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古诗词

写作素材: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古诗词
写作素材: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古诗词

写作素材: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古诗词

重阳节的来历

来源一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最早可以推到汉初。《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来源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和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在古代,古人对火总有莫名的恐惧,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火神。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我们可以从流传下来的风俗中,也可以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例如说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

来源三

重阳在古人的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的6大习俗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

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

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重阳节古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代: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橱通:厨)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一作:人似;销一作:消)

九月十日即事

唐代: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齐山登高 / 九日齐安登高

唐代: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霑同:沾)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代: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行香子·天与秋光

宋代: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过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9月9日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9月9日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篇一: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 1、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2、源于汉代的道学。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3、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九月初九的这天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1、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2、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3、插茱萸: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东汉时期,汝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看到乡亲们不断死去,非常着急,就决定求仙学艺,为民除害。桓景回到家里告别父母和妻子,一个人上路去了。 桓景访遍了天下名山,才寻访到在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费长房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青龙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费长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吧。“他送了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又嘱咐了几句,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

重阳节起源于哪

重阳节起源于哪 篇一: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 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重阳节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 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

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 重阳节在古代,蒙昧的古人对火总有莫名的恐惧,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火神,并认为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其三: 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个贫民。由于她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求长

重阳节古诗词大全

重阳节古诗词大全 重阳节古诗词大全 发布时间:2019-02-21 1、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醉花荫(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5、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6、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7、九日作(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8、九日(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9、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10、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11、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南朝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12、沉醉东风重九(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13、九日(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14.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唐】崔元翰 偶圣睹昌期,受恩惭弱质。幸逢良宴会,况是清秋日。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双凫出。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天文见成象,帝念资勤恤。 探道得玄珠,斋心居特室。岂如横汾唱,其事徒骄逸。 15.重阳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16.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唐】白行简 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余。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 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17.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阳宴集作【唐】独孤及 万峰苍翠色,双溪清浅流。已符东山趣,况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肃,黄花门馆幽。山公惜美景,肯为芳樽留。 五马照池塘,繁弦催献酬。临风孟嘉帽,乘兴李膺舟。 骋望傲千古,当歌遗四愁。岂令永和人,独擅山阴游。 18.重阳日有作【唐】杜荀鹤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偷撏白发真堪笑,牢锁黄金实可哀。 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19.重阳【唐】高适

关于重阳节来历的主要故事内容介绍

传统节日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演变,重阳节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登高望远欣赏美景的等活动为重阳节增添了气氛。那么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家又了解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重阳节来历的主要故事内容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重阳节来历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祝福语 1、重阳佳节九月九,敬你琼浆玉液酒;愿你快乐永不休,不见烦恼没忧愁;心情愉悦幸福有,健康时刻伴你走;吉祥如意水长流,祝你重阳好个秋! 2、九九登高牵挂长,祝愿朋友身安康。秋菊朵朵传芬芳,茱萸棵棵思念长。不管你身在何方,我的祝福送身旁。重阳到了,祝你幸福平安!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文档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文档 Introduction to the origin of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 改调整修改及打印。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大 家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吗?关于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下面请跟随小泰一起来了解重阳节吧!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一)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重 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二) 重阳节的源头,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由此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有了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

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到了汉朝,《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与此同时,还有各种大型的宴会,这都是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便是早期的重阳节的雏形。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三)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 《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 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 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

重阳节的来历及神话传说

---------------------------------------------------------------范文最新推荐------------------------------------------------------ 重阳节的来历及神话传说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东汉时,汝南县里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 1 / 4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故事简介30字左右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故事简介30字左右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是中来国的民俗源。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要干什么 重阳节要登高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重阳节要吃花糕 重阳节要吃重阳糕,这是一种以米粉、豆粉为原料,外加栗子、杏仁等作为馅,制成的糕点。为增加美感,人们将重阳糕制作成各种颜色的糕点后,会在糕点上撒上桂花。因此重阳糕也有桂花糕之称。 重阳节要赏菊、饮菊花酒 每年的重阳节恰逢是菊花盛开的金秋,诗人陶渊明以爱菊、诗酒出名。于是,后人效仿他并召集文人雅士赏菊、宴饮畅谈,故重阳赏菊、品酒的风俗由此而来。。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要插茱萸 古人认为,重阳节也是一个不吉之日,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或将茱萸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亦或插在头上,能够躲避凶邪、消除灾难。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传承至今,重阳节已经演变成为了一个活动丰富、情趣盎然的佳节,各地人们通过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活动来欢度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日。

重阳节的来历故事简短

重阳节的来历故事简短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叫做重阳节,它不仅历史悠久,并且还流传着许多的习俗活动,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重阳节的来历,欢迎大家阅读!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源头,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由此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有了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到了汉朝,《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与此同时,还有各种大型的宴会,这都是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变发展而来的,这便是早期的重阳节的雏形。 纵观整个重阳节的发展历史,庆祝重阳节的活动最开始只是宫廷或者是官方的庆祝活动。直到唐朝,重阳节被定为正式的节日之后,宫廷和民间开始一同庆祝,在节日期间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宋朝的重阳节最为热闹,《武林旧事》一书中详细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便第二天隆重玩乐一番。明清时

期则是沿袭了传统,并且从农历九月初一就开始吃花糕庆祝,九月九日重阳节当天,帝王还要登高揽胜。 重阳节是什么节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重阳节是干什么的 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则始于唐代。此后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宫廷、民间都会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唐代的许多大诗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等,都留下过关于重阳节的诗篇。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有关重阳节的诗句古诗

《重阳后菊花》宋范成大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九月十二日折菊》宋陆游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残菊》宋梅尧臣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菊花》宋朱淑贞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赋十月菊》金元好问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仪鸾殿早秋》李世民 寒惊蓟门叶,秋发小山枝。 松阴背日转,竹影避风移。 提壶菊花岸,高兴芙蓉池。 欲知凉气早,巢空燕不窥。 《感遇四首》 (之二) 唐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菊花》唐.元稹 秋从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题菊花》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九月十日偶书》李煜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 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 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 《长相思》李煜(一题邓肃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画菊》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清》秋瑾 铁骨霜姿有傲衷,不逢彭泽志徒雄。 夭桃枉自多含妒,争奈黄花耐晚风。 《兰确铭》晋王淑之 兰既春敷,菊又秋荣。芳熏百草, 色艳群英。孰是芳质,在幽愈馨。 《和郭主簿》晋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饮酒二十首》 (其中两首) 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还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重阳节的来历习俗诗句一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重阳节的来历习俗诗句一 篇一:重阳节的习俗与诗词汇总 重阳节的习俗与诗词汇总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 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节日起源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

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 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 重阳节的基础。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重阳节的来历 习俗诗句一)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 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

关于重阳节的现代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关于重阳节的现代诗 篇一:重阳节现代诗歌集锦 重阳节现代诗歌集锦《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重阳节抒怀》九九重阳志未铭,邀友结伴向山行。峻峭山岭踩脚下,登高眺望众山群。云海茫茫足下过,古木幽幽树成林。满山遍野红烂漫,彤霞映水水自清。山间小路弯曲径,曲桥入水见倩影。巨石醉卧于山涧,俯望天地鬼神惊。芳草绵绵绿茵茵,重阳秋游登山顶。上到山顶是好汉,暮色夕阳不老情。《重阳节》重阳节 都远去了春天诱人的新绿盛夏震耳的雷鸣总有千言万语欲说还休 九月重阳相思凝聚心头谁说秋风过后尽是凄凉登高远望层林尽染如同我的思绪已扬帆远航 听秋虫歌唱秋叶坠落枝头看天高云淡候鸟列队南飞多想也飞回昔日好时光执子之手重温昨日亲情九月重阳相思

弦断异乡问遍菊花难寻曾相识故土千里愿今夕同入梦红叶 寄语不变是我的执著【二】 九月重阳相思弦断异乡问遍菊花难寻曾相识故土千里 愿今夕同入梦红叶寄语不变是我的执著【三】 听秋虫歌唱秋叶坠落枝头看天高云淡候鸟列队南飞【四】十月节 又走来了秋日撩人的金黄。初冬微薄的风霜也有万语千言欲休还说 十月金黄相念放眼天下莫言秋霜来后只有冰寒走在秋 园金英怒放恰似我的年轮被金菊染黄。看枝叶寥落寒蝉悠哉花间听秋风低吟长空雁叫悠长多想也跃上葱茏四百旋屈指 行程再续往日辉煌十月金黄信天游荡它方踏遍青山不见旧 时月故旧千人愿今夜同把盏大雁传情执著是我的灯塔【五】故土千里愿今夕同入梦红叶寄语不变是我的执著抛去 乡愁, 留下乡音,乡情,乡颂! 重阳节敬老诗歌 牵起手,我们同一片蓝天下走, 抬头仰望星空,有你们留下的汗水和泪水.俯首看着地, 那金黄的麦子是你们宝贝,就象我们, 舍不得放下,舍不得捧起.看看身边的爷爷奶奶, 微笑之下藏着的皱纹什么时候又深了又多了.

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重阳节习俗1:赏菊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重阳节习俗2:饮菊花酒 我国古人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节必饮的吉祥酒,可祛灾祈福,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都盛行在九月九饮菊花酒。 重阳节习俗3: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重阳节习俗4: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

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习俗5: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重阳节食俗 1.菊花 饮酒赏菊可是古人在重阳节的保留项目,请注意,“就菊花”可不光是看,古人还将菊花泡酒畅饮。要说做这个菊花酒也不难,用菊花加糯米、酒曲,按一般的酿制方法就可以制得一坛清新的菊花酒了。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去痿痹、延缓衰老等功效。 2.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撑腰糕”、“花糕”、“发糕”或“菊糕”,是用发面

重阳节的典故

重阳节的典故 【篇一:重阳节的由来与传说】 重阳节的由来与传说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 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 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篇二:有关重阳节的传说】 传说之采自河南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 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子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 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访。谁知他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有一天,他忽然 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 鸽子忽然飞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 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 的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 眯的对他说:弟子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院吧。 费长房就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门。有一天 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 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 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就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 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 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 杀瘟魔。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忽然抬 头看见人群都在山上欢聚,它便冲至山下,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 吓得不敢上前。一回头,又看见桓景抽出宝剑,和瘟魔斗了几个回

九九重阳节由来.doc

九九重阳节由来 重阳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以下是我为你介绍的九九重阳节由来,欢迎阅读。 九九重阳节由来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官兮"之句。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到了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则始于唐代。此后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宫廷、民间都会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唐代的许多大诗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等,都留下过关于重阳节的诗篇。 重阳节风俗

几千年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主要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当然,在1989年被定为老人节后,增加了秋游赏景、临水玩乐、登山健体等内容。 1、赏菊: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2、登高: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3、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4、吃重阳糕: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5、饮菊花酒: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 重阳节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

重阳节由来及传说

编号:重阳节由来及传说 甲方: 乙方: 签订日期:年月日 X X公司

重阳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为时间是农历的九月九,所以又被称为九九重阳节。你知道重阳节由来及传说吗?以下是为你介绍的重阳节由来及传说,欢迎阅读。 重阳节由来 阴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传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於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丶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後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丶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 1、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古代诗人抒写重阳节的古诗大全十首

古代诗人抒写重阳节的古诗大全十首 重阳节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那么你们知道关于重阳节古诗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古代诗人抒写重阳节的古诗大全十首,欢迎参阅。 重阳节古诗一 【唐】樊忱 净境重阳节,仙游万乘来。 插萸登鹫岭,把菊坐蜂台。 十地祥云合,三天瑞景开。 秋风词更远,窃抃乐康哉。 重阳节古诗二 【唐】朱庆馀 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 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 草际飞云片,天涯落雁行。 故山篱畔菊,今日为谁黄。 重阳节古诗三 【唐】韦庄 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若吟。 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 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 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 重阳节古诗四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重阳节古诗五 【唐】司空图 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客舍喜逢连日雨,家山似响隔河砧。乱来已失耕桑计,病后休论济活心。自贺逢时能自弃,归鞭唯拍马鞯吟。 重阳节古诗六 【唐】司空图 乘时争路只危身,经乱登高有几人。今岁节唯南至在,旧交坟向北邙新。当歌共惜初筵乐,且健无辞后会频。莫道中冬犹有闰,蟾声才尽即青春。 重阳节古诗七 【唐】司空图 白菊初开卧内明,闻君相访病身轻。樽前且拨伤心事,溪上还随觅句行。幽鹤傍人疑旧识,残蝉向日噪新晴。拟将寂寞同留住,且劝康时立大名。 重阳节古诗八 【唐】司空图 登高唯北望,菊助可□明。离恨初逢节,贫居只喜晴。好文时可见,学稼老无成。莫叹关山阻,何当不阻兵。重阳节古诗九 【唐】司空图 诗人自古恨难穷,暮节登临且喜同。四望交亲兵乱后,一川风物笛声中。菊残深处回幽蝶,陂动晴光下早鸿。明日更期来此醉,不堪寂寞对衰翁。 重阳节古诗十 【唐】吴融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100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关于重阳节的来历100字 篇一: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 九九重阳登高望,瑟瑟寒意起秋风,鸿雁一路向南飞,游人漫步菊花丛,彼此纵然难聚首,思念依然在心头,品饮牵挂菊花酒,烦恼苦闷去无忧,此篇谱写真祝福,字字送出暖问候,重阳佳节好心情,愿长信工友幸福到永久。 篇二: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别名“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在有些地方也被称为“祝寿节”、“女儿节”等,今天也被称为“老人节”、“敬老节”。一说到重阳节,就让我想起了那个非常古老的传说。 1.桓景学道斩瘟魔 南朝梁人吴均之的《续齐谐记》、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书籍都记载了题为《桓景学道斩瘟魔》的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其中,《初学记》中关于桓

重阳节古诗词

重阳节诗词集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九日题涂溪》 (唐)白居易 蕃草席铺枫叶岸,《竹枝》歌送菊花杯。明年尚作南宾守,或可重阳更一来。 《九日醉吟》 (唐)白居易 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 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 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问疾因留客,听吟偶置觞。 叹时论倚伏,怀旧数存亡。 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 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 《闰九月九日独饮》 (唐)白居易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陵园妾》 (唐)白居易 陵园妾, 颜色如花命如叶。 命如叶薄将奈何? 一奉寝宫年月多。 年月多, 春愁秋思知何限? 青丝发落丛鬓疏, 红玉肤销系裙缦。 忆昔宫中被妒猜, 因谗得罪配陵来。 老母啼呼趁车别, 中宫监送锁门回。 山宫一闭无开日, 未死此身不令出。 松门到晓月徘徊, 柏城尽日风萧瑟。 松门柏城幽闭深, 闻蝉听燕感光阴。 眼看菊蕊重阳泪, 手把梨花寒食心。 把花掩泪无人见, 绿芜墙绕青苔院。 四季徒支妆粉钱, 三朝不识君王面。

遥想六宫奉至尊, 宣徽雪夜浴堂春。 雨露之恩不及者, 犹闻不啻三千人。 三千人, 我尔军恩何厚薄? 愿令轮转直陵园, 三岁一来均苦乐。 《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怀》 (唐)崔元翰 偶圣睹昌期,受恩惭弱质。 幸逢良宴会,况是清秋日。 远岫对壶觞,澄澜映簪绂。 炮羔备丰膳,集凤调鸣律。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 平皋行雁下,曲渚双凫出。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 天文见成象,帝念资勤恤。 探道得玄珠,斋心居特室。 岂如横汾唱,其事徒骄逸。 《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 (唐)白行简 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 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余。 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 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 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阳宴集作》 (唐)独孤及 万峰苍翠色,双溪清浅流。 已符东山趣,况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肃,黄花门馆幽。 山公惜美景,肯为芳樽留。 五马照池塘,繁弦催献酬。 临风孟嘉帽,乘兴李膺舟。骋望傲千古,当歌遗四愁。 岂令永和人,独擅山阴游。 《九月九日李苏州东楼宴》 (唐)独孤及 是菊花开日,当君乘兴秋。 风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楼。 酒解留征客,歌能破别愁。 醉归无以赠,只奉万年酬。 《重阳日有作》 (唐)杜荀鹤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 偷撏白发真堪笑,牢锁黄金实可哀。 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 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重阳》 (唐)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重阳日酬李观》 (唐)皇甫冉 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 愁看日晚良辰过,步步行寻陶令家。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唐)李嘉佑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 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唐)李群玉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 (唐)李适 早衣对庭燎,躬化勤意诚。 时此万机暇,适与佳节并。 曲池洁寒流,芳菊舒金英。 乾坤爽气满,台殿秋光清。 朝野庆年丰,高会多欢声。永怀无荒戒,良

重阳节由来(中英文)

重阳节的由来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在这一天,人们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在汉语里,“糕”与“高”同音,”,人们会用“吃糕”代替“登高”,祝愿百事俱高。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最高的有九层,像一个塔。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然,人们也会喝一些菊花酒。女人会把茱萸插在头上或挂在门口,可以避难消灾。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Double Ninth Festival The 9th day of the 9th lunar month is the traditional Chongyang Festival, or Double Ninth Festival. It usually falls in October in the Gregorian calendar. In an ancient and mysterious book Yi Jing, or The Book of Changes, number "6" was thought to be of Yin character, meaning feminine or negative, while number "9" was thought to be Yang, meaning masculine or positive. So the number nine in both month and day create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or Chongyang Festival. Chong in Chinese means "double." Also, as double ninth was pronounced the same as the word to signify "forever", both are "Jiu Jiu," the Chinese ancestors considered it an auspicious day worth celebration. That's why ancient Chinese began to celebrate this festival long time ago. The custom of ascending a height to avoid epidemics was passed down from long time ago. Therefore,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also called "Height Ascending Festival". The height people will reach is usually a mountain or a tower. Ancient literary figures have left many poems depicting the activity. Even today, people still swarm to famous or little known mountains on this da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