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与生物有关的诺贝尔奖

历年与生物有关的诺贝尔奖
历年与生物有关的诺贝尔奖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Emil von Behring)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年,德国科学家费雪(Emil Fischer)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Ronald Ross)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丹麦科学家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Ivan Pavlov)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德国科学家科赫(Robert Koch)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Camillo Golgi)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y Cajal)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L.Buchner)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阿方·拉瓦拉(Alphonse Laveran)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Hya Mechaikov)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瑞士科学家柯赫尔(Theodor Kocher)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年,俄国科学家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Allvar gullstrand)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年,法国医生卡雷尔(Alexis Carrel)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3年,法国科学家里歇特(Charles Richet)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4年,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Robert barany)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年,1917年,1918年,(无)1919年,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Jules Bordet)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0年,丹麦科学家克罗格(August Krogh)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1年,(无)

1922年,英国科学家希尔(Archibald V.Hill)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Otto Meyerhof)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3年,加拿大科学家班廷(Frederick G.Banting)、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John Macleod)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4年,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Willem Einthoven)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5年,(无)

1926年,丹麦医生菲比格(Johannes Fibiger)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7年,德国科学家维兰德(Heinrich Wieland)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医生尧雷格(Julius Wagner-Jauregg)因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痹性痴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8年,德国科学家温道斯(Adolf Windaus)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尼科尔(C.J.H.Nicole)因对斑疹伤寒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9年,英国科学家哈登(Arthur Harden)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Hans Yon Euler-Chelpin)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荷兰科学家艾克曼(Christiaan Eijkman)因发现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B1、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Sir Frederick Hopkins)因发现促进生命生长的维生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0年,德国科学家费歇尔(Hans Fischer)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兰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因研究人体血型分类、并发现四种主要血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1年,德国科学家瓦尔堡(Otto Warburg)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及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2年,英国科学家艾德里安(Edgar Adrian)因发现神经元的功能、英国科学家灵顿(Charless Sherrington)因发现中枢神经反射活动的规律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3年,美国科学家摩尔根(Thomas H.Morgan)因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4年,美国科学家迈诺特(George R.Minot)、墨菲(William P.Murphy)、惠普尔(George H Whipple)因发现治疗贫血的肝制剂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35年,德国科学家斯佩曼(Hans Spemann)因发现胚胎的组织效应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6年,英国科学家戴尔(Henry Dale)、德国科学家勒维(Otto Loewi)因发现神经脉冲的化学传递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7年,英国科学家霍沃恩(Walter N.Haworth)因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瑞士科学家卡勒(Paul Karrer)因研究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匈牙利科学家森特哲尔吉(Albert Szent-Gyorgyi)因发现维生素C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8年,德国科学家库恩(Richar Kuhu)因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获诺贝尔化学奖。但因纳粹的阻挠而被迫放弃领奖。

比利时科学家海曼斯(Corneille Heymans)因发现呼吸调节中劲动脉窦和主动脉窦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9年,德国科学家布特南特(Adotf Butenandt)因性激素方面的工作、瑞士科学家卢齐卡(Leopold Ruzicka)因聚甲烯和性激素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布特南特因纳粹的阻挠而被迫放弃领奖。

德国科学家多马克(Gerhard Domagk)因发现磺胺的抗菌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因纳粹的阻挠而放弃。

1940年~1942年,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

1943年,丹麦科学家达姆(Henrik Dam)因发现维生素K、美国科学家多伊西(Edward A Doisy)因研究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4年,美国科学家厄兰格(Joseph Erlanger)、加塞(Herbert S.Gasser)因发现单一神经纤维的高度机能分化而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物理学奖拉比(Isidor Isaac Rabi 1898-1988) 美国研究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5年,芬兰科学家维尔塔宁(Arturi.I.Virtanen)因发明酸化法贮存鲜饲料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弗洛里(Howard Florey)、钱恩(Ernst B.Chain)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4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James Batcheller Sumner)因发现酶结晶、美国科学家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rthrop)、斯坦利(Wendell M.Stanley)因制出酶和病素蛋白质纯结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马勒(Hemnann J.Muller)因发现X射线辐照引起变异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7年,英国科学家罗宾逊(Robert Robinson)因研究生物碱和其他植物制品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科里夫妇(Carl Cori,Gerty Cori)因发现糖代过程中垂体激素对糖原的催化作用、阿根廷科学家何塞(Bernardo Houssay)因研究脑下垂体激素对动物新代作用而共同获得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8年,瑞典科学家蒂塞利乌斯(Arne Tiselius)因研究电泳和吸附分析血清蛋白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科学家米勒(Paul Müller)因合成高效有机杀虫剂DDT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9年,瑞士赫斯(Walter Hess)因发现中脑有调节脏活动的功能、葡萄牙科学家莫尼兹(Egas Moniz)因发现脑白质切除治疗精神病的功效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0年,美国科学家亨奇(Philip S.Hench)因发现可的松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美国科学家肯德尔(Edward C.Kendall)和瑞士科学家莱希斯坦(Tadeus Reichstein)因研究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1年,南非医生蒂勒(Max Theiler)因研究黄热病及其防治方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2年,美国科学家瓦克斯曼(Selman A Waksman)因发现链霉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3年,美国科学家普曼(Fritz Lipmann)因发现辅酶A及其中间代作用、英国科学家克雷布斯(Hans Krebs)因阐明合成尿素的鸟氨酸循环和三羧循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物理学奖塞尔尼克(Frits (Frederik) Zernike 1888-1966) 荷兰发明相位差显微镜

1954年,美国科学家恩德斯(John F.Enders)、韦勒(Thomas H.Weller)、罗宾斯(Frederick C.Robbins)因培养小儿麻痹病毒成功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5年,美国科学家迪维格诺德(Vincent du Vigneaud)因第一次合成多肽激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科学家西奥雷尔(Hugo Theorell)因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

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6年,德国医生福斯曼(Werner Forssmann)、美国医生理查兹(Dickinson W.Richards)、库南德(Andrr F.Cournand)因发明心导管插入术和循环的变化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7年,英国科学家托德(Alexander R.Todd)因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获诺贝尔化学奖。

意大利科学家博韦(Daniel Bovet)因发明抗过敏反应特效药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8年,英国科学家桑格(Fnederick Sanger)因确定胰岛素分子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比德尔(George Beadle)、塔特姆(Edward Tatum)因对化学过程的遗传调节的研究、美国科学家莱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因有关细菌的基因重组和遗传物质结构方面的发现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9年,美国科学家奥乔亚(Severo Ochoa)、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因人工合成核酸并发现其生理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0年,澳大利亚科学家伯特(Frank Macfarlane Burnet)、英国科学家梅达沃(Peter Medawar)因发现并证实动物抗体的获得性免疫耐受性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1年,美国科学家卡尔文(Melvin Calvin)因研究植物光合作用中的化学过程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贝凯西(Geo rg von Békésy)因研究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2年,英国科学家肯德鲁(John C.Kendrew)、佩鲁茨(Max F.Perutz)因研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克里克(Francis Crick)、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美国科学家沃森(James Watson)因发现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3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埃克尔斯(John Eccles)、英国科学家霍奇金(Alan L.Hodgkin)、赫克斯利(Andrew F.Huxley)因研究神经脉冲、神经纤维传递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4年,英国科学家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因用X射线方法研究青霉素和维生素B12等的分子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布洛赫(Konrad Bloch)、德国科学家吕南(Feodor Lynen)因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5年,美国科学家伍德沃德(Robert bruns Woodward)因人工合成类固醇、叶绿素等物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雅各布(Francois Jacob)、利沃夫(AndréLwoff)、莫洛(Jacques Monod)因发现体细胞的规律性活动而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6年,美国科学家哈金斯(Charles B.Huggins)、劳斯(Peyton Rous)因研究治癌原因及其治疗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7年,美国科学家哈特兰(Haldan K Hartline)因研究视觉和视网膜的生理功能、美国科学家沃尔德(George Wald)因研究视觉的心理特别是视色素、瑞典科学家格拉尼特(Ragnar Granit)因发现视网膜的抑制过程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68年,美国科学家霍利(Robert W.Hoolley)、科拉纳(H.Gobind Khorana)、尼伦伯格(Marshall W.Nirenberg)因解释遗传密码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69年,美国科学家德尔布吕克(Max Delbrück)、赫尔希(Alfred D.Hershey)、卢里亚(Salvador E Luria)因研究并发现病毒和病毒病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0年,阿根廷科学家莱格伊尔(Luis Federico Leloir)因发现糖核甙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的生物合成中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阿克塞尔罗德(Julius Axelrod)、英国科学家卡茨(Bernard Katz)、瑞典科学家奥伊勒(Ulf von Euler)因发现神经传递的化学基础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1年,加拿大科学家赫茨伯格(Gerbard Herzberg)因研究分子光谱,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萨瑟兰(Earl W.Sutherland)因在分子水平上阐明激素的作用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2年,美国科学家穆尔(Stanford Moore)、斯坦(William Howard Stein) 、安芬林 (Christian Borhmer Anfinsen,1916-),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埃德尔曼(Gerald M Edelman)、英国科学家波特(Rodney R Porter)因对抗体化学结构的研究而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3年,奥地利科学家弗里施(Karl von Frisch)、洛伦茨(Konrad Lorenz)、英国科学家廷伯根(Nikolaas Tinbergen)因发现动物习性分类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4年,美国科学家克劳德(Albert Claude)因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比利时科学家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因发现溶酶体、美国科学家帕拉德(George E.Palade)因发现核糖核蛋白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5年,英国科学家康福思(John Warcup Cornforth)因研究有机分子和酶催化反

应的立体化学、瑞士科学家普雷洛洛(Vladimir Prelog)因研究有机分子及其反应的立体化学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杜尔贝科(Renato Dulbecco)、特明(Howard M.Temin)、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因研究肿瘤病毒与遗传物质相互关系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6年,美国科学家布卢姆伯格(Baruch S.Blumberg)、盖达塞克(D.Carleton Gajdusek)因研究传染病的起因和传染而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7年,美国科学家耶洛(Rosalyn Yalow)因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法、美国科学家吉耶曼(Roger Guillemin)、沙利(Andrew V.Schally)因合成下丘脑释放因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8年,英国科学家米切尔(Peter Mitchell)因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移过程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科学家阿尔伯(Werner Arber)、美国科学家史密斯(Hamilton O.Smith)、森斯(Daniel Nathans)因发现并应用脱氧核糖核酸的限制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9年,美国科学家科马克(Allan M Cormack)、英国科学家豪斯费尔德(Godfrey N Hounsfield)因发明CT扫描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0年,W.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1932—) 美国人,第一次制备出混合脱氧核糖核酸

P.伯特(Paul Berg,1926-) 美国人,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

桑格 (Frederick Sanger, 1918—) 英国人,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

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贝纳塞拉夫(Baruj Benacerraf)、斯尔(George D.Snell)因创立移植免疫学和免疫遗传学、法国科学家多塞(Jean Dausset)因研究抗原抗体在输血及组织器官移植中的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1年,美国科学家斯佩里(Roger W.Sperry)因研究大脑半球的功能、瑞典科学家维瑟尔(Torsten N.Wiese)、美国科学家休伯尔(David H.Hubel)因研究大脑视神经皮层的功能结构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2年,英国科学家克卢格(Aaron Klng)因以晶体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核酸蛋白复合体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科学家伯格斯特龙(Sune K.Bergstrom)、萨米尔松(Bengt I.Samuelsson)、英国科学家恩(John R Vane)因对前列腺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83年,美国科学家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lintock)因研究玉米的传座因子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4年,美国科学家梅里菲尔德(Bruce Merrifiel)因发明多肽固相合成法,对发明新药物和遗传工程的重大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科学家杰尼(Nieks K.Jerne)、德国科学家科勒(Georges J.f.Kohler)、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César Milstein)因发现生产单克隆抗体的原理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5年,美国科学家布朗(Michael S.Brown)、戈尔茨坦(Joseph L.Goldstein)因在胆固醇新代方面的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6年,美国科学家科恩(Stanley Cohen)因发现了说明细胞发育和分裂过程如何进行的表皮生长因子、意大利科学家利瓦伊·蒙塔尔奇尼(Rita Levi-Montalcini)因发现神经生长因子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物理学奖:鲁斯卡(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1987年,日本科学家利根川进(Susumu Tonegawa)因阐明人体怎样产生抗体抵御疾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8年,德国科学家戴森霍费尔(Johann Deisenhofer)、胡贝尔(Robert Huber)、米歇尔(Hartmut Michel)因第一次阐明膜结合的蛋白质形成的全部细节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布莱克(James W.Black)因制成治疗冠心病的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美国科学家埃利肖(Gertrude B.Elion)、希琴斯(George H.Hitchings)因研制出不损害人的正常细胞的抗癌药物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9年,美国科学家切赫(Thomas R.Cech)、加拿大科学家奥尔特曼(Sidney Altman)因发现核糖核酸催化功能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毕晓普(J.Michael Bishop)、瓦穆斯(Harold E.Varmus)因发现致癌基因是遗传物质,而不是病毒而共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0年,美国医生默里(Joseph E Murray)因成功地完成第一例肾移植手术、美国医生托马斯(E.Donnall Thomas)因开创骨髓移植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1年,德国科学家尔(Erwin Neher)、扎克曼因(Bert Sakmann)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道功能,发展出一种能记录极微弱电流通过单离子道的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2年,美国科学家费希尔(Edmond H.Fischer)、克雷布斯(Edwin G.Krebs)因在逆转蛋白磷酸化作为生物调节机制的发现中作出巨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

1993年,美国科学家穆利斯(K.B.Mullis)因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遗传领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就、加拿大籍英裔科学家史密斯(Michael Smith)因开创“寡聚核甙酸基定点诱变”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罗伯茨(Richard J.Roberts)、美国科学家夏普(Phillip A Sharp)因发现断裂基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4年,美国科学家吉尔曼(Alfred G.Gilman)、罗德贝尔(Martin Rodbell)因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995年,美国科学家易斯(Edward B.Lewis)、维绍斯(Eric F.Wieschaus)、德国科学家福尔哈德(Christiane Nusslein Volhard)因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并利用果蝇作为实验系统,发现了同样适用于高等有机体(包括人)的遗传机理,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996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多尔蒂(Peter C.Doherty)、瑞士科学家青克纳格尔(Rolf M.Zinkernagel)因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997年,美国科学家博耶(P.D.Boyer)、英国科学家沃克尔(John E.Walker)、丹麦科学家斯科(Jens C.Skou)因发现人体细胞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Na+-K+泵),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普鲁西纳(Stanley B.Prusiner)因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并在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998年,美国科学家佛契哥特(Robert F.Furchgott)、伊格纳罗(Louis J. Ignarro)、慕拉德(Ferid Murad)因提出氧化氮通路学说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1999年,(无)

2000年,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Arvid Carlsson)、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奥地利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因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2001年,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Leland H.Hartwell)、英国科学家蒂莫西·亨特(Timothy Hunt)、保罗·纳斯( Paul Nurse)因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手性分子)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现在,像抗生素、消炎药和心脏病药物等,都是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John B.Fenn)、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库尔特·维特里希(Kurt Wüth rich)因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质谱分析的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Sydney Brenner)、约翰·尔斯顿(John E Sulston)、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Robert Horvitz)因选择线虫作为新颖的实验生物模型,找到了对细胞每一个分裂和分化过程进行跟踪的细胞图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Peter Agre)、罗德里克·麦金农(Roderick Mackinnon)因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 https://www.360docs.net/doc/372710644.html,uterbur)、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Sir Peter Mansfield)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Aaron Ciechanover)、阿弗拉姆-赫尔什科(Avram Hershko)和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Irwin Rose),因三人因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 Axel)和琳达·巴克(Linda B.Buck)因在人类嗅觉方面的卓越成就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5年,澳大利亚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因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该细菌对消化溃疡病的致病机理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因为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两名美国人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一名英国人马丁·埃文斯。他们的获奖原因是其在干细胞方面的研究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种技术利用胚胎干细胞,改造老鼠体的特定基因。卡佩基1937年出生在意大利,后获得美国国籍。卡佩基1967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他除了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工作外,还担任犹他大学人类遗传学和生物学教授。卡佩基因在“基因靶向”技术的研究上做出了开创

性工作而成名。

史密斯1925年出生在英国,后获得美国国籍。史密斯1951年获得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如今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工作。他一开始主要进行胰岛素的研究工作,后转入分子生物学领域。在差不多60岁时,他开发出了可关闭活体特定基因的技术。史密斯和卡佩基几乎同时对“基因靶向”技术做出了奠基性贡献,这一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培育出拥有特定变异基因的小鼠。

埃文斯1941年出生在英国,1963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进入伦敦大学学院学习,获得解剖学和胚胎学博士学位。1978年,他返回剑桥大学工作。3年后,他和同事从小鼠胚胎中第一次成功分离出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这为“基因靶向”技术提供了施展本领的空间。如今,埃文斯在英国加的夫大学担任哺乳动物遗传学教授。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德法三科学家分享该奖项。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Harald zur Hausen 因发现人类乳突淋瘤病毒(HPV)导致子宫颈癌而获奖;法国两位科学家,巴斯德研究所病毒学系逆转录病毒感染调控小组的Fran?oise Barré-Sinoussi 和巴黎世界艾滋病研究与预防基金会的Luc Montagnier 因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获奖。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下村修(Osamu Shimomura)、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钱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得该奖项。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Elizabeth H. 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以及杰克?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共同获得该奖项。他们发现了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这种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将引发衰老和癌症。

受精技术领域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罗伯特·爱德华兹小传

罗伯特·爱德华兹现为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被称为“试管婴儿之父”。他1925年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兵役。战后,爱德华兹先后在英国威尔士大学、爱丁堡大学学习生物学,于1955年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其博士毕业论文是有关在实验鼠体培育胚胎的研究。

1958年,爱德华兹进入英国医学研究院,开始在生殖医学领域的研究。从1963年起,爱德华兹开始在剑桥大学供职,并与帕特里克·斯特普托研发出体外受精技术,即试管婴儿技术。基于这一技术,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出生。随后,爱德华兹与斯特普托又共同创立了全球首个体外受精研究中心——伯恩霍尔生殖医学中心。爱德华兹多年来一直担任该中心研究部主任,并同时担任生殖医学领域多个有影响力刊物的主编。

在获得今年诺贝尔奖前,罗伯特·爱德华兹已多项荣誉加身。2001年,这位“试管婴儿之父”获得艾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而这一奖项的得奖者中有一多半获得过诺贝尔奖。

201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巴特勒和卢森堡科学家霍夫曼的获奖理由是因为其在“先天性免疫系统的活性作用方面的发现”,而加拿大科学家斯坦曼则是因为他在“树状细胞及其在适应性免疫系统方面作用的发现”而得奖。

诺贝尔生物学奖历届得主

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历届得主 历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 时间获奖人及国籍获奖原因 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1902年 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 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 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国人)、 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9年 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与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每年于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颁发。诺贝尔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1901年:雅克布斯·范托夫,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亚米尔·费歇尔,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15年:理查德·威尔施泰特,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8年:弗里茨·哈伯对合成氨的研究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1929年:亚瑟·哈登, 汉斯·奥伊勒-克尔平对糖类发酵以及发酵酶研究和探索 1930年:汉斯.费歇尔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 1937年:沃尔·诺曼·霍沃思,保罗·卡勒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以及对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A、B2的研究 1938年:理查德·库恩,对类胡罗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年:阿道夫·弗雷德里希·Johann·布特南特, 利奥波德·Ruzicka 对性激素的研究以及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946年:詹姆士·Batcheller·萨姆纳,约翰·霍华德·那斯罗蒲,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发现了酶可以结晶以及在生产纯酶和病毒蛋白质方面所作的准备工作 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爵士对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阿纳·威廉·考里恩·蒂塞利乌斯对电泳现象的研究和对吸附作用的分析 1955年:文森特·杜·维格诺德对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 1957年:亚历山大·罗伯塔斯·托德男爵研究了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结构 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研究了蛋白质,特别是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诺贝尔奖及生物学发展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一、诺贝尔化学奖与生物化学的发展——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物质基础和阐明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 )(包括酶门科学。科学家深入到生命体的深层结构,探明构成有机体的蛋白质与带有遗传信息的核酸的组成、结构以及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代谢作用。现在,科 学家们已可以从分子的水平上研究和解释生命现象。 在1917) 毕希纳 (1860~德国生物化学家 发酵罐内,酶使麦芽等发酵,生产出啤酒年发现引起发酵的物质是酶,从而把酵母细胞的生命活力与酶的 1897 1907年获奖。化学作用联系起来,建立了酶化学。于

1987) 显微镜下的胰蛋白酶1955) ~诺思罗普 (1891~萨姆纳 (1887 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年分离和提纯了胃蛋白酶、诺斯罗普年首次提纯了酶,19291926萨姆纳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等,他们证明了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于 1946 年获奖。1 / 19 托德 (1907~1997) 酶是由数千个原子组成的非常复杂的化学物质。 英国生物化学家图为一个溶菌酶分子的模型。 首先发现并合成了核苷酸单体,证实其具有遗传特性,他还发现了核苷酸辅酶的结构。于 1957 年获奖。他的研究为揭开生命起源之谜开辟了道路。 康福思(1917~)澳大利亚裔英国化学家 60年代证明酶是一种催化效能很高的生物催化剂,某一种酶只能对某一类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于1975年获奖。他为发展立体化学和阐明生物体内许多

复杂的化学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2 / 19 斯科 (1918~ ) 沃克 (1941~ ) 博耶 (1918~ ) 丹麦生物化学家英国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1957 年斯科发现了钠+、钾+-腺苷三磷酸酶; 1964至1981年博耶、沃克先后发现并阐明了腺苷三磷酸酶合成的基本酶学机制。这一成果发现了人体细胞内负责贮藏和转输能量的“离子传输酶”,从而揭开生命过程中能量转换的奥 秘。三人于1997年获奖。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返回 - 一、诺贝尔化学奖与生物化学的发展——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物质基础和阐明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科学家深入到生命体的深层结构,探明构成有机体的蛋白质(包括酶)与带有遗传信息的核酸的组成、结构以及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代谢作用。现在,科学家们已可以从分子的水平上研究和解释生命现象。 毕希纳 (1860~1917) 德国生物化学家在发酵罐内,酶使麦芽等发酵,生产出啤酒 1897年发现引起发酵的物质是酶,从而把酵母细胞的生命活力与酶的化学作用联系起来,建立了酶化学。于1907年获奖。 萨姆纳 (1887~1955) 诺思罗普(1891~1987) 显微镜下的胰蛋白酶

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萨姆纳1926年首次提纯了酶,诺斯罗普1929年分离和提纯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等,他们证明了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于1946年获奖。

托德 (1907~1997) 酶是由数千个原子组成的非常复杂的化学物质。 英国生物化学家图为一个溶菌酶分子的模型。 首先发现并合成了核苷酸单体,证实其具有遗传特性,他还发现了核苷酸辅酶的结构。于 1957 年获奖。他的研究为揭开生命起源之谜开辟了道路。 康福思(1917~)澳大利亚裔英国化学家 60年代证明酶是一种催化效能很高的生物催化剂,某一种酶只能对某一类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于1975年获奖。他为发展立体化学和阐明生物体内许多复杂的化学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斯科 (1918~ ) 沃克 (1941~ ) 博耶 (1918~ ) 丹麦生物化学家英国化学 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历年与生物有关的诺贝尔奖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Emil von Behring)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年,德国科学家费雪(Emil Fischer)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Ronald Ross)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丹麦科学家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Ivan Pavlov)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德国科学家科赫(Robert Koch)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Camillo Golgi)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y Cajal)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L.Buchner)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阿方·拉瓦拉(Alphonse Laveran)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Hya Mechaikov)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瑞士科学家柯赫尔(Theodor Kocher)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年,俄国科学家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Allvar gullstrand)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年,法国医生卡雷尔(Alexis Carrel)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3年,法国科学家里歇特(Charles Richet)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4年,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Robert barany)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年,1917年,1918年,(无)1919年,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Jules Bordet)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0年,丹麦科学家克罗格(August Krogh)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1年,(无) 1922年,英国科学家希尔(Archibald V.Hill)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Otto Meyerhof)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3年,加拿大科学家班廷(Frederick G.Banting)、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John Macleod)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4年,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Willem Einthoven)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5年,(无) 1926年,丹麦医生菲比格(Johannes Fibiger)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7年,德国科学家维兰德(Heinrich Wieland)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医生尧雷格(Julius Wagner-Jauregg)因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痹性痴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8年,德国科学家温道斯(Adolf Windaus)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尼科尔(C.J.H.Nicole)因对斑疹伤寒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9年,英国科学家哈登(Arthur Harden)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Hans Yon Euler-Chelpin)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荷兰科学家艾克曼(Christiaan Eijkman)因发现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B1、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Sir Frederick Hopkins)因发现促进生命生长的维生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0年,德国科学家费歇尔(Hans Fischer)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兰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因研究人体血型分类、并发现四种主要血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1年,德国科学家瓦尔堡(Otto Warburg)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及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历年诺贝尔生物学奖

1901年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1902年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1905年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C.戈尔季(意大利人) 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P.埃利希(德国人)、 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9年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年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1922年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迈尔霍夫(德 耍?nbsp;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24年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6年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 1927年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1930年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 1931年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C.S.谢林顿 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年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1934年G.R.迈诺特 W.P.墨菲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G.H.惠普尔(美国人) 1935年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1936年H.H.戴尔(英国人) 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37年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1938年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 1939年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1943年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 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944年J.厄兰格 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历届诺贝尔奖

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为细胞化学做出了贡献 科塞尔发现核素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复合物。他小心地水解核酸,得到了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还有些具有糖类性质的物质和磷酸。确定了核酸这个生物大分子的组成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物质在大分子中的比例,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斯托伊德尔(H. Steudel)找到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通过分析,他发现单糖、每种嘌呤或嘧啶碱基、磷酸的比例为1∶1∶1。科塞尔及其同事发现,如果小心地水解核酸,糖基团与含氮的基团是连在一起的。科塞尔还对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有些物种的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则比较松散。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克里克同他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他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结果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以谦逊的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意义:(1)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Matthew Meselson)和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 W. Stahl)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2)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3)它能够说明基因是如何突变的。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通过复制而得到保留。 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诺贝尔奖与生物学的发展- 返回 - 一、诺贝尔化学奖与生物化学的发展——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物质基础和阐明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科学家深入到生命体的深层结构,探明构成有机体的蛋白质(包括酶)与带有遗传信息的核酸的组成、结构以及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代谢作用。现在,科学家们已可以从分子的水平上研究和解释生命现象。 毕希纳 (1860~1917) 德国生物化学家在发酵罐内,酶使麦芽等发酵,生产出啤酒 1897年发现引起发酵的物质是酶,从而把酵母细胞的生命活力与酶的化学作用联系起来,建立了酶化学。于1907年获奖。 萨姆纳 (1887~1955) 诺思罗普 (1891~1987) 显微镜下的胰蛋白酶

美国生物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萨姆纳1926年首次提纯了酶,诺斯罗普1929年分离和提纯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等,他们证明了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于1946年获奖。 托德 (1907~1997) 酶是由数千个原子组成的非常复杂的化学物质。 英国生物化学家图为一个溶菌酶分子的模型。 首先发现并合成了核苷酸单体,证实其具有遗传特性,他还发现了核苷酸辅酶的结构。于 1957 年获奖。他的研究为揭开生命起源之谜开辟了道路。 康福思(1917~)澳大利亚裔英国化学家 60年代证明酶是一种催化效能很高的生物催化剂,某一种酶只能对某一类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于1975年获奖。他为发展立体化学和阐明生物体内许多复杂的化学变化作

出了重要贡献。 斯科 (1918~ ) 沃克 (1941~ ) 博耶 (1918~ ) 丹麦生物化学家英国化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家 1957 年斯科发现了钠+、钾+-腺苷三磷酸酶; 1964至1981年博耶、沃克先后发现并阐明了腺苷三磷酸酶合成的基本酶学机制。这一成果发现了人体细胞内负责贮藏和转输能量的“离子传输酶”,从而揭开生命过程中能量转换的奥秘。三人于1997年获奖。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美国化学家鲍林40年代中期以后提出纤维状蛋白质的螺旋结构,及蛋白质

简述生物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简述生物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1.2006年10月2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Andrew Z Fire)和克雷格·梅洛(Craig Mello),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干扰机制——双链RNA引起基因沉默”。 安德鲁·法尔出生于1959年,美国公民,198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和遗传学教授。 克雷格·梅洛出生于1960年,美国公民,1990年获得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教授。 基因组通过将细胞核内DNA的蛋白质合成指令发送到细胞质的蛋白质合成部位而运作。这些指令通过信使RNA(mRNA)传达。1998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撰文指出,他们自己发现了一种可以降解某一特定基因的mRNA的机制。这种RNA干扰的机理在RNA分子作为双链出现时被激活。双链RNA激活使携带有与双链RNA相同遗传编码的mRNA分子降解的生化机制。当这种mRNA分子消失,相应的基因便会沉默,它所编码的蛋白质也不会合成。RNA干扰发生在植物、动物和人类中,它在调节基因表达、参与病毒感染的防御以及保持跳跃基因的可控性中具有重要作用。RNA干扰已经成为基础科学研究的一项广泛应用的方法,用以研究基因功能,将来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2.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2006年10月4日宣布, 将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 以奖励他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 罗杰·科恩伯格1947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市,他曾经在剑桥的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罗杰科恩伯格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目前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 1974年,他观察到组蛋白H3和H4 在溶液中形成(H3)2(H4) 2形式的四聚体, 同年提出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核小体是由1个组蛋白八聚体和DNA 的200 个碱基对组成,并于1977年对这个染色质模型作出补充,是迄今为止最基本的一种染色质模型。2001年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Kornberg 在实验体系中除去一种碱基,

细胞生物学(诺贝尔奖)及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是关于细胞是动物和植物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学说。它是由德国生物学家马蒂亚斯·雅各布·施莱登(Matthias Jakob Schleiden)和泰奥多尔·施旺(Theodor Schwann)分别在1838年和1839年提出的。然而,其他许多科学家,例如鲁道夫·菲尔绍(Rudolf Virchow)等都有贡献于这一理论。细胞理论已经成为生物学的基础,是细胞功能的最普遍为人接受的解释。 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如下所描述: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 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 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以前存在的活得细胞中产生。 意义 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演化上的共同起源。这一学说的建立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细胞生物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1、1910年—— 德国人A. Kossel(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他首先分离出腺嘌呤、胸腺嘧啶和组氨酸。 2、1955年—— 美国人Vincent Du Vigneaud(迪维格诺德)因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激素而获诺贝尔奖。 3、1961年—— 英国人P. Mitchell (米切尔)因研究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移过程,即提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偶联的化学渗透学说,获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 4、1970年—— 美国人D. Baltimore(巴尔的摩)、R. Dulbecco(杜尔贝科)和H. Temin(特明)因研究肿瘤病毒与遗传物质相互关系时,由于发现在RNA肿瘤病毒中存在以RNA为模板,逆转录生成DNA的逆转录酶,而三人共享197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5、1975年——

诺贝尔奖生物医学类成果

诺贝尔奖生物医学类成果

————————————————————————————————作者: ————————————————————————————————日期:

下面是生理医学奖自1901年颁奖以来的历年得主及其获奖理由: 1、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利用血清疗法治疗白喉。 2、1902年,RonaldRoss(英国)。关于疟疾的研究。 3、1903年,Niels Ryberg Finsen(丹麦)。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4、1904年,巴甫洛夫(俄国)。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5、1905年,R.柯赫(德国)。关于结核方面的研究和发现。 6、1906年,C.高尔基(意大利),桑地牙哥·拉蒙卡哈(Santiago Ramóny Cajal,西班牙)。关于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7、1907年,Charles LouisAlphonse Laveran(法国),发现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8、1908年,Ilya Ilyich Mechnikov(俄国),PaulEhrlich(德国)。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9、1909年,Emil TheodorKocher(瑞士)。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的研究 10、1910年,艾布瑞契·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德国)。关于细胞化学尤其是蛋白质和核酸方面的研究 11、1911年,Allvar Gullstrand(瑞典)。关于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2、1912年,Alexis Carrel(法国。关于血管缝合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 13、1913年,Charles Robert Richet(法国)。关于过敏反应的研究。 14、1914年,Robert Bárány(奥地利。关于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5、1915年-1918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6、1919年,JulesBordet(比利时)。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7、1920年,SchackAugust SteenbergKrogh(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制。 18、1921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19、1922年,ArchibaldVivian Hill(英国),关于肌肉发热方面的研究;Otto FritzMeyerhof(德国),发现肌肉中耗氧与乳酸代谢之间相关性。 20、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Frederick Grant Banting)(加拿大)、JohnJames Richard Macleod(加拿大)。发现胰岛素。 21、1924年,Willem Einthoven(荷兰),发现心电图的机理。 22、1925年,未颁奖,奖金划拨到生理医学奖专门的基金上。 23、1926年,JohannesAndreasGribFibiger(丹麦),发现鼠癌(Spiroptera carcinoma)。 24、1927年,Julius Wagner-Jauregg(奥地利),发现利用接种疟疾原虫治疗麻痹性痴呆症。 25、1928年,Charles Jules Henri Nicolle(法国),关于斑疹伤寒的研究。

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历届诺贝尔奖

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历届 诺贝尔奖 https://www.360docs.net/doc/372710644.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为细胞化学做出了贡献科塞尔发现核素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复合物。他小心地水解核酸,得到了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还有些具有糖类性质的物质和磷酸。确定了核酸这个生物大分子的组成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物质在大分子中的比例,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斯托伊德尔(H. Steudel)找到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通过分析,他发现单糖、每种嘌呤或嘧啶碱基、磷酸的比例为1∶1∶1。科塞尔及其同事发现,如果小心地水解核酸,糖基团与含氮的基团是连在一起的。科塞尔还对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有些物种的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则比较松散。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克里克同他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他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结果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以谦逊的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意义:(1)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Matthew Meselson)和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 W. Stahl)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2)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3)它能够说明基因是如何突变的。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通过复制而得到保留。 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近年生物相关的诺贝尔奖获奖情况

医学奖 2000年,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尔。他们在研究脑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了重要发现 来自瑞典哥德堡大学药理学专业的阿尔维德-卡尔森教授获奖的原因是他发现了多巴胺(一种治疗脑神经的药物)可以作为人脑中的信号传送器,而且这种药物对于人类控制其身体动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研究成果已使人们意识到,患上帕金森症的原因正是人脑某个部位中缺少了多巴胺,而且人类可以很快研制出针对这种疾病的有效药物。 埃里克-坎德尔,来自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生物学和行为学研究中心,他揭示了神经键效能的改进原理,同时还发现了参与其改进过程的分子组成系统,正是由于以上两项成就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2001年,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保罗·纳斯和蒂莫西·亨特。他们发现了导致细胞分裂的关键性调节机制,这一发现为研究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开辟了途径。 2001年利兰·哈特韦尔、保罗·纳斯、蒂莫西·亨特他们识别出了所有真核生物中调节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真核生物包括酵母菌,植物,动物和人。这些基础的发现对细胞生长的所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影响。细胞周期控制的缺陷会导致见于肿瘤细胞中的某种染色体改变。这些发现能让我们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创造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200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他们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 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 200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他们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干扰机制,这一机制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疗法。 2007年马里奥-卡佩奇、马丁-埃文斯、奥利弗-史密斯三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 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而获得这一殊荣的。这些发现导致了一种通常被人们称为“基因打靶”的强大技术。这一国际小组通过使用胚胎干细胞在老鼠身上实现了基因变化。2008年法国和德国的3名科学家因发现导致艾滋病与宫颈癌的病毒分享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ElizabethH.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以及杰克·绍斯塔克(JackW.Szostak)共同获得该奖项。他们发现了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这种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将引发衰老和癌症。 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有“试管婴儿之父”之称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

(高考生物)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发展与中国生物的未来

(生物科技行业)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发展与中国生物 的未来

诺贝尔生物学奖的发展与中国生物的未来 诺贝尔奖是根据19世纪末,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得·诺贝尔(1833~1896)生前的遗愿,以其经营炸药生产和油田所得的巨大财产作为基金而设置的,于1901年开始颁奖,每年一次。诺贝尔奖在最初设立时共分为5个奖项,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三个自然科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奖或医学奖(另设两个奖项是文学奖、和平事业奖)。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个人,都把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视为在科技成就上的最高荣誉,而且还往往把一个国家获得这三个奖的数量的多寡作为衡量这个国家科技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1968年又增设了一项经济学奖,由瑞典国家银行提供奖金,于1969年第一次颁奖。 诺贝尔生物学奖的成立将世界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以下来看下每年生物学奖的设置:历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 时间获奖人及国籍获奖原因 1901年E.A.V.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1902年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1905年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C.戈尔季(意大利人) 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07年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P.埃利希(德国人)、 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1913年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 1914年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9年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年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2年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F.G.班廷(加拿大) 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24年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6年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

历年与生物有关的诺贝尔奖.docx

1901 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 (Emil von Behring) 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 年,德国科学家费雪 (Emil Fischer) 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 (Ronald Ross) 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 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 年,丹麦科学家芬森 (Niels Ryberg Finsen)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 年,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Ivan Pavlov)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 年,德国科学家科赫 (Robert Koch)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 年,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Camillo Golgi) 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yCajal) 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 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阿方·拉瓦拉 (Alphonse Laveran) 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 年,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 (Paul Ehrlich) 因发明“ 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 夫 (Hya Mechaikov) 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 年,瑞士科学家柯赫尔 (Theodor Kocher) 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 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 年,俄国科学家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 年,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 (Allvar gullstrand) 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 年,法国医生卡雷尔 (Alexis Carrel)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 1913 年,法国科学家里歇特 (Charles Richet) 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 医学奖。 1914 年,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Robert barany)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 理学或医学奖。 1915 年,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 年, 1917 年, 1918 年,(无)1919 年,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 (Jules Bordet) 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 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0 年,丹麦科学家克罗格 (August Krogh) 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生 理学或医学奖。 1921 年,(无) 1922 年,英国科学家希尔 (Archibald 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 (Otto Meyerhof) 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3 年,加拿大科学家班廷(Frederick、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John Macleod) 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4 年,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Willem Einthoven) 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 1925年,(无) 1926年,丹麦医生菲比格 (Johannes Fibiger)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7年,德国科学家维兰德 (Heinrich Wieland) 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医生尧雷格 (Julius Wagner-Jauregg) 因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痹性痴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8年,德国科学家温道斯 (Adolf Windaus)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尼科尔因对斑疹伤寒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奖。 1929 年,英国科学家哈登 (Arthur Harden) 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Hans Yon Euler-Chelpin)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 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荷兰科学家艾克曼 (Christiaan Eijkman)因发现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 B1、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Sir Frederick Hopkins)因发现促进生命生长的维生 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0 年,德国科学家费歇尔 (Hans Fischer) 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 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兰斯坦纳 (Karl Landsteiner) 因研究人体血型分类、并 发现四种主要血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1 年,德国科学家瓦尔堡 (Otto Warburg) 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及作用获诺贝尔生 理学或医学奖。 1932 年,英国科学家艾德里安(Edgar Adrian) 因发现神经元的功能、英国科学家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