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研究概况_樊云龙

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研究概况_樊云龙
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研究概况_樊云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年5月 第18卷 第3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May 2010, 18(3): 668?673

*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2006BAC01A09)、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黔科合SZ 字[2009]3013)、贵州师范大 学研究生专项创新基金(研[2009]14)和贵州师范大学学生科研课题资助

** 通讯作者: 陈浒(1965~), 男, 硕士,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E-mail: gy_chenhu@https://www.360docs.net/doc/388445563.html, 樊云龙(1983~), 男, 硕士, 研究方向为喀斯特地貌与洞穴。E-mail: fanyunlongpeng@https://www.360docs.net/doc/388445563.html,

DOI: 10.3724/SP.J.1011.2010.00668

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研究概况*

樊云龙 陈 浒** 苏孝良 张芳挺

(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 贵阳 550001)

摘 要 土壤动物在揭示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和生态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研究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生态退化导致土壤动物数量减少、物种多样性降低, 而土壤动物丧失使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受阻。通过利用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改变来指示生态退化进程和凭借土壤动物强大的修复能力对退化土壤进行治理将是有益的探索。退化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深入。 关键词 土壤动物 退化生态系统 群落特征 生物多样性 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 S15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0)03-0668-06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soil animals in degraded ecosystem

FAN Yun-Long, CHEN Hu, SU Xiao-Liang, ZHANG Fang-Ting

(Institute of South China Kars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 Soil animal is a primary indicator of degradation degree of ecosystem and plays and important role o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e research on soil animals in degraded ecosystem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ecology study. The decrease in amount and diversity of soil animals caused by ecological degradation has hindered the material recycle and energy flow of ecosystem. It is ex-pected to indicate the ecology’s degradation degree by changes in soil anim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to reconstruct the degraded soil with the powerful restoration ability of soil animals. The research on soil animals in degraded ecosystem should be further ex-panded.

Key words Soil animals, Degraded ecosystem,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Biodiversit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Received Aug. 19, 2009; accepted Nov. 26, 2009)

退化生态系统是结构与功能在干扰作用下, 原有平衡状态被打破, 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 形成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的系统[1]。退化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功能衰退, 生产力低下,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壤和微环境恶化, 生物间相互关系改变, 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安全稳定, 近年来已成为生态学家关注的焦点[2?3]。

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最丰富、数量最多的亚系统[4], 居于营养元素循环与能量转化的核心。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们在分解残体、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形成与发育、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生态系统退化必然导致土壤系统结构、

功能的破坏, 进而对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土壤动物产生显著影响, 土壤动物作为驱动因子又会反过来对生态系统的演化进程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土壤动物研究已成为环境与生态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尤其以退化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和恢复生态学意义为研究前沿[6-8]。

土壤动物研究在最近三十多年得到迅速发展, 许多学者对退化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动物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几乎包括了所有的退化生态系统类型。20世纪80年代, 土壤动物研究主要集中在重金属等导致的农田污染对土壤动物的影响[9]。90年代开始关注人为压力下脆弱生态系统的退化与土壤动物的关系, 主要研究了不同退化阶段[10-11]和不同恢复阶段

第3期樊云龙等: 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研究概况 669

的森林生态系统[12?13], 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14]、不同退化程度沙地[15]、盐碱地[16]等。进入21世纪以来, 生态退化受到更多生态学家的重视, 对土壤动物研究范围也进一步扩展, 涉及到不同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如施肥[17]、翻耕[18?19]、温室大棚[20]、秸秆焚烧[21]等, 工矿业产生的尾矿、废渣、废弃地[8,22]等,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工业污染、城市垃圾[23?24], 以及伴随城市发展修建的机场、铁路、公路[25?26]等, 还有火灾[27]、凝冻[28]、外来物种入侵[29?30]等灾害, 甚至旅游活动[31]、全球变化[4,32?33]等都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产生了影响。

1生态退化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1.1群落特征改变

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环境因素复杂多样, 包括土壤温度、湿度、pH、有机质、容重、凋落物数量、矿质元素、污染物质含量, 以及植被类型、气候条件和地形状况等, 它们构成土壤动物群落的栖息环境, 对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与数量、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等产生重大影响[5]。生态系统退化对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物种数量、多样性、优势度、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等方面。

1.1.1物种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物种减少与灭绝已经成为生态退化的严重后果之一[34]。由于土壤污染直接损害生物有机体, 故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最大。污染物的进入使土壤结构恶化, 影响土壤动物的生存繁衍, 从而导致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减少, 群落结构简单化[35]。染毒试验证明了农药对土壤动物数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试验表明, 乙草胺除草剂显著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随着乙草胺除草剂浓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呈递减变化, 多样性指数亦呈递减趋势[36]。马正学等[37]对铅锌矿采矿废物污染土壤中原生动物的研究发现,在鉴定到的66种原生动物中, 未污染土壤中有65种, 而污染土壤中只有4种。由于铅锌矿采矿废物污染, 导致群落中大量原生动物种类消亡, 群落物种多样性显著下降。带有破坏性的土地翻耕, 可减少土壤节肢动物的数量和遗传多样性, 减少翻耕或免耕则有助于增加弹尾目和螨类的种群数量[38]。翻耕初期一般都会降低种群数量, 认为是翻耕改变了土壤湿度和机械损伤所致[39]。也有研究者认为翻耕和轮种方式比施用杀虫剂更能较大地影响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 而且不同农业管理方式对不同类群土壤动物的影响也不同, 隐气门亚目在免耕地中最为密集, 而非隐气门亚目在翻耕地中密度最高, 食草性的大型节肢动物在翻耕地中数量最多, 免耕地中最少, 而蜘蛛类则在免耕系统中最多[18]。

生态系统的植被状况对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有着极大的影响。植被的存在形式及其发育状况决定了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分的组成、结构特征, 大量研究证明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结构与植被状况密切相关[40]。植被结构通过改变微气候条件和土壤养分影响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植被的生境多样性也深刻影响着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41]。在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中, 土壤动物群落随植被演替而发生变化。易兰[42]对浙江天童受损常绿阔叶林恢复演替中土壤动物群落变化的研究表明: 随植物群落的恢复演替土壤动物群落的密度和类群数总体表现为升高的趋势。凋落物中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也表现同样的变化, 个体总数和类群总数在演替顶极阶段最高, 其次为中期阶段, 演替初期最低。而长期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使得生态系统不断退化则导致土壤动物多样性降低。例如过度放牧导致草原严重退化, 减少了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和个体数, 使草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简单化。并且不同放牧强度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常见类群及稀有类群不同。与未放牧相比, 适度放牧不仅不会减少土壤动物的数量, 反而更利于其活动及凋落物分解, 使土壤肥力增加[43?44]。

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归结于栖息环境的变化, 这是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适应的结果[45]。在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城市生态系统中, 人类高强度的干扰导致了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丧失[46]。城市化进程导致的“热岛”效应和土地利用形式的巨大变化已被证明会对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23,47?48]。伴随城市化进程而日益增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等)不可避免地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 土壤动物栖息地的丧失致使大型动物的消失[26]。

1.1.2分布特征改变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垂直分布具有表聚性特征, 水平分布更多地与土壤有机质、凋落物等有关。但在退化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的垂直、水平分布规律被打乱, 其分布特征更多地与土壤的退化程度有关, 如农药浓度、重金属含量、植被破坏状况、土地退化等级等[35,49]。王振中等[49]通过对锰矿废水灌溉稻田的土壤动物调查显示, 沿着引水溪沟的方向距污染源愈远污染愈轻, 在垂直溪沟的方向距溪沟愈远稻田污染程度减轻, 而土壤动物密度随污染程度减少而增加。一般而言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动物数量有明显的正相关, 但在污染地区农田土壤动物与土壤肥力并不都表现正相关关系[9]。过度放牧对土壤线虫的垂直分布也产生影响, 围栏封育样

670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第18卷

地线虫表聚性最明显, 种植苜蓿样地表聚性次之, 过度放牧样地表聚性最差[50]。在风景旅游区, 旅游活动量越大的地方土壤动物的数量越少。由近游道向远游道的水平方向上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量呈现递增规律, 在垂直分布上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的表聚度也同样由近游道向远离游道逐渐增大[31]。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化感作用抑制入侵地植物的生长发育, 改变原有植被特征, 影响土壤动物生存环境, 其自身活性物质也可能直接对当地土壤动物群落造成一定影响。试验表明豚草和紫茎泽兰入侵地带多数土壤动物类群个体数量低于无入侵地带[29?30]。1.2 物质循环受阻

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也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释放和吸收最迅速、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土壤动物是森林生态系统分解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凋落物分解和营养元素矿化过程的重要调节者, 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转化有着直接的影响[51]。土壤动物在其生命活动中, 通过食物链不断从环境中吸收富集必要的营养和矿质元素作为自身的组成成分, 同时不断地经异化作用而排除代谢产物。死亡后的大型土壤动物残体, 在微生物的分解和自然界其他物理、化学过程的作用下, 其中所含化学元素再进入土壤, 被绿色植物吸收, 从而构成以土壤动物为中间环节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然而在退化生态系统中此过程受到阻碍, 影响了自然界物质循环进程。众多研究表明, 从枯落物分解试验中去除土壤动物后, 凋落物的分解效率明显降低[52]。Liu和Zou[53]用电击法测定了蚯蚓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表明蚯蚓数量的减少明显降低了草地和森林落叶的分解率, 但对根系凋落物的分解没有影响, 并发现蚯蚓是通过加强凋落物的消耗或微生物的活动来强化凋落物分解。陈海燕等[54]通过对沙漠大型土壤动物中化学元素含量与环境中元素含量进行比较, 证明各生物群对各种化学元素均有较强的富集作用。对不同生境下化学元素的生物富集量进行计算, 表明大型土壤动物在沙漠生态系统物质转化中作用重大, 而且随人工固沙植被演替时间的延长, 大型土壤动物对化学元素的生物富集量呈提高趋势。

随着人类干扰的加强, 自然环境中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改变了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 影响了凋落物分解过程[55]。因此在受损森林生态系统中, 植被遭到破坏, 凋落物减少, 进而减少土壤动物食物来源,可能在短期内加快土壤动物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 但长此以往必将危及土壤动物的生存, 从而引起土壤动物数量减少、群落结构的破坏, 最终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回归土壤进程受阻, 整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断。

2土壤动物在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1生态退化进程的指示功能

近四五十年来伴随着人口的猛增, 工农业污染和生态退化的不断加剧, 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迫使人们逐渐重视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经过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多年努力, 把土壤视为一个特殊生态系统的观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植物根系生态学、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降解农药残留与重金属污染的研究有了比较深入的发展。目前, 把土壤视为生物地球化学物质循环中的主要中间体和净化污水及环境污染的处理系统, 将土壤动物作为维护土壤生态平衡、提高土壤生产潜力的重要土壤生态因子和检测土壤环境污染的重要指示生物, 已在国际学术界形成共识。

向昌国等[56]研究了土壤动物对土壤环境的指示作用, 认为土壤线虫分布广泛, 能与其它土壤动物区系之间进行相互作用, 其形态特征能够反映取食行为, 食物具有专一性, 具有短暂的响应时间, 鉴定相对简单, 对土壤生态演替过程具有很好的生物指示作用。土壤原生动物作为污染指示生物, 对土壤中残留的有机污染物、农药以及重金属等的污染诊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蚯蚓对某些污染物比许多其他土壤动物更为敏感, 土壤螨类能够反映环境的细微变化, 它们都可以作为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的指示生物。因此根据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来评价农药污染的影响是可行的。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 同样可以利用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监测环境质量的变化。McIntyre等[23]对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节肢动物进行了深入研究, 认为利用节肢动物可以更好地指示城市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原因一是土壤动物数量巨大, 研究中可以得到足够多的样本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第二, 大部分土壤动物的寿命相对较短, 这意味着其有能力对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做出灵敏的反应; 第三, 城市化是导致节肢动物多样性和丰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土壤动物在土壤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改善土壤结构、功能和植物演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土壤动物与生态系统不同方面的信息相互联系, 因此土壤动物可以作为生态系统退化和恢复的指示指标。不同植被类型无疑对林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与分布具有重要的本质作用, 而土壤动物群落的丰度和多度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林地凋落物分解

第3期樊云龙等: 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研究概况 671

和养分循环的优劣[57]。吴玉红等[58]研究认为退耕林地等生态恢复区人为干扰相对较少, 植被群落结构相对复杂多样, 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较高, 说明退耕林地等半自然生境的存在为中型土壤动物提供了较农田更为理想的生境, 起到了保护土壤动物多样性的作用。因此, 通过提高农田生态系统中半自然生境的比例, 增加农田景观的异质性, 可更好地保护土壤动物多样性。

2.2对退化土攘的治理功能

土壤动物对退化土壤的治理起到重要作用。土壤动物对把植物残体转化为土壤有机质的贡献非常大, 春季蚯蚓1个月内可消耗泛滥平原林地内年凋落物的90%[59]。寡毛纲动物对严重退化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不仅加速了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而且增加了其稳定性, 有利于该区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作物根系的生长, 通过土壤微生物消化作用, 使土壤中腐殖质含量提高[60?61]。土壤动物通过促进枯落物分解、加速营养物质的转化来提高对土壤营养物质的有效利用[62?63]。故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应有意种植利于增加地面凋落物的物种, 植被演替过程中凋落物质量的变化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主要因子。而且, 森林凋落物的存在创造了复杂多样的林地微环境, 并对其下的土层具有缓冲作用, 凋落物对土壤动物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建议在退化植被的生态恢复中注意保护凋落物层, 在前期可种植C/N低的植物, 有助于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 尽快改善土壤养分状况[64?65]。

土壤动物可通过影响土壤水的有效性进而提高植物吸收水的效率, 这从很多试验也得到了证实。Sarr等[66]在塞内加尔萨赫勒地区已休耕2年的土地上研究土壤动物活动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包括白蚁、蚯蚓和蚂蚁在内的土壤动物对于改善土壤的渗透率具有重要作用。土壤渗透率的改变相当于改变了土壤水的有效性, 促进了植物对水的利用率, 同时丰富了植物的多样性。李庆新等[67]研究了黄墩蚁筑巢活动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作为松嫩草原上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中惟一的大型土壤动物, 黄墩蚁对创造草原土壤孔隙作出的贡献是其他所有动物所不能比拟的, 它们能深入到地下80~100 cm深处, 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极为显著, 筑巢活动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 同时使土壤粒径分布发生变化, 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质, 而受其影响, 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都有增加的趋势。黄墩蚁活动引起的草原微生境的改变有利于羊草的生长和繁殖, 对修复和重建草原生态系统具有相当大的正面影响。

3 启示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能力不断加强, 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影响也越发显得突出。目前, 针对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壤动物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但有些特殊的退化生态类型还未有深入研究, 如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从研究区域看, 中国的土壤动物研究多集中在东北、亚热带地区, 中国西部广大脆弱生态系统的土壤动物研究明显不足, 尤其对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青藏高原及周边等全球特殊生态环境区域的研究更为迫切。对退化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研究较多, 而生态退化导致土壤动物生态功能破坏的研究较少。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高等植物的种内和种间存在着共生、互生、竞争、寄生和相互拮抗等极其复杂的链网作用关系, 其中某一种群的变化会导致其他种群的相应变化进而可导致整个土壤生物群落的改变[68]。只有了解土壤动物与退化生态系统各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机理, 才能更好地明确生态恢复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赵平, 彭少麟, 张经纬.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退化生态系

统[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8, 6(3): 179?186

[2] 任海, 彭少麟, 陆宏芳.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恢复生态学

[J]. 生态学报, 2004, 24(8): 1756?1764

[3] 吴克华, 熊康宁, 容丽, 等. 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植

被恢复过程特征——以贵州省花江峡谷为例[J]. 地球与环

境, 2007, 35(4): 327?335

[4] 傅声雷. 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J]. 生物

多样性, 2007, 15(2): 109?115

[5] 朱永恒, 赵春雨, 王宗英, 等. 我国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研

究综述[J]. 生态学杂志, 2005, 24(12): 1477?1481

[6] Hemerik L, Brussaard L. Diversity of soil macro-invertebrates

in grasslands under restoration succession[J]. European Jour-

nal of Soil Biology, 2002, 38(2): 145?150

[7] Wanner M, Dunger W. Primary immigration and succession

of soil organisms on reclaimed opencast coal mining areas in eastern Germany[J].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 2002, 38(2): 137?143

[8] Frouz J, Elhottová D, Pi?l V, et al. The effect of litter quality

and soil faunal composition on organic matter dynamics in post-mining soil: A laboratory study[J]. Applied Soil Ecology, 2007, 37(1/2): 72?80

[9] 王振中, 张友梅, 贺跃明, 等. 重金属污染的稻田土壤中动

物群落的研究[J]. 环境科学, 1986, 7(6): 34?39

[10] 邓晓保, 邹寿青, 付先惠, 等.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不同土地

67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第18卷

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3, 23(1): 130?138

[11] 赵世魁, 刘贤谦. 关帝山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

动物的群落多样性[J]. 林业科学, 2007, 43(6): 105?110 [12] 易兰, 由文辉, 宋永昌. 天童常绿阔叶林五个演替阶段凋

落物中的土壤动物群落[J]. 生态学报, 2005, 25(3): 464?473 [13] 徐国良, 周国逸, 莫江明. 南亚热带退化植被重建中土壤

动物群落变化[J]. 动物学研究, 2006, 27(1): 23?28

[14] 李慧, 蒋平安, 程路明, 等. 围栏对新疆山区草地植被下土

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J]. 干旱区地理, 2006, 29(4): 538?542 [15] 刘新民. 科尔沁沙地不同生境条件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

样性特征研究[J]. 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8, 37(1): 98?103 [16] 乔玉辉, 吴文良, 徐芹, 等. 华北盐渍化改造区蚯蚓种群次

生演替与生产投入的关系——以河北省曲周试区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3): 414?416

[17] Siepel H, van de Bund C F. The influence of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the microarthropod community of grassland[J].

Pedobiologia, 1988, 31(5/6): 339?354

[18] Stinner B R, Krueger H R, McCartney D A. Insecticide and

tillage effects on pest and non-pest arthropods in corn agroecosystems[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1986, 15(1): 11?21

[19] Tonhasca A Jr. Carabids assemblage under diversified

agro-ecosystems[J]. 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la, 1993, 68: 279?285

[20] 董博, 张仁陟, 荆世杰, 等. 寿光市不同棚龄温室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8): 1769?1774

[21] 解爱华. 秸秆焚烧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 济

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05

[22] 吴东辉, 胡克. 大型土壤动物在鞍山市大孤山铁矿废弃地

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中的指示作用[J]. 吉林大学学报: 地

球科学版, 2003, 33(2): 213?216

[23] McIntyre N E, Rango J, Fagan W F, et al. Ground arthropod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 heterogeneous urban environment[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1, 52(4): 257?274

[24] 杨冬青, 高峻. 城市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研究及应用进展

[J]. 生态学杂志, 2002, 21(5): 54?57

[25] 张小磊. 铁路旁土壤动物类群结构及其对土壤重金属污染

的响应[D]. 开封: 河南大学, 2007

[26] 殷秀琴, 顾卫, 董炜华, 等. 公路边坡人工恢复植被后土壤

动物群落变化及多样性[J]. 生态学报, 2008, 29(9): 4295?4305

[27] 张雪萍, 张淑花, 李景科.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土壤动物生

态地理分析[J]. 地理研究, 2006, 25(2): 327?334

[28] 颜绍馗, 张伟东, 刘燕新, 等. 雨雪冰冻灾害干扰对杉木人

工林土壤动物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1): 65?70 [29] 孙刚, 殷秀琴, 祖元刚. 豚草发生地土壤动物的初步研究

[J]. 生态学报, 2002, 22(4): 608?611

[30] 刘志磊, 徐海根, 丁晖. 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对昆明地

区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6, 22(2): 31?35 [31] 晋秀龙, 陆林, 劼

巩, 等. 游憩活动对赭山风景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4): 691?699 [32] Rusek J. Biodiversity of Collembola and their functional role

in the ecosystem[J].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1998, 7(9): 1207?1209

[33] Yeates G W, Newton P C D, Ross D J. Response of soil

nematode fauna to naturally elevated CO2 levels influenced by soil pattern[J]. Nematology, 1999, 1(3): 285?293

[34] 何兴东, 丛培芳, 董治宝, 等. 20世纪末30a里全球生态退

化状况[J]. 中国沙漠, 2007, 27(2): 283?289

[35] 朱永恒, 濮励杰, 王宗英. 芜湖市郊土壤污染对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的影响[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5, 11(3): 319?323

[36] 孔军苗, 郑荣泉, 顾磊, 等. 乙草胺对中型土壤动物生物多

样性影响的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 24(3): 576?580

[37] 马正学, 龚大洁, 宁应之, 等. 铅锌矿采矿废物污染对土壤

原生动物的影响[J]. 甘肃科学学报, 2002, 14(3): 53?57 [38] House G J, Stinner B R. Arthropods in conservation tillage

systems[M]. Miscellaneous Publication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n, 1987: 52

[39] Loring S J, Snider R J, Robertson L S. The effects of three

tillage practices on Collembola and Acarina populations[J].

Pedobiologia, 1981, 22(3): 172?184

[40] 徐国良, 周国逸, 莫江明, 等. 鹤山丘陵退化生态系统植被

恢复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J]. 生态学报, 2005, 25(7): 1670?1677

[41] Connell J H, Slatyer R O. Mechanisms of succession in natu-

ral communities and their role in community stability and or-

ganization[J]. Amer Natur, 1977, 111(982): 1119?1144 [42] 易兰. 浙江天童受损常绿阔叶林的次生演替对土壤动物群

落的影响[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43] 殷秀琴, 仲伟彦. 羊草草地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动物的研

究[J]. 草业学报, 1997, 6(4): 71?75

[44] 刘新民, 刘永江, 乾德门, 等. 退化草原定量化放牧条件下

土壤动物的比较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7, 11(3): 81?89

[45] 王金凤, 由文辉, 易兰. 上海宝钢工业区凋落物中土壤动

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J]. 生物多样性, 2007, 15(5): 463?469

[46] 彭涛, 欧阳志云, 文礼章, 等. 北京市海淀区土壤节肢动物

群落特征[J]. 生态学杂志, 2006, 25(4): 389?394

[47] Manuel C, Molles Jr. Ec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M].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6: 103?105 [48] Lessard J P, Buddle C M. The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on ant

assemblages (Hymenoptera: Formicidae) associated with the Molson Nature Reserve, Quebec[J]. Canadian Entomologist, 2005, 137(2): 215?225

[49] 王振中, 胡觉莲, 张友梅, 等. 湖南省清水塘工业区重金属

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影响的研究[J]. 地理科学, 1994, 14(1): 64?72

第3期樊云龙等: 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研究概况 673

[50] 吴东辉, 尹文英, 卜照义. 松嫩草原中度退化草地不同植

被恢复方式下土壤线虫的群落特征[J]. 生态学报, 2008, 28(1): 1?12

[51] 殷秀琴, 李金霞, 董炜华. 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叶、土壤动

物、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J].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2): 277?282

[52] Elisée O, Abdoulaye M, Lijbert B. Soil macrofaunal mediated

organic resource disappearance in semi-arid West Africa[J].

Applied Soil Ecology, 2004, 27(3): 259?267

[53] Liu Z G, Zou X M. Exotic earthworms accelerate plant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a Puerto Rican pasture and a wet forest[J].

Ecological Application, 2002, 12(5): 1406?1417

[54] 陈海燕, 刘新民, 孙卫国, 等. 大型土壤动物在沙漠生态系

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研究[J]. 中国沙漠, 2002, 22(6): 576?580

[55] 张静, 王邵军, 阮宏华. 土壤动物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

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32(5): 140?144

[56] 向昌国, 杨世俊, 聂琴. 土壤动物对土壤环境的生物指示

作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4): 364?367

[57] Anderson J M. Succession, diversity and trophic relationships

of some soil animals in decomposing leaf litter[J].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1975, 44(2): 475?495

[58] 吴玉红, 蔡青年, 林超文, 等. 四川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土地

利用方式下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J]. 生态学杂志, 2009, 28(2): 277?282

[59] Wolters V. Invertebrate control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tabil-

ity[J]. Bio1ogical Fertilizer Soils, 2000, 31(1): l?19 [60] Scullion J, Malik A. Earthworm activity affecting organic

matter, aggregation and microbial activity in soils restored after opencast mining for coal[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

istry, 2000, 32(1): 119?126

[61] 张宇博, 杨海军, 王德利, 等. 受损河岸生态修复工程的土

壤生物学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6): 1374?1380 [62] Grilzelle G, Seastedt T R. Soil fauna and plant litter decom-

position in tropical and subalpine forests[J]. Ecology, 2001, 82: 955?964

[63] Grilzelle G, Seastedt T R. Comparison of the abundance and

composition of litter fauna in tropical and subalpine forest[J].

Pedobiologia, 2000, 44: 545?555

[64] 易兰, 由文辉. 天童植被演替过程中环境因子对土壤动物

群落的影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6): 109?116

[65] Matthew W W, Zou X M. Soil macrofauna and litter nutrients

in three tropical tree plantation on a disturbed site in Puerto

Rico[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2, 170: 161?171

[66] Sarr M, Agbogba C, Russell-Smith A, et al. Effects of soil

faunal activity and woody shrubs on water infiltration rates in

a semi-arid fallow of Senegal[J]. Applied Soil Ecology, 2001,

16(3): 283?290

[67] 李庆新, 盛连喜, 周道玮, 等. 松嫩草原黄墩蚁[Lasisus

flavus (Fabricius)]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应用与环境

生物学报, 2006, 12(4): 528?532

[68] 章家恩. 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内容及持续利用展望[J].

生物多样性, 1999, 7(2): 140?144

生态退化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影响

(1) 自然环境先天不足 中国土地总量虽然较大,土地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0.8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27%,所构成的复杂地形地质条件,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营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质新构造运动较活跃,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严重。同时,还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演变迅速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如沙漠、戈壁、冰川、永久冻土及石山、裸地等面积就占国土面积的28%,此外还有沼泽、滩涂、荒漠、荒山等利用难度大的土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中国降水量地区有效期异和年内、年际变化大,导致全国范围内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中国暴雨强度大、分布广,是易造成洪涝、水土流失乃至泥石流、山崩、塌方、滑坡的重要在原因。在中国独特的地质地貌基底上,一旦植被破坏,水热优势则立即会转化为强烈的破坏力量。 (2) 水土流失仍很严重 据国务院公布的遥感调查结果,1989年底中国轻度以上的土壤侵蚀面积为36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蚀面积179万km2,风蚀面积188 km2,全国平均每年因人为活动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km2,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吨,占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亿吨是耕地土壤。随着地表沃土的流失,带走了大量的有机质和碳、磷、钾养分,土层越来越薄,直接导致土壤肥力降低,耕地面积减少。建国以来因水土流失而毁掉的耕地已达4000千多万亩。经过建国50年来的治理,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好转,但总体上中国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的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80年代末到1997年底,中国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的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80年代末到1997年底,中国七大江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共12.49万km2,只占七大江河水土流失面积的7.76%。 (3) 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生态环境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km2,水蚀荒漠化20.5万km2,冰融荒漠化36.3万km2,土壤盐渍化23.3万km2,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涉及18个省(区、市)470个县(旗、市),形成万里风沙线。中国荒漠化不但影响范围大,类型多,而且程度严重。据综合评价,中国轻度荒漠化为95.1万km2,中度64.1万km2,重度103.0万km2,分别占荒漠化总面积的36.3%,24.4%和39.3%。该程度类型构成

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研究概况_樊云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年5月 第18卷 第3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May 2010, 18(3): 668?673 *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2006BAC01A09)、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黔科合SZ 字[2009]3013)、贵州师范大 学研究生专项创新基金(研[2009]14)和贵州师范大学学生科研课题资助 ** 通讯作者: 陈浒(1965~), 男, 硕士,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E-mail: gy_chenhu@https://www.360docs.net/doc/388445563.html, 樊云龙(1983~), 男, 硕士, 研究方向为喀斯特地貌与洞穴。E-mail: fanyunlongpeng@https://www.360docs.net/doc/388445563.html, DOI: 10.3724/SP.J.1011.2010.00668 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研究概况* 樊云龙 陈 浒** 苏孝良 张芳挺 (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 贵阳 550001) 摘 要 土壤动物在揭示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和生态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研究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生态退化导致土壤动物数量减少、物种多样性降低, 而土壤动物丧失使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受阻。通过利用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改变来指示生态退化进程和凭借土壤动物强大的修复能力对退化土壤进行治理将是有益的探索。退化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深入。 关键词 土壤动物 退化生态系统 群落特征 生物多样性 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 S15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0)03-0668-06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soil animals in degraded ecosystem FAN Yun-Long, CHEN Hu, SU Xiao-Liang, ZHANG Fang-Ting (Institute of South China Kars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 Soil animal is a primary indicator of degradation degree of ecosystem and plays and important role on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e research on soil animals in degraded ecosystem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ecology study. The decrease in amount and diversity of soil animals caused by ecological degradation has hindered the material recycle and energy flow of ecosystem. It is ex-pected to indicate the ecology’s degradation degree by changes in soil anim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to reconstruct the degraded soil with the powerful restoration ability of soil animals. The research on soil animals in degraded ecosystem should be further ex-panded. Key words Soil animals, Degraded ecosystem,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Biodiversit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Received Aug. 19, 2009; accepted Nov. 26, 2009) 退化生态系统是结构与功能在干扰作用下, 原有平衡状态被打破, 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 形成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的系统[1]。退化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功能衰退, 生产力低下,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壤和微环境恶化, 生物间相互关系改变, 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安全稳定, 近年来已成为生态学家关注的焦点[2?3]。 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最丰富、数量最多的亚系统[4], 居于营养元素循环与能量转化的核心。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们在分解残体、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形成与发育、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生态系统退化必然导致土壤系统结构、 功能的破坏, 进而对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土壤动物产生显著影响, 土壤动物作为驱动因子又会反过来对生态系统的演化进程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土壤动物研究已成为环境与生态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尤其以退化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和恢复生态学意义为研究前沿[6-8]。 土壤动物研究在最近三十多年得到迅速发展, 许多学者对退化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动物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几乎包括了所有的退化生态系统类型。20世纪80年代, 土壤动物研究主要集中在重金属等导致的农田污染对土壤动物的影响[9]。90年代开始关注人为压力下脆弱生态系统的退化与土壤动物的关系, 主要研究了不同退化阶段[10-11]和不同恢复阶段

草地退化治理措施

草地退化治理措施 草原畜牧业主要是以天然牧草和采取放牧方式经营的畜牧业。因此,天然草地的优劣和丰欠程度决定着草原畜牧业的兴衰。近年来,迭部县90%的天然草地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40%的严重退化,导致牧草产量、品质下降,草地载畜能力降低。如何解决日益尖锐的草畜矛盾,保护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直接关系到迭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草地资源的保护与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 1基本概况 迭部县是甘肃省南部一个半农半牧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山高谷深,平均海拔在2700m以上,交通十分不便,总人口5.78万人。全年平均气温在3℃~11℃,年降水量400mm~730mm。全县草地总面积15.69×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4%。耕地面积0.91×104hm2,占总面积的1.9%。据统计,2009年天然草地产草量为3300kg/hm2,比1986年的每公顷6450kg下降了3150kg,草地产草量比上世纪80年代平均下降了50%以上;草地植物群落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导致优良牧草所占的比例由65%下降至40%,毒杂草由30%上升到68%;草层平均高度由46cm下降到25cm,植被平均盖度由88%左右下降46%左右;草地鼠虫危害面积达4.6×104hm2,

仅鼠虫危害减少的鲜草折合人民币损失300多万元;全县还有干旱缺水草场2.4×104hm2,全县理论载畜量只有29万羊单位,草地综合生产能力急剧下降,草畜矛盾十分突出。如此进一步发展下去,以至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必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正常发展。 2草地退化原因 草地退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近代人类对草地生态系统长期的严重干扰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中,最为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2.1超载过牧 超载过牧,是不顾草地第一性生产能力,盲目加大畜群规模和放牧频率,使牲畜的采食量长期超过牧草再生量,实行掠夺式经营的产物。在草地过度利用的情况下继续增加牲畜数量,形成了牲畜增加→草地退化→牲畜继续增加→草地加剧退化的恶性循环。据调查迭部县的牲畜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10.40万头(只)发展到目前的19.8万头(只),增长了53%,与天然草地承载能力来讲,草地超载达40%。从而,导致草地植被遭到破坏,草地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最终失去平衡。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_白降丽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22(4):464~468 Journal of Zhe jiang Forestry C ollege 文章编号:1000-5692(2005)04-464-05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 白降丽1,彭道黎1,庾晓红2 (1.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摘要: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健康生态系统,并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已成为生态系统研 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介绍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恢复与重建等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退化生态 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基本原则、方法以及程序,并进一步阐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退 化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废矿地、退化海岛生态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等恢 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指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趋势,主要包括生态系统退化 的预测预报机制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和机理的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 关键技术体系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技术和评价指标 体系研究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参47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 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伴随着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长期的工业污染,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以及将大范围的自然生境逐渐转变成农业和工业景观,形成了以生物多样性低、功能下降为特征的各式各样的退化生态系统(degraded ec osystem)。这些变化都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整治与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以及重建可持续的人工生态系统,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几个相关概念 1.1 退化生态系统 陈灵芝等[1]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是一类病态的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或者在二者的共同干扰下,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的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displacement),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系统生产力下降。这类系统也被称之为“受害或受损生态系统(damaged ecosystem)”。 不同的学者对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是不同的。余作岳等[3]将退化生态系统分为裸地、森林采伐迹地、弃耕地、沙漠化地、采矿废弃地和垃圾堆放场等类型。章家恩等[2]认为退化生态系统应分为 收稿日期:2004-09-09;修回日期:2005-03-28 基金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BA510B) 作者简介:白降丽,博士研究生,从事森林生态学研究。E-mail:bjl wtx@s https://www.360docs.net/doc/388445563.html,

草原退化的治理

草地退化的治理 我国有60亿亩不同类型的草地,其中90%以上处于不同程度退化之中。草地退化已是影响我国草地生态功能发挥,生产力提高的重要限制因素。什么是草地退化?科学家们认为,草地退化是草地生态系统在其演化过程中,其结构特征和能流与物质循环等功能过程的恶化,即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环境的恶化。它既包括“草”的退化,也包括“地”的退化。它不仅反映在构成草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上,也反映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生物组成上,因而草地退化是整个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超载放牧不可取 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过牧,即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又叫草原超载。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单位面积的草场,只能供应一定数量牲畜的活动,如果无限制过分频繁地放牧,牲畜的过度啃食,使牧草来不及生长,来不及积累有机质,势必使草丛变得越来越矮,产量越来越低。不仅如此,那些优良的牧草,即牲畜爱采食的牧草受害最重,影响最大,而那些有毒的或者牲畜不喜采食的植物就得以保存下来。这就是为什么退化的草地一方面表现为植物小型化,生物量低的特点,另一方面表现有毒植物相对增多的特点,在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严重的草原上,狼毒大量保存下来,就是这个道理。过牧不仅对牧草会产生上述影响,而且长期的大量的过度的牲畜践踏,也会使土壤变得紧实,导致透气透水能力降低,土壤性状恶化。 春季羊群啃食过牧严重 夏季羊群啃食过牧严重 草原开垦几时休? 草地为什么会退化呢?分析起来,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即温暖化与干旱化,这是整个地球表面共同的变化,人类不能够左右,只能认识这一规律,利用这一规律。而人为原因,特别是近几十年,人为的长期的不合理活动,加剧了我国天然草原退化的过程。在这些长期的活动中,开垦种粮是重要原因之一。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综述

土壤生态学作业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硏究综述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土壤退化是上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恶化导致肥力下降的总称,因此可分为上壤物理退化、土壤化学退化、上壤生物退化,上壤荒漠化是上壤退化的终极形式。丄壤退化的原因非常复杂,有些完全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所引起的,大部分是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以土壤侵蚀的形式致使土壤退化。 ①土壤物理退化:上壤物理退化主要有上层变薄、上壤沙化或砾石化、上壤 板结紧实等,前三者主要是由上壤侵蚀引起的,而土壤板结紧实主要是耕作栽培措施不当所致,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提高,机械作业导致上壤压板也越来越严重。 土壤侵蚀也称水上流失,是指表层上壤或成上母质在水、风、重力等力量的作用下,发生务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现彖。可见土壤侵蚀包括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类型。 水力侵蚀是指由于地表水的径流,导致上壊随水流走的现象,是最普遍、最广泛、最严重的一种土壤侵蚀,所以一般将土壤侵蚀视为水上流失。 风力侵蚀是指风将表层上壤吹走的现象,一般当风速>4~5米/秒时,就会产生风力侵蚀的现象,当风速达8米/秒时,风力侵蚀就很严重。风力侵蚀的结果往往导致表层土壤沙化或砾石化,最终成为沙漠。 ②土壤化学退化:上壤化学退化包括土壤有效养分含疑降低、养分不平衡、可溶性盐份含量过高、上壤酸化碱化等。长期单一的耕作种植制度,不仅过度消耗某些养分, 造成上壤养分不平衡:而且有害有毒的物质增加,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 主要是由于上壤氮磷不平衡,因此,九十年代前后施用磷肥的效果格外显著,但不久又出现大面积缺钾,钾肥效果越来越好,特别是髙产农田,钾肥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肥料,微量元素肥料也有很好的效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生态系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试题 (2012 ----2013 学年第 1 学期) 考核对象博士□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兽医硕士专业学位□中职教师□高校教师□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等学力在职申请硕士学位□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名称土壤生态系统考试方式开卷 命题教师教研组(研究室)主任签字 考释时间2012年12月15日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生态学:研究土壤环境与生物间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功能、平衡与演变规律的学科。 土壤的净化功能: 化感作用:植物分泌某些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产生的抑制或促进作用。 土壤污染: 湿地: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 土壤退化: 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酶活性:土壤酶催化物质转化的能力。常以单位时间内单位土壤的催化反应产物量或底物剩余量表示。 二、简述题(8选5,每题10分,共50分) 1. 简述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点。 3. 简述土壤生物类型与生物多样性。 答:土壤生物由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低等植物三大部分组成;广义的土壤生物还包括土壤中的一些具有活性有机体,包括植物根系、块茎、种子、卵、蛹及越冬态动物。 土壤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 (1)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是微生物天然的培养基,几乎全部细菌与真菌的种类都生活在土壤中; (2)土壤动物与土壤昆虫多样性:土壤动物有土壤原生动物和土壤后生动物群落组成。一般平均每克干土中原生动物的数量可达1万-10万个以上;每平方米土壤中,小的无脊椎动物可达几万到十几万个;陆地表面的生物圈内,大约生活着150万种昆虫。

土地生态评价方法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1概述 1.1生态安全的概念 1)生态安全的背景 “生态安全”这一概念是在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的背景下提出的。 20世纪50—60年代,随着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全球资源环境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及结构变化对有限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安全保障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世界八大公害事件、自然资源的过渡消耗、生物物种的加速灭绝、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水土六十、土地沙化、环境污染、酸雨加剧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向全球胡宇:在我们人类决定师姐各地德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环境后果。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人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人类还迫切感受到生态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星与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一个里程碑,以这次大会标志,生态安全、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中国际政治的一部分。2002年9月,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环境与发展高峰会议,进一步商讨生态安全大计。当前,关注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2)生态安全的概念及特点 国际社会关于生态安全的概念至今未能达成共识,肖笃宁将生态安全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符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 狭义: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整体水平的反映。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管理的一个新内容和新目标,通常认为,功能正常的生态系统可称为健康系统,它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自治以及保持对胁迫的恢复力。反之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态系统为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其安全状况处于受威胁之中。 生态安全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安全,即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否受损害,其提供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安全的定义有着许多不同的认识,这些生态安全的定义存在两方面的局限,一方面,仅考虑了生态风险,而忽略了脆弱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仅把生态安全看成一种状态,而没有考虑到生态安全的动态性。针对这一局限,人们认为, 生态安全的概念:生态安全应是指人与自然这一整体免受不利因素危害的存在状态及其保障条件,并使得系统的的脆弱性不断得到改善。一方面,生态安全是指在外界不利因素的作用下,人与自然不收损伤、侵害或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能够持续,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健康和完整;另一方面,生态安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通过脆弱性的不断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处于健康和有活力的客观保障条件。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 ——兼论自然力在北京西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蒋高明陈圣宾李永庚刘美珍于顺利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100093) 摘要:目前,中国各种生态系统的退化现象非常严重,已经很难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造成的,因为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进而引起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当地居民摆脱贫困。因此,资金应该用在人的身上,而不仅仅是栽树种草。因为栽树种草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但在稳定土壤方面的收效却很小。如果人口和动物的压力减轻了,自然恢复的力量就会加强,已经退化的土地会逐步恢复,从而建立真正的保护区。我们应该鼓励新型土地使用模式,比如生态旅游等,因为这种使用方式会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少到最低。为此,我们提出了用一小块土地支持一大片退化土地的恢复,并用自然的方法修复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相处而不是对立的,这种理念对于目前中国的生态系统修复仍然有指导意义。然而,如果我们要使所谓的生态工程达到预期目的的话,首先就要通过建立既符合生态标准又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城镇来实现对人口的管理。 京西的生态修复已经成为北京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新的城市建设规划,门头沟区和其他几个区已经被列为京西生态涵养发展区,将成为北京的生态屏障。北京市政府最近决定为实现这个目标投入大量资金。本篇论文讨论了如何在京西地区,特别是门头沟区,对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关键词:生态系统退化,修复,自然过程,生态城镇,京西地区 生态系统退化是由于人为或者自然因素,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的下降、结构的简单化以及功能的丧失。由于人口和技术能力增加而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增无减,尤其在经济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退化生态系统包括热带雨林、萨王那群落、亚热带森林、温带森林、温带草原、水生生态系统,以至于高寒荒漠。在我国的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着低效益、高破坏性的社区发展模式如陡坡开垦、过度放牧、围湖围海造田、竭泽而渔等,加重了生态系统的退化。生态系统退化不仅带来了本身的生态问题,还诱发了其它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大河断流、洪水泛滥、荒漠化扩大、沙尘暴频次加大、水土流失、病虫害爆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干旱化加重等等。为此,国家被迫在很多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然保护区工程等。为了使工程 *蒋高明,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长期从事恢复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与生理生态学研究。EMAIL: jgm@https://www.360docs.net/doc/388445563.html,。

针对全球土壤与土地退化的各种现状

针对全球土壤与土地退化的各种现状,提出减缓土壤退化进程新的理论和 实践方法,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开垦策略。 荒漠化土壤的植被修复需要稳定的水源和肥源供给,二者缺一不可,而城市污水恰恰可以满足这一要求。人工湿地是一种生态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耗电低、运行费用低等优点。将人工湿地技术应用于经济欠发达且地广人稀的荒漠化地区,可充分发挥其优势,而且人工湿地占地面积大的劣势也不再是其限制因素。因此,若以人工湿地为载体、荒漠化土壤(沙土)为湿地基质用于荒漠化土壤修复,其上所栽培植物将可能形成稳定植被,污水及污水中的污染物即可作为人工湿地植物所需的水分和养分来源,污水得到净化的同时还可使土壤保持肥力和生产力。 该试验通过对两年来人工湿地的进水、出水及湿地内土壤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统计、分析,最终得出以城市污水为水源和肥源对荒漠化土壤的修复效果,以下为试验结果: 湿地运行至第2年,与原沙相比,沙土中w(有机质)、w(TN)、w(碱解氮)、w(TP)、w(速效磷)及电导率均极显著增加(P<0.01),第2年0.1m潜流湿地基质养分的富集量高于第1年,其中,第1年0.1m潜流湿地中沙土w(有机质)、w(TN)、w(碱解氮)、w(TP)、w(速效磷)相比于原沙分别增加了2.20g/kg、0.33g/kg、8.54mg/kg、0.13g/kg和43.53mg/kg;与第1年相比,第2年各指标则分别增加了2.57g/kg、1.20g/kg、14.75mg/kg、0.24g/kg和70.58mg/kg。这可能是由于随着水力负荷的增加,进入试验系统的“肥源”也相应增加,同时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土壤持肥保肥能力也增强所致。修复第1年,0.6m潜流湿地基质中w(有机质)、w(TN)、w(碱解氮)、w(TP)、w(速效磷)相比于原沙分别增加了2.27g/kg、0.86g/kg、2.69mg/kg、0.12g/kg和67.83mg/kg;第2年相比于第1年则分别增加了8.36g/kg、1.19g/kg、21.26mg/kg、0.38g/kg和68.05mg/kg。这是因为0.6m表面流湿地水力停留时间较长,更有利于湿地中沙土通过沉淀、过滤、吸附等作用截留污水中的污染物,从而使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此外,表面流湿地更大的水力负荷也带来了更多的“肥源”。 对于土壤的物理性质,经过2a的修复,沙土容重、孔隙率与原沙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并基本趋于稳定。这主要是因为植物根系生长及其数量的增加可以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姓名:袁斌学号:1130080120 摘要: 草原生态系统是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近年来,过度放牧、滥垦、无计划的乱开矿,使我国广袤的草原生态系统出现了严重的退化问题。 关键词: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草原生态系统是以各种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构 成的功能统一体。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地区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草原地区非生物环境构成的,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基本机能单位。草原生态系统在其结构、功能过程等方面与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它不仅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而且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一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 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是欧亚大陆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体是东北-内蒙古的温带草原。根据自然条件和生态学区系的差异,大致可将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分为三个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和群落的结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 草原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据《中国统计年鉴》(1988)提供资料,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为3.365亿公顷,占世界草原总面积的7.1%左右。我国草原的类型较多,从整体上看,内蒙古草原以多年生、旱生低温草本植物占优势,建群植物主要是禾本科草类,其中以针茅和羊草最有代表性。前者为丛生禾草,后者为根茎禾草,根茎发达,对防风固沙起着重要作用;我国中部为稀疏草原,以大针茅为主;西部为荒漠草原,以丛生戈壁针茅为主。草原对大自然保护有很大作用,它不仅是重要的地理屏障,而且也是阻止沙漠蔓延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退化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生态系统退化 生态系统: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体)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 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具有保持系统各组分成分稳定,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自我调节并恢复到稳定状态的能力。 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动态平衡。当生态系统与外界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时,都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外界干扰在系统的耐受范围内时,由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并恢复的能力,既有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也有可能达到新的平衡。当外界干扰强度过大或干扰时间过长时,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种类及数量将发生明显下降,使得生态系统的演替处于退化状态,简称生态退化。 自然因素造成的生态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 引起生态系统改变的重要因素: (1)间接驱动力: 1、人口的急剧增长,增加资源和环境的总消耗量; 2、人均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人均索取量; 3、妇女地位的提高、民主决策的加强、多方环境协议的制定等,使社会政治驱 动力作为影响决策的力量,向着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 4、人们的价值观、信仰和准则,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和环境认知价值,间接驱 动着生态系统的变化; 5、科学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系统产生正反两方 面的效应。技术进步,使大部分农产品的单位产量得到提高,也使砍伐森林的能力提高,海洋捕鱼的广度与深度加大,导致森林系统与海洋系统的破坏比以往更为广泛与迅速。 (2)直接驱动力:1、栖息地的被改变;2、过度开发;3、全球气候变暖。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系统共性:1、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2、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3、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1、太阳辐射(直射和散射);2、无机物质;3、有机物质;4、土壤。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1、生产者;2、消费者;3、分解者(又叫还原者)。 食物链:生物之间存在的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 食物网: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的复杂的捕食关系。某个环节(物种)缺失时,其他相应环节能起补偿作用

怎样恢复我国退化的生态系统

【摘要】我国是全球陆地生态最多的国家,基本囊括了全部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这些生态系统是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系统都在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之中,形势不容乐观。退化生态系统的治理必须认清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和存在的关键问题,其中西部是重点。生态治理应当从基础的科学问题入手,减少人为压力,释放自然恢复潜力。国外成功的经验是利用自然力,国内外一些大型的生态工程之所以不能成功,正是因为违背了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为此,我们建议对于我国的退化生态系统治理应当“以人为本”,将退化生态系统治理与正在发展的城镇化集合起来考虑,实施人口城市化、生态自然化;先易后难,分类治理;保障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并形成生态治理产业,促进我国各类退化生态系统的全面治理。 全球共有十大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我国占其中九类,分别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带针叶林、红树林、草原、高寒草甸、荒漠、苔原。我国唯一缺乏典型的非洲萨王那群落(稀树疏林草地生态系统),但是中国的四大沙地(浑善达克、科尔沁、毛乌素、呼伦贝尔)在健康状态下其结构与功能恰恰是“萨王那”类型的。这样,我国不仅是全球生态系统类型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囊括全部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后,非常不幸的是,我们这些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中(刘国华等, 2000)。除了众所周知的森林锐减、荒漠化扩大外,那些过去较少受到破坏或轻度破坏的高寒草甸、温带草原也出现了严重退化。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的现实异常严峻,如果控制不住,将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由生态系统退化的诱发各种生态灾难,业已使国家蒙受了重大损失,如1998年仅长江和松嫩流域特大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2000亿人民币!(温家宝, 1998)。生态破坏还加剧贫困,影响社会安定。在我国一些沙化严重的地区,当地农民被迫远走他乡,成为生态灾民。因此,我国退化生态系统的治理应当列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能力建设的头等大事情来抓。 一、国内外的经验与教训 二、要认清生态治理存在的关键问题 针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系统退化,国家相应启动了许多以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工程(国家林业局, 2002), 但是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治理效果相对于巨额投资来讲却不尽人意。造成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是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下述关键问题的存在:第一,在西部经济发展方面,忽视了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薄弱的社会基础这些基本事实。毛泽东(1956)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有关于少数汉族与民族关系的精辟论述:“我国少数民族人数少,占的地方大。论人口,汉族占百分之九十四,是压倒优势”;“而土地谁多呢?土地是少数民族多,占百分之五十到六十。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确切地说,黑河-腾冲线是我国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产业类型的综合分异线:东部以汉族为主, 占全国的94.3%,面积为42.9%;西部少数民族集中分布,人口虽只有5.7%,然其面积却达57.1% (张善余,1999)。目前,中国的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被迫追赶,但由于人才、交通与基础条件的限制,西部不可能赶上东部。中国1000个著名制造业的89%在东部,而西部仅占11%;仅一个江苏省(13.7%)就超过了西部十几个省的总和。因此,西部无论怎样追赶,经济的不平衡这条鸿沟是很难逾越的。而在盲目追求gdp中造成的西部生态退化所需的高额治理费用,却不得不由国家来“买单”,如2002年国家“六大林业工程”的256亿元主要用在了西部。 西部脆弱的环境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草场退化、土壤沙化、盐渍化、气候干旱化、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应当成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00 000 km2,其中约有80%发生在西部,全国每年新增的荒漠化土地也大都分布在西部地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西部孕育着巨大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库,如云南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野生稻、茶、香蕉的近缘种都在这里分布;新疆干旱区、青藏高原地区分布

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程莉(20081799)资环08级01班 摘要:酸雨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日益成为土壤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现有的大量研究表明,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特性,包括土壤盐基离子及重金属与微量元素的淋溶、土壤营养、土壤酸化、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活性、土壤缓冲性能、土壤结构、土壤矿物风化等方面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就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酸雨土壤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酸雨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酸性强、持续时间长的酸雨不仅会使鲜花凋谢,树叶脱落,农作物枯萎,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受到腐蚀,人体健康受到威胁,而且还会导致江、河、湖泊逐渐酸化,浮游生物死亡。酸雨还会导致土壤中营养物质不断溶出,造成Al及其他金属对生物的危害[1-2]。在生产林区,酸雨降落,使土壤的酸性增强,养分下降,森林的生长缓慢,树木的树叶枯黄,甚至死亡。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世界上许多科学家的关注。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酸雨的最终接受处,因而酸雨对土壤影响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整个生态环境的质量。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早为人们所重视[3-6]。 1978年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市首次召开的酸雨对农作物和土壤影响的国际会议之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起来。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因为酸性物质的输入改变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从而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危害。 1、酸雨对土壤盐基离子的淋洗 阳离子的淋洗与土壤的组成和性质有很大的关系。矿物和腐殖质含量高的土壤,因其阳离子交换量高,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亦高,但是其淋洗的进程相对较缓慢。而对于阳离子交换量低、缓冲能力弱的土壤,不仅其交换点低,交换点上的碱性阳离子也很容易进入到土壤溶液中,并被淋洗掉。 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元素的迁移具有阶段性,土壤酸化的阶段性决定着元素迁移的阶段性[7]。盐基离子的淋失量随模拟酸雨PH值的降低而增加[7-10]。尤其当PH≤3.5时,增加最明显。在PH为3.0的酸雨淋溶下,红壤、赤砂土盐基淋出量占交换性盐基总量的61.4%[11]。土壤交换性K+、Na+, Ca2+, Mg2+的总量有随PH 降低而降低的趋势[7]。 土壤阳离子的淋溶强度主要取决于与酸雨有关的阴离子迁移率,淋失速度在 很大程度上受阴离子〔主要是SO 42-)被土壤吸附强度的影响,而SO 4 2-吸附量与土 壤Fe、Al氧化物含量呈正相关。在增加阳离子活动性方面,硫酸盐的作用要比硝酸盐大得多。这是因为大部分土壤都N素含量不足,所以硝酸盐能很快被植物吸收。仅在降雨量很大的情况下,N0 3 -来不及被植物和土壤吸收时才对阳离子的 活动性有明显的作用[11.15.16]。而土壤中的SO 4 2-则极易随酸雨所增加,因而其对阳离子的淋洗作用就很大。如在灰化土上,酸雨输入的硫酸可使土壤阳离子淋洗速率达到自然淋洗速率的3倍。[4] 2、酸雨对土壤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不同上壤中都含有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有些是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如B、 Cu、 Fe、 Mo、Mn。而另一些则可能是环境毒害元素,如Cd、 A1

土地退化

中国土地退化原因及其治理 [摘要]:土地质量退化是我国土地资源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土地质量退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在人类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无意识地造成了土地的退化。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土壤侵蚀、盐碱化和潜育化、土壤污染、土地肥力下降等,这已构成对土地生产力的严重影响。土地退化的防治必须采取包括工程、生物、科技、投入、法规等在内的综合措施,通过综合治理、加强行政执法、鼓励公众参与等防治土地质量的退化。 [关键词]:土地退化荒漠化对策 [正文]: 土地退化是指在人类经济活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和影响下,土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土壤和环境质量变劣,调节、再生能力衰退,可塑性变差,承载力变弱的过程。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的沙漠化、土壤侵蚀、土壤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盐碱化和潜育化等。 1. 土地退化的现状 中国自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期,投资、产业在城镇的集中、城镇化基础设施的发展等,直接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向城镇的流动。 1.1. 土攘侵蚀 全球森林覆盖率为20%以上,而我国仅为12.98%。植被覆盖率低和局部植被的不断破坏,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土壤侵蚀。建国以来,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为500一600万亩。水土流失使耕层变薄,土体破坏,利用面积减少,同时土壤养分被流失。黄土高原区,风力、冻融侵蚀也造成了大面积农业土地承载能力减弱或荒废。 1.2. 土地沙漠化 我国土地沙漠化、砂化总面积为16.4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n.4%。近半个多世纪,每年新增加的沙漠化土地由150万亩扩大到250万亩,黄沙危害和影响的土地每年以7400万亩的速度在扩展。目前,约有1.5亿亩耕地、草原处在沙漠化的威胁之中,每年有200一300万亩农业土地遭受破坏而退化。 1.3. 环境恶化,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和严重的土壤污染。如排放的废气及烟尘中的汞、铅、铬等重金属造成土壤的污染;二氧化硫等形成的酸雨使土壤酸化;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使大气温室效应加强,气候变化;工业废渣、废水经雨水的冲刷进入农田,既恶化土壤,又污染农产品。工业排放物对农业土地的污染在城市周围尤其严重,一些地区乡镇企业造成的土地污染有加重的趋势。 2.造成土地退化的原因

新型解磷菌促进矿业退化土地生态修复后土壤磷素循环

Novel 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 enhance soil phosphorus cycling follow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land degraded by mining 新型解磷菌促进矿业退化土地生态修复后土壤磷素循环 Abstract: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changes in soil microbial phosphorus (P) cycling potential during terrestrial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restoration, although much research aims to enhance soil P cycling. Here, we used metagenomic sequencing to analyse 18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t a P-de?cient degraded mine site in southern China wher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as implemented using two soil ameliorants and eight plant speci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ve abundances of key genes governing soil microbial P-cycling potential were higher at the restored site than at the unrestored site, indicating enhancement of soil P cycling following restoration. The gcd gene, encoding an enzyme that mediates inorganic P solubilization, was predominant across soil samples and wa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bioavailable soil P. We reconstructed 39 near-complete bacterial genomes harboring gcd, which represented diverse novel phosphate-solubilizing microbial taxa. Strong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these genomes and bioavailable soil P, suggesting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enhancement of soil P cycling. Moreover, 84 mobile genetic elements were detected in the scaffolds containing gcd in the 39 genomes, providing evidence for the role of phage-related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in assisting soil microbes to acquire new metabolic potential related to P cycling. 在陆地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过程中,尽管许多研究旨在促进土壤P循环,但土壤微生物磷(P)循环潜力的变化知之甚少,。在这里,我们利用元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中国南方一个低磷退化矿区的18个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分析,在该矿区,使用了两种土壤改良剂和八种植物进行了生态恢复。结果表明,恢复地土壤微生物磷循环潜力的相对丰度高于未恢复地,表明恢复后土壤磷循环增强。gcd基因编码一种介导无机磷溶解的酶,在土壤样品中占主导地位,是土壤生物有效磷的主要决定因素。我们构建了39个几乎完整的细菌基因组,它们代表了不同的解磷微生物新类群。这些基因组的相对丰度与土壤有效磷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表明它们对土壤磷循环的促进作用。此外,在39个基因组中检测到84个可移动的遗传元件,这为噬菌体相关的水平基因转移在帮助土壤微生物获得与磷循环相关的新的代谢潜力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证据。 Introduction 长期以来,磷(P)一直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仅次于氮(N)的第二大限制植物生长的养分[1,2]。与这一传统观点相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磷限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与氮限制一样[3,4]。例如,一项对173项陆地研究的全球荟萃分析表明,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对磷添加的反应与对氮添加的反应没有显著差异[3]。尽管如此,在陆地环境中的亚生境(如森林、草原、冻土带和湿地)之间,植物对磷和/或氮添加的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3],这表明土壤对磷或氮的限制更多地取决于所考虑的特定生态系统。然而,尽管磷和氮限制的相对大小仍然存在争议[5,6],但毫无疑问,磷限制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是普遍存在的[7]。此外,对50项陆地研究的另一项全球荟萃分析表明,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对磷添加的反应在高氮条件下比在环境氮条件下更明显,这表明在未来大气氮沉降增加的情况下,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磷限制将变得更加明显[8]。因此,缓解陆地磷限制日益被认为是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的主要优先事项[5,9]。严重退化的生态系统,如废弃的雷区,其土壤养分水平极低,包括磷[1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