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禅(1)

金钱化妆你的外表,佛法启悟你的内在。律己要严,待人要宽。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则甘于平凡,却享受平凡。

每日一禅

(1

无俗情之浓腻

如水月之淡远无俗情之浓腻,如水月之淡远。虽时空之隔阻而心心相印,历世事之迁移而息息相依。相忘于江湖而若对咫尺,相照于肝胆而浑然不觉。此无它,信之力也。

真正的财富

内心的能源真正的财富在哪里?在自己的心里。我心里生起智能,智能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满足感,满足感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惭愧心,惭愧心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禅定,禅定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般若智能,般若智能就是我的财富。所以我们不一定要在心外寻找财富,真正的财富,应该是内心源源不断的能源。

痛苦源泉

在于错误的追求常常原谅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他人的原谅;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得到他人的谅解;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每天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找回内心的

宁静

放下

才是一种淡然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大家都知道生气是一种无知又无济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

拥有一颗

包容的心

洗涮

心灵的尘埃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嫉妒别人,仇视异已,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瞋之人,时时地狱。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忘记别人的缺点吧!

将触动

你心中蒙尘的

怒火拭去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人心不好,环保、治安,自然不好。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宽容将换取

一切美好的事物宽容是一种胸怀,一种睿智,一种乐观的面对人生的勇气。它能驱散生活中的痛苦和眼泪,它能传播心灵的快乐和微笑。宽容胜产幽默,减少人生的沉重感,让人生充满快乐和欢笑。

将心比心

大爱无我

尽享安乐很多人不快乐,何故?太累了,欲望太强。若能远离“晴忧次女伞业衰,雨忧长女鞋业衰”,心平气和,凡事不钻牛角尖,常将心比心,大爱无我,“离欲阿罗汉”,能不得安乐?

追忆昨天

憧憬明天

把握当下今天不是在追忆昨天,就是在憧憬明天,而往往忽视当下存在的重要性。

昨天就是昨天,化作历史,在追忆中变作永恒;今天最真实,把握不好就又滑过,变为新的昨天;明天最甜美,美妙的图景让心底涌动出力量。

记得昨天,握住今天,向往明天,以最小的懊悔追忆昨天,尽最大的努力珍惜今天,用最美的希望构想明天。

细品禅的真意

在灵性的感悟中

超脱不立文字,以心灵的妙悟和瞬间的灵感达到光明的彼岸或者高明境界,这正是禅宗的一大特色。

禅的真意在灵性的感悟和轻巧上。在开悟的一瞬间,足以让人们超脱和陶醉,世间的负累和沉重那时全化为乌有了。

纷繁中的静心

超越世俗对生活而言,与生命所企求的只有希望。同时要坚定信心,寻求乐趣,在痛苦中表现刚毅,在逆境中表现勇敢。从工作求经验,从事实求进步,培养深厚的力量,努力地使自己的心智充实,超越世俗的一切,自求安定。

静与思

智慧是

治疗烦恼的

必备良药智慧与烦恼好像手心与手背。其实两者都在同一只手上,但手背无法拿东西,若反过掌来用手心,则双手万能。善是利益,恶是损害。一念之非即种恶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佛法即是心法

世间何处不用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红尘白浪两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春日才看杨柳绿,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诌曲贪婪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种和气二陈汤;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把内心涂成

彩虹般绚烂

快乐的生活当你的心中装满了阴霾,你的世界也就会随之变得忧郁起来,处处变得暗淡无光;如果你摒弃怯懦,使自己内心充满光亮,那么,你脚下的路也会渐渐地明亮起来。

随缘—

不随波逐流

不随世浮沉“随缘”是随顺当前的环境,但决非随便行事,苟且偷安。做人不但要有“随缘”的性格,更要秉持“不变”的操守,能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是自利利他的良方。

要量力而行

不要好高骛远好高骛远,想一蹴而就,不但违反自然规律,而且寸步难行,只会使自己失望,加深挫折感而已。所以,凡事还是应该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好高骛远,以免收到相反的效果。

种下善美的种子

收获善缘的果实认识“熏习”的力量,我们便应该不断地提醒自己,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要忆念好的、善的、美的人事物,如此才能留下善美的种子;有了善因业种,又何愁人生没有善缘果报呢?

宽容的爱

唤醒迷途的灵魂宽容的爱不但能唤醒陷入迷途的人,而且还能让他们勇敢地面对人生。只要你心中装满了爱,就可以为他人带来快乐,也能够让你自己的生命变得崇高。

日本禅文化

日本禅文化 日本文化表现出了独特的神秘主义。独特,是因为它借助禅的形式表现出生活于现实中的日本人的自我的内心世界。日本人纤细而哀愁的精神气质是属于东方古典世界的禅宗的思想和审美风格。日本的美在清冷与寂寞,美丽与幻灭,性感与纯情,快乐与死亡,永恒与无常中体现无遗。 禅,佛教名词“禅那”的略称,意译作“思维修”, “弃恶”等,通常译作“静虑”。禅宗作为中国佛教派别的一支,由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来华授禅法而创立,后分为很多派别,南宋以来,唯临济,曹洞两派盛行,且流传到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日本的美处处体现了日本化了的禅文化的精髓。 一、物之哀 世人认为日本消化了中国文化,创造出独特的文化精髓是在平安时代,这个时代最具支配的审美观是“物之哀”。是指一种“物心合一”的意识,以“意”来表现悲哀与同情,爱怜浑成的感动情绪,具有优美、纤细、沉静等特殊的关照意义和情趣意义.这种审美精神是由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来开拓和完成的。里面的众多人物陷入苦海进行反省时,都进入“善恶不二”、“菩提即烦恼”的境界,紫式部的目的虽然并不是宣扬佛教,但却处处流露出悟道,弃恶的味道。《源氏物语》对日本后世的影响范围极广,和歌自不用说,甚至从工艺美术到造园艺术,都不断从它那里获得美的精神食粮。 二、恬静 “恬静”是战国时代结束后在人们寻求恢复内心平静的时代里,得势的町人所具有的审美观,是从崇尚“和苑寂静”,敬重“古雅”、“闲静”的茶道中产生

的审美观。指潜在内心的丰富情趣,极其狭隘、简朴的茶室反而寓意无边的开阔和无限的雅致。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贫困”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千利休的草庵式空寂茶的精神,是超越人力而回归自然,视茶道为佛道,通过禅宗与茶道的结合,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发现“空寂美”的存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茶道”。以茶会友,“一味同心”,构成了日本民族“茶道”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至今,“空寂”茶道仍然是日本文化的一颗明珠。要使人觉得一朵花要比一百朵花更美。日本的插花名家池坊专应也曾“口传”:“仅以点滴之水,咫尺之树表现江山万里象,瞬息呈现千变万化之佳兴。正所谓仙家妙术也。茶碗使用之前,也先用水湿过,使它带着润泽,这成了茶道的规矩。 三、闲寂 “闲寂”乃是以松尾芭蕉为核心的俳句世界中所谈论的美学意识,意指寂静孤高的心境。芭蕉是徘人,也是禅僧,他的禅文化精神贯穿于他的俳论和俳作。芭蕉的名句《古池》就是通过这种禅的精神创造了“闲寂”的风雅美。句曰: 闲寂古池旁青蛙跃进池中央水声扑通响‘从芭蕉的“俳眼”来审视古池、青蛙入水、水声三者,可以想象,幽寂的古池,青蛙猝然打破了这一静谧的世界,水声过后,古池水面和四周又恢复了宁静。一瞬间,动与静完美结合,表面死一般沉静,内里却蕴育着一种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和无穷的奥秘以及作者内心的激情。这种纤细的、风雅的、敏感的美不是在永恒的孤独精神中是不会产生的。进入镰仓时代后,武士阶层取代贵族成为政权的中心和新文化的担当者,创造出朴实刚健的武家文化。武士的兴起使以武器、武具为中心的工艺品受到特别的重视,造型越来越美,工艺也越来越精湛。在佛教世界

禅诗精选大全

1、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为己谋.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3、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4、 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 只贪名利求荣显,不觉形容暗悴枯。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 5、 尘世纷纷一笔勾,林泉乐道任遨游.盖间茅屋牵萝补,开个柴门对水流. 得隙闲眠真可乐,吃些淡饭自忘忧.眼前多少英雄辈,为甚来由不转头. 6、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郊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7、玉兔金乌西坠,江河绿水东流.人生那得几千秋,万里山川依旧. 寿夭穷通是命,荣华富贵自修.看看白了少年头,生死谁知先后. 8、 日日杯深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9.5、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强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0、名利场中底事忙,何如消散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卷,酒千殇。大开白眼看侯王。玉楼金阕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11、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 12、朝臣待漏五更寒,铁甲将军夜渡关.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 13、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14、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15、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经书千万篇。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即是大罗天。 16、半山顶上一茅庵,老僧半间云半间。云到三更去行雨,回头却羡老僧闲。 17、世人开口说神仙,眼见何人上九天。不是仙家尽虚妄,从来难得道心坚。 18、白马红缨衫色新,不是亲家强来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 19、梦中光景醒时因,醒若真时梦亦真。莫怪痴人频做梦,怪它说梦亦痴人。 20、些小言辞莫若休,不须经县与经州。衙头府邸陪杯酒,赢了猫儿卖了牛。 21、善亦懒为何况恶,富非所望不忧贫。 22、万事无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空。 23、是非不到钓鱼处,荣辱常随骑马人。 24、人生未许全无事,事态何须定认真。 25、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 26、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 27、黄金不是千年乐,红日难消两鬓霜。 28、任君盖下千间舍,一身难卧两张床。 29、与其十事九如愿,不若三平两满休. 30、有人问我修行事,云在青山月在天.

一日禅

一日禅:痛苦是自己招来的恶缘 待人处事,必定要“声色柔和”,不可夸耀自己的才华或骄傲自大。若不谨言慎行,往往会招来他人的嫌怨,明明在群众中,却会被人排斥、距离拉得很远,因此觉得孤单寂寞。像这样实在是很不快乐的人生,也是失败的人生;而这都是因为自己的过失,所招惹来的众怨。 一日禅:什么是真正的爱自己 爱自己并不是指放纵自己。大部分人并不真正爱自己,因为他们有一些不太好的习惯。每个人都有无数的反应——喜好或厌恶。我们在喜欢某些事物的同时,也会讨厌某些事物,而且会压抑它们,不想承认。以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会妨碍我们对真理的追求。 一日禅:随缘不是随波逐流要靠智慧做向导 随缘不是退缩,不是随波逐流。对于无法摆脱的苦乐境缘,应该学会放下,随缘而行,避免干扰。就像河水,不留恋两岸的风光,不计较旅途的曲折,一心奔向大海。相貌、地位、财富,情爱,都是我们拥有的难得因缘。但因缘也是一条十字路,何去何从,要靠智慧来做向导。 一日禅:心中有佛便是与佛有缘 缘,是心与佛的交流。学佛是对自己良心的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修佛是修心,佛无处不在,修佛不在表象,而在内心。佛不是要我们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并不能代表本质的相同。佛是心灵打造的幻象,太过于执着外在,反而会迷失其心。心中有佛,便是与佛有缘。 一日禅:放过自己,也是一种放生 人生中难免遭遇痛苦,生起烦恼,但我们不必为此自我折磨。如果一直盯住白墙上的几个墨点不放,黑暗就会占据你的视野。同样的道理,如果总是粘著于生命的某些片段,就会让你失去完整的人生。放过自己,不折磨自己,也是一种放生。 一日禅:对自己的容貌负责 有人曾说过:相貌是一个人心灵的写照,脸庞是一个人情感的凝固。的确,一个人存好心,做好人,有文化、有品位时;欢喜充心,愉悦映脸,她一定会越变越漂亮越变越有味,反之则越变越丑陋,越变越萎缩。对自己的容貌负责,让自己的心充满慈悲。 一日禅: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不是你所处的位置,而是你所朝的方向。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不让有限的年华虚度。

2020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配套习题:第五单元5《坛经》两则(Word版含解析)

05第五单元佛理禅趣 5《坛经》两则 一、语基落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说:讲解。 B.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住:居住。 C.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 ..修行住持:担任住持。 D.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见性。 解析:B项,“住”的意思是“停留”。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法以.心传心②家叔以.余贫苦 B.①法即.一宗②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C.①汝为.六代祖②衣将为.信禀 D.①惠能一闻.,言下便悟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解析:A项,①介词,用;②介词,因为。B项,①连词,虽然;②动词,就,接近。C项,动词,作为。D项,①动词,听;②动词,闻名,出名。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五祖夜至三更 .. B.自古 ..传法,气如悬丝 C.未知根本 ..事由 D.因此便立南北 .. 解析:D项中的“南北”与现代汉语中的“南北”含义不同,这里的“南北”指的是禅宗的“南派”和“北派”。答案:D 4下列语句从句式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何以渐顿 B.大王来何操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 解析:D项为判断句,其余三项为宾语前置。 答案:D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7题。 慧能受法 五祖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 南能北秀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夜受.法,人尽不知受:给予。 B.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去:离开。 C.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宗:派别。 D.见迟即渐,见疾.即顿疾:快速。 解析:A项,“受”的意思是“接受”。 答案:A 6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祖弘忍大师想把衣法传授给慧能,又害怕别人加害慧能,所以选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密传授《金刚经》。 B.五祖弘忍把衣法传给慧能后,宣布慧能是自己的传人,为六祖;同时告诫他本门的秘籍是“以心传心”,要引导弟子们自悟。 C.弘忍传授完《金刚经》后,身体十分虚弱,已经到了气如悬丝的地步,为了保护好本门的法器,他要求慧能赶快离开佛堂。 D.“南能北秀”都属于弘忍一派,因传人有南北分别,所以这样说。慧能居南方,故称“南能”;神秀大师处北方,故称“北秀”。 解析:C项,理解错误,“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不是形容身体虚弱,而是说传授衣法时的危险。 答案: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天励志正能量的句子

每天励志正能量的句子 导读:1、被别人小看的梦想实现起来才有意义! 2、坚持自己的信念,自信地付诸行动。比起一遇到挫折就放弃的人,更具有优势。 3、成功开始于您的思想,取决于您的行动。 4、但愿你从未出现过,但愿我从未勇敢过,那样现在我们是不是都比较好过。 5、生命中,有些人即使不在你身边也能让你微笑,这样真好。 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阻碍你的成长——你自己。 8、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自己。 9、心存希望,幸福就会降临你;心存梦想,机遇就会笼罩你。 10、我过你就像过清晨的马路,等下我要在这里绝杀你,记住了,是这里。 11、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 12、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13、有志者能使石头长出青草来。 14、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15、一个人的生死并非命中注定,一个人的富贵取决于钱的多少。 16、不曾给我一次回眸,我却始终在对你微笑。

17、人是能用语言教鞭训练的动物。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将他人的话听成金玉良言的耳朵。 18、学习的敌人是自我的满足,要想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现在开始。 19、许多事情的答案都不是只有一个,所以我们永远有路可以走。 20、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必须重复,比如常识;有些事儿、有些感觉、有些人,则无论如何不能,因此,也无需。 21、每一件事都是由许多因缘汇集而成。 22、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感觉,那种在寒冷的日子里,牵起一双温暖的手,踏实地向前走的感觉。 23、男人或许只有经历过失败和坎坷之后,才能成大事。 24、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25、心无终点,行无止境,梦在高处,亦在手中。 26、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幸福,而我只能选择默默关注着你。 27、说话过头就会使人恼怒,使人恼怒了,那么说话的人就会遭到危险。 28、如果你看到自己的影子,同时也应感受到阳光的存在。 29、妒忌别人,敌视异己,就便是把生命交给别人。 30、梦想总是遥不可及。 31、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32、学会分辨小人,因为得罪一个小人比得罪十个君子还要麻烦。

日本的禅文化与建筑

日本的禅文化与建筑 日本的建筑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日本对禅宗的欢迎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有的,这不单单是因为仰慕当时先进的中国文化使然,还有来自日本内部的自身因素。 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日本的自然条件,日本远离大陆,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海洋性气候明显,经常有突发的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即使再美的事物也会因自然灾害的降临而瞬间消逝。这自然助长了日本人的无常感跟宿命感。他们知道再美的事物也只是一瞬的存在,都只是昙花一现。日本人爱樱花,但樱花的的花期只有七天,短暂易落,它的美是一种让人心醉更是心碎的凄凉的美。伤感的日本人,总是把它与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联系起来。同时,大量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压抑、自身的渺小。台风、火山、地震这些自然灾害也因其不可征服而让日本人更加崇拜自然。这种无常感和孤寂感渗入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使人产生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正是在这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与禅宗美学相逢了。 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着浓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禅宗也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媒介,这也是禅宗容易被日本人接受的

一个重要原因。禅宗和神道教的融合嫁接使“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见叶渭渠《日本文明》)。“空寂”日语语义为幽闭,孤寂,贫困。这种禅宗影响下产生的空寂的审美倾向,对日本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影响深远,在诗歌领域表现为“余情”?在绘画领域表现为“留白”,在园林艺术领域表现为“空相”,在茶道表现为彻底的“无”。 枯山水 日本的园林艺术也深受禅宗影响。入宋、入元的日本禅僧以禅宗崇尚自然,喜爱山水的灵性,对园林浓缩天地的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情感。回国后,在禅寺庭院模仿杭州、苏州名园,陶冶性情,体会“物我一如”的禅境。梦窗疏石著《梦中的问答》中说“把庭院和修道分开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修道者。”室町时代

第五单元 《坛经》两则(教师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坛经》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禅宗的文化常识 2.学习本课选段中蕴含的哲理 ☆作家作品 1.慧能(638—713),一作惠能,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会)人。慧能家境贫寒,三岁丧父,迁居南海。稍长,卖柴养母。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后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神秀(约606—706),禅宗北宗的创始人,俗姓李,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 2.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所以称之为“渐悟”。南宗惠能大师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时北宗神秀大师所传“坐禅”(坐禅入定法门)即是次第法门。由北宗神秀法门在北方盛行,所以在《六祖坛经》曾记录“京城大德云:不经坐禅修定而得解脱者,未曾有也。”而南宗慧能大师最忌讳学佛法者执着于类似”坐禅观定“的有为法《六祖坛经》中亦记录云:“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亦曾言”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南宗慧能大师所传为佛之心印,不拘泥万法而领悟得道,由是不论次第,直了成佛。(出自六祖坛经自序品,顿渐品) 相传中国禅宗为菩提达摩祖师所创,宗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时人有传,达摩面壁九年为坐禅修定,所以得道,实则在任何一部传记或者历史中均无此事记载。只记录”面壁九年”这四字而已。 而其禅宗宗趣,常以问答形式导引人悟道。☆整体感知 《慧能受法》讲慧能从禅宗五祖弘忍那儿接受禅法的故事。弘忍在外人不知的情况下向慧能传授佛法并交给他信物,交代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安排他速速离开。实际是弘忍安排接班人的过程。 《南能北秀》说的是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慧能接受五祖衣钵,传教岭南,故称南能;神秀在弘忍死后,应武则天之征入长安,传教于北方,故称北秀。“南能北秀”实际是同一禅宗的两个流派。 ☆问题导学 1.“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2.课文对“南能北秀”有怎样的认识 3.“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1.提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 2.提示:课文对“南能北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他们的师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而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 3.提示:这“法即一种”中所说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因为众生的清净佛性一向为迷妄所覆盖,只有消除妄念,真性才能显露出来。但是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法。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一日禅

一日禅:用智慧把人生看得透透彻彻 我们的思想,就如这一只杯子。如果里面已经装满了水,智慧之水就不能再注到它的里面了。这个杯子中已经装满了的水,就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而要感悟禅的智慧,必须从这种思维定势中走出来,清空归零,打开自己,这样才能得到最大的收获。 一日禅:明确目标知非便舍2009年04月14日08:58 生活不需要过多的欲求,否则它们会牵扯到你过多的精力的。在现实社会中,有许多人执意于财富和成功的追求,事实上财富和成功并不可能让你的幸福永驻。有明确的目标,人生才有坚定的方向。最不幸的人是确定目标后,却不自觉地偏离了航向,甚至与目标截然相悖。人生的不幸不在于身陷困惑,而在于不知道已身陷困惑。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一日禅:友善地接纳别人宽容产生的爱2009年04月15日09:26 友善地接纳别人,真诚地帮助别人,你的人际关系必能和谐,那些本来怀有恶意的人,也不会对你造成伤害。相反,如果你处处提防别人,就算没有恶意的人在你眼中也会变成了有恶意的了。 一日禅: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洗涮心灵的尘埃2009年03月09

日18:53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嫉妒别人,仇视异已,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瞋之人,时时地狱。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忘记别人的缺点吧! 一日禅:找回内心的宁静放下才是一种淡然2009年03月09日18:32 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大家都知道生气是一种无知又无济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

日本禅宗

解读“日本禅” 杨薇 内容提要:禅是日本文化的支柱,武士道的核心即来自于禅,它不仅构筑了日本人的人生哲学,而且影响着日本艺术美的基调。禅宗与神道相融合,形成“日本禅”,它使日本文化朝着“苦涩”“枯淡”的方向发展,并直接促成“物哀”、“空寂”“闲寂”日本文艺三大美理念的形成。把握“日本禅”,是深入破解日本文化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日本禅人生哲学文艺美理念 禅宗的发源地在中国,从它诞生之日起,日本僧侣又开始新的“移植”。12世纪荣西将临济禅,13世纪道元将曹洞禅带入日本,禅宗东渐,很快受到日本武士阶层的垂青。禅宗乃印度佛教思想与中国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变高度缜密的、严密的逻辑推理的佛陀教义为非逻辑,靠主观直觉来把握之物。“中国化”了的禅宗具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见性成佛”“直指本心”等简单易行的特点,非常适合来去匆匆的武士阶层的胃口;特别是禅宗强调苦心静修的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及“生死一如”“寂死为乐”“生命轮回”的思想,有利于培养武士钢铁般的意志,并给予驰骋疆场的武士以勇气与理念支持;此外,禅宗崇尚直觉思维重佛教实践,强调“坐禅”“作务”,即以劳动为最佳修炼方式,与中国人相比,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更重直觉与实践,这是禅宗之所以能“长驱直入”于日本文化之中的深层原因。查尔斯.艾略特在其名著《日本佛教》中也持此见,他说:“禅对于东方的艺术、知识及政治生活来说,具有伟大的力量,禅也是日本式性格的表现,其他所有佛教都没有禅那样`日本式'”(1)。 武士道文化的核心即来自于禅,它不仅构筑了日本人的人生哲学,而且也影响着日本艺术美的基调。禅宗与神道相融合形成“日本禅”,它使日本文化朝着苦涩、枯淡的方向发展,并直接促成了“物哀”、“空寂”“闲寂”日本文艺三大美理念的形成。“日本禅”早已走出了中国的“寺院禅房”,被民众化、社会化,并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不同于中国的东方独树一帜的禅文化体系。 一、禅构筑了日本人“生的哲学” 1、禅宗“作务”思想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1 经典原文 《坛经》两则 Word版含

人要用智慧面对现实,用创意解决问题,用清醒的态度面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禅正是一种心的训练课程,让每一个人更清醒、更有效地面对人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心灵的生活变得紊乱、烦躁不安和茫然无措,佛理禅趣应是当代人诊治上述病疴的最好方剂。佛理是一种生命的哲理,它是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对人类情绪的理智控制,对社会矛盾的理想化解;禅趣是一种高境界的情趣,一种生命的智慧、生活的指南、心灵的艺术。佛理禅趣能够帮助我们提升生命的价值,提高生活的质量和人生的幸福指数。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释、道三家。释即佛教,它虽然是从域外传入的,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 佛教有很强的文学性,有不少佛经主要就是通过故事宣传佛教思想的,这些故事往往情节生动、形象鲜明,除了带有宗教的意味外,还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思考其对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经典原文5《坛经》两则 ◎走近先贤 大鉴禅师——慧能 1.生平简介 慧能(638~713),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他在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学佛。 2.主要成就 慧能的言行被其弟子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坛经》。 3.地位影响 慧能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

达到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背景呈现 慧能被授为第六代祖师后,在南华寺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国学链接 [文学常识] 中国佛书至尊——《坛经》 《坛经》,又名《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南宋创始者、禅 宗六祖慧能的传法记录。因系在法坛上宣讲的经教,故称《坛经》。《坛 经》是中国唯一被尊为经的佛书。 1.由来 “坛”指戒坛,指慧能应韶州刺史韦璩之邀,在韶州大梵寺为僧俗 一千多人设坛受戒说法;“坛经”,即对这次依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而说法的记录,并添入慧能以后的言行编辑而成。 2.内容 全书分为十品: (1)行由品。记叙慧能得法传宗的经过。 (2)般若品。提出众生当前心性,即是般若真空,若能于一切法不取不舍,般若即生,故修行必须“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3)疑问品。认为佛性本有,解脱全凭自力,“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只要“明心见性”,即是成佛。 (4)定慧品。提出《坛经》的核心思想:“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是于相而离相,无念是于念而无念,无住是于一切之上念念不住。 (5)坐禅品。在“人性本净”的前提下,对“禅定”一词作了重新界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6)忏悔品。改变传统佛教皈依佛、法、僧三宝的说法,提出自皈依觉、正、净“自心三宝”,并论证于自身中有佛的法、报、化三身。 (7)机缘品。记叙慧能与弟子无尽藏尼、法海、法达、智通、智常、志道、行思、怀让、玄觉、智隍等的说法机缘。 (8)顿渐品。针对当时禅宗中南北、顿渐等问题,提出“法即一宗,人有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9)护法品。述神龙元年,中宗闻其玄风,遣内侍薛简迎请入京,慧能称病不起,诏赐衲衣宝帛,敕韶州刺史修饰宝林寺。在与薛简谈话中,慧能批评京师禅德“欲得会道,必须坐

圆悟克勤禅师悟道因缘

圆悟克勤禅师悟道因缘 oo圆悟克勤禅师悟道因缘明洁 成都府昭觉寺圆悟克勤佛果禅师,五祖法演禅师之法嗣,俗姓 骆,彭州(今四川境内)人。其祖上世代以儒为业。克勤禅师儿时记忆力极好,日记千言。一日,克勤禅师偶游妙寂寺,见到佛书,读之再三,如获旧物,怅然不已,谓同伴曰:“予殆过去沙门也。”于是便立志出家,依寺僧自省法师落发,后又从文照法师学习讲说,从敏行法师学习《首楞严经》,不知疲倦。一次,克勤禅师得了重病,病得快要死了,痛苦不已。回想起平生所学,在病死到来之际,一点都帮不上忙,克勤禅师感叹道:“诸佛涅槃正路不在文句中,吾欲以声求色见,宜其无以死也!”于是病好之后,克勤禅师便放弃了过去那种沉溺于文字知见的做法,离开了妙寂寺,往参宗门大德。 克勤禅师首先来到黄檗真觉惟胜禅师座下。惟胜禅师是黄龙慧南禅师之法嗣。一日,惟胜禅师创臂出血,告诉克勤禅师道:“此曹溪一滴也。”克勤禅师一听,惊诧不已,良久才说: 道固如是乎?”于是,克勤禅师便徒步出蜀,遍参禅德。他 先后礼谒了玉泉皓、金銮信、大沩喆、黄龙心、东林总等大 德,都被他们视为法器。晦堂祖心禅师曾告诉他说:“他日临 济一派属子矣。”克勤禅师最后投五祖法演禅师座下。克勤禅 师因为博通经教,加上参过不少禅门宿德,因此他有很重的

豪辩之习气。为了将克勤禅师锻造为一代法将,法演禅师对 克勤禅师要求非常严格,决不徇一丝一毫的人情。凡克勤禅 师所尽机用,法演禅师皆不认可。一日,克勤禅师入室请益, 便说道:“是可以敌生死乎?他日涅槃堂孤灯独照时 (指死亡 来临时)自验看! ”克勤禅师被逼得无路可走,生大懊恼,居 然出言不逊,抱怨法演禅师“强移换人”,然后忿然而去。法 演禅师也不阻拦,只是说:“待你著一顿热病打时,方思量我 在。”克勤禅师离开五祖后,来到金山,不久便染上了严重的 伤寒,身体困顿无力。克勤禅师试图用平日所学,来应对眼 前的这场疾病,可是一点都不得力。这时,他才想起临走时 微好一点),即归五祖。”克勤禅师病愈后,果然重新回到了 半个月之后,适逢部使者陈氏解印还蜀, 前来五祖礼谒问道。 法演禅师道:“提刑少年,曾读小艳诗否?有两句颇相近。 呼小玉元无事,祇要檀郎认得声’。”部使者一听,惘然莫测, 唯应“喏喏”。法演禅师道:“且子细。”当时,克勤禅师正侍立 于侧,听到这两句诗,恍然有省。部使者走后,克勤禅师问 法演禅师:“闻和尚举小艳诗,提刑会否?”法演禅师道: 祇认得声。”克勤禅师问道:“祇要檀郎认得声。他既认得声, 为甚么却不是?”法演禅师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 没谈上几句,又与法演禅师争辩起来。法演禅师很不高 兴, 五祖法演禅师对他所说的话, 于是心中发誓道: “我病稍间(稍 五祖。法演禅师一见,非常高 兴,于是令他入住侍者寮。 '频

高考语文基础每日一练第4批答案 (1)

每日一练 2008年9月19日 1.C.(A项“耻”读chǐ,其它读zhǐ;B项“吓”读xià,其它读hè;C项都读jué;D项“亢”、“伉”读kàng,“吭”读háng,“沆”读hàng) 2.C.(“风云变幻”意为像风和云那样变幻不定,比喻局势动荡,复杂多变。“心有余悸”是指对过去发生的事还感到害怕。“危言危行”是指正直的言行。) 3.B.(①遏止,用力阻止;遏制,制止。②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的人。③推脱,推卸;推托,借故拒绝。④界线,两个地区或不同事物之间的分界;界限,分界,限度,多用于抽象事物。) 4.D(A项无时无刻不忘等于时时刻刻都忘,意思说反了;B项“是对一种学生主体发展的尊重”词序有误;C项“是为了…途径”杂糅。) 5.A.从前后语境的语脉看,先讲脑髓的发展,后讲感觉器官,由此决定选项先讲语言的发展带来听器官如何,排除B、D,剩下A、C;后语境的语脉先讲"发展",后讲"完善",这也是逻辑问题,发展带来完善化,排除C,选A。不可忽视语脉,拿到题先看一下有无语脉可寻。许多题抓住语脉便迎刃而解。 2008年9月20日 1.B (A项分别读qiào、shāo、qiào、qiào、qiǎo,B项分别读liáo、miù、lù、liǎo、móu ,C项分别读àn、xīn、àn、yīn、ān,D项分别读fěi、fēi、pái、fēi、fěi。) 2.B(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污蔑,玷污。调理,调养护理;调节,从数量或程度上调整控制,使符合要求。乃至,用在并列成分的末一项之前,表示这一项更为突出;“以至”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一直到”,一个是用在后一分句之首以强调前一分句的作用。) 3.B(B项“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不敏,没有才能,A项“不知所云”,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贬义词。C 项“不瘟不火”,不过分也不欠缺,形容事情做得恰到好处,不能用于形容股票。D项“墙倒众人推”,比喻形势危急时众人随之加以陷害,此处应用分崩离析。) 4.B(A项中“地球与它的温度、体积估计相似”主客颠倒,与上下文不合逻辑,应改为“它的温度、体积估计与地球相似”。C项中句式杂糅,“工业企业向长江大量排污和人类活动等外界危害”与“大量排污日益严重和外界危害有增无减”凑在一块,前后牵连,造成“使中华鲟的种群……”缺主语,应删去“日益严重”和“有增无减”。D项中成分残缺,“是各国游客”前缺主语。) 2008年9月21日 1.B(卑bēi,裨bì,稗bài,裨pí;A单、箪dān,阐chǎn,禅chán,C都读líng;D经、茎、泾jīng,胫jìng) 2.B(A项“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出来,可以改为“一清二楚”。C项“舞文弄墨”指玩弄文辞,耍弄笔杆,含贬义,不合文意;D项“趋之若鹜”指追逐坏事情。) 3.A(B成分残缺,“已”后加“进入”;C句式杂糅;D结构混乱,“共度国庆佳节”应另起一句话,前面加上“与他们”。) 4.B(A、C项讲“突出”,D项讲“几个因素”,都不合不合语境。只有B项讲"如果一个因素欠缺"将会影响"整体成绩",和前文的叙述角度完全一致。) 2008年9月22日 1.A(A项全读lù。B项前两个字读lóng,后两个读lǒng;C项前两个读kuāng,“犷”,读guǎng,“旷”读kuàng;D项“吸”读xī,其它都读j í) 2.C(不只:不但,不仅;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正确:符合事实、道理或某种公认的标准;准确: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3.B(“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安之若素”,指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介意;“炉火纯青”形容技艺纯熟,而不能用来形容风格。) 4.C(A项“龙泉驿区……迁进成都大学……等院校齐聚于此”结构混乱,删去“齐聚于此”;B 项“设立……人员”动宾搭配不当;D项“无论中国队输赢与否”不合逻辑。) 5.C(老杜是诗人——有诗人的风趣——能——也能——正因为开口笑——所以吞声哭使人觉得不同一般。) 2008年9月23日 1. D(A缸扛 gāng B 旖倚yǐ C睑检 ji ǎn D垣yuán 桓huán 亘héng 恒héng煊xuǎn)2. C(A“分外”用在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前面。D“翻云覆雨”是“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可改为“朝令夕改”) 3. A(B主语残缺,在第二分句“那么”后加 1

茶禅一味每日禅话

茶禅一味  每日禅话 875 每日禅话875"alt="茶禅一味每日禅话 875"width=690height=460action-type="show-slide"0" 茶的最初本意是为了解渴。所以喝茶是为了解渴,而品茶是为了怡情。生活里,有时像在喝茶,是为满足生存的需要。有时像在品茗,却是为调节心灵的需求。从苦到甜、从浓到淡,其实只是一个过程。品茶,须静下心来细细把玩品味,才不辜负了好茶。人生亦如品茶般微妙,别虚度了此生,错过了茶香。 每日禅话875"alt="茶禅一味每日禅话 875"width=580height=733action-type="show-slide"8%26690" 温水沏茶,茶叶似枯木静浮水面,鲜有茶香;沸水泡茶,茶叶似入水活鱼,上下翻腾,几经沉浮,最后抵达壶底归于平静,此时茶香四溢,沁人心脾。芸芸众生若茶叶,如无艰难磨砺,风雨洗礼,经受岁月浮沉,怎能散发出生命的芬芳?每日禅话875"alt="茶禅一味每日禅话 875"width=690height=426action-type="show-slide"real_src="ht tp:/ 人生如茶,浓淡冷暖各有缘法。所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必叹时运不济,不必伤无力自拔。品茶的人会举起茶

杯告诉你:“所有的荣华和清苦,都应该像这第一泡茶一样,润杯即可倒掉,喂给野花杂草。” 每日禅话875"alt="茶禅一味每日禅话 875"width=690height=420action-type="show-slide" 有人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时光占大多数,而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滋味。 每日禅话875"alt="茶禅一味每日禅话 875"srwidth=690height=430action-type="show-slide" 春茶苦,夏茶涩,人生在世,就算再顺利,也离不开“苦涩”二字。佛家有云“苦集灭道,亦为四谛,真实不虚,如来亲证。”人要经历生老病死之苦,贪嗔痴念之集,寂灭涅盘之灭,想要通向极乐之道,就应“苦当之,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茶如禅意,初尝茶之苦,二尝茶之涩,三尝茶之悠扬,再尝茶之余香,最后茶之清幽与人心合一,由苦及乐。茶禅一味,亦如人生,初而涉世浅,深受外界打磨之苦,久而久之,圆而不滑,外圆内方,乐于世事却不改其本心。 每日禅话875"alt="茶禅一味每日禅话 875"width=690height=383action-type="show-slide"real_s

iData_禅与日本茶道_金翰钧

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08No.6思考与言说 摘要 想了解日本茶道之精髓,就必须深入研究茶道历史,通晓佛教禅宗。日本茶文化从茶的引种到茶道的创立,都与佛有着不解之缘。禅精神的引入,标志着日本茶道的形成。日本茶道是以禅道为宗,是一种不被称为宗教的宗教形式。 关键词:茶道禅宗茶禅一味 中图分类号:C954文献标识码:A一何谓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是日本最具民族特色的 文化形式之一,是人们了解日本、 研究日本文化的一个渠道。茶文化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日本人在饮茶的同时,将佛教的禅宗思想与茶文化融和起来,开辟了“茶禅一味”的意境,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简单地说,茶道是“由茶入心之道”,即通过茶事活动进入“无相自我”的一种方式,“无相自我”就是不受任何束缚,进入自由自在的自我心境。日本茶道的精神是“和敬清寂”。此精神主要是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和”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也指讲究本来面目,不造作,全身心地投入,与茶事完全融为一体的自然融合。“和”精神源于禅宗“慈悲善良、温和之心”的精神和《金刚般若经》的“如如不动”教义。“敬”指平等敬爱之心,这与禅宗教义 “二部四众、平等互重”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互重的精神是一致的。“清”指清净,它源于禅宗“六根清净”。 二禅宗产生和发展 据传达摩于南北朝时入嵩山少林寺,开创禅门一派。后经几代门人的不懈努力,禅宗成为了佛教中的重要分支。第五代弘忍法师之后,门下分裂为神秀的“北传禅宗”和慧能的“南传禅宗”二派。印度佛教的原教义是“渐悟成佛”,它强调通过坐禅、冥想的苦练修行的方式,达到渐悟成佛的目的。神秀的“北宗”正是继承了这种思想,而慧能的“南宗”却提出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成佛”说。 惠能的顿悟成佛说是印度佛教思想和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融汇贯通的产物。南宗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主张佛法真理就在平常事中,提出不必出家坐禅、苦修身心,只要在日常起居生活中做到无心不动念,保持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就是成佛。这种中国化的教义很快地被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老百姓所接受并盛行开来。禅与日本茶道 金翰钧 的逻辑)。隐含文本情节具有传统规约 性:酩酊大醉的丈夫、 险恶的少女和侠肝仪胆的恋人(第122页)。根据多诺 万的观点,这封信可以界定为 “无情节的文本”。兰瑟提供了另外几种解读方式,即可以解读为焦虑的结构,它是讲述/叙述本身,叙述行为本身成为了可能性的源泉。她指出:“这封信在女性‘无情节’叙述背后暗含一个情节,一个具有共同经历的颠覆性情节以便让听众的生活来完成说话着的故事”(第123-124页)。 四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了两本重要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著作。一为沃霍尔的《性别化的干预》,另 一为兰瑟的《虚构的权威》 (书中提出了作者型、个人型和集体型三种叙述声音模式)。这两位美国女学者在书中进一步阐述了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主要目标、基本立场和研究方法,并进行了更为系统的批评实践。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叙事、学成了美国叙事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有关论著纷纷问世,在《叙事》、《文体》、《PMLA》等杂志上不断看到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论文。女性主义叙事学目前仍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它无疑推动了文 学批评的发展。当结构主义叙事学遭到了政治文化批评阵营和解构主义阵营的夹攻,研究势头回落,不少人纷纷宣告其衰落和死亡时,女性主义叙事学将对叙事形式的研究与蓬勃发展的女性主义文论相结合,这在当时的学术环境中可以说为叙事学提供了一种“曲线生存”的可能性。 兰瑟建构的女性主义叙事学打破学科界限,相互借鉴,将看似不相容的两个学科领域实现了跨学科融合,即将女性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观、历史观、社会观引入到叙事学疆界中,扩充了叙事学研究的视阈,而叙事学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反过来为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新工具,两者相得益彰。但是必须注意,兰瑟的研究仍然植根于西方理论和历史的土壤之中。她本人也承认道,她“收用”了美国黑人的小说,却把这些文本置于欧洲中心的框架之中。这样做就更容易陷入使某些扭曲现象永久化的危险。为了解释这些扭曲现象,甚至可能曲解文学史。 她的研究没有探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正在出现的女性小说传统,对美国的亚裔、拉丁族裔、定居美国的墨西哥人、阿拉伯裔和土著美国人蓬勃兴起的女性小说也仅仅一笔带过。 在一些地方,女性刚刚开始写作;在另外一些地方,本土和殖民的文化形式处于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之中,由此产生的小说相对来说还只是一个新的文类。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叙述声音正在形成和发展。我们通过研究这些声音要了解的东西还很多。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任何人想要建立有关女性作家和叙述声音的权威理论都是不可能的。以兰瑟的研究成果作为起点,“我们召唤着更多对女性小说的研究,召唤着更多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角度对女性小说的研究”(黄必康,2001:119-120)。 参考文献: [1]兰瑟、 苏珊,黄必康译:《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黄必康:《建构叙述声音的女性主义理论》,《外国文学》,2001年第2期。 作者简介:李权文,男,1969—,湖北利川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工作单位: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 150

一日禅2017年05月篇

一日禅2017年05月篇 一日禅:生活即是修行 2017年05月01日05:49:38 生活即是修行(图片来源:凤凰佛教摄影:张科)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一日禅: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 2017年05月02日06:44:20

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图片来源:凤凰佛教摄影:张科)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一日禅:是心作佛 2017年05月03日06:08:25

是心作佛(图片来源:凤凰佛教摄影:张科) 学了佛法以后,回到家庭或者单位等等,要学会用智慧来观照自己,从内心里来改变自己。让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如法,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行为都能如法,那你即便不求吉祥,吉祥也会找到你的。所以,我们内心一改变,一切都会改变。 一日禅:祸从口生 2017年05月04日06:34:06

祸从口生(图片来源:凤凰佛教摄影:张科) 人生世间,祸从口生。 当护于口,甚于猛火: 猛火炽燃,能烧一世; 恶口炽燃,烧无数世; 猛火炽燃,烧世间财; 恶口炽燃,烧圣七财。 一日禅:趋乐避苦 2017年05月05日06:42:33

趋乐避苦(图片来源:凤凰佛教摄影:赵宏秋) 一切众生都有趋乐避苦的本能,一切宗教也是顺应众生这样的生命需要。佛为我们展示了极乐世界,那里的快乐远远地超越了五欲之乐。 一日禅:善因得善果 2017年05月06日07:55: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