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

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
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

核电站旁掘地三千米 科学家捕“幽灵粒子”

2014年1月18日

导读:大亚湾国际合作实验首次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并获得了精确的测量数值。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新发现不仅令全世界科技工作者为之振奋。

据国外媒体报道,不久前,我国刚刚诞生了一项重大物理成果。大亚湾国际合作实验首次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并获得了精确的测量数值。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新发现不仅令全世界科技工作者为之振奋。

最“热”中微子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恒星内部的核反应,超新星的爆发,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层的撞击,核反应堆的运行,以至于地球上岩石等各种物质的衰变,都能产生中微子。每秒钟,都有几万亿个中微子自由地穿过人体。

虽然中微子无所不在,但是由于穿透力极强,而且几乎不与其它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很难被探测到,因此它也是基本粒子中人类所知最少的一种。提出中微子存在假设的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甚至说:“天啊!我预言了一种永远找不到的粒子。”所以有人称之为“幽灵粒子”。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控制着微观世界的基本规律。

小小的中微子在微观物理粒子规律和宏观的宇宙演化中都有着重要地位,甚至可能与宇宙中的反物质消失之谜有关。因此,对它的研究远远超出了粒子物理的范畴,是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地球科学的

交叉与热点学科。

经过六十多年的科研探索,中微子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先后有三次重大进展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尽管如此,至今仍有许多关于中微子的谜团尚未解开。其中,首要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精确测定中微子混合参数θ13.

由于这个数值的不确定性,中微子物理研究目前已经走到了一个岔路口,如果这个值很小或者没有,那么全世界研究中微子的科学家们将共同面临一个尴尬局面:不知道未来中微子研究该向何方发展。可以说,θ13数值的大小决定了未来中微子物理研究的发展方向。

大亚湾实验便是瞄准了θ13的精确测量。因此,在大亚湾地下100米进行的中微子实验,受到全世界粒子物理学家的热切关注。

这个难以捉摸的参数首次被精确测量,极大地振奋了国际高能物理界。实验成功后,多个国际顶尖机构纷纷发来贺电。

美国Arogonne国家实验室物理部主任Harry Weetrs教授表示,“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更精确的部署未来的中微子研究计划了”.

日本T2K大型粒子探测实验的发言人表示,中微子震荡实验带来的光明前景令人激动不已,“或许在我们有生之年就可以揭开物质层次的奥秘。”

基础研究就是这样,或许现阶段看似“不实用”,但却可能成为千百年后各种重大发现诞生的摇篮。

未来海面上升的救生之道:水下城市生物圈二号

2014年1月18日

水下城市——生物圈2号。

据国外媒体报道,伦敦设计师菲尔-波利花费了二十年时间设计了“生物圈2号”,这是一个自维持水下城市,集海底勘测、旅游、海洋生命科学和长期人类、植物和动物栖息环境为一体。

中微子的振荡实验和理论

中微子的振荡实验和理论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物理学勷勤创新班 作者:黄慧敏蔡莹邱小欢麦展风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微子振荡实验及其理论的阐述,加深对中微子以及中微子振荡的认识,以及阐述对中微子振动实验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中微子振荡 MSN效应质量差 Abstract:This article states the theory and the experiment of neutrino oscillation for illustra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pecta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nertrino oscillation’s experiment . Key word:neutrino oscillation .MSN reaction.mess diffirence. 1、引言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这一实验结果不仅使我们更深入了解了中微子的基本特性,更为未来进行中微子实验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奠定科学基础。 1998年在日本Takayama召开的的世界中微子大会上,日本物理学家宣布他们的超神冈国际合作组发现了大气中微子震荡,成为了物理学界的头号新闻。 粒子物理学经典模型认为,中微子的质量为零,在相互作用中轻子数守恒,中微子不会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外一种类型。现在超神冈实验组发现了中微子振荡,这表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中微子可以从μ中微子转变成其他类型的中微子,轻子数也随之不守恒,这推动了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1930年,为了解释核的β衰变中电子的能力是一个连续谱,泡利引入了中微子这种新型粒子,但人们一直没能从实验中验证中微子的存在。1941年,我国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先生建议利用原子核的K电子俘获测原子核的反冲能量来证明中微子的存在。历经10年,于1952年此实验获得成功,证明了中微子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粒子。 中微子,顾名思义,是固有质量极其微小的中性粒子。由于难以探测,我们对中微子的了解非常有限,至今还存在大量未解之谜。中微子有3种类型:电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这三种中微子两两之间转换,可以有三种振荡模式。其中太阳中微子振荡称之为theta12振荡,大气中微子为theta23振荡。

次同步振荡、同步振荡、异步振荡、低频振荡及其区别上课讲义

次同步振荡、同步振荡、异步振荡、低频振荡及其区别一、次同步振荡(SSR,SubsynchronousResonance):发电机经补偿度较高的串补线路接入系统或者直流输电、静止无功补偿装置控制装置参数设置不当时,较易出现网络的电气谐振频率与大型汽轮发电机轴系的自然扭振频率接近的情况,造成发电机大轴扭振、破坏大轴,由于振荡频率低于同步频率,该现象称为次同步振荡。 二、同步振荡:当发电机输入或输出功率变化时,功角δ将随之变化,但由于机组转动部分的惯性,δ不能立即达到新的稳态值,需要经过若干次在新的δ值附近振荡之后,才能稳定在新的δ下运行。 同步振荡主要现象: (1)机组和线路电流、功率指示周期性变化,但波动较小,发电机有功出力不过零; (2)发电机机端和500kV母线电压表指示波动较小; (3)系统及发电机频率变化不大,全系统频率未出现—局部升高、另一局部降低现象; (4)发电机轰鸣声较小,导叶开度无明显变化。 有关机械量、电气量出现摆动,以平均值为中心振荡,不过零;振荡周期稳定清晰接近不变,摆动频率低,一般在0.2-2.0Hz;指针式仪

表摆动平缓无抖动,机组振动较小;用视角可以估算振荡周期;中枢点电压保持较高水平,一般不低于80%;同步振荡出现时各机组仍保持同步运行,频率基本相同。 处理方法: (1)已经振荡的发电厂可不待调度指令立即增加发电机励磁提高电压,但不得危及设备安全,必要时可适当降低发电机有功。 (2)处于送端的机组适当降低有功出力,处于受端的机组增加有功出力。 (3)若正在进行线路或主变停运等操作时,应立即暂停操作。(4)尽快查找并去除振荡源。着重了解本厂是否存在强迫振荡源(如发电机组非同期并网、发电机组调速器、励磁调节器有异常等)。若有,应立即消除调速器或励磁调节器的故障(故障励磁调节器可暂时倒备励)。如一时无法消除,则解列发电机组。 (5)在采取以上措施后,应报告调度值班人员,听侯调度指令。 三、异步振荡:发电机因某种原因受到较大的扰动,其功角δ在0-360°之间周期性地变化,发电机与电网失去同步运行的状态。

中微子的发现

中微子的发现 背景 从运动学理论可以知道,当一个粒子衰变为两个粒子时,动量和动能守恒,末态粒子的能量应为确定值。而1914年,查德威克在实验中发现β衰变中放出的电子的能谱为连续谱,这意味着电子有各种不同的能量。这是什么原因呢? 对查德威克发现的现象,梅特纳认为:原子发射的电子能量都具有观察到的最大值,最终观察到的是电子经过别的过程损失一定能量后的次级电子。艾利斯(C.D.Ellis)和伍斯特(W.A.Wooster)设计了一个实验,运用一个量能器把所有产生的粒子收集起来,即使初级电子的能量被次级过程重新分配,也能从收集到的总能量算出每次β衰变放出的平均能量,它应当等于观察到的电子能谱极大值。可是,1927年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量能器得到的只是最后射出的电子能量,其平均值与连续谱相符,而看不到次级发射的其它能量。由此可见并没有什么次级过程起作用的迹象。 面对这种困惑形势,玻尔对能量守恒理论提出了质疑。玻尔的主张遭到激烈的反对,狄拉克表示:“我宁可不惜任何代价来保持能量的严格守恒。”泡利也不同意玻尔的观点,1930年,他提出:β衰变中,可能存在一种电中性的粒子带走了电子一部分能量。他把这一电中性的粒子称为中微子。泡利的这一建议是很大胆的,因为这样的粒子是很难直接探测出来的,但这一假设可以使人们摆脱有关核结构理论及β衰变所遇到的困境。 1933年10月的索尔维会议对中微子概念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泡利在会上再次介绍了他对这个新粒子的看法。尽管海森伯还持有怀疑态度,费米却对它做了肯定,并且已经认识到它与中子的区别。那届索尔维会议后仅两个月,费米即在核的质子-中子模型的基础上,发表了有关β衰变的理论。他用相对论量子力学描述费米子,又利用狄拉克辐射理论的产生与湮灭算符及遵从二次量子化的方法导出了寿命公式和β衰变的连续能谱公式,成功的完成了他的β衰变理论。费米的β衰变理论,不仅圆满地解释了整个β衰变过程,澄清了有关β衰变的疑难,同时也确立了有关核结构的理论。按照费米的理论,在β衰变里,中微

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110:《中微子,关乎宇宙起源之谜》

中微子,关乎宇宙起源之谜 ①日本“顶级神冈”中微子探测器项目已正式启动,计划于2027年开始收集数据。该项目由日本主导、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参与,目的是阐明物质的起源及基本粒子的“大统一理论”,揭开宇宙起源之谜。 ②中微子是宇宙中数量最多的基本粒子之一。基本粒子是已知的最小粒子,它们不能像原子那样被分成更小的粒子,是构造宇宙中一切的基本元素。而中微子又是最轻的物质粒子,迄今还未能测出它的确切质量,但至少比电子还要轻100万倍。它们无处不在,如太阳发光、核反应堆发电、岩石的天然放射性衰变等核物理过程中都会产生,就连我们每个人也会因体内的钾-40衰变而每天发射约4亿个中微子。 ③中微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反应。不管是人体还是地球,在它看来,都是极为空旷、可以自由穿梭的空间。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科学上探测也极为困难。因此,中微子的发现和研究过程,饱含着几代科研人员的心血。 ④1930年,奥地利科学家泡利为了解释原子核衰变中能量似乎不守恒的现象,预言了中微子的存在,认为就是这种“永远找不到的粒子”偷偷带走了能量。经过20多年的寻找,美国科学家科万和莱因斯终于在核反应堆旁探测到中微子,证明了它的存在。莱因斯因此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⑤1968年,美国科学家戴维斯在地下1500米深的废弃金矿中进行实验,首次探测到了来自太阳的中微子,证实太阳无穷无尽的能量来自氢核聚变。1987年,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在第一代神冈实验中,探测到了来自超新星的中微子。他们二人因此都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戴维斯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却发现太阳中微子的数量比理论预言的要少得多,被称为“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此后,小柴昌俊的学生梶田隆章发现,宇宙射线在大气层中产生的中微子也比预期少,称为“大气中微子丢失之谜”。 ⑥中微子为什么比预计的少?1998年,梶田隆章在升级后的第二代神冈实验中发现,大气中微子比预期少,是因为在飞行过程中自发变成了其他种类的中微子,这一现象就是中微子振荡。他也因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⑦中微子振荡现象证明了中微子有质量,尽管质量极其小,但会影响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根据已知的物理规律,在宇宙早期,正反物质应该成对产生,数量是一样的。但在现在的宇宙中,并没有发现大量反物质存在的迹象。为什么宇宙只由正物质构成?反物质到哪里去了?这是宇宙起源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中微子振荡会带来一个意外的结果,即正反粒子的行为可以不一样,很有可能造成反物质消失。因此,全面了解中微子振荡,是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的重要一环。 ⑧由于中微子难以探测,解决这些谜团需要巨大的探测器,获取更精确的数据。日本前两代神冈实验坚持自己的优势方向,掌握核心技术,持之以恒地探索,取得了巨大突破。此次启动的第三代实验“顶级神冈”将建造一个26万吨的水探测器,造价约8亿美元。此前,中国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和美国的深层地下中微子实验也已开始建设。三个实验间既竞争又互补,联合分析能显著提高发现能力。新一代的中微子实验,也许有一天可以揭开宇宙起源的谜题。 11.(3分)①-③段,概括中微子的三个特点。 12.(3分)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每空只填一项。 (1)但至少比电子还要轻100万倍。()()(2)它们无处不在,如太阳发光、核反应堆发电、岩石的天然放射性衰变等。() 13.(3分)莱因斯、戴维斯和小柴昌俊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4.(2分)中微子和揭开宇宙起源谜题有何关系?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提炼。

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产生原因分析及对策

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产生原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姓名 (单位名称,省份城市邮政编码) 摘要:在电网中串联补偿电容可以提高输电能力和稳定性,但也可能发生次同步振荡(SSO,Subsynchronous Oscillation)运行状态。发电机组以低于同步频率的振荡频率运行,严重影响机组的安全运行,对于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及其不利。本文分析了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解决次同步振荡问题的具体步骤。并探讨了有效抑制次同步振荡的保护方法,对于降低次同步振荡现象对电网安全的影响,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次同步;振荡;输电;抑制;可控串补 发生机电扰动时,汽轮机驱动转矩与发电机电磁制动转矩之间失去平衡,使轴系这个弹性质量系统产生扭转振动[1-2]。引起扭振的原因包括机械扰动与电气扰动。机械扰动指不适当的进汽方式、调速系统晃动、快控汽门等。电气扰动分为两类:一类是次同步谐振(SSR,Subsynchronous Resonance)及次同步振荡(SSO,Subsynchronous Oscillation) ;另一类指各种急剧扰动如短路、自动重合闸、误并列等。 一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产生的原因及抑制步骤 (1)次同步振荡产生原因 通过串联电容的形式进行补偿可以提高输电线路的输送能力,优化输电线路间的功率分布,并可以增加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是交流输电系统中广泛采用的方法[3-4]。但这种方法也可能引发电力系统中的电气系统或汽轮发电机组以小于同步频率的振动频率进行能量交换,称为次同步振荡(SSO)。诱发次同步振荡的原因包括串联电容、稳定器的加装、励磁系统、直流输电等。次同步谐振会造成汽轮机或发电机的轴系长时间呈现低振幅扭振的状态,又因为发电机或汽轮机的转子具有较大的惯性,轴系具有灵敏的低阶扭转模态特性,所以发电机或汽轮机会出现低周高应力的机电共振,对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造成严重的威胁。次同步振荡在交流输电系统和直流输电系统中的形成原理不同,在交流输电系统由于又谐振回路的存在所以称为次同步谐振(SSR),主要从异步发电效应、暂态力矩放大作用和机电扭振相互作用三个角度进行描述和分析。其中,发电机扭振时最重要的一种影响,长时间的机电扭振的存在会加剧发电机组的疲劳损耗。也会产生隐性故障,一旦发展成机电材料破损,将会造成恶性事故,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极大的威胁。 (2)抑制步骤 对于次同步振荡的问题可以通过三个步骤加以解决。第一步是通过对系统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运行方式。由汽轮发电机轴系扭振监测系统对发电机组的各种电气扰动下的轴系扭振进行实时路波,分析机组轴系的模态、阻尼以及扭振对轴系造成的损失。从而由阻尼值是收敛还是发散决定不同的运行方式下是否存在次同步振荡或次同步谐振。第二步是对次同步振荡进行抑制或消除。具体的办法是提高发电机组的阻尼来抑制或消除次同步振荡。例如,可以通过发电机端阻尼控制系统(GTSDC)对发电机组定子电流进行控制达到提高阻尼的效果;还可以通过次同步阻尼控制系统,根据系统的具体控制要求,向电力系统或发电机组提高次同步电流,使发电机组增加与次同步扭振相适应的次同步阻尼扭矩,达到抑制次同步振荡的作用。第三步是建立发电机组扭振保护系统(TSR),实时连续地监视汽轮发电机轴系的转速情况,并及时进行分析。当轴系的疲劳值达到极限或者当轴系被激发特征频率的扭振、振幅逐步发散可能对机组安全构成威胁时,进行保护跳闸、告警及联动。

次同步谐振方案

次同步谐振方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电普安电厂2×660MW新建工程次同步谐振保护方案 编写:(编写人会签) 审核:(编写人会签) 审定: 批准: 日期:二〇一六年七月

一、概述 普安电厂两台机组双回线路33KM接入兴仁换流站,由于兴仁换流站为整流站,故电网中的包含很多谐波分量,有可能存在低于工频的谐波分量,这些谐波分量可能在某个频段与电网及普安电厂发电机变压器组产生电气谐振。当这些谐振的频率与发电机组轴系的固有扭振频率互补时(此时这两个频率之和等于系统的同步频率)或者说汽轮机发电机组轴系的自然扭振(普安自然扭振见表1)与折算到转子侧的电气谐振回路的自然振荡频率非常接近时,就会引起大轴的共振。电网和汽轮发电机组的耦合就会产生相互激励,当这种激励可以抵消和超过机械和电磁振荡中的所有阻尼和电阻消耗的能量时,就会在系统中产生次同步振荡,机组轴系将处于扭振状态,产生疲劳损耗,疲劳累计将严重影响转子的机械性能和寿命,严重时可导致大轴产生裂纹,损伤,甚至螺栓剪断、大轴断裂。 二、技术路线 1970年代美国Mohave电厂连续发生两次汽轮发电机组轴系出现严重损伤的事故,该事故由机网交互作用的次同步振荡引起汽轮发电机轴系出现次同步扭振,进而因大轴疲劳损伤。事故发生之后,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经过大量研究,明确了在长距离输电系统中使用电容串补或者高压直流输电的情况下,电源端的汽轮发电机组有可能存在扭振的风险。 这些年,随着我国电力建设的快速发展,大批煤电能源基地电源点的重点项目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其中不少工程都存在次同步振荡及扭振的问题,典型的有:盘南电厂、发耳电厂(贵广直流),绥中电厂(东北-华北联网高岭背靠背工程),呼伦贝尔电厂、伊敏电厂、鄂温克电厂(呼辽直流),云南威信电厂、镇雄电厂(溪洛渡直流),等等,都由于直流输电而存在不同程度的次步振荡及扭振问题。普安电厂与盘南、发耳同是接入兴仁换流站,面临情况基本类同。 普安电厂两台机组双回线路33km接入兴仁换流站,当直流输电控制方式及控制参数不当时,会造成机网系统在某些次同步频率段出现阻尼很低或者阻尼为负的恶劣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扰动,则很有可能激发出次同步振荡。特别是电气谐振频率与轴系固有扭振频率互补时,扭振难以平息,危害很大。比如,假设电网系统的次同步振荡频率为30Hz,则30Hz的次同步电流(尽管这个量可能不大)会在发电机三相绕组中产生对应于30Hz的旋转磁场,它与发电机的转子形成20Hz的转差频率,在定子旋转磁场和转子旋转磁场的共同作用下,除了同步力矩之外,同时叠加了20Hz的次同步力矩。如果这个 20Hz的频率恰好十分接近汽轮发电机组轴系的某一阶固有扭振模态频率时,大

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

第8章HVDC引发SSO的机理及抑制 8.1 概述 由HVDC输电系统引起电力系统SSO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 (1)与HVDC的辅助控制器相关; (2)与HVDC系统的不正常运行方式相关; (3)与HVDC系统的电流控制器相关。 第一种情况可以通过改造辅助控制器来消除隐患,第二种情况尽管难以预测,但在实际工程中很少碰到,可以通过规范系统的运行来解决,第三种情况较为常见,可以通过在HVDC 控制器中做些改变加以解决,如加入SSDC。本文重点讨论由HVDC电流控制器引发的SSO 问题。 实际经验表明,次同步振荡基本上只涉及汽轮发电机组,尤其是30万千瓦以上的大容量机组。水轮发电机组转子的惯量比汽轮机要大得多,且水轮机的水轮上具有黏性阻尼,故其转子的固有阻尼很高,不易发生次同步振荡。对于汽轮发电机组,HVDC系统也只有在一系列不利因素同时作用时,才可能产生次同步振荡不稳定。这些不利因素主要包括:(1)汽轮发电机组与直流输电整流站之间的距离很近; (2)该汽轮发电机组与交流大电网的联系很薄弱; (3)该汽轮发电机组的额定功率与HVDC系统输送的额定功率在同一个数量级上。 其中,汽轮发电机组与交流系统大电网之间联系的强弱对其能否发生次同步振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规电力负荷的特性随频率而变化,它们对发电机组次同步振荡有一定的阻尼作用,但当发电机与大电网的联系较弱时,这个阻尼基本上不起作用。此外,若HVDC 系统所输送的功率大部分由附近的汽轮发电机组供应,则功率振荡通常发生在整流站和这些发电机组之间,当HVDC的额定功率与附近发电机组的额定容量相差不大时,振荡情况较严重。 在逆变站附近的汽轮发电机组一般不会发生次同步振荡,因为它们并不向直流输电系统提供有功功率,而只是与逆变站并列运行,向常规负荷供电。HVDC系统中的次同步振荡与HVDC运行工况、控制方式、控制参数、输送功率、直流线路参数,以及发电机同直流输电线的耦合程度等因素有关。 8.2 次同步电气量在交直流侧间的传递关系分析 HVDC换流器具有离散采样和调制的特性,可以用开关函数法对其进行分析。对换流器进行开关函数分析后,可以得到系统的次同步电气量在发电机组转子、交流网络、HVDC 直流侧系统之间的相互传递关系。 当交流侧电压中有频率为ωm的次同步分量时,经过换流器调制作用后在直流电压中将存在显著的频率为(ω0-ωm)的分量,其中ω0为系统的额定频率;反之,当直流电流中存在次同步频率为ωr的纹波分量时,经过换流器调制作用后在交流侧相电流中将存在显著的频率为(ω0±ωr)的分量。 发电机组转子与交流网络的次同步分量是通过定、转子磁场的相对运动产生的。转子上频率为ωs的扰动会在定子侧感应出与ωs互补的次同步(ω0-ωs)分量和超同步(ω0+ωs)分量。对

中微子通信技术及应用

题目:核地球物理新技术之中微子通信技术与应用展望

引言 (4) 第一章中微子的发现及特点 (5) 1.1 中微子的发现 (5) 1.2 宇宙的信使 (7) 1.3 中微子种类 (10) 第二章中微子通信的理论基础 (11) 2.1 现行光通信的局限性 (11) 2.1.1 光纤通信的局限性 (11) 2.1.2 无线光通信的局限性 (11) 2.2 中微子通信技术概况 (12) 2.2.1 中微子通信简介 (12) 2.2.2 中微子通信工作原理 (14) 2.2.3 中微子通信分类 (15) 2.3 中微子通信的发展简史 (17) 第三章中微子通信的系统组成及主要性能 (19) 3.2 中微子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原理框图 (19) 3.3 中微子通信系统的实际实现实例 (20) 第四章中微子通信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 (22) 4.1 中微子通信系统采用的中微子波束的产生方法与设施 (22) 4.1.1 中微子通信系统采用的中微子波束的调制/解调技术23 4.1.2 中微子通信系统采用的中微子波束接收 (24) 第五章中微子通信系统的优越性 (24)

5.1 频带宽,容量大可以高速率工作 (25) 5.2 有足够强的穿透能力 (26) 5.3 抗干扰性强,不受无线电频段电磁波等的干扰 (26) 5.4 安全可靠,有良好的传输保密性能 (27) 5.5 有极高的有效性,可全天候工作 (28) 5.6 特别适于宇宙空间的通信 (28) 第六章中微子通信技术在地球范围内外的应用 (29) 6.1 中微子通信技术在地球范围之外的应用 (29) 6.2 中微子通信技术在地球范围内的应用 (31) 6.2.1 各类陆地中微子通信网络 (31) 6.2.2 在上空、水下和地下岩层中间的中微子通信网络 .. 31 参考文献 (32)

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

核电站旁掘地三千米 科学家捕“幽灵粒子” 2014年1月18日 导读:大亚湾国际合作实验首次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并获得了精确的测量数值。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新发现不仅令全世界科技工作者为之振奋。 据国外媒体报道,不久前,我国刚刚诞生了一项重大物理成果。大亚湾国际合作实验首次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并获得了精确的测量数值。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新发现不仅令全世界科技工作者为之振奋。 最“热”中微子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恒星内部的核反应,超新星的爆发,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层的撞击,核反应堆的运行,以至于地球上岩石等各种物质的衰变,都能产生中微子。每秒钟,都有几万亿个中微子自由地穿过人体。 虽然中微子无所不在,但是由于穿透力极强,而且几乎不与其它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很难被探测到,因此它也是基本粒子中人类所知最少的一种。提出中微子存在假设的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甚至说:“天啊!我预言了一种永远找不到的粒子。”所以有人称之为“幽灵粒子”。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控制着微观世界的基本规律。 小小的中微子在微观物理粒子规律和宏观的宇宙演化中都有着重要地位,甚至可能与宇宙中的反物质消失之谜有关。因此,对它的研究远远超出了粒子物理的范畴,是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地球科学的

交叉与热点学科。 经过六十多年的科研探索,中微子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先后有三次重大进展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尽管如此,至今仍有许多关于中微子的谜团尚未解开。其中,首要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精确测定中微子混合参数θ13. 由于这个数值的不确定性,中微子物理研究目前已经走到了一个岔路口,如果这个值很小或者没有,那么全世界研究中微子的科学家们将共同面临一个尴尬局面:不知道未来中微子研究该向何方发展。可以说,θ13数值的大小决定了未来中微子物理研究的发展方向。 大亚湾实验便是瞄准了θ13的精确测量。因此,在大亚湾地下100米进行的中微子实验,受到全世界粒子物理学家的热切关注。 这个难以捉摸的参数首次被精确测量,极大地振奋了国际高能物理界。实验成功后,多个国际顶尖机构纷纷发来贺电。 美国Arogonne国家实验室物理部主任Harry Weetrs教授表示,“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更精确的部署未来的中微子研究计划了”. 日本T2K大型粒子探测实验的发言人表示,中微子震荡实验带来的光明前景令人激动不已,“或许在我们有生之年就可以揭开物质层次的奥秘。” 基础研究就是这样,或许现阶段看似“不实用”,但却可能成为千百年后各种重大发现诞生的摇篮。

中微子的发现的过程及其在现代物理学中的意义

中微子的发现的过程及其在现代物理学中的意义 (1)中微子的提出 要追溯中微子发现的经过,还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放射性的研究谈起.当时科学家们发现,在量子世界中能量的吸收和发射是不连续的.不仅原子的光谱是不连续的,而且原子核中放出的阿尔法射线和伽马射线也是不连续的.这是由于原子核在不同能级间跃迁时释放的,是符合量子世界的规律的.奇怪的是,物质在β衰变过程中释放出的由电子组成的β射线的能谱却是连续的,而且电子只带走了它应该带走的能量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能量失踪了. 瑞士物理学家泡利在1931年最先假设有种新粒子“窃走了”能量.在1931年,泡利在美国物理学会的一场讨论会中提出,这种粒子不是原来就存在于原子核中,而是衰变产生的.1932年真正的中子被发现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将泡利的“中子”正名为“中微子”. 1933年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提出了β衰变的定量理论,指出自然界中除了已知的引力和电磁力以外,还有第三种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β衰变就是核内一个中子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成一个电子、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微子.他的理论定量地描述了β射线能谱连续和β衰变半衰期的规律,β能谱连续之谜终于解开了.如果中微子有引力质量,那么根据Einstein 的质能方程,必须把能量E*的一部分用来产生中微子,这样留给电子的能量就比E*小.泡利推算出中微子是没有质量的观点是错误的,由于中微子的引力质量非常小,因此在埃利斯的实验中发现电子也偶尔确实会有能量为E*的情况.泡利的中微子假说和费米的β衰变理论虽然逐渐被人们接受,但终究还蒙上了一层迷雾:谁也没有见到中微子.就连泡利本人也曾说过,中微子是永远测不到的. (2)中微子的发现 在泡利提出中微子假说的时候,我国物理学家王淦昌正在德国柏林大学读研究生,直到回国,他还一直关心着β衰变和检验中微子的实验.1941年王淦昌写了一篇题为《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的文章,发表在次年美国的《物理评论》杂志上.1942年6月,该刊发表了美国物理学家艾伦根据王淦昌方案作的实验结果,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这是当年世界物理学界的一件大事.但当时的实验不是非常成功,直到1952年艾伦与罗德巴克合作,才

中微子的质量问题

中微子的质量问题《自然杂志》19卷4期的‘探索物理学难题的科学意义'的97个悬而未决的难题:65.中微子有无静止质量?66.有无中微子振荡? 在微观世界中,中微子一直是一个无所不在、而又不可捉摸的过客.中微子产生的途径很多, 如恒星内部的核反应,超新星的爆发,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层的撞击,以至于地球上岩石等各种物质的衰变等.尽管大多数科学家承认它可能是构成我们所在宇宙中最常见的粒子之一,但由于它穿透力极强,而且几乎不与其它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它是基本粒子中人类所知最少的一种.被誉为中微子之父的泡利与费密曾假设它没有静止质量.根据物理学的传统理论,稳定、不带电的基本粒子中微子的静止质量应为零,然而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有可能推翻这一结论. 据俄《知识就是力量》月刊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人员对最近24年来人类探测中微子所获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从太阳飞向地球的中微子流运动具有某种周期性,每28天为一个循环,这几乎与太阳绕自己的轴心自转的周期相重合.美国科学家认为,这种周期性是由于太阳不均等的磁场作用造成的.磁场强度的变化,使部分中微子流严重偏移,致使探测器难以捕捉到.对此似可得出结论:中微子流有着自己的磁矩,既然有磁矩,就应有静止质量.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主流科学家们也认为中微子是没有质量的,因为这是标准模型的需要.然而近年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的中微子振荡实验、观察,都探知到中微子有质量.令人惊讶的是,1938年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埃托雷·马约拉纳(Ettore Majorana)早就认为微中子有质量,并提出马约拉纳方程式. 1998年6月12日,东京大学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利用一个巨大的地下水槽,证实了中微子有静止质量.这一论断在世界科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由日、美、韩三国科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日前在此间宣布,他们在实验中观测到了250公里远处的质子加速器发出的中微子.这是人类首次在如此远的距离内观测到人造粒子. 日本文部省的高能加速器机构位于筑波科学城,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设在岐阜县的神冈,两地相距250公里.6月19日下午,科学家在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使用质子加速器向宇宙射线研究所的神冈地下检测槽发射中微子,并通过检测槽检测到了中微子.由于这批中微子来自筑波科学城方向,并且是在发射之后大约0.00083秒时检测到的,科学家因而断定,它们就是质子加速器发出的那批中微子. 这项实验是为了证实中微子有静止质量而设计的.1998年6月,日、美两国科学家宣布探测到中微子有静止质量.如果这一点被证实,现有的理论物理体系将受到巨大冲击.为了验

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分析

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Power system synchronization oscillation) 产生机理和条件 次同步震荡基本概念:大型汽轮发电机组的转子轴系具有弹性,由于机械和电气的相互作用, 在特定条件下会自发振荡。输电线路的串联电容补偿、直流输电、电力系统稳定器的不当加装, 发电机励磁系统、可控硅控制系统、电液调节系统的反馈作用等,均有可能诱发、导致次同步 振荡(SSO)现象。有时也发生在发电机非同期并列或系统发生不对称短路等大扰动后的暂态过 程中。 根据次同步谐振产生的原因可从4个方面加以描述: 1)感应发电机效应:假设发电机转子以常速旋转,由于转子的转速高于由次同步电流分量引起 的旋转磁场的转速,在次同步频率下从电枢终端看去转子电阻呈负值。当这个视在负值电阻超 过电枢和电网在次同步频率下的等效电阻的总和时,就会发生电气自振荡,这种自激振荡认为 是由过电压和过电流引起的。 2)扭转相互作用:设发电机转子在一个扭转频率fm下发生振荡,fm能导出电枢电压分量频率fem,其表达式为fem=fo+fm,当其中的次同步频率分量接近电气谐振频率fer时,电枢电流产生一个 磁场,该磁场能产生使发电机转子振荡加强的转矩,这使次同步电压分量导致的次同步转矩得 以维持。如果次同步频率分量和转子转速增量的相位相同,而且等于或超过转子固有机械阻尼 转矩时,就会使轴系的扭振加剧。电气和机械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被认为是扭转相互作用。 3)暂态力矩放大作用:当系统发生干扰时,电磁转矩就会施加于发电机转子上,使发电机轴段 承受转矩压力。串联电容补偿输电系统中的干扰,会造成在fo-fer频率下的电磁转矩振荡。如 果此频率接近于任何转子段的自然振荡频率fn,会导致转子转矩远远大于无串补系统的三相故 障转矩,这是由电气和机械自然频率之间的振荡引起的,称为暂态转矩放大效应。 4)由电气装置引起的次同步振荡:最初发现HVDC及其控制系统会引起汽轮发电机组的轴系扭振, 随后发现其他如电力系统稳定器(PSS)、静止无功补偿器(SVC)、汽轮机高速电液调速系统、 电机调速用换流器等有源快速控制装置在一定条件下均可能引起汽轮发电机组次同步振荡。一 般地说,任何对次同步频率范围内的功率和速度变化响应灵敏的装置,都是潜在的次同步振荡 激发源,而由此引起的发电机组次同步扭振问题统称为“装置引起的次同步振荡”。 归纳成两类次同步震荡产生原因分析: ●交流输电产生次同步震荡的原因分析 输电系统为了提高输电能力和增加瞬态稳定性,有时在电网中串联补偿电容,使整个电网形成 R-L-C 回路,此回路将发生次同步谐振。次同步谐振是电力系统的一种运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电气系统与汽轮发电机组以低于同步频率的某个或多个网机(电网或电机)联合系统的自然振 荡频率交换能量。由次同步谐振导致的感应发电机效应,可能出现负阻尼,使次同步电气振荡 不衰减或增强。当次同步电气振荡频率e f 与机组轴系某阶扭振固有频率n f 互相耦合,即 e n N f + f = f (N f 为工频),将产生次同步机电谐振。 ●直流输电产生次同步振荡的原因分析 高压直流输电(HVDC)引起SSO 的原因在于直流控制器的作用。发电机转子上微小的机械扰动, 将引起换相电压尤其是其相位的变化。在等间隔触发的HVDC 系统中,换相电压相位的偏移,

魅力科学答案

1.1、原子的基本构成 1 19 世纪末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是() 。 X 射线 放射性 电子 以上均是 正确答案: D 2 每个化学元素都有不同特征的现状光谱。 正确答案:V 3 原子中的基本粒子包括电子和电子核,其中占主要质量的是电子。 正确答案:X 4 卢瑟福著名的a 粒子穿透金属箔试验中, a 粒子穿透金属箔后的运动轨迹不包括() 。 立刻停止 反射回来 发生旋转 直线运动 正确答案: 1.2、核外电子运动理论模型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不确定原理适用于宏观运动 电子的半径是十的负八次方厘米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氢元素光谱的波长具有不连续性 正确答案: A 2 波尔假说的成功之处,其中一点就是验证了里德堡公式的正确性。 正确答案:V 3 海森堡的不确定原理表明能测量出电子准确的位置和准确的动量。 A B 、 C 、 D A 、 B 、 C 、 D 、 5 20 世纪初, 卢瑟福 巴尔 麦 里德堡 普朗克 正确答 案: A 、 B 、 C 、 D 、 对氢原子光谱进行深入研究并找到了对应公式的人是() A 、 B 、 C 、 D 、

1.3、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及薛定谔方程 1 波函数e 的变量有()。 A 、 B 、 C 、 2 建立迄今最为成功的原子结构模型 -波动力学模型的是()。 德布罗意 爱因斯坦 海森堡 薛定 谔 正确答案: D 正确答案: B 5 电子在半径 r=53pm 球壳上出现的概率最大。这个最大値正是波尔半径。 4 提出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假设的学者德布罗意来自() 德国 美国 法国 波兰 A 、 B 、 C 、 D 、 正确答案: C 5 首次把量子化的概念运用到化学上的人是() 。 卢瑟福 波尔 普朗克 巴尔麦 正确答案: B A 、 B 、 C 、 D 、 ① 以上均是 正确答案: D D 、 A 、 B 、 C 、 D 、 3 薛定谔方程实质上是一个二阶偏微分方程,解得的 正确答案:X 4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角度考察波函数 e 和概率密度?e ?2的性质,不包括()。 径向分布图 时间分布图 角度分布图 空间分布图 A 、 B 、 C 、 D 、 e 是一个具体的数值。()

新能源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问题研究综述

新能源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问题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19-05-05T17:10:09.640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31期作者:刘智全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新能源这个名词对我们来说越来越熟悉,甚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它的广泛应用给我们带来了积极影响,例如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与速度,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广州电力建设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新能源这个名词对我们来说越来越熟悉,甚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它的广泛应用给我们带来了积极影响,例如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与速度,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新能源电力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然而在当今社会,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组成结构在不断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复杂。正因如此,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次同步振荡问题也层出不穷,而引发这些问题的根源、它们的呈现形式、严重层次以及解决方法是每一个电力企业乃至全世界都高度重视的。所以本篇文章就是针对新能源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并对其提出可靠的意见和相关的措施。 关键词:新能源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问题;研究;建议与措施 引言: 电力系统当中的次同步振荡其实就是一个专业用语,它是维持整个电力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危险系数极高,其中最为常见的、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发电机的有关轴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从而遭到损坏,例如因为经常承担很大的转矩致使发动机长期处于一种非常劳累的状态下,从而缩短其的工作年限,甚至可能会导致发电机出现裂痕、毁坏的情况。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不断的完善。 一、我国新能源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发展状况 在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当中最容易发生的情况就是失去稳定性,而这一问题的发生往往是会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工作,从而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因此有关的学术团体与工业行业针对这一系列的现象展开了激烈的研究与讨论,例如在1973年国际电力协会成立了次同步振荡的研究小组,引起了一股热潮。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当今社会,我国的发电主要还是依靠电力、水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创造,电力行业正在接收着严峻的考验,我国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问题、形式需要进行重新梳理与定义。而电力系统的次同步振荡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就是电力系统当中的次同步振荡,它是在整个电力系统的工作过程当中受到影响后而出现的一种非正常的机械振动状况,这时候电力系统的发动机与电网正在进行低频的能量互换。第二种就是电力系统当中的次同步谐振,它主要包括汽轮发电机的感应能力以及次同步振荡的相互作用力。第三种就是由于电力系统中次同步振荡的装置情况而产生的汽轮发电机轴系与电网之间相互连接、作用。第四种就是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次同步振荡,这种新型的次同步振荡现象最早诞生是在2009年的美国。 二、我国关于新能源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问题的研究分析 我国新能源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问题一直都是上升趋势,原有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还增加了许多新问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对此我综合了我们国家当前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问题的表现形式与特点,提出了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点就是电力系统中发电机轴系的抗疲劳能力,这一问题曾经在我国内蒙古地区多次出现大规模发电机严重疲劳工作的现象。第二点就是电力系统当中对于次同步振荡问题的风险评估能力,这一环节对于电网的实施规划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是次同步振荡影响措施实施的根本事实。第三点就是次同步振荡的快慢和广度,这是影响电力系统同步振荡问题的关键因素,合理的监管、控制这一问题给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图1 直流功率于电气阻尼系数的影响 三、我国新能源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问题相关的方法措施 我国对于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问题常用的方法有两大类型,其中第一种类型是可以快速、有效的识别所有可能发生振荡的发电机,第二种则是可以通过次同步振荡的特征形象对其做出定性、定量的评价,最后呈现出精准的数据分析,但是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保证次同步振荡原始凭据的真实、可靠。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就是利用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频率来考察发动机是否可以进行正常的工作,这其中是否存在着危险因素和异常,但是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它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只能利用转子扰动的频率来猜测发动机组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影响,如果发动机组具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它是不能够排查出来的。第二种就是对直流输电系统制定合理的计划,分析出所有可能会引起电力系统次同步振荡的问题,这种方法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判断出次同步振荡的稳定性是否良好。第三种就是运用一些线性化的道具模型,准确的计算出电力系统中每一个子系统的特征值,以及相关的变量和因子,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快速的找出与发动机扭动有关的质量板块,以此来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检查,例如在次同步振荡存在危险系数的情况下,迅速的进行分析检测,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能够合理的预防危险情况的发生。除此之外,它也有一定的缺陷,那就是对整个电力系统的检测与描述只能够采用正规的渠道和网络,很难掌握多个电力系统的具体状况。第四种就是利用数学和数值来对电子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排查,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它能够把每一个子系统划分得很细致,还能够准确的模仿发电机的动作、每一个系统的问题和毛病,灵活的得出每一时间变化的适时情况,缺点是它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模仿系统的运行状况,来确定次同步振荡是否安全稳定,但是这一要求在实际情况当中是很难做到的。

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微子的研究

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一中微子的研究 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伊利诺斯州巴塔维亚(Batavia)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莱德曼(Leon M.Lederman,1922—)、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顿维(Mountain View),数字通讯公司( DigitalPathways,lnc)的施瓦茨(Melvin Schwartz, 1932—)和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斯坦博格 (Jack Steinberge, 1921 — ),以表彰他们在发展中微子束方法以及通过卩子中微子的发现显示轻子的二重态结构所作的贡献。 中微子的研究在粒子物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原来是一个假设的粒子。 1931年,泡利从研究B衰变的能谱出发,提出了中微子的假设,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够想像,怎么去捕捉”这一神秘莫测的粒子”因为中微子是中性的,所以用于测量带电粒子的所有办法,对它都无效。它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又极弱,甚至可以穿过整个地球而不被任何物质吸收。所以长时期以来,中微子只是在理论家的计算中出现,而实验上始终无法证实它的存在。1934年,费米根据泡利的假设,提出了原子核中的中子衰变成质子,同时放出一个电子与中微子的B衰变理论。费米的理论指出,原子核B衰变的相互作用,不同于电磁相互作用,是一种 弱相互作用”费米的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间接地证明了中微子的 存在。即使如此,人们仍然不知道,如何真正地去测量它。 1952年戴维斯(Davis)按照早在1941年由我国科学家王淦昌所提出的建议, 用K俘获法证明了中微子的存在。 1953年,在反应堆旁观测到了反中微子。1956年,科昂(Cowan),莱因斯 (ReineS 等人,在实验上直接观察到中微子①。1958年,哥德哈勃(Goldhaber) 等人,还精确地测出了中微子的螺旋性。他们用的也是K俘获法。用152En俘获一个K壳层的电子,变成152Sm的激发态,再放出一个中微子,成为152Sm。经过 仔细分析,他们第一次确定,中微子的螺旋性是-1,反中微子是+1。在这之前,还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一种是所谓的B能谱法,即用量能器测量B衰变时的能量谱,由于电子只带走了衰变前后原子核能量差的一部分,其余部分的能量,即由 中微子带走。这是最早的中微子实验,可以定性地,间接地证实中微子的存在。另一种是原子核反冲法。原子核在B衰变发射电子的同时,原子核本身还要受到一个反作用力,使原子核本身获得一个反冲速度。只要测出了发射电子与反冲核的动量,从动量的守恒,就可以确认中微子的存在。 到了1962年,对中微子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革命性的崭新阶段。哥伦比亚大学的莱德曼、施瓦茨、斯坦博格等人,想到可以用加速器来产生中微子。他们在纽约长岛的布鲁克海文的国家实验室里,用15 GeV的质子束打击铍靶,从而 产生n介子束流。n介子在飞行中衰变,产生卩子,同时放出一个中微子。他们将束流通过很大质量的铁,以致大部分的卩子都被吸收掉,而中微子却可以畅通无阻地穿过,从而获取相当纯的中微子束流。然后,他们将中微子束流注人火花室,观察到所产生的新卩子。这些反应过程,可以用如下的表达式表示: 卩+v v +n—y +p 而B衰变所产生的中微子却是按照不同的反应过程:

中微子超光速

中微子超光速??? 中微子又译作微中子,是轻子的一种,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中微子不带电,自旋为1/2,质量非常轻(小于电子的百万分之一),以接近光速运动,几乎不与其他物质作用,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太阳内部核反应产生大量中微子,每秒钟通过我们眼睛的中微子数以十亿计,但异常难以捕捉。中微子是1930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为了解释β衰变中能量似乎不守恒而提出的,1933年正式命名为中微子,1956年才被观测到。 2011年9月22日,《自然》杂志网站宣布,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OPERA(“奥佩拉”)项目研究人员使用一套装置,接收730公里外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在瑞士日内瓦)发射的中微子束。实验表明,中微子的速度达到了299798454米/秒,光速为299792458米/秒,可见中微子比光子提前60纳秒(1纳秒等于十亿分之一秒)到达,即每秒钟多“跑”6公里。 据实验室方介绍,接收中微子束的装备上,配置了复杂的电子和照相器材,重1800吨,埋在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地下1400米深处。三年来,“奥佩拉”的研究人员记录了大约1.6万个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射的、穿透地层的中微子束。研究者让中微子束在两地之间的地下管道中以近光速运行,并通过其最后运行的时间和距离来判断中微子的速度。9月2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官方网站也公布了这一研究成果。 根据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光速是宇宙速度的极限,没有任何物质可以超越光速。如果此次研究结果被验证为真,意味着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将遭到严重挑战,时间旅行将具备理论依据。虽然OPERA项目发言人——瑞士伯尔尼大学物理学家安东尼奥·伊拉蒂塔声称这是一个直接的物理测量,他们通过测量距离和时间,再将两者相除得到速度,就像我们在中学到的那样。他还表示这套接收装置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之间的距离精度为20厘米以内,测速精度为10纳秒以内。但是这个实验结果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悖,参与这个实验的科学家已经向全球物理学者发出了召唤,期待整个物理学界进行核查。 针对OPERA项目试验结果,全球不少科学家都持谨慎怀疑态度,声言需进行更多实验确认。 霍金(当代享有国际盛誉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严肃声明,目前,对中微子发表评论还言之过早,必须进行更多实验及澄清工作。南京大学核物理学专家宗红石教授表示,如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个现代物理学基础动摇了,那么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很多理论都站不住脚,但实际上现在的很多理论已经被实验检验是正确的。而且之前物理学界也屡次有人想推翻前人的结论,但后来都被证明是错误的,最后不了了之,这次的研究成果还有待继续检验。而且如果超光速中微子真的存在,将会出现一系列让人无法接受的现实,比如因果论,这也是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立足体系,即首先有原因之后才会有结果。超光速中微子如果存在,这一理论也将被颠覆。简单地说,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由因到果的次序将颠倒,可能有了果再有因。宗红石举了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比如炮弹,是先打出去,然后落到对方阵地爆炸;因果论被颠覆后,我们看到的将是炮弹已经爆炸,却还没从大炮上被打出去呢。” 尽管全球科学家普遍采取谨慎态度,但没有人完全可以否认超光速中微子存在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