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定价研究

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定价研究
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定价研究

商业银行经营学

论文

论文题目: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定价研究

学生姓名:黄宇翔

专业:财务管理

学号:102073021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中小银行的风险特点和成因。认为从内部来讲偏小的经营规模、过高的筹资成本、市场定位的偏离;从外部来讲体制建设上的缺陷、国家政策的不公正待遇加上不利的外部经济环境都是目前中小银行经营困难,金融风险加大的原因。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所以信用风险的定价管理和控制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风险、信用定价、模型

一、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1.在同业间处于弱势地位中国银行业的垄断程度非常高,缺乏有效的竞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具备强大的零售银行业务的潜力,占有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规模小,分支机构少,加上经营业务上的雷同,无法与国有大银行进行同等竞争。中国加人WTO 后,随着银行业务向外资全面开放,国际金融巨头将纷纷进人中国,凭借其

雄厚的资本、全球性的营销网络和先进的管理,加上混业经营的优势来占领国内金融市场,以单一业务为主要经营模式的中小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

挑战。

2.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中小商业银行受旧有体制影响,还未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有的虽已进行股份制改造,但内部治理仍不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班子和监事会各方职责不够明确,无法达到有效制衡。行长或经理多为上级行政任命,使得银行的经营掺杂政治目标,业务受行政干扰严重。另外由于对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足,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经理人员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容易产

生“败德行为”,因监控不力而引发经营风险的现象时有发生。

3.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国家长期来对国有大银行在政策上倾斜和在经济

上扶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往来、开户等方面有很多优惠政策,因而可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小商业银行不但受扶持很少,还要受一定的政策歧视,

,这使得中小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越来越少,金融工具和金融创新不足,金融风险也越来越高,自身的持续稳定

发展受到制约,竞争力下

二、中小商业银行主要存在的风险

1. 信用风险(credit risk)

2. 市场风险(market risk)

3. 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

(1)流动性极度不足。

(2)短期资产价值不足以应付短期负债的支付或未预料到的资金外流。

(3)筹资困难。

4.操作风险:凡是由于信息系统、报告系统、内部风险监控系统失灵而导致的风险均属于操作风险。

5.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遵循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

6.战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函咪表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

7.国家风险:是指由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大变化而给经济主体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8.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遵循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资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式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开发适用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适应《巴塞尔协议》新框架的需要。2001年1月1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新协议的征求意见稿,在保留银行资产外部评级方式的同时,鼓励大银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和开发风险度量模型。新协议通过将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有机结合在一起,代表了银行监管的先进理念和“国际活跃银行”日益完善的风险管理最佳实践经验。显然,在金融业日益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度量模型的研究,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信用风险、国家及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无疑是最重要的风险。信用风险可定义为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信用风险限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获得最高的风险调整收益。

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模型和方法

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有信贷决策的“6C”法和信用评分方法等。

“6C”法是指由有关专家根据借款人的品德(character)(借款人的作风、观念以及责任心等,借款人过去的还款记录是银行判断借款人品德的主要依据);能力(capacity)(指借款者归还贷款的能力,包括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投资项目的前景)、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提供一定的、合适的抵押品)、经营环境(condition)(所在行业在整个经济中的经营环境及趋势)、事业的连续性(continuity)(借款企业持续经营前景)等六个因素评定其信用程度和综合还款能力,决定是否最终发放贷款。

信用评分方法主要有Z值模型等。Z值模型由Altman于1968年提出,采用五个财务指标进行加权计算,对借款企业实施信用评分,并将总分与临界值(最初设定为1.81)比较,低于该值的企业被归入不发放贷款的企业行列。

近二十年来,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利润持续下降和表外业务风险不断加大,促使银行采用更经济的方法度量和控制信用风险,而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新的信用工具的创新,给开发新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提供了可能。与过去的信用管理相对滞后和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特点相比,新一代金融工程专家将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这一领域,在传统信用评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批信用风险模型。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主要有KMV模型、CreditMetrics、麦肯锡模型和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等四类。

五、建立符合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信用定价的模型

1. 定价原则

在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经过长期的市场实践与探索,已经建立起相对系统、成熟的贷款定价模型和理论体系。具体地看,西方商业银行主要有以下三种贷款定价模型: 成本相加定价模式、价格领导定价模式、客户盈利性分析模式

基于对国外商业银行主要贷款定价理论和模型的分析比较,不同的贷款定价方法有其不同的着眼点,每种模型和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性,尤其是相对创新的模型,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全面的角度对贷款定价提出了积极有效的方法,但它同时也对银行当前的信息基础管理和财务成本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初级阶段,银行业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尽合理,上市银行的数量还极为有限,经济资本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衡量。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比较现实的应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出发,遵循“以市场价

格为参考、变动成本为下限、充分考虑客户风险及银—客整体关系”的贷款定价机制。

2 .定价内容

参照贷款的市场价格,重点考虑银行为客户提供服务发生的总成本、来源于客户的总收入以及银行的目标利润,倒推算出该账户的银行贷款利息收入,同时,结合客户的信用风险情况,确定该客户应给付银行的贷款利息。

3 .贷款定价公式

贷款利率=资金成本(或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目标利润+调整因素,以下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应如何进行贷款定价。

第一,贷款经营成本的测算。贷款定价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如何确定银行的贷款经营成本。贷款的经营成本主要指与贷款业务相关的变动成本,主要包括资金成本和变动性贷款费用。

①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成本是决定贷款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商业银行可将所有资金来源按照成本率归集为不同的档次,以该档次的资金来源余额为权重,计算该行的加权资金成本。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在会计科目中增设按不同利率水平归集的存款分户账。由此计算加权平均资

本成本:WACC=W

j ×r

j

其中,W

j 为每笔资金的权重;r

j

为每笔资金的成本。

②贷款变动费用在我国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大部分商业银行的电脑系统尚不能实现分产品核算,所以在计算某笔贷款的相关变动性费用时存在一定困难。对此,商业银行可以建立“信贷费用辅助账”,对信用调查费、项目评估费、抵押物估值费、贷款档案费、法律文书费及其他有关变动性贷款费用进行逐笔辨认,并按每笔贷款进行归集。对于同时使多笔贷款受益的变动性贷款费用,按一定方法及时分配计入各笔贷款。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按照贷款额度对每笔贷款分配一定比例的变动费用,如在英国和新加坡银行界,管理费一般为0.1%—0.5%PA;安排费在新加坡为0.5%—2%PA,英国为0.1%—1%PA。承担费在新加坡、香港均为0.125%—0.5%PA。

第二,平均风险补偿率及其估算。贷款定价中必须考虑每笔贷款的风险,贷款的风险主要有违约风险、期限风险和客户选择权风险。

①违约风险违约风险指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可能性。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客户的违约风险,这就需要对所有授信进行信用评级、测量贷款风险度,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风险评估体系。现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已采用贷款五级分类法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违约风险补偿率通常可通过信用评级和历史统计数据得出,如表1:

表1贷款人不同信用评级的风险补偿率

也可借鉴科朴兰方案,根据测定出的贷款风险度给出相应的风险溢价,如表2:

表2科朴兰风险补偿方案

②期限风险贷款的期限风险是由贷款期限长短不一导致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变化。期限越长,利率风险越大。对于期限风险的度量,这里直接引用陈雯、陈浪南的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复利模型对市场利率期限风险进行模拟和估算。其模型如下:Y=Ae BT,Y为国债到期年收益率;e为自然对数的底;T 为到期期限;A、B为结构参数。该模型已被证明对零息国债和附息国债都适用,经曹霞、常玉春回归分析符合当前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实际情况。由于国债利率剔除了违约风险可能造成的不确定性,单纯反映期限结构对市场利率的影响,所以完全可以引入信贷市场用以反映贷款期限风险。因此贷款期限风险补偿

=A(e BT-1)。假设某银行于2000年4月 9日发放一笔2率可以用下式表示:R

d

=A(e BT-1)=0.02028×年期贷款,则其贷款期限风险补偿率可确定为R

d

(e0.0308*2-1)=0.13

③客户选择权及其它利率风险银行的许多贷款均含有客户选择权,诸如提前还款权和利率上限,这些选择权均有可能使银行面临利率风险,即使贷款不包含客户选择权,如果银行的某笔贷款与某项特殊的资金来源不相匹配,它仍有可

能面临其它方面的利率风险。并且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是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的,即“先外币后本币、先批发后零售、先大额后小额、先农村后城市”,外币存贷款利率已经市场化,会存在“货币替代”现象,虽然我国实行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仍有一部分资金会通过贸易途径进行转存。因此银行要:一分类和归总本行当前及未来将面临的各种利率风险,包括再定价、收益曲线、基准与期权风险等,并追溯其全部来源;二在科学进行利率风险计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全部可承受的利率风险总额,并将其按产品、部门进行分解,由各部门机构分别承担各自风险限额的控制。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科学地进行利率预测并反映在贷款产品中,成了各家商业银行竞争之关键。

第三,目标利润率。获得合理的利润水平是商业银行从事贷款业务的内在动力,随着现在商业银行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在进行产权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上市已经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这就使国有独资银行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一样,成为真正市场经济主体。因此获得一定的利润率是市场经济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必然要求。具体地,可参照下面的公式来计算:

目标利润R0=股东期望收益(利润计划)/预计当年平均资产规模×100% 预计当年平均资产规模=(年初资产总额+预计年末资产总额)/2

银行也可根据本行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他的利润率计算方法。

第四,客户因素。随着“以客户为中心”这一现代经营理念在我国商业银行界的确立,商业银行越来越强调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考虑从同客户整体关系中得到的盈利,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合理考虑其与客户之间整体关系并考虑银行的营销策略,对客户进行合理的分类以确定定价策略。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都对客户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如美国的大通银行将所有客户分为五类。蓝色客户:每年能为本行提供 500万美元综合效益或300万美元的中间业务收入;绿色客户:每年能为本行提供300万美元综合效益或100万美元的中间业务收入;红色客户:需求比较单一,盈利少,但却是本行的忠诚客户;转移客户:需求复杂,却不能给本行带来很大利润;清退客户:基本上不能给本行带来利润,甚至亏损。

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应根据本行的战略定位,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客户进行科学分类,以便对不同的客户差别定价。对于那些与本行往来密切、能带来净利润的客户给予贷款利率优惠,可在原利率基础上下浮一定比率;对于那些与本行往来关系较少、不能带来净利润的客户给予较高的贷款利率,可在原利率基础上上浮一定比率;在条件成熟时,对于少数优质大客户可试行运用客户利润分析模式来定价。

参考文献:

[1]王俊寿.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的比较研究. 南开经济研究 , 2004,(02) [2]胡丹. 中小商业银行信用定价体系探讨. 农村金融研究 , 2004,(10) [3]黄敏娟. 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分析.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 2005,(01)

[4]唐旭. 利率市场化和贷款定价.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 2005,(02)

[5]王军. 基于EVA价值管理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问题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 , 2005

[6]张国兴.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方法.金融与经济. 2005

[7]郭战琴,齐鸿儒,周宗放.基于风险溢价的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 金融观察2006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与原因

四、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与原因-以邮储银行为例(一) 邮储银行信贷的目前现象 在2007年6月22日,中国的邮储银行的贷款业务有了进一步发展,银行内部首个小额贷款业务已在河南省的一个小镇开展,并建立了相应的营业部,这就表明全国的小额信贷业务已经开始试点,无疑对邮储银行的信贷业务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2008年5月20日,邮储银行的信贷业务有了新的突破,开始实行个人二手房信贷业务的开展,同年6月2日,国内首个信用卡系统问世,因此也有了第一张信用卡的出现,以上一系列的案例已经促进了邮储银行信贷业务的全方位发展。在2010年末期,邮储银行中所有业务的贷款总额已经达到5443 亿元,从中的纯利润高达429亿元,比起2009年,净利润增加将近一倍。针对涉及到的资产总额可以发现,在小企业的信贷业务中,不良贷款率仅为1.62%,然而全行不良贷款率也仅仅只有0.33%。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邮储银行最初进行的信贷业务还算比较顺利,这都是邮储银行内部条件优越的结果,比如有着优良的原始资产和相对较低的基数标准。 由于新巴塞尔协议的果断执行,让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扩展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就会变得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更大程度地提高银行内部的抗风险能力。由于邮储银行刚建立不久,当初也没有实行相关贷款业务,因此导致在信贷方面的经验减少,对信贷出现的风险问题还没有具体的控制方案。 (二) 目前邮储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中的不足之处 1. 信贷风险控制缺乏实际理念 因为信贷业务的进行才刚不久,所以相关业务过程需要引起邮储银行的足够重视。由于对信贷风险的了解不够透彻,对相关理念的掌握不够深入,使得信贷业务涉及的领域受到了限制,简而言之,邮储银行内部管理经验不足,信贷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高,经济发展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树立正确、高效的经济理念。同时,企业内部相关人员都没有将风险控制和业务发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缺乏合作意识。而且,邮储银行没有及时开展对员工的信贷知识教育,使得员工对信贷风险只存在片面性认识,没有了解到风险控制的必要性,所以银行内部缺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资金密不可分,银行业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公司,风险管理是行业中永恒的话题。本文以杭州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及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观察和调查法对长春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进行调查。通过观察和分析,探究影响信贷业务的主要因素,结合信贷业务管理理论和当前长春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环境,为杭州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提供一套风险管理的新思路和一套全面控制管理银行风险的衡量标准、制度和技术方法要求,旨在对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不太发达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提供策略和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巴塞尔新协议,信贷风险管理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s closely related to capital, and banking industry provides a sustained impetus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a special company operating monetary capital, risk management is an eternal topic in the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Hangzho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ed with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edit busines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using the observation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Changchun.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redit business, combines the credit business management theory with the current credit business environment of Changchun rural commercial bank, and provides a set of new idea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a set of measurement standards, systems and technical method requirements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Bank ris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edit business management of Hangzhou Rural Commercial Bank, aiming at the credit risk Rural commercial banks in China with underdeveloped insurance management provide strategies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Key word:Rural commercial banks, Basel II, credit risk management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doc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一.信贷风险的定义: 1.信贷。 银行信贷是商业银行为保证贷款业务而从事的与之相关的经营活动,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银行信贷是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物,是以偿还为条件,并且收取利息为获取报酬的借贷行为.它的运行方式为:吸收来自个体储户的存款,然后将之发放给信用可靠的贷款人.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向储户支付利息,贷款人向银行支付利息.银行通过利息的不同来获取收益.银行信贷具有聚集,分配社会资金,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反映和监督国民经济活动的职能. 2.信贷风险的含义。 风险在经济领域中,一般将之理解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损失的发生因为影响因素的大量性,无规则性和随机性而具有多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在经营与信贷活动中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就是商业银行风险.信贷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在广义上它指因客户违约引发的风险,在狭义上指银行不能如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的不确定性,也即银行在信贷活动中预期收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张淼) 3.信贷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只要银行经营信贷活动,就不可能完全规避信贷风险,信贷风险在信贷活动中是客观且肯定存在的。换句话说,没有信贷风险的信贷活动是不存咋的。 (2)隐蔽性。 信贷活动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大量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信贷风险难以直接的、精确的被观察和度量。 (3)可控性。 虽然信贷风险具有隐蔽性,但银行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提前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从一般意义上考察,任何经济活动风险的存在都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和政

治环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人的行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银行信贷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样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银行风险的形成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这些因素的大量性,随机性,不确定性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交错,使得信贷风险的评估与管理变得复杂化. 1.主要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巨额不良债权上。债权是指商业银行(债权人)按信用原则和交易准则,以贷款为形式、以契约承诺为载体,让渡信贷资金使用权给借款人(债务人),并藉此拥有向借款人追索贷款本金和利息的一种经济权利。根据贷款契约的履行情况,商业银行的债权可分为正常债权和不良债权。就一笔贷款而言,如果该贷款能够按贷款契约规定的期限要求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那么该项债权就属于正常债权。否则,就属于不良债权范畴。“不良债权”是指按期很难收回或无法收回的贷款,即通常所说的呆账、坏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分析—王红夏) 2.产生原因。 不良债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水平低,其体现在以下方面:(1)银行对经营对象了解不深入,分析不透彻.信贷风险的产生与银行工作人员对贷款对象的了解程度有很大关系,在发放贷款前,没有对贷款对象进行深入调查,没有对其资产状况和偿还能力进行评估,就像对方贷款.这样做的后果是某些贷款人信用低,不具有偿还能力.而一些贷款单位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导致其不具有偿还能力. (2)缺乏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评估.无论哪一种业务,事先都应进行可行性评估.对于银行来说,在贷款之前,应结合所掌握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评估.如果凭借决策者的主观经验进行决策贷款,无疑会产生信贷风险. (3)信息不灵.银行的任何一项决策,都应该建立在及时,可靠的信息上,并且贷款之后,也应跟踪调查贷款对象的最新信息,确保其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 (4)国家体制原因。我国的特殊的经济体制也会对银行的信贷风险的产生有一定影响.如行政干预,指令贷款会形成贷款风险.由于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企不分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银行的资金流向,投量的掌握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政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定价研究------以民生银行为例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定价研究------以民生银行为例 摘要:贷款难一直是小微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商业银行从自身盈利角度出发,面对日渐突出的金融脱媒现象,经营思路急需转型,开发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以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本文基于“大数定律”,分析了小微企业授信模式和贷款定价模型,结合民生银行小微企业经营现状进一步进一步探讨了适宜的贷款定价在小微企业融资中应用的成功,并提出自己建议。 关键字:小微企业(Small micro enterprise) 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 贷款定价(Loan pricing ) 民生银行(Minsheng bank) 引言 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左右,小微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小微企业发展收到很大冲击,经营困难。小微企业在发展和转型上需要资金支持,很多金融机构由于小微企业资信状况问题而不愿为小微企业间接融资,小微企业又不能向上市公司和大企业一样发行股票进行直接融资,这极大地遏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银行贷款是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银行信贷业务偏好大中企业。大企业对银行融资依赖度降低,银行急需开发挖掘新的客户群体。而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减小,尤其是以刚刚上市的“阿里”的支付宝、余额宝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兴起,使商业银行的利润在不断受到挑战。 2009年以来,民生银行依赖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跃居股份银行第三,让银行业看到了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发展的巨大前景。小微企业市场的贷款潜力巨大,各大银行也在不断的想要开拓小微企业市场以突破传统业务瓶颈。 一、文献综述 国内对小微企业贷款定价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发展小微企业贷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二是各金融机构发展小微企业贷款定价模式研究。 在小微企业贷款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方面,多数文献集中于研究当前小微企业贷款整体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选择,如林波(2010),刘佳楠(2012),张乐(2012),宋燕辉(2013),李韬(2013),巴曙松(2013 )。刘佳楠(2012)阐述了五大国国有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现状,接着对2010年、2011年某国有商业银行某省分行对于小微企业的具体贷款数据进行了分析,揭示我国有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贷款存在的不足之处。宋燕辉(2013)也提出了大型商业银行拓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路径选择。部分文献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研究,如刘慧园(2013)根据商业银行成本、风险、收益三方面的制衡关系,提出了商业银行创建小微业务专营机构与风险控制部门的创新性意见,并阐述了其实用价值。 在各金融机构发展小微企业贷款定价模式研究方面,李炅宇和刘伟(2011)、过新伟;

中小商业银行竞争策略分析修订稿

中小商业银行竞争策略 分析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中小商业银行竞争策略分析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的中小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小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优劣势并存。中小商业银行在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应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提高服务质量,实行特色管理.引进专业人才,加强职工培训;培育自己的企业文化;建立与发展比较优势;大力开展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以强化人才至上的兴行战略,逐渐的建立自己专业化的标准, 产品的服务特色,逐步追求商业模式与履行社会责任的统一。通过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则,创造一种大型银行、特大型银行和中型商业银行和小型银行、国内银行和国外银行公平、合理竞争的秩序,这样我们中国银行业才能保持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市场定位;特色管理;金融创新

目录

中小商业银行竞争策略分析 一、中小银行竞争的优势 (一)地域优势 中小商业银行大多为区域性或城市性商业银行,立足地方,贴近中小企业和居民社区,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和资信水平,和中小企业的联系紧密,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降低贷款的风险。此外,中小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能够从地方获得客户资源、优惠政策和竞争保护。 (二)易于管理 中小银行规模相对国有商业银行要小的多,网点覆盖面也相对较少,分级支行少,他们组织结构扁平,决策层次少,信息传递速度快,审批程序简单,业务处理效率高。 (三)资本补偿途径多样化 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受制于国家财政投入利润留存和准备金。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偿途径则较灵活,除利润留存转增资本外,部分业绩优良的中小银行还通过上市和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补充资本,从而优化了资本结构,提高了资本充足率。 二、中小银行竞争的劣势 (一)市场定位问题,市场定位的趋同性 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大多采用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一般都定位于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并且基本上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营什么业务,中小商业银行就经营什么业务。相对来说,中小商业银行产权明晰,经营灵活,但四大国有独资商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开题报告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200709级金融学学号:070962883370011学习中心:庆阳财校姓名:段建梅 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其履约能力,贷款人除了可以通过约定一般性的违约条款、设定担保等方式来确保债权如期受偿之外,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交叉违约条款”。交叉违约的基本含义是:如果本合同项下的债务人在其他贷款合同项下出现违约,则也视为对本合同的违约。一般来说,债权人都是以当事人未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义务为由,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但交叉违约条款突破了这一限制,它颇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味道,即试图赶在借款人其他贷款合同项下的债务出现偿还危机之前采取救济措施,以避免自己处于比其他债权人更糟的处境。此种违约形态在我国现行法上虽无明确规定,但它并不违反合同法的有关法理及法律精神,现行《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可以作为其适用的法理依据。因此,交叉违约条款可以作为约定条款订入合同之中,以使贷款人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控借款人的信用水平。 论文提纲: 一、信贷风险的形成 二、次贷危机的警示 三、如何防范信贷风险 1、要加强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高度关注经济周期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2、要科学设计信贷产品。 3、要把握宏观经济走势与具体产品的关系。 4、要做好预警,控制规模与风险。 5、是金融创新要坚持“谨慎经营”原则。 参考文献: [ 1 ]易宪容.“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市的启示[ J ]. 人民论坛,2007, (17) : 32 - 33. [ 2 ]付敏. 我国资产证券化问题讨论综述[ J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 (4) : 75 - 79. [ 3 ] [芬兰]大卫·G·梅斯等著. 方文等译. 改进银行监管[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4 ]徐孟洲,徐阳光. 论金融机构破产之理念更新与制度设计[ J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26 - 32.

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

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XXXX农村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 1. 目的 为适应利率市场化形势,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率定价机制,规范辖内网点贷款利率定价行为,增强利率风险控制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贷款综合收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人民币贷款利率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省联社的《XXXX农村信用社法人客户贷款利率定价指导意见》结合XXXX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本行”)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2. 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行内部所有涉及各级机构、部门和员工。 3. 术语定义 3.1本办法所称贷款利率定价是指我行依据有关利率管理规定,综合考虑资金成本和供求,及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担保方式、信贷投向和银企合作综合贡献度等因素确定贷款利率的行为。 3.2本办法中的贷款包括各类企事业贷款、自然人贷款和其他贷款。 3.2.1企事业贷款:指对各类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或企业以及农村 经济组织发放的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项目建设活动的贷款。 3.2.2自然人贷款:指对自然人发放的用于农业生产、个人生活的 贷款,主要包括小额信用贷款、农户小额联保贷款、农业生产贷款、 个体工商户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 3.2.3其他贷款:指上述两类贷款中未涉及到的所有贷款。 4. 职责 4.1总行设立由行长、副行长、客户、信贷、财务、稽核、风险资产 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贷款定价战略、相关政策、按照利率管理制度和相关精神,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和信息反馈,负责制定

和调整贷款利率,并定期公布资金成本价格情况,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客户部。 办公室根据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委员会的决定,负责全辖贷款定价执行情况和监督指导工作。其主要职责: 4.1.1组织贯彻和实施国家利率政策,统一下达、及时传递有关利率管理和利率调整政策文件,认真执行上级颁布的利率管理规定。 4.1.2拟定全辖贷款利率定价政策和定价模型,报送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委员会审核后执行。 4.1.3分析和研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和行业发展状况,及时反映和监测社会资金流向和利率发展趋势,及时对贷款利率定价中的参数进行测算和分析,维护和更新定价参数。 4.1.4负责日常与人民银行、银监局及银行业协会关于贷款利率方面的沟通联系。 4.1.5总行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委员会,在本办法规定范围内负责对本辖区最低利率浮动幅度进行测算和确定。负责对辖内贷款定价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指导、检查。 4.2总行客户部、基层网点审贷小组、客户经理具体贯彻执行定价管理政策,在权限范围内按本办法规定测算,确定和执行贷款利率,对在特殊情况下需对测算的应执行利率进行调整。不论是否超本行贷款权限,均需提出书面申请,报总行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委员会审查后执 行。 4.3对正常范围内的贷款利率定价,依据贷款审批咨询权限实施分级授权管理。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学生姓名: 系别: 专业: 指导教师: 2011年12 月25 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信贷质量的好坏对银行的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商业银行要发展,必然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我国创新业务尚缺的今天,商业银行的经营利润主要以来传统的信贷业务来实现。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是当前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内: 马莉,2003年在《当代财经》上发表《国有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治理》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占比高,信贷资产质量差,且信贷风险有加大的趋势。主要有内外两部分的因素,外部因素是:政府的行政干预使银行信贷风险不断累积,社会信用的缺失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金融市场发展的滞后制约了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内部因素: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制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有待完善,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等因素造成的银行信贷风险的加大等。 陈宏,2010年在《会计之友》中发表《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他认为今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信贷投放行业较集中、缺乏不同等级的违约概率估计和违约损失估计、信贷风险管理组织及方法不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控制不健全等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要提高经营能力,更好地迎接市场的挑战,就需要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快建立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步伐,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朱平安,王元月,潘永华2005年在《商场现代化》的《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形成机制的研究》中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从其开发、建设、交易的每一个环节都与银行贷款脱不开关系。银行为了争夺客户,放松贷款条件,甚至违规操作,房地产风险逐渐暴露。且近年来,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忠诚度逐渐下降,导致房地产信贷风险产生。 王磊,2006年在《金融论苑》发表《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他发现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个人信贷风险和隐患还是很大。主要表现在征信系统、银行管理、相关法律不健全等原因。 王思,2010年2月在《商场现代化》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中说,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2005年后纷纷在内控制度上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内控方面任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原因主要表现在尚未建立或者实施有效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信贷风险内部控制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完善利率市场机制和风险内控机制、实行差别化定价和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等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对策长期以来,我国的存贷款利率一直由中央银行统一制定并颁布实施,严格的利率管制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产品定价能力的不足,产品价格不能对市场变动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对产品价格缺乏敏感性和定价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大瓶颈。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操作实践模式分所谓贷款定价就是合理确定贷款的利率。随着人民币贷款利率的逐步放开,各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经历了按官方基准利率定价到小范围浮动贷款利率,再到自主确定贷款利率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商业银行制定和完善了贷款定价管理办法或利率管理模式,并建立了根据成本、风险等因素区别定价的管理制度。通过溢价覆盖风险弥补损失,提高银行收益,是目前商业银行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扩大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一)基准利率加点定价模式的运1.基准利率加点定价模式。该定价模式选择某种基准利率,如以LIBOR或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等利率为“基价”,根据信用等级、风险程度等确定不同水平的利差,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上可能的违约成本和资金成本确定,用公式表达为:贷款利率=基准利率(1+系数2.基准利率加点定价模式应用途径。目前 我国银行业贷款成本的准确分摊很难做到,我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确立,为规避成本核算问题提供了替代方法。以基准利率加点模式为基础,运用新巴塞尔协议内部评级法(IRB法)的风险计量方法,以基准利率和风险溢价为主要参数,可以将该模式优化为:贷款利率=货币市场基准利率+风险溢价+期望利润率[4] 模型中各主要参数设定如下:①以银行间市场债券利率作为基准利率。2004年10月27日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推出债券7天回购利率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参考指标,这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提供了标尺。可选用一定平滑时段,比如以1个月期限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代替贷款成本,这样就能规避当前商业银行成本分摊困难的矛盾。②贷款风险溢价。贷款风险溢价主要依据贷款的风险评级与分类、贷款的预期损失率和非预期损失率确定。目前,我国大部分银行贷款采取五级分类法,也缺少风险管理基础数据的历史积累,因此,可采用外部评级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式,给出不同信用等级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及资本分配系数表;资本期望回报率可取我国上市银行2004年平均资本收益率指标。③期望利润率。参照同业和本行近几年的平均利润率,管理决策者先给定本行一个期望利润率区间。在该区间范围内,客户经理可结合综合贡献度情况,自行给定每一笔贷款的期望利润率。(二)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式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式在为每笔贷款定价时,需考虑客户与本行的整体关系,即全面考虑客户与银行各种业务往来的成本和收益,在此基础上根据银行目标利润给客户贷款定价,用公式表示为:∑(贷款额×利率×期限)×(1—营业税及附加率)+其他服务收入×(1—营业税及附加率)≥为该客户提供服务发生的总成本+银行的目标利润银行根据目标利润期望和预计的贷款损失率等指标可计算出盈亏平衡点和某一目标利润额的平均贷款利率。客户盈利分析模型通过差别定价,既能稳定客户,又能通过其他利润点弥补贷款损失。这种定价方法要求银行的会计核算系统能实现“分客户核算”和“分产品核算”,准确地核算银行为客户服务提供的总成本。[5(三)基准利率加点模式和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式的比较基准利率加点定价模式和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式都要考虑客户信用、资金成本、利润目标、市场竞争因素、时间的长短、贷款规模大小、有无担保、选择性条款(还款期限、方式改变)、逆向选择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但是侧重点不一。基准利率加点模式是“外向型”的,表现出更强的市场导向。通过这种模式制定出的贷款价格更贴近市场,从而更具市场竞争力。但基准利率加点模式在确定“风险加点”幅度时,需充分考虑银行的资金成本和可能的违约成本等。由于对资金成本重视不够,有时可能导致占有市场而失去利润的结果。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定价策略,体现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它摈弃了“就事论事”的思维框架和以“业务为中心”的传统经营模式,试图从银行与客户的全部业务往来关系中寻找最优的贷款价格。采用这种模式有可能得出富有竞争力的贷款价格。而客户盈利分析模型以银行的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客户分开核算为前提,要求管理会计在银行的全面推广和应用。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在推行和尝试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意欲建立以明细客户为核算对象的信息提供渠道,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商业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时,最大的难点是如何给贷款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价。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利润率已大大降低。在一个竞争激烈的信贷市场上,中小商业银行通常是价格的接受者,这使中小商业银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对贷款进行合理的定价。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目前贷款定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相对成熟的贷款定价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我国现实条件,提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的客户类型选择相应的贷款定价模式,对于中小企业客户的贷款定价应采取成本加成模式,对于银行的重点客户应采取客户盈利分析模式,对于其他客户则可采取综合定价模式。本文还分析了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原则和应采取的策略,提出中小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过程中应执行的步骤,以及中小商业银行还需进一步完善的制度建设和配套措施。最后,文章通过列举两个不同类型的贷款客户,即重点客户和小企业客户,并针对各自不同的业务特点及差异,提出对其应采取的不同的贷款定价措施

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启示

内容提要:美国是世界上中小银行数量较多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的国家。因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美国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对风险管理极为重视,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美国是世界上中小银行数量较多、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的国家。在美国约8 000家商业银行中,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还不足10%,资产不超过10亿美元的银行,在全美共有5 000多家。在美国,由于银行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每年都有一些中小银行被兼并重组,一些中小银行被关闭,但同时也会新增一些中小银行。目前,信贷业务依然是美国中小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因为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美国中小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对风险管理极为重视,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社区银行对比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的社区银行相似,规模普遍较小(多数资产不足10亿美元),在所属的 区域内通过低成本的分销工具为客户提供基本简单的金融服务。专门为低收入的个人消费者 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小型企业以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便利;将存款作为贷款资金;并致力于提高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的生活质量。但是,它们又有着不同点。美国的社区银行既不是开发 银行,也不是政府的福利机构。因此,它们不会提供有政府导向性的业务;不会在政府机构的影响下经营;不会优先运作基础设施的项目;不提供特许的利率;也不会把社会的目标置于银行 的财务目标之上。一般来说,虽然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然而一家银行的规模大小并不是银行赢利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社区银行仍然可以是一种赢利性很高且具有长 期稳定性的商业模型。根据美国的情况,赢利性最好的是那些资产在10亿~100亿美元的银行(相当于国内杭州、南京以及大连等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以及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银 行(相当于葫芦岛、焦作以及马鞍山等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令人惊讶的是,最稳定(亏损企业百分比最小)的银行仍然是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那些小型银行。 2?美国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特征 2?1美国中小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 组织构架美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实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相互独立的、立体的风险管理体系。 董事会通过下设的风险审计委员会对全行的风险进行全面监测,尤其是高级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银行的高级管理层也建立另一套风险体制框架,实行风险的自我控制与管理:设立对业务风险进行控制的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管理部门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管理,这些部门对首席执行官负责。美国中小商业银行银行实行风险集中管理体制,风险控制在总行层面实现集中化管理,总行对所有风险都具有强大的监控能力。即使像住房抵押贷款一类的零售贷款也实现了由总行集中审批。美国各中小商业银行都设有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日常风险 管理工作,对所有风险管理人员实行“垂直管理”,业务部门所需要的风险管理人员由风险管 理部派驻,派驻人员可参与业务经营的整个过程,并与业务部门共同承担责任。贷款风险管理 委员会不负责审批贷款,只负责贷款风险监测。贷款的审批按照相互制约的原则进行,单人无法对贷款业务进行决策。对信贷审批的授权主要考虑两个因素:职务高低、业务性质(如批发 业务与零售业务就不同)和个人经验。风险管理派驻人员具体负责各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这 些人员直接向风险管理部门报告,但对与风险有关的业务决策有发言权,可对风险进行实时控制,寓风险管理于业务经营过程之中。 2?2美国中小商业银行拥有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监测 技术科学的分析是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分析工作必须依赖 于一定的管理工具。普遍使用的信用分析系统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在线信贷文件系统,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开题分析报告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开题报告

————————————————————————————————作者:————————————————————————————————日期: 2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学生姓名: 系别: 专业: 指导教师: 2011年12 月25 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信贷质量的好坏对银行的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商业银行要发展,必然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我国创新业务尚缺的今天,商业银行的经营利润主要以来传统的信贷业务来实现。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是当前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内: 马莉,2003年在《当代财经》上发表《国有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治理》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占比高,信贷资产质量差,且信贷风险有加大的趋势。主要有内外两部分的因素,外部因素是:政府的行政干预使银行信贷风险不断累积,社会信用的缺失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金融市场发展的滞后制约了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内部因素: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制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有待完善,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等因素造成的银行信贷风险的加大等。 陈宏,2010年在《会计之友》中发表《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他认为今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信贷投放行业较集中、缺乏不同等级的违约概率估计和违约损失估计、信贷风险管理组织及方法不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控制不健全等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要提高经营能力,更好地迎接市场的挑战,就需要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快建立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步伐,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朱平安,王元月,潘永华2005年在《商场现代化》的《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形成机制的研究》中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从其开发、建设、交易的每一个环节都与银行贷款脱不开关系。银行为了争夺客户,放松贷款条件,甚至违规操作,房地产风险逐渐暴露。且近年来,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忠诚度逐渐下降,导致房地产信贷风险产生。 王磊,2006年在《金融论苑》发表《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他发现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个人信贷风险和隐患还是很大。主要表现在征信系统、银行管理、相关法律不健全等原因。 王思,2010年2月在《商场现代化》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中说,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2005年后纷纷在内控制度上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内控方面任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原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 金融保险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金融保险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编号: 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金融保险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职称:副教授

完成日期: 2012年5月28日

毕业论文诚信承诺书 题目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 学生姓名专业金融保险学号 指导老师左爱军职称副教授

诚信承诺 本人慎重承诺和声明: 在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在本人的毕业论文中未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未篡改研究数据,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如有违规行为发生,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 年月日 目录 前言 1、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的分析比较 1.1 成本加成贷款定价法 (2) 1.2 价格领导定价模型 (2) 1.3 市场加价定价模型 (2)

1.4 贷款利率上限模型 (2) 1.5 成本—收益贷款定价模型 (2) 1.6 期权贷款定价模型 (3) 1.7 风险资本定价模型 (3) 1.8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的分析比较 (4) 2、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对我国的启示 2.1 贷款定价模型灵活运用 (5) 3、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管理的影响因素 3.1 融资成本 (5) 3.2 经营成本 (6) 3.3 信贷风险 (6) 3.4 客户选择权和其他利率风险 (6) 3.5 可贷资金 (6) 3.6 资本金和盈利目标 (6) 3.7 同业竞争利率 (7) 3.8 客户给银行带来的整体利润 (7) 4、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管理策略 4.1 金融产品的定价 (7) 4.2 了解贷款的风险状况 (7) 4.3 现代利率管理机制 (8) 4.4 国内外金融市场利率 (8) 4.5 负债管理战略目标需要 (8) 4.6 国际银行界管理技术和方法 (9) 4.7 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 (9) 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2)

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论文

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论文 一、信用风险累积及成因 1、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累积的现状 研究表明,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则仅各占20%。截至2007年末,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资产在5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11家。中小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2.45%。信用风险的过度集中严重威胁着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以致整个银行业金融系统的繁荣稳定,因此信用风险防范对中小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而言,任重道远。 2、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累积的成因解析 在区域性金融市场上,中小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存贷款业务市场份额,中小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往往重业务拓展、轻风险防范,信用风险问题较为突出。 (1)市场份额的恶性竞争,引致信贷资产质量下滑。中小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时,为抢占市场份额,在新增信贷资产中出现风险资产的可能性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高。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体制的不断完善化、系统化,成熟银行机构倾向于精简潜在客户群,逐渐淘汰部分信用等级较弱的客户,这一部门客户转而寻求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利用中小银行急于拓展业务的偏好,于较短时间内完成一系列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资信调查,信息不对称、了解时滞增加了信用风险。 (2)信贷资产集中度较高导致信用风险积聚。中小银行内部组织框架缺乏对贷款客户的统一协调授信和集中管理,将会造成对部分客户集中发放贷款,进而形成集中风险,特别是集中交叉贷款产生较大风险。主要表现为:①对统一客户的授信业务交叉,银行对同一借款人可能同时办有多种授信业务,分散到不同的基层部门,使得对同一客户的授信额度与其承受能力无法直观监测比较,信用膨胀风险积聚。②对同一客户的贷款机构交叉,银行的分支机构在争夺客户时争先向同一客户发放贷款,产生一个企业在同一银行多家分支机构都有贷款,事实上的交叉贷款无法真实有效地控制企业授信额度,加重了信用风险累积的可能

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0-11-16T13:50:05.67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6月下旬刊供稿作者:王东升 [导读] 要在对每笔贷款的风险做出科学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准确划分责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王东升 (建设银行河北总审计室) 摘要:信贷风险是指银行在信贷活动中预期收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也是银行信贷资产经营的核心。加强对信贷风险的认识、管理和控制是我国银行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适应新形势、应对激烈竞争和挑战的必然选择。目前,在我国银行业中,信贷业务仍然是各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短期内该种状况仍将持续下去。因此在现阶段信贷风险管理仍然是国内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部分。 关键词:贷款风险管理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银行业正在逐步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规则来运行商业银行,同时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也正快速向国际靠拢。因此,完善和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和尽快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下面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信贷制度、内控组织结构、风险评估、内部考核评价和人员配备等方面几点思考。 第一,完全、彻底的执行信贷管理制度,并将风险控制贯穿到整个环节,尽量实现源头控制风险 目前,各商业银行虽然在贷款的调查、审查、贷后检查方面都有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普遍表现出“三查”制度执行不力,重贷前调查,轻贷后跟踪,信贷风险预警工作不到位。没有将风险覆盖到整个信贷资产的运作过程中。通常信贷人员较重视贷前调查,能够按要求调查客户经营情况,撰写客户评价报告;但贷后的管理、检查和监督力度不够深入,对客户的经营信息了解滞后、不完整,以至于无法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控制措施,贻误最佳收贷时机,这也是当前不良贷款的产生的原因之一。 针对上述情况各商业银行应建立和完善规范的信贷档案制度,健全信贷管理“三查”制度,加强信贷基础管理与风险预警工作并加强制度的执行力。一是推出关于信贷档案管理及贷款“三查”制度方面的规定、办法,并对贷后管理需要全面而详细的内容、科学的调查方式和资料的核实手段、检查频率等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二是加强信贷风险预警工作,并使之成为一种制度。培育全员、全过程的银行业风险管理文化。从业务部门、业务人员到管理部门、管理人员都牢固地树立起强烈的风险意识,寓风险管理于业务经营全过程,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与风险管理一体化,从源头上尽可能地降低风险。 各商业银行均有自己的贷款责任制,但责任追究制度只在出现特大情况或外部监管需要时才会有所体现,使得责任追究这把利剑失去了锋锐和丧失了它的威慑作用。为此,各商业银行应推行信贷工作责任制并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对决策者的日常考核制度,将对领导的管理和对信贷人员的管理结合起来。特别是在贷款质量问题上,在对有关人员的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上,必须加大力度。对信贷工作的各个环节推行责任制,如调查评估责任制、审批放贷责任制、贷后管理责任制。要在对每笔贷款的风险做出科学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准确划分责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同时也依赖于信贷管理各个环节的明确分工和科学地设置信贷管理组织机构 各商业银行必须改变长期以来以地区分行为主体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以业务单元为主线的、更为专业化的垂直管理模式。首先,要通过人事和财务两条线的垂直化管理实现风险管理的独立运作,减少地方政府和分行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不正当干预,提高风险信息的畅达程度,增强风险政策的贯彻力度。要实行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总行风险管理部-分行风险管理部-基层行风险管理部的垂直管理线路.上级风险管理机构负责对下一级风险机构负贵人的任职资格任职期限及任职绩效进行审批考核。其次.要将风险管理职能进一步向总行本部集中,减少不必要的中间层级,逐步形成横向延展、纵向深入的扁平化矩阵模式。第三提高风险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在总行本部设立专业化评估中心和审批中心,实现集中的专业评估和专职审批,同时,还要建立对审批人和风险经理的长期考核和监督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贷后管理中心,加强事后监督,控制操作风险。建立重大风险事项管理和应急处理机制实现对全行风险的统筹和集约化处理。 第三,加大科技投入,加快风险量化系统建设的步伐,弱化个人在整个审贷过程中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审贷方法仍主要依赖审贷经理的个人主观判断,有很强的个人偏好性,“长官意志色彩”较浓。风险评估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模型,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建立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如缺乏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的开发和使用。由于缺乏科学的信贷风险评估工具,实际工作中在各种风险处罚的制度约束下,多数审贷人员在评审过程中选择的是风险回避,而不是去经营风险。 科技进步是推动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快改进风险计量的方法、技术和手段大幅度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含量,向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迈进。这要求我国银行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启动技术创新机制加快系统平台和工具体系的建设。首先是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信息平台在信息采集、信息共享、业务处理数据控制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实现全面优化。其次是全面更新客户内部评级体系,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导向,引入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设计开发客户违约概率模型提高信用风险计量的科学性。再次是在以预期损失率为基础的12级分类基础上,提高贷款定价和限额设定的精确度。并引入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工具软件,实现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组合分析和集成化管理。 第四,健全、完善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内在评价体系和约束机制 原粗放经营模式下的内部评价和考核体系导致了各商业银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短期效益,在风险管理上没有实时反映风险量,给决策者提供风险管理战略提供依据,也就不能起到对风险总量进行控制的作用。健全、完善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内在评价体系和约束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建立在风险计量基础上的经济资本管理,要求商业银行更加科学、准确地把握规模扩张与价值创造、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的逻辑关系。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就是以资本可增加额统领发展规划,促进业务结构的调整、优化。把风险资产控制在与可用经济资本相适应的范围内,实现资本总量对业务扩张的硬约束。 第五,重视全面、专业的信贷人才培养,优化信贷队伍建设,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到整个信贷流程中 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缺乏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各商业银行应帮助信贷从业人员提升价值,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将教育培训与绩效管理结合起来,使他们不仅培训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团队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另外通过培训和考核等提高信贷人员自我管理及识别风险的能力。建立以信贷员为核心的风险早期发现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