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亚发展模式及其当代意义

论东亚发展模式及其当代意义

东亚是世界上尤其是亚洲的一个发展成熟的区域和地域,它的成功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高度的认可。这个区域的经验是独特的,因为它已经取得了在其他地区需要更为漫长的时间才能取得的成功。因此,东亚模式的学习和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国际价值。本文将介绍东亚发展模式及其当代意义。

一、什么是东亚发展模式

东亚发展模式最初的实践,主要是在日本和韩国两个地方展开的,后来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借鉴下同样奏效。它主要将市场和国家两种力量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在市场和国家两种力量共同合作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东亚发展模式的三个要素

1. 政府的积极干预

东亚国家的政府积极介入经济的同时也利用了市场机制。政府通过对经济进行有效的调控与管理,来使市场发挥好经济的功能。政府在工业政策、金融政策、外贸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2. 科技创新

东亚国家注重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些国家发展出了不同的创新模式:日本重视大学研究和大型企业内部研究,韩国重视小企业和新兴产业,中国重视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进行自主研发。

3. 建设人力资源

从经济体制上来说,东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对人力资源的建设和培养。早期,日韩中国大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非常重视。此外,东亚国家也致力于提高工人和农民的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东亚发展模式的当代意义

1. 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发展的学习和借鉴

东亚国家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和学习的范本。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在学习和借鉴东亚国家的发展模式之后进行的。

2. 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东亚国家高度重视国际贸易的发展。这从根本上推动了这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的增长。由于优质的产品和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东亚国家之间的贸易比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更为稳定。这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3. 加强了地区的合作

读者们都知道,东亚的综合实力非常强,是世界上最大的地区之一,拥有着庞大而活跃的人口和多样化的经济模式。在

东亚发展模式的框架下,各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展开了多种合作。这些合作加强了东亚地区的发展和安全,有利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综上所述,东亚发展模式是一种成功的发展经验,它为其他国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本。同时它的成功,也充分证明了市场经济与国家政策的有机结合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解读艾森斯塔德的东亚发展观

解读艾森斯塔德的东亚发展观 Interpret eisen stade of east 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S.N.艾森斯塔德(Shmuel N.Eisenstadt),当代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现代化问题专家,以色列希伯莱大学教授,著有《社会的进化与开展》(1966)、《现代化:抗拒与变化》(1966)、《帝国的政治体系》、《轴心文化的源头与分殊》等。他在《传统、革新与现代化——对中国经历的深思》(1968)一文里以为,现代化并不需求消灭传统,也不可能消灭传统,需求讨论的是应该如何让传统顺应或顺应现代化,即让传统为现代化所吸收和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就是现代性的一局部。他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传统的限制和影响提出了共同的见地,并与日本和泰国作了比拟研讨,得出了新传统主义与现代化能够相容的结论,这与他主张的“多重现代性”理论是分歧的。 Stade S.N. eisen (Shmuel N.E isenstadt), contemporary sociologists, political scientists, modern expert, Israeli Hebrew university professor, author of "social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1966), "modernization: resist and change" (1966), the empire's political system, the source of the axis of the culture and divided different ", etc. In the tradition, innovation and modernization -- thinking of China "(1968)

东亚发展观研究

东亚发展观研究 【摘要】:现代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题。发达国家在反思现代化,既而改进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在启动现代化,既而推进现代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尤其引人关注,不论西方还是发展中国家本身都在寻找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最佳路径。现代化研究和现代性研究是当代学术界的研究重心所在。现代化理论是人文社会科学最重要的学科理论。历史学科也不例外。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很成功,而东亚经济确实从70年代以来(日本从50年代中期)有了持续的高速度增长,因而对东亚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成为现代化研究的焦点和热点。所有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研究都没有忽视东亚,无论是主张东亚必须走西方道路的“经典”现代化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理论,还是不认为东亚会走西方道路的各种新现代化理论、反现代化理论等,或者是反思、批判,既而主张改进现代化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化理论,甚至是强烈批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认为这个体系可能已经走到尽头的世界体系理论和以拉丁美洲为研究中心、强烈主张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脱钩的依附理论,也没有回避东亚的挑战。“东亚研究”在现代化研究中要么是比较研究的对象或参照,要么是直接研究的目标。这就形成了蔚为大观的“东亚现代化理论”,我们可以称为“东亚发展观”。对东亚发展观的研究既可以透视现代化理论的一个侧面,也可以探索种种发展观对东亚、中国或其他正在进行或推进现代化的国家提供理论反思和战略决策的参考。“东亚发展观”可以成为一个独

立的研究视点。历史地看,战后的东亚发展观的发展与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毕竟东亚发展观是现代化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经验性的依托。大体来看,可以分为三期,20世纪50-60年代为第一期,“经典”现代化理论主导了东亚发展观,这一时期的西方发展问题专家几乎都认为东亚的发展道路是“华山一条路”,那就是“命定地西方化”,实际上是“美国化”。美国现代化模式是全球道路,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守,争论的仅仅是如何实施的技术问题,而不是发展战略问题。西方发展模式固然有其合理性、重要性和普适性,但也要看到其历史性、社会性和文化性。作为标准模式是有问题的。为什么现代化学家几乎异口同声地推崇西方现代化模式,尤其是美国现代化模式为普世模式呢?一则,因为只有西方国家实现了现代化,而且只有美国实现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并且是经济最为发达和实力最为雄厚的现代化国家,西方现代化经验是惟一成功的现代化经验,而美国现代化经验则是现代化最为“成功”的“范例”;二则,刚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百废具兴,渴望实现西方国家的那种物质上的丰裕,认为只有按照西方现代化模式才能够达到;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关键词】:现代化发展现代化理论发展理论东亚发展观:中国发展观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091 【目录】:中文摘要10-15英文摘要15-21导论21-47第一编通论

雁行模式

“雁行模式”:东亚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简称东亚模式,其中“东亚”的概念,近年来通常采用世界银行所指的东亚范围,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东盟十个成员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与越南)。关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含义,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带有共同性的做法、独特性的战略和政策措施。简而言之,东亚模式是建立在东亚经济、文化及历史背景基础上,以政府主导、外向战略、赶超目标为本质特征,具有亚洲文化特色的经济增长模式。 一、东亚模式的形成与演变 东亚模式源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东亚地区出现的一种区域性的社会经济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东亚各经济体就不失时机地进行战略调整,实行全方位开放,加速经济发展,实现了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各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限制进口,政府相应地进行了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为了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开始实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政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转移到自主开发战略。 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由日本率先并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带动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日本借助于欧美的资金和技术,实行工业化,开始了高速增长。亚洲“四小龙”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实现了从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结构的转变。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四小龙”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东盟国家则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开始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样,在东亚各成员间形成了日本——“四小龙”——东盟及其他国家的明显的产业梯度转移。在整个经济起步的过程中,区域内的发达国家通过直接投资将成熟或具有潜在劣势的产业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工业国,待这些产业在新兴工业国逐渐丧失比较优势,新兴工业国又将这些产业转移至拥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又向新兴工业国投资,建立相对高级的产业,使之迅速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即所谓的“东亚奇迹”。这种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特征、以比较优势为产业转移标准和依据的具有梯次差异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被理论界称为“雁行模式”。“雁行模式”的提法起源于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他提出了日本某一产业的发展通常依次经过进口、生产、出口和重新进口四个阶段的理论,由于这四个阶段在图形上酷似依次展飞的大雁,故此得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中国、韩国等部分东亚国家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引发了东亚国家和地区产业分工的新变化,打破了“雁行模式”的分工排序。 首先,日本作为带动东亚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头雁作用在不断削弱。众所周知,“雁行模式”是一种以垂直型分工为主的国际分工体系,是建立在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基础之上的。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作为带动东亚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升级的领头雁作用在不断削弱。这主要是因为这期间日本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未能及时对信息技术革命作出积极回应。与此同时,东亚各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雁行模式”的垂直分工体系。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东亚各经济体迅速发展信息产业并带动了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东亚“四小龙”与中国内地的高科技产业在某些领域与日本形成了水平式分工。尤其是“四小龙”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长足发展后,中国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业及其硬件以及韩国的移动技术都具有全球领先水平,与日本的竞争更趋于激烈。“四小龙”向中国内地和东盟转移了部分电子、机械、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投资总额超过日本。最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模式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模式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不断追求的目标,不同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上有着各自的发展模式。本文将就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它们采 取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 首先,西方发达国家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他们 的发展模式被称为西方现代化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市场经济 的充分发展、民主制度的完善以及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西方发达国家成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自由 市场经济机制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有效调动 和配置了资源,推动了经济的高效增长。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建立 了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正常运行。 民主制度是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主制度保障 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为社会赋予了更大的包容性。政府和政治 制度的稳定和透明使得西方国家能够更好地应对经济、社会和国际挑战。 科技创新是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持续前进的关键力量。通过大 力投资于科研和教育,西方国家不断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应用,实现了 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推动力。 二、东亚四小龙的快速工业化模式

东亚四小龙是指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他们在20世纪后期 以快速工业化发展模式实现了现代化。这一模式的核心是通过大量引 进外资和迅速发展制造业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小龙国家通过鼓励外商投资、积极开放市场以及提供优惠的税收 和土地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的投资。这些外资的 引进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 另外,四小龙国家还注重教育和技能培训。他们重视提升人力资源 的素质和技术水平,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供高素质 的劳动力支撑工业化进程。 三、拉丁美洲国家的进步与挑战 拉丁美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相对较为复杂。虽然这些国家在一定程 度上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启示,但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差异,他 们的现代化模式各异。 一些拉丁美洲国家以出口导向模式为主,将重点放在发展特定的经 济领域。例如,巴西和阿根廷致力于发展农业和能源资源,通过出口 农产品和石油等资源获得收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另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则注重社会和政治改革。这些国家认识到仅仅 依靠经济发展是不够的,他们致力于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 平等和治理能力。 然而,拉丁美洲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社会 不平等、贫富差距大、腐败等问题成为制约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东亚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东亚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东亚地区承载着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文明,如中国、日本、韩国等。这些文明不 仅影响了今天的东亚,还对全人类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东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我们来一探究竟。 1.远古时期的东亚 在距今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即已渐趋成熟。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出现 了许多文化遗址和遗物,如龙山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等,这些文化组织的显现,也是东亚文化体系的萌芽。 同时,通过贸易等渠道,东亚之间的文明也进行了交流。战国时期,中国境内 就浏览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的使节。这些交流活动,成为东亚文化传播的重要来源。 2.中古时期的东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亚各国的文化元素逐渐形成,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历史性事件。例如我国的秦汉、唐宋等时期,日本的奈良与平安时期及韩国的三国及统一新罗时期。 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唐代是其鼎盛时期。唐代传统文化对于东亚文化体系的形 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唐代的中国文化,在政治、宗教、艺术等方面,均对东亚文化产生了伟大的影响。 3.近现代时期的东亚 从18世纪初开始,东亚地区的各国陆续开始接触和了解欧美文化,并逐渐走 向独立发展。近现代时期,东亚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容忽视。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东亚地区发生了许多历史性事件,比如中国的抗日 战争,朝鲜半岛的分裂等等。这些事件,使得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产生了阻碍,却也形成了一种抵御外来文化侵犯的共同意识。 4.当代东亚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已经成为 非常活跃的一部分。当代的东亚文化,呈现出了多元性和新颖性。 例如,中国的电影产业飞速发展,成为了世界电影市场的重要力量,日本的流 行文化蔚然成风,比如漫画、动漫、游戏等,而韩国的流行音乐、护肤品、时尚等,在全球年轻人中也都颇具影响力。 总结 东亚文化体系是一个包含中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文化体系的独特文化模型。在各国的区别性文化中也存在相通的文化内涵,这样的文化共性将会是东亚文化体系赢得发展机会的重要原因。人们希望,未来将有更多文化交流和互相了解。

东亚宗教文化模式及其现代意义

东亚宗教文化模式及其现代意义 一 从比较宗教学的视野研究东亚宗教,是长期被人们忽略的。西方人写的关于世界宗教的著作,大都以基督教为中心和模型展开论述。他们对于东方的宗教,所涉较多的是伊斯兰教,其次是印度教,对于东亚地区中、日、韩三国的传统宗教,则附带论及,而且不知如何加以概括。英国学者尼尼安.斯马特讲到中国宗教时,说:“西方人经常会对中国的宗教感到困惑,他们以为中国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可以按照西方的方式来划分”,结果无法纳入其分类体系,于是“从西方人的观点来看,中国宗教实在是一个大杂烩。”[1]斯马特的观点在西方是有代表性的。而我们东亚人自己也没有从跨文化的角度认真研究和总结本地区的宗教文化,往往用西方的理论模式反观东亚,使得东亚的宗教学从属于西方,在世界上没有自己独立的学术地位。这种状态应该也能够加以改变。中国和东亚的宗教文化的模式和经验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日本、韩国的宗教研究和中国宗教学三十年的发展也为东亚宗教研究积累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如能合作加以推动,必能开创出新的局面。上世纪后期以来,西方有识之士开始看到东亚宗教的特殊重要性。如秦家懿、孔汉思指出,世界有三大宗教河系:第一大宗教河系源出闪米特人,以先知预言为其特点,即是亚伯拉罕系统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第二大宗教河系源出印度民族,以神秘主义为其特点;第三大宗教河系是东亚宗教,源出中国,其特点是哲人宗教[2]。不论作者概括三大宗教河系的特点是否准确,能够把东亚宗教与亚伯拉罕宗教、印度宗教并列,是作者见识过人处。美国学者佩顿也指出:“在较大规模的传统宗教中,有三个重要群集可以被辨认出来:(1)起源于圣经的宗教;(2)起源于印度的宗教(如印度教和佛教);(3)东亚宗教(比如儒教和道教)。”[3]他同样看到东亚宗教的重要性。 二 东亚(主要是中、日、韩、越四国)宗教从根源上看没有一神教的传统,多神崇拜和神人一体是从古代延续下来的文化基因,因此,这一地区不单形成多神多教的传统,而且容易接纳外来的世界性宗教,包括一神教,並使之东方化。从现象上看,东亚宗教种类繁多、各教交错、内外並存,似乎杂乱无章,不成统绪。其实不然,在杂多之中有主导之脉存焉,在变动背后有一贯之道通焉。 东亚地区处在儒学文化圈、道家文化圈和佛教文化圈之中,其宗教文化深受儒、道、佛三家仁慈、中和、宽厚、尚德思想的影响,形成独具东亚风格的多元通和模式,有四大特色。

东亚经济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借鉴

东亚经济模式概述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借鉴 2010081507 刘志韬

摘要:近几年,“东亚模式”是一个备受世界经济学者关注的话题, 它曾创造了亚洲奇迹, 令世人瞩目,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 又广受世人争议。本文试对这一模式的特点、成功与不足作一个浅述, 以期对中国经济改革有所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东亚模式特点成功不足借鉴 东亚经济模式造就了亚洲经济奇迹,给世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成功的经验。但东亚模式的缺陷也使东亚诸国陷入了金融危机而蒙受巨大损失。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东亚经济模式有一定的相似,正确地认识彼此间的异同,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东亚各国经济发展中走过的弯路,对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 1974-1993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7.5%,是同期发达国家经济平均增长率的两倍以上。就是在1974—1975年的石油危机,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1990- 1992年的经济衰退时期,这一地区的经济仍能保持7%以上的增长率,其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经济自主能力不断提高,无论什么样的外部经济环境,其经济都表现出强劲的势头,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这种经济奇迹

虽然与当时的外部经济环境密不可分.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东亚经济模式所起的积极作用。 1997年7月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亚洲经济的腾飞投下了一道阴影,给东亚经济模式的成功划上了一个问号。先是泰国发生了金融危机, 继而泰国金融危机向外扩散, 演变成东南亚国际金融危机; 进入10 月下旬以后, 东南亚金融危机又扩散到其它实行市场经济的东亚国家和地区, 如韩国、台湾地区, 以及奉行“东亚经济模式”的其它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货币汇率大幅下降,资本大量外逃, 国内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经济增长率的大幅下降。但是,带动亚洲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我们应当正确而客观地分析亚洲金融危机与东亚模式的关系,这不仅关系到亚洲各国今后的经济模式和经济战略,也关系到我国今后经济战略的决策。 一、“东亚模式”的特点 东亚经济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即既具备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又注重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政府以强有力的计划和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政府充分利用经

东亚模式的名词解释

东亚模式的名词解释 东亚模式是一个用于描述东亚地区国家发展道路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高度相关,并且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东亚模式的形成源于东亚国家在近代历史中所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它是这些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而选择的一种发展路径。 首先,东亚模式强调了政府的发展主导作用。在东亚模式中,政府扮演着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角色。政府通过实施产业政策、提供金融支持、推动技术创新等措施,引导国家经济向更高端领域转型。政府在资源配置、市场监管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种发展模式使东亚国家能够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并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其次,东亚模式注重了社会平衡和稳定。东亚国家普遍重视社会稳定,注重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安全。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东亚国家有效地缓解了社会不平等的问题,并实现了较高程度的社会平等。这种平衡发展的模式使东亚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此外,东亚模式还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在东亚国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道德和家庭观念被广泛传承。家庭在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它是个人情感和社会联系的核心。同时,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也被视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模式使东亚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 不可忽视的是,东亚模式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一方面,由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东亚模式有可能导致政府权力过度集中,影响市场竞争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东亚国家在社会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人口老

关于拉美和东亚发展模式比较的几点思考

关于拉美和东亚发展模式比较的几点思考

拉美和东亚两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地区),在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中,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多已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水平。但是二者经历的发展过程和形成的发展模式则有很大差异。将二者进行比较,可以从中得到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以资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 一、两种迥然不同的发展模式 从战后时期看,大多数东亚国家(地区)实行的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它们虽一般都经历过若干年(大约六七年到十年左右)的进口替代发展期,但到60年代后半期基本上已转入出口导向发展模式。这种模式首先在日本取得成功,然后亚洲“四小龙”以及东盟国家先后加以模仿,在东亚形成了发展阶梯不同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经济群体。印度支那国家(如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由于战争、政局动荡或其他原因,经济发展较慢,尚未显现出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但它们近期的经济调整正朝这个方向靠拢。人们通常说的东亚模式国家或地区,常常是指日本、“四小龙”和尚未扩大以前的东盟国家。它们有许多相似的特点。中国和越南原来是计划经济模式。现在正处于转型期。所谓转型期,主要是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应该说,这两个国家至今还不属于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国家。展望未来,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完全转入出口导向经济模式是否适合其国情也还值得研究。人们在谈论东亚经济奇迹时,一般都把中国自80年代以来的高速发展和越南90年代的发展包含在内;而在谈论东亚模式时,则又往往将中国和越南区别开来。当然,人们也注意到这两个国家在其经济调整改革过程中,充分吸取了东亚其他国家有益的发展经验。目前这两国的经济是东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研究东亚发展模式及其演变时,必然会注意到这两个国家的发展和改革趋势。 拉美大多数国家实行的则是典型的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它们从三四十年代起,在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下,少数国家率先推行进口替代发展政策。战后,在拉美经委会的经济思想影响下,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为拉美主要国家所接受和推行,逐渐形成了进口替代的发展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拉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到60年代中后期,进口替代发展模式逐渐显现明显的缺陷。70年代中期智利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用激进的方式转换了发展模式。拉美最大的国家巴西也在70年代明确地实行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相结合的战略转变。但是直到80年代上半期,除智利外,其他拉美国家仍在进口替代发展模式总框架内进行调整。80年代后半期,拉美各国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使其发展模式朝向市场型和开放型转换,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原来的进口替代发展模式。转换后的拉

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

面对、、国家及地域在战后取得的庞大成功,人们将的现代化进程总结为“东亚模式”。亚洲金融危机后,一些经济学家对“东亚模式”提出了质疑,引发普遍的争辩。尽管危机已通过去,但如何看待“东亚模式”仍是当前应认真试探的问题。 一、“东亚模式”的含义 对“东亚模式”的说明不尽一致,大致有以下几种论点: 一、“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进展模式”。它是指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进展战略。 二、“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体制模式”。即以为东亚模式是指近几十年来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整套进展方法和体制结构,其最显著的特色是强力政府具有强烈的经济建设意识和壮大的导向作用。 3、“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综合的现代化模式。即以为东亚模式具有许多要点,包括出口导向型经济进展战略,不断升级和调整的产业政策,温和极权主义与市场原那么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强有力的政府公营经济与民营经济彼此合作,和政府同企业界的紧密联系与和谐、技术引进及其特有的企业文化、较高的国民教育水平、提倡文化多元和民族文化的振兴等等。 4、“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模式。即以为东亚工业化地域成功的全然缘故是它们一起的儒家文化背景,儒家传统是维持东亚工业化地域经济进展的有决定意义的天生本性。 五、“东亚模式”是“制度模式”。即以为“东亚模式”作为一种制度模式,其特点表现为:东亚各国、各地域的经济增加和工业化是它们致力于经济增加和现代化的政府理性地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并有效地予以实施的结果,制度是其经济增加和工业化取得庞大成效的全然缘故。 以上诸多观点,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对东亚的经济奇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有些观点和分析还相当深刻而精辟。笔者以为,这些模式都强调了政府在“东亚模式”中的核心作用,即政府要想尽快赶超发达国家、实现高速增加的进展战略,就必然要制定一套保证高速增加的制度安排,假假想行之有效,要求政府高度理性。固然不可否定,这种政体和相应制度安排下的政府理性和自律是相当脆弱的。从那个角度而言,“东亚模式”必然也是一种制度模式,“制度模式”的说法只只是更多地强调了成功

不同现代化道路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不同现代化道路比较与其对中国的启示 未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怎样走,除了我们自己讨论自己的历史和现状,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各国现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我们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道路不同模式的比较,能清楚地看到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发挥自己本身的优势,而避免其他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并且,还要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调整。 一、四种类型现代化道路的比较和评价 现代化道路,也就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从传统落后的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向城市社会和现代经济转型时,选择的人口转移方式、产业结构、对外经济关系模式、企业规模偏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组合形式等等。我们简单列表来看东亚、拉美、印度和中国各自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模式。 表1:东亚、拉美、印度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比较(注:无数据表格) 1. 东亚模式 (1)城市化方式:从传统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看,人口城市化速度很快,没有户籍限制,在工业化完成前转移到城市中的人口有了自己的较为体面的住房,家庭夫妻和上下代之间团聚,人口迁移初有一些贫民窟,但是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和政府财力的增强,逐步得到了改造,人口没有在城乡之间,年度间和代际间剧烈流动。 (2)产业和就业结构: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迅速,第一产业中就业劳动力同时下降,第三产业比例正常上升,同时第三产业扩X容纳了很多劳动力,重化工业与加工工业协调发展,经济的轻型结构,充分发挥了劳动密集与其当时相对便宜的比较优势;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虽然在战后都进行了均地改革,但是,后来政府都推动土地的集中和规模经营,即使这样,东亚家庭农场的规模与拉美和美国相比,还是要小得多,没有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优势。 (3)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先是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对工业体系的建设进行了进口替代战略,再是出口替代升级,总体上是出口导向战略;没有采取大举借债的方式,而是直接引进外资发展经济。 (4)企业规模结构:韩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先是政府力推大企业的发展;韩国搞了新农村建设运动,但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实际上没有减缓,而是加快,为了解决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就业,降低失业率,韩国政府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性举措是实施了十年振兴中小企业计划,大力发展了小企业;结果,中等收入的人口增加,因失业而贫困的人口减少,韩国居民在60~80年代的20年中,因小企业的发展,迅速富裕了起来;XX也是中小企业立岛,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是发挥了劳动密集优势,二是提高了劳动在GDP中的分配率,三是因中等收入者增多和失业贫困人口减少。小企业的大量发展,使韩国和XX具有共同的

东亚传统文化与现代变革

东亚传统文化与现代变革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东亚是一个兼顾地理、历史和文化的概念。偌大一个东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情况自然十分复杂。众多民族聚集,多种传统文化与宗教交汇,16世纪以来又增添了近代西欧的影响。东亚俨如一个汇聚众多民族、文化和宗教的人类博物馆,充满异质性和多样性。 然而,放在世界历史的大版图上,无论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还是就其在现代经济政治发展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来看,东亚相对于其他区域的特性、东亚自身的一体性还是十分鲜明的。 开放性和凝聚力 古代东亚对人类文明有独特的贡献。以汉字和儒学为象征的中华文明,在很久的历史时期内曾经大规模地向四方传播,其泽被范围超出“中央帝国”而到达东亚东部与南部的许多地区,使古代东亚其他各国深受影响,由此形成共同享有且连绵不断的华夏文明。 同时,无论是中国本土还是东亚地区的“中华文化圈”,其形成都不是单向的从中心向四周传播输出文化的结果。 “华夏”无论族群还是文化,原本就有大量“四夷”元素。千百年来传入中国的不计其数的胡人物品、胡人文化与胡人习俗,早已被普遍接受,有的甚至潜移默化为举世公认的华人标志、华人习俗。历史一再证明,东亚文明正是在所谓“心脏地带”和“四夷”文化之间反复接触碰撞、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越来越充盈、越来越繁盛的。以华夏为标识的东亚文明以其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及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获得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而最近百多年来因为遭遇欧风美雨,从天上到地下,从四民百业到衣食住行,没有西洋或者东洋印记的已经所剩无几。正如当年域外的遣唐使们将中华文化带走、然后吸收消化成为自己本土文化的一部分一样,近代以来的中国也从海外输入了大量的新知识和新文化。

当代东亚国际关系的战略构想

当代东亚国际关系的战略构想第一章:前言 在当代世界,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和紧张。促进和平、稳定和繁荣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作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东亚地区呈现出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构思东亚国际关系的战略构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探讨当代东亚国际关系的战略构想:经济合作、军事安全、政治和文化合作等方面。 第二章:经济合作 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东亚地区正在经历着世界上最迅速的经济增长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东亚繁荣的未来离不开各国之间的合作。在经济领域中,东盟和东亚峰会等机制已成为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和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组织。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进一步促进东亚的经济合作和增长。同时,其他国家也应该积极参与这个倡议,共同推动东亚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第三章:军事安全 在当代世界,军事安全是国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东亚地区,各国的军事行动对地区和平与稳定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

响。因此,东亚国际关系的战略构想需要更多地考虑军事安全因素。 推动东亚地区的军事合作和建设将是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步骤。同时,东亚国家应该共同努力,建立一种互信和协作的军事合作机制,以应对地区内外的安全挑战。 第四章:政治合作 东亚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是实现地区和平和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政治合作可以加强地区内部的合作与协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维护国际和地区间的稳定和平衡。 针对当前的政治局势,东亚国家应该加强沟通和协商,寻求更多的共同点与利益。通过加强外交领域的协作和交流,东亚国家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和协力,为地区和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章:文化合作 文化合作是东亚国际关系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各国应该在关键领域进行合作,特别是在文化、科技和知识产权等领域中。 在这种情况下,东亚国家应该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在教育和科技领域。推进文化合作可以进一步加强东亚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促进区域和平与繁荣。 第六章:总结

浅析东亚区域合作困境及前景

浅析东亚区域合作困境及前景

浅析东亚区域合作困境及前景 姓名:李滨 学号:2014311716 班级:国政14

1.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经济区域化也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东亚地区是世界经济较为活跃的地区,但是东亚区域化进程却尤为缓慢。本文从历史、经济、文化及美国的介入四个角度分析了东亚区域合作进程缓慢的原因并对东亚区域合作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2.东亚区域合作的困境 2.1 历史因素 历史上的东亚地区战乱频繁,各地区均有参与其中。1937到1945发动侵华战争并占领东南亚在内的及东南亚以南的许多地方(除澳大利亚)。东亚各个受到过日本侵略的国家与日本的历史教育矛盾是影响东亚区域合作的重要因素。二战后,日本教育淡化二战时期的近代史教育,美化侵略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国内对二战的历史了解已经甚是稀少。加之日本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不肯正确解读历史的行为,日本引起了了中国及其它东亚各国人民的强烈反感,并激起了严重的反日情绪。民间的反对导致政府当局不得不延缓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日本一而再再而三的不知悔改的行为甚至将历史问题向政治现实问题的转化。 2.2 政治因素 东亚地区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制度不同导致的意识形态虽然没有像在冷战时期那样浓烈,可也在影响着国家之间的交往。由于东亚各国在历史上都有过被侵略的经历,安全成为各国追求的首要目标。追求军事力量的预期超出追求经济力量的预期。对安全问题的预估不同导致各国的对外政治政策存在明显的不同。政策偏好影响着国家间的经济交流。除此之外,领土领水的主权纠纷增加了各国之间的不信任。执政党为了党派利益也会拒绝与其他国家联合发展经济。 2.3 经济因素 在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区域内经济体间相近的经济发展水平是

东亚模式与西方模式

西方模式和现代化理论的内容: 西方民族优于其它民族,担负着开化其它民族的使命。 社会乃是一个进化着的有机体,它要经过一系列有秩序的、不可逾越的阶段,而且每一个阶段总是比前一个阶段来得进步。 现代化理论接受古典社会学中的社会变迁论之“两极理论”,把社会发展的阶段抽象、浓缩成两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和现代社会阶段。 以一定的社会文化传统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对社会进化的速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受到批判的原因: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二分法,严重偏离了社会史实。 “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和“西方化”模式违背了文化多元性原理。 现代化理论认为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在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是一致的,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目前所处的状态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以前的某一个阶段,并由此推论说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一样的,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把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未能现代化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其内部的“传统性”,也是失之偏颇的。 东亚模式是指东亚经济在政府主导下所实行的一种以出口导向为主要内容的赶超型发展战略模式。 特点: 1、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东亚国家借助政府力量,制定经济发展政策,选择确定具 有动态比较优势及示范效应的产业部门,并通过实施各种政策措施、影响要素的投入与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东亚各国集权式的政治统治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自身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2、实施经济优先的赶超策略。东亚各国政府往往会通过高积累和高投入来带动经济的高速 增长,实现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目标。东亚各国国家政府普遍采用各种鼓励措施,将国民手中的资金集中到正规的金融机构,以增加国民储蓄,这使得东亚地区成为世界上储蓄水平最高的地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东亚各国积极扶持出口工业和发展出口贸易,在政府产业政 策的具体支持下,利用劳动力相对丰富和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通过积极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出口并逐步升级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增长。由此既解决了东亚各国面临的经济增长问题,又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4、儒家文化的传承。日本和“四小龙”都属于儒家文化,其政府都推崇儒家道德伦理精神, 强调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强调儒家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使本民族的东西在传承的同时得到创新性的发展,能够与时俱进,发展本民族的精神支柱。儒家文化中的重集体利益轻个人利益,为发展的顺利进行奠定了思想基础。正是基于此,民族的自强不息、经济的腾飞成为了现实。 中国模式不是亚洲模式。 相同点: 东亚各国及地区和中国都有振兴本国经济的强烈愿望。 东亚各国及地区与中国的经济发展都属于赶超型模式。 东亚各国及地区和中国都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

从《白银资本》、《大分流》看东亚发展理论的新思维_2

从《白银资本》、《大分流》看东亚发 展理论的新思维 摘要:先后获得1999年和2000年世界历史学会图书奖的《白银资本》与《大分流》, 都认为1750或1800年以前的欧洲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社会经济文化优势,亚洲或东亚超越或者至少不亚于欧洲的各个主要方面。二书的作者弗兰克与彭慕兰对人文社会科学 领域弥漫的"欧洲中心史观"都进行了解构。他们不赞成以"欧洲"或"现代民族国家"为 历史的分析单位,弗兰克主张以"世界体系"为分析单位,彭慕兰主张以"核心区域"为分析单位。他们并不是要否认"现代性"的存在,也并不是要否认作为历史事实的"欧洲崛起",他们否认的是只看到"现代性"在时间上 的断裂性与空间上的地域性,而认为"现代性"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联系性。他们反对"欧洲中心论"或"西方中心论",但也并不主张"亚洲中心论"或"中国中心论",

而强调对"现代性"探索的全球视野和整体史观。双方对"现代性"和"欧洲中心论"虽然猛烈地开火,但其解构并没有令人信服地真正完成,理论上的极端化、简单化和史料上的偏狭性、暧昧性不能不是二着存在的严重缺陷。从发展理论的角度来审视,二着实际上是从"一元现代性"到"多元现代性"的经济视野的探索和理论突破。 关键词:现代性;连续性;联系性;《白银资本》;《大分流》 一、《白银资本》的发展理论体系考察 安德列·贡德·弗兰克,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创始人物和代表人物。其代表作《白银资本》获1999年世界历史学会图书奖头奖。 第一,《白银资本》的全球发展理论 弗兰克自承:"我在写作本书时,最初的首要目的之一是要证明,早先就有一个不断发展的世界经济,然后欧洲人才能在这里面大显身手和颐指气使。由此很自然地派生出两个推论。第一个推论是,直到1800年前后,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以及东南亚和西亚

东南亚的经济发展

.
东南亚的经济发展 前言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贸易发展报告》1997 年版考察了 80 年代以后世 界经济的动向,指出其具有低增长、不平等扩大这两个特征。 在低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南北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世界经济进一步 两极分化,而且 80 年代之前的趋势发生了逆转,国内的贫富差距也不断 有了扩大。 与贫富差距的扩大可通过收入利润的集中·高储蓄·高投资这一过 程带来高增长及其成果的均分这样一种乐观论调相反,现实是造成了低增 长和不平等的扩大。 如此看来,80 年代以后的世界经济及其发展状况并不可喜。 因此,东亚的经济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尤其是世界银行报告《东 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1993 年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冲击也是可以理 解的。 该报告将东亚 8 个国家和地区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韩国、 台湾、香港、新加坡及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称为实绩优良的亚 洲经济实体-,作为东亚经济发展奇迹的两大特征,列举了高速增长的持续 和分配不平等的减少。 但是,在 1997 年 7 月 2 日泰铢贬值和转而采取外汇管理浮动制所引致
.

.
的波及东南亚各国的货币危机这一背景下,已有人认为奇迹已经结束。 这样,现在便有了重新考察世界银行报告和东亚经济发展的好机会。 一、世界银行报告《东亚奇迹》 首先来看看世界银行报告的主张。 如前所述,该报告列举了高速增长的持续和分配不平等的减少作为东
亚经济奇迹的两大特征。 该报告还列举了人力资本及实物资本的积累和如此积累起来的资源
的有效分配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这两点作为东亚经济取得成功的原因。 从上述意义来看,关于东亚经济的成功,并没有什么奇迹。 东亚经济只不过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更有效地利用了成功所必
需的基本机能,正如世界银行总裁··普雷斯顿所述,该报告所设定的主 要研究课题是东亚经济的成功与政府的关系,换言之,是市场与政府的关 系。
根据该报告,关于东亚的高增长与政策的关系,有两个代表性见解。 一个是查尔斯·沃尔夫和爱德华德·臣等所代表的新古典派的见解, 另一个是阿里斯·阿姆斯登和罗伯特·韦德等的修正主义的见解。 前者认为东亚经济成功的原因是,政府将市场机能摆在第一位,实施 了发挥该机能所必需的基本政策,并没有另外进行政策介入。 后者则主张东亚的经济成功与新古典派的模式完全不相符,而更符合 政府以决定性的方法诱导市场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该报告认为上述两个见解都没能充分地说明东亚经济的成功,因此排 除了这两个见解,而采用了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1993 年版所提出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