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束表证

风寒束表证
风寒束表证

风寒束表证:

(一)风寒束表证:

1.症状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

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

苔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

4.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两方均为辛温解表剂。

两方比较:前方用荆芥、防风、苏叶、生姜、葱头等疏风散寒,配以橘红、杏仁、赤苓宣通肺气,用于风寒感冒轻症;

5.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解表散寒;

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6.加减:

表寒重——头痛、身痛、憎寒、发热、无汗者,配麻黄、桂枝以增强发表散寒之功用(麻黄汤意);∞

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者,加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或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湿邪蕴中,脘痞、食少、或有便溏、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半夏化湿和中;或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本方为感冒(胃肠型)的一张主方,适用,有效。∞(二)风热犯表证

1.症状: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

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

苔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

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两方均有辛凉解表,轻宣肺气功能。但前者长于清热解毒,后者重在清宣解表。

5.常用药:

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竹叶、芦根——清热生津;

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6.加减:

咽喉红肿疼痛酌配一枝黄花、土牛膝、元参解毒利咽;可另用冰硼散、西瓜霜、锡类散等吹喉。∞

时行热毒症状明显,配大青叶(板兰根)、蒲公英、蚤休(草河车、重楼、七叶一枝花)等清热解毒;∞

若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逆气急,痰稠,声哑,可用石膏、麻黄以清宣肺热。∞

如风热化燥伤津,或秋令感受温燥致病,伴有咳呛痰少,口、咽唇、鼻干燥,苔薄质红少津等燥象者,可酌配南沙参,天花粉、梨皮清肺润燥,不宜再伍辛温之品。∞

(三)暑湿伤表证

1.症状:

主症:夏令感邪,身热汗少,微恶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

兼症: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

苔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2.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3.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4.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本方功能清暑化湿解表。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5.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香薷——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

6.加减:

暑热偏盛,热盛烦渴,加黄连、山栀、黄芩、青蒿、荷叶、芦根以清暑泄热。∞里湿偏重,口中粘腻、胸闷脘痞、泛恶、腹胀、便溏,加藿香、苍术、白蔻仁、法夏、陈皮和中化湿。(藿香正气散)∞

小便短赤,加六一散、碧玉散、赤茯苓以清热利湿。∞

附:虚体感冒:

一、感冒特点:素体亏虚,卫外不固,反复感邪,缠绵难愈。

二、机理:

气虚感冒:卫气不固,外邪乘袭,气虚托送无力,邪不易解。

阴虚感冒:阴津素亏,外邪乘袭,津液不能作汗达邪(多为风热)。

三、治疗原则:当扶正达邪,在疏散药中酌加补正之品。

治疗不可过于辛散,单纯祛邪,强发其汗,耗气伤津,重伤正气。

四、证治分类:

(一)气虚感冒

1.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2.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

3.治法:益气解表

4.代表方:参苏饮加减。本方益气解表,化痰止咳。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憎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气短,脉弱等症。

5.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邪;

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

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6.加减:

若表虚自汗,易伤风邪者,可常服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以防感冒,有良好效果。

若见恶寒重,发热轻,四肢欠温,语音低微,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为阳虚外感,当助阳解表,用再造散加减。药用党参、黄芪、桂枝、附子、炙甘草温阳益气;细辛、防风、羌活解表散寒。

(二)阴虚感冒

1.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

3.治法:滋阴解表

4.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本方滋阴解表,治疗阴虚感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红,脉数等症。

5.常用药:

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

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

6.加减:阴伤较重,口渴咽干明显,加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

【预防调护】

一、防止感受外邪:★生活上应慎起居,适寒温,在冬春之际尤当注意防寒保暖,盛夏亦不可贪凉露宿。★注意锻炼,增强体质,以御外邪。★在流行季节,应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室内可用食醋熏蒸法,作空气消毒,以预防传染。

二、注意服药要求:☆汤剂不宜久煎;☆趁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或进热粥、米汤以助药力。☆出汗后尤应避风,以防复感。

三、加强观察护理:注意体温、出汗、脉搏、神志等情况的观察,对时感重症及老年、婴幼儿、体虚者,更须加强观察,注意病情变化。得汗脉静身凉为病邪外达之象;无汗是邪尚未祛;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邪未尽或可能复燃或传变。

【结语】

一、临床特征:感冒是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症。

二、病因病机:病因--外感因六淫、时行病毒,以风邪为主;

病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为主;

是否发病与卫外功能的强弱有关。

三、辨治原则:属于表实,区别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治疗以解表发汗为主。风寒宜于辛温,风热须用辛凉,暑湿则应清暑祛湿。体虚感邪,又当扶正达邪。

【临证要点】:

一、临床当辨清病邪之性质:掌握辨证要点,分清风寒、风热。

风寒误用辛凉,汗不易出,病邪难以外达,反致不能速解,甚或发生变证;风热误用辛温,则有助热燥液动血之弊,或引起传变。除虚体感冒兼顾扶正补虚外,一般均忌用补敛之品;以免留邪。

二、寒热二证不显者,可予辛平轻剂:感冒轻证,或初起偏寒偏热俱不明显,仅稍有恶风,微热、头胀、鼻塞者,可用辛平解表法,用桑叶、薄荷、防风、荆芥等微辛轻清透邪。咽痒咳嗽者,酌配前胡、牛蒡、贝母、橘红、桔梗、甘草等清宣肺气。

三、寒热杂见者当温凉合用:风寒外感,表尚未解,内郁化热:或肺有蕴热,复感风寒之证,可取温清并施,辛温与辛凉合用之法,解表清里,宣肺清热。并须根据寒热的主次及其演变,适当配伍,如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即属此类方剂。

四、对有并发症和夹杂症者应适当兼顾:感冒病在卫表,一般无传变。但老人、婴幼、体弱或感受时邪较重者,可见化热入里犯肺,逆传心包(如并发肺炎,流感的肺炎型、中毒型)的传变过程,当以温病辨治原则处理。原有宿疾,再加新感,当据其标本主次,适当兼顾。小儿感冒易夹惊夹食。夹惊者酌配钩藤、薄荷、蝉衣、僵蚕、石决明等熄风止痉;夹食者加神曲、山楂、莱菔子、谷麦芽等消导之品。

五、虚体感冒当在解表药中酌加扶正之品:虚体感冒正气已虚,虽感外邪,也不宜过于表散。若单纯祛邪,强发其汗,更加伤害正气,甚至汗出致脱。应扶正祛邪,在疏散药中酌加扶正之品以达邪

你给出的资料太少,无法据此断症开药,建议去看有经验的中医,对症下药,之前不要盲目吃任何中西药,中药仅看药品说明书是不行的,看似相同的症状,根源却大不相同,而中医则是对根源用药的。

中医内科七版方证对应表

中医内科方证对应表(七版) 肺系病症 感冒 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 虚体感冒 气虚感冒参苏饮 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咳嗽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风燥伤肺证桑杏汤 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 哮病 发作期 冷哮证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热哮证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证小青龙汤加石膏或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虚哮证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喘证 实喘 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 表寒肺热证麻杏石干汤 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 肺气郁闭证五磨饮子 虚喘 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 肾虚不纳证金贵肾气丸合参蛤散 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肺痈 初期银翘散 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肺痨 肺阴亏损证月华丸 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气阴耗伤证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 肺胀 痰浊壅肺证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痰蒙神窍证涤痰汤 阳虚水犯证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肺萎 虚热证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虚寒证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心系病症 心悸 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证归脾汤 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水饮凌心正苓桂术甘汤 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痰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 胸痹 心血瘀阻证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证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证栝楼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寒凝心脉证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气阴两虚证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心肾阴虚证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心肾阳虚证参附汤合右归饮 真心痛 气虚血瘀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病因病位病程病情临床特点 外感六淫浅表短轻发热恶寒同见表证入里脏腑较长较重发热恶寒分见 1.含义 瘀血:①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 ②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2.形成⑴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等→ 血行不畅而凝滞;⑵内外伤、气虚、邪热等→出血而虽 血离经脉,积存体内。 3.致病特点①疼痛、②肿块、③出血;④面唇甲舌青 紫;⑤脉涩或结代。 四、望小儿指纹 ?正常指纹: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内容:观察指纹长 短,颜色,浮沉三个 方面。 ?部位:分风、气、 命三关。 ?临床意义:浮沉分 表里,红紫辨寒热, 淡滞定虚实,三关测 轻重。 一、外感咳嗽:风寒 咳嗽 [证候]咳嗽,痰白 稀薄,鼻塞流清涕, 喉痒声重,头痛,恶 寒,无汗,或见发热 全身酸痛,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宣肺止咳。 [方药]杏苏散加 减。 [针灸治疗]可选取列缺、合 谷、外关、肺俞,用泻法,可 加灸。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 [证候]咳嗽,咯痰黄稠,或 兼发热恶风,头痛咽痛,汗出 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 咳。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 [方药]桑菊饮加减。发热较 重,加黄芩、山栀子。咽喉疼 痛者,加板蓝根、玄参。痰稠 难咯者,加瓜蒌皮、冬瓜仁、 蒲公英。 [针灸治疗]可选取尺泽、曲 池、大椎、肺 俞,用泻法,也可针刺放血。 一、外感咳嗽:燥热咳嗽 [证候]咳嗽痰少,或干咳无 痰,或痰粘难咯,或痰带血 丝,咳引胸痛,鼻燥,咽干,

问诊练习题

问诊 一、A1 1、睡后易醒,醒后不易入睡多见于 A、心肾不交 B、食滞内停 C、胆郁痰扰 D、心脾两虚 E、以上均不是 2、常见饭后嗜睡,其原因多为 A、脾气虚弱 B、湿邪困脾 C、心肾阳虚 D、邪闭心神 E、以上都不是 3、精神极度疲惫,神识朦胧,困倦嗜睡,肢冷脉微多见于 A、心肾阳衰 B、痰湿困脾 C、脾虚不运 D、邪闭心神 E、营血亏虚 4、下列哪项不是失眠的病因 A、阴血亏虚 B、痰湿困脾 C、心胆气虚 D、食积胃脘 E、心肾不交 5、突发耳鸣,声大如潮,按之不减者属 A、肾精亏损 B、阴虚火旺 C、肝肾阴虚 D、肝胆火盛 E、肝血不足 6、视物昏暗不明,模糊不清者为 A、目痒 B、目昏 C、目眩 D、雀目 E、以上都不是 7、伤风表证的特征是 A、恶寒重发热轻

B、恶寒轻发热轻 C、发热重恶寒轻 D、发热重恶寒重 E、发热轻而恶风 8、风热表证的特征是 A、恶寒重发热轻 B、恶寒轻发热轻 C、发热重恶寒轻 D、发热重恶寒重 E、发热轻而恶风 9、风寒表证的特征是 A、恶寒重发热轻 B、恶寒轻发热轻 C、发热重恶寒轻 D、发热重恶寒重 E、发热轻而恶风 10、下列哪项是久病畏寒的主要因素 A、风邪袭表 B、寒邪内侵 C、湿邪外袭 D、阳气虚衰 E、阴液亏损 11、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此为 A、少阳病 B、疟疾 C、热入血室 D、阳明病 E、表寒证 12、长期低热,以午后或夜间低热为主,其病机是 A、气虚 B、血虚 C、阴虚 D、阳虚 E、气阴两虚 13、小儿夏季长期发热,秋凉自愈,其病机是 A、气虚 B、血虚 C、阴虚 D、气血两虚 E、气阴两虚

《中医诊断学》课后习题

绪论 一、简答题 1、xx中医诊断学? 2、试述中医诊断学的临床意义。 3、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有些? 4、四诊和诊病、辨证的关系怎样理解? 5、如何理解中医诊断学的整体察病: 6、如何理解中医诊断疾病时要强调四诊并重? 7、怎样理解病证合参的诊断原则? 8、明、清时期对于伤寒、温病的辨证有哪些成就? 第一章问诊 一、名词解释: 壮热,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自汗,战汗,除中,里急后重,完谷不化,五更泻,滑泻失禁,肛门气坠,溏结不调,癃闭,余沥不尽。 二、简答题 1、写出正确的和错误的主诉各一个,错误主诉应指出错误所在? 2、背诵“十问歌”的内容。 3、xx恶寒、畏寒?各有何意义? 4、阐述恶寒发热的机理。 5、怎样根据恶寒发热辨别外邪的性质?

6、但寒不热有几种类型?各有何意义? 7、简述壮热的表现及机制? 9、简述xx潮热的特点及意义。 10、气虚发热有何特点?其机制如何? 11、你如何理解“阳加于阴谓之汗”的意义? 12、怎样根据表证出汗情况辨别外邪的性质? 13、何谓绝汗?怎样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 14、简述半身汗出的点及其临床意义。 15、简述十二类疼痛性质的名称、特点和意义。 16、怎样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 17、何谓头晕?怎样辨析头晕的临床意义? 18、xx心悸?怎样鉴别惊悸和怔忡? 19、xx耳鸣、耳聋、重听? 20、怎样鉴别耳鸣的虚实性质? 21、何谓目眩?怎样辨析目眩的临床意义? 22、xx失眠?简述失眠的临床分类。 23、xx嗜睡?怎样辨析嗜睡的意义? 24、口渴欲饮包括哪些类型?各有何意义? 25、食欲减退有何意义? 26、何谓厌食?怎样辨别厌食的临床意义? 27、简述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风寒证

风寒证 审证要点:恶寒重,发热轻,无汗,流清涕,咳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桂枝汤、风寒感冒冲剂。 风热 审证要点:发热重,恶寒轻,口渴,咽喉肿痛,咳痰黄稠,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板蓝根颗粒、桑菊感冒片。 痰湿蕴肺 审证要点:咳嗽痰多,色白或带灰白,而粘腻厚浊成块,易咯出,胸闷脘痞,呕恶纳差,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健脾,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橘红片、克咳胶囊、沙棘颗粒。 痰热壅肺 审证要点:咳嗽气息粗促,痰多质稠色黄,难以咯出,咳时引痛,面赤,身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 方药:牛黄蛇胆川贝液、竹沥合剂。 饮食停滞 临床表现:脘腹满闷,痞塞不舒,按之尤甚,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不调,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方剂:大山楂丸、保和丸、健胃消食片、保济丸、消食颗粒 脾胃虚弱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时缓时急,喜温喜按,不知饥,不欲食,身倦乏力,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方剂:香砂六君子丸、补中益气汤、木香顺气丸。 肝郁气滞 临床表现:脘腹不舒,痞塞满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喜长叹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方剂:疏肝调气丸、越鞠丸。 饮食伤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证机概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何为外感风寒表实证

解表剂 简答题 1.何为外感风寒表实证,其代表方是? 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代表方是麻黄汤。 2.何为外感风寒表虚证,其代表方是? 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代表方是桂枝汤。 3.何为辛凉轻剂,其代表方是? 辛凉轻剂,适用于风温或风热犯肺轻证,证见咳嗽身热不甚,口不渴,或微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者。方中药轻力薄,故称“辛凉轻剂”。代表方是桑菊饮。 4.何为辛凉平剂,其代表方是? 辛凉平剂,适用于温病初起,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药用辛散,并兼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代表方是银翘散。 5.九味羌活汤的配伍特色是? ①辛温升散与寒凉清热药配伍。“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 ②药备六经,通治四时,权变活法。 6.麻黄汤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区别是? 两者的区别:麻黄汤中用麻黄配桂枝辛温发汗解表,配杏仁宣肺平喘,主治风寒表闭之表寒实喘;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用辛温之麻黄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辛凉宣泄,又配杏仁宣降肺气,主治风热壅肺之里热实喘。 7.桑菊饮为何不宜久煎? 桑菊饮中所用药物(桑叶、菊花、桔梗、杏仁、连翘、芦根、甘草、薄荷)均属轻清宣透之品,故不宜久煎。 8.银翘散中为何用辛温的荆芥、豆豉? 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剂,方中用大队辛凉解表药配以少量辛温解表的荆芥穗、淡豆豉,助君药开皮毛以助祛邪,使全方温而不燥,既利于透表散邪,又不悖辛凉之旨。 9.加减葳蕤汤的配伍特点是? ①本方包括“滋阴、解表、清热”三部分,是治疗阴虚外感证制方的一般思路。 ②疏表散邪不伤阴,滋阴清热不碍邪。 10.九味羌活汤的功效和主治证是? 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证: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症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苔白脉浮者。 11.败毒散的功效和主治证是? 功效: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证: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证。症见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 12.小青龙汤的功效和主治证是?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 六淫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如夏季多暑病,冬季多寒病。六淫致病,既可以是单一的,更多是混合的,如风、寒、温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类。 一、风 风为六淫之首,虽属春令主气,但四季皆有。一般外感为病,常以风为先驱,其它邪气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风湿、风寒、风热、风燥之类。 风性轻扬,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故临床常见头痛、感冒等病证。 风性疏泄,其侵袭人体,可使肌凑开泄,故多见恶风、自汗等症状。 风性善动,其临床表现多见动摇不定,风性善行而数变,其症多游走不定,变化迅速。 1.凤寒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流清梯,咳嗽,痰稀。舌苔白润,脉浮而紧。病机风寒束表,肺卫不宣。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荆防达表汤加减。本方功能疏风散寒解表,用于风寒袭表,肺卫失和等证。 药用荆芥、防风、羌活、苏叶、白芷、豆鼓、葱白疏散风寒,发汗解表。如寒邪偏胜,可加用麻黄、桂枝以辛温发汗;咳嗽,加杏仁、桔梗宣畅肺气。 2. 风热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头痛,咳嗽,痰粘或痰黄,鼻流浊涕,咽痛,口渴。苔薄,舌边尖红,脉浮数。 病机:风热袭表,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桑菊饮加减。本方辛凉解表,疏散风热,用于风热袭于肺卫,卫表不和等证。 药用桑叶、菊花、薄荷疏散上焦风热,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连翘清热达表,葛根解表清热。如风热较甚,改用银翘散。药用银花、连翘清热疏风,豆鼓、荆芥辛散透表,牛蒡子、桔梗、甘草清利咽喉;芦根、竹叶清热生津。 3. 风入经络 症状:肢体关节游走疼痛,或拘急不利,项强,口眼歪斜,甚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苔薄白,脉浮弦。 病机:风邪入络,络脉痹阻。 治法:祛风通络。 方药:防风汤、牵正散、玉真散。三方均有祛风功能,但防风汤祛风通络宣痹,用于痹证偏于风胜者,牵正散祛风化痰通络,用于风痰人于经络而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者;玉真散搜风化痰解痉,用于破伤风见有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肢体拘挛、抽搐等症。 药用羌活、防风、白芷散风怯邪,僵蚕、全蝎、白附子搜风化痰通络。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加当归、白芍等养血祛风。 二、寒 寒为冬令主气,寒邪为冬令常见病因,但也可在其它季节引起接病。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由外而人,致病又有伤寒与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卫阳被遏,称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导致阴盛阳伤,称为中寒。 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所谓"收引",是指寒邪入侵经络关节而致筋脉拘急挛缩,伸屈困难;所谓“"凝滞”是指凝结、阻滞之义。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如寒邪入侵人体,损伤阳气,使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而引起胃痛、腹痛等痛证。

太阴风湿表证

太阴风湿表证(一) 姚梅龄撰 一、定义 (一)、定义: 风湿阻滞太阴之表的病变,称之为太阴风湿表证。 (二)、定义伸述: 1、太阴的涵义:指六经中的太阴经,即手足太阴经络及其所系的肺与脾。 2、太阴之表的涵义: (1)手足太阴经络: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 (2)脾肺所主的体表组织和器官: 脾--四肢、肌肉、口(咽)。 肺--皮毛(玄府)、鼻(喉)、气道。 (3)与脾肺功能关系密切的体表活性物质: 充养于体表的卫气、营气、津液、水谷之精微、脾肺之气、经脉 之血。 3、太阴表证的实质: 以淫邪直接作用于太阴之表为征结的变病,称之为太阴表证。 4、太阴风湿表证的实质: 以风湿杂合直接作用于太阴之表为症结的病变,即为太阴风湿表证。 5、太阴风湿表证的发病机理: (1)风湿有余,肺及/或脾之气不足。 风湿绝对有余,但可轻可重;肺及脾往往绝对不足,否则邪气难害三阴,否则不会仅手足自温;少数为肺脾相对不足;所以此证往往是在脾肺不足的基础上形成的。 (2)风湿是直接病因: 体表风湿之邪之形成,可由体外的风湿外邪干忤体表而产生,也可

以是其他有害因素影响太阴之表,影响了脾肺功能,形成了太阴之表的风湿表邪;反过来风湿表邪又进一步直接损害太阴之表,使太阴之表的多组织及其功能,以及体表生物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产生异常;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脾肺功能,故而形成太阴风湿表证。 (3)此证的关健病机,在于阻滞气机,即风湿阻滞于太阴之表。 (三)太阴风湿表证的实质: 病因:风湿;病机:阻滞;病所:太阴之表 二、太阴风湿表证的提出 (一)文献与理论依据: 1、主要文献依据: (1)《伤寒论》: 190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也。” 27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99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 273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2)《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二十一、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右坐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渣,温服。有微汗避风。” (3)《温病条辨,中焦篇》: “(六十五)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宣痹汤方:防已五钱,杏仁五钱,滑石五钱,连翘三钱,山栀三钱,薏苡五钱,半夏三钱醋炒,晚蚕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教案资料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病因病位病程病情临床特点 外感六淫浅表短轻发热恶寒同见 表证入里脏腑较长较重发热恶寒分见 1.含义 瘀血:①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 ②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2.形成⑴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等→ 血行不畅而凝滞;⑵内外伤、气虚、邪热等→出血而虽 血离经脉,积存体内。 3.致病特点①疼痛、②肿块、③出血;④面唇甲舌青紫;⑤脉涩或结代。 四、望小儿指纹 ?正常指纹: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 ?内容:观察指纹长短,颜色,浮沉三个方面。?部位:分风、气、命三关。 ?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 实,三关测轻重。 一、外感咳嗽:风寒咳嗽 ?[证候] 咳嗽,痰白稀薄,鼻塞流清涕,喉痒声 重,头痛,恶寒,无汗,或见发热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杏苏散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列缺、合谷、外关、肺俞,用泻法,可加灸。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 ?[证候] 咳嗽,咯痰黄稠,或兼发热恶风,头痛咽痛,汗出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 ?[方药] 桑菊饮加减。发热较重,加黄芩、山栀 子。咽喉疼痛者,加板蓝根、玄参。痰稠难咯者,加瓜蒌皮、冬瓜仁、蒲公英。 ?[针灸治疗] 可选取尺泽、曲池、大椎、肺 俞,用泻法,也可针刺放血。 一、外感咳嗽:燥热咳嗽?[证候] 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 或痰粘难咯,或痰带血丝,咳引胸 痛,鼻燥,咽干,喉痛,舌尖红, 舌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 清肺润燥。 ?[方药] 桑杏汤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鱼际、 复溜、照海、孔最,用泻法。 二、内伤咳嗽:痰湿咳嗽 ?[证候] 咳嗽痰多而白粘,胸脘作 闷,纳呆,身重易倦,舌胖苔白 腻,脉濡滑。 ?[治法] 燥湿健脾,化痰止嗽。 ?[方药] 二陈汤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脾俞、 太渊、太白、丰隆、合谷,宜用泻 法或加灸。 二、内伤咳嗽:痰热壅肺 ?[证候] 咳嗽,或气促,或喉中有 痰声,痰多色黄,质粘稠,咯痰不 爽,或痰中带血,或咯痰有腥味, 胸胁胀满,咳时引痛,或有身热面 赤,口渴欲饮,舌质红,舌苔黄 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 二、内伤咳嗽:痰热壅肺 ?[方药] 清金化痰汤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合谷、大椎、 丰隆、鱼际、肺俞,用泻法。 二、内伤咳嗽:肝火犯肺 ?[证候] 气逆则咳,咳嗽阵作,痰 粘难咯,面红咽干,口干口苦,咳 引胸胁作痛,舌苔薄黄少津,脉弦 数。 ?[治法] 清肝降火,泻肺止咳。 ?[方药] 泻白散合黛蛤散加栀子、 黄芩等。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肝俞、 经渠、太冲,用泻法。 二、内伤咳嗽:气虚咳嗽 ?[证候] 咳嗽咯痰清稀,面色晄 白,气短懒言,声音低微,喜温畏 寒,自汗,容易感冒,舌质淡嫩, 脉虚弱。 ?[治法] 益气固表,止嗽除痰。 ?[方药] 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膻中、太渊、膏肓、 足三里,用补法。 二、内伤咳嗽:阴虚咳嗽 ?[证候]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咳痰带血, 咽干声嘶,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红少津,苔 薄,脉细无力或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 百合固金汤加减。 ?[针灸治疗]可选取肺俞、膏肓、足三里、孔最、 太溪、阴郄,用补法。 症状\证病程体质形态疼痛二便舌象脉象 虚证久病虚弱精神萎靡,身倦乏力,气弱懒 言隐痛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长舌淡嫩, 苔细弱\ 实证新病壮实精神兴奋,声高气粗疼痛拒按小便 短赤,大便秘结苔厚腻实而有力 ?辨清外感和内伤之所属。外感咳嗽,起病较 急,病程短,并伴有外感表证,脉证多属实 证;内伤咳嗽,发病较缓,病程较长,兼有 不同的里证,脉证虚实互见。 ?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在临床上可相互转化或 兼夹。 ?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 内伤咳嗽以调理脏腑为主。 ⑴风邪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位; 善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 其性主动。 寒邪伤寒——寒邪伤及肌表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痛; 寒主收引; 寒性清澈。 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①暑为阳 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 津;③暑多挟湿。 ⑷湿邪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②湿性重浊;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中医寒热虚实特征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舌质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崩漏连。 27、血瘀: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色暗。口唇舌质青紫暗,舌边尖部瘀点斑。口干嗽水不欲咽,肢体麻木或痉挛。脉沉细涩为要点,部位不同随政见。 28、气滞血淤: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风寒束表证

风寒束表证: (一)风寒束表证: 1.症状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 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 苔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 4.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两方均为辛温解表剂。 两方比较:前方用荆芥、防风、苏叶、生姜、葱头等疏风散寒,配以橘红、杏仁、赤苓宣通肺气,用于风寒感冒轻症; 5.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解表散寒; 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6.加减: 表寒重——头痛、身痛、憎寒、发热、无汗者,配麻黄、桂枝以增强发表散寒之功用(麻黄汤意);∞ 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者,加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或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湿邪蕴中,脘痞、食少、或有便溏、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半夏化湿和中;或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本方为感冒(胃肠型)的一张主方,适用,有效。∞(二)风热犯表证 1.症状: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 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 苔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 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两方均有辛凉解表,轻宣肺气功能。但前者长于清热解毒,后者重在清宣解表。 5.常用药: 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竹叶、芦根——清热生津; 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6.加减: 咽喉红肿疼痛酌配一枝黄花、土牛膝、元参解毒利咽;可另用冰硼散、西瓜霜、锡类散等吹喉。∞ 时行热毒症状明显,配大青叶(板兰根)、蒲公英、蚤休(草河车、重楼、七叶一枝花)等清热解毒;∞ 若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逆气急,痰稠,声哑,可用石膏、麻黄以清宣肺热。∞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病因病位病程病情临床特点 外感六淫浅表短轻发热恶寒同见 表证入里脏腑较长较重发热恶寒分见 1.含义 瘀血:①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 ②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2.形成⑴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等→血行不畅而凝滞;⑵内外伤、气虚、邪热等→出血而 虽 血离经脉,积存体内。 3.致病特点①疼痛、②肿块、③出血;④面唇甲舌青 紫;⑤脉涩或结代。 四、望小儿指纹 ?正常指纹: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 ?内容:观察指纹长短,颜色,浮沉三个方面。?部位:分风、气、命三关。 ?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一、外感咳嗽:风寒咳嗽 [证候] 咳嗽,痰白稀薄,鼻塞流清涕,喉痒声重,头痛,恶寒,无汗,或见发热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杏苏散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列缺、合谷、外关、肺俞,用泻法,可加灸。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 [证候] 咳嗽,咯痰黄稠,或兼发热恶风,头痛咽痛,汗出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 [方药] 桑菊饮加减。发热较重,加黄芩、山栀子。咽喉疼痛者,加板蓝根、玄参。痰稠难咯者,加瓜蒌皮、冬瓜仁、蒲公英。 [针灸治疗] 可选取尺泽、曲池、大椎、肺 俞,用泻法,也可针刺放血。 一、外感咳嗽:燥热咳嗽 [证候] 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或痰粘难咯,或痰带血丝,咳引胸痛,鼻燥,咽干,喉痛,舌尖红,舌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 清肺润燥。 [方药] 桑杏汤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鱼际、 复溜、照海、孔最,用泻法。 二、内伤咳嗽:痰湿咳嗽 [证候] 咳嗽痰多而白粘,胸脘作 闷,纳呆,身重易倦,舌胖苔白腻, 脉濡滑。 [治法] 燥湿健脾,化痰止嗽。 [方药] 二陈汤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脾俞、 太渊、太白、丰隆、合谷,宜用泻 法或加灸。 二、内伤咳嗽:痰热壅肺 [证候] 咳嗽,或气促,或喉中 有痰声,痰多色黄,质粘稠,咯痰 不爽,或痰中带血,或咯痰有腥味, 胸胁胀满,咳时引痛,或有身热面 赤,口渴欲饮,舌质红,舌苔黄腻, 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 二、内伤咳嗽:痰热壅肺 [方药] 清金化痰汤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合谷、大椎、 丰隆、鱼际、肺俞,用泻法。 二、内伤咳嗽:肝火犯肺 [证候] 气逆则咳,咳嗽阵作,痰 粘难咯,面红咽干,口干口苦,咳 引胸胁作痛,舌苔薄黄少津,脉弦 数。 [治法] 清肝降火,泻肺止咳。 [方药] 泻白散合黛蛤散加栀子、 黄芩等。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肝俞、 经渠、太冲,用泻法。 二、内伤咳嗽:气虚咳嗽 [证候] 咳嗽咯痰清稀,面色晄 白,气短懒言,声音低微,喜温畏 寒,自汗,容易感冒,舌质淡嫩, 脉虚弱。 [治法] 益气固表,止嗽除痰。 [方药] 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 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膻中、 太渊、膏肓、足三里,用补法。 二、内伤咳嗽:阴虚咳嗽 [证候]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咳痰带血,咽 干声嘶,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红少津,苔薄, 脉细无力或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 百合固金汤加减。 [针灸治疗]可选取肺俞、膏肓、足三里、孔最、 太溪、阴郄,用补法。 症状\证病程体质形态疼痛二便舌象脉象 虚证久病虚弱精神萎靡,身倦乏力,气弱 懒言隐痛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长舌淡嫩,苔 细弱\ 实证新病壮实精神兴奋,声高气粗疼痛拒按小便 短赤,大便秘结苔厚腻实而有力 辨清外感和内伤之所属。外感咳嗽,起病较 急,病程短,并伴有外感表证,脉证多属实证; 内伤咳嗽,发病较缓,病程较长,兼有不同的 里证,脉证虚实互见。 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在临床上可相互转化或 兼夹。 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 内伤咳嗽以调理脏腑为主。 ⑴风邪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位; 善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 其性主动。 寒邪伤寒——寒邪伤及肌表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痛; 寒主收引; 寒性清澈。 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①暑为阳 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 津;③暑多挟湿。 ⑷湿邪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②湿性重浊;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⑹火(热)邪。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 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热) 易扰心神;③火(热)易耗气伤津;④火 (热)易生风、动血;⑤火热易致肿疡。

外感病因(一)

外感病因(一)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外感病因主要包括六淫、疫气两大类,涉及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以及生物等多方面的因素。 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淫,有浸淫、太过之意。六淫是引起外感疾病的主要病因。一般认为,六淫与六气有密切联系,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变化,它与一年季节的更替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春风、夏暑(火)、长夏湿、秋燥、冬寒。而气候的变化总是以消长盛衰的规律交替进行着,这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在长期的生命演化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对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因此,一般情况下,六气变化不容易使常人发病。当自然界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出现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而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六气便成为“六淫”。

但在正常气候条件下,也会有人因自身调节能力低下而发生外感病,那么这时正常的“六气”变化,对于患者而言也称为“六淫”。由此可见,六气是否成为六淫,关键取决于个体正气的强弱。任何气候变化,都具有致病和非致病的双重性,而决定发病与否,则常在于个体的适应及抵抗能力。中医学将凡能致病的六气,即称为六淫。 六淫概念的确立,究其实质,则是采用把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结合起来研究病因的方法,是以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的不同特征,与人体疾病情况下的临床表现相类比,寻找二者之间的相似关系,以确立病因的名称,虽然仍然包含着六种气候因素的意义,但从主要方面来看,它是标示能够使人体产生六类证候的病因符号,是依据人体证候特点对多种实体病因的六种综合归纳,是以机体整体反应性为基准的关于外界病因的综合性功能模型。因此,从临床实践看,六淫致病除气候因素外,还包含了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六淫侵袭人体,尽管随季节气候变化的不同而各有其致病特点,但作为一类外感性病因,又有其共同的致病特点。 1.外感性 六淫邪气自外而来,多从肌表、口鼻侵袭人体,引起外

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鉴别

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中医病名。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风寒感冒属于太阳经症,太阳开机受阻。其起因通常是劳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通常秋冬发生较多。 风寒感冒是感冒的一种类型。病因病机与感冒(伤风)相似,但患者症状体征多表现为寒重热轻。常见于感冒初期,或素体寒虚之人。主症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特征,兼有头身疼痛等。 1病因 六淫病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故风为感冒的主因。由于气候突变,温差增大,感受当令之气,如春季受风,夏季受热,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气候反常,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人感“非时之气”而病感冒。 六淫病邪或时行病毒能够侵袭人体引起感冒,除因邪气特别盛外,总是与人体的正气失调有关。或是由于正气素虚,或是素有肺系疾病,不能调节肺卫而感受外邪。即使体质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如疲劳、饥饿而机体功能状态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湿,或餐凉露宿,冒风沐雨,或气候变化时未及时加减衣服等,正气失调,腠理不密,邪气得以乘虚而入。 由于四时气不同,人体素质之差异,有风寒,在病程中还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2临床表现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3诊断 1.根据气候突然变化,有伤风受凉,淋雨冒风的经过。 2.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病程3~7天,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 3.典型的肺卫症状,初起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喷嚏,语声重浊或声嘶,恶风,恶寒,头痛等。继而发热,咳嗽,咽痛,肢节酸重不适等。 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大便稀溏等症。 4.四季皆有,以冬春季为多见 4辨证施治 证候: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主方:荆防败毒散。方药:荆芥、防风、柴胡、薄荷、羌活、独活、、川芎、枳壳、前胡、桔梗、茯苓、甘草。 本方以荆芥、防风解表散寒;柴胡、薄荷解表疏风;羌活、独活散寒除湿,为治肢体疼痛之要药;川芎活血散风止头痛;枳壳、前胡、桔梗宣肺利气; 茯苓、甘草化痰和中。风寒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头痛加白芷,项背强痛加葛根;风寒夹湿,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用羌活胜湿汤加减;风寒兼气滞,胸闷呕恶者,用香苏散加减;表寒兼里热,又称“寒包火”,发热恶寒,鼻塞声重,周身酸痛,无汗口渴,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或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解表清里,用双解汤加减。 风寒感冒还可用成药,如:午时茶、通宣理肺丸、风寒感冒冲剂等,轻证亦可用生姜,红糖适量,煎水服用。 5转归预后 风寒感冒,寒热不退,邪气可化热而见口干欲饮,痰转黄稠,咽痛等症状。反复感冒,引起正气耗散,可由实转虚;或在素体亏虚的基础上反复感邪,以致正气愈亏,而成本虚标实之证。感冒未及时控制亦有转化为咳嗽、心悸、水肿等其它疾病者。 一般感冒的预后良好,但对老年、婴幼、体弱患者,可以诱发其它宿疾而使病情恶化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6预防与调摄 1.加强锻炼,增强机体适应能力在气候变化时适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慎接触感冒病人以免时邪入侵等,对感冒的预防有重要作用。 2.预防服药一般可使感冒的发病率大为降低。主要药物有贯众、大青叶、板蓝根、鸭跖草、藿香、佩兰、薄荷、荆芥等。随着季节的变化,预防感冒的药物亦有所区别。如冬春季用贯众、紫苏、荆芥;夏季用藿香、佩兰、薄荷;药物煎煮时间宜短,取其气全以保留芳香挥发有效物质,无汗者宜服药后进热粥或覆被以促汗解表,汗后及时换干燥洁净衣服免再次受邪。 3.饮食起居感冒病人应适当休息,多饮水,饮食以素食流质为宜,慎食油腻难消化之物。常用食品如葱、大蒜、食醋亦有预防作用。卧室空气应流通,但不可直接吹风。 附:午时茶是由苍术、陈皮、柴胡、连翘、白芷、枳实、山楂、羌活、防风、神曲、甘草、桔梗、麦芽、苏叶等制成的颗粒剂有茶叶香气,味甘、苦。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咳嗽,全身酸痛,内伤饮食,呕恶腹泻,晕船晕车,水土不服等症的治疗。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病因病位病程病情临床特点 外感六淫浅表短轻发热恶寒同见表证入里脏腑较长较重发热恶寒分见 1.含义 瘀血:①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 ②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2.形成⑴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等→ 血行不畅而凝滞;⑵内外伤、气虚、邪热等→出血而虽 血离经脉,积存体内。 3.致病特点①疼痛、②肿块、③出血;④面唇甲舌青 紫;⑤脉涩或结代。 四、望小儿指纹 ?正常指纹: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内容:观察指纹长 短,颜色,浮沉三个 方面。 ?部位:分风、气、 命三关。 ?临床意义:浮沉分 表里,红紫辨寒热, 淡滞定虚实,三关测 轻重。 一、外感咳嗽:风寒 咳嗽 [证候]咳嗽,痰白 稀薄,鼻塞流清涕, 喉痒声重,头痛,恶 寒,无汗,或见发热 全身酸痛,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宣肺止咳。 [方药]杏苏散加 减。 [针灸治疗]可选取列缺、合 谷、外关、肺俞,用泻法,可 加灸。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 [证候]咳嗽,咯痰黄稠,或 兼发热恶风,头痛咽痛,汗出 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 咳。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 [方药]桑菊饮加减。发热较 重,加黄芩、山栀子。咽喉疼 痛者,加板蓝根、玄参。痰稠 难咯者,加瓜蒌皮、冬瓜仁、 蒲公英。 [针灸治疗]可选取尺泽、曲 池、大椎、肺 俞,用泻法,也可针刺放血。 一、外感咳嗽:燥热咳嗽 [证候]咳嗽痰少,或干咳无 痰,或痰粘难咯,或痰带血 丝,咳引胸痛,鼻燥,咽干,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 【辨证论治】 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 ☆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藿香正气水) 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 2、风热证 ☆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 方药:银翘散 3、兼证 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 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薷饮 咳嗽△ 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 1、外感咳嗽 ⑴风寒咳嗽证 ☆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 方药:杏苏散 ⑵风热咳嗽证 ☆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⑶燥热咳嗽证 ☆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 ☆治方: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 2、内伤咳嗽 ⑴痰湿咳嗽证 ☆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脘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背) ⑵肝火犯肺证 ☆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 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 ⑶肺虚咳嗽证 ①肺气虚证

实用中医病名及证型

中医规范病名库 一、外感病证 1、感冒 辩证分型:风寒症、风热症、暑湿症、表寒里热证 2、外感发热 辩证分型:卫表证、肺热证、胃热证、腑实证、胆热证、脾胃湿热证、大肠湿热证、膀胱湿热证 3、湿阻 辩证分型:湿困脾胃、湿热中阻、脾虚湿滞 4、痢疾 辩证分型:疫毒痢、寒湿痢、虚寒痢、休息痢、噤口痢 5、疟疾 辩证分型:湿困脾胃、湿热中阻、脾虚湿滞 正疟(邪盛)、温疟(热证)、寒疟(寒证)、热瘴(热证)、冷瘴(湿证)、劳疟(气血两虚)、 疟母(血瘀痰结) 备注:瘴疟(热瘴、冷瘴) 二、肺病证 1、咳嗽 辩证分型: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 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 2、哮病 辩证分型:发作期(寒哮、热哮)缓解期(肺虚、脾虚、肾虚) 3、喘证 辩证分型: 实喘:风寒闭肺、表寒里热、痰热遏肺、痰浊阻肺、肺气郁痹、水凌心肺、肝气乘肺 虚喘:肺气虚、肾气虚、喘脱 4、肺胀 辩证分型:外寒内饮、痰瘀阻肺、痰浊阻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阳虚水泛 5、肺痈 辩证分型:初期(风热/寒犯肺)、成痈期(痰瘀热毒)、溃脓期(热壅血瘀)、恢复期(气阴两虚) 6、肺痨 辩证分型: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伤、阴阳两虚 7、肺痿

辩证分型:虚热、虚寒 8、肺癌 辩证分型:气血瘀滞、痰湿蕴肺、阴虚毒热、气阴两虚 三、心脑病证 1、心悸 辩证分型:心虚胆怯、心脾两虚(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痰火扰心2、胸痹心痛 辩证分型: 1、实证:寒凝心脉(阴寒凝滞)、气滞心胸、痰浊闭阻(痰浊壅塞)、瘀血痹阻(心血瘀阻) 2、虚证:心气不足、心阴亏损、心阳不振(阳气虚衰)、心肾阳虚、气阴两虚 3、眩晕 辩证分型:风阳上扰(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上蒙、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窍、肾精不足 4、中风病 辩证分型: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2、肝阳暴亢,风火上扰;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4、气虚血瘀;阴虚风动; 5、痰热内闭清窍; 6、痰湿蒙塞心神; 7、元气败脱,神明散乱 4、中风 辩证分型:中经络(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中脏腑(1闭证——阳闭、阴闭;2脱证;3后遗症——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咽wai)斜) 5、不寐(失眠) 辨证分型:实证(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 虚证(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 【附】健忘 辩证分型:心脾不足、肾精亏耗、痰浊上扰、肝郁气滞 6、痴呆 辩证分型: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 7、痫病 辩证分型: 发作期:阳痫(痰浊蒙窍,风火上扰,痰火内盛)、阴痫(寒痰蒙窍) 休止期:痰火扰神、风痰闭阻、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心肾亏虚 8、癫病 辩证分型:肝郁气滞、痰气郁结、心脾两虚、气阴两虚 9、狂病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

中医内科学证型表解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病位:肺卫。 病理:六淫之邪。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肾。 病理:痰、火。 辨证:外感内伤,证候虚实。 病因病机: 外邪侵袭,触动伏痰。 病因: 外邪侵袭、饮食、体虚病后。 病位:肺,与脾肾密切。 病理:痰为主。 发作时病理: 痰气相搏,气道被阻。 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 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 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病位:肺、肾,涉及肝脾。 辩证:辨虚实;实喘再辨外感 内伤;虚喘当辨病变脏器。 五、肺痈-清热解毒,化瘀排 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血瘀。 病理: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 气耗。溃脓期是病情顺逆的转折点。 病位:肺 六、肺痨-补虚培元,治痨杀虫

病因:感染痨虫 正气虚弱 病机:虚体虫侵,阴虚火旺。 病理:痨虫。 病位:肺 与脾肾密切,后及心肝 -有侧重地选用 祛邪与扶正 病因:久病肺虚、感受外邪。 病机:久病肺虚,六淫侵袭,以致痰饮淤血结于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病变:首肺,继脾肾,后及心。 病理:痰浊、水饮、血瘀。 辩证:标本虚实 病情轻重 病位:肺 脾肾 心 病因:久病损肺、误治津伤。基本病机: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肺叶枯萎。 病位:肺,与脾胃肾相关。 病理:肺燥津伤(虚热)、肺气虚冷(虚寒)。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 病因:体虚劳倦、七情、感受外邪、药食不当。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位:心,肝脾肾肺关。病理:虚实 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病因:感受寒邪、情志失调、饮食失调、年迈体虚、劳倦内伤。(无药食不当) 病机:心脉痹阻。 病位:心,涉肝脾肺肾。 首辩:病情轻重。实证:气滞、血瘀、寒凝、痰浊, 病机:本虚标实 病位:心,其本在肾 病因:情志失常,饮食不节, 劳逸失调,病后体虚。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病位:心,与肝脾胃肾相关。 首辨:虚实。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 十二、头痛 首辨外感、内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