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结合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具体特点,编制高质量的可研报告,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是作者参照有关规程规范,在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信息化项目可研报告的若干原则和要点,希望在水利信息化项目可研报告编制规范出台以前供报告编制单位参考,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工作尽绵薄之力。

1.水利信息化项目的主要特点和涵盖范围

1.1主要特点

水利信息化工程与传统的有形水利工程不同,它至少具备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复合,项目建设是水利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二是集成,是各种高新技术包括远程自动化监控技术、通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3S(GIS、GPS、RS)技术、数学模型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的相互融合集成;三是共享,项目建设必须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四是创新,主要是指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尚在探讨阶段,需要建设者在实践中进行技术创新。

1.2涵盖范围

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涵盖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技术特性归类,应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集成。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涵盖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技术特性归类,应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

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集成。

2.可研报告的编制原则和规程规范

2.1原则

可研报告的编制应贯彻执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原则,在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和需求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的规模、结构和功能、设备主要技术指标以及配套工程等进行方案比较,提出初选意见和可行性评价。

2.2规程规范

可研报告的编制应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水电工程可研报告编制规程》)、《广东省水利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设计指导书(试行)》(以下简称《指导书》)及相关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

2.3重点环节

计算机网络IP地址是计算机的重要标志,是网络能否互联、信息资源能否共享的首要问题。由于国家和水利行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目前尚未正式刊布,现行的计算机网络IP 地址分配通常都是由地区或行业根据实际需要临时作出的,技术标准的级别较低,执行起来有一定困难。

《指导书》中的IP地址分配及其域名设计、是依据水利部下发的原则性设计指导书,在已完成的《广东省三防指挥系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统一设计的,既考

虑了目前广东省水利信息网的连网需要,也为下一步全省信息化标准体系正式刊布后的修改或转换留下余地。因此,严格按照《指导书》的规定做好自己区域或部门的计算机IP 地址和域名分配的规划管理和分配,是执行有关技术规范规程的重点环节之一。

政府系统专网平台建设走在前面的个别地区,可按当地政府统一分配的IP地址方案设计,将设计方案报省水利厅备案,便于做好相互之间的转换处理安排。

3、可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深度要求

根据水利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特点,可研报告的主要内容及深度除了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水电工程可研报告编制规程》)所规定的,包括最基本的综合说明、工程背景、建设内容和规模、建设方案、建设管理、经济评价等主要内容外,还应针对信息系统工程的特点,补充对工程的可扩充性、共享性、安全性和前瞻性等方面的论证内容,具体可大致按以下九个部分组成来展开编写:

(1)综合说明。包含工程背景、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工程建设任务和实现目标等方面的论述;把握论证理由充分、实现目标明确的原则。

(2)系统的总体结构与功能。包括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系统内部界面划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层次结构等,并绘出系统的拓扑图或物理结构模型图(见附图参考式样)。

(3)设备主要技术指标、数量以及配套工程量。包括各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教学文案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近年来在治水实践中逐步得出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所谓水利信息化, 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 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的效能及效益。对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 1 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是运用先进的水利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形成水利信息综合采集系统, 建成水利信息骨干广域网络和水利数据中心。目前已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 市、区) 的实时水情信息传输计算机广域网, 建设了400 多个水利卫星通信站, 为水利数据的实时快速传输创造了条件。在水利信息资源开发方面, 初步建成各流域、各省( 市、区) 的水文数据库和国家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 能够对外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同时还有一批数据库, 如水利空间数据库、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防洪工程库和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等正在启动建设中。 1.2 保障环境建设 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水利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支撑。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人才等。国家水利部门在保障环境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于2003 年相继正式出版、出台和印发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 一) 》《水利部信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 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掌握国际国内先进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技术、信息及系统安全技术、精通项目建设管理的多层次、高水平信息化人才, 这是水利信息化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协调进行的关键。2005年首届“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以“信息技术全球化与中国人才培养”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方向, 说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已受到越来越高度

中国水利信息化现状及解决方案

中国水利信息化现状及解决方案 摘要:水利在过去二十多年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当今机、通信、等高新技术的为实现中国的“数字水利”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鉴此,论文提出了一整套水利信息化进程中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信息化数字水利决策支持系统 1 水利信息化现状 水利行业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同时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其信息化工作开始于“七五”期间,至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 (1)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水利工作的三大任务是防治洪涝灾害,解决干旱缺水和治理改善保护水环境。随着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突出,需要开发的水利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但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加上系统的维护管理经费渠道始终未得到很好地解决,致使我国在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方面,与国际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未能信息技术及时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及信息化的质量还不能适应水利现代化的需要。 (2)对信息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水利系统的干部和职工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有一部分员工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部分单位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3)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 1)从事水利信息化规划的相关人员对IT技术发展把握不够深,造成了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刚刚完成的信息化应用建设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的要求,成了落后的产品。此外,整体性规划的不完善或实施不利而导致各个系统的兼容性差,信息流不畅,致使信息化的大量投入所建设的仅是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2)从事水利信息化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相关机构对行业应用理解不够深,造成了水利信息化产品的易用性、实用性差,甚至无法推广或交付使用。3)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条件不足。水利信息化工作面广、量大,信息化技术发展快,而现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诸暨市交警大队 信息化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要素,也是提高交通安全管 理效率、实现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创新的有效手段。目前,随着交通安 全管理工作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交通监控、违法处理、 事故处理、车管业务、服务群众、自动化办公等环节和领域已逐步推 广运用,使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节约了 警力,提高了执法效能,因此,进一步加快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显 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规范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的设置、使用和管理,更是重中之重。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建设是改革和加强公安交通安全 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警务保障措施,更是交通警察依法、规范、有效、严格管理的前提。目前,通过道路交通科技非现场执法的数量已 远远多于现场执法。提高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管理应用水平,适应 非现场执法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是加强交警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当前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存在局限性。信息化是提升交通管理水平、提高工 作效率、改进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将在交通管理工作中起到非常重 要的作用。而目前对信息化认识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重基础装备建设,轻信息化建设。认为信息化是远水不解近渴, 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感觉过于虚幻,不如实实在在的更新部分警 用装备来得实际;二是认为信息化无非就是实现办公自动化,对警务 过程的科技应用投入重视不够。

(二)专业人才配备不能适应发展需要。虽然在以往的信息化建设中培养、锻炼了一些人才,也积极引进了一些信息化方面的人才,但总体上讲,交通管理领域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也不甚合理,素质更亟待提高。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严重短缺,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创新能力与实际需求差距较远。目前,尤其缺少既熟悉信息技术同时又了解、熟悉交通专业的复合型技术骨干。 (三)化缺乏长远规划。对于如何规划、做好信息化建设,还没有一整套的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蓝图,许多地方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短期效应上来,设备或软件没有考虑到发展和升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各种软、硬件淘汰速度过快,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由于技术开发人员缺少交通管理工作实践经验,所开发出的产品缺乏实用性,有的操作不够方便,使看上去功能强大的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却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四)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管理上存在问题。 1、科技测速装备,没有通用的、简单的检查方法。省技监部门一般一年对测速装备进行一次技术执法标定,做完标定后的一年时间内,设备测速是否准确,无法确定。当事人有异议时,民警的解释无法令当事人满意。往往要出现明显的测速不准确后才能发现问题,很可能造成被动局面。 2、交通科技装备的维护,需要专业公司的支持。交通科技装备,不同网络设备等通用装备,一般的技术人员无法进行维护、维修,需要专业公司或设备生产厂家技术人员的支持。

水利信息系统项目建议书编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水利部批准以下9项为水利行业标准: 1、SL 21—2006 降水量观测规范 2、SL 23—2006 渠系工程抗冻胀设计规范 3、SL 44—2006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 4、SL 211—2006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 5、SL 341—2006 水土保持信息管理技术规范 6、SL 342—2006 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 7、SL 343—2006 风力提水工程技术规程 8、SL 344—2006 水利水电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9、SL/Z 346—2006 水利信息系统项目建议书编制规定2006年9月9日发布,2006年10月1日实施 编制大纲 前言

第一章项目简介 1.1项目名称及归属 1.2编制依据 1.3建设内容概述 1.4投资及来源 1.5效益 1.6结论 第二章建设必要性 2.1建设背景 2.2现状及问题 2.3必要性分析 从宏观形势、水利发展、能力提升、技术进步、存在差距、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可能取得的主要效益等方面分析论证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章建设单位概况 3.1单位简况 3.2机构职责 第四章系统需求 4.1业务需求 4.2功能需求 4.3性能需求 4.4信息量估算 第五章指导思想和原则 5.1指导思想 5.2建设原则 从技术发展、兼容性、可用性、易维护性、安全性、性价比角度说明系统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总体建设方案6.1总体目标及分期目标 6.2总体建设范围 6.3总体建设规模及内容 6.4各期建设规模与内容 第七章本期建设方案7.1建设目标 7.2系统结构 7.3技术要点及技术方案 7.4设备与软件配置 7.5运行环境 7.6系统集成 7.7土建及配套工程 7.8其他 第八章投资估算及金筹措8.1编制说明 8.2投资估算 8.3资金筹措 第九章实施计划 9.1实施方法

水利信息化建设(方案)资料

且末县水利信息化 建设规划 且末县水利局 2014年11月

目录 且末县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 (3)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3)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3) 2、存在的问题 (4) 三、水利信息化规划设计 (5) 1、采集传输 (6) 2、数据存储 (6) 3、应用系统 (7) 4、展示层 (8) 四、资金筹措 (9) 五、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 (9) 1、加强领导 (9) 2、加强运行管理和维护 (9)

且末县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的迫切需要,发展民生水利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迫切需要,是推动水利部门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各类水利信息及其处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建设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技术手段。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且末县信息化建设情况 水文信息是水利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自动监测数据是水利信息的基础。

(1)2012年完成的《且末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系统建成后,在且末县山洪灾害危险区内全面掌握水雨情时空变化趋势,并按照前期分析确定的雨量预警指标和水位预警指标,实现准备转移和立即转移的及时预警;重点防控流域,具备依照降雨、融雪预报重要断面水情变化趋势,或按相邻边界水情要素变化趋势预报下游断面洪水形势,并依据成灾要素等级实时启动山洪灾害危险区转移警报;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完善防御预案、加强宣传演练,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已完成投资约587万元万元。 (2)2011年建设的《且末县农区农村饮水安全更新改造工程》安装水厂自动化控制系统1套。 2、存在的问题 (1)、发展速度滞后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水利信息化不进则退,我县水利信息化建设缺乏资金投入,发展速度严重滞后。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计划(完整版)

计划编号:YT-FS-5036-18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 计划(完整版)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计划(完整 版)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为切实做好20xx年水利信息化工作,××市以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为龙头的“金水工程”建设,在充分征求局机关各处室、××市水投集团意见基础上,形成2011××市水利信息化工作实施计划。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 在20xx年、20xx年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以水、雨、工、旱、灾情以及相关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相关水利信息化业务系统。系统要求先进实用、高效可靠、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建设任务 20xx年的水利信息化主要建设任务有七项,具体为: (一)××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20xx年建设项目 1.工灾情采集系统 ××市范围内建设40个工灾情信息采集站,配置相关工灾情采集设备和工灾情数据整理上报软件。 2.智能图像水文采集系统 ××市水利数据中心智能图像分析系统建设,共建设18个重要报讯站点的智能视频监控设备。 3.××县分会场项目 在视频会商系统主会场项目建成基础上,向下延伸,××县视频分会场系统建设。 4.应用软件二期工程 在软件一期工程基础上,启动包括洪水预报系统、山洪灾害预测预报系统、防汛会商支持系统、气象产品系统、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与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

试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试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各类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并根据档案信息数据,明确水利工程的建设方向、顺序与概念,建立专门的网络系统,提高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可靠性,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正以飞快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当中,有效提高了电子信息技术的信息传输和采集,以及信息化的时效性和自动化水平,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概述 1.1传统水利工程信息管理主要以人工采集为主,然后再转变成文字和图形信息,最后开展相应的存储、分析、处理、管理,这样工作量较大、效率较低,信息管理水平也会因为各个环节形成大的影响因素,造成数据信息的偏差。 1.2计算机应用初期,所产生的数据仅供内部流通,以单机运行为主,无法与外部建立共享机制和数据交换,其优越性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应用。 1.3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各个独立的水利系统通过网络逐渐联系起来,各类新型计算机技术,如扫描、制图、制表等软硬件得到了应用,给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提供了足够的平台,实现了互通互联,各类信息的发布也得到了共享,水利工程建设与

管理工作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题 2.1设施问题。水利信息化建设需要有大量基础设施作保障,但在荣成市前期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配套建设的信息化相关设施不完备,以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时的专业部门属性,整体信息采集系统无法正常全面投入工作。另外,由于部分人员的传统观念,当地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信息化设施不均衡性导致信息网络应用与覆盖无法统一,无法实现水利工程信息的真正共享。 2.2规划问题。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就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规范,在各部门之间建立统一的信息传递接口、统一的协作平台,为提供水利工程信息共享的坚实基础。就目前情况来看,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因为没有统一规划,对其信息化建设未做出合理统筹和安排,水利工程信息化大多是独立开发、安装、使用的,导致水利工程信息系统不能很好的与其他信息系统对接的现象发生。 2.3人员问题。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涉及数据的采集以及一些繁杂开展工作,为确保水利工程建设工作顺利进行,需要专业工作人员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合理整理、归纳、分析等工作,但由于水利工作人员年龄偏大,缺少年轻专业技术人员,涉及水利工程信息化使用、维护、分析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更为缺乏,信息化管理作用发挥不充分,基层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效率不高。 3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分析

水利信息化建设(方案)

威海市水利信息化 建设规划 威海市水利局 2010年12月

目录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 1、建设现状 (2) 2、存在的问题 (3) 三、水利信息化规划设计 (5) 1、采集传输 (5) 2、数据存储 (6) 3、应用系统 (7) 4、展示层 (10) 四、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3) 五、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 (15) 1、加强领导 (15) 2、加强运行管理和维护 (15)

威海市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的迫切需要,发展民生水利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迫切需要,是推动水利部门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各类水利信息及其处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建设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技术手段。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建设现状 (1)、市水文信息化建设情况 水文信息是水利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自动监测数据是水利信息的基础。自2004年开始,水文局把水文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抓出了成效。目前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水文信息自动监测系统有:雨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墒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地下水及海水入侵自动化监测系统、河道及潮水位水位自动化监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有:市水文信息管理系统、14处大中型水库防汛信息系统、文登水利信息系统、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已完成投资约650万元。 (2)、市水利局信息化建设情况 已建成威海市水利门户网站、防汛信息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中心机房,完成投资约100万元。

浅谈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发表时间:2020-01-15T13:14:13.2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8期作者:张水平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水利事业也蓬勃发展。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510610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水利事业也蓬勃发展。同时,面对新的问题与新的机遇,对当前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重要内容。通过加大水利科技研发,规范水利信息化管理,需要增加对水利信息化的认识,要求水利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水利信息技术在水利建设方面的战略地位。更好的实现水利信息化,“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管理。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提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发展对策 前言: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近年来在治水实践中逐步得出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思路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所谓水利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的效能及效益。对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 1水利信息化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大趋势,而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水利信息化,是指在水利全行业普遍应用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实现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的网络化与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因此,大力发展我国水利信息化,既能满足我国水利信息化管理决策科学性和时效性的要求,实现水利资源共享,同时对于建设包括农业、工业在内的节水型社会,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资源共享程度,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我国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现状 2.1我国水利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对水利资源的管理主要是采用物联网技术、云技术、GIS技术以及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型技术,从而建立了一个智能化的水利管理系统。其中,在水利资源管理中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实现了环境因子与计算机之间地自动对接,同时还使决策系统的结果能够及时发送到用户终端系统中;在水利资源管理中应用云技术,不仅实现了与数据采集物联网系统之间地数据进行交互对接,并对各种数据进行实时计算、分析以及决策,同时还能够实时将用水决策信息发送到各个用户终端,保障水资源及时供给;在水利资源管理中应用GIS技术,实现了储存大量数据信息的要求;在水利资源管理中应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型技术,不仅实现了水资源水质、水量以及环境因子的计算,同时为决策系统化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 2.2我国水利信息中各项应用系统的建设现状 第一,从防汛抗旱上来说,我国建立了国家防洪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在进行防汛抗旱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试点项目与应急工程建设的水利信息采集与传输、气象水情会商、信息查询以及汛情监视等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能够为防洪抗旱及调度管理工作及时提供相应的水文情报预报服务,从而为各级防汛部门制定相应的防洪减灾政策提供了指导依据,进而大大降低了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第二,从水土保持上来说,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的一期工程,并成功建立了国家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同时也在各个省市建立了相应的监测总站与监测分站,大大提升了我国水利部门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的动态监测水平,这样不仅增强了我国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国家生态建设的决策水平。第三,从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上来说,我国已经成功建立了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利行政资源的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3我国水利信息资源开发的建设现状 遵循水利部门的统一部署,依据《国家水文基础数据库》等要求,完成了专业数据库的建设。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水文基础设施、水土保持监测及水资源实时监控等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水利信息采集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且自动化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随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水利信息化的保障环境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3增强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3.1建立完备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 加强我国的水利信息标准化建设,必须先建立完备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这就要求各个水利部门要牢固树立标准化意识,提高对水利信息化重要性的意识,加大对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建立完备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着眼于我国自上而下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做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为后期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构建好蓝图。建立完备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还需要各水利单位和部门切实理解和落实国家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构造方案,规范水利信息化数据的使用和业务的实施。 3.2加大现代化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技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已经普遍运用于各行各业之中,为信息化的和智能化建设发展起到了助力器的作用。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中也要加大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例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可以使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等,从而使水利信息化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提升水利信息化工程的使用效果。使用传统的“3S”技术技术会使得水利信息化工程的设备维护与数据计算成本不断增加,而将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应用到水利信息化工程中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3S”技术的使用成本过高的问题;同时,由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都是依托互联网实现运用的,这就使得水文数据和水利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共建和共用成为了现实,可以有效的解决我国水利资源、水文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困难的问题。 3.3强化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 现阶段,我国在对自然灾害的预警系统方面,一直坚信信息化建设是保障国家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能够及时警报、减少生命财产损失的一项重要举措。在这其中,水利信息的准确、实时采集是整个管理和预警系统中的重要内容。要将水利工程现代化和预警系统的建设落

XX年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XX年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XX年水利信息化工作,XX市以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为龙头的“金水工程”建设,在充分征求局机关各处室、XX市水投集团意见基础上,形成XX XX市水利信息化工作实施计划。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 在XX年、XX年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以水、雨、工、旱、灾情以及相关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XX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相关水利信息化业务系统。系统要求先进实用、高效可靠、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建设任务 XX年的水利信息化主要建设任务有七项,具体为: XX市防汛抗旱指挥系统XX年建设项目 1.工灾情采集系统 XX市范围内建设40个工灾情信息采集站,配置相关工灾情采集设备和工灾情数据整理上报软件。 2.智能图像水文采集系统 XX市水利数据中心智能图像分析系统建设,共建设18 个重要报讯站点的智能视频监控设备。 3.XX县分会场项目在视频会商系统主会场项目建成基础上,向

下延伸,X X县视频分会场系统建设。 4.应用软件二期工程 在软件一期工程基础上,启动包括洪水预报系统、山洪灾害预测预报系统、防汛会商支持系统、气象产品系统、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与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系统、地方电力管理系统等软件二期工程。 水文站网建设 建设中洞等7 个水文站生产业务用房、雨量观测场、水位流量测验设施,配置雨量、蒸发、水位、流量、含沙量及通讯设备仪器。 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 建设33 座中型、小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维护 21座已成的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系统,XX市级大坝安全管理系统平 台。 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信息系统 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取水单位取水信息及时汇集通过研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自动化监控、管理水资源费征收情况; 建成系统远程管理平台,实现实时、科学、高效的管理。 XX市防汛抗旱物资管理系统建立物资管理数据库,本文来源:http:// 规范物资出 入库和调拨流程管理,实现防汛抗旱物资信息化管理。 河道管理信息系统 XX市河道岸线规划管理、涉河建设项目管理、河道采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结合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具体特点,编制高质量的可研报告,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是作者参照有关规程规范,在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信息化项目可研报告的若干原则和要点,希望在水利信息化项目可研报告编制规范出台以前供报告编制单位参考,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工作尽绵薄之力。 1.水利信息化项目的主要特点和涵盖范围 1.1主要特点 水利信息化工程与传统的有形水利工程不同,它至少具备四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复合,项目建设是水利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二是集成,是各种高新技术包括远程自动化监控技术、通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3S(GIS、GPS、RS)技术、数学模型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的相互融合集成;三是共享,项目建设必须实现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四是创新,主要是指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尚在探讨阶段,需要建设者在实践中进行技术创新。 1.2涵盖范围 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涵盖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技术特性归类,应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集成。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涵盖范围,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技术特性归类,应包括一系列与水利政务、业务管理及工程设计、

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有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以及业务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集成。 2.可研报告的编制原则和规程规范 2.1原则 可研报告的编制应贯彻执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原则,在对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和需求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的规模、结构和功能、设备主要技术指标以及配套工程等进行方案比较,提出初选意见和可行性评价。 2.2规程规范 可研报告的编制应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水电工程可研报告编制规程》)、《广东省水利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设计指导书(试行)》(以下简称《指导书》)及相关的技术规程规范进行。 2.3重点环节 计算机网络IP地址是计算机的重要标志,是网络能否互联、信息资源能否共享的首要问题。由于国家和水利行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目前尚未正式刊布,现行的计算机网络IP 地址分配通常都是由地区或行业根据实际需要临时作出的,技术标准的级别较低,执行起来有一定困难。 《指导书》中的IP地址分配及其域名设计、是依据水利部下发的原则性设计指导书,在已完成的《广东省三防指挥系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统一设计的,既考

浅析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6-11-29T17:08:47.17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7期作者:邬艳华[导读] 随着信息化在水利各领域的不断应用,必将助推我国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广州南珠电控技术有限公司 510610 摘要:信息化是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大趋势。水利信息化就是把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用在水利上达到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随着信息化在水利各领域的不断应用,必将助推我国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对策 水利信息化重点是应用了现代的信息技术来完成建设工作,其中包括一系列的采集、处理、存储等工作,要想加大水利信息资源的使用,就需要全方面的提高水利信息的建设,以此达到最好的效益。要加大水利工作的引导,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不断的从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把水利信息建设做到做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1.信息资源不足 水利工作管理要面对洪涝、干旱及水污染灾窑的防范、水资源环境监测四大主题,所需支撑信息在内容上涉及面厂,信息采集的时空间隔、数据类型、数据精度、交换格式与表达方式具有多样化特征。尽管多年来水行政主管部门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同时积累一些基本观测资料、初步建设了一些基础数据库。但涉及减灾决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利建设管理等众多急需的相关基础信息资源建设还极不完善。如服务于多层次业务需求的空间数据,水资源调度,工程现状与工程规划设计及其他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尚未全面启动。 2.信息共享困难 当前对于信息的共享性以及重用性是信息资源价值优势的突出体现,共享是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由于水利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仍不配套,导致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对于当前水利系统结合各项业务应用目标,开发建设了一些专用数据库及相应的应用软件。但由于各自技术水平、任务来源和资金渠道不同,这些数据库及其应用大多分散建设在各个地区和不同业务部门,呈现条块分割的特征,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等为边界的信息孤岛。 3.应用基础薄弱 信息开发与应用的基础是信息的共享与水利业务处理的数字化,除因信息资源限制导致的应用水平低外,对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应用的研究不充分,大多数水利业务数学模型还难以对实际状况做出科学的模拟。各级水利业务部门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市用软件功能单一、系统性差、标难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成本高、维护困难,不能形成全局性高效、高水平、易维护的应用软件资源。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应对措施 1.提升信息化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水利信息化标准建设中,根据目前水利信息化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比较低的情况,应该要加强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综合性人才队伍培养,以此来满足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提升自我的职业道德素养,并且能够让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水利信息化标准在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树立工作责任意识,提升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减少因工作人员自身的行为而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一些水利机构应该要对信息化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要合理的开展,能够让相关的管理人员了解到工作中的失误出现的相关的问题以及导致的经济损失,培养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也是有必要的。通过互联网技术或者其他培训形式,对相关信息化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更好的培养实践性人才,保障水利信息化标准建设有效进行,满足水利信息化标准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促进水利工程更好的发展。 2.水利信息化建设应加大资金和基础设施投入 2.1加大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其科技含量高,需要强大的资金保障。在过去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投资渠道单一,只能争取专项经费,因此,现在要解决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水利各级部门要积极研究制定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开辟广泛的投融资渠道,全方位、多渠道地融资,即实行分项建设、分级负担的投资模式,加大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费用要纳入水利基本建设计划,水利信息化所用资金应在水利投入中占一定比例,并逐年加大资金投入。 2.2加快加快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水利信息网络建设和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水利信息网络建设步伐,需要建立辐射全国的水利信息公共网络,可先在各地方水利系统建立各自的信息资料数据库及水利信息化专网,逐级验收达标后,再实现辐射全国的公网连接。各地水利系统在水利信息化专网组建过程中,要做到统一标准,规范接口,以便和公网连接,实现水利系统内部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同时各级水利网站之间应具有数据、语音、视频的网上传输、非机密文件和资料的网上交换等功能。还应能够借助各级水利互联网站,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政府机关与社会各界的联系,通过互联网发布招标公告,公布水利政策法规及办事程序,便于社会监督。因此,全面完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实现对各种水利信息资源快捷、有效、全面地开发利用和管理以及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 3.水利信息化建设应加大软件技术支持 3.1强化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水利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共享的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加速向水利行业渗透,水利行业面临着全面技术升级的大好机遇。水利政务、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监控调度、水环境综合治理、大型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大中型灌区的综合管理等都迫切需要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35(GIS、GPS、RS)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其中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最主要技术支撑。GIS技术在水利行业应用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GIS技术的发展,更取决于水利行业信息化,尤其是数字化的进程。在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战略方针指导下,GIS在水利行业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而且迅速地占领管理和决策层面,并且势必作为基础技术支撑,进入数字流域或数字水利的框架。GIS在水利行业应用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网络Gls、组件式GIS、三维GIS和四维GIS、VR-GIS技术。

市水利信息化一期系统建设方案

市水利信息化一期系统建设方案

襄阳市水利信息化一期系统建设方案

第1章概述 1.1建设背景 襄阳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地理位置位于秦岭余脉与大巴山、伏牛山相围而成的汉水中游南襄盆地的南部。襄阳地理范围为:北纬31°14′~32°37′,东经110°45′~113°43′,年平均无霜期为241天,年均降水量878.3毫米。境内日照充分,年均日照1987小时,年均气温15.1℃-16.9℃之间,属于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分,热量丰富,降雨适中,雨热同季等特点,襄阳天热的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越的气候条件。唐白河交汇在襄阳境内,并形成小清河与汉水在襄阳市区内合流,构成了襄阳市”一江两河,一心四城”的自然地理景观格局。 襄阳市由于地处山系环绕的盆地边缘,其地貌变化多姿,属于中国地形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由四周向中部缓缓变低,构成汉江夹道向宜城开口的不规则盆地。北部地处武当山、桐柏山之间,为波状土岗,素称”鄂北岗地”,西部为荆山山脉接武当山余脉的山区,南部为低山丘陵区,中部为汉江和唐、白、滚、清河冲积的较开阔平原,东部为大洪山和桐柏山之间的低山丘陵区,全区岗地面积占65.8%,低山丘陵面积占有13%,沿江河冲积平原占据21.2%。 襄阳市位于汉水中部,辖区内汉江长度195公里,形成了以汉江

为主,清河、唐白河、滚河、南河等几大水系为主的水资源布局。水资源总量约为16亿立方米,襄阳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300方,为全国人均水平的60%,世界人均水平的15%。襄阳市耕地面积726万亩,年农业灌溉需水总量基本满足。由于气候特点,襄阳市水资源主要集中在汉水水系,支流水系分布基本覆盖了襄阳市行政区划的大部分地区,水资源总量基本能够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及当前规模下的工农业用水,用水矛盾主要集中在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差异化和部分区域受气象条件影响而出现的过于集中的暴雨过程,襄阳市及其下辖县市区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主要体现在西南部的南漳、保康、谷城降水较多易涝、东北部的枣阳降水较少易旱,从而也形成了襄阳防汛与抗旱共存的特殊局面,对水资源的管理与调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 1.2建设目标 健全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体制,统一标准规范,加强人才培养,营造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完成襄阳市防汛抗旱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和综合数据库、软硬件支撑系统的建设,全面启动防汛抗旱综合信息查询、业务管理电子化,提供满足防汛抗旱业务需要的信息化服务,提高襄阳市防汛抗旱信息化管理水平。 1.3建设范围

水利信息化工作情况总结

水利信息化工作情况总结

佛山市位处珠江三角洲河网区,现辖禅城、南海、顺德、三水、高明五个区,面积3813.64平方公里,人口338.98万,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168.66亿元。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我市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洪水、内涝和台风,全市95%以上的人口、耕地和工农业总产值都依靠堤防工程捍卫,水利建设对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至为关键。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单一依靠工程措施已不可能完全有效解决当前复杂的水问题。按照“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思路,近年我市在抓好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非工程措施的建设,特别是加大力度推动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在水利部、省水利厅、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的进展,有力促进了各项水利工作的开展,加快了我市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2001年4月,“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被省科委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系统网站被国家防办列为重点推荐的网站。2001年3月,该系统被广东省水利厅列为全省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一个平台,四个支撑点,两个完善提高”的建设项目之一。2003年市三防办被省信息产业厅列为信息化示范单位。 下面我向各位领导和同志汇报一下我市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情况。 一、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建立了“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 我市的水利信息化工作始于“九五”期间,首先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引入了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顺德水利局于1995年开始了“顺德水电局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于1996年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基于DDN帧中继技术的水利综合信息网,发挥了排头兵作用。 作为覆盖佛山全市范围的“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于1997年开始筹建,1999年12月实现了佛山市三防信息在因特网上发布,继而全市各级水利系统先后共投资6500多万元进行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子系统。其中顺德水利局于2001年底建成“顺德防汛指挥系统”,具备提供防汛指挥所需的各种信息的管理、查询和决策分析支持功能,对其余各区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启发和示范作用。近年来我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尝试,对我市的水利工作起到较大促进作用,其中“佛山市三防、水利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水利、防汛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水情、雨情、风情等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接收、处理,为全市各级防汛部门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类防汛信息进行洪水预报和防洪调度,为指挥防汛抢险、救灾提供决策依据。目前,我市三防系统虚拟局域网已连接到南海区、三水区、高明区、禅城区等区一级水利单位,并与军分区、市直属单位、水文分局等11个主要防汛单位构成虚拟局域网。各区水利局建立了相应的局域网,配备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卫星云图接收、大屏幕投影及大型水雨风实时情况自动电子显示牌等,并利用防汛专用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加装水位遥测设备建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对各辖区各镇进行江河水位的遥测和报送,通过水情遥测软件把实时水位及时发布。其中,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的光纤网络已联接各基层水利机构,目前全市49个基层水利单位中已有30个单位联接了光纤,基层水利单位的网络覆盖率达到61%。全市目前建立了近百个水位、雨量遥测站点,综合运用天眼2000防汛信息系统、热带气旋信息系统、卫星云图接收系统等,对水、雨情、气象状况、台风路径进行实时监测,并提供水位、流量、降雨量、水势及台风情况预测。所有水、雨、风等信息均可通过WEB方式进行查询。 2、构建多层次的防汛通讯系统。 在虚拟局域网的基础上,我市利用专用光纤网络建立“网上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与各主要防汛单位进行网上会议、可视通话和网上图、文传输。“佛山市三防网上视频会议系统”目前设有8个会议点,

水利工程项目建议书意见_0

水利工程项目建议书意见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水利部办公厅:贵厅办调水〔*〕101号文和《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及附件收悉。经省政府研究,现将我省的意见和建议函复如下:一、关于工程总体设计同意《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以下简称《项目建议书》)中总干渠建设规模、调水量的配置原则和*省供水范围、总干渠等别和级别的划分;同意对*的分水量;同意总干渠豫冀界设计流量235立方米每秒,冀京界设计流量50立方米每秒。同意总干渠*省段总体布置、线路走向、输水方式、分配水头、分水口门的数量和位置。交叉建筑物、控制工程的数量和防洪标准等应根据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的审查意见进一步修订;分水口门采用

的设计水位可能偏高,为提高引水保障程度,下阶段设计时应留有余地。二、关于供水目标《项目建议书》明确了南水北调工程以城市供水为主,兼顾农业和生态用水的建设目标,希望在制定工程调度运用方案时具体落实,尤其在南丰北枯的年份,应适当加大调水量,以改善京津华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三、关于瀑河水库瀑河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在线调节水库,其调丰补枯和检修、事故备用作用十分显著,建议将该项目列入水源工程,与中线一期工程同期建成并发挥效益。四、关于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同意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调水方案。但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作为长江流域的防洪工程已经国务院批准建设,该工程投资不应计入调水工程投资。丹江口水库的移民费用不应另计折旧费用。五、关于工程建设资金筹措方案、投资分摊与水价原则同意项目编制单位提出的根据分水量与输水距离确定各省的投资分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