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课堂”成为“学堂”-文档

如何让“课堂”成为“学堂”-文档
如何让“课堂”成为“学堂”-文档

如何让“课堂”成为“学堂”

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而是以组织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之后让学生尽可能地自己做、自己学。的确,每个学科都需要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本身已不再是最重要的,取而代之的是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走出师本课堂,构建生本学堂呢?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

对于信息技术来说,知识更新得更快,要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当学生踏上社会,真正需要将所学的技能运用时,会发现在课堂上所学的软件已经被新的版本、新的软件所代替,甚至许多知识已经被淘汰了。学生需要具备自学能力来应对知识的更新。

以下场景经常在以前的课堂上演:

场景一:一学生开机后,发现电脑没有正常进入windows 操作系统,屏幕上出现的是黑屏白字,提示信息是“ keyboard

error or no keyboard present ”。其实,这个英文句子很多学生都看得懂,但都没有看,直接就报告:“教师,我电脑开不了。”

场景二:课堂上,一些学生一遇到操作困难,不看书上的操

作步骤,没有自己解决的意识,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举手问教师。

从上面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学生没有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通常要经过一个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般来说在初始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比较薄弱,只是为

了解决某些具体的实际问题而学习。但是这个时候,教师如果只

追求最终的成效,直接手把手地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有

依赖性和惰性。场景一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读一下屏幕上

的提示信息,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着解决这个开机故障。场景二中,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通过哪些途径解决这个困难,如果还是没解决,就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当学生学习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多种自学的途径,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当然,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受学生自身条件、学习环境、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要想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同时做好学生、教师和学校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二、营造和谐的学堂氛围

一位教育学者曾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

氛,使学习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生本教育的目的就是’激扬生命而不是’控制生命’。”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和谐的环境里,学生的学习会很愉快,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相反,如果教师过于威严,则学生心情受到压抑,课堂纪

律是很好,但学习效率也不会高。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个别学生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少,怕误操作,弄坏电脑。

对于这种情况,我会告诉他们如果误操作了怎样处理,比如:“撤销”,“关闭文件不保存”,等等,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如果系统真的瘫痪了也没关系,还可以重装系统。从思想上打消他们的顾虑,让他们大胆操作。

二是一些学生理解能力弱,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对于这种学生,自学困难较大,可能已经自主学习了,也求助过自己小组的其他成员,教师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在课堂上还是没有完成操作任务,可以把作业带回家完成,再上传作业,不影响作业的评

定。

此外, 教师尽可能上课前调节自我情绪,充满信心,把微笑

带进课堂, 用和蔼的目光注视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

己被重视、被关注,从而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出一种

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感氛围。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时,教师也要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这样,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一定会因喜欢而愿学,因轻松而乐学,因有疑而好学。

三、添加足够的学习动力

学生对信息技术是很感“兴趣”的,然而这种兴趣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假象,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源于他们喜欢游戏聊天、看动漫、听音乐等。而这些实际的需求又与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

目标性有一些出入,这也就成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

其实,“教育游戏”理念早已被提出,让更多关注者都看到了破解这一矛盾的希望。“教育游戏”也可以看做“严肃游戏”理念的衍生,在国外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从单纯的“玩”中引导出来,将游戏融入教学内容,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事例一:上《音频的获取与加工》内容时,我要求每个学生

点(下载)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歌曲文件名命名为“学号+歌

曲名称”上交,点的频率最高的歌曲会被播放,学生纷纷跃跃欲试。同时,要求观察文件的格式和大小,从而引入“音频格式” 这个内容。

事例二:在讲VB算法时,用”讨论学习” 渡河”引入新课。事先在网上下载了这个游戏,让每个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设计让猎人渡河的算法,学生也就不感到枯燥了。

事例三:VB综合练习中,设计的“读心术”程序。这个“吉

普赛人祖传的神奇读心术”心理测试是网上的一个flash 动画,每次测试,水晶球显示出来的图形就是你刚刚心理记下的那个图

形,很神奇。其实,这只是一个数学问题,并可以用VB编写出来,学生都很感兴趣。

教师只要选择合适的游戏或娱乐活动,并把它应用到课堂,既充分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实,网络游戏也不例外,对于孩子玩网络游戏我们不应该去堵,

应该更多地去引导和教育。学生玩教育游戏能培养一种独立意识生存意识和动手能力,也能产生一种成就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四、创设多种自学途径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期望即是“自学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力,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

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只是看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看是否具有一定的素质,会不会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多创设一些自学的途径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1.提供学法指导。在学法指导中,学生可以很快了解课堂结构,明确课堂任务。此外,每一个环节都设置操作方法,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逐步体会、领悟,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从而掌握好各个环节,真正实现整个学习的高效低耗。

2.培养学生使用软件自带帮助的习惯。一般来说,任何软件都有自带的帮助功能,如果能把软件自带的教程和帮助都学会,那已经算是高级使用者了,这么好这么方便的助手干吗不用呢?例如:文字处理软件Word 的帮助功能,单击“帮助”菜单中的

“Microsoft Office Word帮助(H)”菜单命令,就能打开“ Word 帮助”窗格,在这个窗格中都可以找到你要的答案。

3.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们在由5—6人组成的

异质性小组中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

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允许他们讨论、探究、体验,这样不但能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还能使学生从

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此外,对于一些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

五、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对于学生而言,一节课完成了一份上机作业,非常迫切地想得到别人对他作品的评价,这是一种期待。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及时、具体的评价,这样学生才能了解自己作业的完成情况,好在哪里,问题在哪里。

在平时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的最多是生生评价,以小组的形式。通常将班级分为七个组,5—6人为一组,最先完满完成的学生为组长,第二个为副组长,由他们对组员的完成情况作出评价,完成《合作学习记录本》的填写。

附:

这种评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着当组长,又解决了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每份作业评价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自学能力。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真正让“传统课堂”成为“生本学堂”,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如何让“课堂”成为“学堂”-文档

如何让“课堂”成为“学堂” 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而是以组织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之后让学生尽可能地自己做、自己学。的确,每个学科都需要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本身已不再是最重要的,取而代之的是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走出师本课堂,构建生本学堂呢?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 对于信息技术来说,知识更新得更快,要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当学生踏上社会,真正需要将所学的技能运用时,会发现在课堂上所学的软件已经被新的版本、新的软件所代替,甚至许多知识已经被淘汰了。学生需要具备自学能力来应对知识的更新。 以下场景经常在以前的课堂上演: 场景一:一学生开机后,发现电脑没有正常进入windows 操作系统,屏幕上出现的是黑屏白字,提示信息是“ keyboard error or no keyboard present ”。其实,这个英文句子很多学生都看得懂,但都没有看,直接就报告:“教师,我电脑开不了。” 场景二:课堂上,一些学生一遇到操作困难,不看书上的操

作步骤,没有自己解决的意识,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举手问教师。 从上面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学生没有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通常要经过一个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 般来说在初始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比较薄弱,只是为 了解决某些具体的实际问题而学习。但是这个时候,教师如果只 追求最终的成效,直接手把手地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有 依赖性和惰性。场景一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读一下屏幕上 的提示信息,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着解决这个开机故障。场景二中,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通过哪些途径解决这个困难,如果还是没解决,就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一下。当学生学习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多种自学的途径,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当然,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受学生自身条件、学习环境、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要想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同时做好学生、教师和学校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二、营造和谐的学堂氛围 一位教育学者曾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 氛,使学习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生本教育的目的就是’激扬生命而不是’控制生命’。”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和谐的环境里,学生的学习会很愉快,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相反,如果教师过于威严,则学生心情受到压抑,课堂纪

把“讲堂”变成“学堂”

把“讲堂”变成“学堂” 案例背景: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学要立足文本,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前,大多数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特别是对即时作文更是感到头疼,作文课上讲过的方法都在那时烟消云散,只是头脑中千遍万遍的念着作文题目,而无从下手。看着他们木木的表情,我也感到了他们心中的无奈。鉴于这种情况我想让语文课不再只是有兴高采烈的讨论和枯燥乏味的速记,决定以讲促练,趁热打铁,让学生能迅速的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充实记叙的内容、增进写作的兴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景是儿童心里的景,情是儿童心里的情”,字里行间洋溢着鲁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依恋与向往。教学重点应放在描写“百草园”部分,重中之重是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准确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此部分的景物描写,并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让学生边学,边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想象,并以动手实践,写作训练等形式,努力创设学生积极学习的空间和氛围,真正把“讲堂”变成“学堂”,让学生不再为写作而头疼。 案例描述: 已经是第二次教授这篇课文了,第一次教的时候是旧教材,只是讲了百草园的故事,也就泛泛而讲,抓住重点字词,体会感情。现在学完了新课标,怎样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并且能在学习中真正的体会乐趣呢?我决定让学生自己品味其中的奥妙,也让学生知道:语文课文并不是记记笔记就可以了,也让学生掌握这样的方法,研读文本,发现文本中的奥秘。 速读课文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作者回忆描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大家觉得哪部分最有趣、最值得留恋?理由是什么?”学生回答: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大家能给你的乐园加一个小标题么?很多同学做出了精彩的回答:有的说《我的乐园——百草园》,有的说《童年的乐园》,还有的说《童年趣事》《绿色童年》等等,我发现学生的“热身运动”已经有效果了,便抛出了第一块砖:请你给大家讲述一下童年的乐园的样子。 生1:“老师,我认为在百草园中有很多小伙伴陪着他,你看,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还有会弹琴的蟋蟀,多有趣啊,在夏夜肯定要开音乐会了。” 生2:“我觉得是一幅漂亮的水彩画,你看,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高大的皂荚树……” 此时,我看见有的学生在随着同学的描述点头、微笑,仿佛他们也置身于多彩的百草园中。 “同学们认为刚才两名同学说的好不好啊?”“好!”那我们看看这幅图片(展示百草园的图片),刚才大家在议论图片上的景物不怎么好看,为什么作者能把这样看似平常的事物写得那样栩栩如生呢?(文中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学生总结:作者在写的时候运用了很多的形容词,例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还有动词长吟、伏、窜、低唱、弹琴等等。 师问:那作者为什么会写得如此生动呢? 生答:因为他观察得很仔细,抓住了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细节。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让课堂从“教堂”成为“学堂”

让课堂从“教堂”成为“学堂” ——以《科学》为例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知识是“显性”的,可以通过知识与技能目标加以明确,而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是“隐性”的,往往会隐藏在科学知识的背后,需要教师通加以挖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将知识通过讲述的方法告知学生,通过练习的方式加以强化,最后达到熟练的程度。学生此时只是被动而机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内容,因此,学生掌握的知识其实并不牢靠,对知识的逻辑形式(知识是怎么来的)以及价值意义(知识有什么作用)也是一无所知。事实上,具体的知识仅仅是一种符号表征,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性目标,教师想要学生深刻而熟练的掌握知识,则必须以科学探究为载体,让学生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渗透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养成科学态度,实现科学素养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从科学现象走向科学知识,由科学知识走向科学素养。因此,教师要深入贯彻《意见》中关于“科学素养”的相关要求,必须将“科学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坚持新课改所提出的“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而完成课堂教学的转型,并做好如下几点:一、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体验 所谓“体验”,就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体验式的教学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即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即亲身参与实验和活动的动态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手段;内心体验则是建立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灵魂。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并不能形式化的开展学生活动,而是要让在深刻的行为体验后,明白学习的意义,达到深刻理解的程度。 例如,教师在实施《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课时“细胞、生长和分化”教学时,教材旨在通过利用橡皮泥模拟青蛙受精卵的实验,即利用橡皮泥一分为二来模拟“细胞分裂”;利用适当增加橡皮泥来模拟“细胞生长”的过程。然而,教材的活动并没有延续性,教材之后又通过一幅插图让学生明白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关系:细胞先进行分裂,然后同时进行生长和分化。然而,从课后的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并没有通过插图真正领悟其实质的内涵,其原因在于学生的体验并不深刻,读图的教学活动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要让学生有更为深刻的体验,必须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加以改良。首先,活动应该有延续性,对橡皮泥进行反复的利用;然后,活动应该服务于教学目标,起到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最后,活动不应该停留在模拟活动的层次上,而应该以探究活动的形式出现。笔者于是做出了以下尝试: 师:由受精卵发育成为动物个体,应该是细胞分裂、分化、生长共同作用的结果,同学们可以用橡皮泥来模拟这个过程吗?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也有共性的特点,就是都是先将橡皮泥进行“分裂”。但是,学生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同学认为应该先添加橡皮泥,然后在用橡皮泥捏出不同类型的

一切以学生为主,让课堂变学堂

一切以学生为主,让课堂变学堂 【摘要】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是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新课改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得出的一些方法和心得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学生教师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以及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激烈,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更好的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更准确的运用计算机的基础操作,如何培养同学们的良好的信息素养,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这里,我想根据我校部分年段同学的学习特点,浅谈一下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点感受。 一、引发好奇,激发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学习的兴趣并不困难,因为有条件家庭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对它已经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使是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对未知事物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机房里总表现的跃跃欲试。但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信息

技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1、创设游戏,主动学习。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情境导入,学习积极。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

彰显亮点 突破难点 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彰显亮点突破难点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清水九年制学校“336”课堂教学改革阶段总结 一年来,我校以王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以紧迫的使命感、满腔的热情、科学的态度,决定从提高课堂效益入手,以“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取缔长期以来的“满堂灌”现象,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向课堂要质量”的口号,制定了实施有效课堂的“336”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在五、八年级全面实施课堂改革试验。我校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试验已经历了2个学期,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风和学风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师生精神面貌大变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现将一年来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如下: 一、“336”课改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今年2月,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为副组长,以校委会成员、教研组长为成员组成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改的决策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课堂教学改革、课改评价、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各小组各自明确职能,有效发挥课改的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反馈、评估功能,为课改实验提供了组织保障,确保了课改实验的顺利开展。 二是明确课改的指导思想、目标。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学为主,以导为辅,促进全体学生成长。课堂教学改革的

目标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成为和谐而充满活力的学习主体,人人想学、会学、学会,达到共同进步。 三是构建课堂改革的基本模式—“336”课堂模式。经过课改领导小组的问卷调研、反复讨论、学习借鉴,充分征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确定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336”课堂模式。“336”教学模式中第一个3是“三个生成性”,即知课堂中要有知识性的生成、学生个性的生成、学生素养的生成;第二个3是课堂中要体现“三动”,即主动(自主学习)、互动(全员互动学习)、能动(创新学习、探究学习);6是“六个学习环节”,即课前预习、依标自学、互动交流、小组展示,质疑探究、达标检测。 二、实施“336”课改的策略 1、循序渐进,“摸石头过河”。我校采取先从五、八年级开始探索和完善“336”课堂模式,逐步向各年级推进。要求参与课改的教师先“入格”(即熟悉“336”模式的结构和步骤并能按此模式进行新授课课堂教学),然后逐步从内容上和形式上完善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新授课“336”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逐步迈向改革讲评课、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讨,形成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2、学习借鉴,培训教师。“336”课堂模式是我校实施课改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开始时,有很多教师都会存在诸多疑虑和

变“讲堂”为“学堂”

变“讲堂”为“学堂” ——建设“少教多学”高效课堂的尝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使学生可以多学。”这种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构建高效课堂模式,是历代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这种目标的追求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教学效益。这种“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与语文新课程理念是一拍即合的。那么,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来打造高效课堂呢? 我认为,总体来说,就是变“讲堂”为“学堂”,在学的过程中主要是激励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 一、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 1、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质疑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不懈的追寻与探究。这是学生学习语文主题地位得到尊重的一个重要标尺,也是学生学习语文是否真正开始的

一个重要标志。在语文教学中,当质疑得到重视和保证,学生的个性就会在问题的引导下得到各取所需的发展,从而形成无数个“独自精彩”的个体。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语文教学中,我坚持“质疑优先”的教学原则,学生在学习中一有疑问提出,我会根据学生的疑问去进行教学,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满足学生追寻探究的求知欲望。学生有了质疑的自由,学习的热情就会调动起来。 3、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学会创新。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实践证明: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会受益无穷。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4、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小组学习作为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堂全班

浅谈“讲堂”变“学堂”

浅谈“讲堂”变“学堂” 发表时间:2009-03-27T14:27:12.420Z 来源:《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王锋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求知中学[导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而,有必要把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 【关键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堂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125-01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要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新时代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要把原来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使原来的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新课程标准要求实施和学习已过了几年,但现在还有许多教师不放心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交流探索的能力,上课还是以教师的讲为主,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方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不到较好的帮助,教师的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充分利用数学新教材中的“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尝试与交流”、“思考与探索”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作为“主演”,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要把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变为学生学习的“学堂”。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彻底转变观念,课堂上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首先摒弃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思想,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做学生的朋友,给学生一种亲近感。“亲其师而信其道”。我们知道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在渊博的知识,而且要善于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学生比较情绪化,他们只有爱老师,才会爱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营造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觉得课堂气氛很宽松,教师的面孔很亲切,所以学习起来就会很愉快。有了亲切感,就有了兴趣,有了兴趣就能对学习产生一种爱,那么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参与本学科的学习活动,认真思考问题,积极探寻结果,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共同研究,与学生的关系自然和谐融洽,学生自然就会对所学科目感兴趣,就能够加速提高这一学科的成绩。 二、备课把“教案”改成“学案”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学习内涵的三大要素。对学习的热爱,对探究的痴迷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性条件,把备教案改成备学案,学案就要紧紧围绕学生在课堂上怎样更好地学习而备,要围绕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学生自主探索,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合作交流而备。根据成功教育教学的策略,要“低”、“小”、“多”、“快”。“低”就是要低起点,几乎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大部分问题。“小”就是小步子,新旧知识之间的跨度要小,让他们充分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在自身的进步中体验成功的愉悦,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多”就是让学生多参与活动,手脑并用,互相协作,合作交流,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过紧安排,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快”就要及时反馈。在反馈中,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积极的评价方式,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如果受到积极地鼓励与肯定,就会心情开朗,充满自信;受到批评、惩罚就会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使学习更加困难。因此,在反馈中,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会有效改变学生自我认识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会出现学生发展状况比预见的更好。 三、把“讲堂”变为“学堂”,在开放的“学堂”上学生是“主演”。在课堂上,教师不仅是导演,学生是主演的关系,而且是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相处的关系。这样学生在一个民主开放的“学堂”上,他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他们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解放,他们就会积极展现他们的学习激情,积极展现他们的个人才能,学生们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积极性会有很大的提高。对于“学堂”上出现的较复杂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给予结果,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用自己的观点展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还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在分组协作基础上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还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展示他们的学习内容,展示他们对复杂内容的理解等,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展示中不难使他们掌握知识,并且达到了拓展提高。教师要对学生积极评价,由于教师的权威作用,如果是消极的评价与态度,如动辄批评、漠不关心等,会有意无意地通过言行传递给学生,这便成为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参照物。学生会因此改变对自我的认知,降低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认为反正自己的学习能力差,努力与否都不会取得好成绩,于是自我放弃和逃避,因此奖赏是提高学生自信心、矫治失助的有效方法,最重要的奖赏莫过于来自教师的鼓励和赞许,而不仅是物质奖励。奖赏的程度要与学生的付出努力相一致。 在“学堂”上教师让学生充分展示学生的积极性,但不要让学生漫无目的、放任自流地学习。要紧紧围绕“学案”的要求去表现,要培养学生的紧张感,紧迫感,这就要培养学生在“学堂”上有高效率、快节奏地学习,在紧张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高效率地学习,当然不是不予足够的时间思考学习。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平等竞争、辩论中,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等。

课堂要由讲堂变为学堂

课堂要由“讲堂”变成“学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的讲堂”,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观能动性、个性化学习需求等往往被忽略。运用“学导相融自主愉悦”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由“讲堂”变为“学堂” “学导相融自主愉悦”的教学模式,是“双自主”模式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制约教学质量的瓶颈。 “学导相融自主愉悦”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学习能力培养为课堂教学落脚点,在教学中赋予学生独立思考、个性理解、自由表达的机会,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就是要把课堂教学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以课堂成就学生梦想,真正培养学生“合格+特长”,实现“以人为本”。 “学导相融自主愉悦”教学模式立足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学导相融自主愉悦”教学基本模式是:目标定向——小组讨论——学生展示——总结提升——拓展练习。目标定向就是以新课标为基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小组讨论就是按照“座位相近、组内异质”的原则成立“学习共同体”,以质辩、研讨方式分析、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展示就是各“学习共同体”多样化展示学习成果,在更高层面相互交流、借鉴、共享;总结提升就是由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成果进行集中点评,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完善知识体系;拓展练习就是由教师设计变式训练,引导学生迁移知识、掌握方法、发散思维、形成技能。 “学导相融自主愉悦”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生为本,激趣探究,先学后导,愿学乐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角色、课型相应地发生变化。教师角色转型为问题发现者、学习活动设计者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服务者,学生学习方式变化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角色转变为课前主动学习者、课中体验学习者和课后回归学习者,教学范式由“知识传授型”转向“知识建构型”,学生调动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能力,进行主动建构知识的高效学习。 学在导前,以导促学,导学案成为“学导相融自主愉悦”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其重点在导学、导思、导练。导学案编写程序为“编制初稿——集体讨论——展示交流——补充完善——超前印发”,基本流程为:精编学案——以案自学——信息反馈——展示目标——组织讨论——精讲点拨、当堂达标——扣标整合、课后巩固与提升。 在“学导相融自主愉悦”教学模式下,“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互动点拨”成为课堂常态,课堂由“讲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学堂”,真正实现了愉悦、高效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问题的解决,始于确定目标,成于小组讨论,明确于教师的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尽在其中。课堂中,教师的心思主要用在两处:一是针对教材中存在的不同层次的问题作出解决方式的划分,以有效调动个体和集体两个积极性;二是学生在充分的小组讨论中基本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引导落实正确的解答。

以课堂为阵地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课堂为阵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常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要问题是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话,而农村的孩子在众目睽睽下容易怯场,所以要消除这一问题,就要让学生有充足的准备,让他没有顾忌。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后给他思考的时间,让他写下来后,再大胆的读出来。一堂语文课仅有40分钟,如果每天利用整节课进行写作与说话训练,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因此,每天利用课前的五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能力这是完全可取的。因为它不仅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而且也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那么,如何以课堂为阵地,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能力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课堂写作说话训练,为写作铺路搭桥 重视课堂中的写作说话训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敏捷度,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不可忽视的一环。基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重视课堂中的写作说话训练,为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讲读课教学进行写作与说话训练 在讲读课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变“讲堂”为“学堂”,给学生更大发挥空间。教师根据课文的特色,适时地采用“巧设问题、启发思考、引导讨论、听写笔记、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进行写作说话训练,给学生创造自己动手、动口的机会,锻炼写作说话的技巧。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提高其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比如,教师可结合板书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口述课文内容,或者写在笔记本上,这样就很自然的把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融入到课堂中,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另外,教师可让学生借自己的话题继续谈下去,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技巧。 三、与写作课相结合进行写作说话训练 写作课不是单纯的作文课,而应是进行写作说话训练的最广阔的舞台。在写作课上,教师先给学生讲一些写作知识,然后出一个题目,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确立作文要表现的主题,引导学生写在作文本上。这些环节都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能力。另外,在写作课上,教师可出一些简单的题目,先让学生构思,然后请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这是最高层次,最有效的说话训练方式。经常地进行口头作文训练,使学生能够有中心,有条理地进行口头表达,行文的思路清晰了,语言丰富了,这就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应紧紧抓住每周一节的写作课,以各种有效的形式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以课堂为阵地,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能力,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把“写”与“说”引进每一课时的教学中去,做到课课有写作,

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

从OCW课堂到MOOC学堂:学习本源的回归摘要:随着开放课件(OCW)运动的不断发展,一种新型开放资源模式——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应运而生。从OCW到MOOC的发展体现着学习中心的转移。OCW以教师的单向传授为主,而MOOC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兴趣和需求出发,在轻松友好的学习氛围和先进的学习工具支持下,将获取知识的学习欲望转化为主动汲取并同化知识的学习行为,按需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自发组织学习圈,随时随地展开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使得漠视“人”这一学习主体的“异化学习”,回归为学习者可以感受到自由与创造的“快乐学习”;使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课堂”,发展为以“学”为主的网络在线“学堂”;使学习者、教学者和学习环境各要素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相互适应,呈现出开放自由、和谐共生的状态。将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无时间和地域要求、无费用和学历限制的学习环境;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更深程度上的开放共享,也对我国学分银行和开放大学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引言 国际开放课件联盟对开放课件(Open CourseWare,OCW)的定义:(1)具有免费公开许可的数字化资源,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2)高质量的高等院校课程层次的教育资源;(3)以课程为单位,主要包含课程计划、评估工具、主题内容等三部分。随着开放课件运动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学习指导和帮助;教学者也希望通过采集在线学习者的学习反馈信息,改进课程内容,因而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尝试整合开放课件资源并创建学习社区。2008 年,一种新型开放资源模式——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应运而生。2012 年,几家大型基金会与MOOC 项目展开合作,极大地推动了MOOC的发展,这一年也被称为“MOOC之年”。MOOC是以大规模互动参与、借助互联网开放获取资源为目标的在线课程,既提供视频、教材、习题集等传统课程材料,也提供交互性论坛,并为学习者、教师和助教建立学习社区,将数以万计的学习者,在共同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和先备知识的驱使下组织起来。(McAuley et al.,2010)尽管目前对MOOC的定义还没有达成统一共识,但从Coursera和edX等多个典型的MOOC项目中可以发现,MOOC具有与OCW相似的特征: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形式,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对学习时间和地点没有限制,且以高等院校层次的课程为主。另外它还拥有OCW所不具备的特征:

改革课堂教学 让讲堂变学堂

改革课堂教学让讲堂变学堂 Refor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hange th e classroom into a school

改革课堂教学让讲堂变学堂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 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 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当改革课堂教学让"讲堂"变"学堂" 代语文教学专家魏书生老师,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外讲学,不能上课,即使在校时间,很多情况下也不讲课,而是坐在教室 后排写文章,而他每一届初三毕业生升学考试,语文成绩仍处全 市上游。有人说不可思议,其实这之中的奥妙就是--让"讲堂"变" 学堂",变"讲学"为"自学"。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两个转变"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钱 梦龙老师也说过:"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关键不在教师"讲"的如何,而在于能否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自己 去读、去写,在不间断的读写中锻炼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无 数实践证明:浓郁的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课堂教学成 功的关键。所以,语文课要有吸引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良好的 读书激情,引发学生的读书欲。

如在教《食物从何处来》时,补充了这样一个例子:"100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自在的鹿在林间嬉戏。那时森林中大约有4000只鹿,但鹿群后面跟着一群贪婪而凶狠的狼。当地居民组成狩猎队,25年间杀掉6000多只狼。鹿的总数很快超过10万只。可人们很快发现,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紧接着疾病像妖魔的影子在鹿群中游荡,仅一个冬天,鹿就死去了6万只。" 由此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再提问:"这是为什么?请从书中找出答案。" 我想学生很快就会对类似枯燥的说明文内容感兴趣。《食物从何处来》这课学生读后也就会明白。为此上语文课时,不要机械地忙于让学生自读课文,可设置一道练习、讲简短的故事或笑话、典故等,要与讲课内容有关联,以引起学生自读兴趣。 二、明确目标,设计问题。 读课文,并非只为了完成后面的习题,应使思想、思维更新,受到启发,服务于今后的工作生活。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讲读课,还是自读课,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深入钻研文章,文体,明确每一课的学习目标,把握学生自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接受能力,然后设计出自读提纲。如《死海不死》: 1、可先讲述文中所叙的两千年的一个传说,扣住学生的心,使其处于兴奋状态。

学校课堂改革发展工作策划.doc

学校课堂改革发展工作计划 【学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认真惯彻区教育局“培名师、育优生、出高质、创名校”十二字工程,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以“创先进推动教育改革,争先进提升教育质量”为主题,深化“一主多辅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推行“35+10”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少讲多学”的课堂、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有效练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课堂观察”互惠互赢、开发和使用“学案”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双语”拓展活动,开展“我与我的书”阅读年活动等。形成“人人议质量,人人重质量,人人想质量,人人有质量”的工作氛围。加强素质教育,推进精细化管理,全面完成区教育局下达的各项目标,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教育教学工作目标。 1.七、八、九年级巩固率为99%。 2.教师继续教育、各类培训合格率100%。 3.体育达标率为100%,特长生参赛获奖居区前列,上机率为100%。 4.教师全期全勤率95%。 5.图书、器材使用率为100%,完好率为96% 6.教学事故发生为零。 7.各年级全面完成区教育局下达的“三项目标”。九年级完成继续升学目标100%”。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学常规、科学规范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深入开展课堂效率大讨论,优化课堂学习过程,以学案为基础、学生自学、合作探讨、教师点拨,切实做到精讲精练、当堂练习、节节反馈、人人过关,通过错题档案、作业展评、复印式训练、每周一测,切实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导学案指导课堂教学,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2.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一主多辅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动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一主多辅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变讲堂为学堂,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调动学生全员、全程、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体现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人人即当学生又当老师,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又是生成知识和问题的开发者,教室是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教师既是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学习的参与者。 3.加强校本研究,引领教师发展。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主动性和职能作用,教研组长要理清教研组的工作思路,并将集体备课、学案导学、课堂观察、看课、议课、同课异构、少讲多学、教学叙事等多项活动的开展与研究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借助我校教师博客群这一平台开展教学研究,互动、交流,撰写教学叙事、管理叙事,促进老师对教育教学的思考与总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力倡导教研组长及科任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手记,促进教师向研究型发展。 4.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认真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