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知识点

社会学知识点
社会学知识点

社么是社会?

1.生活在特定边界,分享着共同文化和行为规范的一群人

2.制度,政府,教育以及家庭的特定类型,它们间相对稳定的关系

3.由人、群体、制度间的关系形成的秩序模式构成了社会的稳定结构

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不是一个静止的学科,在社会科学中处于一种核心的位置,今天的社会学不能被局限于理解一个单独的社会,还需要调査多个社会的某一范围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互相发展的不同方式。

2.对人类生活、社会群体等人类世界的科学研究

3.对世界进行思考的一种方式

4.是社会的科学

社会学是为了什么?

1.采取更宽广的视角、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我们为何如此行事

2.学习社会学能够迈出通往有意义和令人满意的职业途经的第一步

3.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是一种社会启蒙。

4.研究社会对我们的塑造以及我们对自己和对社会的塑造间的联系

5.赋予我们对文化差异的意识

6.为评估政策的介入提供帮助

社会学奠基人:

奥古斯特.孔德

类似于自然科学,实证主义方法建立于直接观察的原则上。实证主义称只关注直接通过经验了解的可观察的实体。

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获得社会世界的真知,从而预测社会世界

社会物理学目标是在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获得的基础上生产有关社会的知识

埃米尔.涂尔干功能主义

社会学科性质的界定

社会事实,社会本身是一种事实,不能被化约为个体的行动或者一种简单的个人意识的集合。简单社会中的机械团结被现代工业社会中的有机团结取代,为社会平衡提供动力

社会失范旧的价值观失去了对人们的掌控新的却未建立起来,导致人对生活的盲目、恐惧、绝望感

卡尔.马克思

唯物史观

资本主义的发展,两个要素(资本、雇佣劳动力)

农民进入城市形成工人阶级

阶级冲突为历史发展的动力

工人革命会带来一个更为人道、平等的社会

马克斯.韦伯

社会学家应当研究社会行动,理解个体行动背后的意义

社会视角的一个重要元素:理想型

现代社会的兴起伴随着社会行动的重要转变

科学技术为理性化,以科技为基础来组织社会生活

社会学想象力:

今天,很多人通过“外卖”解决吃饭问题。结合个人观察和体验,发挥你的“社会学想象力”,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针对“外卖”盛行的状况,你有哪些话题可说?

其它:双11购物节,扫地机器人,

社会学实证主义

涂尔干社会事实

约束和引导人类行为的所有制度和行动规范,独立于个体并形塑行为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机械团结有机团结

低水平劳动分工的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机械团结。从事类似的职业,被共同的经验与信仰结合在一起。

现代工业化与从城市发展造成劳动分工的不断扩大破坏了机械形式,形成了新的团结-----有机团结(随着劳动分工的扩展,人们变得越来越依赖于他人)

涂尔干一生中充分经历了促使社会转型的变化,因此他对将社会凝聚在起的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特别感兴趣。当个体被整合到社会群体中以及被一系列共享的价值和习俗所控制的时候,团结就会维持。在《社会分工论)( The Division of Labonr in Society)一书中,涂尔干( Durkheim1984[1893)认为,工业时代的出现也会带来一种新类型的团结。

韦伯理想型(idea type)理性化(rationalization)

能够提醒我们注意一些社会现象并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现象的模型,但理想型是真实现象的“纯粹的“或“一个方面”的形式。

科学、现代技术、科技层的出现被描述为理性化,根据效率的原则,并以科技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生活

功能主义

1.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稳定

2.各个成员分享着共同价值形成道德共识,维护秩序的稳定

莫顿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特定类型的社会活动中参与者所知晓并意欲的功能

隐:参与者未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反功能:

对事物的既定秩序构成挑战的社会生活的特征

冲突理论:

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社会由追求不同利益的群体组成。冲突理论家考察支配群体与弱势群体间的紧张关系,希望理解控制的关系是如何建立和维持的。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于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语言是自我意思存在的表现。注意人际互动间的细节和分析细节理解他人的言行

社会学家关注日常生活情境中面对面的互动,强调互动在创造社会以及制度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吗?为什么?

1.从科学定义来说,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因为社会学研究涉及经验调查的系统方法,数据和理论分析是基于人类社会中证据和逻辑论证的

2.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科学性”并不完全相同,人具有自我意识,能够对他们所做的事情赋予意义目的,除非把握了人行为上的想法,否则不能确切的描述社会生活。

社会学问题的研究过程

P37图

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有什么不同?

因果:一个事情或情境导致另一事件或情境的联结

相关:两组事件或变量间存在一个规律性的关系

因果不能从相关中直接推导出来,两类变量紧密相关并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如何确定存在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1.控制手段,看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把某些变量恒定

2.由同一领域已有研究成果指导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测量社会现象,使用数学模型分析解释

定性:利用资料理解社会背景下的个人行为

社会学家使用的研究方法范围很广,列出你能想到的尽可能多的方法,并记下哪些是定量的哪些是定性的。除此之外,补充说明选择每一种方法的原因并注明他们的局限性

民族志定性文献研究

问卷调查定量实验研究

见p45表

民族志研究方法的概念,局限性

是田野工作的类型,对人的直接研究,使用参与观察或访谈法作为其主要方法。

只能用来研究相对小的群体或社区,结果仅能应用于群体或社区研究,在一个田野工作的基础上难以进行概括化,短时间内难以融入,群体内组员会拒绝坦率的谈论自己

问卷调查方法的优缺点

1.更容易量化和分析,可以研究大量人员,大量个体数据的收集成为可能

2.进行精确的比较

1.资料流于肤浅,高度标准化重要差异被忽略

2.真实性,自称相信而不是实际相信

三角校正法

一项研究中使用多种研究方法,不同方法间相互补充检验

诺曼邓金,四种三角矫正法、

数据:不同时刻和在同一研究中使用不同抽样方法的情况。

研究者:一个团队进行田野工作

理论:解释数据时多种理论思路

方法论:采取多种研究方法

主要社会学学派即代表理论家

启蒙哲学家:牛顿

实证主义:孔德

斯宾塞

冲突主义:马克思

法兰克福学派:尤尔根哈贝马斯

结构功能主义:涂尔干、帕森斯默頓

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是指侧重对社会系统的制度性结构进行功能分析的社会学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学者帕森斯的主要观点

人们对社会规则的遵从不

只是出于对惩罚消极的害怕,相反人们以一种积极的

方式去遵从,甚至教导其他人社会道德的规则,。帕森斯认为,这种对社会秩序积

极的认可表明,社会规则不仅仅是一种作用在个体身

上的外力,而且已经通过持

续的社会化过程得到内化。社会不只在“外部”存在,而且也在个体“内部存在。根据社会系统需求设计了

一个模型称作AGIL框架,

社会学理论面临的两个理论困境是什么?如何看待有关这

两个理论困境的争议?

1.我们应该赋予社会结构和人类行动以怎样的权重

涂尔干认为社会优先于个人,但他把结构与行动的差异被夸大了,社会结构先于个体存在限制个体行为,但社会事实并不能完全决定我们的行动,也有社会学家尝试将结构与行动纳入同一理论视角。但这些视角往往都靠近结构与行动中的一边或另一边。这两种讨论思路表达了一种摆脱这一长期存在的困境的强烈愿望

2.共识与冲突

同结构与行动的情况一样,这种理论上的争论不可能彻底终结。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共识与冲突观点之间的差异,并不像它们看起来那样大。这两种观点绝不是完全无法共处

的。所有社会都可能包含对一些价值的基本认同,当然,也都确实牵涉到冲突。作为社会学分析的一个一般性规则,我们总是需要考察社会制度中共识和冲突之间的联系。不同群体所持有的价值观以及他们成员所追求的目标,经常表现为一种共同利益和对立利益的混合物。

前现代人类社会的类型都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征?

现代性工业社会的特征是什么?

1.大部分被雇佣的人口都在工厂、办公室、商店和公共事业机构工作,而非从事农业生产城镇拥有更多就业机会,规模更大,社会生活更加人性化与匿名化

2.政体更为发达集中,交通通信快捷,使国家更为紧密结合,产生了第一批彼此之间明确划定边界的政治共同体——民族国家

3.社会发动战争的方式发生改变,创造出的武器以及军事组织模式远比之前的文明发达

更具暴力和征服的特征

从前现代人类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1.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出现(生产体制、生产水平、技术、信息交流技术、

科学技术);

2.社会文化的变迁(宗教信仰,交流体系,领导行为、交流体系及其发展);

3.政府组织(国家间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的较量、政府决策推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列举你所认为的全球化的主要影响。这些影响对发展中国家

来说主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1.(全球范围内事物、人和信息的不断增长的多方面的流动(变移性、流动性)

2.个人、公司、群体以及国家变得愈来愈互相依赖

3.全球生产,劳动力的国际分工,资本全球化)

1.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兴起,促进了时间和空间的压缩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信息的

流动

“国际共同体”意识的产生

削弱了对本土国家的认同感

2.经济全球化,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摆脱了地理的物质限制,新经济,电子经济,知识经济

出现。

跨国公司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核心

制造工业的全球化,产生了全球生产不平等

3.政治全球化国际组织的出现,民族国家被聚集到一起

全球化的未来走向

极端全球化论者:国家政府的权力正在被新的地区和国际结构所挑战,随着国家政府重要

性和影响力的下降,全球意识发展了起来。

怀疑论者:现在的世界经济并未充分整合成一个真正全球化的经济体,实际上世界经济在

其地理范围上更不具全球性,并且越来越集中于密集的小范围活动。

转型论者:当前全球化正在打破内部与外部,国际和国内之间业已建立的界限,民族国家

在回应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形式中得以重构。我们不再生活在一个以国家领土为中心的世界上,政府被迫采取更活跃更外向型的立场来实施治理。

使用教材第4、5、14、16章的材料,写一篇1000字的论文来阐述“长期的人类历史并不是全球化的。全球化的理论只是在更为近期的社会变迁背景下才有意义。”

社会分层

社会学家使用社会分层的概念来描述在社会中个人和群体之间存在的不平等。我们

住往认为分层是针对资产或财富而言的,但它还可能因其他属性而形成,如性别、年龄、

宗教信仰或军衔。

个人和群体根据各自在分层图式中的位置,获得报酬的机会也是不同的(不平等)。

因此,最简单的分层定义就是不同人群之间结构化的不平等。

社会分层的三个基本特征

1.地位等级应用于人群的社会范畴,这些人存在某些共性,但不一定发生互动,也不一定

彼此认同

2.人们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机遇严重依赖于其社会地位如何定级

3.不同社会范畴的等级会慢慢发生改变

人类历史上四种分层体制的概念及其特征

奴隶制:是不平等的一种极端形式,这种制度下某些人可以将另外一些人视作其财产而占有,在法律上奴隶被剥夺了所有的权利

奴隶体质往往是不稳定的,在经济上并不特别有效,是一种严重侵犯人权的现象

种姓制:种姓制这种社会体制中,个体的社会地位是毕生注定的。因此,在种姓社会里,所有的

人終其一生都维持在他出生时的社会层级上。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都是基于个体的性、比如

公认的种族或族商(常常基于肤色之类的身体特征)、父母所信的宗教或父母所的神性这些都

是出生时自然形成的,因此被认为是不可改变的。在某种意义上,种姓公可以被視为一种阶级

社会的特殊类型,其中的阶级地位从出生时就被预先指定。

族内通婚,禁止族外通婚,种族隔离。

等级制:等级制是欧洲封建制度的一部分,但也存在于许多其他的传统文明之中。封建等级

制度由不同的社会阶层构成。每个阶层彼此间有不同的义务和权利,其中有些差异是由法律

规定产生的。

阶级制:由共享经济资源的人们所组成的一种大型群体,这些经济资源强烈影响了他们所能

选择的生活方式的类型。

阶级制是流动的,阶级制在一定从程度上是后致的,阶级是以经济为基础的,阶级制是大规

模的并且是非个人性的

简单介绍卡尔.马克思的阶级冲突理论,包括他对阶级的定义。对于这一理论有哪些批评?

马克思认为,一个社会阶级就是对生产资料有相同关系的一群人,他们依靠生产土

黄料谋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社会中都存在一个核心的阶级体系。在现代工

业兴起之前,生产资料主要包括用来耕作或放牧的土地和工具。因此,在前工业社

会,主要存在两大阶级,拥有土地的阶级(贵族、钟士或奴隶主)和积极从事土地生产

的阶级(农奴、奴隶和自耕农)。在现代エ业社会,エ厂、办公室、机械以及购买这些

东西所需要的财富或资本变得更为重要。两大主要阶级分别为,拥有这些新生产资

料的人,也就是产业家或资本家,以及靠向前者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人,即エ人阶级,或

者,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无产阶级。根据马克思的看法,阶级之间的关系是剩創关系。在封

建社会中,剩削常常表现为农民的产出会直接转移到贵族手上。农奴被迫将自己固定比例的

产出交给贵族或者每个月为主人家耕作一定的时间。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源泉已

不那么明显。根据马克思的推理,在劳动中,工人所生产出来的价值超过了雇主在雇佣他

们时所需支付的费用。

马克思所认为的资本主义社会特征是分为“两个主要营地”,即雇主和工人,过于简单了。

马克思预测的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共产主义革命在进步社会中并没有实现。这使人们质疑他对

资本主义制度活力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在分享共同经历时会产生一种阶级意识,但现在的人们很少根据他们的社会阶级地位进行区分。

是什么原因导致奴隶制和种姓制逐渐从人类社会中消失?

1.奴隶常常反抗自己的从属地位,导致不稳定性。部分原因在于其所激发的斗争,也有原

因在于其在经济上并不特别有效率

2.种姓制造成了激烈的冲突,充满暴力的反种族隔离斗争最终取得胜利。工业化的生产需

要人员自由流动,做自己适合或者有能力做的工作,需要随着经济变化不断变动工作,种姓制有阻碍必要的自由

阶级与以前的分层形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四个方面?为

什么阶级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概念?

1.阶级制是流动的,

2.阶级制在一定从程度上是后致的,

3.阶级是以经济为基础的,

4.阶级制是大规模的并且是非个人性的

与其他类型分层不同,阶级之间的界限不明确,阶级具有流动性。工业社会正在经历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

为什么要测定阶级?介绍两种社会学家常用的进行阶级划

分的阶级图式。这些图式可以用于什么问题的研究?

1.阶级的概念远非清晰,对阶级一词有许多理解和运用的方式。

2.将一个抽象概念转化成一个可测定的变量,意味着它已定义明确和具体,能够通过实证

研究加以验证。

3.大多阶级图式的共同特点是基于职业结构,阶级划分与就业类型相关的物质不平等和社

会不平等相对应

戈德索普阶级图式:根据两个主要因素(市场处境和工作处境),他的比较研究包括一个社会流动项目CASMIN。他在他的图式中强调雇佣关系和不同类型的劳动雇佣合同。但不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某些社会群体的定位,如学生和失业者,他们超出了社会阶级的界限。他也因淡化了本主义社会中巨大的富差的意义而受批评。

职业经常在研究中被用作社会阶级的一个指标。职业阶级图式有利于确认什么?又略去或者淡化了什么?

它有助于突出以阶级为基础的不平等,比如与健康和教育相关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同样反在选举模式、政治观点和普遍的社会态度等方面。

对于经济不活跃的人群来说,职业阶级图式不太适用,如失业人士、学生、养老金领取

相儿童。

也无法反映财产所有权和财富的重要性

减弱了社会分层中产权关系的相对权重

在社会流动中,人们区分了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二者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在流动研究中没有充分考虑女性的地

位?

研究社会流动有两种途径。首先,我们可以考察个体自身的职业生涯,看一看他们整个工作期间在社会层级上向下或向上移动的程度。这通常被称为代内流动。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分析子女在多大程度上进入与其父母或祖父母同一类型的职业。代与代之间的流动被称为代际流动。

但是,流动的层级仍然对女性不利。因为女性大都从事常规的非体力劳动,所以她们流动的机会受到阻碍。

养育孩子确实仍然对女性的事业机会产生重要影响,女性必须要在工作发展和抚育孩子之间做出抉择。

如何看待对贫困定义的研究以及对贫困测量的方法和目的

1.绝对贫苦的标准无法定义,贫穷从文化上来定义,不应该根据一些普遍的标准来衡量,

人类的需要在不同社会之间是不同的

2.有其自身的复杂性

方法及目的

20世纪60年代中期,研究者们沿把那些收入等于或低于生活的补助金标准的人定义为生活“在贫困中”补助金是用现金支付的基于家计调查的津贴。

.20世纪80年代,贫困被定义为收入等于或低于中位收入的百分之60,英国用这种方法作为处理贫困和社会排斥的努力的一部分。

如何解释贫困

社会学家在两种贫困类型间做出区分:绝对贫(也叫“极端”贫困)与相对贫图。绝对贫困的概念建立在生存观念的基础上,也就是为了维持身体健康存在而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一个人缺少这些人类生存的基本必需品,例如充分的食物、住房以及衣服,就被认为是生活在绝对贫困之中。人们认为,对于相同年龄和体格的所有人来说,不管他们生活在什么地方,人类生存的标准基本上一样。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如果他或者她处于这个普遍标准之下的话,就可以说是生活在绝对贫困之中。

社会应该如何应对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社会排斥的定义及社会排斥的维度

社会排斥指的是有可能阻碍个体全面参与广泛社会的那些方式。社会排斥关注的是一系列妨碍个体或群体获得对大多数人开放的机会的广泛因素。

四个维度:贫困、劳动力市场排斥、服务排斥、社会关系排斥,

社会排斥的实例以及导致哪些社会问题

住房与居住区

社会排斥的本质可以在住房方面清楚地表现出来。当工业化的社会里的许多人生在舒适而又宽散的住房里的时候,另外一些人则居住在过分拥挤、供暖不足或结构不牢的房子里。在进入住房市场的时候,个人可以根据他们已有的和预期的资源获得住房因而,没有孩子的一对双收入夫妇将更有机会获得一笔抵押借款购买上等区域

的住房。在人们倾向于买房而不是租房的国家里,近几十年来房屋价格的上涨要比通胀率高得多,这就确保了业主意识到可以从财产中获得丰厚利润。与之相反,一家人里如果成年人失业,或者从事低薪工作,就可能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去租房子,或者住政

府廉租房。

农村地区

在小村庄和人烟稀硫的地区,获取商品、服务和设施的果道就不如居民密集的固定地区那么广泛。在大多数工业社会,医生、学校、政府服务等基本的服务可以就近得到,这被认为是过一种积极、丰富且健康的生活的必需。但是,在农村,居民就近获

得这些服务的机会经常很有限,更多的是依赖当地社区可能提供的设施,是否有机会获得交通服务是影响农村排斥的最大因素之一。如果一个家庭拥有或能够获得一辆

小汽车的话,它就较容易保持与社会的融合。例如,家庭成员可以考虑在其他城镇工作,可以安排去有许多商店可供选择的地区进行定期的购物之旅,并且更容易探访住在

其他地区的朋友或亲属,而且年轻人可以更方便地在聚会后回到家里。然而,如果没有自己的交通工具,就只好依赖公共交通,而在农村地区,公共交通服务的范围是比较有

限的。例如,在一些村庄,一天的公交车服务可能只有几次,周末和假目时会更少,并且

一到晚上就没有公交车了。

无家可归

无家可归是一种极端的排斥形式。没有固定住所的人可能无法从事许多他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日常活动,比如上班、拥有一个银行账户、招呼朋友,甚至是通过邮政收信。绝大多数无家可归者居住在某种临时住所里,然而还有好多人只能露宿衡头。

一些无家可归者是有意选择在街上游荡,露宿街头,无家产之系,无钱物之累。但是大

多数人完全没有这种愿望,是个人自身无法控制的因素把他们通到走投无路,无家可

归。

在一些底层的社区。人们难以克服排斥,难以采取措施更加充分的参与社会。

这里的社会网络薄弱导致信息流通的缺失,犯罪率提升

露宿街头的人有四分之一的人都患有精神疾病,容易与家人好友关系破裂,成为犯罪的受害者

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的关于福利国家演进的观点及对其观

点的批评

18世纪是获得公民权利的时代,主要包括一些重要的人身自利,比如言论自由、思想自由与宗教信仰自由、拥有私人财产的权利以及得到公平的法律处置的权利。在此基础之上,19世纪是获得政治权利的时代,即选举权、担公职以及参与政治过程的权利。第三种权利即社

会权利,是在20世纪才获得的。画过教育、医疗保健、住房、养老全以及其他服务实现的公民获得经济保障与社会保障的权利,这些在福利国家中开始得到尊重。

不管在社会上的位置如何,每个人都有资格过上一种积极而又完整的生活。

批评:

1 单一用于英国,不适用于其他国家,只倾向于假设权利类型的进步发展,并没有解释他们之间的关系

2 在全球化的当今过时,当今社会学家更关注各国以及世界社会的联系与影响,福利国家在70年代福利水平有所削减,与他提出的趋势不相吻合

哥斯塔.埃斯平.安德森:福利体制的三分类行

1.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体制(高度去商品化,福利服务由国家实行补助,所有公民均可获

得)

2.保守——合作主义的福利体制(不具有普遍性。一个公民获得补助的数额取决于他在社

会中的地位,维护社会稳定,家庭牢固国家忠诚)

3.自由主义的福利体制(高度商品化,通过市场售卖)

英国福利制度的发展过程及福利国家的未来

1.20世纪创立1601年《济贫法》修道院赈济

2.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维持社会秩序减少新的不平等《济贫法修正案》1834

3.19世纪后期,国家扮演更核心的角色,开始对教育和公共卫生的全国性管理进行立法,

成为20世纪将会出现的一系列更为广泛的法案的前导

4.一战自由党政府统治下,福利国家进一步扩展,创设了诸多政策,包括养老保险,健康,

失业保险

5.二战后福利国家制度改革扩展,福利焦点扩大到所有的社会成员

6.战后,工党政府颁布几个主要法案阐述新的普遍福利国家的核心

7.福利国家制度导致开支加大,撒切尔和里根试图消减福利国家

具有不确定性

全球不平等都有哪些表现?

1.经济不平等: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贫富差距拉大

造成世界贫困、饥饿与健康等问题

2.社会不平等:阶级、地位和权利不平等问题

3.

经济不平等的表现、测量及发展趋势

国与国之间在财富、收入以及工作条件等方面存在的系统性差异,国家内部存在差异:最富裕的国家穷人数量不断增加,富裕的国家也产生许多世界的巨富。

测量:比较它们的经济产出。一个重要的经济产出的测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另一项代替指标是国内总收入(GNI)

生活机会不平等的表现

1.健康(低收入国家普遍存在卫生设施不足的问题。饮用水受到污染,感染传染性疾病的

风险高,遭受营养不良、饥饿以及饥荒,孕妇和婴儿死亡率较高)

2.饥饿、营养不良与饥荒(全球大约有八亿人口营养不良,而发达国家因为肥胖率上升而

备受关注。受饥饿和饥荒影响的国家都因为贫穷以至于无法偿付新科技的费用,而这些科技原本可以增加这些国家的粮食产量,也负担不起从世界各地进口充实粮食的费用,发达国家有粮食盈余他们也负担不起)

3.教育、读写能力与童工(高收入国家中儿童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成年人具备读写能力的

可能性要远远高于低收入国家孩子们,发达国家对其国内教育产品的投入要高得多,农村和贫困地区男女受教育比例不平等,儿童被迫去工作拿到很少的报酬)

解释二战后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发展适合于拉丁美洲和非洲等落后国家吗?为什么?

1.经济增长以过去数代劳工的牺牲为代价,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包括压制劳工与公民权

利,恶劣的工厂条件,对越来越多女性劳动者的剥削,对来自贫困邻国的移民劳工的剥削,以及环境恶劣的日益蔓延。

2.过去的殖民体系导致一些公共设施、政府机关的完善和发达国家的扶持,有助于铺平经

济增长的道路。

3.受益于世界经济的一段长期增长,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欧美经济周期性衰退,不少

产品为了寻求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转往东亚国家发展

4.冷战时期为了建立对苏中的防线,为东亚一些国家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促

进当地工业发展

5.东亚地区节俭、简朴、勤勉的信念和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个人生活的简朴和

财富的再升职。

6.政府所奉行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强势政策,扮演积极的角色保持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通过

减税以及其他经济政策鼓励经济发展并提供免费的公共教育

不适合

1.拉丁美洲与非洲等一些贫穷国家在与更富裕国家和强大国家打交道时没有这么好的遭

2.其没有和东亚相同的机遇与背景环境,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国家地理位置没有东亚优越

3.政策的不科学性(委内瑞拉),国际外交层面上的错误(多哈贸易谈判推进的失败体现

消除贸易壁垒的苦难性)

4.这种成功是偶然的,涉及冷战的政治权宜之计以及历史上殖民主义的遗产

解释全球不平等成因及评估其能否得到克服的四种理论及

其评价

1.市场导向理论

如果个人能够不受任何形式的政府约束限制,自由地做出自己的经济决策,就能获得最佳的经济结果。政府不应当对市场产生干预,应当由市场经济自由发展。

该理论建议采取现代资本主义各项制度以促进经济发展,开放边界进行贸易,但未考虑到穷国与富国间存在的经济纽带。

2.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理论

依附:低收入国家的贫苦源于富裕国家和以富裕国家为基地的跨国公司对它们的剥削。

这种剥削始于殖民主义,是强权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经济体系。低收入国家被看做是误发达的,剥削使得他们无法获得经济增长。

他们还提出,权力的行使正是推行不平等经济关系的核心所在。

他讨论了一些被市场导向理论所忽略的议题,但却无法完全解释低收入国家获得成功以及东亚迅速扩张的经济体系。

世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仅仅是一个由各个独立国家依靠外交与经济关系形成的集合体,而应当将其视作一个整体。世界体系被认为是由以下四个交叠的要素所构成的。

世界理论体系通过分析世界经济,探讨影响发展和不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复杂全球网络。

3.国家中心理论

强调国家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扮演的角色,适当的政府政策并不会妨碍经济发展,反而能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扮演关键角色

它有效地替代了市场导向理论和依附理论,它与其他理论相综合后,就能说明目前正在改变世界经济的剧烈变迁。

4.后发展批判

后发展不是去寻找“发展替代的模式”,而是相反的寻求对传统定义的发展的替代。这种替代产生于当地的本土文化。后发展理论更类似于一种激励思想,其合法化了当地人实践解决方案,他们更了解自己国家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后发展批判的重要性在于提醒我们,“发展”是一个受到质疑的概念。

市场导向理论

种族

种族是社会学中最复杂的概念,一直未有被完全认可、一致的分类。常常是根据肤色深浅判断。

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戈宾诺伯爵提出存在三个种族。

许多生物学家称没有界限分明的种族,只存在一定范围的身体差异,今天一些社会学家认为,种族只不过是个意识形态的建构。

种族也可以被理解成一种社会关系,是社会中权力和不平等模式的再生产的重要因素。

族群性

族群性指的是一种涉及“世系与文化差异”的社会认同的类型,在某些社会环境下,它变得有效或活跃。

族裔群体的成员把自己看作是在文化上与其他群体有所不同的人,反过来,其他群体也是这么看待他们的。可以依据不同特征来区分族群,但是最常用的是语言、历史或祖先家世(真实的

或想象的)、宗教以及服饰风格。

族群差异是习得的,族群性不是固有的

族群性也是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的关键。

少数族群

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差别,少数族群指的是与主导族群相比处于不利地位,并且具有群体团结或归属感。少数指的是社会地位而非数量

定义种族的概念。如果这一概念在科学上已经名声扫地,为什么社会学家继续引用它呢?

1.尽管难以置信,但的确具有影响,例如纳粹和种族主义的出现

2.对许多人来说仍然有意义

少数族群是在一个社会中面临多数族群人口歧视的群体。举一些少数族群的例子,并指出他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歧视?

美国的非洲黑人美国白人和其他肤色人种歧视

同性恋群体恐同者的歧视压迫

偏见

一个群体的成员对另一个群体所持有的观念或态度。人们可能会包容对自己所认同的群体的有力偏见以及对其他群体的负面偏见。对某一特定群体有偏见的人可能无法公正地对待其成员。

歧视

针对其他群体或个体的实际行动。偏见是歧视的基础但两者可以独立存在。

种族主义

是一种普遍流行的偏见,基于有重要社会意义的身体差异的偏见。通常被认为是特定个体或群体所具有的行为或态度。种族主义者相信,因为种族化的差异,某些个体或群体优于或劣于其他个体或种族。

“种族主义”意味着什么?所谓的新种族主义和旧的形式有何不同?

种族主义以一种系统的方式遍及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像警察、健康服务、教育系统这样的制度都促进了有利于某些群体而歧视其他群体的政策。种族主义同样存在于文化与艺术中。不同:旧时直接将身体特征和生物劣等性联系起来以表明种族主义的态度,是充满暴力,极

端的。露骨的观点

新的是以文化论点取代生物论点来实现人口中某些部分的歧视。高等和劣等的等级是根据多数群体的文化价值观来构造的。

种族主义的实现越来越依赖文化基础而不是生物基础

描述三种主要的族群融合模式:同化、熔炉和文化多元主义。哪一种模式最符合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不同情况?你认为为什么一些欧洲政治领导人对多元文化态度消极?

同化:意味着外来移民放弃他们原来的风俗习惯,使它们的行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规范,要求他们整合到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中,包括改变他们的语言、衣着、生活方式和文化观点

熔炉:不是外来移民消解自身的传统以迎合业已存在的

人口中占主导地位的群体,而是所有人混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不断演进的文化类型。不仅仅是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规范从外部被“引进”社会之中,而且随着少数族群适应于他们在其中发现自我的更广大的社会环境,多样性也被创造出来了。

文化多元主义:第三种模式是文化多元主义,在其中各族群文化被赋予了独立存在的充分的资格,同时还可以参与更大社会的经济与政治生活。多元主义的一个晚近和重要的发展是多元文化主义,它涉及鼓励文化群体或族群和睦相处的国家政策。

1.种族差异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与不平等联系到一起

2.文化不是单一的,是多元的,需要找到一些方法协调对于一致和多元的合理诉求,在文

化不一致的情况下取得政治一致

3.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批判引发了对种族隔离可能性的关注

4.影响本民族的就业与生活情况,人口比重,激化矛盾

传媒理论的四种理论思路

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家集中于研究媒体是以何种方式促进社会整合和社会团结的,促进社会稳定的传媒主要有几种功能(信息、关联、联系、娱乐、动员)

冲突理论:

1政治经济学思路,

将传媒视作一门工业,考察主要的通讯手段是如何被私有股份占有的,传媒的所有权集中在一些传媒巨头里。传媒的作用被看作是用于谋取经济利益,控制信息传播,以维持本利益集团的统治地位

2文化工业

批判大众传媒对人口以及文化造成的影响。在大众社会中文化生产已经被标准化,并且如同其他产业一样受着追逐利益的欲望的主宰。文化的扩散尤其那些低水平标准化产品的流通,

渐渐破坏了个人批判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艺术消失了被商业化取代

符号互动论

最具影响的是道德恐慌理论

汤普森提出三种互动类型的区分:面对面互动(利用线索理解别人)

媒介性互动(纸张电子为媒介,打破时空限制,个人间的直线交流)媒介性准互动(单项式的)

这三种互动类型融合于我们的生活,大众传媒改变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平衡。将更多的东西带入公共范围但也导致了更多的争论。

后现代理论

生活的时代使人们被迫直面现代性,不再有不着边际的幻想,“自我意思的现代性”的时代。标志是不确定性、类型与风格的混搭以及文化产品的趣味性。

鲍德里亚的超现实:传媒让我们的生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超现实认为媒体上出现的才是最终认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比现实更真实”

一系列不同的传媒理论发展了起来,其中就包括功能主义、冲突论、符号互动论以及后现代视角。请一一简要描述并对这些视角之家的核心差别做甄别。

功能主义仅仅描述了传媒的作用,并未解释这些为什么存在,也没有受众对传媒产品的接受的说明。功能看起来都是积极的但其他的人极少将传媒看作是有良性功能的力量

冲突主义者很少讲注意力放在受众和传媒信息接收上,更为关注文化的生产。他们区分高雅文化与低俗文化,但这是站在精英主义立场的,和它马克思主义根源是自相矛盾的

符号互动论肯定现代传媒给我们带来多种多样的信息,认为文化工业学派过于消极,但也只将受众当做是被动接受者而非积极主动。

在一定程度上有吸引力,但只是将人视作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并不能参与其中。一个真实的世界依然存在,它超越了后现代理论充斥着各类媒体的超现实

这几种理论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受众的自主地位,试图将媒体理论化,持续低估或忽视受众理解和利用不同媒体产品的多元方式的趋势。

从这几种理论思路的角度解释今天的媒介现象,比如社交网络、网络游戏、网络直播和短视频

教育与学校教育有何不同?

教直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允许和促进技术、知识的获取以及扩大个人视野的社会制度。教育可以发生在许多社会环境中。在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指的是传授特定知识与技能的正式过程,通常通过专门的设置(学校)中一系列预设课程来实现。在大多数国家中,学校教育通常分为不同阶段,比如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开且在大多数社会里,所有适龄儿童接受一定年限的学校教

育是一种义务。

作为社会化的教育:教育的功能

1.教育对于一个人发展他的潜力非常重要

2.教育使儿童获得了对社会中将众多分离的个体团结的共有价值观的理解,包括宗教、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学校使儿童社会规范化,传授儿童学科知识以及尊重权威tu 3.它教给孩子履行专门行业所需的技能(tu)

4.向儿童灌输个人成就的价值(pa)

5.使孩子从家庭的特殊标准转向现代成年人社会所需的通用标准

教育减少社会不平作用?如果以减少社会不平等为目的目的,现代教育存在什么问题?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教育,更像是一个在生产社会不平等的巨型区分器

工人阶级的子女接受了低人一等的观念

男女不平等的分化式教育。科目性别,忽视女科学家

家庭的教育“距离感、不信任感、约束感

阶级与种群教育系统里存在着制度种族主义(文化排斥、倾向假设)

权力:

韦伯关于“权力”的论述

定义:一个人或一些人在一个命令行动中贯彻他们自身意志的机会,即使遭遇参与行动的其他人的抵抗。即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即使会面临其他人的反抗。他还区分了强制性的和带有权威性的权力

威权政治与民主政治:

威权制和威权政府

民众参与权被否定或者被严重剥夺。国家的需求和利益被置于普通公民之上,没有建立反对政府或者将领导者从掌权的位子上罢免的法律机制。

民主制和民主政府

民主通常被视为在所有的政治体制中,最能保证政治平等,保护权利和自由。维护共同的利益,满足公民的需求,促进道德的自我发展,促使兼顾每个人利益的有效决策的制定。但民主具有局限性。不可能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影响他们的所有决策的制定中。

自由民主制在全球范围的扩散,对扩散的解释,

世界上许多社会的民主化

对当代世界民主制面临的问题及批评主要有哪些?

1.许多非民主国家受到民主理想的感染,增加了政治精英举行选举的内部压力,伴随着全

球化,民主革命的消息和导致革命的动员过程会在区域层面上快速传播

2.国际组织对非民主国家施加外部压力,使它们向民主方向发展

3.民主化受益于资本主义扩张

4.一些国家选举前对国家资源的滥用以及反对派候选人的迫害、恐吓、腐败

5.民主没有得到重视,选民淡漠、选出的不信任

6.选举过程中的投票率下降,政党的信任流失

社会运动:

最平常的非正统政治活动是杜会运动一一通过在固有的机构领域外的行动来推动共同利益或实现共同目标的集体活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社会运动,一些是持久的,一些是短暂的。一些社会运动在它们所属社会的法律许可之下进行活动,而其他的社会运动则是作为非法网络或地下群体来活动。然而,抗议运动的特征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打政府法律许可的擦边球来进行活动。

社会运动的理论:

1.集体行动与社会不安(是社会变迁的行动者,不仅仅是产物,更有效的方式分析社会运

动,布鲁默认为所有形式的社会运动都是由人们对现在社会某些方面的不满驱动的,它们试图做出一些改变,尝试建立一种“新的生活秩序”)

2.资源动员(社会运动需要资源,资源越多推动社会变迁越成功。运动是理性的、有目的

而不是混乱无序的)

3.新社会运动(新形式。新论题引入政治体系,与生活质量相关,采取了宽松的组织形式,

采用非暴力象征性的直接行动,“新行动剧目”,新的社会支持者,中产阶级)

集体行动与社会不安

什么是社会运动?给出一些旧的以及最近的例子。社会运动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与政党政治的区别)

1.法律或政策常常因为社会运动的活动而改变

2.反映了人类社会面对的一些变化不定的风险,风险累积会使人们产生对生活“失去控制”,

感到孤独和缺乏保障(无力感)

3.恐怖主义的出现和蔓延

布鲁默,社会运动的生命周期

1.社会发酵人们为一些事情感到焦虑,但相对不集中,没有组织

2.大众兴奋不满的源头得到更为清晰的界定和理解

3.正式组织的建立带来高水平的协调和更有效的运动结构

4.制度化被接受,成了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一部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导论 一、名词解释 (1)涂尔干所说的“社会事实”:(教材p17) 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在人们以外,但是却对人们施以控制。社会事实应在其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涂尔干认为,要用其他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而不是用生理的、心理的特征来解释。(例如,法律可以说仅仅是一些词句,但人们的行为体现出法律是可以感知的、是真实的。根据涂尔干的观点,如果要理解社会法律的含义及其发展,就必须考察社会的宗教。) (2)芝加哥学派:(教材p18)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芝加哥大学居于社会学研究与训练之中心地位持续了多年。这一时期,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者们被统称为“芝加哥学派”。 (3)中层理论:(教材p19) “中层理论”居于狭隘的“专门理论”和广泛的“总体理论”之间,前者关注于社会生活的单一方面,后者则试图无所不包地解释广泛的社会因素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罗伯特·莫顿的“中层理论”比较容易用实验证明。 (4)社会学想象力:(教材p32) (5)自变量/因变量概念:(教材p39) 某些可能性原因或者解释性变量被称为自变量,其结果是因变量。 (或者:因变量是研究者想要解释的变量,自变量是其可能的解释。) (6)虚假相关:(教材p40) 不以因果关系为基础的相关被认为是虚假相关。(即:某些相关性是有效的,但是由此得出的结论却是错误的。例如,在医院比在家中有较高的死亡率,但这并不意味着医院会导致死亡。) 一、简答题 社会学研究的六个阶段(教材p43) a、第一阶段:仔细地陈述要研究地问题并且提出假设以供调查研究。 b、第二阶段:进行研究设计 c、第三阶段:按照研究设计收集资料 d、第四阶段:依据假设分析资料 e、第五阶段:解释调查结果并且得出结论 f、第六阶段:公开发表调查结果 二、论述题 (1)试述功能主义、冲突论、互动论三种主义的观点,并用三种观点分析具体问题。 三种主义的观点: a、功能主义:(教材p21/121) b、冲突论: c、互动论: (2)涂尔干、韦伯的基本思想。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依据: 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依据:1、历史时代依据2、现实社会依据 第二章 1、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概念及内涵扩展 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人口规模受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3、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城镇化:从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 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4、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对社会的影响; 概念: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影响:(可自述) 5、反映人口健康的重要指标;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死亡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6、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 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持续大约1万多年。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 7、邓肯的POET模型。 1、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该模型也被称为“生态复合体” 2、在模型中:(1)每个要素是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的;(2)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8、环境保护战略的演变。 1、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 2、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条件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 3、生态现代化理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社会学概论知识要点

社会学概论知识要点 主要概念知识要点 1.社会学是研究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2.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三)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就是要考察和解决有助于把人推到一定社会结构中充任角色的条件和机制。 3.社会运行的概念: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4.社会运行分分类: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社会化与个体化;社会互动;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城市化;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5.田野调查法: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领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 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6.社会角色概念: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 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它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内部的关系,另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区工作者考试基础知识完整总结

1、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的人员构成、职能分别是什么?每届任期几年? 答:由具有参事议事和协调能力、在群众中有威信的部分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的代表,社区内的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届知名人士、驻区单位代表等组成,其成员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受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委托,在社区成员代表会议闭会期间开展视察、检查和调研等活动,行使对社区事务的议事、协商、监督职能,有权对社区居民委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实施监督;有权对物业管理机构和驻区单位涉及社区公共事务的行为提出建议,进行协商和监督,促使社区各项事业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五项: 一是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二是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三是责权统一,管理有序。四是扩大民主,居民自治。五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4、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社区服务。二是社区卫生。三是社区治安。四是社区环境。五是社区文化。六是社区组织。 5、社区工作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答:在我国,作为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1)政治素质。(2)思想素质。(3)思想道德素质。(4)业务素质。(5)能力素质。 6、什么是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它与人们把本职工作之外的福利性、公益性和非专业性助人活动称为的社会工作,有本质不同。 7、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有哪些? 社会工作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有两方面:从社会使命看,强调“扶弱济贫”,以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专业使命看,强调“助人自助”,所谓“助人”是在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出现困难时,社会工作者向其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援,所谓“自助”是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来整合社会资源,挖掘潜能,推动困难人群走向“自救、自立、自助和自强”。 8、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社会工作方法和间接社会工作方法。直接社会工作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间接社会工作方法包括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与咨询、社会工作研究。 9、社会工作者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分为三部分: 一是价值理念。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不同,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社会工作价值是指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的要求和规定。作为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平等、尊重、民主、接纳、诚信、助人自助、自决等专业价值理念。 二是知识体系。社会工作者除应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应熟悉与社会工作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

大学社会学重点归纳

社会学重点归纳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 1、西方和中国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西方: 社会学的产生:孔德的实证主义理论,他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和学科的基本框架,而且提出了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基本想法。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社会学的发展,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指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主要思想有: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斯宾塞:提出社会进化的思想,社会进化论。 迪尔凯姆:指出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他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等概念。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家 韦伯: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成为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在方法论上韦伯提出“理想类型”的观点以及“价值中立“的主张 帕森斯:建立了机构功能理论,形成了结构功能学派 美国社会学的特点:注重应用研究,实证研究一直是美国社会学的主流 西欧国家社会学与美国社会学的差异:理论思维和批判色彩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代表 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发起巨大挑战,成为当代社会学的重要流派 卢曼:系统学派 布迪厄:结构主义建构论 福柯:展示了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和对现代权力观的否定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弥合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 中国: 大同思想:我国古代关于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理想的系统化论述 康有为:讲学,提出群学 严复:翻译斯宾塞著作 社会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出现是在20世纪初。燕京大学的社会学师资比较整齐 孙本文:社会学的引进和学科化。《社会学原理》他是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学取消 1978年邓小平支出社会学需要尽快补课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特点与基本问题 研究对象: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 社会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具有强烈的依存关系:社会关系以社会行动为内容,社会行动以社会关系为形式;没有社会行动的社会关系和不受社会关系知道的社会行动都是不可理解的。 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的关系的宏观表现。 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社会变迁。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 学科体系: 1、社会学理论:对社会构成要素、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问题的理论性分析 2、社会研究方法:从事科学的社会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 3、应用社会学:将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研究方法运用于某一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观点 2、方法和只是的综合性 3、科学性 4、应用性 5、建设性和批判性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的性质、类型、特点 社会的性质:社会实在论(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社会唯实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有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其代表,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将社会实在论做了具体论述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目的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强调人的行动的心理方面的理论(美国的吉丁斯)和以强盗个体行动的能动性为主的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带有社会唯名论色彩,而在符号互动论哪里社会唯名论的特征更加明显 社会的性质导致两方认为社会学的主要任务不同:唯实论:研究社会的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研究这种既定的结构如何去指导塑造其成员唯名论: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能真正了解社会 社会的类型: 宏观社会的类型: 1、孔德: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科学阶段 2、斯宾塞: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3、马克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具体社会的类型: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 3、以业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四个条件: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多选题]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有() A.社会变革的需要; B.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C.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D.阶级斗争的需要 E.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以及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单选题]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A.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B.社会变革的需要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在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中,资本主义制度内寻求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1、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之父”,秩序和进步是孔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马克思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 3、赫伯特·斯宾塞。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1、埃米尔·涂尔干。社会事实,失范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 2、马克斯·韦伯。社会行动及其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科层制 [例题·单选题]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的思想家是()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马克思; D.孔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 [例题·单选题]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 A.大有机体; B.超有机体; C.进化有机体; D.聚合有机体。 [答案]B [解析]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芝加哥学派 1、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2、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成就(四个方面) (二)结构功能论 1、帕森斯:著作、AGIL功能分析图式 2、默顿:著作、显功能与潜功能 (三)冲突理论 1、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重点知识

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国外看法:1、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3、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将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内看法:社会为研究对象;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学科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正确把握:社会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2、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性? 答:定义社会学的对象,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区别社会学的学派;确定社会学的属性;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直接、间接的包含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理论上,每个社会学家自觉或不自觉的解决的问题,实践上,每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答: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学科的关系:综合性学科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的综合性学科的关系:同属综合性学科。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识: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社会学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符合规律性;对社会管理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对转型的认识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

社会学知识点

社么是社会? 1.生活在特定边界,分享着共同文化和行为规范的一群人 2.制度,政府,教育以及家庭的特定类型,它们间相对稳定的关系 3.由人、群体、制度间的关系形成的秩序模式构成了社会的稳定结构 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不是一个静止的学科,在社会科学中处于一种核心的位置,今天的社会学不能被局限于理解一个单独的社会,还需要调査多个社会的某一范围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互相发展的不同方式。 2.对人类生活、社会群体等人类世界的科学研究 3.对世界进行思考的一种方式 4.是社会的科学 社会学是为了什么? 1.采取更宽广的视角、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我们为何如此行事 2.学习社会学能够迈出通往有意义和令人满意的职业途经的第一步 3.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是一种社会启蒙。 4.研究社会对我们的塑造以及我们对自己和对社会的塑造间的联系 5.赋予我们对文化差异的意识 6.为评估政策的介入提供帮助 社会学奠基人: 奥古斯特.孔德 类似于自然科学,实证主义方法建立于直接观察的原则上。实证主义称只关注直接通过经验了解的可观察的实体。 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获得社会世界的真知,从而预测社会世界 社会物理学目标是在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获得的基础上生产有关社会的知识 埃米尔.涂尔干功能主义 社会学科性质的界定 社会事实,社会本身是一种事实,不能被化约为个体的行动或者一种简单的个人意识的集合。简单社会中的机械团结被现代工业社会中的有机团结取代,为社会平衡提供动力 社会失范旧的价值观失去了对人们的掌控新的却未建立起来,导致人对生活的盲目、恐惧、绝望感 卡尔.马克思 唯物史观 资本主义的发展,两个要素(资本、雇佣劳动力) 农民进入城市形成工人阶级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重点知识点汇总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 一.接案 1.服务对象来源:主动求助者 由他人或其他机构转介而来 社会工作者通过外展服务成为服务对象 2.服务对象类型:自愿型和非自愿型 3.面谈主要任务: (1)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 (2)澄清角色期望与义务 (3)激励并促使服务对象进入角色 (4)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政变 (5)达成初步协议 机构和社工者可提供的服务、对服务对象的问题的初步界定、相互角色期望及暂定的工作时长 (6)决定工作进程 终止服务、转介其他服务,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4.面谈的技巧: (1)主动介绍自己 (2)沟通 治疗性沟通:通过交往选到一个人对其他人进行帮助的日的 (3)倾听 5.资料收集的内容 个人资料、身体情况、服务对象的特点及能力、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

6.资料收集的途径 (1)询问(会谈、角色扮演、问卷) (2)咨询 (3)观察(家访或深入社区调查) (4)利用已有资料 (5)问卷调查 7.接案注意事项 (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遇到紧急情况跳过接案等程序.直接进行干预程序 (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3)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 先易后难,为服务对象建立信心 (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 二.预估 1 预估的主要任务 (1)识别服务对象问冠的客观因素 背景资科、所处环境、问题持续的时间、使用过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2)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 服务对象的实际感受 (3)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及足问题延续的因素 (4)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的积极因索即找到积极的资源帮助解决问题 (5)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辑 2 预估的基本步骤 (1)探究服务对象的情况、问题与需要

政治社会学知识点整理

政治社会学概论部分 一、列宁与葛兰西的共性: 1.都是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反决定论。 2.都是理论家与革命家的统一。作为理论家,都精通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革 命家,擅长斗争策略,灵活运用理论。 二.阶级统治下的霸权(Hegemony) 这是葛兰西提出的,指赢得了民众的同情和支持的权力。 三、韦伯关于学术与政治的论述 四、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的差别 五、管理主义(本迪克斯): 指一种观念或意识形态,这种观念使旧制度解体后的自由的劳动者们聚集在一起追求共同的物质利益——效率最大化。 六、现代国家(民族国家): 指1500年后在欧洲居于统治地位的机构。具有下列特征:(1)有一个明确界定的、延续的疆域(2)相对集权(3)不同于其它各种组织机构(4)在其疆域范围内,通过以有形的集中性强制手段后去垄断地位来强化其政治主张。七、斯科克波尔对美国福利国家起源的论述 现象:直到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福利国家才开始有较大的发展,这与其它西方工业化民族国家不同。 分析角度:历史的偶然性 她是从19世纪末美国政府具有推行完备福利国家的重要的基础——为内战老兵提供养老金和津贴周痩进行研究的。她认为,基于一些特殊的历史因素,内战养老金没有推动为穷人和贫困群体提供大规模社会福利项目。 原因:(1)美国缺少一个集权与自制性的国家机器来推动这样一个项目的发展。在当时的美国,决策是自下而上的,正当服务于本地而不是国家。 (2)在当时,精英与中产阶级也没有为社会福利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而是把他们的怒火和愤恨转向移民和穷人。 (3)美国的女性主义组织活跃,推动建立了有利于妇女的福利政策,但工人和劳工并没有获益。 八、涂尔干的国家理论:如何权衡国家与职业组织的关系? 九、托克维尔:为何美国能建立其以平等性和民主性为基调的一整套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 (1)地理原因 (2)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 移民的身份平等,清教信仰 (3)政治生活中的自我教育和促进:地方自治,陪审团制度 (4)一方面,在美国,公民实际上生来就是平等的;另一方面,美国人能一直保护盒声张他们的自由,并影响到他人。1,大量的民间组织和结社的体制确保了民主社会的延续。2,,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的原则 十、多数人的暴政: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社会学知识要点2017(参考)

社会学知识要点(2017) 1.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实证性(经验研究、价值中立);整体性;现实性 (一)实证性 ⒈注重经验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证途径(而主要不是理论分析)获得第一手资料,从中检验理论假设、分析概括出理论知识来。 ⒉提倡价值中立(价值判断逻辑判断):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判断好坏与善恶,而只在于判断真假或是否。研究者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排除个人的价值观和主观偏好。 (二)整体性 ⒈社会学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 ⒉社会学关注群体甚于关注个人 (三)现实性 ⒈社会学的知识素材来源于现实社会 ⒉社会学直接面对社会现实问题 2.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西方社会学发展的历史转折:二战之后,社会学的研究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 4.涂尔干的社会团结:含义;分类。 5.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指主要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系培养出来的学者组成的、注重经验研究、倡导并从事社区研究而形成的一个学术派别。该学派开创了参与观察法,并创造了人文区位学理论。 6.中国社会学历史的开端:严复;《群学肄言》 中国社会学的先驱——严复《群学肄言》(1903年) 7.社区学派 社区学派是20世纪30—40年代活跃于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个重要学派,它以认识

中国现实社会为宗旨,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社区实地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社会结构及变迁进行了理论探索。社区学派的活动大大改变了此前中国社会学界往往以译述西方社会学为主的局面,在社会学中国化的道路上走出了重要一步。 8.社会唯实派、社会唯名派、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 社会唯实论——社会是一个客观存在 社会唯名论——社会是人们互动的形式 其争论的核心是(个人与社会哪个是第一位的、社会是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 9.社会的特征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⒋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⒌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⒍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10.社会的构成要素 地理要素、生物要素、文化要素 11.滕尼斯对社会的分类 12.文化的本质特征及理解 13.主文化、亚文化及反文化的理解 14.非评比性文化及其作用 15.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16.社会化的含义 17.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的理解 18.镜中我理论 19.家庭、学校及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