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教案

苏轼浣溪沙教案
苏轼浣溪沙教案

苏轼浣溪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谈苏轼词的风格导入新课。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愤、抑郁、凄凉。”

3、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三、诵读

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

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进行PK

四吟读:

1、吟读: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读得较慢,有时有拖音。

2、教师示范(读出节奏、韵脚读重音,读出感情)

3、学生摇头晃脑地自由吟读

4、男生齐声吟读,女生一起吟读,看谁读得更有味。

五、译读

1、译读:以诗译诗,用现代文译,也要有韵脚

2、教师示范:山下的兰芽短短浸入小溪

3、学生试着译读后几句,老师可适当帮忙。

六、背读

1、随机抽学生背读,检查预习效果。

2、全班同学齐声吟诵这首词

七、说读

1、说读:用自己的话在译的基础上,增加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2、教师示范:山下兰芽短浸溪

一个微雨飘洒的黄昏,我和庞安游罢清泉寺,来到寺外,看见山上的树木愈加青翠,溪边的兰草刚刚发芽,嫩嫩的,绿绿的,刚刚浸到小溪里,很是可爱。

3、推荐程度好的学生,就自己喜欢的进行说读。

八、理解作品的主题

1、词中那些句子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课后注释赏,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总结: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九、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展示板书(投影):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情景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十、学生自由背诵全词。

十一、拓展练习(投影):

描述以下句子表现的画面,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1、夕阳无限好 (对美好晚景的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美好事物的留连,对时光易逝的怅惋,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十二、布置作业:

1、背默全词。

2、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

十三板书设计

诵读吟读译读背读说读

情——宁静自适景——清淡幽静情景理交融理——旷达乐观

部编版六年级下《浣溪沙》教案(含教学反思)

9.浣溪沙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2.介绍创作背景。(课件出示) 二、朗读课文 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听完后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 1.参见课本注释,通读全词。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白发,代指老年。) 2.同桌为一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下阕) 3.学生合作交流。 4.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5.师说全词意思 四、悟意境,体感悟 1.师: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鸟在啼叫;下阕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课件出示图片)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 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

苏轼的《浣溪沙》赏析

苏轼的《浣溪沙》赏析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潇潇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

浣溪沙 苏轼(浣溪沙解析)

浣溪沙苏轼 内容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簌簌,花朵飘落的样子。 2.缲(sāo)车:纺车。缲,同“缫”,即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3.牛衣:蓑衣之类。《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貍《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4.欲:想要。 5.漫:随便。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缲车的吱呀声。身着蓑衣的农民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不可以给碗茶喝? 赏析 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一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的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响缫车”一句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细心、兴奋。“牛衣古柳卖黄瓜”一句则换了一个角度写作者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苏轼浣溪沙的诗意

苏轼浣溪沙的诗意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苏轼浣溪沙的诗意 《浣溪沙》 作者:苏轼 原文: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徐门:即徐州。 2、谢雨:雨后谢神。 3、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4、缫车:纺车。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5、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6、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诗意: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 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着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完整版)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和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近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1、作者简解: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 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2、感受创作冲动: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 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 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 沦。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 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

苏轼浣溪沙教案

苏轼浣溪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谈苏轼词的风格导入新课。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愤、抑郁、凄凉。” 3、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三、诵读 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 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进行PK 四吟读: 1、吟读: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读得较慢,有时有拖音。 2、教师示范(读出节奏、韵脚读重音,读出感情) 3、学生摇头晃脑地自由吟读 4、男生齐声吟读,女生一起吟读,看谁读得更有味。 五、译读 1、译读:以诗译诗,用现代文译,也要有韵脚 2、教师示范:山下的兰芽短短浸入小溪 3、学生试着译读后几句,老师可适当帮忙。 六、背读 1、随机抽学生背读,检查预习效果。 2、全班同学齐声吟诵这首词 七、说读 1、说读:用自己的话在译的基础上,增加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2、教师示范:山下兰芽短浸溪

(完整word版)浣溪沙苏轼

《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1、作者 2、感受创作冲动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沙路干净得没有泥,傍晚细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声。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回到少年时代?门前流水还能执着奔向西边!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听唱“白日黄鸡”。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写景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完整版)(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重难点:感受意境,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教具预备:媒体背景音乐《旧梦不须记》、《昭君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春诗引新词 1.同学们,春回大地,春意盎然!有人说“春天”的同义词是“沉醉”!因为春天的每一处事物,每一个角落,基本上那么的令人陶醉!看看这一处事物,你想吟咏哪首诗呢?我们一起来吟诵它。这一处呢?你想到了?读读他吧。这几首诗,确实是古代诗人对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景象的赞美。 2.那么在苏轼眼里,春天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走进他的词里去看看吧。板书课题:浣溪沙。全班齐读课题。 3.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词题,浣溪沙是词牌名,因西施浣纱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上下两阙,句式整齐,音节明快,朗朗上口,为婉约派与豪放派词人所常用。 4.关于他的作者苏轼,你们了解多少?

5.我请一位同学来给大伙介绍一下苏轼。〔设计意图:用多媒体幻灯片引出作者,学生直观的展示了作者的形象〕 二、通读感受诗的韵味 1.他是豪放派词人,因此他写浣溪沙。在读这首词之前,我们先来观看一下,这首词与别的词有什么不同?诗的前面——有一行字,这是一行小序。下面是他的上下两阙。 2.读这首词啊,每人最少读三遍,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板有眼,假如能读出词的节奏来,那你就很了不起。开始吧。 3.从课堂朗朗的读书声中,看得出来你们读得很认真,谁情愿来展示一下呢?正音:多音字:少、将,蕲, 〔评价:你读得一字不差,做到了第一个要求。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得有板有眼。你很了不起,还读出了词的节奏。〕 4.你们读得如此入情入境,我也想加入你们的朗读,我来读词牌名和小序,你们读上下两阙,注意阙与阙之间要停顿。我们交换位置来读读。 5.咱们男女生合作来读读吧,男生读词题和小序,女生读上下阙。 6.嗯,读得韵味十足。全班同学齐声来读吧。 (设计意图:配乐朗诵,入情入境的展示诗意,体悟诗情。〕 三、游览此处别样风景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首词写了什么呢?请你用上你喜爱的方法理解词的意思。理解完后,能够和同桌交流讨论。

苏轼 浣溪沙

《浣溪沙》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重点) 2、体会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步骤: 一、课前交流苏轼,并导入。多媒体出现苏轼的介绍。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苏轼的《浣溪沙》。二.解题 “浣溪沙”是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词和其他的词有什么样的区别? 明确:多了一行小字。这行小字在词中叫小序。小序相当于“引言”,它的作用是介绍时间、地点和背景。这首词中的小序交待了写作的背景,告诉了我们苏轼是去蕲水的清泉寺游玩。三.一读二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好,下面和老师一起来走进词的正文部分。老师读题目作者和小序,同学们一起来读上下两阙。同学们朗读的很好,可是老师想要知道每位同学的朗读情况,所以我们以小组单位,来朗读一下这首词。小组活动一 要求:1.小组成员每位同学大声朗读2遍。 2.第一遍朗读能够读准字音,第二遍朗读能够读出停顿。注:好的同学可以试着带有感情来朗读。 3.小组展示时,小组全体同学起立,其中1位同学读题目作者和小序,其他成员读正文部分。 4.1个小组展示完成后,其他小组可以点评:点评的角度可以参照第2个要求。然后点评的小组再展示。 四.三读,读出诗词意境 A、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下面听老师来朗读一下这首词的上阕,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苏轼为我们描绘了清泉寺怎样的景色?试着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上阕的三句话。小组活动二 要求:1.请每个小组自由朗读词的上阕。 2.任务分配:1-2组第1句,3-4组第2句,5-6组第3句 3.一个小组展示后,其他小组可以针对自己小组不懂的地方向他们提问,并指明前一个展示小组中的一个同学来回答。 明确:词人独自漫步在山间小路上,山下溪水潺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

六年级下册《浣溪沙》语文教案

六年级下册《浣溪沙》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作者苏轼的文学常识、有关词的基本常识、苏轼作词的背景和动机。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其中用词的凝练和抒情的深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乐观积极应对挫折和困难、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及欣赏词描绘的情境、体会词表达的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在上课前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北宋年间,有一位闻名的文坛巨匠,他的名字叫做苏轼,但是由于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政,被捕并且关了四个月,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来苏轼出狱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官,心里承受的打击,对于一位文坛领袖和政治人物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但是,在苏轼失意的时候,他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其他的态度呢?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轼的《浣溪沙》,来寻找这个答案好不好啊?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应,进入到学习苏轼词的过程。 二、过程:了解作者,感受其作词动机 a) 作者 老师:同学们,苏轼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先来了解 一下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也叫”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 大家之一,是一位难得的全能之才。 2、诵读词,了解词的基础知识。 老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苏轼众多词中的一首《浣溪沙》,同学们,来,跟着老师读一遍这首词好不好?(生回答好,老师有感情地、注意停顿地带读一遍。) 老师:同学们,你们有注意到吗?我们刚刚读的课文和以 前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回答字数不同、分开两段等) 老师:这首是词,是一种文学体裁。大家看,”浣溪沙“就是 词牌,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就是这首 词的词前小序,我们再看,”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 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就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3、通过学习字词意思、了解大意 (参见课本注释),通过老师翻译上阕一两句,引导学生 自己理解词的字面意思,老师从中辅助引导,采取提问的方式 让同学们说出对字词意思各自的理解和看法,由老师总结:游 历在蕲水的清泉寺,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沙路干净得没有泥, 傍晚细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声。

宋词:苏轼《浣溪沙·端午》原文译文赏析

宋词:苏轼《浣溪沙·端午》原文译文赏析《浣溪沙·端午》 宋代: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不满河面。 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注释】 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

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 碧纨(wàn):绿色薄绸。 芳兰:芳香的兰花。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云鬟(huán):女子的发髻。 【赏析】 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端午,处于初夏季节。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于朝云来说,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

有愉悦的审美性。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朝云浴处,余香犹存。沐芳浴兰,遍及社会。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与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义。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且用对偶句式,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愿灵验得到应证。真是一语中的,画龙点睛。 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扩展阅读:苏轼轶事之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

苏轼《浣溪沙》的翻译与赏析

苏轼《浣溪沙》的翻译与赏析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最 高成就的代表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簌簌:花飘落的样子。 2.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3.村南村北:泛指整个村庄。 4.缫车:即缫丝车,抽茧出丝的器械。“缲”同“缫”。 5.牛衣:蓑衣之类的用具,这里指穿牛衣的人。《汉书·王章传》" 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 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zhì ],豕也, 即猪)之食。'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 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狸《艇斋诗话》: "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6.欲:想要。 7.漫:随意。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 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 同。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 村子里响起纺车织布的吱呀声。 身着蓑衣的农民在老 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路途遥远, 酒意上心头, 昏昏然只想小憩一会儿。 艳阳高照, 无奈口渴难忍。敲门试着问一下有人在吗?只是想讨杯茶喝。 【赏析】

《浣溪沙》教案

《浣溪沙》苏轼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谈苏轼词的风格导入新课 苏轼及背景介绍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愤懑、抑郁、凄凉。” 3、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要求:正确、流利。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要读正确、流利。教师指名读一读(师点评)。 2、理解词的基本意思。

教师请学生结合注释,注释没有的词语查阅工具书以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重点字词。(暮雨、尚、休) 3、读词巩固理解。 (学生四人一小组的形式诵读词,并翻译句子。) 三、探究词旨 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提问: A、《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教师请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教师点评补充) 教师:山下小溪边,生长着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干净无泥,黄昏时丝丝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教师: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年轻,不必为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教师补充: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的时候,有这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难能可贵的。 四、小结全词: “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上半阙写景,下半阙抒情,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这首词抒发了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诗人这种在逆境中昂扬振奋,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他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原因之一。诗人的这种精神催人上进,发人深省。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上阙写景:清新秀丽 下阙抒情:旷达乐观——豪放 (即景抒情) 七、教学反思: 诗词教学不能脱离对意象的解读。“意象”包抱“意”和“象”两个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便是所谓的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因此诗词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诗词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在教读诗词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对诗词做出多义性的解读并揣摩诗人的情感。 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它对青少年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语言的演变和渊源。诗词深奥的语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想像力。诗词想像的思维方式以及诗词审美的再创造性,有助于开发学生创性思维,它的“暗示性”原则,对艺术、通感以及它的绘画,音乐美可以不时刺激学生在心灵迸发审美创造的火花。

苏轼《浣溪沙》诗意赏析及翻译

苏轼《浣溪沙》诗意赏析及翻译 宋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 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 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 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 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 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 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 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 楷书,取法李邕、 徐浩、 颜真卿、 杨凝式, 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 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 黄庭坚、 米芾并称“宋 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 形似, 见与儿童邻”; 高度评价“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 《东 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 》、《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辞 海》1989年版) [注释] 蕲水清泉寺: 在今湖北浠水县。 元丰五年 (1082) 三月, 苏轼曾游此寺。 “蕲”,

音qí。 兰芽:兰草的嫩芽。 萧萧:形容雨声。 暮雨:傍晚下雨。 子规:杜鹃的别名。 休将:不要。 白发:指老年。 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白居易 的诗句 ,意为不要叹息年华易逝。白居易在《醉歌示妓人商玲珑》一诗中,称“黄 鸡催晓”,“白日催年”,人就是在黄鸡的叫声、白日的流动中一天天变老的, 因此他慨叹“腰间红绫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 “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发”,指年老,“黄鸡”,指代白居易诗中的年华易 逝的感慨。全句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人生也会返老还童。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 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 年) 三月,46 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赏析]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 得名的缘由――山下溪 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 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 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 苏轼将“润”改为“净”, 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 和一尘不染。 “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 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 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 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 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 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 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

《浣溪沙 苏轼》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学设计 ——《浣溪沙》 (六年级) 授课教师:韩慧丽公开课时间:2019.5.13

《浣溪沙苏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词,理解词语;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浣溪沙》,一起感悟苏轼的心境。” 三、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投影):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四、由苏轼的心境引入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其中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五、由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2、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宋词:《浣溪沙》苏轼原文译文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

部编版小学语文浣溪沙苏轼优质课教学设计

浣溪沙.苏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教学设计: 一、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 明确: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其背景介绍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

州。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3、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学生沉思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学生初读全词。 四、整体感知全文: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 1、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上阙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

苏轼《浣溪沙》古诗赏析

苏轼《浣溪沙》古诗赏析 《浣溪沙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 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 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 傍晚, 下起了小雨, 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 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注释 蕲 qí 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 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又叫杜宇、 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鉴赏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 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 1080 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 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 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 ,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 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 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 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 过清泉冲刷, 一尘不染, 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 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这一派画意的光景, 涤去官场的恶浊, 没有市朝的尘嚣。 它优美, 洁净, 潇洒?? 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 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 是抽象的, 概念化的, 而是即景取喻, 以富有情韵的语言, 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 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 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 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 白居易 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 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 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 者反其意而用之, 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谁道人生无再少?”“休 将白发唱黄鸡! ”这与另一首 《浣溪沙》 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 用意相同。 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 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 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