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数学证明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数学证明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数学证明

附录2A.1:偏好,效用函数和需求函数

如果消费者的偏好是理性的...(完备的和传递的.......),连续的...

,那么就存在着一个能代表该偏好的连续效用函数......:L

u +→R R 。其中L 表示消费集的维度,也就是商品的种类,除非做特别说明,我们总是假定2L =,即消费者消费1x 和2x 两种商品。我们还假定偏好是单调..的和凸的....,则效用函数u 是递增的和拟凹的.......

。给定上述假定,我们能够得到一组形状良好的无差异曲线,如图2A -1,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是一组凸向原点的曲线,离原点越远,其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1。

图2A -1 无差异曲线

一个常用的符合上述假定的效用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其形式是:

1212(,)u x x Ax x αβ

=

其中0,01,01A αβ><<<<。显然,u 是连续的,递增的,凹的。 一个理性的消费者面临的问题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其约束条件为:

1122p x p x w +≤

其中,12,p p 为两种商品的市场价格,w 则表示消费者的财富(或收入)。给定偏好的单调性,这一约束一定是紧的,也就是1122p x p x w +=。

则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可以描述为: 12max (,)x u x x

1122..s t p x p x w +=

上述问题的拉格朗日函数可以写为:

121122(,)()L u x x w p x p x λ=+--

这一问题的一阶条件为:

11u p x λ?=?,22

u

p x λ?=? 假定效用函数是凹的,上述条件是充分必要的。两式相除,得到:

1

关于偏好,以及偏好与效用效用函数关系的进一步讨论,参见马斯-克莱尔等人,《微观经济理论》,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瓦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O

x 1

x

2

1212

u u

p p x x ??=?? 上式意味着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消费两种商品最后一单位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我们还定义消费者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为边际替代率(MRS ),表示给定效用水平保持不变(比如u ),少消费一单位商品1,必须增加消费多少单位的商品2,即2

1

dx MRS dx =-

。无差异曲线的数学形式为:12(,)u x x u =,表示使消费者的效用水平达到u 的所有商品组合,两位全微分,得到

12120u u dx dx du x x ??+==??,这样我们就得到,212

1dx u

u

x x dx ??-=??。这一结果表明,边际替代率(MRS )等于边际效用之比。

解上述问题,得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解:

*1112(,,)x x p p w = *2212(,,)x x p p w =

上面两个式子就是消费者的(马歇尔)需求函数,表示当市场价格和财富分别为

12,,p p w 时,消费者愿意消费的(效用最大化的)商品1x 和2x 的数量。

显然,**

12112212(,)[(,,),(,,)]u x x u x p p w x p p w =为给定价格和财富水平为12,,p p w 时

消费者所能达到的最大效用,我们令:

12112212(,,)[(,,),(,,)]v p p w u x p p w x p p w =

12(,,)v p p w 是一个复合函数,我们将其称为间接效用函数,它表示随着价格和财富水平的

变化,消费者所能够实现的最大效用的变化。

下面我们给出两个特例: 特例1:柯布-道格拉斯偏好

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12max x Ax x αβ

1122..s t p x p x w +=

一阶条件为:1121A x x p αβαλ-=和1

122A x x p αββλ-=,两式相除得到:

21

12

x p x p αβ=

将约束条件代入,可以得到:()*

11w x p ααβ=+,()*

22

w x p βαβ=+。

特例2:拟线性偏好

如果消费者的偏好是拟线性的,那么她的效用函数的形式为:1212(,)()u x x x x φ=+,

这时,给定相对价格不变,消费者愿意消费的商品2x 的数量*

2x 是唯一..的,无论消费者的财富水平怎样变化(只要保证*22w p x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来求消费者的最大化问题: 12max ()x x x φ+

1122..s t p x p x w +=

一阶条件是:11p λ=,22'()x p φλ=,得到:221'()x p p φ=,则*

1221'()x p p φ-=,

这意味*

2x 仅仅是相对价格的函数,与财富水平无关。给定相对价格不变,财富的变化只会

改变消费者对1x 的消费数量,而不会改变她对2x 的消费数量。

假定22()ln x x φ=,则有:*212x p p =,*

111x w p =-。

拟线性偏好非常重要,在公共经济学,特别是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理论中有广泛的应用。

附录2A.2:生产集,生产函数,成本函数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现在我们考察企业的行为。企业总是在特定的技术约束下将投入品转化为产品,从而可行的生产计划总是受到特定技术的约束。我们把在技术上可行的所有的投入和产出组合(生产计划)的集合称作生产集...

,通常用Y 表示。如图2A -2,假定只有一种投入品z ,一种产品y ,图中的阴影部分就是生产集。通常,我们假定生产集是一个非空的闭集,也就是说生产集包括它的边界,这条边界线所确定的函数就是生产函数....

,用()y f z =表示。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生产集Y 写成:{}(,):()0,0Y z y y f z z =-≤≥。我们还假定生产集是凸的,也就是任意两个可行的生产计划的线性组合一定是可行的。可以证明,对于单一产出的技术,生产集是凸的等价于生产函数()y f z =是凹的2。

图2A -2 生产集

为了考察企业在成本约束下的最优投入品组合,我们现在假定存在两种投入要素,1z 和

2z ,生产函数为12(,)y f z z =。企业面临的问题是给定成本约束,选择最优的投入品组合,

使其产出最大化,即:

12max (,)z f z z 1122..s t z z c ωω+=

其中,c 为企业的最高成本约束,12,ωω分别为两种投入品的市场价格。一阶条件是

11f z λω??=和22f z λω??=。

假定生产函数是凹的,上述条件是充分必要的。两式相除,得到:

11

22

f z f z ωω??=

??

2

关于生产集及其与生产函数的关系的进一步讨论参见马斯-克莱尔等人,《微观经济理论》;瓦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

上式表明两种要素的边际产出之比(即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 )等于要素价格之比。

上述生产最大化问题的一个对偶问题是成本最小化问题,给定产出约束,即:

1122min z z z ωω+

..s t

12(,)f z z y =

其中,y 为企业的最低产出约束。一阶条件同样是11f z λω?=和22f z λω?=,将其代

入约束条件,可以解得:

*1112(,,)z z y ωω= *2212(,,)z z y ωω=

上面两个式子就是所谓的条件要素需求函数........

。令: 12(,,)c y ωω=12

*

*12z z ωω+=11122212(,,)(,,)z y z y ωωωωωω+ 则12(,,)c y ωω为企业的成本函数....,表示给定要素价格和产出要求下的最小成本。如果生产函数是凹的,可以证明成本函数对于产量y 是凸的。

现在我们转向企业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即在给定产品和投入品市场价格的前提下,选择产量使利润最大化。上述问题可以表示为:

12max (,,)y py c y ωω-

这一问题的一阶条件是p c y =??,由于目标函数对y 是凹的,这一条件是充分必要的。

意味着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选择产量使边际成本等于价格。

现在我们考虑两种产品的情况,为了和上节一致,分别用1x 和2x 表示这两种产品。生

产函数分别为:112112(,)x f z z =和222212(,)x f z z =,

可以分别解得两种产品的要素需求函数:

*12(,,)j j l l j z z x ωω=, 1,2;1,

2l j == 假定投入品总量分别为1z 和2z ,且被完全充分利用,则有:

12121122(,,)(,,)l l l z z x z x ωωωω=+, 1,2

l = 图2A -3画出了所有可能的两种产品生产组合(我们不考虑负产出),称为生产可能性.....

集.,其中FF 曲线被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

,它表示当资源(所有投入品)被充分利用时,两种产品所有的可能性组合,也就是,随着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变化,另一种产品所能获得的最大产量的变化轨迹。

图2A -3 生产可能性集

我们将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的绝对值定义为边际转换率.....

(MRT ),表示当资源充分利用时,多生产一单位1x ,需要放弃多少单位的2x 。一般用生产转换函数12(,)0F x x =来表示生产可能性边界,则生产可能性集就可以写作:{}

12121,2(,):(,)0,0x x F x x x ≤≥且。我

x 1

x 2

F

们通常假定生产可能性集是一个凸集,假定12(,)F x x 是一个凸函数。对生产转换函数两边全微分,得到:

1212

0F F dx dx x x ??+=?? 这意味着:

2121

dx F

F

MRT x x dx ??=-=??。另外,经济学中还有一个常用的结论,就是边际转换率等于边际成本之比。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结论:

两种产品的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

1211122212(,,)(,,)(,,),j j j j j j c x z x z x ωωωωωωωω=+1,2j =

则有:

121212

121122111211122221212122(,,)(,,)[(,,)(,,)][(,,)(,,)]

c x c x z x z x z x z x ωωωωωωωωωωωωωω+=+++ 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投入品被充分利用,这意味着:

121212112212(,,)(,,)c x c x z z ωωωωωω+=+

令上式两边对12(,)x x 全微分,得到:

12

1212

0c c dx dx x x ??+=?? 这意味着:1

2

21

2

1dx c c MRT x x dx ??=-=

??。

2.1.2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数学证明

本节我们对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给出一个简化的数学证明。读者应该将本节和附录2A.1和2A.2结合起来学习。

首先我们给出帕累托最优的数学条件。假定存在两个消费者A 和B ,两个企业1和2,分别生产商品1x 和2x 。假定有两种投入品1z 和2z ,但投入品不能直接用于消费。 生产函数分别为:111112(,)x f z z =和222212(,)x f z z =。我们用12(,)0F x x =表示生产可

能性边界。

我们用1A x 和2A x 表示A 消费两种产品的数量,用1B x 和2B

x 表示B 消费的数量,则: A B

j j j x x x +=, 1,2

j = 所谓帕累托最优配置是指在不损害其他人的效用的前提下使任何个人的效用达到最大。因此,一个帕累托最优问题可以写成: 12max (,)A A A

x u x x

12..(,)B B B

s t u x x u ≥

12(,)0F x x ≤

在单调性假设下,上述约束实际上都是紧的。这一问题的拉格朗日函数是:

121212(,)[(,)](,)A A A B B B

L u x x u u x x F x x λμ=---

一阶条件是:

11

A A

u F

x x μ??=?? (2.1)

22A A

u F

x x μ??=?? (2.2)

11B B u F

x x λμ

??=?? (2.3)

22

B B u F

x x λμ

??=?? (2.4)

我们假定效用函数是凹的,生产转换函数是凸的,则上述一阶条件是充分必要的。将(2.5)和(2.6)两式相除,得到:

1212

A

A A

A

u u F

F

x x x x ????=???? (2.5)

将(2.7)和(2.8)两式相除,得到:

121

2

B B B

B

u u F

F x x x x ????=???? (2.6)

(2.9)和(2.10)式意味着:A

B

MRS MRS MRT ==(参见附录),这就是我们在上一节给出的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下面我们证明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配置(以下简称竞争性...均衡..)是满足上述帕累托条件的。一般而言,竞争性市场的本质特征是价格接受,这就要求存在非常多的消费者和生产者,而我们的模型只有两个消费者,两个生产者,为此,我们可以把两个消费者理解为两群消费者,同理,把两个生产者理解为两群生产者。我们假定投入品禀赋属于消费者,分别用A l z 和B l z (1,2l =)表示,满足:A B l l l z z z +=(1,2l =)。

假定消费者拥有企业利润,其利润份额用i j θ(,i A B =,1,2j =)表示,满足:1A B j j θθ+=(1,2j =)

。 所谓竞争性均衡,是指一组资源配置******1*1*2*2*

1212121212{(,),(,);,;(,),(,)}

A A

B B x x x x x x z z z z 和一组价格****1212{,;,}p p ωω,使得:

(1)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条件:对每一个企业j ,*j x 满足:

********

1212(,,)max (,,)j j j j j x j j j p x c x p x c x ωωωω-=-, 1,2

j = 我们假定成本函数是凸的,则上述条件等价于:

*12*

(,,)

j j j

j

c x p x ωω?=

?, 1,2j =

将上面两式相除,得到:

1

1*2*

*

*121122212

(,,)(,,)

c x c x p p MRT x x ωωωω??=

=??

(2.7)

(2)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对每一个消费者i ,**

12(,)i i x x 满足:

**1212(,)max (,)i i i i i i

x u x x u x x =, ,i A

B =

2

*******

11

22

11

22

121

..[(,,)]i

i i i i j j j j j j s t p x p x z z p x c x ωωθωω=+≤++-∑

我们假定效用函数是凹的,成本函数是凸的,则上述条件等价于:

**

*12(,)

(1)i i i i j j i

j

u x x p x λθ?=-?, ,i A B =,1,2j = 将上面四式分别相除,得到:

**

**

**12121

2

12

(,)

(,),,i i i i i i i

i i

u x x u x x p p MRS i A B x x ??=

==??

(2.8)

(3)市场出清条件:***j A B j j x x x +=(1,2j =),1*2

*l l l z z z +=(1,2l =)

。 (2.11)和(2.12)式意味着A B

MRS MRS MRT ==,这和帕累托最优的充要条件是一致的,这表明竞争性市场的均衡配置是帕累托最优的。这就证明了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高中数学课本中的定理公式结论的证明

数学课本中的定理、公式、结论的证明 数学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无) 第二章 函数(无) 第三章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1.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 a > 0 , a 1, M > 0 ,N > 0, 那么 (1)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2)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3)log log ()n a a M n M n R =∈. 根据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证明对数的运算性质 证明:(性质1)设log a M p =,log a N q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p M a =,q N a =, ∴p q p q MN a a a +=?=, ∴log ()a MN =p q +, 即证得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证明:(性质2)设log a M p =,log a N q =,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p M a =,q N a =, ∴ q p q p a a a N M -==, ∴q p N M a -=log , 即证得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证明(性质3)设log a M p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p M a =, ∴n np M a =, ∴log n a M np =, 即证得log log n a a M n M =.

第四章函数应用(无) 数学必修二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证明.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高中数学公式定理大集中

高中的数学公式定理大集中 三角函数公式表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倒数关系: 商的关系:平方关系: tanα 2cotα=1 sinα 2cscα=1 cosα 2secα=1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六边形记忆法:图形结构“上弦中切下割,左正右余中间1”;记忆方法“对角线上两个函数的积为1;阴影三角形上两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和等于下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平方;任意一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等于相邻两个顶点的三角函数值的乘积。”) 诱导公式(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sin(2kπ+α)=sinα cos(2kπ+α)=cosα tan(2kπ+α)=tanα cot(2kπ+α)=cotα (其中k∈Z)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万能公式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tanα+tanβ tan(α+β)=—————— 1-tanα 2tanβ tanα-tanβ tan(α-β)=—————— 1+tanα 2tanβ 2tan(α/2) sinα=—————— 1+tan2(α/2) 1-tan2(α/2) cosα=—————— 1+tan2(α/2) 2tan(α/2) tanα=—————— 1-tan2(α/2)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重要公式、定理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重要公式、定理 1.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线平行; (3)转化为面面平行. 2.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定共面二直线无交点; (2)转化为二直线同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3)转化为线面平行; (4)转化为线面垂直; (5)转化为面面平行. 3.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相交垂直; (2)转化为线面垂直; (3)转化为线与另一线的射影垂直; (4)转化为线与形成射影的斜线垂直. 4.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任一直线垂直; (2)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相交二直线垂直; (3)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的一条垂线平行; (4)转化为该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行平面; (5)转化为该直线与两个垂直平面的交线垂直. 5.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定二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面平行; (3)转化为线面垂直. 6.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断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2)转化为线面垂直. 7.空间向量的加法与数乘向量运算的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a +b=b +a . (2)加法结合律:(a +b)+c=a +(b +c). (3)数乘分配律:λ(a +b)=λa +λb . 8.共线向量定理 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b(b ≠0 ),a ∥b ?存在实数λ使a=λb . P A B 、、三点共线?||AP AB ?AP t AB =?(1)OP t OA tOB =-+. ||AB CD ?AB 、CD 共线且AB CD 、不共线?AB tCD =且AB CD 、不共线. 9.共面向量定理 向量p 与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 、b 共面的?存在实数对,x y ,使p ax by =+. 推论 空间一点P 位于平面MAB 内的?存在有序实数对,x y ,使MP xMA yMB =+, 或对空间任一定点O ,有序实数对,x y ,使OP OM xMA yMB =++. 10.平面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向空间的推广 始点相同且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三个向量之和,等于以这三个向量为棱的平行六面体的以公共始点为始点的对角 线所表示的向量. 11.对空间任一点O 和不共线的三点A 、B 、C ,满足OP xOA yOB zOC =++(x y z k ++=),则当1k =时,对于空间任一点O ,总有P 、A 、B 、C 四点共面;当1 k ≠

(经典)高中数学正弦定理的五种全证明方法

(经典)高中数学正弦定理的五种全证明方法

————————————————————————————————作者:————————————————————————————————日期: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的五种证明方法 ——王彦文 青铜峡一中 1.利用三角形的高证明正弦定理 (1)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CD a B ,sin CD b A =。 由此,得 sin sin a b A B = ,同理可得 sin sin c b C B = , 故有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从而这个结论在锐角三角形中成立. (2)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过点C 作AB 边上的高,交AB 的延长线于点D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sin CD a CBD a ABC ,sin CD b A = 。由此,得 = ∠sin sin a b A ABC ,同理可得 = ∠sin sin c b C ABC 故有 = ∠sin sin a b A ABC sin c C = . 由(1)(2)可知,在?ABC 中,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成立. 从而得到: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值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 2.利用三角形面积证明正弦定理 已知△ABC,设BC =a, CA =b,AB =c,作AD⊥BC,垂足为D 则Rt△ADB 中,AB AD B =sin ∴S △ABC =B ac AD a sin 2121=?同理,可证 S △ABC =A bc C ab sin 21 sin 21= ∴ S △ABC =B ac A bc C ab sin 2 1 sin 21sin 21== 在等式两端同除以ABC,可得b B a A c C sin sin sin ==即C c B b A a sin sin sin ==. 3.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 (1)△ABC 为锐角三角形,过点A 作单位向量j 垂直于AC ,则j 与AB 的夹角为90°-A ,j 与 CB 的夹角为90°-C 由向量的加法原则可得 AB CB AC =+ a b D A B C A B C D b a D C B A

高级中学数学公式定理一览表

高中所用重点公式汇总

公式口诀: 一、《集合与函数》 内容子交并补集,还有幂指对函数。性质奇偶与增减,观察图象最明显。 复合函数式出现,性质乘法法则辨,若要详细证明它,还须将那定义抓。

指数与对数函数,两者互为反函数。底数非1的正数,1两边增减变故。函数定义域好求。分母不能等于0,偶次方根须非负,零和负数无对数;正切函数角不直,余切函数角不平;其余函数实数集,多种情况求交集。两个互为反函数,单调性质都相同;图象互为轴对称,Y=X是对称轴;求解非常有规律,反解换元定义域;反函数的定义域,原来函数的值域。幂函数性质易记,指数化既约分数;函数性质看指数,奇母奇子奇函数,奇母偶子偶函数,偶母非奇偶函数;图象第一象限内,函数增减看正负。 二、《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是函数,象限符号坐标注。 函数图象单位圆,周期奇偶增减现。同角关系很重要,化简证明都需要。正六边形顶点处,从上到下弦切割;中心记上数字1,连结顶点三角形;向下三角平方和,倒数关系是对角,顶点任意一函数,等于后面两根除。诱导公式就是好,负化正后大化小,变成锐角好查表,化简证明少不了。二的一半整数倍,奇数化余偶不变,将其后者视锐角,符号原来函数判。两角和的余弦值,化为单角好求值,余弦积减正弦积,换角变形众公式。和差化积须同名,互余角度变名称。 计算证明角先行,注意结构函数名,保持基本量不变,繁难向着简易变。逆反原则作指导,升幂降次和差积。条件等式的证明,方程思想指路明。万能公式不一般,化为有理式居先。公式顺用和逆用,变形运用加巧用;1加余弦想余弦,1 减余弦想正弦,幂升一次角减半,升幂降次它为范;三角函数反函数,实质就是求角度,先求三角函数值,再判角取值范围;利用直角三角形,形象直观好换名,简单三角的方程,化为最简求解集; 三、《不等式》 解不等式的途径,利用函数的性质。对指无理不等式,化为有理不等式。

高中数学相关定理及证明

高中数学相关定理、公式及结论证明 汉阴中学正弦定理证明 内容:在ABC ?中,c b a ,,分别为角C B A ,,的对边,则.sin sin sin C c B b A a == 证明: 1.利用三角形的高证明正弦定理 (1)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CD b A ==sin CD a B 。 由此,得 sin sin a b A B = , 同理可得 sin sin c b C B = , 故有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 从而这个结论在锐角三角形中成立. (2)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过点C 作AB 边上的高,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D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sin sin CD a CBD a ABC ,sin CD b A = 。 由此,得 =∠sin sin a b A ABC ,同理可得 =∠sin sin c b C ABC 故有 = ∠sin sin a b A ABC sin c C = . (3)在ABC Rt ?中,,sin ,sin c b B c a A == ∴ c B b A a ==sin sin , .1sin ,90=?=C C Θ.sin sin sin C c B b A a ==∴ 由(1)(2)(3)可知,在?ABC 中,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成立. 2.外接圆证明正弦定理 在△ABC 中,已知BC=a,AC=b,AB=c,作△ABC 的外接圆,O 为圆心, 连结BO 并延长交圆于B ′,设BB ′=2R.则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 角是直角以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可以得到 ∠BAB ′=90°,∠C =∠B ′, ∴sin C =sin B ′=R c B C 2sin sin ='=. ∴R C c 2sin =. 同理,可得R B b R A a 2sin ,2sin ==.∴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 3.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 a b D A B C A B C D b a

福利经济学复习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第一章 1、了解边沁、霍布斯、帕累托、罗尔斯.森等人的基本思想 边沁:功利主义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认为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要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算。边沁把资产阶级利益说成是社会的普遍利益,把资产阶级趋利避害的伦理原则说成是所有人的功利原则,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标榜为功利主义的最高目标。 帕累托:V.帕累托的“最优状态”概念和 A.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按照这一规定,一项改变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增进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其他的人福利不减少,这种改变就有利;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这种改变就不利。 罗尔斯:原始状态下的平等优先原理。各方将选择的原则是处在一种"词典式序列"(lexical order)中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平等自由的原则,第二个原则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其中,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而第二个原则中的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又优先于差别原则。这两个

原则的要义是平等地分配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尽量平等地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坚持各种职务和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只允许那种能给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的不平等分配,任何人或团体除非以一种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方式谋利,否则就不能获得一种比他人更好的生活。所谓"公平的正义"即意味着正义原则是在一种公平的原初状态中被一致同意的,或者说,意味着社会合作条件是在公平的条件下一致同意的,所达到的是一公平的契约,所产生的也将是一公平的结果。 阿玛蒂亚-森:能力主义公平观,以满足认得需要最为公平的基础。需要如何测定,只重视需要没考虑生产能力 2、请举出两个序数度量的例子 3、如何界定理性的偏好:理性偏好(Rational Preference)可以定义为一个 偏好关系满足二元关系中的完备性和传递性,即: 完备性:对于所有的, 有x?y或者y?x,或者同时成立, 传递性:对于所有的,如果x?y且y?z,则x?z。 4、经济学家一般假设人们是自身快乐水平的最好裁判,这一假设合理吗? 5、什么情况下个人的偏好选择与其福祉(快乐)相偏离?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 偏好与福祉相偏离:信息不完全、了解错误信息、错误的认知、非理性偏好6、人类发展关注哪几个指标?人类发展指数关注的指标: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 期寿命来衡量;教育获得,用成人识字率(2/3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生活水平,用人均实际GDP(PPP美元)来衡量。

高中数学定理公式大全

抛物线:y = ax *+ bx + c 就是y等于ax 的平方加上bx再加上c a > 0时开口向上 a < 0时开口向下 c = 0时抛物线经过原点 b = 0时抛物线对称轴为y轴 还有顶点式y = a(x+h)* + k 就是y等于a乘以(x+h)的平方+k -h是顶点坐标的x k是顶点坐标的y 一般用于求最大值与最小值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 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x的正半轴上,焦点坐标为(p/2,0) 准线方程为x=-p/2 由于抛物线的焦点可在任意半轴,故共有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 圆:体积=4/3(pi)(r^3) 面积=(pi)(r^2) 周长=2(pi)r 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 注:D2+E2-4F>0 (一)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二)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 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椭圆形物体体积计算公式椭圆的长半径*短半径*PAI*高 三角函数: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ot2A=(cot2A-1)/2cota

高中数学证明公式

高中数学证明公式数学公式 抛物线:y = ax *+ bx + c 就是y等于ax 的平方加上 bx再加上 c a > 0时开口向上 a < 0时开口向下 c = 0时抛物线经过原点 b = 0时抛物线对称轴为y轴 还有顶点式y = a(x+h)* + k 就是y等于a乘以(x+h)的平方+k -h是顶点坐标的x k是顶点坐标的y 一般用于求最大值与最小值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 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x的正半轴上,焦点坐标为(p/2,0) 准线方程为x=-p/2 由于抛物线的焦点可在任意半轴,故共有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 圆:体积=4/3(pi)(r^3) 面积=(pi)(r^2) 周长=2(pi)r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一)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二)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椭圆形物体体积计算公式椭圆的长半径*短半径*PAI*高 三角函数: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ot2A=(cot2A-1)/2cot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 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半角公式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第一定理保证了竞争市场可以使贸易利益达到最大,即一组竞争市场所达到的均衡分配必定是帕累托有效配置。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竞争能够通过价格有效率的协调经济活动,从而配置有限的稀缺资源。 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 自由市场在均衡时,是帕累托有效的。 第一定理是讲如果企业都追求利润,每个个人都追求自己的效益最大化,市场自然就可以达到一个社会最优的资源配置。 实现条件 1. 完全竞争 2. 没有外部性 3. 没有交易成本 4. 完全信息 5. 不存在规模经济 对政策的启示 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干预市场定价有可能导致市场低效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对交易者的禀赋进行征税并不能改变帕累托有效率配置。始于任何初始商品禀赋的交易都会导致一种帕累托有效率配置。不管一个人如何重新分配禀赋,有市场力量决定的均衡配置依然是帕累托有效率配置。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政府所要做的事情是改变个人之间禀赋的初始分配状态,其余的一切都可以由市场来解决。每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 在纯粹交换经济的情况下,只要消费者显示出凸的偏好,每一种帕累托有效率配置就有可能是一个竞争均衡。 定理解读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每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均能达到竞争均衡。它表明分配与效率是可以分开来考虑的,任何帕雷托有效率配置都能得到市场机制的支持。第二定理认为,任何我们所希望的社会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给定一定的收入分配结构,所有权结构,而且通过市场达到。 价格在这种市场机制中起到两种作用:一是配置作用,表明商品的相对稀缺性;二是分配作用,确定不同的交易者能够购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 定理证明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定理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定理 1.熟悉这些解题小结论,启迪解题思路、探求解题佳径,防止解题易误点的产生,对提升数 学成绩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2.所有定义、概念、公式、解题方法都须熟记,且应在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后再熟记。 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U U A B C B C A ????U A C B ?=Φ()U C A B R ?= 4.容斥原理 ()()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 ()()card 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非 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0)f x a x h k a =-+≠; (3)两根式12()()()(0)f x a x x x x a =--≠. 7.解连不等式()N f x M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N f x M <

(经典)高中数学正弦定理的五种最全证明方法

(经典)高中数学正弦定理的五种最全证明方法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的五种证明方法 ——王彦文 青铜峡一中 1.利用三角形的高证明正弦定理 (1)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CD a B ,sin CD b A =。 由此,得 sin sin a b A B = ,同理可得 sin sin c b C B = , 故有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从而这个结论在锐角三角形中成立. (2)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过点C 作AB 边上的高,交AB 的延长线于点D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sin CD a CBD a ABC ,sin CD b A = 。由此,得 = ∠sin sin a b A ABC ,同理可得 = ∠sin sin c b C ABC 故有 = ∠sin sin a b A ABC sin c C = . 由(1)(2)可知,在?ABC 中,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成立. 从而得到: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值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 2.利用三角形面积证明正弦定理 已知△ABC,设BC =a, CA =b,AB =c,作AD⊥BC,垂足为 D.则Rt△ADB 中,AB AD B =sin ,∴AD=AB·sinB=csinB. ∴S △ABC =B ac AD a sin 2121=?.同理,可证 S △ABC =A bc C ab sin 21 sin 21=. ∴ S △ABC =B ac A bc C ab sin 2 1 sin 21sin 21==.∴absinc=bcsinA=acsinB, 在等式两端同除以ABC,可得b B a A c C sin sin sin ==.即C c B b A a sin sin sin ==. 3.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 (1)△ABC 为锐角三角形,过点A 作单位向量j 垂直于AC ,则j 与AB 的夹角为90°-A ,j 与 CB 的夹角为90°-C .由向量的加法原则可得 AB CB AC =+, a b D A B C B C D b a D C B A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 单选: 1.福利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判断社会福利的高低。 2.黄有光认为,福利经济学是否是规范经济学,取决于研究时所采取的态度。 3.旧福利经济学,主要包括马歇尔和庇古等人的理论。 4.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出版了其代表作《福利经济学》,标志着旧福利经济学体系 的形成。 5.旧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基数效用。 6.罗宾斯认为,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经济学不应该涉及伦理的或 价值判断的问题;经济学中具有模范性质的结论都来自基数效用的使用,因此经济学应该避免使用基数效用。 7.罗宾斯的观点在大争论中渐渐占了上风,受其影响,福利经济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 旧福利经济学被新福利经济学所取代。 8.序数效用概念认为,人们进行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能用序数表示出来。基于序数效用概 念,这样,就建立了新福利经济学体系。 9.基于罗宾斯的观点而建立的新福利经济学,它采用了序数效用和帕累托标准。 10.帕累托标准排除了人际间进行效用比较的必要性,但同时它需假定收入分配是给定的。 11.帕累托标准与自由主义是不相容的,有可能会出现冲突。 12.现代对社会福利函数的讨论最初是由伯格森在1938年提出并由萨缪尔森在1947年加以 进一步说明的。 13.福利主义有时也被称为“个人主义”。 14.对于是否放弃福利主义,黄有光和森有完全不同的观点,黄有光坚持不放弃福利主义, 因而引发了森-黄之争。 15.森认为,福利主义有局限性。 16.影响个人生活水平的因素可以从个人达到一定目的所需要的物品、资源或者投入等方面 来考虑。 17.解决阿罗的不可能性,方法之一是把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一个条件---非可比性---扩展 为完全可比性。 18.黄有光提出了“完全的效用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 19.(P85)社会福利水平取决于社会中效用最高或境况最好的那部分人的福利水平。该函 数允许极度的两极分化,因而受到广泛的批评。 社会福利水平取决于社会中效用最低的那部分人的福利水平。 20.诺齐克的正义理论主要是从财富的获得途径来看的,而财富持有的结果如何则与问题没 有关系。 21.使用罗尔斯的正义标准,个人福利的度量实际上并不必要。 22.市场经济的本质:说明市场经济在效率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23.(P110)在帕累托标准的基础上,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出了福利经济学的第一定理和第 二定理,它们被称为福利经济学的经典定理,旨在说明帕累托最优和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 多选: 1.福利经济学是关于政策建议的。一个政策建议的得出可能使用了:一些事实前提;一些 价值判断;一些推导所需要的逻辑。

[整理]年高中数学定理汇总

124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25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26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27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28推论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29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0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 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31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 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32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33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34①两圆外离d﹥r+r ②两圆外切d=r+r ③两圆相交r-r﹤d﹤r+r(r﹥r) ④两圆内切d=r-r(r﹥r) ⑤两圆内含d﹤r-r(r﹥r) 135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36定理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37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38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39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149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41正三角形面积√3a²/4( a表示边长) 142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 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43弧长计算公式:l=nπr/180 144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πr2/360=lr/2 145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146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147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148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149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150两边的平方的和等于第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编辑本段数学归纳法 (—)第一数学归纳法: 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有如下步骤: (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时命题成立 (2)假设当n=k(k≥n的第一个值,k为自然数)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二)第二数学归纳法: 第二数学归纳法原理是设有一个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如果:

高中数学公式定理定律大全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最全面,最详细)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抛物线: y = ax *+ bx + c 就是 y 等于 ax 的平方加上 bx 再加上 c a > 0 时开口向上 a < 0 时开口向下 c = 0 时抛物线经过原点 b = 0 时抛物线对称轴为 y 轴 还有顶点式 y = a ( x+h) * + k 就是 y 等于 a 乘以( x+h)的平方 +k -h 是顶点坐标的 x k 是顶点坐标的 y 一般用于求最大值与最小值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 x 的正半轴上 , 焦点坐标为 (p/2,0) 方程为 x=-p/2 由于抛物线的焦点可在任意半轴 , 故共有标准方程 准线y^2=2px y^2=-2px x^2=2py x^2=-2py 圆:体积 =4/3(pi )(r^3) 面积=(pi)(r^2) 周长=2(pi)r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 )是圆心坐标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 D2+E2-4F>0 (一)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 L=2πb+4(a -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 (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 a)与短半轴长( b)的差。 (二)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 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 ( a)与短半轴长( 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 T,但这两个 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 T 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椭圆形物体体积计算公式椭圆的长半径*短半径*PAI* 高 三角函数: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

(完整版)高中数学学考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学考常用公式及结论 必修1: 一、集合 1、含义与表示:(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2、集合间的关系: 子集:对任意x A ∈,都有 x B ∈,则称A 是B 的子集。记作A B ? 真子集:若A 是B 的子集,且在B 中至少存在一个元素不属于A ,则A 是B 的真子集,记作A ≠ ?B 集合相等:若:,A B B A ??,则A B = 3.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 不属于:? 空集:φ 4、集合的运算:并集:由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并集,记为 A B U 交集:由集合A 和集合B 中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交集,记为A B I 补集:在全集U 中,由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补集,记为U C A 5.集合12{,,,}n a a a L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 6.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二、函数的奇偶性 1、定义: 奇函数 <=> f (– x ) = – f ( x ) , 偶函数 <=> f (–x ) = f ( x )(注意定义域) 2、性质:(1)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成轴对称图形; (3)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 (4)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二、函数的单调性 1、定义:对于定义域为D 的函数f ( x ),若任意的x 1, x 2∈D ,且x 1 < x 2 ① f ( x 1 ) < f ( x 2 ) <=> f ( x 1 ) – f ( x 2 ) < 0 <=> f ( x )是增函数 ② f ( x 1 ) > f ( x 2 ) <=> f ( x 1 ) – f ( x 2 ) > 0 <=> f ( x )是减函数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同增异减 三、二次函数y = ax 2 +bx + c (0a ≠)的性质 1、顶点坐标公式:??? ? ??--a b ac a b 44,22, 对称轴:a b x 2-=,最大(小)值:a b ac 442- 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 ()(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 ()()(0)f x a x h k a =-+≠; (3)两根式12()()()(0)f x a x x x x a =--≠.

高中数学基本定理证明

1三角函数的定义证明. 已知锐角△ABC中,AB=c,AC=b,BC=a,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证明:c=acosB+bcosA解:作CD⊥AB于点D 在Rt△BCD中,由cosB=BD/BC,得BD=acosB,在Rt△ACD中,由cosA=AD/AC,得AD=bcosA,所以c=AB=BD+AD=acosB+bcosA 逐步提示: 1、根据待证明的条件中存在三角函数,而题目本身图形为锐角三角形,所以要在原图形中通过添加辅助线来构造直角三角形。 2、根据求【c的表达式,既是求AB的三角函数表达式】,因此添加辅助线时考虑【将AB 线段变为直角三角形的边】,可以作【CD⊥AB 于点D,】接下来考虑如何在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来求解边角关系。 3、接下来分别在Rt△ACD和Rt△BCD中利用三角函数来表示AD的长度向待证靠近 2点P为△ABC内任意一点,求证点P到△ABC距离和为定值点P为△ABC外时,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h1,h2,h3与上述定值间有何关系【设点p 到AB,BC,CA三边距离为h1,h2,h3】 证明:连接PA、PB、PC,过C作AB上的高AD,交AB于G。 过P作AB、BC、CA的重线交AB、BC、CA于D、E、F 三角形ABC面积=AB*CG/2 三角形ABC面积=三角形ABP+BCP+CAP面积 =AB*PD/2+BC*PE/2+CA*PF/2 =AB(PD+PE+PF)/2 故:AB*CG/2=AB*(PD+PE+PF)/2 CG=PD+PE+PF 即:点P到△ABC距离和为三角形的高,是定值。 (2) 若P在三角形外,不妨设h1>h3,h2>h3,则有: h1+h2-h3=三角形边上的高 3棱长为的正四面体内任意一点到各面距离之和为定值,则这个定值等于多少? 简证如下: 设M为正四面体P-ABC内任一点, M到面ABC,面PAB,面PAC,面PBC的距离分别为h1,h2,h3,h4. 由于四个面面积相等, 则VP-ABC=VM-ABC+VM-PAB+VM-PAC+VM-PBC

高中数学学业水平必背公式定理知识点默写

高中数学学业水平测试必背公式定理知识点 1、空集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______________。 N ____________ Z __________ Q ___________ R ___________(常用集合字母表示) 2、含n 个元素的集合其子集个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函数定义:对定义域内任意x ,都有___________y 值与之对应,称y 是x 的函数。 4、求函数定义域三种基本形式: ①分式要求: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式,开偶次方根,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数式则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①指数函数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值域为_________________; 当_______________时函数单调递增;当_______________函数单调递减。 其图像恒过定点______________。 ②对数函数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值域为_________________; 当_______________时函数单调递增;当_______________函数单调递减。 其图像恒过定点______________。 ③幂函数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0>α时,图像恒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在第一象限内单调_________; 当0<α时,图像恒过______________;在第一象限内单调_________; 6、如果函数是奇偶函数,其定义域一定关于_______________对称; 如果对定义域内任意x ,当________________时,函数为奇函数; 如果对定义域内任意x ,当________________时,函数为偶函数; 7、函数单调性定义:在区间D 内任取两个值1x 、2x ,设21x x <, 如果______________,则函数在此区间内单调递增; 如果______________,则函数在此区间内单调递减。 8、空间两直线位置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间两平面位置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空间两直线所成角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线面平行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面平行性质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面垂直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面垂直性质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面平行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面平行性质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面垂直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