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I喷雾撞壁附壁油膜厚度和质量的测量系统及方法与设计方案

GDI喷雾撞壁附壁油膜厚度和质量的测量系统及方法与设计方案
GDI喷雾撞壁附壁油膜厚度和质量的测量系统及方法与设计方案

本技术涉及GDI喷雾撞壁附壁油膜厚度和质量的测量系统及方法。测量系统包括:GDI喷油器,第一石英玻璃平板,YAG激光器,第一反射镜和匀光片,CCD相机,滤波片、第二反射镜,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将第一石英玻璃平板加热至157摄氏度。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根据标定试验得到的油膜厚度与荧光强度的关系,利用MATLAB程序将荧光强度信号转化为油膜厚度信息,并利用MATLAB程序计算得到附壁油膜的质量。

技术要求

1.GDI喷雾撞壁附壁油膜厚度和质量的测量系统,包括:位于正上方且垂直向下喷射的GDI喷油器,位于喷油器正下方的第一石英玻璃平板,YAG激光器,位于YAG激光器与第一石英玻璃平板下方之间的第一反射镜和匀光片,CCD相机,位于CCD相机与第一石英玻璃平板下方之间的滤波片、第二反射镜,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将第一石英玻璃平板加热至157摄氏度;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系统包括:热电偶温度传感器、PID温控表、上金属托盘、下金属托盘、放置在上金属托盘和下金属托盘之间的加热丝、变压器、空气开关、固态继电器;所述上金属托盘上面放置第一石英玻璃平板;所述变压器的输入端连接220V交流电源,输出端一路连接在固态继电器的交流端,最后接入加热丝的其中一个电极,输出端另外一路通过空气开关最后接入加热丝的另一个电极;所述固态继电器的直流端连接温控表;所述加热丝通过传递热量给上金属托盘,然后将石英玻璃平板加热到设定的温度。

2.在权利要求1所述测量系统上实现的GDI喷雾撞壁附壁油膜厚度和质量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测量方法包括如下过程:

(一)燃料选择:异辛烷和3-戊酮的混合物,其中,3-戊酮的体积百分比为12%;

(二)固定厚度油膜的标定:

将上石英玻璃平板、下石英玻璃平板用特定厚度的垫圈隔开,称之为第二石英玻璃平板,中部空腔充入燃料,形成固定厚度的油膜L标;

将第二石英玻璃平板替代第一石英玻璃平板,用266nm激光照射已知厚度的油膜,拍摄记录此时的荧光信号F标;记D=F标/L标;

(三)油膜厚度测量:

步骤一:连接系统,加热系统将第一石英玻璃平板壁面加热至试验所需温度;

步骤二:GDI喷油器将燃料喷射在一定温度的第一石英玻璃平板上,YAG激光器发射激光束,含有波长为266nm的激光和少量波长为532nm的激光,经过第一反射镜,透射波长为532nm的激光,反射波长为266nm的激光,将少量532nm激光过滤掉,其次经过匀光片,使激光能量在截面上均匀分布,同时将激光束变大,照亮喷射在不同温度第一石英玻璃平板上的整个喷雾区域,3-戊酮在266nm激光照射下,产生峰值波长420nm的荧光信号,第二反射镜将该荧光信号反射到CCD相机中,CCD相机将该荧光信号F拍摄记录下来传输并保存至电脑;为了得到更好的试验效果,在第二反射镜和CCD相机之间的滤波片为允许波长410nm-430nm信号通过的带通滤波片,进一步过滤干扰信号;

步骤三:根据L=F/D,得到油膜的厚度L;

步骤四:利用MATLAB程序计算得到附壁油膜的体积,并在已知燃料密度的情况下计算得到附壁油膜质量。

3.在权利要求1所述测量系统上实现的GDI喷雾撞壁附壁油膜厚度和质量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过程:

(一)燃料选择:异辛烷和3-戊酮的混合物,其中,3-戊酮的体积百分比为12%;

(二)固定厚度油膜的标定:

将上石英玻璃平板、下石英玻璃平板用特定厚度的垫圈隔开,称之为第二石英玻璃平板,中部空腔充入燃料,形成固定厚度的油膜L标;

将第二石英玻璃平板替代第一石英玻璃平板,用266nm激光照射已知厚度的油膜,拍摄记录此时的荧光信号F标;记D=F标/L标;

(三)油膜厚度测量:

步骤一:连接系统,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测得的第一石英玻璃平板的表面温度低于PID温控表的设定值时,加热丝开始对第一石英玻璃平板进行加热;当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测得的第一石英玻璃平板的表面温度达到PID温控表的设定值后,加热丝停止对石英玻璃平板的加热过程;待石英玻璃平板表面温度降至PID温控表设定值之下后,加热丝继续对石英玻璃平板加热至设定值;加热系统反复进行上述过程,使得石英玻璃平板表面温度稳定在设定值,达到温度控制的目的;

步骤二:GDI喷油器将燃料喷射在一定温度的第一石英玻璃平板上,YAG激光器发射激光束,含有波长为266nm的激光和少量波长为532nm的激光,经过第一反射镜,透射波长为532nm的激光,反射波长为266nm的激光,将少量532nm激光过滤掉,其次经过匀光片,使激光能量在截面上均匀分布,同时将激光束变大,照亮喷射在不同温度第一石英玻璃平板上的整个喷雾区域,3-戊酮在266nm激光照射下,产生峰值波长420nm的荧光信号,第二反射镜将该荧光信号反射到CCD相机中,CCD相机将该荧光信号F拍摄记录下来传输并保存至电脑;为了得到更好的试验效果,在第二反射镜和CCD相机之间的滤波片为允许波长410nm-430nm信号通过的带通滤波片,进一步过滤干扰信号;

步骤三:根据L=F/D,得到油膜的厚度L;

步骤四:利用MATLAB程序计算得到附壁油膜的体积,并在已知燃料密度的情况下计算得到附壁油膜质量。

技术说明书

GDI喷雾撞壁附壁油膜厚度和质量的测量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汽油发动机的GDI喷油器,进一步涉及GDI喷雾撞壁附壁油膜厚度和质量的测量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缸内直喷汽油机(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由于具有经济性好、动力性强、变工况响应快等优点,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这种将燃油直接喷入缸内的混合气制备方式同时带来了一些问题。与进气道喷射汽油机相比,直喷汽油机喷油压力较高,燃油极易撞击发动机内壁并形成油膜,液态油膜在燃烧过程中难以完全燃烧,使得直喷汽油机颗粒物排放较高。此外,撞击在缸壁上的燃油与机油相混合,经汽油稀释后的机油润滑性能下降,使得运动件之间的摩擦增加。更为严重的是,进入燃烧室空间的机油因燃点低而易自燃,形成早燃现象,并极易导致超级爆震,破坏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可见,直喷汽油机中的燃油撞壁现象是微粒排放、机油稀释和超级爆震的主要诱因,并将随着未来喷油系统压力的逐步提升而日益严重,目前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发动机效率和减少颗粒物排放的关键制约因素。

研究表明,喷雾撞壁形成的附壁油膜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了池火(pool fires)现象,是直喷发动机碳烟排放的主要来源。

因此需要一种测量不同壁面温度下GDI喷雾撞壁附壁油膜厚度和质量的方法及系统,以确定不同壁面温度下喷雾撞壁后附壁油膜的厚度和质量。

技术内容:

本技术是提供了一种可以模拟发动机环境下的GDI喷雾撞壁附壁油膜厚度和质量的测量系统及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GDI喷雾撞壁附壁油膜厚度和质量的测量系统,包括:位于正上方且垂直向下喷射的GDI 喷油器,位于喷油器正下方的第一石英玻璃平板,YAG激光器,位于YAG激光器与第一石英玻璃平板下方之间的第一反射镜和匀光片,CCD相机,位于CCD相机与第一石英玻璃平板下方之间的滤波片、第二反射镜,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将第一石英玻璃平板加热至157摄氏度。

在上述测量系统上实现的GDI喷雾撞壁附壁油膜厚度和质量的测量方法,包括如下过程:

(一)燃料选择:异辛烷和3-戊酮的混合物,其中,3-戊酮的体积百分比为12%;

(二)固定厚度油膜的标定:

将上石英玻璃平板、下石英玻璃平板用特定厚度的垫圈隔开,称之为第二石英玻璃平板,中部空腔充入燃料,形成固定厚度的油膜L标;

将第二石英玻璃平板替代第一石英玻璃平板,用266nm激光照射已知厚度的油膜,拍摄记录此时的荧光信号F标;记D=F标/L标;

(三)油膜厚度测量:

步骤一:连接系统,加热系统将第一石英玻璃平板壁面加热至试验所需温度;

步骤二:GDI喷油器将燃料喷射在一定温度的第一石英玻璃平板上,YAG激光器发射激光束,含有波长为266nm的激光和少量波长为532nm的激光,经过第一反射镜,透射波长为532nm的激光,反射波长为266nm的激光,将少量532nm激光过滤掉,其次经过匀光片,使激光能量在截面上均匀分布,同时将激光束变大,照亮喷射在不同温度第一石英玻璃平板上的整个喷雾区域,3-戊酮在266nm激光照射下,产生峰值波长420nm的荧光信号,第二反射镜将该荧光信号反射到CCD相机中,CCD相机将该荧光信号F拍摄记录下来传输并保存至电脑;为了得到更好的试验效果,在第二反射镜和CCD相机之间的滤波片为允许波长410nm-430nm信号通过的带通滤波片,进一步过滤干扰信号;

步骤三:根据L=F/D,得到油膜的厚度L;

步骤四:利用MATLAB程序计算得到附壁油膜的体积,并在已知燃料密度的情况下计算得到附壁油膜质量。

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

(一)该测量方法及系统所用的技术是激光诱导荧光法(laser-inducedfluorescence,LIF)。其基本原理是:3-戊酮在266nm激光的照射下,会发出峰值波长为420nm的荧光信号,荧光信号的强度F与油膜厚度L存在对应关系,用CCD相机将该荧光信号拍摄记录下来,根据标定试验得到的油膜厚度与荧光强度的关系,利用MATLAB程序将荧光强度信号转化为油膜厚度信息,并利用MATLAB程序计算得到附壁油膜的质量。

(二)第一反射镜透射波长为532nm的激光,反射波长为266nm的激光,正好可将少量532nm 激光过滤掉。

(三)波长410nm-430nm信号通过的带通滤波片,正好可以保证波长为420nm的荧光信号被CCD相机捕捉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中加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二石英玻璃平板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GDI喷雾撞壁附壁油膜厚度和质量的测量系统,包括:位于正上方且垂直向下喷射的GDI 喷油器,位于喷油器正下方的第一石英玻璃平板,YAG激光器,位于YAG激光器与第一石英玻璃平板下方之间的第一反射镜和匀光片,CCD相机,位于CCD相机与第一石英玻璃平板下方之间的滤波片、第二反射镜,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将第一石英玻璃平板加热至157摄氏度;所述加热系统包括:欧米伽热电偶温度传感器、PID温控表、上金属托盘、下金属托盘、放置在上金属托盘和下金属托盘之间的加热丝、变压器、空气开关、固态继电器;所述上金属托盘上面放置第一石英玻璃平板;所述变压器的输入端连接220V交流电源,输出端一路连接在固态继电器的交流端,最后接入加热丝的其中一个电极,输出端另外一路通过空气开关最后接入加热丝的另一个电极;所述固态继电器的直流端连接温控表;所述加热丝通过传递热量给上金属托盘,然后将石英玻璃平板加热到设定的温度。

在上述测量系统上实现的GDI喷雾撞壁附壁油膜厚度和质量的测量方法,包括如下过程:

(一)燃料选择:异辛烷和3-戊酮的混合物,其中,3-戊酮的体积百分比为12%;

(二)固定厚度油膜的标定:

根据Lambert-Beer定律,荧光信号F与荧光剂浓度C(体积分数)以及油膜厚度上的关系为:F=kI0(1-e-2.303εLC)

其中I0为入射光强;ε为吸收系数;k为常数。当LC乘积较小时,可简化为:

F=KLC

其中K为常数,当具体试验中荧光剂浓度C确定后,则荧光信号的强度F与油膜厚度L成正比例关系,即:

L=F/D

其中F标、L标分别为标定试验中荧光信号强度与油膜厚度;F为试验中得到的荧光信号的强度;L为对应的油膜厚度;

将上石英玻璃平板、下石英玻璃平板用特定厚度的垫圈隔开,称之为第二石英玻璃平板,中部空腔充入燃料,形成固定厚度的油膜L标;

将第二石英玻璃平板替代第一石英玻璃平板,用266nm激光照射已知厚度的油膜,拍摄记录此时的荧光信号F标;记D=F标/L标;

(三)油膜厚度测量:

步骤一:连接系统,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测得的第一石英玻璃平板的表面温度低于PID温控表的设定值时,加热丝开始对第一石英玻璃平板进行加热;当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测得的第一石英玻璃平板的表面温度达到PID温控表的设定值后,加热丝停止对石英玻璃平板的加热过程;待石英玻璃平板表面温度降至PID温控表设定值之下后,加热丝继续对石英玻璃平板加热至设定值;加热系统反复进行上述过程,使得石英玻璃平板表面温度稳定在设定值,达到温度控制的目的;

步骤二:GDI喷油器将燃料喷射在一定温度的第一石英玻璃平板上,YAG激光器发射激光束,含有波长为266nm的激光和少量波长为532nm的激光,经过第一反射镜,透射波长为532nm的激光,反射波长为266nm的激光,将少量532nm激光过滤掉,其次经过匀光片,使激光能量在截面上均匀分布,同时将激光束变大,照亮喷射在不同温度第一石英玻璃平板上的整个喷雾区域,3-戊酮在266nm激光照射下,产生峰值波长420nm的荧光信号,第二反射镜将该荧光信号反射到CCD相机中,CCD相机将该荧光信号F拍摄记录下来传输并保存至电脑;为了得到更好的试验效果,在第二反射镜和CCD相机之间的滤波片为允许波长410nm-430nm信号通过的带通滤波片,进一步过滤干扰信号;

步骤三:根据L=F/D,得到油膜的厚度L;

步骤四:利用MATLAB程序计算得到附壁油膜的体积,并在已知燃料密度的情况下计算得到附壁油膜质量。

地形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地形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二OO七年六月 一、基本情况: (一)测区概况 本测区位于德阳与中江交界处,富兴镇,富兴镇是典型的丘陵地带,地形相对复杂,位于测区边缘有德中路,其中包括富兴镇,富兴镇阳平办事处,会棚办事处,三个测区面积大约2平方公里。 (二)目的任务: 为满足甲方规划设计及施工需要,需对该地区进行1:500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三)已有资料 测区范围为各集镇新址范围,具体范围由甲方实地现场指定;二、作业技术依据 (一)《工程测量规范》(GB5002—93)(简称“规范”) (二)《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三)经审查批准的《1:500地形测量技术方案》(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三、控制测量 (一)根据测区情况: 1、首级控制:由于本次测图没有GPS固全站仪做首级控制测量。

(二)加密控制在首级控制点的基础上按Ⅰ、Ⅱ级导线、图根点分级进行,标志采用简易标志,Ⅰ级导线点按Ⅰ01、Ⅰ02……进行编号,Ⅱ级导线点按Ⅱ01、Ⅱ02……流水编号,图根点按T1、T2……流水编号。 (三)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四)控制测量的观测均采用日本尼康全站仪进行(已鉴定为Ⅰ级全站仪)。水平方向观测的技术要求为: (五)Ⅰ、Ⅱ级导线点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全站仪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精度按5等要求,其技术指标为

(六)Ⅰ、Ⅱ级导线的平差计算采用《平差易》专门软件进行(南方测绘仪器公司),平差结果以平差报告输出。图根点成果利用全站仪自动记录计算,不保留中间观测成果。 四、地形测图 (一)采用全站仪全野外数字采样、用计算机配合专门软件成图。(二)成图图幅为50cm×50cm,图名及分幅规格依照图式及规范分幅。(三)图根点的密度以满足地物、地貌的测绘为原则,通视良好且地形简单平坦区可适当放稀,对居民点等房屋密集区保证有足够的点位。(四)地形图基本精度及要求 1、由于高差较大,基本等高距选用1.0米; 2、图根点对于起算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不超过5cm; 3、图上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按“规范”4.1.5条执行。高程点对相邻图根点中的误差按“规范”条执行。 4、高程注记点图上应分布均匀,每平方分米不少于5~8点。图根、碎部点高程均取至厘米注记。铁路、公路中心线交错排列注记。沟渠底高程图上注记间隔10cm,并测注沟宽。注记以分式标注,分母为沟底高程,分子为沟宽(注至分米)。并指明测定位置。 独立地物位置、检修井盖顶、铁路轨道、道路交叉中心及转弯处、河流、沟渠、塘岸边、建筑物墙基脚、桥面、较大庭院内、土堆顶、坑穴底、坡度变化处、坎边等都应测注高程。

测量工程技术设计书 测量技术方案

宁波穿山至好思房公路工程第7合同段 测量技术方案 编制日期年月日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审核日期年月日批准日期年月日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宁波穿山至好思房公路工程第7合同段目录工程概况

---------------------------------------2 测量作业任务和内容 -----------------------------2 测量作业依据 -----------------------------------3 施工测量技术方案 -------------------------------3 测量人员组织 -----------------------------------11 测量仪器设备配置 -------------------------------12 测量精度质量保证措施 ---------------------------13 第一章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宁波穿山至好思房公路工程第七合同段起讫桩号K29+100~K31+680(以左线计),路段全长580公里。本合同段起于北仑区大碶镇钱家村北侧与第六合同段终点相顺接,设置隧道穿过望娘岗、黄梅山至本合同段终点宁波枫林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垃圾填埋场东北侧。 2本合同段主要工程 本合同段主要有望娘岗隧道(长隧道) 、黄梅山隧道(中隧道)和战备路分离式立交。

1、望娘岗隧道 左线:起讫桩号K29+420~K31+050,长1630m; 右线:起讫桩号YK29+450~YK31+050,长1600m 。 2、黄梅山隧道 左线:起讫桩号K31+245~K31+680,长425m; 右线:起讫桩号YK31+330~YK31+683,长353m 。 3、战备路分离式立交 左线长80m, 右线长100m 。 第二章测量作业任务和内容 测量工作是土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工程施工提供准确的定位信息,为工程施工提供必要的测量数据,根据测量数据适当调整作业进度和措施,确保工程顺利准确进行。

润滑油油膜到底有多重要

润滑油油膜的作用 润滑油油膜是保护记起内部组件减少磨损的重要性能之一,而油膜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润滑油使用的基础油和添加剂,今天恒运君带你一起来看看润滑剂油膜强度的重要性及影响油膜效果的主要因素。 1、油膜的厚度 说到润滑,你会想到什么?它应该是先产生一层有厚度的膜,从而去分离两个金属表面的基础油,因为润滑油的作用就是为了避免金属间的表面接触。所以在这种需求下,油品就必须能提供摩擦表面分离的能力,这就需要三个支撑因素——相对速度、基础油粘度和负荷量。这三个因素也会受到温度、污染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当油膜厚度平衡了这些因素,即借助于相对速度产生粘性流体膜将两摩擦表面完全隔开,由流体膜产生的压力来平衡外载荷,就称为流体动力润滑。 在具有滚动接触(可忽略的相对滑动运动)的应用中,即使具有较大的局部压力点,也可能会影响金属表面间的油膜厚度。其实这些压力点也起着重要作用。基础油的压力和粘度关系允许油品粘度因较高的压力而暂时性增加,这称为弹性流体动力润滑,尽管油膜会很薄,但依然能产生一个完整的油膜分离。

在实践当中,机器表面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能实现完全分离,薄膜厚度就是为减少摩擦和磨损提供最好的保护。但是如果不具有满足这些油膜厚度的条件,例如当相对流速不足、粘度不足或负载过大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其实大多数机器的设计和操作参数都允许速度 不足的情况存在,比如在启动、停止或方向运动变化时。当温度过高也会导致粘度降低,过度污染同样会使得油膜间隙中的磨粒接触。 当流体动力学或弹性流体动力学润滑的先决条件未满足时,基础油将要在所谓的边界接触条件下寻求支撑,这种支撑因素就需要寻找具有摩擦磨损控制性能的添加剂。因此,基础油和添加剂就被调和在一起生产出符合特定需求的润滑油脂产品,从而减轻预期会产生的边界润滑,该润滑剂就具有油膜强度和边界润滑性能。 2.说说油膜的作用 油膜的强度是除了油膜厚度以外,用以减轻摩擦和控制磨损的重要因素。如上所述,在流体动力学和弹性流体动力润滑中,粘度是影响油膜厚度的关键。当基础油粘度不足以克服金属间表面摩擦时,就需要基础油和添加剂产生化学协同效应,形成表面保护机理。在这些边界条件下,边界润滑也会受到机械表面化学和物理性质以及其它任何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即使在负载较重、温度较高或相对表面速度较低时,油膜强度也会有所提高。 3.无润滑的表面相互作用

防雷检测技术设计方案

一、施工组织设计 一、检测目的 雷电放电电压高、时间短,整个过程伴随多种物理效应,如:静电感应、高温高热、电磁辐射、光辐射等,这些物理效应的共同作用已严重危害室内弱电设备的安全运行,甚至危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因此,确定一个建筑物防雷装置是否合格应进行防雷检测工作。 二、检测依据: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 21431-2015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GB50343-2012 《建筑物防雷工程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601-2010 三、检测内容:

三、检测方法: 1、接闪器 1.1 首次检测时,应查看隐蔽工程记录。 1.2检查接闪器的位置是否正确,焊接固定的焊缝是否饱满吴遗漏,螺栓固定的应备帽等防松零件是否齐全,焊接部分补刷漆是否完整,接闪器截面是否锈蚀1/3以上。检查接闪带是否平整顺直,固定支架间距是否均匀,固定可靠,接闪带固定支架间距和高度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每个支持件能否承受49N的垂直拉力。 1.3 首次检测时,应检查接闪网的网格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1.4 首次检测时,应用经纬仪和卷尺测量接闪器的高度、长度,建筑物的长、宽、高,并根据建筑物防雷类别应滚球法计算其保护范围。

1.5 首次检测时,检测接闪器的材料、规格和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1.6 检查接闪器上有无附着的其他电气线路。 1.7 首次检测时,应检查建筑物的防侧击雷保护措施是否符合规定。 1.8 当底层或多层建筑物利用女儿墙内、防水层内或保温层内的钢筋作暗敷接闪器时,要对该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查,防止可能发生的混凝土碎块坠落等事故隐患。除底层和多层建筑物外,其他建筑物不应利用女儿墙内钢筋作为暗敷接闪器。 2、引下线检测 2.1 首次检测时,应检查引下线隐蔽工程记录。 2.2 检查专设引下线位置是否准确,焊接固定的焊缝是否饱满吴遗漏,焊接部分补刷的防锈漆是否完整,专设引下线截面是否腐蚀1/3以上。检查明敷引下线是否平整顺直、无急弯,卡钉是否分段固定。引下线固定支架间距均匀,是否符合水平或垂直直线部分0.5m-1.0m,弯曲部分0.3m-0.5m的要求,每个固定支架应能承受49N的垂直拉力。检查专设引下线、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的焊接处是否锈蚀,油漆是否有遗漏及近地面的保护设施。 2.3 首次检测时,用卷尺测量每组相邻两根专设引下线之间的距离,记录专设引下线布置的总根数,每根专设引下线为一个检测点,按顺序编号检测。 2.4 首次检测时,应用游标卡尺测量每根专设引下线的规格尺寸。 2.5 检测每根专设引下线与接闪器的电器连接性能,其过期电阻不应大于0.2Ω。 2.6 检查专设引下线上有无附着的电气和电子线路。测量专设引下线与附近电气和电子线路的距离符合规定。 2.7 检查专设引下线的断接卡的设置是否符合规定。专设引下线与环形接地体连

滑动轴承油膜厚度计算

1 滑动轴承的工程分析 下面是径向动压滑动轴承的一组计算公式。 1.最小油膜厚度h min h min =C-e=C(1-ε)=r ψ(1-ε) (1) 式中C=R -r ——半径间隙,R 轴承孔半径;r 轴颈半径; ε=e/C ——偏心率;e 为偏心距; ψ=C/r ——相对间隙,常取ψ=(0.6-1)×10-3(v)1/4 , v 为轴颈表面的线速(m/s ) 设计时,最小油膜厚度h min 必须满足: h min /(R z1+R z2)≥2-3 [1] (2) 式中R z1、R z2为轴颈和轴承的表面粗糙度。 2.轴承的特性系数(索氏系数) S=μn /(p ψ2 )(3) 式中μ——润滑油在轴承平均工作温度下的动力粘度(Pa ·s ); n ——轴颈的转速(r/s );p ——平均压强 (N/m 2 ) 用来检验轴承能否实现液体润滑。 ε值可按下面简化式求解。 A ε2 +E ε+C=0 (4) 其中A=2.31(B/d)-2 ,E=-(2.052A +1), C=1+1.052A -6.4088S. 上式中d ——轴径的直径(m );B ——轴承的宽度(m ) 通常ε选在0.5-0.95之间,超出0-1间的值,均非ε的解[1] 。 3.轴承的温升 油的平均温度t m 必须加以控制,否则,润滑油的粘度会降低,从而破坏轴承的液体润滑。 油的温升为进出油的温度差,计算式为: ) 5()(v K vBd Q c f p T S ψπψρψ += ? 式中 f —摩擦系数;c —润滑油的比热,通常取1680-2100 J/kg ℃;ρ—润滑油的密 度,通常取850-900kg/m 3;Q —耗油量(m 3 /s),通常为承载区内流出的端泄量;K S —为轴承体 的散热系数[1,2] 上式中的(f/ψ)、(Q/ψνBd )值,如ε=0.5-0.95可按 f/ψ=0.15+1.92 (1.119-ε)[1+2.31 ( B/d )-2 (1.052-ε)] (6) Q/ψνBd=ε(0.95-0.844ε)/[(B/d)-2+2.34-2.31ε] [2] (7) 求解,上式中的B ,d 的单位均为m ,p 的单位为N/m 2 ,ν为油的运动粘度,单位为m/s. 轴承中油的平均温度应控制在 t m =t 1+△T/2≤75℃ (8) 其中t 1为进油温度;t m 为平均温度 2 径向动压滑动轴承稳健设计实例 设计过程中可供选择的参数及容差较多,在选用最佳方案时,必须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和交互作用。如参数B 、轴颈与轴瓦的配合公差、润滑油的粘度的变化对油膜温升及承载能

GDI喷雾撞壁附壁油膜厚度和质量的测量系统及方法与设计方案

本技术涉及GDI喷雾撞壁附壁油膜厚度和质量的测量系统及方法。测量系统包括:GDI喷油器,第一石英玻璃平板,YAG激光器,第一反射镜和匀光片,CCD相机,滤波片、第二反射镜,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将第一石英玻璃平板加热至157摄氏度。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根据标定试验得到的油膜厚度与荧光强度的关系,利用MATLAB程序将荧光强度信号转化为油膜厚度信息,并利用MATLAB程序计算得到附壁油膜的质量。 技术要求 1.GDI喷雾撞壁附壁油膜厚度和质量的测量系统,包括:位于正上方且垂直向下喷射的GDI喷油器,位于喷油器正下方的第一石英玻璃平板,YAG激光器,位于YAG激光器与第一石英玻璃平板下方之间的第一反射镜和匀光片,CCD相机,位于CCD相机与第一石英玻璃平板下方之间的滤波片、第二反射镜,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将第一石英玻璃平板加热至157摄氏度;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系统包括:热电偶温度传感器、PID温控表、上金属托盘、下金属托盘、放置在上金属托盘和下金属托盘之间的加热丝、变压器、空气开关、固态继电器;所述上金属托盘上面放置第一石英玻璃平板;所述变压器的输入端连接220V交流电源,输出端一路连接在固态继电器的交流端,最后接入加热丝的其中一个电极,输出端另外一路通过空气开关最后接入加热丝的另一个电极;所述固态继电器的直流端连接温控表;所述加热丝通过传递热量给上金属托盘,然后将石英玻璃平板加热到设定的温度。

2.在权利要求1所述测量系统上实现的GDI喷雾撞壁附壁油膜厚度和质量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测量方法包括如下过程: (一)燃料选择:异辛烷和3-戊酮的混合物,其中,3-戊酮的体积百分比为12%; (二)固定厚度油膜的标定: 将上石英玻璃平板、下石英玻璃平板用特定厚度的垫圈隔开,称之为第二石英玻璃平板,中部空腔充入燃料,形成固定厚度的油膜L标; 将第二石英玻璃平板替代第一石英玻璃平板,用266nm激光照射已知厚度的油膜,拍摄记录此时的荧光信号F标;记D=F标/L标; (三)油膜厚度测量: 步骤一:连接系统,加热系统将第一石英玻璃平板壁面加热至试验所需温度; 步骤二:GDI喷油器将燃料喷射在一定温度的第一石英玻璃平板上,YAG激光器发射激光束,含有波长为266nm的激光和少量波长为532nm的激光,经过第一反射镜,透射波长为532nm的激光,反射波长为266nm的激光,将少量532nm激光过滤掉,其次经过匀光片,使激光能量在截面上均匀分布,同时将激光束变大,照亮喷射在不同温度第一石英玻璃平板上的整个喷雾区域,3-戊酮在266nm激光照射下,产生峰值波长420nm的荧光信号,第二反射镜将该荧光信号反射到CCD相机中,CCD相机将该荧光信号F拍摄记录下来传输并保存至电脑;为了得到更好的试验效果,在第二反射镜和CCD相机之间的滤波片为允许波长410nm-430nm信号通过的带通滤波片,进一步过滤干扰信号; 步骤三:根据L=F/D,得到油膜的厚度L; 步骤四:利用MATLAB程序计算得到附壁油膜的体积,并在已知燃料密度的情况下计算得到附壁油膜质量。 3.在权利要求1所述测量系统上实现的GDI喷雾撞壁附壁油膜厚度和质量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过程: (一)燃料选择:异辛烷和3-戊酮的混合物,其中,3-戊酮的体积百分比为12%;

土地整治项目测量技术设计方案教学内容

3 实施方案 3.1 任务概述 3.1.1 编制的目的和依据 3.1.1.1 编制的目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划定的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是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措施,是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严格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湖北省农垦土地整治项目现状图测绘工作,是为科学地管理土地,合理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本次测量采用最先进的测绘方法(野外全解析,内业机助制图)即数字化成图。为保证这项工作的质量,统一技术标准,特编制本《技术实施工作方案》,在测绘工作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及《技术实施工作方案》要求进行作业。 3.1.1.2 编制依据 1、《1:500、1:1000、1:2000 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2《、1:500、1:1000、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 GB/14804-93。 3、《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CJJ73—97)。 4、《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 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1003-95。 6、《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7、《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 试行) 》。 8、《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9、《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0、《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 11、《湖北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 年) 》。 12、《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2006-2020 年) 》。 13、土地调查、土地确权、土地登记、信息系统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技术标准、规范与有关规定。 14、本项目技术方案。 3.1.2 已有资料的收集 1、本测区已有的首级控制网成果,包括首级控制网起算点及其它等级控制点成果和点之记。 2、最新的地籍图电子成果、图件。 3、本测区高清晰分辨率的影像图。 4、最新的地形图电子成果、图件。

齿轮传动最小油膜厚度分析及改善润滑的措施

№.6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Dec.2009 ?84? J OU RNAL OF SHAANXI UN IV ERSIT Y OF SCIENCE &TECHNOLO GY Vol.27 文章编号:1000-5811(2009)06-0084-03 齿轮传动最小油膜厚度分析及改善润滑的措施 王宁侠1,蒋新萍2 (1.陕西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2.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江苏常州 213164) 摘 要:根据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通过对齿轮传动中形成动压油膜的参数分析,得出齿面最小油膜厚度发生在小齿轮齿根与大齿轮齿顶开始啮合点的位置,认为应以此处的润滑状态作为齿面润滑状态的判断依据,同时给出了一些改善齿轮传动润滑状态的措施. 关键词: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起始啮合点;油膜厚度 中图分类号:T H132.41 文献标识码:A 图1 弹性流体润滑时的油膜厚度及压力分布0 引言 齿轮传动除节点外各啮合点处均有相对滑动, 因此齿面的润滑是必不可少的,而齿面的润滑状态 与齿面的失效形式密切相关.根据弹性流体润滑理 论,点、线接触的运动副其表面的润滑油膜厚度与材 料的弹性变形、流体动压和粘压关系、两接触表面的 平均速度、所受载荷大小等有关,微接触区内油膜厚 度及油压的变化如图1所示,其最小油膜厚度的计 算公式,即道森2希金森方程如下[1]:h min =2.65α0.54(η0v ) 0.7R 0.43E ′-0.03W -0.13(1 )图2 齿轮啮合的几何参数式中:α为润滑油的粘压系数;η0为大气压下的粘度;v 为两接触表面 沿相对运动方向的平均速度;R 为接触点的综合曲率半径,R =R 1R 2/ (R 1+R 2);W 为单位接触宽度上的载荷;E ′为当量弹性模量,1E ′ =12(1-ν21E 1+1-ν22E 2 ),E 1、E 2、ν1、ν2分别为两接触体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如图2所示的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中,两齿廓接触于任一点 K ,接触点K 处两齿廓的曲率半径分别为R 1、R 2,此时可看成是半径 分别为R 1、R 2的两圆柱体相接触,根据(1)式可分析该点处的最小油 膜厚度.齿轮的啮合传动过程是很复杂的,轮齿在传动中不断地进入 啮合、脱离、啮合,接触线在齿面上的位置不断变化,接触处的几何形 状(曲率半径)和运动速度随接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啮合区内各点的 最小油膜厚度是变化的,那么最小油膜厚度的最小值发生在什么位 置?判断齿面润滑状态时应以哪一点的最小油膜厚度为依据?以下通过分析确定最小油膜厚度发生的位置. 3收稿日期:2009209226 作者简介:王宁侠(1963-),女,陕西省扶风县人,教授,研究方向:机械制造与设计

高副接触弹流润滑条件下的油膜厚度分析

一高副接触弹流润滑条件下的油膜厚度分析 1 弹流润滑条件下的油膜厚度公式 1)线接触弹流润滑条件下的油膜厚度公式 线接触弹流润滑油膜厚度公式选用Dowson-Higginson 提出的油膜厚度公式【1】 ,其最小油膜 厚度公式为 13 .003.0'13 .043.07.0054.0min )(65.2w E L R u h ηα= (1-1) 式中,h min 为最小油膜厚度,m ;R 是综合曲率半径, 2 11 11R R R + =,其中R 1、R 2为两接触体在接触点处的曲率半径,m ;u 是接触点卷吸速度,2 2 1u u u += ,其中u 1、u 2为两接触体在接触点处的线速度,m/s ;η0是润滑油在大气压下的粘度,Pa ·s ,;α是粘压系数,m 2/N ;E '是综合弹 性模量,)11(2112 2 2 121'E E E μμ-+-=,其中,μ1、μ2为两接触体的泊松比,E 1、E 2为两接触体的 弹性模量,Pa ;L 是接触区域轴向长度,m ;w 是滚动体承受的载荷,N 。 从最小油膜厚度公式可以推导出中心油膜厚度公式为 13 .003.0'13 .043.07.0054.0)(53.3w E L R u h c ηα= (1-2) 最小油膜厚度公式的无量纲形式为 13 .07 .054.0min 65 .2W U G H =(1-3) 式中,min H 为无量纲最小油膜厚度,R h H /min min =;G 为无量纲材料参数,' E G α=;U 为无量纲速度参数,R E u U '0η= ;W 为无量纲载荷参数,RL E w W '= 。 从最小油膜厚度公式可以推导出中心油膜厚度公式的无量纲形式为 13 .07 .054.053.3W U G H c =(1-4) 2)点接触弹流润滑条件下的油膜厚度公式 点接触弹流润滑油膜厚度公式选用Hamrock-Dowson 提出的油膜厚度公式【2】 ,其最小油膜厚 度公式为 )1()(63.368.0073.0117.0'493.049.068.00min k e w E R u h ----=αη (1-5)

工程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工程测量技术设计 方案 1

施工测量方案 1.0任务来源 随着成兰铁路的开工建设,我单位承建的CLZQ-4标段也已展开施工,为满足工程施工需要,需对本标段范围内所有建(构)筑物进行精确测量放样,使工程质量达到国家相关规范及标准要求。 2.0工程概况及自然地理情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2.1 工程概况 成都至兰州铁路位于四川省和甘肃省境内,起于成都,经什邡、茂县、松潘至九寨沟,向北延伸连接在建兰渝铁路的哈达铺站,正线建筑长度457.644km,四川省境内长377.80km,甘肃省境内长79.82km,成都至兰州运营总长725.549km。本线建成后,向北连通兰渝铁路,与既有宝成铁路、在建兰渝线及规划的川青线、川藏线共同构建沟通西北与西南及华南沿海的区际干线铁路通道。 新建铁路正线全线按电气化双线设计,旅客列车速度目标值为200公里/小时,限制坡度双机18‰,最小曲线半径一般3500m,困难2800m。成都至哈达铺全线新建三星堆、什邡西、绵竹南、安县、高川、茂县、龙塘、太平、镇江关、松潘、川主寺、黄胜关、大录、九寨沟、多儿、腊子口共计16个车站;正线路基62.812km,占全线总长13.7%;正线桥梁80座62.37公里,占全线总长13.63%;正线隧道33座332.44公里,占全线总长72.65%,全线最 2

长隧道为太平隧道,隧道全长28427m;第二长隧为岷山隧道,隧道全长25047m。 本标段内曲线半径为3500m和3504.525m两种;纵向坡度5‰、1‰、7‰、17.8‰,均为上坡;包括桥梁480.72m/2座(白溪河三线大桥137.74m,雎水河双线大桥342.98m),隧道11879m/2座(安县隧道3015m,柿子园隧道8864m),正线路基6834.28m,车站1座(安县车站),1#轨枕场,负责CLZQ-4、5、6三个标段的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 (1)本标段线路走向 本标段正线自DK64+100起点至D3K85+560,正线长19.194km 。本标段位于四川省境内,由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构造强烈、高山峡谷带过渡区行进,线路总体自东南向西北经兴隆镇、拱星镇、雎水镇、高川乡;雎水以南为成都平原,无隧道;雎水西部进入山区,桥隧相连。 (2)沿线地形、地貌 线路南起成都,过成都平原后横穿龙门山山脉中段;区内的地貌明显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南部的NE向龙门山山地受控于龙门山构造带,并在山前形成成都第四纪盆地。 ⑶地震动参数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及<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 一号修改单),沿线地 3

新油膜厚度在沥青混合料设计中的应用

新油膜厚度在沥青混合料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传统设计方法中,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用量采用油膜厚度指标确定,但传统油膜的厚度与混合料的实际油膜厚度有误差。本文提出了新的油膜厚度指标,并进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对该指标进行了试验检验。 关键词:油膜厚度、新油膜厚度、沥青混合料 1前言 确定沥青混合料中的最佳沥青用量是沥青混合料设计好坏的重要一环,如果沥青用量过大沥青混合料颜色黑亮,施工时易发生推移现象,同时其高温稳定性差。而沥青用量过小,沥青混合料颜色较暗,沥青混合料使用时易开裂老化,同时水稳定性差。传统的设计方法中沥青用量是用油膜厚度这个指标来衡量的,但是传统的油膜厚度的定义中[1],油膜厚度的大小只和胶结材料的用量体积有关,与矿料的颗粒分布情况和混合料的压实情况无关,也就是说沥青混合料设计中,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不考虑混合料的空隙率和VMA。这种假设与混合料在压实过程中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别,混合料在压实过程中矿料颗粒之间空隙逐渐减小,包裹矿料颗粒的沥青厚度也会受到影响。所以用油膜厚度来确定最佳沥青用量误差较大,本文针对这种情况,采用新沥青油膜厚度对沥青混合料进行设计。 2 新油膜的概念 新油膜厚度t的定义为沥青混合料矿料的表面穿过油膜到空气的最短距离。并且假设所有矿料颗粒的新油膜是均匀的薄壳,这个薄壳就被称为“新油膜”。 传统油膜在进行建模时假设矿料包裹上油膜厚[2],矿料之间不发生接触,这样的话,每个矿料所包裹的油膜其厚度必然会相同,如矿料的粒径就没有关系了。但实际上沥青混合料的矿料颗粒并不是相互独立互补接触的状态,在沥青混合料的搅拌、运输、摊铺、压实的过程中,时刻在接触,这时,一定会出现两个矿料颗粒间的距离小于最佳油膜厚度的情况,也就是说矿料的油膜出现了重叠部分。 这种情况下,在按照传统油膜的模型就会有误差了[3],实际中的矿料油膜会相互接触的,矿料油膜厚度包括有效厚度和小于油膜厚度。为了避免计算时颗粒粒径太小,表面积计算值过大的情况,对沥青混合料矿料的最小粒径进行限制,因为纯沥青中最大的颗粒约为0.2μm,因此考虑集料的最小尺寸为0.2μm是有意义的。 3 油膜和新油膜区别计算示例 为了对比分析传统油膜和新油膜厚度的区别,现以某沥青路面混合料设计为例进行说明。该道路采用沥青AC-16作为道路上面层。其设计级配如表3-1所示。

航测技术设计方案(范本)

精心整理 一、 项目概述 1、 项目名称 张家界东线旅游观光火车工程测绘服务 2、 项目实施地点 3、 —成图二、 29°16.5高山。地势呈北、西北高,南、东南低。 三、项目内容 1、制作1:1000地类地形图,面积约8平方公里。 四、作业依据 1、《无人机航摄安全作业基本要求》CH/Z 3001-2010

2、《无人机航摄系统技术要求》CH/Z 3002-2010 3、《低空数子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CH/Z 3003-2010 4、《低空数字航空摄影规范》CH/Z 3005-2010 5、《数字航摄仪检定规程》CH/Z 8021-2010 6、《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7、 8、《1 9、 10、《1); 11、《 1 2 6.1 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基本等高距1:1000为2米,从零米算起,每隔4条首曲线加粗一根计曲线。密集居民区可不绘等高线。接边时尽量保证等高线完整,不要随意中断。 6.2成图规格 图幅规格:

6.2.2成图格式 成果格式为DWG文件格式 6.3成图精度 内业加密点和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平面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及图上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如表1规定 无人 采 进 软件图4 数码航空摄影测量工作流程图

本测区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3°带投影,中央子午线为111度。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基本等高距为2.0(由于测区属于高山区,1米等高距大大增加作业难度和作业效率)米 地形图分幅按700米倾斜分幅。 6.3、控制网设计 6.4 ① 在能② 控制作业非常困难的地区,可根据用户的设计要求,敷设控制航线。 ③摄影时间 航摄季节应选择本摄区最有利的气象条件,并要尽可能的避免或减少地表植被和其他覆盖物(如:积雪、洪水、沙尘等)对摄影和测图的不良影响,确保航摄像片

轧机油膜轴承油膜厚度的测量方法_赵春江

收稿日期:20062072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0575155) 作者简介:赵春江(1975-),男,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轧钢设备与轧机轴承。 第27卷 增刊太原科技大学学报Vol .272006年9月 JOURNAL OF T A I Y UAN UN I V ERSI TY OF SC I E NCE AND TECHNOLOGY Sep.2006 文章编号:167322057(2006)S0-0037-03 轧机油膜轴承油膜厚度的测量方法 赵春江 1,2 ,王建梅2,马立峰2,姚建斌2,王国强1,黄庆学 2 (11吉林大学,长春130025;21太原科技大学,太原030024) 摘 要:在对弹流膜厚测量方法总结的基础上,介绍了与轧机油膜轴承油膜厚度的测量相关的技术方法,重点的介绍了近期发展的光纤位移传感器方法和超声共振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光纤位移传感器方法虽然测量精度高,外界依赖性小,但是其透光性要求极大的限制了在轧机油膜轴承上的应用,超声共振法具有对材料的穿透能力,研究其应用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轧机油膜轴承;油膜厚度;测量中图分类号:TG333 文献标识码:A 1 测膜厚度的测量方法 1.1 电阻法 1947年英国的B rix 测量了滑动和滚动情况下接触处的 电压和电流的关系,获得了油膜电压与油膜厚度的关系曲线。1955年,Le wicki 在详细讨论了把电阻测量值与油膜厚度联系起来的可能性后指出,不能用电阻法准确的测量膜厚。原因是油膜的电阻随油膜厚度的变化量很小,所以电阻的大小来标定油膜的厚薄很难实现。放电现象常被误解为金属微观表面凸起互相接触时出现的低阻值现象,电阻值的偶然减小并不能反映油膜厚度的减小。分析结果经过了后人的实验验证。 电阻法的优点是电路简单,不需要昂贵的测试设备。但是由于其自身所固有的特点,只能在定性分析弹流润滑状态时是一种有效的测试方法。 1.2 放电电压法 Ca mer on 和Dys on 分别用放电电压法对弹流膜厚进行 了测量。结果表明润滑剂的纯洁度对放电电压影响较大,因此测量结果并不能定量的反映油膜厚度的大小。1.3 电容法 电容法测量膜厚始于1955年Le wicki 所做的实验研究。 Dys on 做了改进使该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国内外的相关研 究人员做了大量的测试与验证工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的测量出两接触表面之间的膜厚。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对部分膜状态下失效,且要求润滑剂应该是非极性的。 1.4 电容分压器法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把润滑膜视为电阻和电容的并联,当润滑状态从部分过度到全膜时,该方法可测量润滑状态的转化过程。但是该方法需要载波和低通滤波、信号失真很大,因而测量数据的准确率不高。 1.5 阻容振荡法、时基电路法和多谐振荡法 1998年,张鹏顺和李曙光基于文氏振荡器的自激振荡 原理,提出弹流膜厚测试的阻容振荡法。在全膜状态下,通过测量振荡频率并借助于“频率-电容-膜厚”标定曲线可测出膜厚的大小。在部分膜状态下,可利用液形分析来确定非金属接触率。这种方法集中了电阻法和电容法的优点。既可用于全膜弹流测试又可用于部分膜弹流测试,现场测试实用性强。 该方法的缺点是标定曲线的制定复杂,分布电容难于

综合管线测量技术方案

顺德区重点建设工程现状地形、综合管线图 测量技术设计书 审核: 审查: 编写: 广东海地测绘工程有限公司 二○一一年三月

目录 1概述 (1) 2测绘原则 (1) 3测绘技术要求 (1) 3.1采用的技术依据 (1) 3.2综合管线测量的基本精度指标 (2) 3.3测量基准 (2) 3.4综合管线测量的工作内容及基本程序 (2) 3.5控制测量 (3) 3.6 仪器检定 (4) 4作业方案 (4) 4.1作业流程 (4) 4.2外业数据的采集 (4) 4.3内业编辑成图 (6) 4.4检查与验收 (7) 4.5成果交接 (7) 5组织措施 (7) 6总结交流 (8) 7服务跟踪 (8)

1概述 顺德区重点建设工程现状地形、综合管线图测绘工作是依据顺德区国土城建和水利局2010年11月下发的《关于加强建设项目配套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的通知》(顺建发[2010]84号)的文件要求,在地块进行规划报建之前进行的,因此,该工作有时间紧的特性。 该项测绘的成果主要是用于地块前期规划报建时,为设计单位进行项目配套市政管线及基础设施综合规划、出具市政综合管线图提供依据,因此,重点建设工程现状地形、综合管线图测绘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而且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较强的工作,其技术上要认真细致,要廉洁自律,严禁测绘人员向甲方提出不正当要求。 因现状地形的测量属常规测绘工作,在本作业方案中不再对此部分做详细说明。 2测绘原则 2.1控制网布设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的原则,既要满足当前测量需要,又要兼顾今后使用方便,因地制宜地选用布网方法,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2.2 对于地物、地貌及明显管线点均应采用全站仪实测,各类管线的测量定位点均以管(沟)道中心线和附属物的几何中心为准。隐蔽地下管线应使用地下管线探测仪等专门的设备进行探测。管线属性根据规范要求进行实地调查。 2.3严格按有关国家规范和顺德地方国土部门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标准执行。 2.4在满足有关国家规范和顺德地方国土部门规定要求的前提下采用测绘高新技术和方法,以提高测绘效率和产品质量。 2.5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所用的各类仪器应按相应规范要求进行检验,并提交相应的仪器检定资料。 3测绘技术要求 3.1采用的技术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 (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4)《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 73-2010);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绘项目设计和专业技术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过程及其主要内容。本标准主要使用于测绘生产项目和专业技术设计、其他测绘项目的设计可参考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册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9294—2003 航空摄影技术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使用于本标准。 3.1 测绘项目project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由一组有起止日期的、相互协调的测绘活动组成的独特过程,该过程要达到符合包括时间、成本和资源的约束条件在内的规定要求的目标,且其成果(或产品)可提供社会直接使用和流通。 注1 :测绘项目通常包括一项或多项不同的测绘活动。 注2 :构成测绘项目的测绘活动根据其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野外地形数据采集及成图、地图制图与印刷、工程测量、界限测绘、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等测绘专业活动;也可以根据测区的不同划分不同的专业活动;亦可将两者综合考虑进行划分。 3.2测绘技术设计technical desig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将顾客或社会对测绘成果的要求(即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转换为测绘成果(或产品)、测绘生产过程或测绘生产体系规定的特性或规范的一组过程。3.3测绘技术设计文件technical designing document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为绘图成果(或产品)固有特性和生产过程或体系提供规范性依据的文件。主要包括项目设计书、专业技术设计书以及相应的技术设计更改文件。 3.4技术设计更改文件correcting document for technical designing设计更改过程中由设计人员提出、并经过审评、验证(必要时)和审批的技术设计文件。技术设计更改文件既可以是对原设计文件技术性的更改,亦可以是对原设计文件技术性的补充。 3.5设计过程design process 一组设计输入转化问为设计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设计过程通常由一组设计活动所构成,主要包括策划、设计输入、设计输出、设计审评、验证(必要时)、审批和更改。 3.6设计输入design input 与成果(或产品)、生产过程或生产体系要求有关的、设计输出必须满足的要求或依据的基础性资料。注:设计输入通常又称设计依据。 3.7 设计输出design output 设计过程的结果。注:测绘技术设计输出的表现形式为测绘技术设计文件。 3.8设计审评design review为确定设计输出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 3.9设计验证design verification 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设计输出满足输入要求的认定。 4 总则 4.1 测绘技术设计的目的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保证测绘成果(或产品)符合技术标准和满足顾客要求,并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每个测绘项目作业前应进行技术设计。 4.2测绘技术设计分为项目设计和专业技术设计。项目设计是对测绘项目进行的综合性整体

滑动轴承油膜厚度计算

稳健设计理论在液体动压滑动轴承中的应用 滑动轴承是各种传动装置中广泛采用的支承件,特别是在高速运转机械中,为了减小摩擦,提高传动效率,要求轴承与轴颈间脱离接触并具有足够的油膜厚度,以形成液体间的摩擦状态。 在滑动轴承设计中,只有当轴承尺寸、轴承载荷、相对运动速度、润滑油的粘度、轴承间隙以及表面粗糙度之间满足一定关系时,才能实现液体摩擦。任一参数取值不当,将出现非液体摩擦状态,导致液体摩擦的失效。以上参数的优化设计对轴承的使用性能及寿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常,在设计中,往往对轴承的各设计参数和使用条件提出更高要求。轴承的设计参数或误差对轴承的性能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在不同的设计方案中,同样的误差程度,所产生的性能波动不尽相同。稳健设计就是找到一种设计方案,使得液体动压轴承的性能对误差不十分敏感,同时达到较宽松的加工经济精度而降低成本的目的。 本文对某液体动压滑动轴承进行稳健设计,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求得优化的设计方案。 1滑动轴承的工程分析 下面是径向动压滑动轴承的一组计算公式。 1.最小油膜厚度h min h min=C-e=C(1-ε)=rψ(1-ε)(1) 式中C=R-r——半径间隙,R轴承孔半径;r轴颈半径; ε=e/C——偏心率;e为偏心距; ψ=C/r——相对间隙,常取ψ=(0.6-1)×10-3(v)1/4,

v 为轴颈表面的线速(m/s ) 设计时,最小油膜厚度h min 必须满足: h min /(R z1+R z2)≥2-3[1](2) 式中R z1、R z2为轴颈和轴承的表面粗糙度。 2.轴承的特性系数(索氏系数) S=μn /(p ψ2)(3) 式中μ——润滑油在轴承平均工作温度下的动力粘度(Pa ·s ); n ——轴颈的转速(r/s );p ——平均压强(N/m 2) 用来检验轴承能否实现液体润滑。 ε值可按下面简化式求解。 A ε2+E ε+C=0(4) 其中A=2.31(B/d)-2,E=-(2.052A +1),C=1+1.052A -6.4088S. 上式中d ——轴径的直径(m );B ——轴承的宽度(m ) 通常ε选在0.5-0.95之间,超出0-1间的值,均非ε的解[1]。 3.轴承的温升 油的平均温度t m 必须加以控制,否则,润滑油的粘度会降低,从而破坏轴承 的液体润滑。 油的温升为进出油的温度差,计算式为: )5()(v K vBd Q c f p T S ψπψρψ +=? 式中f —摩擦系数;c —润滑油的比热,通常取1680-2100J/kg ℃;ρ—润滑油的密度,通常取850-900kg/m 3;Q —耗油量(m 3/s),通常为承载区内流出的端泄量;K S —为轴承体的散热系数[1,2] 上式中的(f/ψ)、(Q/ψνBd )值,如ε=0.5-0.95可按

滑动轴承油膜厚度对转子稳定性的影响

滑动轴承油膜厚度对转子稳定性的影响 张艾萍 , 林圣强 (东北电力大学成教学院,吉林省吉林市132012)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大型旋转机械的广泛应用,对滑动轴承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研究是通过计算Reynolds 方程、或者基于Reynolds方程提出更好的计算,但都忽略很多因素,如剪切力、沿厚度方向的压力梯度等。而直接通过CFD软件计算N-S方程的方法来研究滑动轴承的油膜特性,更能真实反映实际运转中的油膜特性。通过数值模拟可以看出,不同油膜厚度对旋转机械转子稳定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最小油膜为0.02mm时,油膜负压区的压力为-73kPa。当最小油膜厚度为0.03mm时,油膜负压区的压力为-33kPa。当最小油膜厚度为0.04mm时,油膜负压区的压力为-21kPa,但是此时油膜已经不是很稳定。当油膜厚度为0.08mm时,负压区很小,也就基本形成不了油楔。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油膜厚度对转子稳定性起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字:油膜厚度滑动轴承转子稳定性数值模拟 Sliding bearing oil film thickness influence the stability of rotor Zhang ai-ping Lin sheng-qiang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 ,Jilin 132012) Abstract:In recent years,Along 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large rotating machinery, the stability of sliding bearing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Traditional research is calculated for Reynolds equation, or based on calculated Reynolds equation developed better,but ignore many factors, such as shear force, the thickness of the direction of the pressure gradient through thickness direction, etc.And directly through the CFD software calculation N-S equations method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il film bearing, can more really reflect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oil film properties.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 can realize,different oil film thickness for rotating mechanical rotor stability plays significant important role.When the minimum oil film is 0.02 mm, the pressure of the oil film negative pressure for -73 kPa.the pressure of the oil film negative pressure for-33 kPa while the minimum oil film thickness of 0.03 mm. The pressure of the oil film negative pressure for-21 kPa when the minimum oil film thickness of 0.04 mm,but this time the oil film is not stable.When oil film thickness of 0.08 mm, negative pressure area is small,and can not easy form oil wedge.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il film thickness of the rotor stability playing the key role. Key words: oil film thickness;sliding bearing;rotor stability; numerical simulation 大型旋转机械广泛使用滑动轴承,而机械旋转稳定主要取决于油膜的特性。国内外许多旋转机械油膜失稳引起的故障表明,线性化雷诺方程油膜力模型有许多局限性,线性化的油膜力与实际已经有很大的偏差,实际运行中油膜特性存在许多的非线性,而且不能被忽略。所以从八十年代起,人们开始关注非线性油膜力解析,现在很多学者研究求解Reynolds方程非线性来反映真实的油膜运动特性,提出很多的分析方法如经典方法有摄动法、平均法,KBM法等;研究参数激励的非线性系统的响应如广义谐波平衡法,L-S 法,奇异理论等。学者提出许多非线性求解的方法,但目前还无法找到适应的方法来研究[1-3]。 另一方面基于Reynolds方程非线性求解有很多的弊端。随着汽轮机的大型化和高速化,对油膜特性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线性仍然满足不了高速旋转机械转子稳定性发展的需求。现在很多学者计算N-S 方程来研究滑动轴承的油膜特性,文献[4]用RNG k-s 模型修正了湍动黏度,但是不能很好的考虑好狭小通道的剪切应力。文献[5]计算的网格数目不足以精确表示油膜压力特性,也没有提出合适的湍流计算模型。文献[6]特意的应用气液两相流原理计算油膜特性,并不能很好的放映流体本身的流动特性。文献[4-6]都只用一种模型计算,没有提出最好的轴承的间隙比,不能很好的反映实际应用当中的油膜特性。随着CFD软件日益成熟和计算机的发展,在求解三维流体复杂的湍流流动已经很简便了,计算遵循流体本身的流动特性。在求解滑动轴承特性油膜特性的主要问题是选择合适的湍流模型,现在发展起来的CFD有限元软件,根据实际确定难解问题,提供许多计算不同湍流特性的模型,本文考虑了不可忽略的油膜剪切应力,用Shear Stress Transport湍流模型来计算。它可以很有考虑到狭小通道的剪切应力,而且不会过分估算漩涡的强度,可以很好的表示出油膜的实际特性。考虑到温度对油膜的影响,本文采用温度压力耦合计算,并结合转子稳定性,合理的分析油膜对转子稳定性的影响。不同的油膜厚度对油膜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关联,厚度小容易产生油膜震荡,厚度大也可能产生油膜失稳。所以油膜厚度的对转子稳定性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比发现Reynolds方程非线性的计算与实际之间的差异,以便更深刻了解油膜的实际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