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强化育人突显改革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述评

【摘要】2017年高考语文科试题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的重点考查目标,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彰显文化自信,体现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积极成果,推进中学语文教学及语文学科建设,体现“化人以语、育人以文”的考试功能。

【关键词】高考语文立德树人文化传统语文教育教学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后,历经三年的认真探索,2017年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高考语文科内容改革从构架到内容,都呈现出清晰的格局调整。今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九份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三份,全国Ⅰ卷供河北、山西、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使用,全国Ⅱ卷供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重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海南使用,全国Ⅲ卷供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使用。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分省自主命制六份,所有试卷、试题均保持较高质量。

从近年语文科所呈现出的特点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考生数量最多,所有考生都参与测试;二是内容涉及面最广,语文是母语学科,内容涵括传承优秀文化、社会现实生活方方面面的材料信息;三是社会关注度最高,仅就作文而言,每年都是开考当天的头条新闻。从社会功能看,语文除了履行应有的考试选拔功能外,还有非常强大的教育教学的反拨引导和社会舆论焦点牵引功能。因此,在语文科考试改革的设计中,始终把“为谁选拔人”“选拔什么样的人”和“怎样选拔人”作为考试设计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党中央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要从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高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设计高考要突出其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枢纽环节的作用,让一项单纯的考试生发出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一关、学生终身教育的重要一课的积极作用。因此,2017高考语文将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为动作指归,认真落实《实施意见》对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牢牢把握“三个突出”: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试题工作全过程,突出高考的育人功能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使命;强化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和教学引导作用;着力提高试题质量,突出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体现语文在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方面的基础性地位,彰显语文在高考科目体系中所独具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引导考生在完成考试过程中,真切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温润心灵,滋养人生,增强文化自信。

一、科学实施试题设计,精准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考命题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立德树人是语文科考查设计的核心目标,也是试题呈现的基本语境和主要底色。2017高考语文的重中之重,是以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标准,以提高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的关键能力标准,以提升审美境界、涵育人文精神的学科素养标准,以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标准,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

1.立意高远,强化试题的引导作用

作文历来是高考中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大的试题。好的作文试题不仅会让考生铭记终生,还能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与深入思考。全国卷三道写作试题的命制可谓“精耕细作”,均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观反映时代主题,正面传递价值观念,把“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突出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以全国Ⅰ卷作文“中国关键词”为例: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试题意在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让学生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面对着中国和世界的互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依此设题,由小见大,引导考生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信心,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体味“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写作要求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调动所知所学所感,理性思辨;引导考生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积极展现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从考后的作文阅卷情况看,确实能够使思维水平高、综合素质强、语文积累厚实的考生脱颖而出,实现了考查的预期设计。再如北京卷作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引导考生展望共和国的辉煌前景,将个人命运与共和国发展紧密结合,激发青年一代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心同向的使命感,为“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2.固本壮基,突出语文引导的定位

试题是高考选拔和育人的直接载体,整体设计力求做到春风化雨,引领考生自然领会、接受试题背后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仍以全国Ⅰ卷作文为例,试题以考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立意高远又力避空泛:“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又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的指令更容易激发考生的写作欲望。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另外,还可以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做勾连,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显然,这样的写作试题势必有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2017高考语文的阅读试题也力求生动可读,运用新思维、寻找新途径,让考生看得懂、感受深、易接受,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避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试题既深度关注现实,及时回应考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困惑,又培养正面的情感态度,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期待。如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阐述气候正义,引发考生对气候治理及其牵涉的国际国内、代际代内公平的思考,也激发他们的法治意识、国家意识、责任意识与未来意识。又如: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涉及的“垃圾污染”问题,会让许多考生深有感触,材料一揭示的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材料二提出的破解之道,有助于他们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观念,强化社会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而全国Ⅲ卷论述类文本提出城镇化进程中应该“留住乡愁”,也是让考生兴奋的话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而且要一心呵护并活化乡愁,试题中凝结的浓浓乡土情清晰可见。

值得指出的是,2017高考语文在引导考生价值观的同时,并没有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还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空间。如由关键词“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这既体现了语文考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价值引导的理性回归,又体现了引导学生正视历史现实、勇担社会责任的学科功能定位和责任担当。

3.点面结合,正视时代历史发展

2017高考语文积极主动地呼应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通过对热点话题的反映和呈现,打造出语文科推动立德树人落实的思想高地。“一带一路”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5月中旬,高考前夕,又喜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一带一路”伟大构想进入了全面展开的新阶段,未来将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语文试题通过试题正面而策略、直接而巧妙地突出了这一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关键词,引人瞩目地出现在全国Ⅰ卷作文中,既如实反映了来华留学生的观感,又精彩地将时代主题化于写作材料,引导考生通过自己对中国的认知,将“一带一路”与其他关键词自由组合,如以“一带一路”“大熊猫”谈和平友好的中国,以“一带一路”“广场舞”谈热情好客的中国,以“一带一路”“高铁”谈互惠共赢的中国……还可以从“一带一路”战略说到“美丽乡村”建设、说到“空气污染”治理,还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凡此种种,都可以写出上佳的文章。此外,语言运用题也直接选取“一带一路”语料,其他试题还精巧设计、与之暗合,力争通过组合拳的方式帮助考生进一步体认到:这是一条体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和主张的和平之路、发展之路,“一带一路”必将为世界所理解、所共享,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巨大贡献。

其他如江苏卷的语用题,纳入了刺绣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带一路”的全球化意义、网络病毒侵袭等当今生活的热点话题,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强化责任和担当意识。天津卷“词云图”一题的阅读与归纳,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进程中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巧妙设计,准确测试考生对现象的敏锐程度以及考生的语言表达技巧,符合试题综合性、应用性的要求。还有全国卷的“雾霾塔”装置、与考生息息相关的“做义工”“大学选专业”话题,以及时下潮流“互联网+”、快递服务、智能机器人、协同创新机制等,也不同程度地纳入到了语文试卷之中,社会热点和流行语频出,让人感受到了试卷的时代气息,耳目一新。试卷设计充分发挥在文学作品、学术论文、媒体文章等文本中广泛取材的优势,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引导考生在展示语文学习成果的同时,从世界看中国,从历史看当下,正确把握国家的历史坐标、个人的时代坐标,也向整个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二、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全面彰显文化自信

语文科考查的对象是母语,从语言素材的广泛性而言,这个学科可以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蕴藏着丰厚的历史人文因素。因此,在高考语文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重点、全面彰显文化自信,不仅是语文科的应有之义,更是优势所在、职责所系。

1.凝汇中华文化菁华,展现传统的独特魅力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千年前就已成为古代圣贤的座右铭,独特魅力历久而弥新;2017高考语文仍能以之激发考生的昂扬斗志,唤起当下青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类此,在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独特魅力方面的试题,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

(1)材料选取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优秀品德情操等相关内容。全国卷名篇默写中,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曹操《观沧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呈现出了自我超越、自省好学、乐观进取、推己及人、洁身自好、责任担当等优良品质。文言阅读中,浙江卷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颜渊的两段对话,考查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体会古人平等善诱、好学勤勉、谦虚恭顺等良好品质。山东卷谢贞聪敏好学、孝敬父母、忠诚正直,江苏卷汪中专心学术、正直友善、笃于亲情,上海卷李大亮宽厚仁爱、智勇双全、忠于职守,天津卷王充恭顺仁爱、好学深思、廉洁清高,全国Ⅰ卷谢弘微热爱知识、清廉正直、笃于亲情,全国Ⅱ卷赵憙耿直磊落、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全国Ⅲ卷许将为官有方、护国有节、勤政爱民,等等,他们都是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楷模出现在考题的材料之中,在当下也起到立德树人榜样的积极作用。

(2)在材料主题规划方面着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照进现实。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青花瓷兴起”即为一例。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而青花瓷崛起正是大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全球文明交融的硕果。在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展望中,引导考生了解古代的丝绸之路及其重大意义,进而对党中央“一带一路”的战略决策有更深入的了解。再如天津卷《中国人的时间制度》,考查中国古代的计时方式特点,涉及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全国卷语用题,选取中国书法、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国诗词大会”等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带领考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体悟文化内蕴,突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母体,中华民族也

正是在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中不断进步的。2017高考语文对此格外予以关注,如全国Ⅱ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这些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包含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试题从《周易》到毛泽东的六个名句,本身就暗含了一部中华人文简史,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而试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之心也呼之欲出。同样,试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是引导考生通过对这些名句内涵的理解与发掘,自主进行组合并生发出各种新的含意,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个人、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考生既可以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对这些名句的相关内涵或生发出来的新意进行审视,对个人、国家、社会或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探讨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探究坚持自我与社会担当的关系,表现人生感悟和家国情怀。

试题指令中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二三名句,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判断。无数名句化育后世,仅仅记诵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拿来为我所用,在亲身的使用中感受名句的魅力和活力,体悟转化发展传统的可能性。因为试题所要求的“引用”,既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深邃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借用。对于考生来说,合理引用名言警句,可以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增强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做到与全文浑然一体,这对考生的母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写作试题中的“引用”指令,是近年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普遍使用的技术要求,在这里却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导向及示范效应非常显著。

3.融通古今,激活时代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活力依然,根源在于其思想精髓总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到今天还能与我们当下的时代精神息息相通,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完全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所激发出的时代精神的结晶。上海卷古文阅读《进学斋记》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进而启发当今学子日知所无,终身进取。全国Ⅱ卷作文将鲁迅、毛泽东与历代贤哲并列,即意在引导考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关注,从古代的优秀文化一直延伸到近现代,一直延伸到当下,鼓励考生以时代精神继承并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与奋进者。

为了全面彰显文化自信,体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体现时代精神,体现高考的功能与价值,2017高考语文特意设计了古代科举与当代高考相呼应的试题。考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不论是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还是当前实施的高考制度,都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借以强调中国选拔人才历来德行为先的传统,试题要求考生赏析诗中“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表露出诗人对考生“如春蚕食叶而不断成长”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

当然,现代的考场氛围虽然与古代科举神似,但高考所蕴含的时代主题和精神追求却大不相同。在此意义上,全国Ⅲ卷作文以“高考作文话高考”为主题,富有深意。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试题显然着意于引导考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励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40年前高考的恢复,是极富象征意义的事件。直到今天,高考对于大到国家社会、小到每位亲历其中的个体来说,其重要性与影响力仍然不言而喻。2017高考作文直接写“高考”,既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无疑是要启发考生在宏观语境中聚焦个人经验,表达对“高考”的独特体会和理解,呈现他们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勤学奋进中的豪迈之情;另一方面,更是要带动全社会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理性探索高考的改革之路,也由此感悟古今融通和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等重大问题。

三、展现改革成果,积极引导教学

2017高考语文科试题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的考查目标,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重点,按照设计要求完成了核心价值观引领的使命。同时,为了充分展现改革成果,反映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相关内容,2017高考语文全力加强内涵建设,主要通过均匀分布考点、合理搭配难度、加大区分度、防止宿构套作等方式,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尤其是为了适应高校对优秀人才的选拔需求,在前期调整考试大纲和调研测试的基础上,落实《实施意见》,科学规划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并重的命题构念,把实用类、文学类和论述类文本均设为阅读必考内容,加强对信息筛选、逻辑推断、审美鉴赏等诸项能力的重点考查,以“核心价值”为引领,实现高考评价体系在“必备知识”基础上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面覆盖。

2017高考语文试卷结构合理,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名篇名句背诵、语言知识运用和写作等;考查的能力层级丰富,并建立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等能力层级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有机联系,稳中求进,在材料选取、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亮点。可以预期,这将会对语文教育与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构建均衡而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素养体系,引领语文学科建设的方向,凸显母语教育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

1.落实考试大纲改革调整,实现“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全覆盖

依据2017年考试大纲的修订与调整,在试卷文字总量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今年高考语文将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均设为阅读必做题,实现了对思维方式不同、素养构成有别的考生形成了全方位考查,而信息筛选、逻辑分析、审美鉴赏及语言运用等能力的全面覆盖,将有利于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更为均衡的考生脱颖而出。

调整后的现代文阅读试题文体更丰富,内容更接地气,形式也更为多样。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Ⅰ卷中展现中国影像发展历程的“央视纪录频道”,Ⅱ卷中引导学生关注环保的“垃圾分类”调查,Ⅲ卷中体现文化软实力的“博物馆”发展报告,都做到了文字与图表搭配合理,相得益彰;要求考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搜寻、锁定、分辨和提炼关键信息,从而实现对考生检索、理解、分析、评价等能力的重点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Ⅰ卷中反映军民团结、民族和谐的小说《天嚣》,Ⅱ卷中省察自我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散文《窗子以外》,Ⅲ卷中呈现平凡温馨生活的散文《我们的裁缝店》,试题均关涉思想情感、人物形象、叙事艺术、语言风格等文学阅读的核心要素,在全面检阅考生文学素养的基础上,突出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全国卷的第一道试题,在确保形式稳定的前提下,在设计思路和技术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Ⅰ卷论述与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气候正义”,Ⅱ卷探讨富有历史意义的“青花瓷兴起”,Ⅲ卷解读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乡村记忆”;一方面承继过往,重点考查对文章基本观点的理解,另一方面更力图做出新的探索,强化对论述方法、论证方式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考查。

总起来说,把实用类、文学类和论述类文本均设为必考内容,看似只是一个局部调整,其实是“四两

拨千斤”,盘活了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全局,既扩展了调整客观题与主观题比例的空间,也利于试题在考查方式上更为灵活多变,从而提升试题的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与区分度。更重要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将会迅速扭转语文教学一线因应试而产生的偏差,促使语文基础教育加强对学生实用文本阅读能力与文学艺术素养的全面重视。

2.提高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更好地实现选拔功能

2017高考语文试卷的客观题数量、分值有所增加,其中单项选择题增加3题,多项选择题增加1题,客观题总的分值相应增加了14分。通过这种设计调整,考生的书写总量有所下降,在文字量控稳的基础上,阅读总量尤其思维含量并未降低,试卷的整体难度与往年大体持平。选择题主要考查信息筛选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概括理解能力、文本鉴赏能力、语言积累运用等,考查目标更为明确,考查重点更为清晰,干扰设置更为灵活,尤其是多项选择题的增加,可以进一步拉开试题的区分度,更好地实现试题的选拔功能。

如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第14题的五个选项中,涉及全诗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创作目的、表达分寸等内容,通过不同层级的选项设置客观地测试出考生理解典故内涵和作用的不同水平。类似的调整不仅提高了考试本身的信度与效度,对考试的科学性做出了有益探索,而且对考生的综合信息解读、审美鉴赏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利于综合人才的科学选拔,也势必对语文基础教育产生积极作用。

3.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并重,促进语文学科建设

2017高考语文在追求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和文化自信塑造的同时,也突出了对语文科自身特点的呈现,返璞归真,特别加强了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在题型设计上,沿用成语使用、语病判别和语意连贯等题型之外,通过改革的研究和试测经验的积累,又增加了表达得体和逻辑推断等内容的测试。表达得体,考查了诸如“璧还”“失陪”“垂询”“献丑”“高足”“赐教”等敬辞谦辞在交际语境中的得体使用。初步尝试逻辑推断的考查设计,让考生在完成语用任务的过程中,体会语言中的一些逻辑性问题。虽然只是初步的尝试,并不能完全代表未来命题的模式,但这样的调整,旨在引导学生养成规范、准确、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思维逻辑的严密性结合起来,是与课程标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相一致的。上海卷论述类文本《常识和理论》阐述常识和理论之间的关联,设题也具有很好的思辨性。而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也更显著地体现在今年高考作文的要求中,如全国Ⅱ卷作文题的写作指令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这就对考生结合具体语境加强语言运用的创新性和综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7年全国各份试卷,基础性、综合性更为突出是一个明显的特点,这将会对引领一线语文教学,促进语文学科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向中小学语文教育释放了清晰的信号:学校的日常教学应该凸显语言学习及运用的基础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在语文学习中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将课内的“学得”与课外的“习得”有机结合,学用并举。这对语文学科建设的启示也是非常显豁的:母语教育应该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于学校语文教育,向真实生活开放,向语言本体回归。

2017年是高考改革的全面推进之年。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工作秉承立德树人教育“一堂课”、考试改革“一面旗”、社会时代“一扇窗”、为国选才“一把尺”的功能指向,紧密围绕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任务,在“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等关键问题上下足了功夫,增强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的考查,科学规划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并重的试题构念,既放眼时代主潮,又贴近民生现实与考生实际,全方位体现了我国社会的新发展。2017高考语文进一步巩固了语文科在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方面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凸显了语文科在高考科目体系中所独具的“化人以语、育人以文”的优势功能,为选拔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张开:情景化试题设计在高考语文中的使用

张开:情境化试题设计在高考语文中的使用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下简称《实施意见》)颁布后,高考启动了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轮改革。新一轮高考改革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高考核心功能,全面提高科学选才能力,助力实现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语文是受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高考科目,自2014年《实施意见》颁布后,语文科的考试内容改革一直探索适合考查关键能力、体现学科素养的方式和方法,在阅读和表达的多个考查板块中设计了情境化默写题、篇章语用题和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等。这些尝试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语文试题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效果,有力地推动了考试内容改革,也体现出未来考试改革重视情境化设计的发展方向。从对教育教学引导的角度看,情境化的试题设计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语文课程性质相呼应,能够积极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情境化试题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背景 情境化试题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是当代学习理论研究的热点,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又一重要的研究取向。在20世纪60、70年代产生巨大影响的认知革命后,出现了与建构主义密切相关的情境认知和学习理论。这一理论的诞生,不仅标志着学习理论研究的巨大转型,也创造出一个学习理论的新时代。1989年,布朗、科林斯与杜吉德在《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一文中,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成为情境认知领域的开创性与指导性之作。其主要观点是: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知识正是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在文化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着的。“学习的知识、思考和情境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知与行是相互的——知识是在情境中并在行为中

教育部考试中心权威评析:2020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评析

教育部考试中心权威评析:2020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评析(考试中心权威解析) 2020年高考数学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坚持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的命题原则,体现了高考数学的科学选拔和育人导向作用。试题重视数学本质,突出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的引领作用,突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试题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科学防疫的成果,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试卷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难度设计科学合理,很好把握了稳定与创新、稳定与改革的关系,对协同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引导中学数学教学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 发挥学科特色,“战疫”科学入题 一是揭示病毒传播规律,体现科学防控。用数学模型揭示病毒传播规律,如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第6题,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初始阶段累计感染病例数的数学模型的研究成果,考查相关的数学知识和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突出数学和数学模型的应用;全国Ⅲ卷文、理科第4题以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动态研究为背景,选择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Logistic模型作为试题命制的基础,考查学生对指数函数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使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展现中国抗疫成果。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各地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学。新高考Ⅱ卷(供海南省使用)第9题以各地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为背景,取材于某地的复工复产指数数据,考查学生解读统计图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是体现志愿精神。如全国Ⅱ卷理科第3题(文科第4题)是以志愿者参加某超市配货工作为背景设计的数学问题,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 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 ——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 2015年的高考语文受到的社会关注超乎过往。自2014年9月《国务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颁布以来,考试内容改革大幅度推进;辽宁、山东、江西等进入分省命题调整,使用全国统一试卷。从考试自身的发展来看,考试改革推进伊始的语文作文注定反映了高考未来的走向。而在社会的关注、热议和纷纷繁荣的现象背后,涌动着这个时代的趣味和诉求,在这个层面上,高考语文更是一个社会的象征符号。 一、2015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特点 2015 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体现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作文的教育功能被强化 高考这一具有选拔意义的社会制度,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备受关注。但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高考的教育功能也同样不能被忽视。高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可以给考试的亲历者和关注者留下长久的记忆。正是因为高考具有这一特殊性,作文试题格外强调重视其教育功能,实现试题的育人使命,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作文的育人定位,首先要明确高考是一项国家行为的性质。高考的主要功能除了为考生开辟自我发展的途径外,更重要的是为国家选择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为国选材的目的。同时,通过试题把积极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有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展开思考。今年部分作文试题突显了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典型的如全国新课标乙卷作文,利用试题创设“风采人物评选”的情境,要求考生从三名具有时代风采的模范人物中,选出自己更为赞赏的一位。材料中的三个候选人的原型分别代表着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群体、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群体以及寻求个人爱好与社会价值结合的自由职业人群,呼应着科技创新、迈向制造业强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建设美丽中国等当代人的梦想,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渗透依法治国理念。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全国新课标甲卷作文“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直接取材于近期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在基本保持事件原貌的同时,命题者在写作要求中提出了写信的文体要求,让考生选择一个说理的对象,在有明确针对性的条件下,说真话、讲道理,表达自己的伦理观、法制观,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法制观念。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京作文题,聚焦岳飞、林则徐、张自忠、邓稼先等古今中华英雄,直接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要求考生展开想象,理解英雄人物不朽的精神价值,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当代青年的真情实感,带动大家赞英雄、学英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个命题比往年更主动、更积极地引导考生去思考人生观与世界观,探寻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2.考查思辨能力得到普遍重视 思辨性是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特征。注重题目的思辨性,符合《实施意见》中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要求,也是高考作文未来发展中研究的重要内容。从考后专家对高考作文的评价中,我们听到、看到最多的是“某某作文题出得好,有很强的思辨性”。可见,思辨反映了社会对考场出现大量空洞无物的高考体作文,以及作文写作教学整体现状的不满,体现了迅速提高民族思维水平的期待。2015 年的很多作文题都在注重思辨上下了很大工夫。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作文题以“心中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之间的关系”为内容,引导考生对“和谐自我”进行思考,符合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既能体现传统社会刚柔相

2017年考研数学一大纲原文完整版(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7年考研数学一考试大纲 2015年数学一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高等教学约56% 线性代数约2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约22%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选题 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填空题 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解答题(包括证明题) 9小题,共94分 高等数学 一、函数、极限、连续 考试内容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复合函数、反函数、分段函数和隐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初等函数函数关系的建立 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定义及其性质函数的左极限和右极限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及其关系无穷小量的性质及无穷小量的比较极限的四则运算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单调有界准则和夹逼准则两个重要极限: 函数连续的概念函数间断点的类型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考试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法,会建立应用问题的函数关系. 2.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周期性和奇偶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了解初等函数的概念.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函数极限存在与左极限、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掌握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掌握无穷小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考试内容 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平面曲线的切线和法线导数和微分的四则运算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反函数、隐函数以及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微分法高阶导数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微分中值定理洛必达(L'Hospital)法则函数单调性的判别函数的极值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拐点及渐近线函数图形的描绘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弧微分曲率的概念曲率圆与曲率半径 考试要求 1.理解导数和微分的概念,理解导数与微分的关系,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平面曲线的切线方程和法线方程,了解导数的物理意义,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理解函数的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 2.掌握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了解微分的四则运算法则和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会求函数的微分. 3.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 4.会求分段函数的导数,会求隐函数和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以及反函数的导数.5.理解并会用罗尔(Rolle)定理、拉格朗日(Lagrange)中值定理和泰勒(Taylor)定理,了解并会用柯西(Cauchy)中值定理. 6.掌握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的方法. 7.理解函数的极值概念,掌握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求函数极值的方法,掌握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及其应用. 8.会用导数判断函数图形的凹凸性(注:在区间内,设函数具有二阶导数.当时,的图形是凹的;当时,的图形是凸的),会求函数图形的拐点以及水平、铅直和斜渐近线,会描绘函数的图形. 9.了解曲率、曲率圆与曲率半径的概念,会计算曲率和曲率半径. 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201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各学科高考试题评析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 2017-06-08 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以稳为主,稳中求进,在题型、风格、呈现形式等方面延续了以往特点,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为主线,通过优选考试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地理思维品质,实现高考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选拔功能和引导教学作用。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色: 1、内容选取导向明确,发挥考试的育人功能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考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使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化,培养考生用地理思维看问题的敏感性,如全国III卷第1~3题、北京卷第3~5题、天津卷第6~7题,均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为载体,考查背后蕴含的地理特征、原理和联系。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始终贯穿人地关系的主线,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传递和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如全国I卷第43题“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传统古民居和村落的保护问题”、全国II卷第44题“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全国III卷第43题“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林”。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沿着“一带一路”选取典型案例,彰显我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如全国II卷第36题“中国企业在坦桑尼亚投资剑麻农场”,力求用新思维、新途径去解决考生看得懂、易接受、体会深的问题,引导考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冷静理性看待现实世界。 2、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考查学科能力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强化关键能力的考查,拓宽试题素材范围,构建实际问题情境,不断创新能力考查方式方法,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 第一,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增强基础性。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如全国I卷第6~8题交代了经过模式化的闭合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未发生变化的背景,将水量平衡限定在降水与蒸发两者的关系上,重点考查考生对水量平衡原理的理解,纠正简单使用蒸发量来评价区域干旱程度的误区。全国II卷第36题,以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为切入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和环境保护的成就。该题考查的工业布局和环境污染及治理措施等内

2016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完成

2016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 本卷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2016·全国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C)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并得出结论的能力。题干综合考生已有知识,如孔子创立儒学、汉代儒学独尊、儒家“五经”、《论语》记录孔子言论,在此基础上设立了一个有趣又含学理的问题,要求考生予以解释。“五经”中《春秋》为孔子编撰,但《易经》、《尚书》远早于孔子出现,故应排除A项。汉代董仲舒等对儒学有改造,有继承,有发展,并非背离,故可排除B项。汉兴儒学,可知秦始皇焚书并未断绝儒学传统。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育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述而不作”“厚古薄今”本也是儒学的传统,故正确答案为C。 25.(2016·全国Ⅰ卷˙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D) 图4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与综合判断的能力。汉代个体农户“五口之家”包括男女老少,男耕女织,显然与画面所显示的情形不合,故可排除 A;精耕细作在汉代以牛耕、铁制农具为主要特征,画面显然也不能反映,故可排除 B;土地公有制在汉代早已不存在,故可排除 C。符合题意的答案只能是 D。 26.(2016·全国Ⅰ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17高考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强化育人突显改革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述评 【摘要】2017年高考语文科试题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的重点考查目标,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彰显文化自信,体现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积极成果,推进中学语文教学及语文学科建设,体现“化人以语、育人以文”的考试功能。 【关键词】高考语文立德树人文化传统语文教育教学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后,历经三年的认真探索,2017年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高考语文科内容改革从构架到内容,都呈现出清晰的格局调整。今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九份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三份,全国Ⅰ卷供河北、山西、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使用,全国Ⅱ卷供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重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海南使用,全国Ⅲ卷供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使用。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分省自主命制六份,所有试卷、试题均保持较高质量。 从近年语文科所呈现出的特点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考生数量最多,所有考生都参与测试;二是内容涉及面最广,语文是母语学科,内容涵括传承优秀文化、社会现实生活方方面面的材料信息;三是社会关注度最高,仅就作文而言,每年都是开考当天的头条新闻。从社会功能看,语文除了履行应有的考试选拔功能外,还有非常强大的教育教学的反拨引导和社会舆论焦点牵引功能。因此,在语文科考试改革的设计中,始终把“为谁选拔人”“选拔什么样的人”和“怎样选拔人”作为考试设计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党中央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要从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高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设计高考要突出其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枢纽环节的作用,让一项单纯的考试生发出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一关、学生终身教育的重要一课的积极作用。因此,2017高考语文将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为动作指归,认真落实《实施意见》对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牢牢把握“三个突出”: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试题工作全过程,突出高考的育人功能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使命;强化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和教学引导作用;着力提高试题质量,突出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体现语文在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方面的基础性地位,彰显语文在高考科目体系中所独具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引导考生在完成考试过程中,真切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温润心灵,滋养人生,增强文化自信。 一、科学实施试题设计,精准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考命题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立德树人是语文科考查设计的核心目标,也是试题呈现的基本语境和主要底色。2017高考语文的重中之重,是以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标准,以提高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的关键能力标准,以提升审美境界、涵育人文精神的学科素养标准,以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标准,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 1.立意高远,强化试题的引导作用 作文历来是高考中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大的试题。好的作文试题不仅会让考生铭记终生,还能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与深入思考。全国卷三道写作试题的命制可谓“精耕细作”,均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观反映时代主题,正面传递价值观念,把“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突出高考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以全国Ⅰ卷作文“中国关键词”为例: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考试范围和参考书目

考试范围和参考书目 1、考试科目和命题方式: (101)思想政治理论 教育部统一命题,参见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大纲。 (204)英语二 教育部统一命题,参见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考试大纲。 (331)社会工作原理 学校命题,参见教育部有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考试内容范围(指导意见)(437)社会工作实务 学校命题,参见教育部有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考试内容范围(指导意见)◇复试科目: 1.专业笔试:《社会心理学》 2.专业口试:专业认同,专业基础,研究兴趣和研究方向,表达能力,综合素质等。 3.外语口试:外语听力和口语测试。 ◇参考书:《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初试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社会工作实务 《社会工作概论》(第九版)(美)法利等著,隋玉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社会工作实务手册》朱眉华、文军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社会工作概论》顾东辉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周晓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社会工作原理 《社会学》[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译,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文军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乔纳森·特纳著,华夏出版社(2001)。 2、研究方向: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方向: (01)儿童、青少年与家庭社会工作 (02)社会福利与政策 (03)社区服务与管理 (04)医务社会工作 (05)老年社会工作 (06)儿童、青少年与家庭社会工作 (07)社会福利与政策 (08)社区服务与管理 (09)医务社会工作 (10)老年社会工作 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儿童、青少年与家庭社会工作 (02)(全日制)社会福利与政策 (03)(全日制)社区服务与管理 (04)(全日制)医务社会工作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

2015-08-31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 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 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 2015年的高考语文受到的社会关注超乎过往。自2014年9月《国务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颁布以来,考试内容改革大幅度推进;辽宁、山东、江西等进入分省命题调整,使用全国统一试卷。从考试自身的发展来看,考试改革推进伊始的语文作文注定反映了高考未来的走向。而在社会的关注、热议和纷纷繁荣的现象背后,涌动着这个时代的趣味和诉求,在这个层面上,高考语文更是一个社会的象征符号。 一、2015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特点 2015 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体现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作文的教育功能被强化 高考这一具有选拔意义的社会制度,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备受关注。但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高考的教育功能也同样不能被忽视。高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可以给考试的亲历者和关注者留下长久的记忆。正是因为高考具有这一特殊性,作文试题格外强调重视其教育功能,实现试题的育人使命,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作文的育人定位,首先要明确高考是一项国家行为的性质。高考的主要功能除了为考生开辟自我发展的途径外,更重要的是为国家选择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为国选材的目的。同时,通过试题把积极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有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展开思考。今年部分作文试题突显了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典型的如全国新课标乙卷作文,利用试题创设“风采人物评选”的情境,要求考生从三名具有时代风采的模范人物中,选出自己更为赞赏的一位。材料中的三个候选人的原型分别代表着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群体、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群体以及寻求个人爱好与社会价值结合的自由职业人群,呼应着科技创新、迈向制造业强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建设美丽中国等当代人的梦想,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渗透依法治国理念。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全国新课标甲卷作文“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直接取材于近期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在基本保持事件原貌的同时,命题者在写作要求中提出了写信的文体要求,让考生选择一个说理的对象,

【最新推荐】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试卷

最新2019年高三数学模拟试卷 理科数学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广安期末]已知集合, ,则集合=( ) A . B . C . D . 2.[2019·齐齐哈尔一模]( ) A . B . C . D . 3.[2019·济宁一模]如图为某市国庆节7天假期的楼房认购量与成交量的折线图,小明同学根据折线图对这7天的认购量(单位: {}20A x x =-≤B =N A B I {}0,1,2{}2x x ≤{}1,2{}02x x ≤≤23i 1i -=+15i 22-15i 22--15i 22+15i 22 -+

套)与成交量(单位:套)作出如下判断: ①日成交量的中位数是16; ②日成交量超过日平均成交量的有2天; ③认购量与日期正相关; ④10月7日认购量的增幅大于10月7日成交量的增幅. 则上述判断正确的个数为( ) A .0 B .1 C .2 D .3 4.[2019·乌鲁木齐一模]双曲线的焦点 到渐近线的距离为( ) A B C . D 5.[2019·浏阳一中]设,都是不等于1的 22 136 x y -=a b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2020高考最新命题依据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2020高考最新命题依据 2020年高考,除了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3套全国卷外,还将出现山东、海南使用的“新高考全国卷”(基于旧课程)。此外,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份依然自主命题。所以说,2020年高考全国范围内将出现9套试卷!那么,这9套试卷将按照怎样的命题依据来命制呢? 专家表示,该评价体系集中回答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核心问题,这将成为未来新高考改革、高考命题和高考实践的重要指南,也将成为学生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 与以往考试大纲相比,新的高考评价体系具有以下鲜明特色: 一是全新的评价理念。对学生思维的考查远大于知识的考查,不仅考查知识的记忆、储存、理解,更考查知识的迁移,素养的培育和能力的提升,贴近生活,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考查,将成为新的评价理念,直接瞄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二是独立的学科化操作,建立新的单科评价体系,根据学科特色,建立符合自身学科素养培育的评价体系。三是标准化测量。新的高考评价体系对考试内容不再简单框定,高考评价体系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明确界定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和测量标准。11月底12月初,山东、海南各举行了一次适应性考试。作为“新高考全国卷”的官方模拟考,主要就是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指标来命制的,试题结构和内容等变化很大,向全国考生传递了一个信号,即从2020年开始,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命制的试卷,都将全面对标高考评价体系。下面,小编就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进行详细解读,并结合新高考官方模拟考对2020高考各科复习进行指导分析。 “一核”考查目的: 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我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体现在高考升学上,由简单的上大学并为就业做好准备提升为上好大学并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高考的核心功能也必须调整确立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 “四层”考查内容: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以司机开车类比,司机必须要了解道路安全法规、驾车基本理论、车辆基本构造等基本内容,这些属于必备知识;一个合格的司机,能够熟练开车上路,平安行驶,可以说具备了关键能力;一个高水平的司机,能够在复杂的路况中应对棘手问题,能够完成较为困难的驾驶任务,可以说具备了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是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情感态度的综合,强调的是学科共性。学科素养是指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后,学生面对复杂现实问题情境或复杂学术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方法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指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后,学生在应对现实问题情境或学术问题情境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与各学科原有的能力要求相比,关键能力有2点不同:一是更加契合时代需求。如阅读能力一直是高考语文的考查重点,信息时代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发生变化,因此高考语文的关键能力之一——阅读能力也相应要由注重精读转向强调精读、泛读等各种阅读策略的灵活运用,由注重文本内容理解接受能力转向侧重对文本传递的各类信息的审视阐释能力。二是强调具备学习能力的

2019年高考数学试题评析(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9年高考数学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数学命题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突出数学学科特色,着重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突出学科素养导向,全面覆盖基础知识,凸显综合性、应用性,以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情境为载体,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在考试评价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素养导向,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 合理创设情境,体现教育功能。理科Ⅱ卷第(13)题以我国高铁列车的发展成果为背景、文科Ⅱ卷第(5)题以“一带一路”知识测验为情境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和经济发展。理科Ⅱ卷第(4)题结合“嫦娥”四号实现人类历史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技术突破考查近似估算的能力,反映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这些试题发挥了思想教育功能,体现了对德育的渗透和引导。 理科Ⅰ卷第(15)题、理科Ⅱ卷第(18)题分别引入了非常普及的乒乓球和篮球运动,以其中普遍存在的比赛结果的预估和比赛场次的安排提出问题,要求考生应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体育问题。文科Ⅰ卷第(6)题设置了学校对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的情境,考查学生的抽样调查知识。这些试题在考查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体现了对学生的体育教育。 结合学科知识,展示数学之美。文、理科Ⅱ卷第(16)题融入了中国悠久的金石文化,赋以几何体真实背景,文、理科Ⅰ卷第(4)题以著名的雕塑“断臂维纳斯”为例,探讨人体黄金分割之美,将美育教育融入数学教育。 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劳动教育。文科Ⅰ卷第(17)题以商场服务质量管理为背景设计,体现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倡导高质量的劳动成果。文、理科Ⅲ卷第(16)题再现了学生到工厂劳动实践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劳动、尊重劳动、参加劳动,体现了劳动教育的要求。 2 突出重点,灵活考查数学本质 2019年的数学试题贯彻落实高考评价体系学科化的具体要求,突出学科素养导向,将理性思维作为重点目标,将基础性和创新性作为重点要求,以数学基础知识为载体,重点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固本强基,夯实发展基础。试卷注重对高中基础内容的全面考查,集合、复数、常用逻辑用语、线性规划、平面向量、算法、二项式定理、排列组合等内容在选择题、填空题中得到有效考查。在此基础上,试卷强调对主干内容的重点考查,体现全面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的考查要求。在解答题中重点考查函数、导数、三角函数、概率统计、数列、立体几何、直线与圆锥曲线等主干内容。 稳中有变,助力破解应试教育。2019年的数学试卷,在整体设计上保持平稳,包括考查内容的布局、题型的设计、难度和区分度的把控等。试题的排列顺序依然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对主观题的布局进行动态调整,考查考生灵活应

教育部考试中心无纸化改革文件

关于2013年上半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有关事宜的通知(未来教育.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命题研究中心) 教试中心函[2012]211号 各省级NCRE承办机构: 2013年上半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下简称NCRE)将于2013年3月30日至4月3日举行。经研究,决定本次考试中,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NCRE二级无纸化。为进一步加强考务管理,确保新、旧考试模式平稳过渡,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实施科目 实施无纸化的NCRE二级6个科目是:二级C、二级VB、二级VFP、二级JAVA、二级ACCESS、二级C++。 根据《关于加强2012年下半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务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试中心函[2012] 138 号)文件要求,二级Delphi科目将从2013年上半年开始停考,不再接受新考生报名,只接受补考考生报名。 二、实施办法 1. 对报名参加二级6个科目考试的新考生采用无纸化考试模式(即全部上机考试)取代传统考试模式(即笔试加上机操作)。参加二级7个科目补考的老考生,仍按照传统模式参加补考。 2. 无纸化考试中,传统考试的笔试部分被移植到计算机上完成,考核内容和要求不变。无纸化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00分,其中选择题40分,上机操作题60分。总分达到60分,可以获得合格证书。没有获得合格证书的考生,下一次考试不再安排补考,考生下一次考试需重新以新考生身份报名参加考试。 3. 无纸化考试和传统考试都使用原有的考务报名系统。为确保数据安全准确,应将无纸化考试数据与传统考试数据分开管理和使用。在报名阶段,考务人员需提前预分好报名起始号段,将无纸化考生和传统考生(包括补考考生)区分,避免报名流水号重复。使用两台电脑(或使用考务系统建立两个数据库连接)分别处理两种数据。无纸化考试报名方法与传统考试基本相同,考务人员需要以“admin”身份进入考务系统,更改对应考试科目的笔试考试时间为0分钟,上机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在考后数据处理和上报阶段,考点和省级承办机构应将两种数据分开处理并上报。 4. 无纸化考试最好统一安排在传统考试结束后进行,各省级承办机构要注意预留服务器切换的时间。 5.为方便考生作答,考点需向考生提供草稿纸和铅笔(铅笔也可由考生自带),草稿纸考后收回,考生不能带离考场。 6. 2013年上半年NCRE使用的大纲和教材版本不变,与2012年相同。

教育部考试中心数学学科秘书答老师问

教育部考试中心数学学科秘书答老师问 1.师:2016年考试风格变不变?我们用哪一份试卷?国标1卷还是2卷? 陈秘:2016年高考国家卷的风格不会变,不会因福建参与而向福建卷靠。99%会有3份试卷,福建基本会用新增的这份试卷,难度介于1~2之间。命题指导思想是一样的,变化不大,你们按照1卷进行复习是可行的。 2.师:关于选考的问题,柯西不等式会不会考?三元均值不等式会不会考?放缩法与不等式结合考查难度? 陈秘:柯西不等式不会考,三元均值不等式看《考试说明》,不写的不考,至于放缩法(陈中峰补充),最简单、最基本,属于常识性、基本素养方面要求掌握,不建议拔得太高。 3.师:立体几何是否考作图题,球的问题会不会在大题出现? 陈秘:作图问题不定期可能会出现,看有什么样的素材;球的内容的考查依然会延续,一切照旧,不会考大题。 陈中峰补充:a.有关球的一些性质要补充,如球心与球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且该线段与截面半径、球半径构成直角三角形等(《考试说明》中没有的); b.直棱柱、正棱锥的概念要补充; c.柱、锥、球的体积公式、面积公式要求记忆。 4.师:必考部分会不会考选考内容? 陈秘:不考部分不会考选考内容,但选考部分考到必考内容是可以的。 5.师:国家卷选择题的难度为0.75左右、填空题难度在0.53左右,解答题难度在0.32左右这样的布局会不会变?解答题题序会不会变? 陈秘:我没有分析那么细,这几年国家卷的整体难度在0.51~0.55,大致不变,试卷风格不会变,从这几年国家卷中你们可以看出这一点。 6.师:10年以前的试卷是否有参考价值?比如说07~10年。 陈秘:07~15年试卷是一条线下来的。 7.师:福建卷近年考查了代数证明,国家卷是否也会考证明? 陈秘:这个问题好,福建省的这种命题方式挺好的,但是国家卷这几年对代数不等式考查更多,对于代数证明题,国家卷不会特意为之,但是有好的素材也可能出现。 8.师:数列中递推数列具体难度怎么把握? 陈秘:不会设置太难,会控制难度,有一年与不等式结合考查难度大了。 陈中峰:由Sn与an的关系求通项的要掌握,…… 9.师:这几年文科解析几何大题都是考直线和圆,是否只考直线和圆的内容?(该老师研究不透!文科13年就考了椭圆) 陈秘: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文科都有要求,平衡对待,会注意难度控制。 10.师:立体几何地(2)问是否更加侧重坐标法? 陈秘:立体几何证明两大方法:综合法、向量法,命题没有偏向那种更简单,综合法做出角特别难的不会出,会选两种方法相对平衡点的。 此外,陈秘书还表示: 考试中心对数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持保守态度; 对数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持保守态度; 3.对于概率统计,重视统计案例的考查,关i注统计思想、关注图、表、数据所代表的信息;

2018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完成

2018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 24.(2018·全国Ⅱ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分析】 本题意在引导考生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尧、舜、禹、汤传统上被尊为“圣王”,各有其功业与政治特色。试题引用《史记·殷本纪》中关于商汤“网开三面”的故事,正确选项设定为A,既是史书记录的主旨,也考查了考生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联系夏商为农业社会的史实,若考生具备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基本能力,不难排除干扰项。 25.(2018·全国Ⅱ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B)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分析】 本题的情境为西汉文景时期的农、商矛盾,考查的是主干知识“重农抑商”的相关背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为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受阻,所以正确答案选 B。当时虽然有士地兼并等现象的发生,但是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国家还是实行重朿抑商政策的,故 A 选项错误。粮价低一定程度上确实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但这只是题干中的部分信息,并非本题的主旨,不能将题的多数信息摈弃不用,对农、商矛盾视而不见,故 C 项亦不选。税收是国家行为,商人是无法操纵的,故 D 选项也错误。 26.(2018·全国Ⅱ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C)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教育部专家张开对2017、2018年高考作文深度解析

教育部专家张开对2017、2018年高考作文深度解析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2018年高考作文试题述评 □张开孟文德 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9道,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6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命制(北京卷两道题任选)。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总体上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接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立德树人、文化自信的培养目标得到凸显,思维品质、表达能力的考查目标得以实现。综观2018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主要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凸显时代主题,落实立德树人 “文以载道”是中国文章的优秀传统,高考虽然只是虚拟为文,但通过文章来表达思想诉求的目标与古代传统一脉相承。因此2018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没有刻意回避时代主题,没有刻意回避时事热点,原因有二:一方面,高考作文命题的命制,可以引导考生关注时代与社会,使之与时代主旋律共振,积极进取,培养社会正能量,这符合落实“立德树人”的考查目标,高考的育人导向功能也因此得以实现;另一方面,时代主题、时事热点与每个考生息息相关,面对宏大的时代主题,每个考生都可能有事要叙,有感要发,有情要抒,这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 (一)讲好改革故事,凸显时代主题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世界。高考作文充分发挥积极导向功能,致力于讲好改革故事,凸显时代主题。全国Ⅲ卷作文“改革开放三部曲”以三条标语口号浓缩改革开放不平凡的四十年历程,折射出发展阶段的演变和发展方式的变迁。分开来看,三条标语口号分别奏响了各自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合而观之,三条标语口号则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三部曲,可以引导考生在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深刻领会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挑战,时刻铭记改革前辈的光荣与梦想,不忘初心,接力奋斗,砥砺前行,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浙江卷作文基于对“浙江精神”的提炼与概括,回望历史,紧贴时代主题,引导考生站在人生新起点,在宏观视野中找到个人意义,思考未来人生。北京卷作文“绿水青山图”要求考生展开想象,用记叙文描绘自己期待的生态文明图景,贴近中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时代主题。 (二)增强“四个自信”,放飞青春梦想 2018年的作文试题命制充分调动文化积淀,融会新思想,将“四个自信”贯串其中,并着力于画龙点睛,在关键处破题,形成点面结合、精神深蕴的格局。全国Ⅰ卷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精选7个年份,既集中展示中国新世纪的标志事件和新时代的重大规划,又精准对接这一代考生成长史的重要时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感,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不断增强自己和同代人的荣誉感、责任感,更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与民族、与新时代的深刻关联,更切实感受“四个自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在激情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天津卷作文要求考生围绕“器”展开联想和思考,注重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引导考生对成才成器、国之重器等进行深入思考,启迪考生争做大国栋梁,落实高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提升思维品质,贴近考生零距离 提高语文素养,必须做到情感真挚、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因此日常的语文活动过程中,必须兼顾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训练。2018年作文试题在关注考生思想高度的同时,也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考生写作热情,强调考生思维品质的塑造与提升,以语文情境、任务指令为载体,突出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作文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 2015年的高考语文受到的社会关注超乎过往。自2014年9月《国务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颁布以来,考试内容改革大幅度推进;辽宁、山东、江西等进入分省命题调整,使用全国统一试卷。从考试自身的发展来看,考试改革推进伊始的语文作文注定反映了高考未来的走向。而在社会的关注、热议和纷纷繁荣的现象背后,涌动着这个时代的趣味和诉求,在这个层面上,高考语文更是一个社会的象征符号。 一、2015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特点 2015 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体现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作文的教育功能被强化 高考这一具有选拔意义的社会制度,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备受关注。但作为教育的一个环节,高考的教育功能也同样不能被忽视。高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可以给考试的亲历者和关注者留下长久的记忆。正是因为高考具有这一特殊性,作文试题格外强调重视其教育功能,实现试题的育人使命,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作文的育人定位,首先要明确高考是一项国家行为的性质。高考的主要功能除了为考生开辟自我发展的途径外,更重要的是为国家选择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为国选材的目的。同时,通过试题把积极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有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展开思考。今年部分作文试题突显了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典型的如全国新课标乙卷作文,利用试题创设“风采人物评选”的情境,要求考生从三名具有时代风采的模范人物中,选出自己更为赞赏的一位。材料中的三个候选人的原型分别代表着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群体、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群体以及寻求个人爱好与社会价值结合的自由职业人群,呼应着科技创新、迈向制造业强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建设美丽中国等当代人的梦想,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渗透依法治国理念。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全国新课标甲卷作文“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直接取材于近期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在基本保持事件原貌的同时,命题者在写作要求中提出了写信的文体要求,让考生选择一个说理的对象,在有明确针对性的条件下,说真话、讲道理,表达自己的伦理观、法制观,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法制观念。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京作文题,聚焦岳飞、林则徐、张自忠、邓稼先等古今中华英雄,直接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要求考生展开想象,理解英雄人物不朽的精神价值,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当代青年的真情实感,带动大家赞英雄、学英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个命题比往年更主动、更积极地引导考生去思考人生观与世界观,探寻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2.考查思辨能力得到普遍重视 思辨性是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特征。注重题目的思辨性,符合《实施意见》中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要求,也是高考作文未来发展中研究的重要内容。从考后专家对高考作文的评价中,我们听到、看到最多的是“某某作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