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沿着生活经验、学生实验、.科学实验到科学结论的思路进行编写。从学习熟悉的典

型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这些能够证明微观粒子运动的常见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从复杂的生活现

象中抽取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体现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科学实验有关图片和一滴水中分子数量的介绍,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和局限,有利于他们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观点的接受、理解和确立。后续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

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如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来来证明氨分子是是不断运动的,如何用分子运动观点来分析和解释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的特点等。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一段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他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很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提出‘‘物质之间为什么发生变化?’’‘‘物质到底有什么构成的?’’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于生

活中湿衣服的晾干、蔗糖的溶解、闻到远处的花香等现象有着强烈的探究欲。学生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物理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并且学生对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判别能力,并且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但有些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初中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逐步抽象思维过渡。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在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出

现一些问题: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

特殊性质。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识,树立微粒的

观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教学策略

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没有形成微观粒子的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是突出的障碍。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时,表现出较强的记忆力,尤其易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因此要用现象明显的实验、用日常生活熟悉的例子来激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本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等方式,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等启发学生,尤其是我校采用班班通

设备后,安装的畅言教学系统,对于本课的学习很大帮助,教学系统中有很多资源可以用在

教学中,具体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的特点。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

子。

(3)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

处理加工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重点: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2.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和原子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

1.为什么当人漫步在花园里,能陶醉在沁人肺腑的花香之中呢?

2.走过加油站时你从这里能嗅到什么气味?

3.把糖块放到一杯水中,一会儿糖块不见了,而糖水却是甜的。为什么?

4.为什么湿衣服在阴凉处能晾干(水怎么会跑)?如果晒在太阳下干得更快?

向空气中喷洒香水

提出问题:(1)同学们闻到什么气味吗?观察到什么现象呢?

(2) 为什么会有这样子的现象呢?为什么能闻到香水的气味?

小结并导入: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请同学再举几个例子?

在很久以前,一些学者已对以上问题做了很多实验与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

粒子组成的设想。这些不连续的微小粒子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微观世界,学习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上述种种现象!

板书:分子和原子

实验探究一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实验步骤:

1. 观察品红固体的颜色、状态等物理性质。

2.将品红分两份慢慢倒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40mL烧杯中。

3.静置,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提出问题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呢?冷水、热水现象如何?

提示:温度和扩散的关系,

思考:1、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分子吗?

2、用普通的显微镜能观察到分子吗?

3、那怎样才能看见分子呢?

阅读:用肉眼和普通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

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

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

多媒体图片展示: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图

板书:一、分子的基本性质

设疑:分子很小,如果分子是乒乓球,那乒乓球就是地球了。分子有没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呢?

阅读: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 kg,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以20滴水为1 mL计算)。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

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板书: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探究活动二氨分子扩散

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几分钟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

象说明了什么?

烧杯A 烧杯B

现象

解释

学生探究观察讨论,教师归纳小结。

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分子的另一个特点:

板书: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快

归纳解释:

1.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所以衣服会变干。经太阳晒,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

加快,所以湿衣服会干得快。

2.汽油的分子运动到了人的鼻子周围,所以人就闻到了气味。与此类似的,我们经常闻到花

香或者酒香,都是这个原因!

3.糖分子运动到了水分子中,所以糖块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思考;1+1≠2?

探究活动三分别取50mL水与50mL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

100mL?

小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当把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所得溶液的总体积会小于100mL。探究活动四:取一支针筒,抽取一定量的空气,用手指堵出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

入,观察现象;

在刚才的这支针筒内抽取相同量的水,用手指堵出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

入,观察现象;

思考:哪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气态、液态时所占的体积不同,就

是因为他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的缘故。气态间隔最大,固态间隔最小,液态时居中,所以物质一般存在气、液、固三态。

回忆一下:氧气的三态变化

可见分子还具有一个特点: 3.分子间有间隔;

多媒体展示: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提出问题:我们知道,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小结:物质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和温度有关,受热时间隔胀大,遇冷是间隔缩小,所以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归纳总结:在通常情况下:

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隔;

2.物质的“三态”变化实际上就是微粒之间的间隔发生改变的过程;

3.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间隔比较大;

4.气体容易被压缩。

课堂回顾:学完本课你要知道:

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

分子的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快

3.分子间有间隔

温度升高,间隔变大,一般来说,气体>液体>固体

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2、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

3、分子间有间隔

快乐套餐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是可分的

2.分子间有间隔的是()

A、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C、物体有热障冷缩的现象

D、海绵能吸水

3. 打开食醋瓶盖时,闻到了刺激气味,表明微粒在_________;食盐能溶解在水里,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间_______ ;在上述的一些变化中,物质的微粒本身_______仍然是原来的物质,所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变化。

教学反思:

九年级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空气、氧气等物质的学习,对化学有了一定的兴趣,

并为微观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在绪言中有关微观知识的简单介绍,为此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因此此时介入分子原子的内容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了兴趣,再加上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入这些方面的内容,比如化学式、元素符号的分散认识和记忆等,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学习有了跃跃欲试的激动。从平时的教学中看,一部分学生的化学课外知识也是很丰富的,经常提出一下超前教学阶段的问题,其中很多是和分子原子的学习密切相关的,从平时的观察中可以发现,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积极引导,对于学生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深入浅出,让学生充分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微观世界,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等方式,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等启发学生,尤其是我校采用班班通设备后,安装的畅言教学系统,对于本课的学习很大帮助,教学系统中有很多资源可以用在教学中,具体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采用了畅言教学系统后,直接把教学内容和课外资源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加熟悉教材,了解学习的内容,由于系统可以直接导入图片、录像视频、动画等各种媒体,比较以

前的教学手段更加方便和高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分子的存在和性质有了初步了解,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尤其是对高科技手段下对分子结构、原子的图片的直观认识,通过课堂实

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在情景导入,揭示课题时,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 1.为什么当人漫步在花园里,能陶醉在沁人肺腑的花香之中呢? 2.

走过加油站时你从这里能嗅到什么气味? 3.把糖块放到一杯水中,一会儿糖块不见了,而糖水却是甜的。为什么? 4.为什么湿衣服在阴凉处能晾干(水怎么会跑)?如果晒在太阳下干得更快?这些都是生活常见问题,学生平时没有注意,

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鲜明形象的画面,真实生动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迅速进入教学情境中去。

第二在启发诱导。在对上述设问进行分析讨论后,再做演示实验【品红的扩散】,让学生思考: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同时播放视频:糖溶解,花的香味,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讲解,物质是许多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然后播放出人们利用科学技

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中国”的图像。通过

以上的想象、类比、图片展示、电脑模拟等方式将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变化

和现象与知识点的教学联系起来,学生明白了分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粒子。通过观察分析与科学事实的呈现,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这

样既可以做到用事实来证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在探讨分子的特征时,继续设疑: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湿衣服干了,却看不到是怎样干的,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我们能看见水,而却看不见水分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此时播放图片:水分子的自述: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 kg,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以20滴水为1 mL计算)。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四是在探究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这个知识点时,利用本节教材中安排的“活动与探究”,通过对实验探究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烧杯A、B、C及试管里颜色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在学生讨论时,适时播放动漫,再现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构成任何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更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第五、在归纳总结时,抛出问题:学完本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可以自由回答、可同桌进行交流或小组讨论在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并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不足之处:

再教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课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分析: 1、教材容: 本节课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1。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 ①本节课的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是学生继续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是化学与物理、生物的一个结合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蒸发、挥发、扩散等宏观现象。 学生分析: 分子和原子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在物理课中已有所涉及。但是,并没建立准确的概念。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粒子,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因此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的第一次分化点。所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微观知识,对后续学习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 认识分子; 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的观点分析比较

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法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没有认识,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所体会,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学习中体会到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必须有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实事勇于探索的精神。应多联系一些生活实际、多运用一些形象、直观的手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力求在学生脑海里建立分子观,运用分子的特征,辨析自然界和实际生活中的事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教学流程图: 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学容

课题1__《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一课时)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____姓名____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性质,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通过对实验中宏观现象的讨论,认识分子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认识分子的性质;抽象思维的培养 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 实验3—1:品红的扩散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 现象 猜想 一、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课本p49图3-2、图3-3可以证明。) 二、分子的性质 问题探究:根据下列事实,你得出分子具有什么特点? 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能看到整块糖,却看不到水中溶解后的糖。 3.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4.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 分子的性质之一:________ 实验探究:根据氨水在空气中的扩散现象,探究分子的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 1. 向盛有约20 mL 蒸馏水的小烧杯 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 观察溶液的颜色 溶液呈__色 2. 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 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 液颜色。 溶液呈__色 3. 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3-4)。观察几分钟烧杯A 溶液呈__色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 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 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说明 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烧杯B 溶液呈__色 分子的特性之二: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 案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思路: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理解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持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个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而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理解,没有任何理性的理解。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从而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有,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升学生抽象思维水平,学会使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实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实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逐步提升抽象思维的水平、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水平;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教学准备: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一、分子的真实存有。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 【播放动画1】无数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持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的基本性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 4.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 5.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走过花圃会闻到花香,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变干,糖块放到水里就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我们就能作出回答。 > 二、探究新知 【过渡】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3-2】品红溶于水 【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讲解】上述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这些微小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阅读】现代科学技术已能把分子、原子放大几十万倍而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看教材49页图3-2和图3-3 【讲解】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

【过渡】有谁直接用肉眼看见过分子(生答:没有见过)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它(生答:因为分子很小)分子到底有多小下面我们结合一些事实来想象一下。 < 【阅读提示】一滴水很渺小,小小的一滴水中大约有多少个水分子呢请在教材48页最后一段中上找一找。(生答:×1021个水分子,约合17万亿亿个。) 【过渡】17万亿亿是个什么概念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48 页最后一段第 2-3行。 【讲解】有人做了这样的计算:如果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要想把一滴水全部喝到肚子里去,竟需要五十万年的时间。 【提问】由此同学们可以想象到什么 【抽生回答】分子的体积和质量应该都非常小。 【阅读提示】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有多大,大家在教材上找一找。(生答:大约是3×10-26Kg。) 【讲解】可见分子的质量真的是非常小。 【讲解】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图3-3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汉字“中国”,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其中笔画的线条宽度为10nm。如果用这样大小的汉字来书写《红楼梦》一书,只需小拇指指甲的1/20那样小的面积,就可写进全书的内容。 、 【讲解】由此可见,分子和原子非常小。 【板书】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过渡】分子除了具有“很小”的性质以外,还有哪些性质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请同学们了解一下教材49页“探究”活动的内容。 【观察并介绍】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展示酚酞试液)这是它的溶液,是什么颜色(生答:无色)酚酞遇到氨水这样的碱性物质会变成红色。 【活动与探究】 步骤一、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颜色。 【抽生描述】溶液为无色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巩固练习 7.18 姓名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 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是小粒子 B.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C. 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上的最小粒子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 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B. 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C. 在化学变化的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 D. 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3. 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 ) A. 大小和质量不同 B. 是否能保持物质的性质 C. 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D.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氧分子是保持氧气性质的最小粒子 B. 氯酸钾中含有氧分子,故加热时能放出氧气 C. 氮气和氧气混合后,它们的化学性质都会改变 D. 氮分子是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5. 能说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为原子的事实是() A. 氧化汞制氧气 B. 用自来水制蒸馏水 C.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 D. 碘升华为碘蒸汽 6. 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 原子可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C. 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分子都是由相同的原子构成的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C.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D.纯净物是不含有任何杂质的物质 8. 下列能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的是() A.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B. 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C. 品红扩散 D. 酒精温度计能指示出温度高低 9. 距地球15~35km处有一处臭氧层,关于臭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臭氧是一种单质 B. 臭氧和氧气的性质完全相同 C. 臭氧和氧气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 D. 臭氧转化为氧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10. 关于氧气、液态氧、固态氧,下列说法: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②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③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④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⑤它们为不同的物质。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⑤ 11. 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酒精的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的运动而扩散到空气里去的缘故 B. 相同体积的冰和水含有相同数目的水分子 C. 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氧气分子和高锰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分子性质相同 D. 1体积的水与1体积的无水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1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改变,但分子的数目不变 B. 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C. 分子能构成物质,有些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D. 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1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本溪市第十中学 2019年9月2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 (4)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糖块溶于水为何不见了? 2、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 3、为何能闻到远处的花香?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板书]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图像展示] 苯分子、硅原子图片。 1、学生进行猜想、讨论 2、学生从实例中逐渐感知到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观粒子构成的。从日常的现象感知微观世界,建立微观粒子的表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传授新课—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一、分子[提出问题]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那这些微小粒子都有些什么样的性质呢?[情景感知]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板书] (一)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探究活动一] 分子是运动的吗?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试液,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板书]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备课人:授课时间:总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1.分子 [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 组成,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 化,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 氧气。那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 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为什 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 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 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 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 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 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 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 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 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咧。我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 我们会运动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 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 隙呢?” [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 边思考,从具 体的数字中感 知分子的质量 和体积都很 小;从猜一猜 的问题中引发 探求新知的欲 望。 运用具体的 数字和拟人 化的手法,说 明分子的质 量和体积都 很小,这样有 利于激发学 生的兴趣,同 时提出分子 会运动和分 子之间有空 隙的问题,从 而顺利的过 渡到下一部 分内容的学 习。 【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 动 分组实验一:分组实验二: 分组实验,讨 论、分析实验 条件,归纳、 交流实验现 象。 采用逐步引 导,抽丝剥蚕 的方法将学 习推向深入, 使“分子不断 运动”的抽 象、枯燥知识 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 氨 水 酚 酞 溶 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浓氨水 酚酞溶液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执教: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中学伍艳萍 指导:湖北省荆门市教研室孟庆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 人团圆。现在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 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有没有想过, 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这一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有关。 现在,我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三单 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板书] 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动画模拟] 桂花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 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图像展示] 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 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进入情景,思考桂花 “飘香”是什么原因? 猜想:…… 边观看、边思考,感 知分子和原子的真实 存在,初步形成微观 粒子的行为表象。 从与教学内容 有内在关系的 话题,提出富 于思考性、激 发想象力的化 学问题,确立 正确的学习导 向。 从动画和实物 图像中感知分 子的存在。 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分子 [思考问题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组成, 我们知道,水有“三态”的变化,水在通电 的条件下可以生氢气和氧气。那水有“三态” 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水在通电的条件 下为什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呢?肉眼看不透 的物质内部到底隐藏有哪些奥秘呢? [播放水分子的自述] “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 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 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 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 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 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 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我 想请你们猜一猜:我们这么小,我们会运动 吗?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 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 [板书](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疑惑,边听、边 思考,从具体的 数字中感知分子 的质量和体积都 很小;从猜一猜 的问题中引发探 求新知的欲望。 运用具体的数 字和拟人化的 手法,说明分子 的质量和体积 都很小,这样有 利于激发学生 的兴趣,同时提 出分子会运动 和分子之间有 空隙的问题,从 而顺利的过渡 到下一部分内 容的学习。 【探究活动一】构成物质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分组实验一:分组实验二: 分组实验,讨论、 分析实验条件, 归纳、交流实验 现象。 采用逐步引 导,抽丝剥蚕 的方法将学习 推向深入,使 “分子不断运 动”的抽象、 枯燥知识化为 生动形象的画 氨分子的扩散实验 浓 氨 水 酚 酞 溶 液 氨水与酚酞溶液反应 浓氨水 酚酞溶液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 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是小粒子 B.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C. 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上的最小粒子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 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B. 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C. 在化学变化的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 D. 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3. 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 ) A. 大小和质量不同 B. 是否能保持物质的性质 C. 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D.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氧分子是保持氧气性质的最小粒子 B. 氯酸钾中含有氧分子,故加热时能放出氧气 C. 氮气和氧气混合后,它们的化学性质都会改变 D. 氮分子是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5. 能说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为原子的事实是() A. 氧化汞制氧气 B. 用自来水制蒸馏水 C.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 D. 碘升华为碘蒸汽 6. 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 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分子都是由相同的原子构成的 D. 原子可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C.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D.纯净物是不含有任何杂质的物质 8. 下列能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的是() A.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B. 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C. 品红扩散 D. 酒精温度计能指示出温度高低 9. 不同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A. 中子数不同 B.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C. 质子数不同 D. 核外电子数不同 10. 距地球15~35km处有一处臭氧层,关于臭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臭氧是一种单质 B. 臭氧和氧气的性质完全相同 C. 臭氧和氧气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 D. 臭氧转化为氧气,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11. 关于氧气、液态氧、固态氧,下列说法: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②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③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④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⑤它们为不同的物质。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⑤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黄草中学廖书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认识分子和原子(2)通过合作探究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我们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合作意识和敢于探索的探究精神 【重难点】 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一组配乐画,让学生欣赏,设问引入。 (二)展示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应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增强我们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活动1:完成“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结合物理所学,预习加自主阅读,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小组分工:第1-4小组汇报第1题答案,第5-8小组汇报第2题答案)【小结】小结自学成果。 活动2:探究“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教师演示】实验3-1,品红扩散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提问】在静置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学生思考讨论 【讲解】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了探究,为了解释这类现象,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 【图片展示】图3-2和图3-3

【小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活动3:探究“分子性质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显示数据】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 一滴水中大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些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也都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得完 【提问】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测出分子有什么特征? 【小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4: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分子的另两个性质 【学生实验】按表格内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结论写在相应的表格内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巡视学生实验情况 【相互交流】互相讲解自己的实验成果 【小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分子间有间隔(通常情况:气体分子间隔>液体分子间隔>固体分子间隔) 【联系生活实际】1、结合我们生活实际,举出哪些实例可以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哪些可以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四)学以致用 解答课堂导入提出的问题,呼应开头。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收获和困惑。 (六)练一练,我最棒 抢答,习题见课件。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20201018133752)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1) 【学习目标】 1 ?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 原子 (2 )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问题情景】投影三幅Flash动画画面 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见了花香,你闻见了吗? 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白砂糖放入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 味。 【引入课题】以上三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一.物质的构成 【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想一想】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过渡】 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 【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一一分子、原子构成的。 【设问】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吗? 【投影】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照片 1、苯分子的照片2 、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二、分子 (1)分子的性质

课题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课题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 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 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 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 物。 过程与 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 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 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 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 精神。 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现象,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备课笔记 课堂延伸: 到了近代,化学进入物 质研究的微观阶段,道尔顿 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研究 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 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 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 化学变化的基础。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2>.过程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问题1】闭上眼睛,闻到花露水味道的同学举手并观察你周围同学的情况(教师从教师前排洒花露水) 花露水是你使劲用鼻子从前排吸去的吗?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展示图片】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资料卡片】一立方厘米的空气中有2.7×1019个分子,现在大型计算机每秒100亿次计算,需要80年才能计算完; 【视频演示】显微镜下的一粒花粉微粒为什么会动 【问题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演示实验】教材P49“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在一条滤纸上间隔滴加三滴酚酞放入大试管中,将一团棉花一面滴加浓氨水,并将有氨水的一面塞入试管中,观察现象;当三滴酚酞溶液均变红,将滤纸取出一会,在观察滤纸。【问题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 【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 【问题6】请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沿着生活经验、学生实验、.科学实验到科学结论的思路进行编写。从学习熟悉的典 型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这些能够证明微观粒子运动的常见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从复杂的生活现 象中抽取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体现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科学实验有关图片和一滴水中分子数量的介绍,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和局限,有利于他们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观点的接受、理解和确立。后续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 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如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来来证明氨分子是是不断运动的,如何用分子运动观点来分析和解释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的特点等。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一段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他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很多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提出‘‘物质之间为什么发生变化?’’‘‘物质到底有什么构成的?’’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于生 活中湿衣服的晾干、蔗糖的溶解、闻到远处的花香等现象有着强烈的探究欲。学生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物理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并且学生对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判别能力,并且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但有些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初中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逐步抽象思维过渡。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在本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出 现一些问题: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 特殊性质。如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理解微粒的概念,掌握微粒的知识,树立微粒的 观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教学策略 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没有形成微观粒子的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是突出的障碍。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时,表现出较强的记忆力,尤其易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因此要用现象明显的实验、用日常生活熟悉的例子来激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本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等方式,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等启发学生,尤其是我校采用班班通 设备后,安装的畅言教学系统,对于本课的学习很大帮助,教学系统中有很多资源可以用在 教学中,具体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的特点。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 子。 (3)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 处理加工信息。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镇海中学陈志海 单元内容概述 本单元教材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它们包括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等内容。本单元教材知识间的关系如下: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本册双基内容的一多半,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两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单元重点是: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教学难点是:核外电子排布观念。 单元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4.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5.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6.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

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7.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8.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9.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例题】(2016?成都)6000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能装入容积为40L 的钢瓶中,其主要原因是()A.分子的体积很小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加压时分子体积变小 D.加压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结论 小结:气体间的分子间隔较大,液体的分子间隔较小,固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最小。 【答案】D 梳理整合 诊断练习1.(2016?泰州)下列事实,不适合用“微粒间有空隙”的性质来解释的是() A.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B.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C.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 2.(2016?济宁)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通过气味辨别氮气和氨气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C.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 D.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 3.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氢气和液氢都可做燃料——相同物质的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 B.用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员——分子在不断运动 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温度升高,原子间隔变大 D.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 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是可分的5.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解释错误的是() A. B. C. D. 实验 现象 用隧道显微镜获 得的苯分子图像 品红加入水中后整 个液体变为红色 水分子在不同温度 下的运动情况 50ml水和50ml酒精 合后的体积小于100 基本性质 原子 物质 分子 两小(质量和体积) 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 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小。 分子间有间隔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 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能 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教学内容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开始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此后,学生还要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还是继续学习物质结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的特点 过程 与 方法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 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激发学生化 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建立对分子、原子构成物质观念,初步认识分子的特性。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的差别。 媒体 教具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

导言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这些宏观的物质又是由哪些微观的粒子构成呢?这节课我就带领同学们到微观的世界里去看看 【想一想】 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2、衣柜中樟脑片为什么不见了? 3、同学们为什么会闻到花的香味?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猜一猜】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有何特点? 我们知道:1、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 2、能看到整块糖,却看不到溶解后的糖。分子的特性之一: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问题讨论】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活动与探究二: 1.向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2.取少量上述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 色。 3.将烧杯中的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浓氨水,如图放置。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A杯中的溶液变红B杯中的溶液不变色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