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 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 犍十四世孙。小编整理的元稹的诗的特点,供参考!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和白居易 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文学主张与白居易相近,提 倡杜甫 “即事名篇, 无复倚傍”的精神, 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写过一些 《乐 府古题》和《新题乐府》,借用乐府的体裁,自出新意,借以“讽当时之事,以 贻后代之人”。他还写过不少古诗 和律诗,其中也有讽刺现实的,称作“古讽”、“律讽”。此外,他还写过 不少古今体艳诗和悼亡诗,言浅情深,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他的《离思诗其四》、《遣悲怀三首》都是其悼亡诗中的名篇。其中诗句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 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元稹的诗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在诗歌 形式上, 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 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 韵同而意殊。 有《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 100 卷。 元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 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 腐 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 一、元稹生平简况 元稹,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人。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十五岁 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 等职。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 曹参军。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
1 / 11

荐,得到穆宗李恒的重用,一度出任宰相。不久,调任同州刺史。文宗太和时, 任武昌军节度使,死于任上,年五十三。 二、元稹的思想概况 元稹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思想在他身上兼而有之。由于元稹从小受 到儒家思想的教育,所以,年轻之时,儒家思想在他身上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 在 安史之乱后,人们惧怕战乱,热望和平,渴望中兴。面对民不聊生、千疮百 孔的社会现实, 元稹和其他英雄豪杰一样, 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儒家精神成了他 所追求的目标。他从小饱读儒家经典,接受孔孟学说较多,其人生理想是“安人 活国,致君尧舜,致身伊皋”(白居易)。辅佐时君,使之成为尧、舜般的帝王, 使自己成为稷契、皋陶、伊尹般的贤臣,是初唐和盛唐以来诸多名相和大诗人的 宏愿,杜甫、李白 、陈子昂等人都是如此。元稹十分崇拜他们,尤其崇拜杜甫,精读了杜甫大 量现实主义作品,自小就“哀民生之多艰”,产生了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抱负。在 信奉儒家“达者兼济天下”这点上, 他和白居易完全一致。 他曾回忆年轻时的志 向说:“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达则济亿兆,穷亦济毫厘。济人无大小,誓 不空济私。”(《酬别致用》)而欲兴利除弊,治理天下,首先要认清社会矛盾, 看透社会的弊端。认识社会弊端,他有切身体会,同时又广泛收集资料和进行系 统研究。 从他的诗文可以看出, 他一直强调以“百姓心为心”, 体恤百姓之困苦, 轻其徭戍赋税,抑制权豪、藩镇、宦官,改进科举,选拔经世致用之才,广开言 路,亲贤臣远小人,澄清吏治,去除宫市之弊,经略边疆,以重治贞观、开元之 治。 元稹不仅提出了系统的革新主张, 而且能身体力行。 在拾遗、 监察御史任上, 他态度激进,不畏权势,严惩恶吏。 在元稹屡遭贬谪之后, 他的思想开始由儒家思想逐渐转向佛道思想上来。 他 希望能够从佛道思想中找到解决人生苦闷的方法, 这是他思想处于矛盾中的表现。 一方面他理直气壮, 虽累遭打击而不悔, 曾自励曰: “此意久已定, 谁能求苟营! 所以官甚小, 不畏权势倾。 金埋无土色, 玉坠无瓦声。 剑折有寸利, 镜破有片明。 我可俘为囚, 我可刃为兵, 我心终不死, 金石贯以诚! ”( 《思归乐》 )读罢此诗, 其高贵品格、坚忍不屈,毫不逊色于“革命烈士”,足见元稹骨子里有一种傲视 苍穹、 不与世俗权贵同流合污的浩然之气。 这种品质决定了他不可能去巴结权贵, 献媚他人。但另一方面,他又彷徨苦闷,借酒浇愁,萌生出归隐的念头,并不时 从佛、道说教中寻找精神寄托。元稹读《老子》、《庄子》,炼服丹药。另一方 面,他还频繁与高僧往来,寻佛问道,从而接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三、元稹诗歌中的佛教思想 1.早年的佛教信仰
2 / 11

元稹一生创作了数百首诗歌,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与佛教有关的。 从这 些诗歌中, 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元稹最直接提及自己佛教信仰的 诗歌是《离思》诗,诗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从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的妻子名叫韦丛,是太子太保韦夏卿的幼女,嫁给元稹时,元稹正身家 寒素。贫贱夫妻,相濡以沫,但韦丛年仅二十七岁即英年早逝。后来元稹官居高 位,俸钱百万,妻子却不能与之共享,元稹极为悲哀,常以诗抒怀。这首诗歌就 是表达元稹对早逝妻子的怀念之情。 诗人用了两个比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达了他与韦 丛爱情生活之美好、 惟一和不可替代的情绪。 后两句则由此而深情地表达“取次 花丛懒回顾”的坚贞。 元稹说自己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么坚贞, 一方面是因为自己 学佛修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韦丛的思念。 元稹还在多首诗中提到自己早年信佛,如其被贬通州之后作的《遣病》诗中 说: 自古谁不死,不复记其名。 今年京城内,死者老少并。 以此方我病,我病何足惊。 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 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 况我早师佛,屋宅此身形。 元稹由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因而在其诗歌中经常会用佛教术语来描述客 观事物。如《杏园》诗云: 浩浩长安车马尘,狂风吹送每年春。 门前本是虚空界,何事栽花误世人。 唐代的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会,木结构的平房小楼,和深宫宅院,容纳了 百万人口,北方多旱,每天滚滚车马扬起尘土,遮天蔽日。这里借喻长安不仅是 红尘深处,而且有万丈红尘。 “狂风吹送每年春”, 春天的长安又是风季, 这里借喻中唐以来, 朝政多故, 年年都有不测之事。 在狂风扬尘的春季, 桃李杏花在长安城仍然随处可见。 元稹在杏园发出了如 上感慨:万法本空,出入本空,今天出门不知还能不能回家,又何须栽这一园的 花来惑乱世人呢。 2.元稹的赞僧诗 在元稹撰写的佛教题材的诗歌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赞诵高僧德行, 或描写由 俗入道的事迹。也有描写寻僧不遇的诗歌。如《智度师二首》即是描述智度师由 战将投归佛门的事迹。诗云:
3 / 11

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禅衣。 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 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 在诗歌中,元稹讲说了智度禅师在四十年之前曾经是一个驰骋沙场的战将。 后来由于感悟世事沧桑,变化无常,放弃了功名利禄,投身佛门学佛修道。没有 刀光剑影的厮杀,却多了一份闲适心情。想想过去曾与史思明厮杀突围,一切都 是过眼云烟。 当铁衣抛却穿上衲衣之后, 自己才真正感觉到一种远离尘嚣的轻松。 关于描写由俗入道相关的还有《志坚师》云: 嵩山老僧披破衲,七十八年三十腊。 灵武朝天辽海征,宇宙曾行三四匝。 初因怏怏剃却头,便绕嵩山寂师塔。 淮西未返半年前,已见淮西阵云合。 这首诗歌是描写志坚师在出家三十年以前曾是一个南征北战的将军。 在历经 世事变迁之后,他才由衷地感觉到人世的无常变化,由此产生对佛门的向往,并 在经过嵩山拜祭圆寂的禅师之塔后,终于入迹空门之中。 元稹在诗歌中还讲述了一些注重说法修定的高僧。他在《定僧》中说: 落魄闲行不著家,遍寻春寺赏年华。 野僧偶向花前定,满树狂风满树花。 诗人由于官场失意, 为了消遣苦闷的心境, 在这大好的春天来到寺院中欣赏 春光灿烂的春景。 在这荒郊野外的寺院中, 见到一位高僧安坐在盛开的花丛边静 心禅坐。满树春花与高僧相映成趣,令诗人很羡慕这种情景。 诗人还在《寄昙、嵩、寂三上人》诗歌中,以诙谐的语气说,上人们经常向 人讲说对治烦恼痛苦的方法, 却又偏偏将人生的死苦经常讲述给我们听。 现在这 些上人不是向人讲述痛苦之事, 而是告诉人们不生不灭的道理, 这使人没有对死 苦等人生产生各种痛苦的恐惧,因而心中更为放松;也不用操心如何对治,因而 心中更为清闲。诗云: 长学对治思苦处,偏将死苦教人间。 今因为说无生死,无可对治心更闲。 元稹还在《卢头陀诗》中介绍了一位坚持苦行的卢头陀高操的道行。诗云: 卢师深话出家由,剃尽心花始剃头。 马哭青山别车匿,鹊飞螺髻见罗睺。 还来旧日经过处,似隔前身梦寐游。 为向八龙兄弟说,他生缘会此生休。 这首诗歌是诗人拜望卢头陀之后所作, 在拜会中, 卢头陀向诗人讲述了自己 出家的缘由。头陀告诉诗人,出家关键在于降伏自己的妄心,当你不受世俗之心 的牵缠之时,你就能够舍弃一般人恋恋不舍的俗尘生活,身出家心也出家。经过 多年之后,诗人故地重游,昔人已去,自己仿佛在梦中游玩,因而,诗人说“他
4 / 11

生缘会此生休”。 诗人元稹还写有一些悼念高僧的诗歌。他的《寻西明寺僧不在二首》即是其 中的代表作。诗云: 其一 春来日日到西林,飞锡经行不可寻。 莲池旧是无波水,莫逐狂风起浪心 其二 碧涧去年会,与师三两人。 今来见题壁,师已是前身。 芰叶迎僧夏,杨花度俗春。 空将数行泪,洒遍塔中尘。 诗人在第一首诗歌中说,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自己每天都到西明寺,可是 物是人非,往昔高僧手持锡杖和经行、诵经的身影早已不见。寺院中的莲池中过 去是一平如镜的无波之水,我们现在来到这里,也不要追逐狂风起波浪之心。言 外之意是让人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 后面一首诗歌,则是诗人为怀念高僧而作,诗中的师父,诗人并没有说明是 何人,但我们从诗歌的内容中可以感知,诗人对这位高僧怀有很深的感情。 诗人去年还曾见到高僧,并还与其对谈。而今年来到这个西明寺,只见到高 僧所题在墙壁上的诗句。 禅师已经离开人世。 诗人还点明了来到西明寺的时间是 杨花落尽、菱角叶长满池塘的初夏季节。诗人睹物思人,泪如雨下,更加怀念这 位高僧。 3.赞颂道友诗 元稹不仅写了很多赞颂高僧的诗歌, 而且对于那些潜心佛教信仰的居士也倍 加敬佩。他曾写有很多赞颂道友潜心修行,以及抒发道友之间深情厚谊的诗歌。 如其《悟禅三首寄胡果》三首: 近闻胡隐士,潜认得心王。 不恨百年促,翻悲万劫长。 有修终有限,无事亦无殃。 慎莫通方便,应机不顿忘。 诗歌中的胡隐士(胡果)是元稹共同学佛的好友, 他虽然是居士, 但却能够身 在俗世心不染尘。 诗歌赞颂胡果习禅得到了一定的觉悟。 而且他的觉悟之处在于 他不怨恨人生百年的短促, 反而是因人不能得到解脱, 而万劫在六道中轮回感到 悲哀。 诗人在诗歌中称赞胡隐士是一位看破人生的真正觉者, 他不会因为人生的 苦短而抱怨, 而是经常为在六道中受苦的众生而悲哀, 希望这些众生都能够远离 苦海,同登觉岸。
5 / 11

百年都几日,何事苦嚣然。 晚岁倦为学,闲心易到禅。 病宜多宴坐,贫似少攀缘。 自笑无名字,因名自在天。 《悟禅三首寄胡果之二》是诗人元稹自己晚年对人生和修行的体验,他体悟 到闲静自在的修禅生活是人生的理想境界。 他将这种体验告诉道友胡果, 以共同 探讨佛法与人生。诗人认为人生短暂,没有必要为太多的事斤斤计较。人到了晚 年就会厌倦世间的很多学问,只有闲下心来才会达到禅境。诗人认为,当人生病 的时候,应当安心宴坐,贫穷之时还应当少攀缘。诗人将自己的体会告诉胡果, 认为这样就能够过得安然自在了。 近见新章句,因知见在心。 春游晋祠水,晴上霍山岑。 问法僧当偈,还丹客赠金。 莫惊头欲白,禅观老弥深。 诗人讲述了自己阅读经典的有关章节时, 常常会在内心中生起种种个人知见 和疑惑。诗人还能够以一种闲适的心境来游山观水,以体会禅悟的境界。诗人还 写到向僧人求法之时, 僧人通常会说些偈语来为他解答, 让他从偈语中领悟到问 题的答案。 诗人还告诉胡果, 不要担心这么多年修学, 自己黑发已经悄悄地变白, 而仍然学无所成,真正的修禅观心到年纪大了反而更容易成功。 元稹在《赠乐天》诗中描写了与白居易的深厚友谊,表达了自己闲适的生活 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看破世事,心无外物的心境。诗云: 等闲相见消长日,也有闲时更学琴。 不是眼前无外物,不关心事不经心。 4.寺院风景诗 元稹还写了很多游历寺院,描写寺院景致的诗歌。他的《古寺》诗便是其中 之一。诗云: 古寺春馀日半斜,竹风萧爽胜人家。 花时不到有花院,意在寻僧不在花。 诗歌中描写了古寺春末一天傍晚时分的景致, 此时夕阳即将落山, 寺院旁边 的竹林在春风的吹拂下凉爽宜人。 虽然没有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 但依然有花院 存在,还会给我们带来赏花的机会。此时,诗人笔锋一转,虽然古寺中有这么多 令人留恋的景象, 但这并不是自己的目的, 自己此行的目的是在寻访高僧并不是 太在意花草。 元稹还在 《度门寺》 一诗中, 赞颂了度门寺环境幽雅、 殿宇庄严、 法务昌隆、 梵音袅袅的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诗云: 北祖三禅地,西山万树松。 门临溪一带,桥映竹千重。
6 / 11

翦凿基阶正,包藏景气浓。 诸岩分院宇,双岭抱垣墉。 舍利开层塔,香炉占小峰。 道场居士置,经藏大师封。 太子知栽植,神王守要冲。 由旬排讲座,丈六写真容。 佛语迦陵说,僧行猛虎从。 修罗抬日拒,楼至拔霜锋。 画井垂枯朽,穿池救噞喁。 蕉非难败坏,槿喻暂丰茸。 宝界留遗事,金棺灭去踪。 钵传烘玛瑙,石长翠芙蓉。 影帐纱全落,绳床土半壅。 荒林迷醉象,危壁亚盘龙。 行色怜初月,归程待晓钟。 心源虽了了,尘世苦憧憧。 宿荫高声忏,斋粮并力舂。 他生再来此,还愿总相逢。 除了上面所介绍的几类不同内容的诗歌之外, 元稹还写有表现护生理念的诗 歌。如他的《修龟山鱼池示众僧》中云: 劝尔诸僧好护持,不须垂钓引青丝。 云山莫厌看经坐,便是浮生得道时。 元稹在诗中劝寺院僧人看护好放生池,不让外人前来钓这些被放生的鱼儿。 诗人说, 不要对坐在山间边看经边看护放生池感到厌烦, 这样做其实就是最好的 修行,说不定还是自己得道的时候。 元稹作为唐代有名的信仰佛教的文学家, 很早就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为官 之后,他不仅频繁参访寺院、与高僧往来问道,而且还以诗歌作为弘法工具,在 诗歌中描述自己的修行体验,阐释佛教义理,赞颂高僧的盛德,与道友交流修道 方法。由此可见,佛教思想成为他中晚年之后重要的精神支柱。
7 / 11

8 / 11

9 / 11

10 / 11

11 / 11

中国古代十大悼念诗词

第一首——《诗经·唐风·葛生》之:百岁之后,归於其居!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诗经·唐风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译文】: 葛生长覆盖住荆条,蔹蔓生在田野。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居处? 葛生长覆盖酸枣树,蔹蔓生在坟头。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睡眼? 角枕灿烂啊,锦缎被子鲜明啊。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白日? 夏季的天酷长,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长。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背景】: 这首诗被后人认为是…悼亡诗之祖?。关于这首《葛生》的主旨,历代学者多有争议。至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说。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 后世对这首诗评价极高,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就本诗的艺术魅力和对后世悼亡诗歌的创作影响而言,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诗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出生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葛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悼亡诗的滥觞,那生死不渝的爱情绝唱,可以穿越时空,成为每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梦想与期许。 第二首——《诗经·邶风·绿衣》之: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衣 ——诗经·邶风#

唐诗中的爱情诗

唐诗中的爱情 摘要: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自《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大胆抒写之后,历代诗歌中的爱情诗,佳篇叠现,层出不穷。唐代爱情诗在吸收前代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呈现出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当爱情与唐诗发生结合,爱情诗句就会散发的温柔墨香,纵使遥隔千年的烟尘透视,依然令人迷醉。爱情诗范围的大致界定赠内诗、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悼亡诗、恋情诗、艳情诗等。 【关键词】:唐代爱情诗类型诗人 爱情是一种缘分。一根红线,两段相思,三生缘定。爱情是一种人生。相儒以沫,不离不弃,挽着你的手,风雨一起经受。岁月沧桑如白驹过隙,陈酿的爱像一杯酒就像一出戏。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年以来,传诵不已,代代承传,它不仅被文人传唱,供在文学艺术的殿堂上,也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至今仍然鲜活而生机盎然。唐诗不仅是文学艺术,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唐朝人的生存形态,一种激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博大精神,唐诗的魅力无穷。 一、闺怨宮怨诗 宫怨诗与闺怨诗这两类诗都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 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闺”的本意是小门。古人建房其内室居住的往往是女眷,所以“闺”也常指代女性。“怨”,埋怨,抱怨也。 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王昌龄的《闺怨》一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以前,一心要丈夫早点博取功名,一个人在深闺还感觉不到丈夫不在身边的愁闷。可现在登上楼头不经意地看到,路边的杨柳树头早已是一片葱翠,自然田野里也少不了成双成对的踏青人,而自己身边却无人陪伴。这就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诗以白描手法,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一个商人之妇的怨情。丈夫经商长年在外,自己独守空房。想到潮水涨落有规律,后悔当初没有嫁给随潮水出没的弄潮儿。 2.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这类诗犹以表现宫女的寂寞之情最为突出。古代的最高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和役使的需要,把大批的民间美貌女子掳人宫中。这些宫女在深宫里被高墙深院锁着,一待就是一辈子;除非特殊的原因可以被放出宫,不然就只能老死于这寂寞冷清的皇宫里。一部分宫女进宫后,连皇上的面也没见过。她们的痛苦、怨言可以想见。杜荀鹤在他的《春宫怨》里就描写了这样的一位宫女:“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

《田家词》元稹唐诗鉴赏

《田家词》元稹唐诗鉴赏 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田家词元稹 牛吒吒,田确确, 旱块敲牛蹄趵趵, 种得官仓珠颗谷。 六十年来兵簇簇, 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 驱牛驾车食牛肉。 归来收得牛两角, 重铸耧犁作斤属刂。 姑舂妇担去输官, 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 农死有儿牛有犊。 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元稹诗鉴赏 唐朝自安史之乱起,战祸连年不断,繁重的军事开支压得劳动人民伸不起腰、喘不过气来。元稹自幼家贫,并亲眼看到战争给人民、

尤其是农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他在参加制科考试时所写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中,就鲜明地提出了“息兵革”的主张,认为天下要长治久安,非从“息兵革”入手不可。元稹元和五年贬斥为江陵士曹参军,元和九年再出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他在通州司马任上,仍以置人民于袵席为己任,白居易在诗中称道他:“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元和十二年,他得到刘猛、李余写的古题乐府诗数十首,读后十分感动,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见所闻一一写进这组古题乐府诗里,《田家词》就是其中的一首,再一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张。 “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天久不雨,土地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爬行着。牛蹄碰击着坚硬的土块,发出“趵趵”的声音。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吒吒”的声音,驱使着,吆喝着。“吒吒”,农民的叱牛声。“趵趵”,牛蹄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诗的开篇,作者就用两个短句、三组叠字,状形写声,把农民耕地时的那种艰苦、忙碌、急促的情状绘声绘色地突现在读者的眼前。然而“种得官仓珠颗谷”,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却一无所得。为什么?“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因为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驾辘辘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自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算起,到元和十二年(817 ),已超过六十年。这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菊花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shè):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lí):篱笆。 6、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7、尽:完。 8、更(gèng):再。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

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元稹诗词选

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遣悲怀三首·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荩箧一作:画箧)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离思五首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山泉散漫绕街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兔丝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翳荟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 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春鸠 春鸠与百舌,音响讵同年。如何一时语,俱得春风怜。 犹知化工意,当春不生蝉。免教争叫噪,沸渭桃花前。 芳树 芳树已寥落,孤英尤可嘉。可怜团团叶,盖覆深深花。游蜂竞钻刺,斗雀亦纷拏。 天生细碎物,不爱好光华。非无歼殄法,念尔有生涯。春雷一声发,惊燕亦惊蛇。 清池养神蔡,已复长虾蟆。雨露贵平施,吾其春草芽。 种竹 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 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 鸣蝉聒暮景,跳蛙集幽阑。尘土复昼夜,梢云良独难。 丹丘信云远,安得临仙坛。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 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 分流水 古时愁别泪,滴作分流水。日夜东西流,分流几千里。 通塞两不见,波澜各自起。与君相背飞,去去心如此。 和乐天秋题牡丹丛 敝宅艳山卉,别来长叹息。吟君晚丛咏,似见摧颓色。欲识别后容,勤过晚丛侧。

元稹《六年春遣怀八首》

元稹《六年春遣怀八首》 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六年春遣怀八首》是唐代诗人元稹在元和六年(811年)春为其原配妻子韦丛写的一组悼亡诗。这八首诗写得曲折有致,情真意切,沉痛感人。六年春遣怀八首元稹 其一 伤禽我是笼中鹤,沉剑君为泉下龙。 重纩犹存孤枕在,春衫无复旧裁缝。 其二 检得旧书三四纸,高低阔狭粗成行。 自言并食寻高事,唯念山深驿路长。 其三 公无渡河音响绝,已隔前春复去秋。 今日闲窗拂尘土,残弦犹迸钿箜篌。 其四 婢仆晒君馀服用,娇痴稚女绕床行。 玉梳钿朵香胶解,尽日风吹玳瑁筝。 其五 伴客销愁长日饮,偶然乘兴便醺醺。 怪来醒后傍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

其六 我随楚泽波中梗,君作咸阳泉下泥。 百事无心值寒食,身将稚女帐前啼。 其七 童稚痴狂撩乱走,绣球花仗满堂前。 病身一到繐帷下,还向临阶背日眠。 其八 小于潘岳头先白,学取庄周泪莫多。 止竟悲君须自省,川流前后各风波。 元和四年(809年)七月,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去世,死时年仅二十七岁。韦丛死后,诗人陆续写了许多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六年春遣怀八首》是他在元和六年(811年)春写的一组悼亡诗。 翻译 其一 “伤禽我是笼中鹤,沉剑君为泉下龙。重纩犹存孤枕在,春衫无复旧裁缝。”身处贬所,睹旧日衣物而伤情。活着的我是受伤的鸟仿佛笼中之鹤,辞世的你是沉埋的剑化成泉下之龙。你裁制的棉被枕头都还存在,还有衣裳可是裁制人不见了。这是诗人于元和六年春写的一组悼亡诗,当时正被贬江陵。 其二 元稹的诗平易浅切,这在其他题材的诗歌中,艺术上往往利弊得失参半。但就这首诗而论,这种平易浅切的风格倒是和诗所表达的内

元稹菊花古诗赏析

元稹菊花古诗赏析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 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下面是元稹菊花古诗 赏析,欢迎参考阅读!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shè):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 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lí):篱笆。 6、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 应读 xiá。 7、尽:完。 8、更(gèng):再。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 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 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 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 无人不晓, 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 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
1/5

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 给人以环境幽 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 字写赏菊兴致之浓, 不是到东篱便驻足, 而是“遍绕篱边”, 直至不知日之将夕, 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 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 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 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 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 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 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 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 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 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 其中也暗含了对菊 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 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 《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 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 但用笔巧妙, 别具一格, 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 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 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 绘具象之后, 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 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 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2/5

菊花元稹古诗的拼音

菊花元稹古诗的拼音 《菊花》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 的菊花元稹古诗 的拼音和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菊花元稹古诗的拼音 jú huā 菊 花 táng yun zhěn 唐 元 稹 qiūcóng yào shè sì táo jiā 秋 丛 绕 舍 似 陶 家, biān yào lí biān rì jiàn xié 遍 绕 篱 边 日 渐 斜。 bù shì huā zhōng ān ài jú 不 是 花 中 偏 爱 菊, cǐ huā kāi jìn gèng wú huā 此 花 开 尽 更 无 花。 作品鉴赏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 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 其中咏菊 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 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 给人以环境幽 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 字写赏菊兴致之浓, 不是到东篱便驻足, 而是“遍绕篱边”, 直至不知日之将夕, 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 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

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 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 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 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 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 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 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 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 其中也暗含了对菊 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 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 《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 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 但用笔巧妙, 别具一格, 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 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 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 绘具象之后, 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 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 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十首古代爱情诗

一,《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点评:这是苏东坡的爱妾王朝云死后,有一天他梦见亡妾之后写的感怀诗。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二,《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点评:李之仪的这首小令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情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开头写两人各在一方相隔千里,喻相逢之难,见相思之深。末句写共饮,以水贯通两地,沟通两心;融情于水,以水喻情,情意同样绵长不绝,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 三,《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点评:这首诗表达了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的心情。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倾倒了无数身陷爱河,渴望美满爱情的人,成为山盟海誓的最好代言。生生死死悲欢离合,我曾对你说过,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这是爱的最高境界,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经的起平淡的流年。 四,《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点评:出自于汉乐府民歌。这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 五,《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点评: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六,《鹊桥仙》 秦观

中国古代十大悼亡诗

中国古代十大悼亡诗 第一首:《诗经·唐风·葛生》之:百岁之后,归於其居!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葛生 ——诗经·唐风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译文】: 葛生长覆盖住荆条,蔹蔓生在田野。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居处? 葛生长覆盖酸枣树,蔹蔓生在坟头。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睡眼? 角枕灿烂啊,锦缎被子鲜明啊。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白日? 夏季的天酷长,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长。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背景】:这首诗被后人认为是‘悼亡诗之祖’。关于这首《葛生》的主旨,历代学者多有争议。至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说。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 后世对这首诗评价极高,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就本诗的艺术魅力和对后世悼亡诗歌的创作影响而言,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诗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出生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葛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悼亡诗的滥觞,那生死不渝的爱情绝唱,可以穿越时空,成为每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梦想与期许。 第二首:《诗经·邶风·绿衣》之: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衣

决绝词元稹

决绝词元稹 引导语:《古决绝词》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词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首词。古决绝词 唐元稹 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前红槿枝。 七月七日一相见,相见故心终不移。 那能朝开暮飞去,一任东西南北吹。 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 对面且如此,背面当可知。 春风撩乱伯劳语,况是此时抛去时。 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 君情既决绝,妾意已参差。 借如死生别,安得长苦悲。 噫春冰之将泮,何予怀之独结。 有美一人,于焉旷绝。 一日不见,比一日于三年,况三年之旷别。 水得风兮小而已波,笋在苞兮高不见节。 矧桃李之当春,竞众人而攀折。 我自顾悠悠而若云,又安能保君皑皑之如雪。 感破镜之分明,睹泪痕之馀血。 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终不我夺。 已焉哉,织女别黄姑。 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 夜夜相抱眠,幽怀尚沉结。 那堪一年事,长遣一宵说。 但感久相思,何暇暂相悦。 虹桥薄夜成,龙驾侵晨列。 生憎野鹤性迟回,死恨天鸡识时节。 曙色渐曈曈,华星欲明灭。 一去又一年,一年何可时彻。 有此迢递期,不如死生别。 天公隔是妒相怜,何不便教相决绝。 元稹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情感世界 元稹为人刚直不阿,情感真挚,和白居易是一对好友。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并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而元稹对白居易关心,更凝结成了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除了流芳千年的“元白之谊”,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也为人津津乐道。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芳20的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从考证了,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最著名就是: 元稹死因 元和六年(811年),裴垍去世,元稹为了谋求仕进,转而依附藩镇严绶和监军宦官崔潭峻,出入于魏弘简宅第,为时论所鄙。元和九年(814年)严绶奉命讨伐淮西吴元济,宦官崔潭峻随作监军,元稹随军前往。元和十四年(819年)穆宗即位之初大赦。元稹就因回朝述职的崔潭峻之荐,被提升为库部郎中、兼“知制诘”,参与诏书的草拟。 唐朝诗人元稹长庆元年(821年),元稹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为朝臣所轻视。一日中书省同僚一起食瓜,武儒衡一面挥扇驱蝇,一面斥叱:“适从何处来,而遽集于此!”同僚听了脸色大变。是年(821年)十月,裴度上表抨击元稹与知枢密魏弘简阻挠讨伐幽州军事,稹出为工部侍郎。

离思 元稹

离思元稹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元稹的离思五首! 离思五首 作者: 元稹 元稹《离思(其一)》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元稹《离思(其二)》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元稹《离思(其三)》 红罗箸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元稹《离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其五)》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第四首解读: 注释 1.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2.沧海:大海。因海水呈苍青色,故称沧海。 3.除却:除了。 4.取次:循序而进。 5.半缘:一半因为。 6.修道:作者既信佛也信道,但此处指的是品德学问的修养。 7.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译文 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

陶醉过巫山之云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 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 全文赏析 其一 其一是回忆情人晓镜中残妆慵懒的可人情态。诗人同韦丛结婚,二人恩爱无比,这首诗是“思”情人一夜恩爱晓起后残妆慵懒的动人情态。诗人不直接去抒写,而是“自爱残妆晓镜中”的情人,残妆晓镜中的她,钗环参差不齐,绿色丝缕丛杂不整。很快日出东方映照面颊红如一朵胭脂,脸庞肌肤红润柔腻好像要立即融化消溶一样,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明丽动人娇媚的风姿。 其二 元稹这首诗的一、二句,也给人以超凡绝尘之感。碧山清泉漫流,万树桃花掩映,已非崔护《题城南庄》“人面桃花”小家碧玉,楼中丽人定是美艳绝伦的仙姝无疑。置景由远及近,敷色自浅人深,焦点渐次凸现,为人物登场设置了悬念及具体环境氛围。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如果两者与规定戏剧情景浑融,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绝佳艺术效果。 三、四两句推出人物,工笔细描闺中“画眉”故事,对照着笔,角度则从一方眼中写出,此亦有助于丰富潜在的戏剧因素与人物心理层次。“闲读道书慵未起”,“道书”不管是致用明道的儒家经籍,或是羽客仙心的方外秘篆,“闲”字传神地刻画了心不在焉的可笑情态,是一层深曲对比;“慵”既描述一方眼中的楚楚可怜,又流露无限呵护挚爱深情,是二层深曲对比;风光旖旎的闺房之乐出以如此潇洒高雅笔致,是三层深曲对比。“水晶帘下看梳头”也有许多曲折:水晶帘与美人妆,一层;情人眼里看与被看,又一层;好景不长,水月镜花,则更深一层。苏轼《江城子》词云:“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同样以“乐境写悲哀”,同样表现对亡妻死生不渝的深长思念,同样打破并浓缩了时空界限。所不同的是,苏词托之以梦,入而即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元诗则沉浸一往情深的回忆,仿佛在银幕“定格”,痴看而竟不知所以了。水晶帘下看梳头”感性的神往,都能引导读者走向真善美诗境,从而具有普遍的道德价值与美学意义。

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诗

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诗 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诗出自《离思五首》(其四),为大诗人元稹悼念亡妻韦丛之作,以至美之景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不尽情思久藏心底,因与韦丛的相识而使其自此对其他女人不屑一顾。 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然而,韦丛去世后两年,元稹即在江陵府纳了妾。 潘岳《悼亡诗》其二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 凛凛凉风升,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 岁寒无与同,明月何胧胧。展转眄枕席,长簟竟床空。 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髣髴睹尔容。 抚衿长叹息,不觉泪沾胸。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 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上慙东门吴,下愧蒙庄子。 赋诗欲言志,此志难具纪。命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 此诗为悼念亡妻杨氏而作(共三首),作者乃西晋潘岳,即美男子潘安。诗中哀思淋漓倾注,可见其情自深。 杨氏(西晋书法家戴侯杨肇的女儿)卒于元康八年(298年),此诗应作于299年。此后其小女金鹿夭折(《金鹿哀辞》),外甥杨绥又辞世。在这种时候,潘岳居然再婚了。对亡妻同样深情至深的还有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苏轼对亡妻之思念不可谓不深入肺腑。该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然而在此七年之前(1068年),苏轼便已迎娶王闰之。王弗,青神进士王方之女,才女,16岁与东坡结发。26岁逝世。她死后三年,苏轼迎娶了她的堂妹,22岁的王闰之。王闰之陪伴东坡走过了人生最重要的25年,死后二人合葬。 当然还有小苏轼26岁的王朝云,苏轼的红颜知己,他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1096年),即先于苏轼病逝。被贬南方,随侍左右的是谁,《卜算子》词,幽人独往,暗含的是谁?再读《江城子》,深入肺腑的思念,已让人无由再问。 杨氏,也是豪门出身,嫁给了锦帽华服,风采倾城的美男子潘安。帅哥是靠不住的,何况是郑果盈车的帅哥。所以“轻躁”、“好利”的轻薄才子,死于八王之乱,留给后世无限感叹。杨氏死后不久,潘安转眼就携了新人笑。他更坦承自己对女人的爱只是因为她们的美色。也因此,美男子的称号比他的诗名更有影响力。让人忘了是他开创了悼亡诗的先河。一世繁华也罢,昙花一现也罢,谁不知悼亡诗中,是凄凉的哀愁。多少烟花般的过往,洗不去陪伴他颠簸于官道的途中那个熟悉的身影。韦丛,太子少保韦夏卿小女,没有势利,没有贪婪,没有嫌弃,20 岁下嫁元稹。 27 岁辞世。这年元稹 31岁。也是这年,他在成都认识了薛涛,一个大他 11 岁但懂他诗的女人。于是有了举世闻名的《莺莺传》,即后世戏曲《西厢记》。誓不再娶的元稹,宦游各地的情史,以及他走政治路线的门阀婚史,长期为人诟病。说他可以在彻底的欢娱之后彻底地放弃,一生都是高尚君子。而那些曾与他情深似海的女人,在短暂的欢娱之后,无一例外地在蒙羞的寂寞中度过余生。我们没有理由让丧妻的人不再续弦,没有理由苛责誓不再娶的决心一定维持百年,我们也没有办法否认,曾经沧海的元稹,他最初的美好,是永远的韦丛。

元稹 《南秦雪》全诗及赏析

元稹《南秦雪》全诗及赏析 出自元稹《南秦雪》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 翻译: 帝都到清明时间寒意才尽,而骆谷到了春深时节却未见春意; 刚看见峻岭上云似华盖,就发现岩石下白雪如尘。 如笋石般的山峰好像上千矗立的玉石,松萝班的树林也披上了万多银花。 在这个不见飞鸟不闻猿啼的时节,年轻的御史走在了去南秦的路上。 译文: 帝都到清明时间寒意才尽,而骆谷到了春深时节却未见春意;刚看见峻岭上云似华盖,就发现岩石下白雪如尘。如笋石般的山峰好像上千矗立的玉石,松萝班的树林也披上了万多银花。在这个不见飞鸟不闻猿啼的时节,年轻的御史走在了去南秦的路上。 作者 元稹(zhen,779-831):字微之,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他聪明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赏析 这是元稹被贬到四川通州途径骆口驿之路所作。 这首七律首联就对仗,寒对春重复相对,意思相反之反对。颔联对仗工整,表明此处气候变化之快,前后可以形成一个意思,有云即下雪,即相对独立反对,又连成一体,属流水对。颈联都描述雪景之美,属于大意相同之正对。尾联对全诗有转折意思,雪景之美但属恶劣天气,诗人受贬却走在荒芜人烟的蜀道之上。且尾联属于意思上静与动的对比的宽对形式。 首联是意思上肯定与否定的宽对,也是寒与春不在同一位置

的交错对(错对)。韵律格式:--|||--。颔联对仗工整,表明此处气候变化之快,前后可以形成一个意思,有云即下雪,即相对独立反对,又连成一体,属流水对。颈联都描述雪景之美,属于大意相同之正对。尾联对全诗有转折意思,雪景之美但属恶劣天气,诗人受贬却走在荒芜人烟的蜀道之上。且尾联属于意思上静与动的对比的宽对形式。 本诗表达了路途艰险、前程未卜之心情。

离思元稹原文

离思元稹原文 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离思》是唐代诗人元稹所著的一组七言绝句,共五首,其中《离思》第四首是一首悼亡诗,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离思元稹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离思元稹原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 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花丛信步,我全无心思看那百化争艳, 一半是因为笃佛修道,一半是因为忘不了你。 【作者】: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河内人。八岁丧父,少年贫贱.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除左拾遗,历监察御史。坐事贬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自虢州长史征为膳部员外郎,拜祠部郎中、知制诰。召入翰林为中书舍人、承旨学士,进工部侍郎同平章事。未几罢相,出为同州刺史。改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太和初,入为尚书左丞、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年五十三卒,

赠尚书右仆射。稹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背景】: 元稹有离思诗五首,这是其中第四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做。韦丛为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幼丨女,二十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婚后颇受贫困之苦,而她无半分怨言,元稹与她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韦丛死后,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这一首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曾经经过沧海的人,再看到其他的水,不是壮阔可观的水,看过巫山的云之后,便觉得别地方的云都不值得一看;即使从成千的美女中走过,都懒得回过头看他们一眼,!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词意豪壮,用笔极妙。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成为唐人悼亡诗中的千古名篇。 元稹的悼亡诗一直以前都是传唱的经典,除此之外,其还写了悼念亡妻韦氏的《遣悲怀》三首,同样堪称中国悼亡诗歌的绝唱。‘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之类的诗句已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重点字词解析】 ①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⑦除却:除了。③取次:任意、随便,唐宋诗文中常用。④缘:因为;君;你,指亡妻韦丛。 【赏析鉴赏】 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 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 犍十四世孙。小编整理的元稹的诗的特点,供参考!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和白居易 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文学主张与白居易相近,提 倡杜甫 “即事名篇, 无复倚傍”的精神, 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写过一些 《乐 府古题》和《新题乐府》,借用乐府的体裁,自出新意,借以“讽当时之事,以 贻后代之人”。他还写过不少古诗 和律诗,其中也有讽刺现实的,称作“古讽”、“律讽”。此外,他还写过 不少古今体艳诗和悼亡诗,言浅情深,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他的《离思诗其四》、《遣悲怀三首》都是其悼亡诗中的名篇。其中诗句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 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元稹的诗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在诗歌 形式上, 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 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 韵同而意殊。 有《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 100 卷。 元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 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 腐 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 一、元稹生平简况 元稹,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人。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十五岁 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 等职。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 曹参军。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
1 / 11

元稹悼亡诗

遣悲怀三首【其一】谢公最小偏怜女⑴,自嫁黔娄百事乖⑵。顾我无衣搜荩箧⑶,泥他沽酒拨金钗⑷。野蔬充膳甘长藿⑸,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⑹,潘岳悼亡犹费词⑺。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⑻。[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⑴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此以谢安最偏爱侄女谢道韫之事为喻。 ⑵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此自喻。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⑶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⑷泥:软缠,央求。⑸.藿:豆叶。⑹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西太守。《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⑺潘岳:西晋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这两句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⑻同穴四句:希望死后与妻同葬一处。又希望来世再为夫妻。但这些希望都难以实现。现在能做到的,只是彻夜难眠,以刻骨铭心的苦苦思念来弥补她生前所经受的艰难困苦。[2] 译文 其一:她如同谢公最小最受偏爱的女儿,嫁给了我这样的贫士百事都不顺遂。见我身上没有替换的衣衫,她到处搜寻翻箱倒柜。我款款地缠着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的金钗将酒换回。用豆叶一类的野蔬充饥,她却吃得十分甘美;没有柴薪,她就靠古槐的落叶作炊。今天我的俸钱已超过十万,独自享受着荣华富贵;却只能常请僧道来超度亡妻,多献丰厚祭品聊表我一片情意。其二:往昔我们戏言过身后的事情,今天都一一来到了眼前。她穿过的衣裳施舍给别人,早已没剩下几件;她留下的针线,我封存起来不忍看见。想着我们旧日的情意,对婢仆也格外爱怜;感慨她跟我受尽贫苦,梦中我为她送去钱财。我知道夫妻永诀人人都一样地伤怀;像我们这样的贫贱夫妻,百样事便能有百种悲哀。其三:我独自闲坐愁思万端,悲叹她困顿的平生和我孤凄的目前;人寿有限,一生能有多少时间!行善的邓攸没有儿子,想来想去知道是命中注定;潘岳写下哀切动人 的悼亡诗篇,可惜死者并不能知情。夫妇同穴的夙愿是多么渺茫,要实现已没有什么希望;若打算结缘于来世,更加是虚幻的梦想。我只有终夜睁着双眼,苦苦地把她思念;这样来报答她的厚恩,补偿她生前愁眉未展的遗憾。[3]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于公元802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和元稹结婚,当时她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感情很好。过了七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二十七岁。元稹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第一首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