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历年案例05-15及补充

学前心理学历年案例05-15及补充
学前心理学历年案例05-15及补充

学前心理学历年案例

【200504】

27.兰兰是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一天她拿起纸和笔画画,画之前她自言自语地说:“我想画小猫

咪”。先画了猫头、猫耳朵,再画猫眼。然后画了条线,说这是草地,在上面画了绿草小花,接着又画了只兔子。边画边说:“哎呀,不像不像!像什么呀?像小火车”。这时她又突然想起来:“小猫还没嘴呢!也没画胡子”。于是又画了起来。

请认真阅读、分析上述案例,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兰兰的画画行为,说明了幼儿想像的一个什么特点?为什么?

(2)说明如何培养幼儿的有意想像。

【200507】

28.卓尔的母亲是下岗女工,她很重视对卓尔的教育,在卓尔刚会说话时就教他数数和认字,但让母亲难堪的是: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母亲要卓尔拿两个橘子,卓尔却拿了三个,卓尔的母亲开始担心卓尔的聪明程度。

试问卓尔母亲的担心有道理吗?你能为卓尔的母亲提出哪些建议?

【200604】

27.强强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无论参加什么活动,他都十分积极主动,精力旺盛。强强平时做事很急,想干什么就立即行动,想要的东西也必须马上得到,否则会坐立不安。强强做事有闯劲,但时常马马虎虎。强强待人大方,热情直率,爱打抱不平。他喜欢别人听从他的支配,否则便大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事后虽也后悔,但到时总是难以克制。

(1)根据强强的上述行为表现,你认为他基本上属于什么气质类型?为什么?(6分)

(2)谈谈应如何根据幼儿4种不同的气质类型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8分)

28.在我国南方农村过去以“木桶育儿”,常见的具体方式是:6—7个月的婴儿被养育在上口小、下口大的木桶里,木桶的下半部用带孔的板隔开,下面放着炭火盆为婴儿取暖。孩子每天要在桶内放6—8个小时,只在喂奶和睡眠时抱出,木桶育儿要持续到2岁以后。这样育儿方式会影响婴儿动作、认知、社会性发展吗?并加以分析。

【200704】

27.威威今年6岁,是家中唯一的“宝宝”,聪明可爱。由于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娇宠,快上小学了,还样样事情依赖别人的照料;他想要某样东西,大人非给不可,否则就大哭大闹,不达目的不肯罢休;有好吃好玩的,只想自己一人独占,从不考虑别人;和别的小朋友相处时,也喜欢自己说了算,经常和小朋友们发生冲突……

(1)类似威威这样的独生子女为数不少,请结合威威的上述行为表现和相关研究,说明学前期独生

子女社会性中的突出问题。

(2)联系实际,分析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200707】

27.龙龙是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一天他得意地对爸爸说:“爸爸,我知道2加3等于5。”爸爸很高兴,问:“你怎么知道的?”龙龙说:“老师告诉我们的。”爸爸再问:“3加2等于多少?”龙龙摇摇头说:“老师没有说。”

(1)请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来分析龙龙的表现;

(2)你认为应怎样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7.小王是某幼儿园小班教师,刚工作不久就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可令她苦恼的是,在组织班里活动时,她发现小朋友们很难集中注意,教室里一有响动,他们就会分心,无论是听故事、画画还是看图书,也只能专心几分钟。这样一来,小王老师事先设计好的教育方案往往不能得以有效实施,为此,她很着急……

请你:(1)就此案例结合幼儿注意发展特征,帮助小王老师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2)联系实际谈谈要提高幼儿教育和活动效果,老师在教学活动组织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200807】

27.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曾说过:“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试析:

(1)上述两段话各自所代表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派别是什么?

(2)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具体有哪些?请结合事例分析说明。

【200904】

27.小班幼儿莉莉的妈妈是个善于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母亲。一天,莉莉跟着妈妈逛商店时看到一个玩具要妈妈买,妈妈认为这与家里已有的一个玩具很类似,便不想给她买,可莉莉又哭又闹,一定要买这个玩具。这时,莉莉妈妈略一沉思,便对莉莉说:“莉莉,走,咱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看看有没有比这更好的玩具。”说完便领着孩子迅速离开了原地,接着就给孩子讲故事、做游戏,一起唱歌……莉莉很快就沉浸在妈妈所引发的欢乐的情绪中。

请根据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有关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1)莉莉妈妈所采用的是哪种帮助幼儿控制情绪的方法?

(2)联系实际说明成人帮助幼儿控制情绪的另几种方法

28.认识三角形、长方形时,采用让幼儿边观察边触摸边说出边角的方法,和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边角的方法,哪一种方法会更有利于幼儿辨识和记忆?并运用心理学原理加以分析说明。

【201004】

27.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很多年轻父母工作都十分繁忙,或经常外出工作,所以,有的父母就把孩子长期托付给家中老人或其他亲属抚养;有的父母则干脆把孩子送到全托幼儿园。其中,第一种现象在当前我国农村尤为突出。这样使得很多学前儿童不能经常与其父母见面,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亲子关系越来越淡漠……

请您结合案例,分析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并谈谈如何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良

好的依恋。

【201007】

27.5岁的成成在看动画片时,往往能看上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而不分散注意力;但当他看图书时,相比时间就短了很多,请从影响儿童意志行动发展因素的角度分析:

(1)造成这一差异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你准备怎样帮助成成提高动作和意志动作的水平?

27.1970年,美国加州曾发现一名情况特殊的3岁女孩基尼。之前,她一直被隔离在一个小房间里,平时没有人和她说话,每天只是由其哥哥匆匆地、沉默地供给她食物。当基尼被发现时,已严重营养不良,不知如何咀嚼,安静得令人害怕,最初几个月的智商只相当于1岁正常儿童……

请回答是什么因素导致基尼的这种状况,并结合案例或实际,分析此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

【201107】

28.对斜坡上皮球滚落下来的原因,3-4岁的儿童可能更多认为是“(皮球)站不稳,没有脚。”5-6岁的儿童会说“皮球是圆的,它要滚。”

试分析这一现象说明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什么趋势?并就此现象,分析教师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对5-6岁儿童进行教育活动。

【201204】

27. 浩浩和圆圆同是某幼儿园中班小朋友。浩浩特别喜欢搭积木和玩“奥特曼”游戏;圆圆则十

分喜欢玩“娃娃家”、开“医院”,还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表演游戏。可是,他们所在的幼儿园却为幼儿开设了各种兴趣班和特色班,并要求他们尽可能多地参加。这样,浩浩和圆圆等幼儿就很少有时间进行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了。在家里,他们的父母也不太主张他们玩游戏,认为儿童做游戏纯粹就是玩,是浪费时间。于是,弹钢琴、学古诗、学珠心算、练跆拳道等等活动便充斥着他们的业余生活……

(1)请问:浩浩和圆圆父母与老师的这种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2)联系案例或实际,分析游戏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27.李老师是位新老师,今天她要为中班的小朋友组织一个语言活动“春姑娘来了”,为此她做了精心的准备:配图、故事磁带、表演用的头饰……可是活动开展得并不顺利,当她问小朋友在图上都看到了什么时,有的小朋友说看到了树,有的小朋友说看到了蝴蝶,有的小朋友说看到了河,还有的小朋友说看到了小熊……而当李老师说是春姑娘来了时,很多小朋友都一脸茫然。

(1)请根据所学心理学知识,从儿童理解能力发展的角度帮助李老师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2)如果你是李老师,你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201304】

27.冬冬是一名活泼开朗的幼儿,尤其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游戏、玩耍,从小伙伴那里学会了许多本领。可是冬冬的妈妈非常疼爱、关心他,特别害怕冬冬在与别的小朋友交往时受欺负,或者担心冬冬被别的小朋友的某些不良行为或习惯影响而形成一些坏毛病。因此,她很少让冬冬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在幼儿园里,冬冬的老师也担心幼儿之间的频繁交往容易导致活动室过于吵闹,不利于维持班级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也不利于幼儿自制力的培养。于是,“少说话”、“闭上你的小嘴”、“保持安静”等要求常挂在老师的嘴上。在这种要求下,小朋友们平时甚至连走路、喝水、上卫生间都必须是静悄悄的,生怕发出一点“噪声”而遭致老师的批评……

(1)请问:冬冬妈妈和老师的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2)请结合以上案例或联系实际谈谈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

【201307】

27.乐乐是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一天老师请小朋友给大家讲故事,乐乐第一个举手。开始讲故事了,站在上面的乐乐讲得绘声绘色,下面的小朋友也听得非常入迷,可仔细听听,却又不知道乐乐在说些什么。

(1)上面的案例反映了该年龄段儿童想像的什么特点?儿童想像的发展有什么趋势?

(2)请你谈一谈应如何促进儿童想像的发展?

【201404】

28.平平每次说话总是:“我,我……”,并伴随多余的动作,请找出平平口吃发生的可能原因,并提出纠正的方法。

【201410】

27.4岁的明明,因为想吃巧克力而爸爸不同意,于是大哭大闹起来。这时,爸爸不急不躁地拿

来一个杯子,对明明说:“我们正缺水呢,看这里这么多的泪水,快接上些吧。”刚才还哭闹的

明明此时却被逗乐了。

请问:(1)明明爸爸用的什么方法,达到调控儿童情绪的目的的?

(2)在儿童的情绪培养中,还有哪些方法可帮助儿童调控自己的情绪? 举例说明。

[201504] . 方老师是小班的幼儿园老师, 她观察小朋友们玩游戏, 发现娃娃家里的“妈妈”只是手里抱

着“小孩”不停地做拍打的动作; 建筑区里的小朋友只是重复地把积木搭高, 推倒, 再搭高,

再推倒…。看到这些, 方老师陷入沉思之中…

(

1 ) 请根据所学心理学知识, 帮助方老师分析小班幼儿想像的表现及原因。

(

2 ) 如果你是方老师, 你要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心理发展?

案例:

1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1)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2)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2 .幼儿在想象中常常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某个成分,例如,画一个小孩放风筝,往往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甚至超出身体的长度.幼儿说话也喜欢夸张,例如:"我家花开得可大了,象桌子一样大".结合以上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幼儿想象夸张的原因.

答:1)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夸张,

2)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认知水平的限制,例如,幼儿在画一个小孩放风筝时,由于记忆中的形象较贫乏,对事物的特征掌握不完全,只感知到其中某些突出的特点,即用手放风筝,因此手就画得很长. ②情绪对想象的影响.自己喜欢的事物往往画得很大. ③.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放风筝的小孩的手给画得很长的原因也可能是受表现力的局限使画面与事实不符。

3 四、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10分)

平平看到老师在倒水:老师把一个矮而宽的杯子里的水,倒入另一个高而窄的杯子中,平平就认为水变多了,因为水看起来“长”了。有一次,她想帮妈妈洗鞋子,就把鞋子放入盆中,用刷子刷起来,却没有放水和擦肥皂。

请根据有关幼儿思维特点的原理,对此例作出分析。(06.4)

答:1)这种现象表明了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并派生出片面性的特点。

2)他之所以回答前面的问题说水变多了,是因为他在解决问题中常常只是照顾到事物的一个维度(因为水看起来“长”了),而不能同时兼顾到两个维度,不能把握高矮与宽窄两个维度的相互联系。(分析综合水平较低)

3)他想帮妈妈洗鞋子,就把鞋子放入盆中,用刷子刷起来,却没有放水和擦肥皂。这就是因为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幼儿思维的片面性常常使幼儿“好心办坏事”。(参见P189)

4 佳佳今年4岁,是个非常听话的小女孩。可是有一天吃午饭时,由于心爱的小狗不见了,佳佳哭了很久。起初妈妈还耐心地劝她,可后来妈妈有些不耐烦了,就说:“你再哭,小狗就永远也不回来了!”佳佳一听,越哭越凶,使平时一向认为佳佳是个乖女孩的妈妈觉得无法理解了。

请根据这一案例分析幼儿理解的特点。(03.4)

答:1)这一案例说明了幼儿理解的一个特点:儿童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常常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理解。

2)案例中的佳佳由于心爱的小狗不见了,而哭了很久。所以当妈妈耐心地劝她后并表示了不耐烦的说法后反而越哭越凶。这正是体现了儿童对对事物的理解的情绪性。

3)妈妈的不耐烦说法是没有考虑到佳佳对对事物的理解受失去小狗后的难过情绪影响,所以会觉得难以理解了。

5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里有六个苹果,我们两个人分,两个人要一样多,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苹果"。但是他不会回答:"3+3等于几"这样的问题。家长感到很奇怪。在大人看来,前者属于除法题,后者是加法,为什么幼儿会回答前者而不会回答后者?请你分析一下原因。

答:1)这种现象表明了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

2)他不是通过算术公式来解决问题的,他之所以能回答前面的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在他心中形成了直观的形象,而后一个题目仅仅是抽象的公式。

6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的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时,总是用手做出“卷”的动作,说到“大象把狼扔到河里去”,又用手做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议的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

(2)根据该特点,教师该如何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材P45 P177- 178 P186-187

答:1)案例体现了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头脑中的具体形象和动作来思维。

2)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合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多采用具体形象的教具、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作等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让儿童根据老师的语言描述作出相应的动作,一边做动作一遍思考想像,帮助儿童理解领会教学内容。

7 3岁的小明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妈妈一个劲地向他解释睡觉前不能吃糖的道理,小明就用高8度的嗓门哭起来,.妈妈生气地说: "再哭,我打你",小明不但没有停止哭叫,反而情绪更加激动,干脆在床上打起了滚请你分析一下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

答:引导儿童控制情绪的方法有:

1.转移法。对于小明睡觉前想吃糖的不合理要求,可以通过转移他的注意力的方法,儿童的注意力是容易转移的;

2.冷却法。孩子情绪十分激动时,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方法,孩子自己慢慢地会停止哭叫。3.消退法。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消退法。小明妈妈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无异于火上加油。使孩子的情绪更加激化.

8 幼儿玩开汽车的游戏时,往往陶醉于开汽车这个过程,他实际上不追求"汽车"真正地开动,请你用幼儿行动的目的与动机之间的关系的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答:1)幼儿行动的动机往往是直接动机,动机与目的往往是一致的。尤其在游戏活动中,动机和目的的关系,是直接一致的关系。

2)在开汽车这一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动机是为了游戏,他要以他就不追求"汽车"真正地开动了。

9、小南今年5岁,已经上大班了。妈妈对他总是百依百顺,爸爸对他却非常粗暴。虽然家里的玩具很多,但在幼儿园里,小南看到别人玩什么,他就要什么。因此,经常和小朋友打架。一开始,幼儿园老师非常严厉地批评他,但他仍我行我素,久而久之,谁也不高兴去管他。妈妈开始为这事感到烦恼。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小南行为的特点及其成因。(04.4)

答:1)小南行为的特点:小南的社会性发展上的存在问题:任性、自我中心,自私(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抗诱惑力较差,(意志与行为特点)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自我意识特点)

2)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因素,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存在不一致问题,母亲的溺爱与父亲的

粗暴,妈妈对他总是百依百顺,使其养成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特点;抗诱惑力较差,(意志特点)爸爸对他却非常粗暴,导致其对老师的严厉批评也无所谓,教师也失去了耐心,父亲的严厉控制导致其情绪受压抑,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小南的性格特征:活泼好动是儿童天性,模仿性强,(学习性)。

10、张老师教小朋友学古诗,她教孩子们学宋朝朱熹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张老师觉得诗中包含了很深的道理。结果,小朋友们不是东张西望,就是吵吵闹闹,不愿学习。

(提示:请用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的原理进行分析) (02.10)

答:1原理:1)、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主要是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主观因素包括: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

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心理状态等

2)、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

它表现为新的需要与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之间的矛盾。,它表现为新的需要与旧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之间的矛盾。儿童的心理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螺旋式上升,不断发展

2、分析:张老师要考虑到儿童主观的能动性;

11、幼儿园开学了,小(三)班的一名小朋友上课时不是坐不住,就是随便说话,乱动别的小朋友;午休时,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就他自己怎么也不去睡,非要去玩玩具,这样一来,别的小朋友也不想睡觉,也想去玩玩具。王老师看到这一情况后,就对所有小朋友说:“谁能先躺倒床上睡10分钟,谁就可以先玩玩具,谁今天中午不睡觉,下午谁就不能玩玩具。”这时,小朋友都迅速的跑道自己的床上安静的躺下了。

这是在幼儿园教学中经常遇见的问题,试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这位幼儿教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①幼儿园老师采用的是斯金纳的操作学习论。(2分)

②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3分)

③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它们的结果都是增加反应概率.(3分)

④“谁能先躺倒床上睡10分钟,谁就可以先玩玩具”采用的是积极强化;“谁今天中午不睡觉,下午谁就不能玩玩具”采用的是消极强化。(2分

12、5岁的小强在幼儿园经常为了抢夺玩具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对小朋友有拳打脚踢等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其他人都躲着他,很不受小朋友欢迎。请你分析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答: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大致有:1.父母的惩罚;2.榜样。攻击性的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3.强化。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另外,同学之间也会学会攻击性行为;4.挫折。研究认为,一个受挫折的孩子很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对于小强的攻击性行为,应认真查找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学前心理学》期末试卷A卷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姓名: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学习中心: 成绩: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 1、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答: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顺序发展的。?由近及远儿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如上肢动作的发展顺序是:肩头和上臂一肘、腕、手一手指。?由粗到细?即由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发展到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发展由无目的地乱“抓”,发展到有目的地“抓”,进一步又发展到由拇指、食指合作的“拿”。这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一下完成不了那么多的神经协调,虽然细节上有差别,但是总是上就是这个情况,一般越早的能够玩成上面的那些步骤的孩子生长发育是比较快得,智力也一般比较高。 2、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答:(1)、儿童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主题不稳定。(2)、想象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3)、想象活动只需过程,不在意结果。(4)、想象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答(1)往往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的自我评价会逐渐客观,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低有关

二、论述题(共25分) 。 试论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答:1.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1)从不齐全到齐全。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 4.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五、论述题 现在有的父母让很小的孩子参加许多学习班(比如:书法、舞蹈、乐器等),请你根据格赛尔的“成熟-学习”说对这一现象进行评价。 (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赛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并认为成熟更为重要。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用很小,只有当儿童内在的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能起作用 (2)根据儿童发展的特征,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各种游戏会对儿童的智力和社会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这方面的时间却被没有效果的学习班所侵占,非常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为了取得最好的效果,我们应该遵从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格赛尔的忠告: A、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 B、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 C、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而应让你和你的孩子一起体会每一阶段的乐趣。 D、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 六、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孩子的言行举止说明:孩子正处于心理的高速发展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比如,提出“星星为什么还眨眼睛”、“月亮为什么不睡觉”,说明思维的发展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象的发生,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进行了延伸、扩展。 “不听话”说明孩子最初的独立性的出现;“故意用手捡米粒放进嘴里”说明孩子动作技能的发展,对新的动作产生了兴趣。会说“妈妈辛苦了”,说明儿童已开始使用抽象的词语,但还经常需要和具体活动联系在一起。 (2)这个时期,幼儿教育应注意: ①保护孩子的探究精神,但要和重视安全结合起来。 ②对于孩子“反抗期”的执拗,要注意因势利导,不要养成任性的性格,同时又不能耻笑、威胁孩子。2、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曾说过:“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有一句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试析: (1)上述两段话各自所代表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派别是什么? (2)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具体有哪些?请结合事例分析说明。 1、霍尔代表遗传决定论;华生代表环境决定论 2、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具体有: 1)遗传的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②遗传素质为儿童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2)生理成熟的作用: ①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 ②每个幼儿生理成熟的水平或状态,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3)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①环境和教育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②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 ③环境和教育制约心理发展的速度、方向和水平 4)实践活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5)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

简答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及关系。 答:(一)稳定性 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 1.儿童脑的发育就是有稳定顺序与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就是有次序的; 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就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 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与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三)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就是相对的。 2.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征及具体表现。 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与引导。 有如下表现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 2.幼儿的有意注意就是在外界环境,特别就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 4.幼儿的有意注意就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3.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4.简述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1、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所依靠的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2、1岁后,随着语言的萌芽与发展,知觉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 3、1岁多的孩子,常常按照某个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辨认物体。 4、随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5.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应用的感知觉规律及涵义。 一、适应现象 1.感觉就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与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分先后对比与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与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 6.学前儿童感知与发展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三、掌握知觉标准与观察力发展阶段 7.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般趋势就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 具体表现在: 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8.在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发展过程中,动作与语言对思维活动的作用的变化分为哪三个阶段?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课件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 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 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P43)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P26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P68) 答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 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P73)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

学前心理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学前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解析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学前儿童心理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成熟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A.霍尔 B.华生 C.盖塞尔 D.施太伦 2.当物体触及新生儿手掌心时,他会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反射属于() A.莫罗反射 B.达尔文反射 C.巴布金反射 D.巴宾斯基反射 3.人们吃过糖以后再吃桔子,会感到桔子很酸,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适应 B.相继对比 C.同时对比 D.感觉相互作用 4.“绘人测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属于() A.观察法 B.访谈法 C.作品分析法 D.实验法 5.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是() A.亲社会行为 B.攻击行为 C.合作行为 D.性别角色行为 6.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7.认为儿童智力最初是混沌不明晰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种理论属于() A.智力分化论 B.智力复合论 C.智力内容变化论 D.智力多元论 8.儿童积极说话发展的阶段指() A.1~1岁半 B.1岁半~2、3岁 C.2、3~4、5岁 D.4、5~6、7岁 9.在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作用的变化规律是() A.动作的作用由小到大,语言的作用由大到小 B.动作的作用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由小到大 C.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大到小 D.动作和语言的作用均由小到大 10.儿童想像的萌芽是在()

学前心理学精彩试题[1]

学前心理学试题(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 A.0—1岁 B.1—2岁 C.2—3岁 D.3—6岁 2.幼儿的行为动机常表现为( ) A.内部动机 B.间接动机 C.直接动机 D.远景动机 3.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任务,自觉地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这说明他们观察的( ) A.持续性延长 B.目的性加强 C.细致性增加 D.概括性提高 4.“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 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5.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即( ) A.愉快与惊奇 B.愉快与悲伤 C.愉快与厌恶 D.愉快与不愉快 6.属于儿童道德范畴的社会性内容是( ) A.亲子关系 B.亲社会行为 C.同伴关系 D.性别角色行为 7.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 A.无意想像 B.有意想像 C.再造想像 D.幻想 8.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4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概念或象征性阶段 C.直觉思维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9.某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一直认真地、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10.儿童从出生至3个月处于前言语的( ) A.简单发音阶段 B.连续音节阶段 C.学话萌芽阶段 D.复杂发音阶段 11.学前儿童行动过程中,体现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最主要指标是( ) A.有意性 B.目的性 C.计划性 D.坚持性 12.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的( ) A.第二语言 B.书面语言 C.口头语言 D.对话语言 13.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 A.发展的连续性 B.发展的整体性 C.发展的不均衡性 D.发展的高速度 14.属于性格特点的是( ) A.动力性 B.遗传性 C.惯常的行为方式 D.对刺激的反应强度 1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一定年龄阶段”是( )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案例题 新 优质文档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案例题 简答 1.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研究时尤其应注意贯彻那些原则?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具体有哪些方法? 3.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有哪些? 4.注意对幼小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5.常见的记忆策略包括那几点? 6.表征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7.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迁移,表现为哪些特点? 8.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 9.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0.意志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1.分析个性开始形成(发生)的几个主要标志。 12.从哪几个角度分析学前儿童的能力? 1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4.什么是依恋以及依恋的特点? 15.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16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几方面? 17、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上? 18、3-6岁儿童记忆发展特点是什么? 19、儿童思维发展的方式有哪些? 20、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概念及其主要表现? 21、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是指什么?

22什么是实验室实验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23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是如何表现的。 24 儿童在学前期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25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 26简述弗洛伊德的学前年龄的人格发展理论? 27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包括哪些阶段 28幼儿想象发展的趋势 29 成人在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30教育是否属于社会因素?它的特殊性是? 案例 1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2 金鱼!它总是摇头晃脑 3 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 4 抓蜗牛,吃饭特别快。 5 神童”方仲永 6 优异成绩与注意力 7 小班穿错鞋 8 对广告词熟记于心 9智力超常班招生新生 10和其他小朋友玩自己玩。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 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 特征是什么? 答:)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 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正确做法: 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 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 会正确的方法。 ()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 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 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 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 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 、无意注意为主:)——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 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 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 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 率的提高。 (教材)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 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 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 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 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分)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 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案例题

简答 1.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研究时尤其应注意贯彻那些原则?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具体有哪些方法? 3.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有哪些? 4.注意对幼小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5.常见的记忆策略包括那几点? 6.表征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7.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迁移,表现为哪些特点? 8.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 9.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0.意志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1.分析个性开始形成(发生)的几个主要标志。 12.从哪几个角度分析学前儿童的能力? 1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4.什么是依恋以及依恋的特点? 15.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16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几方面? 17、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上? 18、3-6岁儿童记忆发展特点是什么? 19、儿童思维发展的方式有 哪些? 20、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概念及其主要表现? 21、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是指什么? 22什么是实验室实验法? 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23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 趋势是如何表现的。 24 儿童在学前期第一信号 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的 关系 25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 展的主要阶段 26简述弗洛伊德的学前年 龄的人格发展理论? 27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 包括哪些阶段 28幼儿想象发展的趋势 29 成人在幼儿有意注意的 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什 么? 30教育是否属于社会因 素?它的特殊性是? 案例 1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 切 2 金鱼!它总是摇头晃脑 3 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 事 4 抓蜗牛,吃饭特别快。 5 神童”方仲永 6 优异成绩与注意力 7 小班穿错鞋 8 对广告词熟记于心 9智力超常班招生新生 10和其他小朋友玩自己玩。 论述题 1.试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 务和意义? 2.试述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 发展中的作用? 3. 试述幼儿对事物的理解 的发展趋势? 4.试述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 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5. 试述如何看幼儿意志行 动的发展? 6.试述学前儿童智力与非智 力因素的关系? 7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趋势。 8.试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 客观因素? 9.试述如何正确认识影响学 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 观因素的互相作用? 10.试述埃里克森对人格发 展阶段的基本观点。 11 试述幼儿教师应如何感 知觉规律组织教育教学 活动? 12 试说明思维的发展对学 前儿童心理的意义。 13.试具体说明幼儿自我评 价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14 运用实验室试验法研究 幼儿心理时,应该注意 什么问题 15 遗传因素和生物因素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有哪 些影响? 16社会因素对学前儿童心 理发展有哪些影响 17 试论正确理解儿童心理 发展年龄特征的必要性 19 试述学前儿童思维基本 过程的发展情况。 20结合词汇发展特点如何 促进儿童词汇的发展? 三、简答题 1.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 特点,研究时尤其应注意贯 彻那些原则?1客观性原 则:(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 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 客观条件。(2)任何结论都 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 据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 原则.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具体有 哪些方法?答案:1观察法 2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 法)3测验法4间接观察法 (调查访问法,问卷法)5 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3.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 阶段有哪些?答案:学前儿 童感知的发展,大致可分为 以下几个阶段。(一)原始 的感知阶段。儿童最初的感 知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二) 从知觉的概括向定向思维 的概括过渡阶段。初生后的 一年,知觉的恒常性——知 觉的概括,在婴儿认识事物 的活动中起主要作用。(三) 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 阶段。3岁以后,儿童对物 体的感知,渐渐和有关概念 联系起来。 4.注意对幼小儿童的心理发 展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 第一、注意使儿童从环境中 接受更多的信息。环境中各 种各样的事物构成一个源 源不尽的信息流,不断地出 现在儿童周围,但是儿童对 其中的信息接受的情况大 有不同。注意使儿童捕捉到 更多的信息。第二、注意使 儿童能够发觉环境的变化, 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 动作,并为应付外来刺激准 备新的动作,把精力集中于 新的情况。 5.常见的记忆策略包括那几 点?答案:1.反复背诵或自 我陈述。年龄较大的幼儿, 在识记过程中反复背诵以 避免遗忘。有时,边识记边 自言自语的说出记忆材料 的名称或内容。2.使记忆材 料系统化。幼儿中期以后, 能够在记忆过程中自动对 记忆此案料加以整理,包括 归类,联想等等。3.间接地 意义识记。年龄越大的幼 儿,还能够对记忆材料进行 精心思考,找出材料的组成 规律,以帮助记忆。 6.表征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中的主要作用?答案:1内 化作用。内化是人类心理活 动的特点。内化是指外部动 作向头脑内部转变的过程。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都是 要依靠各种形式的外部动 作。在内化过程中,表征起 着重要作用。2过渡作用。 表征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 的中间环节。儿童在感知的 基础上,通过表征活动才可 能产生思维。 7.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 是记忆材料的迁移,表现为 哪些特点?答案:1记忆表 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2岁 儿童的想象,几乎完全重复 曾经感知过的情景,只不过 是在新的情景下的表现。2 简单的相似联想。最初的想 象是依靠事物外部的相似 性把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 起的。3没有情节的组合。 最初的想象只是一种简单 的代替,以一物代替另一 物。 8.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 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 造性想象发展。表现在哪几 个方面?答案:一、从想象 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 有意性。二、从想象的单纯 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再造 性。三、从想象的极大夸张 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 性。 9.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表现 在哪几个方面?答案:一、 思维方式的变化:1. 直观行 动思维;2. 具体形象思维; 3. 抽象逻辑思维二、思维工 具的变化:1.思维活动主要 依靠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 动的总结;2.语言伴随动作 进行 3.思维主要依靠语言 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 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 用。三、思维活动的变化; 四、思维内容的变化。 10.意志发展对学前儿童心 理发展的意义?答案:一、 意志的发生发展使学前儿 童认识过程中的有意性发 生和加强。二、意志的发生 发展使学前儿童对心理活 动的支配调节能力提高。 三、意志的发生发展促进学 前儿童心理活动系统的形 成。

学前心理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幼儿教育现象 目标: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所给出的案例。 理论:心理学和教育学 分析步骤: 1、读题,看清楚案例的问题是什么。 2、根据问题,找出题中做的对或不对的地方。 3、回想与题目中相关的理论点。 答题步骤: 1、说出该案例涉及的核心观点,或者简要说出案例中合理或不合理的现象。 2、结合观点分析案例中的现象。 3、根据需要,给予恰当的建议。 答题时间:5分钟。 时间分配:2-3,1-4 理论回顾: 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要有心理学基础,即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所有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都是错误的,细分来讲:师幼互动、教学方式、环境创设等涉及的是教育学,也就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言行举止的分析都是心理学的范围。 1、心理学的知识框架 (1)认知发展: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2)情绪情感 (3)社会化:语言、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社会行为与道德。 (4)个性:气质、性格、自我意识与性别化。

实战演练:心理学分析 1、小军是个3 岁6 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父母很喜欢他可令父母不理解的是:小军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比如: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夫妻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名却常常做不到。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试问小军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军的这一类行为,并为小军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2、一次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辨别乐音与噪音。当我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是好听的音乐;而当播放噪音时,孩子们都捂住了耳朵。我问:“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好听吗?”大部分孩子说不好听,只有源源大声地说:“这个声音好听!”我非常不高兴,瞪着源源说:“这么吵闹的声音你觉得好听吗?”我正想批评他,可看他一脸的委屈,我忍住火气问:“为什么你会觉得这声音好

自考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2014.10 :茫.I蚁的期I哦?旳为老S 两延芒齐间建?于丸丈5C犬眉煤蛊莎?送狂石2 "血張董亠令杯于?廿明映西广护冲;辰熹乳吨.乔这疋釀盜$旳泪琨?快換上农醴广匚才迤艾K斶亚叨比的"被速轶了 W问:(u呷明世程用的‘I么方注?达钊材控儿址悄绮的H的的" 宀奋儿我的悄绪培斥中.陆苟珮世力越:i|誘點1.竝辞:悴h n的餐他说絢P289帮助儿童控制情绪 2014.4 平平每次说话总是:我,我……”,并伴随多余的动作,请找出平平口吃发生的可能原因,并提出纠正的方法。 P247 口吃的心理因素及纠正方法 2013.7 乐乐是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一天老师请小朋友给大家讲故事,乐乐第一个举手。开始讲故事了,站 在上面的乐乐讲得绘声绘色,下面的小朋友也听得非常入迷,可仔细听听,却又不知道乐乐在说些什么。 (1)上面的案例反映了该年龄段儿童想像的什么特点?儿童想像的发展有什么趋势? (2)请你谈一谈应如何促进儿童想像的发展? P153以想像过程为满足P152想像发展的趋势P156有意想像的培养 2013.4 冬冬是一名活泼开朗的幼儿,尤其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游戏、玩耍,从小伙伴那里学会了许多本领。可是冬冬的妈妈非常疼爱、关心他,特别害怕冬冬在与别的小朋友交往时受欺负,或者担心冬冬被别的小朋友的某些不良行为或习惯影响而形成一些坏毛病。因此,她很少让冬冬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在幼儿园里,冬冬的老师也担心幼儿之间的频繁交往容易导致活动室过于吵闹,不利于维持班级正 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也不利于幼儿自制力的培养。于是,少说话”、闭上你的小嘴”、保持安静”等 要求常挂在老师的嘴上。在这种要求下,小朋友们平时甚至连走路、喝水、上卫生间都必须是静悄悄的,生怕发出一点噪声”而遭致老师的批评…… (1) 请问:冬冬妈妈和老师的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2) 请结合以上案例或联系实际谈谈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 P428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12.7 李老师是位新老师,今天她要为中班的小朋友组织一个语言活动春姑娘来了”,为此她做了精心的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简答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关系。 答:(一)稳定性 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 1.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2.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征及具体表现。 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有如下表现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3.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4.简述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1、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所依靠的是知觉的恒常性。

2、1岁后,随着语言的萌芽和发展,知觉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 3、1岁多的孩子,常常按照某个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辨认物体。 4、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应用的感知觉规律及涵义。 一、适应现象 1.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 6.学前儿童感知和发展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doc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 【案例】: 当宝宝哭的时候,妈妈在抱起宝宝的同时,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不哭了,后来,当宝宝再哭的时候,妈妈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停止了哭泣,请问这是为什么?请说明原理。 【条件反射,在外界刺激的条件下,婴儿建立了条件反射】 【案例】给幼儿观看两只机器蜗牛,一只爬得快,另一只爬得慢,当快蜗牛停下来的时候,慢蜗牛还在爬,但是最终未能赶上快的蜗牛。让幼儿I可答哪一只蜗牛先停下来,大部分幼儿说慢蜗牛先停下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感知觉理论分析。 【幼儿的时间知觉的发展和成熟比较晚,幼儿借助距离的长短认识时间概念,认为走的路程短,时间就短,是典型的时空关系的混淆。] 【案例】有一?位教师在教幼儿背诵前,先把诗的内容绘成美丽的图也,再用故事形式向幼儿讲述诗的内容,进而引导幼儿对诗中提及的“眠”、“晓”、“啼鸟”等进行讨论,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你觉得老师的做法符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吗?为什么?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幼儿的记忆特点。由于幼儿的形象识记优于语词识记,幼儿喜欢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识记效果比较好,教师用故事的方式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识记的效果当然比单调的灌输要好得多。】 【案例】2010年春晚,一个小女孩背诵《百家姓》的镜头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各方争论。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评价之。 【幼儿的容易运用机械记忆,所以在记忆《百家姓》这些无意义字符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要认为这是什么特殊的能力,更不能将其作为“神童”的标志。】 【案例1]周二的早上入园时,小强对老师说:“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海南岛玩儿了,太好玩了,还潜水了老师愣住了,昨天是星期一,小强在幼儿园啊!于是就批评小强:“爱撤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请分析小强的行为,并对教师的评价做分析。 【由于幼儿的记忆不精确、不完整,经常记住非木质、富有情绪色彩的或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把主观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混为一谈,所以容易歪曲事实,千万不能借此认为是品德出现问题。】 【案例2]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幼儿很想去看妈妈,但是大人不允许。过了两天,幼儿告诉老师:“我到医院去看妈妈了。”请分析幼儿的反应。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

; 简答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关系。 答:(一)稳定性 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 1.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2.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征及具体表现。 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 有如下表现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3.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4.简述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1、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所依靠的是知觉的恒常性。 2、1岁后,随着语言的萌芽和发展,知觉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 3、1岁多的孩子,常常按照某个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辨认物体。 4、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应用的感知觉规律及涵义。 一、适应现象 1.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 >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 6.学前儿童感知和发展阶段。

(完整word版)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1、 3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1)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P25)2)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3)正确做法: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会正确的方法。 (P43) 2、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4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1)3、4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3、4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2)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P26)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P68) 1、无意注意为主:1)——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2)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P73)3)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 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率的提高。 (教材P100)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1)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2)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10分) (1)。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04.10) 答:1)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