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富贵不能淫》 复习资料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富贵不能淫》    复习资料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富贵不能淫》    复习资料及答案

(完整版)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新归纳

《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最新归纳整理 一: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 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 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二: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 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 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 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 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 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 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 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 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三、生字难字(略) 四、书下注释:(如有出入,以教材为准) 富贵:指有钱有地位。淫:使……迷惑。 居天之下广居:居住。居所。得志,与民由之:实现; 实行。

独行其道:固守。原则,行为准则。安居:安静。 熄: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是:这。 焉得:怎么能。威武:威胁暴力。 五、结构 第一段:景春提出大丈夫的标准。 第二段:孟子反驳并提出自己关于大丈夫的标准。 总结起来比较重要的内容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成为他们坚守正义的座右铭。 在说理方面孟子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妾妇之道谈到为大丈夫之道,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 六、习题 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什么。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3.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人教部编版《黄山奇石》优秀教案1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9 《黄山奇石》人教部编版 9《黄山奇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蚌埠市六中教育集团汤和路校区小学部张金莉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短文,本课图文并茂,生动地介绍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趣的奇石、怪石,课文语言生动、描写形象,富有情趣。教学目标: 1、认识“闻、名”等15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部、位、狗、巨、升”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第一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中外闻名、尤其”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闻、名”等15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中外闻名、尤其”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黄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谈话:小朋友们,我国有无数的名山大川,黄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其有四绝,分别是:奇石、怪松、云海、温泉。黄山以她的神奇秀丽赢得人们的赞赏,尤其黄山的奇石更让人流连忘返。(揭示课题:黄山奇石)齐读课题。 2、释题: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特、少见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过渡:课文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奇石?我们赶紧去课文中看看吧! 2、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倾听,注意听准字音。 3、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2遍。 4、(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这些生字你会读吗?自己试着拼一拼。 闻名景区省部秀尤其仙巨位著形状 (2)哪些字的读音我们需要注意呢?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3)读准字音很重要,识记字形靠方法。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谁愿意和大家分享?(指名说) (4)这些生字藏在词语里,你还认识它们吗?(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南部尤其仙桃 巨石著名形状 风景区安徽省中外闻名秀丽神奇一位仙人 5、游戏巩固:勇攀高峰。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明确本文共有6个自然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仔

【公开课教案】《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21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诚熄命戒.正由道淫移屈)、虚词(焉),并背诵名句。 2.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3.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学习重点:目标1、目标2 学习难点:目标3 学法指导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指导背诵。 教学流程 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作者简介 ppt3-4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2.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圈点出不会读的字及不会解释的词,生成问题。

3.解决学生存在的读音识字问题。教师展示ppt5—9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女.家(rǔ) 富贵不能淫.(yín)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命:教导、训诲。 戒.之:告诫。女家:指夫家。夫子: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由: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乱,迷惑。移:动摇。屈:使屈服。 古今异义 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 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 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通假字 女.家:女同“汝”,你。

4.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交流点拨】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Ppt10 4.翻译重点句子。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交流点拨】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交流点拨】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交流点拨】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交流点拨】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二、文本精读深层探究 1.熟读课文,思考: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 文学常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编著的。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富贵不能淫》 一、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二、一词多义 戒:往送之门,戒.之 (告诚) 居:居.天下之广居 (居住) 必敬必戒. (谨慎) 居天下之广居. (住所) 之:母命之. (代词,她,代指女儿) 道:妾妇之道也(道理)住送之.门 (动词,去、到) 独行其道(道路) 三、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真诚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直,正义 四、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 (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 2.贫贱不能移. (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使……动摇) 3.威武不能屈. (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五、课文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标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六、问题探究 1.主题思想: 《富贵不能淫》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先直接反驳,对景春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再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孟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第三,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

富贵不能淫复习资料及答案

《富贵不能淫》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与孔子并称“”。其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提出“性善”论;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宋朝朱熹把合称为“四书”。 二、基础知识 1、解释:富贵:淫:居天之下广居: 得志,与民由之:独行其道:安居:熄: 是:焉得:威武:无违夫子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3、翻译:(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大丈夫的做法: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 大丈夫的操守: 说理方面孟子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妾妇之道谈到为大丈夫之道,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 四、习题练习 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4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什么: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6.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7.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9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10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11.请谈谈“富贫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富贵不能淫文言文知识点 1、注音: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 2、通假字:往之女家 3、古今异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今义: 4、一词多义: (1)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第二个:

9 黄山奇石(人教部编版)-教案导学案

课题:9 黄山奇石 【教学要求】 1.认识“闻、名”等15个生字,会写“南、部”等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看懂图意,能抓住“奇”字欣赏奇石的特点。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陡峭”等词语的意思。 4.能用“像”说说图片中的石头,并写一写。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看懂图意,能抓住“奇”字欣赏奇石的特点,能用“像”说写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闻、名”等15个生字,会写“南、部”等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受黄山石的有趣、千奇百怪。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揭示“奇” 1.(课件出示2)(出示介绍黄山风景录图片。)闻名中外 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黄山奇石》(点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黄山奇石)【设计意图:出示关于黄山的风景图片,在美丽的风景中,不知不觉走入文本,喜欢上黄山这个地方。】

题目中你觉得哪个字要读重音?(奇) 3.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山奇石》。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3)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4) nán bù xiē jù wèi měi shēnɡ shǎn ɡǒu 南部些巨位每升闪狗 ①各自拼读,找出翘舌音“升闪”,前鼻音“南闪”,后鼻音“升”。 ②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5) 闻名风景区南部秀丽神奇尤其著名形状巨石 ①借助拼音,开展读词游戏。 ②开火车读,再读。 ③小老师领读,齐读。 ④教师指正:“闻”是前鼻音,“名、景、省、形、状”是后鼻音,“天都峰”中的“都”读“dū”。 (3)识记生字 ①组块识记:提取出“中外闻名、风景区、安徽省、南部、秀丽神奇”等词语,复现认读,然后两用这组词连词成句。 ②形近字辨析,拓展识记:如“区、巨”字形相近,可组成词串强化识记。比如“山区、地区、风景区”“巨大、巨人、巨变”。 ③图文结合识记:“仙”可以图片配词的方式构筑“仙桃、仙人、仙女”等画面。 (3)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富贵不能淫 优秀教案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与运用:积累重要文言字词,背诵全文。 2.语文(文体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章内容(重点),了解孟子思想。 3.阅读: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浩然正气;辩证看待经典,去芜存精。 4.写作: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难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情导入 (多媒体播放屠洪刚版本的《精忠报国》音乐视频,节选高潮部分) 教师激情导入: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取材于北宋名将岳飞抗击匈奴、精忠报国的故事。岳飞一生征战无数,以至于精锐剽悍的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他率领的岳家军打出了民族的尊严与雄风。他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雄!是“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精忠报国”的典范!更是将功名视作尘土的大丈夫!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呢?我们今天就通过学习《富贵不能淫》来了解一下。二、追根溯源,了解背景 1.简介课前了解到的孟子。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补充。 教师明确: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2.简单谈谈《孟子》及其主要思想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点拨。 教师明确:《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教师点拨:《孟子》体例属先秦散文当中的对话体。对话体散文《孟子》是语录体散文

《论语》散文向专题性论文(《庄子》《韩非子》等)过渡的一种文学形式。它通过对话展开辩论说理,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当做议论文来学。 《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三、小试牛刀,检测预习 1.齐读课文后抢答(PPT展示):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 ②一怒而诸侯惧(惧:害怕) ③安居而天下熄(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④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⑤往之女家(往:去,到) ⑥必敬必戒(敬:恭敬) ⑦无违夫子(违:违背) ⑧以顺为正者(顺:顺从;正:准则、标准) ⑨与民由之(由:遵循) ⑩独行其道(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道路,文中喻指原则、准则)方法点拨: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注意比喻义、引申义,留心古今异义词。 2.处理古语特殊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PPT展示知识点,学生抢答之后教师点拨补充。 (1)通假字:往之女家“女”通“汝”,你。 明确:掌握通假字可从以下两点着手: ①利用语音语义掌握通假字:语音是通假字和本字联系的纽带,通假字按本字的音读,按本字的意义理解,利于掌握。 ②注意形声字的结构规律,利用字形掌握通假字: A.增加偏旁,找出本字。例:徐公来,孰视之,自叹为不如。孰——熟 B.更换偏旁,找出本字。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贴——贴 C.取消偏旁,找出本字。例:往之女家。女——汝 (2)古今异义词: 丈夫之冠也

21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整理

21 富贵不能淫 原文和译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是妇女之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 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 主张。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他极力主张“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常识 孟子(约前372 年~约前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一)古今异义 1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母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二)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 三)特殊句式 1.省略句戒之曰。省去主语“母亲” 2.判断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大丈夫”的标准。 (1)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2)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3)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主旨 《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解释,明确了孟子关于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激励人们要坚持正道、不畏强权。

人教部编版《黄山奇石 》优质公开课教案1

9 黄山奇石 导学案设计 1.搜集黄山奇石的图片。(师生) 2.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板书课题。引导学 你.指导学生对所提问1.学生认真欣赏黄山风景 的视频,用一句话谈谈对黄 山的印象。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设 疑:黄山都有哪些奇石?奇 石是什么样子的? 都叫什么名字?黄山奇石 有趣吗?…… 3.整理自己想要了解的问 1. 印象时, 学生说完整的话。 2 个环节: 绕课题中的题眼— —奇石来设疑。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用时:20分钟) 1. 朗读课文。 2 学习, 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方法。 3 识记情况。 4 调“每、巨”这两个字的正确笔顺。 5 探究: 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在介绍黄山的奇石?数一数, 介绍了几种奇石?具体介绍了几种?理清脉络。 研读第自然段,1.指导学生学习第1 自然段,了解主要内 容。 (1)指导学生数一数共 有几句话。 (2)出示地图,简介黄 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 (3)补充黄山“四绝” 1. 然段。 (1) 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分 别讲了什么? (2) 区的地理位置。

。(3)看黄山“四绝”资料, 说说“中外闻名、秀丽神奇” 的意思。 (4)读句子理解“尤其”的 意思。尝试用“尤其”说一 句话。 2.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 段。 美丽,由景到词,自 然而然地理解 神奇” 一词, 过朗读课文, 下文来理解。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用时:5分钟) 1. 2 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做 开火车领读词语后, 要避免机械地读,要 及时纠错,也可以让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 的词语说话。 二、图文对照,感知奇趣(用时:22分钟) 1.引 导学生小组合作。 (1)细读课文,图文对 照。 (2)问题引入:课文介 绍了哪些奇石?哪些 词句让你感受到了它 1.结合活动卡自学,观察课 文中的插图,互相说说图上 石头的样子。 2.边听边圈出黄山奇石的 名字。 (1)“仙桃石”:抓住它的 形状像大桃子,体会大自然 1. 教师一定要给予学 生足够的时间, 流于形式。 2 觉新奇、有趣的词 句:

富贵不能淫 优秀教案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教学难点】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设计意图:从“大丈夫”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利走入文本。 二、自主预习。 1.作者资料。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2.知识链接。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字词积累。 [广居]:宽大的住所。儒家用以喻仁。 [正位]:中正之位。 [大道]:正道。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等。

[得志]:实现其志愿。 [由]:循着。 [淫]:使昏乱。 设计意图:使学生懂得预习的重要性,培养课内、外主动预习的习惯,生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求朗读顺畅,停顿正确。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读懂文意。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做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文本,了解文本意思。 四、再读课文,研读感悟。 1.大丈夫的做法是什么? 明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是什么? 明确: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大丈夫的操守是什么? 明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明确: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5.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6.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

2020版部编教材《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梳理(精准教材注释教参翻译)

2020版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一、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二、教材注释: (1)诚:真正、确实。 (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3)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4)焉:怎么、哪里。 (5)冠:行冠礼。 (6)命:教导、训诲。 (7)戒之曰:戒:告诫。必敬必戒:戒:谨慎。 (8)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9)夫子,这里指丈夫。 (10)正:准则、标准。 (11)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仁”“礼”“义”。 (12)与民由之:由:遵循。 (13)淫,使惑乱,使迷惑。移,使改变,使动摇。屈,使屈服。 三、教参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

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人之道。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四、字词归纳: (一)通假字 1.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二)古今异义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2.子.未学礼乎(古义:你。今义:儿子。) 3.丈夫 ..之冠也(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4.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今义:放纵。) (三)一词多义 丈夫之 .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1.父命之.(代词,指“丈夫”) 往送之.门(动词,去,到) 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 戒.之曰(动词,告诫) 2.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助动词,能够) 3.得.志(动词,实现) (四)词类活用 1.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2.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3.富贵不能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4、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 五、重点语句翻译: *(1)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

《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梳理

《富贵不能淫》知识梳理 一、文章内容理解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文中哪句话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相同?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4、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像公孙衍与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5、孟子是怎样谈论”大丈夫之道”的?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并能将此大道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真正的大丈夫。 6、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7、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之道”则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8、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8、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刘胡兰、颜真卿 二、理解性默写

黄山奇石(人教部编版)

课题:9 黄山奇石 【教学要求】 1. 认识“闻、名”等15个生字,会写“南、部”等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看懂图意,能抓住“奇”字欣赏奇石的特点。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陡峭”等词语的意思。 4.能用“像”说说图片中的石头,并写一写。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看懂图意,能抓住“奇”字欣赏奇石的特点,能用“像”说写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闻、名”等15个生字,会写“南、部”等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受黄山石的有趣、千奇百怪。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揭示“奇” 1. (课件出示2)(出示介绍黄山风景录图片。) 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黄山奇石》(点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黄山奇石) 题目中你觉得哪个字要读重音?(奇) 3.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山奇石》。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3)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4) nán bù xiē jù wèi měi shēnɡ shǎn ɡǒu 南部些巨位每升闪狗 ①各自拼读,找出翘舌音“升闪”,前鼻音“南闪”,后鼻音“升”。 ②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5) 闻名风景区南部秀丽神奇尤其著名形状巨石 ①借助拼音,开展读词游戏。 ②开火车读,再读。 ③小老师领读,齐读。 ④教师指正:“闻”是前鼻音,“名、景、省、形、状”是后鼻音,“天都峰”中的“都”读“dū”。 (3)识记生字 ①组块识记:提取出“中外闻名、风景区、安徽省、南部、秀丽神奇”等词语,复现认读,然后两用这组词连词成句。 ②形近字辨析,拓展识记:如“区、巨”字形相近,可组成词串强化识记。比如“山区、地区、风景区”“巨大、巨人、巨变”。 ③图文结合识记:“仙”可以图片配词的方式构筑“仙桃、仙人、仙女”等画面。 (3)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①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②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师指正: 本课有许多轻声词,要关注轻声的读法。比如, 免出现“着、的”不轻且拖音的读法。 关注重音。比如, 中的“尤其、极了”要重读。 3.整体感知内容。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课件出示6)

6《富贵不能淫》知识点考点整理答案版

《富贵不能淫》知识点考点梳理答案版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确实有志向、有作为、有气节的男人吗?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发怒,一众诸侯便会惧怕,于是会安静下来,战火因此而平息,天下也会太平无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得上是有志向、有作为、有气节的男人呢?你难道没有学过礼吗?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男子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会教育他;女子嫁人的时候,母亲会教导她, 往送之门,戒之曰: 把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你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守礼,一定要克制谨慎,不要违背你丈夫的话!’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把顺从作为首位,是妇人家遵循的行为准则。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 往之女. 家 “女”同“汝”,你 2.古今异义 丈夫.. 之冠也 (古义:成年男子 今义:女子的配偶) 3.一词多义 (1)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能,能够得. 志 实现 (2)戒?????戒.之曰 告诫必敬必戒. 谨慎 (3)居???居.天下之广居 动词,居住居天下之广居. 名词,居所 4.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 (2)贫贱不能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 (3)威武不能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5.重点实词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 哉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册)《黄山奇石》教材分析

《黄山奇石》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短文,本课图文并茂,生动地介绍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趣的奇石、怪石,课文语言生动、描写形象,富有情趣。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先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然后概括地描写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还特别指出了黄山的奇石有趣极了。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各具体形象地介绍了一处奇石的景点,如:“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其它怪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怪,突出了奇石的有趣。为了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课文中配有四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分别与课文的一、二、三、四自然段相对应,便于学生了解这些奇石的形状,在头脑中浮现出这些奇石的样子。 教法建议 * 课前做好较充分的准备工作:由于不少学生没有去过黄山,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查阅有关资料,可以让孩子找找关于黄山的图片,还可以观看有关的风光片,认识黄山,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使学生喜欢黄山。 * 在读中感悟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初读课文时,了解黄山在什么地方,有趣的奇石名称;再读课文时,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这些奇石为什么有这样的名字,进一步体会奇石的生动有趣。在学生谈体会时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增强感性认识。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时机,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启发学生注意句子末尾的标点符号,结合课文内容读出自己对黄山奇石的喜爱。 *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想象能力:课文的结尾概括地介绍了其它怪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怪,突出了奇石的有趣。教师可以让学生想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的样子,动笔画一画;还可以结合学生找到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根据奇石的样子起名字。 解词导向 风景区:有供人观赏的优美山水、花草树木等景象或名胜古迹的地区。

最新-八上教案《孟子-富贵不能淫》资料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2017.12.5初二(5)公开课赵令福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3、学习文章的说理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说理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思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难点:学习文章的各种说理方法。明白“大丈夫”的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语有云: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既:已经。驷马: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由四匹披甲的马所驾的战车)。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骏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大丈夫能屈能伸(大丈夫能屈能伸是一句经典名句,指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大干一番。) 那究竟“何谓大丈夫?”,两千多年前孟子对此做过精辟的阐述,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孟子去了解他笔下的大丈夫。 二、解题 本文选自《孟子译注》,出自《滕文公下》,题目是编者加的,源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富贵不能淫”意思是富贵不能使他(指代大丈夫)迷惑。 三、走近孟子 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人称“亚圣”。主张“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等。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与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了解孟子思想: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诸候国纷争不断,群雄逐鹿。 统治者过着“庖有肥肉,厩有肥马”;的生活;而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力图达到“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四、朗读全文,注意语音与停顿 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五、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富贵不能淫(公开课)说课+教案+教学反思+点评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文是历代传统的议论文名篇,讲的是孟子关于大丈夫的理解与阐释。孟子认为只有具备了仁、礼、义这样高尚的品德,有坚定不移的志向,能不为外界诱惑考验所动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大丈夫。本文孟子先反驳了景春的观点,进而提出了妾妇之道的特点是“顺”,最后导出本文中心——“此之谓大丈夫”。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2.说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文要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这篇文章逻辑严密,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语言精辟,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基于这两点,我设计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 ○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大丈夫之道。 ○2理解课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3背诵课文。 (2)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因此我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读出节奏、读出积累、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读后拓展。 3.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二、说学生 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年多的积累,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对于本文的学习应该说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通过加强阅读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以大丈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三、说教法 通过朗读法和合作探究法,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拓展阅读来领会什么是大丈夫之道。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男子汉大丈夫要敢作敢当”,“男子汉大丈夫要说到做到”。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子汉就一定是大丈夫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富贵不能淫》,看看孟子对于大丈夫的理解。 二、检测预习 1、知人论世 名___,字_____。_____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___家代表人物。著有__________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_____”之称,与孔子合称为“_______”。他主张_________以统一天下,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2、虚词连连看——虚词“之.” 妾妇之.道天下之.所顺、亲戚之.所畔 往送之.门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母命之.、父命之.、戒之.、与民由之.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丈夫之.冠、女子之.嫁、此之.谓大丈夫天下顺之.、亲戚畔之.、环而攻之. 3、大家来找茬——实词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 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PPT出示译文: 男子戴帽子时,父亲命令他;女子出嫁时,母亲命令她,送到门口,戒备她说:‘到了女方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戒防,不要违背老师!’把顺利当作正确,是小妾的途径。 (请学生找出有几处错误并更正) 男子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丈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夫子!’把顺从当作标准,是小妾的原则。 (板书:命、戒、女、顺、正) 三、整体感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