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疗资源分布

美国医疗资源分布
美国医疗资源分布

波士顿(东海岸)

对美国而言,波士顿就像中国的北京,集结了丰富的顶级医疗资源。全球顶尖的哈佛大学医学院及其最著名4所附属医院就在波士顿地区:麻省总医院、布列根和妇女医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波士顿儿童医院。

巴尔的摩(东海岸)

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是约翰霍普金斯医大学的附属医院,被誉为“医学圣殿”,不论在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心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纽约(东海岸)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纽约长老会医院,纽约大学医学中心等,都是耳熟能详的医院了~

罗彻斯特(东部)

梅奥诊所,连续多年全美排名第一,实力在此,无需多言!美国有两个罗彻斯特,一个在纽约州,一个在明尼苏达州;梅奥诊所所在的罗彻斯特位于明尼苏达州,紧邻五大湖的最西边。

休斯顿(西海岸)

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全美最佳癌症专科医院,几乎所有的肿瘤专科医生都对此心驰神往~

克利夫兰(东部)

克利夫兰诊所——和梅奥诊所地位不相上下的医院~

洛杉矶(西海岸)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疗中心——全美最佳综合医院;洛杉矶儿童医院——全美最佳儿童医院。

医疗资源布局及整合路线图

医疗资源布局及整合路线图 东山口要搞广州健康医疗中心,白云区要建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 南沙也要建广州健康医学中心它们之间该如何错位,未来广州医疗资源整合 到底该如何分布?昨日,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 局规划(2011-2020 年)》,规划对未来十年广州医疗资源布局及整合给出了路线据了解,规划分为近期和远期,规划近期为20112015 年,远期为20162020 年。规划提出,2015 年,全市每千人病床数控制在5.5 张左右,每个区(县级市)至少设置1 间三级医疗机构。到2020 年,全市每千人病床数控制在6.0 张左右,每个区(县级市)规划设置2 间及以上三级医疗机构。 通过人口规模和结构预测、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量预测等,并结合总体 城市布局,规划提出全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的规划形成一主五副的布局结 构。一主即市域医疗卫生服务主中心,包括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黄埔区、天河区、白云区南部以及番禺区沙湾水道以北地区。五副即在南沙滨海 新城、东部山水新城、花都副中心、从化副中心、增城副中心建设五个医疗 服务副中心。而根据现有卫生资源配置情况,未来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 也将分为三个策略分区,还将建设三大医疗健康中心,大力发展健康产业 (见1、优化整合区:包括越秀区、荔湾区,着重整合现有医疗资源,优化 布局结构,严格控制卫生资源增量,遏制不合理增长势头。 2、调整完善区:包括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和番禺区,根据人口发展与分布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适度建设全市性的大型医疗 卫生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3、重点建设区:包括花都区、萝岗区、南沙区、从化市和增城市,采取适宜政策促进发展,重点增加设置相应规模的医疗机构,有效提升医疗卫

对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思考

对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思考 焦禹豪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在飞速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此进行思考,并结合国外先进经验,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医疗卫生资源在医疗卫生行业(或部门)内的分配和流动,它包括了卫生资源两方面的分配,即增量分配与存量调整,又称“初配置”与“再配置”[1]。作为医疗卫生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表现较为活跃的部分,分布不均衡,配置不公平,是我国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最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城乡的不均衡分布,作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卫生系统公平与效率研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对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目标的实现有着严重的影响[2]。 首先,在人员数量的配置与供给方面,城乡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如在执业医生、卫技人员等的配置上呈现出不平衡及不均等的状况;再者,在优质资源与人员质量方面,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也有着城乡分布不均导致的结构性失衡状况,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技术大多集中工作于城市的大型医疗机构,而在农村与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这就使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受到限制,进而造成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偏低{3]。这是当前我国卫生系统急需解决的一个迫切性的问题。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与有效利用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 纵观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突出的问题就是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我国在不同的区域存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的现象,并被国内多项实证研究所证实。其主要表现为医疗卫生资源往往向购买力高、人口密度大的大城市聚集,也将服务集中于那些价格高的药品或盈利水平高的治疗上。实践证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非均衡也是城乡卫生二元结构和医疗卫生改革成效不显著的主要原因。2009年启动了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年 )],“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优化、整合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新增卫生资源要符合区域卫生规划,资源投入向弱势群体倾斜”[4]。在公共卫生宣传、防病治病和教育中,医疗卫生资源为居民提供了物力、人力、财力的保障和支持,也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笔者试图研究如何合理分配、公平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实现其公益性,并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5]。 1 .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1.1 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卫生人力资源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至今,我国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总量已勉强达到够用,但却存在着卫生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配置不平衡、管理相对滞后、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根据统计得出的下列结果却说明了一点的问题,首先全国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达446万人,然而高级人员只占5.6%,中级人员占22%,初级人员最多,占72%,其中高级、中级、初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为1:4:13。而从学历构成上看,研究生不足2%,本科生有15%,大专生有29%,中专生最

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有效形式

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有效形式 作者:李海威单位:广东省计算中心 1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由于存在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供需不平衡等情况,从医疗卫生信息化角度看,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实现各级医疗机构间、城市与县乡、城市与农村间的区域协同医疗和信息共享。但由于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各异,底层数据结构和网络规划状况也不同,导致医院内部和医院间出现很多信息孤岛,增加了区域协同医疗的难度。探索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形式,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显得尤为必要。基于信息共享与协同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社区不同区域卫生信息在医院、社区之间的共享以及基于协同的开展实施,让我们对协同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共享模式逐渐的清晰化。 2平台技术架构 卫生信息共享与协同平台是为卫生信息化提供一个医疗信息数据为核心的开发和运行平台,可以使用此平台快速的定制、开发和部署卫生信息平台项目,来满足日益增加的电子医疗信息共享与管理需求。其包括以下方面:基于卫生信息共享与协同平台主要包括数据中心数据层、业务服务层、数据交换层,硬件网络基础设施层四个层次,还包括贯穿四个层次的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两大体系。数据中心层主要是实现基于卫生信息共享与协同平台的数据存储,需要解决

数据存储的结构、模型、内容、数据库管理软件的选型等。数据交换层和业务服务层主要实现基于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采集、交换与共享,数据交换层是直接与外部系统进行沟通的技术层,业务服务层是基于数据交换层根据数据结构设计各种业务服务组件来完成平台数据的采集,存储与共享。硬件网络层是指支撑平台的硬件设备和网络平台。标准规范体系是平台中必须遵循和管理的数据标准,是平台运行和应用的数据基础。安全保障体系是从物理安全到应用安全保障整个平台的正常运营。 3平台详细解决方案 3.1卫生信息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要对医疗卫生数据的交换与共享进行统一的规划,建立交换与共享数据标准和相应的标准维护和标准实施机制,指导使用和遵循标准,确保标准能够满足和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其中电子健康档案基础资源库的建设是卫生信息数据中心的重点。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由统一集中开发,统一部署。新建系统时应充分考虑与多级卫生信息平台的衔接,遵循相关数据规范与标准,不断补充、完善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管理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多渠道信息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各级授权用户在遵循相关隐私保护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均可访问。它用于全面、有效、多视角地描述健康档案的组成结构以及复杂信息间的内在联系。

医疗资源的配置为什么不能完全市场化

医疗资源的配置为什么不能完全市场化 李玲 医疗卫生成为两会的热门话题,群众关注的焦点。因为医疗卫生维系着人民的健康,而健康是生产力,是无价的财富,社会发展需要健康的人力资本,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生命是无价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何配置有限资源,使资源的使用更有效。 首先要讨论的是医疗资源配置是由政府主导好,还是由市场主导好。 大家公认,中国经济近20年的奇迹是市场力量的结果,市场极大地释放了中国人的能量。但是,医疗服务市场的资源配置能不能由市场来解决? 市场能配置资源,是因为它有完全竞争的机制———以利润为导向、以消费者满足度为追求、供给双方在市场中博弈,最后达到均衡而有效地配置资源。但医疗市场结构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假设,由于公共品、外部性、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诱导需求、垄断等引起的市场失灵,医疗卫生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中国近10年来医疗卫生发展非常快,但发展趋势是所有的资源投在了大城市、大医院和高精尖技术上,这就是市场的导向。 预防和健康教育恰恰是社会效益最高的。然而在市场机制下,预防医学可以给医院带来的收益不大,所以市场不会引导医疗资源走向预防和健康教育。 可以看看国际的经验:为什么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了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或者是主导或者是干预越来越多的方式?这就说明了市场是失灵的。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又读了白求恩的传记,非常有感触。白求恩出生于一个很好的家庭,受了很好的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全球少有的能做开胸手术的名医。当时也处于一个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美国,他所行医的工业重镇底特律有很多贫民,看不起病,十分悲惨。白求恩就给穷人提供免费的服务。但他一个人解决不了问题,又靠他的影响力发动医生行会给穷人提供免费服务。但是他发现,他们的努力杯水车薪,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穷人医疗这个问题根本解决不了。 白求恩在20世纪30年代有个机会去前苏联开会,发现他那么多年想要解决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已经解决了,因为前苏联是全民医疗。于是他就加入了共产党,之后来到中国。白求恩牺牲后26年,他的祖国加拿大在1965年实现了全民健保,而美国也是在1965年为穷人和老年人提供了医疗保险。 我国过去政府主导医疗卫生的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也证明,由政府主导的医疗卫生体制在公平和效率的平衡上要比由市场主导的体制好。 医疗卫生应成评价社会发展的第一指标

我国社区康复医疗资源的现状与需求

2014年,第29卷,第8 期 康复医学是针对残疾者及老年病、各种急慢性病而导致的功能障碍,应用以物理疗法等为主的多种医学手段,以预防、恢复或者代偿患者的功能障碍为目的的医学分支学科[1]。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康复服务的出现是适应社会时代的产物,是可以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的一种医疗服务形式。但是,在实际的康复医疗中,工作开展非常困难,其原因是患者缺乏正确的指导及受经济的限制。解决这种社会问题的关键是开展社区康复,为患者提供一个在社区即可以得到在医院的治疗和服务,这种模式的费用较低,受益人群较广。据国外数据描述:机构式康复人均费用为100美元,仅覆盖20%的康复对象,而社区康复服务人均费用仅9美元,却覆盖80%的康复对象[2]。急性期患者出院后转入护理之家的占15%—30%,转入家庭的占35%—60%[3],由此可见,患者在急性期之后,回归家庭或转入护理之家者占绝大多数。因此,大力发展社区康复服务可以很好地满足患者对长期康复医疗的需求。 1现有社区康复医疗模式 1.1香港康复医疗模式 本模式的特点是:三级康复医疗制度完善,保险覆盖面广,尤其重视对社区康复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 香港康复医疗服务分为三个层次:①区域医院内的康复机构;②康复专科医院;③社区康复服务网络。患者在区域医院住院日约5—7天,然后由区域医院转到指定康复医院/中心住院15天左右,最后转入社区康复服务机构。三级康复医疗网络健全,促进了双向转诊制度的完善。另外,患者还可回家每天到康复门诊接受治疗(首次100元,以后每日60元)[4]。目前香港各级康复医院设备齐全,能够根据患者的功能状态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康复专科医疗服务机构大多拥有100—300张床位,主要针对老年常见病开展住院康复服务,日间康复生活护理和娱乐交流;社区康复主要针对社区内的患者、残疾人,为他们提供健康教育、讲座、康复基本治疗及咨询,使社区内所有病、伤、残者能够尽快融入社 会。这种制度的完善依赖于香港政府大量资金的投入,据统计,每年政府对康复医院的拨款最多的时候可以达到20多亿港元,最少也有3.7亿港元,其中尤其重视对社区康复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5]。 1.2美国的康复医疗模式 本模式的特点是:各级康复机构对患者功能状态严格把控,保险支付政策细化完善,分诊、转诊顺畅。 美国的康复医疗模式与香港的模式大体相同。首先由康复医师会诊并根据病情开具康复治疗和相关处方。①急诊康复机构:患者病情稳定,能够耐受每天3h,每周5d的康复训练;若能够承受每天少于3h,至少1h的康复训练,则转诊至亚急性康复病房。②社区层面:病情稳定,不需要住院康复治疗即可恢复。这类人群大多是由各级医院转诊而来的具有在社区独立生活能力的患者,在所有康复对象中所占比例最大。③专业康复护理机构或长期照料机构: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6]。美国康复医疗转诊制度的完善受益于美国对康复实施的不同保险支付政策,引导各类康复机构迅速发展和完善,从而满足患者不同层次、不同治疗阶段的康复需求,也实现了患者及时、主动、顺畅地分诊和转诊,促进了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的发展。 1.3日本的康复医疗模式 本模式的特点是:康复设施建设分类齐全,重视恢复期患者的长期康复治疗,收费标准多元化。 日本根据治疗的疾病不同将康复设施的建设分为脑血管疾病康复设施、心血管系统康复设施、运动系统康复设施、残疾患儿康复设施、呼吸系统康复设施、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设施,以及集团交流康复设施等七大类,其中大部分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为疾病恢复期患者[7]。每一类又根据规模大小及人员配备情况分为Ⅰ、Ⅱ、Ⅲ型,类似于香港或美国的三级分法。日本的康复医疗按照单位和点数收费,每治疗20min计“1单位”,在不同规模的康复设施“1单位”所等同的“点数”不同。点数收费标准相同,为“1点”计费10日元。在社区康复设施中,“1单位”计100点,治疗费用为1000日元, ·社区康复· 我国社区康复医疗资源的现状与需求* 任艳苹1郭琪1,2李雨晴1仇嘉禾1吕兆阳1邵博涵1傅丽媛1庞德功1 DOI:10.3969/j.issn.1001-1242.2014.08.015 *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210062011) 1天津医科大学康复与运动医学系,天津市和平区气象台路22号,300070;2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任艳苹,女;收稿日期:2013-08-13 757 https://www.360docs.net/doc/3713050343.html,

医疗资源不均等的原因、现状及建议

主体视阈下的城乡医疗差距探析 大纲 一、城乡医疗差距的现有状况(1500字) 1.对已有研究的论述 1.1 我国医改的风雨历程 1.2 历史原因导致的城乡医疗差距 1.3 体制原因导致的城乡医疗差距 1.4 政策原因导致的城乡医疗差距 二、主体(3000字) 1.政府 1.1 政府的资金投入 2.医疗机构 2.1 医疗机构的分布不均衡 2.2 医疗机构拥有的医生素质和数量 2.3 医疗机构拥有的设配资源 3 患者 3.1 公信力 3.2 医闹群体 三.建议(1500字左右) 四.参考文献 [1]于凌云.社会保障:理论制度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

社,2008 [2]李运华.中国社会保险制度之公平性缺失问题研究[J].江淮论坛,2006(1):36-42 [3]周梅芳.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的公平[J].医学与社会,2001,14(4):1-3 [4]宋宝安,贾玉娇.我国医疗保障资源配置的公平度探讨[J].医学与社会,2009,12 [5]刘典恩,姜晓宁.我国医疗不公平及其原因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2 [6]尹奋勤,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术论丛,2008,44 [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

主体视阈下的城乡医疗差距探析[摘要] 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公在我国是一个长期被讨论的话题,我国进行了几十年的探索之路,对于医疗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在不断摸索中前进。本文以政府、医疗机构和患者三个主体为角度对城乡医疗卫生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意见。 [关键词]城乡医疗,差距,主体,建议 “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是一个不再新鲜的话题了。它连续两年成为“两会”的核心问题,温家宝总理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五点,要在2011这个医改攻坚年使我国的医疗现状得到进一步改善,缩小城乡间的医疗差距。 一、城乡医疗差距的现有状况(1500字) 1.对已有研究的论述 1.1 我国医改的风雨历程 1985年,国务院批准了卫生部年8月起草的《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报告中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由此,中国的全面医改正式启动。这一时期医改的核心内容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放开搞活,提高医院的效率和效益”。由于改革的基本做法是“只给政策不给钱”,于是,在医改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医改的弊端逐步暴露出来。 1989年,国务院批准了卫生部《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医改在争议中继续进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最终确立,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文件提出,卫生部要按“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办成经济实体或 实行企业化管理,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精神,要求医院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这一时期的医改,使“医疗

北京市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分析

北京市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分析 北京市常驻人口已经达到2700多万,并在此基础上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将形成超过30%以上老龄化的趋势。从2015年5月公布的《2014年北京市卫生事业发展公报》数据可以窥见全貌。 2014年,北京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量增长,全市医院诊疗人次数和出院人数分别为15751万人次,占全市医疗机构的68.6%和308.5万人次占全市医疗机构的95.8%,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长了7.1%和10.8%。据不完全统计,外地患者门诊就诊人次比例占总门诊就诊人次比例已经超过30%,三级医院甚至在50%左右,专科医院的外地患者门诊就诊人次比例峰值甚至达到65%。而医疗资源配置涉及三个核心问题:区域布局、结构调整和就医秩序。区域布局基本依靠市政交通网,三级医院大致形成东西城集中、三环分布,四环零星、五环新发;二级医院以城六区为主要分布,远郊区县欠缺;基层卫生基本普及辖区人口的格局。经SWOT分析和PEST分析,北京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存在医生资源结构化紧张的突出矛盾,而新建大型医院只能提供医疗服务场所和医疗检查、手术硬件平台。相比新建大型医院,充分发挥现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功能显得尤为突出。作为属地管理的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以及下属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直接管理并运行21家三级医院,并通过区县各级政府管理着市辖范围的约70%以上的二级医院和92.7%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北京市最大的一个医疗卫生服务集团,可以通过政策影响市辖区所有卫生服务机构的单位,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代表政府执行减少病人数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理念。

北京市卫生服务资源建设总体规划思路 2014年,随着北京市总体发展规划布局,将禁止在五环内新建大型医院,通过医药分开、实施法人治理结构、医联体、放开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等措施对公立医院实施改革。因具体改革措施尚未明确细节,下一步改革只能依据分级诊疗的方向,建立规范的诊疗秩序,引导优势医疗资源向周边发展,向基层发展。进一步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来发展。因公立医院的使命愿景不断回归公益,非营利性医院将成为民营资本入市主体,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呈会员制发展结构,今后以减少疾病对居民身体健康的危害,减少病人数量和维持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规模和能力的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成为未来医改的宏观战略思路。未来公立医院改革的趋势将是“管疾病、少病人、增能效”。而真正能够实现这一愿景的方法,在现有医疗服务资源的基础上,只有盘活现有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功能,发挥公共卫生服务广覆盖、基层控制慢病、各级医院人才资源共享方能将目前本市常住人口健康水平保持较好水平,才能够“增能增效”,实现外地就诊患者按需就诊、科学就诊,缓解大型医院人满为. 望京地区比较大得医院有10家,分别是蕙兰医院一甲,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三级甲等,北京新世纪妇儿医院,北京善尔医院综合一级,凌和望京医院一级,然后是我们的医院,国宗中医院没写,望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知堂没写,东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望京地区一共的医院有78家,门诊口腔什么的都算计在内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鼓励社会多元办医。 2010年,国务院转发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2012年8月30日,北京市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若干政策》,明确了社会资本在京举办医疗机构的待遇政策。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撑的大环境下芸众本草中医医院利用精准 医疗临床科研为驱动,综合服务配套为支撑,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特色,健康管理和家庭病床为补充,旨在架构一个专业化,人性化和可永续发展的高端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方案

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 ○杨慧钰史敏 “看病难、看病贵”是近年来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受体制和政府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不够均衡,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医疗设备陈旧或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业务技术水平较低,农民基本医疗服务得不到满足,而县级以上医院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城乡卫生资源不能合理流动。因此,合理配置城乡医疗服务资源,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可以把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健康问题经济、有效地解决在乡、镇、村,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供给,建立新型医患关系,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切入点。 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服务效益的最大化,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加速城乡医疗一体化进程,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主导,统筹城乡卫生网络建设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农村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利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对现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改进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体制、组织体制。完善村镇区三级卫生网络,实现“机构、设备、人才、服务、管理”五配套,加强对医疗服务设施投资和建设的区域规划。根据村医务室、乡镇卫生院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客观情况,坚持重心下移、政策倾斜,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改造就医环境,添置先进的医疗设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尽早构建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和基本医疗“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二、统一规划建设,转变服务职能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一规划建设,改乡镇卫生院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乡镇、村两级卫生院功能转变和服务前移。按照医疗机构设置要求,配置标准工作用房和设备,根据卫生资源供给与群众需求的发展规律,以农村1500-2000人、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规模和服务半径,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行统一标识,对进药渠道、医疗处方、使用发票、人事培训和医政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践中,要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逐渐转变职能,从单纯医疗服务为主的模式向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转变,为辖区内群众巡诊随访和健康教育,使农民群众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得到比较及时的预防和诊治。 三、统筹城乡公共卫生管理 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为此,我市应在建立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的同时,逐步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现状

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原因 一、医疗服务核心供给不足,执业医师增长缓慢 我国一直以来就有看病难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之间的不平衡。据国家卫计委下发的数据显示,2015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069.4万人,比上年增加46.0万人(增长4.5%)。卫生人员总数中,卫生技术人员800.8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3.2万人,其他技术人员40.0万人,管理人员47.3万人,工勤技能人员78.2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303.9万人,注册护士324.1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技术人员增加41.8万人(增长5.5%)。 但是同人民的需求相比,卫生人员的增速明显过缓。特别是医疗服务供给的核心力量——执业医师的增长率还远远不够。诊疗人次增长率总是高于执业/助理医师增长率,二者差距不断加大。除了供给不足外,医疗供求结构也处于失衡状态,这就导致原本就不够用的资源还存在使用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二、三甲医院吸纳优质资源,资源下沉阻力大 由于三甲医院是我国等级较高的医院,拥有优质的医疗服务与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及较高的技术水平与效率,在科研、设备等方方面面都具有优势,因此吸纳了许多优质资源,如高素质的医生、优质的合作平台等。与此同时,其优质资源所铸就的知名度也吸引了大量的患者前来就医。如此虹吸现象导致病患就医扎堆,城乡医疗资源服务差距大,资源下沉面临阻力。 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三级医院的床位数为106.5万张,到2015年,其床位数就增长到了204.8万张,CAGR(复合增长率)是14.0%,为各级医疗机构中最高。同时,从2014年到2015年,其诊疗人次数由14.0亿增长到了15.0亿,入院人数从6291万人增长到了6829万人。患者只认大医院,而三甲医院就成为大多数患者看病就医的首选。 三、各科室医生分布不均,全科医生缺位严重 我国专科各科室的医生数量分布不均衡,部分科室甚至出现医患比例极度不协调的状况,从而导致医生负担过重。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内科、外科和中医科执业医师数量最多,分别为36.1万名、20.1万名和18.4万名;而皮肤科、急诊科和儿科等科室执业医师规模相对稀缺,医师人均担负诊疗次较高。 此外,作为“健康守门人”的全科医生,目前在我国的总数量也只有近18万人,其中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的还不到8万人,仅占执业医师总数3%左右。

医疗机构的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形势下,医疗机构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实行市场经济,既然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在医院聚集了大量的经济资源,这些资源同样也需要优化配置,因此,市场经济理论对医院的经营管理有着指导意义。 1.1市场经济从客观上使医疗卫生资源的流动遵循价值规律,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1.2医疗市场的竞争能促使医院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英语论文格式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 1.3市场的风险性促使医院挖掘内部潜力,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 1.4市场经济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2. 医院的经营管理要主动运用市场经济理论 医疗服务是一种生产性劳动,它创造价值,社会对这种劳动的需求产生了相应的医疗市场。医疗市场的运行机制,是指医疗服务经济活动中各个环节通过市场建立起来的有机联系,是由医疗市场上供求关系、竞争关系和收费水平的变动与调整带动和制约整个医疗服务经济活动的运行和发展。医疗市场的运行主要是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三个相互联系的机制来实现的。 2.1供求机制,凡是市场都必须瞄准供求关系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医疗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是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医院的规模、结构和组织形式不仅要适应医疗市场现实需求,还要考虑潜在要求,从现实的要求中同时还要考虑所在地区的社会自然条件,预测未来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不考虑供求机制的市场是难以正常运行的。 2.2价格机制,医疗价格作为经济机制调节着医院的经济运行,如果医疗价格长期不合理或人为地扭曲,医疗消耗价值长期得不到补偿,医疗市场将失去主体,也就无法正常运行,在医疗市场中价格机制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调节国家、医院、患者等诸多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传递医疗市场信息;使卫生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医疗生产各要素的合理组合;为医院提供开 展新项目、新技术、新疗法的决策依据。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收费价格背离价值,即不能反映医疗服务的供求关系、也不能发挥其利益导向和经济杠杆作用。改革现行的医疗价格体制,完善医疗补偿机制已经成为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2.3竞争机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医疗市场不可缺少的机制。医疗市场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医疗质量的竞争、收费价格的竞争、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项目等方面的竞争。由于目前我国的市场体系还不太完善,竞争机制发挥的作用受到了很大限制,这也需要通过深化医疗卫生改革,使医疗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使竞争机制得以正常运行。 3. 医院经营管理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医院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它的服务经营活动,不可避免地要面向两类因素:一是可控性因素,如服务项目、成本水平、服务渠道、技术推广。二是不可控性因素,如经济环境、人口环境、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等。对“可控因素”医院应注重自身服务要素的优化组合,对“不可控因素”医院无力干预只能主动适应。 3.1更新观念,在思想上主动适应。一要破除依赖财政吃“安乐饭”的思想,树立自主经营的观念。二要破除依赖怨天忧人的懦夫思想,树立拼搏求生的观念。三要破除安贪乐道的旧思想,树立以不变应变的观念。四要破除“群子不言利”的清高思想,对立“先义后利”的价值观念。 3.2转换机制,在经营上主动适应。对医疗机构来说,所谓转换经营机制,就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重组医院的生产要素,调整医院的经营行为,使医院成为自动适应市场需要和变化的自主经营的市场体系。包含以下三项基本要求:一是微观服务决策独立性,二是服务经营社会化,三是市场行为规范化。 3.3苦练内功,在管理上主动适应。从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说,医疗服务的运行,当然要适应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努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此同时医疗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些方面取得进展,但是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当前,医疗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我国的医疗卫生的现状已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不相适应,滞后的医疗卫生事业已经成为影响、制约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医改难题亟待破解。 一、我国医疗改革存在问题 1、卫生资源总体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优质卫生资源严重不足,这是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总费用的2%左右。同时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城乡之间医疗保健资源分配不均,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社区和农村承担基本医疗的功能不强,卫生发展严重滞后。老百姓得了病,在基层得不到有效治疗,只好奔向城市大医院。因此,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病难,在偏远农村地区看病更难现象凸现。 2、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以药补医,公益性淡化 我国对卫生事业的投资比例非常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国家每年给医院的补贴常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医疗机构公益性质淡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群众看病不仅要负担医药成本,还要负担医院工资、奖金、买设备、盖病房。政府为了弥补补偿不足,允许医院对购进药品加成15%,这就意味着,药品进价越高医院收入越多。没有合理的制度机制控制,“以药养医”于是泛滥。有人戏称“天使”下凡至人间,非人非鬼。的确,中国的医改,让白衣“天使”增添更多的困惑、更多的无奈。“人鬼”情结,多年来医生在道德与利益之间徘徊,医院在公益与市场之间摇摆。 3、医疗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农村医疗没有一套完整的农村医疗保障法律体系,缺乏法律规范。缺乏法律规范是导致农村合作医疗难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村的医疗保障问题至今仍然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薄弱之处。许多农村人口因为经济收入较低,一旦生病,就会产生“因病致贫”的后果。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将会大大危害到我国经济的发展。而现行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人群只包括就业人员及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将绝大部分少年儿童、相当一部分老人以及其他无法就业的人员排除在外。这样的制度设计必然导致如下结果:一是上述人群的医疗需求难以得到制度化的保障,个人及家庭面临的医疗风险难以化解,从而带来经济、社会方面的消极后果。二是在一部分人有医疗保障而另外一部分人没有医疗保障的情况下,无法避免体制外人员以各种方式侵蚀体制内医疗资源的问题。 二、对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思考 1、全面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问题的思考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问题的思考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我国社会目前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以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增多,卫生资源量与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医疗卫生资源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国家、社会和个人对卫生部门综合投资的总称,是卫生部门为社会及人群提供卫生服务的基础,是开展卫生服务活动的基本条件。卫生资源是居民享有健康的基础。目前,我国卫生资源的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从全国范围来看,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卫生资源配置比例失调,80%的农村人口仅占有20%的卫生资源量,而且,卫生资源呈“倒三角”配置,与居民健康需求“正三角”相矛盾,这些现象严重阻碍着我国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卫生资源; 资源分配; 社会问题 一.加入WTO对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影响 现今,我国又加入了WTO,这对我国卫生资源的筹资及配置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据估计,我国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

机构全国约有200余家⑹。在地区分布上,遍及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大多数集中于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沿海地区大、中城市。从东部发展较快的地区看,加入WTO有利于引进国外卫生资源;有利于引进适宜的、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促进学科建设和医学发展;有利于提高医学科学水平与医疗服务能力;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而从西部地区看,因经济、人才、技术、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引进和利用国外卫生资源就比较困难。因此,加入WTO后,我国东、西部地区卫生资源配置可能出现更大的不合理与不平衡现象。同时,加入WTO后,我国医疗服务市场需要进一步开放,外商投资者会看好中国医疗服务大市场,瞄准经济、文化条件比较好、发展快的大、中城市进行投资,开办中外合资、合作医院或诊所。这对于促进我国城市医疗服务业的发展大有好处,同时也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和冲击。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国外医疗服务提供者可能很少问津。相比之下,加入WTO后我国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可能会更加突出。 二、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1 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 卫生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和大设备上。一方面,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技术、高级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经济发达

浅谈当今中国医疗资源分配

当今中国医疗资源分配之我见 所谓医疗资源,就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投入到医疗卫生机构用于生产或者投入给卫生服务需要者用于购买医疗卫生服务,以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一切要素的总称。要求医疗资源合理分布,这是探讨在医疗资源有限的现状下如何配置,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治愈疾病、重回健康的需求。同时保障并增进医疗事业发展能力和活力。 在中国,过去30 年的时间里, 人民的健康保障年年提高,我国卫生总支出占GDP比例也年年提高。全国医疗机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奉行卫生政策的总体取向却是——缩减。缩减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例,在这30年里,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的比例平均每年以 0. 51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 结果导致公立医院仅仅8%左右的收入来自政府,其余的只好靠现金型民间资本,说白了就是拿病人的钱养活医院,拿民众的合法收入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可以说,30年来的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是以政府支出降低, 个人卫生支出提高来实现的。 谈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就像分蛋糕一样,首先得有蛋糕,才能进行分配,毫无疑问,民间资本是中国30年来缩减的卫生政策下,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的前提与基础。从这一层面上,我们不得不很痛苦的承认民间资本的引入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如果撇开我国这一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背道而驰的卫生预算

政策不谈,我们来看经营性民间资本的引入对医疗资源分配的影响,目前国际上判断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的标准和原则是——健康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公平的机会获得同等的健康权利。在政府鞭长莫及、缺医少药的偏远地区,私人诊所、赤脚医生可以满足基本的医疗需求。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三甲医院人满为患,民营专科医院可以缓解部分压力。在公立医疗机构普遍缺乏竞争机制,人员冗杂、部门林立的中国,私立医疗机构可以发挥鲶鱼效应,促使形成优质的医疗服务。就这好比大学的食堂,公立医院如大食堂满足基本伙食,私人餐厅满足更高需求的消费,学校再酌情对贫困学生给予补助,使得每一个学生吃饱吃好。经营性民间资本与政府的财政投入共同作用,促使每一位社会成员更好的获得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权利。 即便民间资本引入有固有的缺陷与不足,但是基于现状和未来,我认为民间资本的引入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

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 0杨慧钰史敏 看病难、看病贵”是近年来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受体制和政府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不够均衡,乡镇卫生院、村医务室医疗设备陈旧或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业务技术水平较低,农民基本医疗服务得不到满足,而县级以上医院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城乡卫生资源不能合理流动。因此,合理配置城乡医疗服务资源,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新型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可以把农民群众的大部分健康问题经济、有效地解决在乡、镇、村,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供给,建立新型医患关系,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切入点。 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服务效益的最大化,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加速城乡医疗一体化进程,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主导,统筹城乡卫生网络建设 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农村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利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对现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改进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体制、组织体制。完善村镇区三级卫生网络,实现机构、设备、人才、服务、管理”五配套,加强对医疗服务设施投资和建设的区域规划。根据村医务室、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客观情况,坚持重心下移、政策倾斜,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改造就医环境,添置先进

的医疗设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尽早构建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 划生育指导和基本医疗“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二、统一规划建设,转变服务职能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一规划建设,改乡镇卫生院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乡镇、村两级卫生院功能转变和服务前移。按照医疗机构设置要求,配置标准工作用房和设备,根据卫生资源供给与群众需求的发展规律,以农村1500 -2000 人、15 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规模和服务半径,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行统一标识,对进药渠道、医疗处方、使用发票、人事培训和医政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践中,要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定位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逐渐转变职能,从单纯医疗服务为主的模式向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转变,为辖区内群众巡诊随访和健康教育,使农民群众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得到比较及时的预防和诊治。 三、统筹城乡公共卫生管理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为此,我市应在建立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的同时,逐步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 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要确定公共卫生服务范围,逐步增加服务内容,细化服务和考核标准,并且要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职能、目标和任务,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探索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形式。二要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并加快 城乡急救体系建设。三要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四要统筹城乡爱国卫生工作,加强妇幼保健、慢病管理、老年保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

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及其引发的看病难问题

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及其引发的看病难问题 小组成员:白平、崔坤平 一、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医疗资源相比较的相对滞后性, 农村与城市比较的相对滞后性。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不足。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其中还有不少医疗资源水平不高,人民群众不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对此,国家将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促进公益性卫生机构的改革与发展,以解决我国目前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 ,我国医疗资源的配置分布也不均衡,80%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20%在较富裕的农村,贫困农村及偏远山区基本没有医院,更别说先进的医疗资源了,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东部和西部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 卫生部部长高强承认,我国农村和城市社区缺乏合格的卫生人才和全科医师,即使城市的一些中小医院也缺乏高水平的医生。大医院的功能应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目前收治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既造成看病难、看病贵,又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 一个看病难,一个看病贵,焦点都在大医院。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小医院门可罗雀。医疗体制存在的弊端,包括大处方、高设备依赖、过度医疗等也主要集中在大医院。 二、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民看病难问题。(插入视 频) 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主要表现在: (1)、医院医生乱开处方,用药天数拉长;医院随意增加患者检查项目;个别医生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尽开“回扣药”。 (2)、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农民利益受损。调查显示药品太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而现在的医疗机构都是按市场经济规律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目标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有在合作医疗制度中受益的期望。而定点医院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第一线的部位,它的服务好坏和收费高低至关农民切身利益。 (3)、定点医院收费普遍较高,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能获得的补偿相比微不足道。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医生那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一些比较常见的小病,医生却要病人作各种检查,什么心电图、B超和各种化验,小病大看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能报销,有病往定点医院跑,路费、餐宿费、误工费再加上虚高收费等,化了许多冤枉钱,就算得到了一定补偿,仔细算算反而不划算。 (4)、村卫生室及私人诊所的医疗服务水平低。所调查的80户中,有51%的农户患病选择经常就诊村卫生室或私人诊所。在这些医疗单位中,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医生的文化素质低,难以满足农民就医需要。在80年代以前从业的人员中,很多都是集体经济时期的赤脚医生,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普遍较低。 (5)、医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调查显示患大病的农户有超过50%的人给医生送过红包,部分定点医院的医生服务态度欠佳也是农民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针对广大农村医疗相对滞后性和对医疗卫生人才需 求,医学生就业去向应如何把握。 我们也许应该从最坏处着想最好处努力,可以选择中小城市,或者大城市的小医院,甚至与医疗相关的产业先行就业之后再慢慢调整。因此,当今天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时代,大城市、大医院的医学人才基本趋于饱和,医学毕业生也许要适时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拓宽就业地域,降低就业层次,到目前“经济欠发达,缺医少药”的边远山区、基层单位去施展才华;要拓展就业领域,不要拘泥于专业对口,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关的新兴行业工作,实现医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解决我国医学人才匮乏与医学生就业困难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