M。调节光接收机各旋钮,使误码仪的“失锁”“误码”“无数据”三个指示灯灭,即光发射机和接收机的传通通路无误码。

7、慢慢旋转W4(输出光发射功率大小的调节旋钮),当误码仪的“误码”指示灯刚出现闪烁时,将25号模块的功能选择键S1拨至“光功率计”,在主控模块上设置并选择【主菜单】→【光纤通信】→【光功率计】功能,可以通过选择和单击“选择/确认”多功能旋钮,切换功率计的测量波长;根据实际使用的光收发模块的波长类型,选择波长【1310nm】或【1550nm】。测量并记录此时光功率Pmin。该Pmin即为光接收机的灵敏度。

8、再根据光发射机平均光功率测试实验,测出光接收机在不误码条件下能接收的最大信号平均光功率Pmax,从而计算出光接收机的动态范围。

五、实验报告

1、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

实验四数字光纤通信系统性能测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数字光纤通信系统基本组成。

2、掌握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以及测试方法。

二、实验仪器

1、主控&信号源模块、25号模块各一块

2、23号模块(光功率计&误码仪)一块

3、FC/PC型光纤跳线、连接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

在光纤传输系统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中,中断业务的误码监测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测试开通、系统故障检查、系统修复后的测试等,均采用中断业务的误码监测方法。利用实验箱中的各模块,采用中断业务误码监测的方法来对光纤实验箱中的光纤通信系统误码率进行测试。误码监测方法主要有两种方法,即中断业务(Out of Service)监测和不中断业务(In Service)监测,这两种方法在光纤数字传输系统中都必须采用。前一种方法与所选用的线路码型无关,后一种方法依赖于所选用的线路码型,各种不同线路码型所采用的不中断业务的误码监测方法有很大差别。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的误码率,对设定系统传输的中继距离,系统性能评判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验条件下,系统误码率可以调节为0,实验中可以通过调节小可变衰减器光的衰减量、光发端机工作电流和光收端机放大倍数等参数来观察系统误码率的变化情况。

误码仪测试自环连接框图

四、实验步骤

1、连接误码仪模块和待测系统。

(1)按照连接框图所示,将23号模块中误码仪的“数据输出”连至25号模块的TH2(数字输入),25号模块的TH3(数字输出)连接至23号模块的误码仪的“数据输入”。同时将23号误码仪的“时钟输出”连至“时钟输入”。并将25号模块的光收发端口用光纤跳线进行连接。

2、开启系统电源,通过调节主控&信号源模块“选择/确认”多功能旋钮,选择并进入【主菜单】中的【误码仪】功能。

误码仪设置界面

本系统自带的误码仪具有设置发送信号速率、设置信号码型、计时显示、误码计数、误码率测试以及单个插入误码和测试状态指示等功能。

(1)设置信号速率:调节主控模块的“选择/确认”旋钮,使光标在【信号速率】栏;

再单击“选择/确认”旋钮,进行信号速率的选择切换,可选速率有64KHz、128 KHz、256 KHz、2MHz。

(2)设置信号码型:调节主控模块的“选择/确认”旋钮,使光标在【信号码型】栏;再单击“选择/确认”旋钮,进行信号码型的选择切换,可选码型有类型1、类型2、类型3、类型4。

(3)启动误码检测功能:调节主控模块的“选择/确认”旋钮,使光标在【计时】栏;再单击“选择/确认”旋钮,可启动或停止误码检测。启动误码计数后,不能更改码速和码型。

(4)单个插入误码:启动误码检测功能后,通过单击23号模块的按键S1,可以单个插入误码。

3、根据上述说明,将【误码仪】界面中的信号速率为2MHz,信号类型为类型1,。然后开启计时,开始启动误码检测功能。

4、观察此时光纤传输系统的误码数变化情况以及误码率。

5、适当调节25号光收发模块中的输出光功率旋钮、接收灵敏度旋钮以及判决门限旋钮,再观测误码数及误码率变化情况。

五、实验报告

1、记录实验数据及结果。

2、试分析各电位器对数字光纤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光电材料与器件实验指导书

《光电材料与器件》实验指导书 何宁编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2008年12月

实验一光电池及LED光源特性测试 一.实验目的 1 理解光电池的光电转换机理及主要特性参数。 2 理解LED光源的电光转换机理、驱动方式及主要特性参数。 3 掌握两种器件的应用及参数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测量光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和伏安特性。 2 测量LED光源的驱动特性及电光转换效率。 三.实验原理 光电池是由一个面积较大的PN结构成,它是一种直接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的光电器件,这种器件是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当光线照射到P-N结上时,就会在P-N结两端出现电动势(P区为正;N区为负),若负载接入PN结两端,光电池就有功率输出。光电池对不同的波长的光反映的灵敏度是不同的,按制作材料不同可分为硅光电池和硒光电池,光谱特性如图1所示。 图1 光谱特性图2 光电特性 图1中硅光电池的光谱响应范围是波长4000?——12000?,在波长为8000?时达到峰值,而硒光电池的峰值出现在5000 ?左右,波长的范围是3800——7500?,1埃=0.1nm。 图2中硅光电池的开路电压与光照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当光照强度在200勒克斯时就趋向饱和。而短路电流在很大的范围内与光照成线型关系,因此使用光电池作为测量元件使用时,应该把它当成电流源的形式来研究,因为短路电流与光强是线性的,处理起来比较方便,而不要当成电压源使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短路电流与开路电压与平时意义上不同,它是指外负载电阻相对与内阻非常小时候的电流值,以及外负载很大时的端电压。实验时外负载电阻<15Ω时,就认为是短路电流,而>5.0K时,就认为是开路电压。经实验证明外负载越小线性度越好。 不同颜色的光有不同的波长,因此光电池的光照频率也不同,光电池的频率特性是指输出电流随调制光的频率变化的关系,图3分别表示硅光电池与硒光电池的频率响应曲线,可见硅光电池有较好的频率特性,而硒光电池则较差。太阳能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1.3-32um的波长范围,表面温度近6000K的太阳能辐射出的能量95%以上的部分分布在波长小于2um的光谱范围。而对于温度为几百K的物体其辐

光电管特性的研究讲义

课题光电管特性的研究 1.了解光电效应实验的基本规律和光的量子性; 教学目的 2.测定光电管的伏安特性,研究光电流强度与加在光电管两极间电压的关系; 3.测定光电管的光电特性,研究光电流强度与照在光电管阴极上光通量的关系。重难点 1.光电管的伏安特性和光电特性; 2.最小二乘法处理数据。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演示相结合。 学时 3个学时 一、前言 光电效应是指在光的作用下,从物体表面释放电子的现象,所逸出的电子称为光 电子。这种现象是1887年赫兹研究电磁波时发现的。在光电效应中,光不仅在被吸 收或发射时以能量h 的微粒出现,而且以微粒形式在空间传播,充分显示了光的粒 子性。 1905年爱因斯坦引入光量子理论,给出了光电效应方程,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的全部实验规律。1916年密立根用光电效应实验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并 测定了普朗克常量。爱因斯坦和密立根都因为光电效应方面的杰出贡献,分别获得 1921年和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今光电效应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科技领域,例 如利用光电效应制成的光电管、光电倍增管等光电转换其间,把光学量转换成电学量 来测量。光电元件已成为石油钻井、传真电报、自动控制等生产和科研中不可缺少的 元件。 二、实验仪器 暗匣(内装光电管及小灯泡及米尺);光电效应实验仪(包括24V稳压电源、12V 可调稳压电源、1 3位数子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指示光电管电压、光源电流和光电 2 流、调节光电管电压的电位器、调小灯电流的可变电阻)。

三、实验原理 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在光的照射下有电子逸出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或称为光电发射。产生光电发射的物体表面通常接电源负极,所以又称为光电阴极,光电阴极往往不由纯金属制成,而常用锑钯或银氧钯的复杂化合物制成,因为这些金属化合物阴极的电子逸出功远较纯金属小,这样就能在较小光照下得到较大的光电流。把光电阴极和另一个金属电极-阳极仪器封装在抽成真空的玻璃壳里就成了光电管。光电管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如自动控制、有声电影、电视、以及光讯号测量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概念,光是由一些能量E h ν=的粒子组成的粒子流。按照光子理论,光电效应是光子与电子碰撞,光子把全部能量(h ν)传给电子,电子获得的能量,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束缚,另一部分成为该电子(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后的动能。根据能量守恒有 2 max 12 h mv W ν=+ 该式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由于 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该式表明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呈线性关系,与入射光子数无关。 本实验是利用真空光电管来研究这一实验的基本规律,验证爱因斯坦的光电子理论。实验原理图如图5.12-1所示,C 为光电管的阴极,A 为光电管的阳极,调节R ,可在A 、C 两极间获得连续变化的电压。光的强弱决定于光子的多少,当用一定强度的光照射到光电管阴极时,光子(h ν)流 射到C 上打出光电子,阴极释放的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阳极迁移,回路中将形成光电流。光电流的大小与光电管两极间电压及光电管阴极的光通量(光通量与光强成正比)都有关。

光电探测技术实验报告

光电探测技术实验报告 班级:08050341X 学号:28 姓名:宫鑫

实验一光敏电阻特性实验 实验原理: 光敏电阻又称为光导管,是一种均质的半导体光电器件,其结构如图(1)所示。由于半导体在光照的作用下,电导率的变化只限于表面薄层,因此将掺杂的半导体薄膜沉积在绝缘体表面就制成了光敏电阻,不同材料制成的光敏电阻具有不同的光谱特性。光敏电阻采用梳状结构是由于在间距很近的电阻之间有可能采用大的灵敏面积,提高灵敏度。 实验所需部件: 稳压电源、光敏电阻、负载电阻(选配单元)、电压表、 各种光源、遮光罩、激光器、光照度计(由用户选配) 实验步骤: 1、测试光敏电阻的暗电阻、亮电阻、光电阻 观察光敏电阻的结构,用遮光罩将光敏电阻完全掩 盖,用万用表测得的电阻值为暗电阻 R暗,移开遮光罩,在环境光照下测得的光敏电阻的 阻值为亮电阻,暗电阻与亮电阻之差为光电阻,光 电阻越大,则灵敏度越高。 在光电器件模板的试件插座上接入另一光敏电阻, 试作性能比较分析。 2、光敏电阻的暗电流、亮电流、光电流 按照图(3)接线,电源可从+2~+8V间选用,分别在暗光和正常环境光照下测出输出电压V暗和V亮则暗电流L暗=V暗/R L,亮电流L亮=V亮/R L,亮电流与暗电流之差称为光电流,光电流越大则灵敏度越高。 分别测出两种光敏电阻的亮电流,并做性能比较。 图(2)几种光敏电阻的光谱特性 3、伏安特性: 光敏电阻两端所加的电压与光电流之间的关系。 按照图(3)分别测得偏压为2V、4V、6V、8V、10V、12V时的光电流,并尝试高照射光源的光强,测得给定偏压时光强度的提高与光电流增大的情况。将所测得的结果填入表格并作出V/I曲线。 注意事项: 实验时请注意不要超过光电阻的最大耗散功率P MAX, P MAX=LV。光源照射时灯胆及灯杯温度均很高,请勿用手触摸,以免烫伤。实验时各种不同波长的光源的获取也可以采用在仪器上的光源灯泡前加装各色滤色片的办法,同时也须考虑到环境光照的影响。

光电技术与实验

《光电技术》课程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包括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工程和应用物理学)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一门以光电子学为基础,将光学技术、现代微电子技术、精密机械及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成为获取光信息或借助光提取其他信息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人才的基本工程技术能力非常重要。 它将电子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与技术移植到光频段,解决光电信息系统中的工程技术问题。这一先进技术使人类能更有效地扩展自身的视觉能力,使视觉的长波延伸到亚毫米波,短波延伸紫外、X射线、射线,乃至高能粒子,并可在飞秒级记录超快现象的变化过程。光电技术在现代科技、经济、军事、文化、医学等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此为支撑的光电子产业是当今世界争相发展的支柱产业,是竞争激烈、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产业的主力军。光电技术迅速发展,半导体激光器、上千万像素的CCD与CMOS固体图像传感器、PIN与APD光电二级管及液晶显示等在工业与民用领域随处可见,热成像技术也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工业领域。光电技术不断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成为信息社会的支撑技术之一。该课程以基本物理理论为基础,讲解光电器件的工作原理及特性,使学生掌握应用这些光电器件的方法。在光电变换与信号处理中,以光电器件的应用为主导,课堂讲解与辅助作业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应用光电器件来解决光电变换与信号处理问题,使学生能够把握光电技术的总体框架,有兴趣、有信心地投入到创新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中,《光电技术与实验》是该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因此,我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自2000年起开设了《光电技术》课程并延续至今。我院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都开设了光电技术课程,内容主要是光电器件和红外,但在理论深度和范围上有所区别,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由于开设了光学、半导体光电子学等课程,有良好的基础,因为课程的理论深度更深,涉及的光电技术领域也更广。此外,对于光信科和电信科两个专业,讲授内容方面各有侧重,对光信息专业,在光电器件方面讲授的内容多一些。 为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2004年学校对本科教学计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为了适应新的改革形势,保证教学质量,我院将光电信息科学类课程整合作为一个重要教研项目进行立项研究,这次调整强调了光电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战略指导下,搭建起以光电技术为核心的光信息平台,作为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光电技术课程理论课学时调整到40学时,实验部分单独设课,加强到24学时,强化了综合实验的内容,强调基本技能训练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和加强。同时为适应课程的改革需要,光电技术课程组自编了《光电信息技术实验》和《光电技术》部分讲义,实验教材中突出了与信息学科相关的光电技术知识以及光电器件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知识。目前光电信息技术实验作为开放性实验面向全校供相关专业选修。 近10年来,伴随着专业建设和发展,光电技术课程已发展成为拥有一支素质良好、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基础课程,光电技术课程建设和发展将为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光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光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2010年12月 实验规则及注意事项 由于本实验课所用设备属于高技术实验系统,许多组件价格昂贵,易于损坏,所以实验者在做实验前应该充分复习实验大纲上的内容,实验者在做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操作光纤时应注意不能用力拉扯光纤,不能随意弯曲光纤。实验时不要用手碰动与实验无关的光纤部分。 2.实验调节电流时注意不要使工作电流超过限额。电流过大有可能损坏光源和光探测器以及其它有源器件。 3.不能直视光纤、激光器出射的光束! 4.调节光学微调架时要小心、轻力,严禁强力搬拧光学微调架。 目录 实验1:光源与光纤耦合调整及光纤损耗特性测量实验 (4) 实验2:光纤温度传感系统特性实验 (8) 实验一.光源与光纤耦合调整及光纤损耗特性测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提高光源与光纤耦合效率的原理及方法。重点掌握光路调整及光纤处理的基本方法。

(2) 了解光纤损耗的定义,掌握光纤衰减的测试方法。 二. 实验原理 1. 光源与光纤耦合调整实验原理 (1) 直接耦合:这种方法将光纤的端面直接靠近光源的发光面,为了保证耦合 的效率,光纤的端面必须经过特殊处理,而且光纤端面与光源发光面的距离要尽可能的近。光源的发光面不应该大于纤芯的横截面面积,这是为了避免较大的耦合损耗。通常带尾纤的光源都使用这种耦合方式。这种耦合方法对光源耦合封装工艺技术要求较高。 (2) 使用透镜耦合:具体方法描述如下——将光源发出的光通过透镜聚焦到光 纤的纤芯上,可以使光源与光纤的耦合效率提高。具体原理见图1。 五维调节架五维调节架 图1.透镜耦合 (3) 利用五维调节架对光纤入端及出端进行位置调整,使输出功率达到最大。 (4) 耦合效率的计算(适合所有的耦合方法): 2 1P P ≡η 其中P 1为输出功率,P 2为输入功率。 2. 光纤损耗特性测量实验 光纤衰减是光纤中光功率减少量的一种度量,它取决于光纤的工作波长类型和长度,并受测量条件的影响。

光电探测实验报告

光电探测技术 实验报告 班级:10050341 学号:05 姓名:解娴

实验一光敏电阻特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一些常见的光敏电阻的器件的类型; 2.了解光敏电阻的基本特性; 3.测量不同偏置电压下的光敏电阻的电压与电流,并作出V/A曲线。 二、实验原理 伏安特性显示出光敏电阻与外光电效应光电元件间的基本差别。这种差别是当增加电压时,光敏电阻的光电流没有饱和现象,因此,它的灵敏度正比于外加电压。 光敏电阻与外光电效应光电元件不同,具有非线性的光照特性。各种光敏电阻的非线性程度都是各不相同的。 大多数场合证明,各种光敏电阻均存在着分析关系。这一关系为 式中,K为比例系数;是永远小于1的分数。 光电流的增长落后于光通量的增长,即当光通量增加时,光敏电阻的积分灵敏度下降。 这样的光照特性,使得解算许多要求光电流与光强间必需保持正比关系的问题时不能利用光敏电阻。 光照的非线性特性并不是一切光敏半导体都必有的。目前已有就像真空光电管—样,它的光电流随光通量线性增大的光敏电阻的实验室试样。光敏电阻的积分灵敏度非常大,最近研究出的硒—鎘光敏电阻达到12A/lm,这比普通锑、铯真空光电管的灵敏度高120,000倍。

三、实验步骤 1、光敏电阻的暗电流、亮电流、光电流 按照图1接线,电源可从+2V~+8V间选用,分别在暗光和正常环境光照下测出输出电压V暗和V亮。则暗电流L暗=V暗/RL,亮电流L亮=V亮/RL,亮电流与暗电流之差称为光电流,光电流越大则灵敏度越高。 2、伏安特性 光敏电阻两端所加的电压与光电流之间的关系即为伏安特性。按照图1接线,分别测得偏压为2V、4V、6V、8V、10V时的光电流,并尝试高照度光源的光强,测得给定偏压时光强度的提高与光电流增大的情况。将所测得的结果 填入表格并做出V/I曲线。 图1光敏电阻的测量电路 偏压2V4V6V8V10V12V 光电阻I 四、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光电流: E/V246810 U/V0.090.210.320.430.56 I/uA1427.54255.270.5 暗电流:0.5uA 实验数据处理:

光电检测试验讲义

光电检测试验讲义

实验一 光敏电阻特性参数测量及暗光街灯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敏电阻的电阻特性,掌握光敏电阻的伏安特性及其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规律。 2、利用光敏电阻的电阻变化特性,将之作为街灯自动点亮与熄灭的传感器件,掌握基于光敏电阻的暗光街灯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二、实验原理: 光敏电阻是最典型的光电效应器件,即其电导率随光照强度而发生变化。半导体光电导器件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电导效应制成的光电探测器件。本实验旨在测定光敏电阻在不同光照环境下的电阻值,并测定其伏安特性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规律。 根据实验测定,光敏电阻的电阻值随光亮度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利用这一特性,设计了暗光街灯演示实验。其原理是当环境变暗时光敏电阻的阻值增大,当亮度降低到一定值时,即光敏电阻值增大到某一阈值时,光电传感电路系统自动点亮小灯泡,从而达到与暗光街灯相似的目的。 三、实验所需单元: 直流稳压电源,光敏电阻,数字电压表,电流(毫安)表,暗光街灯电路, 小灯泡(负载),万用表。 四、实验步骤: (一)光敏电阻特性测试 万用表 图 1.1 暗、 图 1.2 伏安 mA U I

(1) 光敏电阻的暗、亮电阻测定。如图3.1所示,用万用表从光敏电子两端测定它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电阻值,将测得的结果填入表格。 (2) 光敏电阻伏安特性测定。按图1.2所示连接各元件和单元,检查连接无误后,开启电源。用一挡光物(如黑纸片或瓶盖)遮住光敏电阻(视为全暗),分别接插不同的电压U 值(可调电压的获取:通过面板“电机控制1”或“电机控制2”的Vin 输入5V ,Vout 可输出如0.5,1.0,1.5,2.0,2.5,3.0,3.5,4.0, 4.5,5.0V 等不同电压值),利用电流表测定流过光敏电阻的电流值I ,数字电压表测定U 值。 改变光敏电阻的光照强度(如全暗、日光灯、手电筒、激光照射),重复测定I 与U 的关系,可得到图1.3所示的伏安特性关系曲线族。 (3) 分析上述测量结果, 进一步了解光敏电阻的光敏特性,掌握其中的变化规律。 光 照 状 况 全 暗 日光灯照射 手电筒斜照射 手电筒直照射 激光照射 光敏电阻值(k ) I U 图 1.3 光敏电 光照

最新光电显示技术实验讲义

光电显示技术实验讲 义

实验一有机发光器件(OLED)参数测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工作原理及相关特性; 2.掌握OLED性能参数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简介: 1979年,柯达公司华裔科学家邓青云(Dr. C. W. Tang)博士发现黑暗中的有机蓄电池在发光,对有机发光器件的研究由此开始,邓博士被誉为OLED之父。 OL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中文名有机发光显示器)是指有机半导体材料和发光材料在电场驱动下,通过载流子注入和复合导致发光的现象。OLED用ITO透明电极和金属电极分别作为器件的阳极和阴极,在一定电压驱动下,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和阳极注入到电子和空穴传输层,电子和空穴分别经过电子和空穴传输层迁移到发光层,并在发光层中相遇,形成激子并使发光分子激发,后者经过辐射弛豫而发出可见光。辐射光可从ITO一侧观察到,金属电极膜同时也起了反射层的作用。

图1:OLED结构示意图 与LCD相比,OLED具有主动发光,无视角问题,重量轻,厚度小,高亮度,高发光效率,发光材料丰富,易实现彩色显示,响应速度快,动态画面质量高,使用温度范围广,可实现柔软显示,工艺简单,成本低,抗震能力强等一系列的优点。 如果一个有机层用两个不同的有机层来代替,就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当正极的边界层供应载流子时,负极一侧非常适合输送电子,载流子在两个有机层中间通过时,会受到阻隔,直至会出现反方向运动的载流子,这样,效率就明显提高了。很薄的边界层重新结合后,产生细小的亮点,就能发光。如果有三个有机层,分别用于输送电子、输送载流子和发光,效率就会更高。 为提高电子的注入效率,OLED阴极材料的功函数需尽可能的低,功函数越低,发光亮度越高,使用寿命越长。可以使用Ag 、Al 、Li 、Mg 、Ca 、In等单层金属阴极,也可以将性质活泼的低功函数金属和化学性能较稳定的高功函数金属一起蒸发形成合金阴极。如Mg: Ag(10: 1),Li:Al (0.6%Li),功函数分别

光电显示技术期末复习资料

光电显示技术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2) 1、光电显示器件有哪些分类? (3) 2、表征显示器件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 (3) 3、简述色彩再现原理。 (3) 4、人眼的视觉特性 (3) 5、简述人眼的视觉原理。 (4) 第二章液晶显示技术(LCD) (4) 1、简述液晶的种类与特点。 (4) 2、简述热致液晶分类和特点。 (5) 3、试述液晶显示器的特点。 (5) 4、什么是液晶的电光效应? (5) 5、LCD显示产生交叉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用什么方法克服交叉效应? (5) 6、液晶有哪些主要的物理特性? (5) 7、简述TFT-LCD的工作原理。 (6) 8、简述TN-LCD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6) 9、液晶显示器驱动方法有哪几种方式? (7) 10、液晶显示控制器有哪些特性? (7) 11、自然光和偏振光的区别是什么?简述偏振光的分类及线偏振光的特点。 (7) 12、LCD结构和显示原理。 (7) 第四章发光二极管LE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技术 (10) 1、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发光过程。 (10) 2、以ITO阳极-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金属阴极结构OLED为 例说明每一功能层的作用,并简述其工作原理。 (10) 3、简述影响OLED发光效率的主要因素和提高发光效率的措施。 (11) 4、OLED如何实现彩色显示? (11) 5、简述LED工作原理。 (11) 6、简述LED驱动方式。 (12) 7、OLED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2) 8、OLED的特点有哪些? (12) 第六章激光显示技术(LDT) (12) 1、激光具有哪些特性? (13) 2、激光用于显示具有哪些优势? (13) 第七章新型光电显示技术 (13) 1、场致发射显示(FED)结构及工作原理 (13) 2、真空荧光显示器(VFD)结构及工作原理 (14) 第八章大屏幕显示技术 (14) 1、DLP特点及工作原理 (14) 2、LCOS特点及工作原理 (15)

光电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光电检测作为光学与电子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光信息获取、光电变换、光信息测量以及测量信息的智能化处理等,具有精度高、速度快、距离远、容量大、非接触、寿命长、易于自动化和智能化等优点,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如光扫描、光跟踪测量,光纤测量,激光测量,红外测量,图像测量,微光、弱光测量等,是当前最主要和最具有潜力的光电信息技术。本文从光电检测技术本身特点出发,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光电检测技术的概述 光电检测技术是光学与电子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检测技术。它主要利用电子技术对光学信号进行检测,并进一步传递、储存、控制、计算和显示。光电检测技术从原理上讲可以检测一切能够影响光量和光特性的非电量。它可通过光学系统把待检测的非电量信息变换成为便于接受的光学信息,然后用光电探测器件将光学信息量变换成电量,并进一步经过电路放大、处理,以达到电信号输出的目的。然后采用电子学、信息论、计算机及物理学等方法分析噪声产生的原因和规律,以便于进行相应的电路改进,更好地研究被噪声淹没的微弱有用信号的特点与相关性,从而了解非电量的状态。微弱信号检测的目的是从强噪声中提取有用信号,同时提高测系统输出信号的信噪比。 光电检测的系统机构比较简单,分为信号的处理器,受光器,光源。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受光器在获得感知信号后,就会被反映为不同形状、颜色的信号,同时根据这些器件所处在的不同位置,就能够将他分为反射型与透过型的两种比较的模式。光电检测的媒介光应当是自然的光,例如白炽灯或者萤光灯。特别是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光电技术也取得的非常好发展。由于投光器在发出光后,会以不一样的方式触摸这些被检测物中,直到照射到检测系统中的受光器中,同时受光器在此刺激下,会产生一定量的电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光敏性的原件,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有三极管、二极管。 光电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光电变换技术、光信息获取与光信息测量技术以及测量信息的光电处理技术等。光电检测技术将光学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实现对各种量的测量,它具有高精度、高速度、远距离、大量程、非接触测量等特点。 二、光电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光电信息技术实验

光电信息实验(二)学生姓名:代中雄 专业班级:光电1001 学生学号:U201013351 指导老师:黄鹰&陈晶田

实验一阿贝原则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阿贝原则在光学测长仪中的应用。 二、基本原理 1.阿贝比较原则 万能工具显微镜结构及实物图所示。 万能工具显微镜的标准件轴线与被测件轴线不在一条直线上,而处于平行状况。产生的阿贝误差如下: 1=tan a δ? g 35 =(13215) a??? +++??? g a? ≈g 一阶误差,即阿贝误差 2.结论 1)只有当导轨存在不直度误差,且标准件与被测件轴线不重合才产生阿贝误差(一阶误差)。 2)阿贝误差按垂直面、水平面分别计算。 3)在违反阿贝原则时,测量长度为τ的工件所引起的阿贝误差是总阿贝误差的L τ。 4)为了避免产生阿贝误差,在测量长度时,标准件轴线应安置在被测件轴线的延长线上(阿贝原则)。

5)满足阿贝原则的系统,结构庞大。 3.阿贝测长仪 阿贝测长仪中,标准件轴线与被测件轴线为串联形式,无阿贝误差,为二阶误差,计算形式如下: 22=C ?δ 三、 实验内容 1. 万能工具显微镜进行测长实验 1)仪器:万能工具显微镜,精度:1微米。 用1元、5角、1角的硬币,分别测它们的直径,用数字式计量光栅读数及传统的目视法读数法。每个对象测8次,求算数平均值和均方根值。 2)实验步骤: 瞄准被测物体一端,在读数装置上读一数;瞄准被测物体另一端,在读数装置上再度一数(精度1微米);两次读数之差即为物体长度。 3)实验结果: 数据处理: 由8次测量结果可以算出硬币的平均直径,算数平均值: ()1 11.45311.45111.45611.45811.46411.43811.44511.4508 11.452D mm =?+++++++=

光纤通信系统实验指导书

光纤通信系统实验指导书 光纤通信系统实验指导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二零零九年三月 目录 实验一数字光纤传输测试系统实验 (2) 实验二SDH点对点组网2M配置实验 (9)

实验三SDH 链型组网配置实验 (17) 实验四SDH 环形组网配置实验 (27) 实验一数字光纤传输测试系统实验 概述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波作为载波,以光纤作为传输媒质实现信息传输,是一种最新的通信技术。 光纤是光导纤维的简称。光纤通信是以光波为载频,以光导纤维为传输媒质

的一种通信方式。光纤通信使用的波长在近红外区,即波长800~1800nm,可分为短波长波段(850nm)和长波长波段(1310nm和1550nm),这是目前所采用的三个通信窗口。 通信发展过程是以不断提高载频频率来扩大通信容量,光是一种频率极高的电磁波(3×1014HZ),因此用光作载波进行通信容量极大,是过去通信方式的千百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是通信发展的必然方向。 光纤通信有许多优点:首先它有极宽的频带。目前我国已完成了10Gbps的光纤通信系统,这意味着在125um的光纤中可以传输大约11万路电话。其次,光纤的传输损耗很小,传统的同轴电缆损耗约在5dB/Km以上,站间距离不足10Km;而工作在1.55um的光纤最低已达到0.2dB/Km的损耗,站间无中继传输可达100Km以上。另外,光纤通信还具有抗电磁干扰、抗腐蚀、抗辐射等特点,它 。 在地球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光纤原材料—SiO 2 光纤通信可用于市话中继线,长途干线通信,高质量彩色电视传输,交通监控指挥,光纤局域网,有线电视网和共用天线(CATV)系统。 波分复用技术(WDM)的出现,使光纤传输技术向更高的领域发展,实现信息宽带、高速传输。 光纤通信将会在光同步数字体系(SDH)、相干光通信、光纤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用户光纤网、ATM及全光通信有进一步发展。 光纤通信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光发射机、传输光纤和光接收机。其电/光和光/电变换的基本方式是直接强度调制和直接检波。实现过程如下:输入电信号既可以是模拟信号(如视频信号、电话语音信号、正弦波或三角波信号),也可以是数字信号(如计算机数据、PCM编码信号、数字信号源信号);调制器将输入的电信号转换成适合驱动光源器件的电流信号并用来驱动光源器件,对光源器件进行直接强度调制,完成电/光变换的功能;光源 输出的光信号直接耦合到传输光纤中,经一定长度的光纤传输后送达接收端;在接收端,光电检测器对输入的光信号进行直接检波,将光信号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再经过放大恢复等电信号处理过程,以弥补线路传输过程中带来的信号损伤(如损耗、波形畸变),最后输出和原始输入信号相一致的电信号,从而完成整个传送过程。 根据所使用的光波长、传输信号形式、传输光纤类型和光接收方式的不同,光纤通信系统可分成:

光纤光缆性能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光纤光缆性能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 姚燕李春生 北京邮电大学机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2006.5

实验一 数字发送单元指标测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数字光发端机输出光功率的指标要求 2、掌握数字光发端机输出光功率的测试方法 3、了解数字光发端机的消光比的指标要求 4、掌握数字光发端机的消光比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测试数字光发端机的输出光功率 2、测试数字光发端机的消光比 3、比较驱动电流的不同对输出光功率和消光比的影响 三、预备知识 1、输出光功率和消光比的概念 四、实验仪器 1、ZY12OFCom13BG3型光纤通信原理实验箱 1台 2、FC接口光功率计 1台 3、FC/PC-FC/PC单模光跳线 1根 4、万用表 1台 5、850nm光发端机(可选) 1个 6、ST/PC-FC/PC多模光跳线(可选) 1根 7、连接导线 20根 五、实验原理 光发送机是数字光纤通信系统中的三大组成部分(光发送机、光纤光缆、光接受机)之一。其功能是将电脉冲信号变换成光脉冲信号,并以数字光纤通信系统传输性能所要求的光脉冲信号波形从光源器件组件的尾纤发射出去。 光发送机的指标有如下几点: 1、输出光功率:输出光功率必须保持恒定,要求在环境温度变化或LD器件老化的过程中,其输出光功率保持不变,或者其变化幅度在数字光纤通信工程设计指标要求的范围内,以保证其数字光纤通信系统能长期正常稳定运行。 输出光功率是指给光发端机的数字驱动电路送入一伪随机二进制序列作为测试信号,用光功率计直接测试光发端机的光功率,此数值即为数字发送单元的输出光功率。 输出光功率测试连接如图1-1所示。 图1-1 输出光功率测试连接示意图 根据CCITT标准,信号源输出信号为表1-1所规定的要求。 表1-1 信号源输出信号要求 数字率(kbit/s) 伪随机测试信号 2048 215-1

光电显示技术实验讲义

实验一有机发光器件(OLED)参数测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有机发光显示器件的工作原理及相关特性; 2.掌握OLED性能参数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简介: 1979年,柯达公司华裔科学家邓青云(Dr. C. W. Tang)博士发现黑暗中的有机蓄电池在发光,对有机发光器件的研究由此开始,邓博士被誉为OLED之父。 OL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中文名有机发光显示器)是指有机半导体材料和发光材料在电场驱动下,通过载流子注入和复合导致发光的现象。OLED用ITO透明电极和金属电极分别作为器件的阳极和阴极,在一定电压驱动下,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和阳极注入到电子和空穴传输层,电子和空穴分别经过电子和空穴传输层迁移到发光层,并在发光层中相遇,形成激子并使发光分子激发,后者经过辐射弛豫而发出可见光。辐射光可从ITO一侧观察到,金属电极膜同时也起了反射层的作用。 图1:OLED结构示意图 与LCD相比,OLED具有主动发光,无视角问题,重量轻,厚度小,高亮度,高发光效率,发光材料丰富,易实现彩色显示,响应速度快,动态画面质量高,使用温度范围广,可实现柔软显示,工艺简单,成本低,抗震能力强等一系列的优点。 如果一个有机层用两个不同的有机层来代替,就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当正极的边界层供应载流子时,负极一侧非常适合输送电子,载流子在两个有机层中间通过时,会受到阻隔,直至会出现反方向运动的载流子,这样,效率就明显提高了。很薄的边界层重新结合后,产生细小的亮点,就能发光。如果有三个有机层,分别用于输送电子、输送载流子和发光,效率就会更高。

为提高电子的注入效率,OLED阴极材料的功函数需尽可能的低,功函数越低,发光亮度越高,使用寿命越长。可以使用Ag 、Al 、Li 、Mg 、Ca 、In等单层金属阴极,也可以将性质活泼的低功函数金属和化学性能较稳定的高功函数金属一起蒸发形成合金阴极。如Mg: Ag(10: 1),Li:Al (0.6%Li),功函数分别为3.7eV和3.2eV,合金阴极可以提高器件的量子效率和稳定性,同时能在有机膜上形成稳定坚固的金属薄膜。此外还有层状阴极和掺杂复合型电极。层状阴极由一层极薄的绝缘材料如LiF, Li2O,MgO,Al2O3等和外面一层较厚的Al组成,其电子注入性能较纯Al电极高,可得到更高的发光效率和更好的I-V特性曲线。掺杂复合型电极将掺杂有低功函数金属的有机层夹在阴极和有机发光层之间,可大大改善器件性能,其典型器件是ITO/NPD/AlQ/AlQ(Li)/Al,最大亮度可达30000Cd/m2,如无掺Li层器件,亮度为3400Cd/m2。 为提高空穴的注入效率,要求阳极的功函数尽可能高。作为显示器件还要求阳极透明,一般采用的有Au、透明导电聚合物(如聚苯胺)和ITO导电玻璃,常用ITO玻璃。 载流子输送层主要是空穴输送材料(HTM)和电子输运材料(ETM)。空穴输送材料(HTM)需要有高的热稳定性,与阳极形成小的势垒,能真空蒸镀形成无针孔薄膜。最常用的HTM均为芳香多胺类化合物,主要是三芳胺衍生物。TPD:N,N′-双(3-甲基苯基)-N,N′-二苯基-1,1′-二苯基-4,4′-二胺NPD: N,N′-双(1-奈基)-N,N′-二苯基-1,1′-二苯基-4,4′-二胺。电子输运材料(ETM)要求有适当的电子输运能力,有好的成膜性和稳定性。ETM一般采用具有大的共扼平面的芳香族化合物如8-羟基喹啉铝(AlQ),1,2,4一三唑衍生物(1,2, 4-Triazoles,TAZ),PBD,Beq2,DPVBi等,它们同时又是好的发光材料。 OLED的发光材料应满足下列条件: 1)高量子效率的荧光特性,荧光光谱主要分布400-700nm可见光区域。 2)良好的半导体特性,即具有高的导电率,能传导电子或空穴或两者兼有。 3)好的成膜性,在几十纳米的薄层中不产生针孔。 4)良好的热稳定性。 按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有机发光材料一般分为两大类: 1) 高分子聚合物,分子量10000-100000,通常是导电共轭聚合物或半导体共轭聚合物,可用旋涂方法成膜,制作简单,成本低,但其纯度不易提高,在耐久性,亮度和颜色方面比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差。 2)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分子量为500-2000,能用真空蒸镀方法成膜,按分子结构又分为两类: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和配合物。 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主要为有机染料,具有化学修饰性强,选择范围广,易于提纯,量子效率高,可产生红、绿、蓝、黄等各种颜色发射峰等优点,但大多数有机染料在固态时存在浓度淬灭等问题,导致发射峰变宽或红移,所以一般将它们以低浓度方式掺杂在具有某种载流子性质的主体中,主体材料通常与ETM和HTM层采用相同的材料。掺杂的有机染料,应满足以下条件: a. 具有高的荧光量子效率 b. 染料的吸收光谱与主体的发射光谱有好的重叠,即主体与染料能量适配,从主体到染料能有效地能量传递; c. 红绿兰色的发射峰尽可能窄,以获得好的色纯;

光电测试技术复习资料汇编

PPT中简答题汇总 1. 价带、导带、禁带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施主能级和受主能级的定义及符号。答: 价带:原子中最外层电子称为价电子,与价电子能级相对应的能带称为价带;E V(valence) 导带:价带以上能量最低的允许带称为导带;E C(conduction) 禁带:导带与价带之间的能量间隔称为禁带。Eg(gap) 施主能级:易释放电子的原子称为施主,施主束缚电子的能量状态。E D(donor) 受主能级:容易获取电子的原子称为受主,受主获取电子的能量状态。E A( acceptor ) 2. 半导体对光的吸收主要表现为什么?它产生的条件及其定义。半导体对光的吸收主要表现为本 征吸收。 半导体吸收光子的能量使价带中的电子激发到导带,在价带中留下空穴,产生等量的电子与空穴,这种吸收过程叫本征吸收。 产生本征吸收的条件:入射光子的能量( h V要大于等于材料的禁带宽度E g 3. 扩散长度的定义。扩散系数和迁移率的爱因斯坦关系式。多子和少子在扩散和漂移中的作用。 扩散长度:表示非平衡载流子复合前在半导体中扩散的平均深度。 扩散系数D (表示扩散的难易)与迁移率卩(表示迁移的快慢)的爱因斯坦关系式: D=(kT/q)卩kT/q为比例系数 漂移主要是多子的贡献,扩散主要是少子的贡献。 4. 叙述p-n 结光伏效应原理。 当P-N 结受光照时,多子( P 区的空穴,N 区的电子)被势垒挡住而不能过结,只有 少子( P 区的电子和N 区的空穴和结区的电子空穴对)在内建电场作用下漂移过结,这导致在N 区有光生电子积累,在P 区有光生空穴积累,产生一个与内建电场方向相反的光生电场,其方向由P区指向N区。 5. 热释电效应应怎样解释?热释电探测器为什么只能探测调制辐射? 在某些绝缘物质中,由于温度的变化引起极化状态改变的现象称为热释电效应。因为在恒定光辐射作用下探测器的输出信号电压为零,既热释电探测器对未经调制的光辐射不会有响应。 6. 简述红外变象管和象增强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红外变象管:红外光通过光电导技术成象到光电导靶面上,形成电势分布图象,利用调制的电子流使荧光面发光。 象增强器:光电阴极发射的电子图像经电子透镜聚焦在微通道板上,电子图像倍增后在均匀电场作用下投射到荧光屏上。 7. 简述光导型摄像管的基本结构和工作过程 基本结构包括两大部分:光电靶和电子枪。工作过程:通过光电靶将光学图象转变成电学图象,电子枪发出的电子束对光电靶进行扫描,将电学图象转换成仅随时间变化的电信号(视频信号)传送出去。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实验指导书(2016-2017-1-32)课件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实验指导书 (2016-2017-1)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研组编 机械工程学院 2016年08月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录 实验一长度测量 (3) 实验二表面粗糙度测量 (9) 实验三齿轮齿圈径向跳动的测量 (13)

实验一长度测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杠杆千分尺、和立式数显光学计的测量原理、主要结构及使用方法。 2.应用上述仪器检验光滑极限量规。 3.巩固尺寸公差的概念,学会由测得数据判断零件合格性的方法。 二、仪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1.杠杆千分尺 杠杆千分尺相当于外径千分尺与杠杆式卡规组合而成,其外形如图1-1(a)所示。它的工作原理与杠杆式卡规及千分尺相同。可以用作相对测量,也可以作绝对测量。杠杆式卡规的工作原理如图1-1(b)所示。 (a)(b) 图1-1杠杆式卡规的工作原理图 当测量杆1移动时,使杠杆2转动,在杠杆的另一端装有扇形齿轮,可使小齿轮3和装牢在小齿轮轴的指针4转动,在刻度盘5上便可读出示值。为了消除传动中的空程,装有游丝6。测量力由弹簧8产生。为了防止测量面磨损和测量方便,装有退让器9。 杠杆千分尺刻度值有0.001毫米和0.002毫米两种(现在使用的是前者),表盘的示值范围±0.02毫米,测量力是500-800克,测力变化不大于100克。 2.立式数显光学计 立式光学计又称光学比较仪,集光电、机电于一体,是我国最先进的数显式光学仪器。直接测量可以达到10毫米。测量结果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工、英制在显示屏上显示,也可以在任意位置置零。当被测工件大于10毫米时,在测量前用量块(或标准件)对准零位,被测尺寸与量块尺寸的差值在屏幕上读得。 立式数显光学计对五等量块和一级精度的量块,球形和圆柱形工件得直径和不圆度,线型、板型、金属及非金属薄膜的厚度和平行度进行高精度测量。 仪器基本度量指标:

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指导书word资料13页

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指导书 光通信系 2019年8月

实验一光纤活动连接器插入损耗及回波损耗测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认知光纤活动连接器(法兰盘)。 2、了解光纤活动连接器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 1、认识和了解光纤活动连接器及其作用。 2、测量光纤活动连接器的插入损耗。 三、实验器材 1、主控&信号源、25号模块各1块 2、23号模块(光功率计)1块 3、连接线若干 4、光纤跳线2根 5、光纤活动连接器(法兰盘)1个 6、Y型分路器1个 四、实验原理 光纤活动连接器即光纤适配器,又叫法兰盘,是光纤传输系统中光通路的基础部件,是光纤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光无源器件。它能实现系统中设备之间、设备与仪表之间,设备与光纤之间以及光纤与光纤之间的活动连接,以便于系统接续、测试、维护。它用于光纤与光纤之间进行可拆卸(活动)连接的器件。它是把光纤的两个端面精密对接起来,以使发射光纤输出的光能量能最大限度地耦合到接收光纤中去,并使由于其介入光链路而对系统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 目前,光纤通信对活动连接器的基本要求是:插入损耗小,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小;易于连接和拆卸;重复性、互换性好;可靠性高,价格低廉。 光连接器的指标有:插入损耗、回波损耗、重复性和温度范围等。 I、插入损耗测试 光纤活动连接器插入损耗是指光纤中的光信号通过活动连接器之后,其输出光功率相对输入光功率的分贝数,计算公式为: IL=10lg(P0/P1) 其中P0为输入端的光功率,P1为输出端的光功率,功率单位W。

设备自带的功率计组成架构图 插入损耗实验测试框图a 插入损耗实验测试框图b 光纤活动连接器的插入损耗越小越好。光纤活动连接器插入损耗测试方法为:如上述实验测试框图所示,(图B)向光发端机的数字驱动电路送入一伪随机信号,保持注入电流恒定。将活动连接器连接在光发机与光功率计之间,记下此时的光功率P1;(图A)取下活动连接器,再测此时的光功率,记为P0,将P0、P1代入公式即可计算出其插入损耗。 II、回波损耗测试 活动连接器的回波损耗:向光发端机的数字驱动电路送入一伪随机信号,保持注入电流恒定。按下图所示组成的回波损耗测试系统,按图A测得此时的光功率为P1。将活动连接器按图B接入。测得此时的光功率为P2,将P1、P2代入公式 即可计算出其回波损耗。 回波损耗测试框图A 回波损耗测试框图B 五、注意事项 1、在实验过程中切勿将光纤端面对着人,切勿带电进行光纤的连接。 2、不要带电插拔信号连接导线。 六、实验步骤 注:建议实验前先了解和学习系统中光功率计的搭建和使用方法。 A、光纤活动连接器插入损耗测量 1、系统关电,依次按下面说明进行连线。 (1)用连接线将主控信号源模块的PN,连接至25号模块的TH2数字输入端。 (2)用光纤跳线连接25号模块的光发端口和光收端口,此过程是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

光电显示技术课程标准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光电显示技术》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适用对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 制定时间:2010年6月 学分:3 学时:56 课程代码: 所属系部:自动化系 制定人:吴闽 批准人:陶廷甫 二、课程的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光电显示技术的基本原理,各种显示器件的驱动方法,相应的电路技术、特性与应用。 (2)从工程技术应用的角度出发,使学生掌握常见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工作原理,理解半导体光电器件中的基本物理概念。 (3)了解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发展水平,为后读课程学习和工程的实践应用打下基础。 2、方法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对光电子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器件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3、社会能力目标 (1)灵活运用已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3)学习和掌握最新专业知识的能力。 三、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1、课程定位 本课程重点介绍电子显示技术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对现有的电子显示技术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和比较,重点介绍了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激光显示等显示技术,并介绍了与显示技术有关的人眼生理学、光度学、色度学及显示系统参数、图像质量评价等内容。主要内容

有:绪论;视觉特性与光度学、色度学原理;显示系统的要求与图象质量评价;真空阴极射线管显示技术;液晶显示;等离子体显示;电致发光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激光显示;投影显示等。 2、课程开发思路 激光器的发明,解决了光频载波的产生问题,从此电子技术的各种基本概念几乎都移植到了光频段,电子学与光学之间的鸿沟在概念上消失了,产生了光频段的电子技术,即光电子技术。当然由于波段不同,电子学波段和光频段在相应器件的结构上完全不同。尽管如此,从电子学频段扩展的意义上讲,光电子技术就是电子技术在光频段的开拓和发展;从技术发展的角度上讲,光电子技术也是电子技术与光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为了使这门课程的教学达到预定的能力目标,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技术应用为主,着眼于提高学生选择正确的光电器件、解决实际工程中检测项目的目的来实施教学。 四、教学内容 1.学时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