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

6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6.1一般规定

6.1.1本章适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应符合表6.1.1的要求。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或建造于Ⅳ类场地的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应适当降低。

注:本章的“抗震墙”即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剪力墙。

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

2框架-核心筒结构指周边稀柱框架与核心筒组成的结构;

3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

4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适用的最大高度;

5超过表内高度的房屋,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6.1.2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

6.1.3 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

2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3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4 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应按本规范3.1.3条规定和表6.1.2

确定抗震等级;其中,8度乙类建筑高度超过表6.1.2规定的范围时,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注:本章“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一、二、三、四级”的简称。

注:1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可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3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允许按抗震墙结构确定其抗震等级。

6.1.4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宜避免采用本规范3.4节规定的不规则建筑结构方案,不设防震缝;当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m;超过15m时,

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1)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

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1款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7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

度确定缝宽。

2 8、9度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高度、刚度或层高相差较大时,可在缝两侧房屋的尽端沿全高设置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每一侧抗撞墙的数量不应少于两道,宜分别对称布置,墙肢长度可不大于一个柱距,框架和抗撞墙的内力应按设置和不设置抗撞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分析,并按不利情况取值。防震缝两侧抗撞墙的端柱和框架的边柱,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

6.1.5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和抗震墙均应双向设置,柱中线与抗震墙中线、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1/4。

6.1.6框架-抗震墙和板柱-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之间无大洞口的楼、屋盖的长宽比,不宜超过表6.1.6的规定;超过时,应计入楼盖平面内变形的影响。

6.1.7采用装配式楼、屋盖时,应采取措施保证楼、屋盖的整体性及其与抗震墙的可靠连接。采用配筋现浇面层加强时,厚度不宜小于50mm。

6.1.8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抗震墙宜贯通房屋全高,且横向与纵向的抗震墙宜相连。

2抗震墙宜设置在墙面不需要开大洞口的位置。

3房屋较长时,刚度较大的纵向抗震墙不宜设置在房屋的端开间。

4抗震墙洞口宜上下对齐;洞边距端柱不宜小于300mm。

5一、二级抗震墙的洞口连梁,跨高比不宜大于5,且梁截面高度不宜小于400mm。

6.1.9 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较长的抗震墙宜开设洞口,将一道抗震墙分成长度较均匀的若干墙段,洞口连梁的跨高比宜大于6,各墙段的高宽比不应小于2。

2墙肢的长度沿结构全高不应有突变;抗震墙有较大洞口时,以及一、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洞口宜上下对齐。

3矩形平面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其框支层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非框支层楼层侧向刚度的50%;框支层落地抗震墙间距不宜大于24m。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的平面布置尚宜对称,且宜设抗震筒体。

6.1.10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其他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

6.1.11 框架结构单独柱基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基础系梁:

1 一级框架和IV 类场地的二级框架;

2 各柱基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差别较大;

3 基础埋置较深,或各基础埋置深度差别较大;

4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粘性土层、液化土层和严重不均匀土层;

5 桩基承台之间。

6.1.12 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基础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基础,应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转动的能力。

6.1.13 主楼与裙房相连且采用天然地基,除应符合本规范4.2.4条规定外,在地震作用下主楼基础底面不宜出现零应力区。

6.1.14 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避免在地下室顶板开设大洞口,并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其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应满足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筋面积的1.1倍;地上一层的框架结构柱和抗震墙墙底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本章6.2.3、6.2.6、6.2.7条的规定,位于地下室顶板的梁柱节点处不需符合本章6.2.2条的规定。 6.1.15 框架的填充墙应符合本规范13章的规定。

6.1.16 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 的规定。 6.1.17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 的规定。

6.2 计算要点

6.2.1 钢筋混凝土结构应按本节规定调整构件的组合内力设计值,其层间变形应符合本规范5.5节有关规定;构件截面抗震验算时,凡本章和有关附录未作规定者,应符合现行有关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但非抗震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应除以本规范规定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6.2.2 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b c c M M ∑=∑η (6.2.2-1) 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时尚应符合 bua c 2.1M M ∑=∑ (6.2.2-2) 式中 c M ∑—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上下

柱端的弯矩设计值,可按弹性分析分配;

b M ∑—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一级

框架节点左右梁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

bua M ∑—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

所对应的弯矩值之和,根据实配钢筋面积(计入受压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确定;

ηc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一级取1.4,二级取1.2,三级取1.1。

当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可乘以上述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6.2.3 一、二、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1.25和1.15。底层柱纵向钢筋宜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

注: 底层指无地下室的基础以上或地下室以上的首层。

6.2.4 一、二、三级的框架梁和抗震墙中跨高比大于2.5的连梁,其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

Gb r b b vb )(V l M M V n l ++=η (6.2.4-1)

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时尚应符合 Gb r bua bua )(1.1V l M M V n l ++= (6.2.4-2)

式中 V -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 l n —梁的净跨;

V Gb —梁在重力荷载代表值(9度时高层建筑还应包括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

M b l 、M b r —分别为梁左右端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一级框架两端

弯矩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

M bua l 、M bua r —分别为梁左右端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所对

应的弯矩值,根据实配钢筋面积(计入受压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确定;

ηvb —梁端剪力增大系数,一级取1.3,二级取1.2,三级取1.1。

6.2.5 一、二、三级的框架柱和框支柱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

n H M M V )(t c b c c v +=η (6.2.5-1) 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时尚应符合 n H M M V )(2.1t cua b cua += (6.2.5-2) 式中 V -柱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框支柱的剪力设计值尚应符合本节

6.2.10 条的规定;

H n —柱的净高;

M c t 、M c b —分别为柱的上下端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

符合本节6.2.2、6.2.3条的规定;框支柱的弯矩设计值尚应符合本节 6.2.10条的规定;

M cua t 、M cua b —分别为偏心受压柱的上下端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

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根据实配钢筋面积、材料强度标准值和轴压力等确定;

ηvc —柱剪力增大系数,一级取1.4,二级取1.2,三级取1.1。

6.2.6 一、二、三级框架的角柱,经本节6.2.2、6.2.3、6.2.5、6.2.10条调整后的组合弯矩设计值、剪力设计值尚应乘以不小于1.10的增大系数。 6.2.7 抗震墙各墙肢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一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及以上一层,应按墙肢底部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采用;其他部位,墙肢的组合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可采用1.2。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墙肢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

3 双肢抗震墙中,墙肢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当任一墙肢为大偏心受拉时,另一墙肢的剪力设计值、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1.25。

6.2.8 一、二、三级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其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 w vw V V η= (6.2.8-1) 9度时尚应符合 w

w

wua 1.1V M M V = (6.2.8-2)

式中 V —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

V w —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截面组合的剪力计算值;

M wua —抗震墙底部截面按实配纵向钢筋面积、材料强度标准值和轴力等计算的抗

震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有翼墙时应计入墙两侧各一倍翼墙厚度范围内的纵向钢筋;

M w —抗震墙底部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

ηvw —抗震墙剪力增大系数,一级为1.6,二级为1.4,三级为1.2。

6.2.9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梁、柱、抗震墙和连梁,其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跨高比大于2.5的梁和连梁及剪跨比大于2的柱和抗震墙:

)20.0(10c RE

bh f V γ≤ (6.2.9-1)

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抗震墙、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柱和框支梁、以及落地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

)15.0(1

0c RE

bh f V γ≤

(6.2.9-2)

剪跨比应按下式计算:

)(c

c 0h V M =λ (6.2.9-3)

式中 λ—剪跨比,应按柱端或墙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计算值M c

、对应的截面组合剪

力计算值V c

及截面有效高度h 0确定,并取上下端计算结果的较大值;反弯点位于柱高中部的框架柱可按柱净高与2倍柱截面高度之比计算:

V —按本节6.2.5、6.2.6、6.2.8、6.2.10条等规定调整后的柱端或墙端截面

组合的剪力设计值;

c f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b —梁、柱截面宽度或抗震墙墙肢截面宽度;圆形截面柱可按面积相等的方

形截面计算;

h 0—截面有效高度,抗震墙可取墙肢长度。

6.2.10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柱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框支柱承受的最小地震剪力,当框支柱的数目多于10根时,柱承受地震剪力之和不应小于该楼层地震剪力的20%;当少于10根时,每根柱承受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该楼层地震剪力的2%。

2 一、二级框支柱由地震作用引起的附加轴力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 1.5、1.2;计算轴压比时,该附加轴力可不乘以增大系数。

3 一、二级框支柱的顶层柱上端和底层柱下端,其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和1.25,框支柱的中间节点应满足本节6.2.2条的要求。

4 框支梁中线宜与框支柱中线重合。

6.2.11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一级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 验算抗震墙受剪承载力时不宜计入混凝土的受剪作用,若需计入混凝土的受剪作用,则墙肢在边缘构件以外的部位在两排钢筋间应设置直径不小于8mm 的拉结筋,且水平和竖向间距分别不大于该方向分布筋间距两倍和400mm 的较小值。

2 无地下室且墙肢底部截面出现偏心受拉时,宜在墙肢与基础交接面另设交叉防滑斜筋,防滑斜筋承担的拉力可按交接面处剪力设计值的30%采用。 6.2.1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楼板应符合本规范附录E.1的规定。 6.2.1

3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计算时,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基本均匀的框架-抗震墙结构,任一层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和按框架–抗震墙结构分析的框架部分各楼层地震剪力中最大值1.5倍二者的较小值。

2 抗震墙连梁的刚度可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0。

3 抗震墙结构、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筒体结构、板柱-抗震墙结构计算内力和变形时,其抗震墙应计入端部翼墙的共同工作。翼墙的有效长度,每侧由墙面算起可取相邻抗震墙净间距的一半、至门窗洞口的墙长度及抗震墙总高度的15%三者的最小值。

6.2.14 一级抗震墙的施工缝截面受剪承载力,应采用下式验算:

)8.06.0(1s

y RE

wj N A f V +≤γ (6.2.16)

式中 V wj —抗震墙施工缝处组合的剪力设计值;

f y —竖向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A s —施工缝处抗震墙的竖向分布钢筋、竖向插筋和边缘构件(不包括边缘构件

以外的两侧翼墙)纵向钢筋的总截面面积;

N —施工缝处不利组合的轴向力设计值,压力取正值,拉力取负值。

6.2.15 框架节点核芯区的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二级框架的节点核芯区,应进行抗震验算;三、四级框架节点核芯区,可不进行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

2 核芯区截面抗震验算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 的规定。

6.3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6.3.1 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 ;

2 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

3 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6.3.2 采用梁宽大于柱宽的扁梁时,楼板应现浇,梁中线宜与柱中线重合,扁梁应双向布置,且不宜用于一级框架结构。扁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并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对挠度和裂缝宽度的规定:

c b 2b b ≤ (6.3.2-1) b c b h b b +≤ (6.3.2-2)

d h 16≥b

(6.3.2-3)

式中 b c —柱截面宽度,圆形截面取柱直径的0.8倍;

b b 、h b —分别为梁截面宽度和高度;

d —柱纵筋直径。

6.3.3 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

注: d 为纵向钢筋直径,h b 为梁截面高度。

6.3.4 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φ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φ12;

2一、二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

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

6.3.5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6.3.6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300mm;圆柱直径不宜小于350mm。

2剪跨比宜大于2。

3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6.3.7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3.7的规定;建造于IV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表6.3.7 柱轴压比限值

注:1轴压比指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

2表内限值适用于剪跨比大于2、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60的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轴压比限值应降低0.05;剪跨比小于1.5的柱,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

殊构造措施;

3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间距不大于100mm、直径不小于12mm,或沿柱全高采用复合螺旋箍、螺旋间距不大于100mm、箍筋肢距不大于200 mm、

直径不小于12mm,或沿柱全高采用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螺旋净距不大于80mm、箍

筋肢距不大于200 mm、直径不小于10mm,轴压比限值均可增加0.10;上述三种箍筋

的配箍特征值均应按增大的轴压比由表6.3.12确定;

4在柱的截面中部附加芯柱,其中另加的纵向钢筋的总面积不少于柱截面面积的0.8%,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05;此项措施与注3的措施共同采用时,轴压比限值可增加

0.15,但箍筋的配箍特征值仍可按轴压比增加0.10的要求确定;

5柱轴压比不应大于1.05。

6.3.8 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 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8-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IV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的数值应增加0.1。

注:采用HRB400级热轧钢筋时应允许减少0.1,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应增加0.1。

2 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8-2采用;

表6.3.8-2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注:d为柱纵筋最小直径。

2)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最大间距应允

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6.3.9 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宜对称配置。

2 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 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

4 一级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5 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6 柱纵向钢筋的绑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

6.3.10柱的箍筋加密范围,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三者的最大值。

2 底层柱,柱根不小于柱净高的1/3;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外尚应取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注:柱根指框架底层柱的嵌固部位。

3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取全高。

4框支柱,取全高。

5一级及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6.3.11 柱箍筋加密区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 ,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 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至少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采用拉筋复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勾住箍筋。 6.3.12 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yv c v v f f λρ≥ (6.3.12) 式中

ρv -

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一级不应小于0.8%,二级不应小于0.6%,三、四级不应小于0.4%;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扣除重

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f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强度等级低于C35时,应按C35计算; f

yv -

箍筋或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超过360N/mm 2

时,应取360N/mm 2

计算;

-v λ

最小配箍特征值,宜按表6.3.12采用。 0.3 注: 1 普通箍指单个矩形箍和单个圆形箍,复合箍指由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复合螺旋箍指由螺旋箍与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连续复合矩形

螺旋箍指全部螺旋箍为同一根钢筋加工而成的箍筋;

2 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

其最小配箍特征值应比表内数值增加0.02,且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5%;

3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

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9度时不应小于1.5%;

4 计算复合螺旋箍的体积配箍率时,其非螺旋箍的箍筋体积应乘以换算系数0.8。

6.3.13 柱箍筋非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50%;箍筋间距,一、二级框架柱不应大于10倍纵向钢筋直径,三、四级框架柱不应大于15倍纵向钢筋直径。 6.3.14 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宜按本章6.3.10条采用,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和0.08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和0.4%。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不宜小于核芯区上、下柱端的较大配箍特征值。

6.4 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6.4.1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5。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宜小于200mm 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16;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应小于层高的1/12。

6.4.2抗震墙厚度大于140 mm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在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以外的拉筋间距应适当加密。

6.4.3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不应小于0.20%;钢筋间距不应大于300mm,直径不应小于8mm。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纵向及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3%,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6.4.4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钢筋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1/10。

6.4.5 一级和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9度)时不宜超过0.4, 一级(8度)时不宜超过0.5,二级不宜超过0.6。

6.4.6 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抗震墙结构,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应按本章6.4.7条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但墙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小于表6.4.6的规定值时可按本章6.4.8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表6.4.6 抗震墙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

烈度或等级一级(9度) 一级(8度) 二级

轴压比0.1 0.2 0.3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一、二级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两端应设置符合约束边缘构件要求的翼墙或端柱,洞口两側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不落地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墙肢两端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3 一、二级抗震墙的其它部位和三、四级抗震墙,均应按本章6.4.8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6.4.7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图6.4.7),应符合下列要求:

1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和配箍特征值应符合表 6.4.7的要求,一、二级抗震墙约束边缘构件在设置箍筋范围内(即图6.4.7中阴影部分)的纵向钢筋配筋率,分别不应小于1.2%和1.0%。

表6.4.7 约束边缘构件范围l c及其配箍特征值v

v

注:1 抗震墙的翼墙长度小于其3倍厚度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2倍墙厚时,视为无翼墙、无端柱;

2l c为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不应小于表内数值、1.5b w 和450 mm三者的最大值;有翼墙或端柱时尚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加300 mm;

3 v为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箍特征值,计算配箍率时,箍筋或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超过360N/mm2,应

按360N/mm2计算;箍筋或拉筋沿竖向间距,一级不宜大于100mm,二级不宜大于150mm;

4 h w为抗震墙墙肢长度。

暗柱有翼墙

有端柱转角墙(L形墙)

图6.4.7 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

6.4.8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宜按图6.4.8采用;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应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并宜符合表6.4.8的要求。

注:1A c为计算边缘构件纵向构造钢筋的暗柱或端柱面积,即图6.4.8抗震墙截面的阴影部分;

2对其它部位,拉筋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筋间距的2倍,转角处宜用箍筋;

3当端柱承受集中荷载时,其纵向钢筋、箍筋直径和间距应满足柱的相应要求。

图6.4.8 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范围

6.4.9 抗震墙墙肢长度小于墙厚的3倍时,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一、二级应符合本章6.4.5条的要求,三级不应大于0.6;应按柱的有关要求进行设计,箍筋应沿全高加密。

6.4.10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跨高比不大于2的连梁,宜采用斜向交叉构造配筋。

6.4.11顶层连梁的纵向钢筋锚固长度范围内,应设置箍筋。

6.5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6.5.1抗震墙的厚度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16,抗震墙的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端柱组成的边框;端柱截面宜与同层框架柱相同,并应满足本章6.3.节对框架柱的要求;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端柱和紧靠抗震墙洞口的端柱宜按柱箍筋加密区的要求沿全高加密箍筋。

6.5.2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并应双排布置,拉筋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

6.5.3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其它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本章6.3节、6.4节的有关要求。

6.6 板柱-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6.6.1 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本章6.4节的有关规定,且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上一层应按本章 6.4.7条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其它部位应按6.4.8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柱(包括抗震墙端柱)的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本章6.3节对框架柱的有关规定。

6.6.2房屋的周边和楼、电梯洞口周边应采用有梁框架。

6.6.3 8度时宜采用有托板或柱帽的板柱节点,托板或柱帽根部的厚度(包括板厚)不宜小于柱纵筋直径的16倍,托板或柱帽的边长不宜小于4倍板厚和柱截面对应边长之和。

6.6.4 房屋的屋盖和地下一层顶板,宜采用梁板结构。

6.6.5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应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作用,各层板柱部分应满足计算要求,并应能承担不少于各层全部地震作用的20%。

6.6.6 板柱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按等代平面框架分析时,其等代梁的宽度宜采用垂直于等代平面框架方向柱距的50%。

6.6.7 无柱帽平板宜在柱上板带中设构造暗梁,暗梁宽度可取柱宽及柱两侧各不大于1.5倍板厚。暗梁支座上部钢筋面积应不小于柱上板带钢筋面积的50%,暗梁下部钢筋不宜少于上部钢筋的1/2。

6.6.8无柱帽柱上板带的板底钢筋,宜在距柱面为2倍纵筋锚固长度以外搭接,钢筋端部宜有垂直于板面的弯钩。

6.6.9沿两个主轴方向通过柱截面的板底连续钢筋的总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式要求:

A s N G/f y( 6.6.9 )

式中A s —板底连续钢筋总截面面积;

N G—在该层楼板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柱轴压力设计值;

f y —楼板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6.7 筒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6.7.1框架-核心筒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核心筒与框架之间的楼盖宜采用梁板体系。

2 低于9度采用加强层时,加强层的大梁或桁架应与核心筒内的墙肢贯通;大梁或桁架与周边框架柱的连接宜采用铰接或半刚性连接。

3结构整体分析应计入加强层变形的影响。

4 9度时不应采用加强层。

5在施工程序及连接构造上,应采取措施减小结构竖向温度变形及轴向压缩对加强层的影响。

6.7.2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核心筒、筒中筒结构的内筒,其抗震墙应符合本章6.4节的有关规定,且抗震墙的厚度、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符合本章6.5节的规定;筒体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上一层不应改变墙体厚度。一、二级筒体角部的边缘构件应按下

列要求加强: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应取墙肢截面高度的1/4,且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内应全部采用箍筋;底部加强部位以上的全高范围内宜按图6.4.7的转角墙设置约束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仍取墙肢截面高度的1/4。

多层与高层钢结构安装技术交底

多层与高层钢结构安装 适用范围:多层与高层钢结构安装工艺。 多层及高层钢结构工程:根据结构平面选择适当的位置,先做样板间成稳定结构,采用“节间综合法”:钢柱一柱间支撑(或剪力墙)→钢梁(主、次梁、隅撑)、由样板间向四周发展,或采用“分件流水法”安装。 一、材料要求 (一)一般要求: 1在多层与高层钢结构现场施工中,安装用的材料,如焊接材料、高强度螺栓、压型钢板、栓钉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以及CO, C H, O 规程的要求。 2多层与高层建筑钢结构的钢材,主要采用Q235的碳素结构钢和Q345的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其质量标准应分别符合我国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的规定。当有可靠根据时,可采用其他牌号的钢材。当设计文件采用其他牌号的结构钢时,应符合相对应的现行国家标准。 3品种规格。 钢型材有热轧成型的钢板和型钢,以及冷弯成型的薄壁型钢。 热轧钢板有:薄钢板(厚度为0.35-4mm)、厚钢板(厚度为4.5 - 6.Omm)、超厚钢板(厚度> 60mm ),还有扁钢(厚度为4~60mm,宽度为30-200mm,比钢板宽度小)。 钢板和型钢表面允许有不妨碍检查表面缺陷的薄层氧化铁皮、铁锈、由于压入氧化铁皮脱落引起的不显著的粗燥和划痕、轧辊造成的网纹和其他局部缺陷,但凹凸度不得超过厚度负公差的一半。对低合金钢板和型钢的厚度还应保证不低于允许最小厚度。 钢板和型钢表面缺陷不允许采用焊补和堵塞处理,应用凿子或砂轮清理。清理处应平缓无棱角,清理深度不得超过钢板厚度负偏差的范围,对低合金钢还应保证不薄于其允许的最小厚度。 4厚度方向性能钢板。 要求钢板在厚度方向有良好的抗层状撕裂性能,参见国家标准《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5313-85,行业标准《高层建筑结构用钢板》YB4104-2000中相关规定。 (二)现场安装的材料准备。 1根据施工图,测算各主耗材料(如焊条、焊丝等)的数量,作好订货安排,确定进厂

高层民用建筑钢筋结构技术规范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 第二章材料 第2.0.1条高层建筑钢结构的钢材,宜采用Q235等级B、C、D的碳素结构钢,以及Q345等级B、C、D、E的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其质量标准应分别符合我国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的规定,当有可靠根据时可采用其他牌号的钢材。 第2.0.2条承重结构的钢材应根据结构的重要性、荷载特征、连接方法、环境温度以及构件所处部位等不同情况,选择其牌号和材质,并应保证抗拉强、伸长率、屈服点、冷弯试验、冲击韧性合格和硫、磷含量符合限值。对焊接结构尚应保证碳含量符合限值。 第2.0.3条抗震结构钢材的强屈比不应小于1.2,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伸长率应大于20%,应有良好的可焊性。 第2.0.4条承重结构处于外露情况和低温环境时,其钢材性能尚应符合耐大气腐蚀和避免低温冷脆的要求。 第2.0.5条采用焊接连接的节点,当板厚等于或大于50mm,并承受沿板厚方向的拉力作用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5313)的规定,附加板厚方向的断面收缩率,并不得小于该标准 Z15级规定的允许值。 第2.0.6条结构采用的钢材强度设计值,不得小于表2.0.6的规定。 第2.0.7条钢材的物理性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GBJ 17)第2.2.3条的规定。 在高层建筑钢结构的设计和钢材订货文件中,应注明所采用钢材的牌号、等级和对Z 向性能的附加保证要求。

第2.0.8条钢结构的焊接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手工焊接用焊条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钢焊条》(GB5117)或《低合金钢焊条》(GB5118)的规定。选用的焊条型号应与主体金属相匹配。 二自动焊接或半自动焊接采用的焊丝和焊剂,应与主体金属强度相适应,焊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熔化焊用钢丝》(GB/T 14957),或《气体保护焊用钢丝》(GB/14958)的规定。 焊缝的强度设计值应按表2.0.8规定采用 焊焊条的抗拉强度。 2、一、二级是指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GB 50205)规定的全熔透焊缝部缺陷的质量等级。 第2.0.9条钢结构螺栓连接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普通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六角头螺栓——A和B级》(GB 5782)和《六角头螺栓-C级》(GB 5780)的规定。 二锚栓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 700)规定的Q 235钢或《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规定的Q345钢 三高强度螺栓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与技术条件》(GB/T1228—1231)或《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3632——GB3633)的规定。 四、螺栓连接的强度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GBJ17)表3.21—6 的规定采用。高强度螺栓的设计预拉力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表7.2.2—2的规定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的钢材摩擦面抗滑移系数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GBJ17)表7.2.2—1的规定采用。

多层及高层钢结构工程(doc 18页)

多层及高层钢结构工程(doc 18页)

多层及高层钢结构安装工程 多层及高层钢结构安装工程 (2) 1、工程概况 (3) 2、施工准备 (3) 2.1技术准备 (3) 2.2材料要求 (4) 2.3主要机具 (4) 2.4作业条件 (5) 3、施工工艺 (5) 3.1工艺流程 (5) 3.2操作工艺 (6) 4、质量验收要点 (12) 5、成品保护 (13) 6、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控制措施 (14) 6.1环境控制措施 (14) 6.2职业健康安全控制措施 (14) 7、应注意的问题 (17)

根据结构深化图纸,验算钢结构框架安装时构件受力情况,科学地预计其可能的变形情况,并采取相应合理的技术措施来保证钢结构安装的顺利进行。 7.和工程所在地的相关部门,如治安、交通、绿化、环保、文保、电力进行协调等。并到当地的气象部门了解以往年份的气象资料,做好防台风、防雨、防寒、防高温等措施。 2.2材料要求 1.在多层与高层钢结构现场施工中,安装用的材料,如焊接材料、高强度螺栓、压型钢板、栓钉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 2.多层与高层建筑钢结构的钢材,主要采用Q235等级B、C、D、E的碳素结构钢和Q345等级B、C、D的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其质量标准应分别符合我国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的规定。当有可靠根据时,可采用其他牌号的钢材。当设计文件采用其他牌号的结构钢时,应符合相对应的现行国家标准。 多层与高层钢结构连接材料主要采用E43、ES0系列焊条或H08系列焊丝,高强度螺栓主要采用45号钢、40B钢、20MnT钢,栓钉主要采用MLl5、DLl5钢。 2.3主要机具 在多层与高层钢结构施工中,常用主要机具有:塔式起重机、汽车式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交直流电焊机、C02气体保护焊机、空压机、碳弧气刨、砂轮机、超声波探伤仪、磁粉探伤、着色探伤、焊

钢结构设计的八大要点

钢结构设计的八大要点 钢结构设计要点 钢结构设计简单步骤和设计思路 (一)判断结构是否适合用钢结构 钢结构通常用于高层、大跨度、体型复杂、荷载或吊车起重量大、有 较大振动、高温车间、密封性要求高、要求能活动或经常装拆的结构。直观的说:大厦、体育馆、歌剧院、大桥、电视塔、仓棚、工厂、住 宅和临时建筑等。这是和钢结构自身的特点相一致的。 (二)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 此处仅简单介绍。详请参考相关专业书籍。由于结构选型涉及广泛, 做结构选型及布置应该在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指导下进行。 在钢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被强调的是“概念设计”,它在结构 选型与布置阶段尤其重要。对一些难以作出精确理性分析或规范未规 定的问题,可依据从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设计思想,从全局的角度来 确定控制结构的布置及细部措施。运用概念设计可以在早期迅速、有 效地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所得结构方案往往易于手算、概念清晰、定性正确,并可避免结构分析阶段不必要的繁琐运算。同时,它也是 判断计算机内力分析输出数据可靠与否的主要依据。(无论结构软件 如何强大,扎实的结构概念和力学分析,及可靠的手算能力,才是过 硬的素质。)钢结构通常有框架、平面(木行)架、网架(壳)、索膜、轻钢、塔桅等结构型式。 其理论与技术大都成熟。亦有部分难题没有解决,或没有简单实用的设 计方法,比如网壳的稳定等。 结构选型时,应考虑它们不同的特点。在轻钢工业厂房中,当有较大 悬挂荷载或移动荷载,就可考虑放弃门式刚架而采用网架。屋面上雪

压大的地区,屋面曲线应有利于积雪滑落(切线50度内需考虑雪载),如亚东水泥厂石灰石仓棚采用三心圆网壳。总雪载释放近一半。降雨 量大的地区相似考虑。建筑允许时,在框架中布置支撑会比简单的节 点刚接的框架有更好的经济性。而屋面覆盖跨度较大的建筑中,可选 择构件受拉为主的悬索或索膜结构体系。高层钢结构设计中,常采用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地震烈度高或很不规则的高层中,不应单纯为 了经济去选择不利抗震的核心筒加外框的形式。宜选择周边巨型src 柱,核心为支撑框架的结构体系。我国半数以上的此类高层为前者。 对抗震不利。(把受力单元尽可能的向结构外围布置,是充分利用材 料性能的关键,就像中空的竹子一样,所以外强内弱很重要。) 结构的布置要根据体系特征,荷载分布情况及性质等综合考虑。一般的 说要刚度均匀。力学模型清晰。尽可能限制大荷载或移动荷载的影响 范围,使其以最直接的线路传递到基础。柱间抗侧支撑的分布应均匀。 其形心要尽量靠近侧向力(风震)的作用线。否则应考虑结构的扭转。 结构的抗侧应有多道防线。比如有支撑框架结构,柱子至少应能单独承 受1/4的总水平力。 框架结构的楼层平面次梁的布置,有时可以调整其荷载传递方向以满足 不同的要求。通常为了减小截面沿短向布置次梁,但是这会使主梁截 面加大,减少了楼层净高,顶层边柱也有时会吃不消,此时把次梁支撑 在较短的主梁上可以牺牲次梁保住主梁和柱子。 (三)预估截面 结构布置结束后,需对构件截面作初步估算。主要是梁柱和支撑等的 断面形状与尺寸的假定。 钢梁可选择槽钢、轧制或焊接h型钢截面等。根据荷载与支座情况, 其截面高度通常在跨度的1/20~1/50之间选择。翼缘宽度根据梁间侧 向支撑的间距按l/b限值确定时,可回避钢梁的整体稳定的复杂计算,这种方法很受欢迎。确定了截面高度和翼缘宽度后,其板件厚度可按 规范中局部稳定的构造规定预估。

多层与高层钢结构安装施工工艺

多层与高层钢结构安装施工工艺适用范围:钢结构工程质量的好坏,除材料合格、制作精度高外,还要依靠合理安装工艺。 多层及高层钢结构工程:根据结构平面选择适当的位置,先做样板间成稳定结构,采用“节间综合法”:钢柱→柱间支撑(或剪力墙)→钢梁(主、次梁、隅撑)、由样板间向四周发展,或采用“分件流水法”安装。 第一节材料要求 1.1一般要求压型钢板、安装用的材料,如焊接材料、高强度螺栓、1.在多层与高层钢结构现场施工中,等应符合焊接规程的要H、O栓钉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以及CO、C2222求。的低合金高强度的碳素结构钢和Q3452.多层与高层建筑钢结构的钢材,主要采用Q235和《低合金高强结构钢。其质量标准应分别符合我国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700的规定。当有可靠根据时,可采用其它牌号的钢材。当设计文件采用GB/T1591度结构钢》其它牌号的结构钢时,应符合相对应的现行国家标准。品种规格3. 钢型材有热轧成型的钢板和型钢,以及冷弯成型的薄壁型钢。、超厚钢板~6.0mm)4.5热轧钢板有:薄钢板(厚度为0.35~4mm)、厚钢板(厚度为。,比钢板宽度小)60mm、宽度为30~200mm,还有扁钢(厚度为(厚度>60mm)4~热轧型钢有:角钢、工字钢、槽钢、钢管等其它新型型钢。角钢分等边和不等边两种。”H工字钢有:普通工字钢、轻型工字钢和宽翼缘工字钢,其中宽翼缘工字钢在我国也称“型钢。槽钢分普通槽钢和轻型槽钢。钢管有无缝钢管和焊接钢管。由于压入氧化铁皮钢板和型钢表面允许有不妨碍检查表面缺陷的薄层氧化铁皮、铁锈、但凹凸度不得超过厚度脱落引起的不显著的粗燥和划痕、轧辊造成的网纹和其他局部缺陷,负公差的一半。对低合金钢板和型钢的厚度还应保证不低于允许最小厚度。清理处应平缓应用凿子或砂轮清理。钢板和型钢表面缺陷不允许采用焊补和堵塞处理,对低合金钢还应保证不薄于其允许的最无棱角,清理深度不得超过钢板厚度负偏差的范围,小厚度。厚度方向性能钢板4.对钢材材性要焊接结构使用的钢板厚度有所增加,随着多层与高层钢结构的蓬勃发展, 求提出了新的内容——要求钢板在厚度方向有良好的抗层状撕裂性能,因而出现了新的钢材——厚度方向性能钢板。国家标准《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5313—85有这方面的专用规定。 1.2现场安装的材料准备 1.根据施工图,测算各主耗材料(如焊条、焊丝等)的数量,作好定货安排,确定进厂时间。 2.各施工工序所需临时支撑、钢结构拼装平台、脚手架支撑、安全防护、环境保护器材数量确认后,安排进厂制作及搭设。 3.根据现场施工安排,编制钢结构件进厂计划,安排制作、运输计划。对于特殊构件的运输,如放射性、腐蚀性等的,要作好相应的措施,并到当地的公安、消防部门登记;如超重、超长、超宽的构件,还应规定好吊耳的设置,并标出重心位置。 第二节主要机具 在多层与高层钢结构施工中。常用主要机具有:塔式起重机、汽车式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交直流电焊机、CO气体保护焊机、空压机、碳弧气刨、砂轮机、超声波探伤仪、磁2粉探伤、着色探伤、焊缝检查量规、大六角头和扭剪型高强度螺栓扳手、高强度螺栓初拧电动扳手、栓钉机、千斤顶、葫芦、卷扬机、滑车及滑车组、钢丝绳、索具、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等。 第三节作业条件 3.1参加图纸会审,与业主、设计、监理充分沟通,确定钢结构各节点、构件分节细节及工厂制作图已完毕。 3.2根据结构深化图纸,验算钢结构框架安装时构件受力情况,科学地预计其可能的变形情况,并采取相应合理的技术措施来保证钢结构安装的顺利进行。 3.3各专项工种施工工艺确定,编制具体的吊装方案、测量监控方案、焊接及无损检测方案、高强度螺栓施工方案、塔吊装拆方案、临时用电用水方案、质量安全环保方案审核完成。

多层及高层钢结构工程

多层及高层钢结构安装工程多层及高层钢结构安装工程1 1、工程概况2 2、施工准备2 2.1技术准备2 2.2材料要求3 2.3主要机具3 2.4作业条件4 3、施工工艺4 3.1工艺流程4 3.2操作工艺5 4、质量验收要点11 5、成品保护12 6、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控制措施13 6.1环境控制措施13 6.2职业健康安全控制措施13 7、应注意的问题16

1、工程概况 2、施工准备 2.1技术准备 1.钢结构安装前,应具备钢结构设计图、建筑图、相关基础图、钢结构施工总图、各分部工程施工详图及其他有关图纸等技术文件。 2.参加图纸会审,与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充分沟通,确定图纸与其他专业工程设计文件无矛盾;与其他专业工程配合施工程序合理。 3.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分项作业指导书。施工组织设计包括工程概况及特点说明、工程量清单、现场平面布置、能源、道路及临时建筑设施等的规划、主要施工机械和吊装方法、施工技术措施及降低成本计划、专项施工方案、劳动组织及用工计划、工程质量标准、安全及环境保护、主要资源表等。其中吊装主要机械选型及平面布置是吊装重点。分项作业指导书可以细化为作业卡,主要用于作业人员明确相应工序的操作步骤、质量标准、施工工具和检测内容、检测标准。 4.依承接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钢构件进场检验内容及适用标准,以及钢结构安装检验批划分、检验内容、检验标准、检测方法、检验工具,在遵循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参照部标或其他权威认可的标准,确定后在工程中使用。 5.组织必要的工艺试验,如焊接工艺试验、压型钢板施工及栓钉焊接检测工艺试验。

根据结构深化图纸,验算钢结构框架安装时构件受力情况,科学地预计其可能的变形情况,并采取相应合理的技术措施来保证钢结构安装的顺利进行。 7.和工程所在地的相关部门,如治安、交通、绿化、环保、文保、电力进行协调等。并到当地的气象部门了解以往年份的气象资料,做好防台风、防雨、防寒、防高温等措施。 2.2材料要求 1.在多层与高层钢结构现场施工中,安装用的材料,如焊接材料、高强度螺栓、压型钢板、栓钉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 2.多层与高层建筑钢结构的钢材,主要采用Q235等级B、C、D、E的碳素结构钢和Q345等级B、C、D的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其质量标准应分别符合我国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的规定。当有可靠根据时,可采用其他牌号的钢材。当设计文件采用其他牌号的结构钢时,应符合相对应的现行国家标准。 多层与高层钢结构连接材料主要采用E43、ES0系列焊条或H08系列焊丝,高强度螺栓主要采用45号钢、40B钢、20MnT钢,栓钉主要采用MLl5、DLl5钢。 2.3主要机具 在多层与高层钢结构施工中,常用主要机具有:塔式起重机、汽车式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交直流电焊机、C02气体保护焊机、空压机、碳弧气刨、砂轮机、超声波探伤仪、磁粉探伤、着色探伤、焊

高层钢结构设计四大关键点

在高层钢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结构布置、构件设计、节点设计及图纸编制等四个关键点进行重点把握,从而有效的提高设计水平,确保钢结构的质量和安全性。 一、结构布置 高层钢结构多以六层以上结构体系为主,在高层钢结构设计过程中,结构布置作为关键所在,通过将型钢、钢板连接或焊接成构件,然后将若干个构件利用螺栓或是焊接的方式组装成钢结构。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及机理来进行结构布置,以此来对结构的重要性、荷载特征。结构形式、应力状态、连接方式、钢材厚度及工作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保设计的合理性,使结构布置更为科学。 二、构件设计 在高层钢结构设计过程中,构件设计作为其中较为关键的环节,在这个过程

中需要重视材料的选择,尽可能保证所选择的材料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这样整体承重结构才不会因为钢材自身的脆性受到破坏。在连接构件时,轴心受拉构件的刚度要保证,这样才能提高钢结构的稳定性。 三、节点设计 在钢结构设计时,节点设计根据传力特点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即刚接、铰接和半刚接。在节点设计时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焊接:严格对焊接焊缝的形式和尺寸进行规定,焊接过程中要遵循规定的焊缝形式和尺寸进行,所选择的焊条要与金属连接材料具有较好的匹配性。 2、栓接:使用高强螺栓作为高层建筑钢结构连接传力螺栓,通常可以选择扭剪类型的螺栓,连接的螺栓则以摩擦类型为主。 3、连接板:将梁腹板加厚4mm,不过需要进行抗剪净截面验算。节点设计还需要考虑的是考虑螺栓的安装、现场焊接等工作空间与吊装构件的具体顺序等。

4、梁腹板:验算栓孔位置的腹板抗剪净截面,连接时使用高强承压型螺栓时,验算时还要包括局部孔壁承压能力。 四、图纸编制 在高层钢结构设计时,图纸编制主要以施工图作为参照标准,并做好细部设计工作,控制好桁架的整体稳定性,对设计流程进行规范,通过对钢结构的跨度、柱距、建模等进行确定,根据荷载规范进行加载和计算,从而绘制出施工图。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

6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6.1一般规定 6.1.1本章适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应符合表6.1.1的要求。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或建造于Ⅳ类场地的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应适当降低。 注:本章的“抗震墙”即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剪力墙。 注:1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 2框架-核心筒结构指周边稀柱框架与核心筒组成的结构; 3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 4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适用的最大高度; 5超过表内高度的房屋,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6.1.2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 6.1.3 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 2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3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4 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应按本规范3.1.3条规定和表6.1.2

单层多层及高层钢结构工程

工程质量监理实施细则(范本) 一、工程概况 1、建设单位:(业主单位名称) 2、设计单位:(分部或分项设计单位名称) 3、施工单位:(分部或分项施工单位名称) 4、工程范围:(分部或分项工程范围) 5、工程内容:(分部或分项工程的主要内容) 6、施工工期:(根据总进度计划确定的本分部或分项工程工期目标) 二、编制依据 1、本工程项目的监理规划; 2、监理合同及其他建设合同; 3、施工图设计图纸及设计变更、图纸会审等资料; 4、国家、地方法规、规范、标准等;(编制本监理细则依据的有效规范、标准一览表) 5、批准的工程建设文件; 6、业主合理要求; 7、招投标情况; 8、其他。 三、分部或分项工程质量目标 严格控制强制性条文的执行,确保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并符合合同规定,其工程质量目标如下: 1、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质量经抽样检验合格; 2、分项工程所含的检验批均符合合格质量的规定; 3、分部(子分部)工程所含分项工程的质量均验收合格; 4、质量控制资料完整;

5、分部工程有关安全及功能的检验和抽样检测结果符合有关规定; 6、观感质量验收符合要求; 7、确保工程质量验收符合合同规定。 四、工程特点及监理工作重点 1、工程特点、难点:(描述本子分部或分项工程的专业技术特点,着重本分部分项工程采用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及本工程难点等。) 2、监理工作重点:(根据工程特点和监理规划简述质量监理工作重点。)

五、监理工作流程

六、质量控制点

七、工程质量过程控制 (一)事前控制 1、对施工单位在施工合同中承诺的质量保证措施进行检查落实。施工单位现场质量管理应具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检验制度。 2、大中型钢结构工程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应经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签署,经监理审查签认后实施。 3、构件制作(零部件加工、连接、组装、预拼装)应编制工艺计划书,并经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核签署,经监理审查签认后实施。 4、对原材料采购合同进行审查。所有钢材、焊接材料、坚固标准件,必需来自有相应资质、产品质量有可靠保证的厂家。 进口钢材应有海关出具的商检报告。 (二)事中控制 1、原材料质量控制 把好进厂验收关,进厂验收的检验批原则上应与分项工程检验批一致; 对于混批钢材、进口钢材、质量有疑义的钢材、大跨度重要受力构件使用的钢材,设计有Z向性能要求的厚钢板等,应进行抽样复验; 对钢材的规格尺寸、表观质量、锈蚀等级,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检查验收; 对焊接材料、紧固标准件,按规范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全数检查。未经进厂验收不得进入现场材料库。 2、焊接工程质量控制 1)焊工持证上岗,并不得越级施焊。 2)焊条、焊丝、焊剂、电渣焊熔咀等焊接材料与母材匹配。其使用前应按焊接工艺的规定进行烘焙和存放。 3)在本工程首次采用的钢材、焊接材料、焊接方法、焊后热处理等,应进行焊接工艺评定,并根据评定报告确定焊接工艺。 4)任何焊缝不得有裂纹、焊瘤;一、二级焊缝不得有气孔、夹渣、弧坑裂纹、电弧擦伤等缺陷,一级焊缝不得有咬边、未焊满、根部收缩等缺陷;一、二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布置.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 一、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的特点 当建筑物的结构主要构件采用钢材时即称为钢结构房屋。其特点为: 1.钢材的强度较高,作为结构构件时,所需的构件截面尺寸大大小于广泛使用的钢筋混凝土构件,从而减轻结构的重量。 2.钢材的延性较高,故钢结构的抗震性能要好于砌体结构和混凝土结构。 3.钢结构房屋由于强度高、重量轻、抗震性能好,因此,能建造比混凝土结构更高的房屋。 4.钢结构的构件可在工厂中预先制作,在现场安装,因此,主体结构施工速度很快。所有墙体均采用轻质材料,建筑物的重量较轻。 5.钢结构房屋整个建筑物的重量远比混凝土结构减少许多,故其基础承受的重量减少,可节省基础的造价;另外建筑物的重量减小后地震作用也会减小,可节省上部结构的材料。故高层建筑采用钢结构其综合经济效益可能比混凝土结构优越。 二、多、高层钢结构的基本构件 1.钢柱与钢梁。 钢柱与钢梁刚性连接时形成钢框架结构;当在建筑中有足够的抗侧力构件如抗震墙、核心筒等,梁与柱可以铰接。 (1)钢柱的形式可以是普通型钢、工字钢、槽钢、角钢等形成的实腹钢柱或格构式钢柱、宽翼缘H型钢、焊接方形或矩形钢管、无缝钢管等(见图3—89)。 (2)钢梁的形式。可直接采用工字钢、槽钢(一般用于次梁),当跨度较大时,应采用宽翼H型钢、实腹钢梁〔参见图3—89(a)~(d)实腹钢柱〕,焊接箱形梁〔参见图3—89(e)~(h)〕 2.钢框架结构中的支撑 当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采用框架结构时,为了提高结构的抗侧能力,在柱间设置柱间支撑,支撑的形式有: (1)中心支撑。支撑与框架梁柱节点的中心相交,如图3—90。 (2)偏心支撑。支撑底部与梁柱节点的中心点相交、上部偏离梁柱节点与框架梁相交,如图3—91。

钢结构设计说明

钢结构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1)本工程为西林县武警中队训练场钢棚,占地407.88平方米。 二、结构设计依据 (一)结构设计施工遵循的规范,规程及规定 (1)建筑结构可靠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 )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3)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 (5)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107-2003 (6)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2002 (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8)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 (9)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98 (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5007-2002 (11)网壳结构技术规程JGJ61-2003 (12)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7-91 (13)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JGJ82-2002 (14)建筑钢结构防火设计规范CECS200:2006 (15)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1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1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18)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J256-2003 (19)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20)优质碳素钢结构GB/T699-1999 (21)碳素钢结构GB/T700-88 (22)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94 (23)碳钢焊条GB/T5117-95 (24)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5118-95 (25)埋弧焊用碳钢焊丝和焊剂GB/T5293-1999 (26)低合金钢埋弧焊用焊剂GB/T12740 (27)熔化焊用焊丝GB/T14957-94 (28)气体保护电弧焊用碳钢,低合金钢焊丝GB/T8110-95 (29)六角头螺栓GB/T5782 (30)六角头螺栓-C级GB/T5782 (31)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螺栓螺母垫圈技术要求GB/T1228-1231 (32)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涂装GB8932 (33)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程CECS:24-90 (二)设计基准期50年,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三)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值为0.15g,抗震构造措施按7度要求设计。 三、荷载 1、地震作用: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值为0.15g,钢结构阻尼比:0.02。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土类别:III类 2、风荷载:基本风压0.60KN/㎡(按照100年重现期取用),地面粗糙度B类。风压高度系

第11讲多高层房屋钢结构——结构体系类型及其特点1多层

第11讲多(高)层房屋钢结构——结构体系类型及其特点(一) 1、多层房屋钢结构的结构体系类型有哪些?阐述各自的抗侧力单元。 答: 多层房屋钢结构常见结构类型有纯框架体系、柱-支撑体系和框-支撑体系。如果抗侧刚度不满足,还可采用双重抗侧力体系,主要采用钢框架-支撑体系、钢框架-剪力墙体系以及钢框架-核心筒体系。纯框架体系的抗侧力单元为平面框架,柱-支撑体系的抗侧力单元为支撑,框-支撑体系的抗侧力单元为无支撑的平面框架和支撑;钢框架-支撑体系、钢框架-剪力墙体系以及钢框架-核心筒体系的抗侧力单元除了钢框架外,还分别由支撑、剪力墙以及核心筒作为抗侧力单元。 2、试述纯框架体系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特征? 答: 水平荷载作用下梁柱刚接的框架结构如同空腹桁架结构,结构一侧的部分柱脚产生轴向拉力,另一侧的部分柱脚则产生轴向压力,这些轴向力将形成力偶,平衡外部水平荷载产生的倾覆力矩;另外,楼层剪力使该层框架柱产生弯矩和剪力,而柱端弯矩又使框架梁两端产生反对称的梁端弯矩和剪力。 平面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于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倾覆力矩使竖向构件(柱)承受轴向拉力或压力,进而使结构整体产生弯曲变形;另一部分为各层梁、柱在剪力作用下引起的框架整体剪切变形。因此,框架整体侧移曲线呈剪切型。 3、框架结构有哪些优点?适于多少层的钢结构房屋? 答: 优点:无承重墙,使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外墙采用非承重构件,可使建筑立面设计灵活多变;轻质墙体的使用还可以大大降低房屋自重,减小地震作用,降低结构和基础造价;构件易于标准化生产,施工速度快,而且结构各部分的刚度比较均匀,自振周期长,对地震作用不敏感。 适用层数:因框架结构的抗侧刚度较小,适于30层以下的房屋建筑。在地震区,一般不超过15层。 4、试述框架-支撑体系在水平荷载下的变形特点? 答: 在框架-支撑体系中,框架属于剪切型构件,支撑近似于弯曲型构件。当楼板可视为刚性体且结构不发生整体扭转时,在刚性楼盖的协调下,使各榀框架与各个支撑的变形相互协调—致,因此,框架-支撑体系可以简化成用刚性连杆将框架与支撑并联,其侧移属于弯剪型变形。

多层与高层钢结构安装

多层与高层钢结构安装

————————————————————————————————作者:————————————————————————————————日期: ?

多层与高层钢结构安装 适用范围:多层与高层钢结构安装工艺。 多层及高层钢结构工程:根据结构平面选择适当的位置,先做样板间成稳定结构,采用“节间综合法”:钢柱一柱间支撑(或剪力墙)→钢梁(主、次梁、隅撑)、由样板间向四周发展,或采用“分件流水法”安装。 一、材料要求 (一)一般要求: 1在多层与高层钢结构现场施工中,安装用的材料,如焊接材料、高强度螺栓、压型钢板、栓钉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以及CO, C H,O等应符合焊接规程的要求。 2多层与高层建筑钢结构的钢材,主要采用Q235的碳素结构钢和Q345的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其质量标准应分别符合我国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的规定。当有可靠根据时,可采用其他牌号的钢材。当设计文件采用其他牌号的结构钢时,应符合相对应的现行国家标准。 3品种规格。 钢型材有热轧成型的钢板和型钢,以及冷弯成型的薄壁型钢。 热轧钢板有:薄钢板(厚度为0.35-4mm)、厚钢板(厚度为4.5 - 6.Omm)、超厚钢板(厚度> 60mm ),还有扁钢(厚度为4~60mm,宽度为30-200mm,比钢板宽度小)。 钢板和型钢表面允许有不妨碍检查表面缺陷的薄层氧化铁皮、铁锈、由于压入氧化铁皮脱落引起的不显著的粗燥和划痕、轧辊造成的网纹和其他局部缺陷,但凹凸度不得超过厚度负公差的一半。对低合金钢板和型钢的厚度还应保证不低于允许最小厚度。 钢板和型钢表面缺陷不允许采用焊补和堵塞处理,应用凿子或砂轮清理。清理处应平缓无棱角,清理深度不得超过钢板厚度负偏差的范围,对低合金钢还应保证不薄于其允许的最小厚度。 4厚度方向性能钢板。 要求钢板在厚度方向有良好的抗层状撕裂性能,参见国家标准《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5313-85,行业标准《高层建筑结构用钢板》YB4104-2000中相关规定。 (二)现场安装的材料准备。 1根据施工图,测算各主耗材料(如焊条、焊丝等)的数量,作好订货安排,确定进厂时间。 2各施工工序所需临时支撑、钢结构拼装平台、脚手架支撑、安全防护、环境保护器材数量确认后,安排进厂制作及搭设。 3根据现场施工安排,编制钢结构件进厂计划,安排制作、运输计划。对于特殊构件的运输,如有放射性、腐蚀性的,要做好相应的措施,并到当地的公安、消防部门登记;如超重、超长、超宽的构件,还应规定好吊耳的设置,并标出重心位置。 二、主要机具 在多层与高层钢结构施工中,常用主要机具有:塔式起重机、汽车式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交直流电焊机、CO气体保护焊机、空压机、碳弧气刨、砂轮机、超声波探伤仪、磁粉探伤、着色探伤、焊缝检查量规、大六角头和扭剪型高强度螺栓扳手、高强度螺栓初拧电动扳手、栓

如何确定钢结构设计思路

如何确定钢结构设计思路 (一) 判断结构是否适合用钢结构 钢结构通常用于高层、大跨度、体型复杂、荷载或吊车起重量大、有较大振动、高温车间、密封性要求高、要求能活动或经常装拆的结构。直观的说:大厦、体育馆、歌剧院、大桥、电视塔、仓棚、工厂、住宅和临时建筑等。这是和钢结构自身的特点相一致的。 (二) 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 此处仅简单介绍. 详请参考相关专业书籍.由于结构选型涉及广泛,做结构选型及布置应该在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指导下进行。 在钢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被强调的是概念设计,它在结构选型与布置阶段尤其重要. 对一些难以作出精确理性分析或规范未规定的问题,可依据从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设计思想,从全局的角度来确定控制结构的布置及细部措施。运用概念设计可以在早期迅速、有效地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所得结构方案往往易于手算、概念清晰、定性正确,并可避免结构分析阶段不必要的繁琐运算。同时,它也是判断计算机内力分析输出数据可靠与否的主要依据。 林同炎教授在《结构概念和体系》一书中介绍了用整体概念来规划结构方案的方法,以及结构总体系和个分体系间的相互力学关系和简化近似设计方法。[20] 钢结构通常有框架、平面(木行)架、网架(壳)、索膜、轻钢、塔桅等结构型式。

其理论与技术大都成熟。亦有部分难题没有解决,或没有简单实用的设计方法,比如网壳的稳定等。 结构选型时,应考虑它们不同的特点。在轻钢工业厂房中,当有较大悬挂荷载或移动荷载,就可考虑放弃门式刚架而采用网架。基本雪压大的地区,屋面曲线应有利于积雪滑落(切线50度内需考虑雪载),如亚东水泥厂石灰石仓棚采用三心圆网壳。总雪载释放近一半。降雨量大的地区相似考虑。建筑允许时,在框架中布置支撑会比简单的节点刚接的框架有更好的经济性。而屋面覆盖跨度较大的建筑中,可选择构件受拉为主的悬索或索膜结构体系。高层钢结构设计中,常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地震烈度高或很不规则的高层中,不应单纯为了经济去选择不利抗震的核心筒加外框的形式。宜选择周边巨型SRC柱,核心为支撑框架的结构体系。我国半数以上的此类高层为前者。对抗震不利。 [19] 结构的布置要根据体系特征,荷载分布情况及性质等综合考虑。一般的说要刚度均匀,力学模型清晰,尽可能限制大荷载或移动荷载的影响范围,使其以最直接的线路传递到基础,柱间抗侧支撑的分布应均匀,其形心要尽量靠近侧向力(风震)的作用线。否则应考虑结构的扭转,结构的抗侧应有多道防线,比如有支撑框架结构,柱子至少应能单独承受1/4的总水平力。

多层及高层钢结构安装工程

多层及高层钢结构安装工程

1、工程概况 2、施工准备 2.1技术准备 1.钢结构安装前,应具备钢结构设计图、建筑图、相关基础图、钢结构施工总图、各分部工程施工详图及其他有关图纸等技术文件。 2.参加图纸会审,与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充分沟通,确定图纸与其他专业工程设计文件无矛盾;与其他专业工程配合施工程序合理。 3.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分项作业指导书。施工组织设计包括工程概况及特点说明、工程量清单、现场平面布置、能源、道路及临时建筑设施等的规划、主要施工机械和吊装方法、施工技术措施及降低成本计划、专项施工方案、劳动组织及用工计划、工程质量标准、安全及环境保护、主要资源表等。其中吊装主要机械选型及平面布置是吊装重点。分项作业指导书可以细化为作业卡,主要用于作业人员明确相应工序的操作步骤、质量标准、施工工具和检测内容、检测标准。 4.依承接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钢构件进场检验内容及适用标准,以及钢结构安装检验批划分、检验内容、检验标准、检测方法、检验工具,在遵循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参照部标或其他权威认可的标准,确定后在工程中使用。 5.组织必要的工艺试验,如焊接工艺试验、压型钢板施工及栓钉焊接检测工艺试验。

根据结构深化图纸,验算钢结构框架安装时构件受力情况,科学地预计其可能的变形情况,并采取相应合理的技术措施来保证钢结构安装的顺利进行。 7.和工程所在地的相关部门,如治安、交通、绿化、环保、文保、电力进行协调等。并到当地的气象部门了解以往年份的气象资料,做好防台风、防雨、防寒、防高温等措施。 2.2材料要求 1.在多层与高层钢结构现场施工中,安装用的材料,如焊接材料、高强度螺栓、压型钢板、栓钉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 2.多层与高层建筑钢结构的钢材,主要采用Q235等级B、C、D、E的碳素结构钢和Q345等级B、C、D的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其质量标准应分别符合我国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的规定。当有可靠根据时,可采用其他牌号的钢材。当设计文件采用其他牌号的结构钢时,应符合相对应的现行国家标准。多层与高层钢结构连接材料主要采用E43、ES0系列焊条或H08系列焊丝,高强度螺栓主要采用45号钢、40B钢、20MnT钢,栓钉主要采用MLl5、DLl5钢。 2.3主要机具 在多层与高层钢结构施工中,常用主要机具有:塔式起重机、汽车式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交直流电焊机、C02气体保护焊机、空压机、碳弧气刨、砂轮机、超声波探伤仪、磁粉探伤、着色探伤、焊缝检查量规、大六角头和扭剪型高强度螺栓扳手、高强度螺栓初拧电动扳手、栓钉机、千斤顶、葫芦、卷扬机、滑车及滑车组、钢丝绳、索具、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等。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8.1 一般规定 8.1.1本章适用的钢结构民用房屋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应符合表8.1.1的规定。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或建造于Ⅳ类场地的钢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应适当降低。 注:多层钢结构厂房的抗震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G的规定。 注:1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 2 超过表内高度的房屋,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8.1.2本章适用的钢结构民用房屋的最大高宽比不宜超过表8.1.2的规定, 8.1.3钢结构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并采取不同的抗震构造措施。 8.1.4钢结构房屋宜避免采用本规范第3.4节规定的不规则建筑结构方案,不设防震缝;需要设置防震缝时,缝宽应不小于相应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1.5倍。

8.1.5不超过12层的钢结构房屋可采用框架结构、框架支撑结构或其他结构类型;超过12层的钢结构房屋、8、9度时,宜采用偏心支撑、带竖缝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板、内藏钢支撑钢筋混凝土墙板或其他消能支撑及筒体结构。 8.1.6采用框架-支撑结构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支撑框架在两个方向的布置均宜基本对称,支撑框架之间楼盖的长宽比不宜大于3。 2 不超过12层的钢结构宜采用中心支撑,有条件时也可采用偏心支撑等消能支撑。超过12层的钢结构采用偏心支撑框架时顶层可采用中心支撑。 3 中心支撑框架宜采用交叉支撑,也可采用人字支撑或单斜杆支撑,不宜采用K 形支撑;支撑的轴线应交汇于梁柱构件轴线的交点,确有困难时偏离中心不应超过支撑杆件宽度并应计入由此产生的附加弯矩。 4 偏心支撑框架的每根支撑应至少有一端与框架梁连接,并在支撑与梁交点和柱之间或同一跨内另一支撑与梁交点之间形成消能梁段。8.1.7钢结构的楼盖宜采用压型钢板现浇钢筋混凝土组合楼板或非组合楼板。对不超过12层的钢结构尚可采用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板,亦可采用装配式楼板或其他轻型楼盖;对超过12层的钢结构,必要时可设置水平支撑。 采用压型钢板钢筋混凝土组合楼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时,应与钢梁有可靠连接。采用装配式、装配整体式或轻型楼板时,应将楼板预埋件与钢梁焊接,或采取其他保证楼盖整体性的措施。 8.1.8超过12层的钢框架-筒体结构,在必要时可设置由筒体外伸臂或外伸臂和周边桁架组成的加强层。 8.1.9钢结构房屋设置地下室时,框架-支撑(抗震墙板)结构中竖向连续布置的支撑(抗震墙板)应延伸至基础;框架柱应至少延伸至地下一层。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

8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 8.1 一般规定 8.1.1本章适用的钢结构民用房屋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应符合表8.1.1的规定。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或建造于Ⅳ类场地的钢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应适当降低。 注:多层钢结构厂房的抗震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G的规定。 表8.1.1 钢结构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 结构类型6、7度8度9度框架1109050 框架-支撑(抗震墙板) 220200140筒体(框筒,筒中筒,桁架筒,束筒)和巨型框架300260180 注:1 2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超过表内高度的房屋,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8.1.2 本章适用的钢结构民用房屋的最大高宽比不宜超过表8.1.2的规定, 表8.1.2 钢结构民用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宽比 烈度 6、7 8 9 最大高宽比 6.5 6.0 5.5 注: 计算高宽比的高度从室外地面算起。 8.1.3钢结构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并采取不同的抗震构造措施。 8.1.4钢结构房屋宜避免采用本规范3.4节规定的不规则建筑结构方案,不设防震缝;需要设置防震缝时,缝宽应不小于相应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1.5倍。 8.1.5不超过12层的钢结构房屋可采用框架结构、框架-支撑结构或其它结构类型;超过12层的钢结构房屋,8、9度时, 宜采用偏心支撑、带竖缝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板、内藏钢支撑钢筋混凝土墙板或其它消能支撑及筒体结构。 8.1.6采用框架-支撑结构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支撑框架在两个方向的布置均宜基本对称,支撑框架之间楼盖的长宽比不宜大于3。 2 不超过12层的钢结构宜采用中心支撑,有条件时也可采用偏心支撑等消能支撑。超过12层的钢结构采用偏心支撑框架时,顶层可采用中心支撑。 3中心支撑框架宜采用交叉支撑,也可采用人字支撑或单斜杆支撑,不宜采用K形支撑;支撑的轴线应交汇于梁柱构件轴线的交点,确有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