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人生礼仪

山西民俗人生礼仪
山西民俗人生礼仪

山西民俗人生礼仪

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衍化为一块布料。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五十年代以后,纸礼多为花圈代替。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然后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山西各地都有在出灵时于棺木后头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个

饭碗的习俗,五寨一带称之为“斩殃”,取的是斩殃杀祟,祛灾除祸之意。有些地方还要磕碎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表示今后家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着熬药了。起灵前,晋中祁县一带,死者的儿子们还要进行一种摁“食压钵”的仪式。他们在一个瓷罐中挟入各种菜肴、食品,然后轮番摁捺,一直到满为止。最上面放一个馒头盖住,用一双筷子竖立穿孔,上面再盘一些染红的粉丝。此罐食品连同“下气馒首”、“长明灯”等,在出殡时都将随棺下葬。

棺木抬出灵堂后,便放到预先绑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龙杠、独龙杠等数种形式。五寨一带,还要在棺木前摆上

供桌、供品,家人扛着引魂幡,在鼓乐声中绕棺木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以表示对死者的依恋难舍。每转一圈,就要浇奠一次。绕棺完毕,升棺起灵,当地称为“绕灵大起丧”。

山西各地出殡盛行用棺罩,其状如长形轿体,上有锡顶葫芦头金顶,四角男性死者用龙头龙尾,女性用凤头凤尾,周围饰以红、蓝、黄布帷幔,上绘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这种器物均有店铺专门出赁。

厚重的棺木,加上庞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较吃力。于是,抬者由8 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称16杠、24杠、32杠。太谷地区排场的丧礼要使用二龙杠。山西有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门后,要一路不歇气(路祭除外),送到坟地。抬棺人手众多,既便于做到这一点,前呼后拥,又显得气派,主家人缘好,人气旺。

棺木抬起之前,死者的长子双膝跪倒。手捧烧纸钱的瓦盆,痛哭失声,然后把玩盆在地上摔破。忻州、定襄一带称之为“摔丧子盆”。民间认为,摔破丧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去用了。

摔过“丧子盆”,出殡便正式开始了。晋南一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院门时,要大头在前;出了门后,都要掉个头,一直抬到坟地。意思是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着一样,出门头向前,等于回首瞻顾家园,表示了对人世家人的依恋;出门以后头朝后,等于再不往后看,一往无前,直奔西天乐土。

出殡队伍最前面有开路的,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纸或白纸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抛撒引路纸钱,以示买通沿路鬼魂。次为仪仗、各种纸扎(兴县一带称为“纸文”)、粗、细乐班、由外甥或孙子扛着的引魂幡,然后是持丧棒的孝子,孝子之后是棺木,棺木后跟着的是坐着车轿的女眷和步行的亲友。

送殡队伍到人多处或大路口,还要停灵路祭,鼓乐也要停下来演奏。古代一般由亲友、邻里设祭,后来大多为丧家自己设祭,显示丧事办得排场、隆重。

来到村外后,送葬的亲朋止步,由死者的儿子“谢孝”。然后除去棺罩、停下仪仗,只有家人与至亲携纸扎及祭品随棺前往坟地。时辰一到,即刻下葬。棺木入墓后,晋中祁县一带,阴阳先生要摆下罗盘仪定方位,左挪右移,直到他认为可以为止。大体上方位为东南——西北向(乾——巽位),当地有“头顶紫金山,足蹬雁门关”的说法。晋东南沁县等地则还要由阴阳先生安置镇物,如桃弓、柳箭、桑枝、棉花、五谷等。死者的儿子入墓检视,然后家人往墓内扔“富贵钱”、“富贵馍”。浮山一带,墓内要放由阴阳先生画符的新砖、新瓦,民间认为这是阴间的锁和钥匙。五寨等地在掩埋棺木时,要求“人停锹不停”。家人则要呼喊死者“躲土”。坟丘堆成后,死者儿孙所持的“哭杖”和“引魂幡”要插在坟头(引魂幡也有放置于棺顶的),接着烧化所有纸扎,大

家再祭奠一番,痛哭尽哀,然后退出,让死者永远安息于此。(八)祭奠

出殡次日清早,晋南闻喜等地讲究家人送饭至墓前祭奠,表示请死者同家人再次共同吃饭。翼城一带,家人次日赴坟地致祭时,要用锹往坟上添新土,使坟丘前后周正,不偏不斜,俗称“扶山”。而太原一带自安葬后,一直要等到三年之后清明祭扫时,才允许往坟丘上添土。

到新坟添土、奠纸,山西大部分地方是在死者安葬后第三天,称为“复三”,又叫“圆坟”、“暖墓”。一般是死者的长子带领全家去,有的地方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如忻州河曲,亲友带上火锅、柏柴去坟地汇聚,祭奠后食毕而归。

从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一七”,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

“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着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唤死者,或上坟焚香接引亡灵回家。“五七”,民间认为这一天死者亡灵回家“省亲”,丧家除举行祭奠,还要延请僧道诵经,亲友均来吊唁。晋中祁县一带,面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莲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并按亡者岁数扎制纸花、剪纸旗,另外再糊一口“升”,纸旗以谷草杆穿扎,沿路一直从家门口插到坟地。“七七”,丧家举行隆重祭奠,亲友都

来烧纸,或到坟前祭拜。

人死后或安葬100天后,即“百日”,也是一个隆重的祭供日,又称“百日祭”。到这天,穿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一般人多除去孝服。祁县等地,纸扎要糊“斗”,俗话称为“五七升,百日斗……”

死者亡故次年的“清明”节当日或前一日,晋中一带还有一种“烧心”的习俗。这一天,家人、亲友,特别是出嫁的女儿须亲至坟地供奠。祭品除衣帽鞋袜各式纸扎外,还要蒸空心的面供。供毕埋于墓前。“烧心”又称“安心”,其意在于告慰亡灵,从今以后勿须惦念阳世亲人,尽可以安心阴间了。

古礼人死后,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称“服三”,满一周年烧纸祭奠,叫“周年”或“烧周年”,古代称为“小祥”。第二个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坟地致祭。满三周年烧纸祭奠,死者的亲友毕至,各带供品、纸扎。三周年过后,死者的子女即可脱去孝服,改换平常衣着。所以三周年又叫“脱服”或“除孝”,古代称为“衤覃”(tan 坦)服。按照传统的说法,丧葬礼仪至此才算正式结束。

“服三”之后,对死者的祭奠转入普通的上坟,不再有特殊的忌日。上坟一年大致三次:即清明,举新火;七月十五,尝新谷;十月初一,送寒衣。也有一年五祭的,即除了以上三个节令外,再加上元旦和冬至。籍此,家人在悠长的岁月中继续保持着同死者的“联系”,并寄托自己绵长无尽的哀

思。

二、山西丧葬仪礼的文化内涵

山西各地丧葬礼仪尽管每一地区都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但在迥异形式的外壳下,却蕴含着共同的文化内涵。

(一)重视丧葬之礼远远超过其他民族。《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其中“慎终”,即指对父母的丧事要办得谨慎合理。孟子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在“送死重于奉生”观念的支配下,丧礼在古代的诸多礼仪当中占有极为突出的位置,什么样的人行什么等级的礼,历代朝廷都有非常严格、细密、甚至繁杂的规定,违礼悖俗,无论在朝廷还是在民间,都会产生极为可怕的后果。所以,为死人举行的丧礼实际上是为了活人。人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而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因此,一个人的死亡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它对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都会产生影响,对于活着的人同样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奉行一定的丧葬仪式便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生与死同样璀璨绚烂而又庄重严肃。在一定程度上,葬礼的主角与其说是死者,还不如说是后面的那些生者。共食共餐,奏乐唱戏的特征,体现了家属、亲戚朋友恢复正常状态的意义,也代表了生者的面子、体面与孝心。丧礼为孝子贤孙提供了表示孝敬之心的机会;活人可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排场的仪式可以使家人脸上增光。

(二)灵魂不灭的观念。民间普遍认为人死而灵魂不灭,死亡不过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人死后,灵魂不仅仍然和人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还可以投胎转世。死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人生旅程的一种转换,即从“阳世”转换到了“阴世”。因此,人从死去的这一刻起,也就意味着踏上了新的旅途,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葬礼被看作是将死者的灵魂送往死者世界必经的手续。基于这种认识,丧葬礼仪在一系列人生礼仪中,既显得庄严、隆重,又带有相当程度的神秘色彩。(三)对待死亡的态度是坦然的。死亡是一种应时必至的现象,死只是人生旅途的转换,死事如生事。它对于死者来说,未必不是一种颇为有益的解脱。所以当老人到了五六十岁身体尚好的时候,子女们和老人自己就开始坦然地为老人准备死后所需要的东西了。儿子要请匠人做棺材,有些地方称之为“做活”,有的则叫“全木头”,女儿与媳妇则要为老人做死后所需要的衣服,俗称“纳老衣”、“寿衣”。衣服做好后一般由老人自己保管。为生者准备死后用的棺材和衣服,不是催促老人快死,而是希图老人延年益寿,这不仅是一种达观,也是一种幽默。所以,人们把棺材不叫“终材”而称“寿材”,衣服则称“寿衣”。在死亡前便做好一切安葬的准备,这个人是被视为非常幸福的。

(四)丧事当成喜事办。民间一贯把婚事和丧礼并称为“红白喜事”。山西民间一般以为,人生七十古来稀“人活六十

已够本”,这个年龄已儿孙满堂,不算枉活一世。凡是60岁以后老死或病终的,一般来说都算是寿终正寝了,丧礼都视为喜丧,第四代孙既戴白又挂红。所以尽管生者对死者的去世深感悲痛,但在举办丧事的指导思想上,确是越热闹越好。丧事喜办的突出表现就是热闹的出殡仪式,出殡如同演戏,丧家把灵枢用绮绣装饰起来,吹鼓手乐声阵阵,有的还请戏班子在列队前面边走边演戏,后面则是孝子队伍,嚎陶大哭,围观看热闹的人熙熙攘攘,对于这种习俗清人曾作诗咏道:“妙选笙歌耀旗帜,忍借亲丧作儿戏。灵辆峨峨游市廛,伺晨发引哺未至。”

(五)通过丧葬礼仪的举行,寄托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表达希望死者的灵魂得以安息和超度的虔诚心意。

(六)丧葬仪礼中的许多禁忌,体现了对生者的维护。与怀念混杂着的既恐惧又有所求的复杂情感。

山西的丧葬礼仪,近几十年来,在政府部门的积极倡导下,出现了一些新的风尚,不仅涤除了丧礼中许多迷信荒诞的成份,而且程式上有了很大的简化,内容上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如吊丧改为追悼会,披麻戴孝改为戴黑纱,各种纸扎改为花圈,火葬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当然这大部分限于城市中的公职人员。

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人生礼仪是社会民俗事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人之所以经历人生礼仪,决定因素不只是他本人年龄和生理变化,而且是在他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生育、家庭、宗族等社会制度对他的地位规定和角色认可。因此,人生礼仪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1]彝族在人生礼仪上表现出来的风土人情,反映了他们在生活进程中自然形成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作为具有悠久彝族发展史的楚雄昙华乡,其人生礼仪积存着厚重的文化蕴涵。昙华彝族的人生礼仪既与其他彝族地区有着相同之处,又因为社会历史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彝族的人生礼仪有诞生礼、成年礼、婚姻礼和丧葬礼等不同的礼仪,而“满月”就是诞生礼中十分重要的礼仪。婴儿降生一个月称为“满月”,一般家庭这天要给婴儿举行“满月礼”,祝贺母子平安,此谓“弥月之喜”。满月这天亲朋好友要前往送贺礼,主家则设宴招待宾客。早在我国唐朝,庆贺儿孙满月的满月礼就已经非常盛行。《太平广记》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唐高宗显庆年间(公元656-661 年),长安城西路侧有一店家生下一男,“月满月,亲族庆会,欲杀羊,羊数向屠人跪拜”,但大家都不以为意,就将它杀了,把肉放在锅里煮。“余人贪料理葱蒜饼食,令产妇抱儿看煮肉。抱儿火前,釜忽然自破,汤冲灰火,直射母子,母子俱亡。”这则故事的本义或许在于对人们进行宗教宣传,却反映出当时民间庆祝满月的活动是相当隆重的。[2]所有的人生礼仪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功能,满月礼除了“庆生”之意, 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满月礼是昙华彝族极为重要的人生礼仪,是婚姻关系和家庭血亲关系得到社会认可的标志性程序。它整合了身份认同、职责赋予、教育传承、人际交往等多种功能,同时还展现了当地彝族的信仰文化和人际馈赠文化。 满月礼自古至今传承已久。《北齐书·恩幸传·韩凤》中有:“男宝仁尚公主, 在晋阳赐第一区。其公主生男昌满月,驾幸凤宅,宴会尽日。”鲁迅在《野草·立论》中写道:“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由此可见,为孩子过满月是我国

生命周期中的人生礼仪

生命周期中的人生礼仪 今天我给同学们讲的是生命周期中的人生礼仪。 在讲生命周期中的人生礼仪之前,我想补充一点知识---通过仪式。1、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学者,阿诺德·范·吉纳普,他于1873年出生于前德国的维敦堡王国的路德维斯堡。他的母亲是荷兰人后裔,父亲人是法国人后裔。因父母没结过婚,他的姓随母亲,后母亲与继父结婚,他的姓也没改,六岁时迁居法国里昂。后留学巴黎,在巴黎爱上一个失去父亲的姑娘,其父母反对,只因门不当户不对,最后与家里断绝了关系,与这个姑娘结婚。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语言天赋,晚年可用18种语言工作,还不算方言。他超强的语言能力为他对民俗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说到他的著作,有1904年,《马达加斯加的禁忌和图腾》,1906年,《澳大利亚的神话和传说》,1909年,《过渡礼仪》,其中《过渡礼仪》影响最大,他曾写道:“坦白的说,虽然我毕不太看重我的其他著作,但《过渡礼仪》就像我身上的一块肉。它是我彷徨了近十年,犹如内心里突然出现一束光明将黑暗驱散后所带来的结果。 2、下面开始讲通过仪式的内容: 是通过仪式的定义,“通过仪式”(Rites de passage)又称“过渡礼仪”、“生命礼仪”,由法国学者阿诺德·范·吉纳普(Arnold van gennep)提出。他认为,“通过仪式”是“伴随着每一次地点、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年龄的改变而举行的仪式”,“任何社会中的个人生活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序列”。(亦可以说,

是使个体能够从一确定的境地过渡到另一同样确定的境地。) 还有一点,就是“过渡礼仪”不等同于“人生礼仪”。 3、阈限期(lininality):通过仪式中间那一段被称作阈限期。阈限,即临界,处于两端中间。1909年, 法国民俗学家范吉内普率先提出“阈限”概念。所谓阈限, 即“从正常状态下的社会行为模式之中分离出来的一段时间与空间”, 因此, 阈限既是过程, 亦是状态。特纳认为, 阈限因仪式类型而异, 主要分两种: 地位提升仪式中的阈限; 地位逆转仪式中的阈限。“阈限( liminality) ”一词来自拉丁语“limen”, 后者意为“在门槛上( threshold) ”, 此典故采借自欧洲人的风俗: 当到达新房时, 新郎必须把新娘抱过门槛。在这个 门槛上, 参与者处于不进不出(或非内非外)的状态, ②或者如特纳 所言, 他们正通过的这个“文化领域( cultural realm) ”既没有其过去状态的踪迹, 亦没有其即将进入之状态的特征, 处于“两可之间”( betwixt and between) 或混沌状态。 4、通过仪式三重结构(即三个阈限期) ①阈限前礼仪(分隔礼仪):是与原有的状态、地点、时间或地位的 分离; ②阈限礼仪(即边缘礼仪):是过渡阶段或称等待阶段,这一阶段中 的人既非转变前的人,也非整合后的人,而是处于模棱两可状态的无限定状态,具有中间性; ③阈限后礼仪(即聚合礼仪):是整合阶段,表明人生角色转换的最 终实现。

第八章 安徽的民俗文化

第八章安徽的民俗文化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掌握安徽民俗文化的特征。了解安徽的岁时节庆民俗,掌握安徽的人生礼仪民俗。了解安徽的游艺民俗、生产民俗和商贸民俗。 学习要求: 1. 了解安徽民俗文化的三大区域,掌握安徽民俗文化的特征。 2. 了解安徽的岁时节庆民俗,掌握佩戴“端午锦”的文化内涵。 3. 了解安徽的游艺民俗、生产民俗和商贸民俗,掌握安徽人生礼仪民俗中“嫁妆”的文化内涵。 学习建议: 1. 熟读教材并了解安徽主要的民俗。 2. 体味安徽各种民俗的文化内涵。 3. 结合本章内容,联系实际,考量所在地区的民俗特征和新的流变。 一般了解: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 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与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现象。每种民俗都是在某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形成、演化和传播的。安徽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地区属于华北民俗地理区,淮河以南地区属于华中民俗地理区,而皖南山区则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俗亚文化地区。 淮河以北的皖北地区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华夏古文化特色非常突出。这里不仅是道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而且人民历来就有习武的传统习俗,喜欢拳术、刀枪、棍棒、举砘子石锁等武技与武术项目。这种崇武风气长期沿袭下来。皖北地区以旱地作物为主,地处平原,交通方便,村落间距较大,饮食文化主要以面食为主,辅之杂娘,酿酒历史悠久。 淮河以南的江淮丘陵地区和长江沿岸地区属于华中民俗文化地区,海拔较

低,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大部分地区可种植双季及多种经济作物,传统农业生产十分发达。因而人口多,密度大。民俗文化受田“水”的影响非常突出。 皖南山区是安徽开发较迟的一个地区,但在明清之际却形成了十分发达、闻名世界的徽商文化。因此,徽州地区的民风民俗极有特色。如徽州民居风格、徽州饮食、风水观念、宗教信仰与节日习俗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掌握:各地岁时节庆、庆生祝寿、婚嫁、丧葬等习俗。 一、岁时节庆习俗 春节习俗、元宵节习俗、清明节习俗、端午节习俗、中秋节习俗、重阳节习俗、冬至节习俗、腊八节习俗、祭灶习俗、除夕习俗 二、人生礼仪习俗 人生礼仪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礼仪是按人的年龄增长过程展开的,内容极为丰富。最重要的内容有庆生祝寿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 重点掌握: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 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 1、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主体,但也有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支系存在 安徽民俗文化从总体上来看,属于比较典型的华夏文化,汉民族的民俗文化占据着主体地位,各种民俗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这种主体地位的属性主要是由两种因素确定的。 第一,安徽地处中国的中部地区,紧邻中原大地,历史上属于开发较早的地区。按照文化区的理论,越是处于文化区的中心地带,其文化的典型性特征越突出,越是处于文化区的外围地区,其文化越具有边缘性或边际性。汉族具有统一的文化,即使在民俗文化方面也具有统一性和相似性。安徽由于地处中部,紧邻中原,其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汉民俗文化特征。 第二,安徽的人口结构以汉族为主体。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99.47%。由于人口结构的原因,也决定了安徽的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主体文化属性。

山西民俗人生礼仪

山西民俗人生礼仪 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衍化为一块布料。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五十年代以后,纸礼多为花圈代替。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然后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山西各地都有在出灵时于棺木后头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个 饭碗的习俗,五寨一带称之为“斩殃”,取的是斩殃杀祟,祛灾除祸之意。有些地方还要磕碎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表示今后家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着熬药了。起灵前,晋中祁县一带,死者的儿子们还要进行一种摁“食压钵”的仪式。他们在一个瓷罐中挟入各种菜肴、食品,然后轮番摁捺,一直到满为止。最上面放一个馒头盖住,用一双筷子竖立穿孔,上面再盘一些染红的粉丝。此罐食品连同“下气馒首”、“长明灯”等,在出殡时都将随棺下葬。 棺木抬出灵堂后,便放到预先绑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龙杠、独龙杠等数种形式。五寨一带,还要在棺木前摆上

供桌、供品,家人扛着引魂幡,在鼓乐声中绕棺木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以表示对死者的依恋难舍。每转一圈,就要浇奠一次。绕棺完毕,升棺起灵,当地称为“绕灵大起丧”。 山西各地出殡盛行用棺罩,其状如长形轿体,上有锡顶葫芦头金顶,四角男性死者用龙头龙尾,女性用凤头凤尾,周围饰以红、蓝、黄布帷幔,上绘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这种器物均有店铺专门出赁。 厚重的棺木,加上庞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较吃力。于是,抬者由8 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称16杠、24杠、32杠。太谷地区排场的丧礼要使用二龙杠。山西有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门后,要一路不歇气(路祭除外),送到坟地。抬棺人手众多,既便于做到这一点,前呼后拥,又显得气派,主家人缘好,人气旺。 棺木抬起之前,死者的长子双膝跪倒。手捧烧纸钱的瓦盆,痛哭失声,然后把玩盆在地上摔破。忻州、定襄一带称之为“摔丧子盆”。民间认为,摔破丧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去用了。 摔过“丧子盆”,出殡便正式开始了。晋南一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院门时,要大头在前;出了门后,都要掉个头,一直抬到坟地。意思是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着一样,出门头向前,等于回首瞻顾家园,表示了对人世家人的依恋;出门以后头朝后,等于再不往后看,一往无前,直奔西天乐土。

结合我们当地习俗谈谈人生礼仪民俗的利弊

结合我们当地习俗谈谈人生礼仪民俗 的利弊 批号:151 学号:W130905151041 姓名:宋新华 日期:2017年3月4日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1) 1.中华礼仪之美 (1) 2.我们当地习俗 (1) 2.1 春节习俗 (1) 2.2清明节习俗 (2) 3.携手共建新时代礼仪之邦,共同抵制恶习陋习 (3) 参考文献 (4)

摘要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闪耀着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创造的璀璨文明。中华文明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以“礼仪大国”、“礼仪之邦的美誉著称于世”。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中华礼仪之瑰宝值得我们学习和传颂,在五千年的传承中也有很多糟粕掺杂其中,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要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更要坚决抵触陋习陋俗,使我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流传,万世流芳。 关键词:当地习俗人生礼仪民俗利弊 1. 中华礼仪之美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2. 我们当地习俗 2.1 春节习俗 我的家乡在环境秀美的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我的家乡是一个处处充满满韵风情的小城。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

智慧树知到《礼仪文化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礼仪文化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礼仪就是端茶送水,迎来送往。 A:对 B:错 答案:错 2、学习礼仪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个人修养,改善个人形象,增强个人魅力,在人际交往中逐渐成为受人欢迎的人。 A:对 B:错 答案:对 第一章 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古人对仪的理解:() A:法度准则 B:礼节规矩 C:礼物 D:礼貌 答案: 礼貌 2、哪个国家的公民时最爱排队的() A:日本 B:德国 C:印度 D:英国

答案: 英国 3、以下哪个不是原始社会的丧葬礼仪的规范()。A:尸体安置的特殊朝向和姿势 B:有一些随葬的物件 C:保护好尸体,注意埋葬 D:装扮尸体外观 答案: 装扮尸体外观 4、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礼仪文化”的范畴()A:社会制度 B:仪容仪表 C:社会交往 D:风俗习惯 答案:社会制度 5、以下哪个选项属于英国文化: A:不要迷惑他人 B:平等次序 C:高效有序 D:团队合作 答案:平等次序 6、礼仪的起源有以下哪个几种说法: A:祭祀说 B:饮食男女说

C:人的欲望与环境矛盾说 D:婚姻制度说 E:礼仪的多元起源说 答案: 祭祀说,饮食男女说,人的欲望与环境矛盾说,礼仪的多元起源说7、礼仪有几个发展阶段: A:滥觞期 B:定型期 C:发展期 D:衰变期 E:新生期 答案: 滥觞期,定型期,发展期,衰变期,新生期 8、西方礼仪是由西方文明孕育出来的。 A:对 B:错 答案:错 9、中国传统礼仪的主流是历史上我国中原地区汉族所通行的礼仪 A:对 B:错 答案:对 10、每个国家的礼仪都蕴含着相互理解,以心贴心的基本精神 A:对 B:错

第五讲人生礼仪民俗

第五讲人生礼仪民俗 【教学目的】 认识人的一生中的几个主要阶段——诞生、成年、婚姻以及死亡,它们是每一个人须通过的过程;掌握人生礼仪的种类和各自的功能;了解不同民族在这四个阶段所举行的仪式,它们共同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人生礼仪民俗。 【教学内容】 一、人生礼仪民俗概述 二、中国汉族人生礼仪民俗 三、中国少数民族人生礼仪民俗

一、人生礼仪民俗概述 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结婚礼仪和丧葬礼仪。此外,标志进人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度的生日庆贺举动,也可视为人生礼仪的内容。伴随着人生不同阶段礼仪的,有许多一般性和奇异的风俗,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生礼仪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是社会民俗事象之一,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人生礼仪民俗的分类 在人的一生中,有几个主要的阶段,它们是出生、成年、婚嫁及死亡。据此,我们把人生礼仪民俗分为这四个部分来加以阐述。 1、诞生礼仪诞生礼仪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在人生诸礼仪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其中经历许多有趣的环节。从内容上看,大体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和庆贺生子三个阶段,而以第三个阶段为中心部分。 2、成年礼仪成年礼,又叫成丁礼或冠礼。它是一种古老习俗的传承,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青年男女只有通过成年礼仪,才能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才能被社会成员认同,同时也应当履行一定的义务。 3、婚姻礼仪婚礼,是人生礼仪中的又一大礼,历来都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人们之所以重视成人礼仪,一个重要的功利目的,是与婚姻联系在一起的。人类自身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都少不了人类的延续,从这一点来说,婚姻礼仪受到人、社会的重视就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4、丧葬礼仪丧葬礼仪,是人的一生当中最后一项“脱离仪式”。它是指人死后,亲属、友人、邻里为之举行殓殡、祭奠、哀悼的习俗惯制。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内涵也极其复杂。另外,葬礼的形式多种多样,从葬法上来看,主要有土葬、火葬、天葬、风葬、水葬、塔葬、悬棺葬等。 (二)人生礼仪民俗的功能 在人的一生中有几个主要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举行不同的仪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分别加以阐述。 1、诞生礼仪诞生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一个婴儿刚一出生,还仅仅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仪,他才能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2、成年礼仪成年礼仪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一般来说,举行成年礼仪,有年龄的规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举行成年礼有不同的方式与内容,其意义也不尽相同。举行成年礼的最终目的是使年轻人能成为正式的社会成员,能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民俗概述

第一讲民俗概述 1,中国古文献中的“民俗”: 《管子正世》“料事务,察民俗” 《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 民——普通老百姓,即庶人,可以引申为民间。 俗——习惯,习尚。阮藉《乐论》“习而行之谓之俗”,某一种行为经屡次的重复或模式化,便演变为俗。 民俗指百姓习尚、民间习俗, 2,民俗的定义: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民俗一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folklore) 3,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词典 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

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第四类,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民间宗教是民俗的主要内容。第五类,民俗是指民间故事,是一种范围不能够予以明确界定、与神话和传说没有明显分别的故事。 第六类,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包括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谚语及其他文学形式的东西。 第七类,民俗是“民俗文化”,是文明社会中受教育较少的平民所具有的文化表现,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4,民俗学定义分岐的原因 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

人生礼仪

人生仪礼 人生仪礼是指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此外表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举动,亦可视为人生仪礼的内容。 人生仪礼决定因素不只是他本人年龄和生理变化,而且是在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生育、家庭、宗教等社会制度对个人的地位规定和角色认可,也是一定文化规范对他进行人格塑造的要求。因此,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和阶段性标志。比如一个小孩满月的时候,生育孩子的家庭要遍请宾客,不只是庆贺孩子的诞生,更是小孩子与家里的宾朋相见,让他被亲戚接纳而融入社会的契机。 人生仪礼的范围大致包括: 求子习俗 生育习俗 成年礼 婚姻习俗 寿诞习俗 丧葬习俗 求子习俗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使得中国社会对求子习俗颇为重视,求子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婚后不孕的夫妇为了达到怀孕的目的而进行向神祈祷、实行巫术等仪式的民俗。按照手段求子习俗可以分为:向神灵祈子、由旁人送子、性生殖崇拜与性行为模拟巫术三种。 向神灵祈子是最普遍的一种求子方式,民间虚造有主管生育的神灵、偶像,如碧霞元君、送子观音、金花夫人、子孙娘娘、张仙等,并为之立庙建祠。 由旁人送子求子习俗中还有一类常见的形式是由亲人或特殊人物向盼望得子的家庭及妇女本人作出象征性的“送子”举动。首先是送去某种事物,据说妇女吃了可以很快受孕,如贵州中秋节有偷瓜送子的风俗。其次是送去带有多子多孙意义的某些吉祥物,常见的的有“孩儿灯”、“麒麟送子图”、用口袋装好的百谷、瓜果等。 性生殖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即在某种神圣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对某种生殖象征物加以祭拜和进行交媾行为的模仿。如我不少地方都有的投石求子的习俗,就是让求子的妇女往深山中的石洞丢石子,传说丢中即会受孕,把洞口看作是产生婴儿的阴门。 生育习俗 生育习俗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育”,一个是“生”。 “育”是指妇女从受孕到生产的过程,这段时间,妇女被看作是一个非常的社会成员,她在社会中出现要遵守各种各样的禁忌和礼仪。较常见的孕妇禁忌有:不许吃公鸡、螃蟹、兔肉等不利于孕妇和胎儿的食品,不许到婚礼的场合接见新娘。怀孕期间,特别是临近生产的时候,娘家会赠送婴儿用品给女儿,叫作“催生担”。

第八讲人生礼仪民俗

第八讲人生礼仪民俗 l、人生礼仪民俗概述 2、中国人生礼仪民俗 3、外国人生礼仪民俗 口典型案例 口本章小结 口关键概念 口复习思考题 口实训题 口自测题 教学目的认识人的一生中的几个主要阶段——诞生、成年、婚姻以及死亡,它们是每一个人须通过的过程;了解不同的国家、不同民族在这四个阶段所举行的仪式,它们共同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人生礼仪民俗;学习和运用其中一些健康向上、可操作的礼仪民俗来为旅游服务。在做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掌握旅游者的心理,尽量发挥人生礼仪民俗在旅游业中的功能。 一、人生礼仪民俗概述 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结婚礼仪和丧葬礼仪。此外,标志进人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度的生日庆贺举动,也可视为人生礼仪的内容。伴随着人生不同阶段礼仪的,有许多一般性和奇异的风俗,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生礼仪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是社会民俗事象之一,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人生礼仪民俗的分类 在人的一生中,有几个主要的阶段,它们是出生、成年、婚嫁及死亡。据此,我们把人生礼仪民俗分为这四个部分来加以阐述。 (l)诞生礼仪诞生礼仪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在人生诸礼仪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其中经历许多有趣的环节。从内容上看,大体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和庆贺生子三个阶段,而以第三个阶段为中心部分。 (2)成年礼仪成年礼,又叫成丁礼或冠礼。它是一种古老习俗的传承,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青年男女只有通过成年礼仪,才能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才能被社会成员认同,同时也应当履行一定的义务。 (3)婚姻礼仪婚礼,是人生礼仪中的又一大礼,历来都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人们之所以重视成人礼仪,一个重要的功利目的,是与婚姻联系在一起的。人类自身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都少不了人类的延续,从这一点来说,婚姻礼仪受到人、社会的重视就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4)丧葬礼仪丧葬礼仪,是人的一生当中最后一项“脱离仪式”。它是指人死后,亲属、友人、邻里为之举行殓殡、祭奠、哀悼的习俗惯制。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内涵也极其复杂。另外,葬礼的形式多种多样,从葬法上来看,主要有土葬、火葬、天葬、风葬、水葬、塔葬、悬棺葬等。 2、人生礼仪民俗的功能 在人的一生中有几个主要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举行不同的仪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分别加以阐述。 (l)诞生礼仪诞生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一个婴儿刚一出生,还仅仅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仪,他才能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

自考《中外民俗》第八章人生礼仪民俗

第八章人生礼仪民俗 8.1. 人生礼仪民俗概述:人生礼仪是指人在 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结婚礼仪和丧葬礼仪。人生礼仪民俗是社会民俗事象之一,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8.1.1.人生礼仪民俗的分类 1) 诞生礼仪: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 2) 成年礼仪:成丁礼,冠礼。 3) 婚姻礼仪: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4) 丧葬礼仪:人死后,亲属,友人,邻里为之 举行殓殡,祭奠,哀悼的习俗惯制。 8.1.2.人生礼仪民俗的功能 1)诞生礼仪:只有诞生礼仪才能被社会承认为一个 真正意义上的“人” 2)成年礼仪:为了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 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 3)婚姻礼仪: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

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 4)丧葬礼仪:表达死者亲属对死者的真诚怀 念,以及对灵魂存在论这种迷信思想即恐惧又有所求的 复杂情感。 8.2.中国人生礼仪民俗 8.2.1.汉族人生礼仪民俗 1)诞生礼仪 (1)求子仪式: ①向神灵祈子:送子观音,碧霞元君,金花夫人,子孙娘娘 ② 由旁人送子:“ 麒麟送子”比如偷瓜 送子。 ③ 生殖器崇拜仪式:“久木鲁”“生孩子的石头” (2)孕期习俗 ① 孕妇禁忌:外出时忌红白喜事,忌孕妇入生子人家,忌孕妇看淫秽,异常的事物。 ②孕期馈送:送婴儿衣食物品。 ③接生方式:接生婆。 (3)庆贺生子 ①“报喜”

②“开奶” ③“洗三” ④“满月”“百岁” ⑤“抓周” 2) 成年礼仪:成年礼仪是为承认年轻人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 3) 婚姻礼仪 (1)相亲,订婚阶段:媒,贴,聘 (2)迎娶阶段 (3)认姻亲关系 4) 丧葬礼仪:人的最后的“脱离仪式” (1)初终 (2)设床 (3)沐浴,更衣 (4)报丧 (5)大敛 8.2.2.少数民族人生礼仪民俗 1)诞生礼仪 (1)未孕前的求子习俗 (2)怀孕时的习俗 (3)临产习俗

中国日常生活中传统礼仪习俗

在中国:出行礼,坐卧礼,宴饮礼,婚丧礼,寿诞礼,祭祀礼,征战礼……处处都都是礼文化,这就是礼仪之邦。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俗话说“若要好,大敬小”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但是真正要做到这些可不容易。 今天礼仪之邦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礼仪: 首先就是行走之礼——在古代,最常见的就是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的原则就是“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这句话意思就是走路靠边,不走路中间;站立靠边,不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了解这些礼仪在行走过程中同样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是见面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

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特别是商务上握手礼更是常见。 再次是入坐之礼——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再来说说饮食之礼——在先秦时候就有“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

自考《中外民俗》 第八章 人生礼仪民俗

第八章人生礼仪民俗 8.1.人生礼仪民俗概述: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 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结婚礼仪和丧葬礼仪。人生礼仪民俗是社会民俗事象之一,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8.1.1.人生礼仪民俗的分类 1)诞生礼仪: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 2)成年礼仪:成丁礼,冠礼。 3)婚姻礼仪: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4)丧葬礼仪:人死后,亲属,友人,邻里为之举行 殓殡,祭奠,哀悼的习俗惯制。 8.1.2.人生礼仪民俗的功能 1)诞生礼仪:只有诞生礼仪才能被社会承认为一个 真正意义上的“人” 2)成年礼仪:为了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 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 3)婚姻礼仪: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 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 4)丧葬礼仪:表达死者亲属对死者的真诚怀念,以 及对灵魂存在论这种迷信思想即恐惧又有所求的

复杂情感。 8.2.中国人生礼仪民俗 8.2.1.汉族人生礼仪民俗 1)诞生礼仪 (1)求子仪式: ①向神灵祈子:送子观音,碧霞元君,金花夫人,子孙娘娘 ②由旁人送子:“麒麟送子”比如偷瓜送子。 ③生殖器崇拜仪式:“久木鲁”“生孩子的石头” (2)孕期习俗 ①孕妇禁忌:外出时忌红白喜事,忌孕妇入生子人家,忌孕妇看淫秽,异常的事物。 ②孕期馈送:送婴儿衣食物品。 ③接生方式:接生婆。 (3)庆贺生子 ①“报喜” ②“开奶” ③“洗三” ④“满月”“百岁” ⑤“抓周” 2)成年礼仪:成年礼仪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

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 3)婚姻礼仪 (1)相亲,订婚阶段:媒,贴,聘 (2)迎娶阶段 (3)认姻亲关系 4)丧葬礼仪:人的最后的“脱离仪式” (1)初终 (2)设床 (3)沐浴,更衣 (4)报丧 (5)大敛 8.2.2.少数民族人生礼仪民俗 1)诞生礼仪 (1)未孕前的求子习俗 (2)怀孕时的习俗 (3)临产习俗 (4)诞生后的习俗 2)成年礼仪 (1)冠,笄之礼 (2)穿裤,换裙 (3)文身,染齿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介绍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

论人生礼仪的社会功能

论人生礼仪的社会功能 摘要:人生礼仪是指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生活阶段、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不 同的礼节有不同的含义。它划定了人生前一阶段的结束,后一阶段的开始,其言行思想也随 之进入一个新阶段。人一生中由生到死经历了诞生、成年、婚嫁、死丧四个有生命历程意义 的阶段。 关键字:诞生礼、成年礼、婚嫁礼、死丧礼、社会功能 正文: 人生礼仪分为:诞生礼、成人礼、婚礼、以及葬礼,它的社会功能大致有以下三点:1、社会协调功 能;2、文化传递功能;3、娱乐功能。 诞生礼的社会功能:诞生礼是中国传统的诞生礼俗之一,多在小孩出生三天后举行,不同地区、民 族形式多有不同,一般有祝福、保健、占卜等几层含义。现在庆祝诞生,一般是新生儿家人摆酒宴,邀请 亲朋好友。诞生礼被称为“摇篮边的礼仪”,世界许多民族的出生礼都与宗教密切相关,但华夏民族的诞生 礼仪更多的带有儒学和世俗的色彩。可以说,华夏传统的出生礼,是儒家礼义与世俗生活紧密结合的产物。 弄璋、悬弓等,礼义色彩浓厚,洗三、抓周等世俗风格明显。诞生礼具有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递功能以及 娱乐功能。诞生礼作为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事件。那么他所引发的其他事件就可视为他的影响,首先诞生礼 是一件喜事,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要有亲朋来贺,这一举动不但加强了人与人之的亲密感,更是一种 释放友善和谐社会的举动。诞生礼具有其独特的礼仪文化。汉民族传统的出生礼,由几种礼仪组成,婴儿诞生,有诞生礼;三日后,有三朝礼;出生一月,为满月礼;出生百天,行百日礼;一周岁时,行周岁礼。 这样,对一个新生命的迎接过程,才算完成了。诞生礼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大家同乐,所以又具有了娱乐功能。 成人礼和婚礼的社会功能:汉族的成年礼延续数千年,至满族入侵后,满清统治者一纸令下,终结了绵 延了几千年的成人礼,以致后来人只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成年。现在正在逐渐恢复。冠礼和笄礼古代 的成年礼本意是为了禁止与未成年的异性通婚。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高级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说是对成 年人婚姻资格的一种道德审查。冠礼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礼记》云:“夫礼,始于冠”、 “男子二十,冠而字”。对于冠礼非行不可,《礼记》的解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 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 之道也。”照这么说,不懂礼义的就不是人了,不行冠礼,则一生难以“成人”。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