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四穴

扶阳四穴
扶阳四穴

扶阳四穴+手法

先扎中渚,腰疼穴(手背上二三指骨中间)、后溪、再手三里,即是扶阳四针。敲击健侧董氏肩中穴,全身发热啦,头前出汗嘻嘻。所以-顺序-手法很重要,

思想最重要。扶阳,阳上来了自然就排寒了!效果的好坏就看能否排寒。

治疗各种疾病先用这四穴,让全身发热,再加上你原来的扎的穴位,会事半功倍!相当于开四关吧。治癌症很好,或果配合其他针法,如消瘤针,治癌最棒了,素问的“举痛论中”列举了一些疼痛的例子,一共举了十四个,可在十四个痛疼的里边却有十三个都是寒引起的,只有一个例子是热引起的。说个比喻,我们要把一批东西运到某处,如果路没打通就前进,很多地方会走不了。如果路先打通了,再运东西的花,很快就到了。

下针有讲究,先扎中渚,腰疼穴、后溪、再手三里,手三里如同加油站,那是一侧还是双侧啊?做一侧即可,一侧就让人热得受不了。可以做到让人热得受不了,这才真正的学到家。热也可以灸,以热引热,但是灸只能做到局部,而这个针法可以做到全身。现代病都是因为阳受伤而起的,可见扶阳的重要性。提插、捻转、探捣就是这些动的,静的就是留针。提插、捻转、探捣这些都没有,就是几个手法,但是这儿只能让大家自己悟。悟出所已然。

针尖的方向是单侧取穴直刺(直扎),扎下去有针感即可。正指直刺无分左右浅以留之,独出其邪;深以留之,尽出其邪。

卢崇汉老师讲稿 2

卢崇汉老师第四届扶阳论坛暨首届国际扶阳论坛讲稿 2 从卢氏来讲,我从事中医几十年,虽然从郑钦安到我祖父,到我大伯父。卢铸之,卢永定,他们没有明确提出桂枝法,四逆法。但是七十年代初,通过整理家里的病案,就发现了,在临床对疾病的处理,可以说无论什么疾病,到我们手上都是采取这样的方法治疗。 首先看起来用了桂枝汤的加减,但又不完全是。最后,看起来用了四逆汤的加减,但又不完全是。1973年,我在南京做一个学术讲座,我将这个扶阳的思想在江南的应用。当时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一些问题。那时我接近三十岁了。所以到后来,我一步步地认识到,我提出了卢氏的桂枝法。桂枝汤有: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桂枝法呢,我开了一千条桂枝法的方子,都有哪些?有桂枝,有苍术,或者白术,有陈皮,法半夏,茯苓,生姜,炙甘草,在一千个方子里面都是这样,并且涉及的病种相当多,不但是外感病,也有不是外感病。当然,在这些方子里面,还有其他的一些药物,这样根据临证处方。 在中医药大学的时候,我就讲,一个中医,你现在是中医学生,以后要当中医大夫,如果你能够把张仲景的桂枝汤用活了,你就能够解决临床遇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同学们不太相信,确实是,如果,你能够理解好桂枝汤,桂枝汤的机理,各家说法太多了。桂枝汤变成桂枝法就更加灵活了。 我就是在研究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桂枝汤的变化的基础上,

用桂枝汤的变化,仲景不外乎就是20多个方。那么用桂枝的,包括肉桂,仲景三百多个方子里面有70多个,但是还不是很广泛,如果你用桂枝汤,你可以演变出几千个方出来。我打比方,就像买彩票,虽然只有20多个,30多个号码,但是,可以有好多的排列。桂枝法中,如果有些药物不该选用,你选了,就是败了。桂枝法,这个有一定的难度,当然,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很好的境界,对桂枝法的应用,例子很难举,因为变化太灵活了,它可以是为某一个人定做的,别人就绝对不能吃。但就这几味药物,你大胆的用了,会比你没有使用它之前效果好得多。 我们谈四逆法,这个四逆法是我们天天在用的一个法,它可以是一,附片,炙甘草,生姜,可以是,二,附片,白术,砂仁,生姜,炙甘草,可以是,三,附片,苍术,益智仁,仙灵脾,砂仁,炙甘草,姜,它都有,附片,姜,炙甘草,对于四逆法有这样的认识。 七十年代初,我积累了三年的病例,通过三年的病例,一个方,一个方地找,附片,炙甘草,生姜,后头百分之九十以上就这些药物,这就有了共性了,所以我当时提出,当时大伯父卢永定也在,卢氏有很多法,但实际上都是四逆法的基础上得来的,如果没有这三个,就没有四逆法的存在。当时大伯父认可我的说法,我们看了那么多的病,我们具备了几十年的治疗经验,从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病例已经很齐全了。都是这样治疗的,虽然除了姜桂附,还有其他的药物。 六七年前,我讲过,我把1992年看病的资料做分析,总共用了多少桂枝,多少附片,多少姜。我对四逆法有很多研究,还在中医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关于人体的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 一、关于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又称为“流注八穴”,“交经八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八穴包括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照海、列缺、申脉、后溪。八脉交会穴首见于宋子华的《流经八穴》,后被窦汉卿收于《针经指南》一书中.因窦氏擅用此八穴而名声渐起,故后世又称此八穴为“窦氏八穴”。在窦汉卿《针经指南》中详细介绍了八穴的位置、经络所属、取穴方法及临证应用范围,对八脉交会穴在后世的流传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脉是指奇经八脉,即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而这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的八个特定腧穴即称为八脉交会穴。交,有交通、交会的含义;会,是聚会、会合的含义。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经脉相互交通、交会的穴位。奇经八脉正是通过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脉气相交通的。具体交会为:脾经公孙与冲脉相交通,心包经内关与阴维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心、胃、胸部位;小肠经后溪与督脉相交通,膀胱经申脉与阳蹻脉相交通,二者同会于目内眦、肩胛部位;胆经足临泣与带脉相交通,三焦经外关与

阳维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目外眦、肩部;肺经列缺与任脉相交通,肾经照海与阴蹻脉相交通,共同会合于咽喉、肺、胸膈部位。在这八穴中,只有申脉、照海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蹻及足少阴肾经与阴蹻直接交经汇聚之处,余六穴均未直接在所在穴处与奇经交会,只是通过所属经脉与奇经在躯干等部位相交而通会于其穴,因而是经交而穴通。窦氏称八穴为“交经八穴”更符合八穴的交通方式。 八脉交会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其配伍应用可分为随证配穴法和按时配穴法两类。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八脉交会穴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他的指导之下,其博土研究生马秀玲以八脉交会穴为研究内容,结合前人经验,对八脉交会穴交通、会合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八脉交会穴的主治范围进行了总结、归纳,完成了一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毕业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她还从杨甲三教授应用八脉交会穴之病案入手,从单独用、相生配穴、同气配穴、灵活配穴及与其他腧穴配用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杨甲三教授运用八脉交会穴辨证、立法、处方用穴、针刺手法等方面的经验,尤其对杨甲三教授对八脉交会穴有独特见解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八脉交会穴固定配穴法中,阴经为何要用相生配,阳经为何要用同气配,八穴中为何用了四个络穴、两个输穴、两个蹻脉穴,为什么无手足阳明、足厥

扶阳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 扶阳的基本概念 “扶阳”的“扶”字,清.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意指“扶”有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之义。而“扶阳”一词本身就具有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气,从而使人体阳气宣通、强盛之含义。从钦安、卢氏其著述的内容来看,以及200余年的大量临床治疗中,他们始终贯穿了这一精神,并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际,确立了一系列原则、方法和具体的方药。如病邪有伤阳之势则以防为急务,而用阻断损阳病机的措施,阳虚者则大剂量温扶其阳,阳郁者则宣散其阳,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者则扶阳而使其通达,阳气不达则枢转其阳气以达邪等等,这都是钦安、卢氏扶阳思想的具体体现。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阳主阴从观 人体阳气的生理病理早在《内经》中就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并把阳气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今人通过研究,还观察到全日食中病人产生的症状,都可以阳虚或阳气受到干扰来解释,更说了阳气犹如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所比喻的人体内的“一丸红日”,故扶持和保护阳气,应是防治疾病的基本精神。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卢氏的扶阳思想,没有脱离阴阳的学说的基本理论。卢氏认为,中医阴阳学说的核心,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阳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体的阳气存之则生,失之则死。早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一些著述中,就可以找到很多重阳的思想基础。如《周易》以阳爻(一)和阴爻(——)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长、转化的矛盾关系,以促进事物的发展,然而,《周易》在提示阴阳二者的对立制约、依存互根和消长转化的运动变化中,始终强调了阳的及其重要性,在《周易.彖传》论述乾元时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天统”,论述“坤元”时则说:“乃顺承天”,《周易》强调了什么呢?它强调了阳在万物生命活动中居主导地位,而阴居从属地位。并且提到了“气者生之充也”,“夫有形者生于无形”,这说明了阳气是构成机体化生四肢百骸的物质本源。如果没有阳气的温煦化育,阴也就不能够独立存在,更不能够发展壮大。

中医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奇者,异也。所谓奇经,是指这些经脉与十二经脉不同。 它们与十二正经的区别是: (1)它们的分布不如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2)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3)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4)无上肢分布 (5)除任督二脉外均无自身的穴位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生理特点 生理特点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循行分布分布区域遍布全身上肢无奇经 循行规律内外上下左右循行,有规律与正经比,较不规律,除带脉外,皆上下走行 络属脏腑直接络属无特定络属 表里关系阴阳表里配合无表里配合 生理功能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调节十二经气血 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督脉——“总督诸阳”(与六阳经交会于大椎,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脐下三寸,足三阴 经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称为“阴脉之海”); 阴维——维络诸阴经,联络所有的阴经而与任脉交会(于廉泉喉 结上舌骨下、天突); 阳维——维络诸阳经,联络所有阳经而与后督脉相合; 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海”;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 阴跷、阳跷“分主一身左右阴阳”。 (二)调节蓄溢十二经脉气血 除任、督直接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外,其他奇经还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三)参与了肝、肾、脑、女子胞等脏腑生理活动,加强了五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们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从从而加强了某些脏腑之间的相互沟通。 督脉 l.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以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龈交穴)。 2.基本功能 督,有总督、督管、统率之义。

倪海厦X年扶阳论坛演讲

倪海厦X年扶阳论坛演讲 前言:经方的运用与阴阳辨症法的关系 何谓阴阳辨症法? 阳是热,阴是冷。阳是神、是力。阴是形、是体。神形无病,则阳可畅流无阻。 阴实的诊断法则,阳不入阴 一:连续又与日剧增的痛。 二:上热下寒的症状。 三:肿瘤部位有局部的热感。 第二节:十二时辰气血流注的诊断 肺----寅膀胱----申 大肠—--卯肾----酉 胃----辰心包----戌 脾----巳三焦----亥 心----午胆----子 小肠----未肝----丑 第三节:寸口脉的阴阳诊断法 寸为阳,尺为阴。 常态女子之左(阳)脉应大于右(阴)脉;常态男子之右(阳)脉应大于左(阴)脉;此因女子以血为主,男子以气为主。 以附骨之脉为阴实之真脏脉。 以一息七至以上为阴实之真脏脉。

阴实的失眠与盗汗。 阴阳决离但坐不得卧的危症。 阳气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是常态。 第二章:阴实如何形成? 病情的演变由阴虚--阳虚--阴实; 扶阳能够预防癌症的发生; 运动与中药能够扶阳,因为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阳发肌理、浊阴走五脏; 虚胜于实的观念,不足与太过,都会造成阴虚。 第三章:如何去区分经方中阴阳药物? 酸苦涌泻为阴、辛甘发散为阳;淡味渗泄为阳、咸味涌泄为阴;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 第二节:以颜色区分 色白为阳、色黑为阴。 桂枝与麻黄之去表实:辛甘发散之药,能去气分之实症,因为清阳发肌表,实四肢。 大黄与芒硝之去里实:是味厚之药,能去肠胃中之实症,因为浊阴走

五脏。 寒无浮、热无沉:石膏色白为阳、性寒为沉,附子色白为阳、性热不沉。 如何选择去实与攻坚的药物之二 咸味与阳性药的互动:能够软坚、排除肿瘤,如生附、牡蛎、石硫磺。阳气足则无阴实与积水之患。 能入血脏之活血化瘀药物:可去血中实症,如茜草、炙鳖甲等。活血能够去五脏积聚。 气为阳血为阴:气实血清为正常。 第五章:如何做出正确的经方药物组合? 第二:以躯体之恶寒、恶热为主; 第三:以喜冷饮、喜热饮为主症; 第五:以有汗、无汗做判定; 半夜十二点

人体穴位常识及人体36大死穴

人体穴位常识及人体36大死穴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百会倒在地,尾闾不还乡,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断脊无接骨,膝下急亡身。”人体的头部最为脆弱,死穴有人中穴,白会穴,太阳穴。身体其它部位相对的抗击能力较强,但咽喉,胸口,背心,小腹等部位的“死穴”也仅次于头部的穴位,数目繁多就不一一列举。 其实所谓人的死穴是因为这些穴道处在经脉和血管及神经等重要的部位,当受到外力时很容易造成较严重的损伤,故名为死穴,并非真的一击就死。只有外界冲击力相当大的情况下才可能毙命。习武之人经过长期的锻炼,出手的力道和准确度都较常人高,故伤害性也比较大,这些穴位一旦被打中,轻则重伤,重则丢命。死穴由此得名。民间流传人体有108个穴位遭受外力击打或者点击后会有明显的症状。而这108个穴位中,有36个大穴被历代武家称为“死穴”,意思是在遭受点击或击打后如果不及时救治,会有性命之忧之处。如果按照头面门、躯体部位、脊背门、腿足门四部分列出,它们分别是: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7、哑门穴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6、关元穴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学派鼻祖郑钦安身处清末,乃温病学说最盛行之时。社会上滥用寒凉屡 见不鲜。 《郑钦安医学三书·医理真传·坎卦解》云:“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郑钦安虽然言辞激烈,但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辨证、重视人体阳气具有纠偏正弊的历史意义。 郑钦安针对当时过分强调局部辨证的流俗,提出: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千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主要观点其实是对阴阳证治的强调。因此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证治,主要是针对时弊,力倡整体辨证的一种回归。 扶阳学派起源于四川,继而其学术思想波及全国。然而,作为医学派别中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最年轻的一个学派,扶阳学派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因其独特的用药风格,颇受争议。 历代曲折发展中多有矫枉过正之嫌,人们心中仍然有《局方》流行造成后果的阴影。扶阳学派虽应时代需要产生,然而脱离辨证论治、不求经旨、不求甚解 的盲目效仿扶阳之路,势必形成新的用药时弊。 当今社会,扶阳学派临床用药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大剂量辛热药物为主。.并且广用、重用世人畏惧、辛热有毒之附子。 目前接触扶阳理论者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不得其要者,认为扶阳理论偏激、狂妄,必将重蹈历史之覆辙;还有人则视阳理论为至宝,不求甚解地盲目效仿,以附子用量为荣。所以在扶阳思想盛行的今天,有必要研究其理论精髓,使人们正确地看待、使用及继承扶阳理论。 目前扶阳队伍不断壮大、扶阳名家层出不穷,临床用药各有千秋,但总体用药

以顾护人体阳气为主。“滋阴派”的一代宗师朱丹溪是著名理学家许谦的高徒,是当地有名的鸿儒,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 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传承千年的“滋阴派”。 朱丹溪的医学观点主要体现在《格致余论》中的两篇论文,即“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创立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原则。他的养生思想也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形成的。 他认为,人体即使在正常状态下,仍处于阴气难成易亏的状态,再加上人的各种欲望太多,容易引起相火妄动,进一步损伤阴精,极易导致阴精虚损,因此他把滋阴摄养作为贯穿于人生的重要摄生原则。《格致余论》中的许多篇章,如“养生论”、“茹淡论”、“饮食色欲箴”、“房中补益论”、“养老论”、“慈幼论”等大都从养阴立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丹溪倡导的滋阴摄养的养生思想,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证明,对于祛病延年确实有效。朱丹溪认为,人的衰老与疾病主要是阴气不足、阳气相对有余造成的,因此,他主张用滋阴降火的方法防治老年病,所创制的大补阴丸一类的名方,至今仍在临床上使用。 扶阳与滋阴是临床常用的两种治疗思想,二者理论来源、临床应用特点均有不同,在临床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深入剖析二者理论渊源,对其临床用药特点加以研判。

常用穴位歌诀-整理版(精校版本)

重要经穴定位歌诀十四经360个穴位,选取常用的重要的100余个穴位,编成歌诀() 一手太阴是肺经,中府乳上三肋平。 尺泽肘纹拇指取,孔最腕上七寸明。 列缺侧腕上寸五,太渊掌后纹头中。 少商拇指爪根处,鼻衄喉痹刺可轻。 二手阳明属大肠,食指爪后叫商阳。 二间食指节前陷,合谷虎口岐骨祥。 阳溪腕上两筋内,偏历腕上三寸量。 三里曲池下二寸,曲池屈肘纹头藏。 肩髃肩端举臂取,鼻旁五分是迎香。 三足阳明是胃经,承泣目下七分应。 地仓吻旁四分取,颊车曲行端上行。 下关耳前颧弓下,头维四五旁神庭。 梁门中脘旁二寸,天枢其旁二寸平。 归来天枢下四寸,膝上二寸梁丘名。 犊鼻膝眼陷中取,三里膝下三寸称。 三里下三上巨在,再下三寸下巨攻。

踝上八寸丰隆位,解溪跗上居腕中。内庭二三趾缝处,历兑次趾爪外停。 四是脾经足太阴,隐白大趾内甲根。太白核骨下陷取,节后寸半是公孙。三阴交踝上三寸,地机膝下五寸临。阴陵泉居内辅下,血海膝上二寸寻。大横脐旁四寸取,腋下六寸大包针。 五是心经手少阴,极泉腋窝动脉深。少海肘端五分取,通里去腕一寸匀。阴郄腕后五分取,锐骨端下号神门。少冲穴在小指内,距离爪甲整一分。 六手太阳是小肠,少泽小指爪后详。后溪握拳节处取,腕骨腕前骨前藏。小海肘端五分取,肩贞腋上一寸量。秉风胛上骨边陷,肩外陶道三寸旁。听宫耳珠前缘陷,耳病鸣聋效非常。 七足太阳是膀胱,目内眦角睛明当。

攒竹眉头陷中取,天柱项后哑门旁。脊旁寸半一大杼,二风三肺五心量。七膈九肝十胆络,十一十二脾胃藏。十三三焦十四肾,十六大肠九膀胱。志室肾俞旁寸半,四椎旁三寸膏肓。次髎第二骶后孔,委中腘窝纹中央。承山腨肠分肉处,昆仑踝后五分详。申脉踝下四分取,小趾爪外至阴藏。 八是肾经足少阴,涌泉穴在足掌心。太溪内踝后跟陷,照海踝下一寸临。踝上二寸复溜取,腘窝纹内阴谷深。阴都中脘五分取,锁骨下陷俞府存。 九心包络手厥阴,天池乳后一寸临。曲泽肘窝纹中陷,间使腕纹三寸匀。内关腕纹上二寸,腕纹中央大陵寻。中冲中指指端上,距离爪甲整一分。 十手少阳属三焦,关冲四指爪后晓。液门四五指缝取,阳池表腕纹中央。

扶阳派主要药方

扶阳派主要药方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扶阳派主要药方 四逆汤 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五钱甘草二两炙 辛甘化阳,纯阳无阴,乃回阳之方。主治纯阴之病。 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白通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葱白四根 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又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阴阳交媾,而水火互根矣。 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但必须加猪胆汁或童便乃能入阴。 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 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

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附子、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龟板得水之精气而生,至阴之物,有通阴助阳之力,能引阳入阴,与童便、猪胆汁有异曲同工之妙。 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炙甘草三钱。 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故整个方子的格局是交通阴阳,引阳入阴,纳气归肾。 潜阳丹有附子之燥烈,封髓丹有黄柏之苦寒,一潜一封,真阳难飞,交替服用,既无附子之燥烈,又无黄柏之苦寒,岂不妙哉! 桂枝汤 桂枝九钱白芍六钱甘草六钱〔炙〕生姜九钱大枣十二枚 桂枝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芍药之苦平,合甘草之甘平,苦与甘合,苦甘化阴。阴阳合化,协于中和,二气流通.

我的学医历程——梁浩老师

我的学医历程——梁浩老师 父亲四十几岁时母亲才生了我。我八岁便加入了地方的游泳队,常年泡在水里,一游便是数年。每次训练结束,父母说我辛苦,叫我补维生素、多吃水果,我最爱吃香蕉,但每次吃了它都会拉肚子,却不明原因,让这种情况持续了十几年。上了高中,我逐渐出现了怕冷、腰酸、腰痛、尿频的症状,夜晚睡觉不能平躺。不久就检查出了双肾结石。 我到解放军303医院做了体外碎石术,手术颇为痛苦,还吃了诸多排石药。时日不长,右下腹又感觉隐隐的针刺一样的疼痛,做了胃镜,又遭一劫---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自此开始吃了胃药。第二年结石复发,且越来越大,我跑了很多医院,每次医生都问我先治疗结石还是胃病。得过肾结石的人都知道,结石发作时剧痛异常,极难忍受。因此我总回答先打结石,于是医生就会开很多苦寒的排石中药,他们都说我内热,甚至教我可以尝试多喝啤酒,做跳跃运动,结果是结石未去,身体则每况日下,一塌糊涂! 那时的我彷徨而悲观,觉得前途一片迷茫。 2004年10月份,刘力红博士邀请李可老到广西坐诊,我幸运地挂上了他在广西的最后一个诊号,当

时刘博已声名雀起,但他还在身旁虚心地给这位长者抄方,我心想这位必定是一位中医界的耆宿。只见李可老一头银发,淡淡的眼镜后透着矍铄的目光,脸型削瘦,岁月的褶皱写着几分异相,几分飘逸、几分仙风道骨。李可老左手夹着的香烟,从未间断,右手时常挠挠后脑,询问不多,就操笔为我写方:制附片45克白芍30克茯苓45克白术30克川牛膝30克乳香5克金钱草125克滑石30克鸡内金30克肉桂10克生姜45克。因药量极大,抓药时,捡药的人劝我不要吃。而我久病已经麻木,没有想什么叫量大,什么叫中毒,当日上午就吃了一付。午睡起来便有了不同的感觉,常年不出汗的身体,开始发热、微微出汗,手脚开始有劲。结果结石很快打掉了,十年久病,旬日得解,连多年拉肚子便溏的情况也有了好转!我见识了李可老精湛的医术,这也是我第一次体验到中医治病的神奇! 我保留了李老的这个方子!后来学医了知道这是《伤寒论》中的真武汤加味,也才知道中医界畏乌附有如蛇蝎。后来,我还用这个方子加减,治疗了很多脾肾阳虚患有结石病的人。如几年前,有一位70多岁搞西医的老者,他不甚信中医,说中药花花草草,没有多大用处,他患肾结石已经多年,也吃了不少西药,

中医学院十二经脉重点穴位取穴及循行图

1.中府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2.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 3.孔最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 4.列缺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 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的凹陷中 5.太渊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股腱尺侧凹陷中(原穴) 6.少商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井穴) 2. 手阳明大肠经 1.商阳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2.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原穴) 3.阳溪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手拇指向上跷起时, 当拇短伸股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经穴) 4.手三里在前臂,肘zhǒu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5.曲池在肘区,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合穴) 6.臂臑在臂部,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处。(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阳维脉之交穴) 7.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的凹陷即是本穴 8.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大肠经,胃经之交会穴) 3. 足阳明胃经 1.承泣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2.四白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处 3.地仓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口角旁开0.4寸 4.颊车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咀嚼jǔjué时,咬肌隆起处 5.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 6.头维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7.天枢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大肠之募穴) 8.归来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9.伏免在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10.梁丘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11.犊鼻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12.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dú鼻下3寸,胫骨前嵴jí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3.上巨虚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4.下巨虚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5.丰隆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1寸 16.解溪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17.内庭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pǔ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荥xíng穴) 18.厉兑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井穴) 4. 足太阴脾经 1.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井穴) 2.太白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原穴) 3.公孙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络穴,八脉交会穴) 4.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脾经、肾经、肝经之交会穴) 5.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6.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kē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合穴) 7.血海在股前区,髌bìn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8.大横在腹部,脐中旁开4寸(脾经,阴维脉之交会穴)

[整理版]董氏奇穴常用穴位的强横而显奇效

[整理版]董氏奇穴常用穴位的强横而显奇效霸道而显奇效的董氏奇穴常用穴位料来源:董景昌先生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一、手指部 1.还巢穴 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解剖:肝副神经、肾副神 经。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 发肿、安胎、通鼻气。 取穴:当无名指外侧正中央点是穴。手术:五分针,针深一至三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2.心膝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二节中央两侧。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分支神经。主治:膝 盖痛、肩胛痛。 取穴:当中指背第二节两侧之中央点共二穴。手术:针深半分。 3.木火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及肝分支神经。主治:半身不遂(此穴曾用于治疗高棉国总统龙诺元帅之半身不遂,奇效。) 取穴:当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点是穴。手术:横针皮下半分。 注意:第一次限用五分钟,五日后限用三分钟,又五日后限用一分钟。时间及 次数均不可多用。 4.胆穴

部位:在中指第一节两侧中点。 解剖:桡尺神经皮下枝,胆神经。主治:心惊、小儿夜哭。 取穴:当中指第一节两侧之中点,共二穴。手术:以三棱针扎出血。 5.木穴 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内侧。 解剖: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肝神经。主治:肝火旺、脾气躁、鹅掌风。取穴:当掌面食指之内侧,距中央线二分之直线上,上穴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二节横纹 六分六,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6.眼黄穴 部位:在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解剖:尺神经、胆神经。 主治:眼发黄、黄疸病。 取穴:当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是穴。手术:针深半分。 7.妇科穴 部位: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 解剖:桡神经、正中神经、子宫神经。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均可)、子宫瘤、小腹胀、妇人久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之中央线外开三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一穴,共二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二分,一用两针。 8.制污穴 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2009年扶阳论坛汉唐中医+倪海厦

2009年扶阳论坛演讲内容题纲 汉唐中医倪海厦 前言: 经方的运用与阴阳辨症法的关系 何谓阴阳辨症法? 阳是热,阴是冷。 阳是神、是力。阴是形、是体。 神形无病,则阳可畅流无阻。 第一章:如何将阴阳辨症法精准的应用到人体上? 阴实的诊断法则,阳不入阴 第一:可以从疼痛与寒热感的表现来诊断 第二:利用十二时辰脏腑气血的流注来诊断 第三:可利用寸口脉的阴阳部位来做诊断 第四:可利用睡眠情形来协助诊断 第一: 疼痛与寒热感的表现 一: 持续又与日剧增的痛。 二: 上热下寒的症状。 三: 肿瘤部位有局部的热感。 第二: 十二时辰气血流注的诊断 肺----寅膀胱----申 大肠—--卯肾----酉 胃----辰心包----戌 脾----巳三焦----亥 心----午胆----子 小肠----未肝----丑 第三: 寸口脉的阴阳诊断法 寸为阳,尺为阴。 常态女子之左(阳)脉应大於右(阴)脉, 常态男子之右(阳)脉应大於左(阴)脉, 此因女子以血为主,男子以气为主。 以附骨之脉为阴实之真脏脉。 以一息七至以上为阴实之真脏脉。 第四:可利用睡眠情形来协助诊断 阴实的失眠与盗汗。 阴阳决离但坐不得卧的危症。 阳气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是常态。 第二章:阴实如何形成? 病情的演变由阴虚---阳虚---阴实 扶阳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 运动与中药可以扶阳,因为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阳发肌理,浊阴走五脏 虚胜於实的观念,不足与太过,都会造成阴虚。 第三章:如何去区分经方中阴阳药物? 第一:以气味区分,气为阳,味为阴 酸苦涌泻为阴,辛甘发散为阳,淡味渗泄为阳,咸味涌泄为阴,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1.阴阳的基本含义 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 (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 (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 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 阴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一体观 2.阴阳对立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4.阴阳交感互藏

5.阴阳消长 6.阴阳转化 7.阴阳的自和平衡 1.阴阳一体观 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 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 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3.互根互用 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 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扶阳论坛》治肝癌案例两则 作者:倪海厦.

《扶阳论坛》治肝癌案例两则作者:倪海厦 肝癌案一、12-02-2008初诊,Joe Ling,2cm肿瘤在肝脏里。处方:生附子3钱、黄连2钱、黄芩3钱、柴胡3钱、川芎3钱、茜草3钱、炙鳖甲3钱、半夏3钱、南星3钱、白芍5钱、伸筋草4钱、泽泻5钱、决明子3钱、枸杞5钱、生硫磺3钱、干姜2钱、栀子3钱、茵陈3钱、白术3钱、茯苓5钱。(正耀注:生附子3钱、白芍5钱、白术3钱、茯苓5钱、干姜2钱---真武汤温阳利水祛寒;柴胡3钱、茜草3钱、炙鳖甲3钱-------------------------------------------------清肝活血软坚;茵陈3钱、栀子3钱、黄芩3钱、黄连2钱;泽泻5钱-----------------------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半夏3钱、南星3钱-------------------------------------------------------------------燥湿化痰止呕;川芎3钱、伸筋草4钱----------------------------------------------------------------活血化瘀;决明子3钱、枸杞5钱----------------------------------------------------------------清肝明目;生硫磺3钱-------------------------------------------------------------------------------壮命门火兼去里寒。)平时煮四神汤当点心吃。至今一直进步中,07-20-2009来函说最近一次肝脏扫描得知,肿瘤没有扩散而且有缩小。肝癌案二、余志先生,男性,31岁,传真看诊。初诊日期 1/15/2009。2008/8/20做肝切除手术(左肝部八分之一);2008/12/31 做右肝化学栓塞手术。症状:睡眠差,每日半夜一点准时醒,醒后肝区及腹部疼痛,彻夜不眠。大便一日3次不成形;小便一日7、8次,淡黄味重。胃口差,食不下,味觉差,受风时肚子绞痛。手温足冷,夜间身热,怕风怕冷;口不渴,极喜热饮。体力极差,整日疲劳。舌脉未见(传真治疗,病人在中国)。处方:方用四逆汤和小建中汤加减。生附子3钱、干姜3钱、炙甘草3钱、柴胡3钱、茜草3钱、炙鳖甲3钱、桂枝3钱、白芍6钱、生姜2片、红枣10枚、三七3钱、续断3钱、当归3钱、川芎5钱、生硫磺3钱。生附子三钱、干姜三钱、炙甘草三钱----------------四逆汤去里寒攻阴实;柴胡三钱、茜草三钱、炙鳖甲三钱-------------------清肝活血软坚;桂枝三钱、白芍六钱、生姜二片、红枣十枚------小建中汤去腹部寒痛兼实脾;三七三钱、续断三钱---------------------------------------活血化瘀;当归三钱、川芎五钱---------------------------------------活血补血;生硫磺三钱----------------------------------------------------壮命门火兼去里寒。服食加一匙麦芽糖冲服,服药至07/31为止。(正耀注:倪师一钱等于4克(3.75克),二钱等于8克(7.5克),三钱12克(11.25克), 4钱等于15克(15克),5钱等于18克(18.75克),六钱等于24克(22.5克)。

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

——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 编者的话:读李可先生的讲话稿有几次了,每次都激动不已!今天特地把阿图整理的李老的讲话录音稿按我的思路编缉一下,以供大家看看,也方便大家学习之。-----荣新奇 一、“十大医学难题”的概念与出路 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 医学难题,他们经过100年的奋斗,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十大医学难题大致有这么几个大类:1、心脏器质性病变,2、癌症,3、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4、肺结核,5、糖尿病系列病症,6、免疫缺陷病,7、血液病,8、慢性肾衰,9、运动神经元疾病,10、艾滋病。

面对这十大医学难题,有些西医对我说“你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你们也没有什么高招。”当然这都是一些属朋友的。我就对他们说:“同志你们错了,因为你们不懂中医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说的十大医学难题,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孙思邈的时代,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距今2000年左右。”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的传承发生了断层。宝贵的医学遗产没有能够继承下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最早选择了中西会通,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这些情况大家可以说是有目共睹。这就不必细说了。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是现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中医的生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而绝对不是中西医结合)。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

慎对扶阳派重用附子。

这里牵涉到对附子的药性的理解。附子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下品,属于不可长期服用之品。附子走而不守,并不能补益元气,它所起的作用是激发人体储存的元气或者说元阳,有人认为,这种激发作用和激素的作用相类似,都是将人赖以生存的能量提前支取,所以是不可持久的,有危险的。 阳和阴并非完全对立,非此即彼,除阴虚阳虚之外还有阴阳两虚,最为棘手。补阴则阳不足,壮阳则阴不足,而阴不足会导致血不足,壮阳会耗阴动气,导致气血双衰,又反过来引起阳虚,就象燃烧灯心,不加油光加火,最终要烧光光的。故畏寒之症不可一概以阳虚而论。伤寒论中有四逆散,也是治疗手脚怕冷的,其中并无壮阳之药物。即使阳虚,也分很多档次,重症才用附子。还有阳和汤,就用麻黄肉桂,不用附子,临床效果还是不错的。桂枝汤其实也是补阳的。我觉得火神派有点走火入魔的味道,动不动就是几十克附子,非常人可以承受,一病一方,因人而异为好 本品具有镇痛作用,临床上用于缓解癌痛,尤其适用于消化系统癌痛;外用时能麻痹周围神经末梢,产生局部麻醉和镇痛作用;有消炎作用,本品毒性极大,能兴奋麻痹感觉神经和中枢神经,兴奋麻痹胆碱能神经和呼吸中枢,兴奋心脏迷走神经,直接毒害心肌细胞。还有发汗作用 伤寒重温阳,也多用白虎清气,承气急下救阴 温病重护阴,也要生脉饮,参附汤,四逆汤回阳救逆

自东汉伤寒论后,一些医生学艺不精一味重温阳。 到宋金元时期始觉不能太过温燥,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滋阴降火,后来者不精通学习,一味苦寒,又太过了。 到明之后,张景岳等又纠正那些盲目尊崇刘河间,朱丹溪等人的错误,注重温补。 到清中期,又有叶天士,吴鞠通纠正那些盲目温补者,重竖温病派旗帜。 名家们都没错,错的是那些一味推崇某个单一学派,却不能全面,系统学习,学得一鳞半爪就认为练就屠龙技。 最近看叶案,虽以自拟方为主,但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栀子豉汤,半夏泻心汤,白虎汤,麻杏石甘汤,旋覆代赭汤,黄芩汤,真武汤,乌梅丸,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麦门冬汤,肾气丸,甘麦大枣汤等都常加减应用。 扶阳,最怕那些——画虎不成反类犬,动辄附子60,120克,把某某名家的个别病案当成金科玉律,能不出问题吗? 附子的用量与煎法 张仲景用附子分生、熟,生者用于回阳救逆如:四逆汤、白通汤,炮者用于温阳扶阳、散寒除湿,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等。考其用量,一般用一枚,甚者二枚,最多为三枚,按一枚20-25计算,大约在80左右,而扶阳派诸家用附子则多为大剂量,甚者超大剂量,郑钦安、吴佩衡、卢铸之、卢崇汉、范中林、李可等常用量都在30

扶阳学派简介

扶阳学派简介 中国医学之重阳、扶阳思想源自《周易》及《黄帝内经》,并于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得到充分体现。仲景以降,此一思想虽延绵不绝,然或损或益,或偏于理上一得之解,或限于临证一方之用,终未能成体系之学。及至晚清,邛州郑寿全出,始将此一思想之来龙去脉,临床运用之层层次第,揭露无遗。若于学派言,至此乃得构成。郑氏之学,卢氏等继之,是方有今之扶阳学派云尔。 郑寿全,字钦安,蜀南临邛人。生于1804年(清嘉庆九年),卒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享年97岁。嘉庆末年秀才。师从清代著名通家刘沅(止唐),修习《黄帝内经》、《周易》及仲景《伤寒》之学。于斯沉潜二十余年,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始明坎中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根。治病立法,重在扶阳;处方遣药,善使姜附,遂有“火神”之誉。 同治八年著《医理真传》,同治十三年著《医法圆通》,光绪二十年著《伤寒恒论》。晚岁设席课徒,禹臣铸之为其衣钵弟子。 卢禹臣,字铸之,晚号金寿老人,四川德阳人。生于1876年(清光绪二年),卒于1963年,享年87岁。清光绪十五年秀才。出生世家,历代业医。少时随姑父颜龙臣习文学医。1890年(光绪十六年)拜于邛州郑寿全门下,随师侍师十一载,直至郑师去世,乃郑师之关门弟子。十一年间,朝夕受教,协助郑师完成《伤寒恒论》,尤于郑师最后七年之学术思想继览无余,乃钦安思想之最重要继承人。 师逝后,尊其所嘱,外出游学,历时三载,足迹遍及二十一省区。其间,或视民风,或观物宜,或察医家之所秉用,兼以师授心法与人疗疾,每每随手奏效。三载归来,遂于师门授受,了然无碍矣。乃于成都政府街开办“养正医馆”。1908年,为绍隆所学,以承师志,特建“扶阳讲坛”,亲自主讲《周易》、《内经》、《伤寒》及郑氏三书。此坛一设,远近闻风,所化者众。 临证讲学之外,悉心课子(卢永定)教孙(卢崇汉),郑氏之脉,卢氏所学,乃得有传焉。铸之秉承师学,参以己慧,扶阳之路,更为精粹,亦有“火神”之称。 卢永定,字云龙,禹臣长子,亦号“火神”。生于1901年,卒于1986年,享年85岁。幼承庭训,刻苦努力,初习外科及太乙神针,16岁即能行针疗疾,后渐习内科,20岁即独立应诊。学术上一承父教,善用辛温扶阳,60余年医道,屡起沉疴大疾,活人无数。临证尤精脉法,断人生死,毫厘不爽,诊时勤于笔录,计医案无数,现尚存者即有30万人次,于钦安卢氏医学之累积整理,其功甚伟。 1950年代末,即于“扶阳讲坛”担任助讲,铸之逝后,乃独立任教,直至1980年代方止。永定一生,心系病众,其于耄耋之际,有“八十舒怀”,于此可观其志也:医之为道,广博精深,历数千年,渊源奥秘,岂乎穷哉!然其旨万理归一,在乎济世活人,强壮民族。虚怀若谷者成,固步自矜者毁。愿诸君光扬医德,恢宏医道,不齿名利,戮力奋进,各展鹏翼,其能恪守,吾愿足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