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妇诗

弃妇诗
弃妇诗

新婚燕尔的本义是什么?

这里“宴尔新昏”的“宴”、“昏”,在古汉语中都是通假字,“昏”自然通“婚”,“宴”则同“燕”。“宴尔”相当于“燕尔”、“宴宴”,都是快乐安逸的意思。《诗经·氓》中有“言笑晏宴”一句,也是形容快乐无比的样子。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儿的“新婚”并非指唱怨歌的弃妇,而是抛弃她另觅新欢再婚的丈夫与新夫人,其含义恰好与初娶的“旧婚”相对照,无疑是对旧夫“喜新厌旧”的一种怨恨与谴责!

这首弃妇怨歌中的“新婚”本义,跟后来汉代的“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以及杜甫《佳人》中的“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所说“新人”相似,“新人”皆系弃妇旧夫的“新欢”。

白居易的《母别子》中则有“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宠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说的是某将军立下战功后便在洛阳另娶如花似玉的美人,新夫人来后便让丈夫抛弃旧妇。旧妇怨恨道:“她是他的掌上莲花,我却是他们眼中的刺儿。喜新厌旧是俗世的常情不足为悲,但悲伤的是留在家里的两个亲生儿就要从此别离。”

《母别子》最后一句“更有新人胜於汝”,是指旧妇希望将军再立下什么殊功,再娶一个比这位新夫人更娇艳的新美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弃妇对丈夫喜新厌旧的一腔忿懑、满腹牢骚。

因此,原生态的“宴尔新婚”或曰“燕尔新婚”、“新婚宴(燕)尔”,无疑是对男人“喜新厌旧”的一种形象化比拟,这也是“新婚燕尔”这句成语的本义。

至迟在宋代起,这个成语的本义开始发生变化,其意已经反用,泛指初娶新婚,成为庆贺新婚之辞,形容新婚时的快乐。而且出于庆贺者寄托新婚夫妇如燕子比翼双飞的心愿,人们便用“燕”取代了“宴”,习惯用“新婚燕尔”。

宋代学者洪迈著述的《容斋随笔》卷八“谈丛失实”中,曾经指责“今人乃以初娶为宴尔,非惟于诗意不合,且义再娶事,岂堪用也。”

洪迈批评时人用“新婚燕尔”道贺新婚夫妇是背离了它的本义。

但不管洪迈如何指责,人们还是“失实”地用“新婚燕尔”形容初娶,并沿用至今。元代戴善夫所作杂剧《风光好》中便有:俺两个相见时,则他那旧性全无,共妾身新婚燕尔。

何为弃妇诗?弃妇诗,是抒写那些被丈夫抛弃的妇女们对其丈夫怨尤激愤之情的诗歌,其内容或叙写被遗弃妇女的生活经历,或描述她们被遗弃后的心理活动,或抒发被遗弃的思想感情。它浸透着中国古代妇女在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压迫之下的辛酸血泪。纵观历史,历代都不乏优秀的弃妇诗,但主要还是集中在《诗经》、汉乐府民歌中,弃妇诗文源远流长,《诗经》开其源,乐府民歌继其流。通过对一系列弃妇诗的分析,弃妇被弃原因,可分以下几点。第一:喜新厌旧,色衰爱弛被弃。我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男性爱慕年轻女子的美貌是符合常理的。历史上那么多一见钟情的故事,没有几个是因为一下子被崇高而伟大的心灵所感动的,而往往是被对方的美貌所吸引的。这都是由人爱美的人性所决定的。然而,好花美丽不长开,女性的花容月貌也会随着时间的钟摆慢慢荡尽。男人们贪恋美色而育新厌旧的弱点便暴露出来了。在弃妇的哀怨中,很多是男子们的“二三其德”,男子无德很大程度中是因为喜新厌旧;由于长期的不断的战争,使大量的成年男子丧生于战争之中,也使大量的怨女只好在闺阁内以泪洗面,这为喜“新”之男人提供了客观条件。这是弃妇诗产生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原因。这一点在上层社会特别明显。上层阶级的荒淫无耻,喜新厌旧,更是把妇女当作玩物,而上层妇女取悦男子的唯一依靠只是她们自己的“颜色”。但人的青春美貌岂可长驻?年老色衰也成了妇女的罪过。《怨歌行》正反映了色衰爱弛的妇女被弃的不幸命运: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首题为班婕妤所做的诗,真实地道出了封建社会女性地悲哀。诗人通过对团扇的咏叹,借物喻人,婉转细腻地表达了女子对色衰爱弛的担忧。当女子年轻美貌时“出入君怀袖”,而年老色衰之时“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一样被抛弃。以色事人,色衰见弃。就连汉武帝“金屋藏娇”的陈皇后也难逃幽闭长门宫的悲惨命运。上层社会随意玩弄妇女,使妇女的身心遭到极大摧残,这种因色衰爱弛被弃也正是封建社会妇女在婚姻问题上所共有的现象。第二:无子被弃。因无子而见弃是秦汉女子不幸的重要原因。《大戴礼记》之《本命》篇谓:“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

去,多言去,窃盗去。”在周代,无子见弃还未必被列入礼法,但在贵族中已有体现。古人重生育,有非常直接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婚姻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继嗣,即生育、繁衍后代,传宗接代。《礼记·昏义》说得很直接:“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盖继嗣居核心地位。若后世不继,宗庙安事?故孟子有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卫风·氓》、《邺风·谷风》、《小雅·谷风》,是三首弃妇诗,古今无异议。三者都写弃妇忠诚、勤俭、无亏妇德、有功于夫家,只因丈夫家道好转之后忘恩负义、喜新厌旧,自己终于落得被弃下场。但这三首诗都留下可疑之处。第一,在封建宗法制社会,女人对夫家的任何贡献,不及为夫家生育子女大。为什么这些弃妇列叙对夫家功德时不言及这一点呢?第二,母子情是超越一切的感情,这些弃妇被弃之后抚今追昔,痛定思痛,对与丈夫共同生活的回忆,细“旨蓄”(干菜),远及初恋,却唯独不提离别亲生子女的痛苦和对留在夫家子女的思念。对蔡琰归汉时“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的五内撕裂般的痛苦,难道这些妇人就如此丧失母性?所以,她们其实是没有子女,而不育也正是她们被弃的真正原因。如汉乐府最著名的长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她与“采靡芜”女子一样,聪明、美丽、勤劳、能干,又极其孝顺、贤慧,可焦母硬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其实这只是欲加其罪的托词,真实动机可能也是“共事二三年”而未有生育。因为与《诗经》以来的一切弃妇诗一样,《孔雀东南飞》也未言及刘兰芝的生育问题。第三:男权文化的阴影。《诗经》、汉乐府弃妇诗中的弃妇,无论是什么原因被休弃的,也无论她们对婚姻悲剧的态度如何,都是在男权文化的阴影下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和至高无上的夫权的牺牲品。人类进人父系社会之后,女性的地位不断跌落,男性的地位逐渐提高,男尊女卑己成为一种社会心理定势。《周易·系辞》:“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周易·说卦》又说:“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在《诗经》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已经确立。《诗经·小雅·斯干》写男、女降生之后的不同遭遇和父母对他们的不同期待:“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这是什么意思?生男,放在床上;生女,置于床下,明其尊卑上下之不同。生男,是弄璋之喜;生女,是弄瓦之喜。这玉璋,这瓦砖,已具备强烈的象征意义。这就是男尊女卑。这种观念,显然已获得社会的认同,形成了共识。男尊女卑的婚姻制度婚姻制度是最直接体现男尊女卑的社会文化形式,也正是女子见弃这个悲剧的根本所在。从理论上讲,在对偶婚制影响下的周代社会里,男子离开女子和女子离开男子都是可行的。但女性卑下的社会地位已经使她们逐渐失去了这种选择权。最后的选择成为了男性的专利。恩格斯说:“一夫一妻制从一开始就具有它的特殊的性质,使它成了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这样,本来就松散的男女关系,加上男女之间的不平等,使男性更加随意的抛弃女性。《诗经》汇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五百年间的诗歌,历史跨度大。这个时期,封建礼教,包括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似乎还在逐步形成之中,还没有确立它在政治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因为诗中除了谴责丈夫的朝秦暮楚、二三其德,表达弃妇的或悔恨或决绝的态度之外,并没有涉及“舅姑”,没有涉及封建家长制,而仅仅停留在道德批判的层面。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定型期,也是封建礼教的定型期。伴随着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逐渐确立了在政治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更是如此。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治”。“礼”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论语·宪问》:“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荀子·修身篇》:“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那么,什么是“礼”呢?礼就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教条。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49篇,是封建礼教的集大成的著作,几乎涵盖封建伦理道德的方方面面。对广大妇女,更规定了种种清规戒律。不仅束缚了她们的手脚,而且禁锢了她们的思想。广大妇女在社会上家庭中的卑弱、依附、从属地位进一步固定,她们的生存状态比之《诗经》时代更加艰难、更

加可悲了。《丧服》篇载明丈夫可以休妻的七条规定:“七出者,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在《内则》篇中还加了一条:“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很显然,这“七出”的规定,是男性意志的体现。在当时,婚姻关系的缔结固然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婚姻关系的维系和解除,则完全掌握在男人(丈夫)手里。汉魏时期的弃妇诗,更多的表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道德强加到妇女身上的不平。如“无子而出”,孝顺公姥等,这时期的弃妇之怨,是对社会道德的揭露和指斥。婚姻,已不再是男女双方当事人对爱情的吟唱,她要接受社会多方面的干预。在爱情的颂歌中,被塞进了诸多杂音。《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一首体制宏伟影响深远的弃妇诗,也是一首五言叙事长诗。千百年来,它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而脍炙人口,广泛传诵。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形象及其悲剧命运,至今震撼人心。从表面看,焦刘悲剧似乎是蛮横的婆母一手造成的。不错,焦母是这场悲剧的直接制造者。但它的根源,则是封建礼教。是封建礼教赋予焦母以主宰焦、刘命运的权力。礼教教条种种,其核心是“孝”。因此,“教”字从“孝”。《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又曰:“言人不忠于君,不德于圣,不爱于亲,皆为不教,大乱之道也。”可见,“孝”是全部礼教的核心和基础。三纲五常,三从四德,都必须以“孝”为前提。孝道是至高无上的,上至皇帝,下至臣民,皆不得违背。《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正是挥舞“孝”的大棒,颐指气使,训斥儿子,赶走儿媳。第四:女性经济地位的丧失。生产力发展是弃妇诗产生的根本原因。恩格斯认为“婚姻这种关系已不能由双方任意解除了,这时通例只有丈夫可以解除婚姻关系,背离他的妻子,破坏婚姻忠诚这乃是丈夫的权利。”《诗经》产生的时代,生产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西周初年的“成康之治”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逐渐较前期繁荣起来,封建初期的生产关系的基本体制也得以体现。到了春秋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都市已相当繁荣,社会体制也从领主封建制向地方封建制过渡。但此时的各种矛盾也日益激化,战争频繁。由于此种种原因,与原始的纯洁系社会相比较,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大大地扩展妇女则渐渐陷人到家庭的狭小范围之中。田间的耕作和劳役使男子占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通商贸易又使男子有了新的活动天地,而妇女近乎幽闭的生活使她们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因此男性对妇女的压迫也就由此而产生。恩格斯说:“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泌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则是由于妇女丧失了经济上的权力,这也是妇女受压迫,受欺凌的根源。随着财富的创造力的加强,私有财产的增多,男子的权力渐渐得以强大,婚姻的缔结大部分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经济的威力摄制了婚姻缔结的全过程。在“弃妇诗”中也深刻反映出财富、资产在家庭中的威力。综上所述,我认为,无子、年老色衰等是弃妇见弃的直接原因;唯生育是举的婚姻观念、男尊女卑的婚制、松散的民俗等是见弃的深层原因;经济地位上男强女弱、女性在经济上的依附性等是见弃的根本原因。(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弃妇诗,是爱情文学中的一个特定的内容,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个特定层面,有其特定的内涵,它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中国妇女身上的绳索是怎样一条条的加多,中国妇女的命运是怎样一步一步的滑落。

《佳人》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长门赋

司马相如

自从分别后,每日双泪流。

泪水流不尽,流出许多愁。

愁在春天里,好景不常有。

愁在秋日里,落花逐水流。

当年金屋在,已成空悠悠。

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

可怜桃花面,日日渐消庆。

玉肤不禁衣,冰肌寒风透。

粉腮贴黄旧,娥眉苦常皱。

芳心痛欲碎,肝肠断如朽。

犹记月下盟,不见红舞袖。

未闻楚歌声,何忍长泪流。

心常含君王,龙体安康否。

夜宴莫常开,豪饮当热酒。

婀娜有时尽,甘泉锁新秀。

素颜亦尽欢,君王带笑看。

三千怯风流,明朝怨白首。

回眸百媚休,独上长门楼。

轮回应有时,恨叫无情咒。

妾身汉武帝,君为女儿羞。

彼时再藏娇,长门不复留。

六宫粉黛弃,三生望情楼。

诗经爱情诗十二讲教程考试

诗经爱情诗十二讲教程 考试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名称诗经爱情诗十二讲 对应章节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2016-04-24 23:59 题目数50 迟交处理允许迟交 总分数100 说明: 评语: 80 第1部分 总题数:50 1 【单选题】(2分) “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出自列《诗经》哪一首诗歌() A. 《魏风· 园有桃》 B. 《陈风防有鹊巢》 C. 《郑风丰》

D. 《王风黍离》 正确答案是:A 查看答案解析 2 【单选题】(2分)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其中的“帨”在下列哪一首诗经诗歌又提及到() A. 《豳风· 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B. 《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C. 《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D. 《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正确答案是:A 查看答案解析 3 【单选题】(2分) 《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中的“摽”“梅”解释妥当的是()

A. 飘落、梅花 B. 打落梅子 C. 飘落梅子 D. 打落梅花 正确答案是:B 查看答案解析 4 【单选题】(2分) 下列关于《诗经》爱情婚姻诗篇的描述不妥当的项是() A. 《郑风· 出其东门》最早描写男子汉的贞情 B. 《小雅隰桑》见到丈夫后她特别快活 C. 《郑风绿衣》把爱缝制在丈夫黑衣里 D. 《郑风女曰鸡鸣》鸡鸣时分夫妻叙温馨 正确答案是:C

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篇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共有305篇,六篇 笙诗有目无词,记载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这时已经不是原始社会,而是经过母系社会的“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女尊时代,由于男性渐渐在社会劳动中显示出优势,社会开始以男子为尊,社会生产较之以前高度发展,人类已经远离“茹毛饮血”的时代,进入了相对文明的时期。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也渐渐在约束人们的行为,在婚恋上也是如此,《诗经》中的婚恋诗就体现出一定的礼乐制度的束缚。但是,毕竟是礼乐制度刚刚形成的时期,不像封建社会后期“存天理,灭人欲”那样苛刻,人们对当时青年男女的婚恋的态度还是相当宽容的,所以青年男女才敢大胆追求爱情。 在这里我最想说的是诗经中的婚恋诗。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无论任何题材的作品都穿插有对爱情的描写。而诗经中的爱情诗是中国爱情文学的源头。它反映当时的人们对于爱情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例如周南关雎它以关雎鸟起兴引出伊人的地点,又写出窈窕淑女是君子所要追求的对象。君子日思夜想地想要追求她,求之不得,便辗转难眠,夜不能寐。最后想像若能和她在一起,我将琴瑟有之,钟鼓乐之,表现出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和爱慕之情,更有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诗经中还有表现男女幽会的诗歌如《邶风·静女》它描写了男女幽会时的场景,女子在城阙等待情人,情人迟迟不来,便独自骚首踟蹰,表现出女子当时的心态和情态。美人赠与我东西,并不是说礼物有多美,而只因为他是美人所赠,因此更格外珍惜。诗经中表达相思之苦的诗歌写的也是如怨如诉哀婉缠绵如郑风子衿。她表现出女子对男子的相思之情,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咏叹,发挥的淋漓尽致。诗经中还有蒹葭这样把赋比兴艺术手法结合的完美的诗篇.,写道所思之人在水一方,写道与意中人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悲凉感伤心情,还有写女子要求 婚姻自主时,她所发出的誓词和爱而不得的痛苦心情。诗经中的女子 对爱情的追求都是大胆而热烈的,他们的爱情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显得真挚纯粹。除了爱情诗以外诗经中还有写夫妻之间家庭和睦幸福的场景,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如小雅女曰鸡鸣,写夫妻之间期许白头偕老的愿望。更有夫妻之间的琴瑟和鸣岁月静好,之前自己看过一个电视,我知道了这首诗的这句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之前自己也看过一部古装句,让我知道了一首诗经里的佳句例如国风·邶风·柏舟中的一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表现出对爱情的矢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2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内容摘要:通过对《诗经》中婚恋诗的简读,重温古代社会的单纯与美好、真挚与自然,领悟先民们外在的情感态度所包含的精神实质,深掘《诗经》婚恋诗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激发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的情趣。 关键词:婚恋诗爱情婚姻 正文: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感情的最高境界,可遇而不可求,神圣而不可侵犯,神秘莫测,变化多端,极富神秘感和朦胧美,这是爱情的特质,是人类其他感情无法比拟的,因此成为青年男女共同追求的对象。 爱情是文学作品当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在《诗经》中已体现得十分明朗和完美。《诗经》三百零五篇,有一百余篇是描写爱情婚姻的,可见先民们对情感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感情的自觉和觉醒。《诗经》中的婚恋诗可分为两类:恋爱诗和婚姻诗,下面我就分别作以介绍。 一、恋爱诗 爱情是男女之间产生的一种互相爱慕的美好感情,可以让人充满希望,忘却愁苦,所以,爱情的开始都应该是美丽、动人而且曲折的。 1、思慕诗 说到追求,人们脑海里一定会想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这句话就出自《诗经.周南.关雎》一诗,这是一首典型的男子

追求女子的诗歌,男子是个贵族青年,女子是个采荇菜的姑娘,男子对女子一见钟情,随之产生相思之苦,只能在想象中和他亲近、结婚,这首诗就描写了男子“求之不得”的痛苦。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示了男女之情的率真。这首诗作为《诗经》之首,有一定的意义,有前人说诗的主题是歌颂“后妃之德”,这是因为《关雎》居三百之首,不如此不足以显示其“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重要地位。但是孔子只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倒是切实地道出了这首诗的乐调的风格,也是这首诗的意义所在,是对后人的启发和教育。 在《诗经》中表达男子对女子追求之意的诗歌较多,如《秦风.蒹葭》和《周南.汉广》等,男主人公都是痴情的种子,都在痴痴地等待心上人,默默地期盼,但往往不能如愿,只能站在远处默默地凝望,主人公的爱情朦胧而美丽,真挚而纯洁,体现出人性的美好。 《诗经》中也有女子欣赏思慕男子的诗歌。《郑风.叔于田》通过女子的口吻,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叔”的美好形象。《邶风.简兮》写女子观看舞蹈时被舞师吸引,情不自禁的产生了悦幕之情。《魏风.汾沮洳》写女子爱上了品貌兼美的农家小伙,认为即使贵族男子也不能与之相比。这些诗歌写得委婉含蓄,曲折感人,将女子钟情的一面展现出来。 2、约会诗 《诗经》中的爱情也不乏两情相悦,一拍即合的,如《邶风.静女》一诗,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对恋爱中的男女幽会时的境况: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形象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不少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弃妇诗塑造了许多勤劳善良、温顺安命、哀婉怨怒的弃妇形象,这些弃妇的形象又各有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上古时代已婚妇女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十余篇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这些诗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弃妇们的生活状况及人生际遇,塑造了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本文从弃妇诗中选取《卫风·氓》、《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蓷》三首为代表分析其塑造的弃妇形象。 一、《卫风·氓》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共六章,每章各十句。它讲述了一个女子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蒙骗并与他结了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但男子却变了心,最后竟遗弃了女子,女子悔恨怨愤之情溢于言表。全诗以叙述为主,恰当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并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氓》中的女主人公既有柔性软弱的一面,又兼有理性刚强的一面。少女时期的她涉世未深、天真单纯,沉浸在氓“抱布贸丝”、“来即我谋”的约会喜悦中,未能识破氓的假象,错误地把他的虚情假意当做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勇敢地许下“秋以为期”的诺言,从此对心上人一片痴心,天天遥望复关期待男子来迎娶自己。婚前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淳朴热情的少女,对待爱情忠贞不渝、一往情深。已为人妻的她恪守做妻子的本分,“自我祖尔,三岁食贫”,创家立业的艰难,并没有使她失去生活的信心;“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来的辛勤劳作,她也毫无怨言。婚后的女主人公任劳任

诗经中的九大爱情诗

诗经 --九首动人的爱情诗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游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郑风·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於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於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摡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诗经》中“弃妇”形象探究

《诗经》中“弃妇”形象探究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爱情诗数量众多,在《诗经》的爱情诗中,“弃妇诗”最值得探究,本文通过四种类型的“弃妇”,进一步挖掘古代女子的悲剧人生。 标签:《诗经》弃妇形象 在弃妇诗中,不言而喻的是她们都无法摆脱宗法礼教的束缚,被薄情丈夫休弃的悲惨命运,她们共同演绎着相似的悲剧人生。在这场悲剧的演绎中,弃妇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这些各异的形象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有无可奈何哀叹型、爱恨交织矛盾型、哀哀吿泣无能型、坚强自信决绝型。下面我们共同来试分析一下各种类型的弃妇形象。 一、无可奈何哀叹型 这种类型的弃妇主要表现在《诗经》中的《小雅·谷风》、《邶风·谷风》、《小雅·我行其野》、《小雅·白华》等,这类弃妇诗抒发的都是因丈夫或富贵之后或见异思迁将其妻子抛弃而发出的无奈怨叹。 《小雅·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凄凉委婉地叙述曾经自己与丈夫一起饱经风雨,历经磨难的生活。但如今生活的条件好转,过上了舒适安逸的生活,丈夫却将其抛弃,于是乎发出:“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而后对其丈夫的薄情发出深深的哀怨:“忘我大德,恩我小怨。”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也是踌躇哀怨,她对家庭生活饱含热忱,悉心操持着家事,与邻里和睦相处——“何有何无,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对自己的爱情忠贞不渝,对丈夫更是不离不弃,与丈夫共患难——“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但没想到生活有了好转,丈夫却另觅新欢,对她薄情虐待——“燕尔新昏,以我御穷。有洗有溃,既诒我肄。”终究难以逃脱被抛弃的宿命。这首诗流露出一种恋恋不舍但又无可奈何的感情基调,不禁使人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 《小雅·我行其野》中的女主人公孤苦伶仃的走在田野中。她的丈夫因见新弃旧将其抛弃——“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然而女主人公只有“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尔不我畜,言归斯复。”这样的无奈感慨,诗中女主人公对自己强自宽解的话语也难掩心中的酸楚。 二、爱恨交织矛盾型 这种类型的弃妇表现在《邶风·日月》、《邶风·终风》等中。这类弃妇主要的特征是怨而不怒,认不清自己的境遇,主要叙述女子明知丈夫的恣意戏谑、薄情无意,但心中还是对丈夫抱有希望,而苦守等待的悲惨结局。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作者:————————————————————————————————日期: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摘要 “弃妇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及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诉说了她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弃妇悲剧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为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制度,礼法制度提供了条件。本文将从弃妇悲剧的类型入手,探究弃妇悲剧的原因及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诗经》;弃妇悲剧;类型;原因;现实意义 Abstract Summary of "the divorcee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of songs, he strokes of reality reflects the beginning of West Zhou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 aspect of social life. And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being bullied, tell their feelings of pain and helplessness. The divorcee tragedy shows us the life style of that era, as we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systems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ritual and law system provides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type of deserted wife tragedy, explore the deserted wife reason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vorcee tragedy of tragedies.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divorcee tragedy; type; reas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

(完整word版)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作者姓名:许蓉蓉 专业编码: 所属地市:长治市 目录 提要1 一、《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2 (一)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2 (二)坚贞不渝的爱情4 (三)难耐的相思之苦5 (四)求嫁女子的心声6 (五)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之情6 (六)觉醒的妇女形象7 二、《诗经》中爱情诗的艺术风格8 (一)幽雅的环境描写8 (二)浓烈的抒情风格9 (三)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9 (四)爱情诗“诗中有画,诗画合一”10 三、《诗经》中爱情诗的修辞手法11 (一)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爱情诗中的运用11 (二)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13

参考文献14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摘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305篇诗歌。爱情主题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开辟中国文学抒情诗先河的《诗经》,其爱情诗灿若繁星,令人赏心悦目。有的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有的描写了恋爱者成功的喜悦和幽期密约的甜蜜、兴奋与不安;有的表现了遭遇波折的恋爱者相思的煎熬和离别的痛苦;还有的反映了夫妻反目,女子被遗弃的情形。同时《诗经》大量优秀诗歌为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艺术营养,创造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歌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增强了音乐美和节奏感。这些诗对男女间的爱慕、追求、幽会、相思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恋者的神情心态,惟妙惟肖的描绘他们的内心活动,呈现出一幅幅或优美真切,或淳朴古拙,或哀婉动人的民情风习图。本文着重从爱情诗中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思想内容修辞手法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人,不能不读诗经。《诗经》中的爱情诗更是《诗经》作品中一朵灿烂的鲜花,它的出现奠定了中国爱情诗篇的基础。爱情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话题,开辟中国抒情诗先河的《诗经》,其爱情诗令人赏心悦目,如痴如醉,如一部爱情电视剧的重现。在《诗经》的305篇诗作中,有五十多篇是直接描写爱情的,这些诗对男女间的爱慕、追求、幽会、思念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恋者的神态,惟妙惟肖地描写他们的内心活动,呈现出一幅幅优美真切、哀婉动人的民情风习画。 一、《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

《诗经》里最动人的十一首爱情诗,令人如痴如醉

一直以来,中国的民歌就很动听,读了《诗经》更能体会民歌的妙趣横生,《诗经》中的爱情更是令人神往。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游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郑风?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於嗟阔兮,不我活兮! 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於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於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摡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采葛

中国古代弃妇诗

弃妇诗 《卫风·氓》 《邶风·谷风》 《王风·中谷有蓷》 中谷有蓷 ?中谷有蓷(益母草),暵其干矣。有女仳离(别离、相弃),慨其叹矣。慨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歗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悼亡诗 ?<唐风·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唐·元稹《遣悲怀》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题解】 ?本题共三首,是诗人悼念他的亡妻韦丛的。韦死时年仅二十七岁。爱妻的离去使诗人深感悲哀,以“遣悲怀”为题,正是以此来排遣心中的伤痛。这里选的是第二首,诗中所表现的夫妻间的真情,极为深挚动人。 ?《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诗经》的艺术特点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2赋比兴的运用 ?赋:叙事、写景、状物 ?1,叙事《卫风·氓》 ?2,写景《陈风·东门之杨》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zang,盛貌)。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々(zhe,煌)。 ?3,状物《小雅·无羊》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run)。尔羊来思,其角濈(ji)々。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 ?4《诗经》善于融合情感写景叙事,如《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浅 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摘要 “弃妇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及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诉说了她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弃妇悲剧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为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制度,礼法制度提供了条件。本文将从弃妇悲剧的类型入手,探究弃妇悲剧的原因及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诗经》;弃妇悲剧;类型;原因;现实意义 Abstract Summary of "the divorcee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of songs, he strokes of reality reflects the beginning of West Zhou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 aspect of social life. And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being bullied, tell their feelings of pain and helplessness. The divorcee tragedy shows us the life style of that era, as we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systems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ritual and law system provides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type of deserted wife tragedy, explore the deserted wife reason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vorcee tragedy of tragedies.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divorcee tragedy; type; reas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

智慧树知到《诗经爱情诗十二讲》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诗经爱情诗十二讲》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诗》收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年的诗歌作品。 A.四百 B.五百 C.六百 D.七百 答案: 五百 2、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其中二代是指()。 A.虞、夏 B.夏、商 C.商、周 D.春秋、战国 答案: 夏、商 3、下列《诗经》分类中最有文学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A.《风》 B.《大雅》 C.《小雅》 D.《颂》 答案: 《风》 4、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个学派,其中有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读到的《诗经》,就是()一派的传本。 A.齐诗

B.鲁诗 C.韩诗 D.毛诗 答案: 毛诗 5、《诗经》原名《诗》《诗三百》,《诗经》之称是从()开始的。 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东汉 答案: 西汉 6、《吕氏春秋·音初篇》:“禹行功,见涂山氏之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为()音。” A.东 B.南 C.西 D.北 答案: 南 7、《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大铃)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其中“行人”是指()。 A.太师 B.天子 C.路人 D.采诗官

答案: 采诗官 8、著有《诗经的性欲观》,提出“《诗经》是一部淫诗”的现代学者是()。 A.王国维 B.胡适 C.闻一多 D.朱自清 答案: 闻一多 9、“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中春之月,会(令)合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是指()。 A.农历正月 B.农历二月 C.农历三月 D.农历四月 答案: 农历二月 10、我们一般把《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分外六个方面:“寻爱求偶篇”、“结婚崇拜篇”“夫妻恩爱篇”“两地相思篇”“弃妇出妻”“婚情民俗篇”。《卫风·氓》》属于下列哪个方面的诗篇() A.寻爱求偶篇 B.结婚崇拜篇 C.夫妻恩爱篇 D.弃妇出妻篇 答案: 弃妇出妻篇 第二章

弃妇诗

新婚燕尔的本义是什么? 这里“宴尔新昏”的“宴”、“昏”,在古汉语中都是通假字,“昏”自然通“婚”,“宴”则同“燕”。“宴尔”相当于“燕尔”、“宴宴”,都是快乐安逸的意思。《诗经·氓》中有“言笑晏宴”一句,也是形容快乐无比的样子。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儿的“新婚”并非指唱怨歌的弃妇,而是抛弃她另觅新欢再婚的丈夫与新夫人,其含义恰好与初娶的“旧婚”相对照,无疑是对旧夫“喜新厌旧”的一种怨恨与谴责! 这首弃妇怨歌中的“新婚”本义,跟后来汉代的“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以及杜甫《佳人》中的“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所说“新人”相似,“新人”皆系弃妇旧夫的“新欢”。 白居易的《母别子》中则有“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宠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说的是某将军立下战功后便在洛阳另娶如花似玉的美人,新夫人来后便让丈夫抛弃旧妇。旧妇怨恨道:“她是他的掌上莲花,我却是他们眼中的刺儿。喜新厌旧是俗世的常情不足为悲,但悲伤的是留在家里的两个亲生儿就要从此别离。” 《母别子》最后一句“更有新人胜於汝”,是指旧妇希望将军再立下什么殊功,再娶一个比这位新夫人更娇艳的新美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弃妇对丈夫喜新厌旧的一腔忿懑、满腹牢骚。 因此,原生态的“宴尔新婚”或曰“燕尔新婚”、“新婚宴(燕)尔”,无疑是对男人“喜新厌旧”的一种形象化比拟,这也是“新婚燕尔”这句成语的本义。

至迟在宋代起,这个成语的本义开始发生变化,其意已经反用,泛指初娶新婚,成为庆贺新婚之辞,形容新婚时的快乐。而且出于庆贺者寄托新婚夫妇如燕子比翼双飞的心愿,人们便用“燕”取代了“宴”,习惯用“新婚燕尔”。 宋代学者洪迈著述的《容斋随笔》卷八“谈丛失实”中,曾经指责“今人乃以初娶为宴尔,非惟于诗意不合,且义再娶事,岂堪用也。” 洪迈批评时人用“新婚燕尔”道贺新婚夫妇是背离了它的本义。 但不管洪迈如何指责,人们还是“失实”地用“新婚燕尔”形容初娶,并沿用至今。元代戴善夫所作杂剧《风光好》中便有:俺两个相见时,则他那旧性全无,共妾身新婚燕尔。 何为弃妇诗?弃妇诗,是抒写那些被丈夫抛弃的妇女们对其丈夫怨尤激愤之情的诗歌,其内容或叙写被遗弃妇女的生活经历,或描述她们被遗弃后的心理活动,或抒发被遗弃的思想感情。它浸透着中国古代妇女在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压迫之下的辛酸血泪。纵观历史,历代都不乏优秀的弃妇诗,但主要还是集中在《诗经》、汉乐府民歌中,弃妇诗文源远流长,《诗经》开其源,乐府民歌继其流。通过对一系列弃妇诗的分析,弃妇被弃原因,可分以下几点。第一:喜新厌旧,色衰爱弛被弃。我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男性爱慕年轻女子的美貌是符合常理的。历史上那么多一见钟情的故事,没有几个是因为一下子被崇高而伟大的心灵所感动的,而往往是被对方的美貌所吸引的。这都是由人爱美的人性所决定的。然而,好花美丽不长开,女性的花容月貌也会随着时间的钟摆慢慢荡尽。男人们贪恋美色而育新厌旧的弱点便暴露出来了。在弃妇的哀怨中,很多是男子们的“二三其德”,男子无德很大程度中是因为喜新厌旧;由于长期的不断的战争,使大量的成年男子丧生于战争之中,也使大量的怨女只好在闺阁内以泪洗面,这为喜“新”之男人提供了客观条件。这是弃妇诗产生的一个实实在在的原因。这一点在上层社会特别明显。上层阶级的荒淫无耻,喜新厌旧,更是把妇女当作玩物,而上层妇女取悦男子的唯一依靠只是她们自己的“颜色”。但人的青春美貌岂可长驻?年老色衰也成了妇女的罪过。《怨歌行》正反映了色衰爱弛的妇女被弃的不幸命运: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这首题为班婕妤所做的诗,真实地道出了封建社会女性地悲哀。诗人通过对团扇的咏叹,借物喻人,婉转细腻地表达了女子对色衰爱弛的担忧。当女子年轻美貌时“出入君怀袖”,而年老色衰之时“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一样被抛弃。以色事人,色衰见弃。就连汉武帝“金屋藏娇”的陈皇后也难逃幽闭长门宫的悲惨命运。上层社会随意玩弄妇女,使妇女的身心遭到极大摧残,这种因色衰爱弛被弃也正是封建社会妇女在婚姻问题上所共有的现象。第二:无子被弃。因无子而见弃是秦汉女子不幸的重要原因。《大戴礼记》之《本命》篇谓:“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812391462.html,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原因 作者:马进宝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1期 [摘要] 《诗经》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 分,而弃妇诗则是《诗经》内容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弃妇诗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权利和幸福得不到任何保障。女子一生的幸福都掌握在男子手里,一旦遭到遗弃,她们的命运将更加悲惨。本文从内容着手,旨在探讨弃妇诗大量产生的原因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 弃妇诗;产生原因;影响 一、引言 《诗经》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其中女性楚楚动人的情爱闪烁着熠熠光芒,引人入胜,展现了女性世界独特的魅力。然而,时代的不幸为女性的情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女性在这样的背景里注定了演绎生命的悲剧,从历史的诗行里我们可以领略远古女性的情爱世界。女性的感情丰富多彩,女性的生活有太多的辛酸,在经济决定一切的社会,女性依然执著地追寻爱梦,或因过于的痴迷而陷入被弃的命运,或因战乱导致了那份无尽期的相思之痛,或纯情地恋着意中人而独自承载单恋的乐与忧。翻着《诗经》时代女性的历史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女子的痴情、怨情。其中那绵绵的痴,悠悠的怨,陪伴于女性的整个生活之中。自古情种多为女子,在这里《诗经》为我们见证了这句话。 二、弃妇诗大量产生的原因 《诗经》中的弃妇诗,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是当时妇女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那么,为什么那个时代有那么多的弃妇? 1、经济地位的变化是弃妇诗产生的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很高。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真实而清楚地表明:在众多的合葬墓中,女性皆仰面朝天(古人认为得天之宜并以此为贵),而且位居于中央。此时的女子地位简直神圣不可侵犯。“但这种社会可以说因为铁器的发明完全破坏了。因为铁器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的进化与发展,母系中心的社会便不能不转变为父系中心的社会,畜牧和农业的发明都是男子的事。”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大大地扩展,妇女则渐渐陷入到家庭的狭小范围之中,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与《谷风》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游之泳之。”可以看出女性从事家务劳动,而她们的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魅力 任时光荏苒,纵白驹过隙,总有一种东西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消磨,而是在时间的积淀下焕发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歌可谓是中国爱情诗的滥觞,它的低吟浅唱穿越千年的轮回仍然萦绕耳畔,如韶乐般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给我们以精神的享受。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为外衣,没有奇幻的想象作装饰,但它以其独有的古朴、诚挚、热烈,感染了历代的文人骚客,感动了华夏儿女的心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成就了一段不老的传奇,让我们千古传唱。 《诗经》中的《国风》作为大多来自民间的歌唱,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展示了时人的生活和情感。男女言情之作确实是《风》诗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诗经》里的民歌中占最多数的就属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无郎无姐不成诗”,这情形自古至今别无二致。朱熹《诗集传序》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它们有的是集体创作,你一言我一语,你一章我一节,即兴抒发,唱的是某个群体共同的声音;也有的是独自吟唱,却通过个体的具体遭遇,反映了某些普遍性的问题。 这批婚恋歌曲可谓是《风》诗中唱得最精彩动人的部分,有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有矢志不渝的坚贞爱情,有寂寞难耐的相思之苦和求嫁心声,还有对意中人可望不可即的痛苦之情,更有封建礼数下的屈服与反抗。这些婚歌恋曲中的人物,他们是执著追求的苦恋者,是坚贞不二的钟情者,是刻骨铭心的相思者,是大胆热烈的求爱者,是哀怨忧郁的失恋者,是赢得爱情的自豪者,是伉俪情深的恩爱者,是敢于反抗的奋斗者。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意志信念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风情画卷。 你我相遇在樱花烂漫的季节,一起携手走过幸福的过往。从美丽的邂逅,到彼此相知,再到互相倾慕,最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美好的人生。但人生的戏剧之处就在于它不会让每个人都称心如意,这也是人生的美妙之处。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喜欢,却亲近不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子采摘荇菜的倩影使男子“寤寐求之”、“寤寐思服”,令男子“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希望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思慕之情跃然纸上。(《周南·关雎》)“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江汉之隔,遥不可及,不免失意之至,但是男子仍怀有希望不想放弃,其惆怅深挚之情令人感叹。(《周南·汉广》)“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始终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望而不可即,内心的焦灼之情,便可感同身受了。(《秦风·蒹葭》)暗恋是苦涩的,没有回报,只有自己默默地承受那份悸动,默默地去付出自己的所有。 区别于这些苦恋者,那些大胆地表露心迹的求爱者,使我们体味到爱情的另一种味道。相较于前者后者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有爱就要大声说出来。“摽有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以《卫风·氓》、《邶风·谷风》为例 《诗经》中描写弃妇的诗歌有10首左右,数量上仅次于爱情诗。其内容大多为弃妇的悲愤怨叹之辞。本文将以其中的代表作《卫风·氓》和《邶风·谷风》为例,探讨弃妇诗中的弃妇形象特征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1.弃妇的形象特征 《卫风·氓》和《邶风·谷风》都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和抒发女主人公被弃的痛苦之情。两位女主人公有很多共同点,她们集勤劳、善良、温柔、恪守妇道于一身,都是标准的贤妻。 《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婚前多情纯洁,婚后在夫家吃尽了苦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期矣”却无怨无悔。“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叶而陨”。时间总是那样的无情。长年的劳作使昔日貌美的女子成了明日黄花,人老珠黄成了丈夫“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的理由。《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在家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各项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与邻里之间更是“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能救人于危难之中,心地非常善良。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同样由于人老珠黄而被丈夫遗弃,“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尽管同样遭弃,但是被弃后的态度还是很不相同的。《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幽怨的弃妇,虽然对于丈夫的“不达伊还,薄送我穷”怨愤不已,但是仍然恪守“及尔同死”这句早就烟消云散的誓言,“行道迟迟,心中有违”,对家和丈夫仍依依不舍,充满留恋。最后还说“不念昔者,伊余来塈”,依然对自己无情的丈夫抱有希望,希望丈夫不要考虑过去的事情,仍然能够爱自己,柔弱顺从至极。王照圆评论说“《谷风》句句怨,句句缠绵,与薄幸人作情厚语,使人伉俪之意油然而生。诗人温柔敦厚,善于感人如此。”①像《邶风·谷风》中女主人公一样,虽然被弃,但是仍然默默承受,渴望与背信弃义的丈夫重修旧好的弃妇形象在《诗经》的弃妇诗中普遍存在,这与当时封建伦理道德已占据社会主流地位是分不开的。《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弃之后,并没有一味的伤心,乞求丈夫回心转意,相反,“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明主人公已经开始觉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女主人公痛定思痛,总结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惨痛教训。与《邶风·谷风》中女主人公相比,《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不再顺从,不再软弱,已经开始觉醒,逐渐走向自强自立。 2.弃妇诗的艺术特色 1)对比衬托,形象栩栩如生。《邶风·谷风》和《卫风·氓》通过恋爱、新婚时的情形与弃妇被弃后的情景进行对比,充分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邶风·谷风》中女主人公勤劳善良,与丈夫相亲相爱,“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面对丈夫“宴尔新婚,如弟如兄”,

《诗经》中爱情的研究论文

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媒氏》)在《诗经》中有许多男女恋情诗,而恋人之歌,多集于《国风》。风即指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城之意,“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风》取材于各地的民间歌曲,反映了当时各地的民俗风情。而男女恋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国风》中也颇多涉及。《诗经》第一首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以《关雎》为始篇,例来众多注家的评价多为淑女以配君子,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诗经》中的爱情诗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到爱情的酸酸甜甜:有写幽会亲昵的《邶风·静女》,有写情侣春游的欢快的《郑风·溱洧》,有写两情野合欢娱的《召南·野有死麕》,有写饱含思念的《王风·采葛》,有写情女想情郎的《郑风·子衿》,有写情侣闹别扭的《郑风·狡童》,有写意中人不可求空余恨的《周南·汉广》,有写表现意中人难以亲近的《秦风·蒹葭》,有写失恋苦涩的《召南·江有汜》,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将仲子》,还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风·大车》。从以上的这些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在阅读中我们能够

体会出诗歌中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 在爱情诗歌中很多是用女性的口吻来写的,她们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大胆的而且热烈的,这也许是因为那时古朴的民风使然吧。如《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思我,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读后给人一种民生纯朴的感觉,《诗经》里这一篇仅用短短几句对话,便把情人相戏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除了以女性口吻来写的以外,以男性口吻来写的诗也很能体现女性在恋爱中开爱的情趣。如《邶风·静女》这首诗便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可爱的姑娘按照约定在城角楼等他,也许为了逗着玩,他把自己隐藏起来,他来时见不着她,急得搔首踯躅。等到他发现姑娘已经来了而且情意深长的带给他一些礼物时,便大喜过望。幽静的城角,情侣来调情,一派温情脉脉的场景。 爱情的自然流露和表白充满了甜蜜,然而现实却给人们的感情增加了许多束缚。在那个时代男女的婚姻大事已经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参与,不再是完全的自由的了。《礼记·曲礼》中讲:“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礼记·坊记》中有:“伐柯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艺麻如之何?横从其母。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可见,那时对男女之

最新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问题和策略-精品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问题和策 略 一、引言 《诗经》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其中女性楚楚动人的情爱闪烁着熠熠光芒,引人入胜,展现了女性世界独特的魅力。然而,时代的不幸为女性的情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女性在这样的背景里注定了演绎生命的悲剧,从历史的诗行里我们可以领略远古女性的情爱世界。女性的感情丰富多彩,女性的生活有太多的辛酸,在经济决定一切的社会,女性依然执著地追寻爱梦,或因过于的痴迷而陷入被弃的命运,或因战乱导致了那份无尽期的相思之痛,或纯情地恋着意中人而独自承载单恋的乐与忧。翻着《诗经》时代女性的历史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女子的痴情、怨情。其中那绵绵的痴,悠悠的怨,陪伴于女性的整个生活之中。自古情种多为女子,在这里《诗经》为我们见证了这句话。 二、弃妇诗大量产生的原因 《诗经》中的弃妇诗,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是当时妇女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那么,为什么那个时代有那么多的弃妇? 1、经济地位的变化是弃妇诗产生的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很高。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遗址真实而清楚地表明:在众多的合葬墓中,女性皆仰面朝天(古人认为得天之宜并以此为贵),而且位居于中央。此时的女子地位简直神圣不可侵犯。“但这种社会可以说因为铁器的发明完全破坏了。因为铁器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的进化与发展,母系中心的社会便不能不转变为父系中心的社会,畜牧和农业的发明都是男子的事。”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大大地扩展,妇女则渐渐陷入到家庭的狭小范围之中,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与《谷风》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游之泳之。”可以看出女性从事家务劳动,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已降为从属的地位。女性们随着在社会生产中主导地位的丧失,也逐渐丧失了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一下子变成夫权的奴役对象。 2、媵妾制婚姻是弃妇诗产生的直接原因 媵妾制婚姻是经商代的持续演化,在西周与春秋时期更趋成熟,它已成为中上层人士,尤其是世袭贵族最重要的婚姻形式。所谓“媵妾制”即侄女随姑出嫁,姑侄同嫁一夫,说明当时的婚姻,不论辈分高低。《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盈之”,意即众媵侄娣之多,就是对媵婚的间接描绘。这种婚制从客观上肯定了男子娶几个女子的合法性。《豳风·七月》:“女心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