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点

高一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点
高一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点

高一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点

高一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点

1、晨昏线的概念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2. 晨昏线的判读:在日照图上,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一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二是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18时是昏线。

3. 晨昏线的特点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

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即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

为0,昼半球上的各点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点太阳

高度小于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5)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4. 晨昏线的移动

一般地,如果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晨昏线在如图1~3范围内移动。1、2、3分别表示冬至、春秋分、夏至日时晨昏线的'位置。即3月21日与9月23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导致全球昼夜平分;6月22日摆动幅度最大,导致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夜最长;12月22日摆动幅度也最大,导致南半球昼最长,北半球夜最长。

知识点总结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s();

【高一地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长江口泥沙不断堆积,若干年后,崇明岛将和____________________岸相连。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有关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的有关知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因长江水自西向东流,所以长江水对南岸的侵蚀力大于北岸,最终岛屿将与北岸相连。 答案:北 2.下列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 ①地方时②对地球形状的影响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④黄赤交角⑤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⑥昼夜现象⑦昼夜交替现象 A.①②⑤⑦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⑦ D.①②④⑤⑥ 思路解析: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昼夜交替现象;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不同经度有不同地方时。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黄赤交角存在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在其影响下产生了四季和五带。 答案:A 3.二分二至日指什么时间?二至日与近日点、远日点是不是相同的日期? 思路解析:二分日指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二至日指冬至日(12月22日)和夏至日(6月22日)。地球公转到近日点的时间为1月初,到远日点的时间为7月初。所以冬至日与近日点,夏至日与远日点时间上很近,但不相同。 答案:二分日指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二至日指冬至日(12月22日)和夏至日(6月22日)。不同。 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2010广东,11—13)图1-3-1中外圆表示纬线圈,N为北极点。读图回答1—2题。

图1-3-1 1.若AB弧表示夜弧,则D点的日出时刻是() A.21时30分 B.2时30分 C.8时00分 D.3时30分 思路解析:AB为夜弧,同一纬线上的ABCD夜长相等,为5小时,昼长相等,为19个小时,日出地方时为2时30分。 答案:B 2.若AB弧表示2010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另一日期。设B点为零时,则100°E的区时为() A.2月28日13时40分 B.2月29日13时40分 C.3月2日14时00分 D.2月28日14时00分 思路解析:新的一天从0时经线开始向东到日界线止,B点为0时,AB弧为3月1日,则BCD弧为3月2日,NA经线为日界线,NB经线为105°W,即西七区为0时,则东七区为3月2日的14时。 答案:C 读图1-3-2,完成3—4题。 图1-3–2 3.图中c代表的节气出现时,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此季节北京的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B.此季节新加坡的昼长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C.此季节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大值 D.此季节北半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小值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以下两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并能够根据图示判定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和二分二至点的位置;(2)全球各地随太阳直

高中地理地球与地图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地球与地图教 学设计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地球与地图”教学设计 一、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对标准的把握须注意如下几点: 1. 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 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3. 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 二、教材分析 《考试说明》提到文理科基础地理考试内容还包括与高中地理必修内容相关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有关内容。而地球、地图又是基础中的基础,这些内容贯穿于高中必修内容的始终,所以牢牢掌握这部分内容才为高中地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基本的地理素养。另外地理信息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是地图的延伸,所以在这一课里也简单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纬线、纬度,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②、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 ③、熟练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并会运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④、理解地球上的时区的划分,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演示引导下,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重点 1. 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 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3. 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赤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赤道周长约千米。 二、纬线及纬度 1.纬线:在地球仪上,同____平行、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2.纬线的特点:纬线指示____方向;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纬线长度____;纬线形状均为____。 3.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由赤道(0°纬线)至南北纬度为低纬度,南北纬度至南北纬度为中纬度,南北纬度至南北极点为高纬度。 4.赤道: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并将地球分为、两半球(如下图)。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

作者姓名:杨学文:延庆县第五中学 张云霞:延庆县第三中学 课题: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学情分析:延庆五中学生在初中大部分为学校中等生,在进入高中时,属于较差质量的生源。但是,尽管生源质量差,他们的地理科学习基础却相差不大,仍然有希望在地理科的学习中获得较好成绩。这样的学生也有一点非常令人担心的毛病:那就是学习习惯非常不好,这样的现状导致了学生们学习成绩很难提高。因此,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们主要在两方面下工夫,一方面是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下工夫,争取让教师自身成为有人格魅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师,另一方面,就是在授课的时候,狠抓学生的课堂常规,慢慢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最终,受益于好习惯。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通常是将知识化难为易,在课堂中穿插大量的与生活和知识有关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认为地理有用而提高学习地理科的欲望。在本节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事例、现象,或者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小故事、flash等助学生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本节教材的知识。 学习目标:1、学生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2、学生通过观察说明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4、学生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5、学生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 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6、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意义 7、学生能联系实际解释时差、季节的形成原因,并了解时区、区时和日界线 等最基本的概念。 8、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宇宙观并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更加激发了对科学的探索 的精神。 教材分析:本节是继前两节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后,学习的内容从宇宙转移到地球,并且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主要讲解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及其意义。地球运动部分是很难学的一部分知识,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化解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尽量用地球仪演示,或者画立体图,还有就是电脑动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想象地球运动的情况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在学习了两种基本形式以后,继续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于地球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讲述,一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是地球公转的地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练习题

《地球的运动》练习题 练习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 ①1个恒星日②1个太阳日③23小时56分4秒④24小时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地球自转速度来考虑,高纬度发射火箭的条件比低纬度更加有利 B.中山站、新加坡、鹿特丹三地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C.广州、武汉、北京三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依次增大 D.上海、漠河、曾母暗沙三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相同 3.下图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4.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除两极点外,其他各点都相同 B.1个太阳日,地球自转360度,用了23小时56分4秒 C.北纬40度自转的角速度,约为每分钟0.25度 D.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即自东向西 5.8月30日,某天文爱好者利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天象观测,21点整牛郎星进入镜头。如保持天文望远镜不动,8月31日牛郎星再次进入镜头的时间是:() A、20时56分4秒 B、21时3分56秒 C、21时整 D、21时56分4秒我国于2013年6月11日发射了“神舟”十号飞船,并于13日与天宫一号实现交会对接。据此完成6~7题。 6.“神舟”十号发射时,地球公转的速度( ) A.越来越快 B.越来越慢 C.先快后慢 D.最快 7.在“神舟”十号发射时,下列有关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B.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C.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D.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8.每年的国庆节假日期间(10.1-10.7),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 ) A.逐渐加快 B.逐渐减慢 C.先加快后减慢D.先减慢后加快下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9~10题。

(完整版)高三地理地球与地图练习题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与地图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制作了一个地球仪,在该地球仪上量得赤道的长度为80厘米。据此回答1~2题。 1.该地球仪的比例尺约为 () A.一百万分之一B.一千万分之一 C.五百万分之一D.五千万分之一 2.在此地球仪上北极点到赤道的球面距离约为 () A.20厘米B.40厘米 C.60厘米D.80厘米 【解析】考查地球相关数据及比例尺的计算。第1题,赤道的实地长是40 000千米,计算可知此地球仪的比例尺。第2题,地球仪上北极点到赤道的球面距离应当约是此地球仪大圆周长的1/4。 【答案】 1.D 2.A 3.读三幅经纬网示意图,①~⑤各地地理坐标相同的是 () A.①③B.①④ C.②④D.③⑤ 【解析】①②在以南极为中心的地球俯视图中,则两点坐标分别为(30°S、30°W),(0°、0°);③在以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中,其坐标为(30°N、30°E);④⑤坐标分别为(30°S、30°W),(60°N、90°E),则坐标相同的是①④。 【答案】 B (2010年盐城调研)读图,N为北极点,大圆为 经线圈,ACB为赤道,据此完成4~5题。 4.假如一架飞机从A飞到B,实际最短的飞 行线路是

() 5.按最短飞行路线飞行,该飞机从A到B的飞行方向是 () A.西→东B.南→北→南 C.东南→东→东北D.东北→东→东南 【解析】第4题,从A飞到B的最短飞行线路应是过AB的大圆上的劣弧,但是赤道,理论上都是过AB的大圆的弧,但题干中是“实际最短线路”,地球两极稍扁,极半径较赤道半径短21千米。第5题,因为最短飞行线路是指沿经线圈的飞行,从A到N(北极点)是向北飞,从N到B是向南飞。 【答案】 4.A 5.B 6.以下四幅经纬网图中,比例尺最大的一幅是 () 【解析】在经纬网地图上相同度数的经线和相同度数的纬线组成的图中,所表示的实际范围大小是一样的,所以可根据经纬度差来判断实际范围的大小。四幅图中表示的实际范围由小到大依次是A

(完整word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选择题(每题有一个答案正确)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行星 B.恒星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C.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 D.星云是由气体和液体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2 A C 3 A C 4 A B C D 5 A C 6 A C 7 A C 8.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 A.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公转轨道,它是一个正圆 B.每年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较慢,1月初则较快 C.地球公转方向自东向西 D.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366天,也就是一个回归年? 9.如果地轴同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变小,则() A.热带范围扩大B.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 C.温带范围扩大D.北京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不变? 10.在北半球某地,某人从某地出发,依次向北、东、南、西各行l100千米最后回到()

A .原出发地以北 B .原出发地以东 C .原出发地以西 D .原出发地? 图1中外圆表示纬线圈,N 为北极点。读图回答11 —12题。 11.若AB 弧表示夜弧,则D 点的日出时刻是() A.21时30分 B.2时30分 C.8时00分 D.3时30分 12.若AB 弧表示2010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 另一日期。设B 点为零时,则100°E 的区时为() A.2月28日13时40分 B.2月29日13时40分 C.3月2日14时00分 D.2月28日14时00分 13.我国一艘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向东航行,过日界线于1981年1月2日15时抵达加拿大温哥华(西七区)途经14天2小时,该船在上海启航时间是() A .1980年12月21日4时 B .1980年12月20日4时 C .1981年1月16日17时 D .1980年12月20日10时? 14.某船自西向东越过180°经线后,船上的时间很可能是() A .日期减少一天,钟点有变化 B .日期增加一天,钟点不变 C .日期不变,钟点有变化D.日期不变,钟点也不变?? 15.某校所在地(120°E 、40°N )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热,提高利用效率,需根据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季节调整倾角,那么日照图与热水器安置方式搭配不合理的是() 16.有关北京时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为北京所在经线的地方时 B .为东经120°的地方时 C .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 D .东八区中央经线的地方 时 17.图2为以北极为中心的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 表示黑夜,则甲地的时间为() A .8时B.9时C .15时D .16时 18.下图为北半球冬至日四个地点的太阳高度日变 化 曲线,四地中可能位于赤道的是() 195月1日2点应是哪幅() 20.当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旗杆的正午影长与旗杆 等长时,阳光直射下列哪条纬线(取北京的地理纬度为北纬40°) ()? A .50°NB .0°C .5°SD .23°26′N 21.图3是雅加达(7°S )在春分、夏至、冬至(北半球节气)三天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指出下列排序与图中相符的是() 图2 A .①冬至日②春分日③夏至日 B .①夏至日②春分日③冬至日 图1 图2

高考地理复习地球运动测试题

高考地理复习·第二轮专题 专题1地球运动 一、考情深度解读 1.考点分布 2.命题趋向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本专题命题有以下走势: 一、从考查内容来看,高考侧重于考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时区、区时、日界线、标准时、地方时的计算;地球运动及其意义等主干知识。 二、从能力要求来看,高考侧重于考察空间想象能力、读图能力、逻辑推断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注重考查地理思维方法和基础知识的整合。如日照图的变形、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应用和延伸等。文综试题更是侧重于考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历年文综卷命题大多以此作为高考选拔的一道“分水岭”,如xx年湖南文综卷10~11题的“中星定点”问题、xx年全国文综卷Ⅰ的9~11题“阿拉斯加日偏食”问题。 三、从命题形式上看,有两大特点。第一,以社会热点问题和现实生活情景作试题的素材来进行设计。命题的切入点越来越体现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文综卷更是如此。第二,除考查本单元知识与思维方法的内在联系外,逐步趋向与地理环境要素,如气候、水文、生物等环境要素的综合。 二、主干知识整合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1. 正午太阳高度的形成:如右图所示。 2.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推导。 H =90°-∠B=90°-∠AOB

=90°-(∠COB-∠COA) =90°-纬度差(所求点和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 [纬差的计算]: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 3.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为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1-2中D折线所示。 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1-2中C折线所示。 ③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中E折线所示。 (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①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全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如下图A。 ②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全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 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如下图B。 ③回归线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全年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如上图C。 ④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纬度带:每年夏至日(6月22)H达最大值,冬至日(12月22)H达最小值。如右图A所示。 ⑤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纬度带:每年冬至日H达最大值,夏至日H达最小值。如右图B所示。 (3)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①极点: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没有变化的,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如下图A)。 ②非极点地区:非极点地区的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是有变化的。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下图B)。

高中地理《地球与地图》专题练习.

《地球与地图》专题练习 第Ⅰ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是地球经纬网示意图。读图判断1~2题。 1.图中各点位于北半球、西半球的是 A.③④ B.①② C.⑤⑥ D.③⑦ 2.图中④点位于⑧点的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读图2,回答3~4题。 3.在上图中画斜线的四块假想陆地中面积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③在④的方位是( ) A.东南 B.西南 C.西北 D.东北 读下列经纬网图,完成5~7题。 5.若bd 所在经线的经度为150°E ,则 ab 、bd 、cd 、ac 四段经纬线的比例尺的大小关系是 A.ab>cd>ac=bd B.cd>abbd>ab>cd D.bd=ac>ab=cd 6.若a 点比b 点的时间早10小时,则 ①a 点在d 的西北方 ②a 点在d 的东北方 ③bd 的经度为90°W ④bd 的经度为30°W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在ac 经线上,若由c 点至a 点,各地日出的时刻越来越早,则 A.我国各地昼短夜长 B.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早于6点 C.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出现 D.此时是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 读下图,回答8~9题。 60° 10° c d b a 120°E ● ● ● ●

8.上面四幅图中,表示实际范围最大的是()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9.上面四幅图中等高距相同,则a、b、c、d四处坡度大小排列正确的是() A.a=b=c=d B.a>c>d>b C.b>d>c>a D.c>b>a>d 读等高线图,判断10~13题。 10.关于四个村庄所处地形区的名称正确的是 A.王村地处山谷 B.张村地处山脊 C.余村地处山谷 D.李村地处山顶 11.以张村为基点,丁山的相对高度是 A.600米 B.650米 C.700米 D.750米 12.已知王村的气温是11℃,丁山气温应是 A.6.5℃ B.7.1℃ C.7.4℃ D.6.8℃ 13.王村与大王山实际水平距离为 A.3km B.6km C.8km D.10km 图6为我国某沿海地区等高、等深线图(单位:米),图7为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14~17 题。 图6 图7 14.夏至日12时12分(北京时间),图中岛屿上a′处的旗杆影长为零,a′点的地理坐标为 A.123°E,23°26′N B.117°E,23°26′N C.117°E,23°26′S D.120°E,0° 15.最不适合在该地区发展的经济活动是 A.晒盐 B.建港 C.滩涂养值 D.海滨旅游 16.图6中与图7剖面图相符合的剖面线是 A.aa′ B.bb′ https://www.360docs.net/doc/376566723.html,′ D.dd′ 17.图1中cc′剖面线最大高差H为(单位:米) A.64<H<65 B.69<H<70 C.74<H<75 D.79<H<80 读“我国东部某地的等高线示意图”和“该地区的气候资料表”,图中等高线所示高度分别 为100m、200m、300m、400m。综合分析后,回答18~20题。

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专题练习题

1 地球的运动专题——选择题(一) 1、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 A.90°W ,89°S B.80°E ,40°N C.10°E ,1°S D.180°,71°N 2、下图中,不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3、每年“五一”期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方向是 A.北半球,向南移动 B.北半球,向北移动 C.南半球,向南移动 D.南半球,向北移动 4、下列地理现象,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①昼与夜 ②昼夜更替 ③长江入海的河道逐渐向南迁移 ④极昼和极夜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关于太阳高度的正确叙述是 A.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都大于0度 B.晨昏线上,太阳高度小于0度 C.某一地点,一天中太阳高度不会发生变化 D.纬度高的地方太阳高度总是较大 6、在酒泉向正东方向发射的火箭,由于地球的自转,火箭实际飞行的方向会 A.向北偏 B.向南偏 C.向东偏 D.向西偏 7、如果黄赤交角变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 B.热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大 C.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变大 D.温带范围变大 8、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一年中升旗时间最早的日期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某地有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据此回答下列9~10题: 9、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是 A.66°34′ B.23°26′ C.45° D.90° 10、该地纬度可能是 ①23°26′N ②21°34′N ③25°26′N ④68°26′S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1、下左图是一幅经纬网图,在ABCD 四点中,最早沐浴到新世纪阳光的是 A.A 点 B.B 点 C.C 点 D.D 点 12、下中图为昼长时间变化曲线图,4条曲线所代表的地区纬度从低到高的正确排列是 A.abcd B.cadb C.dcba D.bcad 13、下右图是一年中不同节气晨昏线图,在北半球按季节更替次序排列顺序与图幅相符的是 A.a 冬至b 秋分c 夏至d 春分 B.a 夏至b 秋分c 冬至d 春分 C.a 冬至b 春分c 夏至d 秋分 D.a 夏至b 春分c 冬至d 秋分

高中地理地球与地图专题练习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地球与地图》专题练习 第Ⅰ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是地球经纬网示意图。读图判断1~2题。 1.图中各点位于北半球、西半球的是 A.③④ B.①② C.⑤⑥ D.③⑦ 2.图中④点位于⑧点的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读图2,回答3~4题。 3.在上图中画斜线的四块假想陆地中面积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③在④的方位是( ) A.东南 B.西南 C.西北 D.东北 读下列经纬网图,完成5~7题。 5.若bd 所在经线的经度为150°E ,则ab 、bd 、cd 、ac 四段经纬线的比例尺的大小关系是 A.ab>cd>ac=bd B.cd>abbd>ab>cd D.bd=ac>ab=cd 6.若a 点比b 点的时间早10小时,则 ①a 点在d 的西北方 ②a 点在d 的东北方 ③bd 的经度为90°W ④bd 的经度为30°W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在ac 经线上,若由c 点至a 点,各地日出的时刻越来越早,则 A.我国各地昼短夜长 B.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早于6点 C.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出现 D.此时是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 读下图,回答8~9题。 8.上面四幅图中,表示实际范围最大的是( ) A.a 图 B.b 图 C.c 图 D.d 图 9.上面四幅图中等高距相同,则a 、b 、c 、d 四处坡度大小排列正确的是( ) A.a=b=c=d B.a>c>d>b C.b>d>c>a D.c>b>a>d 读等高线图,判断10~13题。 10.关于四个村庄所处地形区的名称正确的是 1150 1000 丁山 大王山 1050 800 900 900 600 500 李村 余村 1100 60° 10° c d b a 120°E ● ● ● ●

高中地理试题地球运动(有答案)

右图中的外圆圈表示30°纬线圈,O为海洋,∠AOD=75°。 1.若劣弧AD表示夜弧,则D点的日落时刻(当地地方时)是() A.21时30分B.20时30分C.19时00分D.18时30分 2.若劣弧AD表示2007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2007年2月28日, 则北京时间为() A.2月28日13点B.2月29日13点 C.3月1日1点D.2月28日1点 3.当图中A点的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B.影响我国最大的气象灾害是寒潮 C.成都必定处于下半夜D.B地一定处于白昼 4、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0经线,这时其所 在地点的区时不可能是 A、29日12点05 B、30日11时55分 C、30日12点05分 D、31日12点05分 5、已知在北半球夏至日时,甲地(1100E,400N)比乙地(1150E,300N)白昼长56分钟,则甲地比乙地 A、日出早28分钟 B、日出早56分钟 C、日落迟20分钟 D、日落迟48分钟 图1为北半球某纬线圈的昼夜分割情况,其中为昼弧,=α等于20° 6.此时,太平洋标准时间为 A.13时40分 B.22时20分 C.10时 D.9时40分 7.此时,过地心与M相对应的点的昼长为 A.9小时20分 B.10小时40分 C.13小时20分 D.14小时40分 当整个东半球正好进入夜半球时,某科学考察船上直立的桅杆的影子不见了。 8.其地理位置可能是………………() A.0°,110°W B.0°,70°E C.23°26′N,20°W D.23°26′N,160°E 9.此时的日期可能是………………() A.6月22日左右B.12月22日左右C.春分日D.夏至日 10.此日以后,有人看到太阳总在南方,自己的影子也总在南方,一直持续近半年。此人的位置在下图中的() A.①B.② C.③D.④ 右图此时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中心点为北极点ANB为正三角形。 11、若非阴影部分为1月7日,阴影部分为1月8日,则北京时间为…… A.7日0时 B.7日16时 C.8日16时 D.8日8时 12、此时,一艘由伦敦驶往上海的海轮正途经北印度洋海区,船员的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一天,正午桅杆影子朝正南方向 B.这一天,船员经历的昼长于夜 C.这一天,船在行驶过程中顺风顺水 D.这一天,日出时间堪培拉比上 海早

高中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

地球与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 1.地图上的方向 (1)在多数地图上,一般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 (2)在带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示的是北方,与之相反的方向是南方,作指向标的垂线,可表示东西方向。 (3)在带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图上的比例尺 (1)定义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就是: 比例尺= 实地距离 图上距离 (2)表示方式 ①直线式: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并注明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例如: ②文字式:在地图上用文字直接写成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③数字式:用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可表示为1∶10000000或 10000000 1 或一千万分之一。 (3)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通常所说的比例尺的大与小,是指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间比值的大与小。比值越大,比例尺就越大;比值越小,比例尺就越小。 一般来说,在地图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区域范围越小,地图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区域范围越大,地图内容越简略。 3.地图的图例和注记图例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表示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4)比例尺的放大与缩小 A .比例尺的缩放 将比例尺放大到原来的n 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 将比例尺缩小到原来的1/n, 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将比例尺放大了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1) 将比例尺缩小了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1/n) B.比例尺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1放大到原比例尺N倍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N平方 2 缩小到原比例尺1/N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1/N平方 二、等高线与地形图 1.海拔和相对高度 地面上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又叫绝对高度。地面上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2.等高线和等深线 在地图上,把陆地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根据等高线的不同特点,可以进行地形的判读: (1)在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表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表坡度越缓。 (2)当等高线呈闭合状态时,若等高线的读数自中心向外递减,表示为山顶;若等高线的读数自外向中心递减,表示为盆地。 (3)当一组等高线明显弯曲时,若弯曲处向读数较小处凸出,表示为山脊;若弯曲处向读数较大处凸出,表示为山谷。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两山顶之间的相对低洼处,表示鞍部。 (5)若干条等高线交会在一起处,表示陡崖。 思考讨论 如何确定闭合等高线中心的海拔高度? 提示:如图所示,A、B两地海拔高度的确定应遵循等值线判读“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A地外围闭合等高线是100米,比相邻等高线数值小,故A地海拔高度应大于0米小于100米;B地外围闭合等高线是200米,比相邻等高线数值大,故B地海拔高度应大于200米小于300。

历届高考地理试题(地球运动部分精选)

地球运动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2004年春季高考文综卷)我国最西端(约730E)在帕米尔高原上。据此回答1~2题。 1.3月21日,我国领土最西端日出时北京时间约为() A、8时18分 B、9时8分 C、10时28分 D、11时18分 2.当帕米尔高原日出时间由最晚逐渐提早时,地球公转的线速度( A、接近最快 B、接近最慢 C、由最快转慢 D、由最慢转快 【答案】1.B 2.A 解析:此题考查地方时的计算能力及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掌握不住地方时的计算方法易出错。 1.由题干可知,此时为春分日,此时全球昼夜平分,日出时刻为6时,北京时间为120oE的地方时,通过计算可知北京时间为9时8分。2.帕米尔高原日出时间最晚时,表示昼最短,此时为冬至日,地球公转到 近日点附近,公转的线速度接近最快。 (2002年全国文综卷)2002年1月1日,作为欧盟统一货币的欧元正式流通。据此回答3-4题: 3. 假定世界各金融市场在当地时间9时开市,17时闭市。若某投资者9时在法兰克福(东经8.5°)市场买进欧元,12小时后欧元上涨,投资者想尽快卖出,选择的金融市场应位于( ) A. 东京(139.5°E) B. 香港(114°E) C. 伦敦 D. 纽约(74°W) 4. 在上述假定的营业时间内,下列各组金融中心能保证24小时作业的是( ) A. 法兰克福、新加坡(104°E)、伦敦 B. C. 伦敦、香港、旧金山(122.5°W) D. 【答案】3. D 4. C 解析:这两道题目是以区时的应用为核心,区时的准确计算为前提来设问的。第3小题通过区时的换算即 可得出答案。第4小题根据题意推出三个城市须分别相差8个时区即符合题意。 (2004年高考江苏卷)读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5-7题: 5.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A.东经70° B.东经90 C.西经70° D.西经110° 6.此日在(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地球与地图

第1 页共14 页 地球与地图 【自主梳理归纳】【回归教材】回归书本,夯实基础!公6371万公里;平均半径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赤道周长4测试要点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里。、地轴:地球自转轴,其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地球仪1测试要点二0,2、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指示东西方向;纬度:以赤道为0000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S。 3、经线:90向南北两极度量到,北极点为90N,南极点为900经线,也叫本0也称为子午线,指示南北方向;经度:人们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00初子午线,由此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属于西经。、地图上的方向①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右东左西。②指向标地图:指测试要点三:地图三要素 1、地图上的比例尺:向标的箭头指向北。③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 、地图上的图例与注记比实际距离。 3表示图上距离与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 1、高度的表示测试要点四: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的特点:呈闭、等高线: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2 3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4、地形剖面图: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反映断面的 高低起伏状况。合的曲线。思路清晰,提升能力!0对应在地面)在经纬网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差值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纬度(111.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0,因此只要知道对应在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 km1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 km,赤道上经度)(2同一经线上任意两地间的纬度差,或者是赤道上任何两地的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0的弧长就不相等。在同一条纬线上(假设此纬线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所以各纬线上经度差l0。因此,两地若在同一条纬线上,只要知道两点经kml 的纬度为α)经度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α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点间的弧长。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利用经纬网图确定两点的相对方位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2(的东西方向。根据在经线上的相互位置(或纬度差异)确定南北方向;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是地球南北方向的判定:上的最北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南;南极则相反;根据在纬线上的相互位置(或经度差异)确定东西方向。东西方向是相对的,理论上讲地东西方向的判定:0的180球上没有最东的地点,也没有最西的地点。判定东西方向首先要选择劣弧段(两点间的经度差值小于,再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方位。也可以利用经度来判定,东经度增大的方向为东,减小的方弧段)向为西;西经度增大的方向为西,减小的方向为东。在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断东西方位最简捷的方法是:在被比较的两地之间的劣弧上画出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箭头,箭尾为西,箭头为东。 3.等值线判读的三个技巧

--以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的运动》为例

基于核心知识分层原则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策略--以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的运动》为例 陈庆军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福建厦门 361021) 摘要:高中必修Ⅰ因为自然地理的理科属性和综合性,在知识构建、空间关系、逻辑过程、综合运用等方面对学生都有比较高的要求。高初中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衔接落差,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通过梳理教材和配套图册,依据课标、考纲和近年高考会考试题,理出核心知识,并根据其呈现形式、教学目标水平要求、相关学科配合程度、学生的熟悉程度、技巧层次等制定分层原则,相应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提供优化资源、和诸如如何构建思维导图、概念图、先行组织者等学习方法的辅助学习,课堂师生及时互动、主要由教师讲授等教学策略,落实“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努力达成爱学、会学、学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自然地理;核心知识分层原则;教学策略;自主学习 实施新课程以来,高中自然地理(必修一)从体系、结构、内容、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新教育理念。但因高初中地理内容和教法学法的巨大现实落差、数理化生相关学科知识教学严重滞后,或有迎合考试评价致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取舍失衡等诸多主客观不利因素的叠加,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地理难度不亚于物理、数学,以致不少学生一开始就对地理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并严重影响后续教学的正常开展。课堂教学方面,满堂灌、赶进度仍是普遍现象,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通过对教材的全面系统梳理,结合高初中课标和高中各阶段性目标如会考高考要求,根据学习内容特点和高中各阶段学生知识技能思维能力等客观实际,以及学生的层次差异和要求,对必修Ⅰ自然地理核心内容依据一定原则进行分层,通过教师引领下的课内外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机联系数理化生等学科内容,密切结合乡土时事等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最大限度发挥地理图析功能,教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概念图,精简课堂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凸显学科的现实意义、价值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为师生减负提质。 一、核心知识的界定 本文所述的核心内容是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课标》)中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以及掌握上述知识所必需的相关知识。 本文所述的核心知识的具体内涵为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其外在形式为历年会考、高考等试题涉及的具体考点。 二、核心知识的分层原则 1.根据涉及的关联内容的难度、多寡(即信息强度)分层 2.根据易混程度分层

高中地理 地球与地图

地球和地图 1、(2007年北京文综卷)北京奥运会火炬将于2008年3月25日在雅典采集火种,4月1日从北京出发在全球传递,5月传回国内。读图1,完成(1)-(2)题。 图1 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示意图 (1)图中火炬传递的城市数: A.中纬度比低纬度多 B.北半球比南半球少 C.西半球比东半球多 D.南美洲比北美洲少 (2)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时奥运会开幕,此时②地所在时区的区时为: A.7月4日 B.7日12时 C.8日4时 D.9日12时 2、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选取了“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火炬传递将于2008年3月31日从北京开始,经过国内外135个城市和地区,8月8日传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会场。回答(1)~(2)题。 (1)若火炬由南美洲的布宜诺斯艾利斯(34°36′S, 58°22′W)出发,出发时北京时间为某日凌晨3时,11小时后传递到非洲的达累斯萨拉姆(6°50′S, 39°18′E),火炬到达时当地的区时是: A.前一日15时B.当日9时C.前一日22时D.当日8时 (2)火炬在中国境内传递过程中,将经过“乌鲁木齐― 敦煌―银川―西安”四个城市。与上述城市相匹配的景观依次 是: ①大漠深处的丝路重镇②民族风情浓郁的西域名城 ③城池壮观的历史古都④渠水环绕的塞外江南 A.①一②一③一④B.②一④一③一①C.②一①一④一③ D.④一①一②一③

3、如右图,从A地(60°N,90°E)到B地(60°N,140°E),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 A.一直向东走B.一直向西走 C.先向东北,再向东南走D.先向东南,再向东北走 4、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A比B的地方时要____(早或晚)____小 时。 (2)B地位于东西半球中的半球,南北半球中的半球。 (3)A地位于B地的方向。 (4)飞机从B地到D地的最短航线为。 5、(2007年上海地理卷) 近年来,人类探索太空热情空前高涨,研究的新成果与新进展令人振奋。回答(1)-(3)题。 (1)2007 年4月,美国宇航局发表了太空探测器拍摄到的太阳三维图像。这是人类首次从三维视角观测太阳活动。目前,人们对太阳活动的正确认识之一是: A.黑子增多增大时耀斑也频繁爆发 B.太阳活动会引发极光、流星雨、磁暴 C.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D.光球层到日冕层依次出现黑子、太阳风、耀斑 (2)2007 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A.行星上有岩石与土壤 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试题

右图中的外圆圈表示30°纬线圈,O为海洋, ∠AOD=75°。读图回答问题。 1.若劣弧AD表示夜弧,则D点的日落时刻 (当地地方时)是() A.21时30分 B.20时30分 C.19时00分 D.18时30分 2.若劣弧AD表示2007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2007年2月28日,则北京时间为 ()A.2月28日13点B.2月29日13点 C.3月1日1点D.2月28日1点 3.当图中A点的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B.影响我国最大的气象灾害是寒潮 C.成都必定处于下半夜D.B地一定处于白昼 图为北半球某纬线圈的昼夜分割情况,其中为昼弧, =,α等于20°,据此回答问题。 4.此时,太平洋标准时间为 A.13时40分 B.22时20分 C.10时 D.9时40分 5.此时,过地心与M相对应的点的昼长为 A.9小时20分 B.10小时40分 C.13小时20分 D.14小时40分 6、读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下图中最外圈为赤道,虚线表示回归线与极圈, ABC代表晨昏线,黑粗线为日期分界线,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外围正确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图上标出180°E、45°W经线的度数。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2)在图上相应位置用斜线画出夜半球 (3)如果有一架飞机沿着晨昏线从A飞到C, 其飞行方向是。

(4)此日,地球公转速度较。 (5)此日,北京天安门广场旗杆在日出、正午、日落时的日影朝向依次是()A.西南.正南.东南 B.正西.正北.正东 C.西北.正北.东北D.西北.正北.东南 (6)此日过后,北京的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是() 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B.昼长夜短,但昼渐短夜渐长 C.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D.昼短夜长,但昼渐长夜渐短 (7)此时A点正午太阳高度为度,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 7.下图甲图中曲线ABC的昏线,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时日期为,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或慢); (2)此时北京时间为时; (3)此时地球上新的一天和旧的一天的分界线是、此时新的一天在地球上占。 (4)乙图中虚线小圆为极圈,在乙图中,画出此时的晨昏线,并标出夜半球。 正当美国宇航局为“勇气”号出现的问题一筹莫展时,“勇气”号的孪生兄弟“机遇” 号火星车仍按照原计划于太平洋标准时间2004年1月24日晚9时05分(北京时间25日下午1时05分)在火星表面登陆,以寻找火星上是否存在水的线索。阅读材料,完成9—10题。 8.材料中的“太平洋标准时间”指的是() A.太平洋中部的地方时 B.西五区的区时 C.120°W的地方时 D.美国东部共同使用的时间 9.下列四幅图中与太平洋标准时间6月8日15时的情况相吻合的是() 读图14,回答问题。 1500W 00 1800 虚线为晨昏线 B 阴影表示黑夜 A 1450E 8日 C 1650 9日 N N 8日 9日 1650 D 图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