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拓展】莎士比亚生平与作品

【作者信息拓展】莎士比亚生平与作品
【作者信息拓展】莎士比亚生平与作品

【作者信息拓展】莎士比亚生平与作品

莎士比亚,W.(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诗人、剧作家。

(一)生平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沃里克郡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父亲约翰是沃里克郡的自耕农,1551年移居斯特拉特福镇,经营羊毛、皮革制造、谷物买卖等业;有人说他还当过屠户。1565年约翰任斯特拉特福镇的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威廉是长子,曾被送到当地的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和古代历史、哲学、诗歌、逻辑、修辞等。13岁时,家道中落,可能曾辍学帮助父亲料理生意。1582年11月同邻乡富裕自耕农的女儿安?哈瑟维结婚,次年5月生女苏珊娜,1585年生孪生子女珠迪丝(女)和哈姆奈特(子),哈姆奈特11岁时夭折。

从1585至1592年期间,他的生活经历不详,但是后人有不少传说,例如说他当过乡村教师,又说他在某贵族府邸当过差,又说他当过兵,而传说最广的是说他偷了附近贵族乡绅托马斯?路希爵士的鹿,逃往伦敦,时间一般推测在1586年前后。

1592年,剧作家、所谓“大学才子”之一的罗伯特?格林有一篇文章攻击当时的一些演员,告诫剧作家“不要相信他们;其中有一只暴发户式的乌鸦,用我们的羽毛装点自己,用一张演员的皮包起他的虎狼之心;他写了几句虚夸的无韵诗就自以为能同你们中最优秀的作家比美;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打杂工,却恬不知耻地以为举国只有他能震撼舞台”。“虎狼之心”是从莎剧《亨利六世》下篇中引来的一句话,而“震撼舞台”则是影射莎士比亚的姓氏(shake 意即震撼,spear意为长矛)。可见莎士比亚在1592年已颇具名望。

从他离开家乡到1592年这一段时期,传说他曾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股东。他开始写剧多半是改编旧剧或同其他剧作家合作,稍后才独立创作。他在伦敦有同乡世交菲尔德,经营印刷出版业。莎士比亚发表的第一部作品《维纳斯与阿多尼斯》(1593)就是由菲尔德出版的。这部作品献给年轻的新贵族南安普敦伯爵。他的剧团从1594年开始一直受宫内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1603年詹姆斯一世登位又改称“国王的供奉”。他同当时一些新贵族如埃塞克斯伯爵颇有交往。他的剧团也到女王宫廷演出,夏季或瘟疫流行时期,则到外省演出。1596年他帮助父亲申请并获得“家徽”(象征乡绅的社会地位)。据推测,他每年回家探望,1597年在家乡购置了房产,1602年又置了地产(127英亩)。他一生的最后几年在家乡度过。1616年4月23日去世,葬于镇上的“三一”教堂。

(二)创作莎士比亚在二十多年间共写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

诗歌。除了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受辱记》是在他生前自己发表外,他的某些剧作则以四开本“盗印版”行世。这些“盗印版”是由剧团某些演员口授,或在演出时被人速记下来的。当时习惯是剧作家将剧本卖给剧团,剧团有处理剧本的全权;为了尽量垄断,剧团竭力防止其他剧团得到脚本,秘不发表,才出现了“盗印版”。莎士比亚的全部剧本是在他去世后由同团演员海明和康德尔搜集成书,1623年用对开本发行,称为“第一对开本”,收了36出戏,其中有一半是他在生前没有出版过的。

作品写成的年代当时剧目上演和出版都需要向政府登记批准,莎士比亚剧作的上演和出版日期都是有案可查的。但上演和出版日期同创作的时间不一定吻合,可以在上演之前一、二年或同年,也可能在上演后又进行了修改,才最后定稿。第一对开本的剧目不是按年代排列,而是按喜剧、历史剧、悲剧三类编排的。从18世纪后期,学者们如马隆就开始研究莎剧的创作年代,经过200年的探索,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成为研究莎士比亚思想和艺术演变的较为可靠的依据(见附表)。

戏剧的分类第一对开本把莎剧分为三类,此后学者们又进一步把有关罗马历史的剧本分出来,称为“罗马剧”,把后期喜剧分出来,称为“浪漫剧”或“传奇剧”。

戏剧的分期1850年德国学者盖尔维努斯研究莎士比亚艺术技巧的发展,根据对莎剧诗行的研究,把莎剧分为三个时期:1.1590至1600年,即历史剧和喜剧时期;2.1601至1607年,即悲剧时期;3.1608至1612年,即“浪漫剧”时期。1870年英国学者道登和弗尼弗尔,也根据诗歌技巧和作品的情调把莎剧又分为四个时期,即把第一时期又分为:1590至1596年,早期抒情时期;1597至1600年,历史剧和喜剧时期。

(三)著作者问题19世纪中叶有些学者鉴于莎剧反映的知识面之广(涉及法律、历史、地理、政治、宫廷贵族的生活方式许多方面),文学成就之高,认为无论他的出身还是所受的教育,他都不可能写出这些作品,因而认为作者是培根;也有人认为是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以至马洛。但是莎士比亚的剧本是由他剧团的两位演员收集的,同时代剧作家本?琼森还为此全集写了献诗,仅此一端就使怀疑派的理论不能成立。怀疑派完全忽视了一个作者向生活学习、向前人学习的潜力。

(四)作品简介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用他的语言说,就是“爱”。他的作品就是“爱”的观念多方面的表现。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莎氏作品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他生活感受深,善于思考,艺术修养高,作品的形象性强;他吸收了欧洲各国的新文化、新思想,因而他的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16至17世纪的英国现实,集中地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

长诗莎士比亚最早的诗作是《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题材来源于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写爱情女神维纳斯追求青年阿多尼斯,但阿多尼斯不爱她,只爱打猎,在一次行猎中为野猪所伤致死。维纳斯十分悲痛。在阿多尼斯死去的地方,血泊中生出一种花,名为白头翁,维纳斯把它带回塞浦路斯岛。此诗主旨是说明爱情不可抗拒,文字绮丽。出版后风行一时,至1602年共出了7版,至1640年累计至16版。

《鲁克丽丝受辱记》取材于奥维德《岁时记》等作品,写罗马王政时期最后一个国王塔昆的儿子塞克斯特斯从战场奔回,奸污了同族柯拉廷纳斯的妻子鲁克丽丝,鲁克丽丝召回出征的丈夫,嘱咐他要报仇雪耻之后举刀自杀。最后,王朝被推翻,建立了贵族共和国。作者认为塞克斯特斯违背“荣誉”观念,新贵族应以此为鉴。作者又通过鲁克丽丝呼吁同情、怜悯与人道。此诗文字更为繁缛。

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共154首,大约在6年间陆续写成,主题是友谊与爱情。这种从意大利传入的诗体多采取连续性的组诗形式。前126首写诗人同一贵族青年的友谊的升沉变化;127至152首写诗人对一“黑肤女子”的爱恋;最后两首结束。前17首,诗人敦促青年结婚,美好的事物应当传代而得到永生,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信念和对新贵族的希望。随后,那青年有时对诗人冷淡,有时垂青另一个诗人,甚至勾引诗人的女友,但诗人以友情为重,表现和解精神。诗人对“黑肤女子”倾吐爱慕,但她被诗人的至友拐走,诗人感到失望。在这些故事后面隐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人文主义者对真、善、美的看法和理想,也反映出社会现实。这些诗虽然表现了对光明和未来的希望,但也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所引起的失望和焦虑。它们不仅仅是个人的抒情,也表达了一个时代。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感情并不奔放,而是有节制,有思想深度,有分析说理,同时形象生动丰富,语言运用巧妙,诗句节奏感强。

历史剧早期创作中的英国历史剧共9部,其中8部可以归纳成为两个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篇和《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此外有《约翰王》。新兴资产阶级从当时所处的地位,要求国家统一,改造封建王权,以利于本阶级的发展。16世纪90年代伊丽莎白女王政权虽仍巩固,但王权继承问题日趋迫切,国内外封建势力蠢蠢欲动,30年前凯特领导的农民起义记忆犹新。莎士比亚关心民族命运,既反对封建内讧,也反对农民起义,而主要反对前者,要求在一个开明君主的统治下,巩固国内和平与统一。这就是他写历史剧的主旨。

前四部曲中,《亨利六世》上篇写英国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由于贵族不和而失利;中篇写国内贵族的纷争和平民起义,导向内战;下篇写红白玫瑰战争的封建内战,属于红玫瑰贵族集

团的国王在内战中被杀。《理查三世》写篡夺王位的白玫瑰集团爱德华四世死后,同族贵族理查用狡诈、血腥毒辣的手段,登上统治宝座,很快为敌党所杀,结束了玫瑰战争。

约翰王虽然有反对天主教的一面,但他谋害了合法继承人,篡夺了王位,引起外患。后四部曲写理查二世优柔寡断,听信宠臣,不能维持贵族间的平衡。他的堂弟利用时机夺去王位,自立为亨利四世。亨利四世由于王位来路不正,终日惴惴不安,虽然两次平复内乱,但太子不务正业,王位前途仍然令人忧虑。后来太子改过自新,继位为亨利五世。亨利五世用对法国战争解决了国内矛盾,夺回在法国的领地。在他身上,作者寄托了一个开明君主、民族英雄的理想。亨利五世改邪归正的转变过程反映出作者改造封建君主的思想。

根据古罗马故事写成的流血复仇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写主人公顾全大局但仍不能避免内讧的悲剧。

喜剧约从1593至1600年,莎士比亚写了10部喜剧和一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喜剧各有特色。最早的《错误的喜剧》是根据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而改编的,喜剧效果全靠人物彼此误认而造成。《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则是以《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为中心的反映市民生活的喜剧。这个时期,绝大部分喜剧以爱情为主题,但《威尼斯商人》则超出此范围,而同样主题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却写成了悲剧。《驯悍记》虽然提倡婚姻自由,但也表现了作者男尊女卑的观点。《维洛那二绅士》写爱情的忠贞;《爱的徒劳》《无事生非》着重反对禁欲主义;《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则把爱情故事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后者用大自然同宫廷的尔虞我诈作了对比。《第十二夜》通过次要情节,对清教徒的虚伪大加嘲讽。

《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一对青年分属两个世代为仇的封建家族,两人一见倾心,但不能结合。他们求助于劳伦斯神父,神父私自给他们举行了婚礼,并安排他们逃离维洛那,但由于偶然的错误,两人先后殉情。双方家长鉴于世仇铸成错误而言归于好。这首颂扬爱情的赞歌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意义。

《威尼斯商人》写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友人巴萨尼奥成婚,向犹太高利贷者夏洛克转借现金,夏洛克出于妒恨,假意不收借息,契约到期不还,可以割安东尼奥身上一磅肉。安东尼奥果然失期,开庭之日,巴萨尼奥的未婚妻假扮律师在法庭上击败了夏洛克。这出戏通过三条交错的故事线索,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的爱情。

悲剧从1601至1607年,莎士比亚写了所谓“四大悲剧”、5部以希腊罗马故事为题材的剧本和两出“喜剧”。这一时期的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的深度大大增强。即使所谓“喜剧”,爱情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终成眷属》中的海丽娜对勃特拉姆的爱情,受到后者的社

会地位观念的打击,但她却不择手段来达到目的。《一报还一报》(一译《请君入瓮》)里的安哲鲁执法犯法,把爱情作为交换条件。在《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和《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两剧中,作者对爱情和荣誉产生了怀疑。

《尤利乌斯?凯撒》反映了反对权力集中的斗争;《科里奥拉努斯》写的是罗马贵族由于骄横而导致背叛与灭亡。

莎士比亚的悲剧之所以伟大,在于它们具有高度概括意义。《哈姆莱特》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父王被叔父杀害,母亲嫁了叔父,父王的亡魂要求他报仇。这样一个简单的事件,促使他考虑到整个社会和时代,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但他单枪匹马同黑暗势力较量,寡不敌众,最后失败。

《奥瑟罗》的主人公是作者创造的理想人物,他坦率,相信人而又疾恶如仇,他受到玛基维里式的阴谋家伊阿古的摆布,杀死了心爱的妻子。

《雅典的泰门》写的是虚伪的友谊使泰门变成一个彻底的厌世者。

《李尔王》最富于哲学意义。许多人(包括托尔斯泰)认为李尔王分国土的情节是不可信的。但它的概括意义最强,它处理了权威与爱的矛盾;权威与社会正义的矛盾;“真诚的”爱同虚伪的爱的对比;人性与大自然的善恶问题。剧本主要写李尔王从一个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心目中的“人”的过程,转变的媒介是同情。

《麦克白》的主人公是苏格兰大将,由于野心的驱使,杀死了慈祥的国王。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剧本探索人性的善转变为恶的过程。麦克白是一个立过功的、有所作为的英雄,性格中有善良的一面,由于女巫和夫人的诱惑,他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变成了野心。一旦野心实现,必然引起一连串新的犯罪,最后导致灭亡。

莎士比亚写的悲剧是他对他那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深入思考的成果,是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最生动的形象的再现。

晚期创作人文主义的理想同现实之间的矛盾是难以弥合的。莎士比亚晚期的作品都以宽恕和解为主题。《泰尔亲王佩里克利斯》(一般公认前两幕不是莎氏手笔)、《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都是写失散、团聚;诬陷、昭雪、和解。晚期主要作品是《暴风雨》,情节比较集中。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被他弟弟驱逐,携带幼女米兰达逃往荒岛,他通过魔法掀起狂风,把那不勒斯国王、篡位的弟弟安东尼奥、那不勒斯王子等所乘的船摄到荒岛,宽恕了安东尼奥,恢复了爵位,王子同米兰达结了婚,一同回到意大利。普洛斯彼罗对待岛上的土生居民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殖民过程。剧中也明确提出了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国的主张。全剧以宣扬容忍宽恕告终。

《亨利八世》由几个片段组成,一般公认其中一部分是莎士比亚手笔,通过三个人物的悲剧,展示对新一代统治者的希望。

(五)历代对莎士比亚的评论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许多场合给予莎士比亚很高的评价,承认他在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1859年4月19日写给斐?拉萨尔的信中批评了“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创作方法,提出“莎士比亚化”这一重要论点。恩格斯在同年5月18日给拉萨尔的信中称赞“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也批评了“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的创作方法,赞许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每个时代对莎士比亚的评论,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学观点,也反映了莎士比亚作品的某些特点或侧面。莎士比亚的同时代剧作家本?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但又批评他缺少“艺术”。这一评论定下了19世纪浪漫派以前批评的调子。17世纪中期以后到18世纪,在古典主义影响下,评论界都承认莎氏有天才,但毫无创作法则的观念。伏尔泰称他为“烂醉的野蛮人”。莎士比亚不仅不遵守“三一律”,而且在悲剧中掺杂喜剧场面。德国狂飙运动时期,莱辛和歌德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束缚,从莎剧反映“自然”(现实)中获得启发。浪漫主义时期,评论界进一步看到了莎剧中的思想感情的深度,看到了莎氏诗歌的成就,特别对人物的分析感兴趣。这一时期的代表是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和英国的柯尔律治,到20世纪初期英国的布拉德莱而登峰造极。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评论家,以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为开辟现实主义道路,着重指出莎剧真实地反映生活,特别是人物刻划深刻。从浪漫派以来,绝大部分的评论是肯定莎士比亚的。持异议的则有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也从现实主义出发,指出莎剧的情节不可信,人物写得成功的原因是他所根据的素材本身就好。

莎士比亚作品

悲剧 o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 o 马克白(Macbeth)又译:麦克白、麦克白斯、麦克佩斯 o 李尔王(King Lear) o 哈姆雷特(Hamlet)又译:汉姆雷特、汉姆莱特、哈姆雷 o 奥赛罗(Othello)又译:奥瑟罗 o 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 o 裘力斯·凯撒(Julius Caesar) o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Antony and Cleopatra) o 科利奥兰纳斯(Coriolanus) o 特洛埃围城记(Troilus and Cressida) o 雅典的泰门(Timon of Athens) 喜剧 * o 错中错(The Comedy of Errors)又译:错中错喜剧、错误的喜剧 o 终成眷属(All's Well That Ends Well)又译:如愿

o 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 o 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o 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又译:捕风捉影 o 一报还一报(Measure for Measure)又译:请君入瓮、量罪记、将心比心 o 暴风雨(The Tempest) o 驯悍记(Taming of the Shrew) o 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or What You Will) o 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o 温莎的风流娘们(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o 爱的徒劳(Love's Labour's Lost) o 维洛那二绅士(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又译:两贵亲 o 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Pericles Prince of Tyre) o 辛白林(Cymbeline) o 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 o 暴风雨(The Tempest)

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

莎士比亚的作品包括: 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 麦克白(Macbeth) 李尔王(King Lear) 哈姆雷特(Hamlet) 奥赛罗(Othello) 安特斯·安庄尼克斯(Titus Andronicus) 朱利阿斯·西撒(Julius Caesar) 安东尼与克利欧佩特拉(Antony and Cleopatra) 考利欧雷诺斯(Coriolanus) 脱爱勒斯与克来西达(Troilus and Cressida) 雅典的泰蒙(Timon of Athens) 喜剧 错中错(The Comedy of Errors) 皆大欢喜(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如愿(As You Like It) 仲夏夜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无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 一报还一报(Measure for Measure) 暴风雨(The Tempest) 驯悍记(Taming of the Shrew) 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 or What You Will) 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温莎的风流夫人(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空爱一场(Love's Labour's Lost) 维洛那二绅士(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 佩里克利斯(Pericles Prince of Tyre) 辛伯林(Cymbeline) 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 历史题材作品 亨利四世,第一卷(Henry IV, part 1) 亨利四世,第二卷(Henry IV, part 2) 亨利五世(Henry V) 亨利六世,第一卷(Henry VI, part 1) 亨利六世,第二卷(Henry VI, part 2) 亨利六世,第三卷(Henry VI, part 3) 亨利八世(Henry VIII) 约翰国王(King John) 理乍得二世(Richard II)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莎士比亚简介 莎士比亚生平: 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中部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 14岁时家道中落,中途辍学帮助父亲料理家务。 18岁时取哈瑟维,次年生苏珊娜,此后又生一对龙凤胎——茱迪丝和哈姆奈特(11)1568年,离开家乡到伦敦谋生,参加剧团。二十五六岁时开始写剧本。 1613年,莎士比亚还乡,1616年4月23日去逝 创作分期 早期(1590——1600):历史剧、喜剧时期主要作品:喜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裘力斯.凯撒》 中期(1601——1607):悲剧时期主要作品:悲剧《哈姆雷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雅典的泰门》喜剧《一报还一报》 后期(1608——1612):传奇剧时期主要作品:传奇剧《暴风雨》历史剧《亨利八世》 《哈姆雷特》 1.Hamlet 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吗? a.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他对父王的评价 在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 他对人的看法是:Hamlet, p.317 奥菲利娅对他的描述:p.332 b.脆弱 当哈姆雷特面对丹麦的现实时,他的人文主义者的理想破灭了。他感到忧郁的同时,在面临一个重大责任时,感到无力,甚至想到了自杀。 例子:p.287,p.300,p.326 c.聪明、机智 装疯 排演戏中戏 看破护送者的诡计 d.矛盾、犹豫、顾虑重重 鬼魂是真是假的,它会不会骗人? 生存还是毁灭? 人文主义还是宗教?(要不要在克劳狄斯祈祷时杀死他?) 对待奥菲利娅的态度

e.行动力p.363,364 2.Hamlet的艺术特点 1.结构。莎士比亚很注意情节的安排,他的戏剧常常包含几条平行或交错的情节。 a. 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 哈姆雷特为父复仇为主线 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 三条线索繁简得当,相互联系,彼此衬托。 b.戏中戏(Mise en abyme)。 戏中戏或剧中剧,是当故事发展时叙述另一个故事的一种文学技巧。法语称之为叙事内镜(Mise en abyme)。(亦指纹章学里,将较小的盾牌纹章放在较大的盾牌上的纹章上的做法)。戏中戏可以用于小说、短篇小说、剧本、电视、电影、诗、音乐,甚至哲学 2.次要情节推动主要情节发展,丰富剧情。 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写了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写了哈姆雷特与霍拉旭之间的真诚友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友谊的背叛。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等等。 3.Hamlet情节的丰富性还表现在它描绘的生活面广阔,从宫闱到家庭,从深闺到墓地,从军士守卫到民众造反等场面,一一展现。莎士比亚突破古典戏剧的规矩,把喜剧和悲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e.g.奥菲利娅落水淹死的悲惨场面之后 掘墓者的插科打诨p.379这种“崇高与卑贱,恐怖和滑稽,豪迈和诙谐离奇古怪的混合在一起”,被认为是莎士比亚的特点之一。 4.语言华丽多变,多种风格杂糅,又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剧中有大段当事人沉痛的独白和以近似旁观者口吻发出的悠长咏叹,又有唇枪舌剑、刻薄辛辣的讽喻;既有滔滔不绝的雄文和富丽堂皇的华章,又有轻狂不羁的市井俚语和放荡无忌的插科打诨。 3、剧本的主题:借王子复仇的故事反映英国的社会现实,揭示当时英国现实中存在的美好理想与丑恶显示之间的矛盾,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 2、三段重要台词“这是个混乱颠倒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人类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导致古老的血族复仇故事变为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4.哈姆雷特形象分析-- 人文主义这形象的基本特点,希望自己的国家像理想一样美好; 复杂的性格:有崇高的理想,有新的看法,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行动的王子的转变; 他的悲剧产生的主观、客观原因。 4、哈姆雷特形象塑造的主要方法-- 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独白或旁白在关键时刻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认识、自责和怀疑。

关于莎士比亚作品常识的单选汇总及答案

单选 1. The most important and popular comedy written by Shakespeare is ___. A. Romeo and Juliet B. Twelfth Night C. The Merchant of Venice D. As You Like It 2. Which writing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Shakespeare's pessimistic view towards human life and society in his late years? A. Tempest B. King Lear C. Hamlet D. Othello 3. Which one IS NOT one of Shakespeare's four tragedies? A. Romeo and Juliet B. King Lear C. Hamlet D. Othello 4. _____, the first of the great tragedies,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Shakespeare's most popular play on the stage. A. The Merchant of Venice B. Hamlet C. King Lear D. Julius Caesar 5. Shakespeare has established his giant position in world literature with his ____ plays. A. 47 B. 27 C. 52 D. 37 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best illustrates the theme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8? A. The speaker eulogizes the power of Nature. B. The speaker satirizes human vanity. C. The speaker praises the power of artistic creation. D. The speaker meditated on man’s salvation 7. Which play is regarded as the best English comedy since

莎士比亚简介 英文版

关于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beth)。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1616年4月23日病逝。莎士比亚和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躯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 Shakespearean representative work has 4-big tragedy: "Hamlet" (UK: Hamlet), "Othello" is (UK: Othello), "King Lear " is (UK: King Lear), "Macbeth " is (UK: Macbeth). 4-big comedy: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 "The Merchant of V enice " ", Twelfth Night " ", "As Y ou Like It" ("As you like it "). Historical play: "King Henry the Fourth Part 1 " ", King Henry the Fifth " ", King Richard II " and so on. Had written 154 sonnets , two leading cadre poems. Our · Jonson says he is "the times soul " , Max says he and Helladic Aisiku Ross are "the greatest human being drama genius ". Although Shakespeare uses English writing only,he is a famous writer of world but. Most work of him has all already been translated into various language , whose play performs also in the lot of country. Die of illness on April 23 , 1616. Body person Galileo is the same as Shakespeare and famous Italy mathematician , physicist , astrologer with the philosopher , experiment science the modern times first being born for 1 year.

莎士比亚生平简介

莎士比亚生平简介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16年5月3日(儒略历4月23日)病逝。 每年4月23日是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1995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为“世界读书日”。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喜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等。 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三或四首长诗。 他是“英国戏剧之父”。 威廉·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以他杰出的创造性劳动,给后世留下丰富的精神食粮: 三十七部戏剧、就是戏剧。 根据社会和其思想的发展变化,他二十来年的戏剧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1590年到1600年,正值伊丽莎白统治盛年,英国一派繁盛兴旺景象,莎士比亚的创作基调也是乐观明朗的。 这是他创作的早期,即历史剧、喜剧时期。 他写出《理查三世》、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等九部历史剧,《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和《威尼斯商人》等十部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三部悲剧。 这些作品,有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从对待现实的态度上看,他的喜剧突破了古希腊罗马喜剧重在社会讽刺的传统,通过男女主人公在婚姻上的纠葛,夜》等。

其次,从人物形象上看,主亨利五世形象,喜剧中一大群新女性形象,例如薇奥拉,鲍西娅等。 后者尤为光彩照人。 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作者表达了他主张国家统再次,从戏剧冲突上看: 多用误会、巧合来编织情节,表现人物。 例如《错误的喜剧》,便是把整个作品的构思建立在误会和巧合上。 第四,从创作基调和风格上看,剧自不待说,甚至悲剧,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乏欢快的情趣。 上述特点的形式,不外乎三方面的原因: 从社会根源上看,这时期正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盛年,英国已建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国势强大,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举国上下陶醉在升平安乐之中。 上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 从思想根源上看,他的人文主义思想这时尚未经受社会的严重考验,可以在现实中实现的,因而,对现实的看法过于乐观。 从艺术规律上看,他之倾向于用历史剧的形式来反映现实,时期的伟大艺术家一样,喜剧的写作,则是因为这种戏剧样式能比较自由地表现他的而且喜剧多以误会和巧合来编织情节的特点,也便于他这个经验不多的青年剧作家去把握。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三个阶段的特点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二首叙事长诗。 他的主要成《亨着重于讴歌赞美人文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 喜剧尤为突出。 而偏重于对理想事物的歌颂。

莎士比亚生平及成就

莎士比亚生平及成就 The life of Shakespeare William Shakespeare was baptized on 26 April 1564 and died on 23 April 1616.He was a great English poet and playwright on Europe Renaissance time, and he was widely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writer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world's pre-eminent dramatist. He is often called England's national poet and the "Bard of Avon". Shakespeare was born and raised in Stratford-upon-Avon. At the age of 18, he married a 26-year old woman Anne Hathaway. When not reach 21 years old he had three children: Susanna, and twins Hamnet and Judith. Years later he came to London. Between 1585 and 1592, he began a successful career in London as an actor, writer, and part owner of a playing company called the Lord Chamberlain's Men, later known as the King's Men. He appeared to have retired to Stratford around 1613. Shakespeare lived in London for more than 20 years, and during this period his wife still stayed bases. Shakespeare produced most of his known work between 1589 and 1613.His early plays were mainly comedies and histories, and he rose to the peak of sophistication and artistry by the end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In his last phase, he wrote tragicomedies, also known as romances, and collaborated with other playwrights.

莎士比亚经典作品导读

莎士比亚经典作品导读 ——“世界读书日”系列主题活动 前言 4月23日,对于世界文学领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日子,因为塞万提斯和威廉﹒莎士比亚都是在1616年的这一天去世。很自然地,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选择这一天,向全世界的书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励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并再度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无以替代的贡献的人表示尊敬。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简称为“世界读书日”。据资料表明,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在每年的4月23日,各国把读书的宣传活动变成一场热热闹闹的欢乐节庆。 为了进一步激发我校师生的读书热情,享受读书的乐趣与收获,同时也为了纪念莎士比亚这位最伟大的英语作家,我馆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将开展莎士比亚经典作品导读活动。 本次莎士比亚经典作品导读我们将详细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主要作品、作品特色,并向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重点推介莎士比亚的几部代表作品。针对我馆外文阅览室收藏的纸本外文资源,推荐关于莎士比亚的馆藏书籍,方便读者借阅。希望通过这次对莎士比亚经典作品的导读可以使各位读者加深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认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人物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 1616年4月23日),文艺复兴时期英 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是英国文学史 和戏剧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他在欧洲文 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 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称为“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他不但创作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悲剧,他的很多出喜剧也是在英国舞台上曾经上演过的所有戏剧中最引人发笑的。主要作品有《李尔王》(King Lear)、《哈姆雷特》(Hamlet,Prince of Denmark)、《奥赛罗》(Othello,the Moore of Venice)、《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等。此外他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和几首长诗歌。这些诗歌不只是单纯的叙述,而能触及人类本性中最深层的部分,因此被很多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佳作。一般相信,莎士比亚的创作高峰期是在1585年到1610年这段时间内,但是确切的日期我们已经无法知晓。

十部最经典的莎士比亚电影

十部最经典的莎士比亚电影[转帖] 莎士比亚……呵~别打哈欠嘛!千万别让莎士比亚那些个华丽又詏口的字眼儿给唬住了,如果撇开那些文诌诌的台词不讲,莎士比亚的作品绝对是相当有吸引力,在他超过36出的剧作当中,他集结了血亲乱伦、死亡、通奸与战争等种种情节,其精彩劲爆的程度,绝对让美国的变态影集《飞越比佛利》、或是台湾的《太阳花》自叹不如呢!这也难怪,好莱坞总是一次又一次将莎士比亚的剧作搬上大银幕,无论是忠于原著、改编、浓缩、排列组合,或是重新改头换面,他的经典名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以不同面貌、不同卡司、不同片名出现在电影院中。莎士比亚如果地下有知,一定也会很惊讶,后代子孙花了多少时间、多少心血在拍摄他的剧作,而且是乐此不疲、没完没了。就以最近为例,伊森霍克所主演的现代版《哈姆雷特》即将上映,短期之内,还有另外两部排队等着要上演呢!或许你是将莎士比亚视为神的那种人,以咀嚼文诌诌的台词为乐;或许你将莎士比亚视为催眠药,一看就困得不得了。在这儿,我们精挑细选了十部改编自莎士比亚的佳作,无论是描写森林仙子恶作剧的浪漫喜剧《仲夏夜之梦》、或是描写家族世仇的日本电影《蜘蛛巢城》,这十部电影会让莎士比亚也沾沾自喜呢! 10.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 /1953) 在莎翁的剧作中,想当然尔,剧本就是全剧的灵魂人物。但是在这出出自导演约瑟夫孟基维兹之手,描写古罗马帝国的黑白电影《凯撒大帝》中,演员才是它的灵魂所在。此片是一个布局安排精巧,野心、诡计与政治阴谋交织的古罗马故事,由马龙白兰度、詹姆斯麦森与约翰吉古德领衔主演。约翰吉古德饰演权力欲望熏心的元老院议员凯西斯,嫉妒凯撒大帝的名望与权力,因此策动他人刺杀皇帝,他为这个角色赋予了精彩的声音表情;马龙白兰度诠释的马克安东尼,则和凯西斯的角色形成对比与平衡,他忠贞而忧郁,是凯撒大帝的好朋友(令人惊讶的是,马龙白兰度在此片中,摆脱了一向含糊不清的咬字,口齿相当清晰响亮呢!)。导演约瑟夫孟基维兹以高雅隽永手法,诠释《凯撒大帝》剧本中的沉重台词,考究精细、充满鲜明对比的历史性场景,上演着一幕幕情感互动的好戏。当曲终人散之际,我们从这出剧中得到了什么教训吗?千万不要相信身穿长袍的男人! 9.都是男人惹的祸(Much Ado About Nothing /1993) 肯尼斯布莱纳是当今影坛上,诠释莎士比亚剧作的佼佼者,无人能出其右,他努力将莎士比亚美丽却艰涩的文句,化身为蝴蝶蜜蜂般轻盈易懂的台词。不知道为什么,莎翁生动的喜剧一旦搬上大银幕,通常都有过于平庸的倾向,但是肯尼斯布莱纳巧妙的将此剧结构重组,为它注入了栩栩的生命力。这一出发生在田野乡间的浪漫喜剧,场景壮观而华丽,片中充满了精巧的骗局与美丽的爱情故事,描写希萝(凯特柏金赛尔饰演)与克劳底欧(劳勃史恩李奥纳德饰演)是一对即将步入礼堂的恋人,在准备婚礼期间,两人闲来无事,便计划撮合双方好友班奈迪克与碧翠丝的婚事(由当时为夫妇的肯尼斯布莱纳与艾玛汤普逊饰演)。班奈迪克是一个性情豪放又机智的年轻贵族,自负的他抱定了单身的打算,而碧翠丝则是一个性格活泼、伶牙俐齿的姑娘,两个嘴快的人一见面,都要展开一场挖苦讥笑的舌战。不过,在周遭好友善意的骗局下,两人唇枪舌剑的背后,慢慢滋生起爱苗,最后终于由冤家变为夫妻,为整片带来愉悦而温馨的结局。丹佐华盛顿在片中演出殷勤、迷人又带有贵族忧郁气质的阿拉贡亲王佩德洛,基努李维则饰演惹事生非的邪恶弟弟约翰(他没有高低起伏的声音表情,在此片中听起来有一点,嗯……乏味!) 8.驯悍记(The Taming of the Shrew /1967) 此片出自于导演法朗哥柴非莱利之手,谁最适合演出莎翁笔下这一对言语粗鲁的夫妇呢?当然是好莱坞最疯狂的夫妇:李察波顿与伊莉莎白泰勒。《驯悍记》当年在拍摄之时,正是李察波顿与伊莉莎白泰勒的第一次婚姻迈入第三年,他们之间怪异又反复无常的关系,正好点燃了整部电影的气氛,而两人在银幕上狂暴粗鲁的争吵,可能要让很多人都自叹不如。片中描写泼妇凯特(伊莉莎白泰勒饰演)因为性格暴躁、脾气倔强,找不到任何一个敢娶她的男人,在心不甘情不愿的情况下,她嫁给了高大结实的大胡子男人皮图丘(李察波顿饰演)。皮图丘一心要把悍妇凯特训练成百依百顺的好妻子,所以他采取了「以暴制暴」的方式,最后终于驯服了凯特的一身傲骨。在剧中,两人你来我往、针锋相对的唇枪舌剑不断,当新郎皮图丘故意在暴风雨的晚上,拖新娘凯特经过泥泞不堪、

莎士比亚生平大事年表

莎士比亚生平大事年表 1564年4月6日,出生。 1569年5岁进入斯特拉特福学校附属幼学班学习。 1579年15岁在家跟父亲学手艺。 1582年18岁与安妮.哈撒韦结婚. 1587年21岁离开家乡,到伦敦谋生. 1590年26岁历史剧《亨利六世》问世。 1591年27岁结识他的庇护人——年方18岁的 南安普顿伯爵。 悲剧《泰特斯.安德洛尼斯》公演。1592年28岁《理查二世》《错误的喜剧》以及 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写成。 伦敦流行瘟疫,政府下令关闭所有 剧院。 与南安普顿等随女王巡幸牛津大 学。 通过喜剧《驯悍记》,第一次写到 故乡的风土人情。 1593年29岁写成《维洛那二绅士》。 1594年30岁《威尼斯商人》《爱的徒劳》《仲夏 夜之梦》上演。长诗《鲁克丽丝受

辱记》出版。 女王伊丽莎白否定了枢密院禁戏 的主张。 1595年31岁写作《罗密欧与朱丽叶》。 1596年32岁丧子,写作《约翰王》。被纹章院 授予家徽。 1597年34岁写成《亨利四世》。 1598年34岁写成《温莎的风流娘们儿》《无事 生非》。 1599年35岁写成《亨利五世》《皆大欢喜》《裘 力斯.恺撒》。成为“环球大剧院” 股东。 1600年36岁写成《哈姆雷特》《第十二夜》。1601年37岁写成《特罗伊洛斯与克瑞西达》。1602年38岁写成《终成眷属》。 1604年40岁写成《麦克白》。 1605年41岁写成《李克王》。 1606年42岁写成《奥塞罗》《一报还一报》《安 东倪与克莉奥特拉》。 1607年43岁写成《雅典的泰门》《科利奥兰那 斯》,与人合作《亨利八世》。1608年44岁完成《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

莎士比亚作品风格

莎士比亚作品风格 莎士比亚最早的剧作是以当时常见的风格写成的。他采用标准的语言书写,常常不能根据角色和剧情的需要而自然释放。诗文由扩展而定,有时含有精心的隐喻和巧妙构思,语言通常是华丽的,适合演员高声朗读而不是说话。一些评论家的观点认为,《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中庄重的演说词,经常阻碍了情节,《维洛那二绅士》的台词则被评论为做作不自然。 很快莎士比亚从传统风格转向他自己的特点。《理查三世》开幕时的独白开创了中世纪戏剧中的邪恶角色。同时,理查生动的充满自我意识的独白延续到莎士比亚成熟期剧作中的自言自语。没有单独一个剧本标志着从传统风格到自由风格的转换,莎士比亚的整个写作生涯中综合了这两种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能是这种混合风格最好的诠释。 到1590年代中期创作《罗密欧和朱丽叶》、《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梦》时期,莎士比亚开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写作。他渐渐将他的隐喻和象征转为剧情发展的需要。莎士比亚惯用的诗的形式是无韵诗,同时结合抑扬格五音步。实际上,这意味着他的诗通常是不押韵的,每行有10个音节,在朗读时每第二个音节为重音。他早期作品的无韵诗和后期作品有很大区别。诗句经常很优美,但是句子倾向于开始、停顿、并结束在行尾,这样有可能导致枯燥。当莎士比亚精通传统的无韵诗后,他开始打断和改变规律。这项技巧在《朱利叶斯·凯撒》和《哈姆雷特》等剧本的诗文中,释放出新的力量和灵活性。 《哈姆雷特》之后,莎士比亚的文风变化更多,尤其是后期悲剧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英国文学评论家安德鲁·塞西尔·布拉德利将这种风格描述为“更紧凑、明快、富有变化,并且在结构上比较不规则,往往错综复杂或者省略”。在创作生涯后期,莎士比亚采用了很多技巧来达到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连续、不规则停顿和结束,以及句子结构和长度的极度变化。完整地理解意思对听众是挑战。后期的传奇剧,情节及时而出人意料地变换,创造了一种末期的诗风,其特点是长短句互相综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语和宾语倒转、词语省略,产生了自然的效果。 莎士比亚诗文的特征和剧院实际效果有关。象那个时代所有的剧作家一样,莎士比亚将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和拉斐尔·霍林斯赫德等创作的故事戏剧化。他改编了每一个情节来创造出几个观众注意的中心,同时向观众展示尽可能多的故事片段。设计的特点保证了莎士比亚的剧作能够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剪裁宽松地诠释,而不会丢失核心剧情。当莎士比亚的技巧提高后,他赋予角色更清晰和更富有变化的动机以及说话时独一无二的风格。然而,后期的作品中他保留了前期风格的特点。在后期的传奇剧中,他故意转回到更虚假的风格,这种风格着重了剧院的效果。

【作者信息拓展】莎士比亚生平与作品

【作者信息拓展】莎士比亚生平与作品 莎士比亚,W.(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诗人、剧作家。 (一)生平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沃里克郡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父亲约翰是沃里克郡的自耕农,1551年移居斯特拉特福镇,经营羊毛、皮革制造、谷物买卖等业;有人说他还当过屠户。1565年约翰任斯特拉特福镇的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威廉是长子,曾被送到当地的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和古代历史、哲学、诗歌、逻辑、修辞等。13岁时,家道中落,可能曾辍学帮助父亲料理生意。1582年11月同邻乡富裕自耕农的女儿安?哈瑟维结婚,次年5月生女苏珊娜,1585年生孪生子女珠迪丝(女)和哈姆奈特(子),哈姆奈特11岁时夭折。 从1585至1592年期间,他的生活经历不详,但是后人有不少传说,例如说他当过乡村教师,又说他在某贵族府邸当过差,又说他当过兵,而传说最广的是说他偷了附近贵族乡绅托马斯?路希爵士的鹿,逃往伦敦,时间一般推测在1586年前后。 1592年,剧作家、所谓“大学才子”之一的罗伯特?格林有一篇文章攻击当时的一些演员,告诫剧作家“不要相信他们;其中有一只暴发户式的乌鸦,用我们的羽毛装点自己,用一张演员的皮包起他的虎狼之心;他写了几句虚夸的无韵诗就自以为能同你们中最优秀的作家比美;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打杂工,却恬不知耻地以为举国只有他能震撼舞台”。“虎狼之心”是从莎剧《亨利六世》下篇中引来的一句话,而“震撼舞台”则是影射莎士比亚的姓氏(shake 意即震撼,spear意为长矛)。可见莎士比亚在1592年已颇具名望。 从他离开家乡到1592年这一段时期,传说他曾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股东。他开始写剧多半是改编旧剧或同其他剧作家合作,稍后才独立创作。他在伦敦有同乡世交菲尔德,经营印刷出版业。莎士比亚发表的第一部作品《维纳斯与阿多尼斯》(1593)就是由菲尔德出版的。这部作品献给年轻的新贵族南安普敦伯爵。他的剧团从1594年开始一直受宫内大臣的庇护,称为“宫内大臣剧团”,1603年詹姆斯一世登位又改称“国王的供奉”。他同当时一些新贵族如埃塞克斯伯爵颇有交往。他的剧团也到女王宫廷演出,夏季或瘟疫流行时期,则到外省演出。1596年他帮助父亲申请并获得“家徽”(象征乡绅的社会地位)。据推测,他每年回家探望,1597年在家乡购置了房产,1602年又置了地产(127英亩)。他一生的最后几年在家乡度过。1616年4月23日去世,葬于镇上的“三一”教堂。 (二)创作莎士比亚在二十多年间共写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

莎士比亚简介

莎士比亚简介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许多国家在上演他的剧本纪念他。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他就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莎士比亚。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他是莎士比亚的名言,也是他能在艺术天地里自由飞翔,成为一代艺术大师的秘密。 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父亲是个商人。4岁时,他的父亲被选为“市政厅首脑”,成了这个拥有两千多居民,20家旅馆和酒店的小镇镇长。 这个小镇经常有剧团来巡回演出。莎士比亚在观看演出时惊奇地发现,小小的舞台,少数几个演员,就能把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表现出来。他觉得神奇极了,深深地喜欢上了戏剧。他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学着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演起戏来,并想长大后从事与剧本相关的工作。但不幸的是,他父亲经商失利,14岁的莎士比亚只好离开学校,给父亲当助手。18岁时他结了婚,不到21岁,已有了3个孩子。他的妻子比他大8岁,莎士比亚对自己的婚事常常感到遗憾,在他的作品中曾说:“女人应该与比自己年纪大的男子结婚”。不过,他对辛勤持家,抚养孩子成人的妻子依然关怀备至。1586年,富于进取精神的莎士比亚随一个戏班子步行到了伦敦,并找到一份为剧院骑马的观众照看马的差使。这虽然是打杂,但毕竟跟戏剧挂了钩了,莎士比亚尽力尽心地干这个工作,他干得很好。骑马来的观众都原意把马交给他。莎士比亚常常忙不过来,只得找了一批少年来帮忙,他们被叫做“莎士比亚的孩子们”。 莎士比亚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工作之余,还悄悄地看舞台上的演出,并坚持自学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还自修了希腊文和拉丁文。当剧团需要临时演员时,他“近水楼台先得月”,再加上他的才华,他终于能演一些配角了。演配角时,莎士比亚也认真演好,他出色的理解力和精湛的演技,使他不久就被剧团

莎士比亚代表作(双语)

莎士比亚 这首诗热情地歌颂爱情,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充分发挥了十四行诗的长处,采用了“先抑后扬”手法,层层推进,波澜起伏,道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过程。一开始诗人悲悲切切地唱出自己的悲惨处境。失去了幸福,又遭人白眼。慨叹自己生不逢时,身世凋零。幸福已离他远去,即便是哭喊也无用,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诗人只有悲叹时运不济。接着四句诗人更进一步吐露自己心中的自卑,同这许多人相比, 诗人觉得自惭形秽, 痛苦悲伤, 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尤其的看轻自己。诗人笔锋一转,整个诗的情调骤然改变,顿时像破晓的云雀从阴郁的大地冲上了天门,歌唱起赞美诗来。这就是爱情,扭转了诗人心中的乾坤。从而可以看出,诗人作这首诗经历了从消极到振奋,从忧郁到欢喜,从自卑到自豪,这一系列的变化,全都是因为爱的力量。 SONNET 29 十四行诗第29首[英] 莎士比亚 When in disgrace with fortune and men's eyes 遭人白眼,命运把我羞辱- I all alone beweep my outcast state,只身向隅,为被弃而哀哭, And trouble deaf heaven with my bootless cries, 冲聩聩苍天,我徒然惨呼, And look upon myself, and curse my fate,反躬自顾,我将厄运咒诅。 Wishing me like to one more rich in hope, 但愿我如某君前程煌煌, Featur'd like him, like him with friends possess'd, 喜其交际宽广,容颜厮像; Desiring this man's art, and that man's scope, 机巧者、通达者,我都向往, With what I most enjoy contented least;-最为欣赏的,希望最渺茫; Yet in these thoughts myself almost despising, 但这么想,几将自身看轻, Haply I think on thee,—and then my state, 我陡然想到你,宛若百灵- Like to the lark at break of day arising 从晦暗的大地冲破黎明, From sullen earth, sings hymns at heaven's gate; 高唱着圣歌在天府门庭。 For thy sweet love remember'd such wealth brings念及你的柔情富可敌国- That then I scorn to change my state with kings.那君王之位算得了什么! -by William Shakespeare(1564 -1616) [附1]:梁宗岱教授译本- 当我受尽命运和人们的白眼, 暗暗地哀悼自己的身世飘零, 徒用呼吁去干扰聋瞆的昊天, 顾盼着身影,诅咒自己的生辰, 愿我和另一个一样富于希望,

莎士比亚简介

莎士比亚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伟大的剧作家、 诗人。威廉·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 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其父约翰·莎士 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 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七岁时被送到当地的一个文法 学校念书,在那里读了六年的书,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 富的知识,除此之外,他还学过拉丁语和希腊语。但因他的父亲 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1577年被父亲从学校接回, 不得已帮他父亲做了一段时间的生意。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故此,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勒斯(Aeschylus)、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称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

01.莎士比亚生平

主标题:莎士比亚生平 副标题: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有过怎样的经历呢? 关键词:名著,作者,生平,简介 难度:1 重要程度:1 内容: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1616年5月3日(儒略历4月23日)病逝。每年4月23日是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读书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人教版教材称《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等。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三或四首长诗。他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被赋予了“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 莎士比亚生平 伟大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于1564年生于英国中部瓦维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幼年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历史学家乔治·斯蒂文森说,后人从这些文字资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亚的生活轨迹:13岁时家道中落,此后辍学经商,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成为剧院股东;1597年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人生最后时光。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1582年,18岁中,列举莎士比亚35岁以前的剧作,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无与伦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们并称。但他生前没出版过自己的剧作。1596年,他以他父亲的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和拥有纹章的权利,又先后3次购置了可观的房地产。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位,他的剧团改称“国王供奉剧团”,他和团中演员被任命为御前侍从。 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间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时隐退回归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在其五十二岁生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