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方法

制冷方法
制冷方法

第2章制冷方法

制冷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物质相变制冷,气体膨胀制冷,绝热放气制冷,电、磁制冷。

本章介绍现有的各种制冷方法,概述其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利用天然冷源也是获得低温的一个方面(例如,采集和贮存天然冰、冬灌蓄冷、深井水空调等)。面对工业化伴随而来的环境问题压力,利用天然冷源的环保意义日益突出。天然冷源利用会受到更多重视。

2.1 物质相变制冷

2.1.1 相变制冷概述

物质有三种集态:气态、液态、固态。物质集态的改变称为相变。相变过程中,由于物质分子重新排列和分子热运动速度的改变,会吸收或放出热量,这种热量称为潜热。物质发生从质密态到质稀态的相变时,将吸收潜热;反之,当它发生由质稀态向质密态的相变时,放出潜热。相变制冷就是利用前者的吸热效应而实现的。利用液体相变的,是液体蒸发制冷;利用固体相变的,是固体融化或升华冷却。

液体蒸发制冷以流体作制冷剂,通过一定的机器设备构成制冷循环,可以对被冷却对象实现连续制冷。它是制冷技术中使用的主要方法。

固体相变冷却则是以一定数量的固体物质作制冷剂,作用于被冷却对象,实现冷却降温。一旦固体全部相变,冷却过程即告终止。

1.固体相变冷却

常用的制冷剂是冰、冰盐、干冰,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固体物质。

(1) 冰冷却

冰冷却是最早使用的降温方法,现在仍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工农业、科学研究等各种领域。冰融化和冰升华均可用于冷却,实际主要是利用冰融化冷却。

常压下冰在0℃融化,冰的融化潜热为335 kJ/kg。能够满足0℃以上的制冷要求。

冰冷却时,常借助空气或水作中间介质以吸收被冷却对象的热量。此时,换热过程发生在水或空气与冰表面之间。被冷却物体所能达到的温度一般比冰的融化温度高5-10℃。厚度10 cm左右的冰块,其比表面积在25-30 m2/m3之间。为了增大比表面积,可以将冰粉碎成碎冰。水到冰表面的表面传热系数为116 W/(m2·K)。空气到冰表面的表面传热系数与二者之间的温度差以及空气的运动情况有关。其值见表2-l。

表2-1 空气到冰表面的表面传热系数W/(m2·K)

冰的其他物理特性如下。

水冻结成冰时出现膨胀现象,其体积约增大9%。冰的膨胀系数与温度有关;见表2-2。冰的

平均密度为900 kg/m3。

表2-2 冰的膨胀系数

冰的比热容与温度有关,用下式表达

165

=kJ/(kg·k) (2-1)

.2-

T

c0264

.0

在温度为-20-0℃范围内,其平均比热容为2.093 kJ/(kg·K)。

冰的导热系数也随温度改变。在-20℃以下,冰的导热系数的平均值为2.32 W/(m·K)。冰在0℃时的导温系数a=0.00419 W/h。

(2) 冰盐冷却

冰盐是指冰与盐类的混合物。用冰盐作制冷剂可以获得更低的温度。

冰盐冷却是利用冰盐融化过程的吸热。冰盐融化过程的吸热包括冰融化吸热和盐溶解吸热这两种作用。起初,冰在0℃下吸热融化,融化水在冰表面形成一层水膜。接着,盐溶于水,变成盐水膜,由于溶解要吸收溶解热,造成盐水膜的温度降低。继而,在较低的温度下冰进一步融化,并通过其表层的盐水膜与被冷却对象发生热交换。这样的过程一直进行到冰全部融化,与盐形成均匀的盐水溶液。

冰盐冷却能达到的低温程度与盐的种类和混合物中盐与冰的质量比有关。

工业上应用最广的冰盐是块冰与工业食盐NaCl的混合物。表2-3给出NaCl冰盐的融化温度和单位制冷能力。

表2-3 NaCl冰盐的融化温度和单位制冷能力

工业上还常用如下经验公式计算NaCl冰盐的制冷特性:

融化温度t m =-0.7 x (2-2) 单位制冷能力q0 = 335 + 4.187 t m(2-3) 密度ρ= 500 + 0.5 x (2-4) NaCl冰盐与空气之间的表面传热系数值:当温差为5-15℃时,若空气自然对流,表面传热系数为5.8-8.l W/(m2·K);若空气强制对流,表面传热系数将增大1.2倍。

其他种类的冰盐特性如表2-4所示。冰(雪)与某些酸类的混合物也有与冰盐类似的冷却作用和机理,其特性在表2-4中一并列出。

表2-4 冰盐(酸)混合物特性

(3) 干冰冷却

固态CO 2俗称干冰。

CO 2的三相点参数为:温度-56.6℃,压力0.518 MPa 。图2-1是CO 2的相平衡图。图中示出它的相区和相变特征。干冰在三相点以上吸热时融化,成为液态二氧化碳;在三相点和三相点以下吸热时,则直接升华,成为二氧化碳气体。

图2-1 CO 2的相平衡图

A —气-液相界线;

B —固-液相界线;

C —固-气相界线;l —沸腾;2—融化;3—升华

干冰的升华潜热r 与温度T 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达:

3523108.11026.65.665T T T r --?-?--= kJ/kg (2-5) 常压下干冰的升华温度为-78.5℃,升华潜热为573.6 kJ/kg 。升华后的低温二氧化碳气体仍具有显热制冷能力,若再使它温度升到0℃,则总的制冷能力为646.4 kJ/kg 。所以干冰的制冷能力比冰和冰盐都大。在与冰制冷相同的条件下,干冰的单位质量制冷能力是冰的1.9倍,单位容积制冷能力是冰的2.95倍。

干冰的平均密度为1560 kg/m 3。干冰融化成液体时,体积约增大28.5%。这一点与水冰融化时

体积减小正相反。设计和操作干冰液化设备时务必注意此特性。

干冰是良好的制冷剂,它化学性质稳定,对人体无害。早在19世纪,干冰冷却就用于食品工业、冷藏运输、医疗、人工降雨、机械零件冷处理和冷配合等方面。

(4) 其他固体升华冷却

近代科学研究中,为了冷却红外探测器、射线探测器、机载红外设备等的需要,采用了固态制冷剂升华的制冷系统。其制冷温度取决于固体的种类、系统中的压力和被冷却对象的热负荷。通过改变升华气体的流量来调节系统中的背压和温度,就可以保持一个特定的温度。这种制冷系统的工作寿命由固体制冷剂的用量和被冷却对象的负荷决定,有达1年之久的。固体升华制冷的主要优点是升华潜热大,制冷温度低,固体制冷剂的贮存密度大。

表2-5列出了一些固体制冷剂的工作温度范围、升华潜热和密度的值。表中温度范围的上限值是相应物质的三相点温度,下限值是相应物质在压力13.33 kPa下的平衡温度,升华潜热和密度均为对应于最低(下限)温度时的值。

表2-5 一些固体制冷剂的工作温度范围、升华潜热和密度

2.液体蒸发制冷

液体汽化形成蒸气,利用该过程的吸热效应制冷的方法称液体蒸发制冷。液体蒸发制冷循环的基本原理如下(参照图2-2)。

当液体处在密闭的容器内时,若容器内除了液体和液体本身的蒸气外不含任何其他气体,那么液体和蒸气在某一压力下将达到平衡。这种状态称为饱和状态。如果将一部分饱和蒸气从容器中抽出,液体中就必然要再汽化出一部分蒸气来维持平衡。以液体为制冷剂,它在汽化时要吸收汽化潜热,该热量来自被冷却对象,只要液体的蒸发温度比环境温度低,便可使被冷却对象变冷或者使它维持在环境温度以下的某一低温。

(a)饱和压力曲线(b)构成循环的原理

图2-2 液体蒸发制冷原理图

为了使上述过程得以连续进行,必须不断地从容器中抽走制冷剂蒸气,再不断地将液体补充进

去。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蒸气抽出,再令其凝结为液体后返回到容器中,就能满足这一要求。为使制冷剂蒸气的冷凝过程可以在常温下实现,需要将制冷剂蒸气的压力提高到常温下的饱和压力。这样,制冷剂将在低温低压下蒸发,产生制冷效应;然后在常温和高压下凝结,向环境温度的冷却介质排放热量;凝结后的制冷剂液体由于压力较高,返回容器之前需要先降低压力。由此可见,液体蒸发制冷循环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过程:制冷剂液体在低压下汽化产生低压蒸气,将低压蒸气抽出并提高压力变成高压气,将高压气冷凝成高压液体,高压液体再降低压力回到初始的低压状态。如此便完成循环。按照实现循环所采用的方式的不同,液体蒸发制冷有蒸气压缩式制冷、蒸气吸收式制冷、蒸气喷射式制冷和吸附式制冷等几种形式。

2.1.2 蒸气压缩式制冷

蒸气压缩式制冷的基本系统如图2-3所示。

系统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组成,用管道将它们连接成一个密封的系统。在蒸发器内处于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液体与被冷却对象发生热交换,吸收被冷却对象的热量并汽化。产生的低压蒸气被压缩机吸入,经压缩后以高压排出。压缩机排出的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冷凝器,被常温的冷却水或空气冷却,凝结成高压液体。高压液体流经膨胀阀时节流,变成低压低温的气、液两相混合物,进入蒸发器,其中的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蒸发制冷,产生的低压气再次被压缩机吸入。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图2-3 蒸气压缩式制冷的基本系统

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中,用压缩机抽出低压气并将其提高压力后排出。气体压缩过程需要消耗能量,由输入压缩机的机械能或电能提供。

2.1.3蒸气吸收式制冷

蒸气吸收式制冷的基本系统如图2-4所示。

图2-4 蒸气吸收式制冷的基本系统

1—发生器;2—冷凝器;3—制冷剂节流阀;4—蒸发器;5—吸收器;

6—溶液节流阀;7—溶液热交换器;8—溶液泵

整个系统包括两个回路:制冷剂回路和溶液回路。

系统中使用制冷剂和吸收剂作为工作流体,称为吸收式制冷的工质对。吸收剂对制冷剂气体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吸收剂吸收了制冷剂气体后形成溶液。溶液经加热又能释放出制冷剂气体。因此,可以用溶液回路取代压缩机的作用,构成蒸气吸收式制冷循环。图2-4中,制冷剂回路由冷凝器2、制冷剂节流阀3和蒸发器4组成。高压制冷剂气体在冷凝器中冷凝,产生的高压制冷剂液体经节流后到蒸发器蒸发制冷。溶液回路由发生器1、吸收器5、溶液节流阀6、溶液热交换器7和溶液泵8组成。在吸收器中,吸收剂吸收来自蒸发器的低压制冷剂蒸气,形成富含制冷剂的溶液,将该溶液用泵送到发生器,经加热使溶液中的制冷剂重新以高压气态发生出来,送入冷凝器。另一方面,发生后的溶液重新恢复到原来成分,经冷却、节流后成为具有吸收能力的吸收液,进入吸收器,吸收来自蒸发器的低压制冷剂蒸气。吸收过程中伴随释放吸收热,为了保证吸收的顺利进行,需要用冷却的方法带走吸收热,以免吸收液温度升高。

如果将吸收式制冷系统与压缩式制冷系统做个对比,在蒸气吸收式制冷系统中,吸收器好比压缩式制冷系统中压缩机的吸入侧;发生器好比压缩机的排出侧;对发生器内溶液的加热,提供提高制冷剂蒸气压力的能量。

蒸气吸收式制冷的机种以其所用的工质对区分。见于研究报道的工质对有许多种。当前普遍应用的工质对有两种:溴化锂-水(制冷剂是水),氨-水(制冷剂是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用于制取7-10℃的冷水;氨水吸收式制冷机能够制冷的温度可达-20℃或更低。

2.1.4 蒸气喷射式制冷

蒸气喷射式制冷的基本系统如图2-5所示,其组成部件包括喷射器、冷凝器、蒸发器、节流阀和泵。喷射器由喷嘴、吸入室、混合段和扩压器三部分组成。喷射器的吸入室与蒸发器相连,扩压

器出口与冷凝器相连。

图2-5 蒸气喷射式制冷的基本系统

1—喷射器(a —喷嘴;b —扩压器;c —吸入室);2—冷凝器;

3—蒸发器;4—节流阀;5、6—泵

工作过程为:用锅炉(图中末示出)产生高温高压工作蒸气,工作蒸气进入喷嘴,在喷嘴中膨胀并以高速(可达1000 m/s 以上)流动,于是在喷嘴出口处造成很低的压力,使蒸发器中的水在低温下蒸发。由于水汽化时需从未汽化的水中吸收潜热,因而使未汽化的水温度降低。这部分低温水便可用于空气调节或其他生产工艺过程。蒸发器中产生的冷剂水蒸气与工作蒸气在喷嘴出口处混合,一起进入扩压器;在扩压器中流动的蒸气流速逐渐降低,压力逐渐升高,以较高压力进入冷凝器,被外部冷却水冷却变成液态水。从冷凝器流出的液态水分两路:一路经节流降压后送回蒸发器,继续蒸发制冷;另一路用泵提高压力送回锅炉,重新加热产生工作蒸气。

图2-5表示的是一个封闭循环系统。在实际使用的系统中,冷凝后的水往往不再进入锅炉和蒸发器,而将它排入冷却水池作为循环冷却水的补充水使用。蒸发器和锅炉则另设水源供给补充水。

图2-6示出在T -s 图上所描述的蒸气喷射式制冷机的理论工作过程与循环。图中1-2表示工作蒸气在喷嘴内部的膨胀过程。工作蒸气(状态2)与制冷剂水蒸气(状态3)混合后的状态是4。4-5表示混合蒸气在扩压器中流动升压的过程。5-6表示冷凝器中气体的凝结过程。凝结终了的状态为

6。凝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经过节流,进入蒸发器,产生制冷作用,用过程线6-7-3表示;另一部分用水泵送入锅炉,产生工作(驱动) 蒸气,用过程线6-9-1表示。

图2-6 蒸气喷射式制冷机的理论工作循环

参照图2-6进行循环的热力分析:

制冷量 )(6300h h q m -=φ kW (2-6) 式中q m0—被引射蒸气的质量流量,kg/s ;

h 3—制冷剂蒸气出蒸发器时的比焓,kJ/kg ;

h 6—凝结水出冷凝器时的比焓,kJ/kg 。

锅炉热负荷 )(611h h q m h -=φ kW (2-7)

式中q m1—工作蒸气的质量流量,kg/s ;

h 1—工作蒸气出锅炉时的比焓, kJ/kg 。

冷凝器热负荷 ))((6510h h q q m m k -+=φ kW (2-8) 式中h 5—混合蒸气进冷凝器时的比焓, kJ/kg 。

如果忽略水泵消耗功而产生的热量,则循环的热平衡式为

h k φφφ+=0 (2-9) 在蒸气喷射式制冷机中用喷射系数(质量喷射比)n 作为评定喷射器性能的参数。它定义为:每单位质量工作蒸气所能引射的制冷剂蒸气量,即

10/m m q q n = (2-10) 理论情况下,喷射系数的值通过喷射器的热平衡式求得:

5101130)(h q q h q h q m m m m +=+

因而 )()(/355110h h h h q q u m m --== (2-11) 实际上,由于流动过程中存在阻力,混合过程中有冲击损失等因素,蒸气喷射式制冷机的实际工作过程与图2-6所示的理论循环过程有较大的区别。

蒸气喷射式制冷机除采用水作为工作介质外,还可以用其他制冷剂作为工作介质。比如,用低沸点的氟利昂制冷剂,可以获得更低的制冷温度。另外,将喷射式制冷系统中的喷射器与压缩机组合使用,用喷射器作为压缩机入口前的增压器,这样可以使单级压缩式制冷机获得更低的制冷温度。

蒸气喷射式制冷机具有如下特点:补偿能的形式是热能,可以不用电能;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没有运动部件;使用寿命长。因而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例如用于制取空调所需的冷水。但这种制冷机所需的工作蒸气压力高,喷射器的不可逆损失大,效率较低。因此,在空调冷水机组中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比用蒸气喷射式制冷机具有明显的优势。

2.1.5 吸附制冷

吸附制冷系统也是以热能为动力的能量转换系统。其机理是:一定的固体吸附剂对某种制冷剂气体具有吸附作用,而且吸附能力随吸附剂温度的改变而不同。利用这种性质,通过周期性地冷却和加热吸附剂,使之交替吸附和解吸。解吸时,释放出制冷剂气体,并使之凝为液体;吸附时,制冷剂液体蒸发,产生制冷作用。

所以,吸附制冷的工作介质是吸附剂-制冷剂工质对。工质对有多种,按吸附机理说,有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之别。

1.物理吸附制冷

以常见的沸石-水吸附对为例。沸石是一种铝硅酸盐矿物,它能够吸附水蒸气,且吸附能力的变化对温度特别敏感。因而它们是较理想的吸附制冷工质对之一。图2-7示出一个利用太阳能驱动的沸石-水吸附制冷系统原理。它包括吸附床、冷凝器和蒸发器,用管道连接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吸附床是充装了吸附剂(沸石)的金属盒;制冷剂液体(水)贮集在蒸发器中。白天,吸附床受日照加热,沸石温度升高,产生解吸作用,从沸石中脱附出水蒸气,系统内的水蒸气压力上升,达到与环境温度对应的饱和压力时,水蒸气在冷凝器中凝结,同时释放出潜热,凝水贮存在蒸发器中。夜间,吸

附床冷下来,沸石温度逐渐降低,它吸附水蒸气的能力逐步提高,造成系统内气体压力降低,同时,蒸发器中的水不断蒸发出来,用以补充沸石对水蒸气的吸附。蒸发过程吸热,达到制冷的目的。

如果采用其他热源,只要能够保证交替地加热和冷却吸附床,使沸石周期性地解吸和吸附,同样能达到制冷的目的。

图2-7 太阳能沸石-水吸附制冷原理

1—吸附床;2—冷凝器;3—储水器(蒸发器)

由上可知,吸附制冷属于液体汽化制冷。与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相类比,吸附床起到压缩机的作用。但上述吸附系统只能间歇制冷。吸附器处于吸附过程中产生冷效应,吸附结束后必须有一个解吸过程使吸附剂状态还原,这时将停止制冷。为了连续制冷,可以采用两个吸附器。美国学者乔纳斯(Jones)还提出用三个或四个吸附器进行系统循环,不仅能实现连续制冷,还可以利用一个吸附床的排热去加热另一个吸附床,从而使热能充分利用。

现在对吸附制冷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为了使吸附制冷成为一种实用化的制冷方式,人们在吸附工质对及其吸附机理、改善吸附床传热传质,以及吸附制冷的系统结构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已研究的吸附工质对(吸附剂-制冷剂)主要有:沸石-水,硅胶-水,活性炭-甲醇,金属氢化物-氢,氯化物盐类-氨等。各工质对的吸附动力学特性是研究吸附制冷的基础内容。

吸附制冷的循环速率受吸附床传热传质特性的制约。颗粒状充填的吸附床,其传热过程缓慢,使循环周期拉长。为了提高制冷循环速度,在改善吸附床传热传质方面现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 将导热性好的铝粉和石墨加在吸附剂中。

(2) 将吸附剂成型加工,并烧结在金属壁面上。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加吸附剂的充填量,增大单位体积的吸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吸附剂与金属壁面之间以及吸附剂颗粒之间的接触热阻。

(3) 增加吸附床金属壁的热交换表面积。

2.固一气热化学制冷

利用固体与气体的化学吸附现象制冷,称之为固-气热化学制冷,或固-气反应法制冷。目前主要研究的是利用氯化物(盐)与氨的固-气反应热现象,用于热泵或制冷。以下概要说明利用此原理的三种系统与循环。

(1) 单效液体蒸发吸附循环

固-气热化学制冷系统原理可以用固-气体系的平衡图加以说明。以氯化钡盐与氨的固-气反应为例,在压力-温度图上体系的平衡态特性如图2-8所示(图中压力(纵坐标)采用压力的对数值来标度,温度(横坐标)用-T

1的数值来标度,体系的压力-温度关系呈直线)。图2-8a 是该系统所用反应物(固体盐与气体)的相平衡图;图2-8b 是系统组成及两个阶段的工作过程。

(a) 固-气相平衡图(b) 系统与工作流程

图2-8 单效液体蒸发吸附系统与循环

由反应器、热交换器及二者之间的连接管道组成封闭系统。系统中的物质是氨和BaCl2固体。BaCl2充填在反应器中,NH3在反应器和热交换器之间循环。BaCl2与NH3的反应式为

(2-12) 循环由下面两个过程组成:

合成/蒸发过程再在常温T M下冷却反应器,反应器中发生合成反应。BaCl2吸附NH3气,造成热交换器中的液态NH3在低温T L下蒸发。这时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用。液态NH3蒸发吸热,产生制冷效果。

分解/冷凝过程在高温T H下对反应器加热,反应器中发生分解反应,BaCl2中释放出气态NH3,气态NH3到热交换器(这时作为冷凝器使用),在常温下冷却,凝结为液体。

图2-8a中,L/G是纯NH3的饱和压力线(即液/气平衡线);S/G是NH3-BaCl2的吸附平衡压力-温度曲线(即固/气平衡线)。分解/冷凝过程中系统内部为高压p H(系NH3的冷凝压力),向反应器加入的热量为Q H;热交换器中氨气凝结的排热量为Q K。合成/蒸发过程中系统内部为低压p1(系NH3的蒸发压力),反应器在温度T M下的排热量为Q M;热交换器中NH3液蒸发的吸热量为Q0(制冷)。

(2) 单效再吸附循环

其组成如图2-9b所示。系统由两个反应器和它们之间的连接管道组成。两个反应器中分别充填不同的盐。不同的盐与NH3具有不同的吸附平衡特性。例如,反应器1中充填BaCl2固体,反应器2中充填NiCl固体。BaCl2和NiCl与NH3的化学吸附反应式分别由式(2-12)和下式表达:

(2-13) 图2-9a中S/G1是BaCl2与NH3的吸附平衡曲线;S/G2是NiCl与NH3的吸附平衡曲线。

循环的两个过程如下:

制冷过程在常温T M下冷却反应器2,其中NiCl发生式(2-13)的合成反应,吸附气态NH3,使反应器1中BaCl2发生分解反应。分解反应要吸收热量,产生制冷作用。

再生过程在高温T H下加热反应器2,其中NiCl发生式(2-13)的分解反应,释放出NH3气;同时在常温T M下冷却反应器1,其中BaCl2发生式(2-12)的合成反应,BaCl2吸附来自反应器2的NH3气。

(a) 固-气反应的相平衡图(b) 系统及两个反应过程

图2-9 单效再吸附循环

(3) 双效再吸附循环

图2-10所示,是在基本循环基础上经过改进了的高效循环方式。用三种不同的盐充填4个反应器。图中示出了三种盐与NH3的吸附平衡曲线以及4个反应器的连接关系和两个工作阶段。图2-10a是工作阶段A的情况;图2-10b是工作阶段B的情况。

阶段A 利用反应器1*中的反应物1在p1、T1下的分解反应(吸热)实现制冷,而反应物2在p1、T M下合成(排热)。同时,在反应器1和反应器3的系统中,在高压p H下反应物3被加热,发生分解反应,而反应物1被冷却发生合成反应。

阶段B 利用反应器1中的反应物1在p1、T1下的分解反应(吸热)实现制冷,而反应物3在低压p1及回热温度T rec下合成(排热)。同时,反应物2在高压p H及回热温度T rec下分解,而反应器1*中的反应物l在p H和T M条件下合成(排热)。该阶段发生热回收,即反应物2分解所需要的部分热能由回收反应物3的合成排热来提供。

(a) 工作阶段A的情况

(b) 工作阶段B的情况

图2-10 双效再吸附循环

双效再吸附循环的重要改进在于:

(1) 每一阶段都产生制冷作用,故可实现假连续制冷;

(2) 两阶段中,有一个阶段在过程进行中,可以获得内部回热,从而改善了循环的经济性。

这类基于固-气反应的化学制冷,同样是通过工作循环的能量平衡关系来计算其制冷的性能系数COP。各种盐的反应热具有相同的数量级,且大约是NH3汽化潜热的2倍。若不计反应物的显热、反应器和传热流体的显热以及热量损失,理想循环的性能系数COP I定义如下:

单效液体蒸发吸附循环COP I=Q0/ Q H(2-14)式中Q0为制冷剂蒸发时的热量;Q H为发生分解反应时加入反应器的热量(见图2-8)。

单效再吸附循环COP I=Q1 / Q H(2-15)式中Q1为发生分解反应时产生制冷效应的吸热量;Q H为发生分解反应时加入反应器的热量(见图2-9)。

双效再吸附循环COP I=2Q1/(Q3+Q2-Q rec)=2Q1/Q2(2-16)式中Q1为发生分解反应时产生制冷效应的吸热量;Q2和Q3分别为反应器2和3中发生分反应时吸入的热量;Q rec为反应器中2和3之间的回热量(见图2-10)。

2.2 电、磁、声制冷

2.2.1 热电制冷

热电制冷又称为温差电制冷,或半导体制冷,是利用热电效应(即帕尔帖效应)的一种制冷方法。

1834年,法国物理学家帕尔帖在铜丝的两头各接一根铋丝,再将两根铋丝分别接到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上,通电后发现一个接头变热,一个接头变冷。这说明:当有直流电通过两种不同材料组成的电回路时,两个接点处分别发生了吸、放热效应。这个现象称为帕尔帖热电效应。它是热电制冷的依据。

如果接点处热电效应足够强,就可以产生有用的制冷作用。热电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种材料的热电势。纯金属材料的导电性好,导热性也好。用两种金属材料组成电偶回路,其热电势小,热电效应很弱,制冷效果不明显(制冷效率不到1%)。半导体材料具有较高的热电势,可以成功地用来做成小型热电制冷器。按电流载体的不同,半导体分为N型半导体(电子型)和P型半导体(空穴型)。图2-11示出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构成的热电偶制冷元件。用铜板和铜导线将N型半导体和P 型半导体连接成一个回路,铜板和铜导线只起导电的作用。回路由低压直流电源供电。回路中接通电流时,一个接点变热,一个接点变冷。如果改变电流方向,则两个接点处的冷热作用互易,即:原来的热接点变成冷接点,原来的冷接点变成热接点。

图2-11 热电制冷元件

一对N、P热电偶只需零点几伏特的电源电压,冷端产生的制冷量也很小,所以实际热电制冷器是将许多热电偶组成热电堆使用。

热电制冷器的结构和原理显然不同于液体气化制冷。它不需要一定的工质循环来实现能量转换,没有任何运动部件。热电制冷的效率低,半导体材料的价格又很高,而且,由于必须使用直流电源,

变压和整流装置往往不可避免,从而增加了电堆以外的附加体积。所以热电制冷不宜大规模和大冷量便用。但由于它的灵活性强,简单方便,使用可靠,冷热切换容易,非常适宜于微型制冷领域或有特殊要求的用冷场所。例如,为空间飞行器上的科学仪器、电子仪器、医疗器械中需要冷却的部位提供冷源;装备在核潜艇驾驶舱的空调设备上。此外,采用热电制冷的小型手提式电冰箱很适合于郊游、兵营等使用。

2.2.2磁制冷

这是利用磁热效应的制冷方式。

早在1907年郎杰裴(https://www.360docs.net/doc/382975947.html,ngevin)就注意到:顺磁体绝热去磁过程中,其温度会降低。从机理上说,固体磁性物质(磁性离子构成的系统)在受磁场作用磁化时,系统的磁有序度加强(磁熵减小),对外放出热量;再将其去磁,则磁有序度下降(磁熵增大),又要从外界吸收热量。这种磁性离子系统在磁场施加与除去过程中所出现的热现象称为磁热效应。

1.基本概念

螺旋线圈通电时,产生感应磁场0B 。在线圈中插入磁性物体(比如铁棒),物体磁化后产生附加磁场B '。于是,总的磁感应强度为

B B B '+=0 (2-17) 不同的磁介质产生的附加磁场情况不同,附加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的磁介质称为顺磁体(如铁、锰);附加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的磁介质称为抗磁体(如铋、氢等)。磁感应强度的单位是T(特

[斯拉])。

设物体的磁矩为M 。物体在磁场H 中磁矩增加dM 时,磁场对物体做功为HdM 0μ。该过程中物体吸热dQ ,内能增加dU 。则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有

HdM dU dQ 0μ-= (2-18) 式中0μ—真空磁导率,H/m ;

H —磁场强度,A/m ;

M —磁矩,A ·m 2;

将式(2-18)与熟知的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

pdV dU dQ +=

相类比。磁系统中的H 0μ相当于气体系统中的压力p ;M 则相当于体积V 。由此可以类似地引出磁熵S 的概念,用S -T 图可以描述磁性物体的磁热状态,反映出物体温度T 、磁熵S 与磁场(常用磁感应强度B 代替磁场强度H)三者之间的关系。

2.低温磁制冷

在16K 以下的极低温区,由于固体的晶格振动和传导电子的热运动可以忽略,故磁系统的磁熵变近似等于整个固体的总熵变。

磁制冷卡诺循环如图2-12所示。它由四个过程组成:

1-2为等温磁化(排放热量);

2-3为绝热退磁(温度降低);

3-4为等温退磁(吸收热量制冷);

4-1为绝热磁化(温度升高)。

图2-12 磁制冷卡诺循环

已开发出的磁材料有:钆镓石榴石(Gd3Ga5O12)、镝铝石榴石(Dy3Al5O12)、钆镓铝石榴石(Gd3(Ga1 Al2)5O12)。其制冷温度范围为4.2~20 K。

-x

正在开发的磁材料有:RAl2和RNi2(R代表Gd,Dy,Ho,Er等重稀土)。其制冷温度范围为15~77K。

磁制冷装置首先需要有超导强磁体,用于产生强度达4-7T的磁场。用旋转法实现以下循环:将钆镓石榴石(磁介质)做成小球状,充填入一个空心环中。使圆环绕中心轴旋转,转到冰箱外的半环受磁场作用,温度升高后磁化放热;再转到冰箱内的半环时退磁,温度降低后吸热制冷。日本川崎公司研究的这类转动式磁制冷机需要的最大磁场强度为4.5T;旋转速度为0.72 r/min;制冷温度达4.2-11.5 K;制冷量为0.12 W。

3.高温磁制冷

温度20K以上,特别是在近室温附近时的磁性系统热运动大大加强,顺磁盐中的磁有序态难以形成,它在受外磁场作用前后造成的磁系统熵变大大减小,低温磁制冷所采用的材料和循环都不适用,故在很长一段时期高温磁制冷没有什么发展。直到1976年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的布朗(Brown)首次完成高温磁制冷实验,才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1980年,日本政府、产业界和大学三方面人员组成“高温磁性冷冻研究会”,以后10年来高温磁制冷技术进展较快。1987年,美国Astronatic公司开始生产小批量磁冰箱。目前,磁制冷方式步入高温制冷应用的研究仍在进行。

图2-13示出金属钆(Gd)在200-300K条件下的S-T图。如图,若按卡诺循环制冷(图中1'23'4'1'),则温降很小。这时采用艾里克森(Ericsson)循环比较适宜。艾里克森循环如图中12341所示。它由四个过程组成:1-2为等温磁化过程;2-3为等磁场过程(温度降低);3-4为等温退磁过程(吸热制冷);4-1为等磁场过程(温度上升)。

图2-13 高温磁制冷循环的S-T图

布朗用7 T的磁场和金属钆按上述循环成功地从室温得到-30℃低温。布朗的实验装置如图2-14所示。将金属钆板(磁材料)浸在蓄冷筒的蓄冷液体(水+乙二醇溶液)中,利用磁场变化配合蓄冷

筒上下运动实现循环。图2-14中示出了一个周期的变化过程。经过多次反复,筒体上部达到323 K;下部达到243 K。

图2-14 布朗的高温磁制冷实验

1—磁体;2—蓄冷筒;3—钆板

目前,力图使高温磁制冷实用化的研究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 寻找合适的磁材料(工质)。它应具有的特点是:离子磁矩大,居里点接近室温,以较小的磁场(例如lT)作用与除去作用时能够引起足够大的磁熵变(即磁热效应显著)。现已研制出一系列稀土化合物作磁制冷材料,如R-Al,R-Ni,R-Si等系列的物质(其中R代表稀土元素),还有复合型制冷物质(由居里点不同的几种材料组成)。

(2) 外磁场需采用高磁通密度的永磁体。

(3) 研究最合适的磁循环并解决实现循环所涉及到的热交换问题。

2.2.3声制冷

声制冷是利用热声效应的一种制冷方法。热声效应(thermoacousticeffect)是指可压缩流体的声振荡与固体介质之间由于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时均能量效应。声能是一种振荡形式的能量,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会产生压力的波动和位移的波动,还会引起温度的波动。当声波所引起的压力、位移、温度波动作用到固体边界时,就会发生明显的声波能量与热能的相互转换,这就是热声效应。如果能够实现热能与声能的相互转化并与外界热源的热量交换,即可制成声发动机和声制冷机。

可产生热声效应的流体介质必须具备的特性是:具有可压缩性,热膨胀系数较大,普朗特数小。此外,对于要求制冷温差大、能量流密度较小的场合,流体比热容要小;对于要求制冷温差小、能量流密度较大的场合,流体比热容要大。因此,在低温制冷领域,声制冷的适宜流体是理想气体,如空气、氦气,特别是氦气;在普通制冷温度领域,声制冷的适宜流体为处于近临界区的液体,如液态CO2、碳氢化合物等。

图2-15 声制冷机的基本组成

图2-15是一个声制冷机的基本组成,包括声源、第一介质、第二介质和声共振管。声源可以是一个低频活塞式声发生器,或者是经过改装的中频扬声器。要求声源能在1.0 MPa以上的压力下

工作,并能产生35 kPa(185dB)以上的交变压强。声源还是一个热汇。第一介质使用热膨胀性较大的可压缩流体,比如4He ,工作压力为1.0 MPa 或更高。第二介质是声制冷机的最重要部件,对它的要求是热附面层厚度大、热容量大、纵向热导率小。通常是靠特殊的几何结构来实现这些要求,如不锈钢薄片或塑料布叠层结构。声共振管的作用是在其内部建立起声驻波场,这样声源的输出功率不要太大,而波腹处的声压级却可以很高。

图2-16描述出声制冷的微元循环过程中,气团运动与变形(图2-16a)以及分别在T -S 图(2-16b)和p -V 图(2-16c)上表示出的热力状态变化。图2-16a 中,代表第二介质的一小块短板与代表第一介质的小气团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平均温度和平均压力分别为T m 、p m 的气团受绝热压缩时,向右快速运动,移动了x 1,同时吸收外功dW ,温度和压力升高到(T m +T 1)和(p m +p 1)(图中过程1)。这时,由于气团的温度高于短板的平均温度,在(p m +p 1)压力下向短板定压放热dQ ,温度降到(T m +T 1-δT)(过程2);然后,气团又在声波作用下膨胀,向左快速运动,移动了-x 1,膨胀后气团的压力、温度降低到p m 、(T m -δT ),同时对外做功dW ’(过程3)。接着,低温气团在低压下从短板定压吸热dQ ’,压力、温度恢复到p m 、T m (过程4),于是气团完成一个循环过程。板在过程2吸收热量,但不传导热量,仅起存贮热量的作用,存贮在这里的热量dQ 将在下一个周期被当前气团右边的气团继续向右转移。如果不考虑任何机理的能量损耗,dQ=dQ ’,dW=dW ’。于是,这样每完成一个循环,净作用是热量d Φ从高压处被转移到低压处。通常,δT 和dQ 都是微小量。因此,要利用此原理制冷的话,必须有一系列的气团以合适的相位接力式地工作,才能将足够的热量“泵”向声压波腹处而产生显著的热声效应。就是说,第二介质的整体长度和宽度都必须足够大。

图2-16 声制冷的微元循环过程

声制冷的性能系数

c COP COP Γ= (2-19) 式中COPc —相同温度条件下卡诺制冷循环的性能系数;

Γ—温度梯度m T ?(见图2-16a)与临界温度梯度c T ?(δT=0时的温度梯度)之比,即

c

m T T ??=Γ (2-20) 在数值上,Γ<1。

声制冷机的研究和开发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开展这方面工作的主要有美国LosAlamos 实验室及美国海军研究院。当前,声制冷原理已用于红外传感、雷达及其他低温电子器件的降温。低温电子器件的制冷问题与常规民用制冷相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要求制冷温度低(-50--200℃),但制冷量不大。要求制冷机的机械振动小,可靠性高和小型轻量化。声制冷装置的特点恰好能适应这些方面的要求,因此可以期望声制冷技术在低温电子学器件制冷方面有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家用电冰箱和空调器均采用机械式的压缩机制冷技术。由于广大用户对静音化的要求极为迫切,国内外在家电制冷设备的降噪技术方面已做出不少的成绩,而更高水平的静音化目前困难不少。设想在不久的将来能在电冰箱制冷系统上附加一套结构简单的声制冷系统,并以电冰箱压缩机的噪声作为声制冷系统的能源,将会使整台电冰箱或空调器的制冷效率进一步提高,而其噪声还将会有突破性的下降。

2.3气体涡流制冷

2.3.1气体涡流制冷的机理分析

涡流冷却效应的实质是利用人工方法产生旋涡使气体分为冷、热两部分。利用分离出来的冷气流即可制冷。

涡旋管是一个构造比较简单的管子,如图2-17所示,它主要是由喷嘴、涡流室、分离孔板及冷热两端的管子组成。气体分离成两部分是在涡流管的涡流室内进行。涡流室内部形状为阿基米德螺旋线,喷嘴沿切线方向装在涡流室的边缘,其连接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图2-17 涡流管结构及工作过程示意图

1—进气管;2—喷嘴;3—涡流室;4—孔板;5—冷端管子;

6—热端管子;7—控制阀

在涡流室的一侧装有一个分离孔板,其中心孔径约为管子内径的一半(或稍小一些),它与喷嘴中心线的距离大约为管子内径的一半。分离孔板之外即为冷端管子。热端装在分离孔板的另一侧,在其外端装有一个控制阀,控制阀离开涡流室的距离约为管子内径的10倍。

经过压缩并冷却到室温的气体(通常是用空气,也可以用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氨气等),进入喷嘴内膨胀后以很高的速度切线方向进入涡流室,形成自由涡流,经过动能的交换并分离成温度不相同的两部分,中心部分的气流经孔板流出,即冷气流;边缘部分的气体从另一端经控制阀流出,即热气流。所以涡流管可以同时得到冷热两种效应。根据试验,当高压气体的温度为室温时,冷气流

的温度可达-50--10℃,热气流的温度可达100-130℃。控制阀用来改变热端管子中气体的压力,因而可调节两部分气流的流量比,以改变它们的温度。

在涡流室内气体的分离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它的物理实质可说明如下。压力为p 1、温度为T 1的高压气体,在喷嘴中膨胀到压力p 2,此时,理论上为等熵膨胀时可达到的温度T s 为

k k s p p T T 1121)(-=

图2-18 涡流管内部过程在T -s 图上的描述

并且获得超声速的速度c 2。这样高速的气流沿切线方向进入涡流室,便在涡流室的周边部分形成自由涡流,其旋转质量角速度在涡流室边缘部分较小,而越接近轴心部分则越大,于是在涡流室中沿半径方向形成了不同角速度的气流层。由于气流层之间的摩擦,内层的角速度要降低而外层的角速度要提高,因而内层气流便将一部分动能传给外层气流。涡流室中心部分的气体当经孔板流出时便具有了较低的温度T c ;而当边缘部分的热气体流经热端管子时,由于摩擦的存在,使动能又转化为热能,因而经控制阀流出时便具有了较高的温度T h 。涡流管内部的这种过程表示在T -s 图上如图2-18所示。图中点4表示气体在压缩以前的状态,4-5为压缩机中的等熵压缩过程,5-1为在冷却器中的等压冷却过程。点1表示高压气体进喷嘴以前的状态,在理想情况下经绝热膨胀到压力p 2时温度降到T s ,膨胀后的状态用点2a 表示。点2表示涡流管出来的冷气流状态,其温度是T c ;点3表示涡流管出来的热气流的状态,其温度为T h 。1-2及1-3'分别表示冷、热两部分气流的分离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过程;3’-3为热气流经控制阀的节流过程,节流前后比焓值不变。从涡流管出来的冷气流的温度T c 总是高于T s 。这是因为:

(l) 气体在喷嘴中不可能是等熵膨胀;

(2) 涡流室中内层的气体不可能将其动能全部传给外层的气体;

(3) 涡流室内存在向心的热量传递过程。

2.3.2气体涡流制冷的计算

c c T T T -=?1

s s T T T -=?1

式中c T ?—涡流管的冷却效应;

s T ?—等熵膨胀温度效应。

则涡流管冷却的有效性可用冷却效率ηc 表示,即

])(1[11211k k c s c c p p T T T T T ---=??=η (2-21)

由质量连续方程有

h m c m m q q q ,,1+= (2-22) 式中1m q 、c m q ,、h m q ,分别表示涡流管的高压气流以及从涡流管排除的冷气流及热气流的质量流量,kg/s 。用h 1、h 2、h 3分别表示它们的比焓值,并忽略气体流进流出时的能,则可写下涡流管的热平衡式:

3,2,11h q h q h q h m c m m += (2-23) 将式(2-22)代入式(2-23),再将比焓用温度表示,并令

1T T T h h -=?

h m c m c m m c

m c q q q q q ,,,1,+==μ

式中h T ?—涡流管的加热效应;

c μ—冷气流分量。

则热平衡式可以简化为

h c c c T T T )1(1μμ-+= (2-24) c

h h c h h c T T T T T T T ?+??=--=1μ (2-25) 冷气流由T c 加热到T 1所能吸收的热量即为涡流管的制冷量

c p m c c p c m T c q T T c q ?=-=11,0)(μφ (2-26) 1kg 冷气流的单位制冷量为

c p c m T c q q ?==,0

0φ (2-27)

这一数值在图2-18中用等压线下的面积2ab42表示。若对每千克高压气体而言,其单位制冷量应为

010

01q T c q q c c p c m μμφ=?== (2-28)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涡流管的制热量

h p m c h p h m h T c q T T c q ?-=-=11,)1()(μφ (2-29) 以及按热气流和高压流计算的单位制热量

h p h m h

h T c q q ?==,φ (2-30)

h p c m h

h T c q q ?-==)1(11μφ (2-31)

其中q h 可用图2-18中等压线下的面积4bc34表示。同时,如果将式(2-25)代入式(2-26)和式(2-29),则不难证明涡流管的制冷量0φ与制热量h φ在数量上是相等的。

涡流管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维护方便、启动快,且能达到比较低的温度;其主要缺点是效率低。因此,涡流管只宜用于那些不经常使用的小型低温试验设备。应用回热原理及喷射器来降低涡流管冷气流的压力,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涡流管所能获得的低温,而且还可以提高涡流管的经济性。为了获得更低的温度还可以采用多级涡流管。

2.4 气体膨胀制冷

气体膨胀制冷是人工制冷方法中发明最早的方法之一。目前,在气体液化装置及低温制冷机中。主要采用的膨胀制冷方法有压缩气体绝热节流、等熵膨胀和等温膨胀。前两种方法造成气体降温,有时称为内冷法,后一种方法使气体在等温下吸热。

2.4.1 气体绝热节流制冷循环

1.实际气体的节流

(1) 节流过程的热力学特征

当气体在管道中流动时,由于局部阻力,如遇到缩口和调节阀门时,其压力显著下降,这种现象叫做节流。工程上由于气体经过阀门等流阻元件时,流速大、时间短,来不及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可近似地作为绝热过程来处理,称为绝热节流。

参照图2-19,根据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得

21h h = (2-32) 即气体在绝热节流时,节流前后的比焓值不变。这是节流过程的主要特征。由于节流时气流内部存在摩擦阻力损耗,所以它是一个典型的不可逆过程,节流后的比熵必定增大,即

s 1<s 2 (2-33) 这是节流过程的另一个主要特征。

冰箱制冷系统设计说明书word版本

冰箱制冷系统设计说 明书

冰箱制冷系统设计说明书1.冰箱设计步骤

图1 BCD-348W/H电冰箱制冷系统图 2.冰箱的总体布置 2.1箱体设计要求及形式 电冰箱箱体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使用性能、外观、耐久性制造成本和市场销售。在进行设计时,要求造型别致、美观大方。除色调要与家庭家具协调外,还必须考虑占地面积小内容积大,宽度、深度与高度的比例合理,有稳定感等。冰箱箱体尺寸见表1。 表1箱体尺寸

2.2箱体外表面温度校核和绝热层厚度 设计箱体的绝热层时,可预先参照国内外冰箱的有关资料设定其厚度,并计算出箱体表面温度t w 。如果箱体外表面温度t w 低于露点温度t d ,则会在箱体表面发生凝露现象,因此箱体表面温度必须高于露点温度,一般t w > t d +0.2 )(i o o o W t t a K t t -- = (1) 国家标准GB8059.1规定,电冰箱在进行凝露实验时 亚温带SN 、温带N 气候条件下,露点温度为19±0.5℃ 亚热带ST 、热带T 气候条件下,露点温度为27±0.5℃ t o t i

在t w > t d 的前提下,计算箱体的漏热量Q 1,并用下面的公式校验绝热层的厚度 1 21) (Q t t A w w -= λδ (2) 1w t ----冰箱外壁温度,℃ 2w t ----冰箱内壁温度,℃ λ-----绝热层导热系数,w/(m.k) A -----传热面积,m 2 校验计算的厚度在设定厚度基础上进行修正,反复计算,直到合理为止。 3.冰箱热负荷计算 总热负荷Q=Q 1+Q 2+Q 3 Q 1---- 箱体的漏热量 Q 2---- 门封漏热量 Q 3---- 除露管漏热量 (1)箱体的漏热量Q 1 由于箱体外壳钢板很薄,而其导热系数很大,所以钢板热阻很小,可忽略不计。内胆多用塑料ABS 成型,热阻较大,可将其厚度一起计入隔热层,箱体的传热可以看做单层平壁的传热。 )(1i o t t KA Q -= (3) (4) 其中:K —— 传热系数,W/m 2·℃; A —— 传热面积,m 2 ; i o a a K 111 ++= λδ

全年供冷制冷系统的设计选用

全年供冷制冷系统的设计选用 本文通过两个实例简单说明了全年供冷系统设计选用时,应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气象条件及系统用冷量的大小选用合理的制冷系统。工程实践效果表明,所选用的制冷系统均能较好的满足工艺设备全年用冷量的要求。 标签:风冷冷水机组水冷冷水机组全年供冷自然冷却 工业厂房设计中经常会遇到工艺设备需常年供冷的情况,笔者根据两个不同项目所在区域的气象条件及系统用冷量的大小,分别选用了具有“自然冷却”功能的风冷涡旋式冷水机组和水冷冷水机组与冷却塔季节交换供冷两种方式。自然冷却的应用,显著的降低风冷冷水机组运行能耗。冷却塔供冷(又称免费供冷)是空调制冷系统节能降耗的一种形式。 1 具有“自然冷却”功能的风冷涡旋式冷水机组常年供冷 某新建项目涂装车间阴极电泳设备需7~12℃冷冻水,工艺设备最大需冷量为290kW,设备用冷量随生产规模的变化而不同,设备全年供冷。项目位于重庆地区,重庆地区的室外设计参数见下表表1。 因设备用冷量较小,建筑设计中未预留制冷机房位置,结合重庆地区的气象条件及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并与业主充分交换意见后确定采用风冷涡旋式冷水机组。本工程全年制冷量290kW,考虑到重庆地区极端最高温度平均值是39.1℃,选用冷水机组的制冷量进行温度修正后在39.1℃应大于290kW,因设备用冷量随生产规模变化,设计选用两台风冷涡旋式冷水机组,机组在冷凝空气温度为40℃时制冷量为154kW,机组名义制冷量为:162kW,内置水力模块,风冷涡旋式冷水机组容量控制达3级。 重庆地区冬季极端最低温度达-1.8℃,阴极电泳设备不工作时须提供约15%的制冷量(43.5kW),风冷涡旋式冷水机组制冷运行环境温度0℃~45℃,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保证冬季时机组能够正常运行。目前国内常用的解决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拆除机组内的保护器,此方法主要应用风冷模块式冷水机组。 ②每台机组上加装一个温度开关,温度开关与室外冷凝风机电机连锁。此温度开关需要放置在冷凝盘管上,感受制冷时冷凝盘管的温度,以此温度来判断是否将室外风机断电。一般来说可在低于-17℃室外环境的情况下制冷,温度开关一般为进口。 ③在控制系统加变频器,防止冬季温度过低,可低频启动,此方法主要适用于风冷模块式和螺杆式冷水机组。

制冷设备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制冷系统及设备常见的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 1、冷系统安全运行必要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 2、什么叫蒸发温度 ? 3、什么叫冷凝温度 ? 4、什么叫再冷却 ( 或称过冷 ) 温度 ? 5、什么叫中间温度 ? 6、什么叫压缩机的吸气温度 ? 7、什么叫压缩机的排气温度 ? 8、什么叫潮车? 9、什么原因能造成潮车? 10、潮车后能造成什么后果? 11、如何排除潮车 ? 12、排气压力超高什么原因? 13、压缩机不能启动 14、压缩机启动后即停机 15、气缸有敲击声(活塞机) 16、曲轴箱有敲击声(活塞机) 17、压缩机启动后无油压 18、润滑油油压过低(活塞机) 19、压缩机耗油量增大 20、轴封漏油或漏气 21、压缩机卸载装置机构失灵 22、压缩机吸气温度比蒸发温度高(比规定值高) 23、压缩机排气温度相对压力下温度偏高 24、压缩机吸入压力太低 25、机组发生不正常振动(螺杆机) 26、制冷能力不足 27、机器运转中出现不正常的响声(螺杆机) 28、排气温度或油温过高 29、排气温度或油温下降 30、滑阀动作不灵活或不动作 31、螺杆压缩机体温度过高 32、压缩机及油泵轴封泄漏 33、油压过低 34、油消耗量大

35、油面上升 36、停车时压缩机反转 37、吸气温度低于应用温度 38、制冷系统及设备的调整压力值 ( 供参考 ) 39、高压系统试验压力是多少 ? 40、低压系统试验压力是多少 ? 41、系统真空试验压力是多少 ? 42、设备的检修期要求 43、螺杆压缩机组检修期限 1、冷系统安全运行必要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 答:(1) 系统的制冷剂压力不得出现异常高压,以免设备破裂。 (2) 不得发生湿冲程、液爆、液击等误操作,以免设备被破坏。 (3) 运动部件不得有缺陷或紧固件松动,以免损坏机械。 2 、什么叫蒸发温度 ? 答:蒸发器的制冷剂在一定压力下沸腾汽化时的温度称为蒸发温度。 3 、什么叫冷凝温度 ? 答:冷凝器的气体制冷剂,在一定的压力下凝结成液体的温度称为冷凝温度。 4 、什么叫再冷却 ( 或称过冷 ) 温度 ? 答:冷凝后的液体制冷剂在高温、高压下被冷却到低于冷凝温度后的温度称冷却温度 ( 或过冷温度 ) 。 5 、什么叫中间温度 ? 答:中问冷却器中制冷剂在中问压力 (P2) 下所对应的饱和温度称中间温度。 6 、什么叫压缩机的吸气温度 ? 答:压缩机的吸气温度,可以从压缩机的吸气阀前面的温度计测得, 吸气温度一般都高于蒸发温度,其高出差值取决于回气管的长度与管道保温情况,一般应较蒸发温度高 5~10 ℃ ( 称过热度 ) 。 7 、什么叫压缩机的排气温度 ? 答: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可以从排气管路上的温度计测得。排气温度的高低与压力比(PK/P· ) 及吸气温度成正比,如果吸气的过热度越高, 压力比愈大, 则排气温度也就愈高, 否则相反, 一般排气压力稍高于冷凝压力。 8 、什么叫潮车? 答:制冷工质因未能或未充分吸热而将液体或湿蒸汽被压缩机吸入机称为潮车 9 、什么原因能造成潮车? 答:(1) 系统中的气液分离器标高是否低于标准( 要求 1.2m 以上 )。 (2) 系统中的自动控制液位失灵。 (3) 手动供液过大、过急( 或节流阀漏或开启过大 )。

六种常见制冷方式.docx

六种常见制冷方式 一、蒸汽式压缩制冷 原理:在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系统中,压缩机从蒸发器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汽, 经压缩机绝热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汽,再压入冷凝器中定压冷却,并向冷却 介质放出热量,然后冷却为过冷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经膨胀阀(或毛细管)绝 热节流成为低压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内蒸发吸收空调循环水(空气)中的热量, 从而冷却空调循环水(空气)达到制冷的目的,流出低压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 如此循环工作。 压缩机功能: 把制冷剂蒸气从低压状态压缩至高压状态,创造了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常温液化的 条件。被称为整个装置的“心脏”。 冷凝器功能: 使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过热蒸气冷却,并凝结为制冷剂液体,在冷凝器内制冷剂的热量排放给冷却介质。 分类:水冷式冷凝器、风冷式冷凝器、蒸发式冷凝器。 风冷式冷凝器: 使用和安装方便,不需要冷却水、热量由分机将其带入大气中。但同样传热系数低, 相对其他类型重量偏大,翅片表面会积灰是散热能力下降,须及时清理。 蒸发器功能: 依靠制冷剂液体的蒸发来吸收冷却介质热量的换热设备,它在制冷系统中的任务 是对外输出冷量。 分类:满液式(沉浸式)蒸发器、干式蒸发器。干式蒸发器:沉浸式蛇管、壳管 式、板式、喷淋式等。 节流装置功能: 截流降压:高压常温的制冷剂流过膨胀阀后,就变为低压、低温的制冷剂液体。 控制制冷剂流量:膨胀阀通过感温包感受蒸发器出口处制冷剂过热度的变化来控制 阀的开度,调节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使其流量与蒸发器的热负荷相匹配。 控制过热度:膨胀阀具有控制蒸发器出口制冷剂过热度的功能,即保持蒸发器的 传热面积的充分利用,又防止压缩机冲缸事故的发生。

制冷系统设计

一、设计任务和已知条件 根据要求,在武汉地区,以风机盘管为末端装置,冷冻水温度为7℃,空调回水温度为11℃,总制冷量为400KW,冷却水系统选用冷却塔使用循环水。 二、制冷压缩机型号及台数的确定 1、确定制冷系统的总制冷量 制冷系统的总制冷量,应该包括用户实际所需要的制冷量,以及制冷系统本身和供冷系统冷损失,可按下式计算: ——制冷系统的总制冷量(KW)式中 ——用户实际所需要的制冷量(KW) A——冷损失附加系数。 一般对于间接供冷系统,当空调制冷量小于174KW时,A=0.15~0.20;当空调制冷量为174~1744KW时,A=0.10~0.15;当空调制冷量大于1744KW 时,A=0.05~0.07;对于直接供冷系统,A=0.05~0.07。 2、确定制冷剂种类和系统形式 根据设计的要求,选用氨为制冷剂并且采用间接供冷方式。 3、确定制冷系统设计工况 确定制冷系统的设计工况主要指确定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压缩机吸气温

度和过冷温度等工作参数。有关主要工作参数的确定参考《制冷工程设计手册》进行计算。 确定冷凝温度时,冷凝器冷却水进、出水温度应根据冷却水的使用情况来确定。 冷凝温度()的确定①、 从《制冷工程设计手册》中查到武汉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每年不保证50h的湿球温度(℃) ℃ 对于使用冷却水塔的循环水系统,冷却水进水温度按下式计算: ℃ ——冷却水进冷凝器温度(℃);式中 ——当地夏季室外平均每年不保证50h的湿球温度(℃);

——安全值,对于机械通风冷却塔,=2~4℃。 (℃),与冷却水进冷凝器的温度及冷凝器的形式有关。冷却水出冷凝器的温度 按下式确定: =+(2~4)=选用立式壳管式冷凝器 31.2+3=34.2℃ 通常不超过注意:35℃。 系统以水为冷却介质,其传热温差取4~6℃,则冷凝温度为 ℃ 式中——冷凝温度(℃)。 蒸发温度()的确定②、 蒸发温度是制冷剂液体在蒸发器中汽化时的温度。蒸发温度的高低取决于被冷却物体的温度及传热温差,而传热温差与所采用的载冷剂(冷媒)有

制冷系统设计步骤

制冷系统设计步骤

一、设计任务和已知条件 根据要求,在武汉地区,以风机盘管为末端装置,冷冻水温度为7℃,空调回水温度为11℃,总制冷量为400KW,冷却水系统选用冷却塔使用循环水。 二、制冷压缩机型号及台数的确定 1、确定制冷系统的总制冷量 制冷系统的总制冷量,应该包括用户实际所需要的制冷量,以及制冷系统本身和供冷系统冷损失,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制冷系统的总制冷量(KW) ——用户实际所需要的制冷量(KW) A——冷损失附加系数。 一般对于间接供冷系统,当空调制冷量小于174KW时,A=0.15~0. 20;当空调制冷量为174~1744KW时,A=0.10~0.15;当空调制冷量大于1744KW时,A=0.05~0.07;对于直接供冷系统,A=0.05~0. 07。 2、确定制冷剂种类和系统形式

根据设计的要求,选用氨为制冷剂而且采用间接供冷方式。 3、确定制冷系统设计工况 确定制冷系统的设计工况主要指确定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压缩机吸气温度和过冷温度等工作参数。有关主要工作参数的确定参考《制冷工程设计手册》进行计算。 确定冷凝温度时,冷凝器冷却水进、出水温度应根据冷却水的使用情况来确定。 ①、冷凝温度()的确定 从《制冷工程设计手册》中查到武汉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每年不保证50h的湿球温度(℃) ℃ 对于使用冷却水塔的循环水系统,冷却水进水温度按下式计算: ℃ 式中——冷却水进冷凝器温度(℃); ——当地夏季室外平均每年不保证50h的湿球温度(℃); ——安全值,对于机械通风冷却塔,=2~4℃。

冷却水出冷凝器的温度(℃),与冷却水进冷凝器的温度及冷凝器的形式有关。 按下式确定: 选用立式壳管式冷凝器=+(2~4)=31.2+3=34.2℃ 注意:一般不超过35℃。 系统以水为冷却介质,其传热温差取4~6℃,则冷凝温度为 ℃ 式中——冷凝温度(℃)。 ②、蒸发温度()的确定 蒸发温度是制冷剂液体在蒸发器中汽化时的温度。蒸发温度的高低取决于被冷却物体的温度及传热温差,而传热温差与所采用的载冷剂(冷媒)有关。 系统以水为载冷剂,其传热温差为℃,即 ℃ 式中——载冷剂的温度(℃)。 一般对于冷却淡水和盐水的蒸发器,其传热温差取=5℃。

制冷课程设计说明书

前言 本次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对《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进行巩固,通过前期上课的理论学习,进行实践。具体内容是针对乌鲁木齐地区,设计其适合的空调用冷冻站的。首先通过查阅当地的各项原始资料,然后,确定制冷机的工作工况,通过提供的冷负荷资料选定压缩机的型号和台数。综合冷负荷、工作工况、当地的水质和环境情况,选择合适的冷凝器和蒸发器。 再根据已有的设备资料,结合设计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辅助设备:油分离器、高压贮液器、集油器、氨液分离器、紧急泄氨器、空气分离器、过滤器、阀门等。 最后由工厂发展规划资料初步确定工厂尺寸,将设备进行合理的布局。以求做到最经济合理的布置。并根据设备布局确定管道的布局,计算管道的直径,给管道配置相应的阀门。 以上即是此次设计的流程,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统筹兼顾,有理有据。 目录 一设计题目-----------------------------------------------------------------------------------4 二设计目的-----------------------------------------------------------------------------------4 三原始资料

---------------------------------------------------------------------------=------4 四设计内容-----------------------------------------------------------------------------------4 1制冷压缩机的型号与台数的选择------------------------------------------------------4 1.1冷冻站的冷负荷的确定--------------------------------------------------------------4 1.2制冷装置型式的选择-----------------------------------------------------------------4 1.3 制冷工况的确定及理论计算-------------------------------------------------------5 1.4 制冷压缩机的型号及台数的确定------------------------------------------------6 2冷凝器的选择------------------------------------------------------------------------------7 2.1冷凝负荷的确定-----------------------------------------------------------------------7 2.2传热温差--------------------------------------------------------------------------------8 2.3确定冷凝器的型号--------------------------------------------------------------------7 3蒸发器的选择

制冷方法

第2章制冷方法 制冷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物质相变制冷,气体膨胀制冷,绝热放气制冷,电、磁制冷。 本章介绍现有的各种制冷方法,概述其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利用天然冷源也是获得低温的一个方面(例如,采集和贮存天然冰、冬灌蓄冷、深井水空调等)。面对工业化伴随而来的环境问题压力,利用天然冷源的环保意义日益突出。天然冷源利用会受到更多重视。 2.1 物质相变制冷 2.1.1 相变制冷概述 物质有三种集态:气态、液态、固态。物质集态的改变称为相变。相变过程中,由于物质分子重新排列和分子热运动速度的改变,会吸收或放出热量,这种热量称为潜热。物质发生从质密态到质稀态的相变时,将吸收潜热;反之,当它发生由质稀态向质密态的相变时,放出潜热。相变制冷就是利用前者的吸热效应而实现的。利用液体相变的,是液体蒸发制冷;利用固体相变的,是固体融化或升华冷却。 液体蒸发制冷以流体作制冷剂,通过一定的机器设备构成制冷循环,可以对被冷却对象实现连续制冷。它是制冷技术中使用的主要方法。 固体相变冷却则是以一定数量的固体物质作制冷剂,作用于被冷却对象,实现冷却降温。一旦固体全部相变,冷却过程即告终止。 1.固体相变冷却 常用的制冷剂是冰、冰盐、干冰,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固体物质。 (1) 冰冷却 冰冷却是最早使用的降温方法,现在仍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工农业、科学研究等各种领域。冰融化和冰升华均可用于冷却,实际主要是利用冰融化冷却。 常压下冰在0℃融化,冰的融化潜热为335 kJ/kg。能够满足0℃以上的制冷要求。 冰冷却时,常借助空气或水作中间介质以吸收被冷却对象的热量。此时,换热过程发生在水或空气与冰表面之间。被冷却物体所能达到的温度一般比冰的融化温度高5-10℃。厚度10 cm左右的冰块,其比表面积在25-30 m2/m3之间。为了增大比表面积,可以将冰粉碎成碎冰。水到冰表面的表面传热系数为116 W/(m2·K)。空气到冰表面的表面传热系数与二者之间的温度差以及空气的运动情况有关。其值见表2-l。 表2-1 空气到冰表面的表面传热系数W/(m2·K) 冰的其他物理特性如下。 水冻结成冰时出现膨胀现象,其体积约增大9%。冰的膨胀系数与温度有关;见表2-2。冰的

第二章 制冷空调基础知识..

【课题】第二章制冷空调基础知识 第一节热力学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工质的基本状态参数,理解热力学定律的内涵及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热力学定律的内涵及应用。 【教学难点】焓湿图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分析法、演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2分钟) 在热力工程中,实现热能与机械能的转换或热能的转移,都要借助于一种携带热能的工作物质即工质,各种气体、蒸气及液体是工程上常用的工质。在热力过程中,一方面工质的热力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工质与外界之间有能量的交换。因此,工质的热力性质及热能转换规律是工程热力学研究的内容。 〖新课〗1-2学时 第一节热力学定律 一、工质的物理性质及基本状态参数 1.物质的三态 固态、液态及气态,三态之间是通过吸热或放热来完成其状态转化的。 (1)固态该种状态的物质分子间的引力比其它两种状态大,且分子间的距离最小。固体具一定形状。 (2)液态液态的物质分子间的引力较小而间距较大。分子间相互可移动,因此液体具有流动性而且无一定的形状。 (3)气态和上述两种状态相比较,气态物体的分子间距离最大而分子间引力很小,分子间无相互约束,不停地进行着无规则的运动。因此,气体无形状,元固定体积。 物质的状态取决于分子之间引力的大小和其热运动的强弱。 2.基本状态参数 热力学中常见的状态参数有(基本状态参数)温度T、压力p、密度 或比体积v、比内能u、比焓h等。 (1)温度描述热力系统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热力学温度的符号用T表示,单位为K (开)。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之间的关系为 t = T-273.15 K或T = 273.15 K + t t——摄氏温度,℃。 (2)压力

冰箱制冷系统设计说明书

冰箱制冷系统设计说明书1.冰箱设计步骤

图1 BCD-348W/H电冰箱制冷系统图 2.冰箱的总体布置 2.1箱体设计要求及形式 电冰箱箱体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使用性能、外观、耐久性制造成本和市场销售。在进行设计时,要求造型别致、美观大方。除色调要与家庭家具协调外,还必须考虑占地面积小容积大,宽度、深度与高度的比例合理,有稳定感等。冰箱箱体尺寸见表1。 表1箱体尺寸 2.2箱体外表面温度校核和绝热层厚度 设计箱体的绝热层时,可预先参照国外冰箱的有关资料设定其厚度,并计算出箱体表面温度t w。如果箱体外表面温度t w低于露点温度t d,则会在箱体表面发生凝露现象,因此箱体表面温度必须高于露点温度,一般t w > t d+0.2 t o t i

)(i o o o W t t a K t t --= (1) 国家标准GB8059.1规定,电冰箱在进行凝露实验时 亚温带SN 、温带N 气候条件下,露点温度为19±0.5℃ 亚热带ST 、热带T 气候条件下,露点温度为27±0.5℃ 在t w > t d 的前提下,计算箱体的漏热量Q 1,并用下面的公式校验绝热层的厚度 121)(Q t t A w w -= λδ (2) 1w t ----冰箱外壁温度,℃ 2w t ----冰箱壁温度,℃ λ-----绝热层导热系数,w/(m.k) A -----传热面积,m 2 校验计算的厚度在设定厚度基础上进行修正,反复计算,直到合理为止。 3.冰箱热负荷计算 总热负荷Q=Q 1+Q 2+Q 3 Q 1---- 箱体的漏热量 Q 2---- 门封漏热量 Q 3---- 除露管漏热量 (1)箱体的漏热量Q 1 由于箱体外壳钢板很薄,而其导热系数很大,所以钢板热阻很小,可忽略不计。胆多用塑料ABS 成型,热阻较大,可将其厚度一起计入隔热层,箱体的传热可以看做单层平壁的传热。 )(1i o t t KA Q -= (3) (4) 其中:K —— 传热系数,W/m 2·℃; A —— 传热面积,m 2 ; t o ——箱体外空气温度,℃; t i ——箱体空气温度,℃ αo ——箱外空气对箱体外表面的表面换热系数,W/m 2·℃; αi ——箱体表面对箱空气的表面换热系数,W/m 2·℃; i o a a K 111++=λδ

三种常用制冷方式之比较

三种常用制冷方式之比较 论文作者:xwqzy 摘要:本文对热电式空调、蒸汽压缩式空调、吸收式空调三种典型的制冷系统进行了比较,阐述了这三种空调系统的基本循环过程及运行特性。从对这三种系统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蒸汽压缩式空调系统COP值高,运行费用少,但它所使用的制冷剂会破坏臭氧层,对环境存在着有害影响;吸收式空调系统利用热能为动力进行循环,电能耗费少,但它体积庞大,设备复杂,价格昂贵;热电式空调系统是一种新型环保型空调系统,它结构简单,运行平稳可靠,但它运行费用很高,且制冷量较小。 关键词:热电式空调蒸汽压缩式空调吸收式空调 1、前言 本文介绍了三种主要空调系统的优缺点,蒸汽压缩式空调系统具有较高的制冷系数和较强的制冷、制热能力,但这种系统所使用的制冷剂CFCs,对臭氧层有活多或少的破坏,且运行时噪音很大,窗式空调尤为明显。分体式中央空调系统将冷凝器、压缩机封闭在一金属箱体内放在室外,将蒸发器装在一箱体内放在室内,从而可以降低系统的噪音,同时,它采用新型的制冷剂,例如用R134a取代CFCs,可以有效降低对臭氧层的破坏。但新型制冷剂的采用却使系统的COP值有所降低。吸收式空调系统的COP值中等,具有废热再利用及再生热的优点,但这种系统体积较大。热电式空调系统体积小,噪音低,但它的COP值较其他两种系统低,并且设备价格昂贵。此外,这种系统利用直流电运行,可使用电池或DV直接驱动。 2、三种空调系统的热力循环和原理 2.1 蒸汽压缩式循环 不设有换向阀的蒸汽压缩式空调系统只能在夏天用于制冷,大多数蒸汽压缩式空调系统能全年运行,既能制冷也能制热,两种过程分如图1所示。 在制冷循环系统中,压缩机从蒸发器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R134a蒸汽,经压缩机绝热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汽,再压入冷凝器中定压冷却,并向冷却介质放出热量,然后冷却为过冷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经膨胀阀(或毛细管)绝热节流成为低压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内蒸发吸收空调循环水(空气)中的热量,从而冷却空调循环水(空气)达到制冷的目的, 流出低压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如此循环工作.

制冷站设计说明书参考

. I 目录 (一)设计题目与原始条件 (1) (二)方案设计 (1) (三)冷负荷的计算 (1) (四)制冷机组的选择 (1) (五)水力计算 (2) (六)设备选择 (3) (七)设计总结 (6) (八)参考文献 (7)

设计说明书 一、设计题目与原始条件 ××市某办公楼空气调节用制冷机房设计 本工程为××市某办公楼空调用冷源——制冷机房设计,办公楼共五层,建筑面积40000m2,所供应的冷冻水温度为7/12℃。 二、方案设计 该机房制冷系统为四管制系统,即冷却水供/回水管、冷冻水供/回水管系统。 经冷水机组制冷后的7℃的冷冻水通过冷冻水供水管到达分水器,再通过分水器分别送往办公楼的各个区域,经过空调机组的12℃的冷冻水回水经集水器再由冷冻水回水管返回冷水机组,通过冷水机组中的蒸发器实现降温过程。 从冷水机组出来的37℃的冷却水经冷却水供水管到达冷却塔,经冷却塔冷却后返回冷水机组,如此循环往复。 考虑到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系统中配备补水系统,软化水系统,水处理系统等附属系统。 三、冷负荷的计算 1.面积热指标 q为90~140W/m2[1],取q=110 W/m2 2.根据面积热指标计算冷负荷 Q z=110×40000=4.4×106W 对于间接供冷系统一般附加7%~15%,这里选取12%。 Q= Q z(1+12%)=4.4×106×(1+12%)=4.963×106W=4963kW 四、制冷机组的选择 根据标准,属于较大规模建筑,宜取制冷机组3台,而且三台机组的容量相同。所以每台制冷机组制冷量Q’=4963/3=1654.3 kW 根据制冷量选取制冷机组具体型号如下:[3] 名称:RC系列模块化冷水机组 型号:RC130-13.0

冷藏和冷冻方法的原理

冷藏和冷冻方法的原理 低温处理作为贮藏食品中抑制化学反应和酶反应、阻止微生物生长的手段,很早就被极其广泛地应用了。 在一般情况下,温度越低微生物生长越慢,至某一温度界限以下则所有的微生物活动完全停止,因此可以采用低温(冷冻)来控制微生物生长。而在实际的食品保藏中,常常采用0℃左右或略高一点的温度来冷藏。在这样的温度下,虽然不可能完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但可在相当长时间内使食品保持原来的状态。由于经济上是合算的,所以对某些种类的食品来讲,冷藏可以说是出色的保藏方法。 1、微生物生长和环境温度的关系 微生物生活环境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如果超越了变化范围,则生长就不能进行。另外,综合的环境条件,即使大致在可能生长的范围内,如果各个环境因素远离微生物生长的最适值,则也会相应地降低微生物生长速度。 环境温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是控制微生物生长活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用冷冻、冷藏来防止食品的腐败和变质,应使其环境温度处于不适于大部分腐败微生物的生长的范围内,从而使得由微生物活动而引起的食品成分的各种反应难以发生和进行,这也就是低温保藏的原理。 通常,微生物可以生长的温度范围很广,从最低的-10℃到最高的80℃之间。然而,这是对含有非常多种类的微生物生物群的整体而言,实际上从各种微生物来看,其可以生长的温度范围比此值狭隘

得多。生长最适温度在25~45℃的微生物称为嗜温微生物,也是我们周围普遍存在的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和变质的微生物大部分属于此群。生长最适温度在25℃以下的微生物称为低温微生物,这类微生物为冷藏时引起食品变质的重要微生物群。最适温度在45℃以上的微生物是土壤中常见的菌群,称为嗜热微生物。 2、在低温环境中微生物的生长 多数嗜低温细菌在0℃或更低的温度下,有某种程度的生长。但是在这样的温度下,即使某些微生物能生长,也并不是一个好的温度。它们生长最快的温度通常为15℃或20℃。就是在特别低温下能生长的微生物,其最适温度也是在10℃左右。因此,在低温下,生长速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0℃以下则极其缓慢。 研究结果表明,远离生长最适温度时,细胞分裂时间逐渐增长。在0℃左右,嗜低温细菌的分裂速度也极其缓慢。 3、嗜低温微生物的分布 微生物生长的适宜温度和进行代谢活动的温度范围,一般与此微生物生活环境的温度有关。大多数在水温低的海洋中生活的鱼类,在自然状态下附带的微生物几乎大部分都是嗜低温性的微生物,它们即使在0℃也能很好地生长。所以把附有这些嗜低温微生物的鱼体等进行冷藏,尤其是在0℃左右或略高一点的温度下贮藏时,经常会发现这类微生物生长的现象。例如;在-2℃下冷藏的鱼肉中,活菌数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由此,鲜鱼贝类等水产食品粘附嗜低温微生物的可能性比较大。

制冷设计说明

安徽建筑大学环能工程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制冷课程设计》 班级: dddddd 姓名: ccc 学号: qqqq 指导教师:ddd 2012年6月

目录 (一)设计题目与原始条件 (1) (二)方案设计 (2) (三)制冷机组的选择………………………………… 2 (四)水力计算 (4) (五)设备选择……………………………………… 6 (六)制冷机房的注意事项 (11) (七)设计总结 (11) (八)参考文献 (12)

一、设计题目与原始条件 1、课程设计题目 某空调系统制冷站工艺设计 2、原始条件 制冷量为1800Kw,能源为电; 3、课程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是《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通过课程设计了解空调用制冷站工艺设计的内容、程序和基本原则,学习设计计算方法和步骤,提高运算和制图能力,增强对制冷站中所应用的冷水机组、水泵、冷却塔等设备的认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学习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问题。 二、方案设计 该机房制冷系统为四管制系统,即冷却水供/回水管、冷冻水供/回水管系统。 经冷水机组制冷后的7℃的冷冻水通过冷冻水供水管到达分水器,再通过分水器分别送往各个区域,经过空调机组的12℃的冷冻水回水经集水器再由冷冻水回水管返回冷水机组,通过冷水机组中的蒸发器实现降温过程。 从冷水机组出来的37℃的冷却水经冷却水供水管到达冷却塔,经冷却塔冷却后返回冷水机组,如此循环往复。 考虑到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系统中配备补水系统,软化水系统,水处理系统等附属系统。 三、制冷机组的选择 1、已知制冷量为1800kw 2、确定冷水机组的型号及台数 (1)制冷机组选型要熟悉机组的性能、特点,才能进行冷水机组主要性能比较机组的性能及特点主要包括:制冷量范围性能系数、调节特点等。 (2)选用制冷机组时台数不宜过多,一般为2—4台,不考虑备用。多机头机组可以选用单台。当采用多台型号相同的机组时,单机容量调节下限常冷量大于最小负荷时,应选用一台小型机组来适应低负荷需要。 ◆确定制冷机组型号后,应记录冷水机组的主要性能参数参数,如下:名义冷量;名义耗功率;名义工况性能系数;冷冻水、冷却水压力损失及水流量,以及机组的外形尺寸运行重量等,为后续设计收集资料。 (一)冷水机组选型 1、冷水机组的简介 ①活塞式冷水机组 ②螺杆式冷水机组 ③离心式冷水机组 ④吸收式冷水机组 前三种都是依靠电能实现制冷循环第四种是依靠热能实现制冷循环的.对于

比较常用的几种制冷的方法

比较常用的几种制冷的方法 1.1 液体汽化制冷 液体汽化制冷是利用液体汽化时的吸热效应而实现制冷的。在一定压力下液体汽化时,需要吸收热量,该热量称为液体的汽化潜热。液体所吸收的热量来自被冷却对象,使被冷却对象温度降低,或者使它维持低于环境温度的某一温度。 为了使上述过程得以连续进行,必须不断地将蒸气从容器(蒸发器)中抽走,再不断地将液体补充进去。由此可见,液体汽化制冷循环由液体工质低压下汽化、工质气体升压、高压气体液化、高压液体降压四个基本过程组成。 压缩式、吸收式、喷射式和吸附式制冷都属于液体汽化制冷方式。 1.1.1 压缩式制冷 压缩式制冷系统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组成,用管道将其连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工质在蒸发器内与被冷却对象发生热量交换,吸收被冷却对象的热量并汽化,产生的低压蒸气被压缩机吸人,压缩机消耗能量(通常是电能),将低压蒸气压缩到需要的高压后排出。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工质在冷凝器内被常温冷却介质(水或空气)冷却,凝结成高压液体。高压液体流经膨胀阀时节流,变成低压、低温湿蒸气,进入蒸发器,其中的低压液体在蒸发器中再次汽化制冷。 1.1.2 吸收式制冷 吸收式制冷是以热能为动力、利用溶液吸收和发生制冷剂蒸气的特性来完成循环的。吸收式制冷系统的主要部件 设该系统使用氨-水溶液为工作物质,则吸收器中充有氨水稀溶液,用它吸收氨蒸气。溶液吸收氨蒸气的过程是放热过程。因此,必须对吸收器进行冷却,否则随着温度的升高,吸收器将丧失吸收能力。吸收器中形成的氨水浓溶液用溶液泵提高压力后送入发生器。在发生器中,浓溶液被加热至沸腾。产生的蒸气先经过精馏,得到几乎是纯氨的蒸气,然后进入冷凝器。在发生器中形成的稀溶液通过热交换器返回吸收器。为了保持发生器和吸收器之间的压力差,在两者的连接管道上安装了节流阀5。在这一系统中,水为吸收剂,氨为吸收剂。 吸收式制冷的另外一种常见类型是以水为制冷剂,溴化锂水溶液为吸收剂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用于生产冷水,可供集中式空气调节使用,或者提供生产工艺需要的冷却用水。 吸收式制冷机消耗热能,可用多种不同品位的热能驱动。通常用1MPa(表压力)以下的蒸气或燃气、燃油为驱动热源。也可以利用温度在75℃以上的热水、废气等低品位余热驱动;还可以利用太阳能、地热等能源。因此,吸收式制冷易于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 1.1.3 喷射式制冷 喷射式制冷以蒸气的压力能为驱动能源,用喷射器造成一个真空环境,使制冷剂在低温下蒸发而制冷。如图2-3所示,是一种开式循环的喷射式制冷原理图。从锅炉来的蒸气进入喷射器的喷嘴,在其中迅速膨胀,在喷嘴出口处达到很大速度并形成真空状态。由于高速气流的引射作用,将蒸发器内的蒸气不断抽吸出来,从而保持蒸发器的真空。在喷射器内,工作蒸

制冷系统设计经验

近期论坛高质量文章不多,人气下降明显,版主积极性明显下降。本人正在进行硕士毕设论文阶段, 目前随着写作的进展,特分享一些里面的经验内容供各位看官评论,希望能尽一份力,为我们的论坛。由于之后本人不再从事本行业,7年来本人经验由论坛来,如今经过思索提炼正在草拟论文,想尽量 把相关精彩之处都借助论文这个方式写出来,写到精彩之处不由得想与论坛各位坛友分享。 (1)知识和经验二者之间的关系。本人毕业后从事制冷设计工作7年,校内时书本上学的各个关键理论好比一个个知识点,而实践经验相当于线。随着毕业后时间的推移,往往各个知 识点会逐渐遗忘,相信记忆再好的人,如果毕业2年内不搞相关工作,最后也仅剩下印象, 甚至忘的精光,因为没有实践经验支撑的理论早晚是会被遗忘的。而随着相关工作的进行, 在实践中,你会发现在研发设计,试验甚至失败中印证了课本上所学的一个个内容,于是 重新捡起来,回归课本、经过思考,才能真正被消化。久而久之,各个关键参数和公式算 法通过实践这条线连成串,经过自己大脑的联想、列举、归纳又横向交织成网,相互验证, 也就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很难遗忘了。 (2)(2)蒸发、冷凝温度的确定。有很多人在论坛上问过我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是如何限定的,与环温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很多从事了多年维修的师傅由经验反推理论,常常关注蒸 发、冷凝温度,根据表测得的参数去反推进行系统设计,这其实是错误的。制冷系统的蒸 发温度和冷凝温度是根据热源和热汇温度确定的,而不是相反。而热源、热汇的温度并不 是人为规定的,热源是由被冷却物质所需要的温度决定的,热汇是由放热端所处的环境温 度(冷却水温度)决定的。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根据以上条件设计制冷系统,即根据允 许的换热面积和氟、水、空气侧状况匹配经济性温差进而求得蒸发、冷凝温度。由于很多 种热源、热汇温度下又存在关联或相似性区间,所以我们又把各个热源热汇划分出区间进 行归纳,方便不同区间相关配件的选配,如T1、T2、T3等工况。这里举个例子就是由卡 诺定理,理论上制冷系统的制冷系数为: Snap1.jpg(2.37 KB, 下载次数: 112) 可以看出低温热源温度越高,高温热汇和低温热源温差越小,制冷系数越大。某些厂家为 了提高制冷系数,随意改变工况或为了使蒸发、冷凝温度更接近热源、热汇温度,不惜成 本的成倍加大换热面积从而减小换热温差,这也就是目前小压缩机配大换热器的例子比比 皆是的原因。需要说明的是,确定热源、热汇温度后综合考虑经济性温差进而合理的匹配 换热面积才符合我们科学设计的原则。 (3)压缩机汽缸容积与系统制冷量的关系。在给定的制冷系统里,很多参数都是随着工况变化的,很多人问我设计的根源是什么,从哪出发。这就要首先找到一个不变量。对于一台已有的制冷压缩机来说,在制冷系统中,理论输气量Vh为定值,它也是我们确定工况后进行系统设计的出发点。 Snap1.jpg(2.58 KB, 下载次数: 36) 其中n为压缩机电机转速,对于50Hz的两极电动机来说,转数在2830rpm,i指压缩机汽缸数,Vp为 汽缸容积。具个例子,已知某汽缸标称容积为7.4cc的转子压缩机在T1工况下(To=7.2℃、过热11K;

三种常用制冷方式比较

三种常用制冷方式比较 1、刖言 本文介绍了三种主要空调系统的优缺点,蒸汽压缩式空调系统具有较高的制冷系数和较强的制冷、制热能力,但这种系统所使用的制冷剂CFCs对臭氧层有活多或少的破坏,且运行时噪音很大,窗式空调尤为明显。分体式中央空调系统将冷凝器、压缩机封闭在一金属箱体内放在室外,将蒸发器装在一箱体内放在室内,从而可以降低系统的噪音,同时,它采用新型的制冷剂,例如用R134a取代CFCs可以有效降低对臭氧层的破坏。但新型制冷剂的采用却使系统的COP值有所降低。吸收式空调系统的COP fi中等,具有废热再利用及再生热的优点,但这种系统体积较大。热电式空调系统体积小,噪音低,但它的COP fi较其他两种系统低,并且设备价格昂贵。此外,这种系统利用直流电运行,可使用电池或DV直接驱动。 2、三种空调系统的热力循环和原理 2.1蒸汽压缩式循环 不设有换向阀的蒸汽压缩式空调系统只能在夏天用于制冷, 运 大多数蒸汽压缩式空调系统能全年行,既能制冷也能制热,两种过程分如图1所示。 在制冷循环系统中,压缩机从蒸发器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R134a蒸汽,经压缩机绝热压缩成 为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汽,再压入冷凝器中定压冷却,并向冷却介质放出热量,然后冷却为过冷液态制冷剂,液态制冷剂经膨胀阀(或毛细管)绝热节流成为低压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内蒸发吸收空调循环水(空气)中的热量,从而冷却空调循环水(空气)达到制冷的目的,流出低压的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如此循环工作. 蒸汽压缩式空调系统的实际逆卡诺循环过程的值如下: 册仁= :-1 1■' ■■■ J — (1) 显然,当热源温度相同时,实际逆卡诺循环的COP c值比理想卡诺循环的COP rnot的值小,并且随着和…的增大而减小。 从公式(1)可以看出:",对COP c值的影响较’「亠大。空调系统正常运行时,蒸发器中空气出口温度比进口温度低,一般至少低8C,即大于等于8C。对于冷凝器,为使制冷系统能有效的运行,周围环境温度一般要求低于43C。

XXX冷库制冷系统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名称:XX冷库制冷系统设计 院系名称:电气工程系 班级:铁供XXXX 学号:XXXX 学生姓名:XXXX 指导教师:XXXX 2014 年03 月

XX冷库制冷系统设计XX cold storage refrigeration syetem design 院系名称:电气工程系 班级:铁供XXXX 学号:XXXX 学生姓名:XXXX 指导教师:XXXX 2014年03 月

中文摘要 本次课题是以某冷库为样板进行设计。 冷藏间储藏吨位为300t,冷间设计温度为-18℃;冻结间生产能力为30t/24h。室外空气温、湿度根据你建库确定。 这次设计在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出冷间负荷之后,根据合理利用能源的原则,因地制宜,在比较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后,选择一个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管理方便的设计方案。最终确定方案为:氨系统活塞式制冷压缩机双级压缩。根据负荷计算的结果依次选择冷风机、贮液器等辅助设备。在完成设备选型后进行管道布置、机房布置、设备保温等。 【关键词】方案确定负荷计算管道设计压缩机冷凝器结束语

目录 1.前言-------------------------------------------------------------------------3 2.设计任务书----------------------------------------------------------------4 3.制冷方案的确定----------------------------------------------------------5 4.库房负荷的计算----------------------------------------------------------8 5.冷却设备的选型计算---------------------------------------------------17 6.系统管径的确定---------------------------------------------------------20 7.制冷剂注入量------------------------------------------------------------21 8.结束语---------------------------------------------------------------------22 9.致谢------------------------------------------------------------------------23 10.参考书目-----------------------------------------------------------------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