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网运行与频率稳定研究综述_张健铭

孤网运行与频率稳定研究综述_张健铭
孤网运行与频率稳定研究综述_张健铭

第39卷第11期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Vol.39 No.11 2011年6月1日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Jun. 1, 2011

孤网运行与频率稳定研究综述

张健铭1,毕天姝1,刘 辉2,薛安成1

(1.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2.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45)

摘要:孤网运行作为电力系统极端情况下的运行工况,其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阐释孤网的结构与概念出发,综述了孤网运行特性及安全稳定控制研究现状,分析了孤网运行时的频率特点,较全面地介绍了一次调频、OPC、高频切机与低频减载对于孤网频率稳定的贡献,并结合中国能源战略与电力发展现状,对孤网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孤网运行;频率稳定;一次调频;OPC;高频切机;低频减载

Review of frequency stability for islanded power system

ZHANG Jian-ming1,BI Tian-shu1,LIU Hui2,XUE An-cheng1

(1.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 102206,China;

2.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Beijing 100045,China)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islanding operation, which is a working condition under the extreme case of power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slanded grid’s structure and the concept of islanded power grids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islanding operation and stability control at home and abroad are summarized in detail.The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of islanding operation 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primary frequency control OPC over frequency generator tripping and UFLS

,,made to islanding operation are introduced The trend of stability control technology for islanded power grids is also reviewed combining with the energy strategy and .

power development staus quo of China.

Key words:islanding operation;frequency stability;primary frequency control;OPC;over frequency generator tripping;UFLS 中图分类号: TM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3415(2011)11-0149-06

0 引言

“大电网、大电厂、大机组、高电压输电、高度自动控制”是我国电力的现状,可增强系统整体的资源配置,提高系统抵御故障的能力,但是,系统在大扰动下维持频率稳定的能力却在不断恶化。局部电网故障、极端天气或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及人为操作失误均可能导致与主网联系薄弱的地区电网与主网解列,形成孤网运行的情况。孤网运行时系统频率变化剧烈,如果控制措施不当,极可能出现大面积停电事故。2008年冰灾期间,贵州、广西、云南的部分电网都曾出现孤网运行情况,给国民生产生活造成恶劣影响。因此,研究孤网运行及其安全稳定控制方案,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973项目)(2009CB2197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837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509201057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607005);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资助(B08013) 也是我国电力系统现状的迫切需要[5-6]。

本文从阐释孤网的结构与概念出发,综述了国内外对孤网运行特性及安全稳定控制研究现状,并结合中国能源战略与电力发展现状,对孤网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1 孤网的基本概念

电力建设规程规定,电网中单机容量应小于电网总容量的8%,以保证当该机发生甩负荷时,不影响电网的正常运行。根据这一判据,最大单机容量小于总容量的8%的电网,即为大电网,最大单机容量远远小于总容量的8%的电网,即为无穷大电网。相比之下,最大单机容量大于电网总容量的8%的电网,即为小网。孤立运行的小网,即为孤网。文献[7]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网故障甩负荷导致的电网高频问题的判据:如果某片电网具有单一故障下甩掉的负荷超过电网负荷的8%(甩负荷率为8%)并具有形成孤立电网的可能,则认为这个电网也具有孤网特点。

- 150 -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简单来讲,孤网是指脱离大电网运行的小容量电网,孤网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8]:

(1)网中有数台机组并列运行,单机与电网容量比超过8%;

(2)网中仅有一台机组供电,称为单机带负荷; (3)甩负荷带厂用电,称为小岛运行工况,是单机带负荷的一种特例。

孤网发生的瞬间,孤网内所有机组所发的上网功率和地区孤网内所有负荷所消耗的受电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功率差额,这个差额就是孤网不平衡功率ΔP 。根据运行状态,孤网具体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孤网不平衡功率等于零或者数值很小,网中机组可正常运行;另外一种孤网不平衡功率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上网功率比例过大(ΔP >0)导致孤网频率升高的问题;二是地区电网受电功率过大(ΔP <0)导致孤网频率、电压降低的问题。

2 孤网运行的频率特点

频率是电力系统中同步发电机产生的交流正弦电压的频率。在稳态运行条件下,所有发电机组同步运行,整个电力系统的频率是相等的。系统频率与发电机组的转速以及角速度的关系为:

602π

pn f ω

=

= (1) 汽轮机转子力矩平衡方程为:

T e d d J

M M t

ω

=? (2) d d M

t J ωΔ= (3) 式中:p 为发电机转子极对数;n 为发电机组的转速;

f 为电力系统的频率;ω为发电机组的角速度;J 为汽轮机轴上各转动部分的惯性矩;M T 为汽轮机的蒸汽转矩;M e 为发电机组的反力矩;ΔM 为汽轮机不平衡力矩。

电磁功率与原动机输入功率之间的功率不平衡表现在力矩上就是汽轮机力矩的不平衡。由上式可以看出,转子角速度的变化率与汽轮机的力矩差成正比。当汽轮机所受力矩发生变化时,发电机组的角速度将发生变化,引起发电机组转速的变化以及系统频率的变化。由此可知,影响系统频率变化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两个:①负荷与发电机出力之间的不平衡量;②系统内所有发电机总转动惯量。

孤网容量较小,各单台机组和大型用电设备所占的功率比例较大,发电机组输出功率的变化量和

负荷的扰动量相对值也较大,这将对孤网频率产生明显影响。而且,孤网中所有发电机组旋转惯量储存的动能和锅炉群所具备的热力势能均较小,自平衡能力差,同样的不平衡力矩会引起较大的发电机组转速变化,即同样的不平衡量在孤网运行时会导致频率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由此可见,孤网运行存在一定的风险,这风险主要在于孤网中机组侧出力或用户侧负荷变化时,会引起孤网频率较大的变化,进而使机组转速大幅度波动,造成机组超速或者相关原因停机,降低了机组运行的可靠性,同时也容易使电网瓦解[9-12]。

孤网运行面临最本质的问题是功率不平衡问题。如果具有有效的有功功率控制手段,快速地平衡系统中由于事故产生的不平衡功率,就有可能减小甚至消除系统受到扰动时对电网的冲击。孤网运行频率表现的特殊性,要求发电机组的出力随负荷的变化而快速变化,才能维持供电频率稳定。因此孤网运行中如何提高功率变化的快速性将是减少频率变化的主要手段。

3 孤网频率控制研究

频率稳定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电力系统中有功功率供需平衡的基本状态。由上述孤网运行所暴露的问题可知,孤网稳定控制关注的焦点,已经由解决电气设备及供电线路处于最佳经济运行状态的问题,转变为解决在较大不平衡功率时保证孤网频率稳定的问题。对应于孤网按运行情况的分类,孤网频率控制目标也包括两种情况:当孤网不平衡功率很小时,网内机组一次调频必须满足孤网中外界负荷的变化要求;当孤网不平衡功率较大时,需要更加快速及稳定的频率控制,对于控制系统的考核相比较前一种情况更为严格。

3.1 孤网运行的一次调频控制

近年来,由于孤网事故频发,一些文献就孤网事故进行了仿真分析。文献[13]用NETOMAC (Network Torsion Machine Control )软件,以2005年南方电网的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仿真较准确地再现了贵阳南部电网故障后形成孤网并最终引发系统持续震荡的全过程。通过故障和反演仿真结果看出,在较小不平衡功率下,系统频率仍然持续上升,证明了孤网内大部分机组一次调频速率受限是孤网高频的主要原因。孤网运行的特殊性,要求此时机组的一次调频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更大的调节幅度、更小的迟缓率和更快的动态响应[14-16]。

2008年冰灾期间,南方电网公司通过变更一次

张健铭,等孤网运行与频率稳定研究综述 - 151 -

调频的参数设置,保证了若干孤网的稳定运行,并在之后的研究中达成了一定共识[17-18]。研究表明,孤网运行时火电机组取消一次调频死区、放开一次调频下限,可以提高其一次调频动作灵敏度,有利于孤网稳定运行。文献[18]通过对一次调频下限从放大到完全放开的各种场景进行仿真计算,证明了该措施对孤网安全稳定运行的作用。

上述措施在过剩功率较大、频率飞升过快的情况下,仍然不能保证频率的稳定。经过研究发现,有必要对现有一次调频回路进行优化,寻找更适合孤网运行的控制方式。文献[19-21]分析了冰灾期间桂林地区孤网运行时一些机组的一次调频回路优化情况。根据电网频率偏差,使用折线函数直接给出、或者通过PID运算产生一个调频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同现有一次调频共同作用于阀门控制指令,通过增加或减少阀的开度来调节机组有功功率。同时,切除功率反馈信号,投入汽轮机数字电液调节系统(Digital Electric-Hydraulic Control System,DEH)阀位控制。与原有一次调频相比,优化后的频率控制回路可以增大一次调频的调节速度,为孤网频率稳定奠定了基础。

3.2 孤网运行与OPC

机组DEH系统中的超速保护功能OPC (Overspeed Protection Controller),是指当汽轮发电机组转速升到103%额定转速时,通过快速关闭调节气阀,使机组维持在额定转速运行,避免转速升高过快而遮断停机[22]。

OPC是防止汽轮机超速的第一道防线,是保证机组安全运行的重要保护措施。孤网运行时,过剩功率过大、一次调频能力受限均可能造成孤网频率飞升过快,机组转速过高,触发OPC动作。OPC 的动作,可以快速减少机组输出的机械功率,有利于抑制孤网功率不平衡。从机组稳定性角度来看,OPC的动作,减少了加速面积,增加了减速面积,为机组一次调频争取了时间。但是,当孤网过剩功率过大时,也有可能出现OPC反复动作的情况,导致频率大幅度波动。因此,OPC动作对频率稳定的影响,是孤网运行频率控制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23-24]。

文献[15,19-21,25]就2008年冰灾时南方电网孤网运行期间电厂所采取的OPC动作措施进行了经验总结,并分析了OPC的动作逻辑及其对系统安全稳定的影响机理。文献[25]认为,OPC的动作是一个较大的干扰源,在孤网运行工况下,应尽量减少OPC的动作次数。文献[19]在2008年冰灾期间桂林某孤网运行时,为防止OPC频繁动作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取消了OPC功能。但是,OPC功能的取消,不能在并网情况下采用,仅能作为孤网运行时的临时措施。而且,该措施也仅适应于过剩功率不大的情况,否则,一旦出现转速飞升过快将导致设备受损甚至破坏,最终引起系统崩溃。冰灾期间的另一种做法是将OPC设置延时3 s动作,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机组的安全[15]。但是,电磁暂态过程十分迅速,3 s时间相对于电磁暂态过程来说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段时间中,孤网频率会有很大飞升,很可能导致多台机OPC同时动作而造成系统失稳。

OPC定值的合理设置,是孤网频率稳定的有力手段。文献[25-26]就单机带负荷以及双机带负荷的孤网运行情况,通过设置孤网高频故障,进行了两次OPC动态特性试验。OPC设置采取了适当抬高定值的措施,保证了试验孤网的频率稳定。一些技术人员还提出在多机孤网系统中错开不同机组OPC 定值的方法。当孤网中机组转速飞升时,相对于OPC同开同关的情况,此时孤网系统功率变化较为平缓,可降低所能达到的孤网最高频率,提高所能达到的最低频率。文献[23]从保证汽轮机设备安全和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角度,提出了OPC错开定值的调整建议。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也有一些缺点。OPC定值设置低的机组率先动作,其调门关闭的时间较长,会引起主汽压力升高,严重时可能触发锅炉保护动作,导致发电机跳闸。

4 孤网运行时的高频切机与低频减载

在以火电机组为主体的多机孤网系统中,当过剩功率大于一台或多台机组额定输出功率时,对于电网频率稳定问题,不仅要进行快速调节机组出力的措施,而且需要考虑机组高频切机保护。

文献[27]在文献[13]的基础上,通过仿真初步探讨了高频切机对高频的抑制作用,提出装有高频切机的电厂应优先选择距主节点电气距离较近的电厂,以提高切机动作后频率响应的快速性。文献[23]针对贵州主网及其地区电网孤网运行可能出现的高频问题,提出了发电机高频切机与汽轮机OPC协调配合的保护方案。在此基础上,文献[28]提出了高频切机的安全稳定多级控制措施,并给出了防止地区及大型送端电网解列后高频运行的配置方案。

对于电网低频问题,低频减载是根本性措施。作为防止系统出现频率崩溃的最后一道防线,它通过预先定值设定逐级跳所带负荷,以恢复频率至正常值[29]。

文献[30]提出了一个简单的低阶系统频率响应模型,可以分析突然负荷扰动下大系统或解列的子

- 152 -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系统的频率过程。利用这个模型,文献[31]通过在最后步骤中考虑最大频率偏移的修改算法来完成减载任务。然而这个简单模型没有考虑系统电压水平的影响,不能适用于许多真实系统。文献[32]针对孤立小受端系统,通过仿真表明在大有功缺额扰动下此类系统极易出现低电压问题,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频率行为,并影响了低频减载装置的动作。通过比较不同的并联电容投切模式对频率过程的影响,指出了合理选择电容器跳开模式对孤立系统低频减载的重要性。文献[33]对某一系统形成孤网后的频率、电压动态和低频减载方案进行了时域仿真研究。文献[34]提出以频率滑差d f/d t为判据的低频减载控制。文献[35]扩充了频率滑差d f/d t的应用,引入了d f/d t符号判据。文献[36]通过仿真,论述并证明了孤网运行时以上两种判据的可行性。但考虑到现阶段电力系统通信能力,以及频率下降率作为特征量本身存在的振荡问题等,该判据的适应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5 结语

本文分析了孤网运行特性,并对孤网安全稳定控制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孤网安全稳定与控制研究是一个工程问题,也是一个学术问题,已经得到了各方强烈关注。因其自身的复杂性,至今仍有许多问题未得到好的解决。但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和新技术的发展,孤网安全稳定技术会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薛禹胜.综合防御由偶然故障演化为电力灾难—北美

"8·14"大停电的警示[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3,27(18):

1-5.

XUE Yu-sheng. The way from a simple contingency to

system-wide disaster——lessons from the eastern interconnection blackout in 2003[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03, 27(18): 1-5.

[2]傅书逷. IEEE PES 2004会议电网安全问题电网安全问

题综述及防止大面积停电事故建议[J].电力系统自动

化, 2005, 29(8): 1-4.

FU Shu-ti. Summary on power system security problems

on 2004 IEEE PES meeting and recommendation for

developing defence measures[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05, 29(8) : 1-4.

[3]贾长朱. 从美、加停电事故看我国电力系统安全[J]. 现

代电力, 2004, 21(3): 70-73.

JIA Chang-zhu. Analysing our electric network’s safety

from the US/canada power down event[J]. Modern

Electric Power, 2004, 21(3): 70-73.

[4]曹一家, 刘美君, 丁理杰, 等. 大电网安全评估的复杂

性理论研究[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07,19(1):

1-2

CAO Yi-jia, LIU Mei-jun,DING Li-jie, et al. Research

on system complexity theory for security evaluation of

large power grids[J]. Proceedings of CSU-EPSA, 2007,

19(1): 1-2.

[5]候慧, 尹项根, 陈庆前, 等. 南方部分500 kV主网架

2008年冰雪灾害中受损分析与思考[J]. 电力系统自动

化, 2008, 32(11): 12-15.

HOU Hui, YING Xiang-gen, CHEN Qing-qian, et al.

Review on the wide area blackout of 500 kV main power

grid in some areas of south China in 2008 snow

disaster[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08,

32(11): 12-15.

[6]陆佳政, 蒋政龙, 雷红才, 等. 湖南电网2008年冰灾事

故分析[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8, 32(11): 16-19.

LU Jia-zheng, JIANG Zheng-long, LEI Hong-cai,et al.

Analysis of Hunan power grid ice disaster accident in

2008[J].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08,

32(11): 16-19.

[7]包磊, 熊为军, 吴学娟. 电网解列的研究现状[J]. 电力

学报,2007, 22(3): 336-340.

BAO Lei, XIONG Wei-jun, WU Xue-juan. Review of

studies on power system islanding[J]. Journal of Electric

Power, 2007, 22(3): 336-340.

[8]张静. DEH系统孤网运行控制系技术解决方案[J].热力

透平, 2009, 38(1): 65-67.

ZHANG Jing. Solution for DEH system in isolated network

running[J]. Thermal Turbine, 2009, 38(1): 65-67.

[9]刘梦欣, 王杰,陈陈. 电力系统频率控制理论与发展[J].

电工技术学报, 2007 , 22(11): 135-139,145.

LIU Meng-xin, WANG Jie, CHEN Chen. Theory and

development of power system frequency control[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sciety, 2007,

22(11): 135-139, 145.

[10]Wu C C,Chen N. Frequency-based method for

fast-response reserve dispatch in isolated power systems[J]. IEEE Proceedings-Generation,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2004, 151(1): 73-77.

[11] Kundur P, Paserba J, Ajjarapu V,et al.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power system stability[J]. 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 2004, 19(2): 1387-1401.

[12] Jonathan Horne, Damian Flynn, Tim Littler. Frequency

stability issues for islanded power systems[C]. // IEEE

PES, Jun.6-10, 2004, Denver, USA. Vol 1: 299-306. [13]黄宗君, 李兴源, 晁剑,等. 贵阳南部“7·7”事故的

仿真反演和分析[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7, 31(9):

95-100.

HUANG Zong-jun, LI Xing-yuan, CHAO Jian, et al.

Guiyang south grid "7·7" faults simulation and

张健铭,等孤网运行与频率稳定研究综述 - 153 -

analysis[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07,

31(9): 95-100.

[14]Dai Yi-ping, Zhao Pan, Chang Shu-ping. Primary

frequency control characteristic of a grid[C]. //ICIEA,

2008: 1493-1497.

[15]于达仁, 毛志伟, 徐基豫.汽轮发电机组的一次调频动

态特性[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996,16(4): 221-225.

YU Da-ren, MAO Zhi-wei, XU Ji-yu.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frequency modulation in

turbine generation unit[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1996, 16(2): 221-225.

[16] 于达仁, 郭钰峰, 徐基豫. 发电机组并网运行一次调

频的稳定性[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0, 20(9): 59-63.

YU Da-ren, GUO Yu-feng, XU Ji-yu. The primary

frequency regulation stableity of parallel turbine-generations[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0,

20(9): 59-63.

[17]黄河, 徐光虎, 余畅. 2008年南方电网冰灾期间孤网运

行经验[J]. 南方电网技术, 2008, 2(5): 6-9.

HUANG He, XU Guang-hu, YU Chang. Operation

experience of isolated network in CSG during ice

disaster(2008)[J]. Southern Power Systems Technology,

2008, 2(5): 6-9.

[18]邓朴, 王远辉, 康鹏,等.火电机组孤网运行稳定措施

计算分析及在2008年冰灾期间的运用[C]. //2008年抗

冰保电优秀论文集, 2008.

DENG Pu, WANG Yuan-hui, KANG Peng,et al.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isolated network stable

operation during ice disaster(2008)[C]. //Proceeding on

Anti-ice and Protecting Electric Power in 2008, 2008. [19]林火华, 王文, 韦元养, 等. 220kV桂林电网孤网稳定

运行控制技术[J]. 南方电网技术, 2008, 2(3): 49-53.

LIN Huo-hua, WANG Wen, WEI Yuan-yang, et al.

Stable operation control technologies for islanded

networks in 220 kV Guilin power grid[J]. Southern

Power Systems Technology, 2008, 2(3): 49-53.

[20]李俊. 火电厂单机带孤网运行的控制策略[J]. 中国电

力, 2008, 41(11): 51-54.

LI Jun. Control strategy of single power unit with

isolated operation in thermal power plant[J]. Electric

Power, 2008, 41(11): 51-54.

[21]李俊, 罗鹏. 300 MW火电机组孤网稳定运行控制技术

[J]. 广西电力, 2009, 32(1): 9-13.

LI Jun, LUO Peng. Stability control technology for

isolated network with 300 MW thermal power

unit[J].Guangxi Electric Power, 2009, 32(1): 9-13.

[22]王爽心, 葛晓霞. 汽轮机数字电液控制系统[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 204-205.

WANG Shuang-xin, GE Xiao-xia. Turbine digital

electro-hydraulic control system[M]. Beijing: 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 2004: 204-205.

[23]孙东华, 王雪冬, 马世英,等. 贵州主网及地区电网孤

网运行的安全稳定控制[J]. 电网技术, 2008, 32(17):

29-32.

SUN Dong-hua, WANG Xue-dong, MA Shi-ying,et al.

Measures to improve system security and stability for

isolated operation of Guizhou main power grid and its

regional power networks[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8, 32(17): 29-32.

[24]周至平, 孙新良, 付晨鹏, 等.电力系统孤网运行动态

特性试验[J]. 电网技术, 2008, 32(2): 78-81.

ZHOU Zhi-ping, SUN Xin-liang, FU Chen-peng,et al.

Insular power system dynamic characteristic examination

research[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8, 32(2):

78-81.

[25]王家胜, 邓彤天, 冉景川.火电机组在孤(小)网中的

启动及运行方式研究[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8,

32(21): 102-106.

WANG Jia-sheng, DENG Tong-tian, RAN Jing-chuan.

Start-up and operational mode of fossil plant units in an

isolated (little) power grid[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08, 32(21): 102-106.

[26]廉宏伟, 赵瑜.基于正交试验的孤立网调频参数优选[J].

汽轮机技术, 2005, 47(2): 108-111.

LIAN Hong-wei, ZHAO Yu. Parameter optimization for

frequency modulation of a unit in isolated power grid

based on orthogonal test[J]. Turbine Technology, 2005,

47(2): 108-111.

[27]张振, 李兴源, 黄宗君.贵州电网孤网运行的高频切机

仿真分析[J]. 现代电力, 2008, 25 (4): 31-34.

ZHANG Zhen, LI Xing-yuan, HUANG Zong-jun.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over frequency generator

tripping for Guizhou isolated power system[J]. Modern

Electric Power, 2008, 25(4): 31-34.

[28]周川梅, 孙斌. 贵州主网及地区电网孤网运行安全稳

定措施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08, 36(19):

29-32, 57.

ZHOU Chuan-mei, SUN Bin. Study on security and

stability measures of the isolated grid operation of the

Guizhou power grid and area power grids[J].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08, 36(19): 29-32, 57.

[29]陈俊山, 洪兰秀, 郑志远.电力系统低频减载研究与应

用发展[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07, 35(14): 79-82.

CHEN Jun-shan, HONG Lan-xiu, ZHENG Zhi-yuan.

Investig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under-frequency load

shedding[J].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07,

35(14): 79-82.

[30]Anderson P M, Mirheydar M. A low-order system

frequency response model[J]. 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 1990, 5(3): 720-729.

- 154 -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31]Huang S J, Huang C C. Adaptive load shedding method

with time-based design for isolated power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 and Energy System, 2000, 22(1): 51-58.

[32] 时伯年, 黄志刚, 韩英铎. 并联电容投切对孤立系统

低频减载设计的影响[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2, 26(17): 41-44.

SHI Bo-nian, HUANG Zhi-gang, HAN Ying-duo. Effect

of shunt capacitor switching on UFLS design for isolated

system[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02,

26(17): 41-44.

[33] 王君, 王晓茹, 谢大鹏, 等. 孤岛系统的低频减载方案

研究[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 , 38(3): 29-33, 52.

WANG Jun, WANG Xiao-ru, XIE Da-peng, et al.

Investigation of under frequency load shedding on an

isolated system[J]. Power System Protection and Control,

2010, 38(3): 29-33, 52.

[34]秦明亮, 杨秀朝.在频率紧急控制装置中扩充df/dt应用

的探讨[J].电网技术, 1998, 22(6): 39-41, 45.

QIN Ming-liang, YANG Xiu-chao.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expanding df/dt in the urgent controllanle

equipment of frequency[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1998, 22(6): 39-41, 45.

[35]秦明亮, 杨秀朝. 减少低频减载方案过切的措施研究

[J]. 电网技术, 2002 , 26 (3): 83-86.

QIN Ming-liang, YANG Xiu-chao. Measures to reduce

over-shedding caused by under-frequency load shedding

project[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2, 26(3): 83-

86.

[36] 巫柯, 李兴源, 李青芸. 孤立小受端系统的低频减载

设计[J].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26(1): 12-17.

WU Ke, LI Xing-yuan, LI Qing-yun. Design of underfrequency load shedding scheme in small isolated

receiving power system[J]. Auto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09, 26(1): 12-17.

收稿日期:2010-05-26; 修回日期:2010-08-02

作者简介:

张健铭(1984-),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孤网研究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控制;E-mail:zhjming020931@https://www.360docs.net/doc/383750976.html,

毕天姝(1973-),女,博士,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控制、故障诊断、广域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及其应用等;

刘 辉(1975-),男,博士,高工,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安全性分析与控制、汽轮机调速系统建模与仿真等。

(上接第148页 continued from page 148)

[12]马萍,王松艳,秦莉, 等. 小脑模型神经网络控制器在

天线跟踪指向控制中的应用[J].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

版, 2010, 40(4):1091-1095.

MA Ping,WANG Song-yan,QIN Li, et al. Cerebellar

model articulation controller (CMAC) for antenna pointing and tracking system[J].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 2010,

40(4):1091-1095.

[13]龚立秋,段斌,颜娜, 等. 基于小脑模型神经网络?比

例积分微分控制的异步风力发电机组软并网控制系统

建模与仿真[J]. 电网技术,2009, 33(9):19-23.

GONG Li-qiu, DUAN Bin, YAN Na, et 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CMAC-PID control based soft cut-in

controlling system for asynchronous wind turbine generators[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9, 33(9):

19-23.

[14] 刘金琨. 先进 PID 控制及其 MATLAB 仿真[M]. 北

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LIU Jin-kun. Advanced PID control and matlab simulation [M].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02.

[15] 谈英姿,沈炯,吕震中. 免疫PID控制器在汽温控制

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 22

(10):148-152.

TAN Ying-zi, SHEN Jiong, Lü Zhen-zhong. Study of

immune PID controller for surperheated steam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2, 22(10):148-152.

[16]李洪斌,陈潞. 非线性系统的模糊免疫PSD控制与仿

真[J]. 控制工程,2008, 15(2):168-170.

LI Hong-bin, CHEN Lu. Fuzzy immune PSD control of

non-linear systems[J]. Control Engineering of China,

2008, 15(2):168-170.

[17]刘立群,孙志毅. 免疫响应反馈理论在水轮机调节系

统中的应用[J]. 系统仿真学报,2007, 19(7):

1579-1582.

LIU Li-qun, SUN Zhi-yi. Application of immune

response feedback principle to hydraulic turbine system[J].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2007, 19(7):

1579-1582.

收稿日期:2010-10-23; 修回日期:2010-11-15

作者简介:

刘春霞(1977-),女,硕士,讲师,从事计算机智能控

制及系统优化领域研究;E-mail: lcx456@https://www.360docs.net/doc/383750976.html,

刘立群(1976-),男,博士,副教授,硕导,从事风电、光伏发电技术及其智能控制研究。E-mail: llqd2004@https://www.360docs.net/doc/383750976.html,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文献综述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文学院王茹珍 2013120257 通过阅读和浏览数百种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 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便于传授大量知识,。正因为 如此,才会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占据学校教学的主流。但同时,能够大量传授知识的 同时它也存在着问题,照顾到了大多数的学生因而少数的,极个别的学生就被自然而然的“淘汰出局”。都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这种模式明显是违背了这 一初衷的。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 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以学生为 中心,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缺陷是学 生素质存在高下差异,同时,学生的三观也还没建立,看待和分析问题缺乏客观性,认识 比较片面。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 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 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 今较为先进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 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 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教学而教学,没有把语 文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语文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论”告诉我们,学生头脑里的认知结构不是外界客体结构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的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太复杂太抽象的东西一股

交通道路标志牌检测与识别综述.

交通道路标志牌检测与识别综述 一、背景综述 随着社会科技不断发展和进步,车辆已经普及到国内大部分家庭。汽车的普及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生活和工作,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很多的交通问题。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2014年1月至10月,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26378起,造成87218人死亡、391752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0.2亿元。交通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受到了政府、科研机构以及汽车生产厂家的高度重视。 解决交通安全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准确、有效地设立道路交通标志,为驾驶员提供丰富的禁令、警告、指示等信息,从而起到减少交通事故的作用。为了确保交通标志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交通标志自动识别系统(Traffic Sign Recognition,TSR)受到了各国学者的关注,其主要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驾驶辅助。交通标志识别的概念最早就是作为驾驶辅助工具被提出的。TSR系统在识别出交通标志后,可对驾驶员进行语音或视频等方式的提醒,甚至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对车辆驾驶系统直接做出控制,从而确保驾驶安全。 (2)用于交通标志维护。由于交通标志通常放置于室外环境中,受自然环境(如风吹雨淋)及人为因素(如涂抹)影响,难免出现褪色、变形甚至坠落失踪现象,需要进行定期检查维护。通常,这一工作需安排专人专岗,工作量巨大且很难保证实时性和准确性。显然,一个有效的TSR系统是完成这一工作的理想方案。 (3)用于无人驾驶技术。无人驾驶汽车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外相继研发出了一系列无人驾驶汽车,其智能化逐渐提高,能够自动规划路线,避让障碍物等。使无人驾驶汽车具备辨认交通标志的能力显然是使其实用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TSR在计算机领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研究领域,而图像检测以及处理是其主要手段,这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实景图形识别问题。在车载视觉系统中,如何有效地识别道路交通标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TSR包括三个重要模块:图像复原、标志检测、标志分类。交通标志的外观

图像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论文

图像识别技术研究现状综述 简介: 图像识别是指图形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人们辨认出它是经验过的某一图形的过程,也叫图像再认。在图像识别中,既要有当时进入感官的信息,也要有记忆中存储的信息。只有通过存储的信息与当前的信息进行比较的加工过程,才能实现对图像的再认。图像识别技术是以图像的主要特征为基础的,在图像识别过程中,知觉机制必须排除输入的多余信息,抽出关键的信息。在人类图像识别系统中,对复杂图像的识别往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加工才能实现。对于熟悉的图形,由于掌握了它的主要特征,就会把它当作一个单元来识别,而不再注意它的细节了。这种由孤立的单元材料组成的整体单位叫做组块,每一个组块是同时被感知的。图像在人类的感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人类随时随处都要接触图像。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出现了另一类问题,就是不要求其结果输出是一幅完整的图像,而是将经过图像处理后的图像,再经过分割和描述提取有效的特征,进而加以判决分类,这就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科学一图像识别。它以研究某些对象或过程的分类与描述为主要内容,以研制能够自动处理某些信息的机器视觉系统,代替传统的人工完成分类和辨识的任务为目的。 图像识别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文字识别、图像处理和识别及物体识别:文字识别的研究是从1950年开始的,一般是识别字母、数字和符号,并从印刷文字识别到手写文字识别,应用非常广泛,并且已经研制了许多专用设备。图像处理和识别的研究,是从1965年开始的。过去人们主要是对照相技术、光学技术的研究,而现在则是利用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图像处理不但可以消除图像的失真、噪声,同时还可以进行图像的增强与复原,然后进行图像的判读、解析与识别,如航空照片的解析、遥感图像的处理与识别等,其用途之广,不胜枚举。物体识别也就是对三维世界的认识,它是和机器人研究有着密切关系的一个领域,在图像处理上没有特殊的难点,但必须知道距离信息,并且必须将环境模型化。在自动化技术已从体力劳动向部分智力劳动自动化发展的今天,尽管机器人的研究非常盛行,还只限于视觉能够观察到的场景。进入8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发展,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的研究已成为新的动向 图像识别与图像处理的关系: 在研究图像时,首先要对获得的图像信息进行预处理(前处理)以滤去干扰、噪声,作几何、彩色校正等,以提供一个满足要求的图像。图像处理包括图像编码,图像增强、图像压缩、图像复原、图像分割等。对于图像处理来说,输入是图像,输出(即经过处理后的结果)也是图像。图像处理主要用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判断图像中有无需要的信息;二是确定这些信息是什么。图像识别是指对上述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分类,确定类别名称,它可以在分割的基础上选择需要提取的特征,并对某些参数进行测量,再提取这些特征,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做出分类。为了更好地识别图像,还要对整个图像做结构上的分析,对图像进行描述,以便对图像的主要信息做一个好的解释,并通过许多对象相互间的结构关系对图像加深理解,以便更好帮助和识别。故图像识别是在上述分割后的每个部分中,找出它的形状及纹理特征,以便对图像进行分类,并对整个图像做结构上的分析。因而对图像识别环节来说,输入是图像(经过上述处理后的图像),输出是类别和图像的结构分析,而结构分析的结果则

软件源代码安全缺陷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综述

软件源代码安全缺陷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软件安全缺陷检测已经成为软件行业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安全关键软件设计使用的C/C++语言含有大量未定义行为,使用不当可能产生重大安全隐患。本文将根据八篇前沿论文,总结提出八种比较新的软件安全缺陷检测技术和算法。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可扩展的源代码静态分析工具平台,并通过实验表明,相对于单个工具的检测结果而言,该平台明显降低了漏报率和误报率。 关键字:源代码;安全缺陷;静态检测工具;缺陷描述 Abstract:Software security detection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work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 Fatal security vulnerabilities are caused by undefined behaviors of C/C++ language used in Safety-Critical software. This paper will give out eight kinds of new technology about the software security detection based on eight cutting-edge papers. design. Key words: source code; safety defects; static test tools; statistical analysis; defectives description 1引言: 近年来,随着软件事业的发展,人们逐渐的认识到,想要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必须对软件的开发过程进行改善。研究表明,相当数量的安全问题是由于软件自身的安全漏洞引起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引入的大量缺陷,是产生软件漏洞的重要原因之一。软件源代码安全性缺陷排除是软件过程改进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前,与源代码安全缺陷研究相关的组织有CWE、Nist、OWASP等。业界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源代码安全检测工具,但是这些机构、组织或者公司对源代码发中缺表 1 CWE 中缺陷描述字段表 2 SAMATE 中评估实例描述方法陷的描述方法不一,业界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经过确认的缺陷需要提取,源代码需要用统一的方法描述。本文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调研国内外相关资料,提出一种源代码缺陷描述方法。 通常意义上的网络安全的最大威胁是程序上的漏洞,程序漏洞检测主要分为运行时检测和静态分析方法。运行时检测方法需要运行被测程序,其检测依赖外部环境和测试用例,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开发人员在开发过程中会引入一些源代码缺陷,如SQL 注入、缓冲区溢出、跨站脚本攻击等。同时一些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本身也可能存在安全缺陷。而这些安全缺陷轻则导致应用程序崩溃,重则导致计算机死机,造成的经济和财产损失是无法估量的。目前的防护手段无法解决源代码层面的安全问题。因而创建一套科学、完整的源代码安全缺陷评价体系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与源代码安全缺陷研究相关的组织有CWE等,业界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源代码安全检测工具,但是这些机构和组织对源代码中缺陷的描述方法不一,没有统一的标准。本文借鉴业界对源代码缺陷的描述,结合实际工作需要,提出了一种计算机源代码缺陷的描述方法。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加深,人们不得不开始面对日益突出的信息安全问题。研究表明,相当数量的安全问题是由于软件自身的安全漏洞引起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引入的大量缺陷,是产生软件漏洞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的软件缺陷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必须区别对待各类缺陷,分析原因,研究其危害程度,预防方法等。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缺陷分类信息,对预防和修复软件安全缺陷具有指导作用。软件缺陷一般按性质分类,目前已有很多不同的软件缺陷分类法,但在当前实际审查使用中,这些缺陷分类存在以下弊端: (1)专门针对代码审查阶段发现缺陷的分类较少。现有的分类法一般包括动态测试发现的缺陷类型和文档缺陷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幼儿园游戏教学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是游戏和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连结点上,将游戏与教育统一起来。幼儿园游戏被纳入教学活动的范畴,以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主体性发挥为主要特征,体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兴趣与能力并重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式教学活动范式。 一、游戏的概念 在我们国家很多的教育学书里。大家都比较认同《教育大辞典》第2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对于游戏的解释:“儿童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这个定义强调了两个方面:⑴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存在,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⑵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这是前苏联和我国学前教育理论观点的一个反映。 二、游戏与教学 一开始游戏没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仅作为教学活动后的一种放松手段,类似于拉察斯的松弛说。 随着认识的深人游戏和教学的内在联系得以揭示“习之以”的观念渐人人但游戏仅被视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用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不久,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游戏和教学混为一谈认为游戏就是教学教学就是游戏幼儿园教育不用提教学把所有教学变成游戏且把游戏简单化、程序化随着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者试图从理论上将游戏与教学作出区分,目的之一是为了纯化游戏使游戏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和特点目的之二是教学在幼儿发 展中的地位。特别是朱家雄老师提出了“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最优化结合”,从形式上分类,两者的结合大致可以分为,分离式。 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能解决哪些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多大范围上进行和以什么方式进行,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游戏与教育 游戏和教学同属于教育关注的范围, 都是教育可利用的促进发展的手段。教学目标是外在的,教师可以通过控制、干预、引导等行为影响儿童的活动, 将活动内容活动规则纳入教学的框架, 并适当利用奖励、惩罚进行效果的反馈, 使儿童意识到学习的严肃认真性, 对生活进行积极主动的适应。由于教学不仅促进发展, 也依赖发展, 所以, 针对幼小儿童身心特点, 适当采取游戏的形式, 将发生更积积有效的学习。但这并不是要将教学变为游戏, 游戏的形式必须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衡量这种活动的标准不是看它带有多大的游戏性, 而是看它是否使儿童在外部规范之下积极主动学习并有着良好的把握, 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的目标服务的,随儿童年龄增长, 应适当降低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成份, 增加理智成份, 促进工作和游戏的分化。而幼儿园中的游戏却有着双重目标。对于作为游戏主体的儿童来说, 游戏的目标是内在的, 为游戏而游戏, 而对于教育者来说, 游戏是儿童发手 段, 在他们将游戏纳入教育活动之时, 便为游戏设立了外在的目标? ?? 发展目标。游戏既是目的, 又成为手段。游戏能在多大程度上与教育和谐相融, 依赖于目的和手段的这种协调一致。要使游戏最大程度发挥它独特的教育性, 发挥其别的活动无可替代的功能, 那便要: 让游戏成为游戏。只有这样, 它才

行人检测与跟踪国内外研究现状

行人检测与跟踪国内外研究现状 1.2行人检测与跟踪国内外研究现状 视觉跟踪和目标检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内较早开始的研究方向。经过几十年的积累,这两个方向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然而,很多方法只是在相对较好地程度上解决了一些关键问题。并且仍旧有不少一般性的关键问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都在致力于研究和发展这两个方向。近些年这两个方向持续发展,涌现了很多比较优秀的方法。国外的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如卡内基梅隆大学、南加州大学和法国国家计算机科学与控制研究所等)都有计算机视觉小组,长期地研究视频跟踪和目标检测。国内的很多大学和研究所等(如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和自动化所等)也有相关的研究小组,并取得了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 1.2.1行人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科院计算机科学重点实验室孙庆杰等人利用基于侧影的人体模型及其对应的概率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矩形拟合的人体检测算法。中科院自动化所谭铁牛等对人运动进行视觉分析,其核心是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从图像序列中检测、跟踪、识别人并对其行为进行理解与描述,它主要应用在视觉监控领域和基于步态的身份鉴定。步态识别就是根据人们走路的姿势进行身份鉴定,依据人体行走运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轮廓随着时间的形状变化的直观想法,提出一种基于时空轮廓分析的步态识别算法;基于行走运动的关节角度变化包含着丰富的个体识别信息的思想,提出一种基于模型的步态识别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获得了令人鼓舞的识别性能,而且拥有相对较低的计算代价。但是该方法只能检测出运动的行人。 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等研究了利用支持向量机识别行人的方法,通过稀疏Gabor滤波器提取行人样本图像中行人的特征,然后利用支持向量机来训练所提取的样本特征,并用训练得到的分类器通过遍历图像的方式将图像中可能属于行人的窗口提取出来。尽管用Gabor滤波器提取特征效果相对较好,但耗时很长,不适合于实时图像的处理。 上海交通大学田广等提出了一种coarse-to-fine的行人检测方法,将一个人建模成人体自然部位的组装,人体的所有部位包括头肩、躯干和腿、采用绝对值类Haar特征集和Edgelet特征集,在这些特征集上,采用softcascade训练各个部位的检测器和全身检测器。首先采用全身检测器在整个图像中产生候选行人区域,然后用基于贝叶斯决策的组合算法进一步确定候选区域中的行人。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有很好的检测性能能在杂乱的自然场景中有效的检测行人。但该方法的识别率是78.3%,识别率不高,且该模型比较难构建,模型求解也比较复杂。 目前,在国外许多文献中提出了基于机器视觉的行人检测方法,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的AlbertoBroggi教授在ARGO项目中采用一种基于外形的行人检测算法。算法首先根据行人相对于垂直轴有很强的垂直边缘对称性、尺寸和外貌比例等在

基于matlab的图像预处理技术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基于matlab的图像预处理技术研究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1前言部分 众所周知,MATLAB在数值计算、数据处理、自动控制、图像、信号处理、神经网络、优化计算、模糊逻辑、小波分析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特别是MATLAB的图像处理和分析工具箱支持索引图像、RGB 图像、灰度图像、二进制图像,并能操作*.bmp、*.jpg、*.tif等多种图像格式文件如。果能灵活地运用MATLAB提供的图像处理分析函数及工具箱,会大大简化具体的编程工作,充分体现在图像处理和分析中的优越性。 图像就是用各种观测系统观测客观世界获得的且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与人眼而产生视觉的实体。视觉是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手段。拒统计,在人类获取的信息中,视觉信息约占60%,听觉信息约占20%,其他方式加起来才约占20%。由此可见,视觉信息对人类非常重要。同时,图像又是人类获取视觉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人类能体验的最重要、最丰富、信息量最大的信息源。通常,客观事物在空间上都是三维的(3D)的,但是从客观景物获得的图像却是属于二维(2D)平面的。 图像存在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可视的或者非可视的,抽象的或者实际的,适于计算机处理的和不适于计算机处理的。 图像处理它是指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图像处理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图形和图像信息。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学科大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早期的图像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图像的质量,它以人为对象,以改善人的视觉效果为目的。图像处理中,输入的是质量低的图像,输出的是改善质量后的图像,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有图像增强、复原、编码、压缩等。首次获得实际成功应用的是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他们对航天探测器徘徊者7号在 1964 年发回的几千张月球照片使用了图像处理技术,如几何校正、灰度变换、去除噪声等方法进行处理,并考虑了太阳位置和月球环境的影响,由计算机成功地绘制出月球表面地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又对探测飞船发回的近十万张照片进行更为复杂的图像处理,以致获得了月球的地形图、彩色图及全景镶嵌图,获得了非凡的成果,为人类登月创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

网络入侵追踪研究综述

1网络入侵追踪研究综述 张静丁伟 (东南大学计算机系江苏省计算机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210096) 【摘要】入侵追踪系统是在网络上自动发现攻击者真实位置的系统,可以揭穿地址欺骗等攻击者常用的手段。入侵追踪系统可以分为两类:IP报文追踪系统和面向连接的追踪系统。IP报文追踪系统可以追溯到发送带有假冒源地址报文的攻击者真实位置,特点是需要利用路由器作为中间媒介。如果攻击者使用“跳板系统”作为攻击手段,那么面向连接的追踪系统可以追溯这类绕道而行的攻击者,发现隐藏在跳板系统后的真实攻击源。随着网络攻击事件的日益增多,开发面向当前网络环境,能够准确、实时追踪入侵者的系统是十分迫切的任务,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网络入侵检测;入侵追踪 1 引言 在制定目前Internet上使用的网络协议标准时,设计者们更多的是考虑到网络协议的 可靠性和可扩展性,而不是它们所提供的安全服务和审计功能。因此,现有的网络模型是基于报文交换的一个比较简单的模型,建立在TCP/IP协议的基础上,与报文安全有关的服务,例如:可靠传输、集中控制和安全认证,都发生在进行传输的端实体上。网络报文的内容包括头部信息(报文和头部的长度、校验和、使用的协议类型和服务类型),报文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以及负载数据。由此可以看到,源地址信息是由报文的发送者自行填入,这就产生了协议的漏洞:报文的发送方可以填入假的源地址信息,或者通过使用代理来改变源地址,从而隐藏自己的真实源地址,冒充其它终端进行通信[1]。而对于报文的接收方来说,如果没有采取一些有效的认证方法,也无法判定该报文是否确实来自于报文中的源地址。这种地址欺骗行为虽然可以通过使用IPSEC和一些认证技术来得到一定程度的避免,但由此会带来网络处理负担加重、密钥分配和管理,以及网络是否支持等问题,目前还不能广泛的应用。 入侵追踪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定位攻击源的位置,推断出攻击报文在网络中的穿行路线,从而为入侵检测系统的事件处理、入侵响应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协助找到攻击者。同时也为网络安全管理员提供情报,指导他们关注入侵行为频繁发生的网段,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及及时发现成为入侵者“跳板”的主机或路由器。对于网络黑客而言,成熟有效的追踪技术对他们也有威慑作用,迫使他们为了防止被追踪到而减少甚至停止攻击行为。 追踪最直接的方式是寻找攻击源点的真实IP地址。但为了更好的隐蔽自己,一些网络攻击者通常并不直接从自己的系统向目标发动攻击,而是先攻破若干中间系统,让它们成为“跳板”,再通过这些“跳板系统”完成攻击行动。在这种情况下,IP报文追踪系统只能追溯到直接发送攻击报文的“跳板系统”,而面向连接的追踪系统可以追溯这类绕道而行的攻击者,发现隐藏在跳板系统后的真实攻击源。 面向连接的追踪系统可以分为三类:基于主机的追踪系统,基于一般网络的追踪系统和基于主动网络的追踪系统。这些系统的共同特点是对网络传输情况由主动介入转为被动监 1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90104031资助。张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丁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体系结构等。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高中艺术生发展前景 文献综述 姓名:xxx学号:xxxxxxxxx 班级:xxxxxxx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艺术教育如今越来越得到教育界、艺术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同时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及向往,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和学生注重人格的塑造和技能的培养,在课余时间选择各种艺术补习班已经习以为常,各类艺术补习班也早已成为当今社会艺术消费新的亮点。这种对艺术知识进行学习和补习的方式,即艺术教育,如今已悄然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本文力图通过对部分地区不同年龄段学生艺术知识学习生活状况的调研,从一个全面而全新的角度透析艺术教育问题以及艺术生的发展前景问题,相信这将会对当今艺术教育形式沿着更加正确的方向顺利展开有及艺术教育的实践性探索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艺术教育发展的调研却很少有人去开展,为此,本文拟从实际出发研究艺术教育发展的社会化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和分析学校艺术教育及艺术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思路,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紧紧围绕艺术教育这门学科展开对艺术教育模式及发展前景的探究。 一、各领域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1、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上个世纪,信息传播或者说人类艺术传播的最伟大事件,就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由先进科学技术一手打造的新媒体横空出世,以其特有的多远化、交互性、超前性等特点一跃成为最受关注和瞩目的全新艺术形态,曾经陪伴我们许久的视听方式被彻底摧垮。我们已经生活在数字时代,一切新的传播媒介都成为新媒体艺术的特殊载体。因此,积极探索新媒体艺术教育,建构更有文化意

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庄振帅 数字图像处理又称为计算机图像处理,它是指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数字图像处理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图形和图像信息。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学科大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早期的图像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图像的质量,它以人为对象,以改善人的视觉效果为目的。图像处理中,输入的是质量低的图像,输出的是改善质量后的图像,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有图像增强、复原、编码、压缩等。首次获得实际成功应用的是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他们对航天探测器徘徊者7号在1964年发回的几千张月球照片使用了图像处理技术,如几何校正、灰度变换、去除噪声等方法进行处理,并考虑了太阳位置和月球环境的影响,由计算机成功地绘制出月球表面地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又对探测飞船发回的近十万张照片进行更为复杂的图像处理,以致获得了月球的地形图、彩色图及全景镶嵌图,获得了非凡的成果,为人类登月创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数字图像处理这门学科的诞生。在以后的宇航空间技术,如对火星、土星等星球的探测研究中,数字图像处理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数字图像处理取得的另一个巨大成就是在医学上获得的成果。1972年英国EMI公司工程师Housfield发明了用于头颅诊断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CT(Computer Tomograph)。CT的基本方法是根据人的头部截面的投影,经计算机处理来重建截面图像,称为图像重建。1975年EMI公司又成功研制出全身用的CT 装置,获得了人体各个部位鲜明清晰的断层图像。1979年,这项无损伤诊断技术获得了诺贝尔奖,说明它对人类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与此同时,图像处理技术在许多应用领域受到广泛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开拓性成就,属于这些领域的有航空航天、生物医学过程、工业检测、机器人视觉、公安司法、军事制导、文化艺术等,使图像处理成为一门引人注目、前景远大的新型学科。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深入发展,从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思维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数字图像处理向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前言】 “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既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少了,但身体素质差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机会多了,然而心理承受能力差了;因不能接受失败而自残、因无法控制而变成网虫的例子多了。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就初中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讨论,本文就2010年至今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得出了一些普遍的观点以及一些独特的见解,指出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正文】 一、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周家店镇中学教师陈开文指出:“由于初中生主要处在12—15岁之间,而这一阶段心理发展主要的问题是自我认同”。我们知道,伴随着进入青春期,身体的快速发育及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变得非常强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渴望独立与理解,同时也特别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等。但这时的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矛盾的、不

稳定的,较易受他人的影响,学习的动力更多的是来自家庭的期望,容易与学校发生对立或冲突,缺乏安全感和方向感,怀疑自己生存的意义等。综合各学者的研究,我总结出初中生现存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我方面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造成自尊心和自信心上出现问题。由于自我体验错误而出现自卑或逆反心理,自我控制力差而表现出抗挫力弱,无法正视失败。 其次,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初中生的情感上的激荡。无法面对批评,因批评而出现消极、苦恼的情绪。 最后,初中生当中出现焦虑心理、孤独心里和脆弱心里的学生比较多。 2、学习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升学压力过大、厌学情况突出、考试焦虑症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3、人际关系紧张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人际关系上具体分为:师生关系问题;与父母关系问题;同学间关系问题;对异性的看法问题。老师对学生的不理解、父母对子女期望和要求过高、同学间矛盾和摩擦均会导致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软件安全缺陷检测技术最新研究进展综述

软件安全缺陷检测技术最新研究进展综述 Abstract:Software security detection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work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 Fatal security vulnerabilities are caused by undefined behaviors of C/C++ language used in Safety-Critical software. This paper will give out eight kinds of new technology about the software security detection based on eight cutting-edge papers. design. 摘要:软件安全缺陷检测已经成为软件行业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安全关键软件设计使用的C/C++语言含有大量未定义行为,使用不当可能产生重大安全隐患。本文将根据八篇前沿论文,总结提出八种比较新的软件安全缺陷检测技术和算法。 1、基于XML的软件安全检测[1] 软件静态检测是从软件代码和结构中找出安全缺陷的重要手段。从安全规则的角度,提出了基于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中间模型的静态检测方法。该方法将C/C++源代码解释为XML中间模型,将安全规则转化为缺陷模式,利用Xquery 查询表达式对软件安全缺陷进行定位。基于该方法的原型系统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出违反安全规则的软件缺陷,并具有安全规则可定制的特点。 航天型号软件等安全关键(Safety-Critical)软件中广泛使用的C/C++语言并不是一种安全编程语言,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标准中存在大量未定义行为和不安全用法,使用不当将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当前,避免这些安全隐患的通常做法是制定针对C/C++语言编程的安全子集,在编写代码阶段加以限制和规范。同时,研究开发代码静态检测工具,通过对源代码的分析自动检测安全隐患,既能提高检测效率,也可降低检测成本。 目前,国外在C/C++语言安全子集和代码静态检测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定义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安全子集,并设计了基于安全子集的代码静态检测工具,应用在航空、医疗以及运输[2] 等安全关键领域。例如:MISRA(Motor Industry Software Reliability Association)C/C++[3]是欧洲汽车工业软件可靠性联合会针对C/C++语言所制定的安全子集。但是,代码静态检测工具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例如,ITS4、Split[4-6]等代码检测工具误报率较高,且无法实现规则定制;国内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在嵌入式C语言安全子集研究上也有突破性进展,例如,《GJB 5369-2005 航天型号软件C 语言安全子集》就是其中的代表,但长久以来一直缺少支持此安全子集的代码静态检测工具。对航天型号软件安全性标准《GJB 5369-2005 航天型号软件C语言安全子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应的代码静态检测方法。通过对源代码进行语法制导的解析,利用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在数据存储和数据交换中的优势,将源代码转化成XML中间模型。把安全子集中的每一条规则抽象为缺陷模式,使用Xquery 查询语言将缺陷模式转换成Xquery 表达式,利用Xquery 表达式查询和定位XML 中间模型中与缺陷模式匹配的节点,通过缺陷重定向机制完成缺陷从XML 中间模型到源文件中的精确定位。基于此方法开发的自动化检测工具CSV的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出违反安全子集的所有软件缺陷。通过系统提供的规则定制接口,也实现了安全规则的自由配置与扩展,增强了系统的实用性。 2、软件安全性测试方法研究[2] 安全性是软件质量的一个重要属性。传统上国内学者较多关注软件的失效安全性,即软件运行不引起系统事故的能力,强调的是一类安全关键软件的安全性失效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危险事故。对失效安全性的度量主要有建立在可靠性理论基础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_0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报告结构 1、引言: 简要描述研究问题的性质,并进一步陈述研究问题(为什么研究) 2、综述的主体: 简要报告其他人的发现与观点。 通常将相关的研究放在一起讨论,并用小标题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主要的研究工作,略提相对次要的研究策略: 时间、流派、代表人物 3、总结: 给出已有知识与观点的全貌 4、结论: 5、参考文献: 引用过的文献、其他索引(格式引言家庭是知识、价值观、态度、角色和习惯代代相传主要的传播体。 通过与家庭系统的互动, 子女形成自己的人格、思维模型和行为方即、家庭是人生最初始和最荃础的教育环境。 有研究表明,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到底家庭中的哪些因素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家庭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的呢?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中对子女学业成就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教育程度、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等。 1,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 1 / 17

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破裂、家长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类别等;(柳敏峰,徐长江,王黎华.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 1674- 1536( 2010) 03- 0043- 04.)1) 家长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越多,采用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则相对较少。 从而使孩子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以及《家庭教育状况调查表》对德州三中学生进行了关于家长教养方式的调查和统计显示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别较大且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 (【2】刘新宇德州三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9)家长的职业 2) 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的家长,其子女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多,而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子女相对学业成绩优秀的较少。 经分析,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干部一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属于自己的比较理想的事业和职业,对个人的发展也看得很重,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兴趣爱好,关注自身的情绪体验。 他们多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在精神层面会把自己和孩子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尊重孩子的感受和发展。 身为工人和个体劳动者的学生父母一般从事体力甚至重体力劳动,还有的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一般无自己满意的事业,很难实

目标跟踪相关研究综述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 Research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 2015, 4(3), 17-22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383750976.html,/journal/airr https://www.360docs.net/doc/383750976.html,/10.12677/airr.2015.43003 A Survey on Object Tracking Jialong Xu Aviation Military Affairs Deputy Office of PLA Navy in Nanjing Zone, Nanjing Jiangsu Email: pugongying_0532@https://www.360docs.net/doc/383750976.html, Received: Aug. 1st, 2015; accepted: Aug. 17th, 2015; published: Aug. 20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383750976.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Object tracking is a process to locate an interested object in a series of image, so as to reconstruct the moving object’s track. This paper presents a summary of related works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lgorithm. At last, some future directions are suggested. Keywords Object Tracking, Track Alignment, Object Detection 目标跟踪相关研究综述 徐佳龙 海军驻南京地区航空军事代表室,江苏南京 Email: pugongying_0532@https://www.360docs.net/doc/383750976.html, 收稿日期:2015年8月1日;录用日期:2015年8月17日;发布日期:2015年8月20日 摘要 目标跟踪就是在视频序列的每幅图像中找到所感兴趣的运动目标的位置,建立起运动目标在各幅图像中的联系。本文分类总结了目标跟踪的相关工作,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