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穴之腰背部穴位

小儿推拿穴之腰背部穴位
小儿推拿穴之腰背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之腰背部穴位

◆腰背部穴位

【肩井】

点状与面状结合穴位。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部位。

操作:①用手指按其穴位,称按肩井;②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作拿法,称拿肩井(图215)。

次数:按30~50次;拿3~5次。

主治:感冒、惊厥、上肢抬举不利等。

临床应用:①感冒,可与常例手法,拿风池等穴合用;②上肢痹痛可结合局部相应的成人手法医治;

③可用于治疗结束后的总收法。

【大椎】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间隙。

操作:用中指揉,称揉大椎。

次数:20~30次。

主治:项强、发热、咳嗽。

临床应用:①感冒发热项强可与常例手法推天柱等穴合用;②咳嗽,可与揉乳房、乳根等穴合用。

【风门】

位置:第二胸椎与第三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寸5分。

操作: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风门。

次数:20~30次。

主治:感冒、咳嗽、气喘。

临床应用:本穴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可与拿风池、清肺经、揉肺俞、推揉膻中等穴合用。

【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寸5分。

操作(图216):①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肺俞;②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侧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肺俞或称为分推肩胛骨。

次数:揉50~100次;推100~300次。

主治:喘咳、痰鸣、胸闷、胸痛等症。

临床应用:本穴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可与推揉膻中、清肺经、揉丰隆等穴合用;对久咳不愈者,指揉操作时可蘸少量精细盐,效果会更好。

【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与第十二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l寸5分。

操作: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脾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腹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疳积、四肢乏力等。

临床应用:本穴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可与揉中脘、推脾经,按揉足三里、捏脊等穴合用。

【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寸5分。

操作: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肾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腹泻、便秘、少腹痛、下肢痿软乏力等。

临床应用:①对肾虚所致腹泻、便秘的患儿,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揉上马等穴合用;

②对下肢痿软乏力,可与捏脊、肢体手法治疗合用。

【腰俞】

位置:第三腰椎与第四腰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3寸5分凹陷中。

操作:①可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②亦可双手拇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都称为揉腰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腰痛、下肢瘫痪。

临床应用:可配合肢体手法推拿治疗。

【脊柱】

线状穴。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是小儿身体上最长的线状穴。

操作:用食、中二指螺纹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图217)。若加天柱骨一起自上而下直推,就称为大推脊,其清热作用更强。②用捏法自下而上,称捏脊法(见上周捏脊法)。

次数:推300~500次或更多;捏3~5遍。

主治:发热、惊风、疳积、腹泻、便秘等。

临床应用:①能清热,在推脊时可蘸少量冰水或酒精,是一种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多与退下六腑、清天河水、推涌泉等穴合用;②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多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上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治疗先、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

【七节骨(七节)】

线状穴。

位置:第四腰椎棘突向下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挠侧面或食、中二指螺纹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作直线推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和推下七节。

次数: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

临床应用:①推上七节能止泻,可与揉龟尾、摩腹、揉脐等穴相合用。推上七节还可治疗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可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穴合用;②推下七节能通便,可与揉膊阳池穴合用。

【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即督脉经长强穴)。

操作:以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图218)。

次数: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临床应用:本穴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节大肠(具有双向性)的功能。①对泄泻、便秘可与推七节、摩腹、揉脐等穴合用;②对脱肛、遗尿可与揉丹田、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腰背部常用穴位小结】

1.按揉肺俞、脾俞、肾俞能调治肺、脾、肾本脏器及其相关的疾病,能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2.推脊、揉大椎、揉风门均能清热。前者清热作用较大,后两者以解表平喘为长。

3.龟尾、七节具有双向调节大肠功能的穴位,一起应用,形成一组合穴。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讲稿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一、小儿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特定穴的特点: 1、穴位形态多样性:点状、线状、面状 2、操作形式多样性 3、穴位定位模糊 4、归经较难 5、百脉皆汇于两掌 一、头面部穴位: 天门: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 坎宫: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太阳: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作用:清热消肿,止痛疏络。 耳后高骨: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迎香: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鼻唇沟中。 作用:通利鼻窍,疏散风邪。 鼻通:攒竹穴沿鼻翼两旁至迎香穴,线状穴。 作用:通利鼻窍 二、上肢部穴位: 脾经:拇指末节罗纹面。(拇指偏锋桡侧缘成一直线) 作用:健脾胃,补气血。 肝经:食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清心泻火。 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补肺经可补益肺气;清肺经可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补肾益脑,温养下元。 胃经:拇指掌面近掌端第1节 作用: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补胃经可健脾胃,助运化。 肾顶:小指顶端。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大肠: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作用:补大肠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清大肠可清利肠府,除湿热,导积滞。 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泻,止呕。 小天心:大小鱼际交际处凹陷中。 作用:清热、镇惊、利尿、明目。 八卦: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心,圆心至中指根距离2/3为半径之圆周 作用:顺气化痰,平衡阴阳。 膊阳池:在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 作用:止头痛,通大便,利小便。 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作用: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作用:清热、凉血、解毒。 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作用: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四横纹: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1指间关节横纹处。 作用:退热除烦,散瘀结,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 三、胸腹部穴位: 天突:在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1226) 穴位定位 脾穴(脾 经)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肝穴(肝 经)食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心穴(心 经)中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肺穴(肺 经)无名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肾穴(肾 经)小指掌面,由指尖到指根 胃穴(胃 经)自腕横纹至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 大肠穴(大肠)食指桡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小肠穴(小肠)小指尺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尖到指根

利小便穴自腕部沿手掌尺侧 缘推向小指尖称为 利小便穴 八卦穴手掌面,掌心的周 边。以掌心为圆 心,从圆心至中指 根横纹约2/3处为 半径,画一圆圈, 八卦即在此圆圈 上,分为乾、坎、 艮、震、巽、离、 坤、兑八卦,对小 天心者为坎,对中 指者为离 运水入土 穴手掌面,自小指尖偏尺侧至大指根,沿手掌边呈一弧形曲线 运土入水 穴手掌面,自拇指桡侧端至小指根,沿手掌边呈一弧形曲线 板门穴拇指下,掌面大鱼 际肌之中点,以指

点之有大如豆粒的 筋头,重按有酸麻 感,为扳门的部位小天心掌根,小大鱼际肌 交接处凹陷中 四横纹(小横纹)掌面,第2至5指根部横纹处 小横纹穴(掌小横 纹)掌面,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 阴阳穴掌根,小天心穴两 侧,靠拇指侧的为 阳池,靠小指侧的 为阴池 外劳宫穴在手背、中指与无 名指掌骨中间 二马穴(二人上马/上 马)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小头之间的凹陷中 一窝风穴手腕背侧,腕横纹 中央之凹陷中 列缺穴手腕两侧的凹陷内

(非针灸之列缺) 阳池穴(膊阳池)前臂一窝风穴上2寸凹陷中 天河水前臂掌侧正中,自 腕横纹至肘横纹成 一直线 六腑穴前臂尺侧,自肘横 纹头至腕横纹头成 一直线 三关穴前臂桡侧,自腕横 纹至肘横纹成一直 线 五指节穴手背手指各关节处威灵穴在手背外劳宫旁, 食中指掌骨之间精宁穴在手背外劳宫旁, 无名指与小指掌骨 之间 七节骨从尾骨端到第四腰 椎成一直线 涌泉穴屈趾,足掌心前正 中凹陷处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 头面部穴位 【攒竹(天门)】线状穴。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图201)。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宫,揉大阳)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若惊惕、烦躁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坎宫(阴阳)】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图202)。 次数: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太阳】点、线结合穴。 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图203)。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感、内伤;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点刺放血,以增强疗效。 【人中】 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百会】 位置:两耳尖连线头顶中部操作: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图204)。 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

实用小儿推拿(含穴位图及手法图)【补肺经/清肺经】 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如上图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下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清天河水】 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呈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见上图。约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惊风等一切热证。

【开天门】 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 穴位:天门(攒竹) 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揉太阳】 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 穴位:太阳 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揉30次。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 治疗儿童发烧的穴位按摩 临床上小孩发烧以外感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烧可以试试上述手法,这样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这类患儿起病较急,推拿治疗效果较好,但家长在家自行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 由于小儿的体质不同,病情变化比较复杂,故小儿推拿必须结合时令、气候和症候表现的差异加以辨别和处理。 另外小儿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以防感冒发烧。日温差也较大时,家长一定要适时给小儿加减衣服,预防感冒。注重合理喂养,不可过食肥腻食物,以免伤食积滞,从而引起发烧。发烧时要多饮水,饮食宜清淡。

收集—小儿推拿常用穴—文案

小儿推拿常用穴

目录 概述 (1) 1.头面颈项部穴位 (2) 天门、坎宫 (3) 太阳穴 (4) 风池穴、百会穴 (5) 迎香穴 (6) 高骨、人中 (7) 印堂 (8) 2.胸腹部穴位 (9) 膻中 (10) 乳旁、乳根 (11) 腹、脐 (12) 天枢、肚角 (13) 中脘 (14) 3.腰背部穴位 (15)

龟尾、大椎 (16) 肺俞 (17) 脾俞 (18) 肾俞、推脊 (19) 捏脊、七骨节 (20) 肩井 (21) 4.上肢部穴位 (22) 总筋、阴阳 (23) 脾经 (24) 肝经 (25) 心经 (26) 肺经 (27) 肾经 (28) 五经配伍及推治 (29) 大肠、小肠 (32) 胃经 (33)

小天心、内劳宫 (34) 板门 (35) 十宣 (36) 四横纹、四缝穴 (37) 老龙 (38) 外劳宫、二扇门 (39) 合谷 (40) 一窝风 (41) 阳池、三关 (42) 六腑 (43) 天河水 (44) 水底捞月 (46) 五指节 (47) 5.下肢部穴位 (48) 涌泉 (49) 足三里、三阴交 (50)

太冲 (51) 6.穴位的功能归类 (52)

小儿推拿穴位概述: ◆穴位,也称腧穴,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治疗 的刺激点。 ◆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形态标志法;简便取穴法。 小儿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部22个: 面头部:天门、坎宫、太阳 上肢部:总筋、阴阳、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大肠、三关、六腑 下肢部:足三里、涌泉 胸腹部:膻中、中院、肚脐 肩背腰骶部:脊、肺俞、鱼尾、肩井 小儿推拿操作程序: 第一步:面头部(开天门、坎宫、太阳) 第二步:上肢部(总筋、阴阳) 第三步:下肢部 第四步:胸腹部 第五步:肩背腰骶部(拿按肩井)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小儿推拿要想见效,手法的正确和穴位的准确都是首要的。今天山东金医典的老师们就为大家整理了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小儿推拿穴位和手法,希望对大家学习小儿推拿有所帮助。 大肠经 【功效】清利肠腑,主治腹泻、便秘、积滞等。 【手法】在食指外侧,向指尖方向推为清,向虎口方向为补,来回推为清补,一般用清补法。 【演示】 胃经 【功效】清脾胃积热,降气和胃,消导助运化,治肚子胀满,积食腹痛,恶心呕吐,便秘,厌食。 【手法】自大拇指下端鱼际外缘黄白皮交汇处,离心推至大拇指根部,此为清法;反之为补;一般用清法。 【演示】

肝经 【功效】舒肝理气,发散外邪,平肝镇惊;主治伤风感冒,惊风,夜啼,斑疹。 【手法】一般用清法,习惯称之为平肝;清法一般从食指指根推到指端。 【专家心得】平肝法常与清肺、推天河水配合应用。起退热,治肺炎的作用。 【演示】 脾经 【功效】健脾益气,调理中焦。主治腹泻、积滞、便秘、唇裂肿痛,口舌生疮,软骨病、瘫痪,虚性咳嗽。 【手法】大拇指末节外侧,离心推之为清,向心推之为补,来回推之为清补。 【演示】

肾经 【功效】和气血,调阴阳,分寒热。主治寒热往来,气血不和,胸膈满闷。 【手法】分阴阳穴在小天心穴往上,掌横纹中间略上处,用拇指罗纹面从穴位中间向左右分推。 【演示】 板门 【功效】宽胸膈,利肠胃,主治呕吐、腹泻、幽门狭窄、痉挛、贲门松弛等。 【手法】以拇指端点住鱼际中点,左右旋揉同数。 【演示】

内八卦 【功效】行气宽中,利膈消滞。主治胸腹胀痛,咳嗽痰喘、积滞、纳呆、百日咳。 【手法】用运法,自乾宫起至兑宫止,环手掌一周,周而复始,旋转摩擦,为顺运八卦。 【专家心得】五脏之气不调,诱发胸膈作闷,痰火郁结,咳嗽交作,小儿百日咳等,都可用运八卦法,以宽胸利膈,开郁降气,且能助气调气,加强中气运化力量,消化食积。 【演示】 小天心 【功效】行气宽中,利膈消滞。主治胸腹胀痛,咳嗽痰喘、积滞、纳呆、百日咳。 【手法】用运法,自乾宫起至兑宫止,环手掌一周,周而复始,旋转摩擦,为顺运八卦。

小儿推拿讲解

小儿推拿讲解 1.定义 小儿推拿,属于中医推拿的一种,医生通过对宝宝身体的穴位进行推拿,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缓解不适、促进宝宝身体健康成长的目的。 2.形成标志 小儿推拿成为一种体系完备的推拿门类始于明朝。自此之后,有了《保婴神术按摩经》这样的学科专着,也出现了一批有临床经验和理论医学基础的医生。 3.特点 (1)穴位 中医常用的点穴穴位主要是点状、线状和面状。 (2)手法 其特点主要是手法轻柔、力量稳定,推拿讲究程序性,可以缓解慢性病、常见疾病。并通过经年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的八种主要推拿手法。 (3)经穴 在经穴上有“五指经穴通联”的论断。适合推拿的穴位分别对应了一种脏器器官,有些穴位会呈现点、线或面状分布。 (4)诊断 在诊断上,创造性的开创了腹诊法。腹诊法将归经施治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同时非常推崇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则。 (5)临床操作 临床上不仅要求按摩师有序规范的操作手法,还要求其使用的手法能够起到补泻的作用。在按摩过程中要配合姜汁、滑石粉等,有利于保护宝宝的皮肤不受损伤,还能让手法的疗效得到最大发挥。 小儿推拿作用 1.提高宝宝身体机能 穴位处于人身体上经络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穴位被有效刺激的条件下,可以调阴阳、益气补血。尤其是对于宝宝来说,还能够增强免疫能力,保证宝宝的饮食均衡、正常成长。 2.缓解小儿病痛 宝宝如果生病的话,通过被按摩与病处对应的穴位,能够缓解病痛甚至痊愈。而中医推拿针对的病症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小到伤风感冒、胃痛等消化性疾病,大到哮喘、近视等。 3.增强宝宝抗病能力 推拿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免疫能力,还可以减少患传染病的几率。按摩可以调养气血,令经脉畅通,还能预防一些急性传染病。 小儿推拿适用范围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 1、攒竹(天门) 【位置】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烦不安、燥动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2、坎宫(眉弓) 【位置】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亦可推后点刺出血或用掐按法,以增强疗效。 3、山根(山风) 【位置】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拇指甲掐。 【次数】 3到5次。 【主治】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掐山根有开窍醒脑、定神的作用。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入中、掐老龙等合用。本穴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和年寿、准头等穴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或惊风。 4、颊车(牙关) 【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上方的咬肌中。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 【次数】 5到10次。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临床应用】按颊车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颊车。 5、囟门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两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两手扶儿脱,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拇指端轻揉囟门。 【次数】推或揉,各50到100次。 【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 【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正常前颅在生后12到18月之间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6、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 【次数】 30到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推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天门攒竹)、坎宫等合用。能安神除烦,可治疗神昏烦躁等症。 7、天柱(颈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瓷汤匙的边蘸水自上而下刮。 【次数】推100到500次,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 【主治】恶心、呕吐、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临床应用】推、刮天柱能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要用于治疗恶心、呕吐、外感发热、项强等症。治疗呕吐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但用并法亦有效,但推那次数需多才行;治疗外感发热、项强等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合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胸腹部 1、天突 【位置】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正中。 【操作】用中指端按揉,称按揉天突,用双手拇、食两指对称挤捏,称挤捏天突。 【次数】按揉 15~30次,挤捏 1~3次。 【主治】咳喘胸闷,恶心呕吐,咽痛等症。

小儿推拿头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 1、攒竹(天门) 【部位】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方法】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频率】 30到50次。 【主治】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烦不安、燥动不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2、坎宫(眉弓) 【部位】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方法】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 【频率】 30到50次。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临床应用】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亦可推后点刺出血或用掐按法,以增强疗效。 3、山根(山风) 【部位】两目内眦之间。【方法】拇指甲掐。【频率】 3到5次。【主治】惊风、

抽搐。 【临床应用】掐山根有开窍醒脑、定神的作用。对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入中、掐老龙等合用。本穴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和年寿、准头等穴用于诊断,如见山根处青筋显露为脾胃虚寒或惊风。 4、颊车(牙关) 【部位】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上方的咬肌中。【方法】拇指按或中指揉。【频率】 5到10次。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临床应用】按颊车主要用于牙关紧闭,若口眼歪斜则多用揉颊车。 5、囟门 【部位】前发际正中直上两寸,百会前骨陷中。 【方法】两手扶儿脱,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拇指端轻揉囟门。 【频率】推或揉,各50到100次。 【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 【临床应用】推揉囟门能镇惊安神、通窍,多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正常前颅在生后12到18月之间闭合,故临床方法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6、耳后高骨 【部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方法】两拇指或中指端揉。【频率】 30到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推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天门攒竹)、坎宫等合用。能安神除烦,可治疗神昏烦躁等症。 7、天柱(颈骨) 【部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方法】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瓷汤匙的边蘸水自上而下刮。【频率】推100到500次,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主治】恶心、呕吐、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临床应用】推、刮天柱能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要用于治疗恶心、呕吐、外感发热、项强等症。治疗呕吐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但用并法亦有效,但推那频率需多才行;治疗外感发热、项强等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合用

小儿推拿穴位及功能详解

一、手上的推拿:(一般以保健为主) 1、双手拇指按住总筋(掌根中心)向两边平推20-30下 2、双手拇指按住一窝风(手背掌根中心有个窝)向两边平推20-30下 3、二人上马穴(手背,简称二马)揉100-200下(顺时针转,补肾)。 4、清大肠200-300下(在二指侧边由指根向指尖方向推)。 5、清脾胃(300下)或清脾胃+补脾(300下)(清是从拇指侧边的掌根向拇指尖推,补是在拇指第一节顺时针揉)。 (补充说明:一般孩子上火、咳嗽、嗓子红是因胃热、大肠热导致的肺热,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可用清大肠和清脾胃配合清肺。) 6、板门揉200-300下(助消化、健脾和胃)。 (补充说明:从板门向横纹推可止泻,从横纹向板门推可止吐。)7、清肝200-300下或清肝+补肝300下(清是从二指的指根向指尖推,补是在二指的第一节顺时针揉转) (补充说明:如果看到眼角红是肝火旺,需要清肝,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又清又补,清补加起来不超过300下。冬天一般不清肝火,除非嗓子特别红。春天则以补肝为主。) 8、千万不要动心经(三指和三指指根下一点),容易引起小孩情绪不安,如果看到小孩舌尖红或眼屎多,说明心热,通过清小肠火来解决。 9、清肺+补肺300下(清是从无名指指根向指尖推,补是在无名指的第一节顺时针揉转)。 (补充说明:如果小孩嗓子非常红多清少补)

10、清小肠200-300下(从小指侧边指根向指尖推。) (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外加以下穴位) 1、如果是受凉了(症状是舌苔白、流清涕)可以加上外劳宫(手背)顺时针揉转50下。 2、如果痰比较多,可以在小横纹处(小指根到掌根)上下搓200下。 3、如果咳嗽,可以同时揉止咳点(板门旁边两点)50下。 二、手臂推拿 1、天河水300下(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从掌根向肘方向推,去热症)。 2、如果受凉了(症状是舌苔白、流清涕),推三关50下,(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从掌根向肘方向推,去寒、虚症) 3、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从肘向牚根方向推,去热症,但一般用于春夏(300下),但是冬天如果嗓子特别红,可推50下。)

小儿推拿穴位总结

1、线状穴位 头面部——坎宫:自眉头沿眉至眉梢成一直线。 天门:两眉中至发际成一直线。 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背腰部——脊柱:自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七节骨:自第四腰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上肢部——小肠: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大肠:食指桡侧边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肾纹:手掌面,小指间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 四横纹: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小横纹: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内八卦: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圈。 运土入水:手掌面,从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作一弧形曲线。 运水入土:手掌面,从小指根至拇指根,沿手掌边缘作一弧形曲线 大横纹:仰掌,掌后横纹处。 三关:从阳池至曲池处成一直线。 六腑:从阴池至肘尖处成一直线。 天河水:从总筋至曲泽处成一直线。 下肢部——箕门:大腿内侧,从腹股沟中点至膝盖内上缘成一直线。 2、面状穴位 胸腹部——胁肋: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腹:腹部。 丹田:小腹部。 上肢部——脾经:大拇指末节罗纹面。 肝经:食指末节罗纹面。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 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胃经:拇指掌面近指端第一节。 板门:手掌面大鱼际处。 3、点状穴位 头面部——耳后高骨: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胸腹部——乳根:乳下2分。 乳旁:乳处旁开2分。 肚角:脐下2寸,旁开2寸。 背腰部——龟尾:尾椎骨端。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上肢部——肾顶:小指顶端。 掌小横纹: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内劳宫:手掌面,屈指无名指和中指间中点。 小天心: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小儿推拿按摩常见(头面部) 穴位图解

小儿推拿按摩常见(头面部) 穴位图解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382071160.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1.gif" width=137 height=169>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382071160.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2.gif" width=130 height=150>穴位:百会位置: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约按揉30次。主治:头痛,脱肛,遗尿,惊痫等。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382071160.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3.gif" width=137 height=169>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382071160.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4.gif" width=175 height=138>穴位:天门(攒竹)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382071160.html,/DownloadImg/2013/08/0 707/34321347_5.gif" width=137 height=169>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穴位图文解释 小儿推拿 一、头面颈部穴位 四白 “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 睛明 “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 瞳子髎(liáo) “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 球后 “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处,所以叫“球后”。 xx “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 攒(cuán)竹

“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鱼腰 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 xx “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xx “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头颞(nia)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 百会 “百”,表示数量多;“会”,意为会聚。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池 “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 风府 “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因为是指风邪集结的部位,所以称“风府”。“风府”穴位于两“风池”穴之间中点凹陷处。 翳(yì)风 “翳”,遮掩的意思;“风”,指致病的风邪。因为本穴可以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又被耳垂所遮掩,所以称“翳风”。翳风穴在耳垂后下缘凹陷中。 二、上肢穴位 合谷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1、脾经 【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 【临床应用】 (1) 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气养。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2)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3)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稳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2、心经 【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次数】 100到500次。 【主治】高热昏迷、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烦不安等。 【临床应用】 (1)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经等合用。 (2)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若血气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漯晴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3、肝经 【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

(1) 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湿除烦,常用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2) 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经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4、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临床应用】 (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喘气喘,虚汗怕冷等肺经虚寒症。 (2)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症。 5、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落纹面。 【操作】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更方向直推为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腹泻、遗尿、虚喘、膀胱蕴热、小便淋漓刺痛等。 【临床应用】 (1)补肾经能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症。 (2)清肾经能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症。临床上肾经穴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也多以清小肠代之。

最新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 40个小儿推拿手法,其特点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为主,全身穴位为辅;手法灵巧独特,操作规范简便,且疗效显著。快来跟着学两招吧!

一、脾经(脾土) 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 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 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之上肢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之上肢部穴位 ◆ 上肢部穴位 【脾经】 面状、线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图219):①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由远端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牌经。②拇指伸直,由指端经罗纹面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牌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③在拇指末节罗纹面作旋推法,亦称为补脾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腹泻、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临床应用:①补牌经能健脾胃、补气血。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可与揉中脘、指揉脾俞、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②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可与清天河水、清大肠等穴合用。 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仅只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或清后加补。 【肝经】 线状、面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食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图220);旋推为补,称补肝经。清肝经、补肝经统称为推肝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五心烦热、目赤、口苦咽干等。 临床应用:①清肝经能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可与清天河水、推涌泉等穴合用;②肝经宜清而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心经】 线状和面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图221):食指伸直,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旋推为补,称补心经。清心经、补心经统称为推心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①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可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等穴合用;②本穴宜清不宜补,对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 【肺经】 面状、线状相结合穴位。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图222):旋推为补,称补肺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次数:100~500次。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 临床应用:①补肺经能补益肺气,可与揉肺俞等穴合用;②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可与推膻中,揉风门等穴合用。 【肾经】 面状、线状相合穴位。

东京贝乐:小儿推拿头面四大手法

小儿推拿头面四大手法 在小儿推拿里,头面四大手法是指: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背高骨。 中医认为,孩子五脏六腑没有污染,很干净,康复能力较强,并且孩子皮肤嫩薄,经络穴位表浅、敏感,在临床治疗时只要把这些经络脏腑激活,就能达到强身健体、抵御疾病的目的。 比起传统的吃药打针挂水等治疗方法,捏捏按按的小儿推拿,既不会出现吃药后的不良反应,也不会有打针的疼痛,还不会形成对抗生素的依赖。因此,小儿推拿是孩子小病小痛的首选治疗方法。 小儿推拿八字诀: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推拿手法虽然流派众多,风格迥异,但对手法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持久、有力、均匀、深透。小孩子的肌肤较之成人娇嫩的多,所以手法对他们来说就更加重要,给小儿进行推拿时要注意力度得当,手法柔和,以小儿能承受的力道为度,以小儿皮肤微微泛红为度。 四穴解表兼定惊,外感夜啼有功劳 头面四大手法常用于治疗小儿轻度感冒,发热,头痛等症状,正如它的歌诀所说:“四穴解表兼定惊,外感夜啼有功劳。”其实只要掌握

了小儿推拿的手法,就可以随时随地地尝试着用推拿手法来缓解孩子的病情。 开天门 位置: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家长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为增强效果,可大开天门,即从小儿眉心推至囟门。)可用作推拿的起式,小儿有何种不适,都可先开天门,正如它的名字,此法有天人相应之意。起式做24次,治疗时可推3分钟。 作用:开经络,活气血,调阴阳;同时祛风解表,醒脑明目。 推坎宫

位置:自眉心向眉梢成一直线。 操作:家长用两拇指桡侧自小儿眉心向眉梢同时分推30~60次。力度以皮肤发红为度。 作用:此法亦称分推阴阳,有疏风解表,止头痛,清热明目之功。揉太阳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一、儿推的起源、发展和流派 基础: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作为理论指导,用一定的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畅。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 五行: 藏象: 辨证: 体系:成于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第十卷,《保婴神术按摩经》小儿之疾,无七情所干,不在肝经,则在脾经,其疾多在肝脾二脏。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幼科推拿秘书》《保赤推拿法》等书目的形成,在学术上也出现了一些争议,比如关于补泄的问题,手法的问题等等。 流派:名家:孙重三,张汉臣,李德修、 北方青岛三字经派,南方上海的海派,湖南刘开运派等。 正本溯源! 结论:三字经派的特点,主张取穴少而精,还强调用“独穴”治病。所谓“独穴”就是一定的情况下,只取一个穴位多推久推,以得效为度。 二、小儿疾病的病理特点与诊断 1. 脏腑娇嫩,形气未冲;阴阳的平衡特别容易被打破,易外感,病势变化迅速。风寒咳嗽→肺炎;食积→吐泻→阴津阳气虚脱证。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用药或者治疗得当,效果明显。 3.幼儿没有情志方面的疾病,病情相对简单。 万全在总结钱乙五脏虚实辨证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临床实践体会,进一步完善了小儿生理病理学理论,他提出了“三有余、四不足”之说,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阴常不足。 平肝、清肺。补脾、补肾 肝不宜补,肺气虚弱多补肺。心不宜推,扰动心神。小儿肾常虚,不宜清泄。

治疗原则:以提高免疫力为主,注重扶正。气正则邪难侵。治疗时,祛邪亦不忘扶正,小儿“稚阴稚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治病过程中必须时时顾护正气。 三、小儿疾病的诊断 1.印堂颜色:青,白,黑、赤、黄 2.面色:发红,肝肺有热,左边为肝,右边为肺 3.舌苔: 4.眼睛:先看是否有神。眼珠乱动歪斜为肝风内动;白眼珠红→风热上攻;白眼珠黄→湿热,黄疸;眼睑浮肿→肾;睡露睛→脾虚; 5.鼻子:清涕为风寒;黄涕为风热;鼻子煽动肺气不宣。鼻头红为脾热,鼻头黄为脾虚。 6.嘴:流口水为脾虚 7.肛门:红肿为大肠湿热;脱肛主要是中气下陷,与脾虚、肾虚有很大关系。 8.大便:干燥为实热伤津;有奶花是食伤,带黄水,有臭味为湿热内滞;泄泻清为寒症。 9.小便:黄、量少为热证;尿多,清为寒症 三、小儿推拿手法 1.基本的原则是:沉肩坠肘,上身微微前倾,手臂一定要放松。手指不需要用力,按摩的时候基本是靠前臂自然推动或手腕甩出去的力量。这样就不会觉得吃力。 2.手法 推、拿、揉、掐、运、捣、分、合 推:推拿的时候手指末节的力量一定要足,不能指根处有力量而到有指尖那节就没力了,这很会影响效果。 揉:幅度小,力量匀,顺升逆降。 3.介质的问题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头面部穴位 1、天门——发汗解表,治头痛之要穴。发汗力强。 位置:两眉间中点起,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用两手拇指桡侧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清脑止痛。 主治:头痛、发热、感冒、惊吓等。 次数:24-50次。 临床:若外感常与推坎宫、运太阳等合用,若体弱、多汗慎用;惊风、烦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2、坎宫——长于醒神、止头痛,且能明目 位置:自眉头沿眉弓上缘至眉梢成一直线。 操作:先用两拇指掐按眉弓中点片刻,再用两拇指桡侧面,自两眉头稍向上、外分推直眉梢,称推坎宫。 作用:发汗解表,清脑明目,止头痛。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目赤痛。 次数:24-50次 临床:先用力按穴数秒钟,然后快速放手,继而推之,可立觉头清目爽,能增强疗效。如用于发汗,常与开天门、运太阳、运耳后高骨等合用;用于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清天河水、掐揉小天心合用。

3、太阳——善止头痛而明目 位置:两眉外端的后方凹陷处。又名左为太阳,右为太阴。 操作:用拇指指端在穴位上旋转揉运,称运太阳,向眼睛方向为补,向耳后方向为泻;以两手拇指指腹自两太阳穴向耳后方向推,称推太阳。 作用:解表、止头痛,醒神,明目。 主治: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目赤痛。 次数:24-50次 临床:此法能补能泻。外感头痛属实者,当用泻法;内伤头痛属虚者,当用补法。推太阳属于平补平泻,多用于一般头痛、无汗,常与开天门、推坎宫等合用。 4、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两眼之中间。 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称掐山根。 作用:退热定惊,开关通窍,醒目安神。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痛。 次数:3-5次。 临床:治惊风、昏迷、抽搐,常与掐人中、掐十王等合用。如见山根穴有青筋暴露,是有惊风或内寒的现象。(称望山根) 5、囟门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当百会前凹陷中。

小儿推拿按摩穴位图

小儿推拿按摩穴位图(手掌及上肢屈面)2009-05-07

小儿推拿按摩穴位图(背面)2009-05-07

小儿推拿按摩穴位图(正面)2009-05-07

小天心穴可安神 小天心穴是所有经络出入的总大门,位于手掌根部的中心,大小鱼际中间。这个穴位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医认为该穴具有畅通经络、通窍散结、安神镇惊、清热利尿明目等作用。可以用来治疗感冒发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夜啼、一切眼疾、小便不利等。 肾经穴增智力 补肾经穴(在小指掌面,自指尖推至指根)具有补肾益脑等作用,可用于促进大脑智力发育和保健。临床我们的体会是,该穴多用于治疗神经、内分泌系统及泌尿系统的疾病,例如治疗五更泻、遗尿、尿频、肾虚咳喘、惊风、牙痛、骨软无力、先天不足等。 脾经穴促消化 推补脾经穴(在大拇指的外侧边缘,自指尖推向指间关节)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亦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所以,推补脾经穴具有良好的促进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 其它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但是家长们不易掌握,不如在平时多搓搓孩子的手,也能起到一定保健作用。 推荐几个简单的手掌小体操 搓手:双手对掌,五指相对,一前一后像洗手一样搓手(重点刺激五经穴和板门穴)。 拍手:双手左右相对,垂直拍击,做类似欢迎动作(同上,亦可重点叩击掌根部,刺激小天心穴)。 摩手:双手对掌,像画圆圈一样旋转摩擦(重点刺激内八卦穴和内劳宫穴)。 叉手:双手拇、食指张开,对叉虎口;或双手十指张开,互相交叉于指缝间(重点刺激合谷穴和八邪穴)。

①推拿组 小儿哮喘缓解期以健脾益肺、补肾固本为施护原则。推拿以推、揉、捏为主要手法。推拿处方,补脾经(拇指末节桡侧面)、补肺经(无名指末节掌侧)、补肾经(小指末节掌面),按揉定喘穴,揉脾腧(shù)、肺腧、及肾腧;偏于肺脾气虚者揉膻(tán)中50--100次,以补气定喘;偏于肾虚不纳气者,加揉二马穴300--500次,以补肾纳气固本。部分患儿选捏脊法为主,配合推揉法。捏脊法由长强穴开始,沿督脉由下而上至大椎穴止,每次捏3--5遍,进行“捏三提一”法,最后在脾腧、肺腧、肾腧穴处重揉之。每日1次,5次后休息2天,每3周为1个疗程,间隔1周后可进行第2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推拿治疗小儿咳嗽病例2009-05-04 一、案例 例1:李某,女,2岁,于1991年12月6日诊。主诉:咳嗽4天。病史:患儿4天前洗澡后开始咳嗽,鼻塞、流清涕,喉中痰鸣、纳食减少、夜寐不安。家长喂服强力银翘片、止咳糖浆无效,来我院就诊。查:患儿咳嗽有痰,流清涕,咽部稍红,肺部呼吸音粗糙,指纹色红。辩证:风寒外感,肺失清肃。治以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处方:运内八卦10分钟,揉二扇门100次,推三关100次,开天门30次,推坎宫30次,揉太阳30次,揉迎香30次,揉乳根30次、揉乳旁30次,揉膻(tán)中50次,摩腹5分钟,按揉足三里50次、揉肺腧(shù)50次,捏脊3次。 方义: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疏风解表;揉迎香宣肺气、通鼻窍;揉乳根、乳旁、膻中、肺腧宣肺止咳化痰;揉二扇门、推三关发汗解表;运内八卦宽胸理气、行滞消食;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健脾助运,强健体质,增强小儿抵抗力。1次/天,2次后诸症好转,5次后症状消失。 例2:陈某,女,5岁,于1998年3月2日诊。主诉:咳嗽2个月。病史:患儿素体虚弱,食欲不振,形体消瘦。2个月前因受寒开始咳嗽,曾服西药对症治疗无显效,咳嗽缠绵难愈,来我院就诊。查:神疲乏力,面色白,咳嗽痰多,色白清稀,肺部可闻干、湿性罗音,指纹色红。辩证:肺脾气虚、痰湿内盛。治以健脾养肺,止咳化痰。 处方:运内八卦10分钟,补脾经100次,补肺经100次,推小横纹100次,揉掌小横纹100次、揉天突10次,揉乳根30次,揉乳旁30次,揉膻中50次,揉中脘(wǎn)100次,摩腹5分钟,按揉足三里50次,揉丰隆50次,擦肺腧(shù)以透热为度,捏脊3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