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摘要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看看周围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我国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流逝,我们的道德也被一点点地冲刷掉了,道德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亟需正视国学以及国学教育,但国学教育如何有效地展开发挥其德化育人的功能值得我们研究,而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现在正在接受国学教育的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入手,从他们学习国学的过程、内容等多个方面审视当下的国学教育。。本研究从校外培训机构中接受国学培训的小学生入手,通过发放问卷辅以访谈,了解了当下小学生国学教育的现状以及原因。小学生学习国学之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当下小学生有多种渠道接触国学,但小学校国学教育缺位,小学生深入接触国学机会较少,参与培训的小学生参与意识较强,但多是带着功利心目的学习,而在课外学习中缺乏主动性。校外培训机构中所学国学内容上贴近生活,内容多样,但无法形成系统,教材权威性让人质疑。针对小学生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要加强小学对国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国学融入校园文化中去;其次,关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合理引导小学生对国学教育的看法,避免盲目跟风或全盘否定的倾向;再次,注重教材编写,加强师资培训;最后,社会多方助力增加小学生接触国学的机会。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小学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一股“文化热”的发展,“国学热”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兴起。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在我国国力不断增强、民族意识苏醒、民族自尊心增强的背景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繁荣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步凸显,社会道德沦丧、人心不古、官员腐败、子女不孝、各种大学生伤害事件等情况接连出现,尤其是小学生一代出现的道德问题让国人倍感焦虑。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家将传统文化提到了发展的关键点上,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国学,也日益成为社会大众学习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试图从国学中所包含的经义中来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尤其是国学强大的道德感化能力让社会各方投以瞩目的眼光,一次次拨动着大众的神经,于是国学就从高校专门研究的象牙塔中走出来,开始在大众中普及。2006年1月,《光明日报》推出了国学版专栏,基本的国学知识开始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同年10月,中央电视台和于丹女士合作讲授《论语与人生》,开启了国学系列栏目《百家讲坛》的序幕。随着栏目的播出成功,2009年国学普及开始走向小学生,在央视二套财经频道推出了以“开心学国学”的一系列知识竞赛为主题的《开心辞典》栏目,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主流媒体的参与下,国学越来越多被国人了解,国学教育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己经不再满足于对国学的简单了解,而是想对其有深层次的学习,于是学校变成了国学教育展开的一大阵营,社会上的校外培训机构也积极筹建各种国学学习班,读经运动、私塾书院的出现在当下看来也已是司空见惯。然而小学生接受国学教育、尤其是在蓬勃兴起的校外培训机构中接受国学教育的的现状到底如何,却很少有人关注,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调查从这个角度出发了解现状发现问题,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一股“文化热"的发展,“国学热”在中国大地

上悄然兴起。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在我国国力不断增强、民族意识苏醒、民族自尊心增强的背景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繁荣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步凸显,社会道德沦丧、人心不古、官员腐败、子女不孝、各种大学生伤害事件等情况接连出现,尤其是小学生一代出现的道德问题让国人倍感焦虑。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家将传统文化提到了发展的关键点上,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国学,也日益成为社会大众学习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试图从国学中所包含的经义中来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尤其是国学强大的道德感化能力让社会各方投以瞩目的眼光,一次次拨动着大众的。

(二)国学教育研究现状综述

1.关于国学及国学教育概念的研究综述

(1)关于国学概念的研究

“国学”一词在古籍中就己出现《礼记.学记》中“试比之各国,国学即所谓大学也,家塾,党库,术序,即所谓蒙学、小学、中学也。其等级盖甚分明’,。从中可见,古时国学所指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高级学校,类似当下的高等学府。与今日“国学热”所提国学并无太直接的关系。今日“国学”这一概念一般被认为缘起于20世纪初,当时国家内忧外患,西方文化涌入,国学式微,一些学术界人士,为了应对外来文化的侵袭,实现保存和发扬中国固有学术之目的,借用日本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引入“国学”。以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田正平教授为首的学者在《近代“国学”概念出处考》中指出当前学界关于近代“国学”概念的出处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是黄遵宪于1887年提出;其二是梁启超于1902年秋提出;其三是吴汝纶于1902年8月最早接受日本人士意见,开始采用“国学”一词。但是,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只是简单引用了日本流行的“国学”一词,并没有提出说明我国“国学”的存在和发展。吴汝纶在1902年8月的日记中只是对日本学者主张在中国提倡国学的建议的记录,而其自己并未对“国学是什么”有任何的研究和阐释。1902年梁启超论及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学”概念,但从时间上讲已谈不上“最早”。一般认为,中国近代意义“国学”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乃是屠仁守,他于1897年刊发了《孝感屠梅君侍御辨辟韩书》一文,在文中他试图学习日本,提倡近代意义之国学。在当时背景下出现的“国学”概念,在今日许多学者们看来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有识学者为了抵御西方文化对中国固有文化冲击而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随着新世纪文化的不断繁荣,“国学热”诱发了越来越多对国学概念的研究。季羡林先生曾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认为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虽然这些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这个概念中注重了国学所承载的文化的多样性。国际易经学会理事南柯舟认为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术,按照((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包括五术、六艺和诸子百家。在这个概念中将国学的范围进一步细化到中华五千年来我国传承下来,有文字记载的学术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认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术”是中国传统的学术的简称,其主干是儒家的尊重先祖、进德修业、内圣外王,以及道家的逍遥独立、禅宗的心灵自由、屈原的浪漫热烈的精神气质,是一种多元与和谐的精神文化体系,内容是经史子集。儒家文化的重要地位在这个概念中体现地比较充分。著名学者余敦康认为国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总称,国学有关核心价值观,有关民族的精神支柱,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层面上的东西,是精神驱动力量,可以鼓舞我们的志气,可以有一个很大的凝聚力。这个概念更注重对国学文化对中国人精神的影响力。武汉大学覃启勋教授将国学看为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之总称,国学的主体是儒学,儒学就是儒家学说,“儒学十三经”乃是国学的核心典籍,此外国学还有

外延,即古代医学、戏剧、书画、相及文字、音韵、训话等等。关于对国学的定义众说纷纭,对国学包含哪些内容也更加细化,但至今并无形成定论。

(2)关于国学教育概念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徐勇认为,现代化所选用的现代教育并不能忽略中国本身的特色、气派和风格,而不可全盘移植西方,质言之,国学教育是现代中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学教育必要融入现代教育,才能使中国的现代教育更加完整。这二者不是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存在同一个体制即现代教育体制之内:有些研究将国学教育的解释建立在对国学概念的解释将其定义为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核心内容,注重人们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人文精神、民族意识以及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如同国学一样,国学教育也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教育包含了各种类型各级层次的国学教育,包括非正规的诸如社会上举办的针对各种层次、各年龄人群举办的国学班等国学培训机构和正规的学校的国学教育,包括国学启蒙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学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国学教育以及成人继续教育阶段的国学教育等。而狭义的国学教育主要是指在正规学校中进行的国学教育,国学启蒙教育亦可包含于其中。赵淑梅认为国学教育主要以国学内容为载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获得相关国学知识,培养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促使学生成为文理兼通的有民族气节的全面发展的人。也有研究认为国学是一种养成教育,是在反复的诵读和生活的感悟中进行潜移默化。它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教育,同时注重感召学生的人格,又注重调动受教育者接受德育的自觉性、主动性。河南教育学院李迎春副教授认为,国学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国学教育一方面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注重对孩子文化气质的培养。

2.中小学国学教育研究现状综述

中小学是国学教育的主阵地,针对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针对中小学国学教育研究主要是从中小学的具体教育实践出发,包括与国学相关的校本课程、国学与语文或历史结合进行的教育实践、国学与德育课程相结合的教育实践等,研究内容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中小学生学习国学的原因研究、在中小学实施国学教育的必要性问题的研究、关于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在中小学有效实施国学教育的策略的研究等问题上。

(1)关于中小学生学习国学的原因研究

学者对这个问题也展开了积极的探讨,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王彦坤教授认为,这股“国学热”持续升温中,知名学者的大力倡导、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著名高校的设院办班、民间正面积极地响应或负面地盲目跟风、官方的倾力支持,都引起了家长对国学的重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在《在新世纪“国学热”发展》中,从具体的实例对当下“国学热”的发展做了分析,其中包括“儒藏编纂”、甲申宣言等学者高校层面的积极态度,在国学普及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广泛民众参与,推动国学普及的层次越来越多,主流媒体的积极参与形成的巨大声势,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小学生的家长的关注度也在日益提升。而对于国学为什么会热,则观点更多,笔者总结如下,一是国学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内在原因,二是多方面的外在的社会原因,这其中有积极的促进因素也有消极因素的参与。积极方面包括:(1)在国际方面,科技的发展固然给人类带来了诸多方便,但是随之出现的诸如工具奴役、环境污染等消极的反应让人担忧,一些学者便把目光投向了东方的儒家文化希望其能够成为解决矛盾、缓解冲突的一剂良药:(2)在中国社会内部矛盾激增,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民族自信心日益增强,民族意识也得以复苏,无论是为了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解决社会道德问题的办法,或为了民族文化复兴,国人对国学教育都表现出了极大热情,他们对中国社会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国学教育热潮:(3)全国各知名高校和学者名人对国学的积极倡导,使国学受到了极大的重视;(4)主流媒体的积极参与,使国学的普及有了一方沃土。消极方面包括:(1)

不同人对国学的不同现实追求,而非是真正追求道德精神的提高,这虽然给国学带来了某些功利性,国学的质量也许会无法保证,但确实对“国学热”的持续升温起到了推动的作用;(2)“国学热”浪潮驱使下也存在国人的盲目跟风,出现鱼目混珠之徒、良芳不齐之势也是在所难免的,但这却使得“国学热”和国学教育显得更具生气和“轰轰烈烈”。学生家长在这场“国学热”中渐渐成了主力,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小学生也加入了国学学习的大军。

(2)关于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必要性的研究

开展国学教育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爱国意识的增强。在过去的几十年的教育中,我们的教育主要围绕着科学技术展开,从国家到个人都十分强调科学技术或者理性的重要性,我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在己被西化的教育知识界岌岌可危,国学或者国学经典作学说传承至今,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发展观,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内容博大精深是其他文化所不能匹敌的。有研究认为国学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的教育,加强中小学国学教育势在必行。中小学生通过接触学习国学,可以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浩瀚,在诸子百家的风采中,强化民族认同感,增强爱国意识。国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操。2003年,安阳第一师范学校的康博春老师在《国学教育与素质教育》一文中认为国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可以补充素质教育的不足,与素质教育重在做人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素质教育脱离国学教育就缺失了长远发展的源泉。中小学生的素质高低意味着我国未来建设者的素质水平,国学或者国学经典中充满了如何对待他人、对待民族、对待自然的朴素思想,与当下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很好的契合,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做人处事的基本要求和规范,中小学生在国学的浸润中可以深刻体会到这些思想,根据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国学教育改革的评估报告显示,73%的家长和87%的教师认为国学教育对孩子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近90%的家长和96.790的教师认为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传统文化的浸染中,中小学生能对社会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及不良的社会风气能够有更强的分辨能力,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生活习惯有很大助益。开展国学教育可以是使小学生的知识面得以开拓,视野变得宽广。国学教育内容多是以文言文、诗词韵句的形式出现,形式上区别于当下的白话文,在字的含义和内容上的理解难度上也与白话文不同,深圳市宝安区大浪小学校长廖柏灵老师从国学教育的作用上讨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中小学中实行国学教育可以帮助打好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可以提升中小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可以促进中小学生了解中华历史知识,同时相关研究认为,国学教育对学生的汉语语感、养好的习惯、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等的养成的促进作用不容小觑。

(3)关于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中小学对开展国学教育缺乏足够认识,有盲目跟风的现象存在。对国学教育价值的理解是国学教育能够开展的关键,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但是对于什么是国学、为什么要学国学、怎样学国学的问题,特别是为什么要学国学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不仅学生及其家长要思考,老师校长更要认真思考,尤其是校长。很多学校并未从思想和意识上理解国学教育的价值,在其他学校和社会对国学教育的提倡声中,为了吸引生源和功利性目的,将国学教育盲目地在学校中展开,将其作为一种特色课程宣扬,仅仅在学校挂些古代的名人字画或者领着学生参观几次博物馆,就说自己学校开展了国学教育,其形式化的表现可想而知。在这种从众心理下产生的国学教育,不但对国学或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无任何助益,还为千年文化的积淀,以孔孟学说、庄周之道以及诸子百家的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氛围和社会风气。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程存在混乱无序、没有长远规划的问题。课程课时的合理有序安排是一项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保证,由于国学课程并未纳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当中,而且只在部分学校作为特色课程或名校本课程展开,其受重视程度远远低于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过于注重升

学率情况下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精神状况的忽略,国学自然是不能取得应有的地位,而没有成为一种学科,因此中小学校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只能抽出很少的课时用于国学教育课程,有的甚至占用学生活动时间进行少量的讲解,在对河北省小学国学教育的调查中更是“只有8%的学校制定了长期系统的国学教育规划”,很多中小学的国学教育课程设置上还是一种散乱无序、各自为政的状态,无系统的规划必然会影响国学的普及和发展。

中小学并未充足经过专业培训的国学师资,严重限制了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尤其是中小学生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有限,更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但在当下国学教育中经过专业培训的国学师资的匾乏问题异常严重,“目前我们的高校专业设置中还没有普及国学专业,缺少可以承担如此庞大的国学普及工作的后备军”,在对河北省小学国学教育的调查中在九十九所开展此项活动的学校中有仅占8%的学校对老师有国学教育的专门培训。为了在没有足够师资力量的情况下维系国学教育,很多中小学中多是由语文老师或者德育老师担负国学教育的任务,而语文教师兼授国学教育课程时因为要追求自己班级的成绩,而不能将国学教育真正地展开,而使国学教育呈现碎片化倾向,其教育成效被大打折扣,最终国学成为了语文或者德育课程的补充,教学方法单一,死记硬背成风,老师积极性降低和学生无兴趣学习国学的现象也随之产生。国学教学内容选择缺乏科学性,存在两极化倾向。关于国学教育在学校开展的实践问题,研究者对国学教授的内容也展开了积极的探讨。一方面有些中小学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单一化倾向严重。有些研究就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国学内容的设定上,往往只是注重一些传统经典文献的涉猎,而很少注重其他一些传统的文化形式,均是《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蒙学教材,但是若国学教育的内容仅仅局限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必定是十分片面和有害的。这样会窄化了学生的视野,扭曲他们对国学的真正认识。另一方面有些中小学在编制教材时多方摄取而忽视关联性。有些学校为了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组织老师研发本校的国学课程,其内容涉及面很广,无疑是拓展了国学的内容,但由于老师本身国学储备的狭窄,在内容选择上随意性较大,很少有专家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对选用教材的难易程度、内容构成等进行论证,教育者仅仅是从自己经验出发,甚至是对其他学校的简单复制,在对选择内容的删删减减中,国学经典典籍己是面目全非,再加之教师从自己以往经验出发对材料进行的曲解或附会,这种教材最终很可能只是在白白占用学生时间,甚至茶毒中小学生的思想。

(4)关于中刁、学实施国学教育的策略的研究

开展国学教育要加强各方支持,明确国学教育的课程定位。教育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未来兴衰成败的大事,教育事业的进行离不开政府社会等多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我们要理解在小学进行国学教育,是一项时代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对我们培养学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抱着对国家未来负责的态度,在现行教育制度、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督促各中小学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国学教育。国学教育课程要真正走入课堂,并不能简单将其与语文或者历史课程混淆在一起,而是将其放在与其他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马一浮先生就强调了国学的学习和教育:“一、此学不是零碎断片的知识,是有体系的,不可当成杂货。二、此学不是陈旧呆板的物事,是活泼泼的,不可目为古董。三、此学不是勉强安排出来的道理,是自然流出的,不可同于机械。四、此学不是凭藉外缘的产物,是自心本具的,不可视为分外。”有研究者提出在校本课程开发时注重国学,从而使学校有自主开展国学的主动权,并配置相应地考核考试标准,从而国学教育课程可以以一个正式的身份在校园中发展,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开展国学教育要注重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编制。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其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涵盖了民族传统文化和文明的方方面面,我们要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去研究国学的内容,既要对糟粕毫不犹豫地放弃,也要对里面的精华与当代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继承,通过专家学者的研讨将精华与现

实生活相结合,选择具有时代民族精神的内容,国学内容选择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编写时着眼于现代语境,通过白话注释及精当点评打通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隔阂,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研究者还从“生本”角度提出国学内容选择的要以生为本,根据需要设计课程,摄取精要整合再现,以指引路径为核心目标把握国学教育的框架。教材的编写还要多方取材,不能将国学的内容囿于儒学的学习上,而放弃诸如道家、法家、墨家等文化中包含的丰富知识,要多元化地发展国学,多种文化的交叉所反映的不同思想的交织,才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开展国学教育要加大师资的培训。教师的培养应与教材的编制同时进行,有研究者认为教师应加入到教材的编制中来,教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编制教材,完成了从运行领导角色的转换,鼓励教师重视教学,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关注国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在教材的编写也一直在增长,奠定了国学的基础。也有学者认为政府和学校应着力建立一套教师的国学培训机制,与大学或国学机构结合,促进教师的国学成长,除了传授国学知识,还培训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能够用简洁明白的话语让学生理解,将国学变成一门有趣的课程,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国学的世界。

在对国学教育实施问题及策略展开研究的同时,研究者也对国学教育的文化向度、与德育关系等很多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并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国学教育的开展的深度,对国学教育的问题研究的也很有助益,但是主要停留在国学教育本身作用和实施过程中的研究,而并没有给国学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而学生在接受国学教育有什么样的反映、他们有学习到了什么却极少涉及。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通过回顾以往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研究成果,了解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发展过程

和以往的经验教训,对接受国学教育的小学生进行调查,从他们学习国学的己有

国学基础、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效果五个维度,了解小学

生国学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以往研究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小学生国学教

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地解决对策,为国学教育提供研究的资料,丰富

国学教育研究的理论。

2.实践意义

国学以及国学教育的研究至今己有十几年,但是许多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

出现。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在接受着国学教育的人大部分为小学生,他们有

相当多的人是在课外辅导机构中接受国学教育,而我国学者对国学教育的研究一

般都停留在学校内部,对社会辅导机构中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校外培

训机构中小学生国学教育的现状,帮助人们了解小学生国学教育尤其是在校外培

训机构中的现状,提高家长对国学教育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进行选择,同时为校

外培训机构中的小学生国学教育的科学进行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

本研究在对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小学生国学教育的己有国学基

础、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效果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收集现实

资料,并对部分组织参与国学教育的机构人员、学生以及家长进行深入访谈,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作出结论,提出建议。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

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

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课题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

本研究通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优秀硕博士论文库、中国人民网

以及美国雅虎网站等资料库中查找相关论文和期刊资料,收集关于小学生国学教

育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整合比较,深入分析小学生国学教育相关方面的内容,

探讨小学生国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建构本课题的理论框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

进行整理使之统合为一个整体,从而构成本研究相关综述的基础。

(2)访谈法

访谈,就是研究型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

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

研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需要向不同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访谈法收集信

息资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直接交谈方式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

性和适应性。

访谈对象的确定:本研究选取是目的性抽样,即按照研究目的抽取能够为研

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在抽样方式上,采用强度抽样,即抽取具有较高

信息密度和强度。使得研究更具有可行性,真对性,科学性。

本研究的访谈对象主要是课外辅导机构中组织参与国学教育的工作人员以

及将孩子送到辅导机构中学习国学的家长,在被访谈者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之

上,每位当面访谈者的时间均不少于30分钟,对访谈的内容进行归纳与整理,

以充实本研究的内容,增强本研究的可信性。

(3)调查问卷法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将所要

研究的问题编制成问题表格,以邮寄方式、当面作答或追踪访问方式填答,从而

了解被试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或意见,所以又称问题表格法。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的目的是掌握当前大连市校外培训机构中小学生国

学教育现状的第一手资料。调查对象选取的是大连市五所校外培训机构中学习国

学的二至五年级的小学生,本研究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从小学生既有国学

基础、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效果共五个维度设计题目。二、基本概念(一)国学

笔者从自身研究需要出发,认为“国学”不应仅仅包括儒家学说中经史子集

的文章,也应包含其他学派的典籍、历史文化,以及国学外延中得民族文化、书

画等内容,其功用在于对学习者本身道德修养的提高。

(二)国学教育

本研究认为,国学教育是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并且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学

习的一种教育活动,它重在对民族精神感悟,积极道德情感的提高,而非将国学

内容简单的复制和死记硬背,并非独立于当下教育体系之外,它是一种具有全民

可理解的教育,这其中不仅只是儒家经典典籍的学习,还包括对民族文化以及对

其他学派典籍的学习。三、小学生国学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国学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许多家长都急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乘上这

班快车,可是学校开设国学课程十分有限,社会上的校外培训机构就应运产生了

很多教授国学的课程,满足了家长的这种需求,经过几年的发展有很不错的成绩,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给国学教育带来了新鲜血液,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小学生在校外培训机构中学习国学教育的情况究竟如何?学习效果如何?

又有哪些突出问题?笔者选取了大连市内五所开展国学教育的校外培训机构作

为实例,对参加国学教育的小学生的国学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当前小

学生国学教育的实际状况,发现小学生国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提出完善的小

学生国学教育的对策提供依据。

(一)大连市校外培训机构国学教育概况

大连市开展国学教育的培训机构相比与其它学科的培训可谓少之又少,并没

有形成很大规模,起步时间大概在2009年左右,既有公益性的国学讲堂比如静

心国学堂,也有赢利性的国学培训班比如明德学堂、慈育国学馆等。这些国学堂

中招收3岁以上的中小学生,多是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课,在招收中小学生的同

时,也有针对学生家长开设的成人班、女德班等。校外培训机构的国学课堂主要

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针对成人的讲授内容主要是蔡礼旭老师在普及国学

过程中讲授的《幸福人生讲座》和《弟子规》,针对小学生则是《弟子规》全文

及《论语》《孝经》《朱子家训》等节选文章,并没有自行编制的教材。在国学课

堂中主要以小班授课为主,上课灵活性比较高,在授课过程中多采用西方教学方

式,除了讲授课程之外,对学生的行为礼仪也提出很高的要求,比如上课前向孔

夫子像鞠躬,上课时端身正义等,还会组织义工活动、去户外践行等课外活动。

其目的在盈利的基础上,旨在扩大以国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普及程度,提升孩

子及家长的生活理念及质量。

(二)小学生国学教育现状

1.调查研究的设计通过调查大连市五所校外培训机构中学习国学的小学生,了解当前小学生国

学教育的现状,发现小学生国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小学生国学教育的效果。

(2)调查对象

大连市五所校外培训机构中学习国学的二至五年级小学生

(3)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小学生学习国学之前既有的国学基础,小学生学习国学的动机,小

学生学习国学的方法,小学生国学的学习内容以及小学生学习国学取得的效果。

(4)问卷编制

笔者在完成文献分析和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了《校外培训机构国学教育开展

现状调查问卷》(见附录),问卷由封闭式和半封闭式问题组成。问题形式分为两

种。第一种:选择式的问题形式,从诸多答案中选择一个或几个答案:第二种:半

封闭的形式,除了提供一些答案,加上“其他”项目,为受访者详细解释。

在正式开始问卷问题之前,笔者首先呈现的是对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调查,

包括小学生的性别、年级、年龄、父母的学历以及学生参加国学学习班的时长和

时间等。第1题至第4题可以了解小学生学习国学之前己有的国学基础,第5题

到第8题可以了解小学生学习国学的动机,关于小学生学习国学的方法是9,10,

14,15,16,17,18.20,21,22,24,26,27题,关于小学生学习国学的内

容是12,13,19,23,39题,关于小学生学习国学取得的学习效果的是11,25,

28,29,30,31、32,33,34,35,36,37,38题。

调查问卷中各项问题都是在对国学教育相关文献的研究和与校外培训机构

中参与人员访谈后,笔者认真思考完成的。因此,本调查结果可以了解到大连市

小学生在校外培训机构中国学教育的真实现状。

一(5)问卷收集

本次调查面向大连市五所校外培训机构中接受国学教育的二至五年级的小

学生,共发放问卷135份,回收有效问卷126份,有效回收率为93.3%,其中男

生认为自己学习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理解的道理,并且有71.4%的学生认为这些

道理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帮助。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有88.1%小

学生表示自己会经常或有时用学习到的这些道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有

90.5%学生觉得学习国学后自己在学校或者家庭中的行为表现比自己的同学或自

己之前好了很多。国学学习的过程也促进了自身学习能力的增强,71.4%的学生

感觉自己在学习国学之后记忆力增强了很多,57.1%的学生觉得自己理解力也增

强了很多。同时调查还显示小学生觉得学习国学对语文学习及其他学科学习的帮助也有很大的帮助,64.3%的学生觉得学习国学对语文的学习有帮助,认为对其

他学科有帮助的学生也占了47.6wo。国学的学习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功利性目的达到了,还帮助小学生更懂得友好地与他人相处、帮助别人,在生活中也能更乐意与他人分享、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小学生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小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对国学初步了解,但小学校国学教育缺位,小学生

接触国学机会少

通过参加社会性的公益讲座、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电视节目等形式,小学生

己经对国学有了初步的了解,有很多小学生甚至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社会上对国学的争论也激发了家长对孩子学习国学的重视程度。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校外培训机构中的国学课程才能开展地如火如茶,一位家长告诉笔者,其实在培训机构中教授的国学多是十分浅显的,很多学校都有涉及,有能力的家长也能自己辅导,但是学校老师并不注重挖掘这些知识隐含的深层含义,而多是将教学时间用在提升学生成绩的其他科目中,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习国学只能选择培训机构。学校在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在将来学习奠定基础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部分,但是国学教育却并没有在学校中取得相应的地位,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较少被考虑在内。现在很多校园中张贴的是学校的荣誉徽章、国外名人的格言或奋斗历程、某位优秀教师的个人事迹等,鲜有我国历史的发展、历史上出现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的描述、圣贤先师的至理明言等。专门国学课程的虽然在少数学校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绝大多数学校还是没有开设的。而当下除了专「〕的校外培训机构中开设了一些国学课程外,社会上对国学的争论多,但是小学生接触并学习国学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国学书籍的数量有限,而且其中有很多书的质量不高,重复率极高。在电视节目娱乐化倾向日益明显的今天,关于国学的电视节目只占据了很小的发展空间,除了中央台的《开心辞典》国学特别节目、《百家讲坛》等名气比较大、为人熟知外,其他地方性的国学节目由于质量不太高都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此外就是我国拍摄的一些大型历史纪录片中能够偶尔看到国学的身影,在网络上关于国学的内容更是数量极少的,关注的人也比较少,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并没有使国学有更广泛地传播,为小学生提供接触和学习国学的机会。

2.小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较强,但多带有功利性目的

国学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

关键时期,此时接触国学中的优秀知识成分可以让他们产生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小学生学习国学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调查可以看去,很多小学生在初步接触国学的过程中,对其有着深厚的兴趣,认为国学是自己有必要去学习的,并且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国学的学习,哪怕是占用了自己的玩乐时间,许多小学生还是会风雨无阻地去参加每周一两次每课时在

150-180分钟不等的国学班,这是值得我们高兴的地方,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

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希望。但是在参与者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现代社会功利主义思想对小学生学习国学态度和动机的影响,小学生中除了出于自己兴趣出发想要了解更多国学知识的人外,相当大一部分的小学生是带着某种功利目的的,有的是为了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进入国学班中,父母是孩子意愿的第一主导者,而孩子却没有太过考虑自己对国学的兴趣度;有的是藉由国学的学习来提高自己在学

校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在语文和写作方面的提高,在这些小学生眼里也许国学只是语文的一种补充,与其他学科性质的辅导班并无二致;等等。父母送孩子学习

国学的目的也是出于某种功利性目的,但国学本是一种长久积累的过程,校外辅导机构中教授的国学知识多是侧重于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做人做事道

理的习得或者践行。带着功利目的进入国学学习的小学生,假若不难达到最初的功利性目的是否会放弃国学的学习甚至厌弃国学?我们深感忧虑。

3.小学生所学国学内容上贴近生活,内容多样,但无法形成系统,教材权

威性让人质疑

通过调查可知,小学生所学的国学内容选择上十分灵活,呈现多样化。很多

学习内容都是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紧密结合,小学生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传统文化的元素,于是这些内容变得不再是难懂枯燥的文言文,而是活泼的生活小故事。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到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文言式文章,国学班都会选择一些浅析易懂的知识,《弟子规》、《孝经》、《千字文》、《朱子家训》等经典蒙学教材都是小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书籍,有些国学班还会在书本_上添置帮助小学生理解的字句意思和喜闻乐见的故事和图片,由此具有悠久历史、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童蒙读物,在新时代继续发挥着作用。为了更好地学习国学,许多小学生还会参加中国传统乐器、手语舞、武术、珠心算等与国学相关的内容的学习,这些都使小学生了解到了国学的博大精深。这些内容固然多样,但都是零散进行的,小学生很难形成系统地国学知识体系,再加之其参加的国学班多数无法做到对教材进行重重选择把关,对所学内容的各个环节并没有严密的条理和目标,教师资源更是十分有限,将只接受过一段时间培训的老师或者宣传国学教育的义工人员就称作国学老师,教师能力让人质疑。很多时候都是老师自己根据某个事例将各本书中的内容串讲起来,说教性比较强,实践性东西相较不多,教材系统性比较差,甚至是几本童蒙教材的简单拼凑。小学生固然在这些内容中学到了些许国学的知识,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点滴浸润,但从长期来看在这种混乱的内容中,小学生可能受到更多是糟粕文化的侵害而不自知。

4.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国学的意识

很多国学学习班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吸引生源,最大限度地激发小学生学

习国学的兴趣,满足家长的需求,从教材的选择编制到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希望能够抓住小学生的眼球。在书籍选择上多是以兴趣为出发点,卡通人物、趣味故事、精美画等在课本中的出现使枯燥的书籍变得生动有趣,小学生从接触一本书开始,便对其中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在讲解这些国学知识时国学班的老师往往会抛开课本中的句子,不会单纯枯燥地去解释一字一句的意思,而是经常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有趣的小故事或者动画、音乐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展开国学的学习。国学在校外培训机构中在文化传统的严肃庄重性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也变得更能为小学生接受、听明白的道理,虽然其中不乏说教的知识,但小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是有所收获的。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体会到国学的魅力,很多校外辅导机构还会定期组织学生去

从事户外活动,比如养老院慰问活动、放生活动、义工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学会热爱生活和常对他人存感激之情,还有更多的关心别人,提高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还锻炼了自己的行动力、意志力。潜移默化中小学生得到了成长,这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做到的。笔者认为国学的学习最终落脚于小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践行中,但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走出国学班的课堂却没有了继续学习或践行的行动。在家庭中很多父母并没有一定的国学储备,也没有参加到校外辅导机构中开设的成人班中与孩子一同成长,父母依旧是我行我素,用国学要求孩子却没有用实际行动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小学生就没有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学习和践行国学的知识。绝大多数小学生除了在辅导机构中学习外平时学习国学的时间极少,能够主动去购买书籍的小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国学在小学生心中如同其他学校学科一样是繁重的学习任务,而非快乐的生活哲学。校外辅导机构让学生得到了成长,但这种成长却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和强化,长此以往,小学生所打下的国学基础依旧是相当薄弱的。

5.小学生学习国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小学生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面也得到了成长,在书本上小学生接

触到了文言文式文章的初步知识,这对小学生以后接触更复杂难懂的文言文打下了基础。在老师的讲解中,小学生了解了许多以前不清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对兄友弟恭、尊老爱幼等中国传统美德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加深了认识,更重要的是许多小学生能够践行这些道理中蕴含的为人处事的方法并且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相较那些没有学习过的同学,他们在待人接物方面有更好的表现。在学习中小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并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学校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国学慢慢地在学习中滋润着每一个学习它的小学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小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国学也渐渐地被小学生接受、喜爱,这对国学的长远发展做好了铺垫

四、对小学生开展国学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小学对国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国学融入校园文化

中去

小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校外辅导机构只能算做是一种课外的补

充,很难成为国学发展的中流砒柱,而小学生若要对国学有更深入的学习从而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素质,要使当代小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有更强的归属感和由衷的热爱自己的祖国,单纯依靠校外辅导机构中学习些国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依靠学校对国学的发展和开拓。不管我们喜欢与否,中国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已然形成了传统。他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且月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都在起作用,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是历史的延续,但它不是凝固的,而是发展的。传统与现实不是绝对对立的两极。过去的文化成为传统滞留的现实中:而今天的现实正是明日传统的来源,传统与现实互相包容,犹如

长江之水后浪推前浪,形成了‘文化流’。所以,传统是历史与现实、新与旧的

连续点,也是任何新文化或外来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点。离开了传统,后者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不可能生根发芽的。”中小学要认识到这一点,不能一

味地追求高升学率,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根据教育文化学的观点,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国学很多内容与通俗文化相关联,通俗文化可以促使校园文化的勃兴、教学观的擅变、德育工作的改善、教师素养的提高。从这个角度出发,国学走入中小学不仅仅只是某个学科设立,而是对中小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国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丰富小学师生的文化、课余生活,教师在国学

课程的开发和教学中促使思想观念和教学观念的完善,以及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国学知识中的至理明言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工具。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处在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他们正处在迅速社会化阶段,未定型、可塑性大,他们能接受正确的教育,把自己变成符合社会的需求的人,也能接受错误思想,成为社会发展的反动力,国学中包含着仁爱、孝道、诚信的伦理道德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发展观,以及各种传统美德,都对小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发展方向有着巨大的影响,还有助于小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增强。而学校教育不仅可以传递文化知识和精神传统,还可以引导文化,学校有着优秀的师资、专业的教学团队,是校外辅导机构所不能企及的,能够对国学知识展开细致的研究,开发出适合小学生学习的优秀国学知识,从而影响着小学生的整体风貌和社会的风气。小学要有这种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将国学教育引入到学校课程中,虽然国学不同于语数英等科目一样为考试科目,但是其育人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学教育就是树人的重要工具之一,应该引起小学的重视。除了保证充足时间的课程设置外,还应该注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国学的知识,在黑板报、文化角、张贴牌等公共设施中安置些诸如中国历史人物的事迹或名人名言,中国传统艺术等内容的知识,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组织一些活动或者定期组织些关于国学的知识竞赛来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让师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体味到我国文化的悠久灿烂,从而影响他们的一言一行。

(二)关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合理引导小学生对国学教育的看

法.避免盲目跟风或全盘否定的倾向

小学生对国学教育的态度将决定国学的发展的成败,建构主义认为在与外界

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学习者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丰富得多的知识经验,开展国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着意去发掘学习者头脑中与国学相关的知识经验或问题,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多与小学生关注的问题联系起来由浅入深地讲解,将国学知识与现代的教学方式结合,运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介,开发出动画、音乐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那些“之乎者也”绕口的文言文变成活泼泼的知识和浅显可实践的道理,让小学生认识到国学不是老旧的事物,它与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小学生又是盲目冲动的,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往往将自己对国学的认识停留在“穿汉服、行古礼”上。因此要合理引导小学生对国学的看法,使小学生能够客观认识国学教育的价值,既要防止小学生对国学教育产生仄弃的心理全盘否定国学教育的倾向,又要避免小学生对国学的跟风现象,预防只追求新鲜的“汉服热”“读经热”的行为,以保证国学教育可以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注重教材编写,加强师资培训

教材是学生学习接触到的第一手材料,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是学生学习的

主要媒介,无论是地方性校本教材还是某个机构编写的教材,其内容的可用性都是值得斟酌的。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国学知识,除了各种形式多样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和宣传需要把握,对小学生一代的书本教育也是十分急需的。在国学研究己在诸多高校展开的大背景下,组织在国学方面有相当造诣的专家学者,研究编制一套符合时代要求的权威国学教材,再由国家统一发行,对于应对当下混乱的国学教育内容想象是十分有必要的,。国学教师的培训也是鱼待解决的问题,无论是正规中小学校还是校外培训机构,都存在国学教师缺乏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相关教育部门的指导政策,开展国学研究的高校也应参与

其中,定期对中小学和校外机构中的国学教师进行培训,使国学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国学素养,同时鼓励一线国学教师对国学教材进行拓展性讲解,真正使国学这门学科成长为如数学、语文等成熟的学科。

(四)社会多方助力增加小学生接触国学的机会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拓宽,他们与神会的接触也越来越广泛,

由于小学生处在学习的黄金期,他们对社会上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模仿,对社会上的信息也十分敏感,家庭、社会等环境都对他们的身心有着重要地影响。小学生自身辨识能力较差,他们往往自发地、偶然地、不知不觉地接受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影响,当下电视、网络、书刊等大众传媒对小学生的成长使这种影响变得严重。如何让小学生在当下负责的环境中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到国学?也需要

从这些外在环境中寻求答案。家长是小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自身要有学习国学的意识,不管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高或低,在关注孩子学业成绩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孩子道德的成长,积极地带领孩子去进入到国学的学习中去,经常买一些与国学相关的书籍,在家中多与孩子沟通一些这方面的内容,甚至可以抽取节假日的时间与孩子一同去参加国学的公益讲座或者专为成人开设的国学课堂,与孩子共同成长。随着我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也应出台措施来鼓励中小学校开展国学教育,在社会公共设施中多多设置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组织社会上的名师大儒在辖区内开展公益讲座,加大对国学的宣传力度等,以此来引导辖区内的民众尤其是小学生关注国学,有机会了解国学。社会大众媒介作为一种能够高效广泛传播的工具,对人们的生活发生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影响着大众思想和行为方式,利用各种媒介更能吸引小学生接受承载信息的优点使学生更方便快捷地接受的国学知识,电子媒介的出现与普及则使小学生能更加透明和多元地理解国学,大众媒介应该承担起重任,有意识地去开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高质量节目,成为中国大众最主要感知国学,愉悦生活、提高精神审美境界的重要方式。社会多方的助力,营造一种全民学习国学的氛围,无形中增加小学生与国学亲近的机会。

总结

国学代表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是欣然接受还是排斥抗拒,国学教育

己然在当下教育中发芽,当下的小学生中学习国学的人群也在日益壮大,很多成年人也在积极倡导国学教育。回想我们这一代,在中小学时期并没有接触过太多的国学知识,除了语文课本中的数篇文言文和古诗词,就没有太多可以和国学相关的内容了,因为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这一代人中有很多人对美国西方社会总有无限的向往,抱怨自己生活的国度,遇到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也特别多,被人成为“垮掉的一代”,这不能不说国学教育的缺失是我们这一代学习时代的

的遗憾。当下国学教育已经排在每个国人的面前,相信他们经过国学教育的洗礼一定能够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强过我们这一代的发展,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今天,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给国学的发展提够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但是如何抓住这个契机使在中国近百年来举步维艰的国学发展壮大起来,不会成为这代小学生的遗憾,还需要人们的继续探索。如果国学教育能在当下和将来的生活中扎根成长起来,对我们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是大有裨益的,对国家道德和文化建设的帮助是不可预估的,但国学教育的开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结果的事情,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及个人等多方面的支持,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质疑,需要国学教育从教者和学习者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毅力,也相信国学强大的生命力将给小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带来一番新景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考作文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考作文题 ·1990年 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去园,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真好,每个刺上面都有花”。根据这一材料展开描写,写一篇议论文。 ·1991年 1、描写圆的想像物; 2、就“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 ·1992年 清理路旁的脏物:1、根据提供的材料加以设想,记叙他们中的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2、选择所提供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包括“我”)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文。 ·1993年 一、一段圆规的说明文(200字) 二、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下…… 啪!随着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鲜嫩的新皮。 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一串赞叹…… 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美…… 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一切都能像你们俩所说的那样……” 要求:①对环境和气氛加以具体描写;②写出女儿、儿子的具体话语和父亲未说完的话,写出人物神态。 ·1994年 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1995年

阅读寓言诗《鸟的评说》:1、任选寓言诗中的两种鸟,展开想像,以《××与××的对话》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对话片断;2、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1996年 仔细观察《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完成两道作文题。 1、用说明文字介绍两幅漫画的画面内容; 2、以“我更喜好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1997年 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 材料2: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根据材料1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1998年 现在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样的呢?从后面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情况的题目,举出实例,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1999年 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科学家又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据报载,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他们的研究表明:进入大脑的信息经过编码贮存在一种化学物质里,转移这种化学物质,记忆便也随之转移。当然,人的记忆移植要比动物复杂得多,也许永远不会成功,但也有科学家相信,将来是能够做到的。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世界经典短篇小说选读

世界经典短篇小说选读目录 《一碗清汤荞麦面》[日本] 栗良平 《法律门前》[德国] 卡夫卡 《免费》[美]雪莉·凯撒 《一天的等待》[美国] 厄内斯特·海明威 《没有锁上的门》[美国] 罗伯特·斯特恩德力 《小公务员之死》[俄国] 契诃夫 《穷苦人》[俄] 列·托尔斯泰 《“诺曼底”号遇难记》[法国] 雨果 《雨伞》[日本] 川端康成 《陈小手》汪曾祺 《陈奂生上城》高晓声 《没有完的故事》[美国] 欧·亨利 《热爱生命》[美国] 杰克.伦敦 《小丑》[俄国] 屠格涅夫 《半张纸》[瑞典] 斯特林堡 《饥饿艺术家》[奥地利] 卡夫卡 《罗生门》[日本] 介川龙之介 《桔子》[日本] 介川龙之介 《鱼服记》[日本] 太宰治 《柏林之围》 [法国] 都德 《夜》 [意大利];路·皮兰德娄 《阿拉比》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羊脂球》 [法国] 莫泊桑

正文 一、推介原因 这个在日韩广为流传的真实故事,感动了亿万人,成为在逆境中奋起,决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象征。在日本,该书的出版被形容为掉进了“一亿泪的海”;《读者》总编彭长城认为《一碗清汤荞麦面》是该刊创刊以来刊出的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二、作者简介 栗良平.本名伊藤贡,日本著名作家、演讲家。1943年5月生于日本北海道。曾经从事过十多种职业。在综合医院任职十年,高中时代曾翻译安徒生童话而引起对口述童话的创作兴趣.。他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四百多篇民间故事以各地方言亲自巡回讲述。主要作品有《纺织公主》《又听到二号汽笛》《穿越战国时代的天空》,而以《一碗清汤荞麦面》而成为儿童类畅销作家。 [思考] 母子三人为什么要在顾客都散尽后,才去北海亭面馆吃面? 那女人购买清汤荞麦面时,为什么“怯生生地问……”“可以吗? ” [参考答案] 命运的不幸,生活的艰难,在母亲心中刻上了深深的伤痕,每当除夕夜来临,他都有一种难以述说的复杂心情,既要与孩子过年又不愿在人前表现家境的窘迫,以至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只得在顾客散尽时候去。 三人要一碗面的尴尬,这样晚的时间因吃一碗面而麻烦人的歉疚,使得母亲每次都怯生生的发问。 推介理由 有人曾说鲁迅是中国最痛苦的文人,那么卡夫卡也许可以称作奥匈帝国最痛苦的文人了。卡夫卡短暂的一生是在痛苦和孤独中度过的。“孤独感”与“死亡意识”几乎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

中国式居住八大中式宅院赏析

中国式居住· 八大中式宅院赏析 引言丨故乡的眷恋不管是藏匿于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 还是散落于苏杭街巷的粉墙黛瓦,总有一方让人魂牵梦萦的土地,是游子心中神秘且无法割舍的存在,而记忆里的生活点滴,便是我们心灵的栖居之地和情感的寄宿之所。 回溯丨此处心安是吾乡人们常说,每一缕炊烟背后,都是游子剪不断的离愁。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想回到孩童时期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在青草芬芳的小河桥边,细雨滴答的青石板路上,找回心中那份怅然若失的力量和情感。我们满怀欣喜,回到家乡。儿时的小桥流水却早已不知了去向,昔日的青砖小瓦马头墙,也早已变成了华丽复古的西式洋房。日益西化的生活模式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可经济的腾飞和城市面貌的多元,却依然难掩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与缺失。 我们不禁自问,那些丢失已久的传统文化自信,又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焕发出新的生机?「安吉桃花源」作为中国式居住系列作品的伊始,设计以具有禅意的、略带野逸的中式园林为整体基调,用相对现代简约的语汇,传达中国传统建筑的气质神韵,通过现代化的建造技艺,实现了功能与审美间的创造性突破; 「苏州桃花源」我们基于对苏州传统街道布局、水巷组织和庭院营造的研究,在园区的组织形态与空间结构中吸取老城肌理,以小尺度的体量空间,谦逊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展现隐于都市的大儒风范;两

棵迎客松苍劲翠绿,与一镜池水相互映衬。 造境取法古建礼制,古人空明澄澈的境界追求不言而喻。穿过迎宾厅,移步园林内,一派白墙黛檐错落有致,万千气象徐徐舒展。树取一枝,石取一角,一石一木,山川精华所致。这一次悄无声息的桃花源, 毫无疑问让世界醉倒在中国文化之美的意境里。「杭州云栖玫瑰园中式大宅」我们恢复了以内院为核心的传统居住建筑实质,重拾了对原有场地精神的关怀,再现了经典的中国传统园林,希望营造静谧 天地之间的世外桃源,满足用户闲云野鹤的居住情怀;空间主序列是按传统四合院以轴线为引导,一进进的院落:前庭—门厅—中庭—家庭室—主花园,前庭紧凑低调,中庭尺度适宜,把尽可能多的用地留给主花园。「杭州元福里」我们通过与老照片的对比研究,完整保存了明清“坊巷制”架构,以原生态自发生长形成的“低层高密度”城市肌理,再现传统街区的空间记忆,将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历史,在闹市中心得到延续;「杭州江南里」我们基于对“中国古代建筑群组聚落” 的认知,首次将“传统街巷与江南园林”的传统设计精髓,运用于总图设计中,以进退错落的街巷关系和曲折幽深的庭院格局,展现大隐于市的精致城市园林;江南里地处百多年前的洋关,一脉武林,市肆繁错,是典型的城市宅院。相比云栖玫瑰园富于戏剧性的飞檐,江南里的建筑要内敛得多。一共76 户中国院子,歇山顶结合悬山顶,粉墙黛瓦,朱栏小楼。「杭州桃李春风」作为小镇文化的发源,我们将中产阶级对“中国式居住”的向往,装进了83 方

上世纪九十年代

上世纪90年代,钱谷融(中)与徐中玉(左)、王元化(右)在江苏。图片选自《钱谷融文 集》。 今年恰逢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先生95岁华诞,上海人民出版社于日前推出四卷本《钱谷融文集》为先生祝寿。昨天,《钱谷融文集》出版座谈会在上海作协召开,钱谷融先生自1970年代末以来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过的学生、听过他课的学者和作家来到座谈会,为钱先生祝寿,回顾钱先生的文艺思想,对他的散淡人生、人格风范表达自己的敬意。 “吃货”钱先生 最爱清炒虾仁 作家陈丹燕买了一大束百合花献给钱先生,“钱先生喜欢美的东西。”陈丹燕从19岁开始在华师大中文系上钱先生的课,“接受钱先生的教导,他始终是我的长辈。钱先生的课虽然忘记了,但记得先生的为人清爽。”陈丹燕回忆说,钱先生一直对她说要回来看老师,“我要说,我是晓得的。” 钱谷融先生的学生夏中义教授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作,他没有谈自己老师的学术成就,却介绍了先生的长寿“秘诀”。夏中义说,先生是一个善于享受人生乐趣的人,“他‘九五至尊’不容易,我有机会经常跟先生共享午餐,他不吃蔬菜。”说到这,钱先生自己都笑了。接着夏中义报了一下“吃货”钱先生的菜单——清炒虾仁。华师大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在一旁补充说,“最好是河虾。”夏中义接着报菜单:“清炒鳝丝(不要茭白丝)、鱼头砂锅(鱼头一定要大),最近发展的新品种是炭烤猪颈肉。”听完,钱先生自己哈哈大笑起来。 钱先生平时逢人就说自己“无能与懒惰”,陈子善教授昨天现场公布了对钱先生这句口头禅的考据成果,他说现在有文字可查最早的出处是1998年5月4日的一篇文章,“钱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第一次说自己‘无能与懒惰’,然后到了1999年6月1日,在一个对话录序里,第一句就说‘我这个人既无能又懒惰’。”陈子善教授说,这当然是自谦之词,因为在半年之后,“钱先生就写了一篇关于王元化先生的文章。” 一辈子不写 不愿写的文章 华师大教授钱谷融先生是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他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文学是人学”的观点,曾经引起广泛的论争,对当代中国的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培养的一大批学生,如今都已成为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新文学社团、流派”丛书等,都是文学学科的基础文献和必读书目。上海人民出版社日前推出的四卷本《钱谷融文集》,分文论卷、散文译文卷、对话卷、书信卷,收录了作者有关文学理论、世界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领域的研究,包括其“文学是人学”观点的阐述,以及对鲁迅小说、曹禺《雷雨》等经典的研究;辑取了有关文学、人生的感悟随笔,与友人、学生的思想谈话,并精心收存了四百多封信札,富于思想艺

20世纪外国文学著名作家作品列表

1.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长篇小说《审判》(1925 )、《城堡》(1926 )、《美国》(1927 )、中 短篇小说集《观察》(1939 )、《变形记》(1915 )、《在流放地》(1919 )、《乡村医生》(1920 )《饥饿艺术家》(1924 )。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2.艾杜阿、杜夏丹:法国小说家。《月桂树被砍掉了》(1887 )。 3.马塞尔·普鲁鲁斯特: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4.威廉·福克纳:美国小说家。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1929 )、《我弥留之际》(1930 )获得 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 5.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小说家《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 )、《尤利西斯》(1922 )、《芬尼根们 的苏醒》(1939 )。 6.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达罗卫夫人》(1925 )、《副灯塔去》(1927 )、《浪》(1931 )。 7.萨特:法国小说家,短篇小说集《墙》(1939 )、获得1964 年诺贝尔奖。长篇小说《恶心》(1938 )、 剧本《苍蝇》(1942 )、《间隔》(1945 )、《死无葬身之地》(1946 )、《肮脏的手》(1948 )、《魔鬼与上帝》(1951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1945-1949 )、哲学著作《存在虚无》(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7 )、自传《词语》(1955-1964 )。 8.加缪: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鼠疫》(1947 )中篇小说《局外人》(1942 )、《随落》(1956 )、 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1957 )、散文集《反与正》(1937 )、《婚礼》(1939 )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1942 )《反抗者》(1951 )。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楼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管理理论

1.资源学派与核心能力理论2.学习型组织理论3.有关超越竞争的战略管理理论4.最新趋势 1.资源学派(1)进入90年代以后,企业环境变化频繁性和程度增加,行业的利润高低不再成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学者们发现,即便是处于利润水平低的行业,也可以获得竞争优势,而且同一行业中的企业在经营绩效上也会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主张以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为战略制定基础的理论迅速兴起。密西根大学的普莱哈莱德( C.K. Prahald) 和伦敦商学院的哈默(Gary Hamel)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1990年,他们分析了一些世界上的知名公司后,提出,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各种核心能力的集合。从长期来看,企业的竞争力来自比对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建设核心能力的能力。他们还指出核心能力具有延展性、对于顾客有潜在的巨大价值和难以模仿性等特点。 2.资源学派(2)资源学派认为,每个组织都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形成了战略的基础。另外,该学派假定各个公司的资源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同一行业中的公司不一定拥有相同的战略资源和能力。这样,资源的差异性和公司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就成为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培植独特的战略资源和对资源的独特的运用能力,即核

心能力。核心竞争力 (一).基本概念: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二).观点基本:(1)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整合过程。(2)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珍贵、异质、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的标准之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2.学习型组织理论彼得·圣吉1990年的著作《第五项修炼》从组织的角度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了阐释。作者认为,战略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动态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组织学习就是适应环境变化的有效方法。对于企业的成败兴衰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在已经到来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学习变得特别重要。作者也具体提出了成为学习型组织所必须具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其中:系统思考贯穿于其他四项修炼的全过程,它整合其他四项修炼而成一体。对组织来讲,单独进行某项修炼并不难,但这并没有多少意义,必须把这五项修炼结合在一起进行,才有可能建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以下内容为经由本人实践调查原创写作) 1990到2000年间,世界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中国正是改革开放开始大踏步前进的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作为九零后的我,从有记忆以来亲眼见证了我身边的变化,小到吃穿住行,交通通讯,大到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的转变都不断发生着变化。 这一时期国家做出了一项关乎中国国未来经济走向的重大决定——1994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开始实行。这一经济体制的发展无疑是继改革开放之后又一推动中国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重要转折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 九十年代以前,由于物质条件较差,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基本都是定量供应。在粮食方面,供给的大部分都是粗粮,每人每月仅供28斤左右,勉强达到温饱,至于想要种类丰富的蔬菜水果更是天方夜谭。而九十年代以来,吃的问题上有了明显的改观。到九十年代中期,定量供应制度取消,食物的数量与种类明显增多。细粮的大量上市,改变了从前粗粮主导的饮食结构。 在服饰方面,九十年代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从前的单一款式与色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日常的衣着穿戴也逐渐有了新的流行趋势,踩脚裤,文化衫,松糕鞋,流苏裙等成为了人们热捧的时尚。大波浪,富成头更是成为九十年代的经典发型。 这一时期,家电的普及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冰箱,电视,洗衣机作为新的“三大件”在家庭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们不仅仅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对这一时期经济与生产力发展的有力见证。 交通与通讯状况在九十年代也有了很大的改观。九零年以前,一小时才有一趟的公交车都是奢侈品,更不用说私家车什么的了。进入九十年代,公交车的数量大幅提高,车次明显密集,另外还有计程车的普及,更是给人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了相当的便利。这一时期,电话在家庭中基本普及,逐渐改变着写信——邮寄——等待——焦急而不得回信的局面。而BP机更成为了通讯的新宠,这种可移动通讯设备的流行与现在人们对Iphone的追捧相差无几,更大程度的方便了通讯联络。而手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已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 电脑与互联网开始进入家庭,同样成为这一阶段经济进步的见证。虽然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就它的便捷与速度而言,已然为日后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这一切的经济发展与进步都与当时一个非常流行的词汇密不可分——下海经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政府对个体私人的经营不再严格限制,正相反,甚至更加鼓励“一批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各行各业的人们纷纷抓住机遇,加入到下海经商的行列,一时间市场经济空前活跃,从而十分有效的促进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提高。加之我国积极推进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初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成熟并逐渐向国际靠拢。财富不断的积累,生产力与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使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盛况。截至九十年代末,人们的平均收入甚至可达到九十年代初期的十倍以上!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绝对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前提。 1990年到2000年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大踏步发展的阶段,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正走在由温饱向小康发展的路上。生活物资的空前丰富,使人

20 世纪 90 年代的北京建筑(1)

无声的记录者 建国以来北京建筑的变化 组长:王博艺 组员:刘嘉琪周梓楠王锐刘坤元王世达韩梦琦李昊周子钧吴越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筑实体与建筑思想的发展一方面是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整体政治经济的转型,而北京作为首都,时代背景在其城市建筑上的烙印尤为明显。本文以北京为例,将北京建筑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五十年代,文革时期,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新世纪,根据北京十大建筑的四次评选结果,选取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建筑,从五十年代刚建国的百废待兴,到文革的建筑空白与政治混乱,再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的建筑和整个社会的即便,再到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引进的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引发的矛盾与人们取与舍,颇与立的思考,到新世纪召开奥运会,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建筑风格更加自信包容,人民的生活也蒸蒸日上,建筑无声地纪录了新中国六十五周年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新中国建筑北京发展

目录 摘要 (1) 时代特点 (3) 50年代百废待兴 (3) 60—70年代动荡时代遗留的空白 (4) 80年代激变 (4) 90年代破与立 (5) 新世纪 (5) 文中涉及时期部分代表建筑摘要 (6) 人民大会堂 (6) 大观园 (7) 中央广播电视塔 (8) 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 (9) 奥运建筑群——鸟巢 (9) 国家大剧院 (10)

时代特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六十五周年里,一些建筑被重建,一些建筑拔地而起,一些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骄傲永远的留在了大地上,一些建筑则作为一个时代的思考永远的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那些有生命力的建筑是时代的缩影,承载着文化,记忆,它的更替更是彰显着一个民族的成长与一段历史的起伏。我们仅从首都北京65周年的建筑变化一窥共和国建国六十五周年的发展。 50年代百废待兴 50年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作为建国10周年献礼工程的10大建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民族饭店,北京民族文化宫,华侨大厦,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这些建筑在一年内相继拔地而起,证明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的坚韧生命力和不屈的毅力。建国初期的建筑,造型较为传统,是为了证明一个新兴国家的崛起而建,是一些质量优秀的实用性建筑,且大多是学习了苏联建筑模式所建造,多是为了国家和政府服务。有着大方,美观,耐用的特点,毫不

20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20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冷战时代的结束,计算机尤其是个人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人类进入了新经济时代。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和全球化成为经济时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显著特征。 20 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了一些体现时代特征的管理理论,主要有精益思想、核心能力理论、人本管理理论、组织扁平化理论、超越竞争的战略管理理和最新趋势。 一: 精益思想: ?精益思想的产生背景 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P.沃麦克等专家通过“国际汽车计划(IMVP)”对全世界17个国家90多个汽车制造厂的调查和对比分析,认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最适用于现代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管理方式。 ?精益思想 精益生产: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 精益思想:是指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业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 拉动产品成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 ?精益思想的五个原则 (一)根据客户需求,重新定义价值 精益思想的关键出发点是价值,价值只能由最终客户来确定。即价值只有在由具有特定价格、能在特定时间内满足客户需求的特定产品 来表达时才有意义 (二)识别价值流,重新制定企业活动 识别价值流的含义是在价值流中找到哪些是真正增值的活动、哪

些足叮以立即去掉的不增值活动,即浪费。精益思想要求价值流域中的 各个企业重新思考其经营方法,共同发现浪费,消除浪费。 (三)使价值流动起来 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如部门的分工、大批量生产等等。阻断了本应动起来的价值流。精益将所有的停滞视为企业的浪费, 用持续改进、JIT、单件流等方法创造价值的连续流动。 (四)依靠客户需求拉动价值流 理解拉动思想的最佳途径,要从一个实际客户表示对一件实际产品的需要开始,然后倒推至,把合意的产品交给客户所需要的各个步骤, 而不是把用户常常不想要的产品硬推给他们。拉动原则更深远的意义在 于能抛开预测,直接按用户的实际需要进行生产。 (五)追求尽善尽美 价值流中浪费的步骤不可能通过一次改善彻底消除,浪费是被不断发现和具体化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当前的价值流状况设定一个新的 目标,重新开始流动和拉动的过程,发现和消除更多的浪费,不断地持 续这改边过程。 二:资源学派和核心能力理论: 资源学派(1)进入90年代以后,企业环境变化频繁性和程度增加,行业的利润高低不再成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学者们发现,即便是处于利润水平低的行业,也可以获得竞争优势,而且同一行业中的企业在经营绩效上也会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主张以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为战略制定基础的理论迅速兴起。密西根大学的普莱哈莱德( C.K. Prahald) 和伦敦商学院的哈默(Gary Hamel)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1990年,他们分析了一些世界上的知名公司后,提出,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各种核心能力的集合。从长期来看,企业的竞争力来自比对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建设核心能力的能力。他们还指出核心能力具有延展性、对于顾客有潜在的巨大价值和难以模仿性等特点。2.资源学派(2)资源学派认为,每个组织都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形成了战略的基础。另外,该学派假定各个公司的资源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同一行业中的公司不一定拥有相同的战略资源和能力。这样,资源的差异性和公司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就成为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培植独特的战略资源和对资源的独特的运用能力,即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理论产生背景 1、对波特产业结构分析理论的不满:波特的产业结构分析理论虽然提供了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的完整框架,说明了产业吸引力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决定作用。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距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距小,在没有吸引力的产业可以发现利润水平很高的企业,在吸引力很高的产业,也有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这些都是波特战略理论不能很好解释的现象。另外,波特的战略理论还往往诱导企业进入一些利润很高、但缺乏经验或与自身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角化经营,这方面不少失败的案例也对该理论提出了疑问。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波特后来又提出了以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为核心的战略分析模式,但是由于其几乎涉及企业内部所有方面,反而使主要问题得不到反映,不能很好地把握战略重点,因而其局限性仍然非常突出。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20世纪初-20世纪末90年代)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20世纪初~20世纪末90年代末 ◇1917.11.7(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8.11.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1~6 巴黎和会 ◇1921.11~1922.2 华盛顿会议 ◇1922.10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 ◇1922.12 苏联成立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件 ◇1933.1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1933.3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8.9 慕尼黑会议 ◇1939.9.1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6.22 苏德战争爆发 ◇1941.12 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6 中途岛战役 ◇1942.7~1943.2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4.6.6 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5.5.8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 联合国成立 ◇1947.8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独立 ◇1948 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7.3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 美国开始“马歇尔计划” ◇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1955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56 匈牙利事件 ◇1959 古巴革命取得胜利 ◇1960 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 洲独立年” ◇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初~1973 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1967 欧洲共同体成立 ◇1968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73 第四次中东战争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 ◇1991年底苏联解体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摘要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看看周围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我国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流逝,我们的道德也被一点点地冲刷掉了,道德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亟需正视国学以及国学教育,但国学教育如何有效地展开发挥其德化育人的功能值得我们研究,而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现在正在接受国学教育的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入手,从他们学习国学的过程、内容等多个方面审视当下的国学教育。。本研究从校外培训机构中接受国学培训的小学生入手,通过发放问卷辅以访谈,了解了当下小学生国学教育的现状以及原因。小学生学习国学之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当下小学生有多种渠道接触国学,但小学校国学教育缺位,小学生深入接触国学机会较少,参与培训的小学生参与意识较强,但多是带着功利心目的学习,而在课外学习中缺乏主动性。校外培训机构中所学国学内容上贴近生活,内容多样,但无法形成系统,教材权威性让人质疑。针对小学生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要加强小学对国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国学融入校园文化中去;其次,关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合理引导小学生对国学教育的看法,避免盲目跟风或全盘否定的倾向;再次,注重教材编写,加强师资培训;最后,社会多方助力增加小学生接触国学的机会。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小学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一股“文化热”的发展,“国学热”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兴起。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在我国国力不断增强、民族意识苏醒、民族自尊心增强的背景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繁荣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步凸显,社会道德沦丧、人心不古、官员腐败、子女不孝、各种大学生伤害事件等情况接连出现,尤其是小学生一代出现的道德问题让国人倍感焦虑。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家将传统文化提到了发展的关键点上,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国学,也日益成为社会大众学习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试图从国学中所包含的经义中来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尤其是国学强大的道德感化能力让社会各方投以瞩目的眼光,一次次拨动着大众的神经,于是国学就从高校专门研究的象牙塔中走出来,开始在大众中普及。2006年1月,《光明日报》推出了国学版专栏,基本的国学知识开始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同年10月,中央电视台和于丹女士合作讲授《论语与人生》,开启了国学系列栏目《百家讲坛》的序幕。随着栏目的播出成功,2009年国学普及开始走向小学生,在央视二套财经频道推出了以“开心学国学”的一系列知识竞赛为主题的《开心辞典》栏目,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主流媒体的参与下,国学越来越多被国人了解,国学教育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己经不再满足于对国学的简单了解,而是想对其有深层次的学习,于是学校变成了国学教育展开的一大阵营,社会上的校外培训机构也积极筹建各种国学学习班,读经运动、私塾书院的出现在当下看来也已是司空见惯。然而小学生接受国学教育、尤其是在蓬勃兴起的校外培训机构中接受国学教育的的现状到底如何,却很少有人关注,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调查从这个角度出发了解现状发现问题,也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一股“文化热"的发展,“国学热”在中国大地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中国传统民居分类概述 武星宽梁文桂 【摘要】:由于自古受宗法礼制、风土民俗及气候、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居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想要涵盖所有的民居式样并非易事,因而也就出现了多角度的民居分类方法。 【关键词】:造型构造方式地域行为习俗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是宫殿,祠庙,寺观等建筑类型的基础和源泉。民居作为宁和,朴素的安居之所,既满足了人的居住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它所形成的文化功能与氛围总是与“家”联系在一起,让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休憩与寄托。 我国的建筑起源于一个“防”字,由“防”的理念衍生出向心性的平面构成,是一种理想的美的构成。1[①]之所以会有这一理念,是与古代中国不断遭受外敌入侵的历史有关。同时,北方中原地区的民宅为了防止寒风与风沙的侵袭也不得不筑起高墙将住宅尽可能地围合起来。从古代新石器时代的住宅群遗址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向心式的住宅构成。到了夏商,中国已经有了将房屋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央设置内(庭)院的平面形式,被称为“四乡之制”。西周时期,出现了中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进入汉代以后,四合院住宅已经相当成熟,直至近代,中国民居仍然保留着厚厚的外墙,房屋围抱着中央院子或天井的形式。竖起坚固的墙壁,将住宅、村落、城市包围起来,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行为。 下面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传统民居进行大致的介绍。 一. 从造型的角度,分为规整型和非规整型民居。大量的民居造型都很规整,首先表现在平面布局的中轴对称,其中典型的当属北方四合院,它是独立的长方体生活空间。进入四合院之前首先得穿过胡同,胡同是夹于四合院侧面高墙之间的宁静的小巷。叩开两侧点状设置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称为照壁的砖墙,上面通常点缀着一些精致的砖雕。照壁的后面是前院,前院和内院通过垂花门相连,穿过垂花门是位于住宅中心位置的内院,院子四周由四栋房屋相互围合,“四合院”因此而得名。院子正面朝南的主屋称为正堂,东西两侧为厢房,对面是倒座的副房。在主房之后还设有后房。整座四合院以东西厢房、南部倒座和后房的外墙体为外墙,外墙不设一扇窗,空间造型十分封闭,只在四合院外墙的东南一隅开一扇门,以供出入。该四合院具有中轴意识其中纵轴向穿越整座四合院的南北重点,除了设于东南一隅的院门,整座四合院在平面立面上是对称的。 这种四合院形制的空间封闭性,在生理意义上,处于出于中国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之故;在心理意义上,契合一个家族的向心、内敛气质。而基本上的中轴对称可以看作传统儒家思想讲究规矩、规范的特点在建筑上的体现。这类民居形制,可以说是中国民居的常式,即以院落为空间组合的、几重进深的、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 其次,这种规整型民居多见于北方。从文化性格看,北方人相对要比南方人更注重于文化规范。北方天寒,物多收敛,人的心态比较严谨,儒家的实践理性所崇尚的是现实实践、冷静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伦理规范,所以注重人生秩序与有条不紊的居住空间的出现,是不足为奇的,并且北方古代地广人稀,所以北方四合院等民居的庭院一般比较宽阔,这样也可以接纳更多宝贵的阳光。 非规整型民居以南方为多见。尤其在丘陵地带,地形地理复杂多变,建筑不得不因地制宜。有的民居平面呈“一”字形,有的为曲尺形;有的有院落,呈马鞍形,有的没有院落,这种没有院落的民居,以临街就建的南方民居建筑为多见;有的孤村独特建于山坡之上,室内平面错折多变;有的由多座毗邻的民宅组成一个连续多变的空间序列,平面和立面都可能参差不齐。总之,在文化心理上,南方由于气候趋暖,人的心态活动多变,加以地基条件的限制,尤其是文化传统的不同,其民居的非规范性可能明显一些。 二按建筑构造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由砖土建造的砖墙结构的北方中原地区的住宅;以木结构为主的云南、西南地区的住宅;江南地区内部主体木结构外包砌墙体的砖木混合结构住宅。在此基础上,又可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北方的典型住宅,住宅室内不铺地板,四周是坚固的土墙或砖墙,再加上小小的屋顶,是一种墙壁型的住宅,四合院就属于这种类型,同时也是内庭型住宅;另一类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典型住宅。在柱子上架上楼板与屋顶,周围几乎没有墙壁的简单围合的屋顶型住宅。为了防御沙尘暴及北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进口车之日系情节

汽车消费的黑白年代:十多年前种下的"日系情结" 1988年-1998年中国汽车消费的黑白年代 ★关键词 “下海”“拼装车”“罚没车”“套牌车”“广东日系车情结” 上世纪90年代,进口车卖得特别贵,佳美要60多万元,进口雅阁要40多万元,富豪(今称沃尔沃)、凌志(今称雷克萨斯)400都是70多万元一辆。 即使是先富起来的那些人也觉得难以承受,再加上正规渠道可以选择的车型太少,许可证也被控制得紧,有钱人被迫想尽办法买走私车或者套牌车。 政策的含糊不清、管理的严重缺陷造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走私车、套牌车市场,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 不过大量走私的日本车来到广东,满大街都是佳美、皇冠、公爵,这倒是“无心插柳”,培养出了今天广东人浓重的日系车情结。 卖组装雅阁赚钱 毕业后,何威进了当时广州一家汽车厂。 那是一家做汽车改装、加工的工厂。“其实毕业前我没想过搞汽车方面的工作,虽然学的是这个专业,但那时年轻人很流行自己创业,去南方、特区做生意、淘金,我当时想的是这个。”何威说。 当年,汽车一点都不热,他的师兄愿意去广标竟然是因为听说工厂里到处有冷气——不过何威最终还是来到广州这家商用车厂。 这家组装厂当时的产品现在看来有几分可笑:将广标生产的标致皮卡单排座改成双排座销售。因为那时的中国人喜欢双排的车,能多坐人,但固执的法国人又不愿意做这样的改变,所以就把车买回去改了再卖出去,还很好卖。 当时工厂还有个非常赚钱的业务就是组装本田雅阁。雅阁当时是SKD进来,因为是配件,关税就非常低,厂里把车装配起来,再把本田的LOGO换成羊城厂的LOGO。其实,这种组装的成本只有3000块左右,但是卖出的车是30多万元。 一辆车利润很高,能赚几万块,很多人想买,供不应求。

20世纪中小学生必读的最优秀的72部经典中文小说推荐

20世纪中小学生必读的最优秀的72部经典中文小说推荐 不知大家是否有了解今年的高考语文北京卷,其中有一道10分的微写作题目是这样的: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③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一个题目出现了7本课外书籍,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现今对于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在这样的趋势下,同学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呢?麦田格特为你推荐中小学必读的20世纪最优秀的72部中文小说,相信看完这些书籍之后定能够为你的写作之路增添一份自信! 中小学必读的72部中文小说 No.1 《呐喊》——鲁迅(著) 鲁迅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No.2 《边城》——沈从文(著) 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No.3 《骆驼祥子》——老舍(著) 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No.4 《传奇》——张爱玲(著) 表现的大多是上海中上层阶级和抗战时期香港人的生活情形,张爱玲以一种十分冷静的态度,仿佛不动声色地讲述着一个个遥远而动人的传奇。 No.5 《围城》——钱钟书(著) 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No.6 《子夜》——茅盾(著)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No.7 《台北人》——白先勇(著) 十四个短篇由此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饱含历史与人生的沧桑,充满清醒和无奈的叹息。 No.8 《家》——巴金(著) 激流三部曲之一,描写旧式封建家庭的解体和青年人的反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