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面临的形势与应对策略

大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面临的形势与应对策略
大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面临的形势与应对策略

大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面临的形势与应对策略

2013年04月15日16:29来源:银行家

常戈

新时期零售银行业面临的经营形势

党的十八大后,随着国家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稳固,国内经济将实现温和增长,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经济转型为零售业务发展厘清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围绕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随着政府各项收入增长政策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落实,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极大推动我国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的增长,促进我国经济向内需型经济转化。预计到2015年,消费占GDP的比重将达到40%,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达32万亿元,居民住房、娱乐、大宗商品、医疗、旅游等消费升级将催生更加多样的零售金融需求。届时,人均GDP将达到7000美元以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人均GDP将达到2万美元以上,全国家庭金融资产总规模将超过90万亿元,中高端家庭将占据全国家庭总财富的80%左右,其金融投资理念将更为成熟,财富目标更加多元化,要求零售银行进一步细分客户群体,根据客户的收入和财富状况、行为偏好和需求变化,提供更为专业化、差异化的财富管理、消费金融及投资理财等系列服务。

“四化”同步凸显县域增长点。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预计未来五到十年间,县域经济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人口集聚、产业集群,为零售业务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将对银行的各类传统及新型业务带来巨大拓展空间。根据调查数据,2012年前两个季度,40.7%的新购住房或新建住房行为、41.7%的新购车辆行为均发生在农村地区,而还有90%以上的

农村居民以现金支付作为主要付款方式,95%的农村家庭没有信用卡,还是金融体系的边缘群体,可见县域零售市场之广大。为此,零售银行必须积极支持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换,满足农民对教育、消费、保险、社会保障、就业、自主创业等方面的需求,才能在“四化”同步进程中抢占市场先机。

科技创新带来零售银行运作模式的深远转变。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尤其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加速渗透和深度应用,正在以“智能”、“泛在”、“融合”的方式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零售银行在不断将柜面产品搬到电子渠道,不断开发B2B、B2C等电子渠道特色产品,创新应用3G、平板电脑、数字电视等新技术,预计2015年国内网上银行交易量将达到3500万亿元,零售业务的经营成本将进一步下降,零售产品和服务品种将大幅增加,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将不断增强。传统粗放

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将逐渐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依托IT技术支撑,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营销模式及产品功能的科学发展模式将成为零售银行发展的主要方向。零售业务的竞争方式也会由原来的大鱼吃小鱼演变为“以快赢慢、以动制静”。

利率市场化和第三方支付兴起对传统业务构成冲击。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零售银行的冲击不言而喻,不仅表现在存贷款利率发生变化,还体现在存贷款的替代产品如信托、理财、保险的比重不断调高,形成金融脱媒风险。预计2013年改革将稳步推进,不排除继续放宽利率浮动幅度和推出新型市场化工具的可能。为此,零售银行必须预先谋划、抢先布局,实施更灵活的定价管理策略,合理摆布理财产品的额度和收益期限结构,在有效驾驭利率风险的基础上稳定客户基础。同时,要加快实现收入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型,积极推行针对不同客户的建立在交叉营销基础上的价值链经营,培育服务特色,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此外,要高度关注第三方支付兴起导致商业银行支付脱媒的挑战,随着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行业正式合法化,已然对银行的结算、代理收付等传统中间业务造成了明显的挤占,而第三方支付平台正将资源优势延伸至线下收单、支付等业务,对银行形成了新的竞争。零售银行必须结合市场需求,丰富支付产品功能,增强客户黏性,巩固支付业务的主导地位。

城市和县域两个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国内各家大型银行相继提出了在扩大规模优势基础上的重点地区、重点城市集中发展战略,聚集在城市高端商务区和经济金融中心开设私人银行和财富中心,在一般商业区和高档社区集中开设理财中心和精品网点。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采取区域内或全国扩张的模式,谋求实现综合经营,迅速扩大资产负债规模,并在信用卡、财富管理、出国金融和私人银行等业务领域上重点发力。在“三农”和县域地区,各大型银行和中小股份制银行均加大了网点布局力度,实施重返县域战略。截至2011年底,全国24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起设立78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90%以上设立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各家银行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价格竞争、产品竞争、渠道竞争、人才竞争等几个方面,竞争方式由趋同化和大众化逐步转向层次化、细分化、差异化,反映了零售银行业务更加突出以客户建设为主导的发展趋势。

国内大型银行零售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国内大型银行零售业务仍处于成长阶段,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产品体系、业务流程等正在逐步构建,各项业务基础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制约着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业务发展“同质化”。当前,国内大型银行在远景目标、客户定位、业务和市场拓展策略等战略性问题上存在明显的趋同化现象,走的都是“大而全”的发展路子。从国际上看,尽管绝大部分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几乎是一样的,但先进银行都有自己独特的战略定位。如花旗银行在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领域具有强大的实力,并依托最广泛的国际业务网络,形成了覆盖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服务优势。汇丰银行资本、规模和利润均居全球

前列,机构遍布全球各地,但其客户经营战略十分清晰,不求多,但求精,集中全行资源为精选的客户群,提供全面、专业的金融服务。德意志银行面对金融脱媒趋势,通过一系列业务和机构调整,形成了“双支柱”战略,即公司金融及证券服务与全球交易银行服务构成了其核心业务的“第一支柱”,面向个人及私人银行客户的零售业务及财富管理业务构成了“第二支柱”,果断压缩了信贷业务、保险业务及其他非核心业务,展现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坚定的转型决心。可见,任何成功的银行都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经营基础,在市场和客户群体需求的重大变化趋势中主动调整发展战略,集中主要的战略资源培育核心业务和服务品牌,才能创造出低成本、高收益和卓越品牌等竞争优势。

流程运作“部门化”。国内大型银行现有的“直线—职能型”的组织架构体系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已逐渐显现出其自身难以克服的“部门银行”弊病:一是组织与运作流程设计未体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和效率原则,着眼于方便管理、集中控制,导致过度控制与管理真空的矛盾经常并存,机构运作成本高,市场反应速度慢,客户需求响应差。一项制度从总行流转到执行端,需层层转批;市场信息从一线反馈到总行,需逐级传递;涉及跨部门的事项,需要反复协调。二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呈现“四级管理、一级经营”的倒金字塔型结构。管理链条冗长,管理端与经营端信息不对称,导致经营管理与市场脱节。三是网点“万能”,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都以网点为实现载体,业务经营面面俱到,交易、营销、核算、内控、管理、服务、后勤保障均需负责,分散了资源,削弱了网点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能力。

产品创新“被动化”。各家大型零售银行一般扮演着金融创新追随者的角色,跟踪国际或同业中小银行的创新举措,产品创新的适应性和主动性不强。一是产品研发体制不畅,创新效率较低。高度集中的产品研发体制提高了产品风险控制能力,但研发流程环节较为繁琐,总分行之间传导时间过长,缺乏产品研发的后评价机制,造成了产品创新效率较低,新产品推出速度较慢。二是产品创新人才储备不足,创新前瞻性不够。产品研发需求系统性和适用性不强,多是为了应付市场竞争和客户投诉压力而提出的同业追随型、功能完善型产品研发需求。三是核心竞争力产品缺乏,品牌意识薄弱,市场战略分散,产品品牌辨识度和社会认知度较低。四是电子银行创新不足。网银、电子机具等渠道功能仍较为简单,电子商务和支付业务相对滞后。国外银行等已建立远程银行模式,可帮助客户在线处理业务,主动发起营销,但国内大型银行呼叫中心的主要功能大都只限于被动接听来电,尚未形成有效的主动分销渠道。

绩效考核“偏离化”。受制于组织架构和经营管理模式,国内大型银行普遍存在零售业务考核激励机制传导不畅的问题,分解战略、引导发展、落实责任、提供动力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一是零售条线考核约束力弱,考核结果缺乏应用,导向性差。机构综合绩效考评指标设置着眼于效益,条线考核指标关注于发展规模和竞争力培育,当二者不关联时,会产生经营导向上的偏离和冲突,模糊传递了管理层战略意图。二是考评体系从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到营业网点的逐层传递中,层级递增,指标庞杂,抓不住重点,基层行对考核

的敏感性层层衰减;当所有指标汇聚到网点,已经无法挥业务引导作用,加重了网点经营压力。三是缺乏管理会计体系与岗位管理体系的支撑,尚未形成以客户为导向、以职责为核心的核算机制。四是激励机制设计上,没有很好体现责权利关系。业务发展只奖不罚,风险控制只罚不奖,客观上容易造成只有压力、没有动力,只有负向激励,没有正向激励的局面。

加快零售银行发展的主要应对措施

在新时期,国内各家大型银行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进一步推动零售业务管理体系和营销服务模式的创新和转变,才能在最大限度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同时,获得独特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

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建立难以复制的盈利模式,在竞争领域里拥有明显的经营优势和雄厚的客户基础,是国内大型零售银行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一是应利用现代战略和财务分析手段,对各类零售业务(含子公司业务)进行梳理,明确业务评价标准,如资本回报率和投入资本回报率等,排出优先级,壮大部分收益高、发展潜力大的业务,退出部分低收益和高风险业务。二是围绕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战略举措,由前台、中台、后台部门共同参与,确立各部门工作措施,由人事和财务部门遵循权力和责任对等原则,对战略性业务强化配置战略资源。三是实现由抓业务向抓客户转变,重点在制度、产品、服务、价格上提升客户的综合营销能力,培育忠诚度高、贡献度高的优质客户群体。着力构建分层维护的客户营销服务体系,以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中心为营销服务平台,为高端客户提供以资产配置管理、多元增值服务为主要特点的顾问式综合金融服务。根据客户价值、职业、生命周期、兴趣爱好等,多维度细分客户群体,确定适合的产品和服务营销方式,针对目标客户群体实施精准营销。

加快“流程银行”建设。欧美银行业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泛推行流程银行改造,即推进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和组织流程再造,以服务客户为中心,以提升价值创造与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倡导机构扁平化、条线垂直运作管理以及前中后台分离制衡。自此,纵横结合的矩阵式组织架构替代了传统的总分行制,成为全球银行业普遍采用的主流组织模式。国内大型银行也应加快流程银行的建设步伐,构建垂直化的条线管理体系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一是建立以前台营销部门为中心,产品、技术和资源配置部门为支撑的经营架构。独立设置零售业务板块,负责经营,通过内设产品、客户等相关部门实施营销和管理;其他管理、支持、保障板块为零售业务板块提供业务支持,对零售业务板块内设部门提供专业辅助和监督,通过内部计价解决利益关系。二是要加快二级分行扁平化改革,采取直管直营、统管分营等模式,减少管理层级,逐步建立以二级分行为经营主体、城区支行为基本经营单元的扁平化经营管理格局。将非营销及服务职能逐步剥离到后台集中处理,通过成立区域专业化服务中心、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服务外包等方式,将支行及以下营业机构行政管理、后勤物业、IT维护、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等工作职能集中到同城或二级分行专业职能中心集中处理,强化网点、支行经营职能。三是要加快实施运营管理体系改革,建设运行中心、监控中心、清算中心、作业中心和现金中心;加强审查审批中心、抵押登记中心、贷后管理中心等专业

职能中心建设,在保证业务流程顺畅的情况下,将对客户体验影响不大、适宜规模化作业的工作流程集中处理,集约经营。四是增强条线垂直运作和管理能力,赋予零售条线相对独立的事权、人权和财权,在资源配置、队伍管理、风险监控、考核评价等方面,逐步实现“穿透式”管理。五是引入“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持续优化业务流程,剔除低价值的操作环节,精减重复控制活动,提高业务处理能力和交易、管理效率。

加强品牌建设与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是一家银行进步的灵魂,零售业务更是银行创新的主要领域,考验着一家行的经营智慧和资源整合能力。只有在产品品牌和功能上独树一帜,不同凡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博得立锥之地。一是要树立良好的零售业务品牌,建设“具备较高客户认知度和较强情感渗透力、具有显著的品牌一致性和较强的市场适应性、与企业文化一脉相承”的个性化零售金融服务品牌,使品牌成为零售业务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柱。二是完善产品研发机制,搭建产品快速创新平台。畅通总分行间的产品需求收集、反馈渠道,强化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实施从产品创意、技术开发、试点上线等所有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三是丰富产品创新种类。加大业务与科技融合,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产品的模型化、模块化和参数化设计,根据市场需求,基于参数化属性配置,快速生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智能卡、各类支付平台等工具,创新产品功能,丰富增值服务,拓宽受理渠道,优化卡片介质。构建多渠道融合发展格局,发挥门户网站、客服中心、消息服务平台金融信息处理、传递的特有优势,实现其对网络金融服务、语音金融服务、移动金融服务客户的精准营销和交易引导,打造集金融资讯、产品销售、理财顾问、客户服务于一体的网络金融服务平台。四是深化银行间、机构间合作,优化产品创新渠道。深化与证券、基金、期货、信托、保险、租赁、私募及上交所等的跨领域金融合作,构建竞争力突出的个人理财、资产管理和私人银行产品体系。通过与医疗、税务、教育、交通、通讯等行业合作,开展跨行业合作创新,有效整合和运用联盟方资源,针对富豪客户、老龄消费者、农村富余居民、中小企业主和80后90后群体,以及农村拆迁户、乡镇企业主、专业市场户、城市白领、优秀学生群体等推出有针对性地创新性产品,推出客户回馈活动和增值服务内容,与客户吃、穿、住、行日常生活和情感诉求紧密贴合。通过扩展海外市场和为客户提供跨境业务,开展国际化创新,响应高速变化中新的市场需求。五是适应利率市场化趋势,实现灵活产品定价。建立便捷、高度集成的产品利息和佣金定价模型,针对不同产品、区域、渠道、管理层级、担保方式给予不同的定价浮动区间授权,综合考虑资产和负债规模、同业价格、资金成本、客户综合贡献度等因素,实现分层化产品定价模式。

完善零售绩效考核体系。打造先进的零售银行,必须具有以价值创造和发展质量为导向的考核与资源配置机制,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建立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组织、部门、岗位三位一体的新型绩效管理体系。一是优化绩效考核机制。横向部门考核上,要加强前台业务部门对后台支持服务部门的考核评价,提高后台部门对业务支持的主动性和有效性,突出业务经营中心;纵向机构考核上,要加强条线考核结果的应用,将其与条线部门、人员岗位、绩效工资分配挂钩,增强对条线考核的敏感性。二是加强财务会计部门与业务部门协调,努力保持机构综合绩效考评指标与条线考核指标一致。三是加快推进网点经营转型,厘清网点

经营定位,理顺网点经营职能,以零售业务经营指标为主体,综合风险管理、服务质量等因素针对性地设计差异化的网点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科学设定考核权重和分值。四是加强对管理会计应用研究,将内设部门作为成本中心,实施成本分配与职责考核。五是强化正向激励引导,科学设计营销考核系统,建立起客户、产品、营销人员(参与人)间的关联关系,形成营销合力,全面提升综合营销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农业银行个人金融部)

未来银行的四大发展趋势

未来银行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信息经济和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在金融媒介多元化竞争中,商业银行如果不改变将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客户需求。因此,有人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而我认为,行将灭绝的可能只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市场和客户在进化,商业银行在进化,未来商业银行的形式和承载内容将迥异于当今。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确定未来银行到底是什么样,但一些方向性的趋势值得我们重视。 方向之一:未来银行可能是数据驱动的银行 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大数据用来描述规模巨大、类型复杂的数据集合,被誉为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技术变革,引起各方高度关注。2011年,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宣布“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近年来,IBM、甲骨文、SAP等业界巨头纷纷收购与大数据有关公司,加速布局大数据领域;2012年,达沃斯论坛报告《大数据,大影响》称大数据像货币和黄金一样,成为新的经济资产;2012年,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旨在增强对海量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萃取能力。 随着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发展完善以及数据来源迅速扩展,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银行业将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获得并使用涉及客户方方面面,更加全面、完整、系统的数据,并通过挖掘分析得到过去不可能获得的信息和无法企及的商机。由此可见,金融数据密集但目前尚未充分开发的

商业银行大有文章可做,数据和数据应用能力将逐渐成为其战略性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客户营销、产品创新、绩效考核和风险管理等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也将从以产品、客户为中心过渡到以数据为中心,数据驱动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拥有的海量数据资产已经对商业银行形成挑战,未来比金融脱媒更令人担心的可能是客户数据脱媒和信息脱媒,最终导致客户流失、服务能力降低。 通过大数据技术和数据挖掘分析,商业银行将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提供全新沟通渠道和营销手段,提升客户体验;丰富客户全景视图,挖掘既有客户需求,创造新的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创造能力;优化运营流程,提升管理精确度,研究预测市场营销效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具体体现为:一是大幅提升客户体验。大数据对银行意味着巨大商机,运用大数据可以强化客户体验,提高客户忠诚度,那些善于利用数据分析引导决策的银行将获得更多竞争优势。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银行将由“被动”提供产品向“主动”设计产品转变,由“广泛撒网”营销向“精准制导”营销转变,由“经验依赖”决策向“数据依据”决策转变;银行对客户行为习惯和偏好进行分类汇总,提炼出客户需求信息,将即时或潜在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有针对性地推送给客户;优化各类营销资源配置,以合适的营销渠道和促销策略对客户实施精准营销;为客户量身打造金融解决方案,推行客户自主定制服务,极大改善客户体验。 二是引导客户及员工行为。大数据时代,对知识的占有意

最新银行零售业务工作总结

最新银行零售业务工作总结 xx度全行现金收入xx-xxx-xx万元、支出xx-xxx-xx万元,分别比去年上升了xx.57%、xx.26%;全年从人行或市行发行库领回现金xx-xxx 万元、上缴人行或市行发行库发行库现金xx-xxx万元、内部现金调缴xx-xxx-xx万元;全年收缴假-币xx-xx张计xx-xxx-x元。 我行的具体做法是: 一、完善制度,落实责任,为提高出纳工作质量提供制度规范保证 出纳工作是一项每天都与钞票打交道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又是一项有固定操作规程、操作技术、每天周而复始不停操作的经常性工作。这项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操作人员极易产生麻痹松懈情绪,不能坚持操作规程,而一旦不按操作规程操作就极易出错。因此,要保证出纳人员能够一如既往地按固定操作规程操作,并一直保持较高的质量,必须要有完善而又严密的制度体系作保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行按照出纳工作的特点及运行规律,对如何通过制度规范来保证出纳工作质量的提高,并使这种较高的质量能够得到一如既往地保持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找出影响出纳工作质量的症结。前期,我行针对出纳制度和操作规程不能一以贯之地严格执行、工作质量时好时坏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我们发现导致出纳工作质量起伏不定的主要原因是,对一以贯之严格执行出纳操作规程缺乏有效的激励和刚性的约束;对防范缴库现金出现差错的重点操作环节缺乏明确具体的硬性规定;对出纳工作检查督导不严、考核奖惩不力、出纳人员操作技能落后。而形成这众多原因的根本性症结就是缺乏严明的制度规范。因为,一个人要一以贯之、周而复始地干好一项工作,除了要热爱这项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不仅要知道这项工作如何干、干好干坏的标准、干好或干坏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奖惩,并且还要知道这种规定是长期执行的,是不会以领导人的变动或个人的意志变化而改变的。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按照保证出纳工作质量的实际,完善各种相关的制度。 二是抓住问题症结,制定相应配套的制度和操作规程。根据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我行针对出纳工作操作规程不全面不系统的问题,对出纳工作从柜面收付款、入库保管、上缴人行(市行)大库等全过程进行制度规范,制定了《出纳操作规程》;针对没收假-币缺乏严密的操作规程,容易与客户产生矛盾的问题,制定了以“五个当面”为主要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 状分析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分 析 金满涛 (新疆财经学院金融系新疆乌鲁木齐830012)【摘要】一直以来,银行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由于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单一,经营高度同质化。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做出了不同程度的业务结构调整,零售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重点。 【关键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同质化 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按其服务对象分为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批发业务主要是指商业银行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存贷款、转账汇兑等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其特点是规模大,业务集中。零售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以普通居民和私人业主为服务对象,针对个人不同的金融需求,利用自身的信用和信誉优势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零售业务的服务范围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投资管理、保险和其他金融服务,具体项目如图表l所示 表1:零售银行业务品种分类

国外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范围较广,而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境内不得从事信托业务和股票业务。在证券、保险、信托和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前提下,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零售业务主要有:居民储蓄、代收代付、转账汇兑、信用卡服务、个人消费贷款、代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代客投资理财、信息咨询、代客买卖外汇、提供保管箱业务等。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零售负债业务现状:以储蓄业务为主 长期以来,零售业务作为我国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的地位正日益显现,但大多数的银行,仍旧把零售业务中吸收存款的任务放在了首要的地位,从表2可知,个人储蓄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零售负债业务中发展最完善,比重最大的零售业务品种。目前,存款等负债业务 表2

商业银行服务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商业银行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提升服务水平成为银行求生存、求发展的基础。尽管各家银行对服务已经给予高度重视并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服务本身的系统性决定了其服务水平的提升仅仅依靠硬件的完善远远不够的。各银行在服务管理上仍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本文就银行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升商业银行服务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服务水平;改善 一、背景 服务是商业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高质量的服务能给银行带来高附加值。客观地说,目前银行的服务与十几二十年前的状态相比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银行也越来越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已经通过规范服务行为、优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设施等各种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客户对银行服务的满意度,提升银行业的整体形象。特别是在银行产品、功能同质化状况下,服务成为各家银行获得比较优势的关键。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体制、发展战略管理等方面原因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数量不多,而且基本处于垄断地位,没什么竞争可言,所以服务方面存在一些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银行业的声誉。 最让我心寒的是近期在我家乡高州所发生的一件事:老人叫邓某芳,高州市新垌 镇新德村人,今年69岁,事发前中风,“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邓家为了给老人治病,打算将老人存折里的3万元钱取出来。开始,邓某芳的儿子邓汉林带着邓某芳的户口本、两张身份证(一代证姓名为“邓某方”,二代证姓名为“邓某芳”)。由于办理存折所用的是一代证,与二代证有一字之差,于是,信用社工作人员让邓汉林去村里开证明,证明

二者为同一人。 然而,当邓汉林将村里开具的证明拿来时,信用社又以当地派出所没有盖章为由拒绝了邓的取款要求。无奈,邓汉林又到当地派出所盖章。从派出所回来后,信用社工作人员问邓要取多少钱,邓告知3万,信用社工作人员告诉邓汉林,“邓某芳要亲自来信用社。”最终,家属就将病重的老人拉到信用社,可是工作人员还是不给。僵持之下,老人当场死亡。 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折射出来的却是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已经到了不能不改进的时间点了。 、商业银行服务存在的问题 1在服务文化方面。(1)服务意识不够强,对服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员工对客户服务的自觉性不高,服务工作的质量偏低。(2)缺乏内部营销的意识。在拓展业务和日常运作中各职能部门之间本位主义比较严重,不能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不能形成合力。 2、在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方面。商业银行普遍开展了“三声服务”、“站立服务”、“微笑服务”等形式,但总体看层次比较低,而且很多时候对优质客户、存款大户的服 务特别优先,但对普通客户态度冷淡。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服务手段创新方面虽然有所进步,但没体现自己的特色,力度还不够。 3、在服务质量方面。(1)往往将服务质量改进作为一种规划,一项运动,一项权宜之计,过后又打回原形。(2)过分强调技术质量而忽视功能质量。服务质量是由顾客感知的质量。它包括技术/结果质量和功能/过程质量。前者是顾客在服务过程结束后的 “所得”。后者是顾客接受服务的方式及其在服务生产和服务消费过程中的体验。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取决于顾客所预期的质量和所体验到的质量之间的差距,而不仅仅是服务结果。(3)服务流程烦琐、服务效率不高。员工业务不熟练,执行制度不严,侵害了客户的正当权益;业务办理烦琐;以规章制度为保护牌。而不以客户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4)对服务投诉的认识与处理不到位。部分商业银行对由于机器故障、程序升级、规章制度等原因引起的客户投诉,处理不及时,损害了银行形象。文章开头所提及的例子,正是这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演变及未来趋势研究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演变及未来发展建议 一、我国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历史沿革 我国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根据分类方法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分类,按照实现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手工操作、单机操作和联机操作三个阶段,下面根据每种支付结算体系的特点做具体的介绍。 (一)手工操作阶段。从1984 年到1993 年这段期间,我国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是手工操作体系,实施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建国初期,我国的支付结算体系是借鉴前苏联的模式而建立的,形成了四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行使工业领域的银行职能,农业银行行使农业领域的银行职能,中国银行行使国际业务领域的银行职能,建设银行行使建设领域的银行职能,进而形成了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的二元银行体制,中国银行是国际结算的政策性银行,四大银行之间的业务几乎没有交集,不存在业务竞争。手工操作阶段的银行支付结算包括同城、异地和国际结算,分别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同城的结算需要结算人将保存好的纸质票据提交至票据交换所,交换所的工作人员在认真审核票据后,进行手工结算;异地结算需要结算人通过邮政部门将纸质票据寄到目的地,通过运输传输支付凭证;国际结算由中国银行独家办理。这个时期的网络完全不发达,因此,其结算方式只能依靠手工方式,银行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支付结算系统,只能通过纸质票据进行支付结算,由于大多数银行网点只办理居民储蓄业务,而办理结算的网点很少,结算方式单一、十分不便捷。 (二)单机操作阶段。从1994 年起,互联网开始兴起,在银行业也得到了初步而普遍的运用,相比手工操作阶段,支付结算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除了互联网的兴起,这个阶段我国的银行体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94 年以前,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商业化,使得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涌现;我国正式在1994年设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这个阶段的支付结算方式在同城、异地和国际三个方面的操作也有所改变。在同城结算方面,省级以上的城市能够实现跨省的票据交换,在很多发达地区都得到了普及,手工操作由自动清分机代替,并打破了行政区划,大大简便了票据支付结算的手续,加快了票据支付结算速度。在异地结算方面,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各地方的银行之间逐渐实现了联网操作,央行和各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了统一的支付系统,支付结算方式不再是邮路传输,而是以电子传送的方式进行支付操作,通讯线路的设立使异地间的联行结算得以实行,个人账户的通兑和对公账户的通存也得以实现。单机操作阶段一直持续到了1999 年,之后又迈向了一个新阶段。 (三)联机联网操作阶段。21 世纪以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各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715233257.html,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 作者:史皑皑王焱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4期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能够进一步将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拉近,加快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步伐。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之一,广泛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来,积极面对“走出去”的客观发展要求,本文探讨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商业银行机遇挑战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统称一带一路,依靠地理上的区域优势,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丝路沿线国家同中国共享包括道路建设、贸易融资、文化交流和政策沟通等在内的多项合作成果。这一伟大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不仅能为沿线众国提供很大的金融支持,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国内产能过剩,也能带来推动本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我国产品在沿线国家的渗透率等益处。 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受新经营环境和商业银行自身性质所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将必然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主要是体量庞大、信用等级较高、筹资能力较强和资金成本较为适中,且金融牌照较为齐全,具有多元化的业务优势,可以提供信贷、上市融资、发债、投资、结算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能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产品组合服务方案,“一带一路”战略能够成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开拓国际业务、提高自身综合业务能力的一大机遇。当然,在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客户提供业务过程中,会遇到更多国际业务所涉及的问题,如语言人才短缺、国际市场综合风险因素和相关法律法规问题等,都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挑战。 (一)积极实施业务战略转型,提高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能力 首先,“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推进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倒逼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优化服务水平。“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最直接表现

在银行大零售业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解学习

在银行大零售业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认清形势与时俱进全面深入推动转型 谱写大零售业务发展新篇章 今年是我行五年规划实施的第二年,也是内外部形势面临深刻变化、大零售业务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下面,我就全面深入推动大零售业务转型,为全行业务发展做出新贡献谈几点意见。 一、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大零售业务实现良性发展 依托全行转型的战略要求,大零售业务快速健康发展取得良好经营业绩。 我行于20XX年合并重组后,面对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继续依靠原城商行时代"一枝独秀"的公司业务将难以支撑未来长远的发展。针对这一形势,总行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全行转型的战略要求,制定了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通过调整优化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客户结构,着力提高我行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五年来,大零售业务作为全行业务转型的重点,取得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截至XX年底,全行储蓄存款余额亿元,较20XX年增长了亿元,增幅%;全行个人贷款余额亿元,较20XX年

增长了254亿元,增幅%;累计发放信用卡万张,累计销售各类理财类产品亿元,累计创造个人中间业务收入亿元,VIP客户达到万人,优质客户达到万人;累计完成点拆、并、迁、建、改366家,投放自助设备XX41台,自助银行点覆盖率达到92%,个人上银行客户数达到万户,逐步夯实了大零售业务发展基础,增强了大零售业务发展后劲。 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零售业务发展道路。 五年来,全行大零售条线紧紧把握住中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抓住了居民投资消费需求爆发的良好机遇,顺应潮流,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一是充分发挥"一体两翼"的发展策略,突出以个人资产业务为龙头,特别是大力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奠定大零售业务的效益基础,同时,深入挖掘内部客户资源,通过实施交叉和联动营销,带动银行卡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从而实现大零售业务"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二是全面推进零售业务"下沉",着力提升点产能。针对分支行零售业务基础薄弱、点产出偏低的局面,通过实施全员发动、公私联动、产品拉动、专业促动、渠道推动的"五动"策略,引导分支行积极拓展市场、争揽客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问题与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08-04-13 21:17 银行零售业务是指银行机构向居民个人、家庭、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活动,包括存取款、贷款、结算、汇兑、投资理财等各类业务。相对于批发业务而言,零售业务具有单笔规模小、风险分散、收益稳定;客户群体庞大、易于发展中间业务;属于资本节约型业务等诸多特点。正因为如此,一方面在国内居民财富日益膨胀、金融需求多样化所形成的良好形势推动下,另一方面在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和受到外资银行咄咄逼人的业务竞争,以及国内金融监管国际化发展、注重资本监管和风险监管形势的经营环境挤压下,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国内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基本选择。 一、国内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经营一直存在“重批发、轻零售”的现象,一直把个人金融业务视为投入大、成本高、规模小的低效业务,致使零售银行业务一直未得到重视,目前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初期阶段,与花旗、汇丰、劳埃德等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比较先进的银行相比,在思想观念、市场定位、产品和服务创新、管理流程机制、信息技术应用、人力资源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经营观念落后,经营模式陈旧。表现在:一是没有正确认识零售业务的价值和战略发展地位,将零售业务等同于储蓄吸存。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的银行把通过零售银行吸收存款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存款指标的完成情况几乎成为零售银行业绩考核的唯一标准。二是没有真正

体现“以客户为中心”和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在体制、组织结构、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都未能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实质性的改变,“一字排开的柜台、一视同仁的服务、千篇一律的产品、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推销”成为当前国内零售业务状况的写照;在实际工作中“以产品为中心”的思想根深蒂固,不重视对客户需求的研究,不尊重客户体验;在“业务创造价值”的传统模式价值观影响下,只看到了银行价值创造的直接载体,忽视了为银行带来业务的主体(客户)、为创造银行价值的手段(服务)、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主体(员工),导致客户价值没人关心、服务品质没人过问、员工为银行创造的价值不能作为判断员工绩效的依据。三是缺乏市场定位观念,对零售业务市场层次、市场定位把握不准确、不到位,对客户分类、需求定位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更缺乏针对区域经济特点和自身优势确定明晰市场策略,导致了产品同一、服务无差别、核心产品不突出。 (二)产品品种有限、功能单一,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薄弱。一是品种有限,结构不合理。虽然近几年零售业务产品品种逐步在创新中丰富,但总体上功能单一、种类有限,创新也仅仅是简单复制,同质化现象严重,尤其缺乏个性化与差异化的金融产品。经营中注重传统的低盈利品种而忽视了对理财业务、消费信贷业务以及零售中间业务等高收益业务的拓展。二是产品创新针对性不强,缺乏对市场中“有效需求”充分调查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三是品牌意识薄弱。现代企业专家史蒂芬金这样评价优秀品牌对企业的重要性:“产品是企业所产生的东西,品牌是消费者所购买的东西。产品可以被竞争者模仿,优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目前,对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在与有业务重叠的国有商业银行展开竞争的同时,如何认真学习内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找出自身不足并加以改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途径,迎接内外夹击的挑战,从而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就成了当务之急的新课题。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外部问题 产权结构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问题。与改制前原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商业银行股东个数已经有了大幅度减少,但股东数仍然显得过多,尤其是自然人股东过多,股权过于分散。因此,这种制度安排必然就带有合作制的固有弊端,导致股东的“搭便车”行为,多数自然人股东因为其所持股份很少,自身利益与银行利益相关性不大,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成本去监督银行的经营行为、参与重大决策。由此使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增大。 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过程看,国家长期依靠行政权利强行干预信用社的正常经营,这种事实上的产权主体缺位,法人主体虚设,导致的结果就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责权利关系不清。 法律地位与法律责任的明确问题。按照一般的理论逻辑,假如法律上认可农村商业银行属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法律地位就是明确的,法律赋予其可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义务应该是

与其他商业银行一致的,其行为规范受与商业银行有关的法律法规调节。 政策意图和商业本质的协调统一问题。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产物,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之初便被无形地赋予了更好地承担起支持“三农”的使命。地方政府更注重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对其局部和地方的贡献;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内部问题业务范围过于集中,风险突出。首先,地域限制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分散风险。其次,地域限制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 人才储备尚不充分。当前,关于人才储备的问题在于:一是农村商业银行队伍整体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意识还不够强烈,开拓与服务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新潜能还严重不足,应对外部经济变数的信息反应迟钝,行动呆滞,难以适应不断加速的改革与发展。二是干部队伍建设中的许多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队伍老化、弱化问题仍未明显改观,队伍培养和人才开发机制与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健全。三是缺乏三类人才。以上三种人才的严重缺乏,都会涉及农村商业银行整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普遍增加,也明显影响服务质量的优劣和服务效益的高低。 企业文化尚未成熟。一个银行能否持续发展,成为百年老店,身为银行“ DNA'的企业文化,是一个永远不会被取代的竞争因素。如果说业务发展壮大了银行的“筋”和“骨”,那么企业

【关注】农商银行未来发展9大趋势!

农商银行未来发展9大趋势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产物,其前身是立足于广大农村的农村信用社。在1979年国家恢复农业银行,拉开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在此阶段农村信用社归属农业银行管理,是农业银行的下属单位,与农业银行有行政隶属关系。在199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农村信用社独立经营。在2001年11月全国首家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由农村信用社改制成立,拉开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制的序幕,随后有多家农村商业银行相继改制建立;2004年下半年,随着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农商行改革试点的全面铺开,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加速。 自改制以来,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突飞猛进,无论是机构数量还是资产规模、税后利润都得到迅速攀升,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有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得益于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农商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是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后,它们将面临的风险管理仍不容忽视。加上实际存在的“影子银行”、“民营银行”、与及快速发展的农村市场,都使得农商行所面对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农村商业银行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点。 目前,农商行已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多重挑战。一方面,规模增速正呈现逐年放缓趋势,本地市场增长受限,同业竞争加剧市场份额侵蚀。另一方面,农商行的盈利能力仍落后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其收入结构、资产结构和经营效率仍待改善。同时,还应加强内部管理,注重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管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保障战略规划和业务转型的有效实施。 农商行主要发展趋势 趋势一:跨区域发展 农村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不仅是其银行规模增长与业务扩张的必然结果,而且通过跨区域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有利于降低区域性风险和优化合理配置资源。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之初,主要是为当地区域经济服务,因此其地域集中度、行业集中度较高。在经济形式发生变化,地区经济及行业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时

18家银行各自特点及未来发展潜力

18家银行各自特点及未来发展潜力

零售银行的另一大优势是,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小,利润增长稳定。经过多年对零售业务的开拓,招行在这一领域已取得可观的回报,零售业务利润快速增长。 2.兴业银行:同业业务异军突起 “兴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具备极强的创新能力和先发优势,能够有效应对信贷需求不足局面,并且市场定价的同业资产负债占比较高,受利率市场化冲击相对较小。”一位银河证券分析师如此评价。 凭借在资金业务方面的创新和先发优势,兴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辟蹊径,成为国内首家同业资产规模超过贷款的银行,同业资产占比达到39.62%。 在上半年央行两次非对称降息、利率市场化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兴业银行布局多年的差异化战略开始显现出优势,表现在对传统存贷款业务的依赖逐步降低,非信贷类资产规模收益稳步增长。 前景: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兴业银行未来受息差缩窄的影响将远小于其他银行。差异化的战略布局使兴业银行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竞争。 3.民生银行:做民企和小微企业的银行 民生银行作为国内首家实施事业部改革的商业银行,明确提出做“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高端客户的银行”的战略定位,主动应对经营环境和政策变化,以打造特色银行与效益银行为目标,目前已经形成清晰的业务格局。 截至报告期末,民生银行小微客户总数已达到64.13万户,位居各家商业银行之首。 民生银行净息差与存贷利差在业内表现较为突出,上半年净息差进一步提升。不断优化的收入结构和差异化的客户结构,加上事业部制改革所带来的制度优势,使得民生银行具有较强的自主定价能力和富有竞争力的经营模式,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已初步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银行业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范文

银行业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其中包括开放银行业、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享有同等待遇等。同时,根据对等原则,我国在引进外国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可以走出去,向海外发展。因此,“入世”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冲击和竞争的压力,同时,也给我国银行业提供了加快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机遇。 一、我国银行业的现状 从现状看,我国的银行体系由四部分构成:①国有商业银行;②其他商业银行;③城市商业银行;④中央银行。其中,其他商业银行是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是指按国务院批准的计划由原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的为城市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在上述四类银行中,其他商业银行没有历史包袱或历史包袱较小;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在全部银行资产中所占比重很小很小可暂不讨论;中央银行则无论在现存状态下还是在完全开放情形下,所面临的只是监管内容和形式的转变,因此,我们要分析我国银行业,关键是分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因为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全社会储蓄、存款和信贷资产总量中占有绝大比例。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银行业相比,我国银行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利能力差。我国银行业的人均利润只有0.13万美元,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美国是我国的41倍,德国是我国的45倍,英国是我国的40倍,而日本因为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处于严重亏损状态,这点就不与其相提并论。 2、资本金不足,抗风险能力低。尽管四大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与总资产都相当可观,但人均资本只有2.28万美元,不足美国的12%,英国的15%,仅相当于德国的0.9%,日本的2.2%。所有者权益与贷款的比值,1997年末只有4.2%,在发行了特别国债补充了资本金后也不足6.9%。 3、资产质量差。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达25%,而这仅是保守的估计。而国外银行这一指标一般不足8%。因此,尽管四大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量在持续增长,但由于大量的不良资产,利润水平在逐步降低。 4、体制性弊病严重,人浮于事,结构设置重复,非生利资产比重过高。服务质量低下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外资银行大量进入中国,现有四大商业银行的机构规模会被迫压缩,银行就业人员的下岗现象也会普遍化。四大商业银行的平均员工人数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27倍,德国的9.5倍,英国的4.8倍。如此庞大的员工队伍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5、从近些年的情况看,我国银行业的金融透明度日益降低,而造假数字、虚报情况的现象在四大商业银行中尤为严重,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中,各种矛盾较容易掩盖,但在外资银行的业务份额达到一定比例其会计、报告、统计等制度就会向国际透明化,四大商业银行若再不提高透明度强化内部制约监管机制,就可能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导致我国银行业的全线崩溃。 二、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机遇

零售银行业务 如何做好银行零售业务3篇

零售是商品供应链的最后一站,上游的所有供应商都是为商品増值的参与者,而零售顾客是消费者。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零售银行业务如何做好银行零售业务,供大家参考。 零售银行业务如何做好银行零售业务1 银行家们很少把他们的分支机构当做零售商店。他们倾向于把这些分支机构 看做是一些完全便利的金融交易场所。恰恰相反的是:最好的零售商利用他们的 商店,通过提供为顾客度身定制的产品、促销活动和有品位、有风格的服务招揽 顾客。我们相信银行可以从这些成功的零售商那里学到经验。麦当劳(McDonald’s)、维多利亚秘密(Victoria’sSecret)、佳购(BestBuy)、星巴克(Starbucks)和泰思科(Tesco)在零售业上许多运用自如的例子,金融机构 完全可以借鉴采纳。 银行在零售领域里的表现平平,是不难理解的。一直以来,他们优先考虑的 不是客户和零售,而是信用和风险。此外,他们和客户的接触通常是交易性的 (实际上,许多客户宁愿选择远程交易以避开所有的支行)。因此,银行倾向于 把精力集中在交易效率上,而不是服务和销售。更糟糕的是,许多银行使出浑身 解数,仅仅是为了说服消费者相信他们的产品和竞争对手不同。 让我们设想一下银行如何使用零售商的思路转换其业务。要想和世界一流的 零售商一样,银行必须增进对客户的了解,利用它设计出客户重视的方案来建立 和客户的关系;并经常测试这些方案的效果,以保证它们始终是相关的。此外, 一个成功的大型零售银行会利用其客户进行介绍推荐,以带动销售机会。 对于银行来说,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客户们渴望把对话进行下去。波士顿咨询 公司的研究报告表明,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在寻求值得信任的建议,以帮助自己在 信息的海洋里“航行”,同时弥补他们对金融知识的了解不足。他们还希望和银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分析 金满涛 (新疆财经学院金融系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要】一直以来,银行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由于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单一,经营高度同质化。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做出了不同程度的业务结构调整,零售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重点。 【关键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同质化 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按其服务对象分为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批发业务主要是指商业银行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存贷款、转账汇兑等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其特点是规模大,业务集中。零售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以普通居民和私人业主为服务对象,针对个人不同的金融需求,利用自身的信用和信誉优势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零售业务的服务范围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投资管理、保险和其他金融服务,具体项目如图表l所示 表1:零售银行业务品种分类

国外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范围较广,而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境内不得从事信托业务和股票业务。在证券、保险、信托和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前提下,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零售业务主要有:居民储蓄、代收代付、转账汇兑、信用卡服务、个人消费贷款、代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代客投资理财、信息咨询、代客买卖外汇、提供保管箱业务等。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零售负债业务现状:以储蓄业务为主 长期以来,零售业务作为我国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的地位正日益显现,但大多数的银行,仍旧把零售业务中吸收存款的任务放在了首要的地位,从表2可知,个人储蓄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零售负债业务中发展最完善,比重最大的零售业务品种。目前,存款等负债业务 2 表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不可避免地要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从目前国内银行开始的国际化经营看,在风险管理、盈利手段、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这些不足一方面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在经营组织形式、服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善,提高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必然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的经济竞争也日益激烈。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成为重要的竞争领域。 1、国际化经营是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全球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办工厂设立分支机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经营上走出国门,采购全球化销售全球、化服务全球化,还有不少企业设立海外机构,中国也正在更多地产生自己的跨国公司。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以及中外之间密切而频繁的经济往来,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固守着国内市场,单纯经营人民币产品,或者仅仅利用现有的产品和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业务需要,加快国际化发展成为银行适应新形势和实现新战略的必由之路。 2、国际化经营是商业银行竞争加剧的必然要求 在其他行业发展竞争全球化不断深化过程中,商业银行也正越来越多的面临来自外资银行强有力的竞争,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刚刚完成制度的变革和调整,与国外商业银行在商业化国际化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在压力和实现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已经现实地、迫切地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面前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金融改革20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已迈出了很大步伐。但是,总体而言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水平是非常低的。这不仅是从国际横向比较得出的结论,而且,与我国其他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与中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相比,这一判断也是成立的。目前,国内一些大银行的市值和一级资本规模都已进入了世界大银行的前列,但就经营的地域范围、业务范围、经营结构来讲,还不敢妄言国际化。 至1998年年底我国已设营业性外资金融机183家,其中外资银行125家;已设各类外国金融机构代表处554家,此外还有大批此类申请等待受理,充分反映出我国已逐渐成为各国金融机构竞相看好的热点。从2006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步伐显著加快。特别是2007年,中资银行加大了“走出去”的速度,开始谋求全球布局。但截至2006年底,四大国有银行海外机构的总资产仅为2268亿元,只占它们总资产的1%,即使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的资产总额也仅占总体的3%左右。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依然是国内市场、国内业务和国内客户。 由于国际化发展历程较短,国际化运作经验不足等多种原因,与世界知名跨国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无论从国际化的深度还是广度上看均相去甚远。例如,目前外资银行的引进,仍采用开放初期的“严进入、限业务、宽政策”的措施,绝大多数外资银行尚不能经营人民币业务。除中国银行以外的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距国际化的标准尚远,它们只是最近几年才开始走向国际金融市场,而且经营管理水平也是比较落后的。我国银行要跻身于世界银行业之

银行零售业务发展之研究

银行零售业务发展之研究 内容提要零售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中的比重与日俱增,逐渐成为许多商业银行的主要赢利来源。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无论从理论认识还是从实际操作来看,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发展银行零售业务,既是金融经济在我国个人经济领域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我国商业银行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本文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着重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制度变迁对我国个人收入乃至个人金融需求产生的影响,从理论上说明了我国发展银行零售业务的必要性。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观点,遵循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特有规律,通过国际比较总结出几点对我国发展银行零售业务有借鉴意义的启示并结合我国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银行零售业务进一步发展的初步思路。 全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概论,第二部分为我国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客观背景,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第四部分提出了我国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银行零售业务个人金融需求个人信用制度 目录第一部分概论 一、银行零售业务产生与兴起的背景(一)商业银行批发业务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二)零售金融市场需求增加。(三)西方国家七十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为零售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四)信息革命拓展了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空间。二、九

十年代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及趋势(一)业务模式由分支机构转向以电子化为主的多渠道服务方式。“客户中心型” (二)经营理念使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发生变化,私人业务部门纷纷成立。(三)业务重点由资产业务转向中间业务。(四)金融产品日益丰富和个性化。 第二部分我国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客观背景一、个人金融需求的推动(一)改革以来我国个人收入变化的特点(二)我国个人金融需求发生的相应变化二、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的影响三、商业银行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一)来自直接融资方式的冲击。(二)银行业内竞争程度上升。(三)面临外资银行的严峻挑战。 第三部分我国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一、发达国家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启示(一)零售业务的开展与扩大离不开发达的个人信用制度。(二)现代科技革命使银行多渠道零售服务方式成为可能。(三)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求商业银行对个人客户进行细分(四)银行卡成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主要载体二、我国银行零售业务现状及问题(一)个人信用制度的现状及问题(二)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现状及问题(三)我国消费信贷现状及问题(四)我国银行卡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第四部分我国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思路一、注重个人金融运行体系的基础性构建。二、继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激发商业银行内在的创新动力。三、建立客户经理制度,以有效配置银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议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建设现代金融企业进程的加快发展,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纷纷提出经营战略转型的要求,其中尤以个人零售业务作为经营战略转型的产品研发方向和核心内容。试从营销观念、目标客户定位、产品研发、流程整合等方面分析国内零售业务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 关键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趋势 银行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战略的集中体现,已成为商业银行提供差异化零距离服务的主要途径,成为打造知名品牌的主要工具,成为创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是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及动力。国际经验充分表明,随着商业银行业务重心向零售业务的转移,零售业务在银行的利润来源中已经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进一步加速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界的现实课题。 1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 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零售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上升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无论大中小商业银行,无论全国性银行还是地区性银行,无论分业性银行还是混业性银行,没有一家商业银行不开展零售业务。比如美国的银行业,其零售业务的增长不仅表现在资产运用方面,在收益构成上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如

美国花旗银行2004年的利润中就有72%来自于零售业务,汇丰银行2004年税前利润中个人业务利润占比为40%,美洲银行占比为41%。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近年刚刚兴起,零售银行、个人业务、贵宾理财、私人银行、零售经纪人、流程再造等新概念、新词汇正不断被人们大量引用,信用卡、汽车贷款等发展多年的老产品也被赋予更多的新意,网点柜台、ATM、电话等服务渠道的作用也在发生重大变革。据统计,2005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利润仅占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25%左右。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以下特征: (1)零售客户的数量众多,总体业务量巨大,但对客户缺乏分类。四大商业银行几乎每家在国内都有1亿以上的客户,每天都有超过千万笔的个人业务。同数百万的法人客户的业务量相比,它的业务量是非常巨大的。一般来说,每个客户享受的任何服务都是一样的。当然,从道德层面来看,对客户的服务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客户,他对服务的需求和产品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视同仁、一模一样为不同的客户服务,就无法让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真正满意。如果对客户进行分析,细分客户市场,通过一些渠道的改革,进行低成本、集约化服务,为客户提供有差异的服务,才能保证零售业务完成巨额的业务量、满足庞大客户的需求。 (2)零售客户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仅有较小的单体贡献。相

谈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银行业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与生俱来就规定了其风险的本质,与其说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更不如说是为了获取利润而经营风险的组织。所以,风险和利润对银行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同为一体。过分强调哪一方都会为发展带来阻碍。只有充分掌握风险在银行经营中的特点将风险经营,管理与防范结合起来,在硬币的两面寻找有效的平衡,才能收到利润增长与风险防范的最佳效果。众所周知,我国银行是从过去国家专业银行演变而来的,商业化进程较为缓慢,粗放落后经营观念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并未完全消除。我国的风险管理观念是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则不够重视。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高,风险资产规模较大 由于国内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不良资产的规模比官方公布的数字要大得多,因此按实际风险资产计算的资本充足率实际上大多低于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水平,同时由于资本充足率水平较低且资本补充渠道较窄,能够为分支机构风险敞口配置的资本相当有限,不可能为高规模的风险敞口提供足够的资本支撑,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分支机构风险敞口规模与资本匹配失衡。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在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上做文章。而我国目前包括大型企业在内的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取得外部评级,在标准法下其风险权重为100%或者1 50%,且国内银行尚不具备内部评级的客观条件,不能对企业进行内部评级,在呆账准备金提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的这种逆向配置效应几乎意味着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敞口规模的途径就是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 (二)风险管理文化落后,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初步形成,但风险管理没有作为风险文化根植于所有员工的心中,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没有树立,没有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系统而完整的风险管理战略还有待于加强,风险管理侧重于后台管理,没有将其作为信贷决策、风险敞口限额控制、贷款定价、资本资源配置的有利工具。同时,部分人员将风险片面地等同为违规、案件和损失,一些风险管理人员将风险管理简单地理解为控制,部分业务人员将风险管理看作是业务拓展绊脚石,注重信用风险的控制和计量,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仅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还谈不上统筹考虑、系统管理。 (三)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 在西方发达的银行制度下,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明确地承担起银行在其全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风险,并以银行的全部资本金作为承担风险的最终边界。董事会因此负责制定有关风险管理的重大政策,并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内控体系。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均是股份制,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风险承担的主体。任何有效的风险管理都应该是以风险承担主体明确,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为根本前提的。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这种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的特点在风险管理上的后果就导致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层对金融风险非常重视,而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对风险管理缺乏紧迫感和积极性。 (四)内控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管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