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省情

安徽省省情
安徽省省情

安徽省省情

一、概况

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面积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

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

二、区划人口

安徽位于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现设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巢湖、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7个省辖市,5个县级市,56个县。

2007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6757万人,常住人口6118万人,城镇化率38.7%。

三、地理位置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安徽省长达416公里和430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

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四、气候类型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淮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全年平均气温在14~17°C 之间,由南向北递减,淮北和大别山区在15°C以下,沿江以南南部在16°C以上,其他地区在15~16°C之间。全省年平均无霜期为200~25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800~1600毫米,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全省日照充足,光能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0~2500小时,适合多种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衍。

五、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全省国土总面积约14.0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4%,位于第22位。其中,平原35万平方公里、丘陵4.2万平方公里、山区4.3万平方公里、圩区0.9万平方公里、湖沼洼地1.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25.5%、29.5%、31.2%、6.4%和7.9%。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类。2005年,全省农用地168181602.9亩,建设用地24326576.4亩,未利用地17680508.5亩,分别占统计地类总面积的80.0%、11.6%、8.4%。在农用地中,耕地86018802.6亩,园地5131052.4亩,林地53992391.3亩,牧草地428318.9,其他农用地22611037.7亩,分别占农用地的51.2%、3.1%、32.1%、0.2%、13.4%。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9535977.7亩,交通用地1379733.9亩,水利设施用地3410864.8亩,分别占建设用地的80.3%、5.7%、14.0%。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4827981.3亩,其他土地12852527.2亩,分别占未利用土地的27.3%、72.7%。

2.水资源

全省多年平均降雨在800~1800mm之间,自北向南递增,皖南局部山区可达2000mm 以上。省内河川径流多年平均径流深442mm。全省地下水资源主要在淮北,淮北平原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72.1亿立方米。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1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67亿立方米,重复计算水量10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675亿立方米。

3.动植物资源

安徽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全省共有野生植物3200余种,许多植物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工业、食品、化工、药材的原料。在农作物中,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山芋、大豆、玉米、高粱、大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烟草、麻类、蚕桑、茶叶、水果、蔬菜、药材等。林作物主要是木材、毛竹、油茶籽、板栗、松脂、油桐等。全省野生动物近500余种,饲养动物主要有猪、牛、羊、马、驴、骡、鸡、鸭、鹅、兔等家

禽家畜,水产主要是鱼、虾、蟹、贝类,其中鱼类有170多个品种。在众多的动物种类中,扬子鳄和白鳍豚是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动物种类,被誉为活化石。

4.矿产资源

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38种(含亚矿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83种,其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18种、非金属矿产61种、水气矿产1种。全年地质勘查部门开展各类地质(科研)项目215项,完成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900平方公里,完成1∶25万国土资源大调查1.4万平方公里,新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型矿产地7处,新增探明储量矿种5种。

安徽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开发规模较大的矿产有煤、铁、铜、水泥石灰岩、硫铁矿,已形成能源、建村、冶金、有色、化工五大基础产业,是国家级的材料工业基地和华东的能源供应基地。两淮煤田(淮南、淮北)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

5.旅游资源

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名山胜水遍布境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现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23个,有亳州、寿县、歙县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凤阳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和县猿人”遗址、歙县许国石坊、亳州花戏楼等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1998年合肥市、黄山市、亳州市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1999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1999年度国际保护管理文化景观奖,九华山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

六、经济发展

初步核算,2007年生产总值(GDP)734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4.7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282.6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2848.4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为16.5∶44.7∶38.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2015元(折合1580美元),比上年增加1960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9436元/人,比上年增加2842元。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3%,涨幅高于上年4.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5%。在食品类价格中,粮食上涨5.8%,油脂上涨27.3%,肉禽及制品上涨33.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4%,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4.1%。

2007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818万人,比上年增加7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639.7万人,减少101.3万人;第二产业904.9万人,增加69.2万人;第三产业1273.4万人,增加109.1万人。在岗职工321.8万人,增加0.9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85.3万人。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50.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200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6%。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农村经济仍较薄弱等。

七、社会事业

1.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7年末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8个,在学研究生28098人。普通高校89所,在校生73.1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7%,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84.9万人。普通高中779所,在校生135.2万人。普通初中3264所,在校生321.7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8.63%。小学17240所,在校生549.5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81%。各级各类成人学校毕业生数73万人。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受益学生871.8万人。

安徽省科学技术整体力量居全国前列,省会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市内设有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国内著名的科研单位和高等学府,其中一些学科和项目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已建成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国家火灾科学实验室、HT—7托卡马克装置等,在各自领域代表着中国的最高水平。全省现有国务院部门及中国科学院驻皖科研机构近20个,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251个,高等院校办研究与发展机构4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420多个,民营科技企业3629家。全省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名、工程院院士2名,科技人员94万。

2007年末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4万人,比上年增长4.2%。科研机构959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机构366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6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6.3万人。2007年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209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74亿元,增长25%,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1.01%。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8个,部属实验室15个。

2.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7年末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9个,文化馆119个,公共图书馆85个,博物馆44个,乡镇文化站1270个。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4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项,省级名录102项。广播电台17座,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22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07%。电视台17座,有线电视用户337.3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44%。2007年出版报纸97种,总印数11.3亿份;期刊(杂志)176种,总印数0.55亿册;图书3460种,总印数2.24亿册;电子、音像出版物518种,出版数量306万盒(张)。2007年末全省共有各级国家档案馆124个,馆藏档案资料1000万卷(件、册),库馆总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

2007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9347个,其中医院730个,卫生院19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4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1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1个。卫生技术人员17.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1万人,注册护士5.2万人。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12.9万张,2007年诊疗7295.4万人次。村卫生室2.2万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6万

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9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81个县(市、区),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3602万人,参合率85.7%。

2007年在国际和国内的重大比赛中,安徽省运动员共获得26.5枚金牌、32枚银牌和25枚铜牌。其中,世界冠军2个、世界亚军1个。积极开展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2007年共举办万人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25次,参加活动人数110万人次。

3.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7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2.75‰,比上年上升0.15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4‰,上升0.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6.35‰,上升0.05个千分点。2007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675.7万人,比上年增加82.2万人;常住人口6118万人,增加8万人。城镇化率38.7%,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3.6元,比上年增长17.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人均消费性支出8531.9元,增长17%,其中食品支出增长9.5%,交通与通讯支出增长13.1%,衣着支出增长4.2%,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34.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7%,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56.3元,比上年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54元,增长13.8%,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4.1%,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8.9%,居住支出增长26.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3%,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9平方米,增加0.9平方米。

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部启动实施。2007年末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530.2万人和953.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364.5万人,2007年为28.7万名失业人员发放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全省参加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248.7万人和175.6万人。2007年末已有17个市、56个县(市、区)出台并实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8.6万人。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41.8万人,城市低保人数100.4万人。

八、历史沿革

商朝:(前16世纪- 前11世纪)的开国君主汤曾经短期定都在今安徽北部的亳州,当时安徽大部份居民并非华夏族,而是后来融入汉族的东夷。

春秋:今安徽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为吴国范围,淮河以北地区有蔡国、徐国。同时今安徽西部地区还有六国、舒国等小诸侯国。

战国:吴国被越国所灭。楚国扩张势力,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今安徽基本为楚国、越国分据。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国灭越国。

秦朝:前224年,楚国大将项燕被秦国的王翦60万大军击败,前223年,寿春陷落,楚国灭亡。前221年,秦国完成征服六国、统一天下的计划。安徽大部分地区属于九江郡(治于寿县)和庐江郡(今庐江、舒城一带),淮河以北属于泗水郡和砀郡。

汉:汉武帝时东瓯国举国迁到庐江郡(今庐江、舒城一带)。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沛郡,淮河以南地区属于九江郡、庐江郡。东汉沿袭之。

三国:今安徽地区大致以长江为线,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属于魏国,长江以南及沿江北岸属于吴国。魏国在今安徽设置了豫州、徐州、扬州,管辖谯郡、陈郡、沛国、广陵郡、淮南郡、安丰郡;吴国在今安徽设置了扬州,管辖庐江郡、丹阳郡。

西晋:合并魏吴的扬州,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皆属于扬州,分设淮南郡、庐江郡、宣城郡、新安郡。淮河以北地区为豫州、徐州管辖。

东晋、五胡十六国:淮河以南为东晋管辖范围,淮河以北为东晋与五胡十六国的交战前沿。今安徽淮河以北地区主要后赵(319—351)、前秦(351—394)管辖。

南北朝: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为南朝(宋、齐、梁、陈)管辖,淮河以北地区为北朝(北魏、东魏、北齐)管辖。

隋朝:隋朝(581年~618年)统一了中原。今安徽境内设有汝阴郡、谯郡、钟离郡、江都郡、丹阳郡、历阳郡、庐江郡、同安郡、宣城郡、新安郡。

唐朝:今安徽境内为河南道、淮南道、江南道管辖,设有亳州、颍州、泗州、徐州、宿州、寿州、濠州、庐州、扬州(并滁州)、和州、光州、舒州、歙州、宣州、池州。

五代十国:今安徽境内淮河以北地区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周后期扩张到了江淮)管辖;淮河以南地区先后为吴、南唐管辖。

北宋:北宋结束了割据局面。今安徽境内分属京西北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江南东路。

南宋、金:淮河以北地区为金国占领,属于金国南京路;淮河以南为南宋管辖,分设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江南东路。

元朝:元统一中国。今安徽境内分属河南江北省、江浙省。

明朝:安徽全部地区皆属于南直隶省,境内分设凤阳府、庐州府、太平府、安庆府、池州府、宁国府、徽州府、徐州、滁州、和州、广德州。

清朝:1645年,满清的八旗兵攻占天京(南京),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1667年,又将江南省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安徽省会设在安庆,驻有安徽巡抚以及安徽按察使,至于管理安徽民政的江南左布政使则长期寄驻江宁府(南京),直到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也一并迁来安庆。省界与今天比较变化不大。清朝安徽省管辖八府四州四十二县,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庐州府、凤阳府、颍州府、泗州、滁州、和州、广德州。

中华民国:民国初依照淮河和长江在安徽设淮泗道、安庆道、芜湖道。民国安徽所有县市均属安徽省直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一度以长江为界分为皖北和皖南2个行政公署(省级)。皖北行署驻合肥,皖南行署驻芜湖。1952年又重新合并重建安徽省。省界有小幅的调整:徽州的婺源县划归江西,滁县的江浦县、盱眙县以及宿县的泗洪县划归江苏,江苏徐州的萧县和砀山县划给了安徽。初期设立九专区五市:宿县专区、阜阳专区、六安专区、滁县专区、巢湖专区、安庆专区、宣城专区、池州专区徽州专区、蚌埠市、淮南市、合肥市、安庆市、芜湖市。后来专区更名地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马鞍山市、淮北市、铜陵市相继从当涂县、濉溪县、铜陵县中设立,和之前的解放前后成立的五省辖市一起组成了安徽最早的八个城市。80年代末,原徽州地区被撤销,以屯溪市为中心建立了新的黄山市。90年代后,滁州市、阜阳市、宿州市、巢湖市、六安市、亳州市、宣城市、池州市相继改地设市。安徽17市局面最终形成。

华政系列 ?版权所有

事业编考试公基之安徽省省情试题

安徽省情知识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道题) 1、“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 A、发展 B、科学发展 C、加速崛起 D、全面转型 2、“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是() A、转型发展 B、开放发展 C、创新发展 D、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 3、“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A、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 B、走在中部崛起前列 C、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D、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 4、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轨道上来。 A、战略性新兴产业 B、加快新型城镇化 C、经济增长 D、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 5、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增长动力从物质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推动发展重心从偏重经济增长向转变。 A、生态文明建设 B、环境友好 C、全面协调 D、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快建设六大基础工程,努力实现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目标。 A、翻两番 B、翻一番 C、翻三番 D、翻三番 7、加强规划引导和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实施新兴产业 工程。 A、五个一 B、861 C、5352 D、千百十 8、实施“三大千亿”计划,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特色园区。 A、产业集群 B、产业带 C、产业基地 D、产业链

9、按照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以“完善网络、构建枢纽、发展城市公交”为重点,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A、适度超前 B、综合协调 C、立体网络 D、以人文本 10、支持合肥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 A、滨湖大城市 B、全国性特大城市 C、区域性特大城市 D、现代化大都市 11、将作为全省次中心城市定位,加快推进芜马同城化、铜池一体化和跨江联动发展,共同构建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努力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群。 A、芜湖 B、安庆 C、滁州 D、宣城 12、加快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营造整洁有序、和谐舒适、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镇环境。 A、环境建设 B、数字城市 C、服务能力 D、管理能力 13、积极开展国家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试点省建设,深入实施示范工程,科学编制村镇建设和村庄布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A、千百十 B、万村千乡 C、千村百镇 D、整村推进 14、加快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尽快形成以为重点的世界级旅游观光度假胜地。 A、一山一湖 B、两湖一山 C、两山一湖 D、两湖两山 1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盟,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技术创新“十区提升、、千企培育行动”,大力推进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A、百企示范 B、百业示范 C、百强示范 D、百县带动 16、以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重点,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着力提高全省自主创新能力。 A、合芜蚌 B、马芜铜 C、合铜池 D、安池铜 17、安徽省省树为。

安徽省情常识(完美打印版)

2016年安徽省情 一、安徽概况 ㈠地理位置与面积 1.地理位置 安徽省地处江淮咽喉,襟江近海,承东启西,沟通南北。位于黄淮海大平原南部,属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南部内陆省份。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居华东地区腹地。境内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2.面积 安徽省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 3位,全国第22位。长江、淮河横贯其间,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三大自然地理区。 ㈡人口与行政区划 1.人口 安徽是全国人口较多、人口密度较高的省份之一。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省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城镇化率43.01%。 阜阳市临泉县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黄山市黟县为全省人口最少的县。(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安徽人口年龄类型由成年型开始进入老年型。65岁及以上人口为605.7万人,占10.18%。 安徽现有少数民族55个,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其次为蒙古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沿淮淮北多且集中,沿江江南少且分散。 2.行政区划 安徽现有16个省辖市(地级市),6个县级市,56个县,43个市辖区,220个街道办事处,1716个乡镇(其中镇997个、乡719个)。 16个省辖市: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 6个县级市:合肥的巢湖市,阜阳的界首市,滁州的天长市、明光市,宣城的宁国市,安庆的桐城市。 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为灰喜鹊。 ㈢建省历史 1.安徽建省沿革 康熙6年(公元1667年)正式撤消江南省,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至此安徽正式建省(安徽省诞生纪念日:1667年8月30日)。安徽省当时辖七府(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三州(和州、滁州、广德州)。乾隆25年(公元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衙门从江宁迁至安庆。 1949年4-5月,安徽江北、江南先后解放。以长江为界,分设皖北(驻合肥)、皖南(驻芜湖)行署区。1952年撤消皖北、皖南行署区,恢复安徽省,省会合肥市。 2.省名与简称的由来 关于“安徽”省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一说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辖七府三州,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再简称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简称为“安徽省”。

安徽省基本情况简介

安徽省及蚌埠市基本情况 一、安徽省经济社会和国土资源管理概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安徽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与江苏、浙江、湖北、河南、江西、山东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2014年,安徽省常住人口6082.9万人,全省生产总值2084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第一产业增加值239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52.4亿元。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1.5:53.7:34.8,人均GDP达34427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1256.3亿元,第一产业投资542亿元,第二产业投资9417.8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1296.5亿元。全省财政收入366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18.4亿元。 (二)各市州GDP排名。安徽省辖16个地级市,省会合肥。2014年底,各市GDP和人均收入排名为:

(三)安徽省国土资源概况。 1.安徽省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储量丰富。其中煤、铁、铜、水泥用灰岩、方解石是安徽省优势矿产,其资源储量在华东乃至全国均位于前列,是长三角经济区能源、金属和非金属原材料基地。2007年资源储量统计表列入矿区1084处(不含共伴生矿床286处),其中大型矿床159处,中型227处,小型304处,小型以下394处。 2.安徽省2014年关闭非煤矿山367座,其中露天矿山229

座、地下矿山32座、尾矿库12座、砖瓦黏土矿山94座,超额完成国家和省政府下达的关闭任务 3.2013年底,安徽省建设用地总规模达2905.35万亩,全省人均占有建设用地达到27 4.5平方米,超过国家标准的上限。许多地方建设用地增速较快、用地效率不高、结构失衡等阶段性特征明显,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仍很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任务繁重。 4.2013年第二批补充耕地指标交易会于2014年1月3日在省政务服务中心交易大厅举行,本次成交面积5538.7535亩,成交总价1620 5.6511 万元,平均成交价2.9万元/亩。 二、蚌埠市经济社会和国土资源概况 (一)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蚌埠市是安徽省直辖市,因古代盛产河蚌而得名,有“珍珠城”的美誉。面积: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人口:总人口343万人。下设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龙子湖区四个市辖区,管辖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三个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京沪铁路、淮南铁路、三洋铁路的交汇点,同时也是京沪高铁、京福高铁、哈武高铁、哈沪高铁的交汇点。2014年生产总值(GDP)1108.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安徽公务员考试省情必备[1][1].doc

安徽省情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安徽位于东经114° 54' —119° 37’与北纬29° 41' —34° 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2004年末,全省户籍人口为 6461万人,居全国第8位。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 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0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地处暖温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气温14-16° C,南北相差2° C左右;年平均日照1800-2500 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 安徽襟江带淮,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安徽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300 公里;铜陵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连接南北,公路和内河运输能力分别居中部地区第2位和第3位;京沪、京九、亚欧大陆桥等铁路纵贯境内,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326公里,居华东首位;空中交通拥有合肥、黄山、芜湖、安庆、蚌埠、阜阳等6大机场。安徽邮电通讯发达,是全国第三个实现所有市县通讯数字化的省份。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全省现有耕地408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面积48万公顷。共有生物资源1091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木本植物有30种,珍稀野生动物54种, 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分别有18种和368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水资源蕴藏总量约为680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0位。全省已发现近140种有用矿产,探明储量的67种,煤、铁、铜、硫、磷、明矶、石灰岩等3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50亿吨,铁矿储量29.9亿吨,铜矿储量384.9 万吨,

安徽省情概况

省情概况 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现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016年末,全省户籍人口7027万人,比上年增加77.9万人;常住人6195.5万人,增加51.9万人。城镇化率5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16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411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567.7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1666.6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9883.6亿元,增长10.9%。2016年,全省就业人员4361.6万人,比上年增加19.5万人;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644.6千公顷,比上年扩大11.7千公顷;全省固定资产投资26758.1亿元,比上年曾长11.7%;全省财政收入4373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地方财政收人2673亿,增长8.9%;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98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称江淮

大地。长江流经安徽境内约400公里,淮河流经省内约公里,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公里。长河、淮河横贯东西,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 安徽在中国交通干线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地位,铁路密度居华东前列。武汉—合肥—南京铁路客运专线将合肥到上海、武汉的行程缩短到3个小时和2个小时;京沪高速铁路使合肥到北京的行程缩短到4小时左右。2016年,全省新增高速公路294公里、一级公路667公里、铁路营业里程62.3公里。到2016年末,全省高速公路达4543公里、一级公路达3833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4124.4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1354公里。合宁高速东达宁沪,芜宣高速南连杭,合安高速西接武汉,合徐高速北通徐州,一个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28种(计算到亚矿种为160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24种(含亚矿种),其中能源矿种6种,金属矿种22种,非金属矿种94种,水气矿种2种。安徽煤、铁、铜、硫铁矿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2016年地质勘查部门开展各类地质(科研)项目(省级)158项,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型矿产地10处,新增探明储量矿种1种(镍矿)。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黄山、西递和宏村古民居群等被联合国

安徽省情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情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情试题及答案 知识竞赛题库(安徽省情)5 n, e6 H7 K1 l- s' A2 ~ 1 v8 M' F5 Z; Y' Y+ d; Z/ S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道题)5 i7 i- f6 _* R5 X2 N 1、“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 b ) A、发展 B、科学发展 C、加速崛起 D、全面转型- U9 y! S5 g h$ s0 e* R 2、“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是( d )2 k! J# z\ A、转型发展 B、开放发展 C、创新发展4 H: _' E7 w) L q D、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7 A o6 f0 E4 x) Q\ 3、“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a )/ C; }1 e, x# h A、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 o; d1 w\ B、走在中部崛起前列$ D9 [/ E) p# I: m C、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9 w8 f k1 V8 L\ D、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 4、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 a 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轨道上来。5 I5 c( h; r* i5 c, k H A、战略性新兴产业 B、加快新型城镇化. p. o7 Q- P* J' z* y% M C、经济增长 D、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 C4 v8 V2 ]6 \\6 ?. o3 K

5、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增长动力从物质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推动发展重心从偏重经济增长向 d 转变。 - o' N) V- R\ A、生态文明建设 B、环境友好 \ C、全面协调 D、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快建设六大基础工程,努力实现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 b 目标。 A、翻两番 B、翻一番 C、翻三番 D、翻三番* P$ F* f2 m* m 7、加强规划引导和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实施新兴产业 d 工程。 A、五个一 B、861 C、5352 D、千百十/ Z1 [\ 8、实施“三大千亿”计划,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 a ,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特色园区。 A、产业集群 B、产业带 C、产业基地 D、产业链7 @0 j\ 9、按照 a 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以“完善网络、构建枢纽、发展城市公交”为重点,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K% X2 A) w* ~8 [6 f ^! Y s! l f A、适度超前 B、综合协调 C、立体网络 D、以人文本

江苏省情介绍

一、概况 江苏,得名于清朝江宁府和苏州府二府之首字,简称“苏”。省会城市为南京。 江苏傍江临海,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11%,全省常住人口7549.5万人。连绵近1000公里的海岸线拥抱着约980万亩的黄金滩涂。江苏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江河湖泊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泽湖在此横卧,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江苏历史悠久。这里是中国吴越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数十万年前南京一带就已经是人类聚居之地。6000多年前,南京和太湖附近出现了原始村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3000多年前,江苏青铜器的冶炼和锻造,已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公元3~6世纪,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公元7~10世纪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有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说法,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公元14~17世纪中叶以后,苏州、松江和南京等地,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19世纪末叶,缫丝、纺织、面粉、采煤等近代工业,在无锡、南通、苏州、常州、徐州等地陆续兴起。此后,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一直名列前茅。 江苏人文荟萃。以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为代表的历代诗人,在江苏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这里还产生过众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如书画家顾恺之、龚开、米芾、唐寅、边寿民、郑板桥、龚贤,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以及近现代散文家朱自清、诗人柳亚子、当代作家苏童、黄蓓佳、范小青、毕飞宇。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周信芳、江其虎等。以刘田依(刘田一)、徐悲鸿、刘海粟、陈之佛、李可染、程大利、亚明、言恭达、汤永、宋文治、傅抱石、钱松喦、林散之、徐培晨、刘继青、肖娴为代表的书画艺术大师享誉世界;源于江苏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昆曲更有“百戏之本”的称誉;苏州刺绣、南京云锦、淮阴年画、淮阴剪纸、扬州漆器、扬州玉器、南通风筝、宜兴紫砂陶器、常州梳篦、苏州和扬州的盆景等都是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工艺精品。 江苏省正式建制始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自1983年起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现设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连云港、徐州、盐城、淮阴、泰州、宿迁13个省辖市,下辖52个县和县级市,54个市辖区。 江苏境内山明水秀,名胜众多。南京、苏州、扬州、镇江、常熟、徐州、淮安均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省内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13座,包括六朝古都南京、人间天堂苏州。 江苏文化体育事业成就斐然。拥有20多种地方戏剧和15个地方曲种。书画艺术历史悠久,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别具一格。全省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31个,文化馆115个,公共图书馆101个,档案馆170个。有历史、艺术和纪念性博物馆91个。其中,南京小红花艺术团被誉为“娃娃天使”;南京图书馆为中国第三大公共图书馆;南京博物院文物藏品数量居全国第三;设在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着大量中华民国时期的历史档案。全省基本上实现了省、市、县、乡广播电视联网和村村通有线电视。全省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2775个,其中医院、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3333个,遍布全省各大中小城市及乡镇(村)。 江苏,一个朝气蓬勃的省份,提出了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规划。争取到2010年,全省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到202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江苏将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省份。 二、历史沿革 1368年,改原江浙行省北部为京师(直隶省),直隶于中央,辖境为今苏皖沪;应天府(今南京)为中心。 1645年,改南京(南直隶省)为江南省,辖境不变,省会江宁府(由应天府改得,今南京)。 1667年,江南省右布政使司改为江苏省,领江宁等8府,辖境大致相当于今苏沪两地,省会苏州府;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改为安徽省,领安庆等7府,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安徽,省会寄治江苏省江宁府(今南京)。 1760年,江苏省设江宁布政使司,领江宁、扬州、徐州、淮安4府,名义上属江苏省,但设立江宁巡抚。 1853年,太平军改江宁府为天京;1864年,改天京为江宁府。 1912年1月,改江宁府为南京府;4月,江苏省会由苏州迁至南京。 1927年6月,设南京特别市,江苏省省会仍寄治南京。11月,设上海特别市。 1949年5月,改南京特别市为南京市。 三、地理 江苏省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和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现设13个省辖市,下辖106个县(市)区,其中27个县级市,25个县,54个市辖区。全省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94,居全国第24位。2004年末全省人口7432.5万人,占全国的5.7%。人口总量居全国第五位(列河南、山东、四川、广东之后),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732人,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四、气候 江苏属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具有寒暑变化显著、四季分明的特征,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3℃~16℃,春季升温西部快于东部,东西相差4~7天;秋季降温中部慢于北部,南北相差3~6天。全年日照时数(绝对日照)平均为2000~2600小时,大于等于0℃的日照时数平均为1800~2240小时;日照百分率(相对日照)介于48%~59%之间。全省各地日照时数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各占全年的29.0%~32.8%、20.1~21.3%。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江苏降水充沛,年降水量724~1210毫米,但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全省年蒸发量为900~1050毫米。全省年平均风速为3.5米/秒,江苏灾害气象主要有干旱、雨涝、热带风暴(台风)、霜冻、冰雹等。 五、交通 江苏跨江滨海,交通十分便利,投资环境得天独厚。境内两条黄金水道长江和大运河十字交错,是著名的“舟楫之乡”。海岸线绵延954公里,沿海和沿江开放港口众多。公路四通八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密度全国第一,长

安徽省情常识(全面整理)

安徽省情常识 一、安徽概况 ㈠地理位置与面积 1.地理位置 安徽省地处江淮咽喉,襟江近海,承东启西,沟通南北。位于黄淮海大平原南部,属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南部内陆省份。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居华东地区腹地。境内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2.面积 安徽省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长江、淮河横贯其间,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三大自然地理区。 ㈡人口与行政区划 1.人口 安徽是全国人口较多、人口密度较高的省份之一。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省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城镇化率43.01%。 阜阳市临泉县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黄山市黟县为全省人口最少的县。(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安徽人口年龄类型由成年型开始进入老年型。65岁及以上人口为605.7万人,占10.18%。 安徽现有少数民族55个,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其次为蒙古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沿淮淮北多且集中,沿江江南少且分散。 2.行政区划 安徽现有16个省辖市(地级市),6个县级市,56个县,43个市辖区,220个街道办事处,1716个乡镇(其中镇997个、乡719个)。 16个省辖市: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 6个县级市:合肥的巢湖市,阜阳的界首市,滁州的天长市、明光市,宣城的宁国市,安庆的桐城市。 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为灰喜鹊。 ㈢建省历史 1.安徽建省沿革 康熙6年(公元1667年)正式撤消江南省,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至此安徽正式建省(安徽省诞生纪念日:1667年8月30日)。安徽省当时辖七府(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三州(和州、滁州、广德州)。乾隆25年(公元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衙门从江宁迁至安庆。 1949年4-5月,安徽江北、江南先后解放。以长江为界,分设皖北(驻合肥)、皖南(驻芜湖)行署区。1952年撤消皖北、皖南行署区,恢复安徽省,省会合肥市。 2.省名与简称的由来

安徽省省情

安徽省省情 一、概况 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面积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 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 二、区划人口 安徽位于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现设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巢湖、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7个省辖市,5个县级市,56个县。 2007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6757万人,常住人口6118万人,城镇化率38.7%。 三、地理位置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安徽省长达416公里和430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

2020年安徽省省情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2020年安徽省省情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1、市树是一座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城市的一张名片。合肥市市树是() A桂树 B国槐 C凤凰木 D广玉兰 2、下列是我省海拔最高的山峰是() A、白马尖 B、莲花峰 C、光明顶 D、天都峰 3、我国有五大淡水湖,其中在我省内的是() A.鄱阳湖 B.洞庭湖 C.巢湖 D.洪泽湖 4、右图所示的是那种地貌: A.风蚀地貌 B.冰川地貌 C.丹霞地貌 D.喀斯特地貌 6、我国那座山属于丹霞地貌() A.齐云山 B.黄山

C.天柱山 D.司空山 7、下列不属于安徽文化的() A.花鼓灯 B.凤阳花鼓 C.庐剧 D.豫剧 8、下列水利工程在安徽省的是() A.都江堰 B.芍陂 C.郑国渠 D.灵渠 9、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及的唯一中国人是() A.王茂荫 B.张之洞 C.左宗棠 D.李鸿章 10、下列不属于桐城学派的是() A.方苞 B.刘大櫆 C.姚鼐 D.程长庚 11、下列对应错误的是() A、庄子----蒙城 B、曹操----亳州 C、老子-----淮南 D、华佗----亳州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天柱山有着“天仙配”的美丽传说 B、黄山是我省著名的旅游胜地 C、九华山是我省著名的道教胜地 D、金寨是我省著

名的革命胜地 13、下列名茶不是我省的是() A、太平猴魁 B、祁门红茶 C、君山银针 D、涌溪火青 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两淮地区是我省主要的煤矿产地 B、我省地形主要以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为主 C、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D、长江、黄河、淮河均流经我省 15、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我省的是( ) A、官渡之战 B、淝水之战 C、垓下之战 D、淮海战役 16、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醉翁亭记》----欧阳修----琅琊山 B、“五岳归来不看山”------徐霞客----黄山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庐山 D、“佛国空闻存色相,天街何处绽春光”------李白-----天柱山 17、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

安徽省情资料(2015年版)

安徽省情(个人总结,已连续命中四年省考省情) 管理提醒:本帖被徽煌执行加亮操作(2009-02-11) 安徽省情 1.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黄淮海大平原南部 2.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同时与6个省相连,北与山东,东与江苏浙江,南与江西,西与河南湖北 3.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4.1986年3月1日,省人大六届二十次常委会批准黄山松为省树,皖杜鹃为省花,灰喜鹊为省鸟 5.面积为450*570=13.9万平方公里,第22位,长江,淮河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三大自然区;皖南的黄山(又名黟山)为长江、新安江两大水系的分水源地 6.人口6516万,第8位 7.“安徽”之名为七府三州之简称,并非人为取“二府首字为名” 8.康熙六年(1667年)建省,意义重大,1952年恢复安徽省、省会合肥 9.地质结构由:平原、山地、丘陵、台地构成,以平原为主,芜湖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黄山三大主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其中最高点莲花峰海拔1873米 10.“梅雨”多发生在夏季,淮河是为我国最北冬季不结冰的大河,霜冻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大气降水为水资源唯一的补给源,旱涝为主要自然灾害 11.铁矿储量华东之首,铜矿也大 12.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处:黄山、九华山(佛教)、天柱山(南岳)、琅邪山、齐云山(道教);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亳州、寿县、歙县、安庆; “天下第一名山”黄山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黟县的西递、宏村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共有二处被列入。13.农业大省、1979年春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土地大包干,是全国第四个消去宜林荒山和基本全面绿化,“五八”造林绿化。 14.“861行动计划”,从2004年开始实施:八大产业基地、六大基础工程建设(提到“数字安徽、生态安徽、信用安徽”),2020年达3000美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5.“皖电东送”工程;“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 16.“十一五”安徽发展战略任务:2006年2月23日,王金山在省十届人代会上第四次会议上提出要求:开展“全面创业行动”,提出“861行动计划”,构建以“马芜铜”为重点的沿江城市群,“两淮一蚌”为突破口,其中

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介绍7页

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介绍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黄山、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全省总人口6740万人。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早,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步伐日益加快,但与四川、浙江、贵州等兄弟省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我省是个农业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大省,2008年元月份,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曾指出“要提高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省旅游业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在国家旅游局、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指导下,统一认识,围绕中心,立足省情,服务大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旨,牢固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观念,以旅助农,借农强旅,把握机遇,乘势而上,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扎实开展乡村旅游工作,加快了乡村旅游发展步伐。 一是制定了乡村旅游创建计划。2007年8月份,在全省旅游系统建设旅游产业大省电视电话会议上,省旅游局发出了建设县域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动员令,就是要实施县域旅游发展工程“525”计划,即到2010年,全

省建成50个旅游县(市、区)、200个旅游乡镇、500个旅游村(星级农家乐),其中部分县(市、区)和乡(镇)村进入全国乡村旅游“百千万”行列,以旅游强县、优秀旅游乡镇和星级农家乐等多级创建活动为抓手,以创促建、以点带面,形成综合创建体系,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截止2009年底,全省先后授予35个县(市、区)为旅游经济强县或旅游经济强县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其中被国家旅游局批准的中国旅游经济强县1名。命名最佳旅游乡镇49家,优秀旅游乡镇133家,旅游乡镇66家,优秀旅游乡镇总数达到248家。农家乐示范点124家,评选出全省星级农家乐583家,其中五星级农家乐30家、四星级农家乐75家。2010年3月份,我省有4个乡镇被国家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共同命名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二是出台了乡村旅游创建政策。发展乡村旅游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措施和有力抓手。早在我省发展乡村旅游伊始,就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领导多次听取有关乡村旅游工作的汇报,提出要求。06年初,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旅游乡镇活动,3月17日,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优秀旅游乡镇活动的意见》(皖政办〔2006〕19号),在全省启动安徽优秀旅游乡镇创建工作。08年3月,制定出台了《安徽省乡村旅游实施意见》;4月份,召开了全省乡村旅游现场推进会,对全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把好脉”、“开好方”,决定充分运用“三农”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全面拓展农业的功能和领域,积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省大部份市县乡镇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也

2019年安徽省情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2019年安徽省情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道题) 1、“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 B ) A、发展 B、科学发展 C、加速崛起 D、全面转型 2、“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是( D ) A、转型发展 B、开放发展 C、创新发展 D、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 3、“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A ) A、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 B、走在中部崛起前列 C、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D、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是主线) 4、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A)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轨道上来。 A、战略性新兴产业 B、加快新型城镇化 C、经济增长 D、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 5、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增长动力从物质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推动发展重心从偏重经济增长 向(D) 转变。 A、生态文明建设 B、环境友好 C、全面协调 D、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快建设六大基础工程,努力实现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 (B) 目标。 A、翻两番 B、翻一番 C、翻三番 D、翻三番 7、加强规划引导和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实施新兴产业 (D)工程。 A、五个一 B、861 C、5352 D、千百十 8、实施“三大千亿”计划,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A),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特色园区。 A、产业集群 B、产业带 C、产业基地 D、产业链 9、按照(A)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以“完善网络、构建枢纽、发展城市公交”为重点,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A、适度超前 B、综合协调 C、立体网络 D、以人文本 10、支持合肥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 ( C )。 A、滨湖大城市 B、全国性特大城市 C、区域性特大城市 D、现代化大都市 11、将 (A) 作为全省次中心城市定位,加快推进芜马同城化、铜池一体化和跨江联动发展,共同构建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努力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群。 A、芜湖 B、安庆 C、滁州 D、宣城

安徽省情(知识点).

安徽省情(知识点) 1.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黄淮海大平原南部 2.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同时与6个省相连,北与山东,东与江苏浙江,南与江西,西与河南湖北 3.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4.1986年3月1日,省人大六届二十次常委会批准黄山松为省树,皖杜鹃为省花,灰喜鹊为省鸟。 5.面积为450*570=13.9万平方公里,第22位,长江,淮河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三大自然区;皖南的黄山(又名黟山)为长江、新安江两大水系的分水源地。 6.人口6516万,第8位 7.“安徽”之名为七府三州之简称,并非人为取“二府首字为名”。 8.康熙六年(1667年)建省,意义重大,1952年恢复安徽省、省会合肥 9.地质结构由:平原、山地、丘陵、台地构成,以平原为主,芜湖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黄山三大主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其中最高点莲花峰海拔1873米 10.“梅雨”多发生在夏季,淮河是为我国最北冬季不结冰的大河,霜冻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大气降水为水资源唯一的补给源,旱涝为主要自然灾害 11.铁矿储量华东之首。 12.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处:黄山、九华山(佛教)、天柱山(南岳)、琅邪山、齐云山(道教);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亳州、寿县、歙县、安庆;“天下第一名山”黄山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黟县的西递、宏村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共有二处被列入。 13.农业大省、1979年春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土地大包干,是全国第四个消

去宜林荒山和基本全面绿化,“五八”造林绿化。 14.“861行动计划”,即扎实推进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建设,确保到2007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以上。2020年达3000美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5.“皖电东送”工程;“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 16.“十一五”安徽发展战略任务:2006年2月23日,王金山在省十届人代会上第四次会议上提出要求:开展“全面创业行动”,提出“861行动计划”,构建以“马芜铜”为重点的沿江城市群,“两淮一蚌”为突破口,其中首次提出“和谐安徽”,“平安安徽”。 17.至2005年末,安徽为17个省辖市(地级市)、5个县级市、56个县 18.道教名山,齐云山: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和摩岩石刻为世人瞩目; 天柱山:“皖山”,汉武帝到此称为“南岳”; 佛教名山:九华山 19.皖西大别山地区五大水库:佛子岭、梅山、龙河口、响洪甸和磨子潭五大水库 20.楚庄王时孙叔敖在寿县建造水利工程---芍坡(安丰塘);全国唯一官方铜冶机构---汉代江南设“铜官”。 21.文房四宝:“宣纸、宣笔、徽墨、歙砚” 21.北宋毕升活字印刷,南宋寿州突火枪 22.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 23.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庄子创立了道家学说,老子主要著作有《道德经》,庄子主要著作有《庄子》。淮南王刘安。著作《淮南子》并创立了二十四节气历法、豆腐制作方法。南宋朱熹创立理学学说;东汉末年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创立的建安文学;清初桐城人方苞、刘大槐、姚鼐桐城文派。

安徽事业单位常识题“安徽省情”

安徽省情 1.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黄淮海大平原南部 2.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同时与6个省相连,北与山东,东与江苏浙江,南与江西,西与河南湖北 3.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4.1986年3月1日,省人大六届二十次常委会批准黄山松为省树,皖杜鹃为省花,灰喜鹊为省鸟 5.面积为450*570=13.9万平方公里,第22位,长江,淮河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三大自然区;皖南的黄山(又名黟山)为长江、新安江两大水系的分水源地 6.人口6516万,第8位 7.“安徽”之名为七府三州之简称,并非人为取“二府首字为名” 8.康熙六年(1667年)建省,意义重大,1952年恢复安徽省、省会合肥 9.地质结构由:平原、山地、丘陵、台地构成,以平原为主,芜湖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黄山三大主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其中最高点莲花峰海拔1873米 10.“梅雨”多发生在夏季,淮河是为我国最北冬季不结冰的大河,霜冻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大气降水为水资源唯一的补给源,旱涝为主要自然灾害 11.铁矿储量华东之首,铜矿也大 12.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处:黄山、九华山(佛教)、天柱山(南岳)、琅邪山、齐云山(道教);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亳州、寿县、歙县、安庆; “天下第一名山”黄山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黟县的西递、宏村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共有二处被列入。 13.农业大省、1979年春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土地大包干,是全国第四个消去宜林荒山和基本全面绿化,“五八”造林绿化。 14.“861行动计划”,从2004年开始实施:八大产业基地、六大基础工程建设(提到“数字安徽、生态安徽、信用安徽”),2020年达3000美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5.“皖电东送”工程;“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 16.“十一五”安徽发展战略任务:2006年2月23日,王金山在省十届人代会上第四次会议上提出要求:开展“全面创业行动”,提出“861行动计划”,构建以“马芜铜”为重点的沿江城市群,“两淮一蚌”为突破口,其中首次提出“和谐安徽”,“平安安徽” 17.至2005年末,安徽为17个省辖市(地级市)、5个县级市、56个县 18.道教名山,齐云山: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和摩岩石刻为世人瞩目; 天柱山:“皖山”,汉武帝到此称为“南岳”; 佛教名山:九华山 19.皖西大别山地区五大水库:佛子岭、梅山、龙河口、响洪甸和磨子潭五大水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