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角色与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关于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角色与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关于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角色与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关于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角色与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摘要

在国际社会里,组成国际社会的主权国家毫无例外地都在追求某种权力,国家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权力关系,国际政治即权力之争。安全保障理事会是联合国的核心权力机构,它对任何危机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情都有权做出决定并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安全保障理事会反映了国际政治的权力结构,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安全保障理事会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将分析安全保障理事会在国际关系中的角色,以及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安全保障理事会;国际关系;影响

目录

摘要 (1)

一、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创建 (3)

(一)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创建 (3)

(二)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表决机制 (3)

二、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对大国权力平衡的影响 (4)

(一)冷战时期——两级博弈的战场 (4)

(二)冷战后——体现“一超多强” (5)

三、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6)

(一)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与人道主义干涉 (6)

(二)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与恐怖主义 (7)

(三)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与私人武力的使用 (7)

三、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在国际关系中的前景展望 (8)

(一)权力争夺激烈化和安全保障理事会作用弱化 (8)

(二)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前景 (9)

四、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一、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创建

(一)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创建

安全保障理事会是伴随着联合国成立而诞生,并随联合国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中、美、英、苏四国首脑先后举行了多次会议,并于1943年10月30日,由中、美、英、苏四国在莫斯科签署了《普遍安全宣言》。

①1944年8月至10月,中、美、英、苏四国在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会议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的会议上美、英、苏三国代表一致同意:战后新的国际机构应该包括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简称“安全保障理事会”)、秘书处和国际法院四个组成部分,大会主要有审议权和建议权,而安全保障理事会被赋予维护世界和平而采取行动的权力,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决议对所有会员国都具有约束力;第二阶段会议在中、美、英三国代表之间举行。经过两个阶段的讨论,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建议新的国际组织定名为“联合国”,并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会员国的资格以及联合国的主要机构。②在此基础上,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这就宣告联合国正式成立,也是安全保障理事会正式运作的开始。

安全保障理事会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拥有广泛的职权,是联合国唯一有权采取行动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授予安全保障理事会,并同意安全保障理事会在履行此项职务时代表各会员国,这实际上是把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授予安全保障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确认了它们在维和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决定作用。

(二)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表决机制

《联合国宪章》第二十三条规定:,安全保障理事会以联合国15个会员国组成,中国、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为安全保障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其余10个为安全保障理事会非常任理事国应由大会选举产生,任期定为二年;安全保障理事会理事国自十一国增至十五国后第一次选举非常任理事国时,所增四国中两国之任期应为一年;任满之后不得连选连任。

①李一文等编著:《当代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页。

②刘德斌著:《国际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页。

关于安全保障理事会的投票问题,其中《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保障理事会每一理事国应有一个投票权;安全保障理事会关于程序性事项的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安全保障理事会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即五大常任理事国对实质性问题具有“否决权”,没有它们的一致同意,决议是无效的。这凸显出五大常任理事国在投票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权力和地位、以及决定性的影响力。

成立初期的联合国实际上成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政治工具;而苏联为了牵制美国,在战后频频使用“否决权”,使得安全保障理事会成了美苏争霸的舞台而有悖于大国一致努力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二、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对大国权力平衡的影响

虽然安全保障理事会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其积极意义,避免了很多战争的爆发,帮助了世界上的弱小国家;但也难以回避其消极的一面,从五大常任理事国行使否决权来阻止不利于自己的议案通过。

(一)冷战时期——两级博弈的战场

冷战时期,安全保障理事会成为两极博弈的战场。这一时期双方关系的矛盾在国际社会上主要体现在:

1、二战结束后,战时维持大国同盟的纽带消失;

2、战后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美国和苏联取代欧洲一跃成为世界两大强国,并相互争霸;

3、德、意、日法西斯集团战败后,世界上出现了大量的“权力真空”地区,为美苏两国争霸提供了场所;

4、战后许多国家政局动荡,进步势力和保守力量斗争尖锐,世界上许多国家处于经济混乱状态,社会矛盾十分紧张,加剧了世界政局的动荡与不安。

随着冷战的发展以及国际社会两极的成型,东西方阵营的对峙愈演愈烈,冷战存在于国际社会,也存在于联合国内部。双方阵营在于权力的争夺,势力范围的划分。如果将安全保障理事会比作一个战场,那么在安全保障理事会用于博弈的“武器”便是投票权,各个会员国都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武器”来影响“安全保障理事会战场”的结局;相对于非常任理事国,五大常任理事国手中的否决票则是具有一票否决权的“核武器”,拥有“核武器”就拥有更大的话语权,甚至有不受强制的权利,所以安全保障理事会内部战场以否决权博弈最为激烈。在冷战时期,显然,美国拥有众多的盟友使其在安全保障理事会中发挥“关键性的

影响力”。①

在冷战中后期,美苏从传统的两极争霸中摆脱出来,推动了一次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美苏缓和,进而东西方关系随着改善。一个明显的标示是戈尔巴乔夫在1987 年宣布苏联将与联合国重新接触,使安全保障理事会内部权力争夺双方这时候出现了短暂的“缓和期”,由此联合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安全保障理事会和联合国大会不再受到大国的捆绑束缚,在协商一致条件下逐渐正常开展工作。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僵持状态的改善,美苏两国停止在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否决权滥用,为东西方阵营在联合国安全保障理事会合作的新时代到来做好了铺垫。

国际关系的整体缓和为国际组织的发展带来一个全新的时机,联合国安全保障理事会也不例外,美国与苏联关系的转变对联合国具有积极的影响,东西方阵营对抗的消失,是联合国能够正常开展工作的政治基础。美国与苏联两大国更多的将视线转移至国内矛盾上,安全保障理事会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了两极对峙造成的僵持状态和功能性瘫痪,越来越多的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联合一致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各个领域,面对新的形势为国际社会和平稳定做出一定贡献。(二)冷战后——体现“一超多强”

冷战结束,东西方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美国继续作为一极在安全保障理事会发挥作用,但是其本身实力有大幅提升,霸权思想、单边主义是其冷战后的主要表现;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继承国,在冷战刚结束之际,采取的是向西方靠拢并缓和与东欧、亚洲国家关系的策略,恢复国内经济实力是当务之急,丧失了与美国争霸的实力与意志;而作为美国的传统伙伴,随着冷战的终结以及各国自身的发展,西方国家如英国、法国与美国的关系不再像之前那样亲密,这个时期,欧洲联合正在逐渐实现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的转变,并逐渐向东欧扩展,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不容小觑;中国则是以较快的发展速度,迅速提升综合国力,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参与世界事务。类似之处是即使在现阶段,西方国家包括日本,依然与美国是事实上的盟友;冷战虽然结束,但是冷战的思维并没有消亡,西方国家仍然无法完全脱离美国;同样,冷战思维的延续影响了俄罗斯的对外政策,西方的不信任使得以普京为代表的俄罗斯强硬派领导人变得更加理性,在与西方对抗与合作中的矛盾不断;另外冷战后美国重新主导了安全保障理事会的议程设置,没有了前苏联的阻挠,又有超强实力作为后盾,美国基本上在安全保障理事会能够得到对自己有利的结果。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美国作为在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唯一超级大国,相比之前可以在安全保障理事会中发挥

①刘铁娃:《霸权地位与制度开放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年 3 月第1 版,第65 页。

更加巨大的作用。

此时在联合国的核心权力机构安全保障理事会内部,基本上呈现一种新的权力机构划分。首先,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国,还处于实力恢复阶段,无力与美国斗争;而英国、法国也只能在欧盟内部借助整个欧洲来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其本身逐渐沦为二流国家;中国虽然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总体实力同美国相比还是有不少差距。其次美国的盟友日本和德国,虽然是继美国之后经济实力最强大的两个发达国家,但是它们只是经济上的大国,政治上的小国,更是军事上的弱国,唯有在美国的支持下才能发挥大的作用。其次,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安全保障理事会对某项议案进行表决时,都拥有使对自己不利的议案无法通过的权利。

进入21 世纪之后,新形势下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也随之使安全保障理事会内部权力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与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相对应,可以用“一超多强”这个词简单概括。其中“一超”是指美国,其在冷战后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在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还难以建立起来的时候,美国主宰世界的欲望越加膨胀,对外加紧推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这种思维延伸到安全保障理事会同样表现出美国对议程等的控制力度在增大;“多强”主要指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四国虽然无法与美国实力相比,但绝对是继美国之后,世界上最强的几个国家,同时由于依然作为常任理事国,四国拥有的否决权也是保证其地位的重要砝码。

三、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一)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与人道主义干涉

安全保障理事会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起了重要作用,一种方式就是安全保障理事会授权使用武力进行人道主义干涉。尽管起初安全保障理事会不愿意对虐待国民的事件授权使用武力,但是安全保障理事会渐渐通过对构成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进行扩大解释的方式进行干涉。安全保障理事会还通过有关决议来提高武装冲突下对平民的法律保护。

例如在伊拉克北部事件中,在联合国授权使用武力反对伊拉克针对科威特的行动后,安全保障理事会1991 年 3 月 5 日通过了688 号决议。决议谴责了萨达姆在伊拉克北部对库尔德人进行的迫害。当时法国和土耳其将这些难民问题提交了安全保障理事会,法国认为如果不能成功保护库尔德人,就会损害安全保障理事会的政治和道德权威。而土耳其则主张这么多平民的转移影响了地区的安

全。这被看成是安全保障理事会在应对人道主义危机事件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决议解释了什么是对国际稳定的威胁。根据安全保障理事会决议的要求,美国、英国和法国向伊拉克北部派军,为库尔德难民提供安全保护,并对人道主义帮助的物资运输提供便利。

(二)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与恐怖主义

在冷战结束以前,安全保障理事会在应对恐怖主义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开始,安全保障理事会逐渐对恐怖主义采取积极地应对措施。安全保障理事会首先运用的工具是制裁措施,目的是要对一成员国施加压力,使其配合当前的调查,将嫌疑人移交给相关当局。例如对于美国驻东非大使馆的爆炸案,安全保障理事会成员对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进行了制裁,为了监督制裁的进展以确保有效实施制裁,安全保障理事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加以监督。制裁措施的使用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是促使目标国家遵守相关规定。在这一方面可以说安全保障理事会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利比亚最终移交了相关人员,苏丹逐渐开始与反恐行动合作。另一方面实施制裁也传达了一个不满的信号,表明国家对这些恐怖活动的支持是非法的。

关于安全保障理事会授权武力打击恐怖主义问题,可追溯到9 ?11 事件发生后安全保障理事会的两个决议以及安全保障理事会拒绝美国要求联合国授权其在伊拉克进行反恐军事行动。9 ?11 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安全保障理事会全体一致通过了第1368 号决议,谴责这一恐怖袭击事件,并声明“愿意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应对恐怖行为对国际和平与安全带来的威胁。确认依宪章所享有的单独或集体自卫的固有权利”。该决议第 3 段还指出,“安全保障理事会要求各国……合作、防止和镇压恐怖主义行为并对实施恐怖行为者采取措施”。①在联合国框架下,安全保障理事会已经开始积极应对这一问题,并且已经成为主要的角色。

(三)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与私人武力的使用

安全保障理事会主要关注的是世界和平与安全,因此安全保障理事会在私人武装的活动对世界安全构成威胁时采取行动。

安全保障理事会通过了四个系列针对雇佣兵的决议:20世纪60年代针对刚果的雇佣兵、20 世纪70 年代针对贝宁的雇佣兵、20 世纪80 年代针对塞舌尔的雇佣兵以及2000年后针对出现在西非的雇佣兵的决议。安全保障理事会的第一项决议敦促雇佣军在1960 年至1964 年联刚维和行动过程中从刚果撤出。②

①SC Res.1368 of 13 Sep.2001.

②https://www.360docs.net/doc/372251383.html,/w/2004-11-02/16144118171s.shtml. 2011 年4 月3 日。

到1964 年,安全保障理事会将此项敦促称为“紧急事件”。安全保障理事会还通过了一些决议试图控制雇佣兵在1966 年至1968 年策划政变的活动。1966 年,安全保障理事会通过了第一项决议,高度关注雇佣军将安哥拉作为行动基地,呼吁所有国家,特别是葡萄牙,禁止资助雇佣兵。1967 年,安全保障理事会通过了另外两项有关安哥拉——刚果局势的决议,表现出其对于雇佣兵威胁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关注,并且谴责了葡萄牙未能阻止雇佣兵将安哥拉作为其基地的行为。2005 年,安全保障理事会认识到非法开发自然资源,如钻石、木材,非法贩卖这些资源,武器的扩散与贩运,以及利用雇佣军,恶化了西非的冲突,特别是利比里亚的冲突。2003 年 3 月18 日,安全保障理事会通过了第1467 号决议,宣称武器的扩散和雇佣兵的活动构成了对西非的威胁。①

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实践表明其将雇佣兵看成是对民族解放的威胁远甚于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做法为我们如何应对新形式下的私人武力提供了线索。雇佣兵问题之所以引起安全保障理事会的注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存在对领土完整以及一国的存在构成威胁时,安全保障理事会就会采取相应措施。二是当雇佣兵通过在一个国家的基地或是在一个国家的帮助下对另一个国家采取行动从而使冲突国际化时,安全保障理事会就会加以关注。比如说刚果境内的雇佣兵和塞舌尔境内的雇佣兵就是一个例子。三是安全保障理事会明确了西非中的非洲雇佣兵构成了对西非国家以及整个区域的安全构成了威胁。

三、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在国际关系中的前景展望

(一)权力争夺激烈化和安全保障理事会作用弱化

冷战的结束、国际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使得安全保障理事会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不足。在安全保障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美国尽管仍然是一个超级大国,但其领导地位越来越受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苏联解体后,继承其安全保障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俄罗斯长期陷入社会动荡和经济不景气的境况,其实力与原苏联时代己不可同日而语;英法的国际影响力早已江河日下。与此相反,在二战中战败的法西斯国家德国和日本在千疮百孔的废墟上重新发展为新兴的经济大国,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们逐渐不满足自己在国际事务中所处的政治地位。为摆脱与其经济地位不相称的政治地位,两国都期待早日加入安全保障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以增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确立其在

①SC Res.1467 of 18 Mar. 2003.

国际政治格局中的政治大国地位,为实现这一目标,德日两国都有意采取有关措施如加大国际援助等等改变自己国际形象,为最终能走上政治大国铺平道路。而一些中等发达国家也积极参与联合国活动,在财力、物力和人力方面为联合国做出重大贡献,但它们认为安全保障理事会的构成和决策缺乏民主和透明,它们对联合国的贡献和对决策的参与不成正比。因而,安全保障理事会已经越来越难以体现国际政治力量的实力对比。

另一方面,二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也得到了迅速增强,逐步成长为地区性大国或强国。它们不仅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平与安全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在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和平与安全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建设性作用。这类国家在亚洲就有印度、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非洲有南非、尼日利亚和埃及,拉丁美洲有巴西等。它们对安全保障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偏重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示不满,亦认为它们的权力和地位得不到维护是因为它们在安全保障理事会缺乏代表,他们认为自身有权确保自身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以便更好提升自身在本地区和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威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自身的权力、实现自身的利益。

联合国安全保障理事会给予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反映了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现实,这不仅反映了五大常任理事国在维和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负有重要责任,而且也反映了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所享有特殊权力和地位。“大国一致原则”有利于大国在任何有可能危机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上的协作和一致行动,有利于不使大国之间的矛盾迅速恶化,从而既能达到调解大国之间矛盾和分歧又能维护国际然而,安全保障理事会以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来决定国际事务,并且安全保障理事会只有在大国一致的基础上才能正常运作,但安全保障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时常不能通力合作,很少有五个常任理事国利益一致而且采取一致行动的事例。可以看出,安全保障理事会已经存在一些缺陷,越来越难以在国际政治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国际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前景

随着全球化迅速发展,人们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出现了诸如“地球村”和“世界政府”的种种设想,尽管各种设想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21世纪的世界仍然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国家在短时间内不但不会消失,而且其功能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综合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在21世纪仍将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仍将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重要职责;而作为行使这一使命的联合国机构—安全保障理事会,其中的大国仍将负有完成其使

命的主要责任。可以认为未来的安全保障理事会要完成《联合国宪章》所赋予的历史使命需要得到国际社会中大国的参与和支持,否则其使命将难以实现。同时,安全保障理事会是联合国机构中最具权威的机构,其中的“否决权”也是大国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由于未来的联合国安全保障理事会仍然离不开大国的参与和支持,所以未来的安全保障理事会也必将是新旧大国之间更为激烈的权力角逐。只要安全保障理事会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那么安全保障理事会也必将是在大国主导下的权力角逐。

当前五大常任理事国的综合力量并未在根本上得到了削弱。在两极格局瓦解后的当今世界,尽管出现了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的美、英、法、俄的相对实力与地位有所下降、而一些中等强国实力得到增强及一些发展中大国迅速崛起的状况,且这种国际权力的变迁自然要求作为体现国际权力的联合国安全保障理事会适应这种变化;但是,这种国际权力的变迁并未从根本上动摇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大国权力和地位。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的大国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且综合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它们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方面的综合实力还是从对世界的影响来说,都无法与五大常任理事国相抗衡。

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任何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五大常任理事国的积极参与、支持与合作,关键的是五大常任理事国的权力和地位己经在《联合国宪章》中得到确认;随着安全保障理事会深入发展,各方的集团意识将进一步淡化,相互间的权力矛盾和角逐将更加突出,其中美、英、法、俄等安全保障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与大多数会员国之间,德、日与其他地区大国之间及地区大之间围绕新增加成员的数目、权力和地位等问题的矛盾将更趋尖锐和趋表面化。联合国60多年来的风雨历程表明,作为联合国权力中心的安全保障理事会,其改革是必要的,也是战后60多年来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客观要求:但是,作为联合国核心权力机构的安全保障理事会,是联合国权力和权威的集中体现,是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产物,因此,安全保障理事会的发展终将取决于各大国之间的利益妥协和权力分配的平衡。

四、结语

在进入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后,世界总体形势向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在全球化日益发展和完善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度前所未有的加强,在没有强烈的两极或者双边对峙的情况下,各国对否决权的行使将会更加慎重,更多的是为了表明核心立场,在一般事项上不会轻易行使。而权力格局的转变也越加显而易见,“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格局逐渐地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单边主

义与强权政治已然失去市场。在国际政治的安全体系中,安全保障理事会无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维护者,安全保障理事会根据《宪章》第39 条的规定有权决定任何威胁和平、破坏和平以及侵略行为是否存在,并且做出建议或决定,采取措施维持或恢复世界和平与安全。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安全保障理事会在使用武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安全保障理事会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在目前的安排下,安全保障理事会最能代表世界各国的利益,其决议也对成员国家具有法律约束力,能最大限度保证其决议的执行,使国际社会处于有序状态,并沿着法治的轨道前进。希望更好地发挥安全保障理事会对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东晓.联合国:新议程和新挑战[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2].王杏芳.联合国重大决策[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3].朱建民.国际组织新论[M].中国台北:正中书局,1985.

[4].王杰.大国手中的权杖:联合国行使否决权纪实[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

[5].李铁城.世纪之交的联合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李铁城.联合国五十年[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

[7].陈鲁直,李铁城.联合国与世界秩序[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8].李铁城.联合国的历程[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9].叶自成.和平:安南与联合国[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10].赵理海.联合国宪章的修改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11].李铁城.走进联合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2].(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3

[13].肖刚著.冷战后日本的联合国外交[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14].于琳琦著.国际联盟的历程[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5].(美)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6].王杰.国际格局与国际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7].刘铁娃.霸权地位与制度开放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摘要]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结束前,英美等主要国家制定的国际货币体系。20 世纪60 年代出现的“特里芬难题”暴露了他的缺点,以及它本身制度上的缺陷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其崩溃。该体系是“二战”后,美国维护其世界霸权的工具,影响了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它的崩溃仅仅是不再适应那个时代。尽管它走下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它对当时各国经济的恢复、国家实力的提升以及战后的格局仍有巨大积极影响。今天,当我们再回头看它时,应该说它对那个时代的发展做了重大的贡献。 [关键词]布雷顿森林体系;特里芬难题;美元;国际关系;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B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了恢复受战争破坏的各国经济,稳定各国汇率、平衡国际收支。英美等44 个国家在1944 年7 月通过协商后,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制定了国际货币体系,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并于1945 年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储过短期贷款解决会员国国际收支暂时不平衡,又称IMF) 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为成员国经济恢复提供长期贷款,又称世界银行),体系从1944 年开始运行,到1973 年彻底崩溃,总共运行了30 年之久。该体系尽管是“二战”后,美国维护国际货币霸权的工具,但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战后的经济并且对它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它的内容就是“双挂钩” ,也就是说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认35 美元等于1 盎司黄金,所有成员国必须认同并维持它。当各国政府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时,美国必须官价进行兑换。同时各国货币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汇率,上下浮动不得超过1%,如若超过,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否则他们不仅失掉了利用该组织恢复经济的机会,还有可能被开除。“布林顿森林货币体系所确定的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原则,使美元等同于黄金,成为黄金的代表或等价物,由于各国货币不能直接兑换黄金,而只能通过美元间接与黄金挂钩,从而使得美元取得了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中心地位。在这一制度下,美元代替黄金成为各成员国支付国际收支逆差的主要手段和国际储备货币,有的国家甚至用美元代替黄金作为发行纸币的准备金。因此这种国际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或者说是美元一黄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是“以美国为核心建立的有组织的、特殊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是以当时的世界经济状况为依据,人为的建立起来的一个货币体质” 二、崩溃的原因它的规定就是,美元作为一个媒介,分别直接与黄金和各国货币挂钩。所以关键就在于美元。然而美元却从60 年代开始不断爆发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从20世纪50 年代就出现了崩溃的倾向,由于各种原因,美国的实力开始走下坡路,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所以美元过剩”的危机波及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1960 年爆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进入了动荡阶段。

2019高考历史考点复习: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

2019高考历史考点复习: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 界 一战后到二战前的东西方世界。(1917-1939年) 此阶段的历史相当重要,历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此阶段又能够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1917-1923:两块内容:一块是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性革命高潮(三小块:俄国,欧美,东方)一块是帝国主义战后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的确立。(2)1923-1929年:一块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块是帝国主义"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和隐含的尖锐矛盾。(3)1929-1939年:一是大危机沉重打击下帝国主义阵营分化成民主阵营和法西斯阵营;二是苏联的建设和斯大林体制;三是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和大战的酝酿。总的来说是三条基本线索:一是帝国主义由一战后的动荡调整到形成暂时稳定局面,再到大危机后走向新的动荡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核心是帝国主义彼此间深刻而又复杂的矛盾;一是俄国经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后经过曲折巩固政权,恢复经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是东方的革命运动进入新时期,到三十年代和反法西斯结合起来。理解这个阶段的关键在于明确此阶段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的20年。 1、理解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国的历史原因(经济,政治,阶级,政党,大战,演习。)十月革命的经过(两个过渡: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由和平设想过渡到暴力夺权。集中体现在四月提纲中。)熟练掌握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复杂形势。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2、如何理解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建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体制的政治经济特点和评价*)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内容(宰割战败国;重分殖民地;协调大国利益和矛盾;策划反俄;建立国联。)如何评价该体系(反动性为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极其变化 能力目标:透过现象认识国际关系的实质,说明国际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清中国所处的复杂的国际关系,感悟中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确认清我国在国际关系中的立场、态度和政策,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解国际关系极其决定因素 教学难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教学过程: 展示中美关系图片 1.国家交往剪影 2.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国际关系: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际关系的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 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一)小组合作探究 1.中美关系“敌对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2.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建交的动力是什么? 3.2011年1月19日,《中美联合宣言》发表以后有同学认为中美关系从此一帆风顺了,请你谈谈看法。 中美关系“敌对状态”成因分析 ?意识形态 ?朝鲜战争 ?与国民党的关系 ?台湾问题 ?与日本、韩国的关系 ?…… ? 结论一:国家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间冲突的根源。 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建交的成因分析 ?1969年中苏交恶 ?美国身陷对越战争泥潭 ?美苏争霸处于守势 ?妥善解决了台湾问题 结论二: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二)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1.多种因素影响国际关系 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 2.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国家利益 (1)什么是国家利益,其地位如何? (2)国家利益是如何决定国际关系的?

小组合作探究 2011年1月19日,《中美联合宣言》发表以后有同学认为中美关系从此一帆风顺了,请你谈谈看法。 国际关系史上经典名言赏析: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想一想 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国家力量强大的国家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 3.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原因 这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2)内容 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利益,如国家的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政治利益,如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巩固;经济利益,(3)、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国家: ①坚定地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尊重他国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 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②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增强国家力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 (2)中学生: ①树立国家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②努力学习,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③履行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义务。 ④敢于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大众传媒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姓名:沈梦婷班级:12级新闻0班学号:20121045 大众传媒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摘要]新闻媒介不仅是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而且经常充当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新闻媒介作为舆论工具,往往能够影响国家政策。在国际关系中,则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进而影响国际关系。世界各国政府利用大众传媒向外部传递信息,展现自己的外交活动。既以此来塑造国家形象,又以求赢得战略主动,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大众传媒;国际关系;议程设置;舆论导向 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西方出现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大众传媒可以分为以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介和电影、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两大类。互联网的出现又使大众传媒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众传媒作为“第四种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一、大众传媒影响国际关系的方式 (一)通过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 议程设置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这个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首先采取行动。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相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传媒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传媒的效果和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大众传媒只要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就能影响公众舆论。大众传媒注意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传播媒介给问题确定重要性次序,给问题分配注意力。议程设置功能通过知觉模式、显著性模式和优先顺序模式发挥作用。 在国际关系中,大众传媒通过议程设置功能,使得某些国际事物的重要性显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 (一)知识目标 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在国际关系中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从乌克兰说起。学生试说自己对乌克兰事件的了解。思考为什么乌克兰会出现内乱。(二)进行新课 一、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3页材料,并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说明当今国际社会,国家之间的交往频繁而广泛,有政治、经济方面的,也有文化、军事方面的,决定它们之间关系状况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 1、国际关系 (1)含义:国际关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3)形式:国际关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4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讨论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1)国家利益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国家之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这里面有很多因素,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地理的等各个方面。在各种因素中,国家利益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由于国家具有阶级性,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首先体现了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 各国间既存在某些共同的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5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讨论中美关系的状况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拔高教育】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课时跟踪检测人民版选修3

课时跟踪检测(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下图是1921年西欧各国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西欧工业生产遭到重创 B.协约国的经济实力强于同盟国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工业生产持续下降 D.英国仍是世界工业第一强国 解析:选A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德国、法国的工业生产指数难以达到1913年的水平,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交战国的工业生产遭到重创,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同盟国集团瓦解的史实相悖;C项中“持续下降”的表述从图中不能得到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就已经丧失世界工业第一强国地位,D项错误。 2.列宁说:“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一些重大的战争往往会引发一系列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革命运动不包括( ) A.俄国十月革命B.俄国二月革命 C.德国十一月革命 D.巴黎公社 解析:选D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交战各国的矛盾,引发了诸如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德国十一月革命等革命运动,而巴黎公社是在一战前发生的革命运动。 3.“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材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是( ) A.欧洲出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C.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 D.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选B 紧扣题干关键词:“东方各民族”“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结合所学,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东方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4.1918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一名德国中学历史教师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历史哲学名著《西方的没落》。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西方的没落”中的“西方”应该是指( ) A.英国、法国、德国、奥匈 B.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国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国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余进 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丘吉尔说过,没有永恒的敌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相同的国际关系的主体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常常会在不同的场合呈现合作、竞争乃至于冲突的状态。究根及底,是因为国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开始了长达 20 多年的“不承认”政策。 1979 年 3 月,美国违反《中美建交公报》,通过干涉中国内政的《与台湾关系法》。 1989 年 6 月,美国对中国实行制裁,停止双方高级官员互访,暂停两国间一切军售和商业性武器出口。 1999 年 5 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 材料二: 1972 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1978 年 12 月,中美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1982 年,中美就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发表联合公报。 1997 年 10 月,江泽民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2001 年 12 月,美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问:中国与美国在短短的三十年间,为什么会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呢?这里面有许多因素。 一、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地理的等各方面因素会影响国际关系。材料一中,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长达 10 多年不承认社会主义中国,对中国进行制裁,干涉中国内政问题等等,这就是政治因素,历史因素和地理因素在其中起作用。从政治因素和历史因素来看,美国和中国分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从地理因素来看,中国的存在,直接影响到美国在远东的发展,所以说,政治,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国际关系。 二、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

论一战到二战战争与和平的影响

论一战到二战战争与和平的影响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914年,人类文明史发展到空前的高度。然而,随着隆隆的炮声,第一次世界大战用一种极为血腥的暴力色彩,揭开了人类文明史上极为惨烈的一页。而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近两亿人死伤,人类社会几近一堆瓦砾。 从“一战”到“二战”,整个世界硝烟四起,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此期间也是风雨飘零,但最终越来越兴盛,在1926年成立了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战争,用暴力近乎摧毁了人类的文明史,然而,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却以历史为纽带,把被战争撕裂的国家、民族重新聚集在了一起。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组织了1923年的布鲁塞尔大会、1928年的奥斯陆大会、1933年的华沙大会和1938年的苏黎世大会;除此之外,还组建了酝酿已久的常设性组织—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同时,致力于维护战后的国际和平,使因战争而破裂的国际史学界重新联合起来。 第5届1923年,比利时布兽塞尔

20世纪20年代初,“一战”的硝烟刚刚散去,饱受战火摧残的人类从废墟中开始了新的生活,沉寂了多年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也“重装上阵”。“一战”刚刚结束,战胜国主流的观点是把“同盟国”排斥在国际组织之外,包括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第5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主办方比利时拒绝“同盟国”,特别是德国参加大会。 另一方面,各国有识之士逐渐注重通过国际组织的协商与对话来维护世界和平。到1922年,战争已经结束4年了,历史学家中和解与联合的思想压倒了战时的敌对状态,他们开始对比利时拒接“同盟国”的做法不满。这年12月,牛津和剑桥的一群历史学家联名写了一封抗议信:“我们完全理解,如果比利时邀请德国人来到他们的国度,他们将会付出巨大的情感牺牲,但是,我们还是呼吁组委会提供最大限度的真正国际性的一次大会。我们确信,迈出这一步是历史科学的真正利益所在。” 不过,1923年的布鲁塞尔大会最终还是成为一场“一战胜利者的聚会”,到1928年奥斯陆大会时,真正的历史学家的共同体才再次得以实现。 布鲁塞尔大会在1923年4月8日到15日召开,共23个国家的700多名学者参与了这次会议,包括了一些参与到一战而现在是“国联”成员的国家、在战争

一战二战起因及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Entente)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却加入到了协约国与同盟国作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缘起: (1)“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问题上的矛盾,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关系的演变过程表明,英德冲突对于一战爆发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军竞争和协约国的形成与发展是英德矛盾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终于成为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因素。 (2)“法德矛盾,从实际情况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说”并不全面。英国把德国作为主要对手,而德国没有从国策方面把英国作为主要敌人,只是在具体政策和海军竞赛上把英国作为主要对手,因此,两国之间的矛盾构不成主要矛盾。德国最大的敌人是法国,无论从欧陆的霸权地位或德国的发展来看都是如此。 (3)“俄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说”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一战前英德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存在严重的冲突,俄德矛盾远比英德矛盾尖锐、突出。如果说一战是由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的,那么显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战争,它的胜利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它的胜利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深远的影响不仅仅只在于它所造成的战后世界格局,而更重要的是在于所留下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我们人类留很多宝贵的东西,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是和平与科学。这两者贯穿了战后国际关系的始终,直接影响着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以人类前所未有的巨大痛苦和灾难为代价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全世界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珍惜和平和热爱和平,和平的思想已深入世人之心。和平即意味着安全与发展。因此,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使和平的思想深入到世界人民心中并使之渗透到各国政治生活内部的时候,这不能不对战后整个国际关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和平中的安全要素导致了战后各种政治军事联盟的产生,并进而导致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教训之一是:小国若不联合起来,结成牢固的联盟,就会被敌人迅速吃掉;对于结成联盟的敌人,只有以更大

的联盟与之对抗,才能将其消灭。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西斯德国之所以能在短时期内一举扫平西欧,西欧各国没有联合起来抱成一团是主要原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所以以德、意、日法西斯集团的失败而告终,最主要的原因是反法西斯的力量结成了全球性的反法西斯同盟,这样,反法西斯力量才能够以占绝对优势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战胜法西斯集团。因此,战后不久,为了维持和平和确保安全,西欧国家纷纷团结起来,于1948年3月17日成立了布鲁塞尔条约组织,1995年5月5日,该组织改为西欧联盟。布鲁塞尔条约组织及西欧联盟的建立(美国起了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这本来是西欧国家自己的事,完全是出于和平与安全的需要。但是,美国出于其全球战略的考虑,将西欧国家拉入其战略轨道,于1949年4月4日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5月5日又准许联邦德国加入。美国的这一举动,是其对苏联推行遏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联为了巩固东欧这一安全地带,确保其国家安全,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于1955年5月14日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于是,便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其次,和平中的发展要素促成了战后各种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形成。战后以来,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经济和增强本国的国力,很多位于同一地区、具有相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及共同利益的国家,都自觉地联合起来,组成了各具特色和程度不一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和评价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法国郊外的华工墓地,100年来都在等待亲人的出现。距离巴黎市中心200公里外的小村庄Ligny Thilloy ,迎来了几个少见的中国面孔,他们最终停在了一处叫博朗库尔的公墓前。50岁的程玲在丈夫和女儿的陪伴下来到这里,她被告知,这里就是爷爷毕粹德的安葬之处。这是程玲努力了十年的结果,她一度对从未见面的爷爷一无所知。后来才了解到,在上个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有14万中国劳工登

陆欧洲、加入战事。爷爷毕粹德也在其中,他最终死在了异乡,只有一块纪念章被带回了中国。 法国郊外的田间,站在毕粹德被翻译成“PI TSUI TE”的墓碑(如图)前,程玲成为了一战结束以后,第一个来到这里祭扫的中国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公民毕粹德为何牺牲在欧洲战场?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材料展示:1913年英、法、德、美的比较(注:英法为老牌殖民国家、美德为后起的国家) 和殖民地面积上有何变化? 提示:在经济上,美、德工业产值跃居第一、第二位,英、法下降到第三、第四位;在政治上(殖民地占有面积),英、法占有殖民地面积仍然处于第一、第二位,德、美处于第四、第五位。 归纳总结: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认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材料展示:在错综复杂的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集团。1904年、1907年英国协调了与法国、俄国的矛盾,签订了英法协约、英俄协约,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设问:指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各自的盟友国。 提示: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论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序号:38 姓名:唐微学号:201190508139 论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运输和通讯成本大幅度降低,从而直接推动了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人才等经济因素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使整个经济空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逐步迈向一体化的过程和现象。“全球化”从提出的最初本意、从其核心内容来看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亦即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优化配置和重组,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进程和现象。所以,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个统一的全球经济系统正在逐步形成。各国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同时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争夺也日趋激烈,争端和摩擦接连不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经济实力多么强大,都不能我行我素。各国,尤其是各大国,在处理相互关系和国际关系时客观要求相互沟通。协调与合作正在成为大国关系的主旋律。 经济全球化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和市场经济在世界各国不断扩展而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①“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还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②。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继续发展,且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国家经济体制,它反映了国际经济关系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也给当前国际关系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 1.促进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 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就与经济全球化这一因素密不可分。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冷战结束之后我国与美国关系麻烦不断,一度曾面临严重危机。但是,因为两国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我国拥有广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美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急需开拓国外市场,因而,中美间的经贸关系仍迅速发展。两国元首频繁互访,并设立首脑热线,及时就全球问题交换看法和意见。中美两国还在资源、能源、环保、

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摘要: 与政治、经济、军事相比,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更为隐性。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国际关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同质文化是国际关系和谐之力;异质文化是国际关系冲突之源;文化安全是国际关系和谐之基;文化融合是国际关系和谐之本。关键词: 文化; 国际关系; 和谐 冷战后,国家利益的侧重点由生存利益转移到发展利益上来。与之相适应,在国家利益结构中,意识形态、军事安全地位有所下降,文化、经济在国家利益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文化成为影响冷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2003年底,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强调,“‘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个伟大思想。和而不同,异而不斗;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邦,也有利于国际社会化解矛盾。”① 要了解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就必须首先弄清文化的概念及其所具有的特征。学术界已有的文化概念可大体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其中广义是指作为社会群体的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历史积累而成的不断变化的复杂的有机系统,包括精神、行为、制度和物质的若干层面。狭义文化则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其核心是潜藏在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之下的观念系统。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使用的文化概念均指“狭义文化”。 在研究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的作用时,应注意文化的如下特征: 一是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文化的存在是以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区域来分布的,当今世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的文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异甚至冲突。“文化形态史学家亨廷顿曾将文化归纳为八大文明,即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日本文明、①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372251383.html,/news/china/20031211/1000047.shtml.

全球性问题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2、讨论全球性问题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这些问题或现象涉及到全球所有国家,而解决问题又非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所能及或能够取得成效。科学地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和坚持“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 关键词:全球性问题当代国际关系影响 当今国际关系的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全球性问题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贫富差距悬殊是全球性现象 富国愈富、穷国愈穷,富人愈富,穷人愈穷,这是当今世界的现实。世界银行《2002/2001年发展报告》中说,在新世纪初,贫困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在世界60亿人口中,有28亿人每天仅靠不足2美元来维持生计,其中12亿人每天靠不足1美元来生活。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最不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640美元下降到90年代初的510美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16.3:1扩大到51.7:1。北方富、南方穷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贫富差距悬殊也是发达国家的一个诱发社会不安定、潜在的社会问题。美国是发达国家中最大的国家,也是发达国家中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26.1%的财富集中在10%的最富有者手中,而10%的最贫穷者只占有1.7%的财富。据报道,欧洲青年人的“攻击性”行为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社会中下层的不断贫困化。 毒品泛滥危及全球 世界毒品形势严峻,并出现一些新的动向,其中最突出的是:全球黑社会组织与毒品集团正以不同形式联手,成为威胁全球的不安定因素;麻醉品渐呈多样化,各种“软毒品”成为毒品消费市场上的“新宠”。据估计,全球吸毒人数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而吸用人工合成毒品的人数增长最快。联合国禁毒署专家说,冰毒将逐步成为21世纪在全球范围内滥用最广泛、蔓延最迅速、危害最严重的毒品品种。毒品的生产、加工、贩卖和消费已形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国际性网络。据联合国禁毒署统计,全世界每年非法洗钱的数额高达1万亿至3万亿美元;其中,每年有3000亿到5000亿美元的黑钱通过一些世界金融中心被合法化。毒品问题跨越国界,并非某一个国家能够独自解决;需要毒品输出国和消费国密切配合。随着国际社会在禁毒领域开展的各项活动的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各国政府协调一致的紧密合作才是彻底解决毒品问题的唯一途径。 民族分裂主义活动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 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民族纠纷骤增,民族冲突加剧。这是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根源,也是影响21世纪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一个重大因素。民族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关系到各国的内部团结和国际局势的稳定。在经济日益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民族分离主义却同这一潮流背道而驰。当前民族分离主义的一个主要倾向是谋求独立。另一值得注意的动向是,当今世界的民族分离主义势力越来越多地利用国际形势于己有利的变化,力求扩大原有事态,谋求国际支持和干预,促使其要求国际化。 政治体制改革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际社会出现了一种对资本主义进行检讨和反思的思潮。为寻求解决欧美发达国家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第三条道路”随之应运而生。“第三条道路”是西方国家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但不走“第三条道路”,出路又在哪里呢?这是当前西方国家面临的最大难题。同时,在国内外因素的推动下,近一、二十年,第三世界许多国家在政治体制上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改革。有些国家恢复和改行多党制,有些国家在一党制的范围内进行某种改革,有些国家准备或实行新的体制。第三世界许多国家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动乱,甚至流血冲突。政治改革是大势所趋,但究竟如何进行,

一战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一战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如今一百年过去,没人会轻易否认“一战”在世界历史当中的地位。然而,当提及中国与一战的关系,或者一战对于中国的影响,则非常容易陷入某种语焉不详。 本报记者李北辰北京报道 在中华民国成立三年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正处于新旧交替之时的中国也被卷入这场战争。如今,一百年过去,没人会轻易否认“一战”在世界历史当中的地位。然而,当提及中国与一战的关系,或者一战对于中国的影响,则非常容易陷入某种语焉不详。在一篇文章中,哈佛大学中国近代史专家柯伟林(William Kirby)甚至如此写道:“尽管我们可以广泛阅读有关一战的著作,仍可能无法得知中国参与其中的事实。” 关于一战与中国的历史,似乎已被拆分成了一些碎片:譬如,袁世凯与“二十一条”,梁启超与巴黎和会,当然还有十几万名几乎已被历史遗忘的在西方的中国劳工……从这些碎片出发,《华夏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试图还原“一战与中国”这一历史课题以本来面目。 在不少人眼中,中国与一战的距离已非常遥远,然而在马勇看来,“过去(历史研究)没有注意到一战在中国政治史、思想史中的重要影响,没有将这个事件纳入中国史的环节。中国当然不是一战重要的一方,但却引发了中国后来的一系列变动,二十世纪甚至直至今日的中国,实际上都还在消化一战的遗产。” 在回答“一战对中国的影响”这一问题时,马勇则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利弊兼有,正面的是唤醒了中国的民族主义,负面的是过分唤醒了民族主义,使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路至此发生了极大分歧。” 中国错过了最佳时机

《华夏时报》:在你看来,当时中国是否错过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佳时机? 马勇:中国确实错过了参加“一战”的最佳时机。当一战爆发时,中国与德国的关系相当不错,与德国敌对的诸国也不错,就是因为不错,使中国无法选择,这一点很像1904年的日俄战争时那样,犹豫不决,不知是应该对德宣战,还是站在德国一边。犹豫中,就让日本占了先机。从当时的情形看,不论德国,还是中国的外交官,都有人提出托管的建议,让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交给中国托管。对于这样的方案,中国政府也不敢直接接受,错过了与德国直接交涉山东权益的机会。中国是在1917年参战的,这个行动如果提前至1914年一战爆发时执行,只要比日本参战早一天,历史就得改写。就没有后来的山东问题,没有五四运动。《华夏时报》: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 马勇:“二十一条”就其本质而言,是日本对德宣战,获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后,找山东权益最原始的主人中国政府“确权”。所谓“山东权益”,就是过去几十年,特别是1898年德国租借胶州湾之后在山东的投资,中国在与德国的协定中,确实让渡了许多方便德国投资、经营的权益。现在,日本、英国打败了在山东的德国,山东权益事实上已经转到了日本手里。但是日本这样的“近代国家”不会满足于事实上的占有,而是需要一纸文书,这就是“二十一条”的由来。袁世凯的中国政府没有抓住时机从德国手里索回山东权益,现在日本人要找中国确权,中国政府理所当然不会顺利接受。而且,日本人在这个时候太肆无忌惮了,没有顾及中国人的感情,在“二十一条”中增加了许多不属于此次山东行动获取的权益,比如南满铁路、蒙古、满洲权益等,这都不属于德国原先的权益。委屈的袁世凯政府借题发挥,抓住日本人的漏洞大做文章,将日本不愿扩散的秘密外交扩散出去,使被动的中国终于赢回一点主动,经过二十多次谈判,日本人提出的“二十一条”原方案作了极大修正,这就是后来的“民四条约”。“民四条约”较“二十一条”有了极大改善,尽管也存在问题。 段祺瑞与梁启超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速,成为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发展的一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都被纳入到一个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与之相伴随的是,国家间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交往也越来越密切,彼此之间的依存关系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国家经济体制,它反映了国际经济关系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也给当前国际关系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 一、协调与合作成为国家关系的主旋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个统一的全球经济系统正在逐步形成。各国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同时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争夺也日趋激烈,争端和摩擦接连不断。而传统经济体制下的零和、输赢规则已为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非零和双输、双赢规则取代,要么一损俱损,要么一荣俱荣。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经济实力多么强大,都不能我行我素。各国,尤其是各大国,在处理相互关系和国际关系时客观要求相互沟通。 二、对南北关系产生双重影响 南北关系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摆脱发达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剥削与控制,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经济全球化对南北关系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首先南北关系长期以来的紧张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过去南方对北方的单向依赖已变成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南北经济交往的规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强。其次,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南方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从消极方面看:(1)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便利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从理论上看,主权让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对等的,而且都可以共享。但是,实际上,发达国家往往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国际规则的便利,单方面冲击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在发生危机时又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增大了发展中国家承担风险的概率。所以,南北关系的实质依然是控制与反控制、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2)扩大了南北两级分化和贫富差距。市

高中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教案(高三历史)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问题导学 一、战争引起革命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一战后,数百万死伤的人和城乡冒着烟雾的废墟,使得广大民众易于接受进行革命和实现社会新秩序的号召。为了模仿布尔什维克革命,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伦敦、巴黎和罗马街头也出现了示威游行。1919年3月22日,威尔逊的密友豪斯上校在日记中写道:“不满的呼声每天都有。人民需要和平。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匈牙利刚刚屈服。我们正坐在一座露天火药库上,总有一天,一颗火星便能将它点燃。” (1)材料一说明一战后的欧洲出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出现? 材料二只有少数几个人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于1918年写下了以下这一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2)材料二中的“非凡预测”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预测”的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当怎样评价一战后“革命与独立的浪潮”?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1918~1919年世界流行性感冒共导致2 200万人失去生命。在欧洲各国,食物的配给量极低,人们的抵抗力极弱,因而死亡的人数也最多。俄国死去40万人,德国有30万人死亡,在伦敦,疾病流行时,一周之内就有1.8万人死去。 战争结束后,德国物价急剧上涨,面包的价格竟然上涨了两倍多。对此,德国人民上街游行,抗议物价上涨。有30多万人参加了这次游行,并进而发展为暴动,上千人被杀,上万人被捕入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痛苦。 材料二奥地利著名小说家茨威格在其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描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考:“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它的暗影大概也蒙住了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可是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 (2)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当时欧洲人的精神状态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请你设计一条以“呼唤和平”为主题的宣传语。

跨国公司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跨国公司:性质和起源 1、跨国公司的性质 跨国公司是里恩索尔1960年4月在卡内基工业大学工业经济学院创立10周年纪念会上第一次提出的。随后,在西方国家的报刊上经常出现“多国公司”、“国际公司”、“宇宙公司”之类的名称。直到1974年,由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做出决议,统一使用“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TNCS)这一名称。名称尽管统一起来,但对跨国公司定义和性质的解释却众说纷纭。因为多数人注重不同的特征来区别跨国公司和国内公司。这些差别反映出不同的分析目的或学术理念。 1)结构是确认跨国公司最普遍的标准。最常用的结构变量是在多国的工商业活动。1983年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发表了题为《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第三次调查》,据此,跨国公司的标准是:第一,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建有经营实体,不管它们采取何种法律形式和在哪个领域从事经营;第二,这种企业在一个中央决策体系下进行经营决策,并制定有共同的政策,这些政策可能反映出跨国企业的共同战略目标;第三,这种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实体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并同其他实体分享资源、信息,同时承担责任。 另一个更严格的结构标准强调跨国公司在国外经营的地域和规模,即一个国家的公司必须至少在国外建立,经营着6个或6个以上的工商业子公司,销售额方面必须超过1亿美元,对外国子公司控股不得低于25%等等。 还有其他结构标准,如有人认为是所有权结构而不是经营结构起决定作用,只要公司的所有权被许多不同国籍的人拥有,那么该公司就是跨国公司,或者,只要公司最高管理人员来自许多国家,而不是主要来自母国,那么该公司就是跨国公司。 2)第二个确认标准是业务。据此标准,如果一个国家的公司绝大部分或相当大部分资源, 或其所有业务都用于国外经营,也就是说,其国外经营对公司有决定性作用,那么该公司就是跨国公司。一般而言,其国外业务至少须占有25%以上的比重,这包括海外投资占总投资额的比重,海外雇员占总雇员数目的比重,国外业务的产值、总销售额、总利润额占总销售额、总利润额的比重等方面的情况。 3)另有研究人员也使用行为标准。据此标准,如果公司从全球角度来计划和活动,强调全球利润而不是国内利润,那么就可以认为它是跨国公司。 从国际政治学的视角看,综合上述三个标准,跨国公司可以理解为:直接拥有或控制着虽然没有完全受控于母公司的决策但必须对之回应的海外子公司的大型工商企业,母公司决策的影响范围并不与国界吻合。 2、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跨国公司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但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的勃兴,应该说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发展起来的。 最初的跨国公司是与早期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相伴而来,但是英国的“家庭资本主义”(family capitalism)却难以为跨国公司的出现提供相应的组织资源。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在美国产生了“管理资本主义”(managerial capitalis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