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知识点汇总

儿科知识点汇总
儿科知识点汇总

体格发育指标测量

1、体重及身高(长):

①受试者排空大小便后脱去鞋帽,仅穿内衣裤,赤足踏上秤台,立正姿势

站在底板上,两手自然下垂,足跟靠拢,足尖分开约45度,足跟、臀部和肩胛部三点紧靠立柱,躯干自然挺直,头部保持眼耳水平位,两眼平视前方。测试

者立于右侧,轻轻移动滑测板向下,直到与头顶点接触。读数记录结果;

②3岁以下儿童应仰卧位测量身长

2、坐高(顶臀长):

①使儿童脱帽,坐于坐高计的坐盘或一定高度的矮凳上,先使身体稍前倾,骶骨部与两肩胛间紧靠坐高计立柱或墙壁,躯干自然挺直,头部与测身高时姿

势同,两腿并拢,大腿伸面与身躯成直角,与地面平行,大腿与凳面完全接触。膝关节屈曲成直角,足尖向前,两脚平放在地面上,测量者移动滑测板轻压头

顶点后读数;

②3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顶臀长。

3、头围:

①将软尺的零点放在眉弓连线的中点上,以此为起点,将软尺沿眉毛水平

绕向头后,经枕骨结节中点,再将软尺绕回头前,使软尺重叠交叉,交叉处的

数字即为儿童头围;

②女童如果平时扎有小辫的话,将小辫散开再测量;

③测量儿童头围时,先调整儿童的情绪,让其处于一个比较安静的状态。

其次,在测量的时候,动作要快速、轻柔,并尽量控制儿童的头不要移动。

4、胸围:

受试者裸上体安静站立,两臂下垂,均匀平静呼吸。测量者面对被测者,

将卷尺上缘经背侧两肩胛骨下角下缘绕至胸前两乳头的中心点上缘测量。对乳

房已开始发育的少女,以胸前锁骨中线第四肋处为测量点。在被试者呼气未而

吸气尚未开始前读数记录,为平静状态下胸围。再令受试者作最大深吸气,终

末测其吸气胸围,稍停再令其作最大深呼气,终末测其呼气胸围。二者之差为

呼吸差

5、围度

①上臂围:使上肢放松下垂,在肱二头肌最突出处进行测量,测量时软尺

只须紧挨皮肤即可,勿压迫皮下组织。

②大腿围:受试者自然站立,两腿稍分开,测试者站其左侧,卷尺由左腿

臀肌皱纹下,经腿间水平绕至大腿前面测量其围度。

③小腿围:受试者直立位,使身体重量平均落于两下肢上,将卷尺绕腓肠

肌最隆起处测量。

6、皮下脂肪厚度

测量者右手持皮褶厚度计,张开两臂,用左手拇、食指将测试皮肤和皮下

组织捏紧提起(拇食指间约保持3cm距离),将皮褶计在距离手指捏起部位附近处钳入约1cm,放开活动把柄,读指针数值并记录。常用的测试部位有:(1)

肱三头肌部:位于肩峰点与桡骨点连线中点、肱三头肌的肌腹上。(2)肩胛下

角部:位于肩胛下角下端约1cm处,皮褶方向与脊柱成40o角。(3)腹部:锁

骨中线与脐水平线交叉处水平位。(4)大腿部:腹股沟中点与髌骨顶连线中点

和下肢长轴平行的皮褶

7、肩宽和骨盆宽

①肩宽为左右肩峰点间的直线距离。受试者取直立位,姿势同测胸围。测

量者在受试者正后方,用两食指沿肩胛岗向外摸到肩峰外侧缘中点,用测径规

测量读数。

②骨盆宽为左右髂嵴点间的直线距离。使用仪器、受试者和测量者位置与

肩宽测量同。用食指摸到受测者两髂嵴外缘最宽处,用测径规测量读数

新生儿清洁、保温、消毒、隔离

(一)清洁

【方法】

1.口腔处理:清除新生儿口咽部的粘液和羊水。①胎头娩出后,用左手自鼻根

向下颏挤压,挤出口鼻内黏液及羊水;②在胎体娩出后,立即给予侧卧位后,用一手上托新生儿的下颌,暂时阻止呼吸,防止新生儿第1次吸气时吸入口腔内的黏液和羊水,另一手用吸球迅速吸净口、鼻、咽部的羊水及黏液;④松开固定下颔的手,让其自然呼吸,刺激啼哭。⑤将一次性新生儿吸痰器的

吸痰管轻轻插入新生儿咽、食管、胃内,连接吸引器接头,打开开关一边抽吸一边将吸管旋转上提,由浅入深,由下至上将胃、食管、咽部的羊水及分泌物依次吸干净,使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哭声洪亮,无痰鸣音。

2.眼部处理:新生儿出生后常规用抗生素眼药水滴双眼1~2次。

3.耳、鼻腔处理:如有分泌物,可用盐水棉球轻轻拭去,注意棉球不宜太湿,

以防擦拭时盐水进入耳、鼻腔内。

4.皮肤处理:婴儿出生时,皮肤上的胎脂,在出生后数小时就开始逐渐吸收。

少量胎脂有利于保护婴儿皮肤,防止感染,所以可暂不洗去。对于耳后、颈部、腋下、肘部、大腿根部等皱褶处堆积的胎脂可用消毒石蜡油擦洗,这样可以减少胎脂分解物对皮肤的刺激。

【注意事项】

1.不要擦洗口腔,因新生儿口腔粘膜易受损伤。

2.擦拭耳和鼻腔的棉球不宜太湿,以防擦拭时盐水进入耳、鼻腔内。

(二)保温

生后应将足月儿至于预热的自控式开放式抢救台上,或自控式温箱中,设定腹壁温度为36.5℃,抢救台或温箱可自动调节内部环境温度,保持新生儿皮温36.5℃。4~6小时后,移至普通婴儿床中(室温24~26℃、空气湿度50%~60%)。如体温升高,可打开包被散热,并补充水分,体温可下降。一般不用退热药。

对早产儿尤其要注意保温。体重低于2000g或是体重较大伴低体温者,应置于自控式开放式抢救台上或温箱中,使腹壁温度维持在36.5℃左右。

(三)消毒主要为新生儿的脐带消毒

【方法】

1.用两把血管钳钳夹脐带,两钳相隔2~3cm,在其中间剪断。

2.用75%乙醇消毒脐带根部及其周围,在距脐根0.5cm处用无菌线结扎第一

道,再在结扎线外0.5cm处结扎第二道。

3.在第二道结扎线外0.5cm处剪断脐带,挤出残余血液,用20%高锰酸钾液

或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脐带断。

4.待脐带断面干后,以无菌纱布覆盖,再用脐带布包扎。

【注意事项】

1.必须扎紧脐带防止出血,又要避免用力过猛造成脐带断裂。

2.消毒时药液不可接触新生儿的皮肤,以免皮肤灼伤。

3.处理脐带时新生儿注意保暖。

(四)隔离

1.呼吸道隔离适用于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飞沫)短距离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如流感、流脑、麻疹等。隔离措施:①同种患儿可同住一室,关闭通向走廊的门窗,防止病原体随空气向外传播。②护理患儿时须戴口罩,并保持口罩的干燥,必要时穿隔离衣。③病室内空气用紫外线照射或用过氧乙酸喷雾消毒,每天一次,并保持空气流通。④口鼻分泌物须经严格消毒后再倾倒,痰杯要定期消毒。

2.肠道隔离适用于由患儿粪便直接或间接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而传播的疾病,

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病毒性胃肠炎、脊髓灰质炎等。隔离措施:①同种患儿可同住一室,或床旁隔离。②相互间禁止交换书报、用物等用品。③防蝇、防蟑螂设备齐全、有效。④食具、便器等专用,并严格消毒。剩余食物及排泄物须经消毒处理后再倾倒。

3.接触隔离适用于经体表或伤口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的疾病。如破伤风、

气性坏疽、绿脓杆菌感染、新生儿脓疱病等。隔离措施:①单人隔离。②护理患儿时应穿隔离衣,必要时戴手套,如手有破损,则不宜护理此种患儿或为其换药。③患儿用过的物品,如床单、衣物、换药器械等均应先进行灭菌处理,再清洁、消毒、灭菌。④伤口敷料应集中焚烧。

4.血液、体液隔离 适用于预防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性血液或体液传播的感

染性疾病,如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隔离措施:①同种患儿可同住一室。②接触血液、体液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护目镜及手套等,要注意保护免受污染。③护理患儿后应严格消毒双手。④污染物品应焚烧或装入标记污染袋,送出销毁等,要防止被注射针头等利器刺伤。⑤被病人血液污染的物体表面,应立即用5.25%氯酸钠溶液消毒。

5.保护性隔离 又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或极易感染的患者。如早

产儿。隔离措施:①单人隔离。②为了保护患儿,治疗和护理时,应洗手、

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等。隔离衣的外面为清洁面,内面为污染面。③室内空气、地面、家具均应严格消毒。④患呼吸道疾病或咽部带菌者,避免接触患儿。探视者亦应采取相应措施。

新生儿喂养方法、奶液配制法、营养量的

计算

基本概念:新生儿(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出生后28天)

葡萄糖16.8kj(4kcal)/g 蛋白质16.8kj(4kcal)/g 脂肪37.8kj(9kcal)/g

婴儿能量需要:第一周250kj(60kcal)/kg,第二、三周418kj(100kcal),一岁460kj/kg

婴儿能量需要= 60%(基础代谢率230kj(55kcal)/kg)

+ 7%-8%(食物特殊动力)

+ 63-84kj(15-20kcal)(活动所需)

+ 25-30%(生长所需167-209kj)

+ 10%(排泄)

蛋白质:2-4g/kg (人乳2g/kg;牛乳 3.5g/kg;植物蛋白4g/kg)

脂类:4g/kg

水:150ml/kg

碳水化合物10g/kg

新生儿的喂养方法:

母婴同室,按需喂养,吃饱为度。哺乳前,对乳腺和乳头进行湿热敷3-5分钟,同时按摩乳房以刺激射乳反射,分娩后最初几天采取半卧位哺喂法。后期采取坐位,哺乳一侧的脚稍微放高,抱婴儿斜坐位,其头、肩枕于哺乳侧的肘弯,另一手的拇指、食指轻夹乳晕两旁,手掌拖住乳房,将整个乳头和大部分乳晕置入婴儿口中。哺乳完毕后用食指轻压婴儿下颏,将乳头轻轻拔出,然后将婴儿竖直、头部紧靠在母亲肩上,用手掌轻拍婴儿背部以帮助其胃内空气呃出。哺乳后一般应将婴儿保持于右侧卧位,以利于胃排空,防止返流或者吸入造成窒息。

奶液配置方法:

总量第一周250kj(60kcal)/kg 第二三周418kj(100kcal)一岁460kj/kg 100ml牛奶+8g糖+水=272kj(65kcal)+146kj=418kj(100kcal)

例如250kj/kg 需要8%糖牛奶60ml/kg+水30ml/kg 每天再多喂60ml/kg

方法:1 稀释,按照2:1(两周内)----3:1稀释(满月用全奶)。根据总共生理需水量-牛奶量

2加糖100ml加5-8g

3消毒

营养量的计算

蛋白质2-4g/kg;脂类4g/kg;碳水化合物;10g/kg;水(婴儿)150ml/kg 。

静脉(头皮)穿刺

1、解剖特点

(1)浅静脉:浅静脉位于皮下组织内,又称皮下静脉,位置表浅,可透过皮肤看见。浅静脉数目较多,多吻合成静脉网,且无动脉伴行。浅静脉有静脉瓣,四肢较多,下肢多于上肢。管壁薄,平滑肌和弹性纤维较少,收缩性及弹性差,故当血容量明显减少时,静脉管壁可发生塌陷。静脉血流缓慢,特别是近心端受到压迫或压力增高时血流更为缓慢,而且常出现静脉充盈。

(2)头皮静脉:头皮静脉分布于颅外软组织内,数量多,在额部及颞区相互交通呈网状分布,表浅即可见。静脉管壁被头皮内纤维隔固定,不易滑动,且没有瓣膜,正逆方向均可穿刺,只要操作方便即可,故特别适用于婴幼儿静脉穿刺,也可用于成人。

(3)头皮静脉主要有:

①滑车上静脉:起自冠状缝,沿额部浅层下行,与眶上静脉末端汇合成内毗静脉。

②眶上静脉:起自额结节处起始,斜向内下走行,在内毗处构成内毗静脉。

③颞浅静脉:起自颅顶及颞区软组织,在颞筋膜浅面颧弓根稍上方汇合成前后两支。其前支与眶上静脉相交通,后支与枕静脉、耳后静脉吻合,且有交通支

与颅顶导静脉相连。前后、支在颧弓根处汇合成颞浅静脉,下行至腮腺内,注入面后静脉。

2、操作方法

(1)部位选择:根据年龄、病情及穿刺目的选择。小儿多选用头皮静脉和颈外静脉,其次为手背静脉和足背静脉;成人多选用手背静脉和足背静脉。

(2)穿经层次:虽所选静脉部位不同,但穿经的层次基本相同,即皮肤、皮下组织、静脉壁。因年龄不同,静脉壁的厚度、硬度及弹性可有不同。

(3)穿刺时固定好皮肤和静脉,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成15°~30°角,在静脉表面或旁侧刺入皮下,然后沿静脉近心方向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再顺静脉进针少许,放平针头并固定,进行抽血或注射药物。穿刺时要固定好静脉。3、注意事项

(1)不可用力过猛,以免穿破静脉。如需长期静脉给药者,应先从小静脉开始逐渐向上选择穿刺部位,以增加血管的使用次数。

(2)头皮静脉被固定在皮下组织的纤维隔内,管壁回缩能力差,所以穿刺完毕后要压迫局部,以免出血形成皮下血肿。

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是用结核菌素进行的皮肤IV型过敏变态反应试验,用以判断机体是否受到结核菌感染进行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病人,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选择卡介苗(BCG)接种对象并考核其接种效果,借以判断机体细胞免疫状态的一种常用试验。

【抗原】

有两种即旧结核菌素简称旧结素(old tuberculin,OT)和结核菌纯蛋白洐化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

OT为人型结核杆菌培养二个月后,加热杀死结核菌,将滤去死菌后含菌体自溶及培养基成分的剩余部分浓缩至原量1/10的棕色透明液体,1952年WHO 将其标准化,每ml含1000mg相当10万TU(结素单位)。

PPD是用化学方法从结核菌培养液中提取的结核菌蛋白,较OT更精纯,

用后不产生非特异性反应

【方法】

有皮上、皮肤划痕或点刺与皮内注射法,以后者应用最为广泛,效果准确。

1、部位选择左前臂掌侧面中下1/3交界处,皮肤无瘢痕部位,如近期(2

周内)已作过试验,则第2次皮试应选在第一次注射部位斜上方3~4cm处,或

取右前臂。

2、局部75%酒精消毒,用1.0ml注射器、4.5号针头(针头斜面不宜太长),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成15°~30°角,吸取稀释液0.1ml (5TU)皮内注射,使成6~8mm大小圆形皮丘。

3、注后48小时观察一次,72小时判读结果,测量注射局部红肿处的硬

结横与纵径,取其均值为硬结直径。<5mm为阴性(—),≥5mm为阳性(+)5~9mm为弱阳性(+),10~19mm为中度阳性(+ +),≥20mm为强阳性(+ + +),局部除硬结外还出现水泡、破溃、淋巴管炎及双圈反应等为极强阳

性反应(+ + + +)。

【意义】

阳性反应:

①接种卡介苗后;

②年长儿无明显临床症状仅是一般阳性反应,表示曾经感染过结核杆菌;

③婴幼儿尤其是未接种卡介苗者,中度阳性反应多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

灶。年龄越小,活动性结核可能性越大;

④强阳性和极强阳性反应者,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

⑤由阴性反应转为阳性反应,或反应强度由原来小于10mm增至大于

10mm,且增幅超过6mm时,表示新近有感染。

阴性反应:

水有胎粪污染时,无论胎粪是稠或稀,头部一旦娩出,先吸引口、咽和鼻,可用大孔吸管(12F 或14F)或吸球吸胎粪。接着评估新生儿有无活力:新生儿有活力时,继续初步复苏;如无活力,采用胎粪吸引管进行气管内吸引。

4. 擦干:快速擦干全身;

5. 刺激:用手拍打或手指弹患儿的足底或摩擦背部2 次以诱发自主呼吸,如这些努力无效表明新生儿处于继发性呼吸暂停,需要正压人工呼吸。

(三)气囊面罩正压人工呼吸

1. 指征:

(1)呼吸暂停或抽泣样呼吸;

(2)心率< 100 次/ min;

(3)氧疗后持续的中心性青紫。

2. 方法:

(1)最初的几次正压呼吸需要30 ~ 40 cm H2O(1 cm H2O = 0. 098 kPa),以后维持在20 cm H2O;

(2)频率40 ~ 60 次/ min(胸外按压时为30 次/ min);

(3)充分的人工呼吸应显示双肺扩张,由胸廓起伏、呼吸音、心率及肤色来评价;

(4)如正压人工呼吸达不到有效通气,需检查面罩和面部之间的密闭性,是否有气道阻塞(可调整头位,清除分泌物,使新生儿的口张开)或气囊是否漏气,面罩型号应正好封住口鼻,但不能盖住眼睛或超过下颌;

(5)经30s 100%氧的充分人工呼吸后,如有自主呼吸,且心率≥100次/ min,可逐步减少并停止正压人工呼吸。如自主呼吸不充分,或心率< 100 次/ min,须继续用气囊面罩或气管导管施行人工呼吸,如心率< 60 次/ min,继续正压人工呼吸并开始胸外按压;

(6)持续气囊面罩人工呼吸(> 2 min)可产生胃充盈,应常规插入8F 胃管,用注射器抽气和在空气中敞开胃管端口来缓解。

(四)喉镜下经口气管插管

1. 气管插管指征:

(1)需要气管内吸引清除胎粪时;

内残留的胎粪。吸引时复苏者用右手食指将气管导管固定在新生儿的上腭,左

手食指按压胎粪吸引管的手控口使其产生负压,边退气管导管边吸引,3 ~ 5 s 将气管导管撤出。必要时可重复插管再吸引。

5. 判断导管管端位于气管中点的常用方法:

(1)声带线法(导管声带线与声带水平吻合);

(2)胸骨上切迹摸管法:操作者或助手的小指尖垂直置于胸骨上切迹,当导管在气管内前进中小指尖触摸到管端示管端已达气管中点;

(3)体重法:体重1、2、3 kg 者,唇-端距离分别为6、7、8 cm。头位改变会影响插入深度。

6. 确定导管位置的正确方法:

(1)胸廓起伏对称;

(2)听诊双肺呼吸音一致,尤其是腋下,且胃部无呼吸音;

(3)无胃部扩张;

(4)呼气时导管内有雾气;

(5)心率、肤色和新生儿反应好转。

7.固定导管:插入导管并证实确在气管内,小心地退出喉镜片,用胶布将导管

固定于唇部。

(五)胸外心脏按压

1. 指征:100%氧充分正压人工呼吸30 s 后心率< 60次/ min。在正压人工呼吸同时须进行胸外按压。

2. 方法:应在胸骨体下1 / 3 进行按压:

(1)拇指法:双手拇指端压胸骨,根据新生儿体型不同,双手拇指重叠或并列,双手环抱胸廓支撑背部。此法不易疲劳,能较好的控制压下深度并有较好的增

强心脏收缩和冠状动脉灌流的效果。

(2)双指法:右手食、中两个手指尖放在胸骨上,左手支撑背部。其优点是不受患儿体型大小及操作者手大小的限制。

按压深度为前后胸直径的1 / 3,约下凹1.5CM,产生可触及脉搏的效果。按压和放松的比例为按压时间稍短于放松时间,放松时拇指或其他手指应不离

开胸壁。

3. 胸外按压和正压人工呼吸需默契配合,避免同时施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例应为3: 1,即90 次/ min 按压和30 次/ min 呼吸,达到每分钟约120 个动作。因此,每个动作约1 / 2 s,2 s 内3 次胸外按压1 次正压呼吸。30 s 后重新评估心率,如心率仍< 60 次/ min,除继续胸外按压外,考虑使用肾上腺素。

(六)药物

在新生儿复苏时,很少需要用药。新生儿心动过缓通常是因为肺部充盈不

充分或严重缺氧,而纠正心动过缓的最重要步骤是充分的正压人工呼吸。

1. 肾上腺素:

(1)指征:心搏停止或在30 s 的正压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后,心率持续< 60 次/ min。

(2)剂量:静脉或气管注入的剂量是0. 1 ~ 0. 3 ml / kg 的1: 10 000 溶液(0. 01 ~ 0. 03 mg / kg),需要时3 ~ 5 min 重复1 次。

(3)用药方法:首选气管导管内注入,如效果不好可改用外周静脉,有条件的医院可经脐静脉导管给药。

2. 扩容剂:

(1)指征:对怀疑失血或休克(苍白、低灌注、脉弱)的低血容量的新生儿,如对其他复苏措施无反应要考虑扩充血容量。

(2)扩容剂的选择:可选择等渗晶体溶液,推荐生理盐水。大量失血则需要输入与患儿交叉配血阴性的同型血或O 型血红细胞悬液。

(3)方法:首次剂量为10 ml / kg,经外周静脉或脐静脉(> 10 min)缓慢推入。在进一步的临床评估和反应观察后可重复注入1 次。给窒息新生儿和早产儿不恰当的扩容会导致血容量超负荷或发生并发症,如颅内出血。

3. 碳酸氢钠:

(1)指征:在一般的心肺复苏(CPR)过程中不鼓励使用碳酸氢钠,如在对其他治疗无反应时或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使用。

(2)剂量:2 mmol / kg,用5%(0. 6 mmol / ml)碳酸氢钠溶液3. 3 ml / kg,用等量5% ~10% 葡萄糖溶液稀释后经脐静脉或外周静脉缓慢注射(> 5 min)。

(3)注意:①碳酸氢钠的高渗透性和产生CO2的特性可对心肌和大脑功能有害,应在建立充分的人工呼吸和血液灌流后应用;②再次使用碳酸氢钠治疗持续代

谢性酸中毒或高血钾时应根据动脉血气或血清电解液等而定;③因有腐蚀性不

能经气管导管给药。

4. 纳洛酮:

(1)指征:为麻醉药拮抗剂。需两个指征同时出现:①正压人工呼吸使心率和肤色恢复正常后,仍出现严重的呼吸抑制;②母亲分娩前4 h 有注射麻醉药史。在注射纳洛酮前,必须要建立和维持充分的人工呼吸。

(2)剂量:0. 1 mg / kg 经静脉、气管导管或肌肉、皮下给药。由于麻醉药药效时间通常比纳洛酮长,可能需要重复注射纳洛酮防止呼吸暂停复发。

(3)注意:母亲疑似吸毒者或持续使用美沙酮(镇静剂)的新生儿不可用纳洛酮,否则会导致新生儿严重惊厥。

5. 脐静脉插管:脐静脉是静脉注射的最佳途径,用于注射肾上腺素或纳洛酮以及扩容剂和碳酸氢钠。可插入3. 5 F或5 F 的不透射线的脐静脉导管,导管尖端应仅达皮下进入静脉,轻轻抽吸就有回血流出。插入过深,则高渗透性和

影响血管的药物可能直接损伤肝脏。务必避免将空气推入脐静脉。

六.复苏后的监护

复苏后的新生儿可能有多器官损害的危险,应继续监护,包括:(1)体温管理,(2)生命体征监测,(3)早期发现并发症。

继续监测维持内环境稳定包括:体温、呼吸、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尿量、肤色、血糖、血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等。复苏后立即进行血气分析有助于估

计窒息的程度。及时对脑、心、肺、肾及胃肠等器官功能进行监测,早期发现

异常并适当干预,以减少窒息所致的死亡和伤残。

七.复苏过程中的并发症及复苏注意事项

(一)并发症

(1)心搏呼吸骤停气管插管时要动作快捷、果断,每次尝试不能超过20S,如不成功,应先给予面罩加压给氧后再试,以免导致反复刺激咽部引起心搏呼

吸骤停。

(2)胸骨、肋骨骨折心脏按压时力度过大可导致胸骨、肋骨骨折。

3×1012/L(300万/mm3)血红蛋白可降至110g/L(11g/dl)此时称为生理性贫血,这是一种小儿自限性贫血,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不影生长发育,也无需治疗,但这个阶段要注意护理,加强营养,积极处理感染及营养性疾病,以防发展成病理性贫血。

(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初生时由于产程的剌激及体内外环境的突然变化,白细胞计数为

15~20×109/L(1.5-2万/mm3),生后6-12小时由于血液浓缩,计数可增高到21~28×109/L(21-28万/mm3),一周岁平均12×109/L(1.2万/mm3),婴儿时期10×109/L(1万/mm3)左右,8岁时接近成人水平。白细胞分类计数,不同年龄差别很大,主要为粒细胞同淋巴细胞比例变化,初生时中性粒细胞占

60-65%;淋巴细胞占30-35%,生后4-6天两者比例相等,出现第一次交叉,以后在整个婴儿期,学龄前期,中性粒细胞渐增加,4-6岁时,两者比例又相等,形成第二次交叉。7岁后两者的比例与成人相似。

(三)血小板计数

较稳定,与成人相似为150~250×109/L(15-25万/mm3)。

(四)血容量

小儿血容量相对比成人高'新生儿约占体重的10%'平均为300毫升'儿童占体重的10-8%'成人占体重的8-6%.

(五)血红蛋白的种类

从胚胎到成人血红蛋白的种类也在发生演变.构成血红蛋白的珠蛋白是由两对多肽链组成的'即α多肽链(114个氨基酸组成)及非多肽链(自146个氨基酸组成)'分别命名为β、δ、γ及ξ链).胚胎早期'即胚胎8周内主要合成三种胚胎型血红蛋白旦白'分别为Hb GowerI(ξ2ξ2)'Hb Gower II( α2ξ2)及Hb Portland (ξ2γ2)。至胚胎17周这3种血红蛋白渐渐消失'并为大量胎儿血红蛋白HbF(α2γ2)和2种少量的成人型血红蛋白即HbA(α2β2)

'HbA2(α2δ2)取代.胎儿6个月时HbF约占90%'HbAHK5-10%'以后HbA合成增加'HbF合成减少.出生时HbF约占70%'HbA约占30%'HbA<1%'生后HbF迅速为HbA代替'1岁时HbF不超过5%.若2岁以后HbF超过2%、HbA2超过6%就有临床意义.了解人类血红蛋白的演变过程'对某些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如β型地中海贫血'HbF升高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六)骨髓象

骨髓造血组织在胎儿30周时增生至高潮,此后一直维持至初生。

初生时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约1.3×1012/L(130万/mm3);

生后9天降至0.35×102/L(35万/mm3);

3个月后维持在0.2×1012/L(20万/mm3)左右。

未成熟儿骨髓细胞总数一般较足月儿高,但分类计数无明显区别。生后第1天,骨髓有核红细胞较多,约占30-65万,生后7天下降至12-40%,2周时下降至8-30%(平均约10%),3-4周后逐渐达正常小儿水平(20-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