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

化学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策划方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案资料、好词好句、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lesson plan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化学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

化学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

化学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都有哪些?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和应用的基础自然科学。它源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化学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篇1】

【教材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标分析】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

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

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重点】

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深层微观本质。

化学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H2+Cl22HCl

Cl2+H2O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O2↑+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叙述]氧化还原反应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的系数是与反应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还原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表现还原性。可以这样记忆: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具有还原性,被氧化。

[思考与讨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判断元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呢?

[板书]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被氧化被还原

[思考与讨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行分析。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情况,找出每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化学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篇3】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化学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篇4】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

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三、情感价值观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引入课题】

实验步骤

现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化学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篇5】

一、说理念

高中生,其心理特点是处于发展成熟期,思维特点是处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期,而这节课刚好是高二化学必修教材中的第三章铁和铁的化合物中的专题课,因此,设计这节课意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席位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和理解生活中的问题。在设计这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让学生人人参与,正确分析各种现象,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二、说教材

化学说课稿铁和铁的化合物铁,是已经发现的金属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铁的化合物也是我们生产生活中最普遍的物质,这一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教学大纲的重点,还是每年高考的重点,在这节课中,其难点在于对铁及其铁的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应用,因此掌握这节课就是要掌握这些重点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掌握铁及其铁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他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经验,如钠、镁、铝等金属的认识和应用,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学习

和思考,使他们将获得的知识在问题中得到应用。

3、情感与创新,通过问题的讨论、交流和探索,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对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四、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实例引导”的教学反复市,以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来导入新课,层层深入,不断地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铁和铁的化合物的物性和化性完整地被体现出来。同时,我采用“反馈教学”的方式,设计大量的练习,不断反馈学生掌握所授知识情况,让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解,发挥其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样也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结合互动,调动气氛,发挥学生主题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两个主体”的效果,体现现代教学的思想。

五、说学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注重的是指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又表及里,又浅入深,使他们能更形象深刻地接受新的知识并得到应用,使他们听得明白,思考透彻,说得清楚,写得明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考题,测试其获得知识的速率和效果,学生可以首先跟着我的脚步走,接受我的灌输,然后在练习中体现出来。

六、说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系统得联系前后知

识,顺着学生想知道新课题的内容的心理来引入。

2、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划分清楚,让学生有个心理准备,将难点变简单,掌握重点。

(1)铁的化学性质,同不同的反应物反应,条件和产物都不同。

(2)铁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同铁单质的比较,不同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也不同,且抓住铁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变,采用课堂实验的形式。

(3)不同家台的铁离子的检验

这些情况应该明确地提出概念,分析性质变化的过程,在里的同时,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通过讨论可以更好地巩固和应用。

3、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增加课堂互动性,反馈教学信息,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各种能力也得到发展。

总之,这节课我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实例引入和反馈教学及其他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本着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创新性思维,综合应用能力的宗旨,设计该教学方案,我想,通过本节课,100%的学生都能充分掌握所授知识。

化学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篇6】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

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会首先提问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

什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既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所关联的,那么能否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推知物质的结构呢,从而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材涉及了两个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乙醇与钠的反应

我会首先请学生观看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并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判断产物是哪种气体。接下来提出钠与烃不能反应,请学生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简式,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在这里我会指出—OH即为羟基。

在此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对比乙醇和乙烷的结构简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中提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说明之前学习的卤代烃、硝基苯都属于烃的衍生物,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学性质不同,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有关官能团的学习,由此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首先请学生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还能不能发生其他的氧化反应。接着请学生自主实验3-3.观察实验现象,根据教材判断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分析铜丝先变黑后变红的过程写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

化学方程式:

在这里我会详细讲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过程中,乙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是如何断裂的,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如果醇经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的有关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化学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篇7】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知识的第一课,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电池的组成和化学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学电源;第三部分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电池原理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学腐蚀的原因,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即研究金属的腐蚀与防腐,以解决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可见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意义重大。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以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电池构成条件;

2、能力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获得科学研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错误使用电池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既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关于电极作用、电解质溶液的作用、电流方向、能量转化”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对问题逐一分析、探索;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一般都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在电池内部,两极之间填充电解质溶液。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正极流回电池,形成电流。初步构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

在教学时,除了Zn-Cu原电池演示实验外,还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的科学模拟演示,将微观、抽象、不可见的电子的运动直观化;将复杂的化学过程,变得清晰、形象、直观。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为学生创设好学习、研究的环境:

⑴把时间留给学生;

⑵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⑶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

⑷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2、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评价,最后进行归纳与总结。

化学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

化学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策划方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案资料、好词好句、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lesson plan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化学教案(人教版):电解原理创新应用

热点强化17电解原理创新应用 1.电解原理常见的考查点 电解原理及应用是高考高频考点,该类试题往往与生产、生活及新科技等相联系,以装置图或流程图为载体呈现,题材广、信息新,题目具有一定难度。主要考查阴、阳极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电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溶液离子浓度变化及有关计算等。 2.“5点”突破电解综合应用题 (1)分清阴、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为阳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为阴极,两极反应为“阳氧阴还”。 (2)剖析离子移向,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 (3)注意放电顺序,正确判断放电的微粒或物质。 (4)注意介质,正确判断反应产物,酸性介质不出现OH-,碱性介质不出现H+;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金属作阳极,电极产物为金属阳离子。 (5)注意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题组一电解原理在物质提纯中的应用 1.科学家采用电渗析法提纯乳清(富含NaCl的蛋白质),有价值的蛋白质回收率达到98%,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膜1为阳离子交换膜,膜2为阴离子交换膜 B.膜1、膜2孔径不大于半透膜孔径 C.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2O+2e-===2OH-+H2↑ D.每转移2 mol电子,理论上乳清质量减少58.5 g 答案 D 解析a极区的稀氢氧化钠溶液变为浓氢氧化钠溶液,说明a极区生成了氢氧化钠,即钠离

子通过膜1向a极区迁移,膜1为阳离子交换膜;同理,氯离子通过膜2向b极区迁移,膜2为阴离子交换膜,A项正确;提纯蛋白质,不能让蛋白质(胶体粒子)通过膜1、膜2,所以膜1、膜2孔径应不大于半透膜孔径,B项正确;a极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2H2O+2e-===2OH-+H2↑,C项正确;每转移2 mol电子,结合电极反应和电荷守恒可知,理论上乳清减少的质量为2 mol NaCl的质量,即质量减少117 g,D项错误。 2.(2022·广东梅州模拟)电解法常用于分离提纯物质,某混合物浆液含Al(OH)3、MnO2和少量Na2CrO4。考虑到胶体的吸附作用使Na2CrO4不易完全被水浸出,某研究小组利用设计的电解分离装置(如图),使浆液分离成固体混合物和含铬元素溶液进行回收利用(已知:2CrO2-4+2H+Cr2O2-7+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阴极室生成的物质为NaOH和H2 B.阳极的电极反应式是2H2O-4e-===4H++O2↑ C.a离子交换膜为阳离子交换膜 D.当外电路中转移2 mol电子时,阳极室可生成1 mol Cr2O2-7 答案 D 解析电解时,阳极上水中的OH-放电:2H2O-4e-===O2+4H+,浆液中的CrO2-4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移动,从而从浆液中分离出来,因存在2CrO2-4+2H+Cr2O2-7+H2O,则分离后含铬元素的粒子是CrO2-4、Cr2O2-7;阴极上水中的H+放电:2H2O+2e-===H2↑+2OH-,混合物浆液中的钠离子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阴极,故阴极反应生成氢气和NaOH;电解时,每转移2 mol电子,阳极区生成2 mol H+,由于2CrO2-4+2H+Cr2O2-7+H2O为可逆反应,阳极室生成的Cr2O2-7小于1 mol,D错误。 题组二电解原理在无机物制备中的应用 3.(2022·湖北,14)含磷有机物应用广泛。电解法可实现由白磷直接制备Li[P(CN)2],过程如图所示(Me为甲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机理; 2.熟悉常见的化学实验操作方法,能够进行基本的化学实验; 3.提高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1. 化学基础理论知识 (1)周期表 通过学习周期表,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学会根据元素周期律推算元素的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图解分析 (2)化学键 通过学习化学键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的种类和特点,理解分子的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展示 (3)化学反应 通过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过程和反应机理,让学生成为理解化学反应的专家,能够准确地描述化学反应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2. 化学实验操作方法 (1)常用试剂 通过学习常用试剂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理解实验原理及仪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演示 (2)化学实验技巧 通过学习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够正确地进行化学实验操作。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实践操作 3. 化学问题解决能力 (1)化学问题解决方法 通过讲授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了解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提高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2)化学问题解决实践 通过化学问题实践操作,让学生运用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实 践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探究研究 三、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学生个人总结汇报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评估学 生是否掌握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是否熟悉常见的化学实验操作方法,以及拥有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等。 四、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学生 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化学实验操作方法和化学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需要继续加强教学评价和反思,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学习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教案,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初中教案、高中教案、大学教案、其他教案等等,想了解不同教案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lesson plan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junior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university lesson plans, other lesson plan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lesson plans, stay tuned!

高中化学高三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化学高三一轮复习教案 1、宏观层面 不同知识模块间的相互关系及表现(学科内综合) 要求:期末考试前以上各方面基础知识必须落实。 (2)同一知识模块内各知识点的相互关系 如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转换,有机化学“醇醛酸酯一条线,有机 辐射一大片”等。 建议:首先,阅读课本各章小结,了解本章及相关章节知识点间 联系。其次,在白纸上自行回忆及书写知识脉络图,尤其是各无机元 素化合物间、重要有机物间转化关系必须熟练书写。 PS:这个工作,没有任何其他人及书籍能够代替自己亲自动手完 成! 2、微观层面 (1)落实基础知识,收获新的一年 ①基本概念 物质的组成、分类: (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单质、酸、碱、盐、氧化物、同素异形体)应用概念辨析和判断、应用类比的方法和观察法完成概念的应用如:分散系:悬浊液、乳浊液、胶体(性质、鉴别、分离、应用、制备)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判断、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应用---利用信息书写未知离子反应方程式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电子转移数目、氧化剂、还原剂、水平的判断)应用---利用信息书写未知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 物质的量: (NA、n、C、v、P、N、M、m、VB、D)概念应用、单位、计算或换算、判断。应用:灵活应用公式和方法计算推断 化学能与热能: (燃烧热、反应热、焓、焓变、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盖斯定律、焓变的判断和计算、放热、吸热与能量的关系、化学键与热量的关系)实际应用 ②基础理论 平衡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的定义、平衡的标志、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和书写、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关系、反应速率的计算与推断、速率与方程式之间的关系、速率平衡图像、速率快慢的影响因素T、P、C、催化剂、接触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判断 电离平衡: (强弱电解质判断、电离式书写、实验证明强弱的方法、导电性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促动和抑制电离的方法和措施、以水、醋酸、氨水为例、平衡移动的因素、溶液的酸碱性判断、PH的测定、水的离子积与影响因素、强弱电解质与浓稀溶液导电性的关系)实际判断和应用 水解平衡:

高中化学高三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化学高三一轮复习教案 内容概述 本教案旨在为高中化学高三学生提供一轮全面复习的指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化学式、离子方程式的写法; 2.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3.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 4.化学反应机制和催化剂的应用; 5.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及反应机理; 6.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及注意事项。 课时安排 总计安排8课时,具体内容和时间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化学式和离子方程式 •学习化学式的写法; •复习化学键的形成; •学习离子方程式的写法; •练习一些常见离子的写法。 时间安排:1小时。 第二课时: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复习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基本概念; •讲解熵、焓、自由能的定义; •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速率常数的计算。 时间安排:1小时。

第三课时: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 •复习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 •讲解平衡常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讲解Le Chatelier原理及其应用。 时间安排:1小时。 第四课时:化学反应机制和催化剂 •学习化学反应机制的基本概念; •讲解催化剂的应用及其原理。 时间安排:1小时。 第五课时: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及反应机理•复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学习有机反应机理的基本原理; •学习酸碱催化反应、加成反应等有机反应机理。时间安排:1.5小时。 第六课时:有机化学反应实例 •学习芳香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学习酯化反应、烷基化反应等反应机理。 时间安排:1.5小时。 第七课时:化学实验的安全操作及注意事项•学习化学实验基本安全常识; •学习化学实验常用设备的使用方法 时间安排:1小时。

第八课时:复习总结 •综合复习全套知识点; •解答学生疑问。 时间安排:1小时。 教材选用 《高中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三。 教学方法 1.在讲解概念时,配合示意图或计算式进行解释; 2.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不同反应的实际意义; 3.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实验中安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4.通过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计算技能和应用能力; 5.课后布置练习作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评估 教学评价分为两个方面: 1. 课堂提问及回答,检查学生个人掌握程度; 2. 课 后作业练习,检查学生综合掌握程度; 3. 统一安排考试,检查学生整体掌握程度。 结语 本教案采用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为高中化学高三学生提供一轮全面复习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全力为学生备战高考。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案 教案标题: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复习高三化学课程的重点知识和难点; 2. 强化学生对基础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3. 培养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 2. 离子反应与溶液的配制 3. 化学平衡与化学动力学 4. 酸碱与盐的性质及应用 5. 高分子化合物与化学能源 6.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 1. 复习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2. 引导学生通过例题巩固知识点; 3. 分组讨论并解答课本中的应用题; 4.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总结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和方程式的特点。第二课时:离子反应与溶液的配制 1. 复习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溶液配制的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离子反应和溶液配制的过程; 3. 分组讨论并解答相关习题; 4.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总结离子反应的特点和溶液配制的注意事项。第三课时:化学平衡与化学动力学 1. 复习化学平衡和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化学平衡和化学动力学的关系; 3. 分组讨论并解答相关习题; 4.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总结化学平衡和化学动力学的应用领域。 第四课时:酸碱与盐的性质及应用 1. 复习酸碱和盐的基本性质;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酸碱和盐的反应特点; 3. 分组讨论并解答相关习题; 4.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总结酸碱和盐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课时:高分子化合物与化学能源 1. 复习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合成方法;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3. 分组讨论并解答相关习题; 4.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总结高分子化合物的应用领域和环境影响。第六课时: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1. 复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有机物的命名规则; 2. 引导学生通过例题巩固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 3. 分组讨论并解答相关习题;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元素周期表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3个短周期(1、2、3周期) 周期(7个)3个长周期(4、5、6周期) 1个不完全周期(7周期) 元素周期表主族(7个)IA~VIIA 副族(7个)IB~VIIB 族(16个)VIII族(1个)8、9、10三个纵行 零族(1个)最右边一个纵行(惰性气体元素)归纳:七主、七副、一八、一零;三长、三短、一不完全。 四、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最高正价数|+|负价数|=8 元素周期表结构的记忆方法如下: 横行叫周期,共有七周期;三四分长短,第七不完全;一八依次现,一零再一遍; 竖行称作族,总共十六族;Ⅷ族最特殊,三行是一族;二三分主副,先主后副;镧锕各十五,均属ⅢB族;构位性一体,相互可推断。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预测元素的性质(由递变规律推测) 常见的题目给出一种不常见的主族元素(如砹、碲、铋、铅、铟、镭、铯等),或尚未发现的主族元素,推测该元素及其单质或化合物所具有的性质。解答的关键是根据该元素所在族的熟悉的元素的性质,根据

递变规律,加以推测判断。 2、按周期表的位置寻找元素启发人们在一定区域内寻找新物质(农药、半导体、催化剂等)。 3、启发人们在一定区域内寻找新物质。 四、注意点 1、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 a、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氢的难易,易则强 ...。 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强则强 .....。 c、置换反应,强换弱 ...。 2、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a、跟随氢气形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易则强 ...。 b、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则强 ...。 c、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强则强 .....。 d、置换反应,强换弱 ...。 3、核素和同位素区别 (1)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如1H(H)、2H(D)、3H(T)就各为一种核素。 (2)同位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160、17O、180是氧元素的三种核素,互为同位素。 (3)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4)同位素的特点 ①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至今已发现了110种元素,但发现了核素远多于110种。 ②核电荷数相同的不同核素,虽然它们的中子数不同,但是属于同一种元素。 ③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的互相称谓,不指具体的原子。 ④17O是一种核素,而不是一种同位素。160、17O、180是氧元素的三种核素,互为同位素。 ⑤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原子其质量数不同,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其原子、单质及其构成的化合物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某些物理性质略有差异。 规律: 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与其氢氧化物酸碱性的关;变价元素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与价态有关,价态越低其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弱,碱性越强。例如: HCl0 HCl02 HCl03 HCl04,极弱酸弱酸强酸最强酸 酸性增强Mn0 Mn203 Mn02 Mn03 Mn207 碱性弱碱性两性酸性强酸性 碱性增强 Mn(OH)2 Mn(OH)3224 Mn(OH) H MnO HMnO −−−−−−−−→ 酸性增强

2022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教案-分散系胶体

2022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教案-分散系胶体 第二课时 分散系 胶体 复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分类方法及各种分散系的特点。 2、把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基础知识: 1、胶体的本质特点: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nm ~100nm 之间 2、胶体的分类 气溶胶——雾、云、烟 按分散剂状态分 液溶胶——Fe(OH)3胶体、蛋白质溶液 胶体 固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 按分散质分 粒子胶体—分散质微粒是专门多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 分子胶体—分散质微粒是高分子,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 3、胶体的重要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光通过胶体时所产生的光亮的通路的现象。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是由于胶体微粒对光线的散射而形成的,溶液无此现象,故可用此法区别溶液和溶胶。 ②布朗运动:胶体粒子所作的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运动。布朗运动是分子运动的表达。 ③电泳现象: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工业生产中可利用电泳现象来分离提纯物质。 3色;而As 2S 3胶体微粒向阳极移动,使阳极邻近颜色加深,呈深金黄色。 ④胶体的聚沉:一定条件下,使胶体粒子凝聚而产生沉淀。 胶体聚沉的方法要紧有三种: a.加入电解质 b.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另一种胶体 c.加热。如:制皂工业生产中的盐析,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等等。 ⑤渗析:依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利用半透膜把溶胶中的离子、分子与胶粒分离开来的方法。利用渗析可提纯胶体。 4、胶体的制备方法 Fe(OH)3溶胶的制备,利用的确实是FeCl3的水解反应: +∆++−→−+H OH Fe O H Fe 3)(3323 例题精讲: 【例1】(2010重庆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化学教案(通用版):化学计算技能和方法

微专题·大素养❸化学计算技能和方法 【知识基础】 一、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方法 [例1]某同学购买了一瓶“84”消毒液,包装说明如下: 主要成分:25%NaClO、1 000 mL、密度1.19 g·cm-3 使用方法:稀释100倍(体积比)后使用 注意事项:密封保存,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变质 请根据以上信息和相关知识判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84”消毒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4.0 mol·L-1 B.一瓶该“84”消毒液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浓度会变小 C.取100 mL该“84”消毒液稀释100倍后用于消毒,稀释后的溶液中c(Na+)约为0.04 mol·L-1 D.参阅该“84”消毒液的配方,欲用NaClO固体配制含25% NaClO的消毒液480 mL,需要称量的NaClO固体质量为143 g [跟踪训练1]某液体化合物X2Y4常用作火箭燃料。16 g X2Y4在一定量的O2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Y4(l)+O2(g)===X2(g)+2Y2O(l)。冷却后标准状况下测得生成物的体积为11.2 L,其密度为1.25 g·L-1,则: (1)反应前O2的体积V(O2)为________。 (2)X2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Y元素的名称是________。 (3)若反应生成0.1 mol X2,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二、关系式法 1.应用原理 关系式是表示两种或多种物质之间“物质的量”关系的一种简化式子。在多步反应中,它可以把始态的反应物与终态的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表示出来,把多步计算简化成一步计算。 2.解题流程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教案: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专题复习 一. 教学内容: 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 复习重点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理解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计算。 三. 复习过程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1. 概念: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过程进行的快慢的。 2. 表示方法: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来表示,数学表达式为t /c v ∆∆=,式中的△c 表示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的变化, △t 表示单位时间,则化学反应速率的常用单位为mol/(L ·s )或mol/(L ·min )或mol/(L ·h )。 (1)表达式中的分母上是“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量,而不是“物质的量”的变化量。对于某一反应终了时,反应物浓度=起始浓度-变化浓度,生成物浓度=起始浓度+变化浓度,而各物质变化量之比等于该化学方程式中对应各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 (2)化学反应速率表示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它实际指的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且均取正值。 (3)固体或液体(不是溶液)的浓度可视为不变的常数,因此一般不用固体或液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4)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的数值不一定相等,但意义相同,因此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必须注明是用哪种物质作标准的。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该化学方程式中对应各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 (5)在比较反应速率时,应以同一物质为标准,不然没有可比性,在解题中应该把速率转化成同一种物质的反应速率。 3. 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计算 (1)定义式法: (2)比例关系式法:同一条件下,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该化学方程式中对应各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 内因:反应物的性质是反应速率的主要决定因素。 2. 有效碰撞理论 (1)活化分子:反应物分子的碰撞不一定都能发生化学反应,对于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还必须有能量的要求。能量高于分子平均能量的叫活化分子。 (2)有效碰撞:活化分子的能量较普通分子高,在碰撞时能克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使旧键断裂。但活化分子的碰撞还必需在有合适的取向时的碰撞才能使旧键断裂。只有活化分子的有效碰撞才能使旧键断裂,发生化学反应,这种碰撞叫做有效碰撞。 3. 外因:外界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反应速率。 (1)温度:其它条件不变,升高温度不论对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反应速率加快。 ①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增加,使一部分原来大批量较低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化学教案(人教版):侯氏制碱法与Na2CO3含量的测定

第14讲 侯氏制碱法与Na 2CO 3含量的测定 [复习目标] 1.了解侯氏制碱法的原理。2.掌握Na 2CO 3含量的测定方法。 考点一 侯氏制碱法 1.制备原料 食盐、氨、二氧化碳——合成氨厂用水煤气制取氢气时的废气,其反应为C +H 2O(g)=====高温 CO +H 2,CO +H 2O(g)=====高温CO 2+H 2。 2.工艺流程 3.反应原理 (1)产生NaHCO 3的反应:NH 3+NaCl +CO 2+H 2O===NaHCO 3↓+NH 4Cl 。 (2)产生Na 2CO 3的反应:2NaHCO 3=====△ Na 2CO 3+H 2O +CO 2↑。 4.绿色思想 循环使用的物质为CO 2、NaCl 。 1.如图是模拟“侯氏制碱法”制取NaHCO 3的部分装置。 (1)实验时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CO 2、NH 3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 通入__________,然后b 通入__________,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c 中放蘸有稀硫酸的脱脂棉,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先通入NH 3,然后通入CO 2

(2)NH 3 CO 2 由于CO 2在水中的溶解度比较小,而NH 3极易溶于水,为防止倒吸,通入NH 3的导气管的末端不能伸入到溶液中,为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率,通入CO 2的导气管的末端应插入液面以下 (3)吸收氨气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2.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改进国外的纯碱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可简要表示如图: (1)分别写出沉淀池、煅烧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上述流程中X 物质的分子式。 (3)向母液中通氨气,加入细小食盐颗粒,冷却析出副产品。通氨气除了增大NH + 4的浓度,使NH 4Cl 更多地析出外,还有什么作用?循环Ⅰ的作用是什么? (4)如何检验产品碳酸钠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钠? 答案 (1)NH 3+CO 2+NaCl +H 2O===NH 4Cl +NaHCO 3↓、2NaHCO 3=====△Na 2CO 3+H 2O +CO 2↑ (2)CO 2 (3)使NaHCO 3转化为Na 2CO 3,提高析出的NH 4Cl 纯度 循环Ⅰ的作用是提高原料氯化钠的利用率 (4)加热,若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碳酸钠中含有碳酸氢钠,否则,不含有碳酸氢钠 考点二 Na 2CO 3含量的测定方法 1.气体法 (1)测定原理:Na 2CO 3+H 2SO 4===Na 2SO 4+H 2O +CO 2↑。 依据CO 2的体积确定Na 2CO 3的物质的量,进而确定纯碱中Na 2CO 3的含量。 (2)实验操作:向m g 纯碱样品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准确测量产生的CO 2气体的体积为V mL(已折算为标准状况)。 (3)数据处理:纯碱样品中Na 2CO 3的质量为V 22 400 mol ×106 g·mol -1=106V 22 400 g ,则纯碱样品中Na 2CO 3的质量分数为106V 22 400 g m g ×100%=53V 112m %。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化学教案(人教版)第八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45讲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历程

第45讲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历程 [复习目标] 1.了解基元反应、过渡态理论,了解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2.掌握多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分析方法。 考点一基元反应过渡态理论 1.基元反应 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分几步完成的,其中的每一步反应都称为基元反应。 2.对于基元反应a A+b B===g G+h H,其速率方程可写为v=k·c a(A)·c b(B)(其中k称为速率常数,恒温下,k不因反应物浓度的改变而变化),这种关系可以表述为基元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以其化学计量数为指数的幂的乘积成正比。有时称其为质量作用定律。3.许多化学反应,尽管其反应方程式很简单,却不是基元反应,而是经由两个或多个步骤完成的复杂反应。例如H2(g)+I2(g)===2HI(g),它的反应历程有如下两步基元反应: ①I2I+I(快) ②H2+2I===2HI(慢) 其中慢反应为整个反应的决速步骤。 4.过渡态理论 如图所示是两步完成的化学反应,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反应物为A、B,中间体为C,生成物为D。 (2)由A、B生成C的反应为吸(填“吸”或“放”,下同)热反应,由C生成D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总反应为放热反应。 (3)第一步为慢(填“快”或“慢”,下同)反应,第二步为快反应,决定总反应快慢的是第一步反应。

一、反应机理——快反应与慢反应 1.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存在如下反应历程(“·”表示电子): ①Cl 2――→光照 2Cl·(慢反应) ②CH 4+Cl·―→·CH 3+HCl(快反应) ③·CH 3+Cl 2―→CH 3Cl +Cl·(快反应) ④·CH 3+Cl·―→CH 3Cl(快反应) 已知在一个分步反应中,较慢的一步反应控制总反应的速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上述过程的总反应方程式为CH 4+Cl 2――→光 CH 3Cl +HCl B .光照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反应①的进行从而使总反应速率加快 C .反应②~④都是由微粒通过碰撞而发生的反应 D .反应①是释放能量的反应 答案 D 解析 由反应历程可知,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一氯甲烷和氯化氢,则总反应方程式为CH 4+Cl 2――→光 CH 3Cl +HCl ,故A 正确;光照的主要作用是破坏氯气分子中的共价键,形成氯原子,促进反应①的进行从而使总反应速率加快,故B 正确;由反应历程可知,反应②~④都是由微粒通过有效碰撞而发生的反应,故C 正确;反应①是破坏氯气分子中的共价键形成氯原子的过程,应吸收能量,故D 错误。 2.如图是CH 4与Zr 形成过渡金属化合物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待反应完成时可增大过渡金属化合物的产率 B .Zr +CH 4―→CH 3—Zr …H 的活化能为 kJ·mol - 1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化学教案(通用版):原电池 化学电源

第19讲原电池化学电源 复习目标 1.理解原电池的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正确判断原电池的两极,能书写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 2.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了解燃料电池的应用。体会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3.能够认识和书写新型化学电源的电极反应式。 考点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必备知识整理 1.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 (1)定义:把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的装置。 (2)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①能自发进行的__________。 ②两个金属活动性不同的电极(燃料电池的两个电极可以相同)。 ③形成________,需满足三个条件:a.存在电解质;b.两电极直接或间接接触;c.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中。 2.工作原理(以锌铜原电池为例)

3.原电池在生活、研究中的应用 (1)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原电池中,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一般作________,活动性较弱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一般作________。 (2)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氧化还原反应形成原电池时,反应速率加快。 (3)用于金属的防护 将需要保护的金属制品作原电池的________而受到保护。如要保护一个铁质的输水管道不被腐蚀,可用导线将其与一块________相连,________作原电池的负极。 (4)设计原电池 ①正、负极材料的选择: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找出正、负极材料,一般选择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作为________;活动性较弱的金属或可导电的非金属(如石墨等)作为________。 ②电解质溶液的选择:电解质溶液一般要能够与________发生反应,或者电解质溶液中溶解的其他物质能与负极发生反应(如溶解于溶液中的空气)。但如果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容器中进行(中间连接盐桥),则两个容器中的电解质溶液应选择与电极材料相同的阳离子的溶液。 ③画装置图:注明电极材料与电解质溶液。但应注意盐桥不能用________代替,要形成闭合回路。 如根据Cu+2Ag+===Cu2++2Ag设计原电池: [正误判断] (1)任何氧化还原反应均可设计成原电池() (2)NaOH溶液与稀硫酸的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此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3)任何原电池一定是活泼性不同的两金属电极() (4)原电池工作时,电子从负极流出经导线流入正极,然后通过溶液流回负极() (5)实验室制H2,用粗锌与稀H2SO4反应较快() (6)一般来说,带有“盐桥”的原电池比不带“盐桥”的原电池效率高() (7)Mg—Al形成的原电池,Mg一定作负极() (8)在Cu|CuSO4|Zn原电池中,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就是电流的方向,所以Cu2+向负极移动() 对点题组训练 题组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将相同的锌片和铜片按图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范文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范文 教学设计的构造要依据具体的课程内容、教学任务和课堂学习的实际状况,要求我们灵敏理解和处理教学设计的根本构造,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进展多样化的支配。今日我在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有关于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盼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最新范文1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爆炸的含义。 2.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平安常识。 过程与方法 能合理运用燃烧的学问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洁的防火、防爆问题。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平安常识。 难点如何防火、防爆。 教学工具 蜡烛、火柴、金属罐、小塑料瓶、面粉、橡皮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氢气在点燃前要验纯,是因为不纯的氢气燃烧简洁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爆炸方面的学问。 二、推动新课 爆炸 师: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猛烈程度与什么有关? 试验探究:粉尘爆炸。(试验7-2) 试验步骤: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口(如图7-11)。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溢罐,视察现象。 现象:发生了爆炸。 师: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溢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到达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并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快速膨胀,引起爆炸。 师: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快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能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粉尘等。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化学教案(通用版):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31讲认识有机化合物 复习目标 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3.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如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 4.能正确书写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5.能够正确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考点一有机物的官能团和分类 必备知识整理 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按元素组成分类——是否只含有C、H两种元素 有机化合物{烃: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等 烃的衍生物: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等(2)按碳的骨架分类

(3)按官能团分类 ①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②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 [烃的衍生物] 2.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 (1)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2)共价键的类型 按不同的分类依据,共价键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共价键中,成键原子双方电负性差值越____,共价键极性越____,在反应中越容易断裂。因此,有机化合物的________及其邻近的化学键往往是发生化学反应的活性部位。 微点拨 (1)有机化合物中π键的电子云重叠程度一般比σ键的小,故π键不如σ键牢固,比较容易断裂而发生化学反应,因此,乙烯、乙炔易发生加成反应。 (2)共价键的极性越大,越易断裂发生化学反应,如乙醛中的醛基具有较强的极性,易与一些极性试剂发生加成反应。 [正误判断] (1)含有苯环的有机物属于芳香烃() (2)有机物一定含碳、氢元素() (3)醛基的结构简式为“—COH”() (6)乙烯分子中既有σ键又有π键,且二者牢固程度相同()

高三第一轮化学教案5篇

高三第一轮化学教案5篇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三第一轮化学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第一轮化学教案1 第二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氯酸钾(另加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 (2)反应原理: [ (3)发生装置:给固体加热装置。 [来 (4) 收集方法: 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瓶口向上排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收集氧气时应注意: 1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收集完毕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撤去酒精灯,目的是防止试管内温度骤然降低,压强减小,水槽中的水回流到热的 试管内使试管炸裂。 2 用瓶口向上排气取气法收集氧气:导管在集气瓶内应接近瓶底。 (5)验满: 用排气取气法收集氧气,要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其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若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6)实验室制氧气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 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末端先入水,手握容器看气泡)。 2 装:把药品装入试管内(如以KMnO4制氧气时,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KMnO4粉末进入导管) 3 固: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要夹在试管中上

部) 4 点:点燃酒精灯加热(先给试管均匀预热,然后集中在试管有药品的部分加热) 5 收:收集气体 (满水无泡倒立水中,排水充气,取出水中) 6 移:把导气管移出水面(防止先熄灭酒精灯,引起试管内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槽中的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 7 熄:熄灭酒精灯。 (7)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特点:“一”变“多”。可表示为A=B+ C,与化合反应一样都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 (8)催化剂、催化作用 1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又叫 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2 要理解“改变”的含义,它包括加快和减慢两层含义。 3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既不是“万能”的,又不是“惟一”的。如二氧化锰在氯酸钾的分解中是催化剂,但不是任何反应的催化剂。 高三第一轮化学教案2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

202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教案(人教版)第九单元 化学实验 第4讲

第4讲探究类实验方案的评价与设计复习目标 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能做到:(1)设计实验方案;(2)掌握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3)正确选用实验装置;(4)预测或描述实验现象,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5)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一、探究类实验方案的评价 1.实验方案的评价形式 2.实验方案评价类试题的解题思路 (1)从可行性方面进行评价 ①实验原理(如药品的选择)是否正确、可行。 ②实验操作(如仪器的选择、连接)是否安全、合理。 ③实验步骤是否简单、方便。 ④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实验结论是否正确。 (2)从规范性视角进行评价 ①仪器的安装与拆卸。

②仪器的查漏、气密性检验。 ③试剂添加的顺序与用量。 ④加热的方式方法和时机。 ⑤温度计的规范使用、水银球的位置。 ⑥实验数据的读取。 ⑦冷却、冷凝的方法等。 (3)从“绿色化学”视角进行评价 ①反应原料是否易得、安全、无毒。 ②反应速率是否较快。 ③原料利用率以及合成物质的产率是否较高。 ④合成过程中是否造成环境污染。 (4)从实验设计的安全性方面进行评价 ①净化、吸收气体及熄灭酒精灯时要防液体倒吸。 ②进行某些易燃易爆实验时要防爆炸(如H2还原CuO应先通H2后加热,气体点燃前先验纯等)。 ③防氧化(如H2还原CuO后要“先灭灯再停氢”,白磷切割宜在水中进行等)。 ④防吸水(如取用、制取易吸水、潮解、水解的药品,宜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达到实验目的)。 ⑤冷凝回流(有些反应中,为减少易挥发液体反应物的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需在反应装置上加装冷凝回流装置,如长玻璃管、冷凝管等)。 ⑥易挥发液体产物导出时若为蒸气的要及时冷却。 ⑦其他(如实验操作顺序、试剂加入顺序、实验方法使用顺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