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如前所述,信息化教学设计以问题(或项目、案例、分歧)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通过设计“学习情景”、“学习资源”、“学习策论”、“认知工具”、“管理和帮助”而展开,他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问题、案例、项目、分歧)这一核心,如图3所示。结束部分的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也是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是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

图3 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一、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是促进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同样要遵循这一基本原则。

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

分析教学目标首先要考虑学习者这一主体。教学目标不是设计者或教学者施加给学习过程的而是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取出来的。

在哲学上强调学习内容的自主建构,容易造成学习上的虚无主义。我们知道,建构主义强调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不同人对同一事物可得出不同的理解,但事物有其复杂的一面,也有起客观的一面,事物的某些属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能达到共同理解的,所以,我们在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教学目标的确定,避免陷入非理性主义的陷阱,但同时也应注意避免将教学目标简单化的倾向,不能采用传统的行为式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编写应有一定的弹性、可变化性,如采用认知目标分类的层次来标识(掌握...理解...),另外,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情景性、整体性,强调知识应在真实任务的大环境中展现,学生在探索真实的任务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应该避免传统教学目标分析过度抽象、过分细化、过分分散、过分单调的逻辑关系,而应该采用一种整体性的教学目标编写方法。

在确定教学内容后,进一步根据学科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许多的知识点,可以按照加涅的学习内容分类方法,确定每个知识点内容的属性(事实、概念、技能、原理、问题解决等),然后进行学习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习水平)的分析,确定各知识点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在描述教学目标时,通常可以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陈述概括的教学目的,然后用可观察的行为作例子使这个目的具体化。如平面几何课中有一个教学目的是“理解几何术语的能力”。这是教学目标的一般陈述,旨在理解,但理解是一个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因此理解的标准不明确。所以必须描述证明学生具有这种能力的行为例子,这样,理解变成可以操作的目的,不再是难以捉摸的东西了。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这种重整体、轻细化具体的教学目标的编写方式,是不是意味着传统的教学目标分析方法(如归类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等就没有用了呢?并非如此,建构主义强调要在真实情景与学习环境中体现学习知识,对所学知识结构的详细分析,将有助于设计更合理的真实任务与真实的学习环境,减少非学习范围的错误探索、提高学习效率。

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要区分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允许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多重目标;其次,分析教学目标还应尊重学习主题本身内在体系特征。学习主题是由各级知识点组成。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两类:上下位关系、并列关系。这样总体上,学习主题呈现多层次的网状结构。这种结构是分析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哲学角度看学习者是内因,外界影响是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同一课堂中,教师实施同一教学,但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存在较大差异。学习者特征分析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则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

对于学习者的分析,主要目的是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提供适合的

帮助和指导,设计适合学生个性的情景问题与学习资源。

确定学习者的知识基础一般采用“分类测定法”或“二叉树探索法”。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可以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分为六个等级: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在教学实践中,一般采用逼近法来测量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认知结构是指个体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它是影响新的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决定着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成功与否的关键。认知结构变量有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定性”分别指旧知识中对新知识其吸收固定作用的观念;新旧观念的异同点;起吸收、固定作用的原有观点的稳定性。在实践中利用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尤其注意兼顾学习者之间的个别差异。

三、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学习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教学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才能体现出来,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在解决真实任务中达到学习的目的,但真实的任务是否会体现教学目标,如何来体现,这需要我们对学习内容做深入分析,明确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知识内容的结构关系、知识内容的类型(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这样,在后面设计学习问题(任务)时,才能很好地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体系,才能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嵌人建构主义环境中的不同要素中,如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资源的方式提供,而策略性的知识,则可通过设计自主学习活动来体现并展开。

四、设计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学习、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与客观主义不同,建构主义用问题来驱动学习,而不象原来那样充当概念、原理的例子,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把解决问题看成是学习的一个应用。

提出学习任务,是整个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和重点,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其他辅助设计使得任务更加明确具体,使得学习者解决问题成为现实的可能,使得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确实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学习情景设计,有助于将问题置身于一个真实的任务环境中,这有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相关案例和信息资源有助于问题的理解和可行性方案的提出;认知工具帮助学习者解释和把握问题的各个方面;自主学习策略可以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问题解决模式;帮助与管理是在问题解决的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设计实用的帮助与指导,必要时,还要设计如何施加人格影响,以消除因挫折而出现的泄气情绪。

学习任务是指对学习者要完成的具体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操作流程和结果的描述。学习任务可以是一个问题、案例、项目或是观点分歧,他们都代表连续性的复杂问题,能够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展开,均要求采用主动的、建构的、真实的情景下的学习,构建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如下原则:

1.“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在教学目标分析的

基础之上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可分为主问题和子问题,子问题的解决是主问题解决的充分条件,同理下层子问题的解决是上层子问题解决的充分条件,这样就形成一树状谱系图。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不同的路径。

学习任务要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只能更加复杂,不能更简单,任务的活动内容应能引发学习者高级思维活动。学习任务陈述时应该使学生明确任务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完成任务的一些基本要求。

2.“任务”的解决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化课堂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习。对于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教师创设了问题的真实情景,学生不仅要能发现问题,还要努力通过实践去把握真知、掌握方法。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要注意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解决问题,要将大问题、大任务进行分解,以便于学生能够通过解决一个个子问题、完成一个个子任务,以逐步解决大问题、完成大任务。

3.“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设计学习任务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要在学生的最临近发展区,不能超越学习者知识能力太多。表现在:

第一,“问题”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问题”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最好能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方法或学习资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问题”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第二,“问题”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第三,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4.“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同时,培养能力、领会思想方法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不应该把方法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同时,很多学生喜欢独立地获取知识,“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5.“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

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协作学习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把活动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规律。协作学习把个别学习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6.要设计开放的、非良构的问题

要设计非良构的问题,非良构的问题具有无显示目标和限制条件;有多解、多解法或者无解;有多种评判答案的标准;问题的概念理论基础的必要性及其组织具有不确定性等特征。

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不是期望学生一定就能给出完美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参与,使其了解这个领域。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五、学习情景设计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中,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建构

主义强烈推荐学生要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以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需要将设计的问题具体化,知识内容与学习问题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和提炼,而学习情景则是要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情景背景中(不同的工作环境、社会背景),其表现是不相同的。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因此,在“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学习情景的含义:学习情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简而言之,学习环境就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点(Berent G.wilson 1995)。

建构学习情境中有三个要素:

(1)学习情境的上下文或背景:描述问题产生的背景(与问题有关的各种因素如自然、社会文化及背景的组织管理等)有利于控制、定义问题;学习者的特点

(2)学习情境的表述及模拟:具有吸引力的表征(虚拟现实、高质量视频);它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富有挑战的上下文背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遇到各种锻炼机会。

(3)学习情境的操作空间:学习者感知真实问题提供所需要的工具、符号等。

在设计学习情景时,我们应注意:

(1)明确学习类型与情境创设的关系:学习可分为三个不同类型,适用于初学者的导论式学习、高级知识的获得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斯皮若)。导论式学习属于学习中的低级阶段这是一种具有还原倾向的过于简单化的学习。学生通过导论式学习掌握的概念与事实只能在相同的情景中再现。高级知识的获得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学习类型它要求学习者通过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掌握概念的复杂性与跨越案例的变化性。使学生具有适应不同的真实情境的弹性与灵活性。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这是最高级的学习类型几乎不需要教学的支持。显然,建构主义学习情境最适于第二种类型,即高级知识的获得。

(2)不同学科对情境创设的要求不同:一种是学科内容有严谨结构的情况(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内容皆具有这种结构),这时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另一种是学科内容不具有严谨结构的情况(语文、外语、历史等文科内容一般具有这种结构),这时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情境,在该环境下应能仿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在这两种环境中均应有自包含的“help”系统,以便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提供咨询与帮助。

(3)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情景创设的关系:情景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要求不

同的学习方法,不同情景对于不同目标的内容教学上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提供学习资源的学习情景宜用于知识的学习,渲染气氛的情景适用于角色扮演,仿真学习情景可以用于体验式的问题解决教学等等。

(4)学习情景的创设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意义建构过程。在情景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和发理发展特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创设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的情景,创设适合不同学习者特征的多样情景。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5)学习情境只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设计理想的学习情境是为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最终完成意义建构服务的。明确这一点对研究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非常有意义。

(6)学习任务与真实学习情景必须相融合,不能处于分离或勉强合成的状态,学习情景中要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展现学习任务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六、学习资源设计

教学资源是指所有用来帮助教、学的资源,即支撑教学过程的各类软件资源和硬件系统。根据AECT77和AECT`94的定义,学习资源可分为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两大类。

学习材料的设计,主要分析CAI课件和网络课件的设计。对于CAI课件来说设计思路较为固定,主要考虑四个方面因素:课件内容组织、控制结构、教学信息和界面。而网络课件的设计是一新兴技术尚有诸多难题有待解决,如教学内容的组织,网络课件一般采用自主学习策略,学生自主学习、意义建构是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必须在学习情景中嵌入大量的信息,提供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等)以及通过www从Internet上获取各种有关资源,以及怎样才能从大量信息中找寻有用信息避免信息污染是设计者需解决的难题。建立系统的信息资源库,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搜索引擎这是目前做的主要工作。

教学环境是指用于教学的各种媒体及配套软件。这里所说的教学环境与前面所讲教学情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教学环境中并不包含统一、固定的教学设计思想,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比如多媒体教室即可以适用抛锚教学情景又可适用支架式教学。

七、提供认知工具和会话协作工具

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引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Derry,1990)。在现代学习环境中,认知工具是指促进某特定认知过程的广义计算机工具(Kommers,Jonassen,& Mayes,1992),主要是指以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相结合,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的工具,学习者可以利用它来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处理、编辑、制作等,并可用其来表征自己的思想,与它人通信协作等

认知工具实现了许多智能功能帮助学习者实现与建构学习环境的交互,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表述问题(如视件工具),更好地表述学习者所知道的知识以及正在学习的客体(静、动

态认知工具),或者通过认知工具自动实现一些低层任务或代替做一些任务来减轻某些认知活动。最终,认知工具帮助学习者搜集了解决问题所必需的重要信息。

认知工具即可视化的智能信息处理软件,可用于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中起重要作用。常用的认知工具有六类:问题/任表征工具、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绩效支持工具、信息搜集工具、协同工作工具、管理与评价工具。

八、学习策略设计

以学为主的ID中,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程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来讲,学习策略分为三类(主动性策略、协作式策略和情景性策略)16种(教练策略、建模策略、支架与淡出策略、反思策略、支架策略、启发式策略、自我反馈策略、探索式策略;讨论策略、角色扮演策略、竞争策略、协同策略、伙伴策略;抛锚策略、学徒策略、随机进入策略)。迄今为止,尽管不断有新的教学策略出现,但相对而言这些教学策略是稳定的、不变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客观是指知识内容的特征,它决定学习策略的选择。如对于复杂的事物和具有多面性的问题,由于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病,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这样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对于此类问题我们采用随机进入学习策略。主观方面则指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所具有的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习者的智力因素(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和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尤其是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对学习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在设计自主性学习策略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人的设计: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环境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因”,理想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但学习者是学习的“内因”,缺乏人的自主学习,意义建构无从谈起。

(2)目标明确: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不分析学习目标,对当前所学内容不加区分一概完成“意义建构”(即确定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是不适当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或曰“基本内容”),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另外,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景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即将知识外化。

(3)让学习者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即能实现自我反馈;

(4)重视教师的指导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在考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用各种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习的四大要素之一,对于学习者的知识意义建构极其重要,主要是通过协商与会话的形式,使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相互交流,促进此学习群体对当前所学知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达到真正完成意义建构。在设计协作学习策略以及协作学习过程中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合适的协作小组

协作学习是学习者组成一个群体,互相帮助,共同学习,通过协商和辩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因此形成一个适当规模和构成层次相当的协作小组对于协作学习的成功与否非常重要。如果规模不合适或协作者之间基础相关悬殊,则可能不能形成协作或协作不充分,协作学习自然失败。

(2)学习主题具有可挑战性,问题具有可争论性

协作学习的主题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学习者协作解决的问题可以是围绕主题的能引起争议的初始问题,可以是深化主题的问题,也可以是稍稍超前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具有可争论性关系到是否有必要组织协作学习。

(3)重视教师的主导

协作学习的设计和学习过程都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要设计有争议和问题以及评价方式。在协作过程中,教师还在关注每位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表现出的积极因素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如果学生的讨论出现离题或开始纠缠于枝节问题时,要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将其引回主题;对于学生讨论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关于某个概念或认识的模糊或不正确的问题,要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对于整个协作学习的过程,教师要作出恰当的评价。

九、管理与帮助设计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管理包括: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资源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在以学为主的ID中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为幕后导演,这一转变极具挑战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过程是一种发散式的创造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路径、所遇到的困难也不相同,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作出适时反馈;学生自主学习中,面对丰富的信息资源易出现学习行为与学习目标相偏离的情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设置关键点,规范学生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反思、升华所学知识;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但并没有无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任何学习环境中,都存在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的职责。教师在学习环境中确定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认知工具。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十、总结与强化练习设计

适时的进行教学总结可有效的帮助学生将自学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但总结时不能太细,态度不能太明确否则会重蹈传统教育的覆辙,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总结之后,需进行强化练习,检测、巩固、拓展所学知识。

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的挑选,即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十一、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instructional evaluation)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评价的方式通常有诊断性评价、过程性(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为了使教学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而在一门课程和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的评估。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因而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

从实施教学评价的主体来看,通常有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含其他专家评价)等。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要改变以往单一评价主体、过分重视总结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方法,强调多元评价主体、形成性评价,由学生本人、同伴、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兴趣、参与程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品等进行评估,实施评价的办法有课堂调查表、课堂打分表、作品打分表等。

十二、确定教学要素关系,形成教学过程模式

课堂教学是一个微观的教学系统,其中包括教师、学生、学习材料(包括教材、图书资料、网上资料等)、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等四个要素。根据系统科学理论,要使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注重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这些要素这间的相互联系,以形成最佳的组织结构,因此,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过程结构设计。这些要素在时间上表现为各种教与学活动的先后顺序,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学程序、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等;在空间关系上则表现四个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即教学结构在某一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上的具体表现形式。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实际上是以上各个分析和设计阶段的成果,必须考虑教师的

主导活动、学生参与活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媒体的运用等方面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另外,由于形成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在设计时也要加以考虑。

图4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设计内容

教学进程结构的设计可通过绘制流程图的方式,形象、直观地揭示教学系统四要素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和时间进程关系。为使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等有机结合,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结构,可借助一些如表1所示的图形符号,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流程图并作为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蓝图。

表1几种符号的意义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关于举办中职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文件精神 为贯彻落实《晋中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行动计划》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完善晋中职教网职教资源平台建设,举办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一、比赛项目 1、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涵盖中职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 重点考察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解决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教学设计可针对1-2课时、一个教学单元或一个任务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参考材料: 1) 电子教案一份 2) 说课电子稿一份 3) 讲解视频(教师讲解信息化教学设计、10分钟以内) 2、信息化课程教学比赛(含信息化实训教学) 重点考察教师依据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创设学习情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所选的教学内容可以是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是某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的学习内容,教学时长原则上控制在35-45分钟。 参考材料: 1)电子教案一份 2)说课电子稿一份 3) 教师课堂教学视频一份 二、评分指标 1、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 总体设计40分教学过程30分 教学效果15分特色创新15分 2、信息化课程教学比赛 教学设计25分教学实施45分 教学效果15分特色创新15分 三、比赛时间 1、教师准备比赛作品 2017年12月18日---2018年1月4日 2、交稿时间 2018年1月5日 四、参赛对象 代课教师全员参加 公共基础课教师 专业技能课教师 专业实训课教师 五、教学内容的选择 1、必须是所在专业开课的课程内容。 2、国家规划教材教学内容(结合校本教材)。 3、最适宜于信息化教学的内容。 材料一: 《》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小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语文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小学信息化教 学设计方案语文 【--个人简历模板】 “资源管理器”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资源管理器的功能很强大,使用方便,可用于查看系统文件和资源,完成对文件的多种操作。本节是第二章的重点,应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矗 如何进行科学地处理: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帮助学生掌握对资源管理器功能的应用,并在讲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现在大力提倡和进行素质教育,老师仅仅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大胆思维的

能力。学生自己学习并不代表放任学生而老师撒手不管,而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让他们用上一课总结要点的方法自己总结要点,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师提出自己的认识和大家探讨。不能仅看到老师是主导的一方面,也要看到学生是主体;也不能仅看到学生是主体,而忽略老师是主导。两方面都重要。本节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练习的方法,教学中多举例,对于文件的有关概念不必过多地讲解理论,重在操作。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白资源管理器的重要位置和强大功能。 2、了解资源管理器窗口的结构。 3、了解磁盘管理的方法(磁盘扫描、磁盘碎片整理)。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文件的有关操作(创建文件夹,移动和复制文件、文件夹,重命名,删除文件,创建快捷方式)。

2、掌握查找文件的基本方法。 思想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方法,通过总结、归纳、操作,提高学习效果。 2、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通过讨论和实践,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自学能力。 三、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运用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运用问题启发、任务驱动、讲练结合、分组合作、精讲—演示、学生自 主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从而达到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使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模板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样表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 1.学习目标描述 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描述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包括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形式的确定、学习结果的描述、学习重点及难点的分析 3.问题设计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的选择 网络学习环境包括:WEB教室、校园网络、城域网络、因特网等。 2.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并能在线阅读,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 学习资源的类型包括: 网络课件:适用于知识点的辅助教学 网络课程:整门课程的教学 专题学习网站:某一专题的学习和研讨 案例库:典型个案的分析 题库:单元或课程的练习测试 等等。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简要说明每个学习资源的名称、网址及主要内容。 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必须符合以下四点要求: 具备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提供良好的学习交互功能; 进行直观友好的界面设计; 提供活泼生动的教学策略。 四、学习情境的创设 1.学习情境的类型 情境的类型包括真实性情境、问题性情境和虚拟性情境或其他。 2.学习情境的设计 情境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对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情境创设必须反映出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重组和改造;能够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此处要对所选择的某一情境类型做一简要描述 五、学习活动的组织 学习活动的组织包括自主学习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和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等内容。 1.自主学习的设计:支架式学习、抛锚式学习和随机进入式学习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共5篇)

篇一: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模式之一讲授——演示型模式:有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宜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像的自然知识变得直观,将不可视的现象呈现在眼前。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不断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并提高教学效率。 模式之二自学——个别学习型模式: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平常感性认识较多的、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制作成分层次的、交互性强的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利用课件自学自查,及时反馈。教师巡视,辅导答疑。课后通过教师主页的在线问题及留言簿使个别化学习延伸至课外,使团材施教成为现实。如:一些动植物基本形态的学习、内燃机的构造及工作程序等。 模式之三任务——协作式模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知识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学生通过彼此合作,以达到学习、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如:学习内燃机,以召开推销会的形式,分别扮演柴油机生产商、汽油机生产商、能源专家、史学家来进行讲述。在任务的驱动下,小组同学积极协作顺利的完成任务,效果很好。 模式之四问题——探索型模式:将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信息,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应用于考查学生学习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如:摩擦单元学习中,拟定“增大及减小磨擦的方法和实例”这个问题,学生分组,利用网络这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接合生活中的磨擦的实例,查找、收集信息,将信息加以整理,通过演示文稿输出学习成果,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共享集体智慧。 模式之五交流——讨论型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网络上的在线问答,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讨论向深层次发展,学生从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利用网络,此模式可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适用问题——探索型模式下的交流及课堂上出现争议的话题。磨擦单元的交流汇报课上,各小组边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边对其他组的实例或见解提出异议、讨论。这样的学习气氛,能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篇二: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模式之一讲授——演示型模式:有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宜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像的自然知识变得直观,将不可视的现象呈现在眼前。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不断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并提高教学效率。 模式之二自学——个别学习型模式: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平常感性认识较多的、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制作成分层次的、交互性强的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利用课件自学自查,及时反馈。教师巡视,辅导答疑。课后通过教师主页的在线问题及留言簿使个别化学习延伸至课外,使团材施教成为现实。如:一些动植物基本形态的学习、内燃机的构造及工作程序等。 模式之三任务——协作式模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知识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257.doc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信息化教学设计表 学科授课年级学校教师姓名 计划教学题目 学时所选教材 (本节课教学内容概述,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简要 介绍) 学习内容概 学习内容分析 述 (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课前对学生的要求,包括需要预习的内容,考虑的问题,调查、研究、收集的资料等) 学习者分析 依据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点学习目 具体知识点描述 编号标层次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 述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 施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

教学设计思路 依据的理论 知识点与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教学环境 (1)WEB教室(2)局域网(3)城域网选择(打 (4)校园网(5)因特网(6)其它勾) 学习占用 知识点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媒体来源 水平时间 各列内容按下面提示填写分类字母即可。 ①知识点编号填写前面“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表格中的知识点序号,如果该知识点没有相关的媒体设 计则跳过。 ②媒体类型填写: A.文字;B. 图片;C.动画;D.音频;E. 视频;F .其他自定义。 ③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 A .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B .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 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 .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 例,开阔视野;I .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 .其他自定义。 ④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 A.设疑—播放—讲解;B .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 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 .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其他自定义。 ⑤媒体来源填写: A .课件;B. 软件工具; C. 专题学习网站; D. 多媒体资源库; E. 案例库;F. 题库;G. 网络课程;H. 其他自定义。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表格内容说明: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

1.学习目标描述 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描述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包括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形式的确定、学习结果的描述、学习重点及难点的分析3.问题设计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的选择 网络学习环境包括:WEB教室、校园网络、城域网络、因特网等。 2.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并能在线阅读,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 学习资源的类型包括: 网络课件:适用于知识点的辅助教学 网络课程:整门课程的教学 专题学习网站:某一专题的学习和研讨 案例库:典型个案的分析 题库:单元或课程的练习测试等等。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简要说明每个学习资源的名称、网址及主要内容。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必须符合以下四点要求: 具备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提供良好的学习交互功能;进行直观友好的界面设计;提供活泼生动的教学策略。 四、学习情境的创设 1.学习情境的类型 情境的类型包括真实性情境、问题性情境和虚拟性情境或其他。 2.学习情境的设计 情境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对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情境创设必须反映出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重组和改造;能够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此处要对所选择的某一情境类型做一简要描述 五、学习活动的组织 学习活动的组织包括自主学习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和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等内容。 1.自主学习的设计:支架式学习、抛锚式学习和随机进入式学习 支架式学习:是指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到一个更高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 抛锚式学习:指根据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 随机进入式学习:指首先确定学习主题,创设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各种情境,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意一种情境去学习。 2.协作学习的设计:竞争、辩论、伙伴、问题解决和角色扮演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可续页) 教学环节教师的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的作用和 运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学习新知巩固练习评价修正促进迁移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图

注释:关于学习活动组织 学习活动的组织包括自主学习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等内容。 1.自主学习的设计:支架式学习、抛锚式学习和随机进入式学习。 支架式学习:是指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到一个更高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 抛锚式学习:指根据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 随机进入式学习:指首先确定学习主题,创设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各种情境,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意一种情境去学习。 2.协作学习的设计:竞争、辩论、伙伴、问题解决和角色扮演 竞争:教师先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由不同的学习者“单独”完成,看谁完成得最快最好,然后教师对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论,其他学习者也可以对其发表意见,各自任务完成后,就意味着总任务完成。 辩论: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的学习主题,先确定自己的观点,接着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以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反两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通过辩论学习者可对问题进一步理解。 伙伴:指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 问题解决:根据确定的问题,多个学习者组成协作学习小组,根据学习任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最终成果可以是报告、展示或论文等。 角色扮演:指由不同的学习者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由学习者解答问题,指导者对学习者的解答进行判别和分析。角色可以互换。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有新的体会,还会增加成就感和责任感。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设计者冯杨 案例摘要 本课要求学生从教师提供的短片《十面埋伏》和教材配套光盘中声音、视频, 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多媒体。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 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掌握多媒体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多媒体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己感受并收集声音、视频等媒体,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对教师提供的 素材进行加工处理; 2、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并能对他人收集的媒体做出正确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 生的欣赏能力和激发学生对现代媒体的兴趣。 2. 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形式的确定、学习结果的描述、学习 重点及难点的分析) 教材上本单元要求学生知道多媒体就是多种媒体, 是融合了几种每体的交互式信息交流 和传播的载体。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声音和视频的媒体处理技术以及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 单元的任务是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声音和视频的媒体处理技术以及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 课的任务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媒体。 教学重点:1、多媒体的基本特征; 2、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说说多媒体技术有那些应用。 教学难点:声音和视频的处理 3. 问题设计(能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内容的问题) 欣赏短片(十面埋伏)师提问:片中都涉及到那 些媒体形式。 教师启发:张艺谋用他的智慧和创造力将中国的文化、 功夫表现的如此完美,那我们 也用我们的智慧说一说他都运用了那些媒体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挑战精神) 多媒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具体谈一谈多媒体技术有哪些应用。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 学生初步具有欣赏美的能力,有着较强的表现欲望和创新精神,希望自己的理解看法与 众不同,并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和评价。对本单元所涉及到的多媒体知识有初步和了解和 认识。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教学题目 第三单元感受多媒体第一节感受媒体 所属学科 信息技术 学时安排 1课时 年级 七年级 所选教材 信息技术(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编著) 1、

(信息化知识)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信息化知识)信息化教学 设计与实践

第四章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核心概念 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模式 学习目标 1、准确把握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 2、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初步具有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3、掌握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以及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的基本方法; 4、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能根据其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编写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以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5、掌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典型模式与结构,并能够将不同模式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知识概览】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 【实例研读】 语文教学设计——《风筝》 教师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作为教学资源。采用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目标,针对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并分别给学生和教师安排了课前准备。第一课时:首先,导入新课,简介作品。播放歌曲让学生互谈感受,以引入正课,并对鲁迅及作品作介绍。然后,整体感知,朗读思考。检查预习,订正字词,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显示问题组,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和课文内容进行小结。前两项任务完成后,自读课文,理清思路。采用师生共读共论的方式,明确讨论的顺序: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接下来,自主质疑,合作探究。以学生与作品对话和学生与学生对话两种方式进行。最后,布置作业,课外拓展。让学生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准备课后练习一、二。第二课时:首先,精读课文,品味语句。教师设置四个问题情境,通过朗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然后,体验反思,合作表演。学生与作者对话,采用角色扮演和想象虚拟空间的形式,穿越历史,通过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以师生与作者对话,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教师分别给出主题讨论提示和

完整版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

2011年“神州数码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信息化教学设计 设计摘 教学题《山居秋暝 语学时安课201 所选教语文出版赵大鹏主《语文(基础模块)上 设计依 依语文课程标学习者特征分现代教育技术理建构主义学习理创设一个融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教法学法于一体的情境性社会性课堂环境引导生从感受秋天入手主动从直观可感的秋景走入诗中再通过拓展迁移环节将生从诗中带回生活,完成对生活的思考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一、学习目标与内 .学习目 )知识与技能:诵读品味诗歌,体会古诗音韵、节奏之美;掌握诗中情景交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手段:采用音、视频、校园学习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将平淡的文字化成音、色、意巨美的画卷,展现蕴含着丰富的“美”的资源的语文教实现学助教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感受生活升华为思考生活,实现对审美情和心灵的塑造 .学习内

2011年“神州数码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唐宋诗词单元。该单元(课,前课是宋词五首,后课是唐诗六首。本课是唐诗六首中的最后一首共是大诗人王维的代表作,完美地体现其“诗中有画”艺术风格的作品“最美意境合作协同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展学习形式开展小组竞赛“最美男声(女声”评比,按照评价标准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学习结果:使学生从感受生活升华为思考生活,完成对生活的审美情趣和灵的塑造.学习重点及难教学重点1掌握诵读方法,在诵读中感受诗歌音韵美 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精神追求2教学难点:鉴赏诗歌意境,体会王维的诗歌风格 .问题设情的关系,请学生-引导学生思索画—语—“我的秋天我做主”环节摄“秋之景”照片,表达诗中意境请体会诗中韵脚、节奏“诗之声”环节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诗之意”环节?“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了 用哪句话来概括人何种心哪位同学的作品最准确的表达了诗中意境环节“诗之为主题设计居室如果你被要求以“秋韵“我的生活我的创作”环节你想通过哪些具体的物来营造情境?我们为什么在公园里漫步,而不在嘈杂的 场二、学习者特征分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级的学生教学对象是室内装潢艺术设计专201欢竞争、有好胜心理,也喜欢信息化媒体,乐于接受感性的、直观的学习方式。学2 2011年“神州数码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生对古诗的认知规律是:首,中学学生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一、概述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国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和我国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迫切需要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每个人从小开始直到离开人世以前一直要接受环境教育。本节内容包括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涉及X围广,知识跨度大,生物圈中种群的数量非常之多,形态各异、结构复杂,生命现象表现丰富多彩,其使用价值也就更加多样化了,学习这节课学生不仅需要扩散思维、概括、综合能力,而且更需要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 以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课堂上无法呈现丰富资料、无法创设交互情境、更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等优点,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发展水平,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实现因材施教。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 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案,在“角色扮演” 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口头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和XX思想;

(2)理解和学会处理在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各种关系,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于行动上。 (2)健全法制观念,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全球合作,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3)形成保护环境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人是生物圈的一员等知识,分析过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在本模块中也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也接触了生物多样性在减少,需要树立可持续性观点等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注生态伦理的道德问题,形成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本节教学应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结构化,强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使其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达到同化和顺应,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使CAI更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和提供更多的个别化教学选择,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本课可采用的最好学习方法便

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如前所述,信息化教学设计以问题(或项目、案例、分歧)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通过设计“学习情景”、“学习资源”、“学习策论”、“认知工具”、“管理和帮助”而展开,他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问题、案例、项目、分歧)这一核心,如图3所示。结束部分的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也是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是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 图3 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一、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是促进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学习同样要遵循这一基本原则。

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 分析教学目标首先要考虑学习者这一主体。教学目标不是设计者或教学者施加给学习过程的而是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取出来的。 在哲学上强调学习内容的自主建构,容易造成学习上的虚无主义。我们知道,建构主义强调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不同人对同一事物可得出不同的理解,但事物有其复杂的一面,也有起客观的一面,事物的某些属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能达到共同理解的,所以,我们在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教学目标的确定,避免陷入非理性主义的陷阱,但同时也应注意避免将教学目标简单化的倾向,不能采用传统的行为式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编写应有一定的弹性、可变化性,如采用认知目标分类的层次来标识(掌握...理解...),另外,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情景性、整体性,强调知识应在真实任务的大环境中展现,学生在探索真实的任务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应该避免传统教学目标分析过度抽象、过分细化、过分分散、过分单调的逻辑关系,而应该采用一种整体性的教学目标编写方法。 在确定教学内容后,进一步根据学科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许多的知识点,可以按照加涅的学习内容分类方法,确定每个知识点内容的属性(事实、概念、技能、原理、问题解决等),然后进行学习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习水平)的分析,确定各知识点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在描述教学目标时,通常可以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陈述概括的教学目的,然后用可观察的行为作例子使这个目的具体化。如平面几何课中有一个教学目的是“理解几何术语的能力”。这是教学目标的一般陈述,旨在理解,但理解是一个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因此理解的标准不明确。所以必须描述证明学生具有这种能力的行为例子,这样,理解变成可以操作的目的,不再是难以捉摸的东西了。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这种重整体、轻细化具体的教学目标的编写方式,是不是意味着传统的教学目标分析方法(如归类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等就没有用了呢?并非如此,建构主义强调要在真实情景与学习环境中体现学习知识,对所学知识结构的详细分析,将有助于设计更合理的真实任务与真实的学习环境,减少非学习范围的错误探索、提高学习效率。 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要区分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允许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多重目标;其次,分析教学目标还应尊重学习主题本身内在体系特征。学习主题是由各级知识点组成。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两类:上下位关系、并列关系。这样总体上,学习主题呈现多层次的网状结构。这种结构是分析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哲学角度看学习者是内因,外界影响是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同一课堂中,教师实施同一教学,但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存在较大差异。学习者特征分析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则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 对于学习者的分析,主要目的是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提供适合的

信息化教学教案(讲稿)

信息化教学设计(讲义稿) 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洪新华 ◆容提纲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 ?信息化教学设计概述及涵 ?信息化教学设计要素和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施案例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 1.1政治需要层面 ◆“实现教育信息化手段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框架: 1.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 2.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取得突破; 3.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主要维度包括: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愿;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自律性(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领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过程,是教育理念、手段和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 1.2社会发展层面 ◆信息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随着信息时代、创感时代的到来,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突飞猛进、信息指数增长,它必将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柯达的衰亡、阿里巴巴神话、翻转课堂、可汗学院、2011慕课(MOOC)元年,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 在创新的世界中,不进则退,慢进也退。“中国教育再不变革,中国人种将会退化!”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历史再次给予我们选择的机会,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 ◆我们要努力寻找理想教育的“马屁股”(教师的思维惯性,隐理论)。 ◆21世纪,人们的物质生活在发展到相对丰富的水平后更多的将注意力转移到对物质的审美上。众所周知的美国苹果公司,他们不断开发出的Macbook、iPod、iPhone和iPad等知名产品,受到全球的热烈追捧。正是因为他们不断创新,研发出高科技的产品,让其他国际生产同种数码商品的公司望尘莫及。2015年,无人汽车将被允许上路,2028年,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美国人在做什么,他们在用右脑,让亚洲人做左脑(即“路径依赖”)的事情,一种新型的殖民革命在悄然发生。这意味着左脑统治的思维方式的“信息时代”即将过去,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全新的注重右脑的、综合的、创造性的“创感时代”。

信息化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信息化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一:信息化教学设计心得 学习心得 通过任课教授短暂十天的认真讲解,使我对教学设计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等相关知识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其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中心词是教学,信息化是定语,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学。 信息化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学的特点,才能胜任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点:首先,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注意信息资源的选择,如网站、多媒体资源库、课件等等;其次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利用。再次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是由“教”转变为“学”。最后是关注评价方式,及时评价可以有效获得教学成果,鼓励比打击更有成效。

以上便是我学习这门课的心得与体会,时间虽短,但老师却解决了我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感谢老师和学员的关怀,谢谢!愿大家一切安好! 篇二:《信息化教学及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信息化教学及教学设计》学习心得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其研究主体对象是教学,中心词是教学,信息化是定语,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更好的教学。 信息化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学的特点,才能胜任信息化教学。 我利用假期的时间浏览了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网站,学习了全国优秀获奖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秀作品,从中受益匪浅。结合所任教的科目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杨静老师《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的优秀信息化教学设计,该课时结合学校相关会计软件实施,首先把教学内容整合,创新重构十二个教学内容,采用大量的视频、音频、图片、

信息化教学设计

最近,在网上找了一些有关“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知识,依个人的理解对其整理了一下,现传给大家供参考,有问题之处多谅解并欢迎指正。石强 1、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 第二,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 第三,易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可操作性好: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2. 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我们将其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区别于90年代以前没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本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其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3、为什么要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等等,最终要通过教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包括从教学目标分析到课堂管理与帮助设计等七个要素。 一、教学目标分析 在实际分析中,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常常是与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进行的。通常情况下,在确定了一门学科的总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定为完成总目标所必需的学习单元内容或学习模块。在确定了单元学习内容或学习模块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确定每一单元或模块的单元学习目标以及确定达到单元学习目标所需的知识点。所以,教学目标的分析一般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鉴别达到目标所需学习的知识、技能及应具有的态度和情感等;二是根据目标分类理论为特定的内容和学习对象编写具体的目标。 ①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一般应包括如下四个成分:(1)阐明学习行为的主体;(2)用行为动词和动宾结构短语表述教学目标;(3)说明达到该目标的条件;(4)对于和目标相关的行为状况给出一定的判别标准。在一个教学目标中,行为的表述是基本部分,不能省略。相对而言,条件和标准是两个可选择的部分。 上述目标编写方法主要是行为目标取向的,比较适宜于具体的知识点和技能的教学与学习,便于教师更加清楚地表述和理解教学任务,便于有效控制教学过程,但不利于高级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表现性目标取向凸现出优越性。表现性目标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Eisner)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它不是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

活动后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而是指明学生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学生做关于资源浪费的社会调查;学生访谈当地的老人以了解历史;学生模拟推销活动。这些目标并不是通过明确的、具体的陈述告诉学生,而是将这些目标通过提问或布置任务的方式告知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时,重在了解那些对当前教学系统设计产生直接的、重要影响的因素。一般认为,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应该包括: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水平)、初始知识和能力、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动机和态度等,这些特征对提高教学系统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学习者认知能力分析 对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在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特征。瑞士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能够为我们分析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或认知发展水平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 (二)学习者特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某些特定的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时,他们与新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状况。那么,该如何来确定每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呢?编制预测题是了解学习者已有知识基础的有效方法。 (三)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动机

小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小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资源管理器的功能很强大,使用方便,可用于查看系统文件和资源,完成对文件的多种操作。本节是第二章的重点,应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如何进行科学地处理: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帮助学生掌握对资源管理器功能的应用,并在讲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现在大力提倡和进行素质教育,老师仅仅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大胆思维的能力。学生自己学习并不代表放任学生而老师撒手不管,而是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让他们用上一课总结要点的方法自己总结要点,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师提出自己的认识和大家探讨。不能仅看到老师是主导的一方面,也要看到学生是主体;也不能仅看到学生是主体,而忽略老师是主导。两方面都重要。本节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练习的方法,教学中多举例,对于文件的有关概念不必过多地讲解理论,重在操作。 知识目标: 1、明白资源管理器的重要位置和强大功能。 2、了解资源管理器窗口的结构。

3、了解磁盘管理的方法。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文件的有关操作。 2、掌握查找文件的基本方法。 思想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方法,通过总结、归纳、操作,提高学习效果。 2、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通过讨论和实践,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自学能力。 1.说教法运用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运用问题启发、任务驱动、讲练结合、分组合作、精讲—演示、学生自 主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从而达到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使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说学法指导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更新远高于其他课程,如果学生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很难适应这门学科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举一反三,更好地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

最新完整版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A

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 1 .学习目标描述用可观察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描述。 2 .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包括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形式的确定、学习结果的描述、学习重点及难点的分析。 3 .问题设计精心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一般特征、入门技能、学习风格等。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 .学习环境的选择学习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等。 2 .学习资源的应用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并能在线阅读,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 ( 1 )学习资源的类型包括:网络课件:适用于知识点的辅助教学网络课程:整门课程的教学专题学习网站:某一专题的学习和研讨案例库:典型个案的分析题库:单元或课程的练习测试等等。 ( 2 )学习资源内容要点及来源简要说明每个学习资源的名称、网址及主要内容。 ( 3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 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

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 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 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 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 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 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 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 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 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 自定义。 ( 4 )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 设疑—播放—讲解;b. 设疑—播放—讨论;c. 讲解—播放—概括;d. 讲解—播放—举例;e . 播放—提问—讲解;f. 播放—讨论—总结;g. 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 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 自定义。 四、学习情境的创设 1 .学习情境的类型情境的类型包括真实性情境、问题性情境和虚拟性情境或其他。 2 .学习情境的设计情境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对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情境创设必须反映出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重组和改造;能够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此处要对所选择的某一情境类型做一简要描述。 五、学习活动的组织 学习活动的组织包括自主学习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和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等内容。 1 .自主学习的设计:支架式学习、抛锚式学习和随机进入式学习支架式学习:是指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到一个更高水平,就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