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强_民主_文明_和谐_我国社会_省略_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的形成历程_黄士安

富强_民主_文明_和谐_我国社会_省略_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的形成历程_黄士安
富强_民主_文明_和谐_我国社会_省略_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的形成历程_黄士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的形成历程

黄士安戴木才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就是动员凝聚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0这八个字,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的价值意愿和价值选择,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这一现实目标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艰辛的探索历程,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0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形成历程

作者黄士安,南昌航空大学党委副书记(南昌330063);戴木才,中宣部政研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31)。

一、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艰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建设/四个现代化0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0、再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0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演变过程。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在确定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的同时,也确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富强和实现我国社会现代化而奋斗的现实目标。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客观形势出发,认识到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0,必须建设和发展现代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多次讲到我国的工业化问题,他说: /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0/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01/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0o

1949年建国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当时我们党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总目标,,,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0?/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0?周恩来也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0?这是我们党对/四个现代化0的最初提法。之后,毛泽东将/现代科学文化0和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并提。在读苏联5政治经济学(教科书)6时,在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国防现代化。这样,我们党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0的思想。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正式宣布,要在20世纪末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0。

把实现/四个现代化0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我们党不懈探索的结果,深深地烙刻在新中国建国后30年的艰难创业史上。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和某些主观认识的制约,当时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只是初步的,/四个现代化0的内涵更多地是一种传统现代化的概念。同时,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国际

32

国内形势的变化,这些有益的探索在实践中没有坚持贯彻下去,局面很快发生逆转,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了重大冲击。

/文化大革命0的沉重灾难和深刻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仅仅建设物质层面意义上的现代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在/四个现代化0的基础上,增加了/高度文明、高度民主0的现代化内涵。随着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进一步深入认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深入阐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基础上,逐步放弃了/高度的0提法,明确地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0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并提出了分/三步走0的发展战略。在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党的十五大将第三步发展战略分解为新的/三步走0战略,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随着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把/和谐0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从而将/富强民主文明0三大目标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0四大目标,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0。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了这一重要论断。

从建设/四个现代化0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0、再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0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极大地拓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它说明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化,对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更加全面,思路更加清晰,理论更加成熟,方向更加明确,实践更加理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0的现实目标,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层面,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民生文明0和生态文明有机统一的总体布局。抓住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0的现实目标,就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的前提、基础和根本。

二、社会主义是经济富足的社会。/富强0就是经济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党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0、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0,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着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这两大任务,都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肩上。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我们党完成了第一大历史任务。

建国后,我们党及时地提出了工业化和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当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又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0的历史任务。虽然由于历史的曲折,在一段时期,我们也曾有过一种/怕富0的思想观念,以为/穷则革命,富则变修0,甚至荒谬地把/民富0与/国强0对立起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给/富0恢复了名誉,把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针对把贫穷当作社会主义的荒谬观点,邓小平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从而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扭转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党坚决果断地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根本转移,下定决心排除任何干扰,一心一意地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邓小平说: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我们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 /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0他说,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不但是给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道路,更重要的是向全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成为激励全中国人民奋发努力的伟大目标。

由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更快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党开启了以市场经济改革推进我国经济现代化的/伟大创举0。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这是前人从未走过的路,我们党成功地破解了这一被称为/世界性和世纪性的难题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它把市场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个重大的社会变革结合在一起,从而大大地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步伐,加快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

把实现经济上富强作为激发全党全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现实目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不懈的政治主张。我们党一再强

33

调,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0,扭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一心一意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奋斗。党的十七大修改的党章总纲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0

三、社会主义是政治民主的社会。/民主0就是政治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人民民主当作社会主义的生命。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是以多数人和劳动者的民主代替少数人和剥削者的民主即资本主义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开始了艰辛探索,明确地把争取民主,建立民主政治作为我国的头等大事和社会主义政治的首要任务,努力寻求如何在民主法制的道路上管理国家。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明确提出了要树立/新民主主义的法治观念和道德观念0和/逐步实行比较完备的人民民主的法制0,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基层民主选举和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迈出了最关键的第一步。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八大这一时期,我们党逐步树立了/依法治国0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思想,民主政治建设沿着一条/法治0轨道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

由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民主脱胎于具有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的传统,又是从革命战争年代解放区的体制架构演变而来的,同时由于全党对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思想理论准备也相对不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在实践中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0式的/大民主0,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0的重大失误和重大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吸取/文化大革命0的惨重教训,拨乱反正,把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把民主建设同法制建设紧密地联系起来,强调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党开始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把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用法制保障民主,切实推进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0;强调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步一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在确立/依法治国0为基本治国方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0的奋斗目标。/法治0与/法制0虽是一字之差,却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认识的深化,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提出的更高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到关键阶段的新特征出发,高度重视并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0的基本治国方略,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创造性发展。我们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0的目标,强调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我们党明确地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战略任务,进一步强调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我们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应该说,在实质上已经做到列宁所说的/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0当然,从实质上高出/百万倍0到实践形式上高出/百万倍0,还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实现。

四、社会主义是文化先进的社会。/文明0就是文化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是与思想上保守、精神上愚昧、文化上落后相对的思想上进步、精神上进化、文化上先进的状态。可以说,我们党的诞生就是先进文化发展的产物。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先进文化建设,重视用人类文明成果武装自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所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不仅要有新政治、

34

新经济,还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0,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0。建国前夕,他预言:/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0?

建国后,我们党即刻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先后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0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0的文化建设方针原则。在党的带领下,人民群众迅速剔除头脑中的旧观念、旧意识,树立起新观念、新意识,进步、平等、民主、妇女解放等先进观念深入人心,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奋发图强,迸发了前所未有的创造能力和劳动干劲,使我国的科学、教育、文化艺术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历史条件局限和受到/左0的思想干扰,后来出现了一些失误,如文化的政治作用被随意夸大,文化领域成为政治斗争的演练场,最终酿成了/文化大革命0的沉重教训。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针对极/左0路线对思想文化建设所造成的严重破坏,从思想上进行拨乱反正,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使我国的文化建设重新进入到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上,我们党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当作最大的政治;始终强调在指导思想上不能搞多元化,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在坚持/二为0和/双百0方针的基础上,还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广泛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强调要敢于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民族创造的先进文化成果为我所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深入发展,我们党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强调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要将文化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软实力0,提出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同时,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把文化理解为软实力,把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凝聚力放在树立和捍卫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上,表明我们党对文化的本质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说明我们党已经有了符合现代文明发展基本规律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一个十分迫切又相当艰巨的历史任务。只有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提高了,中国才能强盛,中国文明才能复兴,中国才能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在一个文盲充斥、拜金主义横行、政治腐化、道德堕落的国度,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党在长期为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奋斗的过程中,向全国人民昭示了社会主义的远景目标和社会主义新人的人生境界。我们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发挥着巨大吸引力、凝聚力和整合力,从而建构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五、社会主义是社会和谐的社会。/和谐0就是社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党始终把建设和谐社会摆在重要位置,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0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美好社会理想。马克思曾充分肯定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倡社会和谐0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0,也曾预言未来的共产主义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将形成真正和谐的关系,是/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0à。实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

/和谐社会0的概念虽然自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出现在我们党的文献中,但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的艰辛探索自建国后就开始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现我国社会和谐提供了根本前提。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我们党即着手着力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一系列事关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毛泽东通过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与建设中各种矛盾的认真研究,创立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正是由于正确处理了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和谐因素,新中国经济建设快速恢复,政治清明,党风优良,社会稳定,思想文化活跃,人民充满理想和激情。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0的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针等,体现了我

35

们党探索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成果。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党对建设社会和谐有了越来越深入的思考。可以说,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不能乱,稳定压倒一切等重要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我们党发现并尤其重视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分配不公问题。邓小平指出: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0/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0á他要求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关于文明和谐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党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上,强调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明之间应该互补共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上,强调从/二大文明0到/三大文明0再到/四大文明0协调发展。继党的十六大提出/和谐社会0概念后,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进一步将/和谐0与/富强民主文明0联系起来,勾画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强调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没有社会和谐,就建设不成社会主义;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生动局面;强调要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生态文明和以新的国际安全观为基础,维护新形势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目前,我国已进入机遇难得的/黄金发展期0和充满风险的/矛盾凸显期0,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指向和前进方向,体现了我们党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有机统一。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0的现实目标,与我们党所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目标,即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共产主义理想状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是一个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0,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和价值指向,是人的本质的最高价值体现,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实目标所要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是我们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奋斗目标或最高纲领。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其根本动因都是为了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然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长期过程,它贯穿并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0的现实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0理想目标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和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不成熟、不发达、不完善的实际,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首先必须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0的现实目标,这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社会主义不发达,看不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否定人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是错误而有害的;忽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看不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是错误而有害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0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实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想目标的价值指向。它规定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发展趋势,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注释:

15毛泽东文集6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页。

o5毛泽东选集6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

?5毛泽东文集6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

??5毛泽东著作选读6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5、692页。

?5周恩来选集6下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

?参见戴木才、田海舰:5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依法治国0基本方略的探索历程6,5江西师范大学学报6(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à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03页。

á5邓小平年谱(1975-19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责任编辑郭强)

36

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发表时间:2014-05-07 来源:四川日报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凝练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仅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而且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这八个字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建设现代社会的根本价值遵循。 自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 自由,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美好价值形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真正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而是可以自由地做正确的事情”;从“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到“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由的认识和追求。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日起,就将实现和维护人民的“自由”作为己任。党的七大将“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作为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以及宗教信仰自由,通信自由等诸多自由。 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社会成员在经济上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政治上共同享有平等权利,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最广泛的自由权利。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 平等: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准则 平等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状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准则。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到“等贵贱、均贫富”;从“平等就是穷人不占富人的便宜”到“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平等的认识和追求。

《我理想中的社会》八年级作文5篇

《我理想中的社会》八年级作文5篇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但幻想归幻想,现实中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呢?答案是肯定不会有的....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我理想中的社会》八年级作文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理想中的社会》八年级作文5篇1 大道之行也,夫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帮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但幻想归幻想,现实中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呢?答案是肯定不会有的! 纵观古今,有哪朝哪代有过如此情况?即使在我国古代全盛时期的唐朝,也不过是治安与人民收入好些而已,但这也是只限于长安、洛阳和江都等些大城,在皇帝力所不逮的地方,仍是依旧。老师曾说过六七十年代人们相处融洽,盗窃之事几乎没有发生,但试想一下,当时又有谁够胆去犯罪呢?那时,“”作乱等轰动全国,许多人趁机起哄,抓拿知识分子叛以死罪,不仅如此,很多人还被冠是“莫须有”的罪名,人们自保还来不及,怎么还会去犯罪?况且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库空虚,人民身上没多少

个钱,既然没钱,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得益冲突,因此人们相处也融洽很多。 “水清则无鱼”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我们不可能令每个人都那么大公无私,他们都有自己对善恶的判断,每个人都可以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就如战争的双方都不会认为自己是恶人,而是打着正义的旗帜,这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钱不是万能,但没钱就万万不能。”这句话说明了钱并不是什么都可以买到,但却也点明了钱的重要性。在现今社会上,人们辛苦地工作为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三餐温饱了,而钱正是生活的有力保证。从远古时候的以贝壳换货物发展到现在的人民币,美元等一直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的意义已不仅是货物流通的凭借,而且是刺激经济贸易的`重要物质。人们辛勤劳动的原因也大多是由于物质上的刺激而产生的。因此“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已”的情况是不会有的,不然怎么会有贫富之分呢?况且如果没能物质上的刺激,人类又怎么会进步呢? 正如世界上没能一件完美的精品,而一件完美的精品是使缺陷降到最低,使缺陷成为完美的阶梯。人类虽不能建立一个完美的世界,但却可以以此作为目标去奋斗,使人们向完美迈进。 《我理想中的社会》八年级作文5篇2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背诵课文.2.、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不少于500字

大道之行也——《礼记》 一、作者作品简介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其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二、知识拓展 四书: 《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三、写作背景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读准字音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n )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门闩(shuān ) 四、学习课文

(一)读课文:自读【诵读指导】 第一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三句用排比对偶句式,共有四组,每组后当作一顿,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四句“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闭而不兴”中“闭”属下读。“而不闭”一语后停顿可稍长。末句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二)读课文:齐读注意文中的生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等;边读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 (三)读课文:自由朗读,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行,施行. 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jǔ)通“举”,选举培养 选举有贤德的、有才能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动词,以……为亲可译为奉养、赡养动词,以……为子可以译为抚育。 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 矝, 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分,职业、职分归,女归宿 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

社会核心价值观总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总结 我校自开展认真学习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以来,行动积极,迅速成立了以校长钟景云为组长,以德育副校长张艳清为副组长,以德育主任及各年级班主任为组员的领导小组。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宣传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校首先拉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横幅、在校园内安排专门的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发动,营造氛围。建立了以班主任为主体,任课教师齐抓共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格局,并把班级管理和育人效果纳入了教师个人考核。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宽泛、不易理解的特点,我校确立了以开展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向学生渗透核心价值观的思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与行为习惯培养结合起来,与学习美德少年先进事迹和争做美德少年结合起来。具体活动总结如下: 一、利用校园文化,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氛围, 在校区醒目的北楼大厅前挂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横幅; 设置专一宣传栏,大力宣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二、以班为单位组织宣传、学习,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等进行宣传,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同时,各班开展针对性的深入认识和理解24个字的內容,在上班会课时一二三年级书写、听写、熟读并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并将书写工整的学生稿件收集展出;四五六年级组织学生开展书法、朗诵、读后感、演讲等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五六年级每班选交学生学习心得2篇进行展岀。 我们深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学校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为此,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践行文明行为,将培养学生们的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和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引导全校同学进一步增强讲究文明礼仪的思想意识,并不断把文明礼仪意识化为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走文明路、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的好风尚,让文明礼仪之花香飘进校园,让学生真正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校开展了“走文明路,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建文明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制定了共和镇中心小学学生礼仪规范。利用国旗下讲话,倡议学生“向不良行为告别”,并进行了“告别不良行为,做文明青少年”的签名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真正懂得了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在全校形成了人人懂文明、人人讲文明、人人践行文明的良好格局。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已经在我校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成绩只代表过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我们的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形式,努力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而贡献力量。

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1101042 社会学张雯茜 每个人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标准不尽相同,有老子“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领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也有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又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友分,女有归”的理想社会。虽然想法不尽相似。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即理想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在我看来这也是理想社会的基石,有了和谐包容可以创造未来,丢了和谐包容可以毁掉未来。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古人通过神化,传说来寄托的理想社会,今天正一步步地变为现实,“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意境,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已变得“弹指一挥间”那么容易,科学技术正以讯猛的速度,不可阻挡地向前发展,一切都变得更美好,变得更方便,更快,更高,更强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追求,成为年轻人的座右铭。但在社会迅速发展,物质欲望不断膨胀的同时,我不禁疑惑,现在的社会是大家理想中的社会吗? 工业革命至今仅仅200多年的历史,世界已变得光怪陆离,贫富悬殊,资源匮乏,环境污染,道德沦丧,文明倒退,以至于今天的社会乱象丛生,就拿现在生活的这个社会来说,战争暴乱不断,食品安全危机,珍贵能源短缺,煤矿事故频发,人情疏离冷漠,这一切都令人恐慌,工业化进程能走多远?人类文明进步还能走多远?物质的发展跟得上欲望的膨胀吗? 我们的社会已到了往那里走,该怎么走的重要十字路口,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不禁要问,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在我看来,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把人们脱缰的思想和欲望拉回现实生活,回归自然,回归平静,实现理想社会。人的欲望在没有约束的条件下是没有止境的,而物质财富是有限的,两者永远不可能相匹配,但人的欲望通过引导和教育又是可调控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崇尚俭朴,乐见平淡,甘于寂寞,使人们在忧虑中看到一片光明和希望,。 理想社会不是人人可以享受别墅、豪车,也不是每个人可以不劳而获随心所

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当代价值

成人高等教育 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 所学专业:2014级小学教育本科班 学院(函授站):文学院 学生姓名:xx 指导教师:x老师 论文题目: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当代价值

目录 摘要 (3) 引言 (4) 1、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的概念 (5) 2、和谐的哲学内涵 (5) 2.1人与自然和谐 (5) 2.2人与人和谐 (5) 2.3人与自身和谐 (6) 2.4人与社会和谐 (6) 2.5国与国和谐 (6) 3、和谐的基本特征 (6) 3.1包容性 (6) 3.2差异性 (7) 3.3互补性 (7) 3.4平衡性 (7) 4、和谐的核心功用 (8) 5、传统“和谐观”的当代价值 (8) 5.1“和而不同”与独立文化价值 (8) 5.2“兼容并包”与文化融合精神 (10) 5.3“和实生物”与多元文化内涵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摘要 内容摘要:正一切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都是由一些相对稳定的思想元素所构成的。这些思想元素对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着奠基与导向的作用。在先秦诸子百家富有原创性的思想中,儒家强调中庸的和谐观,墨家提倡兼爱的和谐观,管子提出爱民的和谐观,道家强调自然的和谐观,法家主张法制的和谐观,而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是儒道文化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谐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促进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文化和谐观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和谐的词源涵义、哲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意义、哲学定义等方面的系统观念。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多元化;和谐观;当代价值

我心目中的中的理想社会

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古往今来,多少先哲对理想社会做了无数个假设模型,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老子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理想社会;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世间纷纷扰扰隔绝的理想社会;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想社会;西方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理想社会等等。每个人心目中理想社会的标准不尽相同,想法不仅相似,那么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哪一种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模型。 我眼中的理想社会并不是“终极的”、“完美的”人类社会。无法和礼记中提到的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大同社会想媲美。没有痛苦也就没有快乐,所以,人们常常谈论的完美世界对我没有任何吸引力,我认为我们应该现实一点,而不是思绪空无边际的幻想,理想社会并不是遥不可及或虚无飘渺的,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从五个方面体现: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及环境。(一)政治方面: (1)、公民:首先,每个人在法律和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不应因为其它一些因素(经济、性别、族别、身体状况等)而在法律和人格方面有不平等。其次,作为国民应该享有政治上的应有的权利,选举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等权利,以及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最后,公民还应该享有监督国家政府机构工作的权利。

(2)、国家:首先,制定和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努力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社会政治氛围,倡导人民积极有序参与政治,管制政治;其次,积极接受接受人民的监督,并做必要的政务(除国家机密或重要事项)公开,积极做“阳光政府”;最后,国家积极治理腐败问题,对于腐败的个人或团体给予严格的惩罚。腐败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 (二)经济方面: (1)、国家从社会各方面促进国家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人们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得到解决,人们基本生活有保障,快乐幸福; (3)、人们各有所职,就业问题不再烦恼人们,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文化方面: (1)、每个人都能接受科学知识教育,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得到提高; (2)、社会的文化气息浓厚,各种文化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3)、人们有良好的道德意识; (四)、社会生活方面: (1)、有良好的社会秩序,各社会机构有序运行,人们按良好的社会秩序生活、学习、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不同层面的内涵分析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不同层面的内涵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各有侧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侧重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侧重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侧重个人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涵。“富强”,即富足强盛,是经济价值目标。它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创造出足够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的要求。这是近代以来人民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体现为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文明”是文化价值目标,其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和谐”即和睦协调,是社会价值目标,其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各种矛盾处在可控的范围内。“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方面强调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最核心的价值导向。“富强”是基础,“民主”是保障,“文明”是灵魂,“和谐”是目标,四者构成有机整体,体现了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诉诸于社会管理实践而形成的基本价值导向,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和新境界,体现了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自由主要指人与自然:人的生存发展能力;人与社会:享有法律规范的权利;人与自身: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平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标准,其内容指权利平等———国家保障所有公民享有广泛而平等的权利;机会平等———社会为每个公民平等地提供其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机会和条件;结果平等———每个公民可以平等地分配全社会的劳动产品和价值物。社会公正的核心要义就是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利益分配上给予每个人所应得的。法治的内涵有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并在整个社会规范体系中确立“法律至上”的原则;对包括政府权力、政党权力、司法权力、军事权力、议会权力等所有公权力的合理配置与制约。对民个人权利和自由的确认、保护和规范。自由是前提,平等是基础,公正是底线,法治是保障,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涵。“爱国”即热爱祖国,自觉维护祖国的独立、统一、尊严、荣誉和利益,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爱国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公德。“敬业”,是职业道德,要求人们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忠于职守,提高技能,精益求精,敢闯敢干,开拓创新。“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个人处理与他人、社会、国家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要求,要求以信立业,以质取胜,讲信誉,守诺言,没有隐瞒欺诈等行为。“友善”,是对公民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上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要求人们修身律己,与人为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公民对国家、对职业、对社会、对他人应持的态度和应尽的责任。它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为提升广大人民群众道德修养达到更高境界提供了核心的价值导向。 ;.

中国传统和谐社会观

中国传统和谐社会观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 潘岳发布时间:2006-08-07 06:00光明日报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一、人与自然和谐。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儒、佛、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基本一致。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还落实到制度上。如孟子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危的基础,即所谓“王道之始”。 二、人与自身和谐。儒家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儒家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道家也主张以谦下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主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有了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自我的锢蔽,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执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佛家讲修来世,力图以事事无碍的超然态度进入一种彻悟的心灵境界,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 三、人与人和谐。孔子提出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环境。并以“仁爱”为原则,实施两条途径: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世界各大文化、宗教中都有相似表述,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儒家重视“礼”,主张通过“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这便是“礼之用,和为贵”。道家也反对人与人

我心目中理想的学校

我心目中理想的小学 作者:张晓雷 摘要教育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车轮,教育是一份造就未来的伟大事业,教育是促进我们茁壮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从小到大,我们一直都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是造就未来的事业,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但是教育不是企业工厂。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在未来世界生活得更美好。教师对于教育的本质目的的理解和认识,直接决定着他的工作态度、方式、途径的选择和潜力的发挥 关键词传统教育;自由教育;小学。 理想中的小学教育什么样?有人说,这个主题很有诗意,但讨论起来却很残酷,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理想中的小学教育应该什么样,但当我们面对现实时,我们又只能把理想搁置起来,无奈地为孩子作出各种选择和安排,“什么都从小抓起”,用他们童年的幸福和快乐换取未来的成功。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讨论理想。因为,理想给了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果连理想都不谈了,那我们就真的只剩下梦想了。 有人说,教育的理想是天使,教育的现状是魔鬼。这话有失偏颇,却也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当下不少人对教育的不满。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就提出,当前的小学缺乏三种教育:一是公民教育,二是生活教育,三是平民教育。这种缺失使得我们的教育出现了这样的怪圈,即所谓的好小学是把初中的课上好,好初中是把高中的课上好,好高中是把大学的课上好,而大学却在讲小学、幼儿园就应该学的东西,比如养成教育。 我认为理想的教育应当是以快乐为前提,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习惯的养成和方法的学习和积累. 首先是快乐,因为只有快乐才有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坚持不懈学习的动力,只有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取得的成功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成就。在愈来愈激烈和残酷的社会竞争面前,在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现在大多数的父母都在担心孩子未来生活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为了孩子将来生活过得高人一等,能胜人一筹。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就将本应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的孩子,用所谓的兴趣班和培训课把小鸟关在了封闭的牢笼,把孩子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并且自以为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全然不顾孩子的意愿。忘记了揠苗助长的寓言,让孩子失去了人生中一段本应快乐的童年,而换来的往往是物极必反的结果。其实适当的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他们会对自己所选择的事情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以快乐的心情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这是教育的最佳形式。 最后我认为要注重方法的学习和积累. 方法包括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方法。古语:“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 ,学习本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脑力劳动,只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想的教育应当是教会方法,而不是一味的题海战术。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教授,我认为更应当是对做人的培养和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在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缺少对素质的教育,对责任的教育,现在的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往往太过以自我为中心,眼中只有他人的错误,苛求老师完美,而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举个例子来说,学生可以上课睡觉,而老师却不可以。学生可以不交作业,而老师却不可以不判作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个人理想是指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的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所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设想。社会理想是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是全体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标。这二者辩证统一,相互制约,存在密切的关系。 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基础,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活生生的实践中。 社会理想指导个人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的条件,违背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很难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 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我们必须重视个人理想的树立和实现。但是,当社会理想同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的时候,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可以做出最大的自我牺牲,使个人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指导性,又极具包容性。一方面,它凝聚着党、国家、民族、个人利益和愿望,是全体社会的共识,是号召全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另一方面,在这个大的理想信念的框架中,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形成自己在生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理想,个人理想的多样性也使社会理想更具活力。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到一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真正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重视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重视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来源:《人民日报》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这一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熏陶和培育了一代代志士仁人和英雄才俊,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得以维系。今天,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成果,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安邦治国、品德修养、成就事业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如天下为公、报效祖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容乃大,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崇德重义、修身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这些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追求和谐,崇尚和美。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和谐问题很早就受到众多先哲的关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比如,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家讲“知和曰常”,墨家提倡“非攻”、“兼爱”,法家主张制定和实施法律以维护社会稳定等。这些思想虽然带有历史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固然要发挥今天人们的聪明才智,但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传统文化可以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其中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见利思义,推己及人。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以及开拓创新精神。但市场本身也存在着负面效应和消极因素,容易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这些都是社会和谐的腐蚀剂和社会矛盾的催化剂。如何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又有效防止市场的负面效应,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强调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强调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强调见利思义、推己及人,强调与人为善、诚信待人。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社会力量、协调利益矛盾的重要作用,值得继承和弘扬。 兼容并蓄,有容乃大。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对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的文明成果,不仅保存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文物古迹、典章制度中,而且渗透到我们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在中国绵延相传两千余年,甚至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具有强大的兼容性、柔韧度和渗透力。儒家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其他形态如诗词、戏曲、小说、音乐、绘画、建筑、民俗甚至日常语言的渗透和影响无处不在。一些道德规范、名言警句,在群众中脍炙人口、深入人心。这是我们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良好群众基础。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只要我们引导得力、措施得当、运用得法,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修身立德、积极进取,扬善抑恶、提高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十分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毛泽东同志非常珍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他指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其中也有人民的东西,反封建的东西。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遗产。毛泽东同志把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带有“中国的特性”,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经常借用中国传统典籍中的典故、成语或警句,如“实事求是”、“愚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在联系 一、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基础。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相比较,显得更加细化,也更具可行性。只有将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落实,才不会使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成为空中楼阁。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基础。爱国是针对公民的基本政治操守而言的,作为一国公民就应热爱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国家,为这个国家尽一份微薄之力。当全体公民都谨记爱国,国家的富强民主、社会的公正法治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济基础。敬业是针对公民的职业道德而言的,每个公民都在这个社会扮演一个较为固定的角色,而这个角色的取向主要基于这个公民从事的职业。这就要求每个公民都能热爱所从事的职业,站好本职岗位,为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这样,国家的经济发展才会有更为坚实的基础,对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诚信、友善是针

对公民的个人道德而言的,每个公民在这个社会都有一张关系网,这张关系网能否畅通稳固的关键就在于公民的诚信水平。只有有了诚信这一底色,才可能得到别人的认同与支持,这个人才能在社会站稳脚跟。只有以与人为善、团结友爱作为润滑油,才能使这张关系网联结得更加紧密和谐,其道德水平才能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进一步而言,由于公民是社会的节点,当每个公民都能诚信做人、友善待人,则有利于社会层面的公正、法治和国家层面的文明、和谐价值观落到实处。 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核。以笔者的理解,自由、平等更多地表现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取向,而公正、法治更多地表现为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然而,公民的联结主要落实于社会,国家对公民的影响也主要通过社会这一纽带。可以说,社会是介乎公民与国家的中介,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源于公民和国家的作用力。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所在。 自由、平等是满足公民价值准则的内核。自由、平等是公民在社会层面交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理念,这样的理念折射出公民的精神面貌,也折射出公民的价值取向。同时,只有谨守自由、平等的理念,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更好地推动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因此,自由、平等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核之一。

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 中国是一个拥有无限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我对祖国的发展、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现如今社会中有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发生,这些现象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因此在我心中有一个理想社会…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政府官员廉政为民、官民和谐的社会。伴随着中国不断的向前发展贪污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很多地方“贪”“受贿”已经成了一个潜规则,你不接受 这个潜规则你就无法生存。我国公务员人数每年递增20%,而且用于公务员吃喝的公款竟 是教育经费的好几倍。更有甚者有些官员滥用职权欺负弱民。在理想社会中以上现象都不会发生。当官是为了给民做主,官员各司其职、严于律己、爱民如子、公平执法与子民共享繁荣。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重视教育、科学教育的社会。当代教育给人的直观印象,多是光鲜的教学大楼、现代化的电气化教室、规范的通用教科书、数目繁多的考试、五花八门的证书以及想象中的功名富贵、读书和教育只是生存的必要技能和手段。在理想社会中教育不是这样的,教育是追求卓越使人变得优秀;教育是为了造就卓越的人,是对智慧、思想、创造精神、想象力和崇高价值的追求。学生不再是为了成绩而学习,而是为了成长而学习。这样的教育才能教育出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 我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互助互爱的社会。在路上遇到有老人摔倒人们避而远之、有人搭讪问路一句“不知道”躲开、公交车上对老人孕妇视而不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这样的社会让人感到寒冷。在我心中理想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温暖和善良的,每个人之间都是真诚的互信、互助,人与人之间没有欺骗讹诈,每个人都是热情善良的。尊老爱幼、互助互爱的社会才能让人感到温暖。 我坚信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严于律己、积极配合,这样的社会就会不仅仅出现在心里,而是变成现实!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贡献给世界的一个普遍价值观,可以与西方文化倡导的“自由、民主、人权、法制”的普遍价值观相提并论。中国的经典书籍《礼记》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妙与和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和谐”理念最早的文字表述,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期。“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从此中国人民对和谐世界的探索与追求不断延续,直至今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本文就此简单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思考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以期合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从而加快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构成 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道家和佛家思想为两翼的文化思想体系。 在孔子、孟子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后,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贯穿了中国从先秦到“五四运动”以来几千年的历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中国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读“四书”,即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读物——《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除了儒家思想以外,道家和佛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美的补充,儒、道、佛三家水乳交融、和谐共存,构建了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说把握住这三家文化的内涵,就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对和谐社会的思考和贡献。 二、道家文化的自然和谐观——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文化与儒家思想简单地说是一种对立统一。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儒道两家文化既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补充,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道家文化认为只有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万物在不断变化,万物变化所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律是“物极必反”,这种思想来自道家的祖师——老子。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方向发展,这些性质一定会使它转向自身的反面,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所以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掌握“度”这个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切中利益的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慨括为“三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和谐、文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建小康、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光荣使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和深刻内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表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8个字,是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已经写入党章和宪法,反映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愿景,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

观中居于统领地位;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8个字,既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的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社会目标,又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追求和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在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的底线伦理,是作为价值主体的每个公民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德规范,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基础地位。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抓舆论引导,二要抓学习提高,三要抓实践养成,四要抓文化涵养,五要抓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公务员为群众办好的每一件实事,是敬业的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每一件商品,是诚信的代言;看见需要帮助的人热心上去搭把手,是友善的暖流……每个人都是道德建设的奉献者,也是道德风尚的受益者。作为城市文明创建一份子的我们,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投身到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中,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会融合,协调发展。 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的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的共鸣和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如何在多元思想的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从国家、社会、公民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