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化学课堂笔记

第三章化学课堂笔记
第三章化学课堂笔记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物质都有可分性。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3、分割

物质(宏观)=============微粒(微观)

聚集

二、微粒的基本性质

1、微粒很小

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

现象: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结论:氨分子不断运动

3、微粒之间有空隙

①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

②固体、液体中微粒间的空隙较小,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气体中微粒间的空隙较大,气体易被压缩。

③物质的状态是由微粒之间的空隙大小决定的

例: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⑴湿衣服在太阳底下干得快

答: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水分子获得太阳的能量,运动加快。

⑵糖放到水中不见了

答: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的空隙里去了。

⑶物体的热胀冷缩

答:受热,微粒之间的空隙变大;遇冷,微粒之间的空隙变小。

⑷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

答:水分子之间有空隙。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由原子直接构成

离子: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一般由阴、阳离子构成

一、分子

1、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如: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2、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例如: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制得的氧气与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得的氧气化学性质相同,是因为它们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它们的分子不同。

二、原子

1、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又一种基本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实质)

分解结合

————→————→

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

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是原分子被破坏,分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成新分子的过程。

3、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MnO2

例1:在2H2O2 ===== 2H2O + O2↑反应中,发生改变的微粒是过氧化氢分子(H2O2),没有改变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生成的新微粒是水分子和氧分子。

例2: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的不同。

答:水的蒸发是水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大,水分子本身没有变,是物理变化;水的分解是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分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变了,是化学变化。

构成构成

5、原子————→分子————→物质

直接构成

6、人类对原子的认识

①英国科学家道而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②人类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移动原子,标志着能制造出更多新物质、新材料。

7、原子结构的发现

①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卢瑟福建立原子模型。

②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ɑ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Ⅰ大多数ɑ粒子能穿透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中有相当大的空间;

Ⅱ小部分ɑ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发生偏转——说明原子中有正电荷;

Ⅲ极少数ɑ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原子中有质量较大而体积较小的核。

③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二者所带电量大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核质子:带正电,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在原子中

8、决定原子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9、氢原子没有中子

10、原子的质量

①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②原子的质量很小,使用不方便,国际上规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③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个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一种碳原子质量×1/12

例1:已知一个铝原子质量的测定值为4.428×10-26Kg,碳原子质量为,试求出铝的相对原子质量。

④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11、原子结构示意图

以氧原子为例:

说明:“”表示原子核;中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例2:画出镁原子和氩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三、离子

1、概念: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2、离子的形成

得到或失去电子

原子=================离子

失去或得到电子

3、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的概念: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

例如:氧元素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碳元素是所有碳原子的总称。

2、决定原子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根本区别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不同。

3、原子与元素的关系

原子(微观)元素(宏观)

成员集体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4、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①物质的组成(宏观):物质由元素组成

.......。

例如:水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练习:碳酸氢铵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

②物质的结构(微观):物质由微粒构成,分

......。

.........子由原子构成

例如:水的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铁的构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氯化钠的构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练习1:五氧化二磷的构成:五氧化二磷是由五氧化二磷分子构成的,每个五氧化二磷分子是由2个磷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的。

练习2:镁的构成:镁是由镁原子构成的。

练习3:硫酸锌的构成:硫酸锌是由锌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

5、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②微观:表示一个原子

例如:H:表示氢元素或表示1个氢原子。

练习:Cl:表示氯元素或表示1个氯原子。

③当元素符号前加写系数时,不再有宏观意义,仅表示微观意义,即几个原子。

例如:2H:表示2个氢原子。

练习:Cu:表示2个铜原子。

6、元素周期表

①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表了元素周期表

②原子序数就是元素的编号,大小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③1——18号元素

氢H 氦He

锂Li 铍Be 硼B 碳C 氮N 氧O 氟F 氖Ne

钠Na 镁Mg 铝Al 硅Si 磷P 硫S 氯Cl 氩Ar 7、物质的分类

根据性质金属单质

根据元素单质————→

根据物质纯净物————→非金属单质

种类根据性质氧化物

物质————→化合物————→酸

种类混合物碱

①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

②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③单质:由同种元素

....组成的纯净

..物.。

④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

...

.........组成的纯净物

⑤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

⑥含氧化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

含氧化物(m)与氧化物(n)所含元素的种类可表示为m≥n

例1:指出下列物质所属类别:

石油碳酸氢铵稀盐酸液氮镁带硫粉干冰氢氧化钙氯化钠四氧化三铁

⑴属于混合物的是石油、稀盐酸;

⑵属于纯净物的是碳酸氢铵、液氮、镁带、硫粉、干冰、氢氧化钙、氯化钠、四氧化三铁;

⑶属于单质的是液氮、镁带、硫粉,其中属于金属单质的是镁带;

⑷属于化合物的是碳酸氢铵、干冰、氢氧化钙、氯化钠、四氧化三铁,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干冰、四氧化三铁。

二、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1、地壳中的元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氧、硅、铝、铁

2、海水中的元素最多的是氧,其次是氢

3、人体中最多的物质是水(约占70%),人体中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碳、氢、氮

4、太阳上最丰富的元素是氢,其次是氦

三、元素与人体健康

1、人体必须元素有20多种,分为常量元素(如氧、碳、氢、氮、钙、磷、硫、钾等)和微量元素(如铁、铜、锰、锌、钴、碘等)。

2、人体缺少某些元素会影响健康,甚至引起疾病。

例如:缺钙有可能导致骨骼疏松、畸形,易得佝偻病;缺锌会使儿童发育停滞,智力低下,严重时会得侏儒症;缺钴、铁易得贫血症;缺碘会得甲状腺疾病等。

3、自然原因或人为因素(如污染、药物积累和偏食等会使人体摄入的必须元素缺乏或过量)。

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

1、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化学式是对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应。

2、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表示一种物质

②微观:表示一个分子

例如H2O::表示水或表示1个水分子。

练习1:CO2:表示二氧化碳或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

③当化学式前加写系数时,不再有宏观意义,仅表示微观意义,即几个分子。

例如:2H2O:表示2个水分子。

练习2:3P2O5:表示3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例1: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⑴SO2:二氧化硫或1个二氧化硫

⑵3CO2:3个二氧化碳分子

⑶Fe:铁、铁元素、1个铁原子

⑷H2:氢气或1个氢分子

⑸O:氧元素或1个氧原子

⑹nCl:n个氯原子

例2:写出下列符号中“2”字的意义:

⑴2N:2个氮原子

⑵N2:每个氮分子中有2个氮原子

⑶2N2:2个氮分子,每个氮分子中有2个氮原子

⑷2NO2:2个二氧化氮分子,每个二氧化氮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

3、原子团:某些元素的原子集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化学反应,它所起的作用和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子集团合称为原子团。

常用的原子团:氢氧根(OH)碳酸根(CO3)硝酸根(NO3)硫酸根(SO4)铵根(NH4)

4、化合价

①概念:化合价是元素在相互化合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化学性质

②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一价钾、钠、氢、氯、银,K Na H Cl Ag

二价氧、钙、镁、钡、锌,O Ca Mg Ba Zn

三铝、四硅、三五氮和磷,Al

一二铜,二三铁,Cu Fe

二四六硫、二四碳,S C

正价、负价要分清。

氢氧根OH

碳酸根CO3

硝酸根NO3

硫酸根SO4

铵根NH4

③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有正有负

④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⑤化合价规则:在一切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原子团中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根价。

例3:标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⑴Cu;⑵NaOH;⑶KM n O4;⑷Fe3O4;⑸O2

例4:将下列物质中带点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排列:

S.O2 S.Al2(SO4)3 H2S.

答:H2S .﹤.S .﹤.S.O2 ﹤Al2(SO4)3

例5:标出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答:NH4NO3

5、离子符号的书写

例如:⑴钠离子Na+

⑵氯离子Cl-

⑶钾离子K+

⑷氧离子O2-

⑸氢氧根离子OH-

⑹铁离子Fe3+

⑺亚铁离子Fe2+

⑻锌离子Zn2+

⑼钙离子Ca2+

⑽2个硫酸根离子SO42-

⑾3个硝酸根3NO3-

⑿4个硫离子4S2-

例6:写出下列符号中“2”字的意义:

⑴2O:2个氧原子

⑵O2:每个氧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

⑶2O2:2个氧分子,每个氧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

⑷O: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⑸MgO:氧化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⑹O2-:每个氧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⑺2O2-:2个氧离子,每个氧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⑻:氧原子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

二、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1、单质化学式的书写:一般用元素符号表示,除了氧气(O2)、氢气(H2)、氮气(N2)、氯气(Cl2)、碘(I2)等

2、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①氧化物:X O 读作“氧化某”

正价负价

例如:氧化镁MgO

氧化钙CaO

氧化铝Al2O3

氧化钠Na2O

氧化铁Fe2O3

氧化亚铁FeO

②酸: H 酸根读作“某酸”

正价负价

例如:硫酸H2SO4

硝酸HNO3

碳酸H2CO3

盐酸HCl

③碱:金属氢氧根读作“氢氧化某”

正价负价

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钾KOH

氢氧化镁Mg(OH)2

氢氧化钙Ca(OH)2

氢氧化铝Al(OH)3

氢氧化铁Fe(OH)3

氢氧化亚铁Fe(OH)2

③盐:金属酸根读作“某化某”或“某酸某”

正价负价

例如:氯化钠NaCl

氯化银AgCl

氯化钙CaCl2

氯化铁FeCl3

氯化亚铁FeCl2

硫酸钾K2SO4

硫酸铜CuSO4

硫酸镁MgSO4

硫酸钠Na2SO4

硫酸钡BaSO4

硫酸铁Fe2(SO4)3

硫酸亚铁FeSO4

硫酸铵(NH4)2SO4

硝酸钾K2SO4

硝酸铝Al(NO3)3

硝酸锌Zn(NO3)2

硝酸铜Cu(NO3)2

硝酸亚铁Fe(NO3)2

硝酸铵NH4NO3

碳酸钠Na2CO3

碳酸钾K2 CO3

碳酸镁MgCO3

碳酸钡BaCO3

碳酸钙CaCO3

例7:写出一种符号,它既能表示一种元素,也能表示一种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例8:在硫酸(H2SO4)和水(H2O)两种物质中,含有相同的(C )在硫酸(H2SO4)和水(H2O)两种分子中,含有相同的(A )

A 氢原子 B氢分子 C 氢元素 D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9:下列物质由何种微粒构成

⑴二氧化碳(CO2):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⑵铜(Cu):由铜原子构成

⑶蔗糖(C6H12O6):由蔗糖分子构成

⑷氯化钠(NaCl):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⑸金刚石(C):由金刚石原子构成

⑹氢氧化钙[Ca(OH)2]:由氢氧根离子和钙离子构成

⑺氧化镁(MgO):由镁离子和钙离子构成

⑻硫酸(H2SO4):由硫酸分子构成

⑼氩气(Ar):由氩原子构成

⑽水银(Hg):由汞原子构成

⑾酒精(C2H5OH):由酒精分子构成

⑿硝酸锌[Zn(NO3)2]:由硝酸根离子和锌离子构成

二、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7:计算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H2O(相对分子质量)= 1×2 + 16 = 18

练习3:计算CO2、NH4NO3、Cu2(OH)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CO2(相对分子质量)= 12 + 16×2 = 44

NH4NO3(相对分子质量)= 14 + 1×4 + 14 + 16×3 = 80

Cu2(OH)2CO3(相对分子质量)= 64×2 + (16 + 1)×2 + 12 + 16×3 = 222

2、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例8:计算H2O各元素的质量比

解:H :O(质量比)= (1×2):16 = 1:8

练习4:计算CO2、NH4NO3、Cu2(OH)2C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解:C :O(质量比)= 12:(16×2)= 3:8

N :H :O(质量比)= (14×2):1×4 :16×3 = 7:1:8

Cu :H :C :O(质量比)= (64×2):(1×2):12 :16×3 = 64:40:1:6 3、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该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例9:计算H2O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1×2

ωH%= ×100%=11.1%

18

O%=1-11.1%=88.9%

答:H2O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1.1%,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88.9%。

练习5:计算C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16×2

O%= ×100%=72.7%

44

答:C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72.7%。

练习6:计算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14×2

N%= ×100%=35%

80

答: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5%。

练习7:计算Cu2(OH)2C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16×5

O%= ×100%=36%

222

答:Cu2(OH)2C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6%。

4、计算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元素在某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M元素=m化合物×元素%

例10:36g水中含有多少g氢元素?多少g氧元素?

解: 1×2

mH=mH2O×H%=36g ×100%=4g

18

mO=36g -4g=32g

答:36g水中含有4g 氢元素,32g氧元素。

练习8:要给田里施加28g氮元素,最少需购买化肥碳酸氢铵多少g?

解:mN=mNH4HCO3×N%

14

28g= mNH4HCO3××100%

79 18

mNH4HCO3=158g

答:最少需购买化肥碳酸氢铵158g。

例11:多少g硫酸铵[(NH4)2SO4]中的氮元素与160g硝酸铵(NH4NO3)中的氮元素质量相等?

解:m(NH4)2SO4×N% = m NH4NO3×N%

2×14 2×14

m(NH4)2SO4× = m NH4NO3×

132 80

m(NH4)2SO4 = 264g

答:264g硫酸铵中的氮元素与160g硝酸铵中的氮元素质量相等。

例12:⑴相等质量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比是5:6 ;

⑵若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中氧元素质量相等,则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质量比是6:5。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学习资料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听课时间:2010年9月24日,第二节。 听课地点:C159教室 听课年级:九年级 听课班级:C159 听课学科:化学 上课教师:廖建红 上课内容: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记录: 教师: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

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 师生分析原因: 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 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 老师强调: 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中级无机化学习题和答案

中级无机化学习题 第二章 对称性与群论基础 1、利用Td 点群特征标表(右表)回答下列问题 (1)、群阶,对称操作类数,不可约表示数 (2)、SO 42-离子中S 原子3p x 轨道及3d xy 轨道所属的不可约表示 (3)、可约表示Г(10,-2,2,0,0)中包括了 哪些不可约表示?SO 42-离子是否表现为红外活性?SO 42-离子是否表现为拉曼活性的? 解:(1)点群的阶h=8;对称操作类=5;不可约表示数=5 (2)S 原子的P X 轨道所属不可约表示为T 2表示。 (3)()01231)2(811018 1 11=??+?-?+??=?Γ?=∑i A g h a χ;同理 02 =A a ;11=T a ;12=T a ;2=E a ;故可约表示E T T 221)0,0,2,2,10(⊕⊕=Γ- 因T 2表示中包含(x,y,z )和 (xy,xz,yz),故既表现为红外活性又表现为拉曼活性。 2 (1)、点群的阶,对称操作类数,不可约表示数 (2)、NH 3分子中偶极矩所属的不可约表示 (3)可约表示Г(6,0,2)中包括了哪些不可约表示? 解:(1)点群的阶h=6; 对称操作类=3;不可约表示数=3 (2)NH 3分子中偶极矩所属不可约表示为A 1表示 (3)()21231021616 1 11=??+??+??=?Γ?= ∑i A g h a χ;同理 02=A a , 2=E a ; 故可约表示E A 221)2,0,6(⊕=Γ 3 (1)、点群的阶,对称操作类数,不可约表示数 (2)、SF 5Cl 分子中S 原子Px 轨道所属的不可约表示 (3)、可约表示Г(4,0,0,-2,0)中包括了哪些不可约表示?

九年级下册化学笔记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 1. 纯金属:纯净物;K Ca Na Mg Al 金属材料 合金:混合物;生铁、钢、黄铜等。 金属材料利用的早晚: ⑴早晚顺序:Cu(商)、Fe(春秋战国)、Al(100多年前) ⑵影响因素: ①金属的活动性②冶炼的难易程度 ☆注意:与地壳中金属含量无关。 金属的物理性质 共性 ⑴常温下,大多是,固体 ⑵有金属光泽,大多是,银白色 ⑶导电性、导热性 ⑷延展性 ⑸密度、熔、沸点较高 特性 ⑴常温下,汞是液体。 ⑵铜:(紫)红色;金:黄色;铁粉:黑色。 ⑶P3表8-1 ⑷P4 资料卡片金属之最 三、性质与用途的关系(P4 讨论) 决定用途的因素(熟读) 性质决定决定用途例子 ⑴导电性制电线、电缆 ⑵导热性做炊具⑶延展性拉丝、压片、制成箔。 ⑷有金属光泽做装饰品 生活中的金属 ⑴温度计:汞 Hg ⑵壶胆:银Ag ⑶照明弹:镁 Mg ⑷暖气片:铝 Al ⑸干电池负极:锌 Zn 合金(P4) 定义: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制得的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注意: ⑴所有的合金都是混合物。 ⑵①金+金②金+非加热熔合 ⑶两种金属形成合金的条件: 一种金属的熔点不能高于另一种金属的沸点(在某一温度范围内,两种金属都处于液态)。 合金的性能: ⑴硬度大 ⑵熔点低 ⑶抗腐蚀性能好 常见合金 生铁:2%-4.3% ⑴ 钢:0.03%-2% ⑵P6 表8-2 ⑶钛和钛合金 P6 图8-6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与氧气反应 1. 2Mg+O2=2MgO 3Fe+2O2 Fe3O4 4Al+3O2=2Al2O3 2Cu+O2 2CuO “真金不怕火炼”: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结论: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的原因: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P10探究(注意读图、做表的能力) 结论:不同金属与酸反应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2.注意: ⑴实验室制H2用的是:锌和稀硫酸 ①不用Mg 的原因:反应速率太快,不易控制 ②不用Fe 的原因:反应太慢 ③不用盐酸的原因:盐酸具有挥发性,是收集的气体不纯。 ⑵Fe 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2价的亚铁。 ⑶Fe2+:浅绿色;Fe3+:(棕)黄色;Cu2+:蓝色 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P11探究 实验 现象 化学方程式 Al +CuSO4 ①铝丝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②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2Al+3CuSO4=Al2(SO4)3+ 3Cu Cu+AgNO3 ①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②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Cu+2AgNO3=Cu(NO3)2+2A g Cu+Al2(SO 4)3 无明显现象 无 ☆Fe +CuSO4=FeSO4+Cu 现象:①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②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置换反应 ⑴定义:P11(A+BC=AC+B ) ⑵特征: ①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 ②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一定有单质。 ③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必定改变。(置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⑶总结,你学过的所有置换反应。 金 属 现象 化学方程式 稀盐酸 稀硫酸 稀盐酸 稀硫酸 镁 ①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②生成的气体可以燃烧,产 生淡蓝色火焰 Mg+2HCl=MgCl2+H2↑ Mg+H2SO4=MgSO4+H2↑ 锌 ①反应较剧烈,产生大量气泡 ②同上 Zn+2HCl=ZnCl2+H2↑ Zn+H2SO4=ZnSO4+H2↑ 铁 ①反应缓慢,有气泡产生 ②同上 ③溶液有无色变成浅绿色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铜 无明显现象 不反应 △ 点燃

配位化学讲义 第十一章 无机小分子配合物

配位化学讲义第十一章无机小分子配合物

第十一章无机小分子配体配合物 小分子配体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已成为配位化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现已证实,小分子通过与过渡金属离子的配位而活化,进而可引起许多重要的反应。 第一节金属羰基(CO)配合物 一、概述 金属羰基配合物是过渡金属元素与CO所形成的一类配合物。 1890年,Mond和Langer发现Ni(CO)4,这是第一个金属羰基配合物。 常温、常压 Ni(粉) + CO Ni(CO)4 (无色液体,m .p.= -25℃) 150℃ Ni(CO)4Ni + 4CO 这成为一种提纯Ni的工艺。 现已知道,所有过渡金属至少能生成一种羰基配合物,其中金属原子处于低价(包括零价)状态。 二、类型 1、单核羰基配合物 这类化合物都是疏水液体或易挥发的固体,能不同程度地溶于非极性溶剂。M-C-O键是直线型的。例: V(CO)6 黑色结晶,真空升华V-C, 2.008(3) ? Cr(CO)6Cr-C, 1.94(4) ? Mo(CO)6无色晶体,真空升华,Mo-C, 2.06(2)? 八面体 W(CO)6W-C, 2.06(4)? Fe(CO)5黄色液体,m.p.=20℃,Fe-C,1.810(3)?(轴向)三角 b.p.=103℃ 1.833(2)?(赤道)双锥 Ni(CO)4无色液体,m.p.= -25℃,Ni-C,1.84(4)?四面体 2、双核和多核金属羰基配合物 多核羰基配合物可以是均核的,如:Fe3(CO)12;也可以是异核的,如

MnRe(CO)10。 M 在这类化合物中,不仅有M-C-O 基团, 而且还有O —C 和M-M 键,且 M μ2-CO 常与M-M 键同时存在。即: O —C 例:(1)Mn 2(CO)10为黄色固体,m.p.151℃,Mn-Mn=2.93? OC CO OC CO OC M M CO M=Mn 、Tc 、Re OC CO OC CO (2) Fe 2(CO)9 金色固体,m.p.100℃(分解),难挥发 OC CO CO OC Fe Fe CO Fe 2(CO)9 OC CO OC CO (3)Fe 3(CO)12 绿黑色固体,m.p.140-150℃(分解) OC CO Fe O C OC C O OC Fe C C Fe O CO CO CO CO CO Fe 3(CO)12 (4)M 3(CO)12 M=Ru 、Os OC CO O C OC C O OC C C O CO CO CO CO CO M M M

高中化学课堂笔记化学选修笔记完整版

高中化学课堂笔记化学 选修笔记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化学选修4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 (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 2·8H 2 O与NH 4 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 2 、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小结: 1、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 化学键生成,放出能量 2、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放热反应,体系能量降低,△H为“-”或小于0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吸热反应,体系能量升高,△H为“+”或大于0 3、反应热数值上等于生成物分子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之差

二、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既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又能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C元素转化为CO2,而不是CO;H元素转化为H2O(l),而不是H2O(g), N元素转化为N2。如:H2(g)+ 1/2 O2(g) = H2O(l); △H =-285.8 kJ/mol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燃料是以1mol作为标准,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其它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可用分数表示;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配位化学第一组第三章作业

第三章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作业 1.下列各组中,哪种配体与同一种中心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稳定性较高,为什么? (1)Cl- , F-和Al3+(2)Br-,I-和Hg2+ (3)2CH3NH2,en和Cu2+(4)Br-,F- 和Ag+ (5)RSH,ROH和Pt2+(6)Cl-,OH-和Si4+ (7)RSH,ROH和Mg2+ 解(1)F-与Al3+形成配合物更稳定,因为F-电负性大,离子半径更小(2)I-与Hg2+更稳定,因为碘离子的电负性较大,离子半径更小(3 )2CH3NH2与Cu2+形成的配合物更稳定,因为它的碱性比en更强与形成的配合物更稳定 (4)Br-与Ag+形成的配合物更稳定,因为与Ag+形成配合物Br-变形性比F-强 (5)RSH与Pt2+形成配合物更稳定,因为在与Mg2+形成配合物时S 的半径小于O的半径 (6)OH-与Si4+形成的配合物更稳定,因为在与Si4+形成配合物时OH-的电荷比更多 (7)RSH与Mg2+形成配合物更稳定,因为在与Mg2+形成配合物时S 的半径小于O的半径 2.写出下列,配体与中心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次序。 解(1)CH3NH2,en,NH2-NH2,NH2-OH和Cu2+ en > CH3NH2 > NH2-NH2 > NH2OH

(2)R3CCOOH,CH3COOH,Cl3CCOOH,I3CCOOH和Fe3+ R3CCOOH > CH3COOH > I3CCOOH > Cl3CCOOH (3)NH3,NH2-NH2,NH2-OH,R-OH和Ag+ NH3 > NH2-NH2 > NH2-OH > R-OH (4)N, NH2 与Zn2+ N> NH2 (5)NH2 O2N, NH2 C H3, NH2 NO2与Cu2+ NH2 C H3> NH2 NO2> NH2 O2N (6) N OH, N OH CH3 与Ni2+ N OH CH3 > N OH CH3 3.下列二组试剂与同一种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时,估计lg k的大小次序: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初中化学课听课记录中学化学评课笔记 听课时间:20xx年9月24日,第二节。 听课地点:C159教室 听课年级:九年级 听课班级:C159 听课学科:化学 上课教师:廖建红 上课内容: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记录: 教师: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何重要用途。 师生归纳引入:氧气有很多重要用途,那你们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吗? 教师: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获得氧气?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学生观察颜色和状态。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 1、在试管中加入约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没有燃烧。 师生分析原因: ①无氧气放出②有氧气放出,但是量太少,不足以让木条复燃。 2、向上述试管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观察:木条复燃 师生分析原因: ①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发生反应,有氧气生成。 ②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但它是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也可能是促进者。 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观察:①木条复燃②试管底部二氧化锰的量好象没有变化 师生分析原因:二氧化锰没有参与反应,它不是反应物,它的量如果用精密仪器称量,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发生变化,且还可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化学性质并没有改变。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小结。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也叫触媒。例:汽车排气管有一个尾气处理装置,里面加入了一种催化剂,使会污染空气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了无污染的氮气和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催化剂用途: 老师强调: 1、改变(加快或减慢)速率,不能片面说是加快。 2、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氯酸钾)的分解是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的。 3、催化剂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质量。 学生实验探究:

第三章 第四节 配合物与超分子

第四节配合物与超分子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能从微观角度理解配位键的形成条件和表示方法,能判断常见的配合物。2.能利用配合物的性质去推测配合物的组成,从而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模型。 3.了解超分子的结构特点与性质。 一、配合物 1.配位键 (1)概念: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孤电子对,而另一个原子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化学键,即“电子对给予—接受”键。 (2)表示方法:配位键常用A—B表示,其中A是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叫给予体,B是接受孤电子对的原子,叫接受体。 如:H3O+的结构式为;NH+4的结构式为。 (3)形成条件 形成配位键的一方(如A)是能够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另一方(如B)是具有能够接受孤电子对的空轨道的原子。 ①孤电子对:分子或离子中,没有跟其他原子共用的电子对就是孤电子对。如、 、分子中中心原子分别有1、2、3对孤电子对。含有孤电子对的微粒:分子如CO、NH3、H2O等,离子如Cl-、CN-、NO-2等。 ②含有空轨道的微粒:过渡金属的原子或离子。一般来说,多数过渡金属的原子或离子形成配位键的数目基本上是固定的,如Ag+形成2个配位键,Cu2+形成4个配位键等。 2.配合物 (1)概念 通常把金属离子或原子(称为中心离子或原子)与某些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体或配位体)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称为配位化合物,简称配合物。如[Cu(NH3)4]SO4、[Ag(NH3)2]OH等均为配合物。 (2)组成 配合物[Cu(NH3)4]SO4的组成如下图所示:

①中心原子:提供空轨道接受孤电子对的原子。中心原子一般都是带正电荷的阳离子(此时又叫中心离子),最常见的有过渡金属离子:Fe3+、Ag+、Cu2+、Zn2+等。 ②配体:提供孤电子对的阴离子或分子,如Cl-、NH3、H2O等。配体中直接同中心原子配位的原子叫做配位原子。配位原子必须是含有孤电子对的原子,如NH3中的N原子,H2O中的O原子等。 ③配位数:直接与中心原子形成的配位键的数目。如[Fe(CN)6]4-中Fe2+的配位数为6。 (3)常见配合物的形成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有关离子方程式 滴加氨水后,试管中首先出现蓝色沉淀,氨水过量后沉淀逐渐溶解,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溶液,滴加乙醇后析出深蓝色晶体Cu2++2NH3·H2O===Cu(OH)2↓+2NH+4、Cu(OH)2+4NH3=== [Cu(NH3)4]2++2OH-、 [Cu(NH3)4]2++SO2-4+H2O===== 乙醇[Cu(NH3)4]SO4·H2O↓ 溶液变为红色Fe3++3SCN-Fe(SCN)3滴加AgNO3溶液后,试管 中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加氨水后沉淀溶解,溶液呈无色Ag++Cl-===AgCl↓、AgCl+2NH3===[Ag(NH3)2]++Cl- (4)配合物的形成对性质的影响 ①对溶解性的影响 一些难溶于水的金属氢氧化物、氯化物、溴化物、碘化物、氰化物,可以溶解于氨水中,或依次溶解于含过量的OH-、Cl-、Br-、I-、CN-的溶液中,形成可溶性的配合物。如Cu(OH)2+4NH3===[Cu(NH3)4]2++2OH-。 ②颜色的改变 当简单离子形成配离子时,其性质往往有很大差异。颜色发生变化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根据颜色的变化就可以判断是否有配离子生成。如Fe3+与SCN-形成硫氰化铁配离子,其溶液显红色。

沪版初三化学课堂笔记(盐)

化学知识点总结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8、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9、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10、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 (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11、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第三章化学课堂笔记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物质都有可分性。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3、分割 物质(宏观)=============微粒(微观) 聚集 二、微粒的基本性质 1、微粒很小 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 现象: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结论:氨分子不断运动 3、微粒之间有空隙 ①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 ②固体、液体中微粒间的空隙较小,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气体中微粒间的空隙较大,气体易被压缩。 ③物质的状态是由微粒之间的空隙大小决定的 例: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⑴湿衣服在太阳底下干得快 答:水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水分子获得太阳的能量,运动加快。 ⑵糖放到水中不见了 答: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的空隙里去了。 ⑶物体的热胀冷缩 答:受热,微粒之间的空隙变大;遇冷,微粒之间的空隙变小。 ⑷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 答:水分子之间有空隙。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大多数物质由分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由原子直接构成 离子: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一般由阴、阳离子构成 一、分子

1、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例如: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 2、分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例如: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制得的氧气与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得的氧气化学性质相同,是因为它们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是因为它们的分子不同。 二、原子 1、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又一种基本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实质) 分解结合 ————→————→ 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 化学变化的过程,实质是原分子被破坏,分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 ......成新分子的过程。 3、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MnO2 例1:在2H2O2 ===== 2H2O + O2↑反应中,发生改变的微粒是过氧化氢分子(H2O2),没有改变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生成的新微粒是水分子和氧分子。 例2: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的不同。 答:水的蒸发是水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大,水分子本身没有变,是物理变化;水的分解是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分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变了,是化学变化。 构成构成 5、原子————→分子————→物质 直接构成 6、人类对原子的认识 ①英国科学家道而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听课笔记

九年级化学课堂笔记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课时) 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阅读第1页最后一段)二、了解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过程。 我国劳动人民商代就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与化学四大发明有关的有造纸,和火药。还制造了许多有实用价值的物质例如;酒,醋,染料、烧瓷器等 三、为什么要学习化学?(阅读课本第1、2页内容) 四.如何学好化学? 1.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划出不懂的问题。 2.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向课堂要质量。 3.作业:认真-独立-质量的完成作业。 4.复习:巩固所学知识(遗忘规律)。 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课前提问、听讲-做好笔记、作业、复习、作业五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其次,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了解的新东西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基本的定义定律等。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要在勤复习、勤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最后,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学会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逐渐培养自己分析推理能力,找出学习化学的“窍门”。在化学解题过程中,更要善于抓突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发散性地进行思考,逐步使问题明朗化。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课时) 一、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加以区别。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概念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或分子生成 实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电灯发光,工业制氧气,吸附色 素,分馏石油,汽油去油污,冰雪 融化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食物腐烂,动植 物呼吸,光合作用,缓慢氧化,燃烧,乳化作用。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相互关系(发生化学变化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加以区别。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 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 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 质。 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 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 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 性、腐蚀性、毒性、酸性、碱性等 确定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注释:描述物质的性质时用“易”“能”“会”“可以”。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课时)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课本第12页) (一)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 l、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初中化学笔记完整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2017年3月6日星期一)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包含: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2.化学变化: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包含: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3.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 规律的自然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主要成 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2.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3.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1.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各课题学生笔记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化学研究对象(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化学发展史 1、火的使用是化学发展的始端;(人与野兽有了本质区别,原始人使用工具由石器进入铜器) 2、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在陶器、铜器、铁器、造纸、火药、酿酒、染料方面做出功勋卓绝贡献。 3、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伽德罗的分子学说(统称原子--分子论)奠定了近代化学发展的基础;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三、绿色化学 1、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2、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 3、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原子经济性”,二是“减量”“重复使用”“回收”“再生”“拒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没有新物质生成; 2、实验3和实验4有什么共同特征?------都有新物质生成; 3、实验1、2与实验3、4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注意: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没有发生变化。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但它是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在汉语表述中常常用“能”“会”“可以”等词加以区别。如“硫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化学变化;而“硫能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硫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注意: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木炭可以燃烧,糖能溶解与水。 【实验1-2】 观察:氧气、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化学性质:氧气能支持燃烧(有助燃性) 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也能燃烧。

高中化学教师读书笔记

高中化学教师读书笔记 高中化学教师读书笔记(一) 我重读了刘知新主编的《化学教学论》一书,对化学课程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大帮助。现对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书写如下: 一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也称为“求知欲”。 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做到“要学——学会——会学”,其中要学是前提,而学习兴趣是“要学”的先导。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效果,智力发展和未来的成就都有重大影响。人们把学习兴趣看成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如果学生有了兴趣,那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二启发积极思维 让学生被动地记忆、重复、模仿来获得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有准备的基础上(如经过预习),把教学过程变成一连串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知识和能力发生有机联系。提出问题就是给学生设疑或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是启发思维的关键,也是培养能力的开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开展积极的思维,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能力。 如在讲解化学计算题时,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启发学生运用概念、原理、公式等去理解计算题的关键所在,以便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加强学科内的综合训练。 三建构知识结构 学生有时反映,“化学不好学,学不懂,记不住,不会用”。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化学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变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结构的理论和化学反应规律的知识,去指导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弄清重点、难点,进而订出规划,具体落实,使知识连贯成索链,环环相扣,先后有序。这样,在教学中就能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就能从整体出发来深刻地理解局部,将局部的知识纳入有机联系的知识整体中,有的放矢,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有效地发展学生智能。 四严格进行智能训练 要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转化,关键在于实践。严格训练便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它是实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主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训练必须讲求实效。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应该根据这一目的来确定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如果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练有实效。练不在“多”而在“精”,要以少胜多。针对问题进行反复多次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

新人教版9年级上册化学课堂笔记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正确) 物重=砝码+游码 “左码右物”(错误) 物重=砝码-游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第一章 配位化学基础要点

绪论 导课:配位化学一般是指金属和金属离子同其他分子或离子相互反应的化学。它是在无机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同时也与化学各分支学科以及物理学、生物学等相互渗透的具有综合性的学科。配位化学所涉及的化合物类型及数量之多、应用之广,使之成为许多化学分支的汇合口。现代配位化学几乎渗透到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例如分析化学、有机金属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结构化学、催化活性、物质的分离与提取、原子能工业、医药、电镀、燃料等等。因此,配位化学的学习和研究不但对发展化学基础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配位化学的任务 配位化学是研究各类配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的一门新型学科。 配合物的合成是重点,结构与性质研究是难点,研究方法是关键。应用是落脚点。二、配位化学的学科基础 配位化学的学科基础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配位化学已成为许多化学分支的汇合口。 配位化学是许多新兴化学学科的基础。如:超分子化学,酶化学,蛋白质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材料化学,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高分子化学等。 三、配位化学的研究方法 1、合成方法:要求掌握有机和无机化学的合成技术,特别是现今发展起来的水热技术、微波技术、微乳技术、超临界技术等。 2、结构研究: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荧光光谱、X-衍射等。 3、性质研究:电位滴定、循环伏安、磁天平、变温磁化率、交流磁化率、电子顺磁共振、光电子能谱、E-扫描、催化性质、凝胶电泳、园二色谱、核磁共振研究与细胞及DNA 的作用。 4、应用:催化反应用于有机合成、金属酶的模拟、分子识别、金属药物、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磁体、介孔材料、分子机器等。 四、配位化学的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在上课以前,把下一次课的内容先粗略的看一次,把自己看不懂的内容做上记号,有时间再认真的看一次,如果仍看不懂,做好记录,等待课堂解决。 2、上课:根据课前预习的难度,对较难理解的部分认真听讲,理解教师的分析思路,学习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材上作好批注。 3、复习:对在课堂上没有弄懂的问题在课间问主讲教师,下课后对整个课堂内容复习一次并作好复习笔记。 五、课程的内容安排:

09级研究生《配位化学》试题(参考答案)

化学系09级研究生《配位化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硝基五氨合钴离子 2 6 2、⑴﹢2 ⑵6 ⑶4 ⑷八面体 3、空轨道孤对电子 4、[Co(CN) 6]3-八面体 [Co(CN) 6 ]3- 5、八面体 SP3d2 d2SP3 二.解释、区别下列名词(5*7=35分) 1.单齿配体与多齿配体 单齿配体:指一个配体且只含有一个配位原子的配体 多齿配体:指含有两个以上的配位原子的配体 2.d2sp3杂化和sp3d2杂化 d2SP3杂化:指两个(n-1)d轨道,一个ns轨道和三个np轨道混合时就会产生6个d2SP3杂化轨道 SP3d2 杂化:指一个ns轨道,三个np轨道和两个nd轨道混合时就会产生6个SP3d2 杂化轨道 3.简单配合物与螯合物 简单配合物:单齿的分子或离子配体与中心原子作用形成的配合物 熬合物:由双齿或多齿配体与同一中心离子作用形成的环称为熬合环,所形成的具有熬合环的配合物 4.低自旋配合物和高自旋配合物 低自旋配合物:当P成对能小于△分裂能的配合物 高自旋配合物:当P成对能大于△分裂能的配合物 5.金属酶与金属蛋白 金属酶:必须有金属离子参与才有活性的酶,简单地说是结合有金属离子的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 金属蛋白:金属离子与蛋白形成配合物,其主要作用不是催化某个生化过程,而是完成生物体内如电子传递之类特定的生物功能的活性物质。 6.强场配体:在光谱学中,△分裂能较大的为强场配体,如:NO 2 - CN- 弱场配体:在光谱学中,△分裂能较小的为强场配体,如:I- Cl- 7.晶体场理论:金属离子与配体间的相互作用为静电作用,同时考虑到配位体对中心离子d 轨道的影响。 分子轨道理论:着重于分子的整体性,它把分子看作是一个整体来处理,比较全面反映分子内部电子的各种运动状态,它不仅能解决分子中存在的电子对键、单电子键、三电子键的形成,而且对多原子分子的结构也能比较好的说明。 三、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B 2、A 3、C 4、C 5、A

初三化学上册笔记,知识点

初三化学上册 第一章 1.导言:介绍一下化学这门学科 2.变化:①物理:只是形状,状态的改变 ②化学: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会伴随发光发热(完成习题P11,P27习题1,7) ①②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①②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包含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3.性质:①物理:色,态,味,熔点,沸点,凝固点,导电性,密度,硬度等 ②化学:发生化学变化时才变现出来的性质 4.实验操作,药剂和仪器使用注意点 (1)三不原则:①不用嘴尝 ②不用手拿 ③不用鼻子闻(招手入鼻法) 节约原则:未说明用量时,按最少量量取,固体盖满试管底部,液体1-2mL (2)药品的取用 a.固体①粉末:钥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竖②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竖 b.液体①大量:直接倾倒②用滴管吸取 c.注意点①瓶盖倒放,防止污染试剂②标签对准手掌心,防止腐蚀标签③试剂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液体洒落 (3)仪器使用 a.滴管:吸取或转移少量液体 注意点:①转移时滴管不能碰到容器壁或进去②清洗后橡胶头朝上摆放 b.量筒:只能测量液体体积(唯一用途)无0刻度 读数:①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②若仰视,则读数偏大,用时偏少 ③若俯视,则读数偏小,用时偏多 c.酒精灯:用来加热的仪器 三禁止:①禁止用嘴吹,应用灯帽盖灭

②禁止过火 ③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火焰①外焰,温度最高②内焰③焰心 酒精最多不超过三分之二,最少不少于三分之一 d.天平①精确到0.1g ②若干燥无腐蚀性,垫滤纸称量 ③若液体或有腐蚀性,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e.试管加热①若固体,试管口向下倾斜45°,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破裂 ②若液体,最多不超过三分之一,试管口向上倾斜 d.试管破裂的原因:①未预热②加热固体时,试管口未向下倾斜③试管外壁有水 ④加热后直接清洗⑤加热后直接放在实验台上⑥试管底部靠在焰芯上 e.试管洗干净的标准: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留下 5.实验P3 (1)碳酸氢铵(NH4HCO3):白色固体 (2)碳酸氢铵加热氨气+水+二氧化碳 (3)现象:白色固体逐渐减少,有刺激性气味。管口有小水珠,有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4)保存:低温密封 6.实验P5 现象: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水倒吸 结论:①铁生锈需要氧气和水(主) ②酸能除锈 ③食盐能加快铁生锈 ④压强减小的方法:减少气体,降温 7.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定义 实验P13 (1)空气:无色无味的气体,是混合物 (2)按体积分数:①氧气:21% ②氮气: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