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

常熟市颜港小学张益敏摘要: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有关相应的教学理念、校本评价、教研形式、课堂模式、作业布置等逐步去伪存真,终于冲破迷雾,回归成有效教学这一教育的永恒主题,而课堂教学是关键。本文以新课程的理念为基础,结合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目标明确,内容简约;工具人文,和谐统一;深度品读,感悟批注;延扩空白,深入文本等方法,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性课堂教学

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源于20实际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运动。20世纪末被学者介绍到我国,我国教育工作者逐步认识了有效教学,并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关于“有效性”有这样一个比喻: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第一,穿越玉米地要比谁穿越得快;第二,要比在穿越过程中掰玉米,谁掰的玉米多;第三,在穿越的过程当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这就是平常企业所说追求效益的三个因素:速度、收益、安全。这个隐喻其实预示了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因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收益可看作学习收获,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基于此,我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师合乎教育规律,通过教学有效准备、教学有效管理、教学有效实施、教学有效评价等多个环节,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活动。无论课改到哪里,有效教学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语文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教会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做到“授之以渔”,扎实有效尤为重要。

一、目标明确,内容简约——求实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作为提供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有的放矢,高

效学习。看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师:我们先一起商量一下:怎么学这首诗?要完成哪些任务?生:首先要弄懂这首诗的意思,要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师:我帮他归纳一下:首先要理解好这首诗!(师板书:理解)不仅要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还要理解它蕴涵的思想感情。还有吗?生:还要了解作者写这首诗歌时的时代背景。师:还是更深入地理解。生:应该会背诵。师:他添加了一个目标。(师板书:背诵)还有吗?生:我觉得我们在理解这首古诗之前先要把它读熟。师:他也添加了一个目标,熟读。(师板书:熟读)师:我们这堂课就完成这三个任务,好不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简明、科学,更在课堂中得以有效的落实和解决。整节课下来,目标明确,没有过多的无效环节,踏踏实实,水到渠成。另外,学习目标由教师确定,还是让学生制定,虽然内容上可能大致相同,但两者在阅读教学中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学生通过自主制定,向受到了学习的愉悦。

二、工具人文,和谐统一——求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而目前,重人文,轻语言的现象,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困惑。语文教学一味注重内容的理解,人文的感悟,而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如何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严峻的课题。吉林省特级教师张晓华《桥》一课,就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她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还原语文课上浓浓的“语文味”。在课堂教学中,她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的关键词语,如描写山洪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咆哮”、“势不可挡”;描写老汉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动作,通过“揪”和“推”的对比,通过“吼”字比较不同等,并且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时她还引导学生抓本课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还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于是,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老汉的党性光辉和父爱如山的人性光芒,使得老汉这一原本离学生遥远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栩栩如生。张老师省时高效又不留痕迹地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实在高明。

三、深度品读,感悟批注——求真每篇文章都有其布局、表达等各方面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文章,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教学,不须面面俱到,却应扎实有效。真实有效的课堂就应该以读为主,文章只有通过

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地有所感悟。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1.找准思路点,提领而顿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意思是说:只要我们抓住皮袄的领子轻轻一抖,所有的毛便会顺溜溜。这里所说的“领”就是文章的思路,文章思路是作者思考的线索、思维的轨迹,一篇文章在阅读教学中遵循思路,抓住主线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钱学森》一文的特色就是通过人物语言,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我在教学第2—4节时,请学生自读这部分内容,并提出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2—4节,画出课文中钱学森说的话,并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也可写写自己的感悟。”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静静地读书,在感悟中品读,在品读中批注。然后我就紧紧围绕这两句话,带领学生一起体会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这样教学,能够较快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2.巧用辐射点,以点带面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而训练语感的重要途径就是品读感悟,这就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抓住文本的主干(重点词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品悟重点词句,以点带面辐射全文。把重点词句挑出来细细品读,对学生批文入情至关重要。在教学中,将关键词语作为辐射点,用于理解段落、理解句子、理解词语,进而充分品读文本内涵。在教《船长》一课时,我采用了“一点突破法”中的“尾部突破”:先诵读末段,由“忠于职守”的理解为全篇学习开路。因为本文结尾一个自然段是对哈尔威船长品格的高度赞颂,具有言简意赅、总评人物的作用,以此作为突破点,反顾上文,可以更好地印证人物的作为。再由引导向“诺曼底”号的危急局面,揭示遇险情境,借助录像片断,渲染了危急态势和恐怖氛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如此层层深入朗读,人物形象逐渐丰满。3.探索朗读点,彰显个性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修改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可以是结合获得的知识的阅读,可以是结合生活经验的阅读,可以是获得体验的阅读。当然,

也可以是结合想象的阅读,变换言语形式的阅读,还可以是结合画画的阅读。而且,不管是什么方式的个性化阅读,都必须从文本出发,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既求同,又存异。求同,就是求得和文本意义最为接近的理解,存异,就是要鼓励学生基于不同心理特点的阅读感悟,努力挖掘文本的朗读点,鼓励学生结合不同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的阅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独特的“高原之柳”风景画。作者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哦”一词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在荒凉的高原,能看到一株柳树,人们一定会为之兴奋不已,那时生命的颜色,生命的象征。在品读这一语气词时,我引导学生想象作者初见柳树时的感受,再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学生读出了不同的语气,有兴奋的,有惊奇的,有疑惑的,有惊叹的,有赞美的……并且说出了各自的见解,真正感悟到作者不同含义的感叹与情绪。

四、延扩空白,深入文本——求活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因此,对于文本补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知识的平白增设,而是通过留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霍金》一文中,命运让霍金失去了什么?课文第3自然段的文字表述抽象、概括。学生透过文本的语言得到的也是冷冰冰的抽象结论:双腿瘫痪、说话功能被剥夺、身体彻底变形。这文字背后包含的丰富的震撼人心的内容被省去了。由于学生受到年龄、生活经历的限制,他们难以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很难体会出“残酷”的内涵,从而也就不能较好地体会霍金作为生活强者的一面。为了丰富学生的体验,我采用了填补文本空白的方式,抓住空白,提供句式,让学生展开想象:命运让霍金双腿瘫痪,他不能怎样?让他失去说话的功能,他不能怎样?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表述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也受到深深的震撼:命运对霍金如此的残酷,而霍金却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学生较好地体会到了这段话语背后所包含的满足、乐观、顽强、执著……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旋律。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很多,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

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顾以合《试论课堂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王凤芳《精心把握阅读重点有效品读文本内涵》,《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张晓华《简约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名师特色课堂研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