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土地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土地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土地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土地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

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3、土地的功能:负载的功能、养育的功能、仓储的功能、提

供景观的功能、储值和增值的功能。

4、土地两重性:社会物质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土地关

系的客体。

5、土地的基本性质: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

永久性。

6、土地的经济供给是以土地的自然供给为基础的,在土地资

源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7、人口猛增和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的直接原

因。

8、土地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

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

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

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

性活动。

9、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更

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10、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

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四大部分。

11、一般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

在市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效运行,甚至不起作用,即

市场失灵。原因:公有土地资源和公共产品的存在、土地

利用的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土

地投机行为。

12、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

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利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土

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土地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

的关系的原则,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依法、统一、科学的管理土地的原则。

14、地籍是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

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15、地籍的作用: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为维护土地产权

权益提供基础资料、为改革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供基础

资料、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16、地籍的分类:根据作用: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

籍。根据特点:初始地籍和日场地籍根据城乡土地不同: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17、宗地是指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独立权属地段,是地籍调查

的基本单位。

18、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

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9、土地变更调查是指在全国土地调查基础上,根据城乡土地

利用现状及权属变化情况,随时进行城镇和村庄地籍变更

调查和土地利用调查。

20、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俩个方面。

21、土地变更调查包括地籍变更调查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22、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

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

已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于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

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

23、土地等级的意义是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维护社

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不受侵犯,保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

合法权益。

24、土地登记的特点:统一性、唯一性、连续性、强制性、公

开性、公信力。原则是:依法的原则、申请的原则、审查

的原则、属地管辖的原则。类型:初始土地登记、变更土

地登记、注销土地登记其他登记

25、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面积:指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面积

及分类面积。

26、四至:

27、土地制度: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

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的制度。内容包括土地

所有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

28、土地产权:是指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力的总和。它包括:

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

地继承权、地役权等。

29、土地产权的特性:具有排他性、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

占用性和价值性、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

认可,收到法律的保护、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30、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

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

分其土地的权利。包括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

收益权和土地处分权。

31、我国国有土地所有权的唯一主体是国家,客体是一切属于

国家所有的土地,包括城市市区土地、依照法律规定的属于

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遗照法律规定国家征

收的土地、依照宪法规定国家的荒山,荒地,林地,草地,滩涂及其他。内容是国家在行驶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中的权

利和义务。

32、我国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土地的但单位和个人在法律所允

许的范围内对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土地的占用、使用、收益以及依法部分处分的权利。主体是任何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

33、土地权属管理的内容:依法确认土地权属、依法管理土地

变更、依法调查和处理土地权属纠纷。

3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获得:有偿取得方式、无偿取得方式、

依法承包经营取得、依照法律政策规定取得。

35、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收回: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的土地、为

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改造的需要使用的土地、土地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到期的,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的、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经核准报废的。

36、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以出让的方式取得国有土地

使用权在民事主体之间的再转移行为。基本形式是出售、交换、赠与。

37、土地使用权转让的特征:土地使用转让权是发生在平等民

事主体之间的法律行为,遵循平等、自愿、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等基本条原则,只转让一定年限的使用权,转让同时也转让了合同中规定的义务和权力,:土地使用转让权与其地上的建筑物不可分离。

38、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求,依法将农民集

体所有的土地变为国有的土地。特点、公益性、强制性、

有偿性、合法性

39、征地补偿费的构成: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地上附着物补

偿费、安置补助费、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拆迁补偿费40、一书四方案:

41、土地纠纷处理原则: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

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的原则、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

法律为准绳的实事求是原则、有利于团结有利于合理利用

土地原则、远期证据服从近期证据的原则。

42、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

自身需要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土地用途、在国名

经济各部门间和各行业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采用各种措

施开发,保护,整治,经营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3、土地利用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44、土地利用管理:是指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

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

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和。是土地管理的核心。45、土地管理的指导思想:实施土地利用管理应遵循可持续发

展、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和有效供给、前瞻性及科学性的指

导思想。

46、知道土地利用管理要考虑的五个方面;经济效益、分配公平、

社会发展、保障供给、环境质量。

47、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土地报酬原理、马克思的地租

地价原理、区位理论、生态经济学原理。

48、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

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等。

49、耕地利用特点:利用周期较短、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集

约利用程度较高、具有永续利用性能。林地利用特点:利

用周期长、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对自然条件要求不高、多为综合性利用。养殖水面:利用综合性、利用的不稳定

性。

50、耕地保护:保持耕地的总量相对稳定、保持基本农田数量

不减少、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提高耕地利用

集约度改变粗放式用地模式。建立耕地预警系统

51、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措施:兴建和维护排灌工程措施;改

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防治土地沙化,盐渍化、水土流

失和污染;禁止闲置、荒芜、破坏耕地;大力开展土地整

治。

52、建设用地利用的特点:建设用地利用的非生态型;建设用

地的位置特别重要性;建设用地的高度集约型;建设用地

的稳定性;建设用地的扩张性。

53、体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控

制性;权威性;动态性。作用:为充分、合理利用每

一寸土地提供科学依据;调整人地关系,协调各部门用地

矛盾,保证国家“一要吃饭,二要建和、三要保护环境”

的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贯彻落实;加强土地利用管理的手

段;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5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直接控制指标:新增建设用地量;

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有量。间接控制指标:人均城

市建设用地;人均村镇建设用地。

55、土地用途管制的含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保护和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必然抉择:土地用途管制是一种土地

利用约束机制;必须经过一定的科学程序的法定程序确定

土地的具体用途;土地用途变更的申请许可制。

56、土地用途管制的目标:土地利用整体效率最大化;协调“吃

饭和建设矛盾”;消除土地利用中不利的外部性影响,保护

环境。

土地管理学论文

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 一、建设用地的概念 建设用地,通常是指一切建筑工程物体所占用及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是一种以利用土地承载力和建筑空间为主要目的的用地方式。根据《土地管理法》,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二、城市用地分类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9大类用地,不包括水域和其它用地。按用途可分为工业用地、民用建设用地和军事建设用地3类。工业用地是指用于进行工业项目或为其配套的其它工程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土地。民用建设用地是指用于解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及其配套设施所需要的土地。军事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国防和战备要求进行各项军事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土地。 三、城市建设用地的用途管理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9大类用地,不包括水域和其它用地。这些用地可以概括为3方面:1、生产

性设施用地,有工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仓储用地;2、生活性设施用地,有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园林绿地;3、市政公用性设施用地,有交通、给水、排水、供电、供气、通讯、环保、防灾等设施用地。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4大类主要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分别为20%—32%、15%—25%、8%—15%、8%—15%。在考虑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时,必须根据不同用地需求合理布局。(1)工业用地的布局:工业用地布置要考虑的基本因素有:用地条件,供水条件,供电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环境保护条件,生产协作条件,工业区与居住区的位置条件等等。城市工业用地布置的基本形式有:城市内工业、城市边缘工业区、远离城市或与城市保持一定距离的工业点、工业卫星城镇。(2)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城市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0%—32%,通常大城市偏低、小城市偏高。我国人均用地指标为18.0—28.0平方米/人,大中城市不得低于16.0平方米/人。(3)交通用地布局:交通体系中要合理安排铁路运输场站及枢纽位置、水运港口布置、航空运输的布局、公路运输的布局。主要原则包括: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综合运输;尽量满足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自身的技术经济要求;尽量减少对城市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干扰,尽量为城市的生产与生活创造便利条件;留有发展的余地;旧城改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原有设备,节约余地和投资。 四、耕地保护管理 (1)耕地的概念

土地管理学试卷

土地管理学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 题纸相应的位置。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 1.5分,共18分) 1. 土地肥力从形成看可分为 ______ A. 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B.经济肥力和人工肥力 C.自然肥力和经济肥力 D.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2.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_______ A. 土地的稀缺性和经营权的垄断 B. 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C. 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3. 根据《土地管理法》,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建设的,由 _______ 登 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A. 县级人民政府 B.各级人民政府 C.县级土地管理部门 D.以上都不对 4. 土地调查可分为 _____ A.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B.地籍调查 C.土地条件 调查 D.以上都 对 5. 地籍调查按照区域功能不同,可分为城镇地籍调查和 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市、县人民政府 ________ A. 有权无偿收回权 B. 有优先购买权 C. 对双方进行处罚,并令其按正常价格交易 D. 无权干涉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土地所有权分为 。 A. 初始地籍调查 C.农村地籍调查 6. 土地证书由土地管理部门填写,并代表 A. 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 C.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 7. “GIS ”的全称是 _____ A. 土地信息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B. 变更地籍调查 D.地籍测量 ____ 颁发。 B.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以上答案都不对 B. 全球定位系统 D.以上都不对 规定:土地使用权转让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长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学2007年考研真题考研试题

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 试题代码:832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管理学共 2 页第 1 页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1、土地统计; 2、土地利用; 3、管理幅度; 4、土地登记; 5、图斑; 6、土地权属; 7、土地登记单位; 8、地价指数; 9、土地信息系统;10、数据字典。 二、多项判断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1、土地的基本特性包括:A、自然的产物;B、社会的生产资料;C、面积有限性;D、位置固定性;E、质量差异的普遍性;F、利用的永续性;G、利用类型的可转移性。 2、土地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A、综合分析法;B、系统分析法;C、比较研究法;D、模拟研究法;E、定性定量法;F、实体分解法。 3、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54年在其代表作《动机与人格》中提 出了5种需要层次,其较高层次的需要是:A、生理需要;B、自我实现需要;C、社会需要;D、安全需要;E、尊重需要。 4、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A、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B、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的新体制和新机制;C、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D、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E、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F、健全法制、依法行政,实现土地管理秩序的根本好转。 5、在地籍调查工作中,权属调查技术设计的内容包括:A、权属调查工作的人员、组织及进度;B、现场调查工作的步骤及必须履行的手续;C、界址桩的规格及埋设要求;D、坐标系统、起算数据的选择和配置;E、质量和数量指标及定额;F、各种表格、文书的式样;G、填写表格、文书的说明;H、界址点位置精度要求及技术保障措施。 三、问答题(每小题 8 分,共 40 分) 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及目的是什么?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内业工作阶段包括哪些步骤? 3、什么是土地管理的行政方法?该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国有城镇土地使用权转让的特征是什么? 5、什么是土地权属纠纷?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四、综合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1、在土地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中,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有直线制、职能制和矩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

土地管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4.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5.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6.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7.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8.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9.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0.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1.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2.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3.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4.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15.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 16.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土地利用的原则:生态平衡原则,最大经济效果原则。 17.土地利用管理:国际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8..耕地:指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特点:利用周期短,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集约利用程度高,具有永续利用性能。 19.土地:土地是自然历史综合体,土壤、气候、地貌、水文、岩石、植被都是土地的组成 部分,它们附着于地壳,构成土地整体。 20.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利益的那部分土地。 21.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世界来说,是固定不变的,是毫无弹性的。

土地管理学 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学》习题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一. 填空题 1. 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指作为财产,具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意义。 2. 功能和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几个方面。 3. 为生产三要素,尤以土地与劳动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4.土地与其他生产资料一样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是 产资料,另一方面还是土地关系的客体。 5. 6.土地管理的主体是 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利用。) 7. 理。

8.土地管理目标按管理层次的不同, 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 (土地管理目标按实现时间的幅度,又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年度目标。) 9.土地管理的原则: 经济、社会三效益的统一原则;3. 坚持依法、统一、科学地管理土地的原则 10 11.1998年,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由地矿部、土地局、海洋局、测绘局4个单位组建成国土资源部,建立相对集中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并对它们的职能作了相应的调整。 12.土地管理的方法有 二. 名词解释 1.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2.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3.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4.▲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学试卷

土地管理学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18分) 1.土地肥力从形成看可分为 A. 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B. 经济肥力和人工肥力 C. 自然肥力和经济肥力 D. 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的稀缺性和经营权的垄断 B.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C.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3.根据《土地管理法》,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建设的,由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A.县级人民政府 B.各级人民政府 C.县级土地管理部门 D.以上都不对 4.土地调查可分为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B.地籍调查 C.土地条件调查 D.以上都对 5.地籍调查按照区域功能不同,可分为城镇地籍调查和。 A. 初始地籍调查 B. 变更地籍调查 C. 农村地籍调查 D. 地籍测量 6.土地证书由土地管理部门填写,并代表颁发。 A. 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 B.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7.“GIS”的全称是 A.土地信息系统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D.以上都不对 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市、县人民政府。 A. 有权无偿收回权 B. 有优先购买权 C. 对双方进行处罚,并令其按正常价格交易 D. 无权干涉 9.我国土地所有权分为。 A. 国有土地所有权和农民集体土地承包权 B. 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

土地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土地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土地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 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3、土地的功能:负载的功能、养育的功能、仓储的功能、提 供景观的功能、储值和增值的功能。 4、土地两重性:社会物质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土地关 系的客体。 5、土地的基本性质: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 永久性。 6、土地的经济供给是以土地的自然供给为基础的,在土地资 源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7、人口猛增和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的直接原 因。 8、土地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 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 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 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 性活动。 9、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更 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10、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 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四大部分。 11、一般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 在市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效运行,甚至不起作用,即 市场失灵。原因:公有土地资源和公共产品的存在、土地 利用的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土 地投机行为。 12、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 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利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土 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土地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 的关系的原则,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依法、统一、科学的管理土地的原则。 14、地籍是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 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15、地籍的作用: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为维护土地产权 权益提供基础资料、为改革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供基础 资料、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16、地籍的分类:根据作用: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

土地管理学复习题.

土地管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在土地管理学中如何理解土地这一实体? 答:土地管理学中的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由气候土壤地貌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以上要素都是土地的一部分,土地的质量和用途取决于全部构成要素的综合影响。 此外,对土地含义的进一步解释: A、土地是有限的、稀缺的自然产物(资源),涉及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B、土地是稀缺的自然产物,在人类的利用中赋予其经济属性。会产生经济收益,凝聚劳动使土地增值 C、土地也是不动产,是有形的土地实体与无形的土地权利的统一体。必须准确界定其产权关系,包括产权类型、归属和期限等 D、不光是地表,还有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在土地管理中要准确界定土地的四至和上下空间,地上地下空间的权属关系,地上的通行、采光等关系等。 E、主要是陆地和内陆水域。 2、如何理解土地的职能? 答: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理解: A、土地作为资源的职能:具养育、支撑、储藏等功能,是人类的立足场所,生存条件,是实现任何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B、土地作为资产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a:能为拥有者产生收益或增值。土地所有权乃是一切财富的最初源泉。。。。b:土地作为财产能体现拥有者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动产,始终是利益集团和个人追求的对象。c:土地作为财产可作为投资的手段:招商引资,抵押融资,不动产的融资信用。 3、按土地用途分,土地可分为三大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 4、土地管理:土地管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国家通过立法机构将意志规范化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由国家管理机关(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来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从而达到国家管理土地的目的。 5、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地籍管理、权属管理、市场管理、利用管理、督察管理、税务管理。其中地籍管理是基础,利用管理是核心。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陆红生版) (根据上课笔记做的) 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 相似概念:1.土地与土壤:土地-生产力,土壤-肥力 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一国的版图,包括资源与环境 3.土地与景观:景观-自然因素,土地-经济和社会因素 特性:1.土地是自然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6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7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1.土地类型多样 2.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4.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资源地区匹配失衡) 5.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二.土地管理及其发展 管理:1.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效的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综合性活动。 2.管理是管理者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有计划的活动,其运作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制度、人口状况、经济体制与政策、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法制状况等。 3.管理是人类社会基本活动之一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的职能: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等。 土地管理的本质: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我国土地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建国后的土地管理: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950年《中华全国土地改革法》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a.初步建立新中国的土地使用制度 b.初步建立新的地权制度相适应的地籍管理体系

土地管理学复习

20土地管理学复习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土地产权基本特性:(1)具有排他性;(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3)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 5.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6.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7.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8.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9.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0.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3.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4.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5.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6.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7.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出让工作程序程序:1市县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出让计划会同有关部门拟定的地块的征地、拆迁安置方案、土地使用条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查2按照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权限,经由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审查后,报人民政府批准 3经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正式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依法办理使用权登记手续,核发土地使用证 19.土地征收补偿与安置标准:构成: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社会保障费用,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拆迁补偿费。 20.土地与人口、环境是什么关系? 人地关系也是土地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体现。因土地数量有限、而人口的数量在一定阶段都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变数。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亦称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它取决于自然条件,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等。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生产力越低,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越小,反之则越大。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巳日渐成为世界性的突出矛盾之一.土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

《土地管理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9105)《土地管理学基础》网上作业题 及答案 1:[单选题]4.栅格格式表达空间数据的缺点: (). A:数据存储量大 B:难以描述边界复杂、模糊的面状地物 C:数据结构复杂 D:多种地图叠合分析较困难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3.以下哪项是城镇国有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共同的形式:(). A:出让 B:转让 C:入股 D:“四荒”拍卖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2.下列关于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的"等"和"级”两个层次划分体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城镇土地等反映全国城镇之间的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 B:城镇土地级的顺序不在城镇内部统一排列,不同城镇的土地级别具有可比性。 C:农用地等别在全省范围内不具有可比性。 D:农用地级别在市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1.在土地管理系统中()是核心。 A:地籍管理

B:土地权属管理 C:土地市场管理 D:土地利用管理 参考答案:D 5:[填空题]4.地价指数按不同的基期可以分为和。 参考答案:4.定基地价指数、环比地价指数 6:[填空题]3.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划分为、、、 和五个层次。 参考答案:3.全国、省(区)、地(市)、县(市)、乡(镇) 7:[填空题]2.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和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参考答案:2.开发、利用、整治、保护 8:[填空题]1.土地管理的职能包括、、。 参考答案:1.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 9:[论述题]2.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的关系。 参考答案:2.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在征收的过程中,就是将待征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转变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土地征收后会发生土地所有权的转变,而土地征用只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10:[论述题] 1、城镇土地定级的技术路线。 参考答案: 1. 准备工作 ↓ 资料收集 ↓ 定级因素选择与权重测定 ↓ 因素作用分的计算 ↓ 单元划分与单元总分值的计算 ↓ 土地级别初步划分↓ 级差收益测算

土地管理学 复习笔记

《土地管理学》要点 一、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征和功能 1.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 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土地资产是指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 3.土地的功能:土地具有承载性功能、养育性功能、仓储性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基本功能。 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 土地类型多样;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 三、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1、什么是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又称地政管理。它是指一个国家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的各种管理措施的总称。 2.土地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1)目标----宏观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 中观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既要与国家目标相衔接,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 微观目标: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可分解为部门目标。 (2)任务----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动态平衡;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健全法制,依法行政。 四、地籍与地籍管理 1.地籍的概念:是区域内反映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也称土地广籍。 2.土地调查(1)含义:地籍调查是国家科学方法,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2)目的:——核实宗地的权属和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 ——通过地籍测量获得宗地界地点的平面位置,宗地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为土地登记、核发土地权属证书奠定基础。 3.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农用土地分等定级。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对城镇土地适宜性的评定,也是对城镇土地资产价值进行科学评估,其等级是提示城镇不同经济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的表现形式。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则是对农用土地质量或者对其生产力大少的评定,也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条件的综合分析,对农用土地生产潜力及其差异程度的评估工作。 4.级差地租:由于土地肥力的不同,所产生的土地质量和差异,从而影响土地生产率。 这种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异和土地位置不同,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条件,所以说级差地租是产生土地等级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级差地租1:等量劳动投放在不同等级的等量土地上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2:在同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的差

《土地管理学总论》试题及标准答案

《土地管理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9105)《土地管理学基础》网上作业题 及答案 1:[单选题]4.栅格格式表达空间数据的缺点: (). A:数据存储量大 B:难以描述边界复杂、模糊的面状地物 C:数据结构复杂 D:多种地图叠合分析较困难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3.以下哪项是城镇国有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共同的形式:(). A:出让 B:转让 C:入股 D:“四荒”拍卖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2.下列关于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的"等"和"级”两个层次划分体系说法正确的是(). A:城镇土地等反映全国城镇之间的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 B:城镇土地级的顺序不在城镇内部统一排列,不同城镇的土地级别具有可比性。 C:农用地等别在全省范围内不具有可比性。 D:农用地级别在市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1.在土地管理系统中()是核心。 A:地籍管理 B:土地权属管理 C:土地市场管理 D:土地利用管理 参考答案:D 5:[填空题]4.地价指数按不同的基期可以分为和。 参考答案:4.定基地价指数、环比地价指数 6:[填空题]3.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划分为、、、 和五个层次。 参考答案:3.全国、省(区)、地(市)、县(市)、乡(镇) 7:[填空题]2.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和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参考答案:2.开发、利用、整治、保护 8:[填空题]1.土地管理的职能包括、、。 参考答案:1.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 9:[论述题]2.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的关系。 参考答案:2.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在征收的过程中,就是将待征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转变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土地征收后会发生土地所有权的转变,而土地征用只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10:[论述题] 1、城镇土地定级的技术路线。 参考答案: 1. 准备工作 ↓ 资料收集 ↓ 定级因素选择与权重测定 ↓ 因素作用分的计算 ↓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

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答: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分为:计划、组织和控制。计划包括:计划的预测,计划的决策,计划的编制以及计划的实施。其中,预测是为管理者进行决策、制定计划提供依据。(1)土地预测是根据土地利用发展变化规律性,预测未来土地的供需数量和供需结构。(2)决策是计划职能的核心,它是从多个方案中做出选择,对某个问题做出最后的处理决定。决策的前提是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3)计划的编制:计划应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并按综合协调的原则,分解到下属各部门、单位,既考虑下属各单位的具体情况,使下达的任务有所区别,又要统合各单位的力量,使总目标得以实现。计划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地域范围和指标任务,并切实可行。(4)计划的实施是通过计划的执行,使计划变成现实的过程。组织包括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它是指为达到某一目标协调一群人活动的一切工作的总称。故组织职能一般包括建立机构,确定职位、职责和职权,领导、监督、激励、协调部属行动,为实现整体目标而努力。控制包括将现实工作成果与计划规定的目标相比较,并纠正偏差。土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有三个步骤组成,即确定标准、衡量绩效、偏差分析与纠正。土地管理的控制通常采用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后果控制三种控制类型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章地籍管理

华中农业大学2018考研真题之840-土地管理学

华中农业大学二O一八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 试试题纸 课程名称:840 土地管理学第1 页共2 页 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本上,不得写在试题纸上,否则无效。 一、名词解释(共25 ,每题5 分〉 1、土地伦理 2、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 、土地 5、宗地与图斑 二、填空题(共24 分,每空1分〉 1、土地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有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2、城乡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其中地籍测量的主要内容有 3、土地征收的主要特征有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4 、土地的基本特性有。 5、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 。 6、土地市场结构有 三、简答题(共45 分,每题9 分〉 1、简述我国土地登记制度的主要特征 2、简述土地管理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3、简述土地利用生态保护机制的主要内容 4、简述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主要措施 5、比较在城镇土地定级中商服繁华影响度与道路通达度的功能分与相对距离计算的差异性

华中农业大学二O一八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试题纸 课程名称:840 土地管理学第 2 页共 2 页 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本上,不得写在试题纸上,否则无效。四、论述题(共56 分,每题28 分〉 1、“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加快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请谈谈在“十三五”期间,国土资源领域如何进行国土资源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以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为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2、为增加租赁住房供应,缓解住房供需矛盾,构建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建立健全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国土资源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地方自愿,确定第一批在北京、上海、沈阳等13 个城市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请谈谈你对该政策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