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

2.1 运动和能的形式

1.运动的多种形式

(1)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2)比机械运动更复杂的运动:热运动、声运动、电运动、光运动

例子:闪电是云与云、云与地之间的火花放电现象,闪电内部的温度极高,它会使闪电通过的气柱发生骤然变热、膨胀而发出雷声。闪电甚至会使树木燃烧。所以,雷电交加时除了声运动、光运动外,还有电运动和热运动。

(3)生命运动:生物能够生长繁殖,这是生命运动,生命运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2.能的多种形式:能也称能量,跟物体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能,这种能叫做动能。气体、液体也会运动,也具有动能。动能的大

小和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一个物体,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那么它所具有的动能也就越大。22

1mv E k 。 (2) 势能:物体由于举高或是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物体被举得越高,形变越厉害,它的势能就越大。

注意:动能和势能我们统称为机械能。

(3) 化学能:物体自身所存于的能量。例如:食物,汽油、木材、天然气等燃料。

(4) 其他能:电能、风能、光能、太阳能等。

(5) 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燃料燃烧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上抛的物体,

动能转化为势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第二节 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

的现象。

2.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现在只研究直线运动)

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4.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v=s/t 变形 t=s/v ,s=vt 。(注意:在计算时,各个量的单位一定要统一)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会换算)

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 是个恒量与路程s 时间t 没关系。

5.变速运动(不一定是直线,速度包含大小和方向,方向变化也代表速度变化):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大小变化或方向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平均速度的测量: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1+S2+…+S N)/(t1+t2+…+t N)算出来的速度。(关键找总路程和总时间)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第三节力的存在第四节力的图示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A对B施加一个力,同时B也对A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一定接触,比如电磁力,重力)。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三要素共同决定!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6.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的长度(不是弹簧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

A 力的图示(精确表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从力的作用点起,

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使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并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画法:“四定两标”,一定:受力物体,二定:作用点(一般画在物体几何中心);三定:标度,四定:根据标度画出力的线段长度,一标:在线段末端标出箭头,即力的方向,二标:标出力的大小和方向。

B 力的示意图(粗略表示):只关心力的方向,不关心大小,即在物体力的方向上画一个箭头表示力。

9. 弹力

(1)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即弹力。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属于弹力。

(2)大小: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产生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假设弹簧原长为L1,发生形变后的长度为L2,则弹簧的伸长量为△L= L2- L1)成正比(F=k△L,k为胡克常数,了解)。即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3)方向:弹力的方向和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

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下落

1. 原因:物体下落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即重力作用。

2. 重力: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受到的力,即重力,简称物重,用符号G(gravity)表示。注意:

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

3. 大小: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mg,g为常数(重力加速度)=9.8N/Kg,表示质量

为1Kg的物体受的重力是9.8N. 重力大小还和位置(如纬度,星球,海拔)有关系。

4. 方向:唯一,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

5.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称为物体的重心。重心是一种模型,不是实际的点。

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悬挂法找。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外,比如空心球。一般分析中,把物体的重心画在近似几何中心。

第六节摩擦的利与弊

1. 摩擦力(f):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

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friction)。

摩擦力的形式: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摩擦力普遍性:气体,液体,固体之间都会产生摩擦力。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动摩擦)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方向相反!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也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既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大小:动摩擦力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动摩擦力越大!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

2. 增大或较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使接触面更粗糙 b. 增大压力 c. 滑动代替滚动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使接触面光滑 b.减小压力 c.滚动代替滑动 d.使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润滑油等。

第七节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斜面实验(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不同的原因: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摩擦力越大,运动的距离就越短,速度减小得越快,运动的时间就越短。

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越慢;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滑下来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将作匀速直线运动。

⑷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

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第八节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词概括“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重点):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说明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平衡状态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

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凸透镜:发散作用,有两个焦点(远视) 凹透镜:会聚作用,有两个虚焦点(近视) 实像都是倒立的 虚像都是正立的: 作图技巧1):利用对称性找到像点,任何一条反射光线必经像点 2)利用反射定律,随意在同一点作两条入射光线,作对应的两条反射光线(刺入人眼的光线)反向延长相交得像点,虚像只可用眼睛看到 脑)==传出神经==效应器 第二章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g=9.8N/kg :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的性质。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 属性大小仅由质量决定,质量大惯性大。 第三章 1. 生命周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发育、生殖、死亡的生长时期,这些周期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 2.变态发育:两栖类(青蛙)& 昆虫 受精:精子和卵子(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受精卵(新生命的起点)的过程 受精卵发育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卵细胞(卵黄) 4.母体和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进行物质(营养物质和氧气)交换 人体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于胎盘 5.

生殖系统 男:睾丸(最主要生殖器官,产生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 女:卵巢(最主要生殖器官,产生卵子)、输卵管(受精场所)、子宫(胚 胎发育场所)、阴道 第一性征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青春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标志: 男性出现遗精;女性出现月经) 第二性征 除生殖器官以外的男女差异 男:声调较低、喉结突出、长胡须 女;声调较高、盆骨宽大、乳房发达 青春期特点 1)出现第二性征 2)生殖器官发育并成熟 3)内脏功能日渐健全 胎生(哺乳类);卵生(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假胎生(卵胎生) 7.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和胚。 胚(新植物的幼体): 胚芽(发育成茎叶),胚轴(根和茎的结合部位),胚根(根),子叶四部分组成。 有无胚乳 有胚乳种子营养在胚乳内 无胚乳种子营养在子叶内 子叶数 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 充足的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10.花的结构:主要结构:雄蕊,和雌蕊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3节耳和听觉

耳和听觉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听觉产生过程 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知识点二: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知识点三:噪声 1.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2.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二、重难点突破 考点1.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1.耳有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其中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 鼓室(内含听小骨)、咽鼓管;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耳蜗。如图: 注: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外界声波传入中耳通道; 鼓膜: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听小骨:振动并把声音放大; 咽鼓管:连接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耳蜗:有听觉感受器;半规管:旋转感觉;前庭:位置、速度感觉;(半规管、前庭:有感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2.声波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内耳中的耳蜗上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由听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3.耳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这就是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注:(1)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均会引起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聋。另一种耳

七年级下册 科学 第二章 运动和力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 1运动有很多种形式存在:有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等等 2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 3能跟物质的运动一样,能的存在也是多种形式,动能,势能,电能,化学能,光能,声能等等 4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既有两种形式,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所具有的能 6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 7不同形式的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二节机械运动 1参照物: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为标准.这个标准物体就叫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可能是不同的,这就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将物体运动分为1直线运动2曲线运动 3直线运动可以分为(1)匀速运动(2)变速运动 4匀速直线运动:相等的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 5变速直线运动:相等的时间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变化 6比较快慢: 1比较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2比较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7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ひ)=路程(s)÷时间(t) 常用单位m/s读作米每秒,交通运输常用千米每时,km/h,单位换算关系为1m/s=3.6km/h 8平均速度:平时看到的物体运动大多数是变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时常在变化,对速运动快慢描述很复杂,一般只需粗略描述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快慢,也可以用公式来计算

物体在这一段时间内的运动速度.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变 第三节力的存在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作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力,却能看到各种力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2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能使物体的速度由小变大,也能由大变当.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在科学上,物体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统称运动状态的改变.可见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也同样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单个物体是不能产生力的,力也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并不一定要接触,如磁铁) 5弹性:弹簧受到手的拉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这种性质叫弹性 6弹力: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手拉弹簧时,也会感受到弹簧对手的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弹力是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7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也就越大 8力的单位是牛顿N(相当于托起两个鸡蛋) 9测量力的大小工具叫测力计(用弹簧做的) 第四节力的图示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图示:科学上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形象地表示力的三要素.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未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发的作用点.这种方法叫做力的图示.注意点:(1)定标度:就是要定标准度(2)定作用点:一般在物体上(3)定方向:沿着力的方向画射线4定长度:要画等分格子(5)标箭头:箭头的未端顶着格子,至少2格(6)标出力的数值和单位以上叫四定两标

(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练习:第2章第1节感觉世界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 第1节感觉世界 人的感觉 1.人体主要的五种感觉和对应的感觉器官如下: ________——眼;听觉——耳;________——鼻;味觉——舌;冷、热等触觉——皮肤。2.感觉的产生过程 刺激―→感觉器官 感受环境中的刺 激,并发出信息 ――→ 信息经神经 传送到大脑 大脑形成感觉 3.酒精、药物等会影响人的感觉,特别是大脑。酒精会使人的反应变得迟钝,因此酒后不能驾车。 例1关于人的感觉,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 A.感觉器官的作用是感受环境中的刺激,并发出信息 B.感觉是在感觉器官中形成的 C.刺激信息是由神经传送到大脑的 D.感觉是在大脑中形成的 皮肤和皮肤的感觉 1.皮肤感觉的类型 皮肤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它分布着多种感受器,构成一个广大的感受面,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当受到外界各种刺激时,会引起多种感觉。一般按皮肤的感觉性质将其分为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感觉。 2.皮肤感觉的实例及功能 (1)当你的皮肤受到针扎等损伤性刺激时,会产生痛觉。这种感觉功能对人的健康生活是有利的。 (2)盲人用触觉“阅读”盲文。 3.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 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神经末梢对热比

较敏感。 4.皮肤的功能:①感受刺激;②防止身体水分散失;③排汗散热;④保护身体(防止细菌入侵,痛觉可起到警示作用)。 说明①手术麻醉时有触觉而无痛觉,说明触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分开的。 ②人体的各种感觉都在大脑中形成,如皮肤上只有感受器,并没有形成感觉的功能。 例2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我们的皮肤() A.能够分泌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对人体起到重要保护作用 B.如果表皮受到损伤,会导致出血 C.在真皮内分布着感觉神经末梢 D.真皮内的生发层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鼻和嗅觉 1.嗅觉 嗅觉是由________物质刺激嗅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 2.形成嗅觉的过程 气味→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大脑嗅觉神经中枢(形成嗅觉) 3.嗅觉的特点 (1)大脑的嗅觉中枢有适应的过程。 (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3)随着年龄的增长,嗅觉会逐渐减弱。 (4)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4.嗅觉的功能 (1)闻到食物的香味。 (2)帮助人们避开危险。 例3常吃大蒜对健康有益。大蒜不仅可以食用,而且还可以治病。医生告诉我们,嚼大蒜能消灭口腔中的病菌。吃过大蒜,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自己却闻不到这股味道,是因为() 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C.不同人的嗅觉敏感程度不同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1节感觉世界(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1节感觉世界(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一、知识点简要 1.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其中_____和_____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 4、嗅觉的形成:_____→__________(接收刺激)→__________(将信息传递到大脑)→_____(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_____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__________(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_____上都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味觉的形成:_____→_____(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__________(接受刺激)→__________(将信息传递到大脑)→__________(形成味觉)。 6 味道酸甜苦咸 敏感区域舌侧(中)舌尖舌根舌侧(前) 【答案】 一、选择题 2.“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心情。”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了诗人的感觉正确的是() A.听觉和视觉B.嗅觉和视觉C.触觉和味觉D.嗅觉和听觉 【答案】D 3.早春二月,我们会常吃大蒜以预防流感。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是因为() 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B.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C.嗅觉细胞接受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D.不同的人嗅觉灵敏程度差异很大 【答案】B 4.小明感觉不舒服,为初步判断小明是否发烧,妈妈总会触摸他的额头。妈妈用的是() A.手心B.手背C.自己的额头D.自己的脸颊 【答案】B 5.在医生对已经实施局部麻醉的病人进行手术的过程中,病人的感觉状况应是()A.痛觉和触觉完全消失B.痛觉存在,触觉消失 C.痛觉和触觉都存在D.痛觉消失,触觉存在 【答案】D 6.右图为盲人在“阅读”盲文。关于盲人感受外界信息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 B.盲人是用触觉感受外界信息 C.盲人“阅读”盲文时,是利用听觉 D.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 【答案】C 7.下列叙述最符合人的皮肤的功能的是() 第1 页,共4 页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 1.如图2-2-2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B) 图2-2-2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 【解析】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是因为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当往钟罩外抽气时,钟罩内由于缺少传播声音的介质而使我们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 2.在较长的一段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如果另一个人耳朵贴在水管另一端能听到先后三次敲击声,则传来这三次响声的介质依次是(A) A.铁管、水、空气B.水、空气、铁管 C.空气、水、铁管D.水、铁管、空气 【解析】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最快。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填“相同”或“不同”)的,在气温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如果看到闪电后,3s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1__020m。 4.图2-3-1是人耳的结构图,请读图填空:

图2-3-1 (1)①是鼓膜;④是听小骨;⑤是鼓室。它们共同构成了中耳。 (2)⑦内有位觉感受器⑧内有听觉感受器。这两类感受器神经纤维合在一起组成了听神经。 (3)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听小骨传到内耳。 (4)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咽鼓管开放,使空气由咽通过咽鼓管 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5.图2-3-2表示人耳和脑的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看电视文艺节目时,你能听到演员优美动听的歌声。那么,图中接受声波信息的感受器位于⑤ 内;听觉产生的部位是①。(填数字代号) (2)如果某人标号④所示部分受损,则不能(填“能”或“不能”)产生听觉。 (3)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中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为了使⑥(填数字代号)张 开,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 (4)跳水运动员参加比赛时,动作协调、姿态优美。这与图中数字③所示结构的调节有关。 图2-3-2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新教材 第二章 1—3节

第二章1—3节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一、我会选(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 A.冷觉B.热觉C.痛觉D.触觉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的敏感性不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域是()A.舌根B.舌尖C.舌两侧D.舌的全部区域 3.妈妈常用手背来感觉小孩是否发烧,说明手背皮肤中有敏感的() A.触觉感受器B.痛觉感受器C.热觉感受器D.冷觉感受器 4.“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A.嗅觉和听觉B.听觉和视觉C.听觉和味觉D.触觉和味觉 5.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A.耳廓B.鼓膜C.听小骨D.耳道 6.当你闭上眼,嗅柠檬同时吃苹果,会产生() A.苹果味B.柠檬味C.无味D.苹果与柠檬混合的味道 7.下列感受器中,对环境温度变化刺激最敏感的是() A.眼睛B.耳朵C.皮肤D.鼻子 8.形成听觉的正确路径为() A.声波→外耳→中耳→内耳B.声波→外耳→中耳→耳蜗 C.声波→外耳→听小骨→耳蜗D.声波→耳→听神经→听觉神经中枢 9.用手掌托在耳郭后边,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大,这说明耳郭能够() A.产生声波B.传递声波C.收集声波D.感受声波 10.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乘客应将口微微张开,其目的是() A.避免呕吐B.进行深呼吸,以适应气压的变化 C.缓解紧张情绪D.使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避免鼓膜受损 11.公安部门通常使用警犬缉毒,这是利用了狗的() A.敏锐的目光B.敏捷的动作C.发达的味觉D.敏锐的嗅觉 12.星期天,小林随着爸爸到郊外鱼塘中钓鱼,小林非常兴奋,大声地叫喊。刚要上钩的鱼都被叫声吓跑了,这说明()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B.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 C.水不能传播声音D.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13.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声音就一定有振动B.有振动就一定有声音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声音只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14.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有一道辨听题:“先听音乐,后判断该音乐是哪一种乐器演奏的。”这主要考查歌手对乐器的鉴别能力,依据是() 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 15.运动会上100米终点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时开始计时,则() A.成绩比实际的要好B.成绩比实际的要差 C.成绩与实际的相符D.无法判断 16.组成中耳的结构有() A.耳廓和外耳道B.前庭、耳蜗和半规管C.耳廓和耳蜗D.鼓膜、鼓室和听小骨17.古代士兵为了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常常是睡在地上并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知识点梳理 考点1.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正在发生的物体叫作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注: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1.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它们应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敲鼓时纸屑上下跳动扬声器发声时纸片上下跳动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靠近发声音叉的小球被多次弹开 答案:振动;转换法. 【解析】观察上面的四幅图,可见敲鼓时纸屑上下跳动;扬声器发声,碎纸屑跳跃;音叉发声,溅起水花;靠近发声音叉的小球被多次弹开;当它们在发声的时候,都能使紧靠它们的物体振动,这说明它们在发声的同时,自身都是在振动的,由此可得出结论: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些都是使用转换法思想进行研究的. 变式训练: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考点2.声音的传播 1.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月球上没有空气,航天员们只能通过无线电设施进行交流。 例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 . 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声音 C . 振动的物体一定会发出声音 D .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答案:D

变式训练一: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变式训练二:用大头针在两个塑料杯底部扎了个小洞,把细线插进杯中打结制成一个土电话,对其通话过程合理说法为() A.声音只在固体中传播 B.声音只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既在空气中传播,也在固体中传播 D.通话过程主要说明声音可以反射 答案:C 【解析】声音既可在空气中传播,也可在固体中传播,用细线和塑料杯制成的土电话,主要依靠固体(细线)传声,并且固体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考点3.声波 1.与水波的传播相似,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声波的方式向远处传播的。 2.声波用途广泛,如:科学家用声波来探测海水深度。 例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声音具有能量 B.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 D. 声音是一种波 答案:C 【解析】A. 声音具有能量,如超声波碎石等,故A正确;B.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C.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传播介质有关,在空气中最慢,在固体中最快,故C错误;D. 声音是一种波,是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故D正确。 考点4.声音传播的快慢 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 2.在15℃的空气中,声速是340米每秒,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注:1.对山崖高喊,会听到回声。因为声音在传播中遇到山崖被反射回来了。 3.估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1)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之间的距离S,在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s/t即可。(2)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听到回声所用时间t,再测出喊话者距离山崖的距离s,利用v=2s/t即可。 例4.在一根足够长的装满水的水管的一头敲击一下,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__________次响声,最后一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播的。声音不能在____________中传播。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 2.1 运动和能的形式 1.运动的多种形式 (1)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2)比机械运动更复杂的运动:热运动、声运动、电运动、光运动 例子:闪电是云与云、云与地之间的火花放电现象,闪电内部的温度极高,它会使闪电通过的气柱发生骤然变热、膨胀而发出雷声。闪电甚至会使树木燃烧。所以,雷电交加时除了声运动、光运动外,还有电运动和热运动。 (3)生命运动:生物能够生长繁殖,这是生命运动,生命运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2.能的多种形式:能也称能量,跟物体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能,这种能叫做动能。气体、液体也会运动,也具有动能。 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一个物体,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那么它所具有的动能也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举高或是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物体被举得越高,形变越厉害,它的势能就越大。 注意:动能和势能我们统称为机械能。 (3)化学能:物体自身所存于的能量。例如:食物,汽油、木材、天然气等燃料。 (4)其他能:电能、风能、光能、太阳能等。 (5)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燃料燃烧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上抛的物体,动能转化为势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第二节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特点:机械运动是 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现在只研究直线运动) 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4.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v=s/t 变形 t=s/v,s=vt。(注意:在计算时,各个量的单位一定要统一)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会换算)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没关系。 5.变速运动(不一定是直线,速度包含大小和方向,方向变化也代表速度变化):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大小变化或方向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七年级下册科学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科学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1.人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冷觉、热觉、触觉等)等,分别用来感受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人们的感觉会受到酒精、药物等的影响。 酒精会影响人们的反应时间,而有些药物则会影响人们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 2.皮肤和皮肤的感觉: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的等。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 ①防止身体水分散失。②排汗散热。③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 3.鼻和嗅觉:人们常用鼻子来感觉各种物体的气味。当人呼吸的时候,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感觉。嗅觉不仅帮助人们文旦噢食物的香味,还能够帮助人们避开危险。 4.舌和味觉::人们常用舌头来感觉食物的味道。舌的表面布满了许多小凸点,小凸点里有许多味蕾,味蕾里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5.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所具有的能量叫做声能。振动面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声波的传递声音的形式,它有广泛的用途。如医疗上运用超声波粉碎内脏中的结石,科学家用声波来探测海水的深度等。 6.耳和听觉: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耳蜗。 7.听觉的形成过程:耳廓能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声波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鼓膜,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耳蜗内的液体也会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我们就能听到声音。咽鼓管连通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8.耳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为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流涎等症状。 9.我们把感觉到的声音高低叫做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就越大。所以,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我们把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次声。一般人是不能听到超声和次声。响度是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对于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的振动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就越小。不同的人对声咅的感觉是不同的。声音除了音调和响度这两个特征外还有第三个特征,那就是音色。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并不是单一频率和振幅组成的。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都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 第1节感觉世界 A.感觉的产生 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当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 B.皮肤和皮肤的感觉 1.皮肤感觉的类型: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具有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感觉功 能 2.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 不同的,如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3.皮肤的其他功能: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 如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 C.鼻和嗅觉 1.嗅觉:嗅觉是由气体物质刺激嗅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 2.蛋糕香味形成嗅觉的过程

D. 舌和味觉 1. 味觉:味觉是由溶解性物质刺激味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 2. 形成味觉的过程:舌上有味觉感受器,能感受各种食物的刺激。当食物进入口腔内, 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溶于唾液中,味觉细胞接受刺激,通过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大脑分析后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这就是形成味觉的过程 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A. 声音的产生 1. 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的振动停 止,发声也停止。 2.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B. 声音的传播 1. 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2.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3. 介质的种类: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4. 真空不能传声 C. 声波 1. 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 叫声波。声波是传播声音的形式 2. 声波的应用 a) 医疗上用超声波粉碎结石,通过内脏反射的超声波分析体内病变(B 超) b) 科学家用声呐探测海水深度 蛋糕香味 人呼吸 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 信息 嗅觉神经 信息 大脑皮层嗅觉中枢 嗅觉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课件 第一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1.1 我们居住的地球 1.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3 地球仪的制作与使用 第二章太阳和月球 2.1 太阳的周年运动 2.2 月球的周年运动 2.3 日食与月食 第三章地球和宇宙 3.1 星座和星系 3.2 探索宇宙 第四章第二章第三章的总结 第五章地形和地壳

5.1 地球表面的地形 5.2 地壳的运动和变奏曲 第六章地球的内部和地壳运动 6.1 地球的内部结构 6.2 地壳运动的分析与探索 第七章为什么会发生地质灾害 7.1 地质灾害的分类和原因 7.2 防灾减灾的措施和方法 第八章总结和复习 8.1 知识点回顾和总结 8.2 题目练习和复习建议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课件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课件全册 引言 欢迎来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世界。本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掌

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本教材的内容涵盖了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等多个领域,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科学教育。 主体部分 第一章:生物学基础 本章主要介绍了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生物分类、生物体的生命过程等。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物体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生理与健康 本章主要介绍了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体的基本生理过程,并学会如何保持身体健康。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太阳系等。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特征,并培养他们的空间科学素养。 第四章:化学基础 本章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包括化学反应、化学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要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要点第一章知识要点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和卵细胞 ⑴许多新生命(比如婴儿)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一个受精卵是一个细胞 ⑶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有尾巴,能够移动。和卵细胞属于 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的主要功能:产生,分泌雄性激素。一个健康成年男性一天可产生上亿个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组成。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怀胎: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挪动到子宫后,颠末数次盘据逐渐构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盘据。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首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胚胎经由过程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挤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哺育 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野生在试管内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 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第二节:走向成熟 1、人的一生的发展期间:婴幼儿期—少年期—芳华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和青春期是人体的两个快速生长时期 2、女孩芳华期普通为11-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 3、芳华期的变化 (1)身体外边的变化:身高体重的迅速增加和第二性征的出现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比方男:声

七年级下_科学(1,2章)_复习提纲(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 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所有感觉的生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神经中枢)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5、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6、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7 8、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 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原声和回声时间间隔大于0.1秒,否则原声加强)。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019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2课时 光的折射

第2课时光的折射 1.1 2018广东深圳二模)如图2-5-35所示,小胖做出这种错误判断的原因是( ) 图2-5-35 A.光只有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而在水中不能沿直线传播 B.光射到水面上发生反射 C.光由水进入空气中发生折射 D.光由空气中进入水中发生折射 2.(2018湖南岳阳二模)如图2-5-36所示,钢勺好像被水“折断”了,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 图2-5-36 A.光的色散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D.光的直线传播 3.(2017浙江杭州西溪中学开学考试)如图是一束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一部分光折射,一部分光反射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2018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模拟)手电筒发出的光垂直地照射到一个空的烧杯的底部。光线投射到烧杯底部的光圈如图2-5-37中虚线所示,把水倒入烧杯中,烧杯注满水时,烧杯底部的光圈会变化为图中的( ) 图2-5-37

A B C D 5.(2017浙江绍兴越城期末)如图2-5-38所示,光线斜射到两种透明物质的界面上,那么图中法线是_______,入射角大小为________,反射光线是_______。 图2-5-38 1.(2014浙江温州中考)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这种现象的是( ) A B C D 2.(2018浙江台州期中)早晨一束阳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某液体中,在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反射光线恰好与折射光线垂直,则折射角为____。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早晨到中午,折射角将(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3.(2018山东枣庄中考)按照要求作图。如图2-5-39所示,S是点光源,作出入射光线SO 的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图2-5-39 4.( 2018湖北黄石中考)如图2-5-40所示,水里的光源O发出的一条光线射向水面,在水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光线经过P点,折射光线经过A点,请在图中先通过虚线作图找出水面处的入射点,再作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图2-5-40 1.(2018浙江嘉兴期中,7,★★☆)潜水员看斜插入水中的一根木桩的水上部分,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2018山东临沂兰山一模,5,★★☆)当发生光的折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C.入射角减小5°时,折射角也减小5°

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七年级下册 第2章 第4节 光和颜色(学生版)

第4节 光和颜色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知道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x105千米/秒。 3.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及单色光和复色光;能分析物体所呈现的颜色。 4.知道红外线和紫外线。 解读: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 播,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光的色散 和物体的颜色,常见题型有选择题和填空 题,难度较小。 知识点01 光源 光源: 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分为①人造光源有:手电筒、火把、油灯、蜡烛、白炽灯、日光灯、霓虹灯以及钠灯、汞灯、氖灯等。 ②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灯笼鱼、斧头鱼、水母等。 【即学即练1】少先队员们正在湖边进行篝火晚会以庆贺自己的节日,在一片银白色的月光照耀下,燃起了一堆篝火。少先队员们的目光中流露出莫大的喜悦。以下能称得上光源的是( ) A.少先队员们的目光 B.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C.湖面上映出的篝火 D.在湖边燃烧的篝火 【即学即练2】(绍兴市柯桥区期中)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 A .闪电 B .萤火虫 C .月亮 D .霓虹灯 知识点02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及应用 光在 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说明光的直线传播。 光速: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真空中的光速;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 =3×108m/s =3×105km/s 。 说明: ①小孔成像的性质: 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知识精讲 目标导航

②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 ③像的大小与物距和像距有关。 【能力拓展】在小孔成像中,物体通过小孔成一个倒立的实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像的形状只跟物体的形状相似,跟孔的形状无关。像的大小跟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当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大于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时,成缩小的像;当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小于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时,成放大的像;当物体到小孔的距离等于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时,成等大的像。 【即学即练3】下列光现象与日食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 A.小孔成像 B.雨后彩虹 C.手影游戏 D.树下彩虹 【即学即练4】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小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__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像的大小 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________(选填“改变”或“不变”)。 知识点03 光的色散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做了色散实验,揭开了光的颜色的秘密。 (一)色散实验 让太阳光穿过一条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中的颜色是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这就是光的现象。 这个现象表明:第一,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第二,不同的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的。实验中偏折的程度最小,在最上边;偏折的程度最大,在最下边。各色光偏折的程度从小到大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 (二)单色光与复色光 (1)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如光的色散实验中的红、橙、黄、绿、蓝、靛、紫色光都是单色光。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 刺激→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 4.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6.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 〔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 〔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 〔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 〔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 7.舌的外表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如:发出声音的喇叭是声源,关掉声音的喇叭就不是。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 〔音叉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中乒乓球起到放大振动效果的作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土〕、液体〔鱼被吓跑〕和气体〔日常讲话〕中传播。〔玻璃罩抽空气,电铃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因为该实验中没有说明真空,因此不能直接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传播的形式:疏密相间的声波。 〔说明:物体振动一定能发出声音,但我们要听到还需要有传播介质的条件〕 3.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①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同种介质中,气温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例:一根足够长的铁管中装满水,敲击一端,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铁管、水、空气传播的〕 4.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两次声音间隔在0.1秒以上就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来回距离2S = v·t〔所以声源物体到障碍物距离需要除以2〕 第三节耳和听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