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老子》五章导学案(有答案)(2)

【K12学习】《老子》五章导学案(有答案)(2)
【K12学习】《老子》五章导学案(有答案)(2)

《老子》五章导学案(有答案)(2)

《老子》五章导学案

文章来自:xx

20XX级高二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老子》五章——李耳时间:20XX-3-1

命制人:张晓辉审核人:李卯圈年级领导签字:

一、自学目标:

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

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二、自学引导:

作者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

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是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

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三、自学测评:

1.读音音声相和夫唯弗居受国之垢虽有舟舆

2.重点字词

①道可道,非常道。

②名可名,非常名。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3.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杨朱的贵我人格,;孟子的大丈夫人格,;荀子的君子式人格,;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锋芒毕露,正义在胸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四、自学质疑:

文章来自:xx

20XX级高二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老子》五章——李耳时间:20XX-3-1

命制人:张晓辉审核人:李卯圈年级领导签字:

一、自学目标:

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

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

“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二、自学引导:

作者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是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

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三、自学测评:

1.读音音声相和夫唯弗居受国之垢虽有舟舆

2.重点字词

①道可道,非常道。

②名可名,非常名。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3.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杨朱的贵我人格,;孟子的大丈夫人格,;荀子的君子式人格,;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锋芒毕露,正义在胸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四、自学质疑:

,

文章来自:xx

20XX级高二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老子》五章——李耳时间:20XX-3-1

命制人:张晓辉审核人:李卯圈年级领导签字:

一、自学目标:

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

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二、自学引导:

作者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是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

之父”。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

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三、自学测评:

1.读音音声相和夫唯弗居受国之垢虽有舟舆

2.重点字词

①道可道,非常道。

②名可名,非常名。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3.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杨朱的贵我人格,;孟子的大丈夫人格,;荀子的君子式人格,;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

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锋芒毕露,正义在胸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四、自学质疑:

文章来自:xx

20XX级高二自助餐式语文作业

课题:《老子》五章——李耳时间:20XX-3-1

命制人:张晓辉审核人:李卯圈年级领导签字: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怀抱

B道可道,非常道常:永恒的

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文:文字

D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居:居住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无,名天地之始

B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涉

D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无,名天地之始

B天下莫柔弱于水仕宦于台阁

C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源。

B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C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社稷之主”,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就可以做君主.

D第八十章里.老子认为,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不去冒险,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就可以使国家太平发展.

二课内重点句子翻译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2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导学案》1.读音音声相和夫唯弗居受国之垢虽有舟舆

2.重点字词①道可道,非常道。②名可名,非常名。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为”的省略,“把作为”之意)④虽有

舟舆,无所乘之。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3.

③④①②

《自助餐》一1B2B两个“虽”都作“即使”3C前者是宾语前置句,后者是否定陈述句4A二翻译要点:1“莫柔于水”“莫能胜之”2“见素抱朴”“绝学’3“生”“有”“为”“恃”“居”4“甘”“美”“安”“乐”

《导学案》1.读音音声相和夫唯弗居受国之垢虽有舟舆

2.重点字词①道可道,非常道。②名可名,非常名。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为”的省略,“把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3.

③④①②

《自助餐》一1B2B两个“虽”都作“即使”3C前者是宾语前置句,后者是否定陈述句4A二翻译要点:1“莫柔于水”“莫能胜之”2“见素抱朴”“绝学’3“生”“有”“为”“恃”“居”4“甘”“美”“安”“乐”

《导学案》1.读音音声相和夫唯弗居受国之垢虽有舟舆

2.重点字词①道可道,非常道。②名可名,非常名。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为”的省略,“把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3.

③④①②

《自助餐》一1B2B两个“虽”都作“即使”3C前者是宾语前置句,后者是否定陈述句4A二翻译要点:1“莫柔于

水”“莫能胜之”2“见素抱朴”“绝学’3“生”“有”“为”“恃”“居”4“甘”“美”“安”“乐”

《道德经》教学设计

《道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道”“德”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2.诵读经典,感悟道德经的智慧。 3.培养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兴趣,热爱传统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诵读《道德经》,理解“道”“德”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道”“德”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越来越为世界所识。中国风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音乐上,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为我们所熟知。电影上,《功夫熊猫》,中国功夫也很赚人眼球。中国菜,中国话,也常常让外国人心醉神迷。中国也有一部堪称最畅销的书。那就是道德经。据调查,中国的《道德经》成为世界上除《圣经》以外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为什么这么畅销?因为道德经是一部最能够体现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文化的书。她被成为万经之王,为古今中外的名人所推崇。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被成为最聪明的人,《道德经》是他的枕边书。那么道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呢? 二、简介作者

老子 (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函谷关被逼写道德经。 三、释书名,学习“道”“德”的涵义。 1.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呢?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读其中的两个章节(第25章,第54章),借助注释理解章节的意思。说说你认识的道是怎样的,德又指的是什么? 2.师范读。生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齐读。(根据生读的情况对相关字词的词音,词义进行点拨。) (一)学习第25章,“道”的涵义。 A.这个章节里面讲了道的几个方面的特点?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的原始性。可抓住“混成”一词,借助盘古开天的神话故事进行引导。) B.“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道的虚静性、独立性、自然性、根本性。不妨借助先有鸡先有蛋的难题引导进行辩论。提出假设道的存在。) C.“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的普遍性、无极性。抓住“大”将道的普遍性即可。) D.“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学案:第1课孔子与老子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孔子与老子 主学习 一、孔子的学说 1 ?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著作: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论语》一书中。 3 .思想主张 (1) 思想核心: ①“仁”。内容:“仁者爱人”;途径: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内容:“克己复礼”;途径:“正名”,达到名正言顺。 (2) 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主张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 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4) 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学思结合。 4 .影响 (1) 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 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老聃与《道德经》 1 .简介:老聃即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 .著作:《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 3 .思想主张 (1) 道的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摈除 “天命”的绝对权威。 (2) 辩证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3) 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4?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轻巧识记]孔子的思想体系 礼碱〈仁/讳聊有枚无朋 [易错提醒] “仁”和“礼”并不是完全无关的两个概念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仁”是“礼”的内在基础和灵魂,“礼”是实现“仁”的外在手段和保障。克己复礼为“仁”,只有遵循“礼”才能达到求“仁”的境界。 [名师点拨] 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重视的原因 (1) 客观方面:春秋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争霸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 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重点、难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一、以老子简介导入:(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 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二、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现实社会中的士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三、内容分析: (一)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老子》五章同步学案2012学生____龚德国

《老子》五章同步学案 一.文言知识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读音 音声相和.夫.唯弗居受国之垢.虽有舟舆. 2.解释下面加点的重点字词 ①道.可道.,非常道 ...。 ②名.可名.,非常名.。 ③此三者,以为 ..文不足。 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3.解释或翻译《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①成语: 有无相生 前后相随 绝圣弃智 见素抱朴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②格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断句难点 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二. 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怀抱 B.道可道,非常道常:永恒的 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文:文字 D.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居:居住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无,名天地之.始 B.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涉 D.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 A.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无,名天地之始 B.天下莫柔弱于水仕宦于台阁 C.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源。 B.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C.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社稷之主”,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就可以做君主。 D.第八十章里.老子认为,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 不去冒险,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就可以使国家太平发展。 5.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连贯的一段话。 ()

【导与练】2013年高中历史 第1课 孔子与老子同步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4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重点和难点向前者倾斜。 【自主梳理】 一、孔子的学说 1.孔子的地位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和,是学派的创始人。2.孔子的思想 (1)政治思想:和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是和。 “仁:”孔子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反对;提倡,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实现“爱人”,必须遵循之道,要做到。孔子提倡,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礼”:孔子讲“克己复礼”,追求的“礼”是,为实现“礼”,提出了主张。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的一面。 (2)哲学思想: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关注实际问题。 (3)教育思想: 主张的办学思想,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提倡的教学思想,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特殊的方法启发诱导;主张结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 3.孔子思想影响 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汉代大一统之后 。【合作探究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你认为孔子的“仁”的含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在治国方面如何运用? 【合作探究二】

孔子与老子教案

《孔子与老子》教案设计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奥运会开幕式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对孔子、老子政治思想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三、教学方法 设问法、讨论法、创设情景启发法 四、教学用具 计算机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关于孔子三千弟子的图片,然后引用近代学者夏曾佑的一段话,他曾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讲授新课]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历史地位及小档案 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子诞辰五十五周年庆典、德国和韩国所立孔子的塑像、世界看孔子、当代孔子在世界的影响),了解孔子的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认识这片金壁辉煌、

《〈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热爱生活,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xx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含答案

2《老子》五章 低下头,你才能看见我 老子哲学中,我觉得根源性的那句话应该是:“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美德在低处,流水向低处,要把一个人的生命落到实处,实处也即低处。 老子告诉我们,“素”是生命的原色。绚烂来自“素”,最终还是要回到“素”。“素”和“朴”一起,成为人生这首大诗的诗眼,一双亮晶晶的眼睛。这双眼睛蒙了尘,人生就会黯淡无光。“素”是无杂色,“朴”是无机心。一个人的内心,既无杂色,也无机心,他就是一个“朴素”的人,反过来也对,一个“素朴”的人。所谓“天道”,就在“素朴”二字中得到体现。 地位高的人,心可以放得很低,他也是一个“素朴”的人。心放得很低,生命的境界就得到扩展,他的那颗心,就会成为老子所说的“谿”或者“谷”。“虚怀若谷”,就是这个意思。心像谷一样空无,一样宽绰,就能容得下东西。人的心要是成为一个“谷”,他就有了包容。有了包容,他就不会认为只有自己过的生活才叫生活,别人的都是瞎扯。他就不会盛气凌人,也不会虚张声势。他会活得本分,也活得踏实,活得像一个正常的人。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1)老子(约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吏,晚年辞官隐居。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受益颇多。 老子第一个提出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老子是一位杰出的辩证法大师,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观察到万事万物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提出了许多富有辩证法思想的命题。 在社会历史观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老子的哲学思想可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他的思想和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2)《道德经》的主要内容

第1课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和价值;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家的智慧并从中汲取营养;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价值。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处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导入:山东一自古就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分别指什么?或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称赞的是谁?学生答后总结: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知识。可以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这对师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何重大影响呢? 教学过程 一、孔子及儒家思想(前551——前479年) (一)自主学习:山东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义之邦,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是儒家文化文化的发源地,做为山东人,你如何对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做一简介呢?请填写 孔子知识小档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材料二: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材料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材料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老子有无相生》导学案教师版

课题《老子·有无相生》 编写: 刘京平审稿: 【本课时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 2、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道德经》是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2、作者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自主思考(思)】 1、找出下列通假字。 ①自见者不明(“见”通“现”) ②死而不亡者寿(“亡”通“妄”) ③其脆易泮(“泮”通“判”)

④起于累土(“累”通“蔂”)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①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 ②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 ③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容词作名词) ④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 ⑤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 ⑥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 ⑦其未兆易谋(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 ⑧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 ⑨慎终如始(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 3、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不行:走不远; 不明:不能明理) ②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从事:做事;几成:差不多成功) ③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弱:柔软;坚强:僵硬) 4、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①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 ②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 ③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 ④千里之行(宾语前置) ⑤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被动句) 5、翻译下列句子 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 ②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孔子与老子测试卷(有答案)

孔子与老子测试卷(有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和老子学案 一、孔子(一)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热点链接孔子的身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四世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其后代开始以孔为氏。后来宋国太宰华父督作乱,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到鲁国,卿位丧失,下降为士。孔子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孔子在其兄弟中排行老二。★要点点拨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对他的思想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贵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恢复周朝的“礼”;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降,则促使他希望以“仁”作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概念解析1.司空、司寇:司空也叫司工,是管理生产和建筑的官员。司寇是主管刑狱的官员。据《尚书》《左传》记载,在周武王、周公时,司寇已是王朝的高官。春秋时,周王室和鲁、宋、晋、齐等诸侯国都设置这一官职,其职责是驱捕盗贼和诛戮不法大臣等。2.子、夫子:商周时,“子”原为天子所属卿的尊称。春秋时,诸侯所属卿也称子;后来,大夫一级也互称“子”。春秋战国之际,著书立说和聚徒讲学的学者和教师,被学生尊称为“子”。战国时期,“子”就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了。“子”还是古代男子的美称,同时,先秦诸子的著作也称“子”。“夫子”西周时是用来称呼军官的。春秋时成为卿大夫的尊称。春秋战国之际,“夫子”也演变成了对学者、教师的尊称。(二)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 1.思想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1)孔子提出“仁”学,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热点链接仁:中国儒家党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其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对“仁”解释很宽泛,他自己从来没有对“仁”这一概

《老子五章》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老子五章》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要点】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 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一、【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二、【作者生平】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在西方,《道德经》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实上,该书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除了《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它书籍的版本。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像老子那样广泛和持久。 三、【创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老子》五章 学案

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 对应学生用书P8 老子(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礼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道教尊其为“太上老君”,老子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老子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主要著作《道德经》,也直接称《老子》。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

《老子》一书,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写作基础及背景,主要有三点: 第一,老子静思好学,为他打下了渊博的知识基础。老子自幼聪颖,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他的学识远近闻名。 第二,超脱的环境和明智的境界为他提供了记录和评议时事的条件。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经历了时事的严酷动乱与变迁,他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身在朝廷,洞察时弊,凭借超然的环境,远见卓识的才能,卓尔不群的境界,旷古之智与气魄,关爱民生和关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第三,共同的志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经》。函谷关守关关令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他早闻老子大名,他的远大志向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①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也称《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②《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展示了他的辩证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目的地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③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课本中所选的《〈老子〉五章》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是其思想的内核和精华。 《〈老子〉五章》体现了老子的宇宙观、价值观和政治观。他认为天地万物皆源自“道”,“道”有自己运行的规律,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同时他还提出治国方针“无为而治”,使民心淳朴,天下大治。但又主张社会回复到“结绳记事”“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这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老子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面还在于提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 章次内容 第一章本章提出老子的最高哲学概念——道。旨在说明:①“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②“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第二章老子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变化的,强调人要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对于人类努力所得的成果,不必擅自据为己有,即“功成而弗居” 第十九章老子阐述的治国主张。首先讲应抛弃智慧、聪明、仁义、学问,会有利于人民。然后从正面主张“见素抱朴” 第七十八章从生活经验出发,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道理,本质上强调“圣人”应遵循的治国之道,即“受国之垢”“受国不祥” 第八十章描述理想中的社会状态,即“小国寡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可以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可以被命名的名称,

人教《先秦诸子选读》 第四单元 《老子》导学案

人教《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导学案 教学目标 本单元主要是讲授选自《老子》的一些篇章,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处理人生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具体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三是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行身教: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向别人施与恩惠但不凭此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功成业就而不据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没有丧失功绩。 赏析: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来于自然的重要启示,是道的永恒规律。 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埏yá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赏析:器物实体这个“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这个“无”,才是发挥作用的关键显然,“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而老子更强调的是空虚不盈的作用。 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使人明了,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认为有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 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 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 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 故有道者不处。 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赏析:在本章中,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这一章,老子探讨了人生真谛与生活哲理,其重点在于人的的完善,强调了的价值与意义。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doc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 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二、检查学生预习。 三、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四、文言知识积累 A.读音 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 B.重点字词 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 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C.《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 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四章 导学案

《老子》四章导学案(含答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二、预习检测 1.老子,姓李名耳,字,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老子传世作品《》(又称《老子》),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字词注音 毂牖矜赘泮 3.词语释意 毂: 埏埴: 器: 牖: 企: 彰: 伐: 矜: 长:

过: 三、文本探究 1.阅读四章文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2.翻译,请结合注释翻译《老子》四章,并做好批注。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二十四章: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4.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无”? 5.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第三十三章中,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7.第六十四章蕴含什么道理? 8.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学习过的荀子《劝学》中有这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讲的道理有什么不同?

1课孔子与老子

《孔子与老子》学案 【课程标准】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问题】 1.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如何认识孔子思想的进步性、局限性及其对中国传统的影响? 3.老子“道”的内涵是什么? 【预习导学】 一、孔子 1.阅读课本第一段,默写出孔子的社会地位, 2.孔子的思想一共分为几部分?试着找一找。 3、阅读课本“孔子的学说”第2—3页孔子的政治思想有哪些? 4、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试着写一些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的名言。 课堂思考:如何认识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 5.孔子思想的影响 第1页(共6页)

课堂探究:如何认识孔子思想的进步性、局限性及其对中国传统的影响? 二、老子 (1)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有哪些? 4.老子的思想有什么影响? 【达标训练】 1.(2007,广东)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2.下列对孔子思想中“仁”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从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的要求 B.是孔子政治思想的精华 C.它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少暴政以有利于统治 D.强调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3.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从积极的意义来看,主要是 A.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B.有利于规范社会等级秩序 C.有利于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D.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 4.下列孔子的主张或言论,符合其“礼”的思想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遵循“忠恕“之道 C.为政以德 D.“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5.下面是“孔子讲学图”,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推广贡献最大的是 第3页(共6页)

孔子与老子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孔子和老子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孔子、老子的主要思想,记忆孔子、老子的一些名言,大致理解孔子的“仁”“礼”、老子的“道”的思想内涵。 2.理解孔子由凡人入“圣”的过程,并与知识链接的文字介绍相印证。 3.探讨孔子、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评价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人个性形成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为什么孔子和老子后来都被神化。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与西方基督教一统天下不同,中国文化明显呈现出多元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影响最大,她们之间既互相排斥又相互渗透,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特色。其中儒、道两家思想都形成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分别是孔子和老子。 (二)讲授新课 一、孔子的学说 1.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规。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2、孔子的思想学说 1)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礼”即每人要”克己复礼“,言行要符合等级名分制度。提倡贵贱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 2)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用德教化,逐步改良政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客观存在,主张人应当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 4)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5)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 3、孔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 1.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2、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3、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